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汉语欧化语法现象研究

现代汉语欧化语法现象研究

现代汉语欧化语法现象研究
现代汉语欧化语法现象研究

世界汉语教学2008年第4期(总第86期)

现代汉语欧化语法现象研究3

贺 阳

提要 本文依据五四以来汉语语法所受印欧语言、特别是英语影响的事实,探讨欧化对现代汉语语法的影响,以及汉语语法欧化的方式和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对间接语言接触的性质和特点进行一些讨论。本文认为,五四以来,现代汉语语法受到印欧语言的影响,但由这些影响而引发的语法演变通常并不能摆脱汉语语法已有资源的制约,而只是对这些已有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这些语法演变主要是一种书面语现象,而很少波及日常口语。

关键词 欧化语法现象 语言接触 语言演变

本文将从五四以来汉语语法所受印欧语言、特别是英语影响的事实出发,探讨欧化对现代汉语语法的影响,以及汉语语法欧化的方式和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对间接语言接触的性质和特点进行一些讨论。本文是对作者近年来所进行的一系列关于现代汉语欧化语法现象的具体考察的一个总结。

一 欧化语法现象及其识别

1.1现代汉语中的欧化语法现象

本文所谓的“欧化语法现象”是指现代汉语在印欧语言、特别是英语影响下产生或发展起来的语法现象。“欧化语法现象”既指汉语在印欧语言影响下通过模仿和移植而产生的新兴语法成分和句法格式,亦指汉语中罕用的语法形式由于印欧语言影响的推动和刺激作用而得到迅速发展的现象。

五四以来,随着西学东渐日益广泛,随着西方文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日益加剧,以及汉语书面语从文言文到白话文的转换,西方语言对汉语产生了明显的影响,这种影响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现代汉语书面语的面貌。王力(1944:434)曾指出:“从民国初年到现在,短短的二十余年之间,文法的变迁,比之从汉至清,有过之无不及。文法的欧化,是语法史上一桩大事。咱们对于这一个大转纽,应该有一种很清楚的认识。”

自白话文取代严重脱离现实口语的文言文之后,许多人都认为现代汉语达到了言文一致,实际上这种感觉是不准确的。一致是相对的,是相对于文言文的情况而言的。从理论上

3本研究得到200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间接语言接触的个案调查与理论研究”(批准号:05JA740033)的资助。

61

说,说话和写作并不完全是一回事,因此言文的完全一致现在不存在,将来也不可能存在。那么就现代汉语、特别是现代汉语语法而言,书面语和口语究竟有哪些差别,这些差别究竟有多大,由于缺乏充分的考察和研究,人们目前还难以系统地回答这一问题。根据我们的观察,现代汉语中的欧化语法现象基本上是一种书面语现象,这些语法现象在相当程度上是五四以来汉语书面语革新的结果①,因此研究欧化语法现象对揭示现代汉语书面语和口语的差别有着直接的意义。

作为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对象的普通话,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因而其内部是驳杂的,而非均匀一致的,不同来源、不同性质的成分混杂在一起,其中包括汉语原有的与外来的语法成分的并存。(参看朱德熙,1987;胡明扬,1993)如果不对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成分加以区分,要想得出严整一致的语法规律是有困难的。因此,研究现代汉语中的欧化语法现象,弄清楚哪些语法现象是汉语本身固有的,哪些是在外来影响下产生的,将有助于汉语语法研究的深化和精密化。

着眼于语言接触发生的社会环境以及语言接触的后果,可以把语言接触分作两种不同形式或类型,即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直接接触也称作自然接触,是指彼此接触的语言社团在空间上不分离的语言接触,这种语言接触依赖于口语交际,至少不脱离口语交际。直接语言接触常常是在不同语言社团因地理上相邻或同处于一个社会的条件下发生的,如中国境内各民族之间的语言接触,美国社会中外来移民与当地社团的语言接触等。间接接触也称作非自然接触,是指不同的语言社团在地理空间上分离的语言接触,间接语言接触的这一特

征有学者描述为“远距离的”或“跨地缘的”(参看Loveday,1996:17-20;洪波、意西微萨?

阿错,2007),也有学者描述为非“面对面的”

(参看Thomas on &Kauf man,1988:66-67)。这种语言接触通常要以文字和书面文本为媒介,如隋唐时代日语和汉语的接触。语言接触可以具有不同的接触强度②,接触强度越高,接触所引发的语言影响也就越广泛、越深刻,不同语言社团交往的密切程度、语言社团的双语化程度等因素都会直接影响接触强度的等级,而间接接触是一种强度较低的语言接触类型。单纯的间接语言接触通常是在不同语言社团交往的密切程度不高、双语化程度较低的条件下发生的,因此,那些对这些社会条件要求较高的语言接触后果,如语言的转用、语言联盟等都不大可能通过这种语言接触而发生。

现代汉语中的欧化语法现象是间接语言接触的结果,因为汉语语法接受印欧语影响的主要途径是书面翻译,而不是汉语使用者和印欧语使用者的直接接触,汉语和英语等印欧语言之间也从未发生过大规模的、足以影响整个汉语社会的直接语言接触。以往的语言学理论更多的是讨论在不同民族相互直接交往(通过口语交际)的过程中发生的语言接触现象,而对间接语言接触并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对间接语言接触,特别是对间接语言接触可以在何种程度上影响一种语言的语法系统,目前还缺乏深入的研究,也缺少对有关事实的系统考察,因而汉语欧化语法现象的研究在语言接触研究中具有特殊的意义。

7

1贺阳:现代汉语欧化语法现象研究

②五四白话文运动及其后续过程实际上经历了文言白话之争和白话文改造两个并行的过程,前者以白话全面取代文言为结局,后者则以融入欧化成分的新型白话代替以通俗小说为典型的旧白话为显著结果。

关于“接触强度”,参看Thomas on (2001:66)、吴福祥(2007)。

世界汉语教学2008年第4期(总第86期)

自五四以来,汉语的欧化问题曾经并仍在引起知识界的广泛关注。20世纪初至30年代,胡适、钱玄同、傅斯年、鲁迅、周作人、郑振铎、瞿秋白、茅盾、朱自清等都对汉语欧化问题发表过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不过他们所论的都只是对汉语欧化的态度和评价,或者是对如何吸收印欧语言有益成分的建议,出发点要么是白话文的改造,要么是新文学及新文学语言的构建,而不是从语言学的角度对汉语欧化现象本身进行客观、系统的研究。对汉语欧化,特别是汉语语法欧化问题的语言学研究是从语言学家王力开始的;20世纪40年代,王力在他的《中国现代语法》(1943)和《中国语法理论》(1944)中专设“欧化的语法”一章,梳理和讨论了五四以来汉语语法中的种种欧化现象;20世纪50年代,王力在他的《汉语史稿》(1958)中,对汉语欧化语法现象进行了更为全面的观察和描写。王力之后,专门讨论五四以来汉语书面语变化的论著有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的《五四以来汉语书面语言的变迁和发展》(1959),该书虽不是讨论汉语语法欧化问题的专门著作,但在描述五四以来的新兴语法现象的过程中,往往谈及这些新兴语法现象所受到的外来影响。除中国大陆学者的研究之外,海外也有一些学者对汉语的欧化语法现象进行了专门的研究,论述比较全面的有Kubler 的A S tudy of Europeanized Gramm ar in M odern W ritten Chinese(1985)和谢耀基的《现代汉语欧化语法概论》(1990)。

1.2欧化语法现象的识别

语言的演变有两种不同的类型,一是内部因素促动的演变,一是接触引发的演变。这两类演变的后果往往是相同的,而差别仅在于引发演变的因素不同。在接触引发的演变中,引发演变的因素是其他语言的影响;在内部因素促动的演变中,引发演变的因素则是某一语言系统内部的结构压力。由于演变的引发过程难以直接观察到,所以对这两类不同来源的演变的识别和判定就只能依靠间接的证据。(参看吴福祥,2007)现代汉语书面语是五四以来逐渐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汉语的自然发展与欧化带来的演变交织在一起。从共时角度来看,则是欧化成分与汉语固有成分混杂在一起,欧化现象和汉语固有传统并存在一起。因此,对欧化语法现象的研究来说,如何判定汉语中哪些语法演变是汉语自身自然发展的结果,哪些语法演变是接受印欧语的影响而产生的,就是一个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而这一问题在以往的汉语欧化现象研究中既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也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

我们对五四以来汉语中的欧化语法现象的识别和判定建立在以下认识的基础之上:

(一)如果没有特殊的原因,语法的自然发展通常采取渐变的方式;如果一个语法演变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并通行开来,我们就有理由怀疑这一演变可能是一种接触性演变。

(二)五四以来发生重大变化的是汉语的书面语而不是口语③,汉语语法的欧化是间接语言接触的结果,其产生有比较严格的语体限制,即它们一般都只限于书面语,而不大会深入日常口语。所以在当今日常口语中通行的语法现象不大可能是欧化语法现象,而日常口语不说且五四以前的旧白话文中也未见的语法现象就有可能是欧化的结果。

③在我们看来,区分口语和书面语的关键因素并不在于话语所凭借的物质条件不同,而是正式程度的差异。正式程度很高的口头表达,如演讲和报告,与书面语没有多大的差别;正式程度很低的书面表达,如口语化的小说和剧本,又与口语十分接近。所以我们所说的“口语”并不等于口头表达,而是指正式程度较低的语体,这种语体的典型样式是日常生活口语,特别是日常生活对话。

81

贺阳:现代汉语欧化语法现象研究

(三)大部分欧化语法现象与汉语固有传统之间的差别主要体现在某个语法成分的出现频度上,是罕见与广泛使用之间的差别,而不是绝对的有和没有的差别。对这些欧化语法现象,如果不采用频度统计的方法,将难以准确刻画它们的特征。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采用对比方法和频度统计方法来对五四以来汉语中的欧化语法现象进行识别和判定,我们的对比分析通常按以下三个层次展开:

首先,通过14世纪到19世纪末的旧白话与五四以来的新白话的对比,确定哪些语法现象是五四前后才出现的。我们将《三国演义》《水浒全传》《西游记》《封神演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儒林外史》《红楼梦》《镜花缘》《儿女英雄传》等14世纪到19世纪的明清白话小说作为未受印欧语影响而代表汉语语法传统的样本,将五四以来具有代表性的汉语书面作品作为受到欧化影响的样本。对这两类样本进行对比分析,以确定哪些语法现象五四之前就已存在,哪些语法现象是五四前后才出现的。根据需要,我们还对先秦两汉以来的文言语料做有限度的考察。为了尽可能排除某一新兴的语法现象是汉语语法传统的自然发展的可能性,根据需要,我们将代表汉语传统的样本的选择范围一直延伸到20世纪初,以保证所讨论的新兴语法现象的确是以突变的方式发生的。

其次,通过当代书面语与当代口语的对比,确定哪些新兴的语法现象仅仅是一种书面语现象。这种对比实质上是把当代口语样本(日常口语,而不是书面语化的口语)当作汉语传统的代表,而把当代书面语样本当作已受到印欧语干扰的代表。只有上述两项对比结果一致的情况下,即旧白话中和当代口语中都没有的现象,我们才会怀疑它们是受外来影响而产生的。

最后,在现代汉语书面语中新兴的语法现象与英语等印欧语言语法之间进行对比。如果能够在英语等印欧语言的语法中找到明显的对应关系,我们便判定该语法现象是在印欧语影响下产生的,是一种欧化的语法现象。

前两个层次的对比一般都最终体现为频度统计的结果。

二 欧化对汉语语法的影响

就我们的考察结果来看,五四以来汉语语法所受到的印欧语言影响是显著而广泛的,由这些影响所引发的语法演变涉及到新的构词法、新的功能成分以及新的句法结构形式的产生,涉及到词类的功能、句式的用法以及语序的变化,还涉及到功能成分用法的发展等。尽管这些具体的语法演变都是局部性的,但当这类局部性的演变达到一定的数量并汇集在一起,就会对汉语语法产生全局性的影响,使现代汉语书面语,即我们所说的新白话,具有不同于五四前旧白话的面貌。五四以来由汉语与印欧语特别是汉英语言接触带来的这种全局性的影响包括由重意会向重形式标志的转向、对词类功能和格局的影响以及语法形式的语体分化扩大等。

