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重要性水平的确定(2011)

重要性水平的确定(2011)

重要性水平的确定(2011)
重要性水平的确定(2011)

技术指引——

B50重要性水平的确定

—确定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及未更正错报名义金额

引言

基本概念

通常而言,重要性概念可从下列方面进行理解:

(1)如果合理预期错报(包括漏报)单独或汇总起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策,则通常认为错报是重大的;

(2)对重要性的判断是根据具体环境作出的,并受错报的金额或性质的影响,或受两者共同作用的影响;

(3)判断某事项对财务报表使用者是否重大,是在考虑财务报表使用者整体共同的财务信息需求的基础上作出的。由于不同财务报表使用者对财务信息的需求可能差异很大,因此不考虑错报对个别财务报表使用者可能产生的影响。

注册会计师对重要性的确定属于职业判断,受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使用者对财务信息需求的认识的影响。我们确定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实际执行的重要性以及未更正错报名义金额是建立在对经营风险以及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展望和预期所作出的职业判断的基础上的。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实际执行的重要性和未更正错报名义金额最终会影响审计风险。我们需要通过恰当确定和运用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实际执行的重要性和未更正错报名义金额,将风险控制在我们认为可以接受的较低水平。

基本定义:

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财务报表层面的总体重要性水平。

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注册会计师确定的低于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的一个或多个金额,旨在将未更正和未发现错报的汇总数超过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的可能性降至恰当的低水平。

我们所使用的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和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的金额在审计策略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尽管审计工作的范围与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和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相关,但与这两个金额并无直接联系。换句话来说,如果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上

升了20%,并不会自动导致减少20%的审计工作量。单纯地将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提升20%(以及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的相应提升)可能会导致测试门槛上升,但是测试总体的构成可能使得上升后的门槛不影响测试项目的数量。账户及认定层面的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同时建立在重要性水平及综合风险评估的基础上。

确定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和未更正错报名义金额需要运用职业判断,因而项目管理者(包括项目合伙人)的参与是必要的。

在本指引中我们主要阐述:

●了解确定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需做的考虑

●确定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

●确定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

●确定未更正错报名义金额

一、了解确定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需做的考虑

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反映了我们对“哪些问题对于财务报表使用者而言是重要的”这一问题的初步判断,以及在形成我们认为财务报表整体不存在重大错报的审计意见时对我们认为重大的金额的初步估计。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可以确定我们审计程序的整体范围。

尽管影响我们确定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的因素有很多,但是我们的思维过程主要受下列两个主要因素的影响:

●在我们对企业及其经营环境的了解范围内,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展望和预期

●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的恰当计量基础

(一)确定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时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展望与预期

我们对“哪些问题对于财务报表使用者而言是重要的”这一问题的初步判断将会影响我们关于确定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的最恰当计量基础的思维过程。

我们基于对企业的具体情况、企业的类型、其所在的行业,以及与其有关的任何特殊的监管报告要求的了解,来确定其预期的财务报表使用者。

例如,对一家其股票在本地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企业,预期的财务报表使用者可能包括:股东、分析师、证券交易所和证券监管机构、行业监管机构、相关政府部门(如税务机关、工商机关等),还可能包括债权人。对于一家无公开交易的证券但公开其财务信息的企业而言,其财务报表的预期使用者可能包括:行业分析师、相关政府部门(如税务机关、工

商机关等),还可能包括债权人。

我们应确定财务报表使用者关注的财务指标和我们认为对其而言重要的错报规模。另外,由于监管部门是财务报表的使用者,我们也应当在确定重要性水平时确定其展望和预期。

1、企业类型

我们可能会审计各种类型的企业。

定义:

上市企业:指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企业:

●该企业所发行的股票、债券或其他证券在一家被认可的证券交易所(国内或国外)或场外交易市场上挂牌交易或者报价转让;

●该企业的股份、股票或债务在一家被认可的证券交易所或同类机构的监管下交易;

●该企业向一家监管机构申请准备向公开市场销售其任何类别的证券。

处于受监管行业的企业:该企业的财务报告受到监管,无论是通过对财务报表列示或披露金额的直接介入还是将财务报表整体或部分直接报送某个监管部门。在实务中,这一概念所指的范围通常包括:①其所发行的证券公开上市的企业,或者正在寻求将其证券公开上市的企业;②各类金融机构;③其财务信息受到监管的其他企业。

“处于受监管行业的企业”这一概念,主要是从该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等财务信息是否受到监管而言的,不包括那些所受监管仅针对其经营活动的企业。例如:基于已审财务报表,一家银行被规定持有最低水平的资本或被要求报告某些关键性能指标,在确定重要性水平时,我们认为该银行是一家处于受监管行业的企业。由于报告是基于财务报表进行的,那些财务报表对重大错报风险更具敏感性,因此我们可能会设定较低的计划重要性水平。相反,一家旅行社或医院虽然受到与业务经营方式和提供适当服务有关规范的约束,但在确定重要性水平时我们并不认为该企业处于受监管的行业。

公众利益实体:该企业由于其规模、其被广泛认知的名称或其在地方环境里的突出表现而被公众所关注。

“上市实体”的概念并不包含“公众利益实体”在内。但是,我们确定重要性水平时的首要考虑因素是基于财务报表预期使用者的期望。在某些情况下,公众利益实体的财务报表使用者的期望与上市实体财务报表使用者的期望是相同的,即他们的关注重点都在于经营成果,因而此时我们可以参照适用于上市实体的相关指引。

(二)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的恰当计量基础

我们应在考虑下列因素的基础上,确定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的恰当计量基础:

