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俞可平《社群主义》

俞可平《社群主义》

俞可平《社群主义》
俞可平《社群主义》

从权利政治学到公益政治学:新自由主义之后的社群主义

俞可平

新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形成了当代西方政治哲学两足鼎立的局面。有人说,70年代政治哲学的主要话题是新自由主义者的社会正义,80年代政治哲学的主要话题则是社群主义者的社群。我们说,在90年代社会正义和社群两者同样成为政治哲学的主要话题。社群主义无论在方法论上还是在规范理论上都与自由主义形成了明显的对照。从方法论上说,自由主义的出发点是个人,而社群主义的出发点则是社群;从价值观方面看,自由主义强调个人的权利,而社群主义则强调公共的利益。对于自由主义国内学术界已多有介绍,而对于社群主义则近于无人问津。本文在简要介绍自由主义社群主义之争与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流变之后,将着重考察社群主义的方法论和价值观,最后略加分析它在学术上和实际上所产生的影响。

一、从正义到社群: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流变

1971年美国哲学家约翰·罗尔斯发表了其传世之作《正义论》。这一著作的发表同时在哲学、伦理学和政治学等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政治学领域,它被公认为是战后政治哲学最重要的文献,被看作是政治哲学在经受政治行为主义冲击后再度复兴的重要标志之一。罗尔斯放弃了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功利主义传统,而立足于契约论和康德的自由主义哲学。此外,罗尔斯的理论超越了政治服从与国家的问题,提出了分配公正及福利国家的问题,并从个人主义的角度对权利问题进行了重新思考。

罗尔斯在其《正义论》中提出了两大原则,一是作为公平的正义原则(the principle of justice as fairness),二是差异原则(the difference principle)。前者强调所有人在“原初状态”(the original position)中都是“自由而平等的道德人”,他们在“无知之幕”(veil of ignorance)的限制下,选择一套用以规范社会的正义原则。后者强调的是,只允许存在有利于社会中获得利益最少的那部分成员的社会的与经济的不平等。从政治哲学的角度看,以罗尔斯为代表的这种新自由主义的核心观点是,必须给正义、公平和个人权利以优先的地位。一个公正的社会不是努力促进任何其他的特定目的,而是在不与他人的自由相冲突的条件下使其公民追逐其自己的目的。换言之,新自由主义认为,使一个公正的社会公正的东西不是它所要达到的目的,而恰恰是它预先在各种对立的目的之间进行选择的取舍权。在其宪法和法律中,这个公正的社会努力提供一种框架,公民在这种框架中追逐其自己的价值与目标,而不与他人的自由相冲突。

在整个70年代,以罗尔斯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或新康德主义在政治哲学领域中一直占据着无可动摇的主导地位。但是到80年代后,这种主导地位开始受到了强有力的挑战。罗尔斯的新康德主义政治理论产生后不久,便遭到了来自两个方面的反驳。第一种反击来自其攻击的主要对象功利主义哲学家,另一种反击来自同属自由主义传统的平等主义的自由主义者(egaritarian liberal)和绝对自由主义者(liberatarian)。到了80年代初,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各种对罗尔斯等人的新康德主义理论的挑战开始以秉承功利主义传统的学者为核心形成一种新的思潮,这种新的思潮就是社群主义(communitarianism)。社群主义从方法论和规范理论两个方面对新自由主义发起了全面的反攻,成为唯一足以与罗尔斯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理论相抗衡的政治哲学流派。

在方法论上,社群主义者认为,个人主义关于理性的个人可以自由地选择的前提,是错

误的或虚假的,理解人类行为的唯一正确方式是把个人放到其社会的、文化的和历史的背景中去考察。换言之,分析个人首先必须分析其所在的社群和社群关系。在规范理论方面,社群主义者断定,作为公平的正义不可能对善具有优先性,反之,我们对善的感知(our conception of the good)应当具有绝对的优先性。社群既是一种善,也是一种必需,人们应当努力追求而不应当放弃。正义优先的原则要求权利优先的政治学,而善优先的原则要求公益优先的政治学。因此,用公益政治学替代权利政治学,便成为社群主义的实质性主张。

“社群”(Community)一词在政治哲学中早就出现。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经西塞罗、奥古斯汀、阿奎那、爱德蒙·伯克,一直到约翰·密尔、黑格尔和杜威,社群及社群关系概念的内涵和意义虽然历经变化,但其重要性却一直为历代政治思想家们所重视。“社群”与“个人”(Individual)一道构成了政治哲学中的两极,强调社群的观点常常与功利主义和保守主义等相联系,而强调个人的观点则往往与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相联系,这两派观点之间的争论是政治思想史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从社群的角度对个人主义或自由主义的批判,并不是80年代的社群主义者的独创。然而,与以前的社群论者对自由主义的批评极为不同,80年代的社群主义在批评新自由主义的过程中,发展起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形成了一些鲜明的特点。

阿米·古特曼(Amy Gutmann)曾以60年代带有社群观点的自由主义的批评者与80年代的社群主义者为例,来说明两者区别之一斑。首先,两者的理论来源不同。前者前一次批判受到马克思的启发,而现在的批判则受到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的激励。亚里士多德主义关于正义植根于“一个社群,其基本纽带是对人类的善和社群的善的共同认知”的思想既体现在阿拉斯达尔·麦金太对罗尔斯和诺齐克的批评中,也体现在查理斯·泰勒攻击原子主义的自由主义者(atomistic )“试图捍卫……个人及个人权利对社会的优先性”之中。黑格尔关于人由历史条件决定的观念使罗伯托·昂格(Roberto Unger)和迈克·桑德尔拒绝自由主义关于人是自由的和理性的观点。其次,80年代的社群主义在政治上具有更大的保守性。60年代的批评者认为财产集体所有制和平等政治权力是良好社会的基本表征,而新的批评者则把良好社会看作是有悠久的传统和根深蒂固的认同。对老的批评者来说,妇女在家庭中的作用是其社会与经济受压迫的表征;而对于桑德尔来说,家庭是社群的典型和善高于正义的明证。对于老的批评者而言,爱国主义是一种非理性的情感;而对于麦金太来说,特殊主义者对爱国主义的要求与普遍主义者对正义的要求一样是理性的。老的批评者倾向于在非压制的名义下捍卫对多数派道德的偏离;而新的批评者则倾向于捍卫地方的多数派在保存其社群的生活方式和价值的名义下禁止冒犯性的行为。最后,两种批判的主题也不同。60年代的批评者更多的关注自由主义的结论而不是其哲学基础,80年代的社群主义者则涉及到了更深刻的和更形而上学的理论前提。

在面临社群主义者的攻击之后,个人主义者很快便作出了反应,象罗尔斯和德沃金这些新自由主义的大将也亲自披挂上阵,分别从方法论和价值观两方面进行了全面反击。在这种反击中,新自由主义者在指出社群主义理论的某些弱点,捍卫自己立场的同时,也不得不修正了自己的若干论点,从而进一步推进了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的发展。

例如,德沃金在接受社群主义者对个人主义的某些批评方面就迈出了很大的一步。虽然他仍反对一般地把社群当作是一种必需,但他承认从下述意义上说它是一种需要:“人们需要社群,以便自我认同和确认其自己的生命只是整个社群生活价值的一种反应,并且来源于后者”。又如,罗尔斯在1993年出版了一本新著《政治自由主义》,此书基本上是对其过去10年中发表的8篇主要论文修订后的汇编。在该书的序言中,他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该书与1971年出版的《正义论》有什么区别?他自己答道,尽管两书的理论框架大体一致,但新著

对前著有一个重大的修正:在《正义论》中,他没有将“政治性的正义观”(political conception of justice)与“综合性的理念”(comprehensive doctrine)作出区分,而认为“秩序良好的社会”(well-ordered society)的一个基本特征是,所有公民都基于“综合性的理念”才同意接受“公平即正义”的原则。当时他把“公平即正义”与功利主义都当作“综合性的理念”。罗尔斯指出,正确的观点应当是,功利主义才是“综合性的理念”,“公平即正义”不是“综合性的理念”,而是一种政治的理念。这一论点的修正涉及到其整个理论体系,而这一修正显然是在社群主义的诘难下作出的。

可以这样说,新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的争论贯穿于整个80年代的西方政治哲学。到了90年代后,新个人主义与社群主义的争论依然存在,依然是政治哲学领域中最重要的争论和最令人关注的现象之一。翻读70年代以来至今西方政治哲学的一些重要代表作品,我们几乎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看到隐藏在其中的根本价值观不是新自由主义的,便是社群主义的。70年代,最重要的政治哲学著作是罗尔斯的《正义论》、罗伯特·诺齐克的《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和罗纳德·德沃金(Ronald Dworkin)的《认真对待权利》(Taking Rights Seriously),这些都是新自由主义政治学的经典之作。80年代,诸如迈克尔·桑德尔(Michael J.Sandel)的《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Liberalism adn the Limits of Justice)、阿拉斯达尔·麦金太尔(Alasdair MacIntyre)的《追寻美德》(After Virtue)、查理斯·泰勒(Charles Taylor)的《自我的源泉》(Sources of the Self)、迈克尔·华尔采(Michael Walzer)的《正义的范围:对多元主义和平等的辩护》(Spheres of Justice:A Defence of Pluralism and Equality)和罗伯托·昂格的《知识与政治》(Knowledge and Politics)这些政治哲学的名著,不仅影响广泛,而且清一色是社群主义的顶尖力作。到了90年代,在一些重要的政治哲学论著中,例如,无论在罗尔斯的《政治自由主义》(Political Liberalism),还是在威尔·凯姆里卡(Will Kymlicka)的《自由主义、社群与文化》(Liberalism,Community and Culture),或戴维·米勒(David Miller)的《市场、国家与社群》(Market,State,and Community)中,我们都可以看到新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相互辩驳和争论的场景。

社群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争论还在继续,很难说谁是赢家谁是输家。任何严肃的学术讨论和学术争鸣,失去的只是偏见和不足,得到的却是理论的改善和进步。从这个意义上说,双方都是赢家,因为真正的赢家是整个政治哲学。正如梭罗莫·艾维尼里(Shlomo Avineri)和艾维纳·德夏里特(Avner De-shalit)所说:“社群主义者对个人主义的挑战是富有成果的,它使社群主义者和个人主义者都反思其各自的理论,并有助于双方砥砺各自的论据。从这个意义上说,阿米·古特曼关于根据社群主义者的批评重新思考自由主义的愿望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从总体上说,政治思想已经从这场争论中获益匪浅”。