2.1由重意会向重形式标志的转向

我们所说的“意会”,是指语句中的语法关系和语法意义不用外部标志显明,而需通过语义和逻辑关系以及语境来体会。人们通常认为汉语是“意合”的语言,而英语等印欧语言是“形合”的语言,“意合”与“形合”的区别在于句子中的词语和分句是通过语义和逻辑关

91

世界汉语教学2008年第4期(总第86期)

系,还是通过介词、连词等形式标志来连接。实际上,汉语偏重依靠语义和逻辑关系以及语境来表达的语法意义比“意合”的范围要广泛得多,所涉及的范围包括词语的功能意义、时体意义、数的意义、被动意义、结构关系意义、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意义诸多方面,所以“意合”只是“意会”的一个局部。在汉语传统中,外部形式标志的使用要比现代汉语书面语少得多,许多语法关系和语法意义常常都是通过意会的方式来表达的。五四以来,汉语受到重形式标志的印欧语影响,原有传统逐渐发生变化,外部形式标志的使用有了显著的增长,许多依汉语传统只需意会而不必使用形式标志的地方,在现代汉语书面语中也都以使用形式标志为常。我们所考察的欧化语法现象中有相当一部分都体现了这种由重意会向重形式标志的转向,例如“一+量词”的名词标记用法的兴起和发展(参看贺阳,2004a)、新兴介词和介词结构的产生、介词使用范围的扩大和频度的增加(参看贺阳,2004b)等。下面我们再以连词使用频度的变化来说明这一转向。

依汉语原来的习惯,两个或多个词语构成并列结构时,虽可用“和”“与”“并”“及”等连词来连接并列的词语;但更常见的是不用连词,只是把这些词语排列在一起,例如,“袭人催他去见贾母、贾政、王夫人。”(《红楼梦》九回)五四以来,英语等印欧语言的形合法习惯通过翻译影响到汉语书面语,使人们渐渐习惯在写作时给并列的词语加上连词,结果在汉语书面语中,并列连词的使用频率有了明显的增长,表1是我们对汉语名词性并列结构中连词使用情况进行考察的结果④,从中可以看到从旧白话到五四以后的现代汉语书面语并列连词使用频率的显著变化。

 表1 汉语名词性并列结构中连词的使用情况

语料语料年代使用连词不使用连词小计《水浒全传》14世纪31/13.9%192/86.1%223

《西游记》16世纪30/25.6%87/74.4%117

《红楼梦》18世纪32/29.1%78/70.9%110小计93/20.7%357/79.3%450《骆驼祥子》1936101/80.8%24/19.2%125《张贤亮小说自选集》1979—199573/81.1%17/18.9%90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1937—1941276/83.6%54/16.4%330《胡绳文集》1979—1994242/71.8%95/28.2%337小计692/78.5%190/21.5%882北京话口语语料库19896/19.4%25/80.6%31

在汉语里,具有转折、条件、假设或因果等主从关系的两个或几个分句可以用连词连接;

④考察所依据的样本共计40万字,即从每部语料中各随机抽取5万字,本研究所有随机抽样均利用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张卫国教授编制的随机抽样软件完成。《北京话口语语料库》包括录音音档和文字转写两部分,文字转写部分约95万字。该语料库的内容除个别部分为正式程度较高的谈话、会议发言、大学生辩论赛等外,绝大部分为家人之间、邻里之间、朋友之间、同学或同事之间的日常生活对话。这些对话的采录时间为20世纪80年代末。该语料库由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张卫国教授制作,语料由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劲松教授和本文作者采录和整理。

02

贺阳:现代汉语欧化语法现象研究

不过,依汉语的习惯,更常见的是依靠语序和意合法来表达分句间的主从关系和逻辑关联,而不是使用连词来连接,例如,“你死了,别人不知道怎么样,我先就哭死了。”(《红楼梦》三十一回)五四以来,一方面由于英语等印欧语言的影响,一方面由于表意严密化的需要,原先可不用连词的地方,在书面上人们也往往习惯于加上“但是”“如果”“既然”“即使”“因为”“所以”等连词。这种由偏重意合法到偏重形合法的变化,使得主从连词在汉语书面语中的使用频率有了明显的提高。表2是我们对具有转折、条件、假设或因果关系的分句间连接形式进行考察的结果⑤,从中可以看到从旧白话到五四以后的现代汉语书面语主从连词使用频率的显著变化。

 表2 汉语主从连词的使用情况

语料语料年代使用连词不使用连词小计《水浒全传》14世纪127/31.4%277/68.6%404

《西游记》16世纪133/33.1%269/66.9%402

《红楼梦》18世纪194/33.7%381/66.3%575小计454/32.9%927/67.1%1381《骆驼祥子》1936307/57.7%225/42.3%532《张贤亮小说自选集》1979—1995219/64.0%123/36.0%342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1937—1941285/81.0%67/19.0%352《胡绳文集》1979—1994337/91.1%33/8.9%370小计1148/71.9%448/28.1%1596北京话口语语料库198957/25.8%164/74.2%221

此外,表1和表2的统计数据都清楚地显示,五四以来汉语连词使用频率的显著提高只是一种书面语现象,人们的日常口语依然保持着汉语原本的传统。进一步说,五四以来汉语所发生的由重意会向重形式标志的转向,只涉及书面语而并未波及到日常口语。

2.2对词类功能和格局的影响

五四以来,在印欧语言的影响下,汉语一些词类的功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这些变化有些甚至会对汉语的词类格局产生一定的影响。五四以来,以谓词为中心语的定中结构在汉语书面语中得到复苏和发展,“N的V”结构,如“决议案的执行”“国家的昌盛”;“NV”结构,如“环境保护”“火箭发射”;“PP的V”结构,如“对经费的滥用”“对于围棋的迷恋”等,在现代汉语书面语中得到日益广泛的使用,这反映出在印欧语行为名词用法的影响下,人们在书面上常常按照名词的模式来使用汉语的动词,使它们经常出现在一些名词的典型句法位置上,结果使相当一部分动词开始向名词漂移,动词和名词这两个基本词类之间的界限逐渐变得模糊起来,以至传统的动/名二分格局已不能很好地反映这些词的功能特征。(参看陈宁萍,1987;贺阳,2006)

汉语的形容词有基本式和复杂式两种形式。基本式是指一般的单音节和双音节形容词,如“新”“大”“老实”“聪明”等;复杂式是指形容词的重叠形式和带后缀的形容词,如

⑤考察样本抽取情况与表1相同。

12

世界汉语教学2008年第4期(总第86期)

“慢慢”“干干净净”“红彤彤”“香喷喷”等。汉语双音节形容词的基本式从类的功能上看,原本并不具有做状语的功能,结构助词“地”(旧白话中也写作“的”)作为状语标记,通常也只用在形容词复杂式之后,而极少用在形容词的基本式之后。(参看吕叔湘,1943)我们考察了《红楼梦》前30回,共发现用于形容词之后的“地”(写作“的”)129例,其中用于形容词复杂式的有126例,占总数的97.7%;用于形容词基本式的仅3例,占总数的2.3%,这说明在旧白话中,“地”用于形容词基本式是很少见的。五四以来,在英语副词后缀2ly用法的影响下,结构助词“地”迅速扩大了使用范围,突破了通常只用于形容词复杂式的限制而可以经常出现在双音节形容词基本式之后,从而使这些形容词可以出现在状语位置上。据我们对现代汉语中917个常用双音形容词基本式的考察,这些形容词中有约49%的成员可以带“地”后作状语。(参看贺阳,1996)结构助词“地”对英语副词后缀2ly用法的模仿,使大量的形容词基本式获得了做状语的功能。

五四以来,由于成批仿译英语中由名词复合或组合而成的复合性计量单位,汉语量词增添了新的次类,即复合量词,如“人次”“吨公里”“公斤米”等;(参看贺阳,2004a)区别词也由于大量吸收英语的不可分等级形容词和一些前缀而在数量上迅速扩张,从而为其独立成类提供了更为充分的理据。这些牵涉整类词以及整类词的功能变化对汉语语法系统的影响要比孤立句法格式的引入来得更为深刻。

2.3语法形式的语体分化的扩大

词语的借用往往出于填补表义空白的动机,(参看霍凯特,1958:下116)句法格式的移植也可能出自这种动机,如五四以来,汉语模仿英语的“one of the most…”格式,产生了“最……之一”格式,这一句法格式的移植就显现出明显的填补空白动机。但就我们观察到的现象而言,五四以来绝大多数从印欧语言移植过来的句法格式都不是、或主要不是由于填补空白的动机而产生的;因为这些新兴的句法格式,如人称代词受定语修饰、动态助词的平列使用以及各种共用格式等,所表达的意义用汉语原有的句法格式也都能够表达,从表义的角度看,并不存在非移植不可的需要。在我们看来,这些欧化句法格式的出现是出自或主要出自语体分化的动机,是为了追求特殊的语体色彩而从外语中移植过来的,而这些句法格式本身在样式上与汉语传统格式的显著差别,又使它们能够满足汉语语法语体分化的需求。最明显的证据就是它们都带有鲜明的书面语色彩,正是由于这种语体色彩的浓重,它们今天才没有,将来也不大可能进入日常口语。其实,不仅是这些句法格式,几乎所有的欧化语法现象都不同程度地与语体分化的动机相关,因而它们几乎全都带有明显的书面语色彩。

五四以来,在现代汉语书面语的形成过程中,旧白话的缺陷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引发了改造旧白话的强烈诉求。由于文言文在书面语中长期居统治地位,白话文只能占据通俗文学这一隅之地,这种使用范围上的局限造成白话文缺乏丰富的语体变体,难以充分满足社会书面表达的需求。这种语体的单一贫乏是旧白话最明显的、也是与新时代要求最不适应的缺陷之一,这一缺陷与现代社会语体多样化要求之间的矛盾促使人们对白话文产生了强烈的语体分化愿望。(参看林玉堂,1918;傅斯年,1919;周作人,1922;吕叔湘,1942:5)五四白话文运动把文言文从所有的书面表达领域驱赶出去之后,旧白话的这一缺陷便立时突显出来,针对白话文的语体分化动机正是在这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运动一方面贬斥文言文,推行白话文,倡导言文一致;另一方面又大力推进对旧白话的改造,

22

贺阳:现代汉语欧化语法现象研究

追求白话文的语体多样化,使写的话不等同于说的话,使政论文章、学术文章里的话不等同于小说里的话。五四前后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汉语书面语接受了如此多的外来影响,语体分化动机乃是最主要的社会推动力之一。

五四以前的书面语,除开文言而仅就白话而言,语体分化是极不完善的。由于旧白话通常仅用于通俗文学这一正式程度较低的语体,因而这种书面语与口语之间的差别不大,二者的语法形式基本上是共享的,因此就当时的情况而言,除开文言成分,汉语的语法形式不存在明显的语体分化。五四以来,汉语语法系统中产生了许多模仿印欧语语法的成分和现象,这些成分和现象大都带有显著的书面语、或曰正式语体的色彩,与保留汉语传统的口语语法成分有着明显的距离,于是汉语的语法形式逐渐出现明显的语体分化。就五四以来的汉语语法而言,虽然口语和书面语共享的部分依然是主要的,但二者间的差异越来越多,越来越明显,并有进一步加深和扩大的趋势。在这一过程中,汉语语法的欧化起了十分重要的推动和强化作用,欧化造成了一批基本上只能由书面语、或曰正式语体独自占有的语法形式和语法习惯,这些语法形式和语法习惯的产生使语体分化逐渐成为汉语语法的重要事实。

三 汉语语法欧化的方式

就我们观察到的汉语欧化语法现象而言,汉语接受印欧语语法影响的主要方式是模仿。这种模仿所追求的是汉语表达形式与印欧语表达形式的对应,但这种模仿通常并不能摆脱汉语语法已有资源的制约,而只是对这些已有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这种与汉语已有语法资源或多或少的关联,是这些欧化的语法现象能够融入汉语语法系统而并未被排斥掉的最为重要的原因。综合我们观察到的现象来看,这些欧化现象的产生,从与汉语语法资源相关程度的角度分析,主要有以下五种方式:

