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确定重要性水平——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

确定重要性水平——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

确定重要性水平——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

索引号:

(审计机关名称)

重要性水平初步确定表

-------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

会计期间

被审计企业:金额单

审计人员:审计日期:复核人员:复核日期:

重要性水平的概念与考虑因素

重要性水平 重要性水平的概念是针对财务报表而言的,审计人员需要从报表使用者的角度来考虑报表中的错误对其决策的影响,如果这个错误的金额和性质足够影响报表使用者的决策,或者涉及舞弊与违法行为,那么,此业务就是重要的。 但是,审计人员在确定重要性水平的时候,除了以上基准之外,还需要根据审计人员本身的专业判断能力,以及被审计单位的特定环境。这是由于不同的审计人员对于同一公司的判断受主观因素影响,得出的结论可能会相差甚多,而不同的公司面临不同的环境,即使是同一公司,由于所处的时间段不同,其情况也会有所变化。 除此之外,审计人员在运用重要性原则的时候,还需要了解导致财务报表出现重大错报的原因。这就涉及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举措是否有效的问题,如果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有效,那么,其可信赖程度就会比较高,审计人员在初步评估的时候就会将重要性水平定得高一点,以此来缩小凭证抽查的范围,节约审计成本。 综上所述,审计人员在编制审计计划阶段时,对重要性水平的评估需要考虑到审计人员以往的审计经验,被审计单位的经营规模、业务性质,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财务报表各项目的性质、金额及各项目的相互关系、金额波动幅度这些因素。 之后,审计人员就可以合理地选用合适的判断基础,并用固定比率、变动比率等计算方法来确定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从而初步确定审计的范围、性质、时间。判断基础通常包括资产总额、净资产额、营业收入、净利润等,而固定比率的百分比一般参考税前净利润的5%-10%、资产总额的0.5%-1%、净资产的1%以及营业收入的0.5%-1%;变动比率的变动百分比一般根据资产总额或者营业收入两者中较大的一项确定。具体的百分比需要根据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来决定。 如果同一时期各财务报表的重要性水平不一样,那么,审计人员应该考虑不同财务报表之间的关联性,选择其最低者作为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如果财务报表还未编制完成,那么,审计人员应该根据其中财务报表推算年度财务报表,或者根据被审计单位经营环境和经营情况变动对上年度财务报表做出必要修正,以确定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 重要性水平确定之后,审计人员需要将重要性水平分配至各账户或者各类交易中,这时候,需要考虑到各账户或各类交易的性质、错报的可能性以及其重要性水平与财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关系,然后确定是按分配法还是不分配法来具体确定不同账户的重要性水平。如果账户的金额超过重要性水平,则需要抽取其相应凭证进行检查。

审计证据与审计重要性、审计风险的关系

审计证据与审计风险的关系 一、重要性与审计证据之间的关系 重要性与审计证据之间成反向关系。 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表使用者的判定或决策。”实际上,重要性可以解释为可容忍错或漏报的最高界限,重要性是影响审计证据充分性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在审计过程中,编制审计计划时,要对重要性的水平做出初步评估,以确定拟执行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借以提高审计效率,因而影响到审计证据的多少:假如重要性水平定得越低,说明可容忍的错或漏程度越小,就要求执行越充分的审计程序,从而获取越多的审计证据;反之,假如重要性水平定得越高,说明可容忍的错或漏程度越大,则可执行有限的审计程序,从而所需要的审计证据就可以少些。由此可见,重要性与审计证据之间成反向关系。 二、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 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成相互作用的反向关系 审计风险是:指会计表存在重大错或漏,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风险是始终存在的,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成相互作用的反向关系。 首先,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风险就越低;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风险就越高。重要性是决定审计风险水平高低的关键因素,审计人员对重要性水平的判定直接影响审计风险水平的确定。假如审计人员确定的重要性水平较低,则审计风险就会增加;所以审计人员必须通过执行有关审计程序来降低审计风险。这里,重要性水平指的是金额的大小,而且是从会计表使用者的角度来判定的 。其次,在一定程度上,审计风险水平的高低又反作用于重要性水平。审计人员在对重要性水平进行初步判定时,应当考虑审计风险这一因素:假如内部控制越差,评估的审计风险越高,确定的重要性水平就应越低;反之,假如内部控制行之有效,审计风险综合评估水平较低,则重要性水平可以确定得高一些。 由此可见,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之间成反向关系,这种关系对审计人员将要执行的审计程序的时间、性质、范围有着直接影响,审计人员应当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 三、审计风险与审计证据之间的关系 由于重要性与审计证据成反向关系,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也成反向关系,所以可以推定审计风险与审计证据之间成正向关系。也就是说,假如审计风险越高,所需收集的审计证据数量也就越多。根据这一关系,审计人员可以根据其对审计风险的评估,来确定审计证据的需要数量,以达到证据充分性和适当性的要求。假如审计人员初步估计的审计风险水平较高,这时审计人员收集更多的审计证据,以便将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反之,假如评估的审计风险水平较低,则审计人员只需收集较少的审计证据。 我国《独立审计准则第5号一一—审计证据》第7条指出,审计人员判定审计证据是否充分适当,应当考虑的因素第一个就是审计风险,可见,审计风险与审计证据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确定重要性水平(2010.10)

