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完整)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完整)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完整)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完整)中国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中国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中国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的全部内容。

中国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中国古代神话源远流长,它不仅给中国历史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且也为中国文学史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1、它的题材内容和各种神话人物对历代文学创作及各民族史诗的形成具有多方面的影响,特别是它丰富的想象和对自然事物形象化的方法,对后世作家的艺术虚构及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形成都有直接的渊源关系,例如,在诸子散文《庄子》中就体现了这一特点,其中比较著名的是《逍遥游》这篇文章。

2、中国古代神话的口头叙事形式也成为叙事文学体裁如小说等的先河,不少神话直接为作家、艺术家提供了创作题材。其中有些著名神话,还成为人们经常援引的典故,如“盘古开天地” 。

古典文学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古典文学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郭英德 在进入正题之前,我想首先应该说明什么是目的?什么是意义?简单地说,目的是人类的文化实践所要达到的目标或终点,是人在活动之前意识预料到的、思想上预先设计的活动结果,是人们文化实践活动在观念上的内在动机。而意义,在广义上指的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作用和价值。 我认为,古典文学研究的目的有三个层次,这就是:第一,客观认知;第二,审美阐释;第三,评价思辨。客观认知要回答的是“什么”(What),审美阐释要回答的是“怎么样”(How),而评价思辨要回答的则是“为什么”(Why),它们分别属于人类认识的知性、感性、理性三个层次。 那么,在古典文学研究中,客观认知、审美阐释和评价思辩三者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内涵和特色呢?我们不妨以生活中的苹果为例,稍加说明。 每一个苹果都有不同的形、色、香、味,依据不同的方面,或者综合这四个方面,我们可以对它作定性研究,分别指出它在形、色、香、味四个方面的特点。我们还可以进一步考察:这一个苹果是什么品种?它摘自何处?摘自何时?怎么被摘下来的?又怎么被运出来、卖出来的?就这些方面,我们可以对苹果作定位研究。定性和定位,这就是对单个的苹果这一研究对象的客观认知,这是研究的第一个层次。 那么,当你看到这个苹果时,它给你带来什么样的审美联想呢?从苹果的形状和颜色,你可以联想到娃娃的脸,说“她长着一副苹果脸”,或者说“她的脸红得像苹果一样”。从苹果的香气,你可以联想到一股幽淡的清香,说“远处飘来苹果似的香味”。从苹果的滋味,你可以联想到一种甜美的滋味,说“生活像苹果一样甜美”。这是一种审美的联想——由于苹果是美好的食品,所以总是联想到美好的事物;这是是一种审美的超越——超越了苹果这一客观事物、客观实体,从人与苹果的关系中寻求比喻和象征;当然这也是一种审美的愉悦——从种种比喻和象征中获得知识的满足和智慧的发现。这种审美阐释,是研究的第二个层次。 不过你还可以进一步追问和思考:这一个或这一品种的苹果有什么特殊的用途?有什么特殊的价值?这一个或这一品种的苹果同其他些个的苹果或其他品种的苹果相比较,有什么异同?它在苹果发展史上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和价值?如此等等。当你在对这一个或这一品种的苹果进行评价阐释的同时,便是在探讨这一个或这一品种的苹果的意义了。这是研究的第三个层次。 为了更具体地说明客观认知、审美阐释和评价思辨三者在古典文学研究中各自不同的特征,我在这里举一首诗歌的研究作为简单的例证。 杜甫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望岳》,诗写道:“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古希腊罗马神话的特征和对后世的影响

