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动听性脑干诱发电位检查(AABR)在新生儿听力筛查中的重要性

自动听性脑干诱发电位检查(AABR)在新生儿听力筛查中的重要性

自动听性脑干诱发电位检查(AABR)在新生儿听力筛查中的重要性
自动听性脑干诱发电位检查(AABR)在新生儿听力筛查中的重要性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be8256744.html,

自动听性脑干诱发电位检查(AABR)在新生儿听力筛查中的重要性

作者:徐曼

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8年第09期

【摘要】:分析自动听性脑干诱发电位检查(AABR)在新生儿听力筛查中的重要性。

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4月~2017年8月检查听力的1950名婴儿为研究对象,采用TEOAE筛查和自动听性脑干诱发电位(AABR)检查,进行新生儿听力筛查。初审采用TEOAE检查,不合格患儿再采用AABR筛查。之后将筛查不合格的婴儿,转移至上级医院听力中心进行复

查诊断,对比两种检查结果准确性。结果对比初次TEOAE筛查结果和采用AABR筛查结果

可知,采用AABR检查准确度显著高于采用TEOAE筛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

论自动听性脑干诱发电位检查(AABR),方便快捷、可和TEOAE检查方式共同筛查,为听力障碍婴儿尽早治疗提供帮助。

【关键词】:听力筛查;自动听觉脑干诱发电位;听力障碍

【中图分类号】R3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9-03--02

新生儿听力障碍发生率约为2‰,同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对听力障碍早发现、早治疗对预防儿童聋哑以及语言发育障碍有重要作用[1]。现在常采用TEOAE、AABR(自动听性脑干诱发电位检查)等筛查方式检查儿童听力障碍。现选取我院2016年4月~2017年8月检查听力的1950名婴儿为研究对象,分析自动听性脑干诱发电位检查在新生儿听力筛查中的重要性。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4月~2017年8月检查听力的1950名婴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130例,女820例。年龄30~90天,平均(54±5.21)天。

1.2 方法

1.2.1 测试室条件:检测人员、检测仪器、房屋符合卫生部《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规范》

中检测机构要求。

1.2.2 检测设备:丹麦国际听力OtoRead TEOAE、德国麦科MB11自动听性脑干诱发电位检查仪。

如何看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报告单

如何看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报告单 一、诱发电位的定义及电生理基础 诱发电位(Eps):是指对神经系统某一特定部位(包括从感受器到大脑皮层)给予相宜的刺激,或使大脑对刺激的信息进行加工,在该系统和脑的相应部位产生可以检出的,与刺激有相对固定时间间隔(锁时关系)和特定位相的生物电反应。它有空间、时间和相位特征,即Eps必须在特定的部位才能检测出来。这与自发脑电时,自发,同期性的出现是有区别的。 诱发电位的电生理基础: 1皮层Eps:大部分是一组神经元群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Epsp和Ipsp)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综合。 2皮层下Eps:各组皮层下中继核团的神经元群产生的突触后电位(PSP)与其传导通路的动作电位(AP)综合而成。 3感觉神经或运动神经所记录的电位:主要是复合AP,由去极化波沿这类神经纤维膜传导而产生。 二、诱发电位的分类 (一)、外源性刺激相关诱发电位(SRPS) 1感觉诱发电位 (1)、视觉诱发电位:A、模式刺激 B、弥散光刺激; (2)、听觉诱发电位:A、短潜伏期 B、中潜伏期 C、长潜伏期; (3)、躯体感觉诱发电位:A、上肢 B、下肢C、其他 2运动诱发电位:(MEPS) (1)、电刺激MEP; (2)、磁刺激MEP (二)、内源性事件相关诱发电位(ERPS) 三、诱发电位各参量的生理与病理生理含义 1潜伏期:主要反映被测试的感觉和运动系统的粗径有髓纤维的传导功能。潜伏期延长,说明传导速度减慢。潜伏期延长,传导速度减慢,除突触障碍之外,主要原因是神经纤维的脱髓鞘。

