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操作失误导致差错的案例

操作失误导致差错的案例

操作失误导致差错的案例
操作失误导致差错的案例

操作失误导致差错的案例

一、案例经过

网点柜员受理了一笔业务:一位客户持一张金额为10000元的定期存单到期后,来网点办理新开户业务,所得利息为350元。客户表示将本金10000元和利息中的300元一同开立一张新定期存单,剩余50元利息取出。柜员便按操作流程先指导客户填单,注明新开户名、金额、身份证号等内容,然后按照正确操作方法为客户办理销户另开户的业务处理。在办理完毕后将新开存单、身份证件和通用机打凭证(利息凭条)递交客户时,柜员习惯性的按照票据上打出的利息金额付给了客户350元。导致日终结账时发现库存金额少了300元。经柜员回忆及查看现场监控录像时才发现错误。

二、案例分析

(一)通常客户的定期存款到期后,往往将所得利息取出,将本金再做一笔定期存款,这样的客户所占比例较大。但也有很多像上文所述连本带利一起存或是本金和部分利息一起存的情况。该名柜员由于按照自己的固定思维认为客户只是续存本金、支取利息的行为,疏忽了在付出利息时应仔细核对新开存单上的金额和利息票据上的金额及付给客户的现金是否达到一致,这样就容易出现差账的危险。

(二)如果客户当初留在银行系统里的联系方式或住址发生改变,银行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去追讨资金,对于银行和个人都会造成一定的损失,银行的声誉将受到影响。

三、案例启示

(一)柜员应提高自身风险意识,尤其在遇到一些比较常见的业务上容易马马虎虎、粗心大意,就按照自己想当然的想法去办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有时看似不起眼的小细节往往可能酿成大错。

(二)网点应定期收集一些实际案例,对一线前台柜员进行宣传、总结、教育,在极易出现风险的环节要做到心中有数,处理时应沉着应对,做到一笔一清,不留后患。

一则案例引发的对政府信息公开中不动产登记信息查询的思考

一则案例引发的对政府信息公开中不动产登记信息查询的思考 近年来,房地产市场持续升温,在政府信息公开的背景下,人们对房产信息的知悉权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一则涉及不动产登记资料的政府信息公开申请为例,从政府信息的定义、申请资格、公开利用三个方面对政府信息公开中不动产登记信息的公开范围、公开途径进行了浅析。 标签:政府信息公开;不动产登记信息;利害关系 1、案例分析 2016年3月17日,申请人俞某以其房地权利变更登记申请中“原登记及权利书证号数”一栏记载“见更1623”为由,申请政府信息公开更字第1623号的《房地产权利变更登记声请书》。经查档案资料,俞某并非房地权利书证更字第1623号的权利人。 此案在办理过程中有以下两种不同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中第十四条第四款规定,“行政机关不得公开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因其申请的政府信息系他人的房地产登记信息,涉及个人隐私,应征求第三方意见后根据第三方权利人的意见再行答复。而另一种意见认为,申请人俞某要求公开的《房地产权利变更登记声请书》虽涉及他人的个人隐私,但因其名下房地权利变更登记申请中“原登记及权利书证号数”一栏有记载“见更1623”,故其对更字第1623号《房地产权利变更登记声请书》具备一定的“利害关系”。根据《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第二十七条第一款规定,“权利人、利害关系人可以依法查询、复制不动产登记资料,不动产登记机构应当提供”,及《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九十七条第四款规定,“因不动产交易、继承、诉讼等涉及的利害关系人可以查询、复制不动产自然状况、权利人及其不动产查封、抵押、预告登记、异议登记的状况”。如果俞某的“利害关系人”成立,则应可以查询复制相关不动产的登记信息。然而,目前法律法规对利害关系人尚无明确的定义,在实际不动产登记档案查询利用时一般需要申请人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来佐证其利害关系人身份。 本案的争议在于个人不动产登记信息在政府信息公开受理中是应遵循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的“涉及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免于公开,还是应用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中“利害关系人”的概念予以开放利用。 2、政府信息公开中不动产登记信息的查询 从政府信息的定义上来看,《条例》规定:“政府信息是指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而不动产登记信息是指不动产登记部门在履行不动产登记职责过程中形成的信息和原始登记凭证。因此,不动产登记信息符合政府信息的构成要件,应该属于政府信息范畴。

2017注会《会计》每日一大题:前期差错及其更正

2017注会《会计》每日一大题:前期差错及其更正【知识点】前期差错及其更正 【综合题】腾达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腾达公司)系上市公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7%,所得税税率为25%。2×13年度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和所得税汇算清缴完成日均为2×14年4月30日,腾达公司已于2013年12月31日对公司账目进行了结账。2×14年3月31日,财务经理对会计资料审查过程中发现的以下会计处理错误,提请财会部门进行处理(假定腾达公司下列业务中,除特殊说明外,销售价格均不含增值税税额): (1)2×13年10月15日,腾达公司与甲公司签订协议,采用支付手续费方式委托甲公司销售400台A设备,代销协议规定的销售价格为每台10万元,腾达公司按甲公司销售每台A设备价款的5%支付手续费。至2×13年12月31日,腾达公司累计向甲公司发出400台A设备。每台A设备成本为8万元。 2×13年12月31日,腾达公司收到甲公司转来的代销清单,注明已销售A设备300台,同时开出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增值税税额为510万元。至2×14年3月31日,腾达公司尚未收到销售A设备的款项,按照个别认定的方法确认应收账款的5%为坏账准备。腾达公司的会计处理如下: 借:应收账款4510 贷:主营业务收入4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510 借:销售费用200