(一)汉语语法资源中原有与外语语法形式对应的语法形式,但长期属于非典型的边缘现象而很少使用,对外语语法的模仿,使其迅速转变为典型形式,从少见甚至罕见转变为常见。就我们现在观察到的现象来看,这是汉语语法接受外来影响最为常见的方式之一。这类欧化现象又有两种不同情况:其一,汉语语法资源中原有与外语语法形式对应的语法形式,但长期处于萌芽或休眠状态,尚未发展起来,尚未得到广泛的使用,对外语语法的模仿刺激并激活它们,使其在一个很短的时期内迅速发展起来,扩大使用范围,提高使用频率,并在与其他语法形式的竞争中,急速改变原来所处的弱势地位,甚至成为最为通行的形式。依汉语原来的习惯,两个或多个词语构成并列结构时,可以使用两种连结方式,一是不使用连词而依靠停顿,一是使用“和”等并列连词。前者是处于优势地位的常用方式,后者并不常用。这种情况在五四前的几百年时间里始终没有改变,五四后,在印欧语连词用法的影响下,后一种连结方式迅速流行起来,在很短的时间内便一跃成为最为通行的连结方式。(参看表1)其二,汉语语法资源中原有与外语语法形式对应的语法形式,但由于存在某种约束条件,使得这一语法形式的使用受到很大的限制,因而长期以来始终是一种非典型形式而很少使用,甚至只能算是一种例外;对外语语法的模仿,使其所受到的约束条件迅速消解,这一语法形式随之由非典型形式转变为典型形式,由少见甚至例外转变为常见。汉语的被字句原本通常被用来表达不如意、不企望的情况,在这一消极义语义约束条件的制约下,中性的和积极义的被字句很少出现。根据王力(1958:430-433)对汉代至唐代语言材料的考察和崔宰

32

世界汉语教学2008年第4期(总第86期)

荣(2002)对唐宋语言材料的考察以及表3所显示的我们对部分明清小说被字句语义色彩分布情况的全文考察,可以知道这种消极义语义约束在从西汉到五四前的两千年时间里始终如此。

表3 部分明清小说被字句语义色彩的分布

语料语料年代消极义中性积极义小计《西游记》16世纪586/95.4%19/3.1%9/1.5%614

《儒林外史》18世纪98/98.0%2/2.0%0/0.0%100

《红楼梦》18世纪209/88.2%24/10.1%4/1.7%237《儿女英雄传》19世纪156/89.1%16/9.1%3/1.7%175《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1902301/91.2%20/6.1%9/2.7%330小计1350/92.7%81/5.6%25/1.7%1456

表4 五四以来现代汉语被字句语义色彩的分布

语料语料年代消极义中性积极义小计现代文学作品1923—1936129/61.7%63/30.1%17/8.1%209

当代文学作品1956—1995218/60.2%109/30.1%35/9.7%362

当代学术著作1994—1996168/43.0%197/50.4%26/6.7%391小计515/53.5%369/38.4%78/8.1%962北京话口语语料库198946/92.0%4/8.0%0/0.0%50

五四以来,由于对英语被动句用法的模仿,被人们恪守了两千年的这一语义约束在五四以来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在汉语书面语中就基本上被消解了。非消极义被字句,特别是中性被字句随之大量出现,并取得了与消极义被字句同等的地位,这是五四以来被字句所发生的最显著的变化之一。表4是我们对五四以来现代汉语被字句语义色彩分布进行考察的结果⑥,表中的数据清楚地显示出五四以来被字句的这一显著变化。在现实世界中,如意的事情、不如意的事情以及无所谓如意不如意的事情是共存的,既不可能所有的事情都是如意的,也不可能所有的事情都是不如意的,现实事件的这种分布状态折射到语言上,势必会使消极义被字句与非消极义被字句以一定的比重并存,除非有某种语义约束不允许如此,正因为考虑到这一点,我们才认为从西汉一直延续到五四前的消极义语义约束在现代汉语书面

⑥我们考察的样本共计175万字,其中《北京话口语语料库》中的日常口语语料85万字,现当代文本语料90万字,这些文本是:1)现代文学作品:鲁迅杂文集《三闲集》(1927年—1929年)、《二心集》(1930年—1931年)、《南腔北调集》(1932年—1933年),《冰心全集》第二卷(1923年—1931年),老舍小说《老张的哲学》(1926年)、《赵子曰》(1926年)、《二马》(1929年),茅盾小说《子夜》(1932年),朱自清散文集《踪迹》(1924年)、《背影》(1928年)、《欧游杂记》(1934年)、《你我》(1936年),从中随机抽取30万字样本;

2)当代文学作品:《王蒙小说精选》(1956年—1992年),《张贤亮小说自选集》(1979年—1995年),《张炜作品自选集》(1984年—1994年),《梁晓声作品自选集》(1986年—1995年),《余华作品集》(1986年—1994年),从中随机抽取30万字样本;3)当代学术著作:《道德理想国的覆灭:从卢梭到罗伯斯庇尔》(朱学勤著,1994年);《主体的命运:福柯哲学思想研究》(莫伟民著,1996年);《西方哲学初步》(彭越、陈立胜著,1996年),从中随机抽取30万字样本。

42

语中已经基本上被消解。

(二)汉语中的功能成分没有外语对应成分的某种功能,对外语语法的模仿促使该功能成分跳过渐变的演化过程,直接发展出与原功能有关联的新功能。例如,汉语的并列连词“和”原本只用来连接名词性成分,但在英语连词and 用法的影响下,产生出连接谓词性成分、副词性成分与连接小句的新功能。表5是我们对部分明清小说中“和”的连接功能进行全文考察的结果⑦,表6是我们对五四以来现代汉语中“和”的连接功能进行考察的结果⑧,对比表5和表6的数据,我们便可以看到“和”的这种功能变化。

表5 部分明清小说中“和”的连接功能语料

连接名词性成分连接非名词性成分连接动词性成分连接形容词性成分连接小句连接状语小计《三国演义》

12/92.3%1/7.7%0/0.0%0/0.0%0/0.0%13《水浒全传》

320/100%0/0.0%0/0.0%0/0.0%0/0.0%320《西游记》

56/98.3%0/0.0%1/1.8%0/0.0%0/0.0%57《红楼梦》

325/99.7%0/0.0%0/0.0%1/0.3%0/0.0%326小计713/99.6%1/0.1%1/0.1%1/0.1%0/0.0%716 表6 五四以来现代汉语中“和”的连接功能

语料

连接名词性成分连接非名词性成分连接动词性成分连接形容词性成分连接小句连接状语小计现当代文学作品

688/81.7%87/10.3%58/6.9%5/0.6%4/0.5%842现当代社科论著

1629/70.4%519/22.4%111/4.8%45/2.0%9/0.4%2313小计

2317/73.4%606/19.2%169/5.4%50/1.6%13/0.4%3155当代口语255/98.5%4/1.5%0/0.0%0/0.0%0/0.0%

259 (三)汉语语法资源中虽然没有与外语相对应的功能成分,但有意义上接近的实义成分,对外语语法的模仿促使这些实义成分跳过渐变的词化和语法化过程而直接转变为功能成分。例如,汉语中的“关于”本是动词“关”和介词“于”组合而成的动词性词组,并从汉代

一直沿用到清末,如“利害关于天下,是非公于人心。”(《宋史?陈贵谊传》

)五四以来,在对译英语介词about,on,over,t o 等的过程中,动介词组“关于”跳过词化和语法化的过程,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直接转化为一个介词。(参看王力,1943:359;贺阳,2004b )

(四)通过对外语句法格式的移植,汉语产生了原本没有而又不违背汉语语法规律的句法格式。这些句法格式虽不是汉语所固有的,但汉语的结构规律并不排斥这些新格式的出现。换言之,按照汉语的句法规律,即使没有语言接触所带来的外来影响,这些句法格式也是有可能出现的,只是由于某种原因而没有实际出现。正因为如此,当这些新格式于五四前

5

2贺阳:现代汉语欧化语法现象研究

表5中“和”连接非名词性成分共3例,其中连接谓词性成分的2例均出现在诗歌这种特殊的语体中。

考察所依据的样本共计145万字,其中《北京话口语语料库》中的日常口语语料85万字,现当代文本语料60万字。与注⑥相比,少30万字,即不含当代学术著作类语料。

世界汉语教学2008年第4期(总第86期)

后产生后,很快便被人们接受。例如,在翻译印欧语言作品的过程中,汉语产生了动态助词并列使用的句法格式,如“解放区民主政府领导全体人民,有组织地克服了和正在克服着各种困难。”(毛泽东《论联合政府》)动词并列的格式汉语原本就有,可以带动态助词也是汉语动词的语法特点,对印欧语言的模仿,只不过是对汉语原有的句法规则略加调整和整合,并没有违背汉语原有的结构规律,因而这种句法格式很快便能够在汉语书面语中通行开来。

(五)通过对外语词语或语句的仿译,将汉语原本没有的结构形式引入汉语。这些结构形式与汉语原有的语法资源和语法习惯有较大距离,但如果这类引入可以满足人们填补表义空白的需求,能够实现独特的表达效果;那么尽管这类形式与汉语习惯相去较远,尽管在其传播过程中可能会遭遇语言心理的抗拒,但最终还是有可能得到汉语社会的认可。例如,汉语里的程度副词“最”原本具有排他性,即同类事物在某一方面称得上“最”的只能有一个,而不能有多个。但五四以来,人们仿译英语“one of the most…”格式的词组,引入英语的这一结构形式,仿造出“最……之一”的格式。由于这一格式具有独特的表达功能,因此尽管曾遭遇过很多指责,但最终还是融入了汉语书面语。(参看贺阳,2004a)又如,五四以后,汉语从英语中成批引入了表示复合性计量单位的词语,同时也将这类词语的构词方式吸收进来,使汉语增添了复合量词这样一种新的构词方式,而这种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量词性语素复合为一个单位的结构方式,汉语传统中是没有的。

上述五种方式中,从(一)到(五),欧化语法现象与汉语固有语法资源的相关程度逐渐减弱,欧化的程度逐渐提高。

四 汉语语法欧化的特点与间接语言接触

根据我们对汉语欧化语法现象的观察,五四以来间接语言接触中,汉语语法受外来影响而发生演变的过程具有突变性、局部低度异质、明显的语体制约、受语言态度影响等特点。

(一)演变过程具有突变性

语法是语言各个子系统中最为稳定的部分,语法的自然演变是极为缓慢的。一个功能成分的语法化过程,一个句法格式的形成过程往往要经历漫长的岁月,通常所谓语法的“渐变性”就是对这一特点的概括。但五四以来的欧化给汉语语法造成的变化和发展却往往不是采取这种渐变的方式,而是呈现出突变的特点。这里所说的“突变”是指一项语法演变从启动到完成只经历了很短的时间。就我们观察到的各种欧化语法现象来看,一些延续了几百年、上千年的语法传统,在书面语的范围内,在五四前后的二三十年或三四十年内就被打破了。在白话文发展的悠久历史中,动词和形容词通常是不做定中结构中心语的,这一语法传统至少从14世纪的《水浒全传》开始就已存在,并一直延续到五四之前;但在五四以来短短的二三十年内,“N的V”“NV”“PP的V”等以谓词为中心语的定中结构便在汉语书面语中流行开来。(参看贺阳,2006)如前所述,汉语的被字句以往通常带有不幸、不如意的语义色彩,这种消极义语义约束延续了两千年而几乎未发生变化,但在五四以后短短的几十年里就几乎完全消解。我们所观察到的由欧化造成的汉语语法变化,绝大多数从产生到广泛使用都只经历了很短的时间。

根据本文所描述的汉语史事实,我们可以推测,在语言接触中,外语的摹本和刺激作用可以对一种语言的语法演变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从而大大缩短演变的进程。另外一个可

62

能的因素是,语言特征的跨语言迁移是现成特征的移入,因而会比语法自然演变中某一语法特征的逐渐演化来得快一些,这或许是接触引发的语法演变不同于语法的自然演变的一个特点。