2峰间期:它受物理性、生理性或周围病理性因素的影响较少,对中枢通路的病损更为敏感。 3峰间期比值异常 4波幅:一般反映受刺激后,感觉或运动系统引起同步性放电神经元的数量的多少。由于它受很多内、外因素的影响,且在个体间的差异非常大,故治疗很少用绝对波幅的幅值作为被测试的神经系统功能状态的单一指针,而往往采用相对波幅或波幅比。 脑干诱发电位(BAEP)属皮层下EPS,用作客观检查听神经和脑干功能障碍的方法。 四、BAEP的发生源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是由声音刺激引起的神经冲动在脑干听觉传导通路的电活动。一般认为各波的可能发生源为:波Ⅰ,听神经颅外段;波Ⅱ,听神经颅内段和耳蜗核;波Ⅲ,内侧上橄榄核或耳蜗核;波Ⅳ与波Ⅴ,外侧丘系或其神经核团(桥脑中、上段);波Ⅴ可能尚与中央核团电活动有关(桥脑上段或中脑下段)。 Ⅱ、Ⅵ波出现率不高。不能认为每个波只是一个特定发生源的活动,BAEP应看成是一种涉及全部脑干听系结构并代表多层次相互影响的偶极子活动更为合适,而且受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BAEP仅反映外周听神经听敏度和脑干听通路的神经传导能力,并不能代表真实的听力,只能协助定位,不能做病因的诊断。 主要测试指标:主要测定BAEP主波Ⅰ、Ⅲ、Ⅴ波绝对潜伏期(PL)、峰间潜伏期(IPL)、Ⅴ/Ⅰ波幅比及Ⅴ波反应阈值。常规测试中,波Ⅰ~波Ⅴ等前5个波最稳定,其中波Ⅴ波幅最高,可作为辨认BAEP各波的标志。正常情况下,波Ⅱ与波Ⅰ,或波Ⅵ与波Ⅶ常融合形成复合波形。 五、BAEP的判断标准及其一般临床解释 1)正常标准:双耳均有典型的图像曲线,波形完整,分化清楚,重复性好,且Ⅰ、Ⅲ、Ⅴ主波出波率100%、PL及IPL在本实验室同龄正常范围。因此检查结果不仅仅看Ⅴ波反应阈值,还必须参考Ⅰ、Ⅲ、Ⅴ波绝对潜伏期(PL)、峰间潜伏期(IPL)、Ⅴ/Ⅰ波幅,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结论。 2)异常标准: 异常类型:周围性听路损害:主要指Ⅰ波缺失或PL延长,Ⅴ波阈值升高。脑干中枢性听路损害:主要指Ⅲ、Ⅴ波的缺失、PL及IPL的延长或Ⅴ/Ⅰ波幅比<0.5。< span=""> 1、BAEP各波(Ⅰ-Ⅴ波)均消失:听神经近耳蜗段的严重损伤,也是脑死亡的判断之一。 2、波Ⅰ、Ⅱ之后各波消失:听神经颅内段或脑干严重病损。 3、潜伏期均延长且双侧对称: (1)、双侧传导性障碍,如中耳炎; (2)、如Ⅰ-Ⅴ不长,可能为听神经近耳窝蜗段病损;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和临床意义

1、红细胞计数(RBC) [正常参考值] 男:4.0~5.5 ×10的12次方/L(400万-550万个/mm3)。 女:3.5~5.0 ×10的12次方/L(350万-500万个/mm3)。 新生儿:6.0~7.0 ×10的12次方/L(600万-700万个/mm3)。 [临床意义] 红细胞减少①红细胞生成减少,见于白血病等病:②破坏增多:急性大出血、严重的组织损伤及血细胞的破坏等③合成障碍:缺铁,维生素B12的缺乏等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2、血红蛋白测定(HB或HGB) [正常参考值] 男:120~160g/L(12-16g/dL)。女:110~150g/L(11-15g/dL)。儿童:120~140g/L(12-14g/dL)。 [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3、白细胞计数(WBC) [正常参考值] 成人:4~10 ×10的9次方/L(4000-10000/mm3)。 新生儿:15~20 ×10的9次方/L(15000-20000/mm3)。 [临床意义] 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 4、白细胞分类计数(DC)

[正常参考值] 白细胞分类(DC)英文缩写占白细胞总数的百分比 嗜中性粒细胞N 0.3 ~0.7 中性秆状核粒细胞0.01 ~0.05 (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50 ~0.70 (50%-70%) 嗜酸性粒细胞E 0.005~0.05 (0.5%-5%) 嗜碱性粒细胞B 0.00 ~0.01 (0~1%) 淋巴细胞L 0.20 ~0.40 (20%-40%) 单核细胞M 0.03 ~0.08 (3%-8%) [临床意义]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慢性粒细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药中毒等。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减少多见于某些传染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淋巴细胞增高见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疟疾、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百日咳、某些病毒感染等。 淋巴细胞减少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长期化疗、X射线照射后及免疫缺陷病等。 单核细胞增高见于单核细胞白血病、结核病活动期、疟疾等。 5、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EOS) [正常参考值] 50~300 ×10的6次方/L(50-300个/mm3)。 [临床意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血常规正常值

血常规是最一般,最基本的血液检验。血液由液体和有形细胞两大部分组成,血常规检验的是血液的细胞部分。血液有三种不同功能的细胞--红细胞(俗称红血球),白细胞(俗称白血球)、血小板。通过观察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判断疾病。是医生诊断病情的常用辅助检查手段之一。 1.红细胞计数(RBC)是指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红细胞数目。 【正常参考范围】 新生儿:(6.0~7.0)×1012/L 婴儿:(5.2~7.0)×1012/L 儿童:(4.2~5.2)×1012/L 成人男:(4.0~5.5)×1012/L 成人女:(3.5~5.0)×1012/L 2.血红蛋白(Hb)是红细胞的主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机体向器官、组织运输氧气和运出二氧化碳的功能。其增减的临床意义基本上与红细胞增减的意义相同,但血红蛋白能更好地反映贫血的程度。贫血按严重程度可分为:极重度贫血,HbL<30g/L;重度贫血,Hb在31~60g/L;中度贫血,Hb在>61~90g/L;轻度贫血,Hb在>90g/L与低于正常参考的下限之间。 【正常参考范围】 男性120~160g/L 女性110~150g/L 新生儿170~200g/L 3.血细胞比容(HCT)是指抗凝血液在一定条件下离心沉淀,而测出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 【正常参考范围】 男40%~50%; 女35%~45%。 4.白细胞计数:指计数单位体积血液中含的白细胞数目。正常的外周血液中常见的白细胞有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正常参考范围】 成人(4.0~10.0)×109/L 新生儿(15.0~20.0)×109/L 5.白细胞分类计数(DC)是指对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分别计数并计算其百分比。 【正常参考范围】 中性粒细胞N0.5~0.7(50%~70%) 嗜酸性粒细胞E0.01~0.05(1%~5%) 嗜碱性粒细胞B0~0.0l(0~1%) 淋巴细胞L0.20~0.40(20%~40%) 单核细胞M0.03~0.08(3%~8%)

