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简评立案登记制度

简评立案登记制度

简评立案登记制度
简评立案登记制度

简评立案登记制度

作者:黄璐温诗韵发布时间:2011-07-19 08:34:13

[内容摘要] 本文主要针对在我国“立案难”与“诉讼爆炸”的司法困境中所提出的立案登记制度进行讨论,并反对立案登记制度的设立。本文在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的视角下对立案登记制度进行审视,首先分析了其提出的司法背景并简略介绍评析了立案登记制度,而后对我国现在规定的起诉条件进行分析。作者认为我国国情不适宜设立立案登记制度,而应对我国的起诉条件等方面作出逐步修改等方面的改善的建议。

[关键词]立案难;诉讼爆炸;立案登记制度;起诉条件

在民事诉讼中,法院立案意味着民事纠纷进入了诉讼程序。在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中,诉讼程序都只能由当事人来启动,然而两大法系分属不同类型的法律传统:大陆法系属于法规出发型,英美法系为事实出发型。罗马民事诉讼的特征就是从规范出发来把握诉讼,以实体法为出发点并以实现实体权利为目的;日耳曼法则是由裁判者听取事件相关人的不满与主张,并去发现事件中应有的法,即“汝给吾事实,吾赐

汝法律”。这导致了在两大法系中,民事纠纷的利害关系人在向司法系统请求司法救济中面临着不同高度的门槛。

在英美法系中,民事诉讼法对于立案标准的规定相对宽松,只要存在实体利益上确实有救济的需要便可立案。而大陆法系的民事诉讼法对起诉条件则作出相对确定的条款,也就是说,大陆法系的民事诉讼法的起诉门槛普遍比英美法系的民事诉讼法的高。特别在我国,随着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民事纠纷的数量猛增同时引起了“诉讼爆炸”现象。现在我们面临着一个进退两难的困境:一方面司法资源有限,案件数量激增已快超过司法系统的能力范围;一方面民事主体的权利实际上受到侵害。

一、立案登记制度的设立

这样的现象引起了我国民事诉讼法学者的深思,我们是否需要修改我国民事诉讼法中起诉条件的有关条款?该怎么修改?部分学者在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突破了大陆法系的框架而向英美法系相关制度探讨,从而寻找该问题的解决方案。部分学者通过向英美法系的研究和借鉴之后提出立案登记制度的建议。该建议的提出引起了学界的极大反响,部分学者认为这样的变革能够及时地解决“立案难”问题,但有部分学者认为立案登记制度的设立不科学,不适合我国现行法律。作者对此支持后者意见。作者认为立案登记制度虽说是借鉴英美法系并考虑了我国国情,模仿外国的诉答程序的

形式而提出的,但在我国大陆法系的土壤上引进模仿英美法系长久以来形成的诉答程序而形成的立案登记制度,作者认为该设立带有极大的“生搬硬套”色彩,不具有合理性与可操作性。在对立案登记制度作出评价之前,作者将先对民事诉讼起诉条件的有关争议点进行讨论并对立案登记制度进行简略介绍。

(一)起诉条件争议点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08条规定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1、原告必须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2、有明确的被告;

3、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4、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法院管辖。

1.“直接利害关系”

在第一个条件中,“直接利害关系”该如何理解?“直接利害关系”是指请求人民法院保护的利益是属于提起诉讼的当事人自己的利益或者受其管理和支配的利益。直接利益关系实际上是一种民事权利义务关系,从实体权利的角度去鉴定提出请求人是否为适格当事人。这样也意味着我国民事诉讼的立案审查包括了形式审查这必要部分外还包括一定的实体审查。

然而在美国,民事诉讼法对于直接利害关系的界定与我国的定义有一定的区别。直接利害关系(interest),在美国民事诉讼法中并非以实体法所规定的权利义务为依据,而是指客观上存在的法律应当予以救济的某种权益。而且这种利害关系只是形式意义上的利害关系。举一简单例子,如果一位男士追求一位女士,在追求过程中男士花了一定数额物资但仍然没有成功。若这位男士向法院提出要求该女士支付约会中应支付部分的请求,法院应当立案。然而在我国,这样的诉讼请求不符合我国民事诉讼法的立案条件,换言之,法院不会因此立案。这就可以看出,在英美法系的民事诉讼法中,只要原告声称他的起诉是为了他的合法权益即可。而这一点也成为了支持设立立案登记制度学者的重要论点之一。部分学者认为我国民事诉讼法所设置的立案审查过于严苛,导致了相关利害关系人不能得到或者不能及时得到司法救济,所以认为我国应该设立立案登记制度,保障诉权的顺利行使。

2.具体的诉讼请求、事实和理由

这规定是起诉条件中最受质疑之处。有些学者认为此条款所规定的标准过于模糊,特别在我国法官习惯于严格依照法条办案的情况下,法官难于掌握“具体”的标准。“具体”在法官的自由裁量权之下范围参差不齐,又鉴于当下法院工作量超荷,“具体”的范围存在缩小的可能性与趋势。这是“起诉难”

的另一原因。

在美国民事诉讼法中,法典式诉答程序中起诉状的要求仅需包括构成诉讼原因的事实陈述,即原告必须能够表明自身法律上的权利和被告过错的行为的事实。而联邦式诉答程序要求起诉状应阐明法院的管辖权、简要陈述表明有权获得救济和所寻求的救济判决的诉讼请求。由此可见,联邦式诉答程序中对起诉状的事实细节要求并不高。相比之下,我国民事诉讼法对起诉状所规定的“具体的诉讼请求、事实和理由”要求相关利害关系人在起诉状中把案件相关实体事实作出具体阐述,显得有将立案审理后所涉及的实体审查提前之嫌,法院的介入过早也过于深入。另外,法院对起诉状进行的、存在形式与实体审查的立案审查过程不公开,得不到合理监督。

(二)立案登记制度

立案登记制度的具体架构在我国还没有形成统一意见,但各种学说对该制度的描述大概轮廓为当事人向法院提起符合格式的起诉状,法院不得拒收并及时立案。原来立案审查中涉及实体部分便被分离出来并推延到立案之后。这样看来,立案登记制度将所有民事诉讼请求都纳入诉讼程序,然后再对这些纠纷是否具有诉之利益进行判断。从表面看来,该制度在我国的设立确实可以消除“起诉难”的问题,因为立案登记制度的设置就像“快刀砍乱麻”,一下就把原来的起诉条

件都大大放宽,仅留下形式条件。但这样一个长于英美法这样的事实出发型法律土壤中的成果经过这样粗糙的加工后能够在我国法规出发型的法律制度中嵌入和继续成长吗?作者对此不抱乐观态度。

