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民事诉讼立案制度研究——立案登记制施行后的制度衔接

我国民事诉讼立案制度研究——立案登记制施行后的制度衔接

立案登记管理制度(重编)范本

内部管理制度系列立案登记制度(标准、完整、实用、可修改)

编号:FS-QG-76183 立案登记制度 Sample registration system 说明:为规范化、制度化和统一化作业行为,使人员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提高工作效率和责任感、归属感,特此编写。 为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行使诉权,实现人民法院依法、及时受理案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等法律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人民法院对依法应该受理的一审民事起诉、行政起诉和刑事自诉,实行立案登记制。 第二条对起诉、自诉,人民法院应当一律接收诉状,出具书面凭证并注明收到日期。 对符合法律规定的起诉、自诉,人民法院应当当场予以登记立案。 对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起诉、自诉,人民法院应当予以释明。 第三条人民法院应当提供诉状样本,为当事人书写诉状

提供示范和指引。 当事人书写诉状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提出,由人民法院记入笔录。符合法律规定的,予以登记立案。 第四条民事起诉状应当记明以下事项: (一)原告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住所、联系方式,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联系方式; (二)被告的姓名、性别、工作单位、住所等信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等信息; (三)诉讼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与理由; (四)证据和证据来源; (五)有证人的,载明证人姓名和住所。 行政起诉状参照民事起诉状书写。 第五条刑事自诉状应当记明以下事项: (一)自诉人或者代为告诉人、被告人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文化程度、职业、工作单位、住址、联系方式; (二)被告人实施犯罪的时间、地点、手段、情节和危害后果等;

浅析立案登记制的完善

修改建议: 国家开放大学开放教育法学专业专科毕业论文 浅析立案登记制的完善 姓名张璐 学号1564001453019 工作单位宁夏音豪传媒有限公司 所在分校中宁电大 指导教师李磊 宁夏广播电视大学制

2017年11月 写作提纲 1.实施立案登记制的历史与背景 2.“立案难”问题日益突出 2.1 保障当事人诉权 2.2 健全司法解决纠纷的功能 2.3 民事起诉状要求过高 2.4 国民的滥诉行为增多 3.原因分析

内容摘要 立案登记制,作为诉讼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制度,是案件能否进入法院的第一关,是公民诉求能否得到实现的关键,切实关系到当事人的实体利益,关系到公民诉权的保证,关系到我国司法体制设立的合理程度。2015年5月前我国一直实行的是立案审查制度。现如今此种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当代的要求,极大限制了当事人行使权力,致使当事人一些符合形式要求的诉讼请求也无法进入法院,因此社会上出现了“立案难”的问题。所以在这次我国的司法改革中,立案登记制的改革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对西方两大法系的诉讼制度比较后,得出立案登记制在我国实行的困难,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因此提出了对于立案登记制完善的建议。 关键词:立案难、立案登记制

我国立案登记制的确立 一、实施立案登记制的历史与背景 2015年5月,由最高法院颁布的《关于人民法院推行立案登记制改革的意见》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登记立案若干问题的规定》的两个文件开始正式施行。这顺应了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的要求:改革法院受理案件的制度,变立案审查制为立案登记制,对人民法院依法应当受理的案件,做到有案必立、有诉必理,保障当事人的权利。在立案分离的我国司法界中,立案登记制的改革可以说是一次重大的变革。 在此之前,我国的立案与审判是分离的,立案制度采用的是立案审查制。这些制度的采用与苏联民事诉讼法对我国的影响不无关系。苏联实行的是立审分离的制度,审判员对于立案采取的是实质审查。我国虽然还没有制定民事诉讼法,但是最高人民法院于 1956 年 10 月起草并印发了一项重要文件,即《关于各级人民法院民事案件审判程序的总结》。这份文件规定了人民法院在处理一般民事案件所应当采用的程序性规定,第一次涉及了立案审查制度。 二、“立案难”问题日益突出 1991 年,我国制定并颁布了第一部正式实施的民事诉讼法。该法对于起诉的形式要件与实质要件等均做出了更加具体的规定。而 1997 年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立案工作暂行规定》则明确了立审分离的民事诉讼运行机制以及实行立案审查制,这无疑是符合当时“重行政、轻人权”的时代背景的。实行立案审查制,有利于法院对案件进行甄别、控制,与法院更多地将诉讼法看作规范自身的行为准则,忽视对起诉者全力保障的思想观点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时代的发展,立案审查制下产生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立案难”的呼声在社会上此起彼伏,甚至有曝出法院“有诉不理、拖延立案、增设门槛、年底不立”等情况,这对于我国司法公信力造成了损害,不利于司法权威的树立。此外,“立案难”的问题还表现在不接受起诉材料、不出具收据、不答复当事人、对社会影响较大的案件拖延立案甚至不立案等方面。影响立案的因素有很多,立案过程中避免不了对政治因素的考量。法院承载着维护社会稳定的重任,因此在审查起诉的过程中难免会受到社会、政治等因素的掣肘,审查并不那么“纯粹”。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改革立案审查制的呼声逐渐响起。此外,随着人权保障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保障人权开始成为时代的主流。2013 年实施的新刑事诉