古老而又美丽的希腊罗马神话在人类文化史上具有重大的文学,史学、美学和哲学价值。在浩如云烟的希腊罗马神话之中,有众多的文化沉淀值得人们去发现,有太多的人物故事需要人们去挖掘。“红颜善妒”这话在希腊罗马神话中就可以得到充分的验证。善妒的天后赫拉(Hera/Juno),爱神维纳斯(Aphrodite/Venus)这些尊贵的女神似乎与嫉妒有着不解之缘。她们或是在丈夫花心出轨后对情敌施展报复;或是在比自己出色的女子面前内心失去平衡,肆意迫害欺压。他们利用手中的强权任意欺凌别人,给他人带来了无尽痛苦和灭顶之灾,导致了一幕幕悲剧的上演。嫉妒,这枚毒药,是希腊罗马神话中善用的元素,是一个个奇妙故事展开的导火索。天后赫拉是古希腊神话中奥林匹斯十二主神之一,是主神宙斯(Zeus/Jupiter)的姐姐和妻子,主管婚姻和生育,是忠贞妻子的形象,是妇女的保护神。在奥林匹斯山永生的众神中,天后赫拉分享着她丈夫的权力。她往往以战服的装束出现, 手持钢刀,头戴镶有花叶的冠冕,威风凛凛。她个性专横跋扈,嫉妒心极强,而且相当好战。因此希腊各个地方都在赫拉祭典时举行凯旋大典,所有崇拜这位女神的人几乎都是战功 赫赫的武将。她为宙斯生育了三个孩子:战神阿瑞斯(Ares/Mars),火神赫准斯托斯(Hephaestus/Vulcan)和青春女神赫柏(Hebe)。赫拉作为天后,美貌,高贵,威严,地位尊崇,可她的善妒却是最出名的,因为丈夫宙斯风流成性,喜欢拈花惹草到处留情。据说他共有七位妻子和无数个情人。他喜欢变成各种模样去引诱看上的美丽女子。宙斯婚后仍继续同诸多女神、仙女以及凡人发生恋情,这就使得赫拉极为恼火。尽管赫拉本人主管婚姻和生育,但她自己的婚姻却从没有幸福或平静过。丈夫宙斯拥有绝对的权威,作为一个夫权统治下的妻子,赫拉也反抗过,可是权力和法力都不如丈夫的她只好屈服。赫拉曾经为此受到惩罚,她的双脚被缚在铁砧上,双手用金链捆绑着,倒吊在半空中示众,奥林匹斯山上所有的神都慑服于宙斯的震怒不敢靠近他为天后求情。她管不了自己的丈夫,就把怒气撒在了那些被骗的可怜的情敌身上,于是她把大部分力气用于追捕、惩罚和迫害她丈夫的情妇和私生子们。她从不宽容或饶恕宙斯所爱的任何女性,并对她们肆意进行迫害。比如赫拉驱逐勒托(Leto),不让她在大地上分娩,致使勒托分娩前无处容身,所以阿波罗(Apollo)和孪生姐姐阿尔忒弥斯(Artemis/Diana)就出生在一个新建的水上浮岛提落岛(Delos)上。同样是因为赫拉,河神之女伊娥(Io)被宙斯变为小母牛,四处流浪,后来赫拉又派牛虻叮咬她,使她受尽苦难,逃离希腊流落至埃及;[1] 而酒神狄奥尼索斯(Dionysus/Bacchus)之母塞墨勒(Semele)的下场更惨。发现了塞墨勒的怀中有了宙斯的孩子,赫拉就化作塞墨勒的老乳母去哄骗她看看宙斯的真面目,最后导致肉眼凡胎的塞墨勒被神火烧死;天后赫拉还念咒把无辜的卡利斯托(Callisto)由美女变成黑乎乎的大母熊(这就是以后的大熊星座),她又挑拨阿尔忒弥斯去射死了卡利斯托。赫拉对宙斯和情人所生子女也进行残忍的迫害。比如酒神狄奥尼索斯遭到赫拉的迫害,流亡人间,历尽沧桑;而宙斯与凡间女子阿尔克墨涅(Alcmene)所生之子大英雄赫拉克勒斯(Heracles/Hercules)同样受到了赫拉的残忍迫害,一生饱受磨难直至最后惨死。宙斯原本预言赫拉克勒斯出生后将会成为国王,未来有着光辉前途,赫拉不情愿这种光荣归于自己情敌的儿子,就施展诡计,让欧律斯透斯(Eurystheus)提前出世,而后来出生的赫拉克勒斯却成了他的臣民。在赫拉克勒斯只有十个月大时,赫拉派出两条毒蛇去咬死摇篮中的赫拉克勒斯,不过阴谋没有得逞。赫拉克勒斯成家立业后,赫拉刺激赫拉克勒斯使他一时神经错乱,杀死了自己的孩子。后来又派了一个马人调戏赫拉克勒斯的妻子,进而导致赫拉克勒斯毒发身亡和妻子的内疚自杀。赫拉的嫉妒心强到了可怕的地步,她不仅不放过自己的情敌,而且对于与情敌有关的事物也难以忍受。她痛恨一个名叫埃葵娜(Aegina)的王国,因为这是她情敌的名字,它勾起她的满腔愤恨。她给全岛送去可怕的瘟疫,以至于尸横遍野,一片恶臭。因为她的一己私怨,无数的无辜者失去了生命,成为他们情感纠葛的殉葬品。在希腊罗马神话中,描写赫拉优点的情节很少,比如她化成老妇人考验伊阿宋(Jason)随后就暗中帮助他远征获取金羊毛,其它的多数是描写她监视丈夫,谋害情敌,天后赫拉好像没什么正事可干,她是一个典型的妒妇形象。赫拉最出名的故事是她与雅典娜(Athena/Minerva)、维纳斯抢夺那个“献给最美者”的金苹果,特洛伊王子帕里斯(Paris)把金苹果判给维纳斯后,赫拉就开始了对特洛伊人的报复,在长达十年的特洛伊战争中暗中帮助希腊人,最终使特洛伊血流成河,灰飞烟灭,而这正说明她的争强好胜,心胸狭隘和残忍自私。可以说,赫拉既可敬,可怜,又可恨。可敬的是尽管宙斯的绯闻不断令她颜面尽失,可她却是个忠实称职的妻子,从未对婚姻有过背叛,尽职尽责地履行妻子的责任和义务,为他生儿育女,帮助管理天庭;可怜的是,她始终活在丈夫花心的阴影之下,她的爱情婚姻生活没有什么幸福可言。当初宙斯向她求爱被赫拉拒绝,后来宙斯变成杜鹃鸟去诱骗赫拉,她被迫嫁与宙斯。可见赫拉对花心的宙斯最初是不满意的,婚姻是无奈之举。而婚后宙斯不断地偷腥,婚外生子,这都令她伤心痛苦,使她尊严扫地,而她还得想方设法拉回宙斯喜新厌旧的花花心肠,她把监视丈夫和报复情敌当成了生活重心,赫拉活得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法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法(莫砺锋教授演讲) 莫教授以南京大学为例进行演讲,多次提及程千帆先生。 两大主要问题: 一、功底欠厚 二、眼光欠佳 一、功底欠厚 莫先生现身说法,以他当年读研实例说明。 当时南大研究生物质条件欠佳,书籍都摆在床上,可谓“年年岁岁一床书”(《长安古意》句)。程先生来研究生寝室视察,看到他们书籍欠缺(莫先生只有几本古代文学专业书,还有一半是外文专业书。莫先生本科外语专业出身),不是很满意,便开出书目而且还拨款给他们买书。 (一)语言文字功底——极重要 初入南大读研,程千帆先生要求每位研究生写三篇自传: 汉语白话文一篇、汉语文言文一篇、外语一篇 1、汉语文言文 《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辨志:郑玄注“谓别其心意所趣乡(同‘向’)也” 2、外语 南大许多古代文学教授外语水平出类拔萃,出访哈佛燕京学社。而其他学校的代表多是外国文学、外国史教师。 在学术已成为世界性活动的当今,即使是中国古代相关研究也和世界密不可分。选题勿重复,观点勿冲突。 E.G.域外汉学家宇文所安教授著作虽有译本,但还是读原著为好。 主张读一手文献。 3、汉语白话文 古代研究者勿轻视。因为这反映出一个人的表达能力。标准:清晰、简明、文从字顺、优美。 E.G.闻一多先生《唐诗杂论》,观点、见解、文笔俱佳。 (二)读书 以朱子为例。《朱子语类》“论读书之法”类将读书喻为“煎汤剂”(中药)“煮物”。 1、广泛涉猎——“猛火” 勿为论题所限 研究唐代文学也要了解先唐文学,以此了解唐人文化基础。E.G.《文选》 诗学、史学、哲(经)学。了解时代背景。 2、精细研读——“文火” 体会、涵泳

