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管理学原理第二阶段导学重点

管理学原理第二阶段导学重点

管理学原理第二阶段导学重点

《管理学原理》第二阶段导学重点

《管理学原理》第二阶段学习包括七章:

第七章:组织概述

第八章:人力资源管理

第九章:组织文化与组织变革

第十章:领导概述

第十一章: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第十二章:激励理论与方法

第十三章: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第七章组织概述

本章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明确组织的相关概念,熟悉组织结构的各种形式及其特征,了解组织结构的主要影响因素,掌握组织设计的原则、内容和程序。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组织的概念与分类

一、组织的概念及其功能

1、组织的概念

从静态(名词的组织)和动态(动词的组织)两个角度理解组织概念:

1)有形的组织机构——从静态角度考察,组织是以有形实体形式存在的。

2)五行的组织活动——从动态角度考察,组织是指一系列无形的活动。

2、组织的功能

1)汇聚力量——把分散的个体汇集成集体,实现单独个体无法达到的目标。

2)放大力量——通过组织内部有效的分工与协作,个体力量的集

合还可以实现个体力量简单加总无法达到的目标。

二、组织的分类

1、依据组织基本性质的不同:分为营利性组织与非营利性组织。

2、依据组织形成方式的不同:分为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

第二节组织结构

一、组织结构的概念

1、组织结构

组织结构是组织中正式确定的、使工作任务得一分解、组合和协调的框架体系。

2、组织结构的基本类型

1)机械室组织2)有机式组织

二、影响组织结构的主要因素

1、环境因素

2、战略因素

3、规模因素

4、技术因素

5、管理因素

三、组织结构的具体形式

1、直线制组织结构

2、职能制组织结构

3、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

4、事业部制组织结构

5、矩阵制组织结构

四、组织结构的变化趋势

1、团队结构组织

2、无边界组织

3、学习型组织

第三节组织设计

一、组织设计的概念

1、基本内涵

组织设计是指以组织结构安排为核心的组织系统的整体设计工作。组织设计的主要工作是进行组织分化和组织整合。

2、指导理论

静态的组织设计理论:古典组织理论,主要研究组织的职权结构、部门结构和规章制度等项内容;

动态的组织设计理论:现代组织理论,其特点是在静态组织设计理论的基础上,加入了人的因素,主要研究组织结构设计完成以后在运行中的各种问题。

二、组织设计的任务和原则

1、组织设计的任务——根本任务是建立有益于管理的组织,以有效地实现组织的各项目标。

2、组织设计的原则——劳动分工原则;部门化原则;指挥链原则;管理幅度原则;集权与分权原则;正规化原则

三、组织设计的内容

1、组织结构设计:职务设计、部门设计、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设计。

2、组织责权关系设计:组织决策系统设计、组织执行系统设计、横向联系和控制系统设计。

3、组织制度设计:组织行为规范设计、组织变革与发展设计。

四、组织设计的程序

具体程序为:确定组织目标——确定业务内容——确定组织结构——配备职务人员——规定职责权限——联为一体。

第八章人力资源管理

本章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定义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了解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与程序,掌握员工招聘的基本程序,对比人员选拔的两种方式,熟悉员工培训的内容与方法,理解员工职业发展的内涵,了解绩效评估的标准和方法,说明绩效评估的实施程序。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人力资源管理基础

一、人力资源的概念与特征

1、人力资源的概念

1)经济学意义的分析

人力资源是指一定范围内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即一定范围内具有为社会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从事体力和智力劳动能力的人们的总称。

2)微观组织意义的分析

组织的人力资源是指组织所雇用的劳动者,即组织拥有的体现在全体雇员体力与智能上的经济资源。

2、人力资源的特征

1)能动性

2)再生性

3)时效性

4)生产与消费的两重性

5)社会性

二、人力资源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人力资源是构成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前提

2、人力资源的质量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

3、人力资源的收益递增性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潜力

三、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

1、宏观人力资源管理——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对全社会的各阶层、各类型的从业人员进行的从招聘、录用、培训、升迁、调动、直至退休的全过程管理。

2、微观人力资源管理——指企业等微观组织对本组织的人力资源进行的全过程管理。

第二节人力资源规划

一、人力资源规划的概念及其作用

1、人力资源规划的概念

人力资源规划是指根据组织的发展目标和战略规划,通过对组织未来的人力资源需求和人力资源供给状况的分析及预测,对组织的人

力资源管理活动进行的总体规划。

2、人力资源规划的作用

1)确保组织运营对人力资源的需求

2)促进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有序化

3)促使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融合

二、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

1、人力资源总体规划——有关人力资源开发的总目标、总政策、实施步骤及总预算的安排。

2、人力资源业务计划——是总体规划的展开和具体化,包括人员招聘计划、人员培训计划、职业发展计划、绩效评估计划及人员使用计划等。

三、人力资源规划的基本程序

1、评价组织现有的人力资源

2、预测组织未来需要的人力资源

3、制定面向未来的人力资源行动方案

第三节员工招聘

一、招聘的作用与程序

1、作用

1)是构筑组织竞争优势的关键

2)是决定组织经营业绩的前提

3)是发挥组织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基础

2、程序:发布招聘信息——对应聘者进行初选——对初选合格者进行知识与能力的考核——面谈——选定录用——评价和反馈招聘结果。

二、人员的选拔

1、内部选拔

2、外部选拔

三、人员的录用

1、背景调查

2、健康检查

3、签订试用协议

4、注册报到

第四节员工的培训与发展

一、员工培训的目的与内容

1、培训目的:1)适应职位要求;2)提高综合能力;3)转变态度观念

2、培训内容:1)技术技能培训;2)人际关系技能培训;3)解决问题技能培训

二、员培训的方法

1、在职培训的主要方式为:1)职务轮换;2)预备实习

2、脱产培训的主要方式为:1)课堂讲座;2)电视录像;3)模拟练习

三、员工的职业发展

1、组织的职业发展规划

1)含义:指将员工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对决定员工个人职业的主客观因素进行测定、分析和总结,并通过设计、规划、执行、评估和反馈的过程,使员工的职业生涯目标与组织发展的战略目标相一致。

2)作用:a确保组织获得需要的人才;b增强组织的吸引力以留住人才;c使所有组织成员都有成长和发展机会。

2、员工个人的职业发展规划

1)含义:指员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通过规划职业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手段,使自己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得到不断发展。

2)责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认清自己的兴趣;认清自己的知识、能力及工

作阅历;认清自己的个性和风格。

第五节绩效评估

一、绩效评估的目的与标准

1、评估目的:1)为确定员工的工作报酬提供依据;2)为组织的人力资源规划提供依据;3)促进组织和个人的共同发展。

2、评估标准:1)主观标准;2)客观标准。

二、绩效评估的方法

1、书面描述法

2、关键事件法

3、评分表法

4、行为定位评分法

5、多人比较法

6、目标管理法

7、360度反馈法

三、绩效评估的实施

绩效评估的具体实施程序如下:确定评估咪表——选择评估执行者——进行绩效评估——反馈评估结果——将评估结果备案。

第九章组织文化与组织变革

本章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明确组织文化和组织变革的概念;熟悉组织文化的特征、功能、结构、内容以及组织文化的塑造过程;掌握组织变革的动因、推动力量及排除变革阻力的方法;了解组织变革的程序及基本类型。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组织文化建设与管理

一、组织文化的概念与特征

1、组织文化的概念

组织文化是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2、组织文化的特征:1)实践性;2)独特性;3)相对稳定性;4)可塑性;5)综合性。

二、组织文化的结构与内容

1、组织文化的结构

从结构上看,组织文化有三个层次:潜层次的精神层;表层的制度系统;显现层的组织文化载体

2、组织文化的内容

1)组织的价值观;2)组织精神;3)组织伦理

三、组织文化的功能

1、导向功能

2、发展功能

3、整合功能

4、激励功能

5、约束功能

6、辐射功能

四、组织文化的塑造

组织文化的塑造需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选择组织的价值标准——强化员工的认同感——提炼定格——巩固落实——丰富发展。

第一节组织变革的基本规律

一、组织变革的动因

导致组织变革的因素可以归结为二个:

1、组织外部环境的变化:顾客因素;竞争因素;科技因素;经济因素;法律因素;政治因素。

2、组织内部条件的变化:目标因素;规模因素;技术因素;管理因素。

二、组织变革的推动力量

1、变革过程中两种不同的观点

1)“风平浪静”观认为组织面临的环境是稳定和可预见的,对现状的打破是偶然和暂时的。

2)“激流险滩”观认为组织面临的环境是动态的和不确定的,变化是一种自然的状态,对变革的管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2、变革的推动力量

通常情况下,在组织变革过程中,组织中的管理者往往作为催化剂起作用,并承担了变革过程的管理责任,他们是推动组织变革的主要力量。

第二节组织变革管理

一、组织变革的阻力

从个体层面看,变革的阻力表现为:员工工作被动应付、消极怠工甚至申请离职调动;从群体层面看,变革的阻力表现为:部门业务开展不力,工作效率低。

二、组织变革阻力产生的原因

1、对不确定性的恐惧;

2、对既得利益的威胁;

3、对未来发展认识的不足

三、排除组织变革阻力的方法

1、增进内部沟通

2、加强教育培训

3、发动全员参与4把握策略与时机

第四节组织变革的内容与程序

一、组织变革的内容

1、结构变革

2、技术变革

3、人员变革

4、文化变革

二、组织变革的程序

1、组织变革的基本方针:精心设计;全面发动;周密组织

2、组织变革的基本程序:进行组织诊断——设计组织变革——实施组织变革——评估组织变革。

三、组织变革的方式

1、按照变革的起始点变革方式:分为自上而下式、自下而上式和上下结合式;

2、按照变革方案的形成过程变革方式:分为强制式、民主式和参与式;

3、按照变革的进程变革方式:分为突变式和分段发展式;

4、按照变革的力量来源不同变革方式:分为主动思变式和被动应变式。

第十章领导概述

本章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定义领导的概念,掌握领导的职能,理解领导者权威的内在含义,了解人性假设的内容,理解不同的领导风格对于组织管理的影响,掌握领导权变理论。

本章节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领导的概念及其职能

一、领导的概念

1、领导——在一定的社会组织或群体内,为实现组织预定目标,领导者运用其法定权力和自身影响力影响被领导者的行为,并将其导向组织目标的过程。

2、领导者——只担任某项职务、扮演某种领导角色,并实现领导过程的人。

3、领导的特点——领导体现了人与人的关系:领导是一种“投入”与“产出”:领导是领导者、被领导者及环境的函数;领导作用的“互惠效应”。

二、领导的职能

1、目标确定职能

2、总体规划职能

3、激励职能

4、监督指导职能

5、协调控制职能

第二节领导者的权威

一、领导者权威的影响因素

一是来自权力的影响力,权威取决于权利;而是来自非权力性的影响力。

二、权力性影响力

1、传统因素——指人们对领导者的一种传统观念;

2、职位因素——指个人在组织中的职务与地位;

3、自利因素——指领导者的资格和经历。

三、非权力性影响力

1、品格因素——优秀的品格会给领导者带来巨大的影响力;

2、能力因素——有才能的领导者吸引人们自觉地去接受其影响;

3、知识因素——具备某种知识专长,往往会对被领导者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4、感情因素——感情影响力对企业领导者进行行政和业务管理工作、行使合法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权力性影响力与非权利性影响力的关系

权力性影响力与非权力性影响力是有机统一的,二者共同构成领导者的权威。在某种意义上,非权力性影响力在整个领导影响力构成中占有主导地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第三节人性假设与领导理论

一、人性假设

所谓人性假设就是领导者对被领导者工作目的的基本估价,对组织中人的不同假设。

1、经济人假设

2、社会人假设

3、自我实现人假设

4、复杂人假设

二、领导作风与领导行为假设

1、领导风格理论

1)专制型——靠权力和强制命令让人服从;

2)民主型——以理服人,以身作则;

3)放任型——俱乐部式的领导行为。

2、领导行为四分图理论

领导行为四分图理论中,“关心人”和“关心组织”是相互独立的两个维度,这两种行为维度在不同的领导者身上或同一领导者身上的高低、强弱并不一致,领导行为是这两种行为维度的组合。

3、管理方格理论

在领导四分图的基础上,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的行为科学家布莱克

和莫顿于1964年就企业中的领导方式提出了管理方格理论。

4、领导系统理论

密执安大学的行为科学家利克特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领导系统理论,将领导方式分为四类系统:剥削式的集权领导、仁慈式的集权领导、协商式的民主领导和参与式的民主领导。

三、领导权变理论

1、菲德勒有效领导的权变模型

这一理论认为领导的有效性主要取决于下列方面:1)领导者的类型2)环境因素3)有效领导模式。

2、豪斯的通路——目标模型理论

通路——目标模型理论基本观点是:领导者是实现使夏季获得更好的激励、更高满意程度和工作成效的关键人物。领导者应帮助员工排除走向目标的障碍,使其顺利达到组织或群体目标,再次过程中给予员工满足多种多样需要的机会。

3、卡曼的领导生命周期理论

卡曼在分析领导行为模式的基础上,发现组织员工的技术业务对工作的理解等,有一个由不成熟——初步成熟——比较成熟——成熟的发展过程,为此,领导方式也要随之加以调整,将领导方式由“以工作为主”转为“以关系为主”,这样才能实施有效的领导。

第十一章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本章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明确激励的概念和作用,了解需要、动机、激励及其与行为的关系,理解个体行为的心理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掌握群体行为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激励的概念与作用

一、激励的概念

1、激励的概念

激励的激发鼓励之意,指的是激发人的动机,有道人的行为,使其发挥内在的潜力,为实现所追求的目标而努力的过程。

2、激励的特性

1)相容性2)奖惩性3)过程性4)可变性

二、激励的作用

1、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2、有利于激发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3、有助于将员工的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统一起来;

4、有助于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及各组成部分的协调性。

第二节个体与群体行为分析

一、个体行为分析

1、个体行为的心理过程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心理学家将个体心理过程划分为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2、个性

在个体行为中,个性主要表现在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

1)气质——指某个人典型地表现与心理过程的强度、速度和稳定性,以及心理活动的指向性等动力方面的特点;

2)性格——人对客观现实的稳固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3)能力——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二、群体行为分析

1、群体

1)群体的概念——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个体为实现共同目标而组成的社会单位。

2)群体的特征——共同的目标;各成员在行为中相互作用,彼此影响;各群体成员相互依赖。

3)群体的功能——完成组织任务,实现组织目标;满足群体成员的多种需要。

4)群体的发展过滤——五个阶段:形成阶段、协调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和解体阶段。

2、群体行为

群体行为,是指在群体中个人行为统一于组织咪表所产生并组织起来的行为,其行为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组织目标的实现。

1)影响群体行为的个人因素——生理因素、技术能力、个人品质、期待性质。

2)影响群体行为的环境因素——群体规模、社会密度、人员构成。

3、群体行为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1)社会助长作用2)社会致弱作用3)行为趋同作用4)行为遵从作用

4、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1)正式群体——由组织按指示、命令或决定建立的,为执行与组织目标紧密相关的特定任务而产生的官方的工作群体。

2)非正式群体——指不经组织部署或规定而自然形成的一种小群体。

5、群体凝聚力

1)群体凝聚力的内涵——指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也就是群体成员愿意留在群体之内的愿望及他们愿意为群体承担义务的强烈程度。

2)群体凝聚力的作用——群体凝聚力的高低,直接对组织的活动产生影响。一般来说。凝聚力高,活动效率高;凝聚力低,活动效率低。

3)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群体群体的一致性、外度作用力、群体的领导方式、群体规模、群体内的奖励方式、与外界的隔离。

第三节激励过程

一、需要

1、需要——个体对其生活和发展的某些条件感到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心理现象。

2、需要的特点——针对性、复杂性、发展性、重复性、竞争性、驱动性。

3、需要与个体行为

1)需要是产生人的行为的原动力;

2)个体业已形成的需要,决定着他的行为;

3)每一次个体行为的完成,都可能使个体的某种或某些需要得到满足,接着又产生新的需要。

二、动机

1、动机的概念——引起个人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此行为导向满足某种需要的欲望、愿望、信息等的心理因素。