血常规检查各项指标的意义

血常规检查各项指标的意义 血常规检查各项指标的意义 手术、化疗、放疗前后均需行血常规检查。其中的指标的异常会影响这些治疗措施的进行。但很多病人与家属拿到化验单看不懂,感到很困惑。现仅就血常规的一些化验项目的临床意义作一简要说明,供参考: 1. 血红蛋白(HB) 正常参考值: 男:120~160g/L(12.0~16.0g/dl)【10】 女:110~150g/L(11.0~15.0g/dl【10】 临床意义: 增高:有生理性或病理性,在肺癌病人中较少见。 减低:可反映贫血的程度。病人的营养状况不佳、手术后失血过多、化疗后等均可出现。 2. 红细胞计数(RBC) 正常参考值: 男:(4.0~5.5)×1012L(400~550万/mm【0.01】 女:(3.5~5.0)×1012L(350~500万/mm【0.01】 临床意义:诊断各种贫血及红细胞增多症。 增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心病、肺气肿、高原缺氧等。

减低:手术后失血过多、化放疗疗引起的红细胞减少、其他情况引起的贫血、血液稀释后等。 3. 白细胞计数(WBC) 正常参考值:(4~10)×109/L(4000~10000/mm【0.001】临床意义: 增高:急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大出血、中毒、恶性肿瘤及白血病等。 降低:这是化疗病人最常见的副作用。另外,某些感染、血液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脾功能亢进、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也可出现。 4. 白细胞分类计数(DC) 正常血液中含有粒性、单核性和淋巴性三类白细胞。粒细胞又根据胞浆中含有的颗粒性质不同,分为嗜酸性、嗜碱性及中性粒细胞三种。 (1)中性分叶核粒细胞(N): 正常参考值:0.50~0.70(50%~70%)【0.01】 临床意义: 病理性中性粒细胞增多:急性细菌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或血细胞破坏、急性失血、急性中毒、白血病及恶性肿瘤。 中性粒细胞减少:放射线或化学药物的毒副作用、病毒性感染、伤寒、某些血液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脾功能亢进等。

自动听性脑干诱发电位用于新生儿听力筛查准确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自动听性脑干诱发电位用于新生儿听力筛查准确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发表时间:2019-06-04T15:07:08.027Z 来源:《中国保健营养》2019年第1期作者:孔敏[导读] 【摘要】目的:分析自动听性脑干诱发电位用于新生儿听力筛查准确性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出我院2018年1~9月的81例(162耳)新生儿,应用自动听性脑干诱发电位对其进行听力筛查,统计筛查通过率,同时收集新生儿的性别、胎龄、出生体重、产妇年龄、分娩方式、耳别等资料, 【摘要】目的:分析自动听性脑干诱发电位用于新生儿听力筛查准确性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出我院2018年1~9月的81例(162耳)新生儿,应用自动听性脑干诱发电位对其进行听力筛查,统计筛查通过率,同时收集新生儿的性别、胎龄、出生体重、产妇年龄、分娩方式、耳别等资料,分析其对听力筛查准确性的影响。结果:81例新生儿中,初筛结果通过64例,初筛通过率为79.0%;17例复筛,通过12例,复筛通过率为70.6%;5例转诊诊断,随访3个月,明确诊断为听力障碍2例,确诊率为40.0%。将初筛通过者纳入观察组,未通过者纳入对照组,对比两组的胎龄、出生体重、产妇年龄、耳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的性别、分娩方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胎龄、出生体重是新生儿听力筛查准确性的保护因素,产妇年龄、耳别是其危险因素。结论:自动听性脑干诱发电位用于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准确性较高,胎龄、出生体重、产妇年龄、耳别是影响听力筛查准确性的相关因素,应重视新生儿听力筛查,及早诊治听力障碍。【关键词】自动听性脑干诱发电位;新生儿;听力筛查;准确性;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R7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1-0026-02【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accuracy of automatic auditory brainstem evoked potential (aep) in neonatal hearing screening. Methods: to select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8 to September 81 cases (162 ears) of newborn and applied automatically to brainstem evoked potential for hearing screening, screening pass rate statistics, at the same time to collect the newborn's gender, gestational age, birth weight and maternal age, childbirth way, ear don't such information, to analyze its impact on the accuracy of hearing screening. Results: among the 81 neonates, 64 of them passed the screening test, and the screening rate was 79.0%. The rescreening rate was 70.6% in 12 cases. Five cases were referred for diagnosis and followed up for 3 months. 2 cases were definitely diagnosed with hearing impairment, with a diagnosis rate of 40.0%. Those who passed the initial screening were included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hile those who failed were included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in gestational age, birth weight, maternal age and ear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gender and delivery mod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gestational age and birth weight were protective factors for the accuracy of newborn hearing screening, and maternal age and ear were risk factors. Conclusion: the accuracy of automatic auditory brainstem evoked potential in neonatal hearing screening is relatively high. Gestational age, birth weight, maternal age, and especially the relevant factors affecting the accuracy of hearing screening should be paid more attention to neonatal hearing screening and earl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hearing impairment. 【key words】automatic auditory brainstem evoked potential; The newborn; Hearing screening; Accuracy; Factors affecting the 目前,针对新生儿的听力筛查,自动听性脑干诱发电位获得了广泛应用,能够准确反映新生儿的听力受损情况[1]。本研究为了进一步分析自动听性脑干诱发电位用于新生儿听力筛查准确性的影响因素,就我院81例新生儿的听力筛查情况展开分析,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出我院2018年1~9月的81例(162耳)新生儿,其中男42例,女39例;胎龄34~42周,平均(39.7±1.1)周;出生体重2.7~4.1kg,平均(3.3±0.4)kg;产妇年龄22~43岁,平均(29.5±6.3)岁;分娩方式中,剖宫产33例,阴道分娩48例。 1.2 方法 1.2.1 听力筛查方法 参照《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规范》[2]相关标准,于新生儿睡眠时在筛查室内(噪声低于40dB A)进行听力筛查,初筛运用国际听力OtoRead TEOAE(丹麦),复筛运用麦科MB11自动听性脑干诱发电位检测仪(德国)。将电极膏涂于新生儿乳突下部、耳垂上部、颅顶电极的直线方向,电极置于电极膏涂抹区域,确保其与新生儿头部良好接触,且通过阻抗测试。避开新生儿视线,测试声音为35dB SPL,观察新生儿的听性反射,测试结果分为通过、未通过两项,未通过者进行转诊诊断。 1.2.2 影响听力筛查准确性的相关因素分析收集新生儿的性别(男、女)、胎龄(<37周、≥37周)、出生体重(<3kg、≥3kg)、产妇年龄(<36岁、≥36岁)、分娩方式(剖宫产、阴道分娩)、耳别(左耳、右耳)等资料,分析其对听力筛查准确性的影响。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9.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x2检验,计量资料以( ±s)表示,行t检验,相关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新生儿的听力筛查结果分析 81例新生儿中,初筛结果通过64例,初筛通过率为79.0%;17例复筛,通过12例,复筛通过率为70.6%;5例转诊诊断,随访3个月,明确诊断为听力障碍2例,确诊率为40.0%。 2.2 影响新生儿听力筛查准确性的单因素分析 将初筛结果通过的64例新生儿纳入观察组,未通过的17例新生儿纳入对照组,对比两组新生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显示,在胎龄、出生体重、产妇年龄、耳别的对比中,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性别、分娩方式的对比中,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血常规正常值参考

