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

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

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
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

手足口病护理常规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如果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 【临床表现】 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 (一)普通病例表现。 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多在一周内痊愈,预后良好。部分病例皮疹表现不典型,如:单一部位或仅表现为斑丘疹。 (二)重症病例表现。 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 1.神经系统表现: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谵妄甚至昏迷;肢体抖动,肌阵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惊厥。查体可见脑膜刺激征,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巴氏征等病理征阳性。手足口病 2.呼吸系统表现:呼吸浅促、呼吸困难或节律改变,口唇紫绀,咳嗽,咳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样痰液;肺部可闻及湿啰音或痰鸣音。 3.循环系统表现:面色苍灰、皮肤花纹、四肢发凉,指(趾)发绀;出冷汗;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心率增快或减慢,脉搏浅速或减弱甚至消失;血压升高或下降。 【护理措施】 1、消毒隔离 一旦发现感染了手足口病,宝宝应及时就医,避免与外界接触,一般需要隔离2周。宝宝用过的物品要彻底消毒:可用含氯的消毒液浸泡,不宜浸泡的物品可放在日光下曝晒。宝宝的房间要定期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流通,温度适宜。有条件的家庭每天可用乳酸熏蒸进行空气消毒。减少人员进出宝宝房间,禁止吸烟,防止空气污浊,避免继发感染。 2、饮食营养 如果在夏季得病,宝宝容易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需要适当补水和营养。宝宝宜卧床休息1周,多喝温开水。患儿因发热、口腔疱疹,胃口较差,不愿进食。宜给宝宝吃清淡、温性、可口、易消化、柔软的流质或半流质,禁食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 3、口腔护理 宝宝会因口腔疼痛而拒食、流涎、哭闹不眠等,要保持宝宝口腔清洁,饭前

手足口病危重症患儿的急救和护理

手足口病危重症患儿的急救和护理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目的通过对23例手足口病危重症患儿的急救,探讨手足口病危重症的抢救方法。方法对我院2008年4月21日至5月24日以来收治的23例手足口病危重患儿的治疗与护理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经抢救的23例患儿危重病例17例,死亡3例,放弃1例,仍在治疗2例。结论手足口病危重患儿经及时有效的抢救和护理措施可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手足口病;危重症;急救;护理 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多发于5岁以下幼儿,主要病原菌是柯萨奇病毒组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以手、足、口腔部位出现疱疹或水疱为特征,重者如不及时治疗可以引发脑膜炎,脑炎,心肌炎,肺水肿。有文献报道HFMD流行时伴随较高的死亡率[1]。2008年4月21日至5月24日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危重患儿23例,经积极抢救和精心的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患儿23例,年龄5个月~3岁,女6例,男17例,发病时间为3~5天,机械通气14例,机械通气天数1~20天。 1.2 临床表现患儿有持续高热、肛温39 ℃~40 ℃,昏迷、抽搐、口吐白沫,口唇及四肢末梢发绀,呼吸急促或不规则,咳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痰,面色苍白心率增快或减慢,脉搏减弱或消失。 2 急救和护理 2.1 做好急救的各项准备工作(1)物品:每个床单元基本配置:监护仪;吸引装置、给氧装置、多功能插座;输液泵两台,注射泵两台,呼吸机一台,简易呼吸器一个;床头柜用物;电极片、吸氧管、吸痰管、约束带。另备小儿喉镜两副,气管插管用物,除颤仪,心电图机,眼底镜,亚低温治疗仪,冰帽等。(2)药物:镇痛、镇静、激素类、止血剂、血管活性药物和常用抢救药。 2.2 外观预测指标在护理方面的重要性本组EV71感染危重患儿病情进展迅速,变化快,临床物理检查是预测病情的主要手段,血压、脉搏常用于监测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脉氧监测血氧饱和度,反映呼吸功能,且患儿多存在四肢末梢循环差,手足发冷表现明显。应尽早筛选出患儿病情加剧的发生,缩短患者与抢救的时间差。 2.3 抢救措施(1)氧疗;(2)大剂量激素冲击;(3)丙球使用;(4)抗病毒;(5)改善末梢循环(多巴胺,654-2 );(6)脱水降颅压;(7)危重患儿CPR机械通气。 2.4 护理措施(1)保持呼吸道通畅:根据患儿情况给予吸氧吸痰,有14例患儿紧急气管插管,接呼吸机持续正压机械通气,

小儿手足口病护理

小儿手足口病护理 文章目录*一、小儿手足口病护理*二、小儿手足口病食疗方*三、小儿手足口病预防 小儿手足口病护理1、注意休息及饮食 患儿一周内应卧床休息,多饮温开水。患儿因发热、口腔疱疹会令胃口较差,故饮食宜清淡、可口、易消化,口腔有糜烂时可以吃一些流质食物。禁食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 2、口腔护理 应保持口腔清洁,预防细菌继发感染,定时用温水漱口,口腔有糜烂时可涂金霉素、鱼肝油,以减轻疼痛,促使糜烂早日愈合。 3、皮疹护理 患儿的衣服、被褥要保持清洁,衣着应宽大、柔软,经常更换。床铺应平整干燥。剪短患儿指甲,必要时包裹患儿双手,防止其抓破皮疹。对于臀部有皮疹的患儿,应随时清理其大小便,保持其臀部清洁干燥。疱疹破裂的患儿可涂擦1%龙胆紫或抗菌素软膏。 6、发热护理 小儿手足口病一般为低热或中等度热,无需特殊处理,可让 患儿多饮水,如其体温超过38.5℃,可在专业人士指导下给其服用退热剂。如其高烧38.5℃持续4小时,则必须将其留院观察,反复发烧的患儿则必须让其住院治疗。