二、对立案登记制度的质疑

(一)立案登记制的立案审查

英美法的民事诉讼中,起诉状由法官签发,这也就是说法官在原告递交起诉状之前已作出了一定的审查,而且该审查包括了形式审查和一定程度上的实体审查。但立案登记制度的起诉状是由民事纠纷利害关系人在相关法律的指导下所制作的。由此看出,起诉状在递交法院前未经任何实质意义上的审查。总得来说,这样的诉状只需要具备了原告、被告及请求事由(尚不论请求事由的规范性)等几个部分便可启动诉讼程序。

1.主管与管辖权

虽然这样的处理可以尽可能地纳入更多的诉讼请求,但我们必须要看到这样的“囊括”隐藏着许多问题。首先,立案登记制度采纳了诉答程序中“不得拒收起诉状”规范,但此举没有考虑到法官在签发起诉状之时已经初步审查了案件的管辖权,而且对起诉状的要求中包括了对具有管辖权的阐明。但在立案登记制度中如何进行管辖审查?既然“不得拒收起诉状”,那也意味着法院正式立案前只能对诉状形式进行审

查,至于管辖权的审查已涉及实体部分,则须拖延到立案后。若立案法院对该案不具有管辖权还必须转移管辖,如此一举则损耗了大量司法资源和时间。在现时司法资源紧张、诉讼打爆炸的背景下,如此繁琐、低效率的操作只会使现状恶化。

此外,虽说立案登记制度能够最大量地容纳诉讼请求,但我们必须在主管制度之下运行。我国的国情是人们的普遍法律素质不是很高,他们提交诉状之时未必将主管制度与管辖制度考虑在内。特别是在最近几年里,我国行政机关在执法过程中与人们产生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冲突,立案登记制度将会导致许多应由行政机关或其他处理的案件错误进入了民事诉讼程序,最后被驳回。还有另外一些政治敏感度高的案件也将会受到同样处理。这样的后果,一方面浪费了大量的司法资源,一方面是“一事不再理”原则会造成部分民事主体的合法权利失去司法救济的机会,再者还可能引起不良社会影响。

2.立案登记与后续程序接轨

即使我们忽略上述的主管与管辖问题,我们采取“不拒收起诉状”,但立案后怎么开展诉讼程序呢?

在立案审查制度中,立案条件的审查是在立案之前,案件的形式审查与部分实体审查都由立案庭进行。但在立案登记制度中,立案庭的工作仅是机械地审查诉状的格式,而部分实体审查在什么时候审查?该由谁负责?

一般来说,案件的审查应该在审前程序之前完成,那也就是说在举证与答辩之前完成。但这样的嵌入,案件审查的时间如何与诉讼时效制度融合?是在不改变审限的情况下纳入举证与答辩期限中,还是改变审限而增加一个期限?在前者中,这样的设置无疑是对当事人诉讼权利的侵犯。因为这有在案件通过审查之后当事人才可以进行举证和答辩,而立案后审查纳入举证与答辩期限中实为缩短当事人的举证和答辩期间。在后者中,若另设一个诉讼时效,则必须延长整个审限,这将拖延了对当事人的司法救济。

第二个问题中,立案后审查由谁负责?按程序的进行看来,案件通过了立案庭,按道理应该转到法官手上。第一种情况,若在立案后审查时法官发现法院对案件不具备管辖权,该情况如上述讨论中所说,需要转移管辖,此举损耗大量司法资源,手续繁杂、效率低。第二种情况,若法官审查发现案件不属于法院主管或者不具备足够立案条件,即不具备诉之利益,法官只能对此作出不予受理的裁定。然而对于当事人来讲,立案后未经庭审便被驳回,这与其希望得到实质判决的期待存在极大差距,因此多数当事人不会就此罢了而提起上诉,上诉案件数量将迅速增长,法院压力随之增加,而且压力从初审法院上升到二审法院。第三种情况,若案件通过了审查,这是否意味着法官作出在接下来的庭审中将作出实质裁判的承诺而不得作出驳回起诉的裁定呢?若法官

作出了驳回起诉的裁定是否与其通过立案后审理的裁定有所矛盾,违背了司法统一性?

3.“宽进口”与有限司法力量

立案登记制度是在“立案难”的背景下,借鉴英美法系“宽进口”而提出的。然而在英美法中,民事诉讼程序中存在较长、较完善的审前程序。在进入审理环节之前,审前程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消化了这些纠纷,从而减少进入庭审的案件。再加上英美法的诉讼程序与替代性纠纷解决方法之间的接轨比较完善,因此,即使其立案门槛低,但其审前程序可以较好地缓解法院审理的压力。我国审前程序较短,也没有前者般完善,不能缓冲“宽进口”的压力,立案登记制度的设立将变相加重了法官的负担。

三、立案登记制度不适合我国法律传统

立案登记制度是模仿英美法系的诉答程序所提出的创新,但是正如上文提到,英美法系为事实出发型,因而其对于救济的必要也是从实际利益的角度去界定。整个民事诉讼制度相对于法规出发型的大陆法系民事诉讼制度较为灵活,无数的案例不断造法,不停地完善实体法制度,因而该民事诉讼制度可及时地更新,适应一直随社会发展而变化的各种各样的诉求。而我国以大陆法系法规出发型色彩为主的民事诉讼制度所能提供的司法救济以我国实体法所规定的各种实体权利为依据。同时我国法律制度不支持判例法习惯,因

而我国实体法的规定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同样的,民事诉讼制度所能提供的司法救济也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立案登记制度在兼容判例法习惯的法律制度法律土壤上形成,而在我国不具备这样相对灵活的实体法基础上设立该制度,不仅不可以缓解“诉讼爆炸”的压力,反而起到副作用。因为实行立案登记制度后,以各种各样“权利”提出的诉求将会涌现,如“亲吻权”、“呼吸权”、“视觉畅通权”等非法定权利。然而在我国法律制度中没有相关的条款对此类非法定权利的救济作出规定。若要将此制度硬搬到我国民事诉讼制度中,其结果也只可能会使更多人们对法律失望,对法律产生越来越多迷惑,从而失去对法律权威的信仰。

立案登记制度的完美植入对我国的法律制度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改变我国的法律传统,进一步融入英美法系法律色彩,修改我国民事实体法与民事诉讼法。这样变动可能会导致整个法律制度甚至社会秩序逐步混乱。如此举动完全不符合经济原则,更是违背我国和谐社会构建的要求。而且稳定性是法律的本质属性之一,即使存在上文中提出起诉条件的几个争议点和出现“立案难”现象,也不必以变革变整个制度作为解决方案。我们可以以逐步修改来解决这个问题,而且这更能为法律制度发展所接受,同时也更适合为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秩序。