1:白细胞计数(WBC)(参考值:4~10),(单位:10^9/L) 2:红细胞计数(RBC)(参考值:3.5~5.5),(单位:10^12/L) 3:血红蛋白浓度(HB)(参考值:120~160),(单位:g/L) 4:红细胞压积(HCT)(参考值:40~48),(单位:%) 5: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参考值:80~97),(单位:fL) 6: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参考值:26.5~33.5),(单位:pg) 7: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参考值:300~360),(单位:g/L) 8:血小板计数(PLT)(参考值:100~300),(单位:10^9/L) 9:淋巴细胞比值(LY%)(参考值:17~48),(单位:%) 10:单核细胞比例(MONO%)(参考值:4-10),(单位:%) 11:中性粒细胞比例(NEUT%)(参考值:43~76),(单位:%) 12:淋巴细胞计数(LY)(参考值:0.8~4.0),(单位:10^9/L) 13:单核细胞计数(MONO)(参考值:0.3~0.8),(单位:10^9/L)14: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参考值:1.2~6.8),(单位:10^9/L)15:红细胞分布宽度(参考值:11~14.5),(单位:%) 16: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参考值:9~18),(单位:%) 17: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参考值:7.4~12.5),(单位:fL)18:大血小板比例(P-LCR)(参考值:10~50),(单位:%) 红细胞计数

[正常参考值] 男:4.0~5.5 ×10的12次方/L(400万-550万个/mm3)。 女:3.5~5.0 ×10的12次方/L(350万-500万个/mm3)。 新生儿:6.0~7.0 ×10的12次方/L(600万-700万个/mm3)。 [临床意义] 红细胞减少①红细胞生成减少,见于白血病等病:②破坏增多:急性大出血、严重的组织损伤及血细胞的破坏等③合成障碍:缺铁,维生素B12的缺乏等 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血红蛋白测定 [正常参考值] 男:120~160g/L(12-16g/dL)。女:110~150g/L(11-15g/dL)。儿童:120~140g/L(12-14g/dL)。 [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白细胞计数 [正常参考值] 成人:4~10 ×10的9次方/L(4000-10000/mm3)。 新生儿:15~20 ×10的9次方/L[临床意义] 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血小板计数 [正常参考值] 100~300 ×10的9次方/L(10万-30万个/mm3)。