黄季刚(侃)先生细读者20余部。 若能记诵,则受用无穷。 E.G.1学问狂。戴东原(震)先生背诵十三经注疏。 E.G.2马茂元先生《唐诗选》乃当代学者唐诗选本最优者,据传他会背1万余首唐诗。 E.G.3王国维先生:韦庄《秦妇吟》使其当时曝得大名,有“《秦妇吟》秀才”之称。但由于作者担心遭公卿抨击而要求子孙从文集中删去,全诗失传,后近代学者众人得法藏(“伯”号)敦煌文献卷子,见一长诗,无人识得。王先生见诗中两句,立知此是《秦妇吟》全文。原因: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中载“内府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句,王先生据此判断。——博览群书之故。(三)文献学(校雠学) 以书本为处理对象。 陈垣先生《史源学杂文》其孙陈智超序提及陈老先生当年课前引《诗经·郑风·扬之水》“无信人之言,人实诳女(同“汝”)”。 1、搜集材料 (1)完整程度 必看作者全集 E.G.1王力先生《汉语诗律学》中,提及《全唐诗》中唐诗“犯孤平”现象仅有三例。 下苦功,成就高。 E.G.2 钱锺书先生《宋诗选注》选吕本中《兵乱后杂诗》(组诗)“五”首之三,但实是二十九首。原因在于方回《瀛奎律髓》对此组诗已经二十九选五。 (2)真伪——极重要 莫先生读《全唐诗》,先读到宫廷诗时昏昏欲睡,至卷三八王绩诗使其眼前一亮。卷三八王绩《在京思田园见乡人问》20余句(风格类似王维《杂诗》) 此诗见于敦煌手抄本《王无功文集》。 但《全唐诗》卷三八又有一诗《答王无功<在京思田园见乡人问>》,作者朱仲晦,唐无此人生平资料,但朱熹字“仲晦”,实是南宋诗歌被误收入《全唐诗》。这是一种“异代对话”,如屈原《天问》、柳宗元《天对》。 选题难——一流、二流诗人几乎已被论尽。 《全唐诗》卷四六七有牟融一人诗作占全卷,60余首,从数量来看,适合做硕士论文。此人似乎是张籍、朱庆馀同时人,但唐代查无此人,仅汉代有同名《理惑论》作者。 ——此人诗作是明代书商伪造,《全》不察,误收。 平时阅读也要考虑版本。 E.G.《唐诗三百首》无李贺诗。莫师在为理科本科生上公共选修课时凭黄巢二首《咏菊》断定学生所持《唐诗三百首》为伪书。(因乾隆朝文字狱极盛) 莫师对清代(尤其中期)评价不高,反对影视剧过度美化。

上古神话与后世文学

上古神话与后世文学

【摘要】 如果说诗歌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体裁,那么人们口口相传的上古神话就可以称作是我国最早的一种文学形式了。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我们的祖先创作了许多体系的神话,开启了古代文学的先河,不仅为我们留下了一批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文学作品,而且上古神话无论是作为文学创作的素材,还是其中表现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以及乐观精神等等,对后世文学创作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上古神话;后世文学;素材;人物形象;故事类型;浪漫主义精神;乐观精神 【引言】 中国古代有神话,但是向来没有“神话”这个名词。神话是什么?茅盾显示曾经下过这样一个定义:“神话是一种流行于上古时代的民间故事,所叙述的是超乎人类能力以上的神行事,虽然荒唐无稽,可是古代人民相互传颂,却确信以为是真的。”上古神话,即借助神话的表现形式或以神话为题材内容的小说,它起源于远古时代原始先民的口头创作,当时出现大量的“用想象或借助想象力以征服自然、支配自然,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的原始神话。中国上古神话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摇篮,它以瑰丽的想象和斑斓的色彩保有永久的艺术魅力;无论是作为文学创作的素材,还是表现其中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及乐观精神,对后世的文学中的诗歌、小说、戏剧、散文,都有着深远而广阔的影响。 一、为后世文学提供素材 中国上古神话传说往往是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有着丰富多样的内容,后市文人因而喜欢加以利用,作为自己创作的素材。历代以神话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不胜枚举,如盘古开天、女娲造人、嫦娥奔月等神话典故在我国流传极广,对后世文学的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先秦文学的南北两大代表:《诗经》与《楚辞》,都有古神话的痕迹,尤其是《楚辞》,保存极大量的古神话。受上古神话影响最早的文学作品是《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像禹、契、后稷这些神性英雄,都在《诗经》中有所体现。其中《玄鸟》和《生民》两篇,叙写契和后稷诞生的神异,基本都是取材于神话的。而在《诗·大东》里首次出现了牵牛和织女,虽然诗人是把它们作为两个星座咏叹,但是牛郎织女神话的影子我们也可从中略见一斑了。而《楚辞》中涉及到的神话传说人物甚多,屈原的创作也援引了上古神话的素材,上天下地驰骋其丰富的幻想以抒写当时他对楚国腐败政治的忧愤,从而表达出他热忱的爱国主义思想。其中以《天问》一篇最为突出,《天问》中提出了170 多个奇兀的问题,以神话的比重最大。女岐、鲧、禹、共工、后羿、启、浞、简狄、后稷、伊尹……屈原对这些神话中的事和人,一一提出了许多问题,在对这些人与神传说的怀疑中,表现着诗人的情感和爱憎。 《老子》、《庄子》、《淮南子》的道家思想也大量吸取古代神话而加以哲理化。《左传》、《史记》、《尚书》,则是吸取神话而加以历史化。《山海经》是古代口传文学的成文纪录,保留中国古神话最多的一部书,影响后世文学非常巨大。夸父的神话故事见载于《山海经》,而《淮南子》与《列子》书中也都有记载,皆据《山海经》而写就的。其后的《神异经》里

