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霍桑《祖父之椅的整部历史》中的含混叙事

霍桑《祖父之椅的整部历史》中的含混叙事

霍桑《祖父之椅的整部历史》中的含混叙事

作者:邱思佳

来源:《文学教育》 2019年第8期

邱思佳

内容摘要:霍桑在写作《祖父之椅的整部历史》时,有意模糊了中层叙述者和内层叙述

者的边界,将真实读者带入文本中来,拉近读者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与此同时,霍桑还将叙事

媒介模糊化处理,加深了作品的虚幻程度,给故事抹上了浓厚的童话色彩。

关键词:叙事者叙事媒介模糊性

《祖父之椅的整部历史》(The Whole History of Grandfather’s Chair,1841)是霍

桑的第一部儿童文学作品,由《祖父之椅》(Grandfather’s Chair,1840)、《自由之树》(Liberty Tree,1841)、《杰出的长者》(Famous Old People,1841)合集而成。故事以古老的椅子为线索,通过祖父和子孙炉边话谈的方式,讲述了新英格兰的历史。但该作品的出版,并未

受到太多的关注,直到《红字》大获成功,评论者们才相继将目光投向霍桑的儿童文学作品。

哈勒克(Reuben Post Halleck)在《美国文学史》中评价道,“霍桑的儿童文学作品持续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儿童,使其成为少数杰出的儿童文学作家”(Halleck,1911:214)。国外评论

界主要聚焦在该小说的历史层面上,而国内评论界几乎遗忘了霍桑的儿童文学创作,到目前为

止相关的评论文章只有寥寥几篇。

对于儿童文学,霍桑反复强调叙事可作为一种策略来塑造孩子们的经历,从而控制对他

们的教育(Laffrado,1992:5)。因此在他的儿童文学里——无论是历史,自传还是神话——霍桑更多的使用叙事策略来影响孩子们的经历(5)。在《祖父之椅的整部历史》中,叙述者通过叙事媒介椅子来完成新英格兰历史的讲述。在讲述的过程当中,为了兼顾隐含读者和真实读者,霍

桑有意模糊了中层叙述者和内层叙述者的边界,将真实读者带入文本中来,拉近读者与文本之

间的距离。与此同时,霍桑还将叙事媒介模糊化处理,加深了作品的虚幻程度,以吸引年轻的

小读者。

1.中层叙述者与内层叙述者的含混

《祖父之椅的整部历史》中两有两类叙述者:中层叙述者(middle level narrator)和内层叙述者(inner level narrator)。中层叙述者能够随时进入文本当中,与读者进行交流,在读者对文本的理解上,起着重要的作用。祖父则是文本的内层叙述者,在叙述历史故事时,

他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控制着故事的发展。两类叙述者分工明确,但有时霍桑会故意模糊中

层叙述者和内层叙述者的边界,造成文本的不确定性。

霍桑的中层叙述者,即非戏剧化叙述者(undramatized narrator),在文本中承担了重要的角色,尤其在读者对文本理解的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该叙述者不仅自由地进入到文本

当中,向真实读者介绍了祖父,四位小听众,以及故事的媒介椅子,还通过“你”或者“我们”这一称呼,直接与真实读者进行对话,在读者与故事之间建立很强的联系,将真实读者带入到

文本中来。用第二人称“你”来强调真实读者,也使得叙述更为亲切,拉近了叙述者和真实读

者之间的关系。中层叙述者也会对文本进行编辑,当祖父的叙述太过冗长时,该叙述者便会留

下一些重要的东西,省略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并对人物表达自己的洞见,来帮助小读者理解。而霍桑的内层叙述者,也是文本的戏剧化叙述者(dramatized narrator),即充满智慧,富有