二、自我、个人与社群

社群主义和新自由主义都从个人与社群的关系来建立其整个理论体系。新自由主义假定社会是由独特的个人组成的,每个个人都先验地拥有一种作为其认同的自我(the self),这种自我先于其目的和价值。例如,罗尔斯在论述其个人的“原初状态”和“无知之幕”时,就特别强调个人与其所拥有的价值和目的的区别,处于“原初状态”和“无知之幕”中的个人被假定为浑然无知于任何有关其信仰、规范、地位等信息。这些先天地拥有自我的个人所作出的选择,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内容;个人在公平的原则下作出选择的过程,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过程,因此,社会正是人与人合作的场所。简单地说,在新自由主义看来,个人先天地拥有一个超验的自我,个人的属性不为其所处的社群决定,相反,个人的自由选择最终决定社群的状态。社群主义者坚决反对新自由主义的上述个人社群关系观,他们认为,社会关系决定着个人,因此个人组成社群,是社群的一个部分。个人主义者也没有看到,社群未

必是自愿的,社会关系决定自我也未必是可以选择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个人主义的自我观念是彻底错误的。

社群主义的主要代表迈克·桑德尔提出了“浑沌无知的自我”(unencumbered self)和“构成目的”(constitutive ends)两个重要的概念来辩驳罗尔斯的个人与自我观。他指出,从本质上说,罗尔斯的原初状态是这样发生作用的:在我们知道我们将成为的特殊的人之前,甚至在我们知道自己的利益或目标或善的概念之前,它就使我们想象我们将要选择的统治社会的原则。这些原则就是正义原则。它们事先设定了一幅人的图画,设定了我们必须采用的方式。这幅图画就是一个混沌无知的自我,这个自我先于并且独立于目的。这个混沌无知的自我首先描述了我们是什么、拥有什么或想要什么的方式。它意味着在我所拥有的价值与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之间始终存在着差别。对特定的我的目的、企图、欲望等的认同始终意味着某种主体“我”在它们的背后的一定距离之外,这个“我”的形式必定先于任何我所拥有的目的与态度。这一距离的后果之一是将自我本身置于其经验之外。换言之,它消除了我们称为构成性目的的可能性。对于混沌无知的自我,对我们人类最本质性的意义,不是我们选择的目的,而是我们选择目的的能力。

桑德尔接着指出,罗尔斯的上述观点颠倒了个人与社群的关系。任何个人都不能脱离社群,个人的认同和属性是由他所在的那个社群决定的,因此,个人是社会的产物。具体地说,罗尔斯等人假定自我先于其价值和目的,而桑德尔则认为,自我不能先于其价值和目的,正是由这些价值和目的决定着自我。而这些价值和目的并非是先天地形成的,而是由社会的历史文化所形成的。任何人都不能自由地选择这些价值和目的,对于个人来说,这些价值和目的是构成性的,它规定人之所以为人。所以,桑德尔说,个人不能自发地选择自我,而只能发现自我。是社群决定了“我产谁”,而不是我选择了“我是谁”。如果我们想理解人是谁,我们必须考察人的目的和价值,而要考察人的目的和价值,我们又必须考察社群的历史文化背景。

麦金太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麦金太认为,人们的道德价值是历史地遗留下来的,只有理解个人所处的社群的历史传统和社会文化环境,才能解释个人所拥有的价值与目的。而罗尔斯等新自由主义者却把个人与社群分离开来,即把个人从其生活和思考的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中抽象出来,这样的个人社群关系观是虚假的。用麦金太的话来说,人们只有通过考察个人在某种场景或某个“叙述”(narrative)中的行为才能理解他的生活。但他的叙述与其他人的叙述是同时发生的,其他人的叙述是他的叙述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只有在社群的关系中才能理解他本人,社群规定了这些叙述的形式、环境和背景。不过,麦金太认为这些社群的形式仅限于家庭、部落、邻里,而不是国家、民族和阶级。在他看来,国家所展示的是一系列混乱的价值,缺乏一致的价值观。因而,不能说现代国家拥有任何共同的道德信仰;但信仰对于一个社群来说则必不可少的和真实的。

社群主义的另一位主要代表查理斯·泰勒把17世纪至今所有基于契约论之上的自由主义和从个人主义出发的功利主义都称之为“原子主义”(atomism),包括罗尔斯和诺齐克等人的新自由主义。他认为,原子主义的主要特征是极端的个人主义,过分强调个人及个人权利对社会的优先性,而把社会只当作是实现个人目的的工具。泰勒指出,个人作为一个自主的主体,只有在社群中才能发展起来。按照泰勒的解释,社群构成了一种共同的文化,这种文化是道德自主的前提条件,即是形成独立的道德信仰的关系。这种关系包括共同的语言,它也具有文化方面的意义。只能在某种特定的社会文化形态中,个人才有可能形成其自我认同。个人的自主性,必须以其所在的社会文化形态为前提,离开了社群,不仅个人的道德、理性和能力就无从谈起,就是个人的自主性也无从谈起。根据这样的逻辑,泰勒得出结论说,自

由主义关于个人自主性优先于社群的观点便不攻自败了。

社群主义强调社群对于自我和个人的优先性,所以社群概念对于他们正象个人概念对于自由主义一样,具有压倒一切的重要性。从逻辑上说,要认真回答个人与社群的关系,首先必须界定社群的概念。换言之,任何社群主义者在断定社群优先于个人时,都必须同时回答什么是社群,以及社群有何种属性等问题。

一般地说,社群主义者把社群看作是一个拥有某种共同的价值、规范和目标的实体,其中每个成员都把共同的目标当作其自己的目标。因此,在社群主义的眼中,社群不仅仅是指一群人;它是一个整体,个人都是这个整体的成员,都拥有一种成员资格(membership)。当代社群主义者的社群概念基本上导源于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把社群界定成为达到某种共同的善的目的而组成的关系或团体。但是,在对社群的具体界定上,社群主义者之间并非完全一致。

桑德尔特别强调社群对于其参与者的自我的构成性质。他说,所谓社群,就是那些具有共同的自我认知的参与者组成的,并且通过制度形式得以具体体现的某种安排,其主要特征就是参与者拥有一种共同的认同,如家庭、阶级和民族等。虽然他提出了三种不同性质的社群:工具意义上的社群(the instrumental conception of community);感情意义上的社群(the sentimental conception of community)和构成意义上的社群(the costitutive conception of community ),但他所强调的是最后的构成意义上的社群或构成性的社群。所谓构成性的社群,即是指个人所属的社群,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个人的自我认同。他这样来解释他的所谓“构成意义上的社群”:个人的自我目的不可能独自实现,而必须在与他人追求共同的理想中才能实现。这些与他人共同追求的理想便也成为与自我不可分割的、构成自我本身的基本要素。这样,自我与他人一道构成的社群,同时也成为构成自我的基本要素。

迈克·华尔采尤其强调社群参与者的成员资格。他指出,社群的参与者自我约定相互分工和交换,并共享利益。但在所有人类社群中,参与者相互分配的最基本的利益就成员资格。我们关于成员资格所做的一切构成了我们的其它分配选择:它决定我们选择谁、需要准的服从、向谁收税、给谁分配利益与服务。无论什么地方,没有成员资格的男女就是一些无依无靠的人。换句话说,任何个人的权利是封闭的,没有这种封闭的权利就根本不可能有社群。因为只有作为成员的男女才有可能希望享有所有的社会利益——安全、富裕、荣誉、职位和权力,所有这些才使社群生活成为可能。

近年来以社会主义的社群主义观(Socialist communitarianism)而名闻遐迩的戴维·米勒则特别关注社群成员的政治信仰。在他看来,社群是由拥有共同的信仰的个人组成的,这种共同的信仰即是每个人都属于他人的信仰。每个社群都以其成员的特殊信仰而区别于其他社群;社群的每个成员都承认效忠于他所在的社群,都愿牺牲个人的目标来促进整个社群的利益。社群都享有政治上的自主性,最常见的社群形式就是民族和国家。所以,对于米勒来说,社群与“公民资格”(citizenship)是分不开的。他说,所有社群的前提条件是,其成员把自己看作是按照自己的意志改造世界的积极主体。所以,作为最重要的社群的民族与公民资格是相辅相成的。没有一种共同的民族认同,就不能把公民聚集在一起,也没有理由使这些不同的公民充当不同的角色。没有公民资格,民族就不能实现社群的人民决定其自己前途的积极理想;就会有一种危险,象传统形式的群体那样不加批判的审察从事一切活动。民族给人们以共同的认同,从而使人们有可能设想去一道改变现实世界。公民资格给他们以改变世界的实际手段。他断定,作为社群参与者的基本条件的公民资格,不仅是一种占有权利,而且也是一种信仰和作为。只有拥有公民资格,社群成员才能感觉到自己在决定其社会前途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担负着集体决策的责任,并作为社群的一员而投身于共同利益。

不难发现,社群主义所界定的社群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即它包涵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信仰和政治归属等关系。有的学者把这种性质的社群称之为“完全性社群”(total community),并认为它具有下列四个特征:1)它享有完整的生活方式,而不是为了分享利益而组合的;2)社群的参与者的关系是一种面对面的关系;3)社群成员彼此的利益紧密相联,休戚与共;4)社群是其成员自我认同的核心,社群的关系、义务、习俗、规范和传统对成员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实际上,社群主义者心目中的社群,即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为了达到最大和最高的善而组成的人类团体或人类关系,即政治社群。在这一点上,自由主义对社群主义者的批评是对的,社群主义者实质上没有把社群与政治社群区分开来,他们所说的社群成员的自我认同也或多或少带有一定的政治含义。

在关于社群的问题上,社群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区别除了对社群范围的界定外,更主要的在于对社群性质的看法上。在大多数自由主义者看来,社群对于善良生活来说,既不是必需的,也不是善的,而只是工具性的。相反,对于社群主义者来说,社群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善的。

社群主义者认为,社群对于人类生活来说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不可少的。他们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论证社群的必要性。首先,任何个人必定生活在一定的社群之中,而且他不能自由地选择所处的社群。或者说,个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关系中,任何要也逃脱不了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约束。其次,社群对于个人来说是一种需要。正如华尔采所说,把社会看作是一种契约或许是合理的,但只有当人们的需要等到满足时,这种契约才有意义,其中的需要之一便是社群。例如,感情的归属和自我认同是个人的一种需要,而只有社群才能满足个人归属和认同的要求。最后,社群是个人的自我的构成性要素。现实中的任何个人都拥有一定的目的、理想、价值,而这些构成自我的东西恰恰是由社群决定的。因此,社群构成了个人对自我的认同,界定了自我是谁。