民间文学复习 民间文学特征、神话、传说、民间故事

民间文学的特征 是多方面的,这里所说的基本特征,主要是与作家书面创作相比较而言,指民间文学在创作和流传中所显示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特殊标志,即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传承性 一、民间文学的集体性 1、含义及表现: 创作、流传中的集体性特点,是民间文学区别于作家文学的重要标志。作家文学作品创作的整个过程都由作家独立完成,创作成果有版权的保护。民间文学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创作者,它是集体创作、集体传承的。 表现在创作和流传上,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1)集体场合中的集体创作。(2)由个别人编出作品雏形,许多人添枝加叶,逐步完善。(3)个人创作,集体流传。 2、集体性特征形成、发展及其具体内涵 (1)集体创作,集体流传; (2)体现在内容上,反映着群体的生活特点、思想感情和价值观念; (3)体现了特定群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是集体智慧和才艺的结晶。 3、研究民间文学的集体性的意义: (1)研究民间文学的集体性,对我们理解民间文学的特殊本质具有理要意义。民间文学的思想和艺术价值,民间文学的巨大生命力,都必须联系集体性方能求得科学的认识。 (2)由于它是劳动人民自己集体创作的成果,直接而充分地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他们的爱憎情感和道德观念、他们的理想愿望和人生哲学等,因而具有直接的人民性。(3)由于它所表达的是活动于广大时间空间范围之内的人民群众的集体意识,所以它是研究一个社会发展阶段、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方的民众心理状态的生动材料。 二、民间文学的口头性 1、口头性含义及其表现: 民间文学又常被称作“人民的口头创作”或“口头文学”。因为它是一种活跃在人民口耳间的特殊的语言艺术。人民大众用口头语言进行文学创作,并通过口头语言将这种创作传承下来,由此形成了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段。民间文学的这些适宜于口头创作和口头流传的特征叫口头性。 2、口头性的形成及发展 (1)文学发展的历史来看,人类最古老的文学就是伴随口语,而不是伴随文字产生的。这种最古老的文学就具有口头性的特征,它们是口头文学,也是最早的民间文学。 (2)口头文学具有很大优越性。被称为“永不凝冻的优质载体”。 ?一是群众以口语为媒介,可以不受文化程度的限制,使最广大民众能够欣赏这种学并立即参与创作。二是灵活性,这种文学活动能灵活简便地贯穿于人们的生产劳动、日常生活之中。 3、民间口头创作和书面文学的联系及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和交融。 三、民间文学的变异性 1、变异性特征及其表现: 民间文学是活的语言艺术,它保留在人们的记忆里,流传在人们的口耳间,永远没有定稿。纵然有时被整理成文,出版发表,也并非定稿,不过处于暂时的稳定状态,一旦回到民间,又继续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民间文学的这种不断变化的特征叫变异性。变异性主要表现在作品的语言变化上,同时也表现在作品的内容、情节、主题、形象、结构等要素的变化上。 2、变异性的形成: (1)变异性形成的内在因素:变异性形成的内在因素是传承者心理机制的差异。因为民间

古代文学研究方法五人谈

“古代文学研究方法论”五人谈 论文作者詹福瑞/王小盾/傅刚/周月亮/杨乃乔内容提要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研究,不仅是研究方法的革新问题,而且是寻找切近中国古代文学性质的最佳研究思维问题,应该把中国古代文学置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宏阔背景中加以考察;文学研究的方法问题在实践层面上,也可以归结为“技术”问题,文学研究越是深入,对“技术”的要求也就越趋强化,王国维所表现的,实际上也是重视“技术”的倾向;学术研究只能稳固地发展,而没有政治学意义上的革命,学术研究也并不总是在“首创”,其界定必须严格,利用不同视角所得到的新认识,并不就是“首创”;文学研究的要义在于养育人性,作为审美与意义的研究,应该从经学、史学的范式中独立出来;古代文学研究方法应该多元共生,传统方法与新方法应该整合起来,王国维的精彩就在于他不仅接受了东方,也接受了西方,既是学者,也是作为思想家的思者。 *** 文化研究:寻找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最佳思维 河北大学教授詹福瑞 “自在的艺术作品”从来就不存在。文学无论如何拒绝社会、忽视社会,却总是深固地植根于社会之中,带有大量的文化意义,是一种文化意义的载体。因此,对中国古代文学作文化的研究,决定于文学自身的文化性质。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研究,也不仅仅是所谓的研究方法的革新问题,而是寻找切近中国古代文学性质的最佳研究思维问题。 文学自产生之初,就处于某种文化关系之中,与其他社会文化扭结在一起。其他的社会文化以一种类似于场的效应的形式影响文学,体现于作家的审美心理、文学观念、作品的主题、体裁、风格和艺术技巧等各个方面。所谓文化的研究,即把中国古代文学置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宏阔背景和综合关系网络中加以考察,以揭示文学作品及文学现象生成的文化原因、文学的文化性质。 这种研究,是一种趋向会通思维的研究。它不仅要求从多种文化纽带审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文学现象,而且对其作圆融通照的研究。这样,就改变了剥离式或单一的研究思维模式,赋予文学研究以宏阔的视野和融通的思维模式。譬如,关于梁代宫体诗的研究,旧的文学史和研究文章多把它视为帝王荒淫生活的反映,在价值判断上也基本上采取否定的态度。这种研究方式,无疑是一种把影响文学的单个因素与其他因素剥离开来的研究方式,是典型的单一式的研究思维。近些年文化研究的兴起,打开了宫体诗研究的广阔视野,研究者从佛教文化、都邑文化和军伍文化等多种文化关系来观照宫体诗,就比较全面、比较合理地揭示了宫体诗产生的文化背景。并在此基础上,对宫体诗作了实事求是的评价。刘勰主张,研究文学现象要追求一种圆融通照的境界。对中国古代文学作文化的研究,就是达到这种境界的研究思维。 文化的研究,还是一种带有鲜明的寻根讨源思维特点的文学研究。发现新的问题,揭示某些未被发现的文学现象,固然是其主要任务;但文化的研究,并不驻足于此。从文化学的角度看,任何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都有其生成的文化根源。对中国古代文学作文化的研究,必然要把研究的目的定在对文学现象的寻根溯源上。中国文学史上的许多问题,正是靠这样的研究得以解决。如四声是古代汉语固有的一种声调现象,但是诚如沈约所言,多历年代,“此秘未睹”。到永明时期,始揭此秘,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永明声律论,创作了永明新体诗,直接影响到近体诗的形成。四声的发现,是古体诗向近体诗转变的关键。四声的自觉,有多种文化原因,其中随佛经翻译而来的对拼音原理的进一步自觉,对四声的发现,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陈寅恪《四声三问》即揭示了四声发现与佛经转读的这一层关系,把四声八病说的研究推进了一大步。 对于古典文学研究来说,文化的研究,是一种开放性的研究思维。它不仅从各种文化因素与文学的联系来研究文学,作由外向内的思维运动;还要立足于文学这一独特的人类精神活动来反观文化,作由内向外的思维运动。这种逆向型的研究,过去一直把它视为与文学研究有关联但又不是同一性质的研究。其实这种认识是比较狭隘的,限制了文学研究的视域。文学是一种文化意义的载体,无疑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研究,不仅要研究文学不同于其他人类文化的特殊性,还要研究文学作为文化组成部分,与其他人类文化的共同性。这样,才是完整的文学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于几千年的中国古代文化氛围之中,呈现出丰富的文化色彩,带有大量的历史文化意义。通过中国古代文学来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应当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任务之一。在这方面,前辈学者已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闻一多通过神话研究来探求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伏羲考》、《高唐神女传说》等文章,均以文学为材料,进行以原始社会为对象的文化人类学研究,成为我国最早从事文化人类学的成功范例。陈寅恪的《元白诗笺证稿》、《论再生缘》、《钱柳因缘诗释证稿》,以诗证史,也是通过中国古代文学来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典范。近些年来,一些学者继闻一多研究之余绪,利用文化人类学来研究《诗经》和《楚辞》以及神话,这些研究虽然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引起一

