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数学导学案

2018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数学导学案

2018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数学导学案
2018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数学导学案

第二十一章 一元二次方程 21.1 一元二次方程

1. 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应用一元二次方程概念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 2+bx +c =0(a≠0)及有关概念. 3.会进行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试解;理解方程解的概念.

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其一般形式;一元二次方程解的探索.

难点:由实际问题列出一元二次方程;准确认识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和系数以及一次项和系数及常数项.

一、自学指导.(10分钟) 问题1:

如图,有一块矩形铁皮,长100 cm ,宽50 cm ,在它的四角各切去一个同样的正方形,然后将四周突出部分折起,就能制作一个无盖方盒.如果要制作的无盖方盒的底面积为3600 cm 2,那么铁皮各角应切去多大的正方形?

分析:设切去的正方形的边长为x cm ,则盒底的长为__(100-2x)cm __,宽为__(50-2x)cm __.列方程__(100-2x)·(50-2x)=3600__,化简整理,得__x 2-75x +350=0__.①

问题2:要组织一次排球邀请赛,参赛的每两个队之间都要比赛一场.根据场地和时间等条件,赛程计划安排7天,每天安排4场比赛,比赛组织者应邀请多少个队参赛?

分析:全部比赛的场数为__4×7=28__.

设应邀请x 个队参赛,每个队要与其他__(x -1)__个队各赛1场,所以全部比赛共x (x -1)2__场.列方程__x (x -1)

2

=28__,化简整理,得__x 2-x -56=0__.② 探究:

(1)方程①②中未知数的个数各是多少?__1个__. (2)它们最高次数分别是几次?__2次__.

归纳:方程①②的共同特点是:这些方程的两边都是__整式__,只含有__一个__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__2__的方程.

1.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等号两边都是__整式__ ,只含有__一__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__2__(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一般地,任何一个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都能化成如下形式:

ax2+bx+c=0(a≠0).

这种形式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其中__ax2__是二次项,__a__是二次项系数,__bx__是一次项,__b__是一次项系数,__c__是常数项.

点拨精讲: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都要包含它前面的符号.二次项系数a≠0是一个重要条件,不能漏掉.

二、自学检测:学生自主完成,小组内展示,点评,教师巡视.(6分钟)

1.判断下列方程,哪些是一元二次方程?

(1)x3-2x2+5=0;(2)x2=1;

(3)5x2-2x-1

4

=x2-2x+

3

5

(4)2(x+1)2=3(x+1);

(5)x2-2x=x2+1; (6)ax2+bx+c=0.

解:(2)(3)(4).

点拨精讲:有些含字母系数的方程,尽管分母中含有字母,但只要分母中不含有未知数,这样的方程仍然是整式方程.

2.将方程3x(x-1)=5(x+2)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解:去括号,得3x2-3x=5x+10.移项,合并同类项,得3x2-8x-10=0.其中二次项系数是3,一次项系数是-8,常数项是-10.

点拨精讲:将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时,通常要将首项化负为正,化分为整.

一、小组合作:小组讨论交流解题思路,小组活动后,小组代表展示活动成果.(8分钟)

1.求证:关于x的方程(m2-8m+17)x2+2mx+1=0,无论m取何值,该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

证明:m2-8m+17=(m-4)2+1,

∵(m-4)2≥0,

∴(m-4)2+1>0,即(m-4)2+1≠0.

∴无论m取何值,该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

点拨精讲:要证明无论m取何值,该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只要证明m2-8m+17≠0即可.

2.下面哪些数是方程2x2+10x+12=0的根?

-4,-3,-2,-1,0,1,2,3,4.

解:将上面的这些数代入后,只有-2和-3满足等式,所以x=-2或x=-3是一元二次方程2x2+10x+12=0的两根.

点拨精讲:要判定一个数是否是方程的根,只要把这个数代入等式,看等式两边是否相等即可.

二、跟踪练习:学生独立确定解题思路,小组内交流,上台展示并讲解思路.(9分钟)

1.判断下列方程是否为一元二次方程.

(1)1-x2=0; (2)2(x2-1)=3y;

(3)2x2-3x-1=0; (4)1

x2

2

x

=0;

(5)(x+3)2=(x-3)2; (6)9x2=5-4x.

解:(1)是;(2)不是;(3)是;

(4)不是;(5)不是;(6)是.

2.若x=2是方程ax2+4x-5=0的一个根,求a的值.解:∵x=2是方程ax2+4x-5=0的一个根,

∴4a+8-5=0,

解得a=-3 4 .

3.根据下列问题,列出关于x的方程,并将其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1)4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的面积之和是25,求正方形的边长x;

(2)一个长方形的长比宽多2,面积是100,求长方形的长x. 解:(1)4x 2=25,4x 2-25=0;(2)x(x -2)=100,x 2-2x -100=0.

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与困惑.(2分钟)

1.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以及怎样利用概念判断一元二次方程.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 2+bx +c =0(a≠0),特别强调a≠0. 3.要会判断一个数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学习至此,请使用本课时对应训练部分.(10分钟)

21.2 解一元二次方程 21.2.1 配方法(1)

1. 使学生会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2. 渗透转化思想,掌握一些转化的技能.

重点:运用开平方法解形如(x +m)2=n(n≥0)的方程;领会降次——转化的数学思想. 难点:通过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形如x 2=n(n≥0)的方程,知识迁移到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形如(x +m)2=n(n≥0)的方程.

一、自学指导.(10分钟)

问题1:一桶某种油漆可刷的面积为1500 dm 2,小李用这桶油漆恰好刷完10个同样的正方体形状的盒子的全部外表面,你能算出盒子的棱长吗?

设正方体的棱长为x dm ,则一个正方体的表面积为__6x 2__dm 2,根据一桶油漆可刷的面积列出方程:

__10×6x 2=1500__, 由此可得__x 2=25__,

根据平方根的意义,得x =__±5__, 即x 1=__5__,x 2=__-5__.

可以验证__5__和-5都是方程的根,但棱长不能为负值,所以正方体的棱长为__5__dm . 探究:对照问题1解方程的过程,你认为应该怎样解方程(2x -1)2=5及方程x 2+6x +9=4?

方程(2x -1)2=5左边是一个整式的平方,右边是一个非负数,根据平方根的意义,可将

方程变形为,即将方程变为两个一元一次

方程,从而得到方程(2x -1)2=5的两个解为x 1=2x 2=2

. 在解上述方程的过程中,实质上是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降次”,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这样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方程x 2+6x +9=4的左边是完全平方式,这个方程可以化成(x +__3__)2=4,进行降次,得到 __x +3=±2__ ,方程的根为x 1= __-1__,x 2=__-5__.

归纳:在解一元二次方程时通常通过“降次”把它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如果方程能化成x 2=p(p≥0)或(mx +n)2=p(p≥0)的形式,那么可得x =±p 或mx +n =±p.