什么是脑干诱发电位检查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什么是脑干诱发电位检查 导语:为了检测身体是否健康,人们需要在医院做各种各样的检查,很多人都是定期到医院进行体检的。而在儿童小的时候,有必要进行一项检查脑干 为了检测身体是否健康,人们需要在医院做各种各样的检查,很多人都是定期到医院进行体检的。而在儿童小的时候,有必要进行一项检查——脑干诱发电位检查,什么是脑干诱发电位检查呢,大多数人或许还不了解,它是可以在宝宝小时候进行的一项体检,可以据此鉴定孩子的听力等状况,具体的看下面的讲述吧。 脑干诱发电位是一种较准确的客观测听法,这种检查方法不受年龄的限制,无痛苦,但是需要被测试者完全放松,如果儿童不配合放松的话,可以在睡眠或者麻醉的状态下测定,不影响效果。 诱发电位是指感觉传入系统受刺激时,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引起的电位变化。各种刺激(包括机械、温度、声、光、电等)作用于机体各种感受器或感觉器官,经过换能作用,转变成传入神经纤维的神经冲动进入中枢,其结果可以在各级特定的中枢、包括大脑皮层的一定部位,记录到这种传入神经冲动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综合的电位变化——诱发电位。受刺激的部位除感受器或感觉器官外,亦可以是感觉神经或感觉传入通路上的任何一点。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EAP)是一项脑干受损较为敏感的客观指标,是由声刺激引起的神经冲动在脑干听觉传导通路上的电活动,能客观敏感地反映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记录的是听觉传导通路中的神经电位活动,反映耳蜗至脑干相关结构的功能状况,凡是累及听通道的任何病变或损伤都会影响BAEP。往往脑干轻微受损而临床无症状和体征时,BAEP已有改变。一般适合神经内科,小儿脑瘫,儿童颅内压增高等。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影响血常规检验的因素

尿钠测定正常人体钠40%存在于骨骼中,其余分布于体液中。每天人体钠摄入量与排出量相当,钠可由消化道、皮肤及肾脏排出。肾脏排钠受醛固酮及身体对钠需要的调解,并伴随着氯化物一起排泄。 【参考值】 130~260mmol/24h尿(间接离子选择性电极法) 【临床意义】 1.临床检测尿钠浓度主要用于肾上腺皮质功能和原发性醛固酮症的评价。 2.尿钠增高见于酮症酸中毒、失盐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及多囊肾等肾小管功能缺陷、尿崩症、使用利尿药及输注大量盐液等。 3.尿钠降低见于皮质醇增多症、原发性醛固酮症、肾前性少尿、充血性心力衰竭及长期低盐饮食、腹泻、严重呕吐、大面积烧伤等。 【注意事项】 测定标本为24小时尿。 二尿钾测定 人体内总钾量为50mmol/kg,完全从食物中供给,经肠道吸收,主要由肾脏排泄。钾由肾小球滤过后,大部分由近曲小管及髓襻重吸收,仅有10%的滤过量经肾远曲小管在此处受醛固酮调节钾的排泄量。体液酸碱平衡的改变也影响肾脏对钾的排泄。血钾无肾阈,不能阻止钾的排泄,即使不进含钾食物或低血钾时,机体每天仍要排钾1.5g。 【参考值】 25~100mmol/24h尿(间接离子选择性电极法) 【临床意义】 1.尿钾增加见于①内分泌紊乱,如原发性醛固酮症、肾素瘤、长期使用ACTH与肾

上腺皮质激素等;②糖尿病酮症、代谢性碱中毒、使用排钾利尿药、含高钾的食物等;③肾小管功能不全,如肾小管酸中毒、慢性肾炎、肾盂肾炎等。 2.尿钾减少见于艾迪生病、肾衰竭、酸中毒、选择性醛固酮缺乏症、使用保钾利尿药等。 【注意事项】 同尿Na测定。 三尿氯化物测定 氯离子是细胞外液的主要阴离子,构成盐酸作为胃酸基本成分。氯化物以氯化钠形式存在,由食物和食盐供给,80%随尿排出,5%随粪便排出,其余经皮肤排出。氯可自由地经肾小球滤过,99%被肾小管重吸收,1%从尿中排出。 【参考值】 110~250 mmol/24h尿(间接离子选择性电极法) 【临床意义】 1.尿氯化物增高见于肾小管损害、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糖尿病酮症、碱中毒、使用利尿药及氯化物摄入过多等。 2.尿氯化物降低见于醛固酮症、高氯性酸中毒、肾病晚期少尿、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肺炎、烧伤及大量出汗、呕吐、腹泻等。 【注意事项】 同尿Na测定。 四尿钙测定 成人体内钙总量为400~800g,99%的钙分布在骨骼和牙齿上。人体每天排出的钙80%经肠道排出,20%经肾脏由尿液排出。每天由肾小球滤出10g钙,其中一半在近曲小管被重吸收,其余在髓襻、远曲小管及集合管中被吸收,尿中排钙量只占滤过量的15%