关于人民法院推行立案登记制改革的意见(全文)

关于人民法院推行立案登记制改革的意见 发文单位:最高人民法院 发布日期:2015-4-15 生效日期:2015-5-1 2015年4月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人民法院推行立案登记制改革的意见》,最高人民法院4月15日印发了该意见,意见自5月1日起施行。 《关于人民法院推行立案登记制改革的意见》全文如下:关于人民法院推行立案登记制改革的意见 为充分保障当事人诉权,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的“立案难”问题,改革法院案件受理制度,变立案审查制为立案登记制,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等有关法律,提出如下意见。 一、立案登记制改革的指导思想 (一)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通过

立案登记制改革,推动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 (二)坚持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依法保障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方便当事人诉讼,做到公开、透明、高效。 (三)坚持有案必立、有诉必理。对符合法律规定条件的案件,法院必须依法受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借口阻挠法院受理案件。 二、登记立案范围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登记立案: (一)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提起的民事诉讼,有明确的被告、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依据,属于人民法院主管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的; (二)行政行为的相对人以及其他与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起的行政诉讼,有明确的被告、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根据,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的; (三)属于告诉才处理的案件,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以及被害人有证据证明应当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而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不予追究的案件,被害人告诉,

立案登记制的意义

立案登记制”为群众诉求敞开大门 改革法院案件受理制度,变立案审查制为立案登记制,对人民法院依法应该受理的案件,做到有案必立、有诉必理,才能保障当事人诉权。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的司法改革方案,其中一个突出亮点是:“改革法院案件受理制度,变立案审查制为立案登记制;对人民法院依法应该受理的案件,做到有案必立、有诉必理,保障当事人诉权。” 在当前的立案审查制度条件下,一部分案件会以不符合立案要求而被法院拒之门外,使当事人对于法院的司法救济丧失信心,转而去寻求别的救济途径,于是上访、信访事件频发。 改革法院案件受理制度,变立案审查制为立案登记制,对人民法院依法应该受理的案件,做到有案必立、有诉必理,才能保障当事人诉权。鉴于现行民事诉讼法规定的立案审查程序规定,只有经审查符合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明确的被告;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等四个硬性条件,法院才会立案,但凡有一项不符,法院就可能拒收诉状。由于普通公民在很多情况下并不能同时满足上述四个条件,法院从办案压力、纠纷解决、机制运转等方面综合考量后,以不符合条件拒绝一部分诉状也是现下常用的做法,这就致使法院有案不

立、有诉不理的流言不胫而走,司法公信力和法院、法官的形象难以树立。 立案登记制是对现行民事诉讼法的一次重大突破,从长远看,也为扩大司法权、提升司法公信奠定坚实的基础。立案登记制的建立,意味着不管诉讼标的多小,不管当事人的纠纷复杂还是简单,只要愿意通过诉讼的方式加以解决,到了法院就能依法立案,而且法院就能及时受理,并且加以审理裁判。从微观上讲,对于维护当事人的诉权,保证当事人的诉讼及时、合理有效的行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宏观的角度讲,它对于解决各类纠纷和矛盾,特别是经济纠纷矛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用立案登记制度代替现行的立案审查制度,说白了就是法院对老百姓诉求应依法受理。实行立案登记制度,扩大了法院的受案范围,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减少上访、信访事件的发生,缓解相关部门的压力。它既是一种化解社会矛盾的很好的改革举措,也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保障当事人财产权利、人身权利的一个重要举措。

