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1.2吸热过程

11.2吸热过程

11.2吸热过程
11.2吸热过程

11-2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导学案

备课人宋文帅姓名日期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熔化、汽化和升华都要吸热;

2、应用分子动理论的要点和物体内部结构的知识解释有关热现象。

3、会对蒸发和沸腾进行比较;

二、过程和方法

学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能根据数据作出物理图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吸热过程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

自主预习阅读教材

熔化、汽化、升华,蒸发,沸腾

问题思考

我们知道物质存在的状态,通常有气体、液体和固体三种状态。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条件下,能处于不同的状态。例如水,可能成为固态的水,也可能成为气态的水蒸气,也可能成为液态的水。无论水处在什么状态下,水的分子是相同的。那么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会互相转化。通过前面探究冰的熔点可知,当晶体熔化时,温度不变;但若停止加热,熔化过程就会逐渐停止,这是为什么呢?

讨论学习

(1)熔化与吸热:

从分子动理论的观点看,当晶体被加热时,每个分子的振动逐渐加剧,分子间的束缚随之减弱,以致有的分子能较为自由地“游动”,呈现流动性,这是晶体便处于熔化过程。如果要使熔化过程继续,外界需对分子继续加热,以便更多分子能“游动”。所以在熔化过程中,外界所加的热,都用来减小分子间的束缚,并不能使温度升高。这也说明熔化是吸热过程。实验探究――加热熔化海波和石蜡

加热熔化海波和石蜡,用温度计测出海波和石蜡熔化时的温度值,并在坐标纸上画出海波和石蜡熔化时的温度变化曲线,让学生讨论所作曲线的物理意义。试试,若不加热,石蜡和海波的熔化过程是否会停止。

(2)汽化与吸热

当液体加热至沸点,大量分子会挣脱周围分子的引力而飞出,这种剧烈的汽化现象就是沸腾。若要沸腾过程继续,外界必须继续加热,以便更多分子飞出。在沸腾过程中,外界所加的热,为分子挣脱引力而提供能量,并不能使液体温度升高。

另一种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叫做蒸发。液体的蒸发随时都在发生。这是因为在任何温度下,总会有一些分子可以得到足够的能量而挣脱周围液体分子的引力,脱离液面飞向空中。

实验探究――蒸发快慢的影响因素

放两支温度计,其中一支的玻璃泡上包湿布,并将湿布的另一端放入水中。比较两支温度计的示数。

液体温度越高、液体表面越大、液体表面空气流动越快时,液体蒸发就越快。

(3)升华与吸热

如果固体分子从外界吸热,直接挣脱周围的分子引力而飞出,那么物质就可以直接从固态变为气态,这种现象称为升华(subllimation)。

产生舞台效果缕缕青云或淡淡薄雾就是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升华造成的现象。防蛀的樟脑球过一段时间后会自动消失,冬季晾在室外冰冻的衣服也能变干等,这些都是升华现象。升华也是吸热过程,人们常将升华过程中的吸热特点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例如,人们利用干冰升华的特点进行人工降雨。当干冰进入冷空气层,会很快升华,在升华过程中将吸收大量的热量,使冷空气层的气温急剧下降,这时高空中的水蒸气便会变成小冰晶。小冰晶逐渐变大后下落,在下落中遇到暖气流就会熔化而形成雨。

自我检测

课后习题

物质的吸热能力与比热容

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热学属性,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初中物理课程标准“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尝试用比热容说明简单的自然现象”。对比热容的要求属于“了解”水平。但明确要求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中发现这一属性。同时强调物理知识的应用,及其与生活和社会的联系。 我们教学时,一般也按照多数教材从吸热本领大小这一方面,通过实验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观察实验现象得出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在升高相同的温度时,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结论,引入的比热容这一物理概念。比热容概念本身就使学生感到很陌生;又涉及到了物质的“种类”、“质量”、“升高的温度”和“吸收的热量”这四个物理量的关系,其中对“吸收的热量”又没法实现直接测量,而要转化到测量“加热时间”上,这无疑之中又增加了探究的难度。再加上“物质的吸热能力”与“物质的比热容”是二个不同的概念,说吸热能力强的物体的比热容就大,更使学生不能正确了解比热容概念的意义。 在实验中要比较物质吸热的多少,就用相同的酒精灯来加热,转化成比较加热时间的长短。取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吸热的多少或吸收相同的热量,比较升高的温度。理想化地认为在相同时间内,水和煤油吸收的热量一样多,而煤油的温度升得高。既然是吸收的热量一样多,怎么能说水的吸热能力强呢? 对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学生的讨论也存在分歧: 同质量、同初温的水和煤油,用相同的酒精灯加热时,通过比较它们温度升高的多少来判断吸热能力的强弱,煤油的温度升得快。 所以大部分同学的结论是: 煤油的吸热能力强。而我们教师强加给学生的结论是: 水的吸热能力强,并解释为温度升高的低的吸热本领强,因为,温度升高的低的物质如果也升高到相同的温度,还要继续加热,就说明它的吸热本领要强。但这样的解释只能说吸收的热量多,并不能说明吸热能力强,学生不仅不明白甚至更糊涂。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关系以及反应防热或吸热的判断