在社群主义者心中,社群还是一种善,个人只有通过社群其生命才有意义,其生活才有价值。社群主义者说,社群给个人以美德,诸如爱国、奉献、牺牲、利他、团结、互助、友睦、博爱、诚实、正直、宽容、忠信等美德,都是通过社群形成的。他们甚至还说,就是连自由主义者竭力倡导的个人权利,如自主和平等,也只有在社群中才能真正实现,或者至少说,在社群之内要比在社群之外更容易实现。他们由此得出结论说,作为一种善的社群,是人类善良生活的基础。反之,一个没有社群生活的社会肯定不是一个良好的理想社会。例如,假定有这样一个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每一个人都最大限度地拥有自由权利,并充分自由的行动。他们没有亲朋好友的纽带,不参加政党、社团、教会、工会和各种公民团体。这些可以说是十足的自由人士,这个社会甚至是一个公正的社会,但肯定不是我们所欲的最美好的社会。

社群主义者重新定义个人、自我、社群及其相互关系,其主要目的和实际意义不在于方法论,而在于建构其独特的规范理论,即建立社群主义的政治价值观和政治权利观。

三、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

新自由主义者认为自我优先于其目的。而当自我的认同与自我所拥有的目的与利益毫无关系时,自我才能把自己看作是自由的、独立的和有选择能力的。换言之,只要自我优先于其目的,也只有当自我优先其目的时,权利便优先于善。与此相反,社群主义者认为,自我不能优先其目的和价值,而是目的和价值优先于自我并规定自我。因此,正义就不是优先于善,而是善优先正义。正义原则是用以规范个人平等选择的权利的,它属于权利的范畴。所

以,善优先于正义,也就是善优先于权利。这是社群主义者从社群优先于自我和个人这一立场出发所得出的第一个重要结论。桑德尔以下对新自由主义权利优先于善的观点的反驳,可以认为是社群主义者对这一结论的典型论证。

桑德尔将新自由主义的这一逻辑概括如下:新自由主义伦理学断定权利的优先性,它寻求那些不预先设定任何特定的善的概念的原则。这就是康德的道德律至上,也是罗尔斯所说的正义是社会制度首要道德的意思。正义高于其它价值。它提供一个框架,规定相互对立的价值和目的。因此,它必须拥有一种独立于那些目的的命令。因此,按照新自由主义的理论,一个公正的社会不是努力促进任何特定的目的,而是使其公民追逐其自己的目的,而不与其他所有人的自由相冲突;所以它必定受那些不预先规定任何特殊的善的规则的制约。证明这些规则的东西首先不是使一般利益最大化,或促进善,而是证实权利的概念,这是一个优先于善并独立于善的概念。按照自由主义者的这种思维逻辑,权利在以下两种意义上优先于善:第一,权利优先意味着不能因普遍的善而牺牲个人权利;第二,界定这些权利的正义原则不能建立在任何特定的善良生活观之上。

桑德尔指出,这种权利优先于善的主张从根本上说是错误的。正确的观点应当是,权利以及界定权利的正义原则都必须建立在普遍的善之上,善优先于权利和正义原则。这是因为,1)把政治建立在权利之上意味着相信正义对于我们的所有特殊目的,我们对善的感知(our conception of the good),都应当具有绝对的优先性。2)接受正义优先于我们对善的感知意味着相信我们的认同可以先于善而确立。否则,我们对善的感知会进入我们对正义的感知。3)由于我们的认同是由我们对善的感知构成的,所以正义不可能具有优先性。据此,我们便不能相信权利的政治学。。

社群主义者所说的普遍的善(universal good),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的物化形式便是公共利益,或简称公益。于是,善优先于权利的社群主义命题便引申出第二个重要结论,即公共利益优先于个人权利。这是一个具有核心意义的结论,所以包括社群主义者自己在内的许多政治哲学家甚至把此作为区分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的分界线,把自由主义政治学称之为“权利的政治学”,而把社群主义政治学称作“公益的政治学”。桑德尔自己也这样说:自由主义者的命题依据于一系列错误的形而上学的超伦理的观点之上,它没有能力捍卫其以下基本原则,即“不能为了普遍利益而牺牲个人权利”。自由主义认为正义的原则是绝对的和普遍的;人们相互之间并不能足以了解对方,以至于形成共同的目标;人们可以在社会决定的目标之外规定自己的目标。由于这些论据必然是错误的,所以桑德尔建议我们应当放弃“权利的政治学”,而建立“公益的政治学”。

社群主义努力将“权利政治学”转向“公益政治学”,具有极为丰富的意义。首先,它倡导扩大政治生活的范围,而不是象自由主义者那样提倡限制政治生活的范围。按照社群主义者的理解,一个政治社群如果是把推行公共利益作为已任的,它所提供的公共利益的范围越大,获益的人数或者同一个人获益的数量也越多,就越符合善良生活的要求。反之,如果一个政治社群所提供的公共利益很少,或者公共利益的享受者寥寥,这样的社会纵使最公正,也不能算是一个良好社会。针对自由主义者关于扩大政治生活领域可能导致极权主义的指责,社群主义者回答说,极权主义的根源不在于此,而恰恰在于对政治领域的限制。

其次,社群主义者倡导个人积极参与社会的公共生活。他们主张扩展政治参与有两个主要依据。一是认为,只有通过积极的政治参与,个人的权利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实现。他们从实质上把政治权利界定为个人参与政治决策的权利,因而把个人广泛的政治参与当作是民主政治的基础。华尔采和米勒都强调指出,最基本的个人权利不是别的,而正是个人的成员资格和公民资格,没有积极的政治参与,这种成员资格或公民资格就不能真正实现,从而个人

的权利也就不能充分实现。二是认为,个人积极的政治参与是防止专制集权的根本途径。在这一点上他们也与自由主义者截然相反,自由主义者认为个人是否参与政治是个人的自由选择,积极动员个人政治参与的结果可能是对个人自由的限制。社群主义者认为,使人们脱离公共争论和公共活动就为专制独裁创造了基本的条件,没有公民积极而广泛的政治参与,就谈不上真正的民主政治。

社群主义者倡导扩大公共政治生活范围的另一个重要意义是,他们大胆地主张包括政府在内各种政治社群应当在保护和促进公民的公共利益方面更加有所作为,甚至为了社群的普遍利益可以不惜牺牲个人的利益。例如,在当前的全球资本主义时代,资本纷纷从劳动力和原材料价格昂贵的发达国家流向价格低廉的发展中国家,从而在资本流出地导致失业率上升,直接影响到发达国家资本流出地人民生活的下降。针对这种现实情况,社群主义者就坚决主张政府采取强硬措施阻止资本的自由流动。他们建议:国家应当颁法律,规定工厂的停产,以保护社群不受资本流动和突然的工业变迁而带来的破坏性后果。又以禁止色情活动为例,社群主义者认为色情有伤风化,并有害于其维护社群的良好价值,所以比自由主义者更积极主张禁止色情书店。自由主义者担心这样的政策会在社群标准的名义下开启不容忍的先河。对此,他们的回答是,不容忍恰恰最经常地发生在那些生活方式不确定,根基不稳固和传统未形成的地方。因此,他们敦促恢复那些隐含在传统中但在现时代正在消失的公民的共和能力。

在西方国家的现行政治实践中,自由的影响要比社群主义的影响大得多,许多主要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策略实际上是按照自由主义原则设计的。社群主义者非常清醒地看到了这一点,当他们倡导从自由主义的“权利政治学”转向社群主义的“公益政治学”时,他们也相应地呼吁将现实政治从“权利政治”转向“公益政治”,并据此对现实政治提出了种种严厉的批评。

麦金太尔说,他与无政府主义对现代国家政府的批判和否定不同,他认为政府是必要的。但他认为现代政府是不合法的,因为现代政治在其制度中表明它本身是对传统的系统抗拒。现代政府不表达或代表公民的道德社群,而是代表一系列缺乏真正的道德共识的官僚化的整体,在这种政体中政治义务的性质从根本上是模糊不清的。传统的美德与现代市场经济秩序的核心特征,尤其是与其个人主义、贪得无厌和把市场价值置于核心地位的状况不相一致。现代的政治体制,不管它是自由主义的、保守主义的,还是激进的、社会主义的,都不是基于传统的美德之上,因而,从传统的标准看,它们都必须摈弃。这样的政府是不值得热爱的,虽然爱国主义过去是现在也是一种美德。他认为爱国主义与爱政府完全是两回事,爱国主义首先植根于政治和道德社群,其次才植根于社群的政府。当由于政府性质的变化和社会中缺乏道德共识从而导致政府与道德社群关系的危机时,就很难再拥有一种清晰的和富有教益的爱国主义观念。这时,公民对祖国的忠诚和所在社群的忠诚便与服从政府的统治分离开来。

社群主义对现实的“权利政治”的不满典型地体现在桑德尔的“程序共和制”理论中。桑德尔认为,现在的共和制已经与早期的真正的共和制大不相同,现在共和制是一种“程序共和制”(Procedual Republic)。所谓程序共和制,桑德尔的意思是受自由主义观点和自我想象激励的公共政治生活。这种程序共和制的渊源可能追溯到共和制的创建,但其核心内容在本世纪之交才得以显现,到了本世纪中叶它才得以完成。导致程序共和制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全国性的市场和大企业取代了早先的分散性市场活动,共和制早期的分权的政治制度也随之过时。在20世纪初,自由主义平稳地实现了中央集权。但它一开始就被理解为,这种平稳需要一个在政治上和道德上强有力的全国性社群,以承诺现代工业秩序的进一步介入。到20世纪中晚期,全国性的共和制自然发展。除了战时等的极端例外,国家的规模太大了,以至无法培养构成意义上的社群所必需的共享的自我认知。所以我们的制度和实践便逐渐关于公

共目的的公共哲学转变为关于公平秩序的哲学,从善的政治转变为权利的政治,从国家的政治转变为程序的共和制。从而,真正的共和制不再可能在小规模的、民主的社群中实现,全国性的共和制似乎是民主的未来的最好希望。