2、动机的分类——原始动机、一般动机、习得动机

3、动机的主要功能——发动功能、选择和导向功能、强化功能。

4、动机与个体行为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动机是个体行为的直接动因。

三、行为与激励

1、行为的概念与特征

所谓行为,是之人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动作的总称,是人与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

行为特征包括:行为是有内在原因的;行为是有目的的;行为是可以激励的。

2、激励过程

激励过程就是一个由需要开始,到需要得到满足为止的连锁反应。

第十二章激励理论与方法

本章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需要层次理论的基本内容,熟悉双因素理论的基本内容,说明公平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现实意义,掌握期望理论及其现实意义,把我强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实践意义,了解并能够灵活运用常用的激励方法。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内容型激励理论

一、需要层次理论

1、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

马斯洛将人的需要按其重要性和发生的先后顺序划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等五个层次。

2、需要层次论的实践意义

需要层次理论为现代管理者提出了以下两点启示:1)人的需要是复杂多变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其需要也会有所差异。2)一个人在某一特定时期总有某一层次的需要占据主导地位,其他需要则处于从属地位。

二、双因素理论(又称激励——保健理论)

1、激励因素与保健因素

激励因素——是指那些能够让员工产生满意情绪的因素。

保健因素——是指那些容易使人产生不满情绪的因素。

2、关于“满意——不满意”关系的再认识

赫兹伯格在分析了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及其对人的行为的影响之后,还提出关于“满意——不满意”关系的新认识,即“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满意”,不满意的对立面是“没

有不满意”。

3、双因素理论的实践意义

1)管理中也不能忽视保健因素,以免导致不满情绪的产生。

2)管理者要充分利用激励因素去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在组织中营造奋发向上的气氛。

三、后天需要理论

美国管理学家大卫.麦克利兰提出该理论,他认为,在人的一生中,有些需要不是生来具有的,而是通过后天生活经验的学习和积累而获得。

1、三种后天需要

1)成就需要——指人们追求卓越、争取做到最好的需要;

2)亲和需要——又称“关系需要”,指建立亲密友好的人际关系的需要;

3)权力需要——指影响或控制他人、对他人负责以及拥有高于他人的职权、自己不受别人控制的需要。

2、后天需要理论的实践意义

1)管理者应当根据组织发展的需要,主动对组织成员进行培训,帮助他们形成一些有利于促进其积极努力工作的新的需要;

2)管理者应当深入了解组织成员后天需要的类型,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的人、不同的工作采取灵活有效的激励机制。

第二节过程型激励理论

一、公平理论

1、公平理论的基本内容

公平理论认为,社会中的人们经常拿自己的付出和所得与别人的付出和所得进行比较。如果结果是自己受到了公平待遇,则工作积极努力,生产率提高;反之,如果感到自己收到了不公平待遇,则心理抑郁,缺乏工作热情,生产率下降。

2、公平理论的实践意义

1)管理者在管理中尤其是在分配制度上就要尽可能做到公正、公平;

2)对于这种差距管理者应予以公开,并就其原因、根据等作必要的阐述;

3)党组织成员因判断不准而产生不公平的错觉时,管理人员应及时做好必要的说明和引导工作。

二、期望理论

1、期望理论的基本内容

期望理论认为,人总是期望满足一定的需要和达到一定的目标,目标本身对于激发人的动机具有一定的影响,而激发力量的大小又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目标效价,一是期望值。

2、期望理论的实践意义

1)管理者就有必要明确员工个体的需要,认真研究不同的报酬对不同人的吸引力,提高目标效价;

2)考虑员工的实际能力,保证设定的目标形成通过个人努力能够达到预定结果的高期望值或期望率,增强人们的信心;

3)要使个人的努力程度和工作绩效与员工个人从组织中取得的报酬紧密联系起来,并不断增强奖酬的合理性、针对性。

第三节行为修正型激励理论——强化理论

一、强化理论的基本内容

强化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该理论认为,诱发人的行为的原因来自外部,控制行为的因素是刺激物。

二、强化理论的实践意义

1、正强化是一种较为有效的行为激励方式,能够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是组织中的主要强化手段。

2、负强化实施起来较为方便、见效快,但其效果经常是暂时的,而且过多的负强化还可能给组织带来一些列后续不良影响。

3、强化理论与其他激励理论之间存在互补关系。

第四节激励方法

一、物质激励

1、晋升工资,颁发奖金

2、实物激励

3、分红

4、员工股份制和产权激励

二、精神激励

1、目标激励

2、情感激励

3、榜样激励

4、行为激励

5、荣誉激励

第十三章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本章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明确沟通和谈判的定义;了解沟通的过程、类别,理解有效沟通的障碍和方法;分析冲突产生原因,掌握冲突管理的方法和有效的谈判技巧。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沟通原理

一、沟通的概念及其过程

1、沟通及其重要性

沟通是指信息或想法的传递过程。通过沟通,能够增强组织的凝

聚力和竞争力;通过沟通,领导者能够全面、及时、准确地了解组织情况,激发下属员工的工作热情,有力地实现领导职能;通过沟通,组织能够与外部环境之间建立联系,从而为其生存和发展赢得更大空间。

2、沟通的过程

发送者为信息发出方,接受者为信息接受方,双方进行沟通的载体称为沟通渠道,编码和解码分别是沟通双方进行信息加工的形式。双方通过信息收集与信息编码、信息传递渠道的使用、信息接受与解释信息进行信息传递。

3、沟通的类别

1)按照功能划分,沟通可以分为工具式沟通和情感式沟通。

2)按照方法划分,沟通分为口头沟通、书面沟通、非语言沟通和电子媒介沟通等。

3)按照组织系统划分,沟通可以分为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

4)按照方向划分,沟通可以分为下行沟通、上行沟通和平行沟通。

5)按照是否反馈划分,沟通可分为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

二、组织内部的沟通

1、人际沟通

2、团队沟通

三、组织之间的沟通

组织之间的沟通是指一定组织为实现自身目标而与其他组织进行的信息交流过程。

第二节组织沟通的管理

一、有效沟通的障碍

1、发送者方面出现的障碍

2、沟通过程中出现的障碍

3、接受者方面出现的障碍

4、反馈过程中出现的障碍

二、有效沟通的实现

清除组织沟通中的个正障碍一般需要坚持以下几项原则:

1、正确对待沟通

2、运用反馈机制

3、力求表达清楚

4、能够积极倾听

5、拓宽沟通渠道

6、加强平行沟通

第三节组织冲突与谈判

一、产生冲突等原因

冲突是指由于某种抵触情绪或对立状况而引起的对差异的心理感知。

1、关于冲突的不同观点:

第一种观点:组织应该尽可能避免冲突,冲突本身表明组织内部的机能失调。

第二种观点:冲突是任何组织都不可避免的产物,冲突不可能被消除,冲突并不一定会导致对组织的危害,有时甚至可能有利于组织工作的开展。

第三种观点:有些冲突对于组织或组织单元的有效运作是必要的,冲突可以转化为组织发展的动力,是组织保持活力的有效手段。

2、冲突原因的具体分析

冲突产生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三种:1)沟通差异2)结构差异3)个体差异

二、冲突管理

1、确定处理冲突的基本风格

2、谨慎选择需要处理的冲突

3、认真评估冲突双方的代表

4、深入了解冲突产生的根源

5、选择妥善的冲突处理办法

三、有效谈判的实施

1、谈判策略

两种基本方法:分配谈判和综合谈判。

管理学原理重点知识点总结

管理学原理重点知识点总结 一、组织管理 1. 组织结构:组织结构是指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岗位之间的关系和相互联系的方式。常见的组织结构有功能型、分工型、矩阵型等。组织结构的选择应根据企业的特点和发展目标进行合理设计。 2. 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是指企业内部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和共同理念等。良好的组织文化可以凝聚员工,提高工作效率和团队凝聚力。 3. 工作分配:合理的工作分配可以确保每个员工按照自己的专长和能力发挥最大的作用,同时提高工作效率。 4. 绩效评估:绩效评估是对员工工作表现和贡献的评价。通过绩效评估,可以激励员工,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工作质量。 5. 激励机制:激励机制是指通过奖励措施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激励机制可以包括薪资激励、晋升机会、培训发展等。 二、领导与决策 1. 领导风格:领导风格是指领导者在管理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和态度。常见的领导风格有民主型、权威型、教练型等。不同的领导风格适用于不同的情境和员工需求。 2. 决策过程:决策过程是指领导者在面对问题时所采取的决策步骤和方法。常见的决策方法有个人决策、集体决策、顾问决策等。决策的质量和效果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和结果。 3. 沟通技巧:良好的沟通技巧可以提高领导者与员工之间的沟通效