确定重要性水平习题一 某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人员正在做3家客户2004年度会计报表审计的审计计划。依据事务的审计程序,他们首先运用不同的计算基础算出了这3家客户2004年度会计报表层次上的重要水平,然后结合会计报表的使用者以及其他因素,最终确定了各自的重要性水平。 (一)客户A 客户A基本情况:1、是一个小规模、私营粮油制品制造商。2、从银行借款以满足经营需要,按照银行要求,需要定期提供经审计的报表。3、其供货商为粮食批发商,在过去10年间,粮食的价格一直比较稳定;其客户则为当地的城镇居民,客户A的产品销售价格在过去数年间一直比较稳定。4、从事粮油制品制造已经有15年的历史,盈利一直比较稳定。 表1:客户A若干财务指标 表2:客户A重要性水平计算过程 (二)客户B 客户B基本情况:1、是一家规模相对较小的A股上市公司,主营业务为计算机制造、销售及其相关IT产业。2、公司于1997年上市,1998-2001年间高速增长,主营业务收入年增长率平均为100%以上;但受IT行业大环境的影响,公司于2002年后收入增长幅度下降,2002、2003年分别比上年增长16%、9%。3、按照公司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规的要求,公司的年度财务报表需要审计。4、受增长率降低的影响,公司的管理层在过去两年内致力于寻找新的投资机会,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5、过去一年,公司的审计师辞聘,公司因而雇佣了另一家会计事务所。

表3:客户B的若干财务指标 (三)客户C 客户C具有如下特征:1、是一家从事公益性事业的非营利性机构,主要业务是接受国内外捐赠,救助失学儿童和少年。2、经过初期的大幅度增加后,在过去3年中,捐赠收入一直比较稳定。3、作为该组织最高管理层的理事会致力于扩大捐赠收入,并努力使之增值以满足不断增长的支出要求。4、理事会建立了严格的内部控制系统,以保证所有支出符合该机构的章程及捐赠者的意愿,但该内部控制目前还不够健全。 要求:分析并确定A、B、C三客户的重要性水平,请说明理由。

审计习题审计重要性和审计风险

一、判断题 1、审计重要性指得就是重要得账户余额。( ) 2、理解与运用“重要性”需要站在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得视角去判断。( ) 3、审计重要性取决于被审计单位得规模有关一个因素。( ) 4、如果财务报表中得某项错报足以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得经济决 策,则该项错报就就是重大得。 5、审计重要性就是客观存在得,因此,注册会计师不应当运用职业判断来确定重要性水平。 6、注册会计师发表无保留意见就意味着被审计单位得财务报表没有错报。( ) 7、审计重要性水平在计划阶段初步确定后,就不应再变动,以保证审计工作得稳定。( ) 8、实际审计风险水平与收集得审计证据数量就是呈同向变动得。( ) 9、审计风险与合理保证之与等于100%,如果注册会计师将审计风险降到可 接受得低水平,则对财务报表不存在重大错报获取了合理保证。( ) 二、单项选择题 1、理解与运用重要性要站在( )得视角去判断。 A、被审计单位管理层 B、财务报表使用者 C、注册会计师 D、被审计单位全体员工 2、在计划某项审计工作时,注册会计师应分别评价( )两个层次得重要性。 A、总账层次与明细账层次 B、资产负债表层次与利润表层次 C、财务报表层次与认定层次 D、记账凭证层次与原始凭证层次 3、( )就是指被审计单位得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 审计意见得可能性。 A、审计风险 B、重大错报风险 C、检查风险 D、审计重要性 4、不同得注册会计师在确定同一被审计单位同一时期得重要性水平时,得出得结果 可能不同。这体现了注册会计师在确定重要性水平时需要运用( )。 A、分析程序 B、职业判断 C、审计重要性两个层次 D、独立性 5、在特定审计风险水平下,检查风险与重大错报风险之间得关系就是( )。 A、同向变动关系 B、反向变动关系 C、有时同向变动,有时反向变动 D、没有确切得关系 6、注册会计师对重大错报风险得估计水平与所需审计证据数量之间( )。 A、呈同向变动 B、呈反向变动 C、呈比例变动 D、不存在 7、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 )关系。 A、呈同向变动 B、呈反向变动 C、呈比例变动 D、不存在 8、在审计风险要素中,( )就是客观存在得,注册会计师无能为力。 A、审计风险 B、检查风险 C、重大错报风险 D、被审计单位经营风险 9、( )就是指某一认定存在重大错报,但注册会计师没有发现这种错报得可能性。 A、审计风险 B、检查风险 C、重大错报风险 D、被审计单位经营风险 10、( )就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得可能性。 A、审计风险 B、检查风险 C、重大错报风险 D、被审计单位经营风险 三、多项选择题 1、在确定审计程序得性质、时间与范围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 )。 A、审计风险 B、独立性 C、重要性 D、绝对保证 2、注册会计师在运用重要性原则时,应从错报得( )两个方面考虑。

重要性概念在审计中的运用

重要性概念在审计中的运用 重要性概念,是现代审计的一个重要内容,属于注册会计师(CPA)的专业判断范畴。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中,对重要性的定义是:“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因此,正确理解、全面掌握、科学运用重要性概念,对于制定审计策略、选择审计方法、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避免审计风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重要性概念在审计中的运用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及分配 1.确定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重要性水平的计算方法有固定比率法、变动比率法两种。固定比率法即在选定判断某础上,乘上一个固定百分比,求得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但这个百分比是多少,世界各国的审计准则和会计准则都没有作出规定。以下是实务中用来判断重要性水平的一些参考数值。 ────┬─────┬────┬─────── 方法│指标│国际上│一些国内事务所 ────┼─────┼────┼─────── 总资产法│资产总额│0.5%~1%│0.3%~0.5% ────┼─────┼────┼─────── 总收入法│营业收入│0.5%~1%│0.3%~0.5% ────┼─────┼────┼─────── 利润法│税前净利润│5%~10%│3%~5%