浅析我国民事立案登记制度

浅析我国民事立案登记制度 最高人民法院于2014年12月通过《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确立了我国的民事诉讼立案登记制度。民事诉讼立案制度是民事诉讼主体进入司法程序的第一步,该制度与诉讼主体的诉权保障直接相关。本文通过浅析民事立案制度的概念、历史背景等,立案审查和立案登记的利弊比照和立案登记制存在的一些弊端,对于立案登记制度的确立与实施,笔者会提出几点完善立案登记制度的建议。 标签:立案登记制度;立案审查制度;民事诉讼 一、民事立案制度的相关概念和相关背景概述 (一)民事立案的定义。 立案是诉讼程序的开始阶段,立案在我国的《民事诉讼法》的“起诉和受理”一节中。立案和受理在我国语境中基本没有差别,如果一定要将两者区别开来,可以说“受理更加侧重于审查的过程,受理的结果是法院立案;立案更加侧重于结果,法院审查之后于以受理即为立案”针对民事立案,民事诉讼立案制度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它不仅是程序的起点,也是保护当事人权益的前沿阵地。诉权是当事人请求法院行使审判权以保护以保护其合法权益的权利,是当事人进行诉讼的基本权能。而立案具有确认诉权,保障行使诉权的的功能。 (二)民事立案制度的相关历史背景概述。 第一阶段就是新中国成立至八十年代中期,法院未设立专门的立案机构,缺少统一标准,立、审、职不独立,且由于缺乏监督,为立案环节的黑箱操作留下了较大空间。第二阶段是1986—1996年,此阶段国内部分地区法院试行立案、审判、监督分立,但由于改革上不彻底,仍未斩断立案与审判之间的关联,起诉难问题依旧存在。第三阶段是1996—2000年,该时期司法改革在全国积极展开,切断了立案、审判和执行间的利益线条,完善了监督体系,缓解了之前的问题。第四阶段是2000年至《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出台,在这一阶段内,“立审分立”制度下的立案审查制度逐步完善,起诉条件逐步细化,立案工作被进一步专业、规范化。这就是我国立案审查制的各个阶段。 二、立案审查制弊端和立案登记制优势 (一)立案审查制度的弊端。 从前述可以看出,立案审查制是指:当事人向法院起诉时,法院首先对诉讼要件进行实质审查,然后决定受理与否,其审查的内容包括主体资格、法律关系、诉讼请求及管辖权等。立案审查制的弊端如下: 第一,将诉讼要件作为起诉要件,导致起诉要件过高,出现不予受理与驳回

简评立案登记制度

简评立案登记制度 作者:黄璐温诗韵发布时间:2011-07-19 08:34:13 [内容摘要] 本文主要针对在我国“立案难”与“诉讼爆炸”的司法困境中所提出的立案登记制度进行讨论,并反对立案登记制度的设立。本文在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的视角下对立案登记制度进行审视,首先分析了其提出的司法背景并简略介绍评析了立案登记制度,而后对我国现在规定的起诉条件进行分析。作者认为我国国情不适宜设立立案登记制度,而应对我国的起诉条件等方面作出逐步修改等方面的改善的建议。 [关键词]立案难;诉讼爆炸;立案登记制度;起诉条件 在民事诉讼中,法院立案意味着民事纠纷进入了诉讼程序。在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中,诉讼程序都只能由当事人来启动,然而两大法系分属不同类型的法律传统:大陆法系属于法规出发型,英美法系为事实出发型。罗马民事诉讼的特征就是从规范出发来把握诉讼,以实体法为出发点并以实现实体权利为目的;日耳曼法则是由裁判者听取事件相关人的不满与主张,并去发现事件中应有的法,即“汝给吾事实,吾赐

汝法律”。这导致了在两大法系中,民事纠纷的利害关系人在向司法系统请求司法救济中面临着不同高度的门槛。 在英美法系中,民事诉讼法对于立案标准的规定相对宽松,只要存在实体利益上确实有救济的需要便可立案。而大陆法系的民事诉讼法对起诉条件则作出相对确定的条款,也就是说,大陆法系的民事诉讼法的起诉门槛普遍比英美法系的民事诉讼法的高。特别在我国,随着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民事纠纷的数量猛增同时引起了“诉讼爆炸”现象。现在我们面临着一个进退两难的困境:一方面司法资源有限,案件数量激增已快超过司法系统的能力范围;一方面民事主体的权利实际上受到侵害。 一、立案登记制度的设立 这样的现象引起了我国民事诉讼法学者的深思,我们是否需要修改我国民事诉讼法中起诉条件的有关条款?该怎么修改?部分学者在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突破了大陆法系的框架而向英美法系相关制度探讨,从而寻找该问题的解决方案。部分学者通过向英美法系的研究和借鉴之后提出立案登记制度的建议。该建议的提出引起了学界的极大反响,部分学者认为这样的变革能够及时地解决“立案难”问题,但有部分学者认为立案登记制度的设立不科学,不适合我国现行法律。作者对此支持后者意见。作者认为立案登记制度虽说是借鉴英美法系并考虑了我国国情,模仿外国的诉答程序的

