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 14.1 电阻 教案 (1)

苏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 14.1 电阻 教案 (1)

苏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 14.1 电阻  教案  (1)
苏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 14.1 电阻  教案  (1)

初三物理教案

(一) 电阻

1、实验验证学生的猜想:连接电路,分别接入不同的电阻丝,学生观察灯泡的亮度的变化。

2、要求学生思考:

(1)灯泡亮度反映了电路里电流怎样变化?

(2)电流的变化原因是什么?

(3)不同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是否相同?

3、实验小结:

(1)不同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是不同的;

(2)物理学上把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叫导体的电阻。

(3)符号:R

(4)单位:Ω、KΩ、MΩ

1 MΩ=1000 KΩ; 1 KΩ=1000Ω

(5)元件符号:

4、提问:“究竟是什么让导体电阻大小不同的呢?”

(1)接入长度相同,粗细不同的两根镍铬合金丝,闭合开关,学生观察灯泡的亮度的变化,并根据亮度判断两根金属丝的电阻大小。(转换法)

(2)接入粗细相同,长度不同的两根镍铬合金丝,闭合开关,学生观察灯泡的亮度的变化,并根据亮度判断两根金属丝的电阻大小。(转换法)

(3)接入粗细、长度都相同的锰铜合金丝和镍铬合金丝,闭合开关,学生观察灯泡的亮度的变化,并根据亮度判断两根金属丝的电阻大小。(转换法)

5、总结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长度、粗细、材料。

6、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

7、指出:导体电阻还与温度有关。学生连接电路,按照实验要求进行实验并观察

学生针对实验现象分析并回答

教师板书电阻的概念和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学生先进行猜想,教师板书各种猜想。

学生在引入新课的电路上继续做实验探究。

指明1~2名学生台前演示。学生一起阅读实验结论。

教师板书

苏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汇总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复习 (一) 简单机械 1. 杠杆:一根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叫杠杆。 2. 什么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1)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o) (2)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 1) (3)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 2) (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的作用线的距离(L 1)。 (5)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L 2) 3. 杠杆平衡的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或写作:F 1L 1=F 2L 2 或写成 2112L L F F 。这个平衡条件也就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 4. 三种杠杆: (1)省力杠杆:L 1>L 2,平衡时F 1F 2。特点是费力,但省距离。(如钓鱼杠,理发剪刀等) (3)等臂杠杆:L 1=L 2,平衡时F 1=F 2。特点是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如:天平) 5. 定滑轮特点:不省力,但能改变动力的方向。(实质是个等臂杠杆) 6. 动滑轮特点: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动力方向,要费距离.(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 7. 滑轮组: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和动滑轮总重的几分之一, 即: F= 1 n (G 物+G 动) 8.距离关系:S=nS 0 S-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 S 0-重物移动的距离; n-绕过动滑轮和系在动滑轮轴框上的绳子的股数 (二) 机械功和机械能 1. 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物体受到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 功的定义:功(W)等于力(F)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s)的乘积。 3. 功的公式:功=力×距离;W=Fs ;单位:W →焦;F →牛顿;s →米。 1焦=1牛·米. 把一个鸡蛋举高1m ,做的功大约是0.5 J

苏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梳理讲课教案

初中物理知识点复习(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靠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靠钟振动发声,等等); 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注:发声的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 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 3、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三、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 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室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叠加重合); 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的距离,海的深度,冰川到船的距离); 四、怎样听见声音 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 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 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

苏科版初中物理九上 11.4 功率 教案

《功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判断做功快慢的方法 2.知道功率的概念 3.结合实例理解功率的概念,能用功率的计算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重点:通过实例结合已学的物理规律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和概念 W和P=Fv 难点:学会如何比较功率的大小,掌握功率的计算公式P= t 教学流程: 一、知识回顾: 1、功的定义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3、功的计算公式 二、新课导入 (请你帮忙)工地上有一堆砖,需要搬到正在修建的楼房上去,我们可以采用几种方法搬上去呢?学生回答的方法可以总 结为两种:一种是人工,一种是机械。 1、两种方法对砖做功一样多吗? 2、他们的区别是什么?引出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 理量。 教学过程 师:生活中不仅做功多少很重要,同时做功的快慢也很重要。如何比较做功的快慢?