二、自学检测:学生自主完成,小组内展示,点评,教师巡视.(6分钟) 解下列方程:

(1)2y 2=8; (2)2(x -8)2=50; (3)(2x -1)2+4=0; (4)4x 2-4x +1=0. 解:(1)2y 2=8, (2)2(x -8)2=50, y 2=4, (x -8)2=25, y =±2, x -8=±5, ∴y 1=2,y 2=-2; x -8=5或x -8=-5, ∴x 1=13,x 2=3; (3)(2x -1)2+4=0, (4)4x 2-4x +1=0, (2x -1)2=-4<0, (2x -1)2=0, ∴原方程无解; 2x -1=0, ∴x 1=x 2=1

2

.

点拨精讲:观察以上各个方程能否化成x 2=p(p≥0)或(mx +n)2=p(p≥0)的形式,若能,则可运用直接开平方法解.

一、小组合作:小组讨论交流解题思路,小组活动后,小组代表展示活动成果.(8分钟) 1.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下列方程:

(1)(3x+1)2=7; (2)y2+2y+1=24;

(3)9n2-24n+16=11.

解:(1)-1±7

3

;(2)-1±26;(3)

4±11

3

.

点拨精讲:运用开平方法解形如(mx+n)2=p(p≥0)的方程时,最容易出错的是漏掉负根.2.已知关于x的方程x2+(a2+1)x-3=0的一个根是1,求a的值.

解:±1.

二、跟踪练习:学生独立确定解题思路,小组内交流,上台展示并讲解思路.(9分钟) 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下列方程:

(1)3(x-1)2-6=0 ; (2)x2-4x+4=5;

(3)9x2+6x+1=4; (4)36x2-1=0;

(5)4x2=81; (6)(x+5)2=25;

(7)x2+2x+1=4.

解:(1)x

1=1+2,x

2

=1-2;

(2)x

1=2+5,x

2

=2-5;

(3)x

1=-1,x

2

1

3

(4)x

1=

1

6

,x

2

=-

1

6

(5)x

1=

9

2

,x

2

=-

9

2

(6)x

1=0,x

2

=-10;

(7)x

1=1,x

2

=-3.

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与困惑.(2分钟)

1.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2.理解“降次”思想.

3.理解x2=p(p≥0)或(mx+n)2=p(p≥0)中,为什么p≥0?

学习至此,请使用本课时对应训练部分.(10分钟)

21.2.1配方法(2)

1.会用配方法解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

2.掌握配方法和推导过程,能使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重点:掌握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难点:把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形如(x-a)2=b的过程.

(2分钟)

1.填空:

(1)x2-8x+__16__=(x-__4__)2;

(2)9x2+12x+__4__=(3x+__2__)2;

(3)x2+px+__(p

2

)2__=(x+__

p

2

__)2.

2.若4x2-mx+9是一个完全平方式,那么m的值是__±12__.

一、自学指导.(10分钟)

问题1:要使一块矩形场地的长比宽多6 m,并且面积为16 m2,场地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米?

设场地的宽为x m,则长为__(x+6)__m,根据矩形面积为16 m2,得到方程__x(x+6)=16__,整理得到__x2+6x-16=0__.

探究:怎样解方程x2+6x-16=0?

对比这个方程与前面讨论过的方程x2+6x+9=4,可以发现方程x2+6x+9=4的左边是含有x的完全平方形式,右边是非负数,可以直接降次解方程;而方程x2+6x-16=0不具有上述形式,直接降次有困难,能设法把这个方程化为具有上述形式的方程吗?

解:移项,得x2+6x=16,

两边都加上__9__即__(6

2

)2__,使左边配成x2+bx+(

b

2

)2的形式,得__x2__+6__x__+9=16+__9__,

左边写成平方形式,得

__(x+3)2=25__,

开平方,得

__x+3=±5__,(降次) 即 __x+3=5__或__x+3=-5__,

解一次方程,得x

1=__2__,x

2

=__-8__.

归纳:通过配成完全平方式的形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配方法;配方的目的是为了降次,把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

问题2:解下列方程:

(1)3x2-1=5;(2)4(x-1)2-9=0;

(3)4x2+16x+16=9.

解:(1)x=±2;(2)x

1=-

1

2

,x

2

5

2

(3)x

1=-

7

2

,x

2

=-

1

2

.

归纳:利用配方法解方程时应该遵循的步骤:

(1)把方程化为一般形式ax2+bx+c=0;

(2)把方程的常数项通过移项移到方程的右边;

(3)方程两边同时除以二次项系数a;

(4)方程两边同时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

(5)此时方程的左边是一个完全平方式,然后利用平方根的定义把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来解.

二、自学检测:学生自主完成,小组内展示,点评,教师巡视.(8分钟)

1.填空:

(1)x2+6x+__9__=(x+__3__)2;

(2)x2-x+__1

4

__=(x-__

1

2

__)2;

(3)4x2+4x+__1__=(2x+__1__)2. 2.解下列方程:

(1)x2+6x+5=0; (2)2x2+6x+2=0;(3)(1+x)2+2(1+x)-4=0.

解:(1)移项,得x2+6x=-5,

配方得x2+6x+32=-5+32,(x+3)2=4,

由此可得x+3=±2,即x

1=-1,x

2

=-5.

(2)移项,得2x2+6x=-2,

二次项系数化为1,得x2+3x=-1,

配方得x2+3x+(3

2

)2=(x+

3

2

)2=

5

4

由此可得x+3

2

=±

5

2

,即x

1

5

2

3

2

x 2=-

5

2

3

2

.

(3)去括号,整理得x2+4x-1=0,

移项得x2+4x=1,

配方得(x+2)2=5,

x+2=±5,即x

1=5-2,x

2

=-5-2.

点拨精讲:解这些方程可以用配方法来完成,即配一个含有x的完全平方式.

一、小组合作:小组讨论交流解题思路,小组活动后,小组代表展示活动成果.(5分钟)

如图,在Rt△ABC中,∠C=90°,AC=8 m,CB=6 m,点P,Q同时由A,B两点出发分别沿AC,BC方向向点C匀速移动,它们的速度都是1 m/s,几秒后△PCQ的面积为Rt△ABC 面积的一半?

解:设x秒后△PCQ的面积为Rt△ABC面积的一半.根据题意可列方程:

1 2(8-x)(6-x)=

1

2

×

1

2

×8×6,

即x2-14x+24=0,(x-7)2=25,

x-7=±5,

∴x

1=12,x

2

=2,

x 1=12,x

2

=2都是原方程的根,但x

1

=12不合题意,舍去.

答:2秒后△PCQ的面积为Rt△ABC面积的一半.

点拨精讲:设x秒后△PCQ的面积为Rt△ABC面积的一半,△PCQ也是直角三角形.根据已知条件列出等式.

二、跟踪练习:学生独立确定解题思路,小组内交流,上台展示并讲解思路.(8分钟)

1.用配方法解下列关于x的方程:

(1)2x2-4x-8=0;(2)x2-4x+2=0;

(3)x2-1

2

x-1=0 ; (4)2x2+2=5.

解:(1)x

1=1+5,x

2

=1-5;

(2)x

1=2+2,x

2

=2-2;

(3)x

1=

1

4

17

4

,x

2

1

4

17

4

(4)x

1=

6

2

,x

2

=-

6

2

.

2.如果x2-4x+y2+6y+z+2+13=0,求(xy)z的值.