一、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关系 (一)、化合反应中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绝大多数的化合反应是放热反应,少数化合反应是吸热反应。 1、化合反应中常见的放热反应: (1)氢化物的生成反应是放热反应的实例 ①氢气与氟气黑暗处就爆炸放热:H2 +F2 =2HF ②氢气在氯气中燃烧放热:H2 + Cl2点燃2HCl ③氢气和氯气的混合光照爆炸放热:H2 + Cl2光照2HCl ④氢气在氧气或空气中燃烧放热:2H2 +O2点燃2H2O ⑤氮气和氢气合成氨气是体积缩小的放热反应:N2 +3H2高温高压催化剂2NH3(2)氧化物的生成是放热反应的实例 ①木炭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放热:C+O2点燃CO2 ②一氧化碳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放热:2CO+O2点燃2CO2 ③氨气催化氧化生成一氧化氮和水放热:4NH3 +5O2催化剂加热4NO+6H2O ④硫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放热:S+O2点燃SO2 ⑤二氧化硫与氧气催化氧化反应放热2SO2 +O2催化剂加热2SO3 (3)含氧酸的生成反应是放热的实例 ①三氧化硫溶于水生成硫酸是放热反应:SO3 +H2O=H2SO4 (4)强碱的生成反应是放热反应的实例 ①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放热:Na2O+H2O=2NaOH ②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放热:2Na2O2+2H2O=4NaOH+O2↑ ③生石灰氧化钙和水放应生成氢氧化钙放热:CaO+H2O=Ca(OH)2 (5)活泼金属的含氧酸盐的生成是放热反应的实例 ①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钠放热:Na2O+CO2=Na2CO3 ②生石灰氧化钙与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钙放热:CaO+CO2=CaCO3 2、化合反应中常见的少数吸热反应 (1)氢化物的生成反应是吸热反应的实例 ①氢气与碘持续加热生成碘化氢吸热:H2 +I2加热2HI ②氢气和硫蒸气加热反应生成硫化氢吸热:2H2 +S 点燃2H2S

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导学案教案

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导 学案教案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第十一章第二节《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导学案第1课时 问题引入: 夏天有的同学喜欢吃冰块解热,有的同学用凉水洗脸解热。这样做有什么科学道理呢 第一部分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熔化与吸热”部分】 (1)物态是的统称,通常把固态、液态、气态下的物质分别称为、、。 (2)回顾冰的熔化实验,当晶体熔化时,温度,但是若停止加热,熔化过程就会,这是为什么呢 观察“熔化时的分子运动模型”,阅读课文,从分子动理论的观点进行解释。 请你探究: 加热海波和石蜡,使其熔化,用温度计测出海波和石蜡熔化时的温度值,并在坐标纸上画出海波和石蜡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讨论所作曲线的物理意义。试试,若不加 热,石蜡和海波的熔化过程是否停止 小组展示: 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需要加

热,停止加热,熔化过程 这说明熔化的过程是一个的过程。 请你尝试: 把一块冰块握在手心,注意观察冰块的变化和手的感受,和你的小组同学进行交流,谈一下你的发现和感受。 第二部分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汽化与吸热”部分回顾上节“水的汽化”实验】(1)当液体加热至沸点,大量分子挣脱周围分子的引力而飞出,这种剧烈的汽化现象就是若要沸腾过程继续,必须对液体继 续,以便更多的分子飞出。在沸腾观察中,外界所加的热,为分子挣脱引力提供能量,并不能使液体温度升高。通过观察“汽化时的分子模型”加深理解。 (2)认真观察课本图11-19,体会“水蒸发快的晾衣方式”,总结影响液体蒸发的因素:、、。 (3)汽化和沸腾的区别 小试牛刀:

习题: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

一.基础知识 1.冬天,当气温急剧下降时,大明山上很多树枝都挂满晶莹的雾凇。产生这种现象的舞台 变化主要是() A.凝华 B.升华 C.凝固 D.汽化 2.炎热的夏天,从冰箱内取出的冰棍周围会冒“白气”;水烧开后壶嘴喷出“白气”,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冰棍周围的白气是冰熔化的小水珠 B.这两种情况的白气都是水蒸气 C.这两种情况的白气都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而成的小水珠 D.冰棍周围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而成的小水珠 3.物质从气态变成____________的过程叫做液化,用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的办法可以使气体液化,液化过程______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 4.现在市场上出现了一种新型小巧的取暖袋,使用前先把它浸入热水中,使里面的物质熔化,拿出后,袋里的物质在___________时_______________热量供人取暖。 5.指出下列现象所属的物态变化。 (1)冬天玻璃窗上的冰花() (2)铁水浇铸成工件() (3)从游泳池里上来时感到凉爽() (4)春天水池中的冰化成了水( ) (5)夏天,衣柜中的樟脑丸不见了() (6)秋天,看到早晨的露水() 二.课堂练习 1.下列几组物态变化中都放热的是() A.熔化,液化,升华 B.熔化,汽化,升华 C.凝固,凝华,液化 D.凝华,汽化,升华 2.新疆的冬天白雪皑皑,景色十分美丽。下列关于雪形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熔化,放热过程

C.凝华,放热过程 D.凝固,放热过程 3.被100℃的水蒸气烫伤要比同温度开水烫伤要厉害的原因是() A.水蒸气的温度高 B.水蒸气含的热量多 C.水蒸气液化时要放出大量的热 D.水蒸气与烫伤部位接触得快 4.当物体放出热量时,它的温度() A.一定降低 B.一定不变 C.可能不变 D.以上说法都不对 5.关于熔化和凝固,下面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水的凝固点是0℃,但0℃的水不一定会结冰 B.从温度是-15℃的冰箱冷冻室中取出的冰块马上就会熔化 C.各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凝固,熔化温度 D.水结冰时要从外界吸收热量 6.寒冷的冬天,居民楼的玻璃窗上会起“雾”或结“冰花”。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玻璃窗上的“雾”是水蒸气液化生成的 B.玻璃窗上的“冰花”是水蒸气升华生成的 C.“冰花”结在玻璃窗的内表面 D.“雾”出现在玻璃窗的内表面 7.第十三届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于2011年12月24日试营业,2012年1月5日正式开幕。游客在参观时,其嘴里不断呼出“白气”,这是__________现象。冰雕作品的质量会一天天减小,这是___________现象。 8.炎热的夏天,戴眼镜的小华从空调屋出来后,镜片上出现一层薄雾而变得模糊不清,但过了一会儿,镜片又变得清晰起来,镜片上先发生______________现象后发生_____________现象。(填物态变化过程) 9.一辆运输液态氨的罐车在途中由于事故发生侧翻,液态氨泄漏。瞬间,车周围出现了大量“白雾”,这是由于液氨___________导致空气中的水蒸气___________形成的;消防队员赶到后,冒着生命危险,用湿棉纱堵塞漏口,湿面纱很快结冰将漏口堵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节《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教案(沪科版初三) (2)

