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机械通气患者的气道管理及护理

机械通气患者的气道管理及护理

机械通气患者的气道管理及护理
机械通气患者的气道管理及护理

机械通气患者的气道管理及护理

科室:急诊

机械通气患者的气道管理及护理

械通气是借助人工装置——呼吸机的力量,产生或辅助呼吸动作,达到增强和改善呼吸功能目的的一种治疗措施和方法【l】。机械通气是重症监护病房中用于抢救各种原因所致呼吸停止和呼吸衰竭的重要手段,是危重患者生命支持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2】。作为一种高风险治疗措施,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质量水平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和存活率。如果护理或操作不当,极易产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气道狭窄等多种并发症,不仅造成患者脱机困难,延长住院周期,增加患者住院费用,更可致患者病死率增加。

1、监测

1.1 生命体征监测

监测患者的血压、体温、皮肤、尿量变化、意识、心率、心律、血氧饱和度等内容,并注意观察患者两侧胸廓的呼吸运动和呼吸音是否对称,观察呼吸的节律、频率是否与呼吸机一致,有无异常呼吸。

1.2 呼吸机监测

注意监测呼吸机的参数和工作状态,呼吸曲线是否正常,并及时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调整呼吸机参数。如出现呼吸机报警和参数变化及时调整,确保呼吸机正常工作。

2、气道护理

2.1 严格无菌操作

气道切开及插管为侵入性有创检查,人工气道的建立增加了外界细菌入侵的机会;且由于机械通气患者病情危重,抵抗能力下降,因此在操作过程中应严格无菌操作,尽可能减少医源性感染的发生【3】。

2.2 固定气管导管

如患者昏迷程度较轻或意识清楚,则易由于耐受性差而吐管,不仅影响通气效果,还可损伤支气管黏膜。因此,在气管切开后,外套管固定带应打死结,并保持松紧以能通过1指为宜。并随时调节呼吸机支架,妥善固定呼吸机管道,使气管套管承受最小牵拉,防止牵拉过度致导管脱出。必要时可给予患者镇静类药物应用。

2.3 气道湿化护理

气管切开后,水分蒸发增加,且因为机械通气导致通气量增加,加速了气道水分的蒸发。如不及时气道湿化,则可导致黏膜干燥,气道分泌物干结,影响气道黏膜纤毛运动导致排痰不畅,导致呼吸道阻塞,在影响通气效果的同时也可增加肺部感染的机会。因此,应及时对气道进行湿化护理。首先,应保证患者有足够的液体摄入,并在气道内持续滴注湿化液;其次,可应用湿化器对气道进行湿化,在应用的过程中注意控制湿化器温度在32~36℃之间;另外,可应用生理

盐水对气道进行冲洗,在患者吸气时滴入气道;也可采用雾化吸入的方式对气道进行湿化,在应用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出现异常及时处理。

2.4 气囊管理

机械通气患者应选择低压高容量气囊气管导管,控制压力在2.45kPa(25mmHg)以下,避免气管黏膜长时间受压引起溃疡或坏死。每4h放松1次,每次5min~10min【4】。

2.5 保持气道通畅

患者由于气道切开或插管,声门反射失效,且患者大多处于意识丧失状态,不能进行自主咳嗽,容易导致气道分泌物蓄积,从而影响呼吸道正常通气。因此,应协助患者完成自主排痰,或给予吸痰。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协助患者定时翻身,变换体位,并给予叩背,手掌呈弧形对患者背部进行叩击,按照从下往上,从外向内,每次叩击3 min~5min。叩背时应注意面对患者,密切监测患者的面色、气道导管位置以及基本生命体征,防止在叩击过程中出现导管脱落、窒息等意外。如果在护理人员协助下仍不能自主排痰,必要时应给予吸痰处理。