桑德尔分析了早期真正的共和制与程序共和制的主要区别。他说,在早期的共和制中,自由被当作民主制度的一种功能,而在程序共和制中,与民主相反,自由被界定为保证个人对大多数的反对。与早期共和政治的自由不同,现代的共和政治允许集权。这与权利的普遍化逻辑有密切的关系。我是自由的,因为我是权利的享有者,权利成了最后的王牌。随着权利的扩展,政治便从小规模的社团转移到最普遍地形式——民族国家。随着政治流向民族国家,权力也从民主的机构制度转向那些独立于民主压力的机构制度(如司法与官僚机构)。他发现,这种程序共和存在着两大弊端。一是排挤民主;二是削弱社群所依赖的基础。他指出,要克服程序共和制的这两大弊端,根本的出路就在于在全国性的规模上再造政治社群,使政治国家化,与经济权力的集中与相应,使政治权力也集中,从而建立一种普遍之善的政治。

四、简短的结束语

在本文的第一部分中,我们已经指出,从直接的知识根源说,80年代后在西方学术界逐渐流行起来的社群主义是对70年代后盛行的以罗尔斯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的反应。然而,任何政治哲学归根到底是现实的政治意识形态的反映,是一定的政治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它的产生既有相应的社会现实条件,也将或多或少对现实的社会政治进程产生影响,作为一种政治哲学的社群主义自然也不例外。

简单地说,社群主义兴起的现实基础是建立在个人主义哲学之上的西方政治固有的一些缺陷和它所面临的一些新问题。具体地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当代西方国家能力的进一步弱化。建立在自由主义原则上的近代西方政治制度,主要功能是保护个人最大限度的选择自由和机会均等,政府或国家的职能相对于其它社会政治制度而言本身就显得较为薄弱,这种政治体制的重点在于扩大公民个人的自由活动范围,而设法限制国家和政府的活动范围。如果说,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国家的职能比起早先的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而言曾经大有加强的话,那么,在本世纪80年代以后的全球资本主义时期,随着跨国公司的权力的大大扩张,国家的职能便又开始弱化,这明显地表现在诸如国家对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干预比二战前后时期日益减少,福利国家在近些年中遇到严重危机,资本全球化后自由流向发展中国家,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地损害了公民个人的利益。国家的职能从本质上说,除了消极地保护个人的各种权利,使公民获得私人利益外,还应积极地拓展范围,为公民提供更多的公共利益。换言之,国家除了给个人提供消极权利,即因国家的无所作为得到的利益外,还应为个人提供积极的权利,即由于国家的积极作为而得到的利益。所以,国家能力的弱化也是一种对个人利益的损害,社群主义倡导从“权利政治”走向“公益政治”,正是对当代西方国家职能弱化的一种自发反应。

其次,中间性社群的衰落。在西方共和民主政治的历史上,各种中间性社群,如教会、社区、协会、俱乐部、同人团体、职业社团、等级、阶层、阶级、种族等,曾经起过极其重要的作用。各种各样的利益团体是市民社会的主要组成部分,而市民社会又是唯一足以与国家相抗衡的力量,所以各种利益团体在政治决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利益团体之间的互动被认为构成了西方国家政治过程的主体。然而,在信息化的发达国家,随着经济生活的一体化,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也日益一体化,各种利益团体的作用严重削弱,中间性社群在市民社会中的核心地位受到了严峻的挑战。随之而来的后果是,传统的自由民主价值在现实生活中受到了极大的动摇,正是为了维护传统的政治价值,社群主义者便义不容辞地重新强调

社群对于西方自由民主的关键性意义。

再次,在传统社群日益衰落的同时,一些新的社群却在西方国家中出现,并且对现实生活发生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绿色运动组织、反战和平组织、女权运动组织等新社会运动社群。一方面,这些新社群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需要从哲学上加以确证,并在伦理上进行规范;另一方面,这些新社群在政治生活中的权利也亟需得到承认,并从制度上得以确认。这一点可以说明,为什么激进的女权主义者如玛莉琳·弗里德曼(Marilyn Friedman)和新左派的政治学家如戴维·米勒等也先后加盟社群主义阵营。

最后,70年代后兴起的新人权运动,或第三代人权运动,或许也为社群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政治学家把基于个人主义原则之上的公民政治权利,称为第一代人权,其特点是争取个人的自由、限制政府的干预;把二战以后由于政府的积极努力,公民所得到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称为第二代人权,其特点是通过政府的适当干预,而使个人得到利益;第三代人权则是指70年代后兴起的“和平权”、“发展权”和“资源共享权”等集体地享受的权利,其特点是这些权利必须建立在社群关系之上,由一定的社群集体地共享。这种第三代人权的主体不象前二代人权那样是个人,而是社群。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第三代人权运动实际上已经包含有社群主义者在80年代中明确提出的社群观念。

作为一种政治哲学,社群主义的产生离不开一定的社会政治历史条件,反过来,它一经产生便或多或少会对政治现实发生影响。在我们看来,近年来在西方发达国家新出现的所谓“社群运动”(Communitarian movement)与社群主义不无联系。社群运动是居民自发自愿地发起的互助互爱运动,它提倡为“社群服务”,“为他人做好事”,“使所有人感到社群的温暖”,它提出的口号是“和睦的邻里关系对预防犯罪和互补余缺起着重要的作用”、“友善的人际关系能促进本单位、本街区的同舟共济”等。显而易见,这一运动的精神实质与桑德尔、麦金太所倡导的社群主义是基本吻合的。由于社群运动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政府的困难,分担政府的部分责任,所以它博得了不少政治家的兴趣和重视。美国戈尔自称社群运动对他“大有启发”,德国总理科尔和社会民主党领袖沙尔平在大选期间曾分别约见社群运动的主要代表。英国前外交大臣道格拉斯·赫德在伦敦《卫报》撰文指出,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必须强化社群的职能,并说:“没有社群的资本主义只是个空壳子”。英国工党领袖托尼·布莱尔也称:“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既已死亡,社群主义便成为欧洲左翼复兴的酵母”。法国著名政治家德洛尔也把社群主义视为减少集权和扩大民主的一大法宝。美国参议员比尔·布雷特莱更是充满信心地预测,社群运动将为“未来的政治新时代打下烙印,正如进化论在一个世纪前使我国改变了面貌一样”。

我们在开头部分中已经指出,从表面上看,社群主义是作为新自由主义的对立面而出现的,然而,两者争论的最后的结果,谁也不能说哪家是赢家或哪家是输家,许多评论者不约而同地认为,每一方都大辩论中获得了益处,真正的赢家是整个西方的政治哲学。之所以这样,在我们看来根本原因在于,社群主义与新自由主义在实质上是互补的,或者说是相辅相成的,只是双方的侧重点和着眼点有所不同。

社群主义强调社群对于自我与个人的优先性,无疑具有很大的真理性。因为任何自我确实是社会历史地形成的。正如马克思所说,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脱离社会关系的人是抽象的人,先于社会生活的个人是超验的人,这样的人在现实社会事实上是不存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应当是社群决定个人,而不是相反由个人决定社群。然而,如若一味地强调社群对个人的优先性,就极可能抹杀个性,忽视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因为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链条上,经常的情况是,两者相互影响,互为作用。一方面,个人的自我是在这种义作用中形成的;另一方面,社会生活也是在这种交互作用中发生的。

社群主义倡导从“权利政治”转向“公益政治”,这有其合理的意义。包括国家在内的任何政治社群有责任通过自己的积极作为,提供公共利益,从而最终增进每一个人的个人利益。如规定最低生活标准、提供福利保障、实行义务教育等等,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个人的积极权利。但是,国家或其他政治社群还有另一方面的责任,即通过自己的无所作为来增进个人的利益,如不干涉私人的生产经营、学术研究、思想自由、宗教自由、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婚姻自由等等,这也就是所谓的消极权利。因此必须看到,一味强调公益政治,过分强化国家的政治职能,也包括着极大的危险。

社群主义强调公益政治所潜藏的危险主要来自它关于善优先于权利的命题。这一命题的逻辑意义就是,国家和其他政治社群具有两种功能,一是它有强迫个人从善的权力,二是它有强迫个人不从恶的权力,其中第一种强迫个人从善的权力优先于第二种强迫个人不从恶的权力。通俗而简单地说就是,国家等政治社群为了普遍的善可以牺牲个人利益。这里的危险性就在于,对善的理解是因人而极不相同的,一些人认为善的东西,另一些人可能不认为是善,甚至认为是恶,反之亦然。当大权在握的政领袖所理解的善与绝大多数公民所理解的善不一致时,这种善就是一种伪善。在这样情况下奉行“强迫从善优先于强迫从恶”的原则,必然导致极权政治和专制独裁,这样的教训在人类历史上不胜枚举。在这一点上,记住自由主义者对社群主义者的反驳和警告对人们来说,将大有益处。这一警告就是,强调普遍的善对个人权利的绝对优先性,始终存在着极权主义的危险。

一般认为,社群主义在伦理学上直接导源于黑格尔关于Moralitat (道德)与Sittlichkeit (伦理生活)之间的区分。前一个术语指抽象或普遍的道德原则,后一个术语指对某一个社群而言的特定的伦理原则。在自由主义思想中,前者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德行,它与抽象的、普遍的个人概念相联系。但在黑格尔和当代的社群主义者看来,后者是更高层次的德行,因为这是达到真正的自主和自由的唯一途径。换言之,自由主义认为道德是绝对的和普遍的,而社群主义认为道德是相对的和特殊的。应当说,在这一点上社群主义的观点具有更大的真理性。正如恩格斯所说,任何道德品质总是具体的、相对的,一成不变的永恒道德是没有的。当然,说道德具有相对性,决不是说任何道德没有普遍的意义,那样便成了道德相对主义。如果绝对强调道德的相对性,那么,任何社群就无权指责其他社群的暴行和野蛮,一个国家的宗教迫害、种族歧视和践踏人权就将是天经地义的。那样的话,联合国宪章所规定的宗旨便将是一纸空文。人类社会就难以进步。

由此观之,社群主义与新自由主义是一对由当代西方发达国家的土壤所培育出来的孪生子,它们是互补的。正如桑德尔自己所说,自由主义的自由人士为私有经济辨护,而平等主义的自由人士为福利国家辨护;社群主义者则为与私有经济和福利国家相适应的公共生活辨护。社群主义是个人主义极端发达的产物,是对个人主义不足的弥补。它的价值也只有在自由主义和个人极端发达的前提下才得以凸显,它自己的不足也只有通过自由主义才能得以补偿。离开发达的自由主义就无法真正理解社群主义,离开自由主义谈论社群主义就会发生时代的错位,这种错位的后果很可能是危险的。

“民主与科学”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c110877510.html,)搜集整理于2002-06-12