第二节《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教案(沪科版初三) (2) (1课时) 【教学目标】 A、知识与技能 1、明白得熔化、汽化和升华都要吸热; 2、应用分子动理论的要点和物体内部结构的知识讲明有关热现象。 3、会对蒸发和沸腾进行比较; B、过程和方法 学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能依照数据作出物理图像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吸热过程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 【重难点】熔化、汽化、升华,蒸发,沸腾 【教具】洒精、棉花、温度计,吹风机、熔化加热器材 【教材分析】教材在讲明物态变化时,运用〝当晶体温度升高时,分子的振动加剧〞的论断。这一论断早在初二年就已通过〝温度越高,扩散过程越快〞的实验证实的。因此在本节课应用这一论断,让学生加强知识间的联系。 【教学设计】气体、液体和固体的内部结构,不能直截了当观看,只有依据它们的宏观特点作推论。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想象、推理和利用比喻,因此这种推理应当是言之有据的,要抓住宏观特点,分析其内部结构,比喻要恰当。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我们明白物质存在的状态,通常有气体、液体和固体三种状态。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条件下,能处于不同的状态。例如水,可能成为固态的水,也可能成为气态的水蒸气,也可能成为液态的水。不管水处在什么状态下,水的分子是相同的。那么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会互相转化。通过前面探究冰的熔点可知,当晶体熔化时,温度不变;但假设停止加热,熔化过程就会逐步停止,这是什么缘故呢? 2.进行新课 (1)熔化与吸热: 从分子动理论的观点看,当晶体被加热时,每个分子的振动逐步加剧,分子间的束缚随之减弱,以致有的分子能较为自由地〝游动〞,出现流淌性,这是晶体便处于熔化过程。假如要使熔化过程连续,外界需对分子连续加热,以便更多分子能〝游动〞。因此在熔化过程中,外界所加的热,都用来减小分子间的束缚,并不能使温度升高。这也讲明熔化是吸热过程。 实验探究――加热熔化海波和石蜡 加热熔化海波和石蜡,用温度计测出海波和石蜡熔化时的温度值,并在坐标纸上画出海波和石蜡熔化时的温度变化曲线,让学生讨论所作曲线的物理意义。试试,假设不加热,石蜡和海波的熔化过程是否会停止。 〔2〕汽化与吸热 当液体加热至沸点,大量分子会挣脱周围分子的引力而飞出,这种剧烈的汽化现象确实是沸腾。假设要沸腾过程连续,外界必须连续加热,以便更多分子飞出。在沸腾过程中,外界所加的热,为分子挣脱引力而提供能量,并不能使液体温度升高。 另一种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叫做蒸发。液体的蒸发随时都在发生。这是因为在

中考《物态变化》整理

《物态变化》复习指导 一、构建网络 二、点击考点 (一)温度及温度计 1.两个温度的规定:一是指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二是指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 2.三种温度计的主要区别(见下表) 3.温度计使用的注意事项: ①测量前应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②要观察温度计的测量范围;③认清温度计的最小分度值; ④测量时温度的液泡应浸没在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⑤要等到液柱稳定后再读数;⑥读数时温度计的液泡不能离开被测物体;⑦视线应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例1.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做大目的是:温度变化相同时,体积变化大,上面的玻璃管做细的目的是:液体体积变化相同时液柱变化大,两项措施的共同目的是:读数准确。 (二)物态变化: 1.寻找规律 (1)定义模式: ①物质从(直接)变成叫做。(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如,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叫汽化,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②(温度条件)、(发生部位)、(剧烈程度)的汽化现象叫。(蒸发或沸腾) 如,在任何温度下,在液体表面进行的缓慢的汽化现象叫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叫沸腾。 (2)三个点:熔点、凝固点、沸点。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液体凝固成晶体时的温度叫凝固点,它跟晶体的熔点数值相等;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 (3)三因素:指影响液体蒸发的三个因素,即:液体温度的高低、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液体表面上空气流动的快慢。 (4)三条件:熔化、凝固、沸腾 如:晶体熔化的条件:⑴达到熔点。⑵继续吸热;液体凝固成晶体的条件:⑴达到凝固点。⑵继续放热;沸腾条件:⑴达到沸点⑵继续吸热。 (5)三规律:熔化、凝固、沸腾不断热温度 . 如:晶体熔化时,不断吸热,温度不变,凝固成晶体时,不断放热,温度不变;非晶体熔化时,不断吸热,温度升高,凝固时,不断放热,温度降低。液体沸腾时,不断吸热,温度不变。 (6)三图像:熔化、凝固、沸腾图像 2、同中求异 (1)同是固体的晶体和非晶体。(区别见表格和图像)

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

课题11、2物态 变化中的 吸热过程 课 型 新授课第 2 课时主 备 课标 教材分析课标:认识熔化和汽化是吸热过程,能分析熔化图像的物理意义。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主要是让学生知道:物质熔化要吸热,通过 生活实例的观察,练习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分析与交流,知 道物质汽化要吸热,并对蒸发和沸腾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区别,再通过碘的升华实验观察理解升华是吸热过程。 教材呈现方式:教材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加热海波和石蜡的实验设计,知道物质熔化要吸热,通过生活实例的观察,练习学生自己 的生活经验进行分析与交流,知道物质汽化要吸热,再通过分组 小实验观察碘升华实验明确升华也要吸热。 教学建议:要让学生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体验物态变化过程中必 须吸热的规律,逐步熟悉和理解物态变化的分子运动模型;碘升 华实验最好让学生分组操作、观察。 教学重点:探究海波、石蜡的熔化过程。 教学难点: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物态变化过程。 重难点的突破:做好本节的实验探究及教材中分子运动动模型是 突破难点的关键。 学情学生的优势:对于汽化吸热现象,不少学生会有许多前期感性认识,教师可以多举一些学生身边的汽化吸热现象让学生分析。上