●被审计单位的类型;

●治理层的预期。

1、上市企业或处于受监管行业的企业

我们关于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最为恰当的计量基础的判定受到我们认为可能对财务报表使用者而言重要的因素的影响。上市企业或处于受监管行业的企业的财务报表使用者往往关注经营成果,尤其是收益和利润。因此,除了下文所述的其他因素以外,持续经营的税前利润是盈利的上市企业或处于受监管行业的企业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的恰当基础。

例如:某家企业由于持有公开发行的债券而被列为上市企业。尽管其为上市企业,我们也应当仔细考量可能对财务报表使用者而言重要的因素。如果确定其所关注的指标是现金支出,则息税前利润可能是确定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的一项更为恰当的基础。

在确定最恰当的计量基础时,我们也应考虑企业业务的性质和企业所处行业,以及企业本期的经营情况。

●如果该企业通常情况下有盈利,但本期发生亏损,则我们需要考虑经营成果的其他计量指标,如收入、毛利等,是否可以作为确定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的更适当基础。

●如果该企业的连续多期的经营处于或接近盈亏平衡状态或在盈利和亏损之间浮动,则使用另一个基础来确定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可能更为恰当。在这些情况下,如果该指标是合理的,且有证据表明分析师或其他财务报表使用者会关注该指标,我们可能会考虑将收入或毛利,或者一箱其他的经营指标(例如:经营收入、息税前利润)作为计量基础。

●如果企业的经营成果很不理想,则我们更关心其流动性或偿债能力,以财务状况(所有者权益)为基础确定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可能更为恰当。随着所有者权益缩减至最小,其用以确定财务报表整体性水平的效用也随之降低,类似于税前利润处于盈亏平衡的情况。

●在某些情况下,经营成果的其他计量指标,例如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EBITDA,即税前利润加回利息、折旧和摊销),或剔除偶发性项目影响后的税前利润等,可能是确定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的更恰当基础。例如,某企业发行了公开上市交易的债券,但其股票并未公开上市交易;或者分析师或其他使用者更关注此类经营指标,并且其关注可以获得客观证据予以证明(例如,企业在其定期报告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部分中对该指标作出了特别论述,或者分析师报告特别关注该指标)。

更多指引参见附录一-二确定处于盈亏平衡或在盈利和亏损间波动企业的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

2、处于非监管行业的非上市企业和对子公司的法定审计

与上市企业类似,我们应确定财务报表使用者对那些处于非监管行业的非上市企业和对子公司的法定审计的关注点。我们应运用职业判断,考虑我们对于企业业务、行业,以及我们认为对财务报表使用者而言重要的因素,以确定一个恰当的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基础。

更多指引参见附录一-确定计划重要性水平的其他考虑。

(三)治理层的预期

尽管在确定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时这不是一个主要的考虑因素,我们也应了解治理层及管理层对检查财务报表错报的预期。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应与这些预期保持一致,除非该金额大于我们认为恰当的金额。

治理层的预期可能会导致我们降低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及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导致它们低于按本指引中所介绍的通常计算方法求得的水平。

例如:在某些情况下,如果治理层的预期导致我们必须执行比原先更多更广的程序,则我们需提供额外的审计服务(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将其从审计中分离出来作为一项单独的内部报告业务,另行收费)。

我们并不特别要求治理层特别指出其认为重要的错报类型及金额,而是对其预期获得了解以作为确定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及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时的考虑因素之一。项目负责经理应在与治理层讨论服务要求时参与对此预期的了解。

我们也应考虑从与管理层、治理层及内部审计师的会议和其他讨论中获取的信息。我们应在项目组计划会议中讨论该预期。

我们应避免将重要性水平和特殊审计程序透露给管理层,以帮助我们执行有效的审计并保持其不可预测性。尽管我们可能有必要与治理层讨论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和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但我们应尽量避免与管理层做有关重要性水平的讨论。

二、确定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

一旦确定了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的恰当计量基础后,接着就应确定对该计量基础应采用的百分比。

下列章节中描述的计量基础(即税前利润、收入、息税前利润、毛利率、资产和所有者权益)是我们用来计算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最为常用的计量基础。基于企业的特殊情况以及我们的职业判断,其他计量基础可能更为恰当(更多要求和指引参见二、(三)其他计

量基础)。

(一)定义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时确定应用税前利润的适当百分比

1、上市企业或处于受监管行业的企业

对于上市或处于受监管行业的企业,如果该企业处于正常盈利状态,我们一般假定财务报表使用者关注经营成果,尤其是收益。我们的经验显示当这些财务报表使用者(包括监管部门)关注收益时,通常认为当错报大于税前利润的5%时为重大。

如果我们认为税前利润是恰当的计量基础,则应设定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为税前利润的5%。

我们认为,如果将这些企业的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设定为大于5%,则将不符合上述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展望和预期。

对于上市公司或处于受监管行业的企业,如果该企业处于正常盈利状态,我们通常按照范围内的下限(税前利润的5%)作为起点,只有当我们有证据表明财务报表使用者(包括监管部门)可能提高他们所采用的重要性的比例(预期这种情况在实务中很少见),则可以将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提高到一个较高的标准(税前利润的6%-8%)。如果要将上市企业或受监管行业的企业的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设定为高于税前利润的5%,请事先按照本所技术支持制度中的要求向技术部咨询程序1。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上市企业或处于受监管行业的企业,我们不能因为认为其风险较低而将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设定为高于税前利润的5%。在这些情况下,恰当的时候我们可以设定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为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的75%(更多要求和指引参见三、(一)计算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或调整纳入测试范围的关键项目的最低金额标准,以修改审计策略。

