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十三五”期间少数民族和民族聚居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十三五”期间少数民族和民族聚居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十三五”期间少数民族和民族聚居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十三五”期间少数民族和民族聚居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十三五”期间少数民族和民族聚居地区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

【法规类别】少数民族事务综合

【发文字号】皖政办[2017]37号

【发布部门】安徽省政府

【发布日期】2017.04.26

【实施日期】2017.04.26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十三五”期间少数民族和民族聚居地区加快发展的实

施意见

(皖政办〔2017〕37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发〔2016〕79号),促进我省“十三五”期间少数民族和民族聚居地区加快发展,确保到2020年与全省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经省政府同意,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促进经济跨越发展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交通、水利、信息、科技、环

保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文化服务、垃圾污水处理等公益性民生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优先安排民族乡村农村道路畅通工程;使全省民族乡均具备1条连接国省干线或县城的路况良好、安全设施齐全的三级及以上公路,具备1条与相邻乡镇最短捷的路况良好、安全设施齐全的四级及以上公路;优先安排民族村实施老村级道路加宽改造、撤并建制村路面硬化和贫困村内较大自然村道路硬化等项目。优先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整体推进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优先安排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施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项目,在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时向民族乡村倾斜,到2020年贫困民族村实现通自来水,民族乡村全部解决饮水安全问题。实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全面提升供电能力和质量。

(二)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支持民族乡村“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健康快速发展,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培育一批畜禽、设施蔬菜等特色高效农产品生产基地,扶持特色农畜产品深加工基地建设。构建农业新型经营体系,加速培育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地域优势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少数民族省级合作社示范社、家庭农场和特色产业基地。实施民族乡村产业发展“523”提升计划,力争到2020年培育壮大少数民族农民合作社示范社或示范家庭农场50家、特色产业基地20家、“一村一品”示范村30个。落实扶持民族特需商品生产优惠政策,加大财政金融信贷支持力度,扶持我省全国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做大做强。省财政安排民族企业生产补助资金和技术改造贷款贴息资金,用于支持以少数民族为主要服务对象、少数民族职工占职工总数30%以上、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兴办等3类企业加快发展。促进民族企业质量品牌升级,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民族、地域特色的省内外知名品牌。大力发展民族特色旅游业,支持打造一批民族特色旅游品牌,根据旅游专项资金管理有关规定,在配套奖补资金安排上予以适当倾斜,促进民族特色旅游与文化、产业、生态、乡村建设等融合发展。

(三)加快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发展。加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规划建设指导,推进全省民族乡村建设规划全覆盖。发挥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在传承文化、带动发展、促进增收方面的作用,争取到2020年,建成30个左右公共服务设施完善、民居特色较为鲜明、民族文化有效传承、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民族风情小镇。建设少数民族美丽乡村,各地在安排美丽乡村建设计划时,应优先考虑将一定数量的民族村作为当地培育建设的重点。优先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民族风情小镇和符合条件的民族村纳入全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列入国家级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培育名录的民族村镇,符合条件的,享受我省古村落及特色风情小镇保护的有关政策。

二、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建立完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机制,建立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台账,优先扶持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的少数民族贫困户。健全帮扶体制机制,实施少数民族和民族聚居地区“共同发展”提升行动联合攻坚。支持少数民族贫困群众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力争每个从事农业产业的少数民族贫困户有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增收。每个有条件的少数民族贫困村和少数民族贫困户至少发展1项特色种养业,有条件的少数民族贫困村形成“一村一品”专业村。发展光伏扶贫,重点支持少数民族贫困村和无资源、无劳动力、无收入来源的少数民族贫困户安装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和少数民族贫困户基本生活收入。发展乡村旅游扶贫,支持少数民族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实现脱贫。做好婚进少数民族群众扶贫帮困工作。完善社会救助和保障机制,稳定实现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现行标准下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三、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

(一)提高民族教育发展水平。普及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学前教育,推动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向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倾斜,支持民族乡村两级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建

设,进一步建立健全学前教育资助制度。支持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的民族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支持省属高校办好少数民族预科班,适度扩大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班招生规模。继续办好我省内地西藏班、新疆班。建立完善教师队伍建设长效机制,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和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岗计划向农村民族学校和民族乡村学校教师倾斜。落实提高民族中小学和西藏班、新疆班教师待遇政策措施,在同等条件下,民族学校教师优先评定高一级专业技术资格;在核定我省内地新疆班、西藏班办班学校绩效工资总量时增加25%,专门用于提高民族班教学和管理人员待遇。

(二)大力促进就业创业。大力推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以创业带动就业,建设一批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和小微企业创业基地,推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基层就业综合服务平台全覆盖。大力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少数民族特色技能型产业,支持发展中小微企业。足额保障以少数民族群众为培训对象的职业技能培训经费,实施少数民族农村实用人才“千百培训计划”,优先安排少数民族农民参加“职业农民培育”“农业专业技术培训”“皖北万名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等培训工程,努力培养一支善经营、会管理、懂技术的少数民族农民骨干队伍。支持婚进少数民族妇女居家灵活就业。维护少数民族劳动者合法权益。

(三)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稳步实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基本医疗保险全民参保计划,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完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基本社会服务机制,在养老服务、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方面为各族群众提供保障。加大对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贫困群众自然灾害生活救助的投入力度,完善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体系。支持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公益慈善事业健康发展。加强少数民族特色养老机构建设,不断满足少数民族特别是具有清真饮食习惯的少数民族养老服务需求。加强少数民族殡葬服务管理工作,完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基本殡葬公共服务设施。

(四)加强医疗卫生服务。健全和稳定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农村三级医疗卫生计生服务网络建设,新增医疗卫生资源重点向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倾斜。鼓励医务人员到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开展医疗帮扶。安排二级以上医院对口支援民族乡(场、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断提高其服务能力。支持有条件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发展远程医疗。