────┼─────┼────┼─────── 净资产法│净资产│1%│0.5%~1% ────┴─────┴────┴─────── 笔者比较倾向于使用一些同内事务所的数值。因为审计风险的高低往往取决于重要性水平的判断,而重要性水平和审计风险之间成反向关系。由于我们目前所向临的会计环境并不尽如人意,为了减少CPA自身的审计风险,我们应接受相对较高的重要性水平。当然审计重要性的运用,绝对不能完全依赖外部的界定,而只能由会计师事务所按照被审计对象的不同情况,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根据CPA的专业判断来确认其重要性水平。 变动比率法的基本原理是:规模越大的企业,允许的错报或漏报的金额比率就越小,一般是根据资产总额或营业收入两者中较大的一项来确定一个变动百分比。 2.确定账户余额层次的重要性水平。CPA在制定账户余额或交易类别的审计程序前,可将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分配至各账户余额或交易类别,也可单独确定它们的重要性水平。但单独确定的各账户余额或交易类别的重要性水平之和不应大于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否则,就收集不到充分、适当的证据。 3.实际工作中的特殊考虑。在实际工作中,CPA应当充分考虑被审计单位的规模、性质、面临的特定环境和会计报表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要求,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虑: (1)首先应考虑错报或漏报的性质,即先按错报或漏报的原因判断其

确定重要性水平指导意见

确定重要性水平指导意见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 号-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时的重要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51 号-评价审计过程中识别出的错报》、《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401 号-对集团财务报表审计的特殊考虑》的相关规定,为更好地指导审计工作,保证审计工作质量,制定本指导意见。 第二章非集团财务报表审计重要性的确定 第二条在审计过程中,项目组应当分别确定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水平、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以及明显微小错报金额。 第三条项目组应通过选取适当的基准乘以经验百分比确定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基准和经验百分比的选取均需要运用职业判断。基准可以选择经常性业务的税前利润、资产总额、费用总额、营业收入总额、所有者权益总额等财务指标。但基准采用的财务指标不是一成不变的,要考虑企业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而定,如:成长期看营业收入指标,成熟期看盈利指标。适当的基准可以参考以下原则确定:1.经常性业务的税前利润适用于以营利为目的的实体;2.经常性业务的税前利润/亏损波动较大的实体或以前年度盈利而本年度亏损的实体,将异常项目或非经常性项目加回或使用近几年平均税前利润/亏损(通常3 至5 年), 或使用其他更为恰当的基准,如毛利或营业收入;3.费用总额、营业收入总额或资产总额适用于非营利性组织(如公共部门实体、学校、慈善机构、研发中心等);

4.所有者权益总额、费用总额或资产总额适用于新设立实体运营初期;5.净资产适用于以资产为主的实体(如基金);6.业主以薪酬的形式拿走大部分税前利润的小型被审计单位,应以扣除薪酬与税金之前的利润(或考虑使用其他基准)。

重要性水平的理解

重要性水平的理解 重要性水平实际上就是财务报表使用者所能容忍的最大错报,也就是说如果错报的金额超过了这个重要性水平,那么就会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因此,注册会计师对重要性水平的判断不是随便的制定,而是根据报表使用人所能承受的错报金额,运用一定的职业判断做出的。并且这个重要性水平是在计划审计阶段做出的,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因素: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了解,审计目标,财务报表各项目性质和关联关系,财务报表项目金额以及变动幅度,还需要从性质和金额上进行考虑。 从性质上来说,就是项目金额小的也可能会对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项目金额小但是性质重大,比如该项目具有舞弊可能,违法操纵高度主观性。 从数量上来说,需要考虑两个层次的重要性一个是报表整体层面,另一个是特定交易,账户余额和列报层面的重要性水平。财务报表整体层面重要性水平是在制定总体审计策略的时候制定的,因为注册会计师需要对财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发表审计意见,因此就需要确定财务报表层面的重要性水平,一般通过一个恰当的基准*适当的百分数来确定,如果超过这个重要性水平,就可能影响到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 特定交易,账户余额和列报层面的重要性水平如果会影响到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则应当单独制定重要性水平,但是一般低于财务报表整体层面重要性水平。 还有一个就是实际执行过程中重要水平的确定,一般这个重要性水平要低于计划阶段确定的重要性水平,也就是计划阶段可能确定的重要性水平100万,而实际执行过程中确定重要性水平是60万,这样是为了提供更大的安全保障,防止由于未发现的错报超过计划中重要性水平的可能性,更能体现出注册会计师执业过程中的职业谨慎。一般来说,实际执行过程中的重要性水平是财务报表重要性水平的50%-75%,需要考虑各种因素,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以前审计期间发生的错报,根据以前期间的错报预计本期发生的错报可能性。 在审计过程中,可能被审计单位情况会发生重大变化,或者说了解到新的情况,或者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发现被审计单位经营情况与其以前期预期不同,则需要修改计划阶段重要性水平,同时修改实际执行过程中重要性水平 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之间什么关系呢? 重要性水平越高,也就是说财务报表使用者所能容忍的最大错报金额越高,那么审计风险就越低,因为注册会计师出错的机率就会降低,这里姗姗不多讲,课本上有理解,很简单,也就说成反比关系,但是注册会计师不应当为了降低审计风险,而随意的将重要性水平提高,因为这里要考虑财务报表使用者的接受程度的。注册会计师应当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确定重要性水平不同,审计风险程度不同,则会影响注册会计师实施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如果重要性水平较高,则注册会计师可以相应的实施简单的程序,获取较少的证据,但是反之,如果重要性水平较低,注册会计师为了合理保证,将审计风险降到可接受的低水平,则注册会计师就需要综合运用各种审计程序,获取较多的审计证据(和第四章联系),也就是说重要性水平和审计证据也是反向关系