有研究发现,频繁的吸痰可增加呼吸道损伤的概率,且可刺激分泌物的增加,因此,应严格掌握吸痰指征,如患者出现呼吸不畅、血氧指数下降、发绀、喉中痰鸣音,听诊肺部肺部有哕音等情况,应及时给予吸痰。吸痰前后各给予5 min~10min的纯氧吸人,可以预防吸痰过程中出现低氧血症。吸痰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每次10s~15s,2次吸引间隔1 min~3min。要选择合适的吸痰管,吸痰时先吸净口腔、鼻腔内的分泌物后,更换另l吸痰管再抽吸气管深部的痰液。吸痰时手法轻、稳、准、快,吸痰管要插入气管插管末端以下,尽量减少刺激,并达到有效吸引。切忌在同一部位长时间反复提插,吸痰动作应轻柔,负压不可过大,以免损伤气道黏膜。每次吸痰后进行肺部听诊以判断吸痰效果【5】。

2.6 预防呼吸道感染

人工气道的建立可导致机械通气患者的下呼吸道直接与外界相通,且由于大多数患者意识丧失,自主咳嗽功能减退甚至丧失,不能及时排除呼吸道的分泌物,再加上吸痰等侵人性操作,增加了患者呼吸道感染的概率。机械通气患者多为病情危重者,机体抵抗力差,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感染的发生率。患者一旦出现呼吸道感染,极易导致病情恶化,影响原有疾病的康复,甚至诱发多器官功能衰竭,影响患者的存活率,因此,应注意预防机械通气患者的呼吸道感染。首先,应定期对房间内的空气进行消毒,定时通风,保持空气新鲜,并注意控制探视人员,减少外源性病菌的带人;其次,护理人员做好手卫生工作,在进行各项操作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再次,对患者进行吸痰时,吸痰管不能重复使用,口鼻腔分开使用,避免交叉感染;最后,应加强患者的口腔护理,定期对口腔进行清洁,以减少12腔细菌数量,避免因口腔细菌下行至呼吸道而引发感染,可根据患者

情况选择弱酸或弱碱性口腔护理液【6】。

2.7 心理护理

患者入院后评估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并根据患者的心理状况制订一套个体化心理护理干预方案。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实施机械通气的必要性,并详细讲解机械通气的注意事项以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与患者进行充分沟通以消除其抵触心理,减少在操作过程中因患者不配合而造成的意外。患者在进行机械通气过程中,因不能进行正常的语言交流,因此,应主动询问患者的身体状况及感受,可采用画图或手语的方式了解患者内心所想,尽量使其保持舒适的体位,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配合治疗战胜疾病。监护室因医疗设备复杂,各种器械的报警声音及忙碌的医务人员容易给患者造成焦虑、恐惧,且患者暂时失去家属的陪护,亲情感缺失,容易产生孤单、寂寞的心理。因此,医护人员应定时通过各种途径与患者进行沟通,在患者面前保持微笑,态度和蔼,并允许其家属定时短时间探望,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总之,机械通气是抢救危重患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对机械通气患者进行科学、合理、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预防各种并发症的产生,对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生存率,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向平.机械通气37例人工气道管理及护理干预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

2013,17(20):2688—2689.

[2] 杨爱民.机械通气病人的管理及护理进展[J].中国护理研究,2006,20(8):

1980—1981.

[3] 赵改凤.机械通气患者的气道管理及心理护理[J].中国医药导报2008,

5(26):135—139.

[4] 田雅玲.急诊重症监护室107例机械通气患者的气遭管理及护理对策[J].山

西医药杂志,2011,40(3):316—317.

[5] 黄丽群.呼吸衰竭机械通气病人气道的护理[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8,

1(2):333—334.

[6] 周健.护理管理干预对机械通气危重病人护理质量影响的研究[D].南京中

医药大学,2011:2-7.