(二)演变呈现局部低度异质

就我们观察的范围而言,凡是最终能够融入汉语的欧化语法现象,虽然与汉语语法传统不同,但大都与汉语固有语法资源有着不同程度的关联,往往只是对这些已有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这一点在我们对汉语语法欧化方式的分析中已有说明。由于这些欧化语法现象与汉语语法传统不同,所以它们是异质的;但由于它们又与汉语语法资源相关联,在汉语内部又并非毫无根据,所以它们的异质又是低度的。我们所说的低度异质是针对一个个具体的欧化现象而言的,这些具体的演变细节如果汇集在一起,逐渐积累起来,也有可能对汉语语法产生明显的、全局性的影响,这一点在我们对汉语语法欧化后果的分析中也已有所说明。因而我们说这种低度异质是局部的,而由此积聚而成的全局性影响的异质则未必是低度的。五四以来,在汉语语法接受印欧语影响的历史过程中,有些欧化现象未能融入汉语,而是很快被人们所摒弃⑨,有些欧化现象则未遭遇抗拒或未遭遇强烈抗拒,而是在一个不长的时间内便为人们所普遍接受,后者一般都具有我们所说的低度异质特征。

汉语语法中的欧化现象之所以具有这种局部低度异质特征,是与间接语言接触的特点密切相关的。间接语言接触与直接语言接触不同:直接语言接触通常是在不同语言在同一空间叠置的情况下发生的,这种地理空间上的条件,使不同语言社团之间往往存在密切的接

触,、高频度的双语使用 λυ成为必要和可能;而语言特征的跨语言

迁移,就主要发生在不同语言的交替使用之中,因此双语使用的程度会直接影响语言接触的强度等级和外语影响的深度等级。在接触的时间长度为常数的情况下,双语使用的程度越高,语言接触的强度就越大,语言特征的跨语言迁移就越广泛、越深刻;在高强度的语言接触中,语言系统的所有方面都可以被借用。(参看Thomas on &Kauf man,1988:67;Thomas on,2001:70-71;吴福祥,2007)由于不同语言社团的直接接触为广泛和高频的双语使用提供了最为有利的条件,因此,这类语言接触最有可能成为高强度的语言接触,最有可能引发语言间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间接语言接触则是一种不是在同一地理空间内展开的语言接触,不同的语言社团之间没有密切的接触,因而一般也不会存在广泛和高频度的双语使用,不同语言间的接触实际上只涉及语言社团中有双语使用行为的少数成员,因而间接语言接触在接触强度上通常都比较低。五四以来,汉语与印欧语言的接触属于间接语言接触,接触引发的语言演变开始于少数双语使用者(如翻译家);而这些演变的结果最终是否能够进入汉语,却需要得到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单语使用者的认同。这就决定了这些演变既是新兴的、与汉

7

2贺阳:现代汉语欧化语法现象研究

λυ如五四以后有人模仿印欧语言的名词复数形式,滥用“们”字,甚至写出“商品们”这样恶性欧化的形式,(参看Gunn,1991:268)这样的形式自然难以为社会所接受。

我们主张区分双语使用和双语能力,双语使用是交替使用不同语言的实际过程,双语能力则只是能够使用不同语言的潜在可能。在双语使用中,需要激活人的外语知识和能力,从而可能引发语言间的相互干扰;在只有双语能力而无双语使用(即只使用本族语)的情况下,不需要激活人的外语知识和能力,也就不容易引发语言间的相互干扰。所以对接触引发的语言演变而言,双语使用比双语能力具有更为显著和直接的意义。

语已有形式不同的,即异质的;同时又不能离汉语原有的传统太远。只有这样,这些接触引发的演变才可能得到广大单语使用者的认同,因此这些演变具有低度异质的特征是一种必然的结果。

(三)演变的产生和传播受语体制约

作为间接语言接触的过程和结果,汉语欧化语法现象的产生和传播受到明显的语体制约,它们通常只存在于书面语之中,而很少能进入口语。从这些新兴语法现象的产生上看,汉语欧化语法现象主要是在印欧语和汉语的书面对译过程中产生的,因而它们在翻译文字中往往具有高于汉语原创作品的出现频度。就我们观察到的欧化事实而言,这种现象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从这些新兴语法现象的传播上看,这些欧化现象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在书面语中流行开来,但却难以进入正式程度较低的日常口语。许多欧化现象在书面上的使用已十分普遍,有些甚至在与传统形式的竞争中取得了绝对优势的地位,但人们的日常口语却依然故我,而没有受到外来的影响。从本文的表1、表2、表4和表6所反映的当代口语与书面语的明显差异中,就不难看到这一点。

另外一个体现这种语体制约的典型实例是汉语口语中有标志被动句的情况。如前所述,延续了两千年的被字句消极义语义约束在五四以来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在书面语中基本上被消解了。但同时我们也观察到,“叫”字句、“让”字句、“给”字句这些口语中的有标

志被动句形式却不受外来影响,依旧主要用于表达不如意、不企望的事情。 λ?表7是我们对

五四以来现代汉语文本中“叫”字句、“让”字句、“给”字句这三种有标志被动句语义色彩分

布情况进行考察的结果 λω,从中可以看到,这些口语被动句式依然受到消极语义约束的强烈

制约,在印欧语言影响下所发生的被动句语义色彩变化,并没有对这些口语句式产生影响。

 表7 五四以来现代汉语三种被动句语义色彩的分布语料

语料年代消极义中性积极义小计现代文学作品

1923—193636/90.0%3/7.5%1/2.5%40当代文学作品

1956—199528/90.3%2/6.5%1/3.2%31当代学术著作

1994—19960/0.0%0/0.0%0/0.0%0小计64/90.1%5/7.0%2/2.8%71

欧化语法现象之所以有明显的语体制约,其原因大概在于,欧化现象是从翻译印欧语书面语作品开始的。由于印欧语,如英语,已具有比较充分的语体分化,翻译者如果不仅要传达外语原文的含义,而且要将原文的风格特征也保留下来的话,那么一些因直译而出现的欧化形式从一出现便会带有明显的书面语语体特征。在从翻译作品扩散到一般言语作品的过程中,语体分化动机的驱动,又会使这些欧化现象得到人们的特别关注和积极采用,所以它们能够在书面语中迅速流行开来;但由于在语体风格上与口语强烈冲突,因而它们又难以进

8

2世界汉语教学2008年第4期(总第86期)

λ? λω崔宰荣(2002)的考察发现,“被”字句之外的其他有标志被动句,其绝大多数也是用来表达不如意、不企望的事情。我们对《西游记》《儒林外史》《红楼梦》《儿女英雄传》《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明清小说的全文考察也发现,这些文本中的“叫(教)”字句、“给”字句90%以上是表达不如意的事情(“让”字句在这些旧白话文本中还没有出现)。

考察所依据的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及当代学术著作样本与表4相同。

入口语。

汉语语法中的欧化现象之所以具有这种语体约束,也是由间接语言接触的特点决定的。如果说直接语言接触是在人和人面对面的接触中发生的,那么间接语言接触则主要是在人

和文本的接触中发生的。由于空间距离的阻隔,书面文本成为间接接触的主要媒介。 λξ在

以书面文本为主要媒介的间接语言接触中,双语使用,即交替使用不同语言的行为最主要的方式是不同语言的对译,这种对译过程实质上也是一种语码交替(code 2alternati on )过程:翻译者需要用外语来理解待译文本,然后再用本族语来表达对外语文本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翻译者需要在外语和本族语之间不断进行切换,本族语译文因此而容易受到外语的干扰,从

而引发语言特征的跨语言迁移。 λψ由于这些干扰和迁移都是在书面文本对译的过程中发生

的,因而它们首先会对一种语言的书面语产生影响;由于是书面语文本的对译,因而这些干扰和迁移现象往往会带有书面语的色彩,语体差异的阻隔使得它们往往只能在书面语范围内传播而难以进入日常口语。五四以来的汉语欧化语法现象是间接语言接触的结果,其产生和传播只限于书面语而很少波及日常口语是很自然的。

(四)演变的程度与语言态度相关

五四以来的欧化语法现象是间接语言接触的结果,在间接语言接触中,除了会发生词汇上的借用现象之外,一种语言的某些句法特征也有可能受到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发生演变。日语和汉语的接触也属于间接接触。仅就有文献记载的情况来看,这种接触至少从公元8世纪的奈良时代就开始了。在长期的接触中,日语从汉语借用了大量词汇。据有关统计,现代日语中48%的词汇来自汉语,而日语的本土词汇仅占37%。借用的汉语词汇中还包括一

些基本词汇,如第一人称代词boku (男性的“我”

)以及整套的数词。(参看Loveday,1996:26-43)在大量借用汉语词汇的同时,日语自身的结构特征也受到汉语的一些影响。例如,日语里表示“(他)说”“据说”的动词原本应位于引语之后,在汉语语序的影响下,后来在书面上却常常像汉语那样放在引语之前;(参看Thomas on &Kauf man,1988:80)但相比之下,日语在语法方面所受到的汉语影响不及词汇系统显著。如前所述,接触强度决定语言间影响的深度,根据接触语言学家普遍认同的借用等级序列,即:词汇成分(非基本词)>句法成

分/音系成分>形态成分 λζ,对间接语言接触这样一种强度不高的接触形式而言,最为显著

的语言影响应该发生在词汇层面而不是句法层面;但从我们对汉语欧化语法现象的考察结果来看,五四以来汉语在语法上所受到的印欧语影响是十分显著的,而从汉语与印欧语言接触的强度上看,汉语语法似乎并不应该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如此集中又如此广泛地受到印欧语言的影响。

五四以来,汉语语法之所以会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如此集中又如此广泛地受到印欧语的影响,在我们看来,当时的社会,特别是当时的知识界对汉语和印欧语的语言态度起了至关

9

2贺阳:现代汉语欧化语法现象研究

λξ λψ λζ在现代社会里,间接语言接触也可以通过广播、电视等非书面媒介发生。

关于“语码交替”(code 2alternati on )及其引发的干扰,请参看(Thomas on,2001:136-139)、吴福祥

(2007)。

这个等级序列可以诠释为:左边成分的借用要易于右边成分,左边成分借用的可能性要大于右边成分。(参看吴福祥,2007)

世界汉语教学2008年第4期(总第86期)

重要的作用。五四白话文运动经历了文言白话之争和白话文改造两个并行的过程,从五四时期一直到30年代,人们在消除文言、推崇白话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对以往的白话传统提出各种批评和责难。这些批评和责难起因于旧白话对于新时代、新思想的不适应,反映出当时的知识分子对创造新型白话以满足时代需要的渴求。而这些批评和责难又集中在白话语法的不精密和表达形式的贫乏上,改造旧白话的语法成为改造旧白话的主要目标之一。同时,对西方文明和西洋语言的崇仰,又使人们普遍认为西洋语言的语法精密、完善而尊其为效仿的典范,将“欧化”视为改造旧白话,特别是旧白话语法的利器。在这一时期,对旧白话,特别是对旧白话语法的极度不满和对欧化的大力倡导,绝不只是个别知识分子的语言态度,而是形成了一股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思潮;当时许多著名的知识分子,如胡适、钱玄同、傅斯年、鲁迅、周作人、郑振铎、陈望道等都是这股思潮的积极推动者。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人们对旧白话改造的关注更多的是在语法上而不是在词汇上,改造的主要途径则是汉语语法的欧化。人们对于印欧语语法的影响不是被动的承受,而是主动的吸纳;印欧语语法特征的迁移,不是无意识的潜移默化,而是出于自觉的模仿和仿造。正是这种普遍的、有利于汉语语法欧化的语言态度,使得汉语语法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接受了如此多的印欧语影响,也正是由这种语言态度构成的特殊历史条件,才使得五四前后及其后的一二十年成为汉语语法欧化的高潮期;而随着这股思潮的逐渐消退,这一欧化高潮也随之终结。这之后,在语言接触中,汉语语法依然可能受到印欧语的影响,但像这样如此集中如此剧烈的接触性演变,恐怕不会再度出现。当然,除了语言态度的作用,现代汉语书面语本身从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发展历程对欧化语法现象的消长也有重要的影响。

从以上描述和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尽管间接语言接触是一种强度较低的语言接触形式,但在社会的语言态度有利于外来影响的条件下,依然有可能引发广泛的语法演变。

参考文献

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1959)《五四以来汉语书面语言的变迁和发展》,北京:商务印书馆。