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营造诚信社会氛围

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营造诚信社会氛围

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营造诚信社会氛围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有许多重要提法,尤其是在公民道德建设多处着墨,下面就诚信问题谈谈个人的体会。 一、十八大报告对诚信建设的重大部署。报告在第一部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十年的基本总结”中讲我们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时,专门谈了一条是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 在第六部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明确道德治国的高度定位,对未来我国道德诚信建设做了重要部署:(1)确定目标,即“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2)培育良好社会氛围和社会风尚。“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3)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教育治理。“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

司法公信建设。”(4)注重思想政治工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实意义与作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5)以多样化的活动促进道德诚信建设。“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 在第七部分“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中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教育要以德为先。 在第十二部分“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中强调“抓好道德建设这个基础,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模范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以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党员干部突出的表征在于模范地遵守诚信,这样才能在广大人民群众面前树立威信。 二、诚信缺失根源于认识问题,实现于信息失衡。诚信是道德的突出要求,失信是追逐私利的路径偏差,它在现实中不是源于私利的存在,因为社会为私利设计了合理的路径;不是缺乏榜样的力量,雷锋遍及大江南北、各行各业;不是教育的疏漏,一个人从小到大都聆听过诚实的教诲;不是监督的缺位,相关的机构制度应有尽有;不是惩罚的轻飘,

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

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 1、拥护党的领导,认真参加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2、维护国家安全与荣誉,维护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 3、关心时事政治,关注祖国建设,家乡发展。 4、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价值观,积极的人生观。 5、热爱生命,自尊自信,乐观向上,具有责任感。 6、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和规范,维护社会公德。 7、语言文明,举止规范。 8、追求公正,诚实守信。 9、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热爱活动,热爱劳动,履行个 人义务,增强服务意识。 10、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 11、认真参加法制教育,安全教育活动。 12、遵守校规校纪,服从学校管理。 13、具有环保意识,积极参加环保教育活动,自觉维护生态 环境。 14、勤俭节约,珍惜资源。 黄天

运动与健康 1、学会料理个人生活。 2、长期坚持一项或多项体育活动或体育锻炼。 3、身体健康,无传染性疾病和器质性疾病。 4、身体素质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5、正确对待青春期生理与心理变化,文明交友。 6、能正确对待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挫折,敢于克服各种困 难。 7、认真上好体育课,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常识与方法。 8、自觉参加阳光体育。 9、能正确掌握2项体育技能。 黄天

审美与观 1、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热爱并欣赏生活、自然、艺术和 科学之美。 2、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活动,有一项艺术特长。 3、认真上艺术课,能积极参加校内各级各类艺术展示活 动。 4、根据自己的情况,任选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创造性的表 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黄天

交流与合作 1、自觉积极参加学校各项集体活动。 2、能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内为班级争光,注意集体卫 生。 3、能积极主动为集体建设献计献策。 4、对于班级活动能积极参加。 5、善于和他人交流沟通,能够换位思考,和各科老师能有 互动交流,关系融洽。 6、学会在班级中求同存异,尊重他人感受,在班级中形成 宽容真诚、理解的班风。 黄天

关于公民道德素质的社会调查

关于衢州市民道德素质的社会调查 【内容摘要】:生活在崭新的21世纪,我们在感叹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要面 对着日益严重的道德败坏的问题。在媒体、学校、家庭、社会等不良生活环境的影响下,一些青少年甚 至滑向了犯罪的深渊,作为21世纪的青少年,我们应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言行来为这个社会添一抹 道德和正义的色彩。 【关键词】道德、正义、公民道德素质 【正文】 一、课题题目:关于衢州市民道德素质的社会调查 二、主题:公民道德素质 三、社会调查的目的: 1、通过这次社会调查,锻炼我们自身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问题、与他人沟通交流 的能力,团结合作的精神。 2、通过这次社会调查,使衢州市民进一步认识到社会上存在的缺陷和解决它们的方法。 3、通过这次社会调查和实践活动提出合理的建议 四、调查方法:本次研究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1、搜集资料(通过上网查询、查找书籍获得有关资料) 2、问卷调查【分别在东门(城隍庙)、南区(健身公园)、西区(西区公园)、北门(移 动公司附近)抽样调查】 3、交流日记心得 五、组员分工 纪雯萱负责本次调查活动人员的主要分工以及论文撰写 黄雯妍负责收集本次调查活动中所要用到的各种资料 负责设计问卷并整理数据 刘昕月 谢丹丹 六、呈现方式:

文字形式、图表展示 七、预期成果: 调查报告、日记心得 九、探究报告 关于衢州市民道德素质的社会调查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五千年的传统美德需要我们这一辈的人继续延续下 时间安排 主要任务 目标 第一阶段 (2014.7.11-2014.7.18) 确定主题、制定分工 先找好一切所需要的是前提。使员明确本次调查活动的内容、主题的最终目标,并根据个人的特点和特长,确定本次调查活动中各人的分工,是每人发挥自己的长处。 第二阶段 (2014.7.18-2014.7.25) 搜集资料 通过查询了解近年来发生的有关道德素质的事件。 第三阶段 (2014.7.25-2014.08.02) 设计问卷并进行问卷调查 深入调查了解市民对道德素质的看法 第四阶段 (2014.08.02-2014.08.09) 小组成员交流日记心得 通过各个小组成员的切身感受,从另一个角度深化本次调查活动。 第五阶段 (2014.08.09-2014.08.16) 进行修改,完成探究报告。 如实反映调查结果,最终完成论文。

公民素质与社会道德之老人跌倒

题目:中国公民素质与社会道德之老人跌倒 学院(系、部):工程管理学院 专业/班级:楼宇智能化专业/楼宇A1302 学生姓名/学号:学生联系电话:评阅人: 2013年 12 月 09 日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制 中国公民素质与社会道德之老人跌倒 组员:xx 一、研究背景: 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根基和灵魂,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建设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和谐文化,其重要性和紧迫性不言而喻。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要真正取得成效,就必须高度重视公民道德建设,把公民道德素质作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支撑。 和谐文化的内涵包含了公民道德素质的内容。研究和谐文化的内涵,不难发现,公民道德素质是其中极其重要的内容。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核,以倡导、研究、阐释、传播、实施、奉行和谐理念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形态、文化现象和文化现状。它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价值取向于一体,包含着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和评价,是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和谐文化贯穿于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自身的各个领域,体现着社会主义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内在要求。具体就表现为关于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内涵。这种道德要求和文化导向,具体可以包括人们的和谐的意识、和谐的思维、和谐的精神、和谐的行为,以及全社会倡导的和谐理念、和谐价值、和谐关系与和谐风气等等。这些内容,无一不是着眼于公民道德素质的提高。我们现在就选择一现在重点的社会问题进行剖析。 老人摔倒该不该扶,不扶为嘛?扶者却又内流满面? 调查组工作人员表示,该数据显示,社会道德观念虽然存在,但社会的信任危机导致道德判断受到冲击。另一组数据调查显示,7.2%的民众认为不扶的主要原因是事不关己,因而冷漠置之;而高达87.4%的人民众认为不能扶老人是因为怕惹祸上身,这其实是社会信任危机的最根本体现;还有5.3%的受访者认为医疗知识不足、怕给老人带来更大伤害是不扶老人的主要原因。

公民素质报告大学生慎独

慎独在大学生 大学生道德修养论文:慎独在大学生道德修养中的作用探究; 摘要:慎独对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有很大意义;关键词:慎独;大学生;修养;道德; 一、慎独的内涵;“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礼记·;慎独道德是指个 人生活特殊情景中的道德,指人们在不; 二、当代大学生慎独道德缺失现状;道德发展的过程其实就是社会化的过程,他律和自律是;(一)自省缺失,是非模糊;自省 大学生道德修养论文: 慎独在大学生道德修养中的作用探究 摘要:慎独对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有很大意义。当代大学生慎独时自省缺失,是非模糊, 慎独时人格错位、表里不一,慎独时自控削弱,信念动摇。强化慎独道德,提高大学生道 德修养,就需要加强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尊重人的主体性,提高大学生慎独 道德能力;注重慎独方法引导,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等。 关键词:慎独;大学生;修养;道德 一、慎独的内涵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礼记·中庸》)。其要义是不管你处在显与幽、明与暗,都要谨慎慎独,不做坏事。这是儒家所倡导的一种道德修养境界或方法,称之为“慎独为入德之方”或“慎独”之道。一个人慎独时,道德、人性和良知成了人的欲望的最后一道堤坝。所以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修养》中提出:“共产党人没有个人的得失和忧愁,即使在他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他能?慎独?,不做任何坏事。”这对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慎独道德是指个人生活特殊情景中的道德,指人们在不直接与他人发生交往、个人慎独时刻和场合所应遵循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以及由此而形成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活动。慎独道德是社会整体道德评价体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社会道德是人们对个人与他人、 个人与集体关系的道德思考。慎独道德是社会道德和群体道德的完成与实现,是发展和

公民道德素质的提高是靠公民的资料

二、公民道德建设中教育、引导与法律强制约束的关系 十六大报告强调/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辅相成。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这一新的概括,既是对我国现阶段思想道德体系建构的更为全面的表述,同时也是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首次写入中国共产党的代表大会报告,这表明我们党在治国方略上的认识发生了一个大的变化。这一表述与大会召开一年前以中共中央名义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的要求相互照应。纲要第七部分努力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法律支持和政策保障中,提出公民道德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靠教育,也要靠法律、政策和规章制度。必须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把提倡与反对、引导与约束结合起来,通过严格的科学管理,培养文明行为,抵制消极现象,促进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社会风气的形成、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法制,是公民道德建设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和法律,与其他社会一样,也是在内容上相互渗透,在功能上相互补充的,这种关系客观上就决定了公民道德建设不能单纯地、孤立地进行,而是必须要有法制的支持、政策的保障和规章制度的约束。 其一,法制的保证作用对于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建设尤为必要和重要。社会转型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生活领域的变化,对人们思想、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旧的体制瓦解了,新的体制尚未建立起来或很不完善。社会生活的现实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人们心理失衡、