人工气道的护理

人工气道的概念: 人工气道是指为保证气道通畅而在生理气道与空气或其他气源之间建立有效连接,用以纠正患者的缺氧状态,改善通气功能和有效的消除气道的分泌物。常见的人工气道为:气管外人工气道,气管插管,气管切开。 建立人工气道的适应症: 1)上呼吸道梗阻。2)保护呼吸道的防误吸。3)作为吸除呼吸道内积聚分泌物与痰液的通道。4)呼吸功能不全或衰竭需要机械通气者。5)创伤性脊髓高位截瘫。 人工气道的分类: 上呼吸道人工气道分为口咽气道与鼻咽气道。下呼吸道人工气道分为经口气管插管、经鼻气管插管与气管切开。 口咽气道的适应症: 1)舌后坠导致的上呼吸道梗阻。2)有癫痫大发作或阵发性抽搐者。3)带有经口气管内插管者可于气管插管旁插入口咽气道,以防咬闭气管插管而发生部分梗阻。 气管插管的适应症: 1)严重低氧或高碳酸血症。2)呼吸道分泌物过多或出血需要反复吸引者。3)上气道损伤狭窄,阻塞,气管食管瘘影响正常通气者。4)因沙斯或需要在最短时间内需反复插入支气管镜者为减轻患者痛苦,操作方便,也可行气管插管 人工气管的护理:1)气管插管的护理。2)气管切开的护理。3)气囊的护理4)气道的湿化。5)分泌物的吸引。 1.气管插管的护理; 气管插管的护理:1)口腔护理。2)牙垫的护理。3)导管的固定。 2.气管切开的护理:优点: 1)明显减少解剖无效腔,因而能减少呼吸功能的消耗。 2)管腔短,口径大,便于吸除气道内分泌物便于插入支气管镜。 3)不影响吞咽功能,患者可自由进食,易被患者接受,可长期保留或终身带管。 护理分为:创面的护理、套管的护理、套管的固定、吸引与口腔护理。 气管切开的适应症: 1)一般病人气管插管后使用呼吸机治疗一周以上患者病情严重,不能脱离呼吸机,呼吸机时需进行长期的人工辅助呼吸者。 2)因上呼吸道阻塞,狭窄,头部外伤等,不能行气管插管者。 3)对咽部作放射性治疗者,为避免喉以下呼吸道的放射性损伤而采取的预防措施。 护理要点: 1)气管切开后用系带带妥善固定气管套管,尤其后48小时内严防套管滑脱或移位。

机械通气与气道管理

机械通气与气道管理 机械通气是提供呼吸支持的重要方式。可以代替、控制或改善自主呼吸,起到增加肺容量和肺泡通气量,改善换气功能,减少呼吸肌做功等作用。 一.适应症 1.各种原因所致的呼吸衰竭 2.呼吸肌无力或麻痹状态 3.用于预防目的的机械通气治疗 4.呼吸系统的急危重症 二.相对禁忌症 1.大咯血或严重误吸引起的窒息性呼吸衰竭者,应尽量清 除血液或误吸物后,再施行机械通气,否则正压通气只 会加重血块对气道的阻塞 2.气胸与纵膈气肿未行引流者、肺大泡、急性心肌梗死伴 心功能不全者 3.肺组织功能完全丧失,尤其是换气功能严重障碍者,呼 吸机治疗没有效果 三.呼吸机的临床分类 1.吸气向呼气转换定压型——压力切换 定容型——容量切换 定时型——时间切换 2.呼气向吸气转换混合多功能型控制型辅助或同步型辅助 /

控制型( A/C ) 3.通气频率常频呼吸机 高频呼吸机(通气频率 >60/min )四.机械通气的模式与选择 1.控制通气(CV)呼吸机通过特定的方式,有节律周期强制 性为患者通气不考虑患者的自身呼吸状态,即完全由呼吸机控制患者的呼吸。该方式适用于有严重呼吸抑制或呼吸暂停的患者。 2.辅助通气( AV )通气方式为呼吸机根据患者吸气的频率进 行通气,而不是由呼吸机控制通气频率。 3.辅助 /控制通气( A/C )使用该通气时,一般预先根据潮气 量的大小以及患者所需的通气量,设定最小的通气频率或每分钟通气量,如患者自主呼吸的频率小于该最小通气频率或其每分钟通气量低于最小每分钟通气量时,则呼吸机转换为控制通气,保证了在患者自主呼吸减弱时提供足够的通气量4.间歇强制通气( IMV )通气方式为控制呼吸和自主呼吸相结 合的一种通气方式 5.同步间歇指令通气( SIMV )该通气方式为一种类似于 IMV 的通气方式,它们之间差异在于 IMV 的强制通气由呼吸