首先,我国对于“直接利害关系”的规定确实过于大概。

何为“直接利害关系”?现在民事诉讼法学说中对其有着各种各样的定义,但通说认为“直接”是属于当事人的利益自己的或者受其管理和支配的利益。作者认为这样的定义还不够细化。诉有形成之诉、给付之诉和确认之诉,每一种诉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其具体的“直接利害关系”都不同。如能针对每种诉的特点而做出相应的“直接利害关系”定义,这将能为诉权的行使提供了更好的保障,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立案难”问题。另外,作者认为“利害关系”的定义应该进一步完善规定,当然,这需要以实体法修改为支持。第二,“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规定不够完善。“具体”的标准是什么?作者认为,这点上我们可以借鉴英美法的联邦式诉答中对诉状的规定。根据《联邦民事诉讼法规则》原告要提交的起诉状中必须包括三个最基本的要件:其一、管辖权,要求简明阐明法院的管辖权根据;其二,诉讼请求的陈述,要求简要陈述表明有权获得救济的诉讼请求;其三,救济,要求写明所寻求的作出救济判决的请求。这三大要求正好是立案审查的审查对象,如此直接要求体现在诉状中可为立案审查提供极大的便利,立案审查的效率将大大提高。另外,针对审查不公开这点争议,作者认为可以在立案审查中增加这样一项:若案件不具备起诉条件而不予受理,法院应给予民事纠纷利害关系人一份法律文件反映不受理的原因,而且要写明因哪个条件等详细原因,这样便可对不公开的立案审

查进行适当的监督。

立案登记制度,确实可以暂时解决“立案难”的问题,但却是以巨大的司法资源浪费和制度混乱危机为代价,我们不必舍近取远。虽然当下形势不容乐观,问题也日益严重,但我们的法律稳定性和社会发展的稳定性要求我们不能快刀砍乱麻,而是认真分析问题,依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逐步改变。所以,我国民事诉讼制度不应设立立案登记制度。

参考文献:

[1]中村英郎.新民事诉讼法讲义[M].陈刚,郭美松,林剑锋,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80.

[2]田平安主编.民事诉讼法原理[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 278页。

[3]汤维建.《规则与判例丛书:美国民事诉讼法规则》[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

[4]田平安主编.民事诉讼法原理[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278.

[5]汤维建.《规则与判例丛书:美国民事诉讼法规则》[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137.

立案登记管理制度(重编)范本

内部管理制度系列立案登记制度(标准、完整、实用、可修改)

编号:FS-QG-76183 立案登记制度 Sample registration system 说明:为规范化、制度化和统一化作业行为,使人员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提高工作效率和责任感、归属感,特此编写。 为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行使诉权,实现人民法院依法、及时受理案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等法律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人民法院对依法应该受理的一审民事起诉、行政起诉和刑事自诉,实行立案登记制。 第二条对起诉、自诉,人民法院应当一律接收诉状,出具书面凭证并注明收到日期。 对符合法律规定的起诉、自诉,人民法院应当当场予以登记立案。 对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起诉、自诉,人民法院应当予以释明。 第三条人民法院应当提供诉状样本,为当事人书写诉状

提供示范和指引。 当事人书写诉状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提出,由人民法院记入笔录。符合法律规定的,予以登记立案。 第四条民事起诉状应当记明以下事项: (一)原告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住所、联系方式,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联系方式; (二)被告的姓名、性别、工作单位、住所等信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等信息; (三)诉讼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与理由; (四)证据和证据来源; (五)有证人的,载明证人姓名和住所。 行政起诉状参照民事起诉状书写。 第五条刑事自诉状应当记明以下事项: (一)自诉人或者代为告诉人、被告人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文化程度、职业、工作单位、住址、联系方式; (二)被告人实施犯罪的时间、地点、手段、情节和危害后果等;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推行立案登记制改革的意见》全文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推行立案登记制改革的意见 为充分保障当事人诉权,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的“立案难”问题,改革法院案件受理制度,变立案审查制为立案登记制,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等有关法律,提出如下意见。 一、立案登记制改革的指导思想 (一)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通过立案登记制改革,推动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 (二)坚持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 依法保障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方便当事人诉讼,做到公开、透明、高效。 (三)坚持有案必立、有诉必理。 对符合法律规定条件的案件,法院必须依法受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借口阻挠法院受理案件。

二、登记立案范围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登记立案: (一)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提起的民事诉讼,有明确的被告、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依据,属于人民法院主管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的; (二)行政行为的相对人以及其他与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起的行政诉讼,有明确的被告、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根据,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的; (三)属于告诉才处理的案件,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以及被害人有证据证明应当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而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不予追究的案件,被害人告诉,且有明确的被告人、具体的诉讼请求和证明被告人犯罪事实的证据,属于受诉人民法院管辖的; (四)生效法律文书有给付内容且执行标的和被执行人明确,权利人或其继承人、权利承受人在法定期限内提出申请,属于受申请人民法院管辖的; (五)赔偿请求人向作为赔偿义务机关的人民法院提出申请,对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等作出的赔偿、复议决定或者对逾期不作为不服,提出赔偿申请的。

浅析立案登记制的完善

修改建议: 国家开放大学开放教育法学专业专科毕业论文 浅析立案登记制的完善 姓名张璐 学号1564001453019 工作单位宁夏音豪传媒有限公司 所在分校中宁电大 指导教师李磊 宁夏广播电视大学制

2017年11月 写作提纲 1.实施立案登记制的历史与背景 2.“立案难”问题日益突出 2.1 保障当事人诉权 2.2 健全司法解决纠纷的功能 2.3 民事起诉状要求过高 2.4 国民的滥诉行为增多 3.原因分析

内容摘要 立案登记制,作为诉讼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制度,是案件能否进入法院的第一关,是公民诉求能否得到实现的关键,切实关系到当事人的实体利益,关系到公民诉权的保证,关系到我国司法体制设立的合理程度。2015年5月前我国一直实行的是立案审查制度。现如今此种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当代的要求,极大限制了当事人行使权力,致使当事人一些符合形式要求的诉讼请求也无法进入法院,因此社会上出现了“立案难”的问题。所以在这次我国的司法改革中,立案登记制的改革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对西方两大法系的诉讼制度比较后,得出立案登记制在我国实行的困难,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因此提出了对于立案登记制完善的建议。 关键词:立案难、立案登记制