重要性水平

1. 选择基准时考虑的因素可能包括: (1) 财务报表要素(如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和费用); (2) 是否存在特定会计主体的财务报表使用者特别关注的项目(如为了评价财务业绩,使用者可能更关注利润、收入或净资产); (3) 被审计单位的性质、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以及所处行业和经济环境; (4) 被审计单位的所有权结构和融资方式(例如,如果被审计单位仅通过债务而非权益进行融资,财务报表使用者可能更关注资产及资产的索偿权,而非被审计单位的收益。 (5) 基准的相对波动性。 2. 选择基准时,我们认为以下选择可能是合适的: (1) 以营利为目的的制造行业实体,可以以税前利润或亏损(取绝对值)作为计算基准; (2) 税前利润或亏损波动较大,或以前年度营利而本年度亏损的实体,可以考虑将异常项目或非经常性项目扣除,或使用近几年平均税前利润/亏损(通常3至5年)作为计算基准;异常项目包括但不限于长期资产减值准备、投资收益、营业外收支等; (3) 非营利性组织(如学校、慈善机构、研发中心等)不宜以净利润作为判断重要性的基准,可以考虑用营业收入、资产总额、费用总额作为计算基准; (4) 新设立实体运营初期可以考虑以资产总额、费用总额、净资产作为计算基准; (5) 以资产为主的实体(如基金)可以考虑以净资产作为计算基准; (6) 如果被审计单位属于商品流通企业,可考虑以营业收入作为计算基准; (7) 如果被审计单位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一般不宜以资产总额和净资产作为计算基准; (8) 如果被审计单位属于上市公司,且已连续亏损两年,确定财务报表项目的重要性水平时,应遵循谨慎原则。 3. 基准数据的选择 以资产总额或所有者权益等为基础计算重要性水平时,采用资产负债表日或接近该日的余额。当以营业收入、税前利润、费用总额等为基础计算重要性水平时,如果采用的是最近的中期数据,应当将其换算为年度数据;如果年度间波动显著,应考虑采用3-5年的平均数,同时应扣除重大的偶发因素影响。数据来源可以选择资产负债表日未审报表、总账或内部财务报表等。 4. 确定经验百分比 为选定的基准确定百分比需要运用职业判断。百分比和选定的基准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如税前利润对应的百分比通常比营业收入对应的百分比要高。例如,对以营利为目的的制造行业实体,税前利润的5%可能是适当的;而对非营利组织,总收入或费用总额的1%可能是适当的。百分比无论是高一些还是低一些,只要符合具体情况,都是适当的。 5. 当存在多个恰当的基准计算所得的重要性水平之间存在差异时,应选择较低者作为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 菜菜10:09:09 好的 向峥10:09:37 恰当的基准经验百分比如何选择百分比 税前利润或亏损5%-10% 税前利润或亏损较小时用10%,较大时用5%,税前亏损取绝对值计算 扣除异常项目或非经常性项目的税前利润或亏损;或使用近几年平均税前利润/亏损(通常3至5年) 5%-10% 税前利润或亏损较小时用10%,较大时用5%,税前亏损取绝对值计算 营业收入0.5%-5% 营业收入较小时用5%,较大时用0.5% 资产总额0.5%-5% 资产总额较小时用5%,较大时用0.5%

审计重要性水平的界定与运用探析

审计重要性水平的界定与运用探析——基于新审计准则 陈波/杨欣 【专题名称】财务与会计导刊(实务版) 【专题号】F1011 【复印期号】2012年02期 【原文出处】《财务与会计》(京)2011年11期第57,59页 【作者简介】陈波,杨欣,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 重要性水平的界定和运用涉及大量的专业判断,是审计实务中公认的难点问题。2010年11月1日,我国财政部发布了新修订的审计准则体系,并将于2012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在本次准则修订中,现行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重要性》被拆分为两项准则,即第1221号《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时的重要性》和第1251号《评价审计过程中识别出的错报》。 一、审计重要性水平相关准则的重大变化 与现行准则相比,我国新修订的审计重要性相关准则在内容和形式上均有重大变化。 从形式上看,相关准则发生的重大变化主要包括:第一,重要性水平相关准则被一分为二,突出了重要性水平在审计工作中的两项主要用途,即一方面用于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另一方面被用于评价审计结果,体现出重要性水平是一个贯穿审计过程始终的重要概念。第二,两项相关准则均按照总则、定义、目标、要求、附则的新体例进行了改写,结构更为合理,语言更为简洁和清晰,便于理解和执行。第三,我国的审计准则体系分为执业准则和应用指南两大部分,应用指南作为对执业准则重要条款的进一步解释、说明和举例,其形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例如,

应用指南各条目的排列顺序按照执业准则的条目顺序进行了调整,同时,应用指南中大量增加了“对小型被审计单位的特殊考虑”和“对公共部门实体的特殊考虑”模块,而执业准则本身不再涉及相关内容。 从内容上看,相关准则也发生了诸多实质性的重大变化。新准则更加充分地体现了“原则导向”的准则制定思路,减少了不适当的条条框框对于审计人员的束缚,给予审计人员更大的职业判断空间。同时,新准则结合相关理论与实务的最新进展,对重要性的内涵和层次进行了重新界定,引入了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概念,强化了对于已识别错报的沟通与更正要求,使得重要性的概念在逻辑上更为合理,并在审计过程中得到更加有效的应用。 二、审计重要性水平界定和运用要点阐释 (一)对于重要性水平内涵的理解 第1221号新准则没有直接给出重要性的定义,而是给出了理解财务报告基础上重要性水平概念的三个要点。其中,第三个要点尤其值得关注,它强调重要性水平“是在考虑财务报表使用者整体共同的财务信息需求的基础上作出的”,并指出“由于不同财务报表使用者对财务信息的需求可能差异很大,因此不考虑错报对个别财务报表使用者可能产生的影响”。这一规定意味着注册会计师不必考虑个别报表使用者的特殊信息需求,也不负责识别只影响个别使用者决策的错报。在确定重要性水平之前,注册会计师必须识别财务报表的主要使用者以及对于财务报表的共同信息需求,股东、债权人的信息需求通常是注册会计师关注的重点。 第1221号新准则的另一项重要规定是引入了关于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四项合理假定。这些假定实际上将注册会计师承担责任的对象进一步限定在成熟、理性的报表使用者范围内,例如机构投资者、财务分析师等,从而扩大了报表使用者应承担的责任。笔者认为,关于使用者的合理假定符合成熟资本市场上报表使用者的基本特征,有助于在不利的法律环境下限制针对注册会计师的不合理诉讼。然而,由于