人工气道患者护理新进展

人工气道患者护理新进展 人工气道是导管经口或鼻插入或气管切开所建立的气体通道,有能够保持呼吸道通畅,有利于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避免误吸,并能经行辅助性和控制性机械通气的特点,但是由于破坏了自然机械性防御机制,增加了肺部和呼吸道并发症的发病率。常见的人工气道为:经口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现将一些国内外的新进展综述如下 1.保持人工气道的通畅 建立人工气道后,上呼吸道的自主加温、湿化、过滤和咳嗽功能减弱,防御能力减弱,造成气道干燥,易形成痰痂或血痂,导致气管堵塞、缺氧,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对此类患者保证足够通气和气体交换的关键措施是合理的气道温湿化和有效吸痰。 1.1气道的温湿化。 1.1.1气道温湿化的意义 气道正常时鼻、咽腔、呼吸道对吸入气体有加温和湿化的作用,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建立人工气道后,上呼吸道失去了对吸入气体的加温和湿化作用,造成下呼吸道失水、粘膜干燥、分泌物干燥、纤毛活动减弱或消失,排痰不畅,易发生气道阻塞、肺不张和继发性感染等并发症。加强气道的温化和湿化可预防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1.1.2气道温湿化的方法 (1)蒸汽加温法:将水加温后产生蒸汽,与吸入气体混合可达到温化和湿化的双重作用。呼吸机上一般都有加温湿化装置,其湿化的效果受吸入气量、水温、气体与水的接触面积和接触时间等因素的影响,气流量越大、水温越高,水的蒸发就越快,一般吸入气体的温度在32~37℃之间为宜。加温加湿器内的水不可太少或烧干,应经常添加无菌蒸馏水。加热后的蒸汽进入气道以前遇到较低的室温,

部分会凝集在管路中造成管路积水,应经常将管道积水和集水瓶内的水排倒干净。 (2)雾化器雾化:现代呼吸机一般在吸气管路中接一雾化器,利用射液原理将药液撞击成微小的雾滴,悬浮在吸入气流中,随病人的呼吸进入呼吸道起到湿化的作用。雾化器主要用于间断的药物雾化治疗,用来稀释痰液,临床上常用的药物有:α糜蛋白酶,沐舒坦、爱全乐、普米克令舒等。 (3)气道内直接滴注:可采用间断或持续气管内滴注法进行气道湿化,常用溶液为0.9%生理盐水、无菌注射用水或稀释后的碳酸氢钠溶液。间断注入就是每次吸痰前根据上次吸痰的粘稠程度判断是否进行湿化以及所需湿化液的量,一般每次量2~3ml如痰液粘稠可注入4~6ml。也可采用微量泵持续气管内滴入,须严格无菌操作,湿化液所设置的量应根据痰液的粘稠度随时进行调节。 1.1.3 判断人工气道湿化的标准 (1)根据痰液的粘稠度调整气道湿化,湿化满意分泌物稀薄、能顺利过吸引管,导管内没有结痂,病人安静,呼吸通畅。 (2)湿化不足分泌物粘稠,吸引困难,可又忽然的呼吸困难、紫绀加重。 (3)湿化过度分泌物过度稀薄,咳嗽频繁,需要不断吸引,听诊肺部及气管内痰鸣音多,病人烦躁不安紫绀加重。 1.2 有效吸痰 1.2.1吸痰的指征 当患者有明显气道分泌物潴留的表现时,才有抽吸指征:患者听诊闻及痰鸣音、对呼吸机有抵抗、呼吸道压力升高报警、病人咳嗽、PaO2及血氧饱和度下降等。但抽吸痰液易造成病人不能耐受和对抗;同时因吸痰次数过多也带来不必要的气道粘膜损伤。听诊痰鸣音可及时发现气道内痰液蓄积,及时清理效果良好,可作为最佳吸痰指征。尽量避免无效吸痰、反复插管刺激。吸痰可导致反射性迷