(五)推进少数民族文化体育事业繁荣发展。加大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到2020年全面建成功能配套、服务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少数民族文艺创作,做好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参演工作。在全省性重大文化活动中,优先安排少数民族文艺节目参演。积极开展“中华民族一家亲”文化下基层活动和实施“春雨工程”。加强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支持民族乡设立少数民族文化陈列室,鼓励民族学校开设民族传统文化课程。保护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推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加快培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示范基地建设,每四年举办一届全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做好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参赛工作。支持举办宁国市云梯畲族乡“三月三”等民族特色节庆活动,打造特色民族文化活动品牌。

四、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

(一)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建立健全与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和知识分子沟通联系机制,充分发挥其在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等方面的特殊作用。加强对民族关系状况的分析研判,建立健全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调处机制,依法妥善处理涉及民族因素的问题,坚决纠正和杜绝违反党的民族政策、伤害民族感情的言行。坚决依法打击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违法犯罪行为。

(二)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和创建示范。加强各级各类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单位)建设,重点打造一批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单位)。每三年开展1次

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和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评选命名活动,每五年表彰一批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进机关、进企业、进乡镇、进社区、进学校、进宗教活动场所。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内容,纳入精神文明建设考评体系。创新开展“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

(三)完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支撑体系。建立健全党政组织领导和部门协同机制、考核测评和验收机制、评审表彰和退出机制,强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责任考核,建立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督查制度。不断健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政策、法规和工作体系。各级政府应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经费保障。

五、创新民族事务治理体系

(一)提升民族工作法治化水平。贯彻实施党和国家关于民族方面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加强对民族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实施“七五”普法规划,大力加强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宣传教育,加强广大干部民族工作法律法规培训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普法教育。承担行政执法的民族宗教工作干部,必须具备行政执法资格。

(二)加强城市民族工作。加大城市民族工作投入,各级财政应统筹安排城市民族工作经费。各地应当根据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和分布情况,确定城市民族工作重点街道、重点社区,并在组织领导、工作力量、经费保障等方面予以重点加强。强化和改进少数民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意见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意见 皖政办〔2009〕9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促进我省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不断扩大现代服务业规模,实现服务业平稳较快发展,经省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促进服务外包企业健康发展 (一)开展我省国际服务外包企业的认定工作。由省商务部门会同信息产业、科技等部门按国家有关规定共同出台我省国际服务外包企业的认定方法。对于已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或软件企业的,其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年营业额达到50万美元或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占其主营业务达到30%的,可以直接认定为国际服务外包企业。对于承接中国境内跨国公司和国内百强企业服务外包业务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通过认定后可享受国际服务外包企业相关政策优惠。 (二)落实服务外包企业税收优惠。服务外包企业经省以上相关部门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和软件企业的,可按规定享受国家给予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 (三)支持服务外包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和自主创新。服务外包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未形成无形资产的,在根据有关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 (四)鼓励服务外包企业进行技术转让和技术改造。对服务外包企业在一个纳税年度内技术转让所得,符合国家税收规定的,不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免征企业所得税;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企业购置并使用符合国家税收规定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和安全生产等设备的投资额的10%可以从企业当年的应纳税额中抵免;当年不足抵免的,可以在以后5个纳税年度结转抵免。企业购进软件符合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确认条件的,可以按照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进行核算,经主管税务机关核准,其折旧或摊销年限可以适当缩短,最短可为2年。 (五)支持服务外包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对服务外包企业进口所需的自用设备,以及按照合同随设备进口的技术(含软件)及配套件、备件,依法免征关税。 (六)支持服务外包企业申请相关国际资质认证。对取得开发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C MMI)认证、人力资源成熟度模型(PCMM)认证、信息安全管理(ISO27001/BS7799)

贵州各少数民族介绍资料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全省有49个民族成份,少数民族成份个数仅次于云南,居全国第二位。世居少数民族有土家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瑶族、壮族、毛南族、蒙古族、仫佬族、羌族、满族、畲族等16个。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7.9%。 今天生活在贵州的少数民族,多属汉藏语系,其下又分藏缅语族、壮侗语族和苗瑶语族以及仡拉语族。属藏缅语族的民族有彝族、白族、土家族等;属壮侗语的有布依族、侗族、水族、毛南族等,均出自“百越”;属苗瑶语族的有苗族、瑶族、畲族等,皆出自苗瑶族系;百濮族系,属汉藏语系中的仡基语族,如仡佬族、僰人、羿人等,是为古代的“濮人”。 在对贵州各大族系迁徙入黔的历史中发现,政治挤压,军事征服,制度嬗变等因素,是使四大族系进入贵州的主要动因。而贵州的历史即此亦可被视为一部移民史。民族对流与穿插的结果,造成了贵州境内民族区域分布中既有集中聚居,又交错杂居的情况。各个不同民族分化融合,四大族系,在长期的迁移中,逐渐分化成今天的各种不同民族。 贵州回族人口有16.87万人,,占全国回族总人口的1.72%。主要分布在毕节地区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黔西南自治州兴仁县、安顺市平坝县、普定县,六盘水市各县,贵阳市。 贵州土家族人口有143.03万人,占全国土家族人口的17.82%,聚居在铜仁地区的沿河、印江、黔东南自治州的镇远、岑巩县、遵义县的道真自治县。 贵州的侗族有162.8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55.01%,主要聚居在黔东南各县和铜仁地区玉屏自治县、江口县、石阡县、万山特区。 贵州的毛南族有3.12万人,占全国毛南族总数的29.1%。是全国10个较少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黔南自治州平塘县。 贵州的彝族人口有84.36万人,主要聚居在黔西北的毕节地区和六盘水市。 贵州畲族有4.49万人,主要聚居在黔东南州麻江县、凯里市,黔南自治州都匀市、福泉市。 贵州仡佬族人口55.9万人,占全国仡佬族总人口的96.48%,主要分布在遵义的务川、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安顺市平坝、普定县、关岭自治县、铜仁地区石阡县,毕节地区黔西县。