解:由已知方程得x2-4x+4+y2+6y+9+z+2=0,即(x-2)2+(y+3)2+z+2=0,∴x=2,y=-3,z=-2.

∴(xy)z=[2×(-3)]-2=

1 36 .

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与困惑.(2分钟)

1.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

2.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注意事项.

学习至此,请使用本课时对应训练部分.(10分钟)

21.2.2公式法

1. 理解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了解公式法的概念.

2. 会熟练应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重点:求根公式的推导和公式法的应用.

难点: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

(2分钟)

用配方法解方程:

(1)x2+3x+2=0;(2)2x2-3x+5=0.

解:(1)x

1=-2,x

2

=-1;(2)无解.

一、自学指导.(8分钟)

问题:如果这个一元二次方程是一般形式ax2+bx+c=0(a≠0),你能否用上面配方法的步骤求出它们的两根?

问题:已知ax2+bx+c=0(a≠0),试推导它的两个根x

1=

-b+b2-4ac

2a

,x

2

-b-b2-4ac

2a

.

分析:因为前面具体数字已做得很多,现在不妨把a,b,c也当成一个具体数字,根据上面的解题步骤就可以一直推下去.

探究: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由方程的系数a,b,c而定,因此:

(1)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可以先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ax2+bx+c=0,当b2-4ac≥0时,

将a,b,c代入式子x=-b±b2-4ac

2a

就得到方程的根,当b2-4ac<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

(2)x=-b±b2-4ac

2a

叫做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求根公式.

(3)利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公式法.

(4)由求根公式可知,一元二次方程最多有__2个实数根,也可能有__1__个实根或者__没有__实根.

(5)一般地,式子b2-4ac叫做方程ax2+bx+c=0(a≠0)的根的判别式,通常用希腊字母Δ表示,即Δ=b2-4ac.

二、自学检测:学生自主完成,小组内展示,点评,教师巡视.(5分钟)

用公式法解下列方程,根据方程根的情况你有什么结论?

(1)2x2-3x=0;(2)3x2-23x+1=0;

(3)4x2+x+1=0.

解:(1)x

1=0,x

2

3

2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2)x

1=x

2

3

3

;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3)无实数根.

点拨精讲:Δ>0时,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Δ=0时,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Δ<0时,没有实数根.

一、小组合作:小组讨论交流解题思路,小组活动后,小组代表展示活动成果.(8分钟)

1.方程x2-4x+4=0的根的情况是( B)

A.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B.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C.有一个实数根

D.没有实数根

2.当m为何值时,方程(m+1)x2-(2m-3)x+m+1=0,

(1)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2)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3)没有实数根?

解:(1)m<1

4

;(2)m=

1

4

;(3)m >

1

4

.

3. 已知x2+2x=m-1没有实数根,求证:x2+mx=1-2m必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证明:∵x2+2x-m+1=0没有实数根,

∴4-4(1-m)<0,∴m<0.

对于方程x2+mx=1-2m,即x2+mx+2m-1=0,

Δ=m2-8m+4,∵m<0,∴Δ>0,

∴x2+mx=1-2m必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二、跟踪练习:学生独立确定解题思路,小组内交流,上台展示并讲解思路.(10分钟) 1.利用判别式判定下列方程的根的情况:

(1)2x2-3x-3

2

=0; (2)16x2-24x+9=0;

(3)x2-42x+9=0 ; (4)3x2+10x=2x2+8x. 解:(1)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2)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3)无实数根;

(4)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2.用公式法解下列方程:

(1)x2+x-12=0 ; (2)x2-2x-1

4

=0;

(3)x2+4x+8=2x+11; (4)x(x-4)=2-8x;

(5)x2+2x=0 ; (6)x2+25x+10=0.

解:(1)x

1=3,x

2

=-4;

(2)x

1=

2+3

2

,x

2

2-3

2

(3)x

1=1,x

2

=-3;

(4)x

1=-2+6,x

2

=-2-6;

(5)x

1=0,x

2

=-2; (6)无实数根.

点拨精讲:(1)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是由一元二次方程的系数a,b,c 确定的;

(2)在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可先把方程化为一般形式,然后在b2-4ac≥0的前提下,把a,

b,c的值代入x=-b±b2-4ac

2a

(b2-4ac≥0)中,可求得方程的两个根;

(3)由求根公式可以知道一元二次方程最多有两个实数根.

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与困惑.(2分钟)

1.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

2.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先确定.a,b,c的值,再算.出b2-4ac的值、最后代.入求根公式求解.

3.用判别式判定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

学习至此,请使用本课时对应训练部分.(10分钟)

21.2.3因式分解法

1. 会用因式分解法(提公因式法、公式法)解某些简单的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

2. 能根据具体的一元二次方程的特征,灵活选择方程的解法,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重点: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难点:理解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想.

(2分钟)

将下列各题因式分解:

(1)am+bm+cm=(__a+b+c__)m;

(2)a2-b2=__(a+b)(a-b)__;

(3)a2±2ab+b2=__(a±b)2__.

一、自学指导.(8分钟)

问题:根据物理学规律,如果把一个物体从地面以10 m/s的速度竖直上抛,那么经过x s

物体离地的高度(单位:m)为10x-4.9x2.你能根据上述规律求出物体经过多少秒落回地面吗?(精确到0.01s)

设物体经过x s落回地面,这时它离地面的高度为0,即10x-4.9x2=0,①

思考:除配方法或公式法以外,能否找到更简单的方法解方程①?

分析:方程①的右边为0,左边可以因式分解得:

x(10-4.9x)=0,

于是得x=0或10-4.9x=0,②

∴x

1=__0__,x

2

≈2.04.

上述解中,x

2

≈2.04表示物体约在2.04 s时落回地面,而x1=0表示物体被上抛离开地面的时刻,即0 s时物体被抛出,此刻物体的高度是0 m.

点拨精讲: (1)对于一元二次方程,先将方程右边化为0,然后对方程左边进行因式分解,使方程化为两个一次式的乘积的形式,再使这两个一次因式分别等于零,从而实现降次,这种解法叫做因式分解法.

(2)如果a·b=0,那么a=0或b=0,这是因式分解法的根据.如:如果(x+1)(x-1)=0,那么__x+1=0或__x-1=0__,即__x=-1__或__x=1.

二、自学检测:学生自主完成,小组内展示,点评,教师巡视.(5分钟)

1.说出下列方程的根:

(1)x(x-8)=0;(2)(3x+1)(2x-5)=0.

解:(1)x

1=0,x

2

=8;(2)x

1

=-

1

3

,x

2

5

2

.

2.用因式分解法解下列方程:(1)x2-4x=0; (2)4x2-49=0;

(3)5x2-20x+20=0.

解:(1)x

1=0,x

2

=4; (2)x

1

7

2

,x

2

=-

7

2

(3)x

1=x

2

=2.

一、小组合作:小组讨论交流解题思路,小组活动后,小组代表展示活动成果.(8分钟) 1.用因式分解法解下列方程:

(1)5x2-4x=0;(2)3x(2x+1)=4x+2;

(3)(x+5)2=3x+15.

解:(1)x

1=0,x

2

4

5

(2)x

1=

2

3

,x

2

=-

1

2

(3)x

1=-5,x

2

=-2.