2、处于非监管行业的非上市企业和对子公司的法定审计

当确定处于非监管行业的非上市企业和对子公司法定审计的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时,我们应先确定计算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的起始点。然后我们应考虑相关操作性和经验性标准以确定范围内的恰当点。

(1)起始点

1将计划重要性水平设定为税前利润的5%并不意味着必须将计划重要性水平计算至最精确的货币单位(例如元)。合理的四舍五入(无论进位还是舍尾)不会过分增加总体审计风险,不需要咨询技术部。例如,预算税前利润57727.5万元的5%是2886.375万元。在这个情况下,确定计划重要性水平为2900万元为可接受金额。

如果以下条件全部得到满足,我们可以按范围内的上限(税前利润的10%)作为起点;如果不符合(有一条不满足即认为不符合),则应降低到税前利润的5%作为确定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的起始点。

a 该企业是由数量较少的股东持有且股东密切参与其经营管理的;

b 该企业没有公开发行的债券(即在公认的证券交易所或类似机构上市交易或报价);

c 该企业不打算在未来的2至3年内上市。

(2)对确定范围内的恰当点所做的考虑

在确定了起始点以后,我们应考虑下列操作性和经验性标准以确定范围内的恰当点:

●该企业的经营环境未发生剧烈的变化(例如:该企业不会迅速缩小规模或迅速成长,

或者该行业未发生剧烈的变化);

●该企业拥有可行的、中长期前景较好的业务和良好的财务状况;

●我们对该项目过去的经验显示管理层胜任能力强,诚信度高,并应用了保守的而非

激进的会计原则,且我们有理由相信该状态将持续下去。

在这些情况下是否从范围的下限(即税前利润的5%)开始上调,或从范围的上限(税前利润的10%)开始下调,以及调整的具体幅度,取决于不符合的标准的数量和重要性,以及其不符合程度。

如果我们确定税前利润以外的计量基础更为恰当,则将表格中的范围下限作为上市企业或处于受监管行业的企业的起始点。当二、(一)2、(1)中的所有标准都符合时,我们可以使用范围的上限作为处于非监管行业的非上市企业和法定审计的起始点。

(二)当税前利润作为计量基础不恰当时确定应用计量基础的适当百分比

如果我们确定税前利润以外的计量基础更为恰当,则将表格中的范围下限作为上市企业或处于受监管行业的企业的起始点。当前文(一)中关于确定起始点的部分中的所有标准都符合时,我们可以使用范围的上限作为处于非监管行业的非上市企业和法定审计的起始点。

下表中的计量基础和范围不应被视为具有依次选择的顺序(当我们认为税前利润不是恰当的计量基础时不能默认使用收入)。我们应运用职业判断,考虑企业的事实和情况和那些我们认为对财务报表使用者而言重要的因素。

我们考虑设定计划重要性水平的范围如下:

确定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表一

颜色标注说明:绿色部分系一般默认的恰当基础;黄色部分系在税前利润不适合作为计量基础的情况下,可考虑的范围;红色部分系极少情况下才会作为计量基础的选择。

(三)其他基础

在某些地区/国家的审计实务中,当我们确定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的恰当基础时,某些针对特殊行业的指引会给出需要考虑的因素。该等指引也提供了除了上述基础以外用来设定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的各种基础及其范围。在这些情况下,处理原则与上述的指引一致,即:我们应将范围的下限作为上市企业和处于受监管行业的重要性水平确定起始点。当满足二、(一)2、(1)中的所有标准时,我们可以将范围上限作为处于非监管行业的非上市企业和对子公司法定审计的重要性水平确定起始点。然后我们应当考虑操作性和经验性的标准以确定范围内的恰当点。

当行业惯例使用某个特定的百分比时,我们应在确定使用恰当的百分比来计算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时考虑这一点。

(四)在审计进展过程中修订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

如果在审计过程中,我们注意到了某些事项或情况,而假设这些事项或情况在初步确定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时即已被我们获知,则将导致我们对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确定不同的金额标准,则我们应针对这些事项或情况,相应更新我们对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的考虑。

例如:我们基于在较早财务期间计算和预测的预算结果确定财务报表重要性水平。在第二季度末,企业处置了一部分盈利的业务。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实际的财务结果与初步计划的预算结果之间将会存在显著差异,故我们应在该期间修正过的预算结果基础上重新评估财

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然后,我们应确定计划的审计程序是否足以应对财务报表中存在的更大的重大错报风险。

项目组在审计进展过程中,根据获取的新的信息来考虑是否更新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如果要降低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我们应考虑之前所执行的审计程序是否充分,以及是否需要执行额外的审计程序。更多要求和指引参见附录二-重新评估重要性水平所采用的金额。

三、确定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

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就是将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应用于个别账户或余额。单独计划审计以逐个检查出重大错报的做法忽略了一个事实,即个别不重大错报集合起来可能导致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且没有为可能存在但未被检查出的错报留有余地。我们设定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以使未更正和未发现的错报集合起来超过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的可能性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

对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将影响:

●识别为重大的账户

●样本量

●识别关键项目、测试范围及门槛的起始点

●确定执行实质性分析程序时精度要求的起始点

我们应设计审计策略以获得检查出重大错报的合理保证。如果我们提高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和/或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则未发现的错报的规模可能会扩大。因此,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尽管不是最精确的,但却是我们在就关于财务报表是否公允对审计差异汇总表做出结论时,对潜在未发现错报金额的最佳估计。