人工气道患者气道湿化的护理_及进展

人工气道患者气道湿化的护理及进展 摘要:介绍了今年来人工气道湿化液和湿化方式的进展,对对其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关键词:人工气道;气道湿化;湿化液;湿化方式;护理 人工气道是利用导管(气管插管、气管套管)建立的人工气体交换通道,以便机械通气和保持有效通气。人工气道提高了抢救的成功率和肺部疾病的治愈率,但是人工气道建立后改变了呼吸道原有的结构和功能,呼吸道黏膜的清除呼吸道异物、分泌物和细菌等有害物质的能力受损,呼吸道天然屏障受到破坏,罹患肺部感染的机率大增。同时呼吸道自动加温加湿、咳嗽、过滤功能受损,呼吸道变得干燥,分泌物干燥结痂不易排出,导致呼吸道通气/血流比例降低,机体缺氧,肺部感染加重。气道湿化是保持气道黏膜纤毛活动的首要条件,不仅可以稀释痰液,降低气道梗阻率和气道黏膜干燥引起破溃的风险,因此气道湿化在人工气道护理中尤为重要,是人工气道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本文总结了人工气道湿化湿化液和湿化方式的进展。 1.湿化液的选择 1.1不同浓度氯化钠 0.9%NaCL在气道水分蒸发残留于黏膜的Na+导致支气管黏膜表面呈高浓度状态,痰液水分析出,增加痰液粘稠度不易咳出,0.45%NaCL在气道表面浓缩后接近人体细胞渗透压水平,不会降低纤毛细胞活性,利于痰液排出,进而降低支气管肺部感染机率[1]。周仁彬[2]研究了0.45%和0.9%的NaCL湿化液对机械通气患儿吸痰的影响,结果示0.45%组痰液粘滞度59.38%Ⅰ度,仅3.12%为Ⅲ度,0.9%组痰液粘滞度40.62%Ⅰ度,37.5%为Ⅲ度,0.45%组并发症率12.5%,0.9%组40.63%,证实了0.45%NaCL作为湿化液的优越性。 1.2联合药物湿化液 文萍[3]分析了公开发表的关于气道湿化的文献(截肢2011年),从纳入的21篇文献中可看出61.9%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的湿化液为0.45%/0.9%的NaCL+庆大霉素4/8/16万U+糜蛋白酶4000/8000U或+地塞米松5mg的混合湿化液。湿化液的选择通畅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没有明显症状多用生理盐水即可,若存在呼吸道感染、痉挛等,多配以止咳抗炎药物,如舒喘灵、氨溴索、抗生素[4]、激素类等药物应用。 1.3其他 汤丽[5]比较了灭菌注射用水、0.45%NaCL、氨溴索溶液、1.25%NaHCO2四种湿化液的湿化效果,气切5d 后痰液PH对比分析显示应用氨溴索溶液作为湿化液组痰液PH最低(7.642±0.153),其次为NaHCO2(7.780±0.124),灭菌用水组PH最高,氨溴索组与灭菌注射用水组比较差异显著,P=0.001,提示随着氨溴索药量的增加痰液稀释效果越好,气切后5d痰液酸性蛋白与Ca2+对比,氨溴索组含量最高,提示氨溴索在稀释痰