如何看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如何看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是由声音刺激引起的神经冲动在脑干听觉传导通路的电活动。一般认为各波的可能发生源为:波Ⅰ,听神经颅外段;波Ⅱ,听神经颅内段和耳蜗核;波Ⅲ,内侧上橄榄核或耳蜗核;波Ⅳ与波Ⅴ,外侧丘系神经核;波Ⅴ可能尚与中央核团电活动有关。 测试指标:主要测定BAEP主波Ⅰ、Ⅲ、Ⅴ波绝对潜伏期(PL)、峰间潜伏期(IPL)、Ⅴ/Ⅰ波幅比及Ⅴ波反应阈值。常规测试中,波Ⅰ~波Ⅴ等前5个波最稳定,其中波Ⅴ波幅最高,可作为辨认BAEP 各波的标志。正常情况下,波Ⅱ与波Ⅰ,或波Ⅵ与波Ⅶ常融合形成复合波形。 判断标准:正常标准:双耳均有典型的图像曲线,波形完整,分化清楚,重复性好,且Ⅰ、Ⅲ、Ⅴ主波出波率100%、PL及IPL在本实验室同龄正常范围。因此检查结果不仅仅看Ⅴ波反应阈值,还必须参考Ⅰ、Ⅲ、Ⅴ波绝对潜伏期(PL)、峰间潜伏期(IPL)、Ⅴ/Ⅰ波幅,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结论。 异常标准:根据Ⅰ、Ⅲ、Ⅴ波的缺失,PL、IPL及Ⅴ波反应阈大于本实验相同测试条件下3.0个标准差。 异常类型:(1)周围性听路损害:主要指Ⅰ波缺失或PL延长,Ⅴ波阈值升高。(2)脑干中枢性听路损害:主要指Ⅲ、Ⅴ波的缺失、PL及IPL的延长或Ⅴ/Ⅰ波幅比<0.5。 由于各发生源神经自身解剖结构受损或神经传导通路受阻以及其它神经结构病变的影响均可造成BAEP波幅(Amp)和潜伏期(PL)

的改变。波幅一般反映受刺激后引起同步性放电神经元的数量的多少,波幅的改变可提示早期病理性功能改变。潜伏期的延长则提示从刺激点到反应波之间的神经传导通路的缺陷。较严重的病损可引起波形难以区分。 儿童从出生到3岁是大脑可塑性最强的阶段,该阶段的听觉形成和语言刺激是语言发育的关键,任何程度的听觉缺陷都会阻碍语言的发育。 有资料显示,中枢神经系统疾患儿童BAEP提示存在脑干中枢性听路损害占28.6%,语言发育障碍儿童BAEP示脑干中枢性损害占1 2.8%。且在实际工作中还发现,有50%左右语言发育障碍的儿童有BAEP波阈值正常的情况,其Ⅴ波潜伏期、Ⅰ~Ⅴ波间期在同龄的2 SD左右(<2.5SD),这是否亦提示临床这些患儿脑干中枢性听路功能欠佳影响了其语言的发育,有待进一步统计论证。 脑瘫患儿脑干传导系统受损害多,主要累及上橄榄核以上的高位脑干神经传导系统。脑瘫患儿中常并存听路损害,并多见脑干损害。因此测定脑瘫患儿BAEP可了解患儿的听路损害属周围性或脑干性,还可从脑干性受损的异常波型,结合临床,来协助对小儿脑瘫的诊断。脑干听觉传导通路与脑干其他结构的发育基本一致,故BAEP检测不仅可反映脑干听觉功能的发育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出整个脑干功能的发育状态,用BAEP研究脑瘫患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有无异常也是可行的。

-血常规各项检查参考值以及临床意义

白细胞计数 (WBC) 4.0~11.0 ×109/L 临床意义升高:各种细胞感染,炎症,严重烧伤.明显升高时应除外白血病。降低:白细胞减少症,脾功能亢进,造血功能障碍,放射线,药物,化学毒素等引起骨髓抑制, 疟疾,伤寒,病毒感染,副伤寒。 注意事项 淋巴细胞百 分率 (LYMPH%) 20~40 % 临床意义 增高: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降低:免疫缺陷 单核细胞百 分率(MONO%) 3.0~8.0 % 临床意义增高:结核,伤寒,疟疾,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注意事项 中性粒细胞 百分率 (NEUT%) 50~70 % 临床意义增高:细菌感染,炎症降低:病毒性感染 注意事项 嗜酸性细胞 百分率(EO%) 1.0~5.0 % 临床意义 增高: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慢性溶血性贫血。减低: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心肌梗死、严重烧伤、大手术后,患大叶性肺炎、伤寒、猩红热等疾病严重 注意事项

嗜碱性细胞 百分率 (BASO%) 0.0~2.0 % 临床意义 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何杰金氏病、癌转移、铅铋中毒。 注意事项 淋巴细胞绝 对值(LYMPH) 1.0~3.5 ×109/L 临床意义 增高: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降低:免疫缺陷 注意事项 单核细胞绝 对值(MONO) 0.0~0.8 ×109/L 临床意义增高:结核,伤寒,疟疾,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中性细胞绝 对值(NEUT) 2.0~7.5 ×109/L 临床意义增高:细菌感染,炎症降低:病毒性感染 注意事项 嗜酸性细胞 绝对值(EO) 0.0~0.7 ×109/L 临床意义增高: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慢性溶血性贫血。 注意事项 嗜碱性细胞0.0~0.1 ×109/L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诊断意义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诊断意义 听觉传导通路主要由3级神经元组成。第1级神经元为双极细胞,其胞体位于耳蜗内的蜗(螺旋)神经节内。周围支至内耳的螺旋器(Corti器);而中枢支组成蜗神经,入脑桥终于蜗神经核。第2级神经元的细胞体在蜗神经核内。它们发出的纤维一部分形成斜方体越到对侧向上行,另一部分在同侧上行。上行纤维组成外侧丘系,其大部分纤维止于内侧膝状体。第3级神经元的细胞体在内侧膝状体内。其轴突组成听辐射,经内囊枕部至颞横回(是大脑皮层的中枢部分,相当于人的头部两侧太阳穴上方,大脑的这部分叫颞叶,领叶中间横的凸起的一条叫颞横回,是听觉神经细胞的密集处,它对外界声音起着精确的分析综合作用)。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是一项脑干受损较为敏感的客观指标,是由声刺激引起的神经冲动在脑干听觉传导通路上的电活动,能客观敏感地反映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BAEP记录的是听觉传导通路中的神经电位活动,反映耳蜗至脑干相关结构的功能状况,凡是累及听通道的任何病变或损伤都会影响BAEP。往往脑干轻微受损而临床无症状和体征时,BAEP已有改变。 BAEP是耳机发放短声刺激后10ms内记录到的6~7个阳性波。这些波存在多位点复合性起源可能性,但也可简单地认为Ⅰ波是听神经动作电位,Ⅱ波起源于耳蜗神经核,Ⅲ波来自脑桥上橄榄复合核与斜方体,Ⅳ波与Ⅴ波分别代表外侧丘系和中脑下丘核,Ⅵ波与Ⅶ波是丘脑内膝状体和听放射的动作电位波形。因此,Ⅰ、Ⅱ波实际代