贷:应收账款200 借:主营业务成本3200 贷:库存商品3200 借:资产减值损失215.5 贷:坏账准备215.5 (2)2×13年12月1日,腾达公司与乙公司签订合同,以每台20万元的价格向乙公司销售50台B设备。每台B设备成本为15万元。同时,腾达公司与乙公司签订补充合同,约定腾达公司在2×14年4月30日以每台25万元的价格购回该批B 设备。当日,腾达公司开出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增值税税额为170万元,款项已收存银行。至2×13年12月31日,50台B设备尚未发出,业务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腾达公司的会计处理如下。税法关于确认企业收入的规定是,有证据表明以销售商品方式进行融资不符合收入确认条件。 借:银行存款1170 贷:主营业务收入1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70 借:主营业务成本750 贷:库存商品750

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及前期差错更正

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及前期差错更正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交易或事项中,属于会计政策变更的是( D )。 2.A.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由8年改为5年 3.B.无形资产费用化的开发支出在研发结束时转为资本化 4.C.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由年限平均法法改为双倍余额递减法 5.D.对投资性房地产由成本计量模式改为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2.某企业对下列各项业务进行的会计处理中,一般需要进行追溯调整的是(B )。 3.A.有证据表明原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已能够合理估计 4.B.企业将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方法由成本模式变更为公允价值模式 5.C.原暂估入账的固定资产已办理完竣工决算手续 6.D.提前报废固定资产 3.A公司所得税税率25%,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2007年10月A公司以1 000万元购入B上市公司的股票,作为短期投资,期末按成本法计价。A公司从2008年1月1日起,执行新准则,并按照新准则的规定,将上述短期投资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2007年末该股票公允价值为800万元,该会计政策变更对A公司2008年的期初留存收益的影响为(C )万元。 4.采用追溯调整法计算出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后,应当( B )。 5.A.重新编制以前年度会计报表 6.B.调整列报前期最早期初留存收益,以及会计报表其他相关项目的期初数

和上年数 7.C.调整列报前期最早期末及未来各期会计报表相关项目的数字 8.D.只需在报表附注中说明其累积影响金额 5.下列选项中,关于会计政策变更会计处理方法的核心问题是( B )。 6.A.计算会计政策变更对当年净利润的影响 7.B.计算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并调整列报前期最早期初留存收益 8.C.计算会计政策变更对以后年度净利润的影响 9.D.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有关会计政策变更的情况 6.下列各项中,属于会计估计变更的是( A )。 7.A.企业根据客户的资信情况的恶化,提高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 8.B.企业执行新准则,将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由后进先出法改为先进先出法 9.C.收入确认由完成合同法改为完工百分比法 10.D.为了提高报表利润,企业将厂房总的折旧年限由20年延长至30年7.某企业一台设备从2007年1月1日开始计提折旧,其原值为111 000元,预计使用年限为5年,预计净残值为1 000元,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从2009年起,该企业将该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改为平均年限法,设备的预计使用年限由5年改为4年,设备的预计净残值由1 000元改为600元。该设备2009年的折旧额为( A )元。 8. 500 680 500 600 8.企业发生会计估计变更时,下列各项目中不需要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的是(: B )。 9.A.会计估计变更的内容

护理差错事故警示案例

护士将止血带绑婴儿胳膊一天半致其面临截肢 2010-02-11 09:56:04 来源: 大河网() 核心提示:一个6个月大的婴儿到省方城县人民医院儿科住院治疗腹泻,该院护士给孩子输液扎针时,把止血带绑在孩子胳膊上一天半,造成孩子半截胳膊发黑,或有截肢可能,方城县人民医院有关负责人表示,该院将不惜一切代价帮助患儿疗伤。 婴儿的半截胳膊已经发黑,有截肢的危险。 大河网2月11日报道一个6个月大的婴儿到方城县人民医院儿科住院治疗腹泻,该院护士给孩子输液扎针时,把止血带绑在孩子胳膊上一天半,造成孩子半截胳膊发黑,目前孩子已转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主治医生说不排除截肢可能。方城县人民医院有关负责人表示,该院将不惜一切代价帮助患儿疗伤。 可怜婴儿被止血带伤害 据孩子的爷爷查某讲,孩子是因为腹泻到方城县人民医院住院的。2月4日上午,护士给孩子输液。刚开始护士准备在孩子的手臂上扎针,就给孩子的手臂绑上了止血带。因为孩子才6个月,手臂上找不到血管,护士最终在孩子的头上扎针输液,但绑在孩子手臂上的止血带忘了取掉。从4日上午到5日晚上,孩子一直在哭,家属一直认为是腹泻导致孩子肚子疼。直到5日晚上,孩子的爷爷哄孩子时,无意中发现孩子的一只小手冰凉。他赶紧把孩子的手臂拉出来检查,发现止血带绑住的半截手臂已经发黑。孩子的家人马上找到医生反映情况,医生说让家属用热毛巾敷一下就行。过了将近40分钟,孩子的另外一位亲属听到消息后赶到医院,一看情况严重,立即去质问医生,医院才开始重视,派护士对孩子的胳膊进行活血处理。

孩子的姑姑说,给孩子扎针时,护士是把孩子抱到另外一个小床上进行的,所以家人不知道绑止血带一事。现在天气比较冷,几个月大的小孩睡觉都不脱上衣,所以家人也就没有发现止血带一直绑着孩子的胳膊。 据介绍,孩子家在方城县清河乡农村,孩子的父母均属于低智商者,仅能照顾自己的生活。孩子住院时,主要由孩子近70岁的爷爷照顾,父母不在身边。 转院病情已有好转 2月5日,方城县人民医院派救护车把婴儿转到市医院,市医院的医生说时间上已经耽误了,他们也无能为力,让转到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孩子连夜被转到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该院专家吴教授第一时间给婴儿做了开放手术,目的是释放出坏死的淤血。吴教授说,目前没有其他办法,手术之后也只能听天由命,不排除截肢可能。2月10日,正在照顾小孩的爷爷查某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孩子手术后恢复情况良好,肤色开始红润,在向良性方向发展,但是至少还要再做两次手术。 院方表示愿负完全责任 据记者了解,方城县人民医院领导对此事件表示,愿负完全责任,愿全部承担孩子的所有医疗费用,包括家属在的护理及其他相关费用,保证经费供给及时。 对于医院领导的态度,孩子的家属表示非常满意。对于护士的责任,孩子的家属表示不会进行深度追究,毕竟护士的年龄还小,希望她能引以为戒。 2月7日下午,方城县人民医院负责人特意赶到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看望了孩子。这位负责人表示:“我们医院将对此事负责到底。” 方城县县委对此事高度重视,责成方城县卫生局对此事进行调查。方城县卫生局目前已经就此事作出调查报告。调查报告认定,患儿于2月3日下午3点左右因腹泻入住方城县人民医院儿科病房,4日上午10点左前臂被绑上止血带。直到5日晚7点左右,有关人员才发现止血带仍扎在孩子的左前臂。 根据调查的情况,方城县卫生局责成县人民医院对责任人作出严肃处理,并积极为患儿治疗,承担患儿的医疗费等各种费用。 (本文来源:大河网)