点拨精讲: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要点是方程的一边是0,另一边可以分解因式.2.用因式分解法解下列方程:

(1)4x2-144=0;

(2)(2x-1)2=(3-x)2;

(3)5x2-2x-1

4

=x2-2x+

3

4

(4)3x2-12x=-12.

解:(1)x

1=6,x

2

=-6;

(2)x

1=

4

3

,x

2

=-2;

(3)x

1=

1

2

,x

2

=-

1

2

(4)x

1=x

2

=2.

点拨精讲:注意本例中的方程可以试用多种方法.

二、跟踪练习:学生独立确定解题思路,小组内交流,上台展示并讲解思路.(10分钟) 1.用因式分解法解下列方程:

(1)x2+x=0; (2)x2-23x=0;

(3)3x2-6x=-3; (4)4x2-121=0;

(5)(x-4)2=(5-2x)2.

解:(1)x

1=0,x

2

=-1;

(2)x

1=0,x

2

=23;

(3)x

1=x

2

=1;

(4)x

1=

11

2

,x

2

=-

11

2

(5)x

1=3,x

2

=1.

点拨精讲: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1)将方程右边化为__0__;

(2)将方程左边分解成两个一次式的__乘积__;

(3)令每个因式分别为__0__,得到两个一元一次方程;

(4)解这两个一元一次方程,它们的解就是原方程的解.

2.把小圆形场地的半径增加5 m得到大圆形场地,场地面积增加了一倍,求小圆形场地的半径.

解:设小圆形场地的半径为x m.

则可列方程2πx2=π(x+5)2.

解得x

1=5+52,x

2

=5-52(舍去).

答:小圆形场地的半径为(5+52) m.

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与困惑.(2分钟)

1.用因式分解法解方程的根据由ab=0得 a=0或b=0,即“二次降为一次”.2.正确的因式分解是解题的关键.

学习至此,请使用本课时对应训练部分.(10分钟)

21.2.4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1. 理解并掌握根与系数的关系:x

1+x

2

=-

b

a

,x

1

x

2

c

a

.

2. 会用根的判别式及根与系数的关系解题.

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及运用.难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及运用.

一、自学指导.(10分钟) 自学1:完成下表:

问题:你发现什么规律? ①用语言叙述你发现的规律;

答:两根之和为一次项系数的相反数;两根之积为常数项. ②x 2+px +q =0的两根x 1,x 2用式子表示你发现的规律. 答:x 1+x 2=-p ,x 1x 2=q. 自学2:完成下表:

问题:上面发现的结论在这里成立吗?(不成立) 请完善规律:

①用语言叙述发现的规律;

答:两根之和为一次项系数与二次项系数之比的相反数,两根之积为常数项与二次项系数之比.

②ax 2+bx +c =0的两根x 1,x 2用式子表示你发现的规律. 答:x 1+x 2=-b a ,x 1x 2=c a

.

自学3:利用求根公式推导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

ax 2

+bx +c =0的两根x 1=2a ,x 2=2a

x 1+x 2=-b a ,x 1x 2=c

a

.

二、自学检测:学生自主完成,小组内展示,点评,教师巡视.(5分钟) 根据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求下列方程的两根之和与两根之积. (1)x 2-3x -1=0 ; (2)2x 2+3x -5=0; (3)1

3

x 2-2x =0. 解:(1)x 1+x 2=3,x 1x 2=-1; (2)x 1+x 2=-32,x 1x 2=-5

2;

(3)x 1+x 2=6,x 1x 2=0.

一、小组合作:小组讨论交流解题思路,小组活动后,小组代表展示活动成果.(10分钟) 1.不解方程,求下列方程的两根之和与两根之积. (1)x 2-6x -15=0; (2)3x 2+7x -9=0; (3)5x -1=4x 2.

解:(1)x 1+x 2=6,x 1x 2=-15; (2)x 1+x 2=-7

3,x 1x 2=-3;

(3)x 1+x 2=54,x 1x 2=1

4

.

点拨精讲:先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找对a ,b ,c.

2.已知方程2x 2+kx -9=0的一个根是-3,求另一根及k 的值. 解:另一根为3

2

,k =3.

点拨精讲:本题有两种解法,一种是根据根的定义,将x =-3代入方程先求k ,再求另一个根;一种是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解答.

3.已知α,β是方程x 2-3x -5=0的两根,不解方程,求下列代数式的值. (1)1α+1

β; (2)α2+β2; (3)α-β. 解:(1)-3

5

;(2)19;(3)29或-29.

二、跟踪练习:学生独立确定解题思路,小组内交流,上台展示并讲解思路.(8分钟) 1.不解方程,求下列方程的两根和与两根积:

(1)x2-3x=15; (2)5x2-1=4x2;

(3)x2-3x+2=10; (4)4x2-144=0.

解:(1)x

1+x

2

=3,x

1

x

2

=-15;

(2)x

1+x

2

=0,x

1

x

2

=-1;

(3)x

1+x

2

=3,x

1

x

2

=-8;

(4)x

1+x

2

=0,x

1

x

2

=-36.

2.两根均为负数的一元二次方程是( C)

A.7x2-12x+5=0 B.6x2-13x-5=0

C.4x2+21x+5=0 D.x2+15x-8=0

点拨精讲:两根均为负数的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满足两根之和为负数,两根之积为正数.

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与困惑.(2分钟)

不解方程,根据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和已知条件结合,可求得一些代数式的值;求得方程的另一根和方程中的待定系数的值.

1.先化成一般形式,再确定a,b,c.

2.当且仅当b2-4ac≥0时,才能应用根与系数的关系.

3.要注意比的符号:x

1+x

2

=-

b

a

(比前面有负号),x

1

x

2

c

a

(比前面没有负号).

学习至此,请使用本课时对应训练部分.(10分钟)

21.3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1)

1.会根据具体问题(按一定传播速度传播的问题、数字问题等)中的数量关系列一元二次方程并求解.

2.能根据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所得结果是否合理.

3.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和关键.

重点: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018新课标2卷理科数学word版

绝密 ★ 启用前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理科数学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2i 12i +=- A .43i 55-- B .43i 55-+ C .34i 55-- D .34i 55 -+ 2.已知集合22{(,)|3,,}A x y x y x y =+∈∈Z Z ≤,则A 中元素的个数为 A .9 B .8 C .5 D .4 3.函数2 e e ()x x f x --=的图像大致为 A B C D

4.已知向量a ,b 满足||1=a ,1?=-a b ,则(2)?-=a a b A .4 B .3 C .2 D .0 5.双曲线22 221(0,0)x y a b a b -=>> A .y = B .y = C .y = D .y = 6.在ABC △ 中,cos 2C 1BC =,5AC =,则AB = A .B C D . 7.为计算11111 123499100S =-+-++-L ,设计了右 侧的程序框图,则在空白框中应填入 A .1i i =+ B .2i i =+ C .3i i =+ D .4i i =+ 8.我国数学家陈景润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中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果.哥德巴赫猜想是“每个大于2的偶数可以表示为两个素数的和”,如30723=+.在不超过30的素数中,随机选取两个不同的数,其和等于30的概率是 A . 1 12 B . 114 C . 115 D . 118 9.在长方体1111ABCD A B C D -中,1AB BC == ,1AA =1AD 与1DB 所成角的余弦值为 A .15 B C D 10.若()cos sin f x x x =-在[,]a a -是减函数,则a 的最大值是 A . π4 B . π2 C . 3π4 D .π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全册导学案