参照比较运动的快慢运用类比法,得出比较做功快慢的方法(运用多媒体动画让学生总结,并得出功率的定义) 板书:比较做功快慢的方法: ①做相同的功,比较所用的时间,用时越少,做功越快 ②相同时间,比较做功的多少,做功越多,做功越快 板书:功率: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功率的定义:功与时间之比叫做功率 W 功率的定义式:P= t W-功-焦耳(J) t-时间-秒(s) P-功率-瓦特(W) 功率的常用单位:kW(1kW=103W)、MW(1MW=106W) 介绍为什么用瓦特做功率的单位(瓦特的贡献) 小资料:用图片打出一些运动物体,让学生猜的功率的单位 如:优秀运动员短时间运动的功率可达1_____;长时间运动的功率可达70_____ 抽水机的功率大约是1.2_______; 轿车的功率可达66________ 马长时间拉车的功率约为450_______,表示的物理意义________________。 功率的计算 例题建筑工地上,水泥板质量为0.7t,起重机在15s内把它匀速提升到4m的高度,起重机提升重物的功率是多少: 解先计算起重机做了多少功,再求单位时间做的功,这就是功率

苏教版初二物理上册每一章的知识点整理

苏教版初二物理上册每一章的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和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和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使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 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 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和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 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6.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要吸热。 7.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8. 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9. 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0. 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图片传不上自己去看书吧 11.(晶体熔化和凝固曲线图)(非晶体熔化曲线图) 12. 上图中AD是晶体熔化曲线图,晶体在AB段处于固态,在BC段是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CD段处于液态;而DG是晶体凝固曲线图,DE段于液态,EF段落是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FG处于固态。 13.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蒸发和沸腾。都要吸热。 14. 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15. 沸腾: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 16. 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1)液体温度;(2)液体表面积;(3)液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 17.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液化现象如:“白气”、雾、等) 18. 升华和凝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要吸热;而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要放热。 19. 水循环:自然界中的水不停地运动、变化着,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水循环系统。水的循环伴随着能量的转移。 第三章光现象知识归纳 1. 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 3.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苏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14.3 欧姆定律 教案

苏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欧姆定律》教学设计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活动一: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问题: 1、需要的实验器材? 2、实验电路图? 3、怎样使实验结果具有普遍性? 4、本活动的探究方法? 学生思考讨论后同桌相互 交流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学生上黑板进行活动探究 1、连接电路 2、进行实验 3、收集数据 引导学生 合理猜 想,引出 探究课题 培养学生 进本的实 验操作能 力,学会 用控制变 量法探究 问题 学会交流

刚才几位同学都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探究,并进行了科学地分析。下面就请大家来交流一下自己组的探究结果。 教师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数据 分析实验数据,你们发现了什么?你们得到的结论是什么 PPTflash动画展示该实验过程,进一步理清实验思路、过程以及探究时注意的细节问题 活动二: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学生实验数据 分析实验数据,我们发现电 压变大为原来的两倍时,电 流也变为原来的两倍;电压 变大为原来的三倍时,电流 也变为原来的三倍。 即:电阻一定时,电流与 电压成正比。 认真观看的同时思考滑动 变阻器在本探究中的作用 实验 次序 电压 U/V 电流 I/A ① ② ③ 激发学生 交流的欲 望 学会分析 数据、归 纳结论 进一步掌 握电流与 电压的关 系

课堂 小结 1.回顾本课探究过程 2.本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 3.本节课学会了哪些研究方法? 同桌或邻桌间相互交流后, 点名回答 进一步掌握新知 课堂 练习 PPT 展示练习 学生分组练习 巩固新知 作业布置 作业:课本“www ”习题 独立完成 进一步落实新知 教学反思: 针对本节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主要采用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通过学生动手实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得出结论。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了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但由于本节课容量大、时间紧,学生素质较低时,教师不能一味放手,要注意适当引导。利用PPTflash 动画演示及实物投影显示学生归纳的结论,减少教师和学生的板书,可以节约不少时间,从而使学生的探究显得比较宽裕,是本课圆满完成的关键之一。