(一)计算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

我们用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的50%或75%来计算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

●对于上市企业和处于受监管行业的企业,设定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的起始点是财

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的50%。当满足某些特定条件时,我们可以选择设定实际执

行的重要性水平为财务报表重要性水平的75%。

●对于处于非监管行业的非上市公司和对子公司的法定审计,设定实际执行的重要性

水平的起始点为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的75%,但如果不满足某些特定条件,该

起始点将被降至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的50%。

具体详见以下图表:

设定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时所做的考虑表二

在决定是否将上市企业或处于受监管行业的企业的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提高至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的75%,或将处于非监管行业的非上市企业及对子公司的法定审计的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降低至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的50%时,我们应运用职业判断。在做该项决定时,我们应考虑:

●我们对错报的预期

●客户承接/续接环节时的指定

●对企业和行业的总体了解

●与企业往来的历史情况

●对与项目相关的风险的评估

●我们对企业控制环境及其对财务报表内部控制的影响的观察结果

(二)设定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为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75%时所做的考虑

1、我们对错报的预期

在确定是否将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设定为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的75%时,我们对于错报的预期是最为重要的考虑因素。我们对于错报的预期基于对企业的了解,该了解包括在审计计划中更新的部分和错报的历史(包含已更正及未更正的错报)。

在考虑预期错报的级别时,我们应考虑定量和定性因素,包括:

●单个错报的规模

●单个错报的数量

●错报的性质(即为事实错报、根据抽样测试结果推断的错报或判断性错报,具体解

释详见“技术指引-编制审计差异汇总表”)

●已更正及未更正错报的集合(例如小于或等于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的25%)

例如:

上期的审计差异汇总表中包含了一些与常规交易类型的处理相关的小错报。企业对这些错报进行了调整。上期IT系统的变更导致了这些错报的发生。管理层已经解决了这些问题并预期本期不会发生类似级别的错报。我们的 IT专家也认同这些问题已解决。因此,由于本期错报的预期水平较低,我们可以将可容忍误差设定为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的75%。

假设在上述案例中,导致该等小错报发生的原因是会计人员缺少经验而不是IT 的变更,则我们倾向于认为这些错报会在本期再次发生,因此我们可以将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设定为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的50%。

我们应牢记设定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是为了使所有账户中识别出的和未发现的错报超过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因此,如将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设计为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的75%,则由于未发现错报的风险较高,将会使得我们对未更正错报的容忍度降低。总之,将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设定为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的75%减少了为所有账户中已识别出的和未发现错报预留的余地,包括:

●非代表性样本的错报

●从代表性样本中推断的错报

●会计估计中的判断错报

●通过分析程序发现的错报

2、客户承接/续接环节时的指定

如果该项目在客户承接/续接环节中被确定为严密监控,则我们可以将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设定为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的50%。如果该项目在客户承接/续接环节被确定为“中等风险”,则考虑该项确定背后的理由及其是否与一个可能导致财务报表中普遍性或特定项目的重大错报风险的因素或情况有关。在这些情况下,由于我们未发现的错报的风险增加了,则应运用职业判断来确定将上市企业或处于受监管行业的企业的可容忍错报提高至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的75%或将处于非监管行业的非上市企业的可容忍错报降低至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的50%是否恰当。

3、在审计进展过程中修订可容忍误差

如果我们修改了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我们还应重新计算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更多要求和指引参见附录二-重新评估重要性水平所采用的金额。

四、确定未更正错报名义金额

表三

基于我们预期累计的未更正错报明显不会对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故小于该金额的错报将不会被归集。换句话说,小于未更正错报名义金额的错报,无论用哪种标准(规模、性质或情形判断),都明显是微不足道的,而且这些金额的合计数也不会影响我们对错报的总体评价。我们在未更正错报汇总表(9170)中记录这些错报的汇总并与管理层交流沟通。

当我们把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设为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的75%时,我们是将这一设定建立在预期错报较少的基础上的。在这种情况下,当我们识别出一些低于未更正错报名义金额的错报时,我们应考虑是否需要重新计算出较低的未更正错报名义金额以确保这些错报均已被纳入了未更正错报汇总表中并已被恰当地评价。另外我们还应考虑是否应将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调整为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的50%,以及是否需要重新评估审计程序的范围。

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可能在计划阶段时确定是否将未更正错报名义金额设定为低于上述规定的比例(即当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为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的50%时,设为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的5%;当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为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的75%时,设为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的3%)更为恰当。我们在做这项决策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企业或治理层是否预期我们将与其沟通不同程度的错报;

●我们担心企业基于其对审计中重要性水平通常确定方法的了解,而故意允许错报发

生。

未更正错报名义金额的确定不会影响测试范围和测试门槛的确定,仅仅是为审计差异汇总表中归集的审计差异确定了一个金额下限。

1、在审计进展过程中修订未更正错报名义金额

在审计过程中,如果我们修改了财务报表整体及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我们还应重新计算未更正错报的水平,更多要求和指引参见附录二-重新评估重要性水平金额。

五、特定类别的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一个或多个重要性水平(如适用)

根据被审计单位的特定情况,如果存在一个或多个特定类别的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其发生的错报金额虽然低于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但合理预期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策,我们还应当确定适用于这些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一个或多个重要性水平。

可能存在一项或多项的特定交易类型、账户余额或披露事项,并可合理预计其低于财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错报将影响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策。表明存在这些特定项目的因素包括:

(1)法律法规或适用的财务报告框架是否影响使用者对特定项目计量或披露的预期(如关联方交易、管理层及治理层的报酬)