我国立案登记制的确立 一、实施立案登记制的历史与背景 2015年5月,由最高法院颁布的《关于人民法院推行立案登记制改革的意见》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登记立案若干问题的规定》的两个文件开始正式施行。这顺应了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的要求:改革法院受理案件的制度,变立案审查制为立案登记制,对人民法院依法应当受理的案件,做到有案必立、有诉必理,保障当事人的权利。在立案分离的我国司法界中,立案登记制的改革可以说是一次重大的变革。 在此之前,我国的立案与审判是分离的,立案制度采用的是立案审查制。这些制度的采用与苏联民事诉讼法对我国的影响不无关系。苏联实行的是立审分离的制度,审判员对于立案采取的是实质审查。我国虽然还没有制定民事诉讼法,但是最高人民法院于 1956 年 10 月起草并印发了一项重要文件,即《关于各级人民法院民事案件审判程序的总结》。这份文件规定了人民法院在处理一般民事案件所应当采用的程序性规定,第一次涉及了立案审查制度。 二、“立案难”问题日益突出 1991 年,我国制定并颁布了第一部正式实施的民事诉讼法。该法对于起诉的形式要件与实质要件等均做出了更加具体的规定。而 1997 年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立案工作暂行规定》则明确了立审分离的民事诉讼运行机制以及实行立案审查制,这无疑是符合当时“重行政、轻人权”的时代背景的。实行立案审查制,有利于法院对案件进行甄别、控制,与法院更多地将诉讼法看作规范自身的行为准则,忽视对起诉者全力保障的思想观点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时代的发展,立案审查制下产生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立案难”的呼声在社会上此起彼伏,甚至有曝出法院“有诉不理、拖延立案、增设门槛、年底不立”等情况,这对于我国司法公信力造成了损害,不利于司法权威的树立。此外,“立案难”的问题还表现在不接受起诉材料、不出具收据、不答复当事人、对社会影响较大的案件拖延立案甚至不立案等方面。影响立案的因素有很多,立案过程中避免不了对政治因素的考量。法院承载着维护社会稳定的重任,因此在审查起诉的过程中难免会受到社会、政治等因素的掣肘,审查并不那么“纯粹”。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改革立案审查制的呼声逐渐响起。此外,随着人权保障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保障人权开始成为时代的主流。2013 年实施的新刑事诉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登记立案工作流程规定(试行)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登记立案工作流程规定(试行) 为全面推进立案登记制改革工作,规范全省法院登记立案工作,4月29日,江苏高院印发了《登记立案工作流程规定(试行)》及其附件文书样式,全文如下: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登记立案工作流程规定 (试行) 为切实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诉讼权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登记立案若干问题的规定》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结合江苏工作实际,制定以下工作流程。 第一条人民法院对依法应该受理的案件,实行登记立案,做到有案必立、有诉必理,依法保障当事人的合法诉权。 第二条人民法院的立案庭(诉讼服务中心)统一负责一审民事起诉、行政起诉、刑事自诉案件和申请强制执行、国家赔偿案件的登记立案工作。 登记立案制适用范围不包括破产申请、强制清算以及特别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案件。 第三条登记立案工作由法官负责立案材料的审核与案由的确定,由书记员或司法辅助人员等负责立案信息的录入工作。 第四条对当事人的起诉和自诉、申请,符合登记立案条件的,人民法院应该当场登记立案,并出具材料收据。 登记立案后,应该通过“12368”诉讼服务平台信息系统及时告知当事人相关立案信息和案件查询密码等。 第五条对当事人的起诉和自诉、申请,不能当场登记立案的,均应接收诉状和申请书,并出具材料收据,在法定期限内予以答复。 第六条人民法院在法定期限内不能判定起诉、自诉和申请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的,应当先行立案。先行立案的案件,应该报请分管院领导批准。 第七条材料收据应当编立“收”字号,注明系原件或复制件、收到时间、份数,加盖立案庭(诉讼服务中心)或人民法庭的印章。 第八条人民法院应该在诉讼服务大厅设置专门的便民服务区,张贴和提供诉状和申请书样本,在江苏法院诉讼服务网、法院政务网上公布诉状和申请书样本。

关于人民法院推行立案登记制改革的意见(全文)

关于人民法院推行立案登记制改革的意见 发文单位:最高人民法院 发布日期:2015-4-15 生效日期:2015-5-1 2015年4月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人民法院推行立案登记制改革的意见》,最高人民法院4月15日印发了该意见,意见自5月1日起施行。 《关于人民法院推行立案登记制改革的意见》全文如下:关于人民法院推行立案登记制改革的意见 为充分保障当事人诉权,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的“立案难”问题,改革法院案件受理制度,变立案审查制为立案登记制,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等有关法律,提出如下意见。 一、立案登记制改革的指导思想 (一)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通过

立案登记制改革,推动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 (二)坚持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依法保障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方便当事人诉讼,做到公开、透明、高效。 (三)坚持有案必立、有诉必理。对符合法律规定条件的案件,法院必须依法受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借口阻挠法院受理案件。 二、登记立案范围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登记立案: (一)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提起的民事诉讼,有明确的被告、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依据,属于人民法院主管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的; (二)行政行为的相对人以及其他与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起的行政诉讼,有明确的被告、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根据,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的; (三)属于告诉才处理的案件,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以及被害人有证据证明应当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而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不予追究的案件,被害人告诉,

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

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 程序规定 ----------------------培训材料 第一部分一般程序 一、行政案件来源: 检查发现;举报;投诉;移送;火灾事故调查发现;同级政府或上级机关交办等。 二、对各种案源的处理: 填写《受案登记表》进行初步审查,并视情处理。 (一)同时具备下列三个条件的,调查处理: 1、有违法事实; 2、需要追究行政责任; 3、属于本公安消防机构管辖。 (二)不予受理: 不属于本公安消防机构管辖,告知报案人。 (三)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处理: 1、没有违法事实; 2、违法情节轻微,不需要追究行政责任;

3、有其他依法不予追究行政责任情形的。 程序要求: (1)内部审批; (2)受害人报案的,制作《不予处理决定书》,3日内送达;无法送达的,应当注明。 三、《受案登记表》的运用:*1、不管是报案的还是监督检查发现的,只要进入行政办案程序的,均应填此表; 2、一案一填,同一事件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违法嫌疑人因不同案由被查处的,应分别填写受案登记表;一案多人且相同案由的可合用一表,但应注明各违法嫌疑人的情况(审批表中同,但对每一名违法嫌疑人员的处理意见必须分别写明,审批人部分同意或不同意承办意见的,应当具体写明审批意见)。 3、表中案由按受案时掌握的情况,对照消防法四十四种案由填写,一般表述为:“涉嫌违法主体+案由”。 四、报案人提供的有关证据材料、物品等,应当登记。 登记单一式两份,加盖公安消防机构印章,注明提供人、接收人,一份给提供人,一份归档备查。同时对证据材料、物品采取固定保全措施,明确专人妥善保管。 第二节调查 一、基本要求