霍桑《祖父之椅的整部历史》中的含混叙事

霍桑《祖父之椅的整部历史》中的含混叙事 作者:邱思佳 来源:《文学教育》 2019年第8期 邱思佳 内容摘要:霍桑在写作《祖父之椅的整部历史》时,有意模糊了中层叙述者和内层叙述 者的边界,将真实读者带入文本中来,拉近读者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与此同时,霍桑还将叙事 媒介模糊化处理,加深了作品的虚幻程度,给故事抹上了浓厚的童话色彩。 关键词:叙事者叙事媒介模糊性 《祖父之椅的整部历史》(The Whole History of Grandfather’s Chair,1841)是霍 桑的第一部儿童文学作品,由《祖父之椅》(Grandfather’s Chair,1840)、《自由之树》(Liberty Tree,1841)、《杰出的长者》(Famous Old People,1841)合集而成。故事以古老的椅子为线索,通过祖父和子孙炉边话谈的方式,讲述了新英格兰的历史。但该作品的出版,并未 受到太多的关注,直到《红字》大获成功,评论者们才相继将目光投向霍桑的儿童文学作品。 哈勒克(Reuben Post Halleck)在《美国文学史》中评价道,“霍桑的儿童文学作品持续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儿童,使其成为少数杰出的儿童文学作家”(Halleck,1911:214)。国外评论 界主要聚焦在该小说的历史层面上,而国内评论界几乎遗忘了霍桑的儿童文学创作,到目前为 止相关的评论文章只有寥寥几篇。 对于儿童文学,霍桑反复强调叙事可作为一种策略来塑造孩子们的经历,从而控制对他 们的教育(Laffrado,1992:5)。因此在他的儿童文学里——无论是历史,自传还是神话——霍桑更多的使用叙事策略来影响孩子们的经历(5)。在《祖父之椅的整部历史》中,叙述者通过叙事媒介椅子来完成新英格兰历史的讲述。在讲述的过程当中,为了兼顾隐含读者和真实读者,霍 桑有意模糊了中层叙述者和内层叙述者的边界,将真实读者带入文本中来,拉近读者与文本之 间的距离。与此同时,霍桑还将叙事媒介模糊化处理,加深了作品的虚幻程度,以吸引年轻的 小读者。 1.中层叙述者与内层叙述者的含混 《祖父之椅的整部历史》中两有两类叙述者:中层叙述者(middle level narrator)和内层叙述者(inner level narrator)。中层叙述者能够随时进入文本当中,与读者进行交流,在读者对文本的理解上,起着重要的作用。祖父则是文本的内层叙述者,在叙述历史故事时, 他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控制着故事的发展。两类叙述者分工明确,但有时霍桑会故意模糊中 层叙述者和内层叙述者的边界,造成文本的不确定性。 霍桑的中层叙述者,即非戏剧化叙述者(undramatized narrator),在文本中承担了重要的角色,尤其在读者对文本理解的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该叙述者不仅自由地进入到文本 当中,向真实读者介绍了祖父,四位小听众,以及故事的媒介椅子,还通过“你”或者“我们”这一称呼,直接与真实读者进行对话,在读者与故事之间建立很强的联系,将真实读者带入到 文本中来。用第二人称“你”来强调真实读者,也使得叙述更为亲切,拉近了叙述者和真实读 者之间的关系。中层叙述者也会对文本进行编辑,当祖父的叙述太过冗长时,该叙述者便会留 下一些重要的东西,省略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并对人物表达自己的洞见,来帮助小读者理解。而霍桑的内层叙述者,也是文本的戏剧化叙述者(dramatized narrator),即充满智慧,富有

论《小伙子古德曼布朗》中象征主义的使用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透过霍尔顿看《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代际关系 2 英汉语中恐惧隐喻的认知分析 3 浅析《红字》的含混性 4 美国电影作品中英雄主义所隐含的美国社会文化 5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6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799 75 79 38 7 对中英组织文化差异的跨文化研究 8 素质教育下农村小学英语现状初探--以某县为例 9 语境视角下的“吃”字翻译研究 10 论《呼啸山庄》中的意象 11 从语用原则视角分析政治演讲中的语用策略 12 英语经济新闻标题翻译在模因传播中的分析 13 从《小妇人》看男性缺失时十九世纪美国女性的成长 14 论石黑一雄《别让我走》中新与旧的世界 15 英语定语从句的理解与翻译 16 试析中文歌曲汉英语码转换的形式与功能 17 论童话《小王子》的象征创作 18 从习语来源看中西文化之不同 19 公共标识翻译的跨文化语用学研究 20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21 体态语和跨文化交际—体态语在国际商务中的重要作用 22 探析《红字》中齐灵渥斯的恶中之善 23 《推销员之死》的文化解读 24 田纳西•威廉斯《玻璃动物园》中的南方淑女形象 25 Foreign Publicity Translation 26 The Heroism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27 身势语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应用 28 论标示语汉英翻译中的等效问题 29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手法 30 文化差异对英语阅读的影响 31 隐喻在英语新闻标题中的功能 32 《蝇王》中神话元素的象征意义 33 论中美商务谈判中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价值观冲突及对策 34 翻译美学理论下的唐诗英译意境美研究 35 广告翻译中的模因传播 36 《宠儿》女主人公赛斯人物形象分析 37 从传统节日庆祝方式的角度比较中英文化差异 38 一位《飘》不去的女性—《飘》中斯佳丽的女性主义性格特点成长分析 39 《林湖重游》中的静态美分析 40 跨文化交际中的社交语用失误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41 中国文化特色词的英译——以《阿Q正传》的两个译本为例 42 从《宠儿》透视美国黑人女性的悲剧