安徽省人民政府文件

安徽省人民政府文件 皖政…2007?1号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个体私营等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推进全民创业的意见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为进一步加快我省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推进全民创业,根据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3号)精神,提出以下意见: 一、明确目标和重点 1、发展目标。坚定不移地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进一步完善政策,加强服务,改进监管,大力推进全民创业,不断提升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水平。力争到2010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0%以上,全省个体工商户达到150万户,非公有制企业户数达到26万户,其中主营业务收入1亿元以上的1000户、10亿元以上的100户、50亿元以上的10

户。 2、发展重点。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中小企业进入以大企业为核心的分工协作网络和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鼓励和引导一批非公有制企业,通过自身发展和资本运作做强做大。鼓励和引导产业集群发展,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市场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鼓励和引导现代制造型、科技创新型、农产品加工型、劳动密集型等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 二、放宽市场准入 3、贯彻平等准入、公平待遇原则。凡是国家法律法规未禁入的行业和领域都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任何地方和部门不得设置限制条件。凡实行招投标的领域和项目,涉及数量(额度)控制的领域和项目,涉及资格资质管理、区域规划管理、行政审批项目,非公有制企业与国有企业实行同等市场准入条件。 在项目申请、投资核准或备案、融资服务、财税政策、土地使用、政府采购、人才引进、职称评聘、资格认定、证照办理、收费标准、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等方面,非公有制企业与其他所有制企业享受同等待遇。 4、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和领域。对电力、电信、铁路、民航、石油等垄断行业和领域中的自然垄断业务,非公有资本可以参股等方式进入;对其他业务,非公有资本

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

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富于创造性的民族,是一个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对东方文化曾发挥过重大作用,对全人类的文明有过巨大贡献的民族。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团结的、统一的社会主义大家庭。有五十六个民族,汉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除外,全国还有五十五个少数民族,共同生活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 我国少数民族虽然人口少,约亿,但分布地区很广,居住的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百分之六十。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西藏、广西、宁夏和黑龙江、吉林、辽宁、甘肃、青海、四川、云南、贵州、广东、湖南、河北、湖北、福建、台湾等省区。我国边境线约有万公里在少数民族地区,涉及到123个边境县,有约30个少数民族与境外的相同民族毗邻而居,这些民族是,朝鲜、赫哲、鄂温克、蒙古、回、维吾尔、哈萨克、乌孜别克、柯尔克孜、塔吉克、塔塔尔、俄罗斯、藏、门巴、珞巴、仡佬、水、壮、傣、布依、苗、瑶、彝、哈尼、拉祜、傈僳、景颇、阿昌、怒、独龙、佤、德昂、布朗、京族等。许多在国界线两侧的同一民族往来密切,进出频繁,包括探亲访友、通婚、互市、朝庙拜佛、节日聚会,甚至过境耕种放牧。近年来,我国在改革开放中,少数民族地区与邻国的边境贸易迅速发展起来。我国人口最多的汉族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虽然相对人口较少,但是居住地区广阔,主要聚居在内蒙古、新疆、西藏、广西、宁夏5个自治区和一些省的部分地区。以内蒙古为主要聚居地的少数民族是蒙古族,新疆是维吾尔族等,西藏是藏族,广西是壮族,宁夏是回族。云南、贵州、青海、甘肃、吉林、四川等省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面积较大。其中,云南省的少数民族数量最多。以云南省为主要聚居地的少数民族,如白、哈尼、傣等族就达15个;如果加上不是主要聚居,但又世代居住在这里的民族,如藏、壮等族,数量达到20几个。黑龙江、辽宁、广东、湖南、湖北、浙江、福建、海南、台湾等省少数民族聚居地的面积相对较小。总的说来,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边疆地区,从东北内蒙古到新疆、西藏,再到云、贵、川、两广、海南和台湾省,大体上呈“U”字型分布。其主要部分在中国西部地区,重心在西北和西南。所以,我国东部人口稠密、西部人烟稀少的人口分布,是与我国的民族分布密切相关的。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一般特点是: 一、地域广大,人口稀少。许多少数民族住在山区、高原、牧区和森林地区。 二、物产资源丰富。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三、大都位于我国的边疆,属于国防要冲。由于历史上多次的民族迁徙屯田,移民戍边,朝代更迭等原因,而引起的人口变动,使我国的民族分布形成了各民族又杂居又聚居互相交错居住的状况。有些少数民族既有一块或几块聚居区,又散居在全国各地。大约有一千多万人口散居在全国各省、市的大小乡镇和乡村。各少数民族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方面,不仅相互影响,而且都和汉族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国少数民族多分布在边疆,担负着保卫边疆和建设边疆的双重任务。少数民族地区在政治上、国防上、