公权利与私权利冲突之透视——由一则案例引发的思考.

公权利与私权利冲突之透视——由一则案例引发的思考 郁雷德路律师事务所上海代表处 [一则案例] 某小区自行车停放混乱,小区要创建文明小区,要利用一块绿地来建造一个车棚。其中2000户人家同意建筑车棚,有1户人家不同意,因为车棚要建造在其房前。 [问题的提出] 以上是一个看似简单而常见的民事纠纷,它向我们提出的是:一个社群的公共利益与该社群内部的私人权利发生冲突时究竟应当如何取舍?这种冲突不同于我们以往所熟知的冲突种类:它不同于单纯私人权利之间的冲突,它也不同于国家公共权力在运做过程中与某社会利益共同体或私人之间的冲突——公权力与私权利的冲突。翻开我们的法律,从中找不到明确的解决依据;翻开我们的法学论著,对此问题的阐释又像在打擦边球般无关痛痒。是这个问题本身缺乏深入探讨的价值呢?还是我们的学界缺乏发现和捕捉问题的眼光——而更多关注诸如公权力与私权力冲突等此类有关宏旨的议题,似乎只有它们才能根本上有助于国家的法治建设。按照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在他的《自由秩序原理》中的核心观点,包含法律的社会秩序是原生自发形成的,而非立法者刻意构造出的,此种刻意为之的法律秩序往往会因缺乏社会或群体基础而不成功。如果哈耶克的观点是基本客观和正确的,我们就有理由得出结论:探讨公权利与私权利是如何冲突和解决的,其理论和实践上的意义并不在探讨公权力与私权利冲突问题之下。因为前者可以看作是后者在微观领域内的缩影和范式,而后者可以看作是前者在更广阔的国家生活及公共政治生活领域的延伸和放大。[1]以下部分将围绕道德与法律的关系以及公益与私利的取舍两个方面来分析公权利与私权利冲突的本质。 [道德义务还是法律义务] 在上述案例中,不同意建筑车棚的那1户人家在是否具有道德或法律上的义务服从小区绝大多数居民在其房前建造车棚的决定呢?道德义务和法律义务在这里究竟是分离的还是重叠的? 从内容上看,法律规范可以划分为义务性规范、禁止性规范及授权性规范。义务性规范是法律明确要求法律主体积极地为一定的行为;禁止性规范明确要求法律主体不得为一定的行为;授权性规范则是允许法律主体采取可供选择的多种方式之一处理其所面对的法律问题。一般意义上的法律义务包含了上述三种义务:强制性义务、禁止性义务、选择性义务。 道义或称道德义务,是指处于社会中的个人所应遵循的基本的公共道德所强加于其内心的社会规范,它是有组织的社会共同体希望创造起码的社会生活条件所必不可少的。[2]

银行业务差错

工商银行临沂分行有效降低业务差错发生概率2010年9月26日 8点29分来源:中国金融网作者:梁克水张金山 相关标签:银行工商银行工行临沂分行业务概率 今年以来,工商银行临沂分行继续加大对外汇业务的管理、辅导力度,重点采取三项措施,促使外汇业务发展更加稳定,差错明显减少,业务质量大幅提高。 一是认真落实外汇业务“1+A、B”岗位模式。1即外汇业务分管营业经理,A、B即外汇会计操作人员。外汇业务分管营业经理负责外汇业务授权,外汇业务A、B岗负责 外汇业务的日常处理,这样就保证了支行外汇业务人员的配备,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外汇会计一人请假,他人顶岗差错频出的情况。 二是继续推进外汇业务人员调整审批制,未经市行审批同意,支行不得调整外汇业务人员。由于外汇业务政策性较强,各项政策、法规更新变化较快,业务操作流程比较复杂、对外汇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工作经验和知识积累要求较高,因此该行规定,支行应保持外汇业务人员岗位稳定性,保证业务办理的连续性,外汇会计人员未经培训不得上岗,未经批准不得更换。 三是大力加强日常业务辅导工作。市行安排专人负责外汇管理,一方面,加强与各支行外汇会计人员的联系,积极帮助支行解决疑难问题;另一方面,加强与外汇监管部门的沟通交流,遇到疑难业务,先请教后办理,保证了业务处理的合规性,有效降低了业务差错发生的概率。 银行临柜现金业务差错的成因与对策 —— 许黎 银行现金收付业务差错,通常是指临柜人员在办理现金收付过程中发生长款和短款。虽然银行在办理大量的现金收付业务过程中,发生现金业务差错属偶然现象,但这种偶然现象的存在,有可能会演变