行政诉讼立案登记制度研究

行政诉讼立案登记制度研究 摘要:在即将在2015年5月1日施行的《行政诉讼法》的修改中可以看到一个重要的变化,将我国的行政诉讼立案审查制转变为了登记制,立案登记制度指法院对于当事人所提交的诉状仅进行形式审查,就予以立案登记,依法保障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方便当事人诉讼。行政诉讼立案登记制度主要体现了行政诉讼的诉权保护原则和立审分离原则,有助于缓解我国目前的行政案件难处理的困境。立案登记制可能在实行中会面临各种实践难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处理以达到对该制度修正和完善的效果。 关键词:审查制;登记制;诉权保护;实践难题 The research of 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 case-filing registration system Abstract: In this regard, the Administrative Procedure Law in modifying the upcoming May 1, 2015 can be seen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significant change in the registration system, Modifications of the 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 Law change our country?s 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 case-filing review system to the registration system. Case-filing registration system means that the court only formally reviews for the complaint submitted by the parties and then gives case-filing registration,Safeguard the parties exercise their litigation rights, convenient in lawsuit. 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 case-filing registration system mainly reflects the principle of the 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 right protection and the principle of separation case-filing from review and this helps to alleviate the present plight in handling intractable administrative cases. Case-filing registration system may face a variety of practical problems in the implementation and through analysis of these issues, the effects of system correction and improvement can be achieved. Keywords: review system; registration system; 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 right protection; practice problems 2015年5月1日修订后的《行政诉讼法》将开始实行,新行诉法的第五十一条:“人民法院应当在接到起诉状时当场予以登记,并出具注明收到日期的的书面凭证。起诉状内容欠缺或者有其他错误的,应当给予指导和释明,并一次性告知当事人补正。不得未经知道和释明即以起诉不符合条件为由不接受起诉状的

最高院关于立案登记制若干问题的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登记立案若干问题的 规定》已于2015年4月13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647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5年5月1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 2015年4月15日 为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行使诉权,实现人民法院依法、及时受理案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等法律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人民法院对依法应该受理的一审民事起诉、行政起诉和刑事自诉,实行立案登记制。 第二条对起诉、自诉,人民法院应当一律接收诉状,出具书面凭证并注明收到日期。 对符合法律规定的起诉、自诉,人民法院应当当场予以登记立案。 对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起诉、自诉,人民法院应当予以释明。 第三条人民法院应当提供诉状样本,为当事人书写诉状提供示范和指引。 当事人书写诉状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提出,由人民法院记入笔录。符合法律规定的,予以登记立案。 第四条民事起诉状应当记明以下事项: (一)原告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住所、联系方式,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联系方式; (二)被告的姓名、性别、工作单位、住所等信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等信息; (三)诉讼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与理由; (四)证据和证据来源;

(五)有证人的,载明证人姓名和住所。 行政起诉状参照民事起诉状书写。 第五条刑事自诉状应当记明以下事项: (一)自诉人或者代为告诉人、被告人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文化程度、职业、工作单位、住址、联系方式; (二)被告人实施犯罪的时间、地点、手段、情节和危害后果等; (三)具体的诉讼请求; (四)致送的人民法院和具状时间; (五)证据的名称、来源等; (六)有证人的,载明证人的姓名、住所、联系方式等。 第六条当事人提出起诉、自诉的,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一)起诉人、自诉人是自然人的,提交身份证明复印件;起诉人、自诉人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提交营业执照或者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身份证明书;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能提供组织机构代码的,应当提供组织机构被注销的情况说明; (二)委托起诉或者代为告诉的,应当提交授权委托书、代理人身份证明、代为告诉人身份证明等相关材料; (三)具体明确的足以使被告或者被告人与他人相区别的姓名或者名称、住所等信息; (四)起诉状原本和与被告或者被告人及其他当事人人数相符的副本; (五)与诉请相关的证据或者证明材料。 第七条当事人提交的诉状和材料不符合要求的,人民法院应当一次性书面告知在指定期限内补正。 当事人在指定期限内补正的,人民法院决定是否立案的期间,自收到补正材料之日起计算。 2