分析一节课的学习已经知道了熔化吸热,再通过碘的升华实验观察理解升华是吸热过程。 学生的不足:本节内容较为抽象,在实验中,对于实验的目的性缺乏足够的准备,经历探究的过程,学生会感到很难。 学生的差异: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动手实验能力差别很大,实验误差也可能较大,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恰当的交流和评价。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熔化、汽化、升华是吸热过程。 2、能用分子动理论初步解释熔化、汽化、升华吸热。 3、比较升华与蒸腾,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蒸发致冷现象。 4、初步学习用温度——时间图象分析海波、石蜡的熔化过程。 过程与方法:1、经历由实验数据作出物理图象的过程。 2、结合生活中湿衣服变干,分析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体验生活与物理的联系,增强学习兴趣。 教法媒体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讨论、讲授。 实验准备:铁架台、石棉网、烧杯、大试管、温度计、酒精灯、水、海波、石蜡、火柴。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回顾分子动理论的内容。 2、引导学生回顾固体、液体、气体的分子结构特点。

物态变化吸热应用

物态变化过程中“吸热”的应用 自然界中的物质在一般情况下以固态、液态或气态三种状态存在,物质的这三种状态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转化过程中伴随着吸热或放热现象,吸热的物态变化有熔化吸热、汽化吸热、升华吸热。在生活、生产、科技中物态变化吸热现象有什么应用呢? 一、物质熔化吸热的应用 向可乐饮料中加冰块会使饮料变得更清凉:夏天,我们在喝饮料的时候,常会在饮料中放入一些冰块,冰块在熔化时,要吸热,使饮料变的清凉可口。 冰的熔化冷藏:储存食品时利用冰熔化吸热,使食品降温防止食品腐烂变质。 化雪冷:俗话说“下雪不冷,化雪冷。”化雪时发生的物态变化是熔化,冰熔化时吸热,使得气温降低,所以人会感到冷。 建造房屋的保温材料:现在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建筑材料,这种材料在温度升高到一定温度时熔化,它熔化时吸收热量,使房间中的温度降低,当温度下降到一定温度时它会凝固,凝固时放出热量,房间内的温度升高,使室温维持在一个适宜的温度。 发射卫星的火箭头部涂了一层特殊的材料,保护火箭:用来发射卫星的火箭在大气中飞行时,由于火箭头部与空气摩擦使它的头部发热,温度可达几千摄氏度。在它的头部涂了一层特殊材料,这种材料受热很容易熔化、汽化吸收箭头与空气摩擦产生的热,可以避免火箭因高速运动时与空气作用产生的高温而被毁坏的危险。 另外,高烧病人用冰块降温,夏天吃冰棒解热,冰镇啤酒都是利用冰的熔化吸热。 二、物质汽化吸热的应用 夏天天热时向地上洒水会感到凉快:在地上洒了水,蒸发需要吸收热量,水蒸发吸热有降温制冷作用,故天热时向地上洒水会感到凉快。 夏天天热,洗把脸就感到凉快:洗了脸后,脸上有水分,水蒸发需要吸收热量,水蒸发吸热有降温制冷作用,所以夏天天热,洗把脸就感到凉快。

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导学案教案

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导 学案教案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第十一章第三节《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导学案(1)第1课时 学前准备:课前每小组准备袋装冰棒一只 自主学习: [冰与凝固]阅读课本P12 1.物质从态变成态,称为凝固。 2.什么是凝固点同种晶体的凝固点和熔点相同吗非晶体具有凝固点吗 3.课本图10-27“自制玩具”实验,从加热石蜡到玩具产生,共有几种物态变化 4.列举一些凝固现象的事例 思考:海波的熔点为48℃,38 ℃的海波呈态;54 ℃的海波呈态;48℃的海波呈、或态。 [雾与液化] 请你探究:观察冰棒包装袋外表面,会看到有一层小水珠,讨论一下,它们是怎么来的 阅读课本P13

1.图11-8水壶口出现的白雾与我们经常见到的雾以及空中的云都是由 组成的。 2.什么是液化 3. [霜与凝华] 观察课本图11-31、及图左方文字,回答: 1.凝华时物质由态直接变成了态。 2.图11-22实验中,对烧瓶中的固态碘微微加热,发现固态碘的体积逐渐变,而烧瓶中充满紫色的,却没有看到液体的碘,这种现象就是碘的,过一会儿,可以看到烧瓶的内表面附着了一部分固态的碘,这是碘蒸气的现象。 3.冬天人们常说“屋上下了一层霜”,这种说法正确吗 巩固新知: 1.下列关于四季美景的描述中,属于凝华现象的是 A.春天,雨笼山峦 B.夏天,雾绕群峰 C.秋天,霜打枝头 D.冬天,冰封谷底 2.如图l所示,烧开水时壶口要冒出“白气”,“白气” 的构成是 A.水蒸气B.水蒸气凝华 形成的小冰晶

C.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D.小水珠和小冰晶的混合体 3.小华戴着眼镜喝热开水时,镜片会逐渐模糊起来.这是因为水蒸气发生了() A.汽化 B.液化 C.升华 D.凝华 4.2008年1月,我国南方出现了旱见的冻雨、雪灾,造成了巨大损失。冻雨是一种过冷却水滴(温度低于0℃),它落到温度更低的物体上时,就可能立刻冻结成外表光滑而透明的冰层。这里所说的冻结是一种_______现象。 5.在一个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将袋挤瘪,持有排尽空气后用绳把口扎紧,放入80℃以上的热水中,袋子将迅速鼓涨起来,这是为什么如果不用解开,也不用针扎,你如何让它迅速瘪下来 探索提高: 小明想从酒精和水混合液体中把酒精分离出来。他想,水的凝固点是0摄氏度,酒精的凝固点是负117摄氏度,只要把混合液体放入电冰箱的冷冻室(冷冻是温度可达负5摄氏度)中就可以了。于是他照此办理,但是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后小明从冷冻是取出酒精和水的混合物时却发现水和酒精并没有分离出来。 就这个现象你能提出的问题是__________,这对你提出的问题能做出的合理猜想是__________,为什么水和酒精没有被分离出来__________。