小儿手足口病食疗方1、方一:红萝卜1条,白茅根15克,竹蔗1节,生薏仁15克,每日1剂、煎水代茶。以上均为3至6岁儿童1人份剂量,可根据年龄大小酌情增减用量。 功效说明:红萝卜健脾和胃、清热解毒、透疹、降气止咳; 白茅根凉血止血,清热利尿;竹蔗清热泻火、解烦;薏仁健脾利湿。此方剂具有补肺健脾、清热化湿的功效,适用于小儿手足口病、麻疹、水痘、幼儿急疹、流感的易感人群。 2、方二:灯芯草5扎 ,蝉蜕3g ,木棉花1朵 ,鸡骨草10g ,瘦猪肉50g, 煲汤饮用。 功效说明:灯芯草利尿通淋,清心降火;蝉蜕疏散风热,透疹 止痛;木棉花清热、去湿、解暑、利尿;鸡骨草清热解毒。此方具有疏风清热,化湿解毒的功效。 3、方三:荷叶粥:鲜荷叶2张 ,白米50克 ,将荷叶切碎煮粥吃。 功效说明:鲜荷叶理脾活血,祛暑解热。 以上均为3~6岁儿童1人份剂量可根据年龄大小酌情增减剂量 小儿手足口病预防1、要勤洗手,搞好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把好病从口入关。 2、手足口病常在婴幼儿聚集场所发生,因此,托幼机构、学

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观察要点与护理

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观察要点与护理 【摘要】目的对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观察要点及护理对策进行分析。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2年3月~2015年5月共收治的116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对其病情进行密切观察,并给予精心的护理,观察护理效果。结果 116例患儿中,7例抢救无效死亡(均因送我科就治时间晚所致),109例对症处理后治愈出院。结论对于手足口病患儿,对其病情进行严密观察,并给予精心护理,有利于提高治愈率。 【关键词】手足口病;观察;护理 手足口病在儿科疾病中较为常见,主要表现有口腔黏膜溃疡性疱疹、发热等、呕吐、精神萎靡等,严重时可出现肺水肿、心力衰竭等并发症[1]。因此,对患儿病情的早期观察及护理至关重要。我院对本次收治的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进行了严密观察,并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作如下具体报告。 1.资料及方法 1.1基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均为2012年3月~2015年5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均行实验室肠道病毒确诊。116例患儿中,男性70例,女性46例;年龄范围0.6~5岁,平均年龄2.8±0.2岁,发病时间2~4.5d,平均3.2±0.3d。 1.2观察及护理措施 1.2.1病情观察 对于手足口病患儿,特别是重症者,应注意观察其病症,做到早期识别。一般来说,3岁以下患儿会出现以下症状:①高热持续不退;②呼吸、心率加快;③精神萎靡、呕吐、肢体抖动、无力;④白细胞计数显著增加;⑤出冷汗或末梢循环不良等[2]。这类型患儿极可能在短期内转变为重症病例,故必须24小时严密观察其病情变化,并进行相关的辅助检查,以便开展救治工作。若重症患儿存在年龄小、食欲差、持续发热、肢体抖动等情况,提示可能合并神经系统损伤,必须及时进行恰当处理[3]。 1.2.2加强生命体征监测 对于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应对其进行持续性的心电监测、血氧饱和度监测,并注意结合患儿年龄与病情设定相应的报警参数。另外,还应定期对患儿进行血常规、心肌酶谱、C-反应蛋白、血糖等检测。 1.2.3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手足口护理常规

手足口病是由柯萨基A-16病毒引起的手足部皮肤及口腔粘膜的疱疹疾患。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染,儿童多见。其临床特征为前驱症状有低热、困倦、淋巴结肿大,随后在手掌、足底和口腔粘膜发生散在性的水疱、丘疹或斑疹,数量不等。口腔损害表现为唇、颊、舌、腭等处起很多小水疱,并迅速形成溃疡。 【诊断】 1.流行病学注意当地流行情况,病前1周内有无接触史。 2.病史注意发热、有无拒食、流涎、口腔疼痛、呕吐、腹泻,注意皮疹出现部位和演变,有无脑膜炎、脑炎及心肌炎症状。 3.体检注意手、足、臀及其他体表部位有无斑丘疹及疱疹,形状及大小,周围有无红晕及化脓感染。注意唇、口腔粘膜有无红斑、疱疹及溃疡。有无局部淋巴结肿大。 4.检验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咽拭子培养。疱疹如有继发感染,必要时取其内容物送涂片检查及细菌培养。咽拭子病毒分离;疱疹液以标记抗体染色检测病毒特异抗原,或PCR 技术检测病毒RNA。如有神经系症状应作脑脊液常规、生化及病毒RNA。必要时取血清检测病毒抗体。 5.特殊检查疑有心肌炎者检查心电图。 【治疗】 1.一般治疗服用维生素B1、B2、C。皮肤疱疹有继发感染者涂以1%甲紫,口腔溃疡以溃疡散或锡类散涂布患处,疼痛甚者局部涂以2%利多卡因或3%苯佐卡因加硼砂甘油。呕吐或难以进食者适当静脉补液。 2.伴发症的治疗伴发脑膜脑炎者,早期可试用病毒唑治疗;有心肌炎者按病毒性心肌炎治疗(参见第十二篇第二章)。 3.中医治疗以清热解毒利湿为主,可用复方板蓝根合剂(板蓝根、大青叶、金银花、连翘、木通、竹叶)。 附:接触者处理:医学观察1周,每日测体温,检查口腔及皮肤,疑有发病及时隔离治疗。 【护理】 1.按传染病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2.按呼吸道、消化道及接触隔离。 3.保持口腔及皮肤清洁,防止疱疹继发感染。 4.给予温流食,减轻口腔刺激。 【治愈出院标准】 自发病日起隔离1周,体温正常,皮疹消退、疱疹结痂,口腔溃疡痊愈,并发症基本治愈。 护理体会 1、消毒隔离消毒期1周,手足口病以皮肤、粘膜特别是口腔粘膜损害为重,容易合并细菌感染,应尽量穿软底鞋,少活动,减轻皮疹破损,凡接触患者的医务人员应用消毒液擦手,听诊器经初步消毒后放入熏箱。 2、皮肤护理以外用药为主,擦药前清洗局部,然后用呋芦水擦患处,每天早晚各一次,连续用药五天,擦药期间嘱患者勿洗澡,第6天用温水擦澡,慎防损伤皮肤及水疱。勤剪指甲,嘱患者不要抓挠皮肤和水疱,以免引起疼痛和继发感染。 3、口腔护理病人因口腔溃疡、疼痛、张口困难,可用吸管给予朵贝氏液漱口,每两小时一次,然后用生理盐水棉球轻轻擦拭,拭去坏死组织,再涂以锡类散,以促进溃疡愈合。口腔涂药后,嘱病人闭口十分钟,不可马上漱口及饮水、进食,以保证疗效,避免用刺激性、腐蚀性溶液漱口。口唇溃疡用红霉素软膏涂布,以防止感染并软化结痂,减轻疼痛。