(2)与主体所处行业相关的关键性披露(如制药公司的研究与开发成本)

(3)财务报表使用者是否特别关注财务报表中单独披露的特定业务分部(如新近购买的业务)。

六、咨询及项目合伙人要求

我们应在下列情况下咨询技术部:

1、在确定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过程中,对该企业是否处于受监管行业产生疑问

2、我们将上市企业或出于受监管行业的企业的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设定未大于税

前利润的5%

项目合伙人应参与对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和未更正错报名义金额的确定。

七、对常年项目的考虑

在常年项目中,因为我们对企业及其财务报表使用者已有一定了解,故可以在审计的较早阶段就确定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和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所使用的计量基础和百分比。

在常年项目中,我们用以前期间的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和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所使用的计量基础和百分比作为起始点。

在确定计量基础和百分比的变更是否恰当时,我们应考虑以下因素:

●业务的重大变更,比如收购或出售,或企业所在行业和市场发生重大变更,包括全

球经济状况

●财务报表使用者及其预期的变更,以及在确定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时对这些变

更的评估

●以前年度发生错报的历史情况

●企业内部控制的变更,以及参与处理和编制财务报表的关键人员的变更

八、集团审计(重要性水平的分配)

请参见“集团审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

附录一确定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的其他考虑

确定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时要求我们考虑一系列因素并运用职业判断。本附录旨在讨论确定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时的其他考虑。

一、确定在正常情况下盈利但在本期亏损企业的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

如果该企业本来是正常盈利的,但在本期亏损,则在确定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时,我们应关注导致该非正常结果的原因,并考虑使用正常化的收益趋势,排除任何罕见或异常的事件。我们还应考虑是否其他的计量经营成果的方法(比如收入或毛利率)作为确定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的计量基础可能更为恰当。我们不应将经营亏损金额用做确定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的基础。

每一个期间在确定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的恰当计量基础时,我们应首先考虑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展望和预期。因此,我们可能确定税前利润是一个恰当的计量基础。然而当企业在一个期间内亏损,但以前期间均为盈利并预测将会在下期恢复盈利时,如果将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的计量基础从税前利润改为收入(亏损期间)后再改回税前利润,这样做是不恰当的。如果税前利润是最为恰当的基础,则使用正常化的税前利润来确定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更为恰当。

二、确定处于盈亏平衡或在盈利和亏损间波动企业的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

1、如果该企业长期处于或接近盈亏平衡状态,或者在盈利和亏损之间波动,尽管我们认为税前利润对于财务报表使用者来说很重要,但使用税前利润来确定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不恰当。在这些情况下,我们可以考虑使用毛利率,收入或其他经营指标(例如息税前利润)作为计量基础(如果这些计量基础是合理的,且有证据表明财务报表使用者将关注这些计量基础),如果该企业的经营成果很差,流动资金或偿债能力将更被关注,则使用财务状况指标(例如所有者权益)作为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的计量基础较为恰当。

2、如果该企业处于亏损较小或轻微盈利状态(例如税前利润小于收入的2%),则可以认为其处于盈亏平衡状态,而对于其他盈利水平稍高的企业则可认为其接近盈亏平衡。在做这些判定时,我们应考虑企业业务的性质和所处的行业,以及考虑对财务报表使用者来说什

么是最为重要的。如果该企业处于或接近盈亏平衡状态,则应运用职业判断和引入项目管理人的参与,以考虑税前利润是否还能作为确定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的恰当的计量基础。

3、如果该企业处于或接近盈亏平衡状态,我们首先应考虑引起企业经营结果的根本原因或状况。这些考虑可能包括该企业的经营成果大大低于正常水平是否与其经营历史或其同行的情况相关,或者是否源于一项非经常性的事件(参见附录一、五-基于税前利润确定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时应剔除非经常性项目)。如果该企业的经营成果大大偏离其历史趋势(例如:该企业在正常情况下是盈利的,但在本期处于或接近盈亏平衡状态),则应考虑是否使用正常化的收益趋势或改换另一个计量基础来确定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更为恰当。然而在做该项决定时,应考虑当前的经营成果水平是否可能在短期内恢复到“正常”水平。这项决定非常重要,因为该企业的盈利情况可能发生永久性的改变,并可能无法恢复到之前的盈利水平(例如由于新的竞争者进入市场或监管架构的变更)。

4、一旦税前利润不再处于或接近盈亏平衡状态,且该企业预测将会达到类似或更高的盈利水平,则不应再使用正常化收益作为计量基础。

使用比表一中建议百分比低的比率确定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

在某些情况下,对除了税前利润以外的计量基础使用比建议范围更低的百分比可能较为恰当。

三、使用税前利润作为计量基础来确定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时的特殊考虑

1、如果使用税前利润确定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可以将上期实际、本期预算及最

近期间的平均税前利润,或者正常化收益作为计量基础来确定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这是一项基于当前经济状况、盈利趋势及企业预算能力的判断性的决定。

2、使用正常化收益

当决定如何使正常化的收益时,我们应关注该项目的实际和特别情况,以及该企业的历史收益趋势。我们在确定正常化收益的基础时必须非常小心,包括恰当的期数,这取决于业务的成熟度、企业的稳定度以及历史情况是否对未来趋势具有导向作用。我们还应考虑是否发生过影响收益历史趋势的结构性变更(例如:收购或出售、产品或市场的变更)。

四、确定新兴企业的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

由于新兴企业的业务刚起步,那些惯用的确定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的计量基础(例如税前利润等体现经营成果的计量方式)可能不再恰当。如果常用的计量基础不能恰当反映

