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工气道护理常规

人工气道护理常规

人工气道护理常规
人工气道护理常规

人工气道护理常规

一目的:保护气道通畅,改善呼吸功能,维持正常血氧浓度,避免交叉感染。

二操作步骤:

1凡有人工气道的病人,将吸痰用物备齐,放置床旁。

2吸痰前应先洗手,带手套。

3为提高效果吸痰前可听诊肺部呼吸音(作吸痰后对照用)

4予体位配合排背,手力振颤,按摩呼吸治疗,嘱病人深呼吸,并行盐水气道冲洗,刺激咳痰,吸痰。

5吸痰管每吸一次痰必须更换。

6吸痰前后为防止病人缺氧,应放大吸入氧浓度或捏皮球给氧。

7吸痰后立即连接供养装置或呼吸机,保证其正常工作。

三.注意事项:

1严格无菌操作,防止交叉感染,吸气道及口腔管应严格分开。

2吸痰时,送管时应关闭负压,置最深处打开负压,回抽吸痰。

3操作要轻快,并注意观察患者有无缺氧表现及异常出现,并及时处理。4盐水冲洗气道时,应在病人吸气时打入约5-20ML左右,给几次通气后,吸痰。

5气道冲洗液应无菌操作,切忌注意针头污染。

6吸痰管在气道停留时间不可过长,最长30秒左右(正常人憋气最长时间)。

人工气道的护理

人工气道的概念: 人工气道是指为保证气道通畅而在生理气道与空气或其他气源之间建立有效连接,用以纠正患者的缺氧状态,改善通气功能和有效的消除气道的分泌物。常见的人工气道为:气管外人工气道,气管插管,气管切开。 建立人工气道的适应症: 1)上呼吸道梗阻。2)保护呼吸道的防误吸。3)作为吸除呼吸道内积聚分泌物与痰液的通道。4)呼吸功能不全或衰竭需要机械通气者。5)创伤性脊髓高位截瘫。 人工气道的分类: 上呼吸道人工气道分为口咽气道与鼻咽气道。下呼吸道人工气道分为经口气管插管、经鼻气管插管与气管切开。 口咽气道的适应症: 1)舌后坠导致的上呼吸道梗阻。2)有癫痫大发作或阵发性抽搐者。3)带有经口气管内插管者可于气管插管旁插入口咽气道,以防咬闭气管插管而发生部分梗阻。 气管插管的适应症: 1)严重低氧或高碳酸血症。2)呼吸道分泌物过多或出血需要反复吸引者。3)上气道损伤狭窄,阻塞,气管食管瘘影响正常通气者。4)因沙斯或需要在最短时间内需反复插入支气管镜者为减轻患者痛苦,操作方便,也可行气管插管 人工气管的护理:1)气管插管的护理。2)气管切开的护理。3)气囊的护理4)气道的湿化。5)分泌物的吸引。 1.气管插管的护理; 气管插管的护理:1)口腔护理。2)牙垫的护理。3)导管的固定。 2.气管切开的护理:优点: 1)明显减少解剖无效腔,因而能减少呼吸功能的消耗。 2)管腔短,口径大,便于吸除气道内分泌物便于插入支气管镜。 3)不影响吞咽功能,患者可自由进食,易被患者接受,可长期保留或终身带管。 护理分为:创面的护理、套管的护理、套管的固定、吸引与口腔护理。 气管切开的适应症: 1)一般病人气管插管后使用呼吸机治疗一周以上患者病情严重,不能脱离呼吸机,呼吸机时需进行长期的人工辅助呼吸者。 2)因上呼吸道阻塞,狭窄,头部外伤等,不能行气管插管者。 3)对咽部作放射性治疗者,为避免喉以下呼吸道的放射性损伤而采取的预防措施。 护理要点: 1)气管切开后用系带带妥善固定气管套管,尤其后48小时内严防套管滑脱或移位。

人工气道气囊的护理

临床上人工气道常经口、鼻或气管切开建立。机械通气时,人工气道的气囊需合理充气以封闭气道、固定导管、保证潮气量的供给,还可预防口咽分泌物进入肺部,防止误吸,从而减少肺部感染。但若气囊充气量过大,即使使用高容低压气囊导管,过久压迫气管粘膜也会影响该处的血液循环,导致气管粘膜缺血性损伤甚至坏死,随后瘢痕形成而致气管狭窄,严重时可发生穿孔;相反充气不足,则导致气道漏气,而致潮气量损失、误吸等并发症。因此,合理的气囊管理至关重要。 1气囊压力 关于气管导管气囊内压的大小,有不同观点。气囊充气过度,对粘膜产生的压力大于25~32mmHg时可造成局部粘膜坏死。有调查表明为避免长期压迫气管内壁粘膜,防止缺血坏死,气囊充气后压力控制在 18.4mmHg以下,即低于正常的毛细血管渗透压。还有资料表明气囊压力应<25mmHg或保持在 18.4~ 22.1mmHg,才能将其对气管粘膜的压力性损伤减小到最低范围。气管粘膜受压的压力超过 4.4 mmHg会使气管粘膜淋巴管受压,粘膜纤毛运动受限;气管粘膜受压的压力超过 22.1 mmHg(30 cmH2O)会使气管血流中断,粘膜坏死脱落,甚至造成气管壁穿孔、破裂等严重并发症。当气管导管气囊内压力超过 21.8mmHg时,气管粘膜血流开始下降,达 30.1mmHg时,粘膜血流明显减少、苍白。当气管导管气囊内压达 50.4mmHg,15 min后气管粘膜可出现明显损伤,部分基膜剥离,而压力达100 mmHg 15 min内基膜开始分离。故理想的气囊压力为保持有效封闭气囊与气管间隙的最小压力,又可防止气囊对粘膜的压迫性损伤,最适宜的气囊压力为

18.4~ 21.8 mmHg。 2气囊压力的测定方法 防止气囊压造成气管粘膜损伤,必须测定气囊压力,气囊压力测定的方法有很多。一般临床常用的有手捏气囊感觉法、定量充气法及气囊压力表测量法。手捏气囊感觉法是判断者根据临床经验,用手捏压气囊的压力感觉“比鼻尖软,比口唇硬”为适宜,此方法的判断标准不同个体的感觉存在很大差异,无法准确判断气囊压力。定量充气法是机械通气病人在选用大容量、低压型的气囊导管时选用,气囊充气一般5~10 ml,而因病人个体及气管导管型号不同气囊充气量不一,亦不能精确气囊压力的大小。利用气囊测压表可以科学的为机械通气病人气囊充气、放气,保证了护理工作的准确性。 3护理 3.1气囊充气操作 有学者认为临床气囊充气采用最小漏气技术和最小闭合技术,在一定的程度上可将气囊对气管壁的损伤降至最小,且不易发生误吸和影响潮气量,不必定时放松气囊。方法为: ①最小漏气技术。即在吸气高峰允许有小量气体漏出。准备10ml、1ml注射器各1支,由2个人同时操作。在机械通气时,一人将听诊器放于病人气管处听取漏气声,另一人用10ml注射器向气囊内缓慢注气直到听不到漏气为止,然后换用1 ml注射器从 0.1 ml开始抽出气体,同时观察病人的通气量,直到在吸气高峰听到有少量气体漏出而病人的通气量无明显改变为止,防止过量漏气触发低通气量报警。 ②最小闭合技术。用物同最小漏气技术。一人听诊,一人向气囊缓慢注气,直至听不到漏气为止,然后抽出 0.5ml气体时又可听到少量漏气声,再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