苏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汇总66769

九年级物理基础知识点汇总以及初中物理公式汇总 第十章力和运动知识归纳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而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定律)。 2.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 3.物体平衡状态: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当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就叫做二力平衡。 4.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则这两个力二力平衡时合力为零。 5. 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作用下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第十一章简单机械和功知识归纳 1.杠杆:一根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叫杠杆。 2.什么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1)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o) (2)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 (3)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2) (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的作用线的距离(L1)。 (5)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L2) 3.杠杆平衡的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或写作:F1L1=F2L2 或写成。这个平衡条件也就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 4.三种杠杆: (1)省力杠杆:L1>L2,平衡时F1F2。特点是费力,但省距离。(如钓鱼杠,理发剪刀等) (3)等臂杠杆:L1=L2,平衡时F1=F2。特点是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如:天平) 5.定滑轮特点:不省力,但能改变动力的方向。(实质是个等臂杠杆) 6.动滑轮特点: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动力方向,要费距离.(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 7.滑轮组: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1.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功的计算:功(W)等于力(F)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s)的乘积。(功=力×距离) 3. 功的公式:W=Fs;单位:W→焦;F→牛顿;s→米。(1焦=1牛·米). 4.功的原理: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等于不用机械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也就是说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5.斜面:FL=Gh 斜面长是斜面高的几倍,推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螺丝、盘山公路也是斜面) 6.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计算公式:η=W有/W总x100% 7.功率(P):单位时间(t)里完成的功(W),叫功率。 计算公式:P=w/t。单位:P→瓦特;W→焦;t→秒。(1瓦=1焦/秒。1千瓦=1000瓦) 第十二章机械能和内能知识归纳 1.一个物体能够做功,这个物体就具有能(能量)。 2.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3.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4.势能分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5.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 6.物体质量越大,被举得越高,重力势能就越大。 7.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的能。 8.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9.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统称。(机械能=动能+势能)单位是:焦耳 10. 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互相转化的。方式有:动能重力势能;动能弹性势能。 11.自然界中可供人类大量利用的机械能有风能和水能。 1.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 2.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内能就越大。 3.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4.改变物体的内能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5.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小;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大。 6.物体吸收热量,当温度升高时,物体内能增大; 物体放出热量,当温度降低时,物体内能减小。 7.所有能量的单位都是:焦耳。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 5.2 速度 教案 [005]

5.2 速度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理解速度的定义和单位 (2)了解测量速度的基本方法,测量速度所需要的器材以及器材的使用方法 (3)初步学会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并学会进行速度单位的换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知道常见的比较速度的方法,并让学生进行比较 (2)学生从测量的速度的过程中,增加对速度大小及测量方法的感性认识 (3)通过尝试计算,知道物理计算题的解题格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我国体育健儿奥运会速度项目中的骄人成绩,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以此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有顽强的拼搏毅力,才可能取得丰硕的成果。 二、重点、难点: 教学的重点: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2、对速度的定义、公式和理解 3、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的难点:1、速度概念的理解 2、常见两种速度单位的换算 3、如何引导学生比较准确地进行速度的测量,多种方法进行比较 三、教具: 纸锥、米尺、表、多媒体等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探究欲望