我们判断财务报表使用者认为重要的方面,则应基于对企业和财务报表使用者(包括监管机构)预期的了解来确定用以设定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的恰当计量基础。当税前利润不再合适作为计量基础时,我们并不需要直接使用收入做替代。

五、基于税前利润确定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时应剔除非经常性项目2

在确定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时,可能剔除非经常性项目较为恰当。非经常性项目是指一般很少发生的重大项目,包括:

—重大的资产减值(例如:商誉、无形资产或其他长期资产的减值准备)

—重大资产报废损失

—与诉讼、索赔及评估相关的重大损失

然而,如果某企业类似的非经常性项目经常发生(即每期都会发生),则不能认为其是“非经常性”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

确定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时将这些项目从税前利润中剔除不恰当。同样的思路可以用在非经常性的重大利得,例如资产处置取得的重大利得。他们也不是典型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

在确定一个项目是否为非经常性项目时,我们还应考虑该企业是否会在本期退出将导致非经常性项目发生的经营或业务。

2 此处所指的“非经常性项目”主要是从发生频率和影响金额的重大性角度而言的,与中国证监会基于证券监管方面的需要而规定的“非经常性损益”的含义不同,请不要将两者混淆。

六、确定子企业法定审计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的恰当计量基础

在为子企业法定审计确定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时,我们应考虑法定财务报表使用者认为重要的因素以及企业业务的性质。我们还应牢记无需使用与集团审计和单独接受业务委托的独立企业法定审计相同的计量基础来确定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

在某些情况下,当我们使用经营成果指标来确定子企业法定审计的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时,可能剔除集团内部企业间的交易的影响金额较为恰当。我们应仔细评价这些交易的性质及商业理由以确定将其从指标中剔除是否恰当,或者使用另一项计量基础更为恰当。

七、使用财务状况作为确定财务报表重要性水平的计量基础

在一些特别情况下,例如当企业的经营成果很差,我们更关注的是其流动性和偿债能力,或与许多处于非监管行业的非上市企业一样,当财务报表使用者更关注于净资产而不是经营成果时,把财务报表重要性水平的计量基础建立在经营成果上就没什么意义了,而且可能导致把重要性水平定得很低,这实际上并不合理。在这种情况下,把财务状况作为计量基础更为合适,合理的范围可能是净资产的1%-5%(取决于企业的业务和行业、经营成果以及财务状况)。

更主要的是,对大多数企业,我们用范围内较低的比率(1%-3%)。然而对那些净资产只占资产总额很小比例的企业(例如杠杆率较高的金融机构),我们需要考虑用范围内较高的比率。此外,一个较低的比率可能对一家经营状况不稳定(例如迅速发展,迅速衰退,或者处于快速变化中的行业)的企业,或者经营滑坡导致损失,或者有流动性问题的企业更为合适。

股东权益金额越小,其作为重要性水平计量基础的作用也就越小。这和企业处于盈亏平衡时的税前利润在计量重要性水平中的作用减小的道理是一样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合适的话,我们可能考虑用总资产的非常小的比例(例如0.25%-0.5%)作为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

附录二重新评估重要性水平所采用的金额

在整个审计过程中(包括审计总结阶段),我们都应考虑在审计计划阶段所采用的重要性水平金额是否仍然适合用作我们对财务报表作出整体不存在重大错报的结论的基础。

如果我们确定需要修改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那么需要相应地修改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和未更正错报名义金额。

如果我们修改了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和/或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我们需要确定已计划和实施的实质性测试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相对于修改后的重要性水平而言是否仍然合适。

对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和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的修改并不意味着我们需要复核每个测试金额的起点或者重新计算样本量。针对修改后的重要性水平,我们是否已获取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当确定没有获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时,我们需要执行额外的审计程序。

一、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的变更

审计结束阶段对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的重新评估是对其进行定性评价,而不是纯粹的定量计算。

在重新评估用以确定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的金额时,我们需要确定在我们的审计过程中,是否识别出了任何关于企业或者其环境的因素,可能导致我们认为需要对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使用不同的金额为基础计量。

如果在审计结束阶段我们认为重要性水平金额已大大降低(例如:由于企业来自持续经营的税前利润大大低于预期),我们则应考虑审计程序是否足够,以及是否需要执行额外的审计程序。在确定是否需要执行额外的审计程序时,我们应运用职业判断。