陈宁萍(1987)现代汉语名词类的扩大———现代汉语动词和名词分界线的考察,《中国语文》第5期。

崔宰荣(2002)唐宋时期被动句的语义色彩,《语言学论丛》(第二十六辑),北京:商务印书馆。

傅斯年(1919)怎样做白话文,《新潮》第1卷第2号。

贺 阳(1996)性质形容词作状语情况的考察,《语文研究》第1期。

贺 阳(2004a)现代汉语数量词中的若干欧化语法现象,见《语言研究的务实与创新》,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贺 阳(2004b)从现代汉语介词中的欧化现象看间接语言接触,《语言文字应用》第4期。

贺 阳(2006)现代汉语DV结构的兴起及发展与印欧语言的影响———现代汉语欧化语法现象研究之一,《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第2期。

洪 波 意西微萨?阿错(2007)汉语与周边语言的接触类型研究,《南开语言学刊》第1期。

胡明扬(1993)语体和语法,《汉语学习》第2期。

霍凯特(1958)《现代语言学教程》,索振羽、叶蜚声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

林玉堂(1918)致钱玄同的信,《新青年》第4卷第4号。

吕叔湘(1942)《中国文法要略》,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吕叔湘(1943)论底、地之辨及底字的由来,见《汉语语法论文集》(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

03

贺阳:现代汉语欧化语法现象研究

王 力(1943)《中国现代语法》,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

王 力(1944)《中国语法理论》,见《王力文集》(第一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

王 力(1958)《汉语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吴福祥(2007)关于语言接触引发的演变,《民族语文》第2期。

谢耀基(1990)《现代汉语欧化语法概论》,香港:香港光明图书公司。

周作人(1922)国语改造的意见,见《艺术与生活》,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朱德熙(1987)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中国语文》第5期。

Gunn,Ed ward M.(1991)R e w riting Chinese:S tyle and Innovation in Tw entieth2century Chinese P rose.Stanf ord, 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Kubler,Cornelius C.(1985)A S tudy of Europeanized Gramm ar in M odern W ritten Chinese.Tai pei:Student Co.

L td.

Loveday,Leo J.(1996)L anguage Contact in Japan:A Socio2linguistic H istory.Oxford:Clarendon Press. Thomas on,Sarah(2001)L anguage Contact:A n Introduction.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Thomas on,Sarah Grey and Terrence Kauf man(1988)L anguage Contact,C reolization,and Genetic L inguistics.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作者简介

贺阳,男,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理论语言学和现代汉语语法。

(通讯地址:100872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语言的描写与解释国际学术研讨会

———纪念胡裕树先生诞辰90周年”在复旦大学召开

为了纪念我国著名语言学家胡裕树先生诞辰90周年,由复旦大学中文系主办的“语言的描写与解释国际学术研讨会———纪念胡裕树先生诞辰90周年”于2008年7月15-16日在上海举行。

会议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培训中心报告厅举行,复旦大学中文系游汝杰教授主持了开幕式,在开幕式上致辞的有: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陈思和教授,复旦大学校长助理桑玉成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张斌教授,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北京大学陆俭明教授,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屈承熹教授,日本大东文化大学高桥弥守彦教授,韩国中国言语学会会长、高丽大学崔圭钵教授,南昌大学陆丙甫教授。会上宣读了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信司司长李宇明教授发来的热情洋溢的书面致辞。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沈家煊教授寄来了为会议撰写的论文《要区分一般和特殊》。

出席会议的国内外代表110余人,提交学术论文60篇,宣读论文49篇。列席旁听人员50余人。张斌、陆俭明、屈承熹、陆丙甫、杨宁、邵敬敏、马庆株、潘海华等教授在大会上作主题报告。复旦大学中文系戴耀晶教授作会议总结。会后将出版纪念胡裕树先生诞辰90周年论文集。

会议表达了学界对胡裕树先生崇高的学术精神、卓越的事功业绩、光辉的人格魅力的景仰和深切怀念,代表们的学术报告和热烈讨论展现了对语言的描写与解释在汉语研究中的多样性理解。

与会代表认为,在新世纪,在信息化时代,应学习胡裕树先生之为人为学,肩负起学术使命和社会责任,为解决我国乃至人类前进道路上遇到的语言问题,献出学者应有之力。

(复旦大学中文系 供稿)

13

SH3J I,H%N Y?J I%O XU?

CH I NESE TEACH I NG I N THE WO R LD

No.4 O ctober2008

Abstracts of papers i n th is issue

…………

Se man ti c structure and se man ti c ana lysis of Ch i n ese for m words GU O Ru i,p5 The meanings of f or m words depend on other constituents that co2occur with the m.I n other words,the for m words usually are used t o intr oduce se mantic ele ments such as entities,ti m e,l o2 cati on,etc.,and their meanings are exp ressed in organizing and assigning certain relati ons t o these ele ments.By se mantic structure we mean the se mantic ele ments that are intr oduced by the for m word and the relati ons a mong these ele ments that are exp ressed by the f or m word.Once the se mantic structure of a for m word is analyzed,its basic meanings are readily clear.I n this paper, the author has atte mp ted t o describe the adverb há(还)and the particle le(了)se mantically and, as the result,s ome ne w meanings have been f ound.

Key w ords:se mantic structure,se mantic ele ment,relati on,meanings of f or m words

A study of the pheno m ena of European i za ti on i n m odern Ch i n ese grammar

…………………………………………………………………………………

 HE Yang,p16 Based on the fact that the Chinese language has been affected by I ndo2Eur opean languages, es pecially the English language,since the May4th Move ment in1919,this paper exp l ores what and how the Eur opeanizati on influences modern Chinese gra mmar and how it is characterized. Further,it discusses the na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indirect language contact.It is the author’s op ini on that the gra mmatical changes that ar ose fr om the influences of Eur opeanizati on,as obvi ous and extensive as they are,could not break restricti on of the existing res ources of Chinese gra mmar and they lead t o fuller devel opment and use of these res ources.The Eur opeanizati on is mainly seen in writings,but hardly in coll oquial Chinese.

Key w ords:phenomenon of Eur opeanized gra mmar,language contact,language change

………………

An explora ti on of the synchron i c var i a ti on of dàodǐZHANG X i usong,p32 Based on identifying the se me mes dàodǐ(到底)as a word,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syntactic, se mantic and p rag matic features of dàodǐas a phrase,a ti m e adverb,a mood adverb of annotati on or interr ogati on.

Key w ords:dàodǐ,syntactic features,se mantic features,p rag matic features

A text li n gu isti c ana lysis of the sen tence w ith kuàn qiěi n m odern Ch i n ese ………………………………………………………………………………

 XU Yanq i n g,p44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and analyzes,in ter m s of text linguistics,the sentence in which the connective kuàn qiě(况且)is used of how the clause of conclusi on and that of reas on and how the

浅议现代汉语语法中的欧化定语长句

浅议现代汉语语法中的欧化定语长句 一、引言 不同国、不同文化间的联系、交往接触,必然有语言的接触,而言长时间的密切接触必然导一定程度上的语言变化。自17纪始,尤其是“五”新文化运动以来西学东渐,印欧语言特别英语的影响日益扩大,其汉语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汇上,而且在词法和句层面上也出现了一些冲传统汉语语法规范的言变异现象。所谓欧现象,就是以印欧语言文化为照系,并吸纳其某些特的语言演变倾向。力(2000:335)为,“所谓欧化,大致就是英化,为中国人懂英语的比懂德意西等语言的人多得,拿英语研究是更趣的事。”贺阳(2004:83)指出“这一概念既指汉中以印欧语言为摹本,通过仿而产生的新兴语成分和句法格式,也指汉语中原本于萌芽或休眠状态的语形式由于印欧语言影响的推动和刺而得到迅速发展的现。”“欧化的语法可以说是没限制的……我们不敢现在欧化已经到了境”(王力,1955:348)。汉语的发确实如此,欧化已经渗透到现代汉的各个层面,但汉语化主要体现在现代汉语面语上。 二、汉语与印欧语在语构文化的差异 语构文化是指词词组、句子和话语篇章的构造所体的文化特点,反映了民族的心模式和思维方式。汉是孤立语,它的最大特点就缺乏词形变化。它主由语义和次序来表达意。汉语遵照一定的结构规则,在下文中只要语义搭配合乎事理,就以合在一起组成句子。汉语分句结合

成复句也很灵活,间常常不加连词。比如“明天有雨,出不去了。”强调意合的句子中,联词语大量省略,很多成分如语、修饰语、中心词甚动词也都可省略。而印欧语系语如英语等屈折语,有着丰富形态变化。其结构特征以外形式标志来表明语句中的法关系和语法意义。它是形合的言,句中的词语和分句通过介、连词等形式标志来接。这种“结构型”言,通常一个完整的法结构就表示一个完整的句子。力就说过,“西洋人做文是把语言化零为整,中国人做文章乎可以说是化整为。”(王力,1995:290)。朱光潜为“中文以简练直接见长西文以繁复绵密见长。”因而先生说,“西文长句所包含的思用中文来表达,往往要几个单句才行。” 三、欧化长句 汉语和印语生成词句的方式不同。随着民关系和语言间的相互影响的进一发展,语言系统内部发生在位、音节构造、构词规乃至句法规则各个层面的借用是必然的,但同时也应多层地考虑汉语欧化的程度及用的方式。 一方面,重意合汉语在表达逻辑严密的思想方面,之重形合的英语,欧化确实能使语显得更加精密、准确、辑性更强。“五四”动以来,汉语欧化成了对话文革新的有效途径。接词在汉语的使用由自然到必然是一种明显的、普遍欧化现象,“所谓连词的欧化,就是由随便变为必须,此而已”(王力,1955)从下面的这些译文实例可以看出语结构连词对汉语的影响 (1DespitescientificassurancesthatgeneticallymodifiedorganismsGMOs)