(一)全面: 对象——行为人本人,受害人、证人等; 内容——有无违法行为;违法行为轻重,包括: 1、违法嫌疑人的基本情况; 2、违法行为是否存在; 3、违法行为是否为违法嫌疑人实施; 4、实施违法行为的时间、地点、手段、后果及其他情节; 5、违法嫌疑人有无法定从重、从轻、减轻以及不予处理的情形; 6、与案件有关的其他事实。 (二)合法: 1、双人办案(当场处罚除外); 2、表明执法身份; 3、依法定程序调查。 (三)及时 一、传唤: 1、对象:只能是行政案件的违法嫌疑人,不得对违法嫌疑人的亲属、证人等其他人员进行传唤。 对涉嫌违法单位,应当传唤本案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 2、适用情形:需要传唤违法嫌疑人到公安消防机构或所在地其他指定地点接受讯问。到违法嫌疑人住处或单位讯问不办传唤手续;

立案登记制必备神器,各种立案文书格式(值得收藏)

立案登记制必备神器,各种立案文书格式(值得收藏) 中国刑事辩护网为您免费分享今天起,我们正式迈入立案登记时代。来法院立案,你肯定会要用到各种文书的,所以,小编今天大手笔给大家整了个《立案文书样式指引大全》,让大家一目了然~ 其中特别要强调的是样式五~“起诉人提交材料清单”,这个清单既是去法院登记立案的“必选项”,也是法院接收起诉材料后给你的“回执”,事先准备好,省时又省力,再也不用担心材料不全来回白跑啦~文书样式指引目录 样式一:民事(行政)起诉状 样式二:刑事自诉状 样式三:申请执行书 样式四:国家赔偿申请书 样式五--1:起诉人(自诉人)提交材料清单 样式五--2:申请执行人提交材料清单 样式五--3:申请国家赔偿提交材料清单 样式六--1:补充、补正材料一次性告知书(民事、行政起诉、刑事自诉用) 样式六--2:补充、补正材料一次性告知书(申请强制执行案件用) 样式六--3:补充、补正材料一次性告知书(申请国家赔

偿案件用) 样式七:退回起诉(自诉/申请)材料通知书样式八:选择诉前化解机制确认书 执行案件立案指引 样式一: 民事(行政)起诉状 原告: 被告: 诉讼请求: 事实与理由: 证据: 此致 ____________人民法院 起诉人: 年月日 附:1.本状副本___份 2.证人出庭申请书___份 3.证据目录2份

注: 1. 本诉状供民事、行政案件起诉用,用A4纸打印或书写;有电子文本的,在起诉时一并提供; 2.当事人栏,要写明原告、被告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住所、联系方式等信息;如果原告、被告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要写明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联系方式等信息; 3.诉讼请求栏,要写明请求解决争议的权益和争议的事实,以及请求人民法院依法解决原告方要求的有关民事权益争议的具体事项; 4.事实和理由栏,事实部分要全面反映案件事实的客观情况及所依据的相应证据材料; 5.证据栏,主要要写明证据材料和证据材料的来源,所附的证据材料可以是复印机;因客观原因不能提供证据材料的,可申请调查令;提供证人的,要写明证人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民族、住所、联系方式等信息; 6.起诉人栏,要由原告本人签名,如果是法人或其他组织的,要由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签名并加盖单位公章。 样式二: 刑事自诉状

立案登记制的意义

立案登记制”为群众诉求敞开大门 改革法院案件受理制度,变立案审查制为立案登记制,对人民法院依法应该受理的案件,做到有案必立、有诉必理,才能保障当事人诉权。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的司法改革方案,其中一个突出亮点是:“改革法院案件受理制度,变立案审查制为立案登记制;对人民法院依法应该受理的案件,做到有案必立、有诉必理,保障当事人诉权。” 在当前的立案审查制度条件下,一部分案件会以不符合立案要求而被法院拒之门外,使当事人对于法院的司法救济丧失信心,转而去寻求别的救济途径,于是上访、信访事件频发。 改革法院案件受理制度,变立案审查制为立案登记制,对人民法院依法应该受理的案件,做到有案必立、有诉必理,才能保障当事人诉权。鉴于现行民事诉讼法规定的立案审查程序规定,只有经审查符合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明确的被告;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等四个硬性条件,法院才会立案,但凡有一项不符,法院就可能拒收诉状。由于普通公民在很多情况下并不能同时满足上述四个条件,法院从办案压力、纠纷解决、机制运转等方面综合考量后,以不符合条件拒绝一部分诉状也是现下常用的做法,这就致使法院有案不

立、有诉不理的流言不胫而走,司法公信力和法院、法官的形象难以树立。 立案登记制是对现行民事诉讼法的一次重大突破,从长远看,也为扩大司法权、提升司法公信奠定坚实的基础。立案登记制的建立,意味着不管诉讼标的多小,不管当事人的纠纷复杂还是简单,只要愿意通过诉讼的方式加以解决,到了法院就能依法立案,而且法院就能及时受理,并且加以审理裁判。从微观上讲,对于维护当事人的诉权,保证当事人的诉讼及时、合理有效的行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宏观的角度讲,它对于解决各类纠纷和矛盾,特别是经济纠纷矛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用立案登记制度代替现行的立案审查制度,说白了就是法院对老百姓诉求应依法受理。实行立案登记制度,扩大了法院的受案范围,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减少上访、信访事件的发生,缓解相关部门的压力。它既是一种化解社会矛盾的很好的改革举措,也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保障当事人财产权利、人身权利的一个重要举措。

浅析我国民事立案登记制度

浅析我国民事立案登记制度 最高人民法院于2014年12月通过《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确立了我国的民事诉讼立案登记制度。民事诉讼立案制度是民事诉讼主体进入司法程序的第一步,该制度与诉讼主体的诉权保障直接相关。本文通过浅析民事立案制度的概念、历史背景等,立案审查和立案登记的利弊比照和立案登记制存在的一些弊端,对于立案登记制度的确立与实施,笔者会提出几点完善立案登记制度的建议。 标签:立案登记制度;立案审查制度;民事诉讼 一、民事立案制度的相关概念和相关背景概述 (一)民事立案的定义。 立案是诉讼程序的开始阶段,立案在我国的《民事诉讼法》的“起诉和受理”一节中。立案和受理在我国语境中基本没有差别,如果一定要将两者区别开来,可以说“受理更加侧重于审查的过程,受理的结果是法院立案;立案更加侧重于结果,法院审查之后于以受理即为立案”针对民事立案,民事诉讼立案制度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它不仅是程序的起点,也是保护当事人权益的前沿阵地。诉权是当事人请求法院行使审判权以保护以保护其合法权益的权利,是当事人进行诉讼的基本权能。而立案具有确认诉权,保障行使诉权的的功能。 (二)民事立案制度的相关历史背景概述。 第一阶段就是新中国成立至八十年代中期,法院未设立专门的立案机构,缺少统一标准,立、审、职不独立,且由于缺乏监督,为立案环节的黑箱操作留下了较大空间。第二阶段是1986—1996年,此阶段国内部分地区法院试行立案、审判、监督分立,但由于改革上不彻底,仍未斩断立案与审判之间的关联,起诉难问题依旧存在。第三阶段是1996—2000年,该时期司法改革在全国积极展开,切断了立案、审判和执行间的利益线条,完善了监督体系,缓解了之前的问题。第四阶段是2000年至《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出台,在这一阶段内,“立审分立”制度下的立案审查制度逐步完善,起诉条件逐步细化,立案工作被进一步专业、规范化。这就是我国立案审查制的各个阶段。 二、立案审查制弊端和立案登记制优势 (一)立案审查制度的弊端。 从前述可以看出,立案审查制是指:当事人向法院起诉时,法院首先对诉讼要件进行实质审查,然后决定受理与否,其审查的内容包括主体资格、法律关系、诉讼请求及管辖权等。立案审查制的弊端如下: 第一,将诉讼要件作为起诉要件,导致起诉要件过高,出现不予受理与驳回