果,增强团队合作和协作能力。 4. 领导力发展:领导力是指领导者所具备的影响他人的能力。领导者可以通过培养自己的领导力,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和能力,进而实现个人和组织的共同发展。 5. 变革管理:变革管理是指在组织中引入变革时所采取的管理措施和方法。变革管理需要考虑到组织内外环境的因素,合理安排变革步骤和资源,以实现变革的目标。 三、市场营销 1. 市场调研:市场调研是指对市场需求和竞争状况进行的调查和分析。通过市场调研,企业可以了解市场需求,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和计划。 2. 品牌管理:品牌管理是指通过品牌策略和营销手段来塑造和维护企业的品牌形象。优秀的品牌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品牌价值。 3. 市场定位:市场定位是指企业在市场中确定自己的目标市场和竞争优势,以便更好地满足目标市场的需求。市场定位需要考虑到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和定位策略等因素。 4. 产品开发:产品开发是指通过创新和研发来满足市场需求,提供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产品开发需要考虑到市场需求、竞争状况和技术可行性等因素。 5. 渠道管理:渠道管理是指企业通过各种渠道将产品推向市场,以

管理学原理 重点难点整理

管理学原理重点难点整理 第一篇绪论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名词解释 1.管理:是指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2.管理学:管理学是一门系统的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3.系统:系统是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问答 1.管理的基本特征:(1)管理是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2)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 (3)管理的任务只能与层次(4)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 2.管理的两重性及其意义:管理的两重性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管理的两重性反应出 管理的必要性和目的性。 意义:(1)认真总结我国在管理理论与时间上正反两面的经验教训,更好的发挥社会注意制度的优越性。(2)注意学习引进国外对我们有益的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3)要结合实际,随机制宜地学习与运用。 3.管理学的特点:(1)一般性(2)多科性(3)历史性(4)实践性 4.系统的特征和观点:系统的特征---(1)整体性(2)目的性(3)开放性(4)交换性 (5)相互依存性(6)控制性 系统的观点---(1)整体观点(2)“开放性”与“封闭性”(3)封闭则消亡的观点 (4)模糊分界的观点(5)保持“体内动态平衡的观点”(6)信息反馈观点 (7)分级观点(8)不断分化和完善的观点(9)等效观点 5.为什么要学习研究院理学? (1)管理的重要性决定了学习研究管理学的必要性 (2)学习研究管理学是培养管理人员的重要手段之一 (3)学习研究管理学是未来的需要 第二章: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名词解释: 1.霍桑实验:四个阶段--(1)工厂照明试验(2)继电器装配室试验(3)大规模的访问者 和普查(4)电话线圈装配工试验。由于试验是在霍桑工厂进行的,因此称之为霍桑试验。 2.全面质量管理: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 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3.战略管理:是指组织制定和实施战略的活动过程,其核心问题是确保组织的自身条件与 外部环境相适应,求得组织长期稳定的发展。 问答: 1.(泰罗)科学管理理论要点:(1)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身产率(2)为了提高 劳动生产率,必须为工作配备“第一流的工人”(3)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工作环境标准化(4)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5)工人有雇主双方都必须来一次“心理革命”(6)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7)实行职能工长制(8)在管理控制上

(完整版)管理学原理重点整理

第一篇绪论 一、管理与管理学 1、管理就是由一个或者更多的人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以便收到个人单独活动所 不能收到的效果而进行的活动。 管理就是计划、组织、控制等活动的过程。 管理是指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2、管理的基本特征: (1)管理是一种文化现象 存在管理必须具备两个必要条件: (1)两个人以上的集体活动,(2)有一致认可的目标。 (2)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管理者的责任(德鲁克) 管理一个组织,即确定组织的使命、目标以及如何实现目标; 管理管理者,即管理者要培训下属,并运用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进行管理; 管理工作和工人,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管理的任务、职能与层次 管理的任务:设计和维持一种环境,使在这一环境中工作的人们能够用尽可能少的支出,实现既定的目标。 管理的五大基本职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法约尔提出)管理的层次:上、中、下三个管理层次 (4)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 3、为什么书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艺术? (1)管理是一门科学,目前管理知识已经成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包括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和技术; (2)管理也是一门艺术。管理的艺术性强调的是管理的实践性,即管理活动要因地、因时、因人而制宜,具有灵活性; (3)最富有成效的管理艺术建立在对管理理论的理解之上。靠经验、凭直觉、碰运气,难以取得有效成果; (4)靠背诵管理原理和原则,忽视实际情况,缺乏创造性,其管理活动也会是无效的。 4、管理的两重性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管理问题的基本观点。管理的两重性反映出管理的必要性(即管理是有效组织劳动所必需的)和目的性(即管理反映了生产资料占有者组织劳动的目的) 5、为什么要掌握管理两重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的重要意义? (1)认真总结我国在管理理论与实践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更好地发挥社

管理学原理讲义 2 第二章

第二章 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问题与思考: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管理思想,为什么中国大学的管理学教科书基本上是西方的体 系? 在绿色、和平、生态、和谐、全球化等背景下,怎么样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管理体系 的对接?
2.1 中国早期的管理活动与管理思想
一、 中国早期的管理实践活动
1. 中国早期的管理实践活动:长城的建立
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
(1)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2)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
(3) 治国有三本,安国有四固,富国有五事。
(4) 恭、寛、信、敏、惠。
(5)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6)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7)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8) 十方来,十方去,共成十方事;万人施,万人舍,同结万人缘。
(9) 食存五观:计功多少量彼来处,忖己德行全缺应供,防心离过贪等为宗,正事良药
为疗形枯,为成道业故受此食。
二、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要点
要点
含义
代表人物
顺道 主观范畴的道,是指治国的理论,属于客观范畴的道,是 管子、司马迁
指客观经济规律,在这里指管理要顺应客观规律。
重人 重人是中国传统管理的一大要素,包括两大方面:一是重 司马迁、诸葛亮
人心向背,二是重人才归离。
人和 指调整人际关系,讲团结,上下和,左右和。对治国来说, 孔子、管子
和能兴邦;对治生来说,和气生财。
1

《管理学原理》知识点

《管理学原理》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管理概述 1、管理的概念 管理:管理是协调工作活动的过程,以便能有效率和有效果的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实现组织的目标。 2、管理的特征 A、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 B、目的性:管理是为了实现预期目标 C、矛盾性:有限的资源与互相竞争的多种目标的矛盾 D、普遍性:只要有两个以上的人,并有一致认可的目标,就有管理的存在 E、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 F、管理的载体是组织 3、管理的基本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4、管理的二重性: 自然属性—与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是合理组织生产的需要,反映了管理的必要性。 社会属性—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管理服务于生产资料所有者的利益,反映了管理的目的性。 5、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科学性:指管理活动中存在着一系列基本客观规律。反映在管理对象的客观性,管理活动的实践性,管理理论的系统性,管理学科的发展性。但它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管理的经验和方法无法重复检验。 艺术性:指管理活动除了要掌握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外,还要有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技巧。强调实践性。 6、组织成员的组成: 管理者和非管理者。管理人员与非管理人员的最根本区别:是否对他人的工作负责。 管理者分类: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基层管理者。 7、管理者的十种角色: 人际角色:名誉领袖,邻导者,联络者。 信息角色:监听者,传播者,发言人。 决策角色:企业家,危机管理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8、管理者的技能: 技术技能:熟悉、精通、运用某一专业领域内有关的工作程序、技术和知识完成组织任务的能力