纳撒尼尔·霍桑《神奇之书》的叙事特征

纳撒尼尔霍桑《神奇之书》的叙事特征 李瑞春 【期刊名称】《《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9(000)003 【总页数】5页(P71-75) 【关键词】纳撒尼尔·霍桑《神奇之书》; 双重叙述层次; 直接引语; 细节描写 【作者】李瑞春 【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 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是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主要代表。他既是美国“罗曼司”文学传统的开拓者,也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为儿童读者改编古希腊神话的作家,其代表作是《神奇之书》(A Wonder Book for Girls and Boys)和《探戈尔伍德故事》(Tanglewood Tales for Girls and Boys)。这两部儿童文学作品早在20世纪初就被孙毓修先生介绍到了国内,他在《文苑:读欧美名家小说劄记》中指出,“若以神话而兼冒险之事、古史之迹者,则惟美人霍生甯之wonder book与tangle wood tales二书乎。此书假希腊古事,点缀而成。”[1]除了以上两部作品,霍桑创作的其他儿童文学作品还有《祖父之椅的整部历史》(The Whole History of Grandfather's Chair)和《名人传记故事》(Biographical

Stories for Children),因此称霍桑为儿童文学作家也不为过。霍桑创作儿童文学的目的比较复杂,既有在《名人传记故事》序言中所说的培养美国儿童的社会责任感,以及获得更长久的文学声誉的因素[2],也有霍桑对当时美国儿童文学创作状 况不甚满意的原因。他认为美国儿童文学说教味浓厚,质量低下因而毫无益处,如果要真正取得教育儿童的目的,就必须采用一种符合儿童心理和审美志趣的文学创作模式。因此,霍桑运用了更易于儿童读者接受的叙事方式和技巧,使他的儿童文学作品生动有趣且寓教于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神奇之书》。 一、双重叙述层次 在叙述方式上,《神奇之书》使用的是双重叙述层次。叙述层次或叙述分层是叙述学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在一个叙述文本中有两个或多个叙述者,“所谓叙述层次,指所叙故事与故事里面的叙事之间的故事的界限。”[3]P43胡亚敏根据热奈特区 分的内外叙述层次,把外部叙述层次称之为“外叙述者”,内部叙述层次称为“内叙述者”,“外叙述者是第一层次故事的讲述者”“内讲述者指故事内讲故事的人”。[3]P43-44《神奇之书》的外叙述者是“我”,内叙述者是尤斯塔斯·布莱特。“我”描述了在探戈尔伍德庄园聚集着一群快活的孩子,为了避免真人名字带来的麻烦,“我打算把他们叫做报春花、长寿花、香蕨木、蒲公英、蓝眼睛,虽然这些名字更适合于一群天使而不是一伙人间的孩子”。[4]P1334在孩子们中间,有一 个善于讲故事的年轻人——尤斯塔斯·布莱特,一个十八岁的大学生。孩子们经常 缠着尤斯塔斯讲故事,尤斯塔斯为了“显摆”自己的学问也乐此不疲。《神奇之书》的主体部分是内叙述者尤斯塔斯为孩子们讲述的六个古希腊神话故事,即《女妖戈耳工的首级》《点金术》《儿童乐园》《三个金苹果》《奇妙之罐》和《喀迈拉》。《神奇之书》中,外叙述者不仅起到了的背景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创设了适合于儿童阅读或欣赏古希腊神话故事的情境。众所周知,儿童文学作品要符合儿童的年龄和身份特征,切合儿童的心理和审美习惯,惟其如此,才能赢得儿童的喜爱,进而