交流:同学们喜欢看《动物世界》这个电视节目吗?首先我们来一个猎豹捕食的视频。 播放《动物世界》中猎豹追捕鹿的场景。 提出问题:猎豹能追捕到鹿吗?你为什么这样认为呢? 生:猎豹比鹿跑的快(或猎豹比鹿速度大),引入课题“速度” 同学们能再举一些物体运动快慢不一样的例子吗? 学生举例。 老师鼓励,(举例过程中,老师引入一些关于快慢的比喻,如说一个人走路慢就像蜗牛爬行一样,说一个跑的快就像离弦的箭一样等等。跑的快与慢,对于动物非常重要,这就意味着能否生存) 总结:物体运动有快慢。 二、新课教学 提出问题:如何比较动物的运动快慢呢? 活动5.5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 猜一猜:让它们从同一高度释放。哪个纸锥下落得较快? 师:(对一个学生)你的猜想是什么? 学生:顶角小的,(或其他说法) 师:(对其余学生)有没有不同的猜想? (如何证明你的猜想是正确的呢? 再问:你是根据什么来判断哪个纸锥快的呢? 生:相同路程比时间(或引导) 那你们有没有其它的判断快慢的方法呢? 总结:相同时间比路程(如学生回答不出来,引导:没落地之前如何判断哪个快呢) 师:下面我们来轻松一会,来看一看刘翔在雅典奥运会上夺金的过程。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课时数NO : 教学 内容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一章第一节——杠杆课题第一课时:认识杠杆课型:新授课 程 标 准 三 维 目 标 知识与 技能 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认出杠杆。 2.知道杠杆的种类以及各种杠杆的特点。 3. 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 过程与 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熟悉有关杠杆的名称:支点. 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2.通过实际应用理解并体会杠杆的作用。 情感态 度与价 值观 1.通过了解杠杆的应用,进一步认识学物理是有用的。 2.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3.从伟大科学家的身上,学习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 重点 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认出杠杆。 2.知道杠杆的种类以及各种杠杆的特点。 教学 难点 1.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 2.通过实际应用理解并体会杠杆的作用。 教具 学具 指甲剪、剪刀、筷子、啤酒扳手等 学习内容.过程安排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修订栏 一、激发兴趣 师:著名的物理学家阿基米德曾经有一句名 言,说如果给他一根硬棒和一个支点他可以撬 动整个地球。经科学研究证明,他办不到这件 事,但他讲的这个道理是正确的,只是他无法 在他有限的生命里走完硬棒另一端的路程。那 么他所说的硬棒到底有多厉害!愿和我一起来 探究它的奥秘吗? 1.出示应用杠杆的一系列图片。 引导学生观察,提问:从这些图片中你能 发现什么? 不论学生发现什么都应予以肯定,积极 鼓励学生寻找各图之间的共性或图与图之间的 共性。 2.根据学生的回答概括杠杆的共性。 ○1都有一个共同的可以转动的固定点。 聆听 思考 观察 思考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八年级物理教案(苏科版)—第一章第三节令人厌烦的噪声

第一章声现象第三节令人厌烦的噪声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的地位、特点、作用 技术常常在给人类带来利益的同时,也会产生弊端。处理好噪声问题,益发显得重要,近年来,噪声已列为国际公害,它严重污染着环境,尤其是城市环境。节节就是从这一角度切入主体的,同时在教学中还要借此渗透关于“技术是一柄双刃剑”的思想教育,故本节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与以往教材相比,本节内容的选择和展开具有以下特点: (1)关于噪声的来源,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图1-16所示的内容和自己在生活中的感受进行分析、讨论,并尝试对它们分类。 (2)关于噪声的危害,希望通过一些简易的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后再结合声音的级别加以展开。 (3)结合噪声的控制,增加了一个探究性活动---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 (4)在习题中特意设置了一个调查学校受噪声污染情况的“作业”,其目的不仅限于巩固和应用有关的噪声的知识,而且还在于培 养学生将科学技术知识服务于人类的意识和情感。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区分乐音和噪声,了解噪声的来源及危害,控制噪声的三种方法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实验探究不同材料的隔声性能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二.教学器材 录音机小闹钟鞋盒棉布报纸塑料袋 泡沫塑料音叉铝锅饭勺 三.学情分析 由于初二学生刚学习物理,实验能力较差,故在进行探究活动时要悉

心指导,引导学生比较出有关材料的隔声效果。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从物理学的角度和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认识噪声 (2)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3)知道控制噪声的途径和方法 2.能力目标: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与技术 设计。 3.情感与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和讨论,培养热爱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的意识,提高日常生活中保护环境的意识。 五.教学过程设计与指导: 1.课前准备 (1)准备阅读提纲 (2)上网查阅城市区域噪声标准 (3)准备一块玻璃板和一塑料泡沫、一只铝锅和金属饭勺 (4)现场收集噪声,到闹市区录下各种噪声 (5)观察街道上显示噪声等级的装置,了解其作用 (6)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公众对噪声的认识、政府及相关部门控制噪声的举措 (7)寻找家庭和教室的噪声来源 (8)收集各种隔声材料,准备闹钟和鞋盒 2.活动目的 (1)了解噪声的概念、来源、危害以及控制噪声的途径 (2)探究不同材料的隔声性能 (3)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增强自我健康保护