行为失范、价值失却。在这样的社会变革时期,要想较快地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离开了法律、政策、规章制度的强制绝对是难以做到的。必须如纲要所指出的那样,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危害社会的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维护正常经济秩序、公共秩序、生活秩序,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持。 其二,从一些国家的成功经验来看,法制在一个社会道德文明进程的一定阶段起到将公民行为强制定型的作用。这方面大家公认的例子是新加坡。新加坡以法制来推进道德建设取得了举世称道的成就。邓小平同志1992年南巡重要谈话中讲到广东在搞好经济建设的同时也要搞好社会风气时说:新加坡的社会秩序算是好的,他们管得严,我们应当借鉴他们的经验,而且比他们管得更好。据介绍,新加坡涉及公共秩序、清洁卫生等公德方面的罚款项目就有400多种,既严又重。如开车打手机四次就会被吊销驾驶执照,终生不许开车;随地吐痰,罚款高达1000新元。这种严厉的立法执法,产生了一种巨大的威摄力量,使得那些不讲公德、不讲文明的人不敢越雷池一步。正是这种严格的管理,使新加坡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从一个肮脏、混乱、不文明的蕞尔小岛变成为美丽、文明、繁荣的花园城市。新加坡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其三,这也是道德养成规律所决定的。 人们的自觉道德意识尚未养成之时,对行为的调节主要依靠外在的约束而不是内在的自我约束。法国著名教育家和社会学家涂尔干在谈到

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道德与公民的评语

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道德与公民的评语 1:热爱祖国,遵纪守法,以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自豪,祖国的每一点变化,都牵动着我的心,香港回归的日子,神州五号发射的日子,申奥成功的日子,都是我最难忘,最让我激动的日子 2:作为一名中学生,平时的一言一行我都能按照《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去做,对学校的规章制度能够严格遵守,课余时间外出,能够遵守公共秩序及交通法规,对公共设施能够爱护,外出坐车我会主动给有需要的人让座或帮助他们 3:在家里,经常帮助家长做家务,比如洗碗筷,擦地,解决一些简单的电脑问题等。在学校,和同学相处能够以诚相待,信守承诺,平时不管学习多忙,只要同学求我帮忙的事,我都会答应他们 4:能够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参与并组织班级和学校的各种课内外活动,活动中与同学能够和睦相处,关心集体,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乐于帮助别人,在各种劳动中积极肯干,不怕脏,不怕累。 合作与交流 1:学习态度端正,目的明确。各科成绩还算可以,没有偏科现象,喜欢和同学讨论问题,自主学习能力强。上课能够认真听课并积极参与讨论,能够主动完成各项学习任务,自觉,独立地完成各科作业。 2:我具有很强的团队精神,很乐于参加集体活动,珍惜集体荣誉,维护集体利益,我能表达个人观点,当别人的观点不受赞同时,我都会尊重他的观点,即使不对,为了不伤害他的自尊心,我会尊重和鼓励他。我善于与他人交流合作,每当我有快乐的事,我都会与朋友一起分享。我的人际关系也很融洽.我热爱生活, 我喜欢观察生活,为了发展我的实践能力,我会参加一些活动,不但可以认识一些朋友,还可以开拓视野。 3:我要努力找同学交流,了解同学们的所感所想,积极主动的和同学进行交流,与大家和谐相处 学习与创新 1:通过不断的学习,我也发现自己学习不足,也就是吃苦精神不够,具体就体现在学习上“钻劲”不够“挤劲”不够。当然,在我发现自己的不足后,我会尽力完善自我,培养吃苦精神,从而保证日后的学习成绩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2:我决心:1,树立一个信心:我能我行。2,创立一种学风:认真刻苦。3,凡事从“认真”开始,认认真真地读书,认认真真地上课,认认真真地做作业。4,学业成功的过程离不开勤奋和刻苦。“天才出于勤奋”,“书山有路勤为劲,学海无涯苦作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些格言说的都是这个道理。5,培养一个习惯:自觉自愿学业进步,贵在自觉。我们要在老师的指引下,培养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3:上进心强,刻苦钻研,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勇于向新的高度挑战,善于把握自我发展的机会。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还要学会有条不紊,提高工作效率,以期取得更大的成功! 其它方面

论我国公民道德素质

论我国公民道德素质 在现代社会里,国际间的激烈竞争都是以经济实力作为后盾,所以各国都把发展经济放在首要地位。随着社会的物质财富增多,人们越来越重视休闲娱乐生活。与此同时,由于信息量的增大,人们之间的各种交流活动愈来愈频繁。这样,不仅公共场所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而且人们在公共场所接触的机会也增多了,这就要求人们必须树立良好的公民道德意识。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尚美好道德的国度,有着优秀的道德传统。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就是可贵的道德观。孔子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儒家的仁爱思想,墨家的“兼爱,非攻”等等,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思想。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被称为“礼仪之邦”,我们的祖先崇尚美好道德,对于我国古代优秀的道德思想我们要学习继承。新民主革命时期形成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白求恩精神成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根基;建国后雷锋、焦裕禄等优秀人物的无私奉献精神世代传颂。今天我们步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的综合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然而我国的公民道德建设却止步不前,甚至出现了倒退的现象。 清华大学保送研究生刘海洋,将硫酸和硝酸混合液泼向动物园的三只熊,目的是为了验证熊很笨但嗅觉很灵敏的命题是否成立。作为一名全国高等学府的保送研究生,他就没学习过江总的清华百年校庆的讲话。非也,只是长期的道德淡漠已经令其成形了思维定势。可悲吗?是的,可悲,是全体大学生的可悲。在泰国的皇宫里,厕所中挂着用汉字写的“厕后请冲厕”的标志,在英国的大街上有用汉字写的“不能随地吐痰,不能随地乱扔垃圾”的标志,在英国的餐馆里有“不能大声喧哗”的汉字字样。也许看到这些,我们很生气,但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我们自己,外出的国人旅游时不注重自己的行为,给国人脸上抹了黑,败坏了我国的国家形象。 对一个民族或国家来说,公民道德素质如何,直接与该民族或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发达程度息息相关,因此,公民道德是民族和国家的形象。据日本某公司的董事长说,曾经在日本进行过两次调查,一次是调查没有去过中国的人,问他们想不想到中国去旅游?几乎是100%的人说愿意去中国;一次是调查到过中国的人,问他们还想不想再次到中国去?80%的人都不愿再到中国去。当问其原因何在时,这些人一致的看法是,公共场所很脏,服务态度不好,饮食不讲卫生,到处是噪音,使人心烦。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脏乱差。有一次,某学校组织到公园去旅游,到湖中去划船,本来水面上是干干净净的,可是有的人把喝过饮料的废瓶就直接往水里丢。有些人的文化程度很高,甚至还曾是领导,年龄也老大不小的了,却做出了这种缺乏公民道德素质的举动。现在我们经常看到的现象是,公共厕所臭气熏天,原因在于上完厕所不冲水,形成恶性循环。曾听说过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位国人曾到法国旅游,在该国一个公园看到这样一幕:一位大约三、四岁的小女孩在一片草地前停下脚步,并没有踩上去,而是小心翼翼地绕道而行。于是他问小女孩?为什么你没有踩草地?小女孩不假思索地说:因为小草很美啊!要是我踩了它,它就不美了!小女孩的回答并不是因为妈妈不准或者要罚款之类,而是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诠释了道德与美的内在关系,也反映了先进的社会道德观念。可以想象,小女孩所受的道德教育在无形中引导其学会爱护自然乃至尊重他人,建立和谐美好的相互关系。所以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才可指导人的一言一形,才能有益于大众。 我认为一个真正成功的人士首先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只有先学会做人才能再去学其他的能力。蒙牛集团董事长牛根生增说过这样一句话:“小胜靠智,大胜靠德。”同样对于我们的国家,要想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只体现在我国的GDP增长了多少,经济实力有多么强大,更体现在我国国民的道德素质上。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同样是综合国力的重要

高中道德与公民自我评价

高中道德与公民自我评价 高中道德与公民自我评价三篇 篇一:公民与道德自我评价我认为我一直是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公民与道德自我评价我认为我一直是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道德素质高,能够作为新高中生的代表,能够尊老爱幼,尊师重道。公民与道德活动过程典型材料①在公交车上,我为老年人让座②在平时同学的纠纷中,我积极的讲解道理③见到老师问好④不说脏话,尽量与他人少争执⑤作为一个公民,不忘公民职责,好好学习,将来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审美与表现活动过程的典型材料①平时简单朴素,遵纪守法,穿着整洁②认真听从老师的话,好好学习,天天向上③不犯原则性的错误④在同学眼里,我是一个尊老爱幼的,生活习惯好的朋友高一上审美与表现自我评价我在这一学期表现十分好,在老师眼里,我是乖学生,在家长眼里,我是好宝宝,平时简单朴素,不太过分注重外表,完全符合一个中学生的形象,并在期末考试取得优异成绩。 运动与健康自我评价我,喜欢羽毛球,在选课时选得羽毛球。在体育课上,我认真听讲,积极实践,修改锻炼中不好的细节,为自己的身心健康打好基础。在平时休息,我积极的和同学们进行羽毛球的练习和比赛,为我们课下娱乐画上了美好的一笔。 学习态度与能力学习态度端正目的明确。各科成绩还算可以没有

偏科现象喜欢和同学讨论问题自主学习能力强。上课能够认真听课并积极参与讨论能够主动完成各项学习任务自觉独立地完成各科作业。课余时间参加《计算机编程》特长班的学习并获奖。能够合理安排课余时间按时起床按时休息。在家上网查找学习资料后能够主动下线不上不良网站上浏览从没上过网吧没有网瘾。能够节制自己看电视自己整理房间和衣物外出补课不用父母接送自我管理和自立能力强合作交流与探索我具有很强的团队精神,很乐于参加集体活动,珍惜集体荣誉,维护集体利益,我能表达个人观点,当别人的观点不受赞同时,我都会尊重他的观点,即使不对,为了不伤害他的自尊心,我会尊重和鼓励他。我善于与他人交流合作,每当我有快乐的事,我都会与朋友一起分享。我的人际关系也很融洽.我热爱生活,我喜欢观察生活,为了发展我的实践能力,我会参加一些活动,不但可以认识一些朋友,还可以开拓视野 我遵纪守法尊敬师长热心助人与同学相处融洽。我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努力为班为校做好事。作为一名团员我思想进步遵守社会公德积极投身实践关心国家大事。在团组织的领导下力求更好地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性格活泼开朗的我积极参加各种有益活动。高一年担任语文科代表协助老师做好各项工作。参加市演讲比赛获三等奖。主持校知识竞赛任小广播员。高二以来任班级文娱委员组织同学参加各种活动如课间歌咏班级联欢会集体舞赛等。在校文艺汇演中任领唱参加朗诵、小提琴表演。在校辩论赛在表现较出色获“最佳辩手”称号。我爱好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力求德、智、体全