为损失,同时给银行的声誉带来不良影响。所以,每一位银行从业人员绝不能小视这种偶然现象。 那么,银行出现现金业务差错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防范差错的发生,以减少损失,维护银行的良好形象呢?笔者拟通过对临柜一些短款现象的分析,剖析成因,提出一些对策,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一、发生现金短款的常见几类现象 现象一:客户A来银行存1000元,临柜人员收款、记账完毕后将存折连同客户的1000元一并交与客户,造成短款1000元。 现象二:客户B来银行取1000元,临柜人员刚准备好款项时,被前来咨询的其他客户干扰,回答完客户的咨询后,再次清点1000元共计2000元付给取款客户,造成短款1000元。 现象三:客户C来银行存款19000元(分成两沓),临柜人员误当20000元进行清点、扎把、记账,造成短款1000元。 现象四:客户D来银行存款1000元,因点钞机故障,未对上笔业务的清点数(800元)进行清零,点钞机累计显示1800元,临柜人员按1800元计账,造成短款800元。 上述只是比较典型的几类短款现象,还有很多特殊的差错现象,不一一例举。 二、发生现金短款差错的成因 分析发生现金差错的现象,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临柜人员业务知识与技能欠熟练。这在新入行员工中表现尤为明显。当前各家银行为提高柜面工作效率,缩短客户等候时间,提升服务质量,纷纷实施综合柜员制,即单收单付制,这与传统的记账复核制相比,对员工的业务素质要求更高了。与此同时,银行为补充

化工企业人地不安全系统行为造成地事故案例

实用标准文档 山东三和维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安全事故案例分析 山东三和维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安全部 二○一四年十一月

案例目录 1、设备、仪表工不熟悉系统擅拆阀门造成安全事故 (3) 2、夜间在反应釜旁睡觉造成安全事故 (4) 3、操作非自己分管的设备造成安全事故 (6) 4、交接班不认真,误将催化剂重复投料造成安全事故 (7) 5、向计量罐进料过程中操作工干其他工作,高位槽溢料引发火灾事故 (9) 6、受限空间作业未彻底切断电源,悬挂禁止合闸警示牌造成安全事故 (11) 7、登高作业未办理登高作业票证并不系安全带造成安全事故 (12) 8、高处向下抛掷物品,车间内未带好安全帽造成的安全事故 (13) 9、升降机违规载人造成的安全事故 (14) 10、缺乏责任心睡岗造成的安全事故 (15) 11、未正确佩戴劳动保护用品造成的安全事故 (16) 12、维修工粗细大意,对工艺及其维修过程的危险性认识不足 (17) 13、系统开车时,操作工开启阀门的误操作,导致系统爆炸的事故 (19) 15、操作工操作时干与生产无关的事,而发生的人员受伤事故 (22) 16、员工站在围堰边上,麻痹大意发生的落水事故 (24) 17、吉林化学工业公司化肥厂因违反安全制度厂区内抽烟火灾事故 (26) 18、物料腐蚀引起的火灾 (27)

1、设备、仪表工不熟悉系统擅拆阀门造成安全事故 事故经过:2009年11月12日,山东省淄博市某化工厂一脱砷反应器操作人员工作时,发现仪表阀门无法调整反应器压力,便通知仪表工人到现场检修。 仪表维修工贾某到现场后,没有询问工艺技术人员管道压力以及内部物料性质,直接开排污阀检查,见无介质流出,怀疑是阀门堵塞,导致仪表失灵。于是贾某关闭了两侧导淋阀门,登上罐顶试图打开阀门法兰检查处理堵塞故障。 法兰刚一打开便喷出大量氢气发生爆燃,来不及做准备的贾某被这突发状况惊吓倒,从罐顶坠落摔成重伤。 点评:这是一起违章操作而引发的安全生产事故。 仪表维修人员贾某在没有与技术人员沟通分析和确认故障的情况下,在不熟悉工艺流程、没有通知技术总工或车间主任的情况下,根据自己经验,贸然擅自打开带压阀门法兰,导致管内氢气外泄,遇热发生爆燃,导致事故发生;另外,在登高作业中没有按照规定佩戴安全带也是导致本事故的又一重要原因。 我们公司的设备或仪表维护人员,在维修设备、仪表过程中,对于自己不懂的工艺管道、设备、仪表一定要报告自己的主任或请教生产王经理,不能凭“自己的感觉、以往的经验”贸然行事,在打开法兰或设备、容器盖的之前,必须确认管道内物料是什么、有没有压力,自己不能确定的通知安全部进行确认,不能像案例中的贾某那样贸然打开法兰,导致物料喷溅给自己造成伤害; 另外,在高度大于2米的作业时,作业人员应佩戴安全带并按照“高挂低用”规范悬挂。

公权利与私权利冲突之透视——由一则案例引发的思考演讲范文

公权利与私权利冲突之透视——由一则案例引发的 思考演讲范文 导读: 郁雷德路律师事务所上海代表处[一则案例] 某小区自行车停放混乱,小区要创建文明小区,要利用一块绿地来建造一个车棚。其中2000户人家同意建筑车棚,有1户人家不同意,因为车棚要建造在其房前。[问题的提出] 以上是一个看似简单而常见的民事纠纷,它向我们提出的是:一个社群的公共利益与该社群内部的私人权利发生冲突时究竟应当如何取舍?这种冲突不同于我们以往所熟知的冲突种类:它不同于单纯私人权利之间的冲突,它也不同于国家公共权力在运做过程中与某社会利益共同体或私人之间的冲突——公权力与私权利的冲突。翻开我们的法律,从中找不到明确的解决依据;翻开我们的法学论著,对此问题的阐释又像在打擦边球般无关痛痒。是这个问题本身缺乏深入探讨的价值呢?还是我们的学界缺乏发现和捕捉问题的眼光——而更多关注诸如公权力与私权力冲突等此类有关宏旨的议题,似乎只有它们才能根本上有助于国家的法治建设。按照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在他的《自由秩序原理》中的核心观点,包含法律的社会秩序是原生自发形成的,而非立法者刻意构造出的,此种刻意为之的法律秩序往往会因缺乏社会或群体基础而不成功。如果哈耶克的观点是基本客观和正确的,我们就有理由得出结论:探讨公权利与私权利是如何冲突和解决的,其理论和实践上的意义并不在探讨公权力与私权利冲突问