人际技能:处理组织内外各种人际关系的能力,要求管理者了解和尊重别人的感情、思维方式和个性,能够觉察别人的动机和需要,掌握评价和激励员工的技术和方法 概念技能:对事物整体及相关关系认识、洞察、分析、判断和概括的能力。要求管理者能够正确、迅速看到组织的全貌,了解组织内外部环境中各种事物间的关系,找出关键性因素,抓住问题实质,果断决策的技能 9、管理学的学科特点:一般性,多样性,历史性,实践性, 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管理过程的内在规律性。 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归纳法,演绎法,试验法。 第二章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1、古典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 泰罗—科学管理之父; 法约尔—经营管理之父; 韦伯—组织理论之父 2、科学管理理论 科学管理理论要点: ?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要配备“第一流的工人” ?标准化:操作方法,工具,机器材料,作业环境 ?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 ?工人和雇主必须来一次“心理革命”:变对抗为合作 ?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变经验工作为科学工作 ?实行职能工长制 ?在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 3、组织管理理论: 1>提出了企业经营的六种基本活动: A、技术活动,指生产,制造,加工; B、商业活动,批销售,采购,交换; C、财务活动,指资金的取得与运用; D、安全活动,指设备的维护和职工安全; E、会计活动,如会计,统计; F、管理活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管理学原理第二阶段导学重点

管理学原理第二阶段导学重点 《管理学原理》第二阶段导学重点 《管理学原理》第二阶段学习包括七章: 第七章:组织概述 第八章:人力资源管理 第九章:组织文化与组织变革 第十章:领导概述 第十一章: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第十二章:激励理论与方法 第十三章: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第七章组织概述 本章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明确组织的相关概念,熟悉组织结构的各种形式及其特征,了解组织结构的主要影响因素,掌握组织设计的原则、内容和程序。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组织的概念与分类 一、组织的概念及其功能 1、组织的概念 从静态(名词的组织)和动态(动词的组织)两个角度理解组织概念: 1)有形的组织机构——从静态角度考察,组织是以有形实体形式存在的。 2)五行的组织活动——从动态角度考察,组织是指一系列无形的活动。 2、组织的功能 1)汇聚力量——把分散的个体汇集成集体,实现单独个体无法达到的目标。 2)放大力量——通过组织内部有效的分工与协作,个体力量的集

合还可以实现个体力量简单加总无法达到的目标。 二、组织的分类 1、依据组织基本性质的不同:分为营利性组织与非营利性组织。 2、依据组织形成方式的不同:分为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 第二节组织结构 一、组织结构的概念 1、组织结构 组织结构是组织中正式确定的、使工作任务得一分解、组合和协调的框架体系。 2、组织结构的基本类型 1)机械室组织2)有机式组织 二、影响组织结构的主要因素 1、环境因素 2、战略因素 3、规模因素 4、技术因素 5、管理因素 三、组织结构的具体形式 1、直线制组织结构 2、职能制组织结构 3、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 4、事业部制组织结构 5、矩阵制组织结构 四、组织结构的变化趋势 1、团队结构组织 2、无边界组织 3、学习型组织 第三节组织设计 一、组织设计的概念 1、基本内涵

管理学原理重点

管理的基本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先计划,继而组织,然后领导,最后控制。 制定计划(管理的前提):①研究活动条件②制定业务决策③编制行动计划 组织:①计划组织②人员配备③开动组织④监视组织运行 管理人员的技能要求: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管理人员的层次分类:高层、中层、基层 产业生命周期:幼稚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 组织文化(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文化可以通过评价一个组织所具有的10个特征的程度来加以识别:①成员的一致性②团体的重要性③对人的关注④单位的一体化⑤控制⑥风险承受度⑦报酬标准⑧冲突的宽容度⑨手段—结果倾向性⑩系统的开放性 组织文化的类型(泰伦斯?迪尔、麦肯锡):①硬汉式组织文化②“拼命干、尽情玩”文化③攻坚文化④过程文化(主文化、亚文化) 培养组织文化:分析与诊断、条理化、自我设计、倡导与强化、实践与提高、适时发展 目标管理的特点:①明确了目标②参与了决策管理③规定时限,强调时间性④评价绩效,强调自我控制 目标管理的步骤:建立目标体系、明确责任、组织实施、考评和反馈 计划工作的性质:目的性、首位性、普遍性、效率性、创造性 计划的类型:①根据广度:战略计划、作业计划②根据时间性:长期计划、短期计划③根据明确性:具体性计划、指导性计划 计划工作的步骤:描述宗旨、评估状况、确定目标、确定前提条件、制订计划方案、评价备选方案、挑选可行方案、制订辅助计划、编制预算 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区别:是否程序化。只要正式组织(包括家庭)不能提供或不能在低成本前提下提供人们的全部效用,非正式组织就有其存在的可能性和现实性。非正式组织有双刃剑作用。预算的分类:收支预算,实务预算,投资预算,现金预算,综合预算 预算的可能危害:①让预算目标取代组织目标②预算过于仔细会抑制人们的创造力③预算导致心理低下④预算缺乏灵活性 预算方法:①弹性预算②零基预算 管理: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地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便达成既定的组织目标的过程。 管理的科学性:在管理领域应用科学方法,综合抽象出管理过程的规律、原理所表现出来的性质。管理的艺术性:管理靠的是人格魅力、灵感与创新,而管理本身是没有规律可循的,更没有办法通过学习掌握管理的技巧。艺术就是以个人的经验和熟练程度为基础的技艺和技巧。主要强调其实践性和灵活性。 组织:由一定的人员,按照一定的程序,为着一定的目标而组成的合作性统一体。 领导:利用组织赋予的权利和自身的能力去指挥和影响下属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工作的管理活动过程。 控制:为了保证系统按预定要求运作而进行的一系列工作。在整个管理活动中起着承上启下的连接作用。 人际技能:与处理人事关系有关的技能,即理解、激励他人并与他人公事的能力。 概念技能:综观全局、认清为什么要做某事的能力,也就是洞察企业与环境象湖影响的复杂性的能力。管理者所处的层次越高,其面临的问题越复杂、越无先例可循,就越需要概念技能。 产业:按企业生产的产品(劳务)性质、特点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不同作用而形成的生产经营类别,是许多同类企业的总和。

管理学原理重点

管理学原理 第一章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 1、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2、管理的职能: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决策是计划的前提,计划是决策的逻辑延续 组织、领导和控制旨在保证决策的顺利实施 创新贯穿于各个管理职能和各个组织层次之中 3、管理者的技能: (一)技术技能:运用其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二)人际技能: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三)概念技能:产生新想法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思维能力 4、中国管理思想:(了解)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丰富的管理思想: 《孙子兵法》《周礼》“田忌赛马”的智慧 5、外国管理思想: (一)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观点和经济人观点 (二)小瓦特和博尔顿的科学管理制度 (三)马萨诸塞车祸与所有权、管理权的分离 (四)巴贝奇作业研究和报酬制度 (五)★欧文的人事管理:开创了在企业中重视人的地位和作用的先河,有人因此称他为“人事管理之父” (六)亨利·汤的收益分享制度 (七)哈尔西的资金方案 6、行为管理理论:梅奥及其领导的霍桑试验★ 该试验分四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工作场所照明实验(1924—1927年) (二)第二阶段:继电器装配室实验(1927年8月—1928年4月)

(三)第三阶段:大规模访谈(1928—1931年) (四)第四阶段:接线板接线工作室实验(1931—1932年) 主要结论: 1)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强调金钱并非刺激职工积极性的惟一动力,新的刺激 重点必须放在社会、心理方面,以使人们之间更好的合作并提高生产率。 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在这种无形组织里,有它的特殊感情、规范和倾向,并且左 右着群体里每一位成员的行为。 3)生产率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士气)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士气的高低则主 要取决于职工的满足度,这种满足度受限体现为人际关系,如职工在企业中的地位是否被上司、同事和社会所承认等;其次才是金钱的刺激。职工的满足度越高,士气也越高,生产效率也就越高。 第二章管理道德与企业社会责任 1、道德管理的特征 合乎道德的管理具有以下七个特征: ①遵守道德规范不仅是利益获得手段,更是组织的责任。 ②不仅从组织自身角度,更从社会整体角度考虑问题 ③组织与利益相关者是相互依赖的 ④不仅把人看作手段,更是目的,组织行为目的是为了人 ⑤超越了法律的要求,能让组织取得卓越的成就 ⑥能够自律,对行为进行自我调节 ⑦组织所推崇的,并为全体成员所认同的价值观 2、改善企业道德管理行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挑选高道德素质的员工 ✓建立道德守则和决策规则 ✓在道德方面领导员工,做出表率 ✓设定工作目标 ✓对员工进行道德教育 ✓对绩效进行全面评价,考核道德后果 ✓进行独立的社会审计 ✓提供正式的保护机制,比如保护检举人免受报复 第三章全球化与管理 1、8个糟糕领导风格: 无情(ruthless)、不合群(asocial)、易怒(irritable)、孤独者(loner)、自我中心egocentric)、含糊(nonexplicit)、不合作(noncooperative)、独裁(dictatorial) 第四章信息与信息化管理 1、对管理者有用的信息具备一些特征: 必须是质量较高的 必须是及时的 必须是完全的和相关的