中国古代神话及其对文学的影响(定稿)

中国古代神话之我见 李贵英 提要:孩提时代,奶奶口中的“藤精树怪”以及妈妈讲的故事“野人家婆”等可以说是我接触到的最早的带一点神秘色彩的故事,这些故事没有史料记载,只是在明间以口头的方式传送下来,一代一代的流传,随着地域的不同,故事的情节也有差别。以野人家婆为例,在同一个县不同村子的老人讲的故事细节不一样,只是结局一样。这就是我们的先辈在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的认识、理解以及征服。故事里的精怪不是像奥特曼里的怪兽一样来自外星球,而是经过岁月洗礼有一定年龄甚至上百年的修炼之后,可以幻化成人形又拥有了一定魔力,这和《西游记》里的妖怪一样也和我们耳熟能详的白娘子有几分相似。这就是我们所熟悉的神话故事,在学生时代我们接触到了完整的神话故事,如女娲补天及精卫填海等。 关键词:中国神话起源发展特点文学影响 一、中国古代神话 (一)神话: 孩提时代,奶奶口中的“藤精树怪”以及妈妈讲的故事“野人家婆”等可以说是我接触到的最早的带一点神秘色彩的故事,这些故事没有史料记载,只是在明间以口头的方式传送下来,一代一代的流传,随着地域的不同,故事的情节也有差别。以野人家婆为例,在同一个县不同村子的老人讲的故事细节不一样,只是结局一样。这就是我们的先辈在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的认识、理解以及征服。故事里的精怪不是像奥特曼里的怪兽一样来自外星球,而是经过岁月洗礼有一定年龄甚至上百年的修炼之后,可以幻化成人形又拥有了一定魔力,这和《西游记》里的妖怪一样也和我们耳熟能详的白娘子有几分相似。这就是我们所熟悉的神话故事,在学生时代我们接触到了完整的神话故事,如女娲补天及精卫填海等。 神话由口头传承到记录于书本再到今天的拍成电视剧,故事也由原来的简单到今天的情节复杂、语言丰富,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和创新,才衍生出中华民族近千年的古老文明和深邃的文化内涵。

谈古希腊神话对西方文学的影响

学校:湖南科技大学 班级: 汉语言文学 姓名:诺岚烟 学号:11~~~ 谈古希腊神话对西方文学的影响古希腊文明作为世界古代文明的源头之一,拥有三千余年的悠久历史。在这片文明的土地上孕育而生的古希腊神话内容丰富、想象奇特。“不和的金苹果”、“伊阿宋取金羊毛”、“潘多拉之盒”、“特洛伊木马”等等,无不反映了古希腊人张扬的个性和丰富的想象力。西方许多著名作家以这些令人心旷神怡或动人心弦的故事为创作素材,直接引用、融入到自己作品的情节或人物性格中,或在潜意识中受其影响,给他们的作品增添了无限的魅力和神韵。总之,希腊神话对西方文学作品影响深远。 一、古希腊神话的主要内容 希腊神话产生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阶段,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无法解释大自然的种种现象与变化,因而相信有所谓的神灵主宰着这一切,并随之产生了一系列的神话传说。 希腊神话传说属于“文明神话”,是古希腊进入文明社会之际,经过进一步文学加工的上古神话传说,形式完整,情节丰富曲折。古希腊神话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 神的故事主要讲天地的开辟和诸神的诞生、谱系以及神的活动等。古希腊以主神宙斯为轴心,形成一个庞大的宙斯神系。宙斯居住的奥林匹斯山上严然是一幅刚刚迈入文明门槛的希腊社会的缩影,在神王宙斯的统辖下,众神各行其政,主宰自然与社会。人们想象出了主宰人类的众神,如主神宙斯、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战神阿瑞斯、海神波塞冬、太阳神阿波罗等。这些神既不像《圣经》中的神在基督徒心中那么高不可及,也不是中国神话中的道德偶像,而是呈现出 一个亲切可爱的人的形象,并且被赋予了同凡人一样复杂的性格。古希腊神话中

的神大多与人同行,与人同性。神的意志就是人的意志,神的情欲就是人的情欲,神就是人自己。众神为所欲为,恣欲纵情的行为体现了古希腊人个人本位的价值观念。 英雄传说是对远古历史的回忆,体现了人们与自然斗争的过程以及支配自然的美好愿望,英雄的建功立业充满了探索精神和理想主义。如赫拉克勒斯在人生的抉择上,毅然选择了艰苦奋斗、为民造福的人生道路,共完成了十二件大功;又如,奥德修斯历经艰险,十年返家,无不显示了英雄们的智慧、果敢、无畏,他们是不可战胜力量的象征,寄寓了古希腊人美好的人生愿望。实际上,古希腊神话与其他民族的神话一样,相信神,相信命运,但是同时也强调了人的力量和奋斗精神,强调对人生和现实的追求,充满了乐观主义精神。 二、古希腊神话对希腊文学的影响 古希腊神话具有高度的文学性,它不仅是希腊文学的珍品,而且是希腊文学发展的源头和土壤。希腊神话,对希腊叙事文学———荷马史诗、传奇小说、伊索寓言以及历史散文,影响尤为显著。在希腊神话的影响下,从题材到手法的虚构性,成为古希腊叙事文学的突出特点,想象的因素在古希腊叙事文学中居于主流。 古希腊神话诞生于原始时代,其神话传说故事反映了处于原始社会的古代希腊人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朦胧认识,成为当时希腊文学作品的重要素材来源,同时也对后来的欧美文学包括英国文学在内的创作和发展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尤其在英美诗歌的发展历史上,更是留下了难以抹去的烙印。 18~19 世纪的英国诗人拜伦的传世巨作《唐璜》中就运用了大量的古希腊神话传说和众神的故事,特别是第三章《哀希腊》就指出了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阿波罗是希腊群岛的守护神,阿波罗在古希腊神话中代表光明,是象征生命、爱情、诗歌和音乐的神灵。这种引自古希腊神话传说的典故,或者直接根据其作为创作素材的例子在英美诗歌当中屡见不鲜。 三、古希腊神话对古罗马文学的影响 古罗马神话是在继承古希腊神话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重点也是解释天地产生、宇宙与人的起源、神的由来、各种自然现象等。随着希腊文化影响的深入,古罗马神话从内容到形式都经历了希腊化的过程。古罗马神话可以看成是