重要性水平的概念与考虑因素

重要性水平 重要性水平的概念是针对财务报表而言的,审计人员需要从报表使用者的角度来考虑报表中的错误对其决策的影响,如果这个错误的金额和性质足够影响报表使用者的决策,或者涉及舞弊与违法行为,那么,此业务就是重要的。 但是,审计人员在确定重要性水平的时候,除了以上基准之外,还需要根据审计人员本身的专业判断能力,以及被审计单位的特定环境。这是由于不同的审计人员对于同一公司的判断受主观因素影响,得出的结论可能会相差甚多,而不同的公司面临不同的环境,即使是同一公司,由于所处的时间段不同,其情况也会有所变化。 除此之外,审计人员在运用重要性原则的时候,还需要了解导致财务报表出现重大错报的原因。这就涉及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举措是否有效的问题,如果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有效,那么,其可信赖程度就会比较高,审计人员在初步评估的时候就会将重要性水平定得高一点,以此来缩小凭证抽查的范围,节约审计成本。 综上所述,审计人员在编制审计计划阶段时,对重要性水平的评估需要考虑到审计人员以往的审计经验,被审计单位的经营规模、业务性质,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财务报表各项目的性质、金额及各项目的相互关系、金额波动幅度这些因素。 之后,审计人员就可以合理地选用合适的判断基础,并用固定比率、变动比率等计算方法来确定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从而初步确定审计的范围、性质、时间。判断基础通常包括资产总额、净资产额、营业收入、净利润等,而固定比率的百分比一般参考税前净利润的5%-10%、资产总额的0.5%-1%、净资产的1%以及营业收入的0.5%-1%;变动比率的变动百分比一般根据资产总额或者营业收入两者中较大的一项确定。具体的百分比需要根据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来决定。 如果同一时期各财务报表的重要性水平不一样,那么,审计人员应该考虑不同财务报表之间的关联性,选择其最低者作为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如果财务报表还未编制完成,那么,审计人员应该根据其中财务报表推算年度财务报表,或者根据被审计单位经营环境和经营情况变动对上年度财务报表做出必要修正,以确定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 重要性水平确定之后,审计人员需要将重要性水平分配至各账户或者各类交易中,这时候,需要考虑到各账户或各类交易的性质、错报的可能性以及其重要性水平与财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关系,然后确定是按分配法还是不分配法来具体确定不同账户的重要性水平。如果账户的金额超过重要性水平,则需要抽取其相应凭证进行检查。

确定重要性水平(2010.10)

确定重要性水平习题一 某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人员正在做3家客户2004年度会计报表审计的审计计划。依据事务的审计程序,他们首先运用不同的计算基础算出了这3家客户2004年度会计报表层次上的重要水平,然后结合会计报表的使用者以及其他因素,最终确定了各自的重要性水平。 (一)客户A 客户A基本情况:1、是一个小规模、私营粮油制品制造商。2、从银行借款以满足经营需要,按照银行要求,需要定期提供经审计的报表。3、其供货商为粮食批发商,在过去10年间,粮食的价格一直比较稳定;其客户则为当地的城镇居民,客户A的产品销售价格在过去数年间一直比较稳定。4、从事粮油制品制造已经有15年的历史,盈利一直比较稳定。 表1:客户A若干财务指标 表2:客户A重要性水平计算过程 (二)客户B 客户B基本情况:1、是一家规模相对较小的A股上市公司,主营业务为计算机制造、销售及其相关IT产业。2、公司于1997年上市,1998-2001年间高速增长,主营业务收入年增长率平均为100%以上;但受IT行业大环境的影响,公司于2002年后收入增长幅度下降,2002、2003年分别比上年增长16%、9%。3、按照公司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规的要求,公司的年度财务报表需要审计。4、受增长率降低的影响,公司的管理层在过去两年内致力于寻找新的投资机会,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5、过去一年,公司的审计师辞聘,公司因而雇佣了另一家会计事务所。

表3:客户B的若干财务指标 (三)客户C 客户C具有如下特征:1、是一家从事公益性事业的非营利性机构,主要业务是接受国内外捐赠,救助失学儿童和少年。2、经过初期的大幅度增加后,在过去3年中,捐赠收入一直比较稳定。3、作为该组织最高管理层的理事会致力于扩大捐赠收入,并努力使之增值以满足不断增长的支出要求。4、理事会建立了严格的内部控制系统,以保证所有支出符合该机构的章程及捐赠者的意愿,但该内部控制目前还不够健全。 要求:分析并确定A、B、C三客户的重要性水平,请说明理由。

重要性水平的理解

重要性水平的理解 重要性水平实际上就是财务报表使用者所能容忍的最大错报,也就是说如果错报的金额超过了这个重要性水平,那么就会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因此,注册会计师对重要性水平的判断不是随便的制定,而是根据报表使用人所能承受的错报金额,运用一定的职业判断做出的。并且这个重要性水平是在计划审计阶段做出的,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因素: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了解,审计目标,财务报表各项目性质和关联关系,财务报表项目金额以及变动幅度,还需要从性质和金额上进行考虑。 从性质上来说,就是项目金额小的也可能会对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项目金额小但是性质重大,比如该项目具有舞弊可能,违法操纵高度主观性。 从数量上来说,需要考虑两个层次的重要性一个是报表整体层面,另一个是特定交易,账户余额和列报层面的重要性水平。财务报表整体层面重要性水平是在制定总体审计策略的时候制定的,因为注册会计师需要对财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发表审计意见,因此就需要确定财务报表层面的重要性水平,一般通过一个恰当的基准*适当的百分数来确定,如果超过这个重要性水平,就可能影响到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 特定交易,账户余额和列报层面的重要性水平如果会影响到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则应当单独制定重要性水平,但是一般低于财务报表整体层面重要性水平。 还有一个就是实际执行过程中重要水平的确定,一般这个重要性水平要低于计划阶段确定的重要性水平,也就是计划阶段可能确定的重要性水平100万,而实际执行过程中确定重要性水平是60万,这样是为了提供更大的安全保障,防止由于未发现的错报超过计划中重要性水平的可能性,更能体现出注册会计师执业过程中的职业谨慎。一般来说,实际执行过程中的重要性水平是财务报表重要性水平的50%-75%,需要考虑各种因素,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以前审计期间发生的错报,根据以前期间的错报预计本期发生的错报可能性。 在审计过程中,可能被审计单位情况会发生重大变化,或者说了解到新的情况,或者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发现被审计单位经营情况与其以前期预期不同,则需要修改计划阶段重要性水平,同时修改实际执行过程中重要性水平 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之间什么关系呢? 重要性水平越高,也就是说财务报表使用者所能容忍的最大错报金额越高,那么审计风险就越低,因为注册会计师出错的机率就会降低,这里姗姗不多讲,课本上有理解,很简单,也就说成反比关系,但是注册会计师不应当为了降低审计风险,而随意的将重要性水平提高,因为这里要考虑财务报表使用者的接受程度的。注册会计师应当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确定重要性水平不同,审计风险程度不同,则会影响注册会计师实施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如果重要性水平较高,则注册会计师可以相应的实施简单的程序,获取较少的证据,但是反之,如果重要性水平较低,注册会计师为了合理保证,将审计风险降到可接受的低水平,则注册会计师就需要综合运用各种审计程序,获取较多的审计证据(和第四章联系),也就是说重要性水平和审计证据也是反向关系