最高院登记立案制度的规定

【发布单位】最高人民法院 【发布文号】法释〔2015〕8号 【发布日期】2015-04-15 【生效日期】2015-05-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司法解释 【文件来源】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登记立案若干问题的规定(2015年4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647次会议通过) 法释〔2015〕8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登记立案若干问题的规定》已于2015年4月13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647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5年5月1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 2015年4月15日 为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行使诉权,实现人民法院依法、及时受理案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等法律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人民法院对依法应该受理的一审民事起诉、行政起诉和刑事自诉,实行立案登记制。 第二条对起诉、自诉,人民法院应当一律接收诉状,出具书面凭证并注明收到日期。 对符合法律规定的起诉、自诉,人民法院应当当场予以登记立案。 对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起诉、自诉,人民法院应当予以释明。 第三条人民法院应当提供诉状样本,为当事人书写诉状提供示范和指引。 当事人书写诉状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提出,由人民法院记入笔录。符合法律规定的,予以登记立案。 第四条民事起诉状应当记明以下事项: (一)原告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住所、联系方式,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联系方式; (二)被告的姓名、性别、工作单位、住所等信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等信息; (三)诉讼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与理由; (四)证据和证据来源;

新行政诉讼法题库和答案..

新行政诉讼法题库和答案..

新行政诉讼法题库 一、判断题 1、人民法院审理行政诉讼案件一般只审查行政行为的合法性。() 2、行政机关可以成为行政诉讼的原告。() 3、行政诉讼中,被告应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交作出行政行为的证据和依据的规范性文件,并提出答辩状。() 4、原告向两个以上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由最先立案的人民法院管辖。 5、人民法院在接到起诉状时对符合《行政诉讼法》规定的起诉条件的,应当登记立案。() 6、人民法院对原告的起诉既不立案,又不作出不予立案的裁定的,当事人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起诉。() 7、人民法院审查行政诉讼案件原则上不得进行调解,但行政赔偿、补偿以及行政机关行使法律、法规规定的自由裁量权的案件可以调解。() 8、在行政诉讼中,人民法院认为行政案件的审理需以民事诉讼的裁判为依据的,可以裁定中止行政诉讼。() 9、人民法院审理上诉案件,应当对原审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和被诉行政行为进行全面审查。() 10、人民法院原则上应当公开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书、裁定书,供公众查阅。() 11、人民法院审理行政诉讼案件一律应当公开进行。() 12、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 13、行政诉讼案件一律由最初作出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14、行政诉讼中,行政机关在规定的期限内,拒绝履行判决、裁定、调解书的,第一审人民法院可以从期满之日起,对该行政机关处以五十元至一百元的罚款。() 15、行政诉讼中,被告不提出答辩状的,人民法院应当中止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审查。() 16、被诉行政机关负责人可以出庭应诉,也可以委托行政机关相应的工作人员出庭。() 17、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确认发明专利权的案件、海关处理的案件以及对国务院或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所作的行政行为提起诉讼的第一审行政案件。() 18、高级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审判工作的实际情况,自行确定若干人民法院跨行政区域管辖行政案件。() 19、复议机关在法定期限内未作出复议决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应以复

简评立案登记制度

简评立案登记制度 作者:黄璐温诗韵发布时间:2011-07-19 08:34:13 [内容摘要] 本文主要针对在我国“立案难”与“诉讼爆炸”的司法困境中所提出的立案登记制度进行讨论,并反对立案登记制度的设立。本文在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的视角下对立案登记制度进行审视,首先分析了其提出的司法背景并简略介绍评析了立案登记制度,而后对我国现在规定的起诉条件进行分析。作者认为我国国情不适宜设立立案登记制度,而应对我国的起诉条件等方面作出逐步修改等方面的改善的建议。 [关键词]立案难;诉讼爆炸;立案登记制度;起诉条件 在民事诉讼中,法院立案意味着民事纠纷进入了诉讼程序。在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中,诉讼程序都只能由当事人来启动,然而两大法系分属不同类型的法律传统:大陆法系属于法规出发型,英美法系为事实出发型。罗马民事诉讼的特征就是从规范出发来把握诉讼,以实体法为出发点并以实现实体权利为目的;日耳曼法则是由裁判者听取事件相关人的不满与主张,并去发现事件中应有的法,即“汝给吾事实,吾赐

汝法律”。这导致了在两大法系中,民事纠纷的利害关系人在向司法系统请求司法救济中面临着不同高度的门槛。 在英美法系中,民事诉讼法对于立案标准的规定相对宽松,只要存在实体利益上确实有救济的需要便可立案。而大陆法系的民事诉讼法对起诉条件则作出相对确定的条款,也就是说,大陆法系的民事诉讼法的起诉门槛普遍比英美法系的民事诉讼法的高。特别在我国,随着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民事纠纷的数量猛增同时引起了“诉讼爆炸”现象。现在我们面临着一个进退两难的困境:一方面司法资源有限,案件数量激增已快超过司法系统的能力范围;一方面民事主体的权利实际上受到侵害。 一、立案登记制度的设立 这样的现象引起了我国民事诉讼法学者的深思,我们是否需要修改我国民事诉讼法中起诉条件的有关条款?该怎么修改?部分学者在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突破了大陆法系的框架而向英美法系相关制度探讨,从而寻找该问题的解决方案。部分学者通过向英美法系的研究和借鉴之后提出立案登记制度的建议。该建议的提出引起了学界的极大反响,部分学者认为这样的变革能够及时地解决“立案难”问题,但有部分学者认为立案登记制度的设立不科学,不适合我国现行法律。作者对此支持后者意见。作者认为立案登记制度虽说是借鉴英美法系并考虑了我国国情,模仿外国的诉答程序的