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

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 手足口病作为一种以皮疹和发热为主要特征的常见感染性疾病,婴幼儿是其主要的发病主体,如何做好护理工作直接关系到患儿的治疗效果和是否出现重复感染的可能。本文通过探讨手足口病的护理措施,旨在为临床提供参考价值。 标签:手足口病;患儿;护理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上以皮疹和发热为主要特征,在学龄前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的儿童中发病率最高。大多数患者病症轻微,少数患者病情会迅速发展,因此对手足口病患儿进行严密隔离,做好皮肤、口腔、心理和健康教育等综合护理尤为重要[1]。本文抽取的120例手足口病患儿在经过精心的治疗和护理后,均康复出院,现对其进行如下报道。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1999年6月1日至2004年6月30日我院共收治的305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抽取120例,其中男70例,女50例,年龄10个月~13岁,平均7.6岁,潜伏期为4~5个月,病程6~23d。在120例患者中,66例患儿首发症状为发热,体温37.5~39.3℃,平均38.1℃;49例患儿首发症状为皮疹,主要发生在手、足、口腔等部位,手足部皮疹1~3mm,压之不退色,口腔粘膜皮疹多在软腭、硬腭、颊粘膜上,为红色丘疹并伴有溃疡,初期有咽部出血,口腔内出现1~6mm的粘膜疱疹,边缘充血;5例患儿入院时抽搐。本组患儿在入院后1~2d 均出现病情加重,患儿在经过严格消毒隔离、陪护管理、严密观察病情和心理疏导等措施后均康复出院。 1.2 病程特点 本组120例患儿在病程方面的特点是:①起病急,进展快,病症重:本组患儿病程进展迅速,66例患儿首发症状为发热,经过对症处理后无明显效果,1~3d后出现皮疹,继而伴精神萎靡,嗜睡表现,49例首发症状为皮疹,1~3d后发热,体温37.5~38.8℃,其中5例患儿发病2d后出现呕吐症状,呕吐物为胃内容物;②120例患儿在发病1~2d后在手、口腔均有皮疹,范围广,所有皮疹在1~2d后破溃,形成表面覆盖黄色假膜的小溃疡,边缘充血,退热后2~3d 皮疹消退;③累及多个器官:5例首发症状为发热的患儿,入院3小时后出现恶心厌食、精神萎靡、嗜睡、抽搐、呼吸急促、面色苍白、吐出粉红色泡沫样痰,判断可能累及心、肺、脑及消化道;④合作性差:由于患儿年龄小,身心发育未成熟,发病急,病情重和进到医院的陌生环境,缺乏适应能力,有依赖性,合作性差;⑤静脉穿刺困难:由于手足部布满皮疹和皮疹破溃成溃疡,增加了静脉穿刺的难度,加之药物对血管壁的刺激,增加了静脉保护的难度;⑥传染性强:手足口病患儿的病原学检查主要为肠道病毒71型感染或柯萨奇病毒感染,本病传

重症手足口患儿的临床护理与体会

重症手足口患儿的临床护理与体会 目的:探讨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护理重点及特点。方法:回顾本院收住的101例重症手足口患儿住院期间的临床表现及相应的护理措施和护理要点。结果:101例患儿中1例死亡其他均治愈出院。结论:对于重症手足口患儿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准确执行医嘱,积极配合抢救,做好全面消毒隔离及全面细致的护理是治愈的关键。 标签:重症手足口病;护理;并发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自2014年4月21日至6月30日我科共收治手足口病病人101例,其中:男57例,女44例,年龄最小4个月,最大9岁1个月,其中高发年龄为1~3岁72例。临床诊断均符合《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 1.2 治疗原则对重症手足口患儿的治疗主要通过静脉输注抗病毒药物及重组人干扰素氧气雾化抗病毒治疗、适量剂量的激素及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对症治疗及营养支持。 2 护理体会 2.1 心理护理 患儿因疾病及对住院环境不熟悉,易产生紧张、恐惧、烦躁或哭闹不安等情绪,予1个家属陪伴,同时医护人员以关心、和蔼的态度,鼓励、表扬的方法关爱患儿,消除患儿紧张、恐惧心理,达到稳定情绪,配合各种治疗,争取疾病早日康复的目的。同时也要做好家属的心理护理,积极接待家属,介绍住院环境及医院的相关制度,针对不同民族和文化程度的家属,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沟通,让他们充分了解疾病的过程及患儿的病情[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家属的信任与配合。 2.2 发热护理 住院患儿中83例有发热。采取的护理措施:保持室温24°以下;嘱患儿卧床休息,限制活动量,给患儿穿宽松的衣服。体温37.5 ℃~38.5℃的患儿可予物理降温,38.5 ℃以上的患儿遵医嘱予药物降温,有高热惊厥史的患儿要做好预防措施。患儿出汗后要及时更换衣服,注意保暖。对于体温突然升高或骤降,要随时测量并记录。 2.3 皮疹护理 有皮疹的患儿,予保持皮肤清洁,穿着柔软、宽松的棉质衣裤。剪短患儿指甲,必要时戴棉质手套,避免患儿抓破皮疹引起继发感染;臀部有皮疹的患儿要勤换尿布,保持臀部皮肤清洁干燥。指导家属给患儿洗澡时动作轻柔,禁用碱性