三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情境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知道地图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在东、南、西、北中,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3、借助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发展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习辨认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并认识简单的路线图。 本单元的重点是: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难点是:使学生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三、教学策略: 1.出示儿歌:“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根据儿歌让学生在学校操场上辨认东、南、西、北方向。 2.学生讨论各种不同方法后,教师讲解地图上通常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3.引导学生按地图的记录方式,重新整理自己的记录,完成校园示意图。再结合示意图用“东、南、西、北”说一说各种景物所在的位 四、课时设计:约5课时

第一课时,认识东西南北(总第1课时) 教学内容:例1及练习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发展学生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创造情景:出示第2页主题图。让学生观察说说看到了什么?用自己的方位知识描述各建筑的位置关系? 2.组织学生面向黑板,指一指前、后、左、右。 3.师:“谁认得东、西、南、北方向?你是怎样认识的?” 4.板书课题:东西南北 二、探究新知: 1.早晨,太阳从哪边升起?引出东。 2.指一指哪边是东?教室的东边有什么?(黑板) 3.东和西是相对的,那西边是哪边呢?教室的西边有什么? 4.组织全班活动,起立,指一指东和西。指左边练习表达:这边是北。指右边:这边是南。练习用教室的北和南各有什么说一说? 5.完成书本填空和做一做: (1)观察例1课件:问:图书馆在操场的东面,体育馆在操场的(,)面。教学楼在操场的(,)面,大门在操场的(,)面。 (2),完成“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2题:先观察,你从对话中了解到什么?(可以确定了两个方向:北和西)你能说说哪边是东、哪边是南吗?说说房间是怎样布置的?东南西北方向各有什么? 2.在教室玩“走方向的游戏”。

2018年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试卷集(完美编辑版)

小学一年级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下学期 一年级数学期末考试卷 题 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总 分 得 分 一、填空。(40分。1—11题每空1分,其余两空1分。) 1、 ( )个十和( )个一是( ) ( ) 2、一个数从右边起,第一位是( )位,第二位是( )位,第三位是( )位。 3、一张50元可以换( )张10元,或者可以换( )张5元。 4、接着58,写出后面连续的四个数( )( )( )( )。 5、一个数由6个一,5个十组成,这个数是( )。 6、 32是( )位数,十位上的数是( ),个位上的数是( )。 7、与40相邻的两个数是( )和( )。 8、95分=( )角( )分 6元9角=( )角 9、100里面有( )个十,( )个一。 10、50比6大( ),比50多6的数是( ). 11、在○里填“<”、“=”或“>”。 53-9○45 63○66-30 45元○45角 57○75 5元7角○57角 100分○1元 12、把下面各数从小到大排列起来 。 18 35 92 76 55 ( )<( )<( )<( )<( ) 学校 班级 姓名 学号 装 订 线

13、找规律,再填空。 ①□□○□□○□□○□()()。 ② 11、22、33、()、()、()。 ③ 5连续加5: 5 10 ______ ④ 70连续减9: 70 61 ______ 二、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共14分) 65-7= 56+ 7 = 14-6= 98-70= 40+59= 48- 8= 2+34= 2+30= 40-30+50= 67-(27-2)= 50+27-9= 1元-3角= 7角+9角= 5角+2元3角= 三、判断. (5分) 1、一个数个位上是8,十位上是3,这个数是83。() 2、读数和写数都从高位起。() 3、最小的两位数是10 。() 4、八十三写作803。() 5、比20大得多,比100小的数是21 。() 四、看一看,选一选。(将正确的答案前的字母填在括号里,5分) 1、硬币的上下两个面是()。 A、长方形 B、正方形 C、圆形 D、无法确定 2、从30开始一个一个地数,数到40一共数了()个数。 A、9 B、10 C、11 D、12 3、3个一和5个十合起来是()。 A、35 B、53 C、31 D、40 4、有30颗珠子,每5颗穿一串,可以穿()串

2018年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全册

2018年新人教版 七年级数学下册 导学案

目录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题:相交线.............................................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题:垂线...............................................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题: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题:平行线.............................................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题:平行线的判定.......................................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题:平行线的性质.......................................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题:平行线的判定及性质习题课............................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题:命题、定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题:平移................................................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题:相交线与平行线全章复习..............................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六章实数..................................................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题:平方根(第1课时).................................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题:平方根(第2课时).................................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题:平方根(第3课时).................................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题:立方根(第1课时).................................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题:立方根(第2课时).................................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题:实数(第1课时)..................................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题:实数(第2课时)..................................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题:实数复习(一).....................................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题:实数复习(二).....................................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七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题:有序数对........................................... 错误!未定义书签。

(完整版)数学课程标准2018版要点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课程基本理念 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2.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4.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 5.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加以阐述。数学课程目标包括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结果目标使用“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术语表述,过程目标使用“经历、体验、探索”等术语表述(术语解释见附录1)。 在各学段中,安排了四个部分的课程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 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人教版初中数学课程标准(2018年)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人教版) 一、数与代数 (一)数与式 1、有理数 (1)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能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2)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掌握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的方法,知道 的含义(这里的 表示有理数)。 (3)理解乘方的意义,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以三步以内为主)。 (4)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能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5)能运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 2、实数 (1)了解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数的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 (2)了解乘方与开方互为逆运算,会用平方运算求百以内整数的平方根,会用立方运算求百以内整数(对应的负整数)的立方根。

(3)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能求实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 (4)能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数的大致范围。 (5)了解二次根式、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了解二次根式(根号下仅限于数)加、减、乘、除运算法则,会用它们进行有关的简单四则运算。 3、代数式 (1)借助现实情境了解代数式,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2)能分析具体问题中的简单数量关系,并用代数式表示。 (3)会求代数式的值;能根据特定的问题查阅资料,找到所需要的公式,并会代入具体的值进行运算。 4、整式与分式 (1)了解整数指数幂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用科学计数法表示数。 (2)理解整式的概念,掌握合并同类型和去括号的法则,能进行简单的整式加法和减法运算;能进行简单的整式乘法运算(其中多项式相乘仅指一次式之间以及一次式与二次式相乘)。 (3)能推导乘法公式: , ,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并能利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最新人教版2018年九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导学案(含答案)

第二十一章 一元二次方程 21.1 一元二次方程 1. 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应用一元二次方程概念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 2+bx +c =0(a ≠0)及有关概念. 3.会进行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试解;理解方程解的概念. 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其一般形式;一元二次方程解的探索. 难点:由实际问题列出一元二次方程;准确认识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和系数以及一次项和系数及常数项. 一、自学指导.(10分钟) 问题1: 如图,有一块矩形铁皮,长100 cm ,宽50 cm ,在它的四角各切去一个同样的正方形,然后将四周突出部分折起,就能制作一个无盖方盒.如果要制作的无盖方盒的底面积为3600 cm 2,那么铁皮各角应切去多大的正方形? 分析:设切去的正方形的边长为x cm ,则盒底的长为__(100-2x)cm __,宽为__(50-2x)cm __.列方程__(100-2x)·(50-2x)=3600__,化简整理,得__x 2-75x +350=0__.① 问题2:要组织一次排球邀请赛,参赛的每两个队之间都要比赛一场.根据场地和时间等条件,赛程计划安排7天,每天安排4场比赛,比赛组织者应邀请多少个队参赛? 分析:全部比赛的场数为__4×7=28__. 设应邀请x 个队参赛,每个队要与其他__(x -1)__个队各赛1场,所以全部比赛共x (x -1)2__场.列方程__x (x -1) 2 =28__,化简整理,得__x 2-x -56=0__.② 探究: (1)方程①②中未知数的个数各是多少?__1个__. (2)它们最高次数分别是几次?__2次__.