中学物理第三节-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中学物理第三节: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优秀教 案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第三节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优秀教案教学设计(1课时) 【教学目标】A、知识与技能1、认识了解冰、雾、霜等形成过程及放热现象。B、过程和方法1、能对实验现象和自然现象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晶体物态变化的一般规律。2、理解物态变化过程温度-时间图象的特点和物理意义。3、会用物态变化的规律解释自然界或日常生活中所涉及到一些简单的物态变化。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电冰箱的基本原理及生产无氟冰箱的意义,有环境保护意识。 【重难点】物态变化过程的吸热、放热规律 【教具】铁架台、烧杯、酒精灯、石蜡、冰块、杯子、挂图、发黑的白炽灯、固态碘、玻璃片、保温瓶、热水等【教材分析】本节为观察、分析、归纳型科学探究活动,注重再现生活中的有关物态变化中的放热现象,引导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现象和事物中,探索物理规律,进而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注重发展全体学生的探究能力。以发展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目标,重视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描述现象和得出结论的能力。

【教学设计】利用手边易得的各种生活器具,组织学生自己体会凝固、液化、凝华等放热现象。本节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许多现象很容易在课堂上再现,教学中应采用各种方法,将有关的放热现象可能多的展现出来,引导学生观察、体验这些现象,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自然顺畅地形成凝固、液化、凝华等过程是放热过程,避免出现机械、孤立的死记硬背物理概念的现象。 【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我们知道物质存在的状态,通常有气体、液体和固体三种状态。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条下,能处于不同的状态。例如水,可能成为固态的水,也可能成为气态的水蒸气,也可能成为液态的水。无论水处在什么状态下,水的分子是相同的。那么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在一定的条下会互相转化。通过前面探究冰的熔点可知,当晶体熔化时,温度不变;但若停止加热,熔化过程就会逐渐停止,这是为什么呢?2.进行新课(1)凝固与放热:A、活动讨论:展示冰块,以及同学亲手制作的蜡塑、蜡制的小动物,请同学们讲述制作过程,并说明凝固过程中是吸热还是放热。B、归纳:①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②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③凝固过程是一个放热过程。提出问题:①生活中还有哪一些凝固现象?(如钢铁厂铁水出炉后的过程,冬天背阳的屋檐下悬挂的冰柱等)②0℃的水放到0℃的房间里,会不会凝固成冰?为什么?(不会,因为水和外界没有温度差,水不能向外界放热,无法凝固。)③凝固的条是什

《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同步练习3 沪科版

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 一、选择题 1、晶体熔化时 ( ) A.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B.不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C.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D.不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2、冰是一种制冷剂,主要是因为: ( ) A.冰的温度低 B.冰的传导热的能力强 C.冰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 D.主要是因为冰的放热能力强 3、同学在“研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时,选用两块完全相同的玻璃片,分别在玻璃片滴上一滴水,放在同一张实验桌上,如图11所示,观察图中情景可知该同学主要研究蒸发快慢是否与 ( ) A .液体的温度有关。 B .液体的种类有关。 C .液体的表面积有关。 D .上方空气的流速有关。 4 、气温高游泳会觉得不太冷,但上岸后会觉得冷这是因为 ( ) A.人体皮肤上的水蒸发时从人体吸收热量 B.人刚上岸,还没有习惯岸上的环境 C.空气温度比水的温度低 D.人体热量一部分传到空气中所以人冷 5、夏天,人站在吊扇下吹风会凉爽,如把一只温度计放在这个吊扇下,温度计的示数将( ) A.升高 B.降低 C.不变 D.以上三种情况均可能发生 6、夏天扇扇子,会感到身上很凉爽,这是因为: ( ) A.扇出的风把身体周围的热空气赶跑 B.扇来的风是凉的 C.扇来的风加快了身上汗液的蒸发,汗液蒸发时要吸热 D.扇来的风把身上的热吹掉了 7、在唐朝的皇宫里,夏天由宫里人推动高大的水车,将水洒到宫殿的房顶上,水再顺着房顶流下.当时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 ( ) A. 清洁房顶. B. 解暑降温. C. 寻欢作乐. D.为了新奇、美观. 8、将在熔化过程中的冰放到0℃的恒温箱后: ( ) A.冰继续熔化 B.冰不能继续熔化,原来的冰熔化成的水在开始凝固 C.冰不继续熔化,水也不凝固 D.如果冰的质量太少,它将继续熔化 二、填空题 9、夏天,水泥马路的温度往往比湖水高得多,为此,市政部门经常派出洒水车向路面洒水降温,这是利用了 的道理。 10、2005年春节晚会上,一群风华少女用精美绝伦的舞蹈把我国佛文化中的"千手观音"演绎得淋漓尽致,给人以美的熏陶,善的启迪。如图2-2所示。舞台上云雾潦绕,宛如天庭,它们是固态二氧化碳 _______时吸热导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而产生的效果。(填物态变化) 11、 不同季节的气温变化时,水会发生各种物态变化:春 图2-1

物体的颜色与吸热

物体表面的颜色与吸热快慢 内黄县亳城乡二中八年级(1)班杜童瑶 辅导教师:张学军 问题产生: 本周三上体育课时,我和同学都在操场上站立。当时气温很高,我热得额头冒汗,但发现冋伴却一丝汗也没有,我走近他,用手一搭他的肩感觉他的衣服凉凉的,再一摸我的衣服,表而却有点烫手。我又比较了两件衣服的厚度,差不多一样。可是为什么会这样呢?我很纳闷。再仔细一看,我的上衣是深蓝色,而同学的却是注白色,我忽然想到物理课上学过的知识一一物体颜色和吸热的关系,但当时学习时亳不在意,现在却发生在我身上了。这个现彖激发我探求原因。 猜测与分析: 同样的光照,黑色衣服比白色衣服温度髙,说明黑衣服所吸收的热量比白色衬衣所吸收的热量多。这会不会是物体的颜色与吸收热量本领有关系呢? 我的问题:黑色的物体比白色的物体吸热能力强吗? 实验1:我从实验室里借来了温度汁,又从家里拿了完全一样的黑、白两个盒子,并在盒子内装了lOOmL水,在盒子最上部开了一个恰好容温度计伸入的孔,在平房顶进行了实验: 根据测量结果,我发现,黑色纸盒内的水温上升快,在20分钟内上升了14°C,而白色盒子内的水升温较慢,在20分钟内仅上升了分析实验结果,我认为,黑色物体比白色物体的吸热能力强,即黑色比白色的吸热能力强。 由此我又想到一个新问题:除了黑白两种颜色外,苴它的颜色的吸热能力相同吗?于是, 我又接着做了以下实验: 实验2:我在五个相同的玻璃杯内分別加入了lOOmL用颜料和水配制成的红、黄、蓝、绿、紫色的水,并在姐姐的帮下,将五个玻璃杯放上平房顶上分別用温度讣测量在一立时间后务种颜色的水的温度。 根据实验结果,我认为,不同颜色的水在阳光下的吸热能力不尽相同,同时我还发现,颜色越深的吸热

第三节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教案.