呼吸机的应用

六病区八月业务学习 呼吸机的应用 时间:2010.08 地点:六病区护士站 主讲人:仲婷婷 参加人员:卓冬红、朱燕燕、孙小明、魏建萍、杨慧、王银霞、洪玉星 一、呼吸机的作用及适应症: 1.作用:替代和改善外呼吸,降低呼吸(Respiratory)做功。(主要是改善通气功能,对改善换气功能能力有限) 2.适应症:呼吸功能不全、呼吸衰竭;呼吸肌肉和神经等不可逆损害的替代治疗;危重病人的呼吸支持;术中及术后病人等。 二、呼吸机的组成、驱动、原理: 1.组成部分: (1)主机(ventilator):正压呼吸控制器、通气模式控制器、持续气流控制器、空氧混合器、压力感受器、流量感受器、呼气末正压发生器、触发装置、阀门系统、报警及监测装置等(由微电脑及电路等控制)。 (2)空气压缩机(compressor):中心供空气时不需要工作。 (3)外部管道系统:吸气管道(inspiratory tube)、气体加温湿化装置(humidifier)、呼气管道(expiratory tube)、集水杯。 2.驱动调节方式: (1)电动电控:不需空气压缩机,驱动调节均由电源控制。 (2)气动气控:需空、氧气源,逻辑元件调节参数。 (3)气动电控:多数现代呼吸机的驱动调节方式。 3.工作原理: (1)切换方式:吸气向呼气转换的方式。分为:时间、流速、压力、容量切换 (2)限制方式:吸气时气体运送的方式(吸气气流由什么来管理)。分为:流速、压力、容量限制(多数靠设置流速或压力)。 (3)触发方式:呼气向吸气转换的方式。分为:机器控制(时间触发)和病人触发(流量触发和压力触发)。 三、呼吸机的调试与监测: 1.呼吸机的检测:依呼吸机类型而定 2.控制部分: (1)模式选择:依据病情需要

人工气道吸痰护理常规

人工气道吸痰护理常规 一、评估及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意识状态、生命体征、氧合情况。 2.评估患者口鼻腔情况。 3.听诊患者双肺呼吸音,了解呼吸道分泌物物情况。 4.评估人工气道气囊压力情况。 5.使用呼吸机的患者,了解呼吸机参数设置情况,对清楚患者进行解释取得配合,按呼吸机纯氧键或调高氧流量,进行氧储备。 6.吸痰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特别是spo2的变化。 7.观察患者吸痰过程中的合作程度。 8.患者的缺氧症状是否改善。 二、操作要点 1.核对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取得配合。 2.检查中心吸引装置性能是否良好,痰液吸引引流袋是否密闭,导管连接是否正确,调节合适的负压。 3.选择粗细合适、质地适宜的吸痰管,吸痰管应一用一换。 4.吸痰前后要洗手,吸痰时要注意无菌操作。 5.吸痰前后给予高流量吸氧,以防止加重缺氧。 6.在患者胸前铺无菌治疗巾,用乳头注射器向人工气道内注入5-10ml湿化液。

7.吸痰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如有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明显变化,应立即停止吸痰。 8.观察血氧饱和度恢复正常水平后,将氧浓度调至正常水平。 三、注意事项 1.严格无菌操作,每次吸痰时均需更换吸痰管。 2.选择合适粗细的吸痰管,吸痰管最大外径≤气管导管内经的1/2。先吸气管切开处,再吸口鼻部,进吸痰管时不可有负压,动作轻柔,避免损伤粘膜,吸痰时间小于15秒,吸痰前后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每次吸痰间隔时间3?5分钟。 3.注意吸痰管插入是否顺利,遇有阻力时,应分析原因,不得粗暴操作。 4.吸痰时注意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观察痰液性质、颜色、量、判断痰液粘稠度。 5.病情危重、分泌物多,对缺氧耐受差,吸痰时不宜一次吸净,应分次吸痰。

机械通气人工气道患者的护理

机械通气人工气道患者的护理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作者:李群莲,蒋晓琴,孙银芳 【关键词】机械通气;人工气道;护理 机械通气人工气道的应用日趋广泛,它是抢救呼吸衰竭的一种应急措施。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有效通气和充分的气体交换,是争取救治时间,保障心、脑、肾等重要脏器功能,确保各项治疗顺利实施的首要环节。由于人工气道的建立,使上呼吸道正常的湿化、加温、过滤及咳嗽功能消失,防御功能减弱,如果对人工气道湿化不够,将在人工气道或上呼吸道内形成痰痂,引起气道堵塞,将会引起人工气道创口的感染、堵塞、肺部感染等并发症,从而影响了抢救或导致抢救失败。因此,科学管理和使用人工气道,确保人工气道通畅成为护理探索和研究的重点。本科2007年1月—2010年1月对28例建立人工气道患者进行呼吸道管理,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人工气道患者28例,男21例,女7例;年龄23~80岁;呼吸衰竭21例,脑出血4例,心肌梗死3例;气管切开19例,气管插管9例。留管时间2~33天。