题之下。因为前者可以看作是后者在微观领域内的缩影和范式,而后者可以看作是前者在更广阔的国家生活及公共政治生活领域的延伸和放大。[1]以下部分将围绕道德与法律的关系以及公益与私利的取舍两个方面来分析公权利与私权利冲突的本质。[道德义务还是法律义务] 在上述案例中,不同意建筑车棚的那1户人家在是否具有道德或法律上的义务服从小区绝大多数居民在其房前建造车棚的决定呢?道德义务和法律义务在这里究竟是分离的还是重叠的? 从内容上看,法律规范可以划分为义务性规范、禁止性规范及授权性规范。义务性规范是法律明确要求法律主体积极地为一定的行为;禁止性规范明确要求法律主体不得为一定的行为;授权性规范则是允许法律主体采取可供选择的多种方式之一处理其所面对的法律问题。一般意义上的法律义务包含了上述三种义务:强制性义务、禁止性义务、选择性义务。 道义或称道德义务,是指处于社会中的个人所应遵循的基本的公共道德所强加于其内心的社会规范,它是有组织的社会共同体希望创造起码的社会生活条件所必不可少的。 回到上述案例,我们会发现法律和道德之间分野并不象它们的概念那样泾渭分明。 首先,该小区的2000户居民究竟有没有权利决定利用某一块绿地来建造车棚呢?我们看到,该小区是一个典型的松散型社群,尚未形成严密的组织机构,即使抛开具体的法律背景,建造车棚无疑符合

【实用文档】前期差错及其更正(1)

第五节前期差错及其更正 ◇前期差错概述 ◇前期差错更正的会计处理 ◇前期差错更正的披露 ◇前期差错更正中所得税的会计处理 一、前期差错概述 前期差错,是指由于没有运用或错误运用下列两种信息,而对前期财务报表造成省略或错报: (一)编报前期财务报表时预期能够取得并加以考虑的可靠信息; (二)前期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时能够取得的可靠信息。 前期差错通常包括计算错误、应用会计政策错误、疏忽或曲解事实以及舞弊产生的影响等。 二、前期差错更正的会计处理 前期差错的重要程度,应根据差错的性质和金额加以具体判断。 (一)对于不重要的前期差错 采用未来适用法更正 【例题】A公司在2×18年12月31日发现,一台价值9 600元,应计入固定资产,并于2×17年2月1日开始计提折旧的管理用设备,在2×17年计入当期费用。该公司固定资产折旧采用直线法,该资产估计使用年限为4年,假设不考虑净残值因素。则2×18年12月31日更正此差错的会计分录为: 借:固定资产9 600 贷:管理费用9 600 借:管理费用 4 600(9 600/4/12×23) 贷:累计折旧 4 600 (二)重要的前期差错的会计处理 企业应当采用追溯重述法更正重要的前期差错,但确定前期差错累积影响数不切实可行的除外。 追溯重述法,是指在发现前期差错时,视同该项前期差错从未发生过,从而对财务报表相关项目进行更正的方法。追溯重述法的会计处理与追溯调整法相同。 确定前期差错影响数不切实可行的,可以从可追溯重述的最早期间开始调整留存收益的期初余额,财务报表其他相关项目的期初余额也应当一并调整,也可以采用未来适用法。 企业应当在重要的前期差错发现当期的财务报表中,调整前期比较数据。 对于年度资产负债表日至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发现的报告年度的会计差错及报告年度前不重要的前期差错,应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9号——资产负债日后事项》的规定进行处理。 【例题·多选题】下列各项中,可能调整年度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本年年初余额”的交易或事项有()。(2018年) A.会计政策变更 B.前期差错更正 C.因处置股权导致对被投资单位的后续计量由成本法转为权益法 D.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 【答案】ABCD 【解析】会计政策变更的追溯调整法、本期发现前期重要差错均会调整期初留存收益;因处置股权导致对被投资单位的后续计量由成本法转为权益法,应将剩余长期股权投资追溯调整到权益法核算的结果,会影响期初其他综合收益、留存收益等;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在合并报表中,应将子公司的资产、负债追溯调整到合并方和被合并方同受最终控制方开始控制的时点,因此,会调整期初所有者权益。 【例题·多选题】下列情形中,根据会计准则规定应当重述比较期间财务报表的有()。(2015年) A.本年发现重要的前期差错 B.因部分处置对联营企业投资将剩余长期股权投资转变为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 C.发生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自最终控制方取得被投资单位60%股权 D.购买日后12个月内对上年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中取得的可辨认资产负债暂时确定的价值进行调整 【答案】ACD