第三节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冰雾霜的形成过程及放热现象。 2、能对实验现象和自然现象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晶体物态变化的一般规律。 3、理解物态变化图像的物理意义和作用。 4、会用物态变化的规律解释自然界或生活中一些简单的物态变化现象。了解电 冰箱的基本原理及生产“无氟冰箱”的意义,有环境保护意识。 重点难点重点:晶体物态变化过程的吸热、放热规律难点:物态变化过程中的物质放热现象的理解教学准备实验器材:石蜡少许,玩具模子,酒精灯,小铁勺,试管,水,火柴,带玻璃尖嘴的橡皮塞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I说明 引言:物态变化的过程,不仅有吸热过程,也有放热过程,前面我们学习了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 今天咱们学习物态变

第三节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 一、冰雾霜的形成 1 ? 冰与凝固 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是相同的 2. 雾与液化 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称为液化。 3. 霜与凝华 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称为凝华。 二物态变化中的吸热、放热 吸热过程:熔化、汽化、升华 放热过程:凝固、液化、凝华 教学反思 教子参考课本中实验与活动课本图10-28 的“自制玩具”实验可以将泥模或沙漠改成纸筒,用石蜡作“自制蜡烛”实验,这样比较容易感受到凝固过程的放热现象。

“自制尾气”的模拟实验可以让学生在不同的气温下多做几次或多观察家里烧开水的过程,进行对照比较,使他们总结出容易观察到“尾气”条件。 课外活动用蜡烛作原料,按教材上自制玩具的方法,制作一个小动物的模型。 观看有关“南极科学考察” 、“冰川”等内容的科教影片或电视。 调查自己家里、亲戚或同学家里的电冰箱用什么物质作制冷剂?是“有霜” 冰箱 还是“无霜”冰箱?想一想,为什么有的冰箱“有霜” ,有的冰箱“无箱”?国际保护臭氧层日 在大气对流层中的臭氧层,能大量吸收来自宇宙的辐射,特别是对来自太阳的紫外线辐射的烧灼,生物难以生存。 科学研究已经证实:传统电冰箱、空调器中使用的制冷剂(“氟利昂”)一经释放,散发到空中,升到臭氧层顶部,在紫外线作用下分解出的氯与臭氧发生化学反应,使臭氧遭到破坏。 为了限制对臭氧的主要破坏物氯氟烃类物质的生产和消耗,根据国际社会于1985年制定的《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和1987 年达成的《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以及1999 年作出的《伦敦补充协议》,全世界从2001 年起,停止氟制冷剂的生产和消费。 1995年9月16日,联合国正式决定以每年的9月16日为国际保护臭氧层日。 氟利昂常见的制冷剂有数十种,其性质各异。选用制冷剂主要从它的安全性、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方面来考虑。早期电冰箱多采用烷类衍生物中的F-12 (或R-12),其中“ F”表示氟利昂,横线后第一位数“ 1”表示由甲烷衍生,第二位数“ 2”表示含氟原子数。其化学名称为“二氟二氯甲烷”,分子式“ CF2CI2',相对分子质量120.70,标准大气压下沸点为-29.8 C,凝固点155C,不溶于水,易溶于油。它是无色、无毒(略有味)、不燃烧、不助燃、不爆炸的透明物。纯净的氟利昂对金属无腐蚀性,在温度达到400C以上并与明火接触时会分解出有毒气体。若室内空气中F-12 的含量超过25%~30%,两小时后会窒息。 1996年6月,中国正式签署修正后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大力开发、鼓励新型

实验02 探究不同物体吸热能力实验(原卷版)

实验二、探究不同物体吸热能力的实验 【实验目的】: 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实验器材】: 相同的酒精灯2个、烧杯(80ml、分别盛60g的水和食用油)2个、温度计2 支、铁架台2个、石棉网2个、火柴、机械停表 【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 ①在两个铁架台的底座上各放一个规格相同的酒精灯,调好铁圈的高度,将石棉网放在铁圈上。 ②将盛有等质量的水和食用油的烧杯分别放在石棉网上。 ③将两支温度计分别挂在铁架台的支架上,并将玻璃泡全部浸入液体中,读出此时水和食用油的初温度,填入表中。 ④点燃酒精灯,同时对水和食用油加热,加热时间均为6分钟,停止加热前分别读出水和食用油的末温度,填入表中。 加热时间 物质种类质量/g 初温/0C 末温/0C 升高的温度/0C /min 水60 20 45 25 6 食用油60 20 68 48 6 【实验结论】:质量相同的水和食用油吸收相同的热量,__食用油__的温度升高的较大。 【考点方向】: 1、实验方法:; 2、实验液体的选择:; 3、选择相同的热源目的是:。 4、使用电加热器代替酒精灯的好处:。

5、实验中不断搅拌的目的:。 6、描述物体吸热能力的物理量是:。 7、结论:。 8、做哪些实验还能用的此实验器材?答:。 【经典例题】: 【母题】:某班同学利用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水和煤油的吸热能力。 (1)在图甲中除了所给的实验器材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有天平和。加热过程中,水和煤油吸收热量的多少是通过来判断的;该实验方法叫。 (2)实验过程中该同学使用玻璃棒轻轻地搅拌液体目的是:;温度计在放置时玻璃泡要与液体。 (3)实验中第1、2两个小组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实验组别液体质量/g 初温/℃末温/℃加热时间 /min 1 水200 25 40 13.5 煤油200 25 40 6.5 2 水200 25 40 12 煤油200 25 40 5.5 通过分析实验数据,能够得出的结论是:。并说出生活中利用此性质的可以作为使用。 (4)图乙是第1组同学绘制的“吸收热量一时间”和“温度一时间”图象,能正确描述该实验真实情况的图象是(选填序号)。 (5)使质量相同的水升高相同的温度,加热时间应该相同,但1、2两组的同学在交流实验数据时发现:第1小组的加热时间明显偏长,其原因可能是。