小儿手足口病的家庭护理指导

小儿手足口病的家庭护理指导 小儿手足口病是一种病毒感染导致的疾病,引起手足口病有20多种病毒,虽然宝宝能对引起此次感染的肠道病毒产生一定的抵抗力,但对引起该病的其他病毒则无免疫力,病毒的多样性会导致该病的反复发作。手足口病其实并不可怕,对于感染了手足口病的患儿,应立即就医治疗,对于病情较轻的孩子,医生多数建议自行回家进行隔离、孩子应留在家中,直到热度、皮疹消退和水疱结痂。隔离措施 1、消毒隔离:患儿在及时就医的同时,避免与外界接触,一般需要隔离2周,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患儿用过的物品要彻底消毒,可用含氯的消毒液浸泡,不宜浸泡的物品可放在日光下暴晒。 2、清洁物品开窗通风:手足口病患儿衣服、被褥要清洁,衣着要舒适、柔软,经常更换。宝宝的房间要定期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流通,温度适宜。减少人员进出宝宝房间,禁止吸烟,防止空气污浊,避免继发感染。 3、口腔清洁:手足口病患儿会因口腔疼痛而拒食、哭闹不眠等,要保持口腔清洁,饭前饭后用生理盐水漱口,对不会漱口的小儿,可以用棉签蘸生理盐水轻轻地清洁口腔。亦可口服维生素B2、维生素C,辅以超声雾化吸入,以减轻疼痛,预防手足口病细菌继发感染。 4、饮食营养:手足口病患儿宜卧床休息一周,多喝温开水,给宝宝吃清淡、温性、可口、易消化、柔软的流质或半流质,禁食冰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5、皮疹护理: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剪短孩子的指甲,必要时包裹孩子双手,防止抓破皮疹;臀部有皮疹的患儿,应随时清理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洁干燥,如有疱疹形成或疱疹破溃时可涂0.5%碘伏。 6、注意退热:体温在37.5℃~38.5℃之间的宝宝,给予散热、多喝温水、洗温水浴等物理降温;如果孩子体温高过38.5℃的话,应适当地使用退热药。 家长要小心手足口病的隐性传染,要注意个人卫生,进门前请注意洗手、换好衣服再亲近孩子,以免交叉感染。

重症手足口病病情观察及护理

重症手足口病病情观察及护理 目的观察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病情,分析总结重症手足口病的护理要点。方法对2014年5月~9月我科收治的25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加强病情观察,并做好相关临床护理,观察25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除1例患儿入院时已经出现呼吸系统衰竭症状,转入重症监护室后,出现神经源性肺水肿于当天死亡,其余24例患儿均治愈出院。结论对于手足口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认真做好重症病例的病情观察工作和护理工作,对于提高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治愈率具有重要意义。 标签:重症手足口病;病情观察;护理 手足口病(Hand food and mouth disease)简称DFMD,又被称为发疹性水疱性口腔炎,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小儿病毒性传染疾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持续性高热、手足出现疱疹以及口腔溃疡等[1]。重症手足口病是指患儿手足口病在发展过程中病情加重,出现一系列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症状,甚至威胁患儿生命。因此对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在治疗护理过程中,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发现病情变化。笔者对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病情观察及护理的要点进行了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2014年5月~9月,我科收治的25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作为本次研究对象,25例患儿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在6个月~5岁,平均年龄为18个月,其中1例患儿入院时已经出现呼吸系统衰竭症状,转入重症监护室后,出现神经源性肺水肿于当天死亡,其余24例患儿均治愈出院。入院时均表现有持续高热、精神差、呕吐、易惊、肢体抖动,以及呼吸促、心率增快,四肢发凉等。经相关检查发现,有2例患儿已经出现脑膜炎、3例患儿出现心肌炎、5例患儿出现血压失常。 1.2病情观察 1.2.1病情分期手足口病病情分为Ⅳ期:Ⅰ期手足口出疹期、Ⅱ期神经系统受累期(即重症手足口病早期)、Ⅲ期心肺功能损害期,包括心肺功能衰退期、心肺功能衰竭期、Ⅳ期恢复期。从病情观察的第2个时期开始即为重症手足口病的病情[2]。重症手足口病的各个病情分期无明显界限,如果在早期(Ⅱ期),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病情很快进入Ⅲ期,导致患儿心肺功能衰竭。因此医护人员应严密观察手足口病各时期的病情发展变化,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降低病死率。 1.2.2生命体征监测患儿入院后,对患儿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常规监测和记录,3次/d。持续高热者,体温38.5℃~39℃,1次/h;39℃以上,1次/30min。积极给予物理和药物降温,并观察降温效果。若年龄<3岁,精