2018年初中数学课程标准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7~9年级) 一、数与代数 (一)数与式 1、有理数 (1)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能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2)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掌握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的方法,知道a的含义(这里的a表示有理数)。 (3)理解乘方的意义,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以三步以内为主)。 (4)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能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5)能运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 2、实数 (1)了解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数的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 (2)了解乘方与开方互为逆运算,会用平方运算求百以内整数的平方根,会用立方运算求百以内整数(对应的负整数)的立方根。 (3)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能求实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 (4)能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数的大致范围。 (5)了解二次根式、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了解二次根式(根号下仅限于数)加、减、乘、除运算法则,会用它们进行有关的简单四则运算。 3、代数式 (1)借助现实情境了解代数式,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2)能分析具体问题中的简单数量关系,并用代数式表示。 (3)会求代数式的值;能根据特定的问题查阅资料,找到所需要的公式,并会代入具体的值进行运算。 4、整式与分式 (1)了解整数指数幂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用科学计数法表示数。

(2)理解整式的概念,掌握合并同类型和去括号的法则,能进行简单的整式加法和减法运算;能进行简单的整式乘法运算(其中多项式相乘仅指一次式之间以及一次式与二次式相乘)。 (3)能推导乘法公式:()b a + ()b a 22b a -=- ,()b a b a ab 2222+±=±,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并能利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5)了解分式和最简分式的概念,能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和通分;能进行简单的分式加、减、乘、除运算。 (二) 方程与不等式 1、方程与方程组 (1)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有效模型。 (2)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 (3)能解一元一次方程、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 (4)掌握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能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5)理解配方法,能用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解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 (6)会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判别方程是否有实数根和两个实根是否相等。 (7)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方程的解是否合理。 2、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1)结合具体问题,了解不等式的意义,探索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能解数字系数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出解集;会用数轴确定由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的解集。 (3)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简单的问题。 (三) 函数 1、函数 (1)探索简单实例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了解常量、变量的意义。 (2)结合实例,了解函数的概念和三种表示法,能举出函数的实例。 (3)能结合图象对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进行分析。 (4)能确定简单实际问题中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并会求出函数值。 (5)能用适当的函数表示法刻画简单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 2、一次函数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导学案教学案大全.DOC-word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导学案 教学案大全.DOC 五班级数学下册主备人:复备人: 课型: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学生姓名:学习目标: 1.通过操作,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并初步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会用求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同时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难点: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 一、自主学习 1.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什么是正方体的表面积? 2.看图并回答。 (1)前面和后面的面积需要哪两个条件?怎样求? (2)5cm和3cm这两个条件,可以求出哪个面的面积? (3)要求左面和右面的面积,需要哪两个条件?怎样求? (4)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 3.P35例题2。 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①要求包装这个礼品盒至少用多少平方分米的包装纸,实际是求什么?

②正方体的6个面有什么特征? ③怎样求正方体的表面积呢? 表面积计算中的实际问题: (1)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有时要根据实际需要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中某几个面的面积之和。所以在求表面积时,要联系实际生活。如:油箱、罐头等都是6个面,游泳池、鱼缸等都是5个面,而水管、烟窗等都是4个面。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判断:下面各种计算应该考虑几个面 ①制作一个无盖的铁皮水桶 ②粉刷教室四面墙壁和顶棚 ③给长方体罐头盒的4壁贴上一圈商标纸 ④给会客厅的大立柱刷油漆 ⑤给水池抹水泥 2.一个正方体木箱,棱长5dm,在它的表面涂漆,涂漆的面积是多少?如果每平方分米用油漆8克,涂这个木箱要用油漆多少克? 3.用一根长72cm的铁丝做一个尽可能大的正方体框架,然后在它的表面糊纸,至少要用多少纸? 三、过关检测 1.一个长方形的抽屉,它的长宽高分别是50cm、40cm、32cm,做3个这样的抽屉至少需要多大面积的木板?

最新2018年一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考试试卷

2018年一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考试试卷 一、口算。(10分)(每小题0.5分) 9+8= 16-9= 30-20= 40+30= 50+6= 26-10= 28+30= 35-5= 13-4= 7+60= 53-30= 6-50= 9+60= 14-8= 5+7= 34-20= 6+20= 80-50= 64-40= 40+50= 二、填空。(26分)(1、2、3、5、8、10小题各2分,6、9小题各3分,4、7小题各4分) 1、接着五十八,写出后面连续的四个 数:、、、。 2、5元8角=()角26角=()元()角 3、①一个数由6个一,5个十组成,这个数是() ② 32里面包含()个十,()个一。 4、根据下面的图,在右边写出四个算式。 〇〇〇〇〇〇〇) 〇〇〇〇〇〇)5、看图写数。 ()() 6、看图列算式。 ① ② 朵= 7、在○里填上“>”“<”或“=”。 79○8243○29 48+9○48-956○56-8 8、找规律,再填空。 ①□□○□□○□□○□()()。 ?个 13个

②3、1、2、3、1、2、3、1、2、3、()、()。 9、根据要求填空。 10、按要求写出钟面上的时刻。 三、判断。(正确的在()里打“√”,错误的在()里打“×”。(5分) 1、一个数个位上是8,十位上是3,这个数是83。() 2、34读作:三十四。() 3、上、下楼梯时,要靠右行。() 4、最小的两位数是10。() 5、比20大得多,比100小的数是21。() 四、计算。(29分)(1-20小题各1分,21-26小题各1.5分) 27-10= 58-50 42+8= 50-9= 6+24= 35-5= 27+30= 75-40= 30+15= 56 -8= 72-30= 34+6= 75-7= 58-30= 40-8= 50+30= 70-20= 9+6= 14-6= 55+7= 50-40+6= 72+ 8-30= 45+9-30= 5+30-20= 20+46-6= 34-20+40= 五、数一数,填一填,画一画,再按要求回答问题。(10分) ☆的左边是(),右边是()。 ■的上面是()。 ◎在第()排第()个位置上。 把◇画在第四排第4个位置上。 1 2 3 4

2018-2019学年新版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导学案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数学教学案 ——数理化教研组 姓名 班级八(1)、(2)