少数民族分区地理

少数民族分区地理(四) 四、西南区 (一)概述 西南区作为民族地理区划,指云南省、贵州省及四川省的三个自治州。它位于我国西南边陲,地处长江上游,东临中南区,西连青藏高原,北接西北区,西南与缅甸、老挝、越南等国为邻。面积86.5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9%。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人口总数为7750.7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为2793.4万人,占全区人口总数的36.04%。本区是个多民族聚居区,境内世居民族有30多个,占全国55个少数民族的一半以上。建国后,区内先后成立了14个自治州。在西南边陲的国境线一带几乎全部是少数民族聚居区。 (二)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 1.地貌具有明显的过渡性 本区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降低,跨越全国地势的第一、二级阶梯,但大部分处在第二级倾斜阶梯面上。地势是从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向东和东南降到2000米的云贵高原,再降至500米以下的四川盆地和广西盆地。属于从西部高原向东部丘陵的过渡地带,地形多样,有高原、山地、丘陵和平坝,还有一些特殊的岩溶和火山地貌等。 西部属横断山脉的东面,直到川西邛崃山、云南境内的点苍山、元江一线。横断山脉是我国地理上的一个独特的地理单元。山川并列,山高谷深,东西排列,南北走向。云南西北部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境内的玉龙山海拔为5600米,而山下的金沙江谷底海拔为1800米,水面宽只有30-40米,相对高差达3800米,形成世界上罕见的大峡谷──虎跳崖峡谷;滇藏接壤处的梅里雪山主峰卡格博峰(6740米)是境内最高点;川西的若尔盖境内是我国第二大沼泽群。 云贵高原,是云南高原和贵州高原的总称。实际上这两个高原在海拔高度或地貌特征上都不相同,自然环境差异也明显。云南高原包括川西南凉山自治州和云南中东部点苍山、哀牢山一线以东以及贵州大部分地区。云南高原境内又可以凉山自治州的昭觉至昆明为线,该线以西,被长江、怒江等干支流切割得层峦迭嶂、坎坷崎岖;该线以东,石灰岩分布广泛,岩溶地貌发育类型齐全,以路南石林为代表。石灰岩经大自然塑造,除地表峰林、溶沟、石芽和漏斗状溶洞外,还形成许多地下溶洞和地下暗河;在高原边缘、因被长江、珠江两大水系的众多支流切割破碎,地表崎岖,地面坡降较大,故有贵州“地无三里平”之说。本区还是地壳活动频繁地区,也有火山和热泉分布。 2.热带、亚热带高原山地气候 由于西南区地处低纬度高原地带,海拔高,季风环流交替影响以及地貌复杂等原因,气候差别明显,类型多种多样。例如横断山区,不论从北到南,还是从山峰到河谷高差悬殊颇大,均因高度的变化而产生气候类型的差异,呈现着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亚寒带的气候垂直分带,不仅山上山下变化大,就是山南山北也有很大的不同。由于地形条件关系,夏半年,来自印度洋的暖温气流,受山地阴挡被迫抬升,迎风坡降水丰富,背风坡则出现干热的焚风。如:高黎贡山的西坡坡麓属于热带季风气候,而怒江谷地则形成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因而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这是对横断山区气候的生动写照。云贵高原的气候,则以著名的昆明准静止锋为分界线,其平均位置大致在滇黔交界的照通、盘县、兴义一带。处于准静止锋以西的云南境内,属于南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夏半年,云南高原受西南季风影响,降水集中,来自印度洋上空的气流温度高,水汽含量充沛,是云南的雨季,但气温却较我国东部同纬度偏低,无酷热天气;冬半年,则在单一的热带大陆气团控制下,天气晴朗,风和日暖。处于准静止锋以东的贵州境内则不一样,属于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夏半年,受东南季风影响,降水较多,气温也较高;冬半年,处在锋区范围,经常在准静止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 皖政〔2005〕63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中央驻皖单位: 为切实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精神,现就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被征地农民的数量不断增多。妥善解决被征地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已经成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项突出任务。 建立和完善被征地农民的就业机制和社会保障制度,为被征地农民提供稳定的生活来源和可靠的基本生活保障,解决他们的长远生计问题,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客观要求,对于保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改善投资环境,促进我省经济和社会全面、持续、快速、协调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各级政府要把大力推进被征地农民就业,加快建立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摆上重要位置,抓紧抓好。 二、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应当遵循的原则 (一)合理确定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对象。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对象原则上为城市(含建制镇)规划区内,经国务院或省人民政府依法批准

征地后,失去全部或大部分农用地的农业人口。 城市(含建制镇)规划区外,经依法批准的土地征收或征用后,不具备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或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3亩、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范围内自愿调剂后不再占有农用地且当地人民政府无法给予异地移民安置的农业人口,也应列入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对象。 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对象确定的具体标准和划定年限,由各市、县人民政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确定。 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具体对象确定的程序为,由被征地农民个人申请,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村民委员会或村民小组讨论,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研究公示后,经劳动保障部门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审核,报市、县人民政府确定。 (二)突出工作重点。各地要把促进劳动年龄段内的被征地农民就业,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养老问题和解决贫困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问题作为工作的重点,同时也要做好被征地农民的医疗、子女就学等方面的工作。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被征地农民的生活水平不因土地被征收、征用而降低,确保被征地农民的长远生计有保障。 (三)科学测算,统筹兼顾,因地制宜,稳步推进。各地要在充分调查研究,详细占有资料,弄清征收土地和被征地农民的基本情况、基本要求的基础上,统筹考虑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统筹考虑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近、中、远期利益的平衡关系,统筹考虑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与其他城镇人员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统筹考虑不同被征地年限、城市规划区内外、不同原因被征地农民的利益保障,经过科学测算,制定出符合本地实际、切实可行的解决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具体措施,明确操作程序和工作

(1)我国各民族人口分布呈现、 、 的特点

《民族团结教育》读本资料 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了解) (1)我国各民族人口分布呈现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点。 (2)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我国各民族形成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局面。 (3)中华民族由 56个民族共同构成。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4)建国后,我国民族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发生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新中国的成立,我国消灭了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各族人民都已成为国家的主人,平等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 2、认识我国民族政策的优越性(理解) (1)我国民族政策的内容有:(1)坚持民族平等团结;(2)民族区域自治;(3)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4)培养少数民族干部;(5)发展少数民族科教文卫等事业;(6)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7)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8)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 (2)主要民族政策: ①各民族一律平等。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各民族政治、法律地位平等;二是各民族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所有领域平等;三是各民族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②民族团结的意义:民族的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③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因: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民族平等,是我国民族政策的基石,是处理民族关系的首要原则;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权利的基本政治制度。;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国民族政策的根本立场。 ⑤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内容:宗教信仰自由;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3)我国民族政策的优越性(理解)(P69) ①促进了各民族共同发展;②促进了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全面进步;③保障了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④调动了各族人民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运用) (1)民族的基本特征: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文化与共同心理素质。(具有相对独立性和极大的稳定性,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2)正确的民族观:民族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形成的;民族只有发展上的先进和后进,没有优等与劣等之分;坚持民族平等是解决民族问题的一个基本原则;民族问题具有普遍性和长期性;民族问题关系到多民族国家的命运和前途,关系到世界的稳定和发展。我们要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不断增强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意识。 (3)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开放性试题): ①怎么做: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不做等等。 ②意义:有利于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有利于巩固国防边疆稳定;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战斗力,实现祖国伟大复兴;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 判断: (1)少数民族文化既具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同时又具有民族文化的个性。(旗袍的演变) (2)中华民族精神主要包括作为中华民族精神核心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华民族精神中的基本美德;以改革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3)在我国,促进民族团结,关键是要搞好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团结。 (4)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 (5)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坚持民族区域自治。 (6)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是为了消除我国各民族间的差别。 (7)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机关是人民法院和人民代表大会。 (8)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是自治权。 (9)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国家鼓励和支持人们信仰各种宗教。 (10)在我国,国家保护一切宗教活动。