护理差错案例

8小时无监护记录术后少女死亡医院过失赔10万 汉网消息(记者金文兵通讯员李晓莉)江夏区一花季少女死于手术35小时后,而她临死前的8小时,医院没有任何记录,可证明对她进行过监测、治疗。昨悉,法院认定医院有过错,判其向少女父母赔偿10万元。 2004年10月,江夏少女小敏(化名)查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重度高压)。12月1日9时许,汉口某医院为其实施的手术方案是:先切开肺动脉,再封堵、缝扎未闭的心脏动脉导管。但从2日21:20至3日凌晨5:20,入住ICU病房的小敏出现呼吸困难症状时,医院没有任何对小敏进行监护的记录。此后,小敏死亡,其父母向医院索赔50万元。 法医鉴定认为,小敏是因为术后肺动脉高压不能完全缓解,再加之手术切口渗血,突破至右胸腔致血容量,引发心肺功能障碍加重死亡。明知小敏患有肺动脉高压症状,而医师“忽视”了这一症状,没有在术中、术后采取相应诊疗措施。 法院依法推定,小敏之死,与医院的过失行为有关,医院须赔付残废赔偿金、丧葬费、精神抚慰金共10万余元 实习护士违规独立操作输液 【医疗纠纷律师网消息】5月26日,省律协民事业务委员会委员、2005年度全国“十大律师名人”宋中清律师代理原告高秀云诉兖矿集团有限公司第二医院因输入变质(含絮状物)药物奥迪金致使老人陷入亚植物状态一案,被邹城市人民法院(2005)邹民初字第763号《民事判决书》一审判决医院赔偿残疾赔偿金、护理费、医疗费、伙食补助费、精神损害抚慰金等各项损失133139.28元。损害发生的直接原因是实习护士违规独立操作输液,违反“三查七对”诊疗常规。 山东金剑司法鉴定中心鲁金司鉴中心[2005]临析字第2号司法鉴定书分析认为“被鉴定人高秀云所输的液体内有絮状物并出现抽搐及突然体温升高等反应,主要是该医院没有严格执行护理‘三查七对’制度,因此认为医院存在过错”。 宋律师发表的《代理词》认为:原告证据第8号病历《危重患者护理记录单》证实,被告实习护士杜某独立操作,并冒签护士吕某的姓名,自2004年12月2日11:40AM静滴奥迪金至1:30PM发现奥迪金组液体内有絮状物,为原告输入变质的奥迪金药物长达1小时50分。原告在此期间出现1:20PM 烦躁不安,两眼上翻,四肢抽搐,欲呕吐等体征明显变化。而被告医护人员仍然给予安定5MG肌注,胃复安10MG肌注,再观察了10分钟。没有针对变质药物致损问题采取对症抢救措施。 (2005)邹民初字第763号《民事判决书》认定:“原告高秀云因言语不清,右侧肢体活动不灵到被告兖矿集团有限公司第二职工医院进行康复治疗,被告在诊治过程中给原告输注了有絮状物的奥迪金后,病情加重,现原告呈亚植物状态。原告高秀云所受到的损害与在兖矿集团有限公司第二职工医院治疗存在因果关系,主要是该医院没有严格执行护理‘三查七对’制度被告方存有过错造成的,该案中止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责任也是由被告造成的,且被告未能提供任何反驳原告主张的证据。因此,对原告高秀云受到的损害,被告应负主要赔偿责任,即被告负70%的赔偿责任,原告目前的状况与其病情的发展亦有一定的原因。” 诊疗常规:三查七对 三查: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查七对的内容) 七对:对床号、姓名、药名、剂量、浓度、用法、时间。 医院承认护理中有失误

护理差错案例

护理差错——15例案例分析,护士真的需要好好看看! 2017-03-04 天天吉祥l...来源阅1988 转27 转藏到我的图书馆 微信分享: 案例一 某日,实习生×××根据医嘱(5%GS500ml V佳林2支胰岛素4单位)执行加 药操作时,由于未认真核算胰岛素剂量,误将胰岛素1瓶(400单位)当成4单 位全部抽吸,正欲加入药瓶内,幸被带教老师及时发现并立即制止操作,从而避 免了一宗严重护理差错的发生。 原因分析 1、该实习生缺乏临床经验,理论知识不扎实:未认识到胰岛素药物的特殊性, 未意识到由于加药剂量不当有可能引发的严重后果。 2、护理安全意识差:该同学曾在老师的指导下多次加过胰岛素,也学会了胰岛 素加药剂量方法的计算,此次失误纯属护理安全意识淡薄、当时思想开小差所致(据该同学事后回忆,当时她未意识到自己是在抽吸胰岛素,仍以为是在抽吸V 佳林)。 吸取教训及整改措施 1、全科护士会议上通报此事,加强对护生的安全护理意识的培训。 2、强调带教老师在带教过程中坚守“放手不放眼”的原则。要有严谨的教学态度。 3、指导护生在临床实习过程中,一定要有认真负责,态度严谨的学习精神。 案例二

某日,由于一病人心率快(145次/分),医生开出医嘱5%GS20ml 西地兰0.4mg 静脉推注,某低年资护士执行准备药物操作时取出了4支西地兰(西地兰剂量0.4mg/支)欲加药,所幸当时旁边有一老护士正在摆药(准备第二天药物),看到4支西地兰感到很疑惑,遂问该护士医嘱剂量多少,该护士经仔细查对后才发现多拿了3支西地兰,由此避免了一宗严重护理差错发生。 原因分析 1、未认真执行查对制度,凭主观臆想行事(据该护士事后回忆她当时脑海里就误以为西地兰是0.1mg/支),所以未加多想就拿了4支。 2、临床经验不足:虽然认识到了西地兰药物的特殊性,但由于工作中很少使用该药物,故对该药剂量不熟悉。 3、该护士一贯工作麻利,习惯追求工作速度,故不能做到耐心查对。 吸取教训及整改措施 1、全科护士会议上通报批评,认真执行查对制度,加强低年资护士对某些特殊药物的知识的培训,并强调其重要性。 2、切忌凭主观臆想行事。 3、在配药前要做到二人查对。 案例三 某日上午来一急诊病人,医生匆忙开好医嘱后即上手术室做手术(因手术室催得紧),至中午该病人输液完毕,一低年资护士检查治疗台及巡视卡后发现无液体即准备拔针,正好被一高年资护士瞧见,该护士清楚地知道该病人为禁食病人,不可能输液完毕,当即制止拔针行为,并马上翻阅病历,发现是医生开的液体量过少,即时通知医生,补开了医嘱。避免了该病人可能因补液量不足导致脱水现象的发生。