2 讨论 2.1 气道湿化 2.1.1 呼吸机电热恒温湿化装置 利用将水加温到一定温度后产生蒸汽的原理,使吸入的气体被加温,利用水蒸气的作用达到呼吸道湿化的目的。通常水温50℃~70 ℃,吸入气体的温度在32℃~ 35 ℃为宜。加温后气体在呼吸机管道中产生凝结水,要经常清除,应注意随时添加湿化装置内的蒸馏水,以免烧干影响湿化效果。 2.1.2 气道内滴注湿化液 通常用生理盐水50ml,加庆大霉素8万单位,配置好后将50 ml 注射器连接延长管和一次性头皮针并排气,将其安装于微量注射泵上,调节泵入速度,以2 ml/h开始,根据患者病情调节速度,不超过10ml/h。将一次性头皮针扎入呼吸机延长管的橡皮帽,并用胶布固定,湿化液沿延长管进入气道。 2.2 吸痰护理 2.2.1 吸痰时机选择 选择吸痰时机不当,不但痰液不能吸出,而且会对呼吸道黏膜产生刺激,使分泌物增加。应在听诊患者气道或胸部有痰鸣音、气道压力上升、呼吸机高压报警、血氧饱和度下降时进行。 2.2.2 吸痰方法 应先将吸痰管末端反折,待吸痰管插入一定深度后再放开反折处,然后缓慢转动吸引,时间不应超过15s。若1次痰液不能吸净者应先

机械通气患者的气道管理及护理

机械通气患者的气道管理及护理 科室:急诊

机械通气患者的气道管理及护理 械通气是借助人工装置——呼吸机的力量,产生或辅助呼吸动作,达到增强和改善呼吸功能目的的一种治疗措施和方法【l】。机械通气是重症监护病房中用于抢救各种原因所致呼吸停止和呼吸衰竭的重要手段,是危重患者生命支持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2】。作为一种高风险治疗措施,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质量水平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和存活率。如果护理或操作不当,极易产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气道狭窄等多种并发症,不仅造成患者脱机困难,延长住院周期,增加患者住院费用,更可致患者病死率增加。 1、监测 1.1 生命体征监测 监测患者的血压、体温、皮肤、尿量变化、意识、心率、心律、血氧饱和度等内容,并注意观察患者两侧胸廓的呼吸运动和呼吸音是否对称,观察呼吸的节律、频率是否与呼吸机一致,有无异常呼吸。 1.2 呼吸机监测 注意监测呼吸机的参数和工作状态,呼吸曲线是否正常,并及时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调整呼吸机参数。如出现呼吸机报警和参数变化及时调整,确保呼吸机正常工作。 2、气道护理 2.1 严格无菌操作 气道切开及插管为侵入性有创检查,人工气道的建立增加了外界细菌入侵的机会;且由于机械通气患者病情危重,抵抗能力下降,因此在操作过程中应严格无菌操作,尽可能减少医源性感染的发生【3】。 2.2 固定气管导管 如患者昏迷程度较轻或意识清楚,则易由于耐受性差而吐管,不仅影响通气效果,还可损伤支气管黏膜。因此,在气管切开后,外套管固定带应打死结,并保持松紧以能通过1指为宜。并随时调节呼吸机支架,妥善固定呼吸机管道,使气管套管承受最小牵拉,防止牵拉过度致导管脱出。必要时可给予患者镇静类药物应用。 2.3 气道湿化护理 气管切开后,水分蒸发增加,且因为机械通气导致通气量增加,加速了气道水分的蒸发。如不及时气道湿化,则可导致黏膜干燥,气道分泌物干结,影响气道黏膜纤毛运动导致排痰不畅,导致呼吸道阻塞,在影响通气效果的同时也可增加肺部感染的机会。因此,应及时对气道进行湿化护理。首先,应保证患者有足够的液体摄入,并在气道内持续滴注湿化液;其次,可应用湿化器对气道进行湿化,在应用的过程中注意控制湿化器温度在32~36℃之间;另外,可应用生理