管理学原理重点知识总结

第一章.管理学原理 管理的概念:管理是一种在正式组织内有一个或更多的人来协调其他人活动的活动过程. 管理的技能结构:1技术技能,是对某一特殊技能——特别是包含方法、过程、程序或技术的技能—-的理解和熟练运用,主要涉及“物”的工作。2人际技能,能够在所领导的小组中营造一种合作的氛围,以使员工能够自由地无所顾忌的表达个人的观点,主要涉及与人协作。3,思想技能,指能够总揽全局,判断出重要因素并了解这些因素之间关系的能力. 第二章,组织与组织的目标 组织结构的基本要素:1人,是构成组织最基本的要素,是组织中的根本。2,目标,组织目标是组织存在的依据。目标决定了组织中的岗位设置及组织的具体结构形式,起聚集作用.3,组织规范,组织通过组织规范使组织整体和组织成员的行为能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表现为组织的方针政策和规章制度等,在组织中起辅助作用。 管理的目标原则:1,目标指明了组织发展的方向。2,目标决定管理活动的过程。3,目标能成为一种激励因素。 目标的类型:1按实现目标的时间长度不同划分,(1)长期目标(2)短期目标,长期目标是短期目标的指导,而短期目标是长期目标的具体化。2按目标的具体化程度不同划分,(1)基本目标,该目标的确定说明了组织发展的方向和组织的资源的取得、使用和分配的策略。(2)次要目标3,按目标是否可以定量化来表示划分,(1)定量目标,可以用数量表示的目标。(2)定性目标,指只能用文字来表述的目标.4,按目标的层次可划分为使命、战略、战术和作业目标.组织使命明确企业的使命和目标提供了战略制定的框架和背景。战略目标对应最高层管理者,战术目标对应中层管理者,作业目标对应基层管理者。Eg:p42页,延伸案例. 第六章,古典管理理论 古典管理理论产生的背景:1,经济的迅速发展对管理提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要求。2,当社会上流行的唯理主义哲学、实利主义者哲学和新教伦理给古典管理理论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3,传统的管理不利于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榨取,这从主观上促进了古典管理理论的产生。 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类容:1,工时研究-—制定科学的工作标准。2,把工人的操作方法,使用的工具、机器、材料及作业的环境标准化。3,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1)制定科学的日工作标准。(2)按照工人完成定额的不同情况实行不同的工资率。(3)把工资给人而不是给“职位"。4,实行职能工长制.5,实行管理的例外原则。6,把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 科学管理的基本原理:1,四大基本原理,(1)建立一门严格的科学。(2)科学的挑选工人。(3)对工人进行科学的教育、训练和培养。(4)管理部门和工人之间进行亲密无间的友好合作.2,科学管理的实质是一场“心理革命”。(1)从历史的原因看,要从过去的互相对抗转变为互相合作,用科学的方法来代替过去的靠个人的知识和经验做事的做法,就要求劳资双方的思想发生革命的转变。(2)从当时现实的原因来看,当时一些人把科学管理的具体方法、制度和政策等于了科学管理本身,而如果劳资双方思想没有变化,这些方法、制度和措施是不可能得到贯彻的,也不可能真正提高生产效率。3,科学管理理论与“人”的因素.(1)“经济人”是科学管理理论对于人的本性的基本认识(2)泰罗认为科学管理的是知识一场心理革命(3)泰罗强调的是“个别”的人而不是作为组织成员的人。 对科学管理理论的认识与评价:1,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是科学管理理论的核心。2,强调用“科学"的方法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是科学管理理论的基本特征.3,“经济人”的认识是科学管理理论对人的本性的基本认识.4,科学管理理论强调的是提高企业内部的生产效率。5,科学管理理论系统内在的不一致性。 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1,管理的五个基本职能,(1)管理的计划职能,即预见未来和拟定行动计划。【企业制定行动计划的根据:A 企业的资源,包括厂房、工具、原料等等B所经营业务的性质及重要性C未来的趋势】(2)管理的组织职能,即构建一个双重性质机构,物质性和社会性.(3)管理的指挥职能,即让人们去执行。(4)管理的协调职能,即沟通、联合,并使所有行为和力量达到和谐同一.(5)管理的控制职能,遵照已有的规则和既定程序,监督事物的运行。2,管理的14项原则,(1)劳动分工原则(2)权力与责任原则(3)纪律原则(4)统一指挥原则,组织机构设置以后运转时一个下级不能同时接受两个上级的指导(5)统一领导原则,设置组织机构时一个下级只能有一个上级(6)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原则(7)人员报酬原则(8)集中原则(9)等级制度原则(10)秩序原则(11)公平原则(12)人员的稳定原则(13)首创精神(14)人员的团结原则 官僚集权组织的主要因素:1,实现劳动分工。2,在组织中要建立一个不中断的指挥链。3,广泛的档案系统。4,要根据通过正式考核或经过正式教育而或得的技术资格来挑选组织成员。5,所有担任公职的人都是被任命的,而不是选举出来的。6,行政管理人员是领取固定薪金的专职人员,而不是他们所管理的单位的所有者。7,行政管理人员要遵守有关他的官方职责的纪律、规则和制度。 对官僚集权制的评价:1,假设的有效性。2,过分地强调组织原则和恪守规章制度,会压抑创造力、革新精神和冒险精神。3,忽视了在组织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不利于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也不了利于提高组织工作效率。 第七章,人际关系学说 人际关系学说产生的时代背景:1,经济危机的发生使人们的伦理观念发生了变化。2,新的政治环境——工人阶级斗争的结果提高了工人在整个社会等级结构中的地位。3,科学管理理论所强调的经济刺激并不能充分的调动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人际关系学说的要点:1,职工是“社会人”2,在正式组织中存在“非正式组织”【对待非正式组织的态度:A正式和重视非正式组织的存在B对非正式组织及其成员的行为进行引导,使之有利于正式组织目标的实现】3,以社会人和人群技能为基础的新的领导方式。