广东省少数民族聚居区范围一览表

附件1 广东省少数民族聚居区范围一览表 市县(自治县、 市、区) 乡镇村委会备注 广州市增城市正果镇正果畲族村委会 清远市 连南瑶族自治县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 连州市 瑶安瑶族乡 三水瑶族乡 九陂镇龙岗、长塘、爱民、联一、双塘、高相村委会 西岸镇三水、明义、九安村委会 英德市 东华镇温塘山、九围村委会 横石水镇溪北村委会 沙口镇滑水山、蕉园村委会 石牯塘镇联山村委会 横石塘镇石门台村委会 阳山县秤架瑶族乡、阳城镇城北西社区、城北东社区清新县三坑镇布坑(明联瑶族新村)村委会 韶关市乐昌市 北乡镇上西坑、前村、新村、下西坑村委会 五山镇沙田村委会 廊田镇龙山村委会 曲江区 罗坑镇罗坑瑶族村委会、罗坑社区居委会 樟市镇芦溪村委会、樟市社区居委会 枫湾镇茶园山村委会、枫湾社区居委会 小坑镇小坑社区居委会 马坝镇马坝镇府前社区居委会 始兴县 深渡水瑶族乡 罗坝镇小安、大水、桃源村委会 隘子镇隘子村委会 司前镇车八岭、河口、温下村委会 沈所镇瑶族村委会 顿岗镇总村、七北村委会

韶关市始兴县 澄江镇暖田、澄江村委会 马市镇涝洲水村委会 城南镇胆源村委会 太平镇白石坪、罗围村委会 翁源县 官渡镇镇仔、下陂村委会 龙仙镇石背、青云、九曲水、贵联村委会 翁城镇了坑村委会 坝仔镇上洞村委会 江尾镇蓝坑、梅斜村委会 铁龙林场龙化村委会 新江镇东方、太坪村委会 武江区江湾镇江湾瑶族村委会 仁化县 长江镇高洞、学堂凹、锦江、木溪、河田村委会 黄坑镇苟井、小溪村委会 丹霞街道办胡坑、岭田、新东村委会 董塘镇董塘瑶族村委会 周田镇雷坑、灵溪、瑶溪村委会 扶溪镇斜周村委会 南雄市 主田镇大坝、高峰、窑合、主田村委会 乌迳镇鱼塘、坪塘村委会 界址镇马芫村委会 全安镇全安、古塘、杨沥、陂头村委会 邓坊镇邓坊、赤石、赤马、洋西村委会 黄坑镇塘源、社前、小陂、许村、溪塘村委会 珠玑镇聪背、珠玑、里东、罗田村委会 水口镇水口、泷头、云西、石庄村委会 江头镇鱼仙、涌溪、江头村委会 帽子峰镇洞头、上垅、富竹村委会 雄州街道观新、荆岗村委会 油山镇古城、锦陂村委会 湖口镇岗围村委会 古市镇丹布、柴岭、古市村委会 南亩镇南亩、官田、芙蓉村委会 百顺镇杨梅村委会 澜河镇葛坪村委会 乳源瑶族自治县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安徽省征地补偿标准的通知(2015)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安徽省征地补偿标准的通知(2015)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进一步做好征地补偿工作,切实维护被征地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家规定和各地经济发展状况,现将调整后的《安徽省征地区片综合地价标准》和《安徽省征地统一年产值及补偿标准》(简称新征地补偿标准)予以公布,并就有关事项通知: 一、自2015年3月1日起,本省行政区域内征收集体土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均按新征地补偿标准执行。建设用地位于同一年产值或区片综合地价区域的,征地补偿水平要保持一致,做到征地补偿同地同价。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标准,按国务院有关规定执行。各市、县人民政府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对特殊地类提高征地补偿标准。 二、使用国有农(林、牧、渔)场土地,参照农(林、牧、渔)场所在乡(镇、街道)的区域(区片)征地补偿标准执行,农(林、牧、渔)场周边有多个区域(区片)的,按周边区域(区片)的最高标准执行。 三、各市、县人民政府要切实做好新旧征地补偿标准的衔接工作,加强政策宣传解读,妥善解决实施过程中的有关问题,确保新征地补偿标准顺利实施。新征地补偿标准施行前已依法获得征地批准,且市、县人民政府已制定并公告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的,补偿标准按照公告确定的标准执行;未制定或公告征地补偿、安置方案且未实施征地的,按新征地补偿标准执行。 四、各市、县征地补偿标准,由省人民政府统一制订,并根据国家规定和各地经济发展状况适时调整。各市人民政府应根据本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实际情况,调整被征收土地上的房屋、其他附着物及青苗补偿标准,报省国土资源厅备案后执行,调整周期与征地补偿标准调整周期相同。 五、新征地补偿标准由省国土资源厅负责解释。 安徽省人民政府 2015年2月28日 附件1 安徽省征地区片综合地价标准 地区 区片 征地补偿标准(元/亩)