立案登记制度最高院

发布单位】最高人民法院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15-04-15 【生效日期】2015-05-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最高人民法院网 2015年4月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人民法院推行立案登记制改革的意见》,最高人民法院4月15日印发了该意见,意见自5月1日起施行。 《关于人民法院推行立案登记制改革的意见》全文如下: 关于人民法院推行立案登记制改革的意见 为充分保障当事人诉权,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的“立案难”问题,改革法院案件受理制度,变立案审查制为立案登记制,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等有关法律,提出如下意见。 一、立案登记制改革的指导思想

(一)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通过立案登记制改革,推动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 (二)坚持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依法保障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方便当事人诉讼,做到公开、透明、高效。 (三)坚持有案必立、有诉必理。对符合法律规定条件的案件,法院必须依法受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借口阻挠法院受理案件。 二、登记立案范围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登记立案: (一)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提起的民事诉讼,有明确的被告、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依据,属于人民法院主管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的; (二)行政行为的相对人以及其他与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起的行政诉讼,有明确的被告、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根据,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的; (三)属于告诉才处理的案件,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以及被害人有证据证明应当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而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不予追究的案件,被害人告诉,且有明确的被告人、具体的诉讼请求和证明被告人犯罪事实的证据,属于受诉人民法院管辖的;

立案登记制的影响与应对措施

立案登记制的影响与应对措施 李益松李志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明确提出:改革法院案件受理制度,变立案审查制为立案登记制,对人民法院依法应该受理的案件,做到有案必立、有诉必理,保障当事人诉权。立案登记制的确立,从制度上避免了因地方干预、案件敏感等非法律因素所致的立案难现象,对保障当事人的合法诉权、避免发生因“诉讼无门”引发的上访现象意义重大。 对于纠纷当事人来说,立案登记并不意味将一切纠纷交由法院来审理解决。立案登记保障的是依法应予受理案件的当事人诉权,并未扩张法院案件主管和管辖的范围。对于法院来说,实行立案登记制之后,原本被排除在立案之外的纠纷就有可能被纳入诉讼程序中,短时期内,人民法院的收案数势必会较快增长。当下,法院应当着手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应对工作。 第一,继续做好立案前释明分流工作。我国目前没有实行律师强制代理制度,在部分群众法律意识还有待提高的现实情况下,立案前对当事人提起的诉讼仍有必要就诉讼风险、案件主管、管辖等问题进行提示、解释。防止出现当事人因对法律不了解,违背其真实意愿“被动”立案,既增加了当事人的讼累,也浪费了司法资源。立案登记制施行后,立案前的释明分流工作仍应坚持,借助此环节分流出一批本不应进入诉讼的纠纷。不过释明应以当事人坚持起诉为界限,防止“不立不裁”现象借道释明提示再次出现。 第二,试点探索立案部门职能改革。笔者认为,立案登记制意味着立案阶段法官不再从程序和实体上审查当事人的起诉应否受理,只需针对起诉是否符合形式要件进行“挂号”式登记。这一变化也意味着法院的立案庭在人员配备和部门职能上需要一并配套转变。首先,