古典文学治学方法(第一章)

古典文学治学方法 熊笃主讲 为什么强调学习方法? ●大师非常重视“方法” ●达尔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爱因斯坦“成功=勤奋+正确方法+少说空话” ●W=X+Y+Z ●贝尔纳:“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 碍才能的发挥。” ●托夫勒:“如果现在人们用80%的时间来传授知识,用20%的时间来获得学习方法和 研究方法的话,这种比例一定要改变,甚至可以说应该倒过来。” ●古谚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解 一生之需。” ●熊基德:“念大学最重要的是学会研究方法,不学会这一手,等于白念大学。” 学习方法研究方法的专书太少: ●《大学生成才素质与学习方法》熊笃重庆出版社2005.1 ●《大学生学习方法十二讲》北师大出版社2005.2 ●《国学治学方法》杜松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4 ●《怎样做研究》布拉克斯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7 ●教师很少教学生学习方法,个别课程也只有零星点滴; 受社会影响,学风浮躁,不懂方法 ●暨南大学硕士生:“网络文学确实好看,但托尔斯泰、巴尔扎克之类名著就是看不进 去”; ●本科中文专业学生看过《三国演义》的寥寥无几,看过电视连续剧的也不到半数; ●本科生课堂笔记记不下来,只会抄板书,一笔一划楷书,速度太慢; ●本科生考试不会做论述题,只习惯于中学生简答题写两三行; ●指导毕业论文发现毫无积累,不知怎样查资料做卡片;不会推理论证、引文格式、 出处加注; ●评论名著、电影只凭直观感觉、情感好恶,缺乏理论深度、知识广度; ●影视演员电视主持人常念错别字;电视连续剧《杨门虎将》中出现“北宋国宾馆”; ●当代青年多满足于网络文学、卡通文学,连19、20世纪名著都看不进去,遑论古典! 研究生与本科生的区别在“独立研究能力” ●要有这种能力就必须掌握方法;不懂方法学位论文很难合格;答辩通过还要抽查送 审;送审不合格,要追回学位。

中西文化对话中的神话整理

中西文化对话中的神话整理 摘要: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神话从未被单独命名,它一直作为不能登大雅之堂的民间文学中的一部分而存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在邀约西方来改造民族自我的同时,也试图在本民族文化中寻找中西方平等对话的 文化平台。在“整理国故”和整理中国文学的呼声中,神话“浮出历史地表”,一跃成为 20 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心目 中中国历史、哲学、宗教、文学艺术发展的源头,取得了复兴民族文化和与西方文化平等对话的双重权力地位,也 使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们获得了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满足了中国现代学者“希腊有,世界有,中国也 有”的文化心理。 关键词:中西文化对话;神话;整理与研究;民族精神 晚清中国遭遇到“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华夏民族一度曾有的骄傲受到巨大的伤害,泱泱大国的优越感 一扫而光,面对先进的西方,中国人情不自禁地产生了复杂的“羡慕、嫉妒、恨”的“怨羡情结”。①在“怨羡情结” 深 处,是现代知识分子复兴民族文化的道义责任和精神焦虑。一方面,一些有识之士将目光转向国外“求新生于 异邦”。另一方面,启蒙者们抛弃高高在上的“庙堂”文学,试图在民间寻找文化的自我更新因素,寻找华夏民 族的文化之根,寻找与西方平等对话的文化平台,神话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源头,取得了与西方平等对话的 权力地位,在“国故”整理中,神话由此“浮出历史地表”,成为中国历史、哲学、宗教、文学艺术发展源头的“圣书”。 一、“浮出历史地表”的民间文学 近代以来,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们在不断向西方学习的同时,也在试图寻找获取中西平衡的自我文化因素,比较中西学术之长短,他们发现民间文学具有中国文化和文学的民族性特点。严复受到“物竞天择”的进化论观点的启发,提出了搜集、研究民间文学的主张,虽说民间隐藏着许多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低俗文化,但是,民间也潜藏着中国文化的精华。黄遵宪提出“考国俗”的主张,认为民俗是民族文化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区别于其他文化的重要指标,是民族文化自我确认的标识,应该注重民俗在社会底层思想启蒙中的作用。晚清学者们对民族文化整体的重视,使民间文学具有了不同寻常的社会地位,它的人民性和大众性特点,使民间文学被看成是民族文化的源头。夏曾佑认为民族幼年的文化风俗在远古神话传说阶段就已经形成了,在文化流传 与迁徙中相对稳定被保留下来的文化风俗,决定了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的特点,这是应该被重视的文化。蒋 观云也从相近的神话传说中得出中国各阶层都是一个人种,拥有共同的风俗和基本相近的道德、宗教观念。 在这样的认识观念中,清末民初的知识分子大大提高了民间文学、特别是神话的历史地位,认为它具有文化 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和文学艺术的多重文化内涵,应该利用它广泛深厚的民间基础,在对原有文化加以改造的基础上,使之变成具有近代启蒙性质的民族新文化。 渴望民族复兴的近代知识分子对民间文学的重视,也引导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侧目于民间和民间文学。新文学的倡导者们以《歌谣周刊》为中心,开始对民间歌谣、神话、传说等进行初步的整理、研究,并且在对这些歌谣的搜集整理中,达成了初步的共识,即某一类型的歌谣有一个共同的母题,有些母题就源自民间神话传说,而顾颉刚对孟姜女哭长城的民间传说的整理,为之后出现的系列对民间神话传说的整理起到了引领作用。1927年《民间文艺》在中山大学创刊,董作宾在《为〈民间文艺〉敬告读者》的创刊词中指出“我们所谓的文艺,不限于韵文的歌谣、谜语、谚语、曲本、唱书等等,凡神话、童话、传说、故事、寓言、笑话等等皆是。”[1]他还郑重指出,在欧美和日本,有关神话、传说、谣谚、谜语等都有鸿篇巨制的研究文章,我们中国重视祖宗文化,但是却忽略了我们文化的出发点,应该补足这一课,这也是未来中国文学创作和研究应该努力的方向。谢六逸还将日本的神话和民间传说翻译过来,以期指导中国民间神话传说的整理。自清末以来出现的民间文学热潮绝非单纯的以“民俗”和“民间文学”作为研究对象,而是在对民间文学祛魅过程中的一种新的赋魅,它一定程度上承载着新文化运动启蒙者共同的文化认同心理,成为近现代知识分子在传统儒学和西化文化之外的第三种文化选择。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除了在民间搜集活生生的民歌小调、神话传说外,还调转潮头,来“整理国故”,他们对“国故”的整理摆脱了过去文人为入世而学的功利目的和单纯的个人爱好,不再借传统的亡灵以复古为目