现代汉语欧化研究综述

2007年3月第15卷 第1期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J ourna l of X i’an In terna tiona l S tud ies U n iversity M ar.2007 V o l.15N o.1现代汉语欧化研究综述 郭鸿杰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0240) 摘 要:本文对现代汉语欧化研究的状况和成果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梳理,并就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加强该领域的研究,阐述了作者的看法。 关键词:现代汉语;欧化;综述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4703(2007)0120021204 Abstract:T he p resent study offers a comparatively tho rough review of the research conducted on Europeanizati on in modern standard Ch inese.In additi on,li m itati ons of the current research and suggesti ons fo r future research are investigated. Key words:M odern Ch inese;Europeanizati on;tho rough review 随着描写语言学和历史语言学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语言接触对语言演变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在人类语言演变中,几乎任何一种语言都会阶段性地或连续地受到他族语言的影响,使语言本身的特点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因而, ,也就不可能对语言变化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英汉语言接触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纪上半叶,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西方科技及其思想文化大举进入中国,白话文运动一日千里之际,翻译作品如潮涌来。英语作为一种强势语言对汉语书面语的影响,成为一种语言事实。这种影响不仅表现汉语中吸收了大量的外来词,而且在词法和句法层面也出现了一些冲击汉语语法规范的语言变异现象,有的已经或正在逐步扩散出去,甚至已经变成有序的变异,即“欧化语法现象”。贺阳(2004:83)认为,“这一概念既指汉语中以印欧语言为摹本,通过模仿而产生的新兴语法成分和句法格式,也指汉语中原本出于萌芽或休眠状态的语法形式由于印欧语言影响的推动和刺激而得到迅速发展的现象”。 欧化是汉语语法史上的一桩大事。近百年来,该研究一直受到语法学界的关注。总的来说,现代汉语欧化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对其中一些问题的认识尚未取得一致。 1.现代汉语欧化研究在中国的兴起 1919年傅斯年在《怎样做白话文》中说,“我们造词的方法,不得不随西洋语言的习惯,用西洋人表示的意味。而最终就是要直用西洋文的款式,文法,词法,句法……”。这是最早提倡汉语欧化的文章。1921年陈望道一面提倡欧化,一面提出要加以限制。1922年陈独秀做《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大书“国语的欧化”。后来,鲁迅也表示“支持欧化式的文章”,他认为使用带有印欧印记的句子,不仅可以介绍新事物、新思想,而且可以吸收新的表达方法,使现代文更加丰富、清晰和精密。当然,也有学者反对白话文欧化。Ke(1928,转引自H su, 1994)从当时的报纸和杂志上也注意到了白话文的欧化现象,文章用的是汉语词汇,却套用了西方的文法模式、性、标点符号、长句子、同义词或短语的连用、以及条件复句和转折复句的偏句后置现象。他认为这些现象污染了汉语,因而提倡汉语纯净化。梁实秋旗帜鲜明地反对欧化,他认为汉语欧化跟硬译 有直接的关系。 汉语欧化的主张提出以后,引起一些学者的研究兴趣。然而很多研究多是从文学翻译的视角出发,而不是使用现代语言学的研究方法,结论只能依赖个人的经验或直觉,而不是细致的观察,所以得出的结论较为片面。王力是中国第一位最为系统研究汉语欧化现象的语言学家。王力(1954:258)认为,“文法的欧化,是语法史上一桩大事。”大量欧化语法现象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现代汉语书面语的面貌。到了20世纪50、60年代,关于欧化的讨论在翻译界重新展开。赞成一方主张吸收新的表达方法,使汉语更加丰富,因而他们提倡借用外语组词造句的规则可以丰富汉语。而排斥汉语欧化的一方则呼吁汉语的纯洁性,特别指出了一些误译和欧化很浓的译文。 近几十年来,中国与世界的接触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密切,英汉语言接触的频度和密度亦不断提高。汉语语法的欧化发展印证了王力先生当年的预言“欧化的语法可以说是没有限制的……我们不敢说现在欧化已经到了止境”。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对现代汉语欧化研究进行全方位的梳理,这对于认识非双语环境下的间接语言接触的特点、以及语言接触理论的共性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2.汉语欧化研究的主要状况 2.1外来词研究 在词汇平面上,中国学者对借词进行系统的研究,起步较晚,第一个对外语借词进行分析并划定借词范围的是罗常培(1950)。不同的学者在不同时期对它的称呼也不尽一致。吕叔湘(1942)叫“外来语”,罗常培(1950)称“借字”,孙常叙(1956)叫“外来语词”,周祖谟(1959)叫“外来词”(或称“借词”),高名凯、刘正琰(1958,1984)叫“外来词”,其他如史有为、符淮青、葛本仪、刘叔新等也采用“外来词”一说。“借词”术语的使用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是随着“词”的确立才开始将它作为“外来词”的等义形式。除了广义的借词定义达成共识外,其他方面一直存在着分歧,这主要是围绕着意译词是不是借词展开的。 有些学者主张把借词局限于音译词,如吕叔湘(1942)、高名凯、刘正 (1958)、王力(1958)。他们坚持“语素原则”,认为将其他语言中的词连音带义都接受过来的音译词才是借词。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大纲

南京师范大学编(高纲号0350) (一)课程内容与考试要求 第一章语法单位 一、考核知识点 (一)语素的概念、语素的特点及其与汉字的关系 (二)确定词的方法 (三)词组的结构类型的功能类型 (四)句子的结构类型和功能类型 二、考核要求 (一)语素的概念、语素的特点及其与汉字的关系 1、识记:(1)语素;(2)自由语素;(3)粘着语素;(4)定位语素;(5)不定位语素。 2、领会:(1)现代汉语语素的特点及其与汉字的关系。 (二)确定词的方法 1、识记:(1)词;(2)单纯词;(3)合成词;(4)成语语素;(5)不成词语素。 2、领会:(1)词与语素的关系;(2)确定词的主要方法及其存在的问题。 (三)词组的结构类型的功能类型 1、识记:(1)词组。 2、领会:(1)词组的结构类型;(2)偏正结构中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意义上的联系;(3)述宾结构中宾语的意义类型;(4)连谓结构中动词之间的关系;(5)词组构成的层级性。 3、运用:(1)能把词组从结构和功能两个方面进行分类;(2)能运用层次分析法分析词组的结构层次。 (四)句子的结构类型和功能类型 1、识记:(1)句子;(2)主谓句;(3)非主谓句;(4)复句 2、领会:(1)句子的特点;(2)句子和词、词组的区别;(3)句子的结构分类;(4)句子的功能分类。

第二章词的构造 一、考核知识点 (一)句法和词法的区别 (二)合成词的构造方式 (三)复杂的合成词的构词方式和构造层次 二、考核要求 (一)句法和词法的区别 1、识记:(1)句法研究;(2)词法研究;(3)合成词的构造方式。 (二)合成词的构造方式 1、识记:(1)研究重叠式合成词应该注意的问题;(2)附加;(3)词缀;(4)词根;(5)前缀;(6)后缀;(7)复合;(8)复合词; 2、领会:(1)重叠式合成词和叠音词的区别;(2)词缀和非词缀的区分;(3)常用前缀和后缀的意义和作用;(4)区分复合词和句法结构的方法。 3、运用:(1)能具体分析重叠式合成词的结构类型和语音特征、基式和重叠式的语法功能的异同、重叠式的语法意义;(2)能够辨别复合词的结构关系; (三)复杂的合成词的构词方式和构造层次 1、领会:(1)复杂合成词的层次;(2)并立式复合词和联合结构的区别。 第三章词类 一、考核知识点 (一)划分词类的根据 (二)词类的共性和个性 (三)词的兼类问题 (四)实词和虚词的区别 (五)体词和谓词 二、考核要求 (一)划分词类的根据 1、识记:(1)语法功能;(2)词类; 2、领会:(1)划分词类的依据。 (二)词类的共性和个性

现代汉语语法思考和练习答案

现代汉语语法思考和练习答案请选择节次第一节语法概说第二节词类(上) 第三节词类(下) 第四节短语第五节句法成分第六节句子的分类第七节常见的句法失误第八节复句第九节句群第十节标点符号第五章语法思考和练习一一、语法学里的词法和句法各研究些什么?语法学里的词法和句法各有研究范围。词法以词为研究对象,研究词的内部结构、词的形态变化和词的语法分类。例如语素构成词的类型有哪几种,词形变化的方式及其表示的意义有哪些,词能分多少类,每类词以至每个词有哪些功能或用法,等等。句法以短语和句子为研究对象,研究语句结构的类型和规则。例如短语、句子的结构层次如何,每层中各组成成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形成什么类型,表示什么意义,句子有什么语用条件,等等。二、什么是语法体系?对语法体系的分歧应采取什么态度?语法体系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指语法结构成分的组合规则和关系所构成的整体。在这个意义上,一种语言只能有一个客观的语法体系。但是在语法学界,由于众多语法研究者的认识不尽相同,所使用的析句方法和术语也就不同,对同一语法现象分析的结果和解释会出现分歧,从而形成不同的语法体系,这一含义的语法体系应该说成语法学体系。不同的语法学体系都是为了帮助大家认识和运用好各种语法结构的,它们往往大同小异,各有长短,因此学习的时候要细心观察,拿它来同语言实体相印证,采用符合事实的说法。不能因体系分歧而否定学习语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语法学体系的分歧,是人类认识规律决定的,不可避免的。只有通过对语法的深入研究才有

可能逐步减少分歧。我们有必要分清语法体系的两个含义,知道通常说的语法体系往往是指语法学体系。三、举例说明语法的抽象性和稳固性。语法的抽象性指语法不管词、短语和句子的具体意义,而只管其中的语法意义、语法形式和规则。例如“牛、太阳、飞机、春天、经济、势力”这些词的词汇意义各不相同,而语法形式和意义有共同点,即指它们有常做主语、宾语、定语的功能,能单独受数量短语修饰,都有事物意义。又如“蓝蓝的天、善良的愿望、奔跑的羊群、火车的速度、一本书”,这些短语的具体意义不同,但是语法不管这些,只注意每个短语都是有修饰关系的偏正结构,是定语性质不同的定中短语。语法具有稳固性,这是说许多语法规则经历千百年而不变,旧的语法规则的变化和新的语法规则的产生都是比较缓慢的。例如汉语表达语法意义的手段主要是利用语序和虚词,从古到今都如此;主谓结构中主语和谓语是一前一后直接组合的,不用语法成分来连接,但是主语后头停顿处,有时可以出现语气词,这些结构特点也是古今一致的。又如在上古,名词可以做谓语,到了现代,名词一般不能直接做谓语了,这可以看出旧规则虽有变化,但是变化很缓慢。四、为什么说研究语法要注意民族特点。不同民族的语言,既有共性又各有个性,如果忽视民族语言的个性或特点,就不能深入认识一种语言的语法结构规律。例如对汉语,要研究“把”字句和“被”字句,不能只满足于说明哪是主语、哪是谓语、哪是状语等,还要指出它的结构特点、构成条件和所表示的语法意义,还要了解“把家回、被他打”这些说法

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摘要编排版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 (第三版) 陆俭明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北京

目录 绪论 0.1 关于语言 0.2 关于汉语 0.3 语法到底是指什么? 0.4 语法和语音、语义 0.5 关于语法单位 0.6 三组重要的概念 0.7句法结构中的两种结构关系 第一章词类研究 第一节汉语词类研究 1.1 汉语词类问题一直被认为是个老大难问题 1.2 关于划分词类的依据 1.3 怎样依据词的语法功能来给汉语词分类? 1.4 各家词类数目多少简析 1.5 关于词的兼类问题 1.6 汉语词类划分中难处理的问题 第二章汉语句法分析 第二节层次分析法 2.1 句子成分分析法及其局限 2.2 句法构造的层次性 2.3 关于层次分析法 2.4 运用层次分析法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2.5 层次分析法的作用 2.6 层次分析法的局限 第三节变换分析法 3.1 层次分析法的局限和变换分析的产生 3.2 关于“变换”这个概念 3.3 变换分析的客观依据 3.4 变换分析的基本精神和所遵守的原则 3.5 变换分析的作用 3.6 变换分析的局限 第四节语义特征分析法 4.1 变换分析的局限与语义特征分析的产生 4.2 关于语义特征 4.3 关于“名词[主语]+动词+名词1+给+名词2”句式4.4 关于“动词+了+时量+了”句法格式 4.5 关于“v有……”格式 4.6 关于“形容词+ (一)点儿!”祈使句式

4.7 关于“名词语+了”句法格式 4.8 关于语义特征分析 第五节配价分析法 5.1 语法研究中的“配价”思想及配价语法分析 5.2 “喝啤酒助学生”和“喝啤酒的方式”在语法上有区别吗? 5.3 “VP+的”这种“的”字结构的指称和歧义问题 5.4 “放了一只鸽子”和“飞了一只鸽子”在语法上有区别吗? 5.5 形容词都能受“对……”这一介词结构修饰吗? 5.6 介词结构“对……”能作什么样的名词的定语? 5.7 为什么可以说“他是王刚的老师”却不能说“※他是王刚的教师”? 第六节语义指向分析 6.1 为什么“只吃了一个面包”里的“一”有时能省略,有时不能省略?6.2 语义指向和语义指向分析 6.3 是不是每个句法成分都有语义指向的问题? 6.4 对于句法成分的语义指向需考虑哪些问题? 6.5 对被指向的成分是否会有某些特殊的要求? 6.6 “究竞”在句中为什么有时能移位,有时不能移位? 6.7 “吃了他三个苹果”到底该看作单宾结构还是双宾结构? 6.8 语义指向分析的作用 第三章范畴研究 第七节汉语语义范畴研究 7.1 汉语句法研究中所要关注的语义问题 7.2 汉语中的数量短语和数量范畴 7.3 数量范畴对汉语句法的制约作用 7.4 领属范畴对汉语句法的制约作用 7.5 自主范畴对汉语句法的制约作用 第四章汉语虚词研究 第八节汉语虚词研究 8.1 关于虚词用法的研究 8.2 关于虚词意义的研究 8.3 研究虚词意义的基本方法——比较分析 8.4 虚词研究中的语义背景分析 第五章形式学派与功能学派 第九节形式学派的研究思路 9.1 形式学派内的主要派别 9.2 美国结构主义形式学派的语言研究 9.3 关于切分、语言单位同一性的认定、分类 9.4 再说层次分折 9.5 两种描写模型 9.6 乔姆斯基形式学派的研究思路 9.7 乔姆斯基的思想观点