重症手足口病病情观察及护理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be8345635.html, 重症手足口病病情观察及护理 作者:刘海连 来源:《医学信息》2015年第15期 摘要:目的观察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病情,分析总结重症手足口病的护理要点。方法对2014年5月~9月我科收治的25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加强病情观察,并做好相关临床护理,观察25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除1例患儿入院时已经出现呼吸系统衰竭症状,转入重症监护室后,出现神经源性肺水肿于当天死亡,其余24例患儿均治愈出院。结论对于手足口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认真做好重症病例的病情观察工作和护理工作,对于提 高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治愈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重症手足口病;病情观察;护理 手足口病(Hand food and mouth disease)简称DFMD,又被称为发疹性水疱性口腔炎,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小儿病毒性传染疾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持续性高热、手足出现疱疹以及口腔溃疡等[1]。重症手足口病是指患儿手足口病在发展过程中病情加重,出现一系列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症状,甚至威胁患儿生命。因此对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在治疗护理过程中,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发现病情变化。笔者对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病情观察及护理的要点进行了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2014年5月~9月,我科收治的25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作为本次研究对象,25例患儿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在6个月~5岁,平均年龄为18个月,其中1例 患儿入院时已经出现呼吸系统衰竭症状,转入重症监护室后,出现神经源性肺水肿于当天死亡,其余24例患儿均治愈出院。入院时均表现有持续高热、精神差、呕吐、易惊、肢体抖动,以及呼吸促、心率增快,四肢发凉等。经相关检查发现,有2例患儿已经出现脑膜炎、3例患儿出现心肌炎、5例患儿出现血压失常。 1.2病情观察 1.2.1病情分期手足口病病情分为Ⅳ期:Ⅰ期手足口出疹期、Ⅱ期神经系统受累期(即重症手足口病早期)、Ⅲ期心肺功能损害期,包括心肺功能衰退期、心肺功能衰竭期、Ⅳ期恢复期。从病情观察的第2个时期开始即为重症手足口病的病情[2]。重症手足口病的各个病情分期无明显界限,如果在早期(Ⅱ期),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病情很快进入Ⅲ期,导致患儿心肺功能衰竭。因此医护人员应严密观察手足口病各时期的病情发展变化,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降低病死率。

手足口病护理及健康教育

手足口病护理及健康教育 吴渊 (南京江北人民医院感染科江苏南京 210048) 【摘要】目的讨论手足口病的护理剂健康教育。方法对103例患儿提供心理护理、皮肤护理、口腔护理、饮食护理,严格消毒隔离,密切观察病情,加强健康教育。结果所有患儿痊愈出院,无发生院内感染及死亡。结论精心的护理和落实健康教育,对提高本病的治愈率、预防疫情蔓延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手足口病;护理;健康教育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其中以柯萨奇A16和EV71型最常见。好发于夏秋季(5~7月为高发期),以学龄前儿童发病主人群,尤其以3岁以下为儿童多见,能通过空气、唾液、粪便传播疾病,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疱疹,少数患儿可合并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导致死亡。其具有传染性强,发病率高等特点,因此我们应做好提前预防,及时治疗及相关护理工作。 手足口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当适龄儿童接触到被病毒污染的毛巾衣物等物品,或者人群密集的地方接触到病毒,或被患者饮用过的食物和水等渠道,就可能造成本病的传播。临床症状和体征:多见于3岁以下儿童,潜伏期3~7天,在发病前1~2天或者发病同时可有低热现象,一般不超过38℃。手、足、臀部皮肤可见的斑丘疹及水疱疹,疱内液体较少,口腔粘膜可见米粒大小的溃疡,可伴有或不伴有食欲不振、咳嗽、流涕等现象。大多数预后良好,少数可引起脑膜炎、心肌炎、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 我院自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共收治手足口病患儿103例,经有效治疗和精心护理,患儿全部康复出院,现将该病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我科收治103例手足口病患儿,其中男61例,女42例,年龄分别为:一岁以内11例,1~3岁58例,4~10岁34例。103例患儿均符合卫生部《2008手足口病诊治指南》的诊断标准。临床表现全组103例患儿临床治愈103例,治愈率100%,住院天数3~10天。平均5.6天。 2病情观察由于病毒可累及脑及心脏,而患儿普遍年龄过小,语言表达能力欠佳医护人员更应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特别是对3岁以下的患儿注意观察有无重症倾向,如出现高烧不退、烦躁不安或阵发性哭闹、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肢体抖动、抽搐、皮肤湿冷,婴幼儿有无拍头、抓发等脑炎、脑水肿症状。 3治疗给予适当休息,合理营养。以抗病毒,清热解毒治疗为主。发热患儿体温38.5℃以下以冰袋冷敷,额头贴物理降温贴等物理降温措施为主,超过38.5℃以上的可给予美林口服降温,并注意观察发热时患儿的精神状况及伴随症状。口腔溃疡部可给予信韦林喷雾剂喷涂2-4次/天。 4护理 3.1心理护理由于口腔疱疹的疼痛,周围环境的陌生,患儿容易出现紧张、恐惧、焦躁的情绪,不能有效地配合治疗护理。医护人员要态度和蔼,关心体贴患儿,多鼓励表扬患儿,用言语分散其注意力,消除患儿不良情绪,保持情绪稳定,使各种治疗护理能顺利进行。由于媒体曾经报道过手足口病重症患儿致死案例,给患儿家长造成一定恐慌。我们要与家长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针对患儿家长不同的文化水平,对其讲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护理患儿的注意事项。消除家长恐慌的心理,积极配合治疗护理,有助于患儿疾病的康复。