表听觉传入通路的周围性波群,其后各波代表中枢段动作电位。波Ⅰ~波Ⅴ等前5个波最稳定,其中波Ⅴ波幅最高,可作为辨认BAEP 各波的标志。正常情况下,波Ⅱ与波Ⅰ,或波Ⅵ与波Ⅶ常融合形成复合波形。 Ⅰ波潜伏期代表听觉通路的周围性传导时间,而波Ⅰ~波Ⅴ波间潜伏期(IPL)系脑干段听觉中枢性传导时间,也代表脑干功能的完整性。脑干听觉传导通路与脑干其他结构的发育基本一致,故B AEP检测不仅可反映脑干听觉功能的发育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出整个脑干功能的发育状态〔有资料显示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BAEP 异常率为64.3%,语言发育障碍儿童BAEP异常率为56.6%,高胆红素血症患儿BAEP异常率为52.6%,脑瘫患儿BAEP异常率为52. 4%。 引导不出BAEP,可以考虑为听神经近耳蜗段的严重损伤;波I或波I、II之后各波消失,可考虑听神经颅内段或脑干严重病损。BAEP各波绝对潜伏期(PL)均延长而且双侧对称, 如I-V潜伏期(I PL)不长,则可能为传导性耳聋直至听神经近耳蜗段病损;倘若I-V IPL延长,则可能提示脑干听通路受累。 引导不出波I,但其后各波尚存在而且PL延长,可用下述方法做出临床判断:第一,如果III-V IPL正常,则病损可能发生在脑干听通路下段或神经;第二,测量波II之前的负波峰至波V峰或负峰之间的传导时间,可帮助分辨蜗性病变和蜗后病变;第三,波I、III

血液检验血常规检验英文缩写 ()

血液检验血常规检验英文缩写、参考值检验项目英文缩写参考值范围 红细胞计数RBC 男 4.5-5.5×1012/L 女 3.5-5.0×1012/L 新生儿 5.2-7.0×1012/L 儿童 4.2-5.2×1012/L 血红蛋白Hb,Hgb 男120-165g/L 女110-155g/L 新生儿160-220g/L 儿童110-160g/L 红细胞压积Hb,Hgb 男0.420-0.490 女0.370-0.440 新生儿0.350-0.440 红细胞平均体积MCV 80-98fl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MCH 28-32pg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 32-36% 网织红细胞计数Ret.C 成人0.5-1.5% 新生儿 2.0-6.0% 血小板计数PLT:BPC 100-350×109L 平均血小板体积MPV 6.0-1.5fl 白细胞计数WBC 成人 4.0-10.0×109/L 儿童 5.0-12.0×109/L 新生儿10.0-22.0×109/L 白细胞分类计数(成人) WBCDC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50-70%;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1-4%; 嗜酸性粒细胞1-4%; 嗜碱性粒细胞0-1%; 淋巴细胞20-35%; 单核细胞1-6% 白细胞分类计数(儿童) WBCDC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30-65%;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3-8%; 嗜酸性粒细胞1-4%;

嗜碱性粒细胞0-1%; 淋巴细胞30-65%; 单核细胞1-6% 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Eos.c 0.05-0.3×109/L 出血时间BT 1-3分钟 凝血时间玻片法CT 1-4分钟 凝血时间试管法CCT 5-10分钟(以第3管时间为准) 血块收缩时间CRT 24小时完全收缩 红细胞沉降率ESR 魏氏法:男:<15mm/第一小时 女:<20mm/第一小时 一氧化碳定性实验阴性(反应呈绿褐色) 阳性(反应呈橙红色) 全血细胞分析BCA 以上同血细胞检查正常值 (包括WBC;HGB;RBC;HCT;HCH;MCHC;MCV;PLT) 尿常规检验英文缩写、参考值 ·labsky 发表于2006-7-6 14:00:31