(完整版)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知识梳理 第十一章 简单机械和功 一、杠杆 杠杆:一根在力的作用下可绕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可以是任意形状的,不一定是直的) 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方向判断 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支点、动力、阻力作用点都在杠杆上 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杠杆原理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F 1L 1= F 2L 2) 省力杠杆(费距离):动力臂大于阻力臂——动力小于阻力 费力杠杆(省距离):动力臂小于阻力臂——动力大于阻力 等臂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动力臂等于阻力臂——动力等于阻力 (举例) 二、滑轮——绕轴能转动的轮子——杠杆的变形。 定滑轮:轴的位置固定不动的滑轮。——等臂杠杆(动阻力相等,可改变动力的方向) 动滑轮:轴的位置随被拉的物体一起运动的滑轮。——支点在一侧的不等臂杠杆(动力臂是阻力臂的两倍,使用时可以省一半的力,但不可以改变动力方向)。 滑轮组: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成滑轮组,既省力又可改变力的方向)。——两种绳子绕法 用滑轮组起吊重物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物体,提起物体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几。 F=(G+G 动)/n n 是与动滑轮相连的绳子段数 三、功——无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 功(机械功):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的乘积。 做功的两要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公式:W=FS 单位:J ) 四、功率 功率: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公式: P=W/t P=FV 单位:W 五、机械效率(实验) 1 2 L 1 L 2 F 1 F 2 l 2 l 1 O F 1 F 2 O l1 l2

苏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归纳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 、声音得发生:由物体得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得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得声音就是靠空气传来得。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就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得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就是指声音得高低,它与发声体得频率有关系。(2)响度:就是指声音得大小,跟发声体得振幅、声源与听者得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得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得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得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得声波。 8. 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得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得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得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得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得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温度:就是指物体得冷热程度。测量得工具就是温度计, 温度计就是根据液体得热胀冷缩得原理制成得。 2、摄氏温度(℃):单位就是摄氏度。1摄氏度得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得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与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得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就是35℃至42℃,每一小格就是0、1℃。 4、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得量程与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得上表面相平。 5、固体、液体、气体就是物质存在得三种状态。 6、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得过程叫熔化。要吸热。 7、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得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8、熔点与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得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得温度叫凝固点。晶体得熔点与凝固点相同。 9、晶体与非晶体得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得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0、熔化与凝固曲线图:

苏科版初中物理《摩擦力》优质教案

xx教师辅导教案 授课日期:年月日授课课时:______学员姓名年级辅导科目物理学科教师授课时间 教学课题摩擦力 课堂教学过 教学内容要点补充知识点1 摩擦力 摩擦力产生的四个必要条件: 例.如图,小红背者书包站在匀速上行的自动扶梯上随着扶梯一起上 行,在上行过群中;书包所受重力方向是;电梯对小红 (选填“有”或“没有”)摩擦力. a.摩擦力的分类: ?静摩擦力: 定义: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而尚未发生相对运动时,在它们的接 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力,称为静摩擦力。 方向:跟物体发生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判断方法: 大小: 例1.小刚用水平推力推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讲台桌,结果没有 推动(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讲台桌不受摩擦力 B.推力与讲台桌的重力大小相等 C.推力小于地面对讲台桌的摩擦力 D、推力与地面对讲台桌的摩擦力大小相等

程例2.小明观察如下漫画,总结了四个观点,错误的是() A.甲图此刻人对箱子推力等于箱子受到的摩擦力 B.乙图此刻箱子受到的摩擦力大于甲图此刻箱子受到的摩擦力 C.丙图此刻人对箱子推力大于箱子受到的摩擦力 D.丙图箱子在同一水平面上滑动时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不变 例3.如图所示,用6N的力握住总重为1.5N的水杯静止不动,若将手的握力增大到8N,手与水杯之间摩擦力的大小将(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若将水杯总重增加到2N,水杯仍然静止不动,则手与水杯之间摩擦力的大小为N.例4.小明在家里根据课本提示(在玻璃杯里装满米,压紧后插入一根筷子,慢慢地把装米的玻璃杯提了起来),做“筷子提米”实验. (1)实验中,将米和杯子提起来的力是摩擦力,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 方向. (2)这种摩擦是一种摩擦(选填“滑动”、“滚动”或“静”). ?滑动摩擦力: 定义: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会受到阻碍它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方向: 大小: 影响因素: 例1.假让我们想像一下,如果教室里的摩擦突然消失,下列描述的现象不可能的是() A.同学们稍微活动就从椅子上纷纷滑到地面上 B、写字时铅笔从手中滑出并一直飘浮在空中 C.固定日光灯的螺丝从天花板上滑出,致使日光灯落到地上