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观察要点与护理

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观察要点与护理 发表时间:2015-08-19T09:33:22.103Z 来源:《健康必读》2015年第6期供稿作者:王仁霞 [导读] 贵州省六盘水市人民医院ICU科贵州六盘水对于手足口病患儿,对其病情进行严密观察,并给予精心护理,有利于提高治愈率。 王仁霞 (贵州省六盘水市人民医院ICU科贵州六盘水553001) 【中图分类号】R47 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5)06-0165-01 【摘要】:目的:对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观察要点及护理对策进行分析。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2年3月~2015年5月共收治的116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对其病情进行密切观察,并给予精心的护理,观察护理效果。结果:116例患儿中,7例抢救无效死亡(均因送我科就治时间晚所致),109例对症处理后治愈出院。结论:对于手足口病患儿,对其病情进行严密观察,并给予精心护理,有利于提高治愈率。 【关键词】:手足口病;观察;护理 手足口病在儿科疾病中较为常见,主要表现有口腔黏膜溃疡性疱疹、发热等、呕吐、精神萎靡等,严重时可出现肺水肿、心力衰竭等并发症[1]。因此,对患儿病情的早期观察及护理至关重要。我院对本次收治的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进行了严密观察,并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作如下具体报告。 1.资料及方法 1.1基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均为2012年3月~2015年5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均行实验室肠道病毒确诊。116例患儿中,男性70例,女性46例;年龄范围0.6~5岁,平均年龄2.8±0.2岁,发病时间2~4.5d,平均3.2±0.3d。 1.2观察及护理措施 1.2.1病情观察 对于手足口病患儿,特别是重症者,应注意观察其病症,做到早期识别。一般来说,3岁以下患儿会出现以下症状:①高热持续不退;②呼吸、心率加快;③精神萎靡、呕吐、肢体抖动、无力;④白细胞计数显著增加;⑤出冷汗或末梢循环不良等[2]。这类型患儿极可能在短期内转变为重症病例,故必须24小时严密观察其病情变化,并进行相关的辅助检查,以便开展救治工作。若重症患儿存在年龄小、食欲差、持续发热、肢体抖动等情况,提示可能合并神经系统损伤,必须及时进行恰当处理[3]。 1.2.2加强生命体征监测 对于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应对其进行持续性的心电监测、血氧饱和度监测,并注意结合患儿年龄与病情设定相应的报警参数。另外,还应定期对患儿进行血常规、心肌酶谱、C-反应蛋白、血糖等检测。 1.2.3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⑴脑炎的观察:护理人员应注意留意患儿的意识及精神状态有无变化,并时而询问是否头痛、睡眠如何,有无出现呕吐、拒食、嗜睡、昏迷等症状。若出现以上症状,提示可能出现脑炎并发症。护理:将患儿头部抬高15至30°,促进颅内血液回流。如果患者呕吐频率过于频繁,应将其头偏向一侧,以保证呼吸道的通畅;同时,及时将口腔内分泌物清除干净,观察了、呕吐物的性质、量及颜色等,并维持液体匀速滴注。如果患儿出现抽搐症状,可适当给予止痉镇静药物,并遵医给予甘露醇静脉快速输注,防止颅内压升高。 ⑵高热的观察:由于患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欠完善,其体温极易受周边环境影响[4]。对于持续高热不退患儿,应24h观察期意识状态、体温变化,看是否出现呼吸加快、指端发凉、面色发红等表现。护理:护士应合理控制室内温度与湿度,室温应控制在22℃左右,并隔1至2小时为测量一次脉搏、体温、血压等生命体征。同时,及时采取物理降温措施,如温水擦浴、冰袋冷敷等。若患儿体温在38.5℃以上,应及时给予布洛芬混悬口服液,情况需要时可给予琥珀酸甲基强的松龙静脉滴注。另外,还应定期为患儿更换床单及内衣,加强皮肤护理。 ⑶肺水肿的及肺出血观察:出现神经系统表现48小时后,如果症状控制效果仍不佳,应警惕肺水肿,并注意留意患儿的呼吸频率、意识状态等变化情况,观察是否出现胸闷气促、烦躁不安、喘憋、咳嗽等症状。如果肺水肿液体渗入到肺泡中,患儿还会发绀、面色苍白、呼吸困难,甚至出现肺出血。护理:针对这种情况,应立刻给氧,并及时将呼吸道分泌物清理干净,以保持呼吸道的通畅。情况需要时,可给予吸痰。保持对患儿呼吸、血氧饱和度、血压等生命体征的监测与记录。 抬高患儿头肩15至30°,呈中立位。留置导尿管,并认真记录患儿每h尿量,不可压迫膀胱排尿,防止颅内压升高。对于呼吸困难者,可给予呼吸机缓解症状,减轻心肺负担。 2.结果 在本次研究中,共17例患儿存在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症状,但经对症处理后均消失或好转。116例患儿中,7例经抢救无效后死亡(均因送我科就治时间晚所致),另109例均治愈出院,1例出现后遗症。 3.讨论 手足口病属于常见的传染病,以3岁以下儿童为高达人群,具有发病率高、病情发展快等特点,且易合并呼吸、中枢神经及循环等系统疾病,对患儿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构成了巨大的威胁[5]。因此,做好早期临床观察及护理工作,对提高患儿治愈率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次研究中,对于收治的116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对其病情进行了严密观察,如呕吐是否频繁、肢体有无抖动、头痛与否、体温有无升高等。在给予密切观察的同时,结合患儿年龄及病情特点,及时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治疗与处理措施,有效控制了患儿病情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次116例患儿除7例病情过于严重,送入我科时间较晚,抢救无效死亡后,其余均治愈出院,1例出现后遗症。由上述可知,对于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在早期注意观察其病情变化,并及时给予有效的护理措施,有利于减少死亡率,提高治愈率。