人工气道机械通气病人的护理

人工气道机械通气病人的护理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麻醉科ICU 吴云霞高鑫张瑞敏 机械通气是临床用以抢救治疗呼吸衰竭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ICU最常用到的呼吸支持疗法,呼吸机的使用不当或护理不到位都会对病人造成危害。总结护理体会如下;一.气管插管的护理.采用经口或经鼻气管插管。每1~2h转动头部,以变换导管压迫点。气管插管应妥善固定,避免随呼吸运动使导管上下滑动而损伤气管粘膜,或在挪动病人与呼吸机时导管脱出或滑入一侧支气管。选用适当的牙垫,避免病人将导管咬扁。做好标记并记录气管插管的刻度,随时观察标记是否改变,做到班班交接。气管插管连接呼吸机,经常检查气管导管的深度,听诊双肺呼吸音情况。 二.气囊的护理以往为了防止气囊长时间压迫气管粘膜引起溃疡坏死,定时对气囊放气- 充气,放气3~4小时/次,间隔5~10min,气囊内注入空气3~5ml。新观点认为,如果没有指征,气囊定期放气是不需要的。主要理论依据:气囊放气后1h气囊压迫区的粘膜毛细血管血流也难以恢复;气囊放气导致肺泡充气不足,危重病人往往不能耐受。虽不需常规放气充气,但非常规性放气和充气、压力的调整仍然十分必要。 三.气管切开的护理 1气管套管的固定为防止气管套管脱落,用纱带缚于患者颈部作固定,松紧适宜,防止病人颈部皮肤损伤。 2气管切口的护理气管套管周围的纱布垫要保持清洁干燥,每天更换气管套管垫1~2次,以防切口感染。 3内套管的消毒方法目前气管套管的材料有金属、塑料、硅胶、聚乙烯等多种,应根据不同的材料选择消毒方法。每日更换1~2次。 四.人工气道的护理 1吸痰的护理 (1)吸痰管的选用根据气管导管的内径大小选用吸痰管,其外径不超过气管导管内径的1/2。若吸痰管过粗,产生的吸引负压过大,可造成肺内负压,而使肺泡陷闭,若过细则吸痰不畅,成人一般以10~12号吸痰管,长度40~50cm为宜,以保证气道深部痰液的引流。 (2)吸痰时间的观察吸痰是一项重要的护理操作,以往常规2h吸痰1次。目前认为吸痰间隔时间应视病情而定,如病人出现咳嗽有痰、痰鸣音、气道压力上升、气道压力报警、血氧饱和度(SpO2)下降,或患者要求吸痰等情况时再行吸痰。当改变体位、雾化治疗、气管导管或套管护理、更换呼吸机管道、调节呼吸机参数时应判断是否需要吸痰,也可根据患者痰液的性质判断吸痰的时机,采用非定时即适时吸痰技术可以减少定时吸痰的并发症,如粘膜损伤、气管痉挛等,减轻患者的痛苦。 (3)排痰方法吸痰前向患者说明吸痰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以取得配合。吸痰时动作要轻柔、迅速,边旋转边吸引,痰液多时忌长时间吸引,必要时间隔3min以上再吸引。在吸引气管分泌物时,应鼓励病人咳嗽以吸出深部分泌物,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s,吸引负压以不超过50mmHg为宜。目前认为雾、拍、吸的吸痰方法是最好的排痰方法,即雾化吸入、翻身拍背、吸痰。吸痰前后应给予高浓度氧气或纯氧吸入1~5min。吸痰前评估病人缺氧的耐受性,单人操作吸痰前吸纯氧吸入1~2min,双人操作用简易呼吸气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