教学目录 第11章三角形(8) 11.1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2) 11.1.1 三角形的边 11.1.2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 11.1.3 三角形的稳定性 信息技术应用画图找规律 11.2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3) 11.2.1 三角形的内角 7.2.2 三角形的外角 阅读与思考为什么要证明 11.3 多边形及其内角和(2) 11.3.1 多边形 11.3.2 多边形的内角和 数学活动 复习小结(1) 第12章全等三角形(11) 12.1 全等三角形(1) 12.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6) 信息技术应用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12.3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2) 数学活动 复习小结(2) 第13章轴对称(14) 13.1 轴对称(3) 13.1.1 轴对称 13.1.2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13.2 画轴对称图形(2) 信息技术应用用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13.3 等腰三角形(5) 13.3.1 等腰三角形 13.3.2 等边三角形 实验与探究三角形中边与角之间的不等关系 13.4 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2) 数学活动 复习小结(2) 第14章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14)14.1整式的乘法(6) 14.1.1 同底数幂的乘法 14.1.2 幂的乘方 14.1.3 积的乘方 14.1.4 整式的乘法 14.2 乘法公式(3) 14.2.1 平方差公式 14.2.2 完全平方公式 阅读与思考杨辉三角 14.3 因式分解(3) 14.3.1 提公因式法 14.3.2 公式法 阅读与思考型式子的分解 数学活动 复习小结(2) 第15章分式(15) 15.1 分式(4) 15.1.1 从分数到分式 15.1.2 分式的基本性质 15.2 分式的运算(6) 15.2.1 分式的乘除 15.2.2 分式的加减 15.2.3 整数指数幂 阅读与思考容器中的水能倒完吗?15.3 分式方程(3) 数学活动 复习小结(2)

2018年上学期小学一年级数学期中考试试卷

学班 :校学 2018年小学数学一年二期期中检测卷 (时量:40分钟满分:120分) 题次一二三四奖分题总分计分 一、填一填。(每空1分,共18分) 1.数学书的封面是()形。 线 2.一个两位数,个位上是5,十位上的数比个位上的数小3,这个数 是()。 3.由4个十和6个一组成的数是()。 订装4.与50相邻的两个数是()和()。 5.十个十个地数:50、60、70、()、()、()。 6.把10、16、61、9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 7.用做一个,数字“2”的对面是数字()。 8.最少用()个同样的小正方形才可以拼成一个大正方形。 9.在计数器上拨3个珠子,可以拨出的最大的两位数是(),拨出的最小的两位数是()。 10.有25个萝卜,10个装一筐,可以装满()筐,最少要用()个筐才能把萝卜全部装完。 二、算一算。(共42分)

1.直接写得数。(每小题1分,共16分) 18-9=6+8=40+6=3+10-7= 22-2=9+7=18-10=6+7-8= 12-3=17-6=7+7=45-5+8= 11-6=5+20=36-30=14-7+9=2.算一算.(每小题2分,共8分) 4元5角=()角2元5角+5角=()元 1元-6角=()角3角+8角=()元()角3.在括号里填入合适的数。(每小题2分,共6分) 7+()=13()-8=84+()=24 4.括号里最大能填几?(每小题2分,共6分) 50+()<5436-()>3013-()<5 5.在里填上“>”、“<”或“=”。(每小题2分,共6分) ○ 角3角6分 4011-83元6○ 13-2○5+642-○

【精品】2018-2019学年新课标高中数学必修1全册导学案及答案

【精品】2018-2019学年新课标高中数学必修1全册导学案及答案 §1.1.1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 [自学目标] 1.认识并理解集合的含义,知道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2.了解属于关系和集合相等的意义,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 3.初步掌握集合的两种表示方法—列举法和描述法,并能正确地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知识要点] 1. 集合和元素 (1)如果a 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属于集合A,记作a A ∈; (2)如果a 不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不属于集合A,记作a A ?. 2.集合中元素的特性:确定性;无序性;互异性. 3.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Venn 图. 4.集合的分类:有限集;无限集;空集. 5.常用数集及其记法: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记作* N 或N +,整数集记作Z ,有理数集记作Q ,实数集记作R . [预习自测] 例1.下列的研究对象能否构成一个集合?如果能,采用适当的方式表示它. (1)小于5的自然数; (2)某班所有高个子的同学; (3)不等式217x +>的整数解; (4)所有大于0的负数; (5)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第一、三象限的平分线上的所有点. 分析:判断某些对象能否构成集合,主要是根据集合的含义,检查是否满足集合元素的确定性. 例2.已知集合{},,M a b c =中的三个元素可构成某一个三角形的三边的长,那么此三角形 一定是 ( ) A.直角三角形 B.锐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 D.等腰三角形 例3.设()()() {} 2 2 ,,2,,5,a N b N a b A x y x a y a b ∈∈+== -+-=若()3,2A ∈,求,a b 的值. 分析: 某元素属于集合A,必具有集合A 中元素的性质p ,反过来,只要元素具有集合A 中元素的性质p ,就一定属于集合A. 例4.已知{}2,,M a b =,{} 22,2,N a b =,且M N =,求实数,a b 的值. [课内练习]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所有著名的作家可以形成一个集合 (B )0与 {}0的意义相同 (C )集合? ?????∈= =+N n n x x A ,1 是有限集 (D )方程0122=++x x 的解集只有一个元素 2.下列四个集合中,是空集的是 ( ) A .}33|{=+x x B },,|),{(2 2R y x x y y x ∈-= C .}0|{2 ≤x x D .}01|{2 =+-x x x 3.方程组2 0{ =+=-y x y x 的解构成的集合是 ( ) A .)}1,1{( B .}1,1{ C .(1,1) D .}1{. 4.已知}1,0,1,2{--=A ,}|{A x x y y B ∈==,则B = 5.若}4,3,2,2{-=A ,},|{2 A t t x x B ∈==,用列举法表示B= . [归纳反思] 1.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花括号“{ }”内表示集合的方法.当集合中的元素 较少 时,用列举法表示方便. .例:x 2 -3x +2=0的解集可表示为{1,2}. 有些集合元素的个数较多,元素又呈现出一定的规律,在不至于发生误解的情况下,亦可用列举法表示,如何用列举法表示从1到100的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及自然数集N. 答 分别表示为{1,2,3,…,100},{1,2,3,4,…,n ,…}. 小结 用列举法表示集合时,应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并且写在大括号内,元素和元素之间要用“,”隔开.花括号“{ }”表示“所有”、“整体”的含义,如实数集R 可以写为{实数},

2018年《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习题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复习资料 一、填空 1.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2.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 所必备的基本素养。 3.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 组织者) 、(引导者)与(合作者) 。 4.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 基础性)、(普及性) 和(发展性 )。 5.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6.《数学课程标准》安排了 ( 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 、(实践与综合应用) 等四个学习领域。 7.“综合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 8.教学活动是师生 (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应体现(以人为本 )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9.《数学课程标准》中所说的“数学的基本思想”主要指 : 数学 (抽象) 的思想、数学 (推理)的思想、数学建模的思想。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活 动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逐步感悟数学思想。 10.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 中。学生自己 ( 发现和提出问题 ) 是创新的基础 ; ( 独立思考,学会思考 ) 是创新的核心 ; 归纳概括得到 ( 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 方法。 1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导学案全册