苏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练习册答案

苏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练习册答案 第十三章内能第一节分子热运动 基础知识1分子,原子,不停,无规则,引力和斥力。2互相接触,进入对方,分子在运动,间隙。3引力,斥力。4运动,升高。5A6B7A8A 能力提升9樟脑的分子在运动,升华。10扩散,加快。11D12D13C14B15A16A 探索研究17分子间的距离太大,吸引力太小,分子在不停地运动。18碳分子和钢铁分子之间发生了扩散现象。19油珠从钢瓶分子间渗出来。因为钢瓶分子间有间隙,在高压作用下,油分子便能渗出来。20用乳胶黏合木制家具时,乳胶液体分子与木头分子充分接触,彼此只有微弱的引力作用。只有当乳胶干了,变成固态,分子间的距离变小,引力作用增大,木头才粘得结实。21因为用手抹几下,可以使胶带与纸之间的距离变小,增大胶带与纸的引力,才能揭干净。 第一节内能 基础知识1热运动,分子势能,焦耳,分子的热运动,相互运动,越大。2内,减少,具有,增加。3(1)增加(2)增加(3)增加。4(1)做功(2)热传递(3)热传递(4)做功(5)热传递(6)做功。5(1)×(2)×(3)×(4)√(5)×(6)√。6减少,热传递。能力提升7D8D9D10B11B 探索研究12“冒烟”或“冒出火苗”都是因为温度升高,甚至高达木材的燃点,这一现象的产生是由于通过做功的方法把机械能转化为内

能,使木材温度升高的缘故。13不是这样。因为热传递是内能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递,盖棉垫子是为了防止外界的热量向冰棒传递,这样冰棒不容易融化。14由于空间站穿过大气层反回过程中与空气摩擦做功,使其升温而熔化。15用打气筒打气时,活塞压缩气体做功,导致气体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所以气筒壁会发热。16啤酒瓶内的气压大于外界的气压,当瓶盖开启时,里面气体膨胀对瓶盖做功,导致气体内能减小,温度降低,使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也就看到“白烟”。 第二节比热容 基础知识1热量,质量,升高的温度,C,J/(kg ·℃)。2特性,一般不同,1kg的冰温度升高1℃时吸收的热量是2.1*103 J。3热量,比热容,质量,初温,末温,cm(t-t0),cm(t0-t)。4、70,比热容,热量。5比热容,低于 能力提升6C7B8B9C10A11B12B13C14、6.3*104J。15、65℃ 探索研究16(1)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体质量有关(2)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体温度的变化有关(3)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体的种类有关(4)物质的种类、质量及温度变化的多少。17、7.072*105J。18(1)0.46*103J/(kg ·℃)。(2)铁