当代汉语翻译中的欧化现象

1111000314 英语三班吴趁 An Analysis of Europeanized Syntax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Expressions by Wu Chen Instructor:Zhang Gouhua Abstract (keywords)摘要 contents 1. Introduction 简介 2. Literature review 3. Methodology方法 3.1 Definitions of the method 方法 3.2 Analysis of the method方法分析 4. Europeanization欧化 4.1 Definitions of Europeanization Taslation is one special form of laguage contact.In traslation process, the soucre languag and the target language contact and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in the mind of the translator,which will inevitbaly bring impact to each language involved and result in language borrowing or language change in the end.Through language contact and penetration of foreign culture with the aid of translation, the target language can get itself improved and perefected.This kind of phenomenon is quite common in the history of many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4.2 The development of Europeanization欧化现象的发展 5. Major influence of Europeanized syntax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expressions 5.1 Europeanized Subjects 5.2 Europeanized Link-verbs 5.3Europeanized Connectives 5.4 Europeanized Attributes 6. Reasons and evaluations of the emergence of these phenomena 7.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Europeanized syntax in Chinese expressions 8. Conclusion References 摘要 翻译是语言接触的一种特殊形式.在翻译过程中,目标语和源语通过译 者个人的言语行为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给各自的语言规范带来一定的冲击, 导致语言借用和语言的变异。通过翻译过程中的语言接触和外域文化的渗透 可以推动目的语的发展与完善,这在中外翻译史上是一种较普遍的现象。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硕士)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讲授提纲 第一讲结构分析法 第二讲变换分析法 第三讲语义特征分析法第四讲配价分析法 第五讲语义指向分析法第六讲句法空位与成分提取第七讲篇章语用与语法研究第八讲认知语法分析法

第一讲结构分析法 一、基本理论方法: 1.工作程序: (1)用国际音标如实记录语言资料; (2)从上述资料中切分出语言的各级单位; (3)列出单位清单,并考察其分布; (4)根据分布,对每层单位进行分类。 2.基本思路: 切分→语言单位同一性的认定→分类 3.主要方法: 替换、对比、分布和直接成分分析。 二、替换: 1.语素的确定: 蜡烛:a.花烛、香烛、火烛;b.蜡人、蜡纸、蜡笔。 (1)必须同时替换:蝴蝶:粉蝶、彩蝶、蝶泳。 (2)意义基本一致:马虎:a.老虎、猛虎、幼虎;b.马车、马尾、马匹。 (3)剩余语素:不能替换,但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如:菠菜、荞麦、牦牛;槐树、柏树、苋菜;渤海、泰山、渭河;卡车、啤酒、尼姑(Buddhist nun)。 2.形容词的确定: (1)很+;(2)*很++宾语 想、爱、怕、关心、同意、怀疑……:动词 三、扩展: 1.扩展的条件: (1)扩展式的长度超过原式:买房子→买木头房子。 (2)扩展式与原式分布相同:买房子不容易→买木头房子不容易;买房子的人→买木头房子的人。 (2)原式中被替换的项目在扩展式的相应替代部分中为核心:小丽喜欢干净→*小丽喜欢干净的房子。 2.扩展的类型: (1)替换性扩展:干家务→干完家务;我去→我去韩国;马上说→马上说清楚。 (2)组合性扩展:去→他去/去韩国;吃饱→吃饱肚子、吃饭→*吃饭肚子。 (3)插入性扩展:洗干净→洗得/不干净、洗得干净洗不干净(可能补语)、洗得干净不干净(状态补语)。 四、分布: 1.分布的含义: (1)能作什么成分、不能作什么成分:副词(只能作状语)、区别词(只能作定语)。 (2)能出现在什么位置、不能出现在什么位置:连词(句首、主语后)、篇章连接成分。 (3)能与什么样的词结合、不能与什么样的词结合:很~、不~、~了、~着、~过。 2.分布的作用: (1)作为分类的依据:如词类划分。 自主动词:别~、别~了;非自主动词:*别~、别~了。 (2)作为确定语言单位同一性的根据:

现代汉语语法基础知识专题复习

---------------------------------------------------------------最新资料推荐------------------------------------------------------ 现代汉语语法基础知识专题复习 现代汉语语法基础知识专题复习第一讲实词一、实词定义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二、名词表示人、事物或抽象概念名称的词。 1、表示具体的人或事物,如:工人、农民、教师、学生、河流、山川、树木、桌子、教室等。 2、表示抽象事物,如:思想、道德、理论、会议、程序、品德、经济、科学、发展、规律、信息、关系等。 3、表示专用名称,如:上海、美国、中国、泌阳、驻马店、河南等。 4、表示时间,如:未来、秋天、春天、早晨、傍晚、星期一等。 5、表示方位,如:上面、里边、下面、前面等。 三、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存现及发展趋势的词。 1、表示动作行为动词走、坐、看、听、打、拿、批评、宣传、保卫、学习 2、表示心理活动爱、恨、怕、想、喜欢、害怕、想念、觉得 3、表示存在、变化、消失有、在、存、存在、出现、失去、消失 4、判断动词是 5、表示能愿能、会、愿意、敢、应该、要 6、表示趋向上、下、进、出、回、过、起、开、来、上来、下来、进来、出来、回来、过来、起来、开来、去、上去、下去、进去、出去、回去、过去、开去 7、表示使令使、允许、禁止 8、表示人或 1/ 15

事物的发展变化提高、减少、缩小、降低四、形容词1

---------------------------------------------------------------最新资料推荐------------------------------------------------------ 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的词。 表示事物的形状,如:高、矮、胖、瘦、宽、窄等;表示事物的性质,如:红、甜、干净、大、小、软、硬等;表示事物情态的,如:飞快、悲伤、高兴等。 五、数词表示数目和次序的词。 表示确数的,如:一、百、千、万等;表示概数的,如:几、少数、大多数等;表示序数的,如:第二、老六等。 六、量词表示人、事物或动作的计量单位的词。 名量词(物量词),表示人或事物的计量单位:一个(人)、一把(鐮刀)、一屋子(人)、这匹(马)、那头(猪)、个、批、类、千克等;动量词表示动作的计量单位:次、遍、一眼、一口、趟、顿、番等;时量词表示时间的计量单位:年、秒、分等。 七、代词用来指代人、事物、状态、过程的词。 人称代词:我、你、他、我们、他们、你们、别人、大家等;疑问代词:谁、什么、哪里、多少、吗、呢等;指示代词:这、这里、这些、这阵子、那、那里、那会儿等。 八、练习1.下列词语中不都属于名词的一组是() A.学生鲁迅上午左右 B.东西星期一英雄黑板 C.风筝红旗保卫高兴D.巴金思想夏季花朵 2.下列词语中都是名词的一组是() A.学校理想这里飞机 B.跑步时间孩子父亲 C.道理学习阳光海洋 D.春天善良南面苹果 3.下列词语中不都属于动词的一组是 3/ 15

【笔记】现代汉语语法学

主要专题: 1.同义和歧义(现代汉语语法基本分析方法) 2.韵律与句法 3.像似与语法 4.隐喻和转喻:语言组合时意义的问题,为什么某两个词之间可以组合,组合的意义是什 么 5.焦点和预设:(从语用的角度讲语法) 6.肯定和否定:语言运用的基本理论 △基本参考教材: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 考试方式:小论文(和语言相关都可以) 引言:语法导论(语法观) 功能学派语法观: 语法:广义上是语言的规则。 存在形态: 立足于人而言,语法就是语言能力,是人的一种内在的知识。 语言规则是客观世界的规则通过人的大脑在语言中的投影。 立足于语言呈现形式而言,语法是兼顾语义和语用的编码形式。 是对现实规则的一种模拟。

形式学派语法观: 语法是一个天赋和自主的形式系统 认知源头: 儿童语言习得, 理据: (1)一个儿童一般在五六岁时就可以掌握母语,此时学习其它的东西智力尚不够。 (2)无系统学习,没有意识教,没到年龄,有的还教不会。 (3)接触到的东西有很多是不符合语法的。 (4) 接触有限,生成理论上无限的句子。 (5) 学其它东西差别较大,学语言差别不大。 结论: 语言是天生的,“语言习得装置” 是一种独特的能力。 语言规则是现实规则的投影。 (1)不少语言中单数第三人称代词的形式和第一第二人称代词不平行。(如古代汉语中没有第三人称代词,“他”在六朝时还指“其他”)第三人称代词由代词演变 而来,有的第一第二人称与第三人称有形式上的差别。为什么:因为说话者 (我)和听话者(你)都是在场的,谈及的对象(第三人)不一定在场,所 以第三人称代词可以没有,用指示代词来指称。“第三人称是缺席者。”所以, 语言规则是现实规则的投影。 (2)人类对现实世界的认知也是客观世界规则的一部分。其规则有可能影响到语言规则。 从认知角度来说,凡是高于社会平均值的量认知凸显性就高,就越容易进入

专题-现代汉语语法知识

现代汉语语法知识 大庆铁人中学韩晶 一、词类 词类:根据词能否作句法成份可以把词分为实词和虚词两类。 实词:特点:有实在意义,能单独做短语或句子的成分,能独立成句。 分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拟声词、叹词 虚词:特点:无实在意义,不单独做短语或句子的成分,只能帮助实词造句,起“连接”和“附着”作用。 分类: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 实词: (一)名词 1、定义:名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包括表示时间、处所、方位的词在内。 如:教师、长江、月、房屋、上午、星期六、沿海、周围、上、下、道德、思维等。 2、语法特点:经常作主语和宾语,名词一般不受副词(不、很、非常等)修饰。 (二)动词 1、定义:动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消失等。 如:唱、改革、想、高兴、开始、发生、使、等于、能够等。 2、语法特点:能受副词修饰,常作谓语或谓语中心,多数能带宾语。 (三)形容词 1、定义:形容词是表示人和事物的性质、形状,或动作行为的性质、状态的词。 如:大、好、糊涂、宁静、心狠、可惜、书生气、沉甸甸等。 2、语法特点:大多数形容词受程度副词修饰,主要做定语、谓语或谓语中心语,不能带宾语。(四)数词 1、定义:数词是表示数目多少和次序先后的词。 2、分类:基数词(表示数目的多少)、序数词(在基数词前加“第”或“初”组成) 3、语法特点:常与量词组合,构成数量短语充当句子成分。 (五)量词 1、定义:量词是表示事物或动作行为计算单位的词。 2、分类:(1)物量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单位,如个、张、件、群、伙; (2)动量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单位,如次、回、遍、场、下;3、语法特点:一般不能单独运用,用在数词、指示代词之后构成量词短语充当句子成分。(六)代词 1、定义:代词是有代替、指示作用的词。 2、分类:人称代词: 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代词的区别,如我、你、他; 指示代词:分近指与远指,如这、那; 疑问代词:谁、什么、怎么 (七)副词 1、定义:副词是修饰限制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等意义的词。 2、分类:有程度副词:如很、极、非常、太、过等; 有时间、频率副词:如已、刚、才、一向、总是等; 有范围副词:如都、全、总、只、仅、一律等; 有情态、方式副词:如肆意、亲自、公然、连忙、全然、悄悄等; 有语气副词:如准保、确实、岂、难道、尤其、甚至、绝对等; 有肯定、否定副词:如必、必须、的确、没有、别、是否、不用等; 有处所:处处、到处、四处等。 3、语法特点:副词都能作状语,部分副词兼有关联作用,如“就”“又”。 (八)拟声词 1、定义:拟声词是模拟声音的词。如汪汪、叽叽喳喳、劈里啪啦、轰隆隆、哗啦。 2、语法特点:拟声词可以作状语、定语、谓语、补语、独立语等,也可单独成句,不受否定副词、程度副词修饰。 (九)叹词 1、定义:叹词是表示感叹和呼唤、应答的词。如啊、唉、哼、喂、嗯。 2、语法特点:叹词独立性很强,常用作感叹语(独立成分),也可单独成句。 虚词: (一)介词 1、定义:介词是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前边,合起来表示方向、对象等的词。如:从、往、在、当、把、对、同、为、以、比、跟、被、由于、除了等。 (二)连词 1、定义:连词是用来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或句子与句子、表示某种逻辑关系的虚词。 2、分类:并列连词:和、跟、与、同、及等。 承接连词:至于、说到、此外、如、比方等 转折连词:却、只是、不料、岂知等。 因果连词:因为、由于、因此、以致等。 选择连词:或、抑、非…即、不是…就是等 假设连词:如果、假如、假使、倘若、要是等 让步连词:虽然、固然、尽管、纵然、即使等