如何确定审计重要性

如何确定审计重要性 . 注册会计师在对企业会计报表的审计中 应当运用重要性原则,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 其目的:一是考虑审计风险:二是考虑审计成 本;三是为了提高审计效率.为了使注册会计 师在执行对企业会计报表审计过程中保持应 有的职业谨慎.有必要充分运用好审计重要性 原则,本文就此谈点认识. 一 ,审计重要性的内涵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 重要性》第三条界定了重要性的含义,指出重 要性取决于在具体环境下对错报金额和性质 的判断.如果一项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 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的 经济决策.则该项错报是重大的.可以从以下 几个方面来理解上述定义: 从上述定义中可以看出重要性实际上是 指一种错误的程度,它是一个临界点,即报表 中的错报和漏报是否会影响报表使用者进行 经济决策的临界点.判断一项错报重要与否, 应视其对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 经济决策的影响程度而定,如果财务报表中的 某项错报足以改变或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的 相关决策,则该项错报是重要的,否则就不重

要.对财务报表使用者判断或决策不产生影 响,或其影响是微乎其微的,那么仍然可以认 为财务报表是公允的. 对重要性概念的理解.还应从重要性的性 质和数量两方面来进行考虑.从数量角度来 看,重要性又称为重要性水平,重要性水平是 重要性的量化,是具体的数额限额,是指金额 的大小,那么如果仅从数量角度来考虑,通常 情况下6000元的重要性水平要比3000元的重要性水平高.如果重要性水平是3000元,则意 味着低于3000元的错报是不会影响到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此时注册会计师需要通过执 行有关审计程序合理保证能发现高于3000元的错报.在有些情况下,有些金额的错报从数 量上看并不重要,但从性质上考虑,则可能是 重要的.足以影响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如涉及 舞弊与违法行为的错报或漏报,可能引起履行 合同义务的错报或漏报.影响收益趋势的错报 或漏报,现金等账户的错报或漏报等.对于某 些财务报表披露的错报,难以从数量上判断是 否重要.应从性质上考虑其是否重要. 对重要性的评估需要运用专业判断.《中 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重要性》第五条指出注册会计师应当运用职业判断确 定重要性.影响重要性的因素很多,如审计人 员的专业胜任能力,被审计单位监督机制的完 善状况,国家政策和法律制度的调整变化等, 所以注册会计师应当根据被审计单位面临的 具体环境.并综合考虑其他因素,合理确定重

重要性水平的确定(2011)

技术指引—— B50重要性水平的确定 —确定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及未更正错报名义金额 引言 基本概念 通常而言,重要性概念可从下列方面进行理解: (1)如果合理预期错报(包括漏报)单独或汇总起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策,则通常认为错报是重大的; (2)对重要性的判断是根据具体环境作出的,并受错报的金额或性质的影响,或受两者共同作用的影响; (3)判断某事项对财务报表使用者是否重大,是在考虑财务报表使用者整体共同的财务信息需求的基础上作出的。由于不同财务报表使用者对财务信息的需求可能差异很大,因此不考虑错报对个别财务报表使用者可能产生的影响。 注册会计师对重要性的确定属于职业判断,受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使用者对财务信息需求的认识的影响。我们确定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实际执行的重要性以及未更正错报名义金额是建立在对经营风险以及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展望和预期所作出的职业判断的基础上的。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实际执行的重要性和未更正错报名义金额最终会影响审计风险。我们需要通过恰当确定和运用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实际执行的重要性和未更正错报名义金额,将风险控制在我们认为可以接受的较低水平。 基本定义: 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财务报表层面的总体重要性水平。 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注册会计师确定的低于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的一个或多个金额,旨在将未更正和未发现错报的汇总数超过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的可能性降至恰当的低水平。 我们所使用的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和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的金额在审计策略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尽管审计工作的范围与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和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相关,但与这两个金额并无直接联系。换句话来说,如果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上

重要性习题

一、审计重要性 (一)[资料]审计人员受委托对渝香食品有限公司20X2年12月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 1.该公司会计报表显示,20X2年全年实现利润800万,资产总额4 000万。 2.审计人员在审查和阅读该公司会计报表时,发现下列问题: (1)该公司10月份虚报冒领工资1 820元,被会计人员占为己有; (2)11月15日收到业务咨询费3 850元,列入小金库; (3)资产负债表中的存货低估16万元,原因尚待查明。上述问题尚未调整。 [要求](1)根据上述问题,做出重要性的初步判断即计算财务报表层次在重要性水平,并简要说明理由; (2)分别说明上述三个发 现的问题是否重要。

答案(一)1.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 根据资产负债表计算的重要性水平= 4 000 *0.5% = 20万元 根据利润表计算的重要性水平 = 800 * 5% = 40万元 根据稳健性原则,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确定为20万元。、 2.问题(1)、(2)涉及违反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问题,性质严重,尽管金额不大,但属于重大错报;问题(3),存货低估16万元,达到会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80%,超过了存货的可容忍误差,属于存货项目的重大错报。