物体的颜色与吸热

物体的颜色与吸热 问题产生: 周日上午,我和妈妈在阳台晾这衣服。妈妈随手拿起爸爸的两件衣服——一件事略厚的黑色上衣,另一件则是单薄的白色衬衣,问了一句:你觉得应该是黑色衣服先干呢,还是白色衬衣先干呢?我比较了这两件衣服的厚度,不假思索的就说了一句:当然是白色衣服先干啦。 当天下午三点半左右,我跑出阳台,分别摸了摸两件衣服。竟发现较厚的黑色衣服已经全干了,而白色衬衣却还没干透。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猜测与分析: 湿的衣服变干,其实是水吸热蒸发的过程。黑色衣服先干,说明黑衣服所吸收的热量比白色衬衣所吸收的热量多。但是黑色的衣服却比白色的衣服先干。这会不会物体的颜色与吸收热量的量有关呢? 设计并进行试验: 实验1:我从仓库里拿出两块质地和厚度都相同的布料——一块是白色的,另一块是黑色的。把它们同时放入同一盆水中,浸湿同时拿起,绞在一起将两块布一起拧水(使它们保留同样多的水分),然后将它们同时挂在阳台晾。 测量结果:(晾晒时,布料的变化如下) 10min 20min 一小时两小时三小时 白色布料停止滴水湿润微干上面一部分干了还有下半部分没干 黑色布料停止滴水湿润,有大量蒸汽上半部分明显干了大半部分干了,底边还有点湿润完全干了,明显感到布料变热 由此,我可以确定,在相同条件下,被浸湿的黑色布料比白色布料先干。即,黑色布料比白色布料的吸热能力强。 产生的新问题: 黑色的布料比白色的布料吸热能力强,那么其它物体的吸热关系又如何? 实验2:我从实验室里借来了温度计,又从家里拿了完全一样的黑、白两个盒子,并在盒子内装了部分水,在盒子最上部开了一个恰好容温度计伸入的孔。在顶楼进行了实验: 测量物 时间温度(℃)装在黑纸盒内的水装在白纸盒内的水 开始19 19 2min后21 19.5 4min后22.5 20 6min后24 20 8min后26 20 10min后26 21 15min后28 22.5

初三物理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同步练习

第二节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 例在室内,将一支长时间放在装有酒精的瓶中的温度计迅速抽出后的一段时间内,温度计的示数将( )· A·上升 B·下降 C·先下降后上升 D·不变分析与解选择C温度计放在酒精瓶时的示数和室温相等,迅速抽出后,温度计会沾有少许的酒精,酒精在空气中蒸发要吸热,具有致冷作用,使温度计的温度下降;但过一段时间后,酒精蒸发完毕,温度计的温度低于室温,温度计吸热,示数升高,直到与室温相等·1·如图所示,把少量的碘放人烧瓶中,上面盖玻璃片,然后微微加热,可观察到__________,这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这个实验可以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 2·吃冰棒和在胳膊上擦些酒精都会感到凉快些·前者是由于冰棒在_____________过程中__________热;后者是由于酒精在_________________过程中_______________热· 3·小王和小李各倒一杯热开水,小五对热开水吹风,小李用两个杯子将水来回倒,过一会儿开水就不烫嘴了·小王做法的主要物理依据是增加空气__________,从而加快热水蒸发,利用蒸发_______________热的道理,把热迅速带走;小李做法的主要物理依据是既增加空气_________,同时又增加_______________,从而加快热水蒸发,把热迅速带走。两杯热水冷得快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夏天吹电风扇人感到凉爽,达是因为( )· A·吹过来的风的温度比室温低 B·室内的温度降低了 C·加快汗液蒸发使人体表面的温度下降 D·风把人体的温度传到了空气中 5·在炎热的夏天,城市街道上经常有洒水车:洒水,以降低路面的温度,这是利用了( ) A·洒水后减少了路面热量的散发 B·水的温度低,从而有效地降低路面的温度 C·洒水后增加路面热量的对流 D·水蒸发要吸收热量,使路面温度有所降低 6·植树造林是造福后人的千秋大业,春季植树时总是将大量的侧枝除去,只留很少的枝芽·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使树在根扎人泥土前不至于枯死· 7·有两个同学研究海波和石蜡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记录的数据如下表:

物质的吸热能力与比热容汇编

物质的吸热能力与比 热容

精品资料 物质的吸热能力与比热容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热学属性,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初中物理课程标准“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尝试用比热容说明简单的自然现象”。对比热容的要求属于“了解”水平。但明确要求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中发现这一属性。同时强调物理知识的应用,及其与生活和社会的联系。 我们教学时,一般也按照多数教材从吸热本领大小这一方面,通过实验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观察实验现象得出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在升高相同的温度时,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结论,引入的比热容这一物理概念。比热容概念本身就使学生感到很陌生;又涉及到了物质的“种类”、“质量”、“升高的温度”和“吸收的热量”这四个物理量的关系,其中对“吸收的热量”又没法实现直接测量,而要转化到测量“加热时间”上,这无疑之中又增加了探究的难度。再加上“物质的吸热能力”与“物质的比热容”是二个不同的概念,说吸热能力强的物体的比热容就大,更使学生不能正确了解比热容概念的意义。 在实验中要比较物质吸热的多少,就用相同的酒精灯来加热,转化成比较加热时间的长短。取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吸热的多少或吸收相同的热量,比较升高的温度。理想化地认为在相同时间内,水和煤油吸收的热量一样多,而煤油的温度升得高。既然是吸收的热量一样多,怎么能说水的吸热能力强呢? 对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学生的讨论也存在分歧:同质量、同初温的水和煤油,用相同的酒精灯加热时,通过比较它们温度升高的多少来判断吸热能力的强弱,煤油的温度升得快。所以大部分同学的结论是:煤油的吸热能力强。而我们教师强加给学生的结论是:水的吸热能力强,并解释为温度升高的低的吸热本领强,因为,温度升高的低的物质如果也升高到相同的温度,还要继续加热,就说明它的吸热本领要强。但这样的解释只能说吸收的热量多,并不能说明吸热能力强,学生不仅不明白甚至更糊涂。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沪科版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练习