安徽省人民政府领导简历

安徽省人民政府 王三运——安徽省委副书记,省人民政府省长、党组书记 孙志刚——安徽省委常委,省人民政府常务副省长、党组副书记 赵树丛——安徽省委常委,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党组副书记 黄海嵩——安徽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党组成员 唐承沛——安徽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党组成员 倪发科——安徽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党组成员 谢广祥——安徽省人民政府副省长,致公党中央常委、安徽省委主任委员 花建慧——安徽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党组成员。 梁卫国——安徽省人民政府秘书长、党组成员,办公厅党组书记,安徽行政学院(安徽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兼) 王三运——安徽省委副书记、省长 王三运:男,汉族,1952年12月生,山东省单县人,1979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8年12月参加工作,中共中央党校政治学专业在职研究生班毕业,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1968.12——1974.08,贵州省织金县绮陌公社插队知青,县一中代课教师 1974.08——1977.09,在贵州省贵阳师范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 1977.09——1983.05,贵州省贵阳师范学院党办工作人员 1983.05——1984.08,贵州省委组织部秘书 1984.08——1987.12,贵州省委组织部青年干部处副处长(其间:1984.10—1987.11,挂职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委副书记) 1987.12——1990.02,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委书记 1990.02——1990.07,贵州省贵阳市委常委、云岩区委书记 1990.07——1992.12,共青团贵州省委书记 1992.12——1995.09,贵州省六盘水市委书记(其间:1992.09—1993.01参加中央党校进修二班学习) 1995.09——1995.10,贵州省贵阳市委书记 1995.10——1998.08,贵州省委常委、贵阳市委书记 1998.08——1998.10,贵州省委副书记、贵阳市委书记 1998.10——2001.07,贵州省委副书记兼省委党校校长(其间:1998.09——2001.07参加中央党校政治学专业在职研究生班学习) 2001.07——2002.10,四川省委副书记兼省委党校校长

中图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2章第3节《多民族的国家》教案精选练习题

中图版初中地理 重点知识精选 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各地风景风俗各不相同,大家一起来学习地理知识吧! 中图版初中地理和你一起共同进步学业有成!

《第三节多民族的国家》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知道我国有56个民族。 ②知道汉族人口占91.5%,其他55个民族占8.5%。 ③知道人口在400万以上的少数民族。  ④知道各民族的分布特点。 ⑤了解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新中国。 ⑥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知道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族区域自治,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⑦通过对学生进行乡土教育巩固和拓展民族知识。 ⑧结合本课掌握一些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及分布。 能力目标: 初步学会阅读“中国民族分布”图,说明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及主要少数民族的分布地区。 情感目标: ①使学生认识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②提高对我国民族政策的认识,树立各民族一律平等、互相尊重、团结友爱,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的观点。 ③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乡土教育,增加热爱家乡的感情。 教学重点: 1.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各民族分布状况及其特点

2.我国的民族政策和主要少数民族的分布。 教学难点: 我国的民族政策;学会阅读“中国民族分布”图,说明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及主要少数民族的分布地区 教学方法: 讲述法、读图法、设疑法、温故知新法 教学准备: “爱我中华”歌曲录音磁带及录音机、中国行政区图、有关民族风情、服饰的图片等。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播放歌曲《爱我中华》,让学生体验民族大家庭的气氛。抓住“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导入并掌握: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这个大家庭里生活着56个民族,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 讲述新课: 一、众多的民族  读图:读图A“中国少数民族与汉族人口的比重”扇形图。 掌握:汉族占总人口的91.5%,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5%。 观看三幅图片,了解:在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超过400万的有壮、满、回、苗、维吾尔、土家、彝、蒙古、藏共九个民族。 二、民族分布 读图:观看图片,阅读B图,展示中国行政区图,查找壮、满、回、苗、维吾尔、土家、彝、蒙古、藏共九个民族,了解民族情况。 掌握:(1)我国民族分布最大的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2)少数民族地域分布: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等边疆地区。) 归纳: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有汉族分布。在汉族集中地区,也有少数民族散居其中。 读图:阅读插图C得出民族政策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国家一直重视少数民族的发展。现在进行的西部大开发,会使更多的少数民族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 三、民族特色及民族政策 讲述:我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和文化艺术。绝大多数的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语言,有的民族还有自己的文字。 看图:看图D“不同民族的节日和活动”找学生朗读每幅图对应的的图片。 提问:为了中国的统一,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应如何与少数民族同学相处?

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

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富于创造性的民族,是一个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对东方文化曾发挥过重大作用,对全人类的文明有过巨大贡献的民族。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团结的、统一的社会主义大家庭。有五十六个民族,汉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除外,全国还有五十五个少数民族,共同生活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 我国少数民族虽然人口少,约1.1亿,但分布地区很广,居住的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百分之六十。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西藏、广西、宁夏和黑龙江、吉林、辽宁、甘肃、青海、四川、云南、贵州、广东、湖南、河北、湖北、福建、台湾等省区。我国边境线约有2.1万公里在少数民族地区,涉及到123个边境县,有约30个少数民族与境外的相同民族毗邻而居,这些民族是,朝鲜、赫哲、鄂温克、蒙古、回、维吾尔、哈萨克、乌孜别克、柯尔克孜、塔吉克、塔塔尔、俄罗斯、藏、门巴、珞巴、仡佬、水、壮、傣、布依、苗、瑶、彝、哈尼、拉祜、傈僳、景颇、阿昌、怒、独龙、佤、德昂、布朗、京族等。许多在国界线两侧的同一民族往来密切,进出频繁,包括探亲访友、通婚、互市、朝庙拜佛、节日聚会,甚至过境耕种放牧。近年来,我国在改革开放中,少数民族地区与邻国的边境贸易迅速发展起来。我国人口最多的汉族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虽然相对人口较少,但是居住地区广阔,主要聚居在内蒙古、新疆、西藏、广西、宁夏5个自治区和一些省的部分地区。以内蒙古为主要聚居地的少数民族是蒙古族,新疆是维吾尔族等,西藏是藏族,广西是壮族,宁夏是回族。云南、贵州、青海、甘肃、吉林、四川等省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面积较大。其中,云南省的少数民族数量最多。以云南省为主要聚居地的少数民族,如白、哈尼、傣等族就达15个;如果加上不是主要聚居,但又世代居住在这里的民族,如藏、壮等族,数量达到20几个。黑龙江、辽宁、广东、湖南、湖北、浙江、福建、海南、台湾等省少数民族聚居地的面积相对较小。总的说来,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边疆地区,从东北内蒙古到新疆、西藏,再到云、贵、川、两广、海南和台湾省,大体上呈“U”字型分布。其主要部分在中国西部地区,重心在西北和西南。所以,我国东部人口稠密、西部人烟稀少的人口分布,是与我国的民族分布密切相关的。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一般特点是: 一、地域广大,人口稀少。许多少数民族住在山区、高原、牧区和森林地区。 二、物产资源丰富。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三、大都位于我国的边疆,属于国防要冲。由于历史上多次的民族迁徙屯田,移民戍边,朝代更迭等原因,而引起的人口变动,使我国的民族分布形成了各民族又杂居又聚居互相交错居住的状况。有些少数民族既有一块或几块聚居区,又散居在全国各地。大约有一千多万人口散居在全国各省、市的大小乡镇和乡村。