加强公民社会公德教育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加强公民社会公德教育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加强社会公德建设,推动社会整体文明程度的提高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着力点,把社会公德纳入我国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并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突出出来,这不仅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必将对我国公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稳定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社会公德是公民在社会交往与社会生活中应该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这种准则是可以加以普遍化的,并且是所有公民都能够做到的,它有更明显的公共性,维护的是社会的共同利益和全体公民的整体利益,它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广泛性、现实性和可操作性。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领域不断扩大,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因此,文明的行为方式、良好的公德意识不仅仅是个人优良素质的一种体现,而且对维护公共利益、公共秩序,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社会的健康与稳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加强以及社会整体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广大公民的道德修养也有了很大的进步,遵纪守法、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尊老爱幼、保护环境已蔚然成风,但一些与社会整体文明进步趋势背道而驰的丑恶现象也大量存在着,自私自利、冷漠歧视、破坏公物、破坏公共秩序等有损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行为,乱砍滥伐、偷捕偷猎等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都对社会公德建设以及社会整体的道德建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此加强社会公德建设,提高社会整体的公德意识和公德水平十分重要。 加强社会公德建设首先要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公德氛围,社会各方面应积极行动起来加大宣传力度,公民也要人人以身作则,对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加以舆论上的监督与鞭笞。另一方面,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对社会公德加以规范也十分重要,比如,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对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有严格的惩处规定,严重的还将追究相应的刑事责任。而一些地方出台的在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禁放烟花爆竹以及建立见义勇为基金奖励制度等地方性法规也是推动社会公德建设的重要举措。社会公德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公民的个人修养,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对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方面的建设都有着引领的作用,一个好公民是一个好的职工和好家庭成员的前提,同时社会公德也是敬业精神、奉献精神、牺牲精神等更高道德境界的基础,因此社会公

公民素质与公民教育

公民素质与公民教育 肖梦瑶 (摘要)公民教育是中国近代以来仁人志士建设现代化国家的伟大追寻。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要求社会成员根除传统的血缘伦理,等级身份和特权思想,树立公平与效率、竞争与合作、权利与义务等新观念,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公民素质的提高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特殊意义和重要作用。 (关键词)公民素质,公民教育,现代化加强公民意识培养是当前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中普遍关注的话题,所以,不少国家在面向21世纪的教育计划中,都把公民教育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也在呼唤全社会关注公民教育问题。 一、公民素质是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正视的重要国情 公民是民主法治建设的主体,没有自由平等的公民,就没有民主法治的国家?每个公民只有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责任和使命,才能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获得健康的文化基础,中国社会科学院前副院长李慎之指出:“为什么中国的现代化一百年来成就不大,以致被称为‘九死一生的中国现代化’?第一个原因就在于中国始终没有能培养出够格的现代化的公民” ①笔者十分认同他的观点,深深感到我国民主制度的建构与教育所塑造的公民素养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觉得,在我国推行民主政治,最大的困难和问题在于缺乏合格的主体条件,这是因为,无论民主政治还是法治建设都需要合格的现代公民作为其最大的参与主体?在我国进行民主法治建设,必须正视我们有一个“臣民意识”极为浓厚,公民意识极为欠缺的国情。 首先,我国古老的文化缺乏这方面的传统,与小农经济相适应,中国很早就形成了以宗法关系为纽带,家国同构的社会范式,“比国君为大宗子,称地方官为父母,视一国如一大家庭。所以说,‘孝者所以事君,弟者所以事长,慈者所以事众’;而为政则在乎‘如保赤子’自古相传,二三千年一直是这样”?②在这种制度环境和文化环境下,公民不仅没有行使自己正当权利的机会,而且民主权利意识也极

公民道德素质状况调研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报告题目:公民道德素质状况调查 学院:材料与冶金学院 专业:材料类 年级:材料093 学号: 0908020102 学生姓名:贺建凤 2011 年 9 月 4 日

公民道德素质状况调查 一、调查目的要求: 通过走访和观察,调查福泉市内不同年龄,不同生活环境的人群。了解当前公民道德素质的基本情况,加强深对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的理解,明确大学生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责任,从而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二、调查地点:贵州省福泉市 三、调查时间:2011年8月1日---2011年8月29日 四、调查的结果及分析: 未成年人: (一)、我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状况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 调查结果提示了三个值得注意的问题:第一,随着年龄的增长,未成年人主观认同消极情况明显增加。第二,城市孩子的物质、文化、安全和教育条件总体较好,但认同消极情况的比例却明显高于农村孩子。第三,未成年人思想道德误区形成的根源主要在于成年人的消极影响。 (二)、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社会不良风气的泛滥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负面影响严重

目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权力腐败、司法腐败等社会不良风气,并且违法违纪者所受惩处较轻,导致法律公信力降低,政府公信力降低,这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负面影响非常严重。 2、教育者缺乏“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缺乏实效性的根本原因。教育应该引导未成年人为了更好地享受个人权利而自觉履行个人义务,为了实现自身的幸福而去主动去维护他人的权利,主动提高思想道德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目前在家庭、学校和社会思想道德教育中,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传统德育理论指导下的义务性教育观念,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人的正当权利,难以使未成年人养成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思想意识。 3、社会不良文化、大众传媒中的错误导向严重危害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日益开放,各种媒体给未成年人所带来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了父母和老师。一些大众传播媒体,特别是手机短信、互联网等,为了商业利益,迎合成年社会的一些低级趣味和人性中的阴暗面,对一些不良情节和不良心理大加渲染。善于模仿、缺少辨析能力的未成年人会被这样的文化产品刺激心灵,误读社会。 4、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存在问题 第一、学校道德教育目标定位失当。目前学校把针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与针对共产党员、国家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列入同一层次,其结果是学校道德教育缺乏吸引力和说服力。 第二,学校德育过度强调认知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变成了单纯的知识教育。认知主义的道德教育思想加上升学考试的推动,造就了具有较高道

公民素养作文4篇

公民素养作文4篇 公民素养,既是当代公民在生活中必须具备的生活技巧、素质、或能力。具有良好的公民素养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以下是橙子为大家整理分享的公民素养作文,欢迎阅读参考。 【篇一:公民素养作文】泱泱华夏五千年,厚重的历史里不乏盛极一时的辉煌也不乏风雨飘摇的没落。在这个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新时代里,站起来的中国人并没完全摆脱掉落后的脚步。民族复兴之大业末完,对我们普通公民,提高素养就是为复兴大业增砖添瓦。 在那近代黑暗的日子里,中华锦绣山河在一片纷乱战火中呜咽,百姓民不聊生,生灵涂炭,中国人在列强眼中只是低等无能的东亚病夫。跨过当年血风烟雨,如今是世界第二大国屹立于东方,获得各界钦羡与赞扬。然而公民素养与经济腾飞并不成正比。中国人在西方的偏见并未消失,那用汉字写的公告牌,那时时爆出的讽刺言论提醒着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贪小便宜、斤斤计较,不守秩序是当代国人头上未摘下的偏见帽子。 复兴大业不仅是经济繁荣和政治军事地位,更包括全体中国人整体素质,文化软实力。种种旧时代中积攒的陋习积攒至今,阻碍着社会前进的脚步。送红包拍马屁,假公济私;买东西怕抢不着好的,随手乱扔秽物,上公交车怕没座推推搡搡插队拥挤……一桩桩小事看似微不足道,加以巨大的人数就形成可怕的社会乱象,破坏了多少和谐

的风景和舒适的心情。心理学家武志红在《巨婴国》一书中用“巨婴”来剖析乱象背后的心理,成熟的身体中灵魂还未长大,没有充盈。这正是我们人人要面对的课题,提高素养,修身养德。 如今的我们,需要回首传统经典,将温良恭俭让时时铭记在心,拒绝庸俗自私和无序,培养独立、善良、勤奋做事的美德。一人做了,亿亿人做了,即塑造一个积极温暖的社会;小德聚大德,小爱聚大爱,人情美德文化力量会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成为复兴之路上一个个坚实的脚印。 华夏炎黄子孙们正向着心中的美好家园阔步前行。从“最美司机”到身边的好人好事都谱写着温暖人性的光辉篇章;各行各业,从科学家到小小工人中者不乏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有志匠人,越来越多的人有了良好的教养,规则意识日入人心。 公民素养是国家的标牌是社会进步的源源动力,是复兴大业之基石,更是我们每一个人努力的方向。 【篇二:公民素养作文】翻开厚重的书卷,我仿佛听到了“秩秩斯干”的清鸣,我看到农人“七月流火”的忙碌,耳畔回荡着“抑抑威仪”的称颂,品读《诗经》,令我欲罢不能。 这些文字就像是来自两千多年前的箭簇,穿越历史的长河,令今人领略到古典文字的魅力,这部中国最早的诗集,这部儒家的经典之作,曾一次次地被时代的泥沙淹没,又一次次地被发倔,被传颂,两千年后的今天,我们仍能捧起《诗经》的书卷,咀嚼那千年前的文字,实属不易。它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它能穿越历史的时空和我们的心灵

公民道德素养的措施

公民道德建设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为主要内容的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精神基础,公民的道德素养、文明水准是整个民族素质的体现,不仅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现代公民的基本纲领和基本方式。加强公民道德素质建设,为构建文明法治、稳定和谐、谅解宽容的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一、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构建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大力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任何社会的发展进步,人是关键。构建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坚持建设和发展先进文化,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切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不断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发展壮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这些文化建设的目标,始终围绕的是以人为本、建设为主的价值主题。而要实现这些目标,根本的还是要全面提高全民的素质,努力建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形成追求高尚、激励先进的良好社会风气,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促进整个民族素质的不断提高。一个能够在政治上爱国,在社会生活中守法,在相互交往中诚信,在为人处事中知礼的人,就必然顺理成章地做到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因此,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升全民素质,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公民道德建设,以“爱国、守法、诚信、知礼”为主题,是时代发展和建构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爱国、守法、诚信、知礼”,不仅反映了公民道德最基本、最重要的道德关系,而且是公民在现代社会中最基础和最必备的道德素质。其中,“爱国”为核心。爱岗敬业,恪尽职守,把拳拳爱国之情、爱国之志转化为效国之行就是爱国的具体表现;“守法”是重点。在一个法治社会,唯有那些严格依法办事,自觉遵纪守法的公民,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诚信”为关键。诚信素质是人的最基本的素质,诚信道德是一切社会道德的基础和根本;“知礼”是基础。知礼讲礼,是当代社会发展和当代公民道德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而且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是中国社会公民的形象展示。以“爱国、守法、诚信、知礼”为主题的公民道德建设,是建构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纵深发展的过程中,出现许多新情况、新矛盾和新问题,其中诸如一些地区和人群中比较尖锐的利益冲突、一些人道德观念淡薄、爱国观念模糊、守法意识不强、善恶界限混淆、诚信规范缺失、愚昧无礼等等,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因此,必须在制度创新的同时,加强以“爱国、守法、诚信、知礼”为主题的公民道德建设,为构建文明法治、稳定和谐、谅解宽容的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三、公民道德的特殊作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公民道德具有特殊的调节作用、价值导向作用和教化作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利益活动和利益关系,其主体也是利益活动和利益关系,社会不和谐的根源实质上就是一种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公民道德调节社会生活,是从现实利益关系的角度,特别是现实生活中个人对待社会整体利益和他人利益的态度的角度,去调节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公民道德立足于现实,又指向理想,因此,它以规范为基本形式,以价值为实践指向,为人们的相互关系的调节和行为选择提供一种价值支撑和价值导向。道德是人性的自觉产物,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内在规定性之一。道德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它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现实与理想的统一。因此,充分发挥公民道德的调节作用,价值