管理学原理笔记

《管理学原理》复习笔记 第一章管理概述 1、管理的含义 所谓管理,就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以便实现既定的组织目标的过程。这个定义包含着以下四层含义: (1)管理是服务于组织目标实现的一项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2)管理的过程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连续进行的工作活动构成的。这些活动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它们成为管理的基本职能。 (3)管理工作的有效性要从效率和效果两个方面来评判。即管理工作的成效好坏、有效性如何,就集中体现在它是否使组织花费最少的资源投入而取得最大的且最合乎需要的成果产出。“正确地做正确的事。” (4)管理工作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开展的,环境既提供了机遇和机会,也构成了挑战或威胁。 2、管理的三大性质 (1)管理的二重性 管理具有二重性,一是与生产力相联系,通过“指挥劳动”表现出来的管理的自然属性;二是与生产关系、社会文化相联系的,通过“监督劳动”表现出来的管理的属性。管理的自然属性为我们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使用权我们可以大胆地引进和吸收国外成熟的经验,来迅速提高我国的管理水平。管理的社会属性则告诉我们,决不能全盘照搬国外做法,必须考虑我们自己的国情,逐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2)管理工作不同于作业工作 管理工作是独立进行,有别于作业工作又为作业工作提供服务的活动。管理活动和作业活动并存于一个组织之中,才能保证组织目标的圆满实现。管理人员的工作,从本质上说,是通过他人并同他人一道实现组织的目标。在通常情况下,管理人员并不亲自从事具体工作,而是委托他人,自己则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计划安排、组织落实、指导激励和检查控制其他人的工作。 (3)管理工作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 管理是一门科学,是大量学者和实业家在总结管理工作的客观规律基础上形成的,它包括了有关管理工作的理论、原理、方法以及系统化的管理知识,它已为实践所证明,并用以指导人们从事管理的实践。当然,管理学同数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相比,还只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而且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科学。管理科学并不能为管理提供解决一切问题的标准答案,它要求管理工作者以管理的理论原则和基本方法为基础,结合实际,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以求得问题的解决,从而实现组织的目标。从这个角度看,管理又是一种艺术,即利用了系统化的知识并根据实际情况发挥创造性的艺术。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并不相互排斥,而是相互补充的。所以,管理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3、管理的应用范围 (1)管理普遍适用于任何类型的组织。这是因为任何组织为了实现其特定的组织目标都存在其有限资源的合理调配和有效利用问题,因此也就有了管理问题。 (2)不同类型的组织,由于其业务作业活动的目标和内容多少存在一些差异,因而管理工作的具体内容和方法也不尽相同,但从基本管理职能和管理原理与方法来看,各种不同类型的组织具有相似性、共通性。 4、管理的任务 (1)实现本机构的特殊目的和使命。 (2)使工作富有活力并使员工有所成就。

陈传明第二管理学原理复习重点

管理学复习重点 (一)期中考试之前: ①管理的内容特征和原则 ②古典管理理论: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韦伯的组织理论 ③梅奥与霍桑实验,现代管理流派 ④环境分析与决策理论 (二)期中考试之后: ①计划的类型作用,组织战略管理(重点关注业务层面战略和公司层面战略) ②组织设计(关注管理幅度管理层次,横向组织设计,纵向组织设计) ③人员配备(关注管理人员的来源两种途径:外部招聘与内部提升,比较两者的优劣) ④领导与权利(注意管理和领导的区别,关注领导特质理论,领导行为理论,还有几大领导权变理论) ⑤激励理论(明白激励的原理,内容激励理论以及过程激励理论中的典型代表) ⑥控制活动(关注控制原理和有效管理工资) ⑦创新与创新管理(明白创新的含义重要性,以及它的分类) 上述所说,均为考试重点,对于不涉及的,你有时间应该看一下,毕竟我们有很多章节是讲的很粗略,而且各个班的讲课各有所侧重,你不能保证它考的都是我们老师重点讲的。 (三)考试题型结构 ①判断正误题(无论对错都要解释,基本思路同名词解释题。) ②论述题(答出要点即可) ③案例分析题(指明教材原理,结合材料) ④论文题(据说字数不少于500字,注意合理安排时间) 管理就是为了有效的实现组织的目标,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利用专门的知识,技术和方法对组织活动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的过程。管理的横向内容包括业务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纵向内容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管理的原则包括效益原则,人本原则,适度原则。 组织是指一群人为了某个共同目标而结合起来协同行动的集体。组织的要素包括,组织成员,组织目标,组织活动,组织资源,组织环境。 泰勒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他提出的科学管理理论主要有三方面的工作:改进工作方法,并根据工作要求挑选和培训工人;改进分配方法,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改进生产组织,加强企业管理。 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管理理论:1,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2,管理14条原则:a劳动分工,b权力和责任,c纪律d统一指挥e统一领导f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g人员的报酬h 集中i等级制度:登记制度是从组织的最高权力机构直至最底层管理人员的管理序列,是组织内部命令传递和信息反馈的正常渠道。J秩序k公平l人员的稳定m首创精神n人员的团结韦伯的组织理论:1 理想的科层组织体系2 权利的类型(传统型,个人魅力型,法理型)韦伯认为只有法理型的权力才能成为科层组织的基础因为这种权利据欧以下特征:1,为管理的连续性提供了基础。2,合理性。3,领导人可以借助法律手段来保证权利的行使。4,所有的权力都明确的规定,并且是按照组织任务所必需的职能加以详细的划分的。 梅奥的结论与人际关系学说:1,职工是社会人。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3,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工人的满足程度。 现代管理流派:1,组织社会系统理论。2,系统与权变管理理论。3,新组织理论。4,决策理论学派。5,管理科学学派 环境分析程序:确定课题,提出假设,收集资料,资料处理,环境预测以及提出报告 市场占有率是指市场总容量中企业所占有的份额。市场占有率反映了不同企业竞争能力的强弱。 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及其成员的行为方式及这种方式所反映的被组织成员共同接受的信仰、价值观念

管理学原理(陈传明-周小虎)第二章

思考题 1、中国古代的顺道思想对现代企业的经营有何启示? 答:【1】中国历史上的“道”有多种含义,属于主观范畴的“道”是指治国的理论;属于客观范畴的“道”指客观规律。“顺道”是指管理要顺应客观规律。 【2】根据这种思想,管理者必须:第一,辨道,辨识客观规律;第二,顺道,根据客观规律的要求来组织管理活动。为现代企业提供思路. 【3】中国古代的“顺道”与早期的其他管理学思想“重人”“求和”“法治”“守信"“预谋”等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的管理学思想,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可分割。对于现代企业有着重要的影响。 2、中国古代法治思想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1】明法。法的公开性原则。 【2】一法。统一性原则和平等性原则。 【3】常法也称固法。即保持法的稳定性。 3、欧文在管理思想史上有什么贡献? 【1】欧文在关于人的因素方面的思考和实践,被称为现代人事管理的创始人. 【2】率先指出人这个因素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3】欧文对管理学中的贡献是,摈弃了过去那种把工人当作工具的做法,着力改善工人劳动条件,诸如提高童工参加劳动的最低年龄;缩短雇员的劳动时间;为雇员提供厂内膳食;设立按成本向雇员出售生活必需品的模式,从而改善当地整个社会状况. 4、试综合分析斯密和巴贝奇关于劳动分工的研究。 【1】斯密对管理理论发展的一个贡献是他的劳动分工观点。他认为分工是增进劳动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原因是: (1)分工可以使劳动者专门从事一种单纯的操作,从而提高熟练程度、增进技能; (2)分工可以减少劳动者的工作转换,节约通常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所损失的时间; (3)分工可以使劳动简化,使劳动者的注意力集中在一种特定的对象上,有利于发现比较方便的工作方法,促进工具的改良和机器的发明。斯密的分工观点适应了当时社会对迅速扩大劳动分工以促进工业革命发展的要求,成为管理学的一条基本原则。 【2】巴贝奇继续了斯密关于劳动分工的研究并指出,劳动分工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减少工资支出。在合理分工后,企业可以根据不同工序的复杂程度和劳动强度来雇用不同的工人,支付不同标准的工资,从而使工资总额减少. 5、泰勒制为什么会在19世纪末的美国产生? 【1】19世纪末,资本家对工人,或者说资本家对劳动的控制仍然是不完全的。当时,生产技术主要掌握在工人手中。工人掌握了生产技术就能决定劳动方式,就能控制作业方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并剥夺工人决定作业方法和作业时间的权力,资本家迫切需要改进管理方法。那么为什么在所有西方工业国家都遇到这两个问题的条件下,科学管理方法和制度率先在在美国而非其它国家出现呢。这与美国特殊的历史背景不无关系。 【2】美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移民国家,19世纪,美国曾出现两次大的移民高潮,大约有2300 万主要来自西欧的移民飘洋过海来到美国,这些移民一般都身强力壮,大部分没有技术, 只会干力气活,不能适应广泛运用机器来进行作业的工业生产劳动.因此,资本家迫切需要一种新的管理方法,以便迅速将这些体质强壮的非工业劳动力培训成为适应工业生产要求的熟练工人。于是泰勒制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它一出现,就受到了资本家的青睐.