医疗差错事故案例分析及应对

医疗差错事故案例分析及应对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总医院呼吸科宋颖100088) 临床个案1:一位AECOPD患者,查血Na:150mmol/L。医嘱予温开水500ml以50ml/h速度经静脉泵入。当班护士是一位刚毕业的小护士,在没有看清医嘱的情况下,武断的认为医生下医嘱有他的道理,温开水可以经静脉给药。并将白开水经静脉给病人泵入。恰好被巡视病房的另一位护士发现,及时制止,并向医生核实,原来医生误将经胃管泵入下成经静脉泵入。最终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 临床个案2:上海某医院有一值班护士,在给一位第二天做子宫切除术患者清洁灌肠配制灌肠液时,只看到塑料口袋上最末一个“钠”字,就把亚硝酸钠当做“氯化钠”随手抓几把放在了灌肠桶内,并给该患灌了进去。随后,该患呼吸急促.经抢救无效死亡。 分析: 1.护士责任心不强 案例1中,对此类差错,固然要先要求医生在开列医嘱时勿忘重新核对、检查一遍,但对护士来说,也应对药物的药理作用及特殊使用方法有所了解和掌握,在执行时确实不符时,切勿盲目执行而应提出问题,以确保医嘱正确,保护病人免受损失,甚至是生命的代价。在处理医嘱时工作不认真、细致,执行医嘱时不认真审核医嘱内容,转抄时发生错误。案例2中,护士执行护理操作时未严格“三查七对”,业务知识缺乏,不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及规章制度。均为任心不强、职业作风不严谨的表现。

2、不良习惯性思维 案例2中,护士未认真执行“三查七对一注意”制度,导致病人的药物错发。如此不履行职责要求,马虎对待医护技术性工作,造成事故,危及患者生命,不仅要负道德责任,而且必须负法律责任。在护理工作中应遵循护理客观性的基本原则,摒弃先入为主的习惯性、主观性思维[1]。思维惯性是指人们长期接触或处理一些疾病和问题时,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容易形成经验性的思维定势,一遇到以往类似的病情、问题,往往习惯性的联想、先入为主,想当然的下结论,习惯性思维是偏离客观性原则的主观性思维错误,它限制护士思想的开拓,影响判断问题的准确性。 3、医护耦合性差错 医护耦合性差错[2]的特点包括: ①单向制约性:医生是治疗的决策者、命令者,护士是医嘱的执行者、操作者,医生的医嘱直接制约着护士的治疗操作,影响着护理技师。 ②风险共担性:医生下达医嘱,通过护士操作于患者来完成的,因此错误的医嘱不仅医生要担责任,护士也有责任。 ③利益均沾性:是指医生所开医嘱有误,护士及时向医生反馈,纠正错误医嘱,避免了差错,也就是护士在避免自身出错的同时,也消除了医生的差错。 案例1中,对此类差错,固然要先要求医生在开列医嘱时勿忘重新核对、检查一遍,但对护士来说,也应对药物的药理作用及特殊使用方法有所了解和掌握,在执行时确实不符时,切勿盲目执行而应提出问题,以确保医嘱正确,保护病人免受损失,甚至是生命的代价。在护理工作中应遵循辨证否定的科学分析原则,要以大胆、否定、怀疑、排除的态度,对护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认真仔细的观察、

违规处理现金长款引发风险事件的案例

违规处理现金长款引发风险事件的案例 一、案例简介 分行运行督导员对某网点进行业务运营情况检查时发现,某柜员在日终轧账清点库存现金时发现长款600元,通过调阅业务凭证、查看录像监控等手段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核查,发现系柜员在办理一笔个人卡存款300元时,误办理成取款交易,造成了库存长款600元。当日日终,网点未能联系到客户进行处理,现场管理人员理应督促柜员进行及时的挂账处理,但却是默许柜员直接将600元存入客户账并代客户签名凑平账务。 运行督导员发现这一问题后,现场对网点负责人、现场管理人员、柜员进行了业务辅导纠正,当即要求网点相关人员进行切实的整改,随后按规定对相关违规人员进行违规积分处理,并下发了限期整改通知书。 二、案例分析 本案例中,网点柜员违规操作引发风险事件后,相关人员既没有积极寻找当事人,也未按正确处理方式进行纠正,一错再错,极容易导致出现日后不必要的纠纷。发生这起操作风险事件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是经办环节。经办柜员业务处理不细心,操作上存在着随意性,将卡存款交易画面时误选成取款交易画面未能发现,继续完成配款处理,这是导致这起操作风险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 二是自审环节。凭证打印的信息,是柜员业务操作的最终结果,审核凭证打印内容,是柜员自行审核的最后一道关口,柜员必须认真审核打印内容中的账号、户名、金额、记账方向、现/转标志等,有效规避操作风险。案例中经办柜员没有审核凭证打印内容,未能及时发现差错,这是导致这起操作风险事件发生的第二个原因。 三是现场监督环节。现场管理人员发现柜员长、短款差错,应立即组织查找,针对差错情况督促柜员按规定做账务处理,并上报上级行。但本案例中现场管理人员不仅没有按要求指导柜员处理出现的长款差错,相反却是默许柜员违规处理该笔长款,工作态度极不认真负责,现场监督环节形同虚设,这是现金长款差错未能正确处理的主要因素。