第一单元:解决问题 单元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解决问题课本P1~P12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式题的基础上编排的。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并学会使用小括号;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本单元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结合生活情境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2.例题的呈现形式具有开放性。 单元教学要求: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生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小括号的使用。 2、综合算式的应用。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第1课时《加减混合的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主备人:审定人:执教者: 导学内容(教科书第4页例1,练习一第1题) 导学目标 1、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并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多种方法中选择自己比较喜欢的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导学重点 理解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 导学难点 将分步列式合成综合算式 导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研讨 导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导学过程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问题:现在看戏的有几人? 方法一:方法二 22+13=35(人)22-6=16(人) 35-6=29(人)16+13=29(人) 22+13-6=29(人)22-6+13=29(人)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一》导学案 学习目标: 通过观察情景图,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合作探究一:学习例1,解决问题的方法(选择一种填上并汇报) 1、原来有()人,走了()人,就先减去()人,算式是;后来又来了()人,就再加上()人,算式是; 2、原来有()人,来了()人,就先加上()人,算式是;后来又走了()人,就再减去()人,算式是; 合作探究二:将分步算式合成综合算式 我观察到22+13=35(人)35-6=29(人)这两个分步算式与22+13-6=29(人)相同的数有:;不同的数有:;所以列出的综合算式是: 当堂检测:

2017-2018学年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导学案

5.1.1 观察物体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认识从不同方向观察拼摆的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图形是不同的。根据三个方向观察到的形状摆小正方体,结果只有一种。 2.学会通过从一个或多个方向观察到的图形来拼摆小立方体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铺垫 1. 用手中的4块积木搭一个你喜欢的形状。 展示不同的摆法。 二、自主探究 1.现在有四块积木,如果我想摆出从正面看是这一形状(如图): 如果再加一个小正方体,要保证从正面看到的形状不变,你可以怎样摆?有几种摆法?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解决。 2. 学生展示交流得出摆放的规律:。 3.一个立体图形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如下图: 请你用手中的4块积木搭一个你喜欢的形状。 4.根据教材第2页例2,小组合作操作用小正方体搭出这个立体图形。 5. 汇报搭过程中的想法和做法。 6.总结:例1:先照图用三个小正方体摆好从正面看到的基本形状,然后余下的一个正方体可以摆在原来物体的前边或后边,都可让正视图保持不变。如果摆在前边,从正面能看到这个正方体,它必须与原来物体里的正方体对齐着摆;如果摆在后边,从正面不能看到这个正方体,它既可以与原来物体里的正方体对齐着摆,也可以不对齐着摆。 例2:可以先根据正面图形搭出符合正面的立体图形,再根据上面观察到的图形搭出符合上面的立体图形,最后根据左面图形确定最后的立体图形。根据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只有唯一的一种情况。

三、课堂达标 1.右边的图形,分别是从什么方向看到的?填一填 从()面看从()面看 从()面看 先让学生独立做出判断,再组织交流。 2.根据下面图形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摆一摆 从正面看从左面看从上面看 3. 课本第2题:先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再组织交流摆法。通过交流,引导学生体会第(1)题中有多种不同的摆法,第(2)题是不能确定5个小正方体怎么样摆的。

(完整版)人教版初中数学课程标准(2018年)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人教版) 数与代数 (一)数与式 1、有理数 (1)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能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2)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掌握求有理数的相反 数与绝对值的方法,知道a的含义(这里的a表示有理数)。 (3)理解乘方的意义,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以三步以内为主)。 (4)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能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5)能运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 2、实数 (1)了解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数的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 (2)了解乘方与开方互为逆运算,会用平方运算求百以内整数的平方根,会用立方运算求百以内整数(对应的负整数)的立方根。 (3)------------------------------------------------ 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 ----------------- 对应,能求实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 (4)能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数的大致范围。 (5)了解二次根式、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了解二次根式(根号下仅限于数)加、减、乘、除运算法则,会用它们进行有关的简单四则运算。 3、代数式 (1)借助现实情境了解代数式,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2)能分析具体问题中的简单数量关系,并用代数式表示。 (3)会求代数式的值;能根据特定的问题查阅资料,找到所需要的公式,并会代入具体的值进行运算。 4、整式与分式

(1)了解整数指数幕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用科学计数法表示数(2)理解整式的概念,掌握合并同类型和去括号的法则,能进行 简单的整式加法和减法运算;能进行简单的整式乘法运算(其中多项式相乘仅指一次式之间以及一次式与二次式相乘)。(3)能推导乘法公式: a b a b a2b2, a b2a22ab b2, 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并能利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5)了解分式和最简分式的概念,能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和通分;能进行简单的分式加、减、乘、除运算。 (二)方程与不等式 1、方程与方程组 (1)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有效模型。 (2)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 (3)能解一元一次方程、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 (4)掌握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能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5)理解配方法,能用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解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 (6)会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判别方程是否有实数根和两个实根是否相等。 (7)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方程的解是否合理。 2、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1)结合具体问题,了解不等式的意义,探索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能解数字系数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出解集;会用数轴确定由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的解集。 (3)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简单的问题。 (三)函数 1、函数 (1)探索简单实例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了解常量、变量的意义。(2)结合实例,了解函数的概念和三种表示法,能举出函数的实例。(3)能结合图象对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进行分析。

人教版2018年一年级数学试卷

2017-2018年度第二学期小学数学一年级期末检测卷 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 得分 同学们,一个学期过去了,你一定长进不少,让我们好好检验一下自己吧! 一、我会填。(每空2分,共28分) 1、看图写数。 ( ) ( ) ( ) 2、我的试卷是()形。 3、一个两位数,十位上是 5 ,个位上 3 ,这个数是()。 4、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数数,65前面的数是(),后面的数是()。 5、3角 = ()分 1元8角 =()角 6、找规律填数: 12 15 18 21 ( ) 27 30 ( )。 7、用做成一个,数字“2”的对面是数字“( )”。 8、按规律画出下一个图形:○○△○○△○○△○○△○。 9、一袋的价钱是 30元,一个的价钱是8元, 妈妈用一张,买了这两样东西,应找回元。

我跳了63个 我跳的比你少得多 我跳的最多 二、我能选 , 在合适的答案下面画“√”( 6 分) 1 、同学们参加一分钟跳绳比赛,表内的两位同学各跳了几个( 4 分) 2、每个盒子装8个,3个盒子能装完吗(2分) 能()不能() 三、我会算。(28分) 1、看谁算得快(8+8=16分) (1)17+9= 38-8= 70+13= 29-20= 32-8= 25+30= 65+5= 69+8= (2)18+50-7= 34+10+6= 58-40-9= 57-30+5= 2、在○里填上“>”、“<”或“=”。(12分) 23○32 47+4○50 89○90–1 9角9分○1元 5角+6角○1元 5元-4元○12角 四、我会数。(10分) △有( )个 □有( )个 70个 63个30个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2019版)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版)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课程性质..............................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课程基本理念..........................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课程设计思路..........................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总目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学段目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学段(7--9年级).....................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数与代数..............................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图形与几何............................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统计与概率............................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综合与实践............................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教学建议..............................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评价建议..............................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教材编写建议..........................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错误!未定义书签。附录................................... 错误!未定义书签。附录1有关行为动词的分类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