立案登记制度的本质

立案登记制度的本质 《民事诉讼法》专家建议稿第四稿已经准备就绪,拟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此次修改 稿的一个重大突破,是用立案登记制度代替现行的立案审查制度,即法院不能拒接老百姓 诉状。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规定了立案审查程序,经审查符合起诉条 件的,才予以立案受理。在这种情况下,现行法律规定与司法实践中的某些不当操作,致 使一些当事人被排除在司法程序之外,造成打官司立案难。更有一些法院明确限定立案范围,如《中国青年报》报道中所言,某高级法院下发的内部文件规定,对集资纠纷、土地 纠纷、职工下岗等13类“涉及面广、敏感性强、社会关注”的案件暂不受理。为此,造 成部分老百姓申诉无门。 日前,广东省府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三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意 见的通知,就广东提前1个月推行“一照一码”改革进行整体部署,落实部门职责,明确 工作任务。随后,省工商局、省质监局等八部门转发《工商总局等六部门关于贯彻落实;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三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的意见的通知》,就全省实施改革 的具体操作问题予以明确。 而在一些奉行“当事人主义”的法治发达国家中,民事案件不存在立案审查问题,只 要当事人起诉,就可以进入诉讼程序,法院只办理登记排期手续。依据这些国家民事诉讼 规则的有关规定,诉状交由法院直接由书记官进行格式审查,书记官的职责是找出具体的 错误,以使律师纠正。但是,书记官不得仅因提交文件的格式不适当而推绝接受所提交的 任何文件。也就是说,立案只限于格式审查,不对内容进行审查,后者是法院审判的事情。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现行的民事诉讼立案审查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公民 寻求法律救济的途径。而司法救济作为“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这样的结果意味着 一些民事诉讼当事人可能无缘在法律这个公正的平台上维护各自权利,意味着民情民怨缺 少了一个理性的出口,长期发展下去,将会动摇法院和法律的权威性,并给建设法治社会 与和谐社会的努力造成障碍。 据悉,2020年中考,哈尔滨市省重点高中配额生比例还将进一步提高,到2020年, 中考省重点高中配额生比例将由现在的50%增加至70%。业内人士表示,随着配额生比例 的不断增加,中考已经由原本全市范围的学习成绩高低竞争,转变为学校内部学生之间的 竞争。 法律职业人员是指具有共同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职业伦理和从业资格要求,专门 从事立法、执法、司法、法律服务和法律教育研究等工作的职业群体。担任法官、检察官、律师、公证员、法律顾问、仲裁员(法律类)及政府部门中从事行政处罚决定审核、行 政复议、行政裁决的人员,应当取得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国家鼓励从事法律法规

简评立案登记制度

简评立案登记制度 摘要立案登记制度于2006年在“民事诉讼法修订专家建议稿”中出现,该意见稿建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立案制度应采用立案登记制度。新民事诉讼法颁布后,很明显,我国立案审查制度没有被立案登记制度替换,但是,对于我国是否适合实行立案登记制度的研究从未停止过。因此,本文也对这个具有争议和现实意义的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立案登记立案审查法规出发型权利保护要件 中图分类号:d925.3 文献标识码:a 一、立案登记制度的涵义、特点和运作程序 立案登记制度即当事人向法院提起诉讼,提交了符合要求的起诉状,法院无需进行审查就应立案登记,法院不得拒收当事人的起诉状。英美法系的很多国家在立案制度方面,实行立案登记制度。江伟教授在《民事诉讼法修订专家建议稿》中建议实行立案登记制度。立案登记制度,旨在保护当事人的诉权,为确保诉权免遭侵害及有效行使,让群众‘告状有门’。 立案登记制度要求法院对当事人的起诉状只进行形式审查,只要当事人提交的起诉状符合法定的形式要求,人民法院就应当登记立案,无需进行实质内容的审查,也不得拒收当事人的起诉状。这大大提高了当事人进入诉讼程序的可能性,降低了门槛。但是,制度需要具体的程序性规定来细化,如果引进外来制度,应该关注一个

前置性问题,即立案登记制度在其他国家的司法实践中是怎样运行的。以美国为例,美国联邦地区法院开庭审理之前的民事诉讼流程为: 流程一:美国联邦地区法院设有书记处,律师把起诉状提交给接待书记员,接待书记员对起诉状的格式进行审查,按照《联邦民诉规则》第5条第5款的规定,“书记员不得因提交文件的格式不适当而拒绝接受所提交的任何文件”。也就是说,接待书记员工作之一,就是在错误发生之前或发生之时找出错误,并向提交文件的律师指出不一致之处,以便该律师能够在提交之前纠正文件。 流程二:助理书记员给每个新的诉讼案件编上连续的民事备审案件号码,然后将该案件号码记入管理登记簿,并在各个诉讼文件上标注号码。 流程三:书记员处将管理登记簿中的案件安排给地区法官和治安法官,一般通过计算机编程这种能确保随机选择的程序来进行的。流程四:在起诉状提交并对新案指派了司法官员以后,起诉状就转交给备审案件书记员。 流程五:送达诉讼文书、当事人双方代理律师调查取证。 流程六:审前日程安排会议,法院一般要求律师至少参加一次审前日程安排会议。通过日程安排会议可以明确或缩小争点,这样能促进和解或缩短庭审过程。 根据美国的民事立案过程,可以将立案登记制度的特点归纳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