账户冻结操作失误引发的风险事件

账户冻结操作失误引发的风险事件 一、案例经过 某法院2名工作人员来网点要求冻结本地个人结算帐户*某人民币*万元。柜员在法院经办人员提供了相关法律文书后,受理了该业务,并按照业务操作指引对个人查询、冻结、解冻、扣划业务处理的规定,使用协助查询、冻结、扣划登记簿交易,选择“个人帐户冻结”功能进行处理。交易成功后,依次打印特殊业务凭证和通用机打凭证,打印帐务处理凭证及“协助有权机关执行情况确认书”。但柜员在实际操作中未正确选择个人帐户冻结,而是选择了冻结交易登记。当时帐户余额为1万余元,直到月底法院来进行扣划,才发现该帐户仍在正常进出,且当时该帐户余额仅有2千多元。为避免纠纷,经与法院协商同意,网点每日查询该帐户余额,如发现帐户有相当余额,及时通知法院,进行相关处理。于是触动了“柜员一定时期内屡次查询同一账户”的风险模型系统,引发风险事件一起,直到账户余额已达到5万余元,法院预进入扣划调解阶段,认为已达到较满意的结果。 二、案例分析 针对上述风险事件,上级行要求网点开展深入分析,查找原因,摸清风险隐患,有效提高柜员的风险防控意识,杜绝此类风险事件再次发生。经核查分析,上述风险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有: (一)柜员对版本升级过的查询冻结扣划等复杂业务不够熟悉,操作时理解错误,本应选择“冻结账户”,实际却选择了“冻结登记”。 (二)远程授权未能及时发现操作有误。 (三)柜员在打印“协助有权机关执行情况确认书”后必须进行审核确认,值班经理审核确认环节也未发现冻结金额有误。 (四)给法院执行人员双人签字确认时也未核对出来,只是给法院出具的手工回执是填写正确的。 三、案例启示 协助有权机关查询、冻结、扣划单位和个人存款是一项高风险业务,稍有不慎就会因协助执行不当引发纠纷,影响银行声誉或导致资金损失。针对此类风险事件的发生,网点利用“三会”进行学习讨论,同时对产生该类风险事件的相关责任人进行了批评教育。

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及前期差错更正答案

更正期估计变更及前差错会会计政策、计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 交易或事项中,属于会计政策变更的是( D 年改为5年2.A.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由8 无形资产费用化的开发支出在研发结束时转为 资本化3.B. 4.C.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由年限平均法法改为双倍余额递 减法5.D.对投资性房地产由成本计量模式改为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2.某企业对下列各项业务进行的会计处理中,一般需要进行追溯调 整的是(B )。 3.A.有证据表明原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已能够合 理估计 4.B.企业将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方法由成本模式变更为公允价 值模式 5.C.原暂估入账的固定资产已办理完竣工决算手续 6.D.提前报废固定资产 3.A公司所得税税率25%,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2007年10 月A公司以1 000万元购入B上市公司的股票,作为短期投资,期末按成本法计价。A公司从2008年1月1日起,执行新准则,并按照 新准则的规定,将上述短期投资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2007年末 该股票公允价值为800万元,该会计政策变更对A公司2008年的期 初留存收益的影响为(C )万元。 A.200 B.100 C.150 D.50 4.采用追溯调整法计算出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后,应当( B )。 5.A.重新编制以前年度会计报表

以及会计报表其他相关项目的期初数调整列报前期最早期初留存收益,B.6. 和上年数 7.C.调整列报前期最早期末及未来各期会计报表相关项目的数字 8.D.只需在报表附注中说明其累积影响金额 5.下列选项中,关于会计政策变更会计处理方法的核心问题是( B )。 6.A.计算会计政策变更对当年净利润的影响 7.B.计算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并调整列报前期最早期初留 存收益 8.C.计算会计政策变更对以后年度净利润的影响 9.D.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有关会计政策变更的情况 6.下列各项中,属于会计估计变更的是( A )。 7.A.企业根据客户的资信情况的恶化,提高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 8.B.企业执行新准则,将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由后进先出法改为先 进先出法 9.C.收入确认由完成合同法改为完工百分比法 10.D.为了提高报表利润,企业将厂房总的折旧年限由20年延长至 30年 7.某企业一台设备从2007年1月1日开始计提折旧,其原值为111 000元,预计使用年限为5年,预计净残值为1 000元,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从2009年起,该企业将该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改为 平均年限法,设备的预计使用年限由5年改为4年,设备的预计净残

医疗差错事故案例

医疗差错事故案例 「案情」 原告:李俊志,男,1 9 9 3年2月19日生。 法定代理人:李继强(原告之父)。 法定代理人:郑维珍(原告之母)。 被告: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奎屯中心医院(简称州医院)。 原告李俊志1993年2月19日,足月顺产,出生后3个月发育正常。同年5月2 2日,母亲郑维珍发现他咳嗽,即将他送至被告州医院门诊就诊。门诊医生初步诊断原告患有支气管炎,决定给予打针吃药治疗,并开具了处方签及打针条。郑维珍持该处方签去被告药房取药。由于该药房的司药员玩忽职守,在药袋上写服药剂量时,将处方签上注明的每次服6 5 4 - 2 一片的十分之一剂量错写成了每次服一片剂量。回家后郑维珍按药袋上写明的剂量给李俊志服了654-2,不大一会儿,原告出现面赤、高热、心速、呼吸急促、皮肤潮红、频繁抽搐等症状。郑维珍见此情况又迅速将原告送至被告处检查。值班医生诊断后,怀疑原告服654-2中毒。接着,主治医生和儿科主任又诊断,认为原告因服654-2过量,全身中毒症状严重,生命危险。于是,被告组织医务人员进行全力抢救和治疗,使原告的中毒症状逐渐消除。但此后不久,原告出现脑萎缩后遗症,精神发育迟滞。原告的监护人向州卫生局申请要求处理被告在给其子治疗中发生的医疗事故。被告内部设立的鉴定委员会于同年8月3日对原告的症状作了鉴定,鉴定结论为:(1)脑炎;(2)感染性中毒性脑病;(3)痉挛症(继发性中毒性脑病与654-2过量无关);(4)司药员错写服药剂量为严重差错。 原告监护人对此鉴定意见拒绝接受,再次向伊犁州卫生局提出申请,要求对其子病症重新鉴定。但州卫生局没有接受此要求,而是于同年8月26日派员主持调解,促使双方达成协议:被告一次性补偿8 0 0 0元(含已支付的医疗费);原告监护人以后不能再要求处理。 随着年龄增长,原告李俊志的后遗症越来越严重,到近二岁时,其四肢软弱,头颈不能伸直,不能坐和站立,不会说话,无正常情感反映。原告的监护人认为州卫生局的调解处理不公平,被告赔偿损失数额太少,便于19 9 4年10月7日向奎屯市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