苏科版初中物理九上 14.1 电阻 教案

_九_年级_物理_学科_第十四_单元 《电阻》教学设计 一、教学指导思想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提出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重要理念,要求物理教学要贴近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的亲身体验,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物理现象,揭示物理的本质和规律,突出强调认知过程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次,新课程标准还要求物理课堂注重科学探究,提倡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因而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准备采用学生的个人自主探究、小组的合作讨论探究、教师的启发引导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快乐的学习电阻的概念和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成为学习的主人;另外,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使实物教具和多媒体课件相辅相成,充分发挥两者的作用,增大教学容量,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 二、教材内容与学情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电阻》是苏科版九年级物理第十四章第一节的内容。电阻是电学中一个重要的物理量,与电流、电压构成初中电学的三大基石。初步理解电阻的概念和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是学习变阻器、欧姆定律等内容的必要基础,本节知识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也有广泛的应用,所以,无论是从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看,还是物理知识的扩展来看,“电阻”都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本节课主要包含两个内容:导体电阻概念的得出和影响导体电阻大小因素的探究。由于课程标准没有明确提出要求学生掌握电阻的概念,所以这里只要求学生在应用中初步理解电阻的含义就可以了。教材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对影响电阻大小的各个因素进行对比。其中,教材只对长度、横截面积、材料三个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列表,对温度这个影响因素的探究没有列出,而是将探究空间留给了学生。另外,教材中还通过“读一读”栏目初步介绍了导体、绝缘体、半导体和超导体,介绍了不同材料的导电性能,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自学,增强对物质世界多样性的认识,不断拓展、丰富学生个性化的探究领域。 2、学生情况分析 九年级学生通过一个多学期的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而且这个年龄段学生的思维方式,也将逐步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理性思维过渡,并且已经有了第十三章《电路初探》的学习基础,对电流和电压的概念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和科学探究的方法,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借助形象直观的实验操作,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以及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让学生初步了解电阻的基本知识。 3、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影响导体电阻大小因素的探究 难点是电阻概念的得出以及运用科学的探究方法设计合理的实验步骤 三、教学目标设计 根据本次课的教材内容和教学主题,以及教学对象的特点,设计下列教学目标:

苏科版_九年级物理上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

九年级(上)期末试卷 一、填空题 1.“神舟五号”载入飞船成功地发射和回收标志着我国航天技术已经跨入世界先进行列。“神舟五号”在上升过程中,若以“神舟五号”为参照物,则宇航员杨利伟是 的。假如你和杨利伟在太空中合作,你应该通过 和他进行交谈。为了使快速降落的返回舱安全着陆,在距离地面的一定高度,点燃反推火箭发动机向下喷出高温、高压气体,从开始喷气到安全着陆,返回舱的动能 ,重力势能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如图所示的轻质杠杆,AO 小于BO 。在A 、B 两端悬挂重物G 1和G 2后杠杆平衡。若将G 1和G 2同时向支点O 移动相同的距离,则杠杆 端向下倾斜。 3.热机是将 能转化成机械能的机器;如图所示是热机的 冲程;热机工作时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有 (填一种污染)。 4.一台液压起重机在10s 内把一辆重为15 000N 的汽车举高了2m ,起重机对汽车做了_________J 的功,功率是_________ W 。 5.按图将电池、灯泡、导线连接起来,再依次把铅笔芯 (碳棒)、塑料棒、玻璃棒、橡胶棒接到A 、B 之间,其中能使灯泡发光的是 。 6.小红做实验时,把一盏灯两端的电压从4V 增加到6V ,通过它的电流将从0.5A 增加到_______A ,这盏灯的阻值为 · 7.如图所示,电源电压保持恒定不变,当开关S 闭合后,电流表的示数将 ,电压表的示数将 (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8.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2 V 保持不变,电阻R 1=5Ω,R 2=10Ω,当开关S 断开时,电流表A 1的示数是 A ;当开关S 闭合时,电流表A 2的示数是 A . 9.如图所示的电路中,当S 闭合后,电压表V 1的示数为4V ,电压表V 2的示数为6V ,电流表A 的示数为1A ,且将R 2和R 3对换位置后,电流表、电压表示数均不变,则电源电压为____V 。 二、选择题 10.如图所示,杠杆AOB (不计自身质量)的A 端挂重为G A 的物体,B 端挂重为G B 的物 体,杠杆能平衡,此时OA 处于水平位置静止。已知OA=OB ,则( ) A .G A =G B B .G A

苏教版九年级物理知识点(上册)

苏教版九年级物理知识点(上册) 一、杠杆 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叫做杠杆。 1.杠杆的五要素: (1)支点:杠杆绕其转动的点,一般用字母O表示该点。 (2)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一般用字母F1表示。 (3)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一般用字母F2表示。 (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一般用L1表示。 (5)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一般用字母L2表示 2.力臂: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 3.杠杆平衡条件 (1)杠杆平衡是指杠杆处于静止或匀速转动的状态。 (2)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即F1L1=F2L2 实验探究题目中,一次实验不能得出普遍规律 二、滑轮 1.定滑轮:定滑轮实质上是一个等臂杠杆,所以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但能改变动力的方向,在不少情况下,改变力的方向会给工作带来方便。 2.定滑轮:动滑轮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动滑轮省一半力,但费距离,且动滑轮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3.滑轮组:滑轮组是由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而成,可以达到既省力