小儿手足口病的预防与护理

小儿手足口病的预防与护理 发表时间:2016-01-27T14:59:14.363Z 来源:《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5年第7期供稿作者:李婧汪德清(通讯作者) 胡春梅 [导读] 1 湖北省随州市疾病防控中心 2 湖北医药学院附属随州医院耳鼻喉科手足口病为儿科临床常见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多发于夏秋季节,常见于5岁以下儿童. 1 湖北省随州市疾病防控中心湖北随州441300 2 湖北医药学院附属随州医院耳鼻喉科湖北随州 441300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手足口病的预防与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小儿手足口病患者100例,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给予有针对性的预防与护理措施,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干预组的并发症发生率(2.00%)、住院时间(4.98±2.09)d及治愈时间(3.35±1.18)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4.0%、(7.90±3.31)d、(5.56±1.4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治愈率(100.00%)显著优于对照组的8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小儿手足口病患者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及护理措施,能够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疾病的治愈率,能够有效缩短患者的治愈时间,减少住院时间,促进患儿康复。 【关键词】小儿;手足口病;预防;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A 手足口病为儿科临床常见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多发于夏秋季节,常见于5岁以下儿童,患儿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以及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皮疹或疱疹,因此易合并如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并发症,严重威胁患儿的生命健康[1]。因此我院选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小儿手足口病患者100例,并对其中的50例手足口病患儿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与护理措施,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小儿手足口病患者100例,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中,男33例,女17例;年龄2~7岁,平均( 2.6±1.4)岁。干预组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2~6岁,平均(2.8±1.6)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包括监测患儿体温,嘱患儿多饮水,做好患儿皮肤护理等。干预组给予患儿有针对性的预防与护理措施,具体内容如下。 1.2.1 预防措施①隔离:医院管理人员应建立完善的医院分诊制度,建立一、二级分诊处;严格执行各项隔离措施,建立隔离诊治区,切断病原传播途径[2]。②消毒:严格遵照规范对医院进行有效消毒;彻底消毒空气、厕所及生活垃圾等;注意患儿手部的卫生管理。 ③宣教:与患儿家属及时做好沟通,同时对其进行各项卫生、消毒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疾病防范意识。 1.2.2 护理措施①心理护理:护理人员主动与患儿及家属沟通,告知疾病的相关知识及医院环境,让其尽快熟悉医院环境和疾病治疗方法,消除其恐惧、焦虑心理;②皮肤护理:保持患儿皮肤清洁干燥,及时更换患儿潮湿被褥及衣物,嘱患儿穿着柔软宽松衣裤;勤剪指甲,避免搔抓;保持肛周皮肤清洁干燥;对于破裂疱疹,可给予涂擦软膏保护。③饮食护理: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忌辛辣刺激性食物;通过分散患儿注意力,耐心给予喂食;对进食少及拒绝进食者,注意及时补充电解质和水分。④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卫生。餐前餐后应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及时漱口;对口腔溃疡处可使用利巴韦林气雾剂或碘甘油保护,促进愈合[3]。⑤并发症观察及护理:护理人员注意观察患儿有无发生合并脑炎、肺水肿、心肌炎等并发症的临床表现,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告知医生进行抢救护理。⑥病情观察:注意观察患儿高热、意识障碍、呼吸、心率、外周血细胞数量、胸部X线及血糖等变化情况。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0.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采用 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干预组的并发症发生率(2.00%)、住院时间(4.98±2.09)d及治愈时间(3.35±1.18)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4.0%、(7.90±3.31)d、(5.56±1.4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治愈率(100.00%)显著优于对照组的8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小儿手足口病为临床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具有传播快、传染性强的特点,患儿主要表现为发热,手足口部位出现疱疹等,少数患儿出现脑炎、病毒性心肌炎等并发症,严重威胁患儿的生命安全[4]。临床上应针对病因积极采取有效的预防及护理措施,培养患儿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加强个人卫生,从而增强机体免疫力。临床发现常规护理对患儿的效果并不十分明显,有研究表明,对手足口病患儿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及护理措施,能够使病情得到良好的控制,促进患儿的康复[5]。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结束后,干预组的并发症发生率 (2.00%)、住院时间(4.98±2.09)d及治愈时间(3.35±1.18)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4.0%、(7.90±3.31)d、(5.56±1.4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治愈率(100.00%)显著优于对照组的8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通过对小儿手足口病患者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及护理措施,能够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疾病的治愈率,能够有效缩短患者的治愈时间,减少住院时间,促进患儿康复。

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

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特征是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膜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致死原因主要为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 【病因】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以肠道病毒71型(EV71)、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16)多见。其中重症病例多由EV71感染引起。故本节主要介绍EV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 【流行病学】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感染了EV71的患者会经粪便、唾液或口鼻分泌物排出病毒,所以传播途径主要为粪口传播、飞沫传播或密切接触传播。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为最高。 【发病机制和病理】EV71经各种传播途径侵入人体后,主要在咽部或小肠黏膜等上皮细胞和局部淋巴组织中繁殖,大部分为隐性感染,产生特异性抗体。少数人因机体免疫力低下,病毒可进入血液产生病毒血症,进而侵犯不同靶器官造成感染的播散。 【临床表现】潜伏期平均3~5天。根据临床表现,将EV71感染分为以下5期。

1.第1期(手足口出疹期)急性起病,主要现为发热,手、足、口、臀部出疹(斑丘疹、丘疹、小疱疹),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咳嗽、流涕、食欲缺乏等症状,部分患儿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个别患儿无皮疹。此期为手足口病普通病例,绝大多数患儿在一周内痊愈,预后良好。 2.第2期(神经系统受累期)少数患儿可在病程第1~5天内出现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肢体抖动、颈项强直等神经系统症状,此期为手足口病重症病例重型,大多数患儿可痊愈。 3.第3期(心肺功能衰竭前期)多发生在病5天内,表现为呼吸、心率增快,出冷汗,面色苍灰,皮肤花纹,四肢发凉,指(趾)发绀,压升高,血糖升高,此期为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危重型,及时发现上述表现并正确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4.第4期(心肺功能衰竭期)病情继续发展,患儿出现心肺功能衰竭,多发生在病程5天内,表现为心动过速或过缓,呼吸浅促,口唇发绀,咳粉红色泡沫样痰或血性液体,持续低血压或休克,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危重型,病死率较高。 5.第5期(恢复期)体温逐渐恢复正常,神经系统受累症状和心肺功能逐渐恢复,少数可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状。