安徽省人民政府通信地址

邮寄:合肥市长江中路221号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办公室(收) 邮编:230001 邮寄:合肥市长江中路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办公室(收) 邮编:230061 邮寄:合肥市金寨路321号省教育厅 办公室(收) 邮编:230001 邮寄:合肥市巢湖路287号省科学技术厅 办公室(收)

邮寄:合肥市屯溪路306号金安大厦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收) 邮编:230001 邮寄:合肥市庐江路77号省名族事务委员会 办公室(收) 邮编:230061 邮寄:合肥市安庆路282号省公安厅 办公室(收) 邮编:230001 邮寄:合肥市长江中路39号省监察厅 办公室(收)

邮寄:合肥市霍邱路87号省民政厅 办公室(收) 邮编;230001 邮寄:合肥市淮河路335号省司法厅 办公室(收) 邮编:230061 邮寄:合肥市阜南西路238号省财政厅 办公室(收) 邮编:230001 邮寄:合肥市长江中路221号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办公室(收)

邮寄:合肥市黄山路619号省国土资源厅 办公室(收) 邮编:230001 邮寄:合肥市长江西路8号省环境保护厅 办公室(收) 邮编:230001 邮寄:合肥市环城南路28号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办公室(收) 邮编:230022 邮寄:合肥市屯溪路528号(金环大厦)省交通运输厅办公室(收)

邮寄:合肥市美菱大道421号省农业委员会 办公室(收) 邮编:230022 邮寄:合肥市九华山路48号省水利厅 办公室(收) 邮编:230001 邮寄:合肥市无为路53号省林业厅 办公室(收) 邮编:230062 邮寄:合肥市金寨路389-399号盛安广场省商务厅办公室(收)

中国各个民族分布

中国民族地理分布及其特点 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管彦波 世界各民族的地理分布,是在各种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经过长期历史发展而形成的。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历史上殷商开拓边地,西周狁南下,秦汉移民戍边,两汉匈奴内附,东晋五胡问鼎中原,南北朝隋唐民族大融合,五代以降,契丹女真南下,蒙古族满族入主中原,以及因战争、屯垦、商贸、移民等社会原因所导致的民族迁徙、汇聚、分解、融合和人口的分布与再分布,加之中国大陆地理连接的整体性、辽阔性,地形气候条件的复杂性,人类活动历史的悠久性,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建国后各民族的相互支援、进一步融合与交往,共同铸就了现今中国各民族分布的基本格局。 一、“大杂居”、“小聚居”和“普遍散居”的民族分布格局 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和“普遍散居”的互相插花、交错分布,是中国民族地理分布的基本格局。从民族的空间表现形式——民族人口分布来看,中国各民族人口在地域上的集聚与扩散,呈现出既分布广泛又相对集中的态势。主体民族遍及全国,但主要密集在黑龙江、黄河、长江、珠江中下游各省市以及东南沿海各省市;55个少数民族分布也很广泛,但又主要呈“C”字型地分布在从东北内蒙到新疆、西藏至云、贵、川、两广、海南、台湾这一占中国国土总面积62.5%的广阔地带,其主要部分在中国的西部地区,重心在西北和西南。各民族的水平空间分布形式,亦具有点、线、面相结合的特点。汉、满、蒙古、藏、维吾尔、回、壮等民族具有广阔的分布面和较为完整的聚居区。如回族主要聚居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及甘肃部分地区,但分布于回族自治地方的回民人口只占其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其余三分之二散居全国各地。满族近一半的人口分布于辽宁省,其余则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苗、瑶、彝等民族分隔在互不相连的地域上,有聚居区又散居各地。布依、白、傣、哈萨克等民族的主体(98%以上)有着明显的聚居区。畲、仡佬、乌孜别克等族分散居住在各地。再从汉族的分布与少数民族分布的差异来看,占全国总面积62.5%的民族自治地方,包括当地汉族居民在内的人口仅占全国人口的12%;汉族地区包括当地少数民族居民在内占全国人口的88%,面积却不到全国的40%。 当然,各民族在地理分布上的杂居、聚居、散居、集中与分散是相对的。在我国各民族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由于始终存在着一定程度和范围内的相互接触、交往、融汇现象,所以,绝对单一的民族聚居区的构成始终从属于民族大杂居这一总体范畴之内。杂散居分布是我国民族分布结构中占主导地位的因素,而聚居则只能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各民族的分布区界并非泾渭分明,整齐划一,而是大分散中有集中,聚居中有杂散居,杂散居住区中又有相对的小集中居住,如同血肉相连,谁也离不开谁。就具体的建立了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的民族聚居地区而言,截止到1986年底,中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共建了140个民族自治地方。其中五个自治区,三十一个自治州,104个自治县(旗)。民族自治地方总面积达611.49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63.7%。但是,这些建立了自治地方的民族的成员,如果不在本民族自治地方内居住,而居住在非自治地方的省、市(地)、县,或其他民族自治地方内,则属于散居、杂居的民族成份。全国所有自治地方以内都有包括汉族在内的数量不等的非自治民族成份杂居其中。