道德与公民维度自我评价

道德与公民维度自我评价 道德品质与公民素质优秀:有强烈的爱国情感和较多的行为 表现。真诚待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严于律已积极上进、守 信用、不作弊。尊敬师长、乐于助人与同学友好相处。积极参加 集体活动,有较强的团队意识和很好的集体协作精神;积极参加各 种社会公益活动,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公共秩序、爱护公物、自觉 维护社会、校园和教室等公共场所的环境卫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善于同不良行为作斗争。 学习与创新优秀: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实行有效的学习 计划,善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善于在学习中总结与反思,能 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能力,在包括综合实践活 动在内的各类学习活动中具有创新动机、创新旨趣和创新情感等,具备从事创新活动的原理、技巧和方法。学习成绩优秀。 合作与交流优秀:能客观评价自己的行为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尊重并理解他人的观点与处境,能融入集体与老师和同学建立良 好的关系,能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交流和沟通,能与他人一起确 定目标并努力去实现目标,能采取恰当的方法与他人进行合作。 运动与健康优秀:自觉参加《体育与健康》课的学习,积极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具有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和良好的体育道德。 遵守游戏规则,积极参加社区体育活动,关心尊重他人。在体育 活动中具有合作的意识和行为。

审美与表现优秀:对艺术实践活动有浓厚的兴趣,并有继续 探究和学习艺术的愿望,善于和他人合作,积极主动与加各类艺 术实践活动,具有良好的审美能力和欣赏艺术作品的习惯,能正 确选择自己喜爱的艺术表现形式,独立而自信地展示个人在艺术 表现方面的才能。其他优秀:团结同学,乐于助人,热爱生活和 学习,在学习上有目标,有计划勤于思考,善于总结,不怕困难,敢于向学习上的困难发起挑战,本人性格开朗,做事认真负责果断,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善于、敢于向上级提出建议。 熟悉国家法律法规,对劳动法律法规及相关的政策较为熟读。擅 长于人事行政事务的管理。 可以撰写各种公文、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口头表达能力及沟 通能力好;熟练使用计算机的各项办公软件及日常的维护工作。

学生自我评价道德与公民

学生自我评价道德与公民 公民学生自我评价 本人遵纪守法,爱祖国、诚实守信、关心集体、保护环境。自信、自律、勤奋;对个人的行为负责;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具有社会责任感。有学习的愿望与兴趣,能运用各种学习方式来提高学习水平,有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的习惯。能与他人一起确立目标并努力去实现目标,尊重并理解他人的观点与处境,能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能综合地运用各种交流和沟通的方法进行合作。 有法律意识,公德意识,本人诚实守信,环境意识,自信、自尊、自强、自律、勤奋、有爱心、乐于帮助他人。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维护公德、关心集体.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物、维护公共设施和公共卫生的情况。乐于参加集体活动,能够为实现集体目标付出努力。品德优良,善于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能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善于与他人交流和分享,尊重并理解他人。品德优秀,有良好的行为习惯。 爱祖国、诚实守信、关心集体、保护环境。自信、自律、勤奋;对个人的行为负责;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具有社会责任感。有学习的愿望与兴趣,能运用各种学习方式来提高学习水平,有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的习惯。能与他人一起确立目标并努力去实现目标,尊重并理解他人的

观点与处境,能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能综合地运用各种交流和沟通的方法进行合作。热爱体育运动,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积极参加艺术活动,用多种方式进行艺术表现。 公民自我评价 我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蒸蒸日上、迈着改革步伐前进的社会主义祖国,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自己,积极参加党章学习小组,逐步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觉悟,并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作为班长,我能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在同学中树立了好榜样,并能团结好班委,处理好班级的一切事务,是老师的得力助手。 道德与公民自我评价 本人爱国爱乡、诚实守信、是非分明、富有责任 ;尊重国旗,国徽,会唱国歌,认真参加升旗仪式;热爱祖国,热爱集体,有着强烈的责任感;诚实善良,不说谎话,不弄虚作假,不抄袭作业,考试不做弊;言而有信,助人为乐,许诺别人的正当事情总是尽力去做;有一定的分辨是非能力,为人正直,有正义感 ;正直坦白,办事认真,责任感很强。 自我评价 我一直以来都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家乡建设,并参加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对违反社会公德和违规、违纪、违法行为能进行劝阻和及时报告;遵守社会公德,注意保护环境,讲究公共卫生,不乱丢垃圾,尊重他人劳动;爱护公共设施。

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 尔雅

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题库81 【网上也有很多这个答案啊,然而都要下载券,对于我这种穷狗TAT所以整理了一个这个免费传给大家,排版有点儿乱,大家不要介意哈,有的用就不错了,还挑啥!可能有部分不全,大家上网查吧,我后来才发现粘的时候落了一页2333(娇羞捂脸)。总之,祝大家刷题愉快~~!友情提示:Ctrl+F为查找,输入题目快速查】 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题库; 1古希腊社会中,不可以被称作公民的是();A、父母是公民的人;B、工匠;C、奴隶;D、佣兵;正确答案:C; 2()开启了人权时代的序幕;A、专制王权国家的出现;B、资产阶级革命;C、文艺复兴;D、启蒙运动;正确答案:D; 3西方社会有了公民的概念后就有了公民权利;正确答案:×;4即使现代西方社会公民的身份是平等的,但仍然存在;公民权、人权 大学生公民素质教育题库 1古希腊社会中,不可以被称作公民的是()。

A、父母是公民的人 B、工匠 C、奴隶 D、佣兵 正确答案:C 2()开启了人权时代的序幕。 A、专制王权国家的出现 B、资产阶级革命 C、文艺复兴 D、启蒙运动 正确答案:D 3西方社会有了公民的概念后就有了公民权利。() 正确答案:× 4即使现代西方社会公民的身份是平等的,但仍然存在着权利的不平等。()正确答案:√ 公民权、人权的发展及有限性 1()提出积极公民和消极公民的概念。

A、黑格尔 B、康德 C、霍尔巴赫 D、西耶斯 我的答案:A 得分: 0.0分 2启蒙思想家眼中的人民是什么样的人?() A、全体国民 B、有身份的人 C、有财产的人 D、有发言权的人 正确答案:C 3法国《人权宣言》颁布之后,根据人生而平等的原则,人人都享有平等的权利。() 正确答案:× 4人权概念的产生要早于公民权。() 正确答案:× 5康德认为,国家的不断发展会使公民权利间的差距不断缩小。()正确

从乘车问题看大学生的公民素质和社会道德

化,部分学生道德观念模糊,没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趋向于实用主义,重功利讲实惠,缺乏社会责任感。所以,我们认为首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老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以自己高尚的人格感化学生。所以对教师队伍的要求就更严格,作为教师自己都忽视首先修养,又怎样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呢?现在许多教师只管书本的教学任务,忽视思想道德教育,台上教师上课时而有些学生却在下面讲话、看小说、零食等不文明行为是对教师的劳动成果不尊重的行为,应该受到严厉的谴责。但学生毕竟是受教育者,如果教师不说或懒得说,这是对教育的不负责任。教师不但承担着教学任务的职责,而且也承担着育人的义务,如果学生养成了这些没有素质的习惯,怎能担当国家未来建设的重任呢? 2、缺乏奉献精神。在父母身边生活惯了的学生们,容易形成“小皇帝”脾气,一切问题只会从自己的利益出发,那些与自己利益有冲突的事坚决不去做,因而养成了只讲索取、不懂奉献的习惯。这便导致上学之后奉献精神匮乏、个人诚信形象不佳的情形。背离了全面发展的最基本、最核心的要求,难以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应当明白我们肩负的重担,应当明确我们的任务。我们象牙塔里的莘莘学子,走向社会就是我们伟大祖国的未来建设者。大学阶段是我们这些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我们大学生教育者承担着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若是我们大学生对自己的素质与社会道德要求低,长此以往就很危险,所以思想道德教育对大学教育是非常重要。所以我们的大学教育应当注重专业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我们大学生也应该经常自我反省,自我认识,完善自己在道德方面的缺失。 3、缺乏维护公共利益与社会责任感。有的学生霸气十足,举止不雅,破坏公共秩序、语言粗俗,容易被人排斥,但是面对这种类似于插队这种不文明的行为,却很少会有同学站出来指责,多数人虽对这种不文明的现象嗤之以鼻,但大多都抱着不想惹事的心里,默默容忍类似的不文明现象的发生。 九可行对策与措施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估应把思想道德素质放在首位,政治思想素质较高,具有事业心、责任感和吃苦奉献精神的毕业生成了首选目标。思想道德素质包括政治素质、事业心和责任感、艰苦奋斗精神和务实作风等方面。 为了全面培养学生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应学校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入手: (1) 培养学生较高的社会责任感。许多用人单位在人才的要求上强调要有事业心、责任感,要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希望并要求毕业生把选择的工作当作长期追求、投入的事业,要与单位同甘苦,共患难,荣辱与共,而不仅仅是赚钱谋生的职业和临时落脚点。惟有敬业的大学生才能积极进取、胸怀大志,才能开发蕴藏在自己身上潜在的创造性,为社会作出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 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精神和务实作风。这是创业者应有的精神风貌,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会遇到无数的艰难险阻,也难免有这样那样的曲折和坎坷,这就需要大学生始终保持昂扬的斗志和坚韧不拔的作风,坚定不移地朝着既定的奋斗目标前进。用人单位需要的是干才,能踏踏实实工作,有吃苦精神,而不是好高骛远、眼高手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