小儿手足口病的护理及健康教育

小儿手足口病的护理及健康教育 【摘要】目的探讨对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措施和健康教育。方法对210例患儿进行严密隔离,做好消毒、卫生宣教,做好发热护理、皮肤护理、口腔护理、饮食护理、并发症护理和用药护理,同时进行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结果210例患儿均不同程度缩短了住院天数,痊愈或好转出院。结论通过提高患儿的免疫力及对症治疗,精心的护理和落实健康教育,对提高本病的治愈率、预防疫情蔓延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手足口病护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72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5-0569-01 手足口病(Hand-and-mouth disease)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于5岁以下儿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症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如果病情发展快,可导致死亡。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柯萨奇病毒A组的16、4、5、9、10型,以及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因此,对于这种具有传染性强,发病率高的手足口病,我们应做到提前预防,及时治疗,做好相关的护理工作。

1 临床资料 2009年7月至12月临猗县人民医院共收治手足口病患儿210例,并发脑炎及无菌性脑膜炎的共35例,并发心肌炎的5例,年龄多为1~3岁婴幼儿,其中3例因病情加重转上级医院治疗,其余患儿均病情痊愈或好转出院。无死亡病例。病程一般为5~10天,最长15天。 2 护理 2.1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为防止交叉感染,满足家属的需要,我们把手足口病患儿单独安排在一室集中治疗和护理。隔离室内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每日紫外线照射消毒2小时。并专人管理:医生、护士每查完一个患儿前后都严格消毒双手及听诊器头,必须做到一人一压脉带一支体温计,单独出入口,单独卫生间。为避免交叉感染,应减少陪护及外来人员。患儿的用具,玩具,随身物,粪便等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处理。对患者和密切接触者隔离7―10天,严格将体温降至正常,皮疹基本消退,水疱结痂脱落作为解除隔离的三个标准。 2.2 心理护理 由于口腔疱疹的疼痛,周围环境的陌生,患儿容易出现紧张、恐惧、焦躁的情绪,不能有效地配合治疗护理。医护人员要态度和蔼,关心体贴患儿,多鼓励表扬患儿,用言语分散其注意力,消除患儿不良情绪,保持情绪稳定,使各种

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措施和方法

462例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措施和方法 [摘要】目的探讨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措施和体会。方法对485例患儿进行隔离,做好消毒、卫生宣教,做好发热护理、皮肤护理、口腔护理、饮食护理、并发症护理等;对392例患儿均采用静脉留置针,同时进行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结果485例患儿均不同程度缩短了住院天数,痊愈或好转出院。结论本病没有针对病因的特效治疗,只有通过提高患儿的免疫力及对症治疗并且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及卫生宣教。 【关键词】传染病手足口病护理措施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急性传染病,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4岁以内占发病数85%~9 5%。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流行期间,患者是主要传染源,潜伏期一般3~7 天。患者在发病1~2周自咽部排出病毒,约3~5周从粪便中排出病毒,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即溢出。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通过日常接触传播,还可经口传播。此病传染性较强,传播途径又很复杂,在短时间内即可造成大流行。轻症患者发病初期先有发热、咳嗽、流涕和流口水等像上呼吸道感染一样,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臀部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少数病例大腿上段出现丘、疱疹,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疱疹液较浑浊,疱疹基底部绕有红晕。一般无疼痛及痒感,愈后不留痕迹,一般1-2周可以自愈或治愈,不留下后遗症。重症患儿多数由E V71引起的,E V71是肠道病毒中的一种,侵入人体后就会迅速攻击心、肺、脑等重要器官[1]。其特点是发病快,死亡率可达80%。重症患儿临床表现:可无皮疹;先发热、头痛、呕吐等,后出现皮疹;病情凶猛,进展十分迅速,少数患儿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干脑炎和心肌炎等[2]、脑脊髓炎、神经源性肺水肿、循环衰竭和呼吸衰竭等[3]临床表现,主要死亡原因为脑干脑炎,神经源性肺水肿。在流行期间护理好手足口病病人尤为重要。个别患儿病情进展快,可持续高热,恶心、呕吐,继而引起神志改变,全身弛缓性麻痹,导致死亡。加强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及并发症的预防,对提高患儿治愈率,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2009年4月1日~2011年10月30日我科共收治手足口病患儿462例,经过我们精心护理和采取严格的消毒隔离技术管理,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462例中,男245例,女217例,年龄3个月~14岁,其中3个月—3周岁有203例,3周岁到5周岁有112例,5周岁到7周岁有58例,7到14周岁有89例;住院天数为7—20天,平均为12天。合并心肌炎28例,主要表现突然呼吸急促,心律快而不规则,有心肌酶学改变;合并胃肠道症状者19例,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合并脑膜炎者21例,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精神萎靡等症状,出现抽搐和惊厥者10例,窒息者1例,病重者12例。根据病情给予抗炎及对症支持治疗。3—15d后体温恢复正常,皮疹消退,经过及时的抢救和精心的护理,455例患儿均救治成功,痊愈出院,7例因家长发现不及时延误治疗造成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 2护理体会 2.1 病情观察 2.1.1病情观察方法手足口患者来诊时首先要掌握手足口轻症和重症的早期识别,根据卫生部2010版《手足口病诊疗指南》,要求对3岁以下的患儿有以下症状者: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