又改变力的作用方向的目的,在忽略滑轮组与轴之间的摩擦和绳重的情况下,使用滑轮组时,重物和动滑轮总重由几段绳子承担,提起重物所用的力就等于总重的几分之一。 三、功: ⑴做功必要因素: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计算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单位:____________。 功的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功率: ⑴定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功率, 它是表示_______的物理量。 ⑵公式:_____________;(3)单位:__________ ;1千瓦=___________瓦。 五、机械效率: ⑴有用功_____________________;⑵额外功: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总功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⑷机械效率:___________________; ⑸η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与哪些因素无关:

苏科版初二物理上册教案全册

八年级上册物理授课计划进度安排表

教学工作计划 为适应本学期教学工作的要求,本人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为使今物理教学工作有续进行,现对本学期工作安排如下: 一、认真备课,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安排,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并认真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总结。 三、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多动手,从而加深理解掌握知识。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尤其在初三物理复习中注意精讲精练,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四、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做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上网去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拌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六、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目前的考试模式仍然比较传统,这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模式要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次上,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以上就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安排。由于经验颇浅,许多地方存在不足,在教学中不段学习、总结,最大努力的提高自己教学能力。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重力)教学设计案例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重力)教学设计案例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会使用弹簧秤测量物体的重力。 ●知道重力的三要素。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由实验探知重力的方向,并能运用这一结论解决实际问题。 ●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得到物体的重力和质量的关系:G=mg。 ●掌握控制变量的科学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重力现象的兴趣和对相关科学知识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界的重力的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社会中的与重力有关的现象和道理。

.引导学生发现“水平”的意义。板书: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重力》教后反思 江苏省泰州中学附属初中孙雯 在认真的备课、上课之后,我根据实际上课效果反复思量教学设计,现想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一谈自己对这一节课的看法。 首先,我对这一节课的整体印象是:这节课以重力的知识为载题,围绕重力的方向和大小设计探究活动。学生们在亲身经历了自主探究的全过程后,知道了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重力的大小G=mg;掌握了对重垂线、弹簧测力计等器材的操作技能;体验到了科学探究成功后的快乐;初步培养了对科学的兴趣和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情感态度。 下面,我就将结合具体事例来谈一谈这节课中的一些亮点: 1、创设了适宜的探究情景 在课的一开始,我展示了两组镜头——美丽的瀑布引人入胜,田亮跳水则激发了学生们的爱国热情。这两个情境,既为学生指明了探究的方向,又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情感,一下子就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究的位置。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 在探究重力的方向的环节里,有的学生不假思索的回答垂直或是竖直,我首先问“能不能凭空想象?”学生们经过思考,一致认为“应通过实验验证。” 在学生自行设计的实验方案里是用眼睛观测重物下落方向的,我问“这样观察清楚吗?”引导学生发现“由于重物下落的速度太快,看不清,所以这是由大概的印象得出的结论,不可信。” 最后,用多媒体引导学生发现系重物的细线下垂方向可以体现重力的方向。 这样层层深入、步步推进,引导学生思维,帮助他们完善方案。在这里,教给学生的不只是知识,还有获取知识的方法,这正是所谓的“授人以渔”。 3、引导学生合作交流 萧伯纳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俩交换一下,每个人还是只有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俩交流一下,每个人就会有两种思想。”但,个人认为这仍只是停留在浅表的交流,高水平的交流不应是简单的叠加,而应是两种思想的碰撞上升,其结果必然会大于二者之和。在这一节课中,我引导学生在交流中不断的质疑思辩,这就是一种高水平的交流。这一节课为什么能够活力四射,那正是因为在交流碰撞中不断迸发出的创新的火花。 4、注重实验 物理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科学。在这一节课的几个环节中,我都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自己获得知识,让他们尽可能的贴近科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