北京少数民族的人口与分布

北京少数民族的人口与分布 北京作为首都,是各民族人民都十分向往的地方。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北京市有关部门不断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维护民族团结、保护少数民族合法权益的政策和法规,使居住在北京的少数民族数量持续增长,展现出了一派民族大团结的繁荣景象。 少数民族人口的数量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资料表明,北京市少数民族人口80.1万,占全市总人口4.1%。千人以上少数民族有21个,其中满族、回族、蒙古族、朝鲜族、土家族、壮族、苗族超过万人。数据显示,从1964年以后,非世居的少数民族的增长速度大于世居的少数民族人口的增长速度。在两次普查期间,在京居住的少数民族人口中增长幅度较大的分别是满族增加了8.57万人;回族增加了1.33万人;蒙古族增加了3.92万人;朝鲜族增加了1.70万人;土家族增加了1.52万人;苗族增加了0.766万人,其中:土家族、苗族、壮族已成为继满族、回族、蒙古族、朝鲜族之后北京市超过万人的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人口的分布 北京市少数民族人口分布仍呈现“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表现在农村相对集中在传统的民族村落,城市主要分布在环城市中心地带。而由于拆迁改造,原有的城市聚居点逐渐分散,农村拆迁后又形成了一些新的民族聚居区,散杂居特征日益明显。全市16个区县都有少数民族居住和生活。普查数据显示,北京市的任意一个区县都至少有30个以上的民族。其中,朝阳区和海淀区有55个少数民族,东

城、西城、丰台、昌平、石景山、房山、通州、顺义、大兴等9个区有40个以上的少数民族,这在全国其他城市是少见的。城近郊区是少数民族相对集中的地区。普查数据显示,居住在城六区的少数民族人口为49.1万人,占在京居住少数民族人口总量的61.3%。在全市16个区县中,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分布最多的四个区县都集中在城近郊区,分别是朝阳区14.03万人、海淀区13.45万人、西城区7.87万人、丰台区7.18万人。 近些年,在城市拆迁改造及城市化进程中,特别是随着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原城区中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聚居规模逐渐缩小,杂居状况日趋突出,民族成分多元化,各少数民族人口绝对数量上升。同时城市化进程中一些原民族乡村转制为城市社区,又形成了规模较大的新的城市民族聚居社区。少数民族人口占比在20~49%的有10个,主要分布在牛街、马甸、上地等地区,以及经历了旧村改造和市政征地的农村地区。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厅局级干部生活待遇的暂行规定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厅局级干部生活待遇的暂行规定 【法规类别】工资福利与劳动保险 【发文字号】皖发〔1980〕55号 【发布部门】安徽省政府 【发布日期】1980.04.22 【实施日期】1980.04.22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厅局级干部生活待遇的暂行规定 (1980年4月22日皖发〔1980〕55号)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高级干部生活待遇的若干规定》精神,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参照有关规定,本着既反对领导干部生活特殊化,又反对绝对平均主义的原则,从我省的经济情况和保证工作需要出发,对省委、省人大、省政府部、委、办、厅(局)和人民团体的厅局级干部生活待遇作如下规定: 一、宿舍 (一)每户只能有一处,不得同时占用两处,调到外地工作时,应将原宿舍交回。家属子女不能随迁的,宿舍原则上由其工作单位安排,如所在工作单位一时确实安排不了的,也可以由原宿舍管理单位按同等职工住房标准另行安排,原住宿舍交回;对于在省

直机关和合肥市区范围内的工作调动,搬迁宿舍时,家属子女应随迁,不得占用原宿舍。 (二)一户宿舍使用面积,一般约五—中至七十平方米。已工作的子女可以同住,如不能同住,则由其子女所在单位解决。今后不得以解决已工作子女的住房为理由,要求扩大自己的住房,或要本人所在单位为其子女安排住房。 (三)严禁利用职权,动用国家物资、人力为个人建造单户住宅,宿舍的维修,由有关管理部门按制度办理(按规定自费建房、买房的除外)。 (四)已安排宿舍的,不准再占用宾馆、招待所,已经占用的应限期迁出。否则,住房费由个人自付。 (五)干部逝世后,原宿舍在一、两年内收回,其家属的住房,有工作单位的,原则上由所在工作单位负责安排,无工作单位的原宿舍管理单位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土地征收补偿标准的通知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安徽省征地补偿标准的通知 皖政〔2012〕67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征地补偿工作,切实维护被征地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省政府决定调整安徽省征地补偿标准。现将调整后的《安徽省征地区片综合地价标准》和《安徽省征地统一年产值及补偿标准》予以公布,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自本通知下发之日起,本省行政区域内征收集体土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均按新征地补偿标准执行。建设用地位于同一年产值或区片综合地价区域的,征地补偿水平要保持一致,做到征地补偿同地同价。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标准,按国务院有关规定执行。各市、县人民政府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对特殊地类提高征地补偿标准。 二、使用国有农(林、牧、渔)场土地,参照农(林、牧、渔)场所在乡(镇、街道)的区域(区片)征地补偿标准执行,农(林、牧、渔)场周边有多个区域(区片)的,按周边区域(区片)的最高标准执行。 三、各市、县人民政府要切实做好新旧征地补偿标准的衔接工作,加强政策宣传解释,妥善解决实施过程中的有关问题,确保新征地补偿标准顺利实施。新征地补偿标准施行前已依法获得征地批准,且市、县人民政府已制定并公告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的,补偿标准按照公告确定的标准执行;未制定或公告征地补偿、安置方案且未实施征地的,按新征地补偿标准执行。 四、各市、县征地补偿标准,由省人民政府统一制订,并根据国家规定和各地经济发展状况,每两年调整一次。各市人民政府应根据本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实际情况,制订被征收土地上的房屋、其他附着物及青苗补偿标准,报省国土资源厅备案后执行,每两年调整一次。 五、调整后的征地补偿标准由省国土资源厅负责解释。 安徽省人民政府 二〇一二年五月十五日 —1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