3.因所发现问题的性质重要或金额重大,因此,应当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实施追加审计程序,或提请被审计单位调整会计报表。 4.在审计报告阶段,如果被审计单位调整了所有的重大错报或漏报,使会计报表反映公允,审计人员可以发表无保留意见;如果尚未调整的错报的性质严重,或其汇总数可能影响个别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但就会计报表整体而言是公允的,审计人员应当发表保留意见;如果尚未调整的错报的性质极其严重,或其汇总数可能影响大多数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使会计报表整体不公允的,审计人员就应当发表否定意见。

审计学--重要性案例分析题

《审计学》案例分析题 一、审计重要性 (一)[资料]审计人员受委托对渝香食品有限公司20X2年12月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 1.该公司会计报表显示,20X2年全年实现利润800万,资产总额4 000万。 2.审计人员在审查和阅读该公司会计报表时,发现下列问题: (1)该公司10月份虚报冒领工资1 820元,被会计人员占为己有; (2)11月15日收到业务咨询费3 850元,列入小金库; (3)资产负债表中的存货抵估16万元,原因尚待查明。上述问题尚未调整。 [要求](1)根据上述问题,做出重要性的初步判断,并简要说明理由; 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 根据资产负债表计算的重要性水平= 4 000 *0.5% = 20万元 根据利润表计算的重要性水平= 800 * 5% = 40万元 根据稳健性原则,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确定为20万元。 (2)说明审计人员在审计实施阶段和报告应采取的对策。 问题(1)、(2)涉及违反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问题,性质严重,尽管金额不大,但属于重大错报;问题(3),存货低估16万元,达到会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80%,超过了存货的可容忍误差,属于存货项目的重大错报。 3.因所发现问题的性质重要或金额重大,因此,应当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实施追加审计程序,或提请被审计单位调整会计报表。 4.在审计报告阶段,如果被审计单位调整了所有的重大错报或漏报,使会计报表反映公允,审计人员可以发表无保留意见;如果尚未调整的错报的性质严重,或其汇总数可能影响个别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但就会计报表整体而言是公允的,审计人员应当发表保留意

见;如果尚未调整的错报的性质极其严重,或其汇总数可能影响大多数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使会计报表整体不公允的,审计人员就应当发表否定意见。 (二)[资料]审计人员受委托对某公司会计报表审计时,初步判断的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按资产总额的1%计算为140万,即资产账户可容忍的错误或漏报为140万元。并采用两种分配方案将这一重要性水平分给了各资产账户。某公司资产构成及重要性水平分配方案见表 重要性水平的分配单位:万元 [要求]根据上述资料,说明哪一种方案较为合理,并简要说明理由。 乙方案较为合理。因为现金账户属于重要的资产账户,其重要性水平应当从严制定;而应收账款和存货项目出现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较大,为节约审计成本,其重要性水平可确定得高些;固定资产项目出现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较小,可将其重要性水平确定得低些。因此,乙方案较为合理。 (三)【资料】审计人员对渝香食品有限公司2005年12月的会计报表进行审计,公司报表显示,2005年全年实现净利润800万元,资产总额4000万元,审计人员在审查和阅读公司报表时发现:

重要性水平和细节测试审计抽样案例

重要性水平和细节测试审计抽样案例 一、重要性水平案例 我所新承接一家从事蓄电池生产销售的主板上市公司2011年的年报审计业务。该公司2011年6月上市,募集资金147,824万元。该公司截止2011年12月31日未审资产总额3,963,147,725.59元,净资产2,765,264,854.25元,2011年度未经审计营业收入3,067,999,079.11元,利润总额368,227,248.86元,公司2010年和2011年计入非经常性损益的政府补助分别为311万元和3,570万元,公司下辖十家子公司,有关子公司的信息如 1.请确定集团审计的重要性水平,并简单分析理由;

2.请确定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并简单分析理由; 3.请确定特定类别的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并简单分析理由; 4.请确定重要组成部分的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首次承接),并简单分析理由; 5.以上数据资料不变,假设我们是第二年对该公司进行审计,第一年审计后,我们的审计 调整事项不多,公司经营正常。请确定重要组成部分的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并简单分析理由; 6.请确定明显微小错报的临界值,并简单分析理由。

解答:(因每个注册会计师都有自己的职业判断,以下仅为参考答案,并非标准答案,允许你的答案与下列答案存在小的差异) 1和2 财务报表整体层面的重要性水平和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 3.特定类别的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

重要组成部分参照指标:(单位:万元)首次承接 5.组成部分分析(收入306816万元,资产总额391048,利润总额36684)第二年保持承接,若第一年审计完成后,调整事项不多,公司经营正常 重要组成部分参照指标:(单位:万元)保持业务承接