《福尔摩斯探案集》与《霍桑探案》的对比研究

《福尔摩斯探案集》与《霍桑探案》的对比研究 作者:陈茜 来源:《大观》2019年第09期 摘要:17世纪美国著名文学家爱伦·坡所著的《毛格街谋杀案》被认为是现代推理文学诞生的起源,不过真正让推理小说在文学领域开始登上大雅之堂的,莫过于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集》。程小青的《霍桑探案》是在学习模仿《福尔摩斯探案集》的基础上植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而创作出来的,是中国侦探小说的代表之作。文章从人物设定、叙事模式、时代背景、小说内容等方面入手,对中西两部作品进行比较研究,既有《霍桑探案》对《福尔摩斯探案集》的模仿与借鉴,也有对近现代中国侦探小说的发展概述,并证明侦探小说存在的历史必然性。 关键词:福尔摩斯;霍桑;程小青;探案 福尔摩斯为英国著名现代推理小说家柯南·道尔于18世纪创作的系列侦探推理小说里面的经典人物。以福尔摩斯为主角的系列小说总计4部长篇与56部短篇,最终汇集形成《福尔摩斯探案集》。在小说中,柯南·道尔十分成功地刻画出一个冷峻睿智、富有绅士风度的侦探形象,这一形象一经出现,就因其神奇的断案能力、鲜明的个性,而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成为推理小说发展史上的经典形象之一。《霍桑探案》是我国现代侦探推理小说中的代表性作品,属于我国作家借鉴西方推理侦探小说而进行的本土化创新。两部侦探小说具有很大的可比性。 一、《福尔摩斯探案集》对《霍桑探案》的影响 严格说来,中国传统文学的小说领域仅有公案与侠义题材的文学作品,而不存在侦探推理小说,此类文学形式是近代我国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才出现的。20世纪初,西方侦探推理小说被翻译并引入我国,这一类型的文学作品受到很多读者欢迎,从而使得我国的很多作家也纷纷从事侦探推理小说的创作,从而形成我国的这一文学形式。1916年,程小青参与了《福尔摩斯探案集》的翻译,这为其后来创作同类作品积累了基础,在大量翻译了柯南·道尔的小说以后,程小青开始了他的《霍桑探案》创作之旅。由翻译家到作家,是我国很多侦探推理小说作者开始创作的普遍模式,而这其中最为成功、最具代表性的作家就是程小青。 他的创作是在引进和模仿西方推理小说的基础上进行的文学创作。程小青的《霍桑探案》贴近中国现代市民的生活,人物、场景、事件都打上了中国烙印,因而很能够迎合我国读者的口味,更加本土化,比舶来品更受欢迎。 二、《福尔摩斯探案集》和《霍桑探案》的相似性

《年轻的古德曼·布朗》的含混主题论析

《年轻的古德曼·布朗》的含混主题论析 作者:周小川甘文平 来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05期 摘要:《年轻的古德曼·布朗》是美国作家霍桑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作者在这篇小说中将自己对人性善恶的复杂理解通过富有象征意味的人名、意象利时帘隐喻以及主人公古德曼·布朗和费丝言行的含混矛盾表现出来,从而突现了小说的“含混”主题——人性本质的亦“善”与亦“恶”。 关键词:含混主题;人性善恶;人名;意象;时空隐喻;象征 中图分类号:1712.0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477(2008)05-0763-04 纳桑尼尔·霍桑是美国19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其短篇小说《年轻的古德曼。布朗》一直以来备受读者喜爱。小说的情节虽然比较简短,但其中所蕴含的意义却是深刻的。长期以来,国内外批评家们比较关注对霍桑小说中所体现的有关“原罪”、“内在的堕落”,等加尔文教教义中的观念的解读和研究,而有关这些小说中所包含的含混主题,即人性亦“善”亦“恶”的本质方面却论述较少,本文即是在此方面的一次尝试。 一 威廉·燕卜荪在他的《朦胧的七种类型》(Seven Types of Ambiguity)一书中对“含混(am-biguity)”这一概念是这样描述的:“任何语义上的差别,不论如何细微,只要它使一句话有可能引起不同的反应……能在一个直接陈述上加添细腻意义的语言的任何微小效果……‘含混’本身可以意味着你的意思有肯定,意味着有意说好几种意义,意味着可能指二者之一或二者皆指,意味着一次陈述有多种意义。”由此可知,含混是指由于文学语言的含混多义性、象征意义的多重性以及意象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的文本意义的复杂多义和不确定性。 小说《年轻的古德曼·布朗》是以清教思想盛行的美国新英格兰地区马萨诸塞州的塞勒姆村为背景的。按照清教教义,人皆有罪,且与生俱来不可改变,而超验主义则以人性本善的观点为理论前提,认为“每一个‘邪恶的’行为都由一个相应的‘善良的’行为来补偿”。出生于清教家庭的霍桑深受清教思想的影响,一方面他自幼浸润了“原罪论”与“命定论”的清教思想,另一方面又受到了超验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这两种思想的冲突,直接导致了霍桑复杂而矛盾的个性及心理。这样就给霍桑的小说创作打上不同思想矛盾的烙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