关于对立案登记制改革的调研报告

关于立案登记制改革的调研报告 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将立案审查制改为立案登记制,体现了党中央对立案工作的重视。《决定》将立案审查制改为立案登记制,意义重大,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充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社会矛盾纠纷的理念和决心,发挥人民法院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职能作用,实现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实行立案登记制后,从制度机制上破解“立案难”的问题,畅通矛盾纠纷化解机制,保护群众合法诉权。阜南县人民法院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调研: 一、近三年立案受理情况 二、“不立案”的具体情形 1、“不立案”的矛盾纠纷类型? ①案件的定性或者当事人身份比较特殊的案件法院一般不予受理。②可能引起上访的案件。③与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有关的案件。④在立案中进行实质审查的情况,在我国的民事诉讼法中明确表明了立案审查是程序审查,而案件审理阶段才是实质审查,但是现在的立案过程中很多案件都按照实质性审查进行的。 2、“不立案”通常采取的方式? 口头告知,人为设置起诉障碍等方式。 3、“不立案”后矛盾纠纷的具体流向、消解办法 ①到当地法律援助中心寻求帮助,他们免费为群众提供法律服务.他们熟悉当地法规,会给当事人建议和指导,让他们更好的维护自己的权益.如果符合条件,他们会派律师免费为其打维权官司。②向法院递交起诉状,法院经审查认为不该受理你的案,就应该给其下个“不予受理”的裁定书,据此,他们就可以上诉到该法院的上级法院。如果法院不给裁定,敷衍你,到人大政法委去告法院。③选择上访或者上诉。 4、“不立案”的正负面影响? ①立案难直接贬损了法院的基本价值,导致法院的职能弱化,对法院存在的依据产

生根本性的动摇。②不立案行为严重限制或剥夺了公民的诉权,造成当事人告状无门的后果,极易引发激化社会矛盾。③不立案可以增加当事人调解的机会,可以化解一定的矛盾纠纷;提高了法院的结案率,,预防和减少了当事人诉讼、上访的数量,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稳定,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三、“不立案”的成因分析 1、主观因素 ①受到内部管理制度的约束,法院对法官审案采取“调、撤、判”率考核的影响,由此引发对进入法院的案个事先拣选,如果认为有疑难复杂倾向的案件,立案后难以调解结案的案件,便采取不立案处理,直接堵在门外。②受法院结案率考评的影响,如果立案后长期得不到裁判,成为积案,一定意义上影响法官工作,加之人少案多,不得不采取有案不立的措施,很多法院长期坚持年终不收案的做法。③是受案结事了的影响,把一些看起来难缠的、烫手的、有可能引发上访、闹访的案件,挡在法院门外,不让其进入审判程序。 2、客观因素 ①理念与政策的变异导向。共建社会和谐已成为社会价值观,并以此作为促进社会发展和稳定的指导政策。在司法实践中,“和谐社会”的社会价值观渗透到司法机关,被要求不约而同地确定为法院工作的指导方针和工作基调。人民法院作为纠纷处理机关,毫无疑问应当围绕社会和谐的目标,尽量预防和减少当事人通过诉讼、上访等权利救济途径使矛盾凸显出来。于是在人民法院内部对一些特定案件处理上,不惜以牺牲公平正义为代价,能不立案就不立案,将不立案作为压制矛盾、化解纠纷、促进和谐的工作手段。②权力一体化背景下的诉讼障碍。人民法院的司法权是权力共同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权力共同体中名义上是立法、行政、司法三权一体化,但因种种缘由,导致司法机关的司法权归根结底还要依赖于行政权,使司法与政治以及公权力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尽管法律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在当前权力环境下,甚至可以说,人民法院的司法权因没有司法独立的制度前提和生存空间,而使司法权常常事实地受制于行政权。因此,即便在权力共同体内部,行政权和司法权并非处于同等地位,而是存在制约与被制约的事实关系。③关于立案过程中进行实质性审查,也是在于希望减少原告败诉的几率,减少审判中出现错

行政诉讼立案登记制度研究

行政诉讼立案登记制度研究 摘要:在即将在2015年5月1日施行的《行政诉讼法》的修改中可以看到一个重要的变化,将我国的行政诉讼立案审查制转变为了登记制,立案登记制度指法院对于当事人所提交的诉状仅进行形式审查,就予以立案登记,依法保障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方便当事人诉讼。行政诉讼立案登记制度主要体现了行政诉讼的诉权保护原则和立审分离原则,有助于缓解我国目前的行政案件难处理的困境。立案登记制可能在实行中会面临各种实践难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处理以达到对该制度修正和完善的效果。 关键词:审查制;登记制;诉权保护;实践难题 The research of 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 case-filing registration system Abstract: In this regard, the Administrative Procedure Law in modifying the upcoming May 1, 2015 can be seen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significant change in the registration system, Modifications of the 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 Law change our country?s 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 case-filing review system to the registration system. Case-filing registration system means that the court only formally reviews for the complaint submitted by the parties and then gives case-filing registration,Safeguard the parties exercise their litigation rights, convenient in lawsuit. 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 case-filing registration system mainly reflects the principle of the 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 right protection and the principle of separation case-filing from review and this helps to alleviate the present plight in handling intractable administrative cases. Case-filing registration system may face a variety of practical problems in the implementation and through analysis of these issues, the effects of system correction and improvement can be achieved. Keywords: review system; registration system; 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 right protection; practice problems 2015年5月1日修订后的《行政诉讼法》将开始实行,新行诉法的第五十一条:“人民法院应当在接到起诉状时当场予以登记,并出具注明收到日期的的书面凭证。起诉状内容欠缺或者有其他错误的,应当给予指导和释明,并一次性告知当事人补正。不得未经知道和释明即以起诉不符合条件为由不接受起诉状的

最高院关于立案登记制若干问题的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登记立案若干问题的 规定》已于2015年4月13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647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5年5月1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 2015年4月15日 为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行使诉权,实现人民法院依法、及时受理案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等法律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人民法院对依法应该受理的一审民事起诉、行政起诉和刑事自诉,实行立案登记制。 第二条对起诉、自诉,人民法院应当一律接收诉状,出具书面凭证并注明收到日期。 对符合法律规定的起诉、自诉,人民法院应当当场予以登记立案。 对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起诉、自诉,人民法院应当予以释明。 第三条人民法院应当提供诉状样本,为当事人书写诉状提供示范和指引。 当事人书写诉状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提出,由人民法院记入笔录。符合法律规定的,予以登记立案。 第四条民事起诉状应当记明以下事项: (一)原告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住所、联系方式,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联系方式; (二)被告的姓名、性别、工作单位、住所等信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等信息; (三)诉讼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与理由; (四)证据和证据来源;