管理学原理复习大纲

管理学原理复习大纲 第一章管理概述 掌握管理的概念及其要素、管理的职能、管理的内容、管理的原则、管理者的角色、管理者的技能.重点掌握管理的概念、管理的职能和管理者的十种角色。第二章管理理论形成与发展 掌握古典管理理论中的代表人物、主要理论观点,如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核心是提高工作效率;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提出了管理的五大职能;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提出了理性—合法式权威。掌握梅奥及其所领导的霍桑试验的基本发现,如社会人、非正式组织;麦格雷戈的X—Y理论的基本观点.掌握组织文化的结构和组织文化的塑造途径,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的内容。重点掌握法约尔提出的管理的五大职能、组织文化的塑造途径、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的内容。 第三章决策 掌握决策的概念、决策的类型、决策的影响因素、决策程序;掌握头脑风暴法的概念、德尔菲法的基本含义和特点;掌握盈亏平衡分析法、决策树法和非确定型决策方法的原理和求解思路。重点掌握决策程序、决策的影响因素。 第四章计划 掌握计划的概念、计划的形式分类;掌握计划的特征;掌握计划的编制程序;掌握计划工作的原理;掌握滚动计划法的特点、目标管理的概念和特点。重点掌握计划的特征、计划的编制程序。 第五章组织与人事 掌握组织的概念;掌握组织设计的程序;掌握管理幅度、管理层次的概念;掌握各种部门化的特点,能够区分是那种类型的部门化,如许多企业按照早、中、晚三班制安排生产活动,属于时间部门化;掌握组织职权的类型、集权与分权的含义;掌握各种组织结构的含义、特点和优缺点;掌握人员配备的原则、主管人员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掌握组织变革的内容.重点掌握组织设计的程序、各种组织结构的含义与特点和优缺点. 第六章领导 掌握领导的概念;掌握领导活动的要素;掌握领导的功能;掌握领导职权的

管理学原理重点知识提纲

《管理学原理》 1、学习研究管理学的意义 (1)管理与科技是社会发展的两个轮子(宏观)(2)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实现有赖于管理(宏观)(3)管理是决定企业成败存亡的关键(中观)(4)个人为什么需要学管理(微观)、 2、管理的定义 (1)代表性观点: (2)管理是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来协调他人的活动,带领人们既有效果又有效率地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3、管理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管理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既要讲求科学,按规律办事,又要在实践中讲求艺术性 管理的科学性:管理要遵循客观规律 管理的艺术性:管理要随机应变 4、管理的基本特征 (1)管理是社会现象或文化现象 (2)管理的载体是“组织” (3)管理的职能具有普遍性 (4)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5)管理是一种无形的力量,通过管理者体现出来 5、管理的外部环境 (1) 宏观外部环境 社会政治制度:国家政治体制、政治的稳定性、国际环境、法制体系 社会经济制度:软环境(GDP、货币稳定性等)、硬环境(各种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 科学技术环境:企业生产技术、产品技术、原材料、能源技术、人员技术 (2)微观外部环境 顾客、供应商、竞争者、合作者、政府主管部门及社区等 6、管理的二重性: (1)自然属性:管理是人类活动的客观要求、管理是一种特殊职能、管理是生产力 (2)社会属性:管理是与生产关系相联系的 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是二位一体的 7、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1 8、管理者:管理者是组织中指挥别人活动的人,既组织中有下级的人。 (1)管理者的分类: 从纵向可分为:高层、中层、基层管理者。 从横向可分为:综合管理人员、专业管理人员。 (2)管理者的技能: 第一、技术技能:指对于某中特定专业领域的知识的熟悉和掌握既业务方面的技能。 第二、人际技能:与人沟通、激励、引导和鼓舞人们热情和信心方面的技能。 第三、概念技能:指对复杂事物的洞察、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 (3)管理者的角色: 第一、人际角色:挂名首脑、领导者、联络者。 第二、信息角色:监听者、传播者、发言人。

周三多版《管理学原理》重点归纳

1.管理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等职能为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 2。管理就是通过其他人来完成工作 (1)。管理必然涉及其他人 (2)。管理是有目的的活动,管理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其他人来完成工作 (3).管理的核心问题是管理者要处理好与其他人的关系,调动人的积极性,让他们来为你完成工作 定义3。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 4。管理就是决策 5.管理就是设计并保存一种良好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的完成既定目标的过程 6.管理是对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快速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 7。管理是通过协调其他人的工作有效率和有效果的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归纳为: 管理是人类有益智有目的的活动;管理应当是有效的;管理的本质是协调;协调是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 目的性 1.作为发展中国家,资源短缺枪是一种长期的经济现象,他不捏是资金、那我那个元、原材料往往成为企业和 社会经济发展的桎梏 人类活动依存性管理 2.作为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落后是阻碍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通过有效的管理,才能使科学技术 真正转化为生产力 知识性 3.高度专业化的社会分工是现代国家和现代企业建立的基础 必要性 4。实现社会发展和企业或任何社会组织发展的预期目标,都要靠全体成员长期的共同努力 5.近几年来,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信息技术、互联网等在中国各行各业中得到了空前迅速的应用和普及

管理的产生:产生于社会生活中的分工、协作 不因任何而改变,与生俱来 自然属性 管理是社会劳动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职能 管理也是生产力 属性 。 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经济交往频繁,是管理的复杂性大大提高,企业的 社会属性终极所有权与经营权发生分离 2.中产阶级出现,拥有企业所有权的人数大大增加 3.几乎所有国家都已进入或正在进入市场经济的轨道 4.社会公众和广大消费者环保意识提高,迫使管理者考虑消费者利益和生态环境保护 管理 角色 管理者 技术技能 人际技能 概念技能 高层 技能 中层 基层 非管理层 正式权力和地位 信息角色监督者传播者发言人 决策角色 企业家干扰应对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管理学原理第一阶段导学重点

管理学原理第一阶段导学重点 《管理学原理》第二阶段导学重点 《管理学原理》第二阶段学习包括八章: 第十章领导概述 第十一章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第十二章激励理论与方法 第十三章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第十四章控制概述 第十五章控制方法 第十六章管理前沿 第十七章企业管理实践的国际比较 第十章领导原理 一、领导的概念 (一)领导 在一定的社会组织或群体内,为实现组织预定目标,领导者运用其法定权力和自身影响力影响被领导者的行为,并将其导向组织目标的过程。领导的四层含义:领导是一种社会行为;领导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领导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领导是一种有序的行为过程。 (二)领导者 指担任某项职务、扮演某种领导角色,并实现领导过程的人。领导者是领导过程三要素(领导者、被领导者和环境)的核心因素,是领导过程各种人际关系以及人与情景相互作用的核心,领导的素质与领导水平是事业成败的关键。 (三)领导的特点 领导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领导是一种“投入”与“产出”;领导是领导者、被领导者及环境的函数;领导作用的“互惠效应”。 二、领导的职能 (一)目标确立;(二)总体规划(三)激励;(四)监督指导;(五)协调控制职能。

三、领导者权威: (一)权力性影响力 1、传统因素:指人们对领导者的一种传统观念 2、职位因素:指个人在组织中的职务与地位 3、资历因素:指领导者的资格和经历 (二)非权力性影响力(激励作用强) 1、品格因素:优秀的品格会给领导者带来巨大的影响力 2、能力因素:有才能的领导者吸引人们自觉地去接受其影响 3、知识因素:具备某种知识专长往往会对被领导者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4、感情因素:感情影响力对企业领导者进行管理工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权利性影响力和非权力性影响力的关系 权利性影响力是“权”的体现,由领导者所处的职位、被赋予的权利和自身资历的积累等组成,是外在因素的作用。对被领导者来说,具有强制性和法定性。 非权利性影响力是“威”的体现,由领导者的素质决定,是内在因素的作用。对被领导者来说是非强制性的,是被领导者发自内心的敬佩和服从。 合法的权利性影响力只能使员工在约束中造成一种适应性的习惯,而由非权力性影响力形成的权利,则更能激发人们的自觉行为。它们是有机统一的,共同构成领导者的权威。 四、人性假设理论 (一)“经济人”假设——X理论(以亚当·斯密为先驱,泰罗制为代表,麦格雷戈提出) (二)“社会人”假设(梅奥提出) (三)“自我实现的人”假设——Y理论(麦格雷戈提出,综合了马斯洛和阿吉里斯)(四)“复杂人”假设——超Y理论(代表人物是菲德勒。是一种情势理论。现代管理理论建立在“复杂人”假设之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