00821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试题(精)

00821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任何符号都包含形式和两方面。 2.复合词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成合成词的构词方式。 3.词类是反映词的的类。 4.主语、谓语是句法概念,施事、受事、与事是。 5.状语是的修饰语。 6.句子是前后都有停顿并且带着一定的表示相对完整的意义的语言形式。 7.准宾语包括时量宾语、数量宾语和。 8.同位性偏正结构中的定语可以指代整个偏正结构,称为。 9.程度副词的语法功能是修饰以及少数动词和述宾结构。 10.谓词性主语可以分成和陈述性的两类。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字母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11.汉语的语素绝大部分都是() A.双音节的B.单音节的 C.三音节的D.多音节的 12.两个词组分别是述宾结构、述补结构的是() A.有人、吃饭 B.进城、很新鲜 C.说清楚、拿了去 D.洗衣服、洗干净 13.“饽饽”、“蝈蝈儿”是() A.音素的重叠 B.音节的重叠 C.语素的重叠 D.词的重叠 14.关于词缀,说法错误的是() A.词缀都是定位语素 B.把词缀黏附在词根上的构词方式叫附加 C.所有不定位语素都不是词缀 D.词缀与词根既有位置上的关系,也有意义上的关系 15.不是时间词的是() A.两年B.一九八一年 C.去年D.过去 16.“共同”、“局部”所属词类是() A.副词 B.形容词 C.区别词 D.兼属区别词和副词 17.句子中的“想”属助动词的是() A.他想去学习

B.很想他 C.我想他不会来了 D.想办法 18.“得”属动词后缀的是() A.看得多 B.看得见 C.拿得动 D.分得清 19.不是连谓结构的是() A.比钢还硬 B.在草地上躺着 C.喜欢读书 D.是我不好 20.“给”属动词的是() A.他给人骗了 B.你给我翻译 C.给我打一针 D.给他织了一件毛衣 21.“着”属动词后缀的是() A.他还小着呢 B.他听话着呢 C.他还躺着呢 D.它好使着呢 22.分句是() A.句子B.词组 C.抽象化了的句子D.复句 23.“考研复习得怎么样了?”中的“怎么样”是()A.体词性代词B.谓语 C.补语D.宾语 24.一般能受“不”修饰的是() A.动词、形容词 B.名词、介词 C.动词、数量词 D.形容词、名词 25.与其他三个句式不同的是() A.唱一个歌给我听 B.炒一个菜给我吃 C.倒一杯茶给我喝 D.拿一支笔给我用 26.属于粘合式述补结构的是() A.分得清 B.走回去 C.看不见 D.听不出来

徐志摩散文的欧化语法现象研究

徐志摩散文的欧化语法现象研究 “欧化”研究角度纷呈迭出,但语料庞杂,缺少结合作家作品的研究缺乏。本文以徐志摩散文为语料,从徐志摩散文的词汇、句法层面考察徐志摩散文的“欧化”语法现象,并探讨“欧化语法”对现代汉语产生的影响。 标签:徐志摩散文欧化语法 一、引言 五四时期,汉语“欧化”被大力提倡,在英汉语言的接触中,印欧语言特别是英语的影响日益扩大,使汉语在词法和句法层面呈现出显著变化,并且逐渐形成固定的语法规则,即“欧化语法现象”。 徐志摩长期游学英美,深受西方思想和文学影响,思想和创作有着明显的西方色彩,作品中的欧化语法现象具有典型性。在其散文中,西方语言词汇、文学典故以及表达方式大量出现,而且往往直接夹杂外文及译音词。本文以徐志摩散文为语料,系统考察徐志摩散文的欧化语法现象,并探讨欧化语法对汉语产生的影响。 二、欧化语法现象简述 王力是中国第一位系统研究汉语欧化现象的语言学家。王力指出:“欧化在语法上说,就是照搬西方语法的框架,或模仿西方语法形式去建构汉语法体系。”[1](P258)在《中国现代语法》(1943)中,王力设专章讨论欧化语法,将欧化语法现象分为“复音词的创造”“主语和系词的增加”“句子的延长”“可能式、被动式、语法标记的欧化”“联结成分的欧化”和“新替代法和新称数法”。[2](P335~373)在《汉语史稿》(1958)中王力补充了“无定冠词的产生”“使成式的增加”“共动和共宾等新兴平行式”“新兴的词序”以及“新兴的插入语”5种欧化语法现象。[3](P57)德裔美国学者Cornelius C.Kubler从词法和句法两个层面分别论证欧化语法现象,并将各类现象进一步细分。谢耀基(1990)指出,汉语的欧化主要表现为新形式、新用法的产生,以及旧形式、旧用法在应用范围和使用频率方面的增加,并从词法、词的形态变化、词的组合、词类、句子、句式六个方面展开论述。同时提出了欧化语法的规范化问题,认为欧化的形式和用法是善是恶,要结合语言的实际情况判断,避免滥用欧化语法。[4](P15)贺阳(2008)将欧化语法现象分为8种:动词和形容词,代词,区别词和数量词,介词,连词和助词,共用格式,“被”字句的发展以及语序的欧化。每个大类下又细分为不同的小类,例如代词的欧化现象就细分为第三人称代词在书面上产生性的分化、指物第三人称代词使用频率增加、关于人称代词受定语修饰等五个小类。[5](P1~4) 三、徐志摩散文中的欧化语法现象

高考语文专题:现代汉语语法系列 (六)单句与复句

现代汉语语法系列之六 单句与复句的区别 【思路分析】 单句,只有一个主语部分和一个谓语部分;复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句组成,组成复句的单句叫分句。分句可以是主谓句,也可以是非主谓句。由复句的定义可知:在复句里,单句只是一个分句。 例如:“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这是由3个单句组成的一个复句,用“也”连接前两个分句,同第3个分句表示并列。 【解题过程】 单句与复句的区别 1、复句的分句之间在结构上互不包含;而构成单句的直接成分之间存在着主谓、偏正、述宾、述补、联合等结构关系。 复句的分句之间在结构上互不包含,互相不作句子成分。 需要注意的是,主谓短语充当分句时,与另一个分句的关系是平等的,这与主谓短语作句子中的一个成分是不同的。 例1: 农民在农闲时节进城打工,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了。 我这才明白,田里的活儿都是那小姑娘干的。 例1是主谓短语“农民在农闲时节进城打工”在句中作主语。 例2是主谓短语“田里的活儿都是那小姑娘干的”在句中作宾语。 2、关联词语是复句重要的语法标志 关联词语是表达分句之间结构关系和语义关系的重要语法手段,大多数复句在分句之间使用关联词语。 例如: 她不是败在没有运气,|(并列关系)而是败在缺乏意志上。 他们宁可吃观音土、啃树皮,|(选择关系)也恋着土屋不走。 单句中使用关联词语的情况较少。但是有关联词语的句子不一定都是复句,关联词语也可以出现在单句中。 例如: [无论]什么人,[都]不能不承认这个道理。 只有(那张被太阳晒黑了)的脸,才说明这是一个长期搞农村工作的人。 3、语调不同 单句带有一定的语调,表示相对完整的意思。 复句的分句已经丧失了单句成立所必备的语调,不能独立地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 4、标点符号的使用不同 单句和复句结尾都使用句号、问号或感叹号,但分句之间的停顿只能用逗号或分号表示。标点符号的使用是区别并列复句与联合短语、承接复句与连谓短语的重要标志。 例如: 她又会唱歌又会跳舞。(联合短语作谓语的动词谓语句)

现代汉语语法词汇专题研究

现代汉语语法词汇专题研究 第一讲词和词汇 一、什么是词? 词是语言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音义结合体。 (二)现代汉语词的辨识 1、能单说,能单独回答问题的是词。 2、不能单说,能充当句子成分的是词。 3、扩展法。扩展法的要点是:在两个以上语言成分组成的语言单位中插入别的语言成分,如果得到的新的语言单位可以接受,则原来的语言单位就是短语:如果得到的新的语言单位不可以接受,或者意义有很大的改变,则原来的语言单位是词。 4、剩余法。把句子中所有的可以单说、可以做句子的主要成分的单位提开,剩下来不能单说、也不是词的一部分的,也是词。 注意: 1、在汉语词汇中,确实存在一些组合体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江湖红花笔墨 2、离合词的问题。 所谓离合词,就是指某些词可以被经常拆开使用的情况。 对于这类词应该认为:未扩展的是词,扩展了的都是短语。 (三)语素 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 1、词和语素的关系:语素的功用是构成词词都是语素构成的。 2、语素的分类 (1)语音形式:可以分为单音节语素和多音节语素。 (2)语言功能:语素可以分为成词语?素和不成词语素。 成词语素是指既可以充当语素,又可单独构成词的语素。 不成词语素是指只能充当语素,不能单独构成词的语素。 (3)意义性质方而 从意义性质方而分析,可以分为词根语素和附加语素两种类型。词根语?素通常也称为词根,它具有实在的词汇意义,是组成新词的主要部分,同时也是新词词汇意义的主要承担者。附加语素是附加在词根语素上表示某些语法意义或某些附加的词汇意义的语素。 附加语素又有词缀语素和词尾语素之分。 词缀是附在词根的前后或中间,表示附加的意义和尼语法作用。词缀又可以分为前缀、中缀和后缀三种情况。 词尾语素是附加在词根和词缀或词根后而只表示语法意义的词缀,通常也称作词尾。 二、词汇 (一)什么是词汇 词汇是一种语言中所有的词和所有的相当于词的作用的固定结构的总和。 (二)词的总汇 词的总汇可以分为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 1、基本词汇是一种语言的词汇的核心部分,具有全民常用、稳固、有构词能力的特点。 2、基本词汇以外的词的总和就是一般词汇。 (1)历史上传承下来的固有词。 (2)适应社会交际需要产生的新词。

探究现代汉语语法欧化论的全新审视

探究现代汉语语法欧化论的全新审视 汉语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八十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外来文化对我国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现代汉语语法也呈现出欧化的特点。但从现代汉语语法形式分析,现代汉语语法欧化更多是停留在书面上,对口语并无直接影响。本文重点以现代汉语语法欧化论作为讨论基础,以全新视角重新审视现代汉语语法欧化论。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在长期发展中会出现不同程度上的变化,这种变化一是由于社会时代变迁;二是受其他文化影响,吸收其他语言文化的优点,进而方便人们日常交流。对于现代汉语语法欧化论来说,汉语欧化开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国封建大门被迫打开,由于列强的压迫,使得我们被迫吸收外来文化,大量的外来词的引入逐渐使得我国汉语语法出现了一些变化,由此出现了汉语语法欧化现象。而真正的汉语语法的欧化则主要表现在改革开放后,已经占据统治地位的白话文更容易直接接受西方语法的影响。 一、欧化论对现代汉语语法的影响 (一)汉语词类功能与布局 五四运动带动了白话文推广工作,也逐渐将欧洲语言的词汇和完全不同的语法表达方式引入中国,使得欧洲语言文化对我国汉语语法产生了一定影响。首先随着词汇的丰富和发展,汉语产生了新的词类---区别词;我国传统的形容词分为基本式和复杂式,基本式分为单音节和多音节,例如“高”、“矮”、“胖”、“瘦”等,而复杂式是“快快乐乐”、“高高兴兴”、“天苍苍野茫茫”等带有叠词的形容词,在传统的复杂式中,汉语语法中没有将复杂式作为状语,但在欧洲语言影响下,复杂式形容词有了状语功能。 (二)语体分化扩大 五四运动倡导的国语运动使我国的书面语从文言文逐渐过渡为白话文,但这一过程也是步履艰辛,人们使用白话写作的过程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也是一个确立白话书面语的过程,中国早期知识分子很多都有海外留学经历,印歐系语言的语法和书面语言表达方式对他们有着深刻的影响,这一影响在现代汉语书面语形成过程中留下了明显的痕迹,使现代汉语语法也呈现出模仿欧洲语法的现象,但在欧化之处主要体现在书面语上,现代汉语口语语法变化不大,汉语语体上也出现了很大差别,逐渐形成了现代汉语的口语语体和书面语语体,造成汉语语体分化。 二、现代汉语语法欧化方式解析 (一)引用欧洲语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