浅议实务工作中重要性水平的问题

浅议实务工作中重要性水平的问题 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注册会计师的总体目标和审计工作的基本要求>应用指南等38项应用指南的通知》会协[2010]94号的要求,从2012年1月1日开始,执行新的审计准则及应用指南。新的审计准则及指南是对2006年2月财政部发布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又一次变革。新审计准则体系在全面贯 彻风险审计理念的同时,对会计师事务所执业的审计理念再次带来了变革 和强化。其中审计重要性水平是变化中的主要部分。 至2013年新准则已实施一年多来,实际执行效果还需从实务来验证,笔者从大量实务案例角度出发,对重要性水平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 题进行了分析,进而对解决方法提出初步建议。 一、重要性的概念 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时的重要性》的规定,财务报告编制基础通常从编制和列报财务报表的角度阐 释重要性概念。1221号重要性水平在准则中明确指出,重要性的定义与财务报表中的一致。在《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中对重要性的规定是,重要性是指财务报表某项目的省略或错报会影响使用者据此作出经济决策的,该项目具有重要性。重要性应当根据企业所处环境,从 项目的性质和金额大小两方面予以判断。由此可知,审计中使用的重要性,是和财务报表编制过程中的重要性是一致的。 在审计准则及其指南中进而对对审计中如何使用重要性,则分别从财务报表总体的重要性、实际执行的重要性和未更正错报的重要性等进行了规定,为注册会计师执业提供了准则和指南,目的旨在提高审计的效果的同时提高审计的效率。 二、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时的重要性 1、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 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是项目组在计划阶段的主要工作,用来评估重 大错报风险并确定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所以它对下一步的审计程序和工作有着重大的影响,计算报表整体重要性的基础数据 错误则会导致确定的重要性水平错误,如某公司是一家目前正处在IPO申报阶段的过程中的公司,在申报期内该公司收入和利润均稳定增长。项目 组在确定重要性水平时,是按照毛利的一定比例来计算,底稿摘录如下:第一重要性水平计量基础的考虑,基础项目为毛利,采用该基础确定 整体重要性时考虑因素是因为与收入成本有较强相关性,该项目的合并报 表层次的整体毛利金额为6,262.72万元。 第二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的确定,计算基础金额6,262.72万元作为

审计重要性水平与风险评估

按照《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的规定,审计人员在编制审计实施方案时,要利用审前调查的结果,确定审计项目的重要性水平和评估审计风险。 一、审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 确定审计项目的重要性水平,首先要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其次要符合审计目的,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再次要区别被审计单位的性质和业务规模、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和业务风险水平、财政财务收支的性质和金额、收支项目间的相互关系及变动趋势等。 确定审计项目的重要性水平,实际上就是根据被审计单位性质确定基数和比例进行计算的过程,重要性水平是基数和比例的乘积,其表现形式是金额额度。通常可以采取以下数据计算:(1)对于按收付实现制核算的预算单位和非盈利性的事业单位,按收入或支出总额的0.5%--2%确定;(2)对于按权责发生制核算的企事业单位,可按资产总额的0.5%--1%确定,或者按流动资产或净资产的1%--2%确定,也可按营业收入的0.5%--1%确定,还可按净利润的5%--10%确定。 如:某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会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 1、可能的报表使用者:主要使用者是财政部门,次要使用者是主要投资者、媒体和社会公众。 2、会计报表使用者关注的重要财务信息或报表项目: 使用者 关注的重要信息 主要使用者 财政部门 (1)资金到位及管理情况(2)支出总额(3)实际支出与预算的差距(4)决算情况(5)合规性(6)舞弊发生(7)项目试运行情况 次要使用者

主要投资者 (1)资金管理情况(2)决算情况(3)支出总额(4)合规合法性(5)项目试运行情况; 媒体 (1)合规性(2)决算 一般公众 合规性 3、被审计单位财务信息的敏感性:非常敏感。 4、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基础和计算方法:因为报表主要使用者和次要使用者最关心的项目信息均包括支出的合规性,支出指标也相对稳定,故选择支出总额为判断基础。考虑到项目建设单位为非盈利性单位,决定采用固定比率法,按照常规的以支出总额为判断基础。该建设项目确定为非常敏感项目,故取常规指标中的最小值,及采用支出总额的0.5%作为系数确定重要性水平。 计算结果及修正因素:根据工程竣工财务决算报表,该项目支出总额为410万元,重要性水平的计算结果为 410万元×0.5%=2.05万元),为方便计算,将本次审计项目的重要性水平确定为2.0万元。 在确定和运用重要性水平时,要全面、客观地考虑错报或漏报的金额和性质。一般来说,金额大的错弊比金额小的错弊更重要,但有时错弊金额不大,但性质上是严重的,如国债投资建设项目审计中,虚报工程投资支出0.5元占为己有,要比扩大建设规模超概算投资5.0元更为严重,所以要紧密联系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准确确定重要性水平。 二、审计风险的评估 审计风险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构成。 评估审计风险,首先在编制审计方案时确定可以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一般为5%,也可确定为3%、1%,但不可能为0。其次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调查了解评估固有风险水平,在审前调查后,审计人员根据被审计单位领导及财务人员

会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

(三)会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 1、判断基础和计算方法(固定比率法,变动比率法) 固定比率:实务中的常用比率 (1)净利润5%大--10%小 (2)资产总额0.5%---1% (3)净资产1% (4)营业收入0.5%---1% 变动比率:根据资产总额和营业收入两者中较大的一项确定一个变动百分比 2、会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选取。应当取其最低者作为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 3、会计报表尚未编制完成时重要性水平的确定。 根据期中会计报表推算出年度会计报表或对上年度会计报表做出修正,以确定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 会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 判断基础:资产总额 净资产 营业收入 净利润 会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选取 不同会计报表之间,应选取最低的重要性水平为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 计算方法 固定比率:在选定判断基础后,乘一个固定比率,求出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 参考数值:资产总额的0.5%—1% 净资产的1% 营业收入0.5%—1% 税前净利润5%—10% 例:某企业税前净利润为200000元,审计人员确定的重要性指标比例为10%,则 计划重要性水平=200000*10%=20000元 变动比率法的基本原理:规模越的大企业,允许的错报或漏报比率就越小,一般是根据资产总额或营业收入两者中较大的一项确定一个变动百分比。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企业历年的总收入、总资产、股东权益等指标变动较大,那么基于合理性考虑,可按历年平均数计算重要性水平;对于同一被审计单位,采用不同的方法计算的重要性水平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审计人员可采用几种基本方法混合的方法来计算重要性水平或根据经验进行调整。 帐户或交易层次的重要性水平 可采用分配的方法,既将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分配到帐户。 例:CPA初步判断的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是资产总额的1% 不分配的方法 假设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为100万元,则可根据帐户或交易的性质及错报漏报的可能性,将其确定为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的20%——50%。 4、评价审计结果时对重要性的考虑 评价内容:存在的审计差异在性质上是否重要,即是否舞弊或违法; 存在的审计差异在金额上是否重要,即是否超过审计重要性水平。