《三曹诗选》

《三曹诗选》:一部群作者诗选;系“历代诗选/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之一。余冠英选注,精选了三国时代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诗作,共83首,其中曹操(八首),曹丕(二十一首),曹植(五十四首),对深入理解三曹诗作极有帮助。 内容简介 建安时代在中国文学史上,特别是在文人诗的传统里,是一个很突出,很辉煌的时代。钟嵘《诗品》说:自王、扬、枚、马之徒,词赋竞爽而吟咏靡闻。……诗人之风顿已缺丧。东京二百载中惟有班固《咏史》,质木无文。降及建安,曹公父子笃好斯文,平原兄弟郁为文栋,刘桢王粲为其羽翼。次有攀龙托凤,自致于属车者,盖将百计。彬彬之盛大备于时矣曹操、曹丕、曹植合称三曹,是建安时代最为优秀的诗人。他们雅爱词章,不但以帝王之尊、公子之豪提倡文学,促成了五言古体诗歌的黄金时代,而且身体力行,创作了各具风格的名篇佳什:曹操的诗悲凉慷慨,气韵沉雄;曹丕的诗纤巧细密,清新明丽;曹植的诗则骨气充盈,淋漓悲壮,对后代诗人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三曹诗选》依据学界最新的研究成果,曹操、曹丕、曹植诗作,共83首,其中曹操(八首),曹丕(二十一首),曹植(五十四首),对深入理解三曹诗作极有帮助。编注者分加题解和注释,对深入理解三曹诗作极有帮助。 建安时期文学的主要体裁已经从辞赋转变为五言诗,而作家之盛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又说:至于建安,曹氏基命,三祖陈王咸蓄盛藻。甫乃以情纬文,以文被质。“以情纬文,以文被质”说明了建安文学不同于两汉作家“王、扬、枚、马”所代表的以歌颂帝王功德为目的,以讽谕鉴戒为幌子的文学〔一〕,而是有感情有个性的抒发性的文学。也不同于班固《咏史》那样“质木无文”,而是情文兼具,文质相称的文学。这些都是显著的变化,尤其是从颂扬鉴戒到抒情化是一个重大的变化。上面所引的钟嵘和沈约的话虽然简单,可使我们感觉到建安时代是一个文学史上的新时代。在这个文学新时代活跃的作家以“三曹”和“七子”为代表。“三曹”是曹操和他的儿子曹丕、曹植,就是上引《诗品序》所说的“曹公父子,平原兄弟”。“七子”是曹丕《典论?论文》所评述的七个作家〔二〕,《诗品序》提到的刘桢、王粲便是其中的冠冕。七子在政治关系上是三曹的僚属,在文学事业上是三曹的“羽翼”(其中孔融稍不同,请参看注二)。当时三曹在文学上和政治上一样是处在领袖地位的,他们的文学才能和实际成就也配得上这个地位,其中的曹植尤其是历来公认的当时最优秀的作家。建安诗篇流传下来的不足三百首,其中曹植的诗最多(约八十首),其次是曹丕(约四十首),再其次是王粲和曹操(各二十余首)。诗人的作品保存下来或多或少,可以有种种原因,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方法综述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方法综述 姓名:CMM 摘要: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发生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学科特征,对研究者提出了特殊的知识,理论研究策略方面的要求以及相应的基本原则,为研究者提供了无穷尽的问题,并要求研究者运用恰当的方法、论证、分析、解决、问题。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学性研究;学科特征;研究方法 中国现当代文学在高等教育体系内是中国语言文学专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本科阶段,它是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在研究生阶段,它是报考人数多、影响大,颇受欢迎的二级学科。如果要学好中国现当代文学,并进一步在专业研究中有所建树,那么就必须熟练掌握相应的研究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好的研究成果。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历史整体联系的学科观念 中国现当代文学虽然可区分为现代与当代时期,每一时期之内又可区分为不同的阶段,但它们的延续性远远大于断裂性,与古典文学相比,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的共同性远远高于相异性,是一个整体的学科,许多文学现象跨越了不同时期,只有将其来龙去脉置于历史联系的框架内才能得到准确审视。上世纪80年代提出20世纪中国文学概念,90年代以来部分研究者以现代性统摄现当代文学研究,其目的都是希望打破人为制造的学科割裂,追求在统一的富于弹性的整体观照下,对文学历史,文学现象作出更符合历史实际也更深入有效的阐释。例如,黄曼君将数千年形成的古代文论视为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预制的观念立场问题意识方法论特征,陈思和打通现当代文学隔阂的新文学整体观,洪子城梳理左翼革命文学从上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一脉相承的传统,刘纳、陈平原将中

国现代文学的嬗变追询到近代,都体现了这一学科观念的渗透与内化。 李怡的中国现代新诗与古典诗歌传统是另一层意义上历史整体联系和分类比较的成功例证坚持两条腿走路方针,经典研究与一般问题研究发掘新学术空间并举,针对学科对象历史短暂而研究队伍庞大的现状,有人认为现当代文学史的线索已经明了,应该确定一批经典命题,集中力量进行攻坚,同时放弃对一般性文学现象和次要作家作品的研究,避免研究力量的分散和浪费。比如指认鲁迅,郭沫若、朱自清、老舍、巴金、沈从文、曹禺、艾青、穆旦、赵树理、王蒙、张承志、王安忆等人为经典作家,他们的代表作为经典作品;从上世纪初到新世纪的几次文学转型为经典文学现象,小说、诗歌文体为经典文体,等等。 但是,这里的疑惑是,倘若不经过充分的反复的学术研究,怎么确定经典的身份?因为学术阐释恰是很重要很特别的选择接受机制和过程。其实,学科研究还存在大量空白,就以研究相对比较充分的现代文学为例,许多作家作品的研究既不深入也不细致,有的甚至无人问津。比如,对上世纪40年代中长篇小说的繁荣和现代话剧类型的丰富这一文学历史现象和文体创作现象的求证仅仅仰仗几位作家几部作品的研究成果是远远不够的。没有丰满的学科细节研究,对文学发展轨迹的认识始终是模糊的,经典性命题也无法显现。还有人着眼于克服低水平重复研究的弊病,提出要发现新论题,寻找新的学术生长点。这方面已经涌现出一批成果,如探讨地域文化与文学风格的关系,疏理教育史与文学史的线索,发掘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世界性因素,考察古今文学的延传与变异等。由于经典命题蕴含深广,所以对经典的深入研究既有可能深化学科研究,也有可能拓开新的学术空间;反过来,在一般性问题与新问题研究的过程中完全可能形成经典命题。