选择题 1、晶体熔化时 ( ) A.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B.不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C.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D.不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2、冰是一种制冷剂,主要是因为: ( ) A.冰的温度低 B.冰的传导热的能力强 C.冰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 D.主要是因为冰的放热能力强 3、同学在“研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时,选用两块完全相同的玻璃片,分别在玻璃片滴上一滴水,放在同一张实验桌上,如图11所示,观察图中情景可知该同学主要研究蒸发快慢是否与……………………………………………………( ) A .液体的温度有关。 B .液体的种类有关。 C .液体的表面积有关。 D .上方空气的流速有关。 4、气温高游泳会觉得不太冷,但上岸后会觉得冷这是因为( ) A.人体皮肤上的水蒸发时从人体吸收热量 B.人刚上岸,还没有习惯岸上的环境 C.空气温度比水的温度低 D.人体热量一部分传到空气中所以人冷 5、夏天,人站在吊扇下吹风会凉爽,如把一只温度计放在这个吊扇下,温度计的示数将会 ( ) A.升高 B.降低 C.不变 D.以上三种情况均可能发生` 6、夏天扇扇子,会感到身上很凉爽,这是因为( ) A.扇出的风把身体周围的热空气赶跑 B.扇来的风是凉的 C.扇来的风加快了身上汗液的蒸发,汗液蒸发时要吸热 D.扇来的风把身上的热吹掉了 7、在唐朝的皇宫里,夏天由宫里人推动高大的水车,将水洒到宫殿的房顶上,水再顺着房顶流下.当时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 ) A. 清洁房顶. B. 解暑降温. C. 寻欢作乐. D. 为了新奇、美观. 8、将在熔化过程中的冰放到0℃的恒温箱后( ) A.冰继续熔化 B.冰不能继续熔化,原来的冰熔化成的水在开始凝固 C.冰不继续熔化,水也不凝固 D.如果冰的质量太少,它将继续熔化 二、填空题 9、夏天,水泥马路的温度往往比湖水高得多,为此,市政部门经常派出洒水车向路面洒水降温,这是利用了 的道理。 10、 2005年春节晚会上,一群风华少女用精美绝伦的舞蹈把我国佛 文化中的"千手观音"演绎得淋漓尽致,给人以美的熏陶,善的启迪。 舞台上云雾潦绕,宛如天庭,它们是固态二氧化碳 _______时吸热 导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而产生的效果。(填物态变化)

第二节《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教案(沪科版初三)

第二节《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教案(沪科版初三)教学目标 1、认识熔化是吸热过程。学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学会依照实验数据作出物理图像的方法。能分析图线的物理意义。 2、认识汽化是吸热过程,明白得阻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 3、明白得升华是吸热过程。 4、能利用熔化、汽化、升华吸热讲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5、能用分子动理论初步讲明熔化、汽化、升华的吸热过程。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对海波和石蜡熔化过程的实验探究,把握熔化、汽化、升华三个物态变化过程吸热。 难点:用分子动理论对物态变化过程进行初步讲明。 教学预备 实验器材教师用: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火柴、锥形瓶、玻璃片、碘 学生两人一组,每组:海波、石蜡、试管〔2支〕、烧杯〔2个〕、热 水、温度计〔2支〕、酒精、棉花、细线 教学设计 引入新课 炎热的夏天,有的同学为了凉快就在地上洒些水;有的同学喜爱吃冰棍来解热;也有的同学用扇扇子来解热;还有的同学用水洗脸来解热。那个地点面有什么科学道理呢? 进行新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讲明 一、熔化与吸热 讲述:固态、液态、气态统称为物态 学生听讲 通常把固态、液态、气态下的物质分不称 为固体、液体和气体。在一定条件下,物 质的这三种状态是会转化的。 咨询:从前面探究冰的熔点可知,当晶

体熔化时,温度不变;但假设停止加热,熔 化过程就会停止,这是什么缘故呢?请 同学 们认真观看课本图10-15及课本上的讲明 后作出回答。 教师总结补充。 讲述:下面我们通过实验对那个咨询题 进行探究与验证。 讲述:取两只较大的玻璃试管,分不盛 装粉末状海波及石蜡,将试管放在热水杯中, 逐步补充温度较高的开水来作热源。然后仔 细观看、记录〔从海波、石蜡熔化时开始〕, 作出图线。 巡回指导 咨询:所作曲线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教师补充 讲述:停止加入热水,石蜡和海波的熔化 过程会如何样? 咨询:实验结论是什么? 二、汽化与吸热 咨询:沸腾是同学们最常见的汽化现象,你 能用分子动理论作出讲明吗?请阅读课本图 10-18后,作出讲明。 教师补充、完善。 咨询:阻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哪些?请你 结合生活实例予以讲明。 教师补充、完善 咨询:课本图10-19中包含了哪些科学道理? 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明白沸腾的过程需 要吸热,那么蒸发需不需要吸热呢? 请同学们举出生活中的实例予以讲明。 请同学们完成图10—21实验,实验的结论学生看书、摸索后 回答以下咨询题 听讲、经历、摸索 组装仪器,进行实 验 学生回答 学生实验 学生回答 学生阅读、摸索、 回答 学生回答 学生发觉 回答以下咨询题 摸索、回答 学生完成实验,归 纳实验结论 学生回答 培养学生分析咨 询 题的能力 由学生完成实验, 能够培养学生的 实验能力 明白得物理模型 的 意义 培养学生归纳咨 询 题的能力 理论与生活紧密 联系 培养学生发觉咨 询 题的能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