审计重要性水平定义及运用.pdf

重要性水平的界定和运用涉及大量的专业判断,是审计实务中公认的难点问题。2010年11月1日,我国财政部发布了新修订的审计准则体系,并将于2012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在本次准则修订中,现行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重要性》被拆分为两项准则,即第1221号《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时的重要性》和第1251号《评价审计过程中识别出的错报》。 一审计重要性水平相关准则的重大变化 与现行准则相比,我国新修订的审计重要性相关准则在内容和形式上均有重大变化。从形式上看,相关准则发生的重大变化主要包括:第一,重要性水平相关准则被一分为二,突出了重要性水平在审计工作中的两项主要用途,即一方面用于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另一方面被用于评价审计结果,体现出重要性水平是一个贯穿审计过程始终的重要概念。第二,两项相关准则均按照总则、定义、目标、要求、附则的新体例进行了改写,结构更为合理,语言更为简洁和清晰,便于理解和执行。第三,我国的审计准则体系分为执业准则和应用指南两大部分,应用指南作为对执业准则重要条款的进一步解释、说明和举例,其形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例如,应用指南各条目的排列顺序按照执业准则的条目顺序进行了调整,同时,应用指南中大量增加了对小型被审计单位的特殊考虑和对公共部门实体的特殊考虑模块,而执业准则本身不再涉及相关内容。 从内容上看,相关准则也发生了诸多实质性的重大变化。新准则更加充分地体现了“原则导向的准则制定思路,减少了不适当的条条框框对于审计人员的束缚,给予审计人员更大的职业判断空间。同时,新准则结合相关理论与实务的最新进展,对重要性的内涵和层次进行了重新界定,引入了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概念,强化了对于已识别错报的沟通与更正要求,使得重要性的概念在逻辑上更为合理,并在审计过程中得到更加有效的应用。 二,审计重要性水平界定和运用要点阐释 (一)对于重要性水平内涵的理解 第1221号新准则没有直接给出重要性的定义,而是给出了理解财务报告基础中重要性水平概念的三个要点。其中,第三个要点尤其值得关注,它强调重要性水平“是在考虑财务报表使用者整体共同的财务信息需求的基础上作出的,并指出由于不同财务报表使用者对财务信息的需求可能差异很大,因此不考虑错报对个别财务报表使用者可能产生的影响”。 这一规定意味着注册会计师不必考虑个别报表使用者的特殊信息需求,也不负责识别只影响个别使用者决策的错报。在确定重要性水平之前,注册会计师必须识别财务报表的主要使用者以及对于财务报表的共同信息需求,股东、债权人的信息需求通常是注册会计师关注的重点。第1221号新准则的另一项重要规定是引入了关于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四项合理假定。这些假定实际上将注册会计师承担责任的对象进一步限定在成熟、理性的报表使用者范围内,例如机构投资者、财务分析师等,从而扩大了报表使用者应承担的责任。 笔者认为,关于使用者的合理假定符合成熟资本市场上报表使用者的基本特征,有助于在不利的法律环境下限制针对注册会计师的不合理诉讼。然而,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尚处于转型期和发展期,上市公司的大部分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没有达到四项假定对于投资者知识和能力的基本要求,在新准则中引入这四项假定,事实上是在我国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诉讼风险本身极低的情况下,进一步减轻了注册会计师相对于投资者的责任。笔者认为,第1221号审计新准则中关于使用者四项合理假定的条款,没有充分考虑我国资本市场的特殊环境,因此是值得商榷的。 (二)不同层次重要性水平及其确定方法 第1221号新准则对于重要性水平的层次做出了新的规定。现行准则要求注册会计师考虑财务报表层次和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新准则中虽仍然将重要性水平划分为两个层次,但不向层次重要性水平的表述和运用要求不同于现行准则。新准则将重要性水平划分为财务报表整体层次和特定交易类别、账户余额和披露层次。从表述上来看,“财务报表整体层次意味着注册会计师需要考虑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股东权益变动表及其附注在内的整套财务报表;“认定层次重要性水平意味着注册会计师不仅要为特定的交易类别、账户余额或披露确定重要性水平,还要为不同的“认定”确定重要性水平,而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因而在新准则中不再使用。笔者认为,上述改动使得两个层次的重要性水平更为合理和清晰。对于报表整体层次的重要性水平,第1221号新准则及其应用指南中,虽然仍然将“适当的基准乘以适当的百分比作为确定整体层次重要性水平的基本方法,但不再以举例说明的方式阐述对于不同类型的组织和审计人员选择的不同基准,通常适用的比例是什么。根据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委员会(IAAsB)的官方解释,基准乘以百分比只是确定了一个计算整体层次重要性水平的起点,并不意味着整体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可以通过这样简单的计算而得出。同时,对于为何不再举例说明注册会计师应如何选择适当的比例,IAASB的主要理由是这样做有可能导致经验法则被当成是事实上的准则,从而有可能导致注册会计师减少使用专业判断。笔者则认为,第1221号新准则放弃对于比例的举例说明,是准则原则导向性明显增强的一个典型例证。对于特定交易类别、账户余额或披露的重要性水平(以下简称第二层次的重要性水平),第1221号新准则及其应用指南也有值得关注的重要变化。首先,只有当存在一个或多个特定类别的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其发生的错报金额合理预期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策时,注册会计师才需要为其确定相应的重要性水平。也就是说,注册会计师并不一定需要确定第二层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