希腊神话在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地位

希腊神话在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地位 1)希腊神话诞生於原始时代,流传数千年,具有永久的魅力。希腊神话因其有较完整的体系和独特的文学魅力而流传久远。希腊神话对整个西方乃至人类的宗教、哲学、思想、风俗习惯、自然科学、文学艺术产生了全面深刻的影响。接触西方文化,必然会遇到源自希腊神话的典故,而每一本重要的西方经典文学作品几乎都涉及希腊神话中的人物和情节,有些甚至直接取材于希腊神话。 2)希腊神话中的神与人同形同性,既有人的体态美,也有人的七情六欲,懂得喜怒哀乐,参与人的活动。神与人的区别仅仅在于前者永生,无死亡期;后者生命有限,有生老病死。希腊神话中的神个性鲜明,没有禁欲主义因素,也很少有神秘主义色彩。希腊神话的美丽就在于神依然有命运,依然会为情所困,为自己的利益做出坏事。它将现实生活与幻想交织在一起,为人们创造了一个包罗万象的瑰丽世界,生动地描绘了古希腊人的社会生活图景。古希腊人崇拜神,但并不赋予神明过分的崇高性,也不把神明作为道德衡量的标准,而是把他们作为人生的折射。古希腊神话正是以这种人本精神,以动人的故事和深邃的思想内函,历来吸引了广大读者,令人百读不厌,成为后代文学艺术创作丰富的材料源泉。 4)直到今天,希腊神话仍以其优美的形象和浓郁的诗意长久留存在人们的意识中,并作为文学艺术的永恒题材而流传下来。许多故事例如伊阿宋寻找金羊毛、特洛伊战争、偷取火种的普罗米修斯等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故事;例如智慧女神雅典娜、太阳神阿波罗、海神波塞冬等也已成为众人皆知的神话人物。神话是古希腊文学的土壤,此后的诗歌、戏剧等都以神话和英雄传说为题材,它对后来的欧洲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希腊神话对西方文学影响 6)可以说,希腊罗马神话是古希腊文学艺术的源泉和土壤,古希腊罗马文学又是后人了解希腊罗马神话的丰富宝藏。荷马记述古代小亚细亚阿凯亚人(Achaean;即古希腊人)和特洛伊人交战攻打伊利昂城的<<伊利昂纪>>(Iliad)和描写希腊军返航途中种种奇遇的<<奥德修记>>两部史诗包括了绝大部分的希腊神话。赫西奥德(Hesiod)的<<神谱>>(Theogony)收集了希腊神话中

神话传说中的水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土113-1 王彩虹201159503145 神话传说中的水 神话是勤劳勇敢的古代人民在科学理论不发达的情况下,针对不同的人文,社会,自然的现象,进行的各种猜测和想象,虽然它们现在听起来是那么的不符合事实,但实际上这些虚构的想象产生过程都是有一定原因的,它们曾深深的影响了很多人,同时也在很多方面给人类的生活增添了许多情趣,对人类的道德规范也有一定的影响。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资源。河流和海洋也是很多动物生存的家园。事物有利必有弊,水孕育了生命,但同时也有很多生命因为水从地球上永远的消失了。例如人类居住的房屋,必须考虑水的因素,建立在地势较高,不会被洪水冲走的地方;在房屋建筑学中也讲到,若不做防水防潮处理,房屋的使用年限将大打折扣。 水的作用如此之大,水的威力又如此可怕,古代的人类就免不了在与水相关的事情上产生很多的遐想。 在中国的古代神话中,人们比较认同的人类始祖就是女娲和伏羲了。在他们俩幼年的时候就曾因为水而经历不凡:传说伏羲与女娲本是一对兄妹,两人同父亲生活在一起,过着平静的生活,但是雷神却总是对人间降下灾难,父亲对此十分气愤,于是布下陷阱,在雷神在来到人间的时候,将他捉住关押在笼子里,并且打算将他做成食物。后来雷神在父亲出去的时候装可怜使得女娲救了他,给兄妹俩留下一颗牙齿就逃走了,回来寻仇时,兄妹俩用牙齿种出来的葫芦逃过了大洪水。这次洪灾威力巨大,世上仅剩女娲和伏羲两个了,所以说他俩

就是后世人类的始祖了。 所谓无独有偶,发大水淹了整个世界,仅剩下两个人的故事在别的神话记载中也有。比如说希腊神话中丢卡利翁和皮拉的故事:在青铜人类的时代,宙斯看到人类恶行累累,就想要除去这些人,于是派天神到人间发洪水,所有的人都没有办法逃生,要么被水冲走,要么呆在高处却没有食物饿死了,只有普罗米修斯的儿子丢卡利翁和儿媳皮拉十分善良,得到天神帮助,幸免于难,还用向河水中抛石头的方式创造了新一代的人类。新的一代人性格善良、坚强、勤劳、勇敢,很符合天神们的要求,成为后世始祖。 以上两则都属于创世神话,这些神话的流传,解决了很多人关于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的疑问;表明了人类在繁衍的过程中,对于祖先有一种崇拜和敬仰之情;也说明了人类自出现以来就经历过洪灾,而且在洪灾中侥幸逃脱的人都成为了公认的英雄。 洪水不是一次性的,时间久了还是会出现的,因此女娲到了成年又遇到了一次洪水———女娲补天的故事:女娲用水(从生物学角度讲,这个想象很合理,人类体内水的含量约占人类体重的70%)和黄泥造了很多可爱的人类,幸福的生活在地球上,但幸福总是短暂的,天界出现了混乱,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打起来了,共工输了后一怒之下撞折了不周山上的擎天柱,接着人间就开始发大水了,人类生活在灭亡的边缘,女娲心生怜悯,炼石补天,这才拯救了全人类。这个传说更加巩固了女娲在世人心中的高大形象,也更加说明了人类能够生存下来离不开治水能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