(五)有证人的,载明证人姓名和住所。 行政起诉状参照民事起诉状书写。 第五条刑事自诉状应当记明以下事项: (一)自诉人或者代为告诉人、被告人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文化程度、职业、工作单位、住址、联系方式; (二)被告人实施犯罪的时间、地点、手段、情节和危害后果等; (三)具体的诉讼请求; (四)致送的人民法院和具状时间; (五)证据的名称、来源等; (六)有证人的,载明证人的姓名、住所、联系方式等。 第六条当事人提出起诉、自诉的,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一)起诉人、自诉人是自然人的,提交身份证明复印件;起诉人、自诉人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提交营业执照或者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身份证明书;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能提供组织机构代码的,应当提供组织机构被注销的情况说明; (二)委托起诉或者代为告诉的,应当提交授权委托书、代理人身份证明、代为告诉人身份证明等相关材料; (三)具体明确的足以使被告或者被告人与他人相区别的姓名或者名称、住所等信息; (四)起诉状原本和与被告或者被告人及其他当事人人数相符的副本; (五)与诉请相关的证据或者证明材料。 第七条当事人提交的诉状和材料不符合要求的,人民法院应当一次性书面告知在指定期限内补正。 当事人在指定期限内补正的,人民法院决定是否立案的期间,自收到补正材料之日起计算。 2

立案登记制确立之前存在的问题及改善

1.1立案登记制确立前存在的问题 从立案制度的发展概况中可以看出,立案登记制实施之前我国采用的是立案审查制。依据该制度,人民法院的立案庭收到当事人的起诉状之后,根据各诉讼法领域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案件是否符合起诉条件进行审查,进而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11990年《行政诉讼法》第四十一条明确提出了立案审查的几个方面:当事人主体资格是否适当,有无超过起诉期限,有无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根据,是否属于法定受案范围,受诉法院是否具有管辖权。2第三十七条第二款体现的是对被诉案件是否属于需要复议前置的审查。3不难看出,立案审查已经具备了实质审查的要求,在审查过程中过滤掉虚假诉讼、恶意缠诉和不具备可诉性的起诉,为原本就紧张的司法资源缓解压力,提高诉讼效率,推进我国行政诉讼的有序发展。但是,长远看来,仅仅凭借严苛的立案审查方式来控制进入诉讼程序的案件数量是不符合法治进程的发展规律的。实践中久久难以解决反而愈演愈烈的“起诉难”问题足以证明,由于立案审查制自身的局限性,公民的诉权的行使并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1立案标准不明确 立案标准即法院用以判定是否受理当事人的起诉所依据的法定条件,在学理上也称为起诉条件。在我国目前的行政诉讼理论研究中并没有明确的概念去界定它,用的比较多的主要是大陆法系如德国、日本等国家,常见于民事诉讼理论中。对此,日本学者中村英郎认为:“起诉要件是指能够使诉合法提出的所需的要件,对于欠缺该要件的起诉行为不会使诉讼成立”。4我国有学者认为,起诉要件是指诉的适法提起所必需的要件。5虽然不同的学者在表述上存在差异,但实质上并无争议,都强调只有符合起诉条件,才能引起诉的发生。因此,笔者认为,站在法律的视角来看,当事人的起诉并不会必然引起诉讼程序的启动,仅仅当其符合法定的起诉条件时,法院才会进行立案受理,启动诉讼程序并进行审理判决。 1参见崔艳君:《民事诉讼立案登记制度初探》,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第22页。 21990年《行政诉讼法》第四十一条:提起诉讼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原告是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二)有明确的被告; (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根据; (四)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31990年《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七条: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先向行政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不服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 4参见[日]中村英郎:《新民事诉讼法讲义》,陈刚、林剑峰译,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52页。 5参见张坤世:《行政起诉权保障与行政案件受理制度的完善》,载《湖南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第121-124页。

立案登记制度的规定

立案登记制度的规定 指导思想 (一)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 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通过立案登记制改革,推动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 制度。 (二)坚持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依法保障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方便当事人诉讼,做 到公开、透明、高效。 (三)坚持有案必立、有诉必理。对符合法律规定条件的案件,法院必须依法受理,任 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借口阻挠法院受理案件。 立案范围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登记立案: (一)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提起的民事诉讼,有明确的被告、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依据,属于人民法院主管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的; 加强规范性文件监督管理。完善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落实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 定等制度,实行制定机关对规范性文件统一登记、统一编号、统一印发制度。规范性文件 不得设定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事项,不得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 益或者增加其义务。涉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义务的规范性文件,应当按照法定要 求和程序予以公布,未经公布的不得作为行政管理依据。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 把所有规范性文件纳入备案审查范围,健全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规范性文件的建议审 查制度,加大备案审查力度,做到有件必备、有错必纠。 (二)行政行为的相对人以及其他与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 起的行政诉讼,有明确的被告、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根据,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和受 诉人民法院管辖的; (三)属于告诉才处理的案件,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以及被害人有证据 证明应当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而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不予追究的案件,被害人告诉,且 有明确的被告人、具体的诉讼请求和证明被告人犯罪事实的证据,属于受诉人民法院管辖的; (四)生效法律文书有给付内容且执行标的和被执行人明确,权利人或其继承人、权利 承受人在法定期限内提出申请,属于受申请人民法院管辖的; (五)赔偿请求人向作为赔偿义务机关的人民法院提出申请,对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等作出的赔偿、复议决定或者对逾期不作为不服,提出赔偿申请的。

立案登记制度最高院

发布单位】最高人民法院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15-04-15 【生效日期】2015-05-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最高人民法院网 2015年4月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人民法院推行立案登记制改革的意见》,最高人民法院4月15日印发了该意见,意见自5月1日起施行。 《关于人民法院推行立案登记制改革的意见》全文如下: 关于人民法院推行立案登记制改革的意见 为充分保障当事人诉权,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的“立案难”问题,改革法院案件受理制度,变立案审查制为立案登记制,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等有关法律,提出如下意见。 一、立案登记制改革的指导思想

(一)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通过立案登记制改革,推动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 (二)坚持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依法保障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方便当事人诉讼,做到公开、透明、高效。 (三)坚持有案必立、有诉必理。对符合法律规定条件的案件,法院必须依法受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借口阻挠法院受理案件。 二、登记立案范围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登记立案: (一)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提起的民事诉讼,有明确的被告、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依据,属于人民法院主管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的; (二)行政行为的相对人以及其他与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起的行政诉讼,有明确的被告、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根据,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的; (三)属于告诉才处理的案件,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以及被害人有证据证明应当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而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不予追究的案件,被害人告诉,且有明确的被告人、具体的诉讼请求和证明被告人犯罪事实的证据,属于受诉人民法院管辖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