血常规化验单参考值

血常规化验单参考值 血常规是最一般,最基本的血液检验。血液由液体和有形细胞两大部分组成,血常规检验的是血液的细胞部分。血液有三种不同功能的细胞——红细胞(俗称红血球),白细胞(俗称白血球)、血小板。通过观察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判断疾病。是医生诊断病情的常用辅助检查手段之一。 1.白细胞IWBC或LEU) 【单位】个/升(个/L)。 【正常值】成人白细胞数为(4.0~10.0)×109/升。儿童随年龄而异,新生儿为(15.0~20.0)×109/升;6个月~2岁为(11.0~12.0)×109/升;4~14岁为8.0×109/升左右。 【临床意义】 (1)增多:常见于急性细菌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大出血、中毒和白血病等。 (2)减少:常见于某些病毒感染、血液病、物理及化学损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进等。 2.白细胞分类(DC) 【单位】百分比(常用1.0表示100%)。 【正常值】 (1)嗜中性粒细胞(N):成人0.40~0.75(40%~75%),儿童0.30~0.65(30%~65%)。 (2)嗜酸性粒细胞(E):0.005~0.05(0.5%~5%)。 (3)嗜碱性粒细胞(B):0~0.01(0~1%)。 (4)淋巴细胞(L):成人0.20~0.45(20%~45%),儿童0.3~0.56(30%~56%)。 (5)单核细胞(M):成人0.02~0.06(2%~6%),儿童0.02~0.08(2%~8%)。 【临床意义】 (1)嗜中性粒细胞(N):增多或减少,同白细胞(WBC)。 (2)嗜酸性粒细胞(E):①增多。常见于过敏性疾病,寄生蚓病,某些皮肤病(如湿疹、牛皮癣等),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淋巴肉瘤,鼻咽癌,肺癌等。②减少。常见于伤寒、副伤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铜陵有色职工总医院朱荣志 (一)刺激技术和参数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BAEP)检测的刺激形式,临床常用为短声(click)刺激(click咔嗒声的实际频率取决于耳机、扬声器与患者外耳、中耳情况,常用耳机频率在2KHz或4-7KHz;人耳低强度短声兴奋区在2-4KHz,高强度者在2-8KHz)。短声的极性分为疏波短声和密波短声,临床常用疏波短声,因其I波较高,易于辨认。刺激强度有两种表示方法:一为听力级(HL),是就一组听力正常青年受试者,对刺激声的主观反应阈的平均强度;二为感觉级(SL),是受试者单耳刺激的主观阈值强度。对于听力正常的人,同一声强的SL和HL所检侧的BAEP,结果无明显差异;对于听力不正常的人,则必须用SL校正。临床常用声强为60~80dB (Sl或HL)。刺激速率的范围应包括0.5~100次/s,常用11~31次/s。刺激顺序一般采用单耳分侧刺激。另外,临床上要用低于刺激声30~40hB声强的白噪声掩蔽对侧耳。 (二)记录技术和参数: 经频谱分析,BAEP的优势高频在1000Hz左右,因而滤波带通高频止点至少为2000Hz,最好为3000Hz;低频截止点用100或150Hz,以滤去背景慢波,分析时间10~20ms,平均叠加1000次,如在病理情况下波幅降低,则可增加到2000次或更多高。在电极安放上,记录电极一般采用表面电极,置于头顶(Cz)或前额(FPz)均可。以刺激的同侧耳垂(Ai)或乳突(Mi)为参考,导联组合法通常用两导:C z-Ai(Mi)和Cz-Ac(Mc),增加对侧耳部为参考的目的是,该导联可记录到II-V波,且波IV、V波分化比较清楚,有助于分辨Cz-Ai导联的V波,也可间接提示产Cz-Ai导联I 波可能位置。 (三)、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发生源(附图-ABR各波来源示意图) 波I产生于与耳蜗紧密相连的一段听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或为与毛细胞相连接的听神经树突的突触后电位。波II可能具有两个发生源,一部分与听神经颅内段有关;另一部分与耳蜗核有关。波III与内侧上橄榄或耳蜗核的电活动有关。波IV可能源于外侧丘系及其核团(脑桥中上段)。波V源于外侧丘系上方或下丘(脑桥上段或中脑下段)。波VI和VII,推测可能分别源于外侧丘系和听放射。当然,界面电位(junctionary potential)的理论和它在BAEP发生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1、红细胞计数(RBC) 男:4.0~5.5 ×10的12次方/L(400万-550万个/mm3)。 女:3.5~5.0 ×10的12次方/L(350万-500万个/mm3)。 新生儿:6.0~7.0 ×10的12次方/L(600万-700万个/mm3)。 红细胞减少①红细胞生成减少,见于白血病等病:②破坏增多:急性大出血、严重的组织损伤及血细胞的破坏等③合成障碍:缺铁,维生素B12的缺乏等 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2、血红蛋白测定(HB或HGB) 男:120~160g/L(12-16g/dL)。女:110~150g/L(11-15g/dL)。儿童:120~140g/L(12-14g/dL)。 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3、白细胞计数(WBC) 成人:4~10 ×10的9次方/L(4000-10000/mm3)。新生儿:15~20 ×10的9次方/L(15000-20000/mm3)。 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 4、白细胞分类计数(DC) 白细胞分类(DC)英文缩写占白细胞总数的百分比 嗜中性粒细胞N 0.3 ~0.7 中性秆状核粒细胞 0.01 ~0.05 (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50 ~0.70 (50%-70%) 嗜酸性粒细胞E 0.005~0.05 (0.5%-5%) 嗜碱性粒细胞B 0.00 ~0.01 (0~1%) 淋巴细胞L 0.20 ~0.40 (20%-40%) 单核细胞M 0.03 ~0.08 (3%-8%)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慢性粒细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药中毒等。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减少多见于某些传染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