重要性水平

1. 选择基准时考虑的因素可能包括: (1) 财务报表要素(如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和费用); (2) 是否存在特定会计主体的财务报表使用者特别关注的项目(如为了评价财务业绩,使用者可能更关注利润、收入或净资产); (3) 被审计单位的性质、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以及所处行业和经济环境; (4) 被审计单位的所有权结构和融资方式(例如,如果被审计单位仅通过债务而非权益进行融资,财务报表使用者可能更关注资产及资产的索偿权,而非被审计单位的收益。 (5) 基准的相对波动性。 2. 选择基准时,我们认为以下选择可能是合适的: (1) 以营利为目的的制造行业实体,可以以税前利润或亏损(取绝对值)作为计算基准; (2) 税前利润或亏损波动较大,或以前年度营利而本年度亏损的实体,可以考虑将异常项目或非经常性项目扣除,或使用近几年平均税前利润/亏损(通常3至5年)作为计算基准;异常项目包括但不限于长期资产减值准备、投资收益、营业外收支等; (3) 非营利性组织(如学校、慈善机构、研发中心等)不宜以净利润作为判断重要性的基准,可以考虑用营业收入、资产总额、费用总额作为计算基准; (4) 新设立实体运营初期可以考虑以资产总额、费用总额、净资产作为计算基准; (5) 以资产为主的实体(如基金)可以考虑以净资产作为计算基准; (6) 如果被审计单位属于商品流通企业,可考虑以营业收入作为计算基准; (7) 如果被审计单位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一般不宜以资产总额和净资产作为计算基准; (8) 如果被审计单位属于上市公司,且已连续亏损两年,确定财务报表项目的重要性水平时,应遵循谨慎原则。 3. 基准数据的选择 以资产总额或所有者权益等为基础计算重要性水平时,采用资产负债表日或接近该日的余额。当以营业收入、税前利润、费用总额等为基础计算重要性水平时,如果采用的是最近的中期数据,应当将其换算为年度数据;如果年度间波动显著,应考虑采用3-5年的平均数,同时应扣除重大的偶发因素影响。数据来源可以选择资产负债表日未审报表、总账或内部财务报表等。 4. 确定经验百分比 为选定的基准确定百分比需要运用职业判断。百分比和选定的基准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如税前利润对应的百分比通常比营业收入对应的百分比要高。例如,对以营利为目的的制造行业实体,税前利润的5%可能是适当的;而对非营利组织,总收入或费用总额的1%可能是适当的。百分比无论是高一些还是低一些,只要符合具体情况,都是适当的。 5. 当存在多个恰当的基准计算所得的重要性水平之间存在差异时,应选择较低者作为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 菜菜10:09:09 好的 向峥10:09:37 恰当的基准经验百分比如何选择百分比 税前利润或亏损5%-10% 税前利润或亏损较小时用10%,较大时用5%,税前亏损取绝对值计算 扣除异常项目或非经常性项目的税前利润或亏损;或使用近几年平均税前利润/亏损(通常3至5年) 5%-10% 税前利润或亏损较小时用10%,较大时用5%,税前亏损取绝对值计算 营业收入0.5%-5% 营业收入较小时用5%,较大时用0.5% 资产总额0.5%-5% 资产总额较小时用5%,较大时用0.5%

重要性水平的确定(2011)

技术指引—— B50重要性水平的确定 —确定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及未更正错报名义金额 引言 基本概念 通常而言,重要性概念可从下列方面进行理解: (1)如果合理预期错报(包括漏报)单独或汇总起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策,则通常认为错报是重大的; (2)对重要性的判断是根据具体环境作出的,并受错报的金额或性质的影响,或受两者共同作用的影响; (3)判断某事项对财务报表使用者是否重大,是在考虑财务报表使用者整体共同的财务信息需求的基础上作出的。由于不同财务报表使用者对财务信息的需求可能差异很大,因此不考虑错报对个别财务报表使用者可能产生的影响。 注册会计师对重要性的确定属于职业判断,受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使用者对财务信息需求的认识的影响。我们确定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实际执行的重要性以及未更正错报名义金额是建立在对经营风险以及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展望和预期所作出的职业判断的基础上的。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实际执行的重要性和未更正错报名义金额最终会影响审计风险。我们需要通过恰当确定和运用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实际执行的重要性和未更正错报名义金额,将风险控制在我们认为可以接受的较低水平。 基本定义: 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财务报表层面的总体重要性水平。 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注册会计师确定的低于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的一个或多个金额,旨在将未更正和未发现错报的汇总数超过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的可能性降至恰当的低水平。 我们所使用的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和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的金额在审计策略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尽管审计工作的范围与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和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相关,但与这两个金额并无直接联系。换句话来说,如果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上

确定重要性水平指导意见

确定重要性水平指导意见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 号-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时的重要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51 号-评价审计过程中识别出的错报》、《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401 号-对集团财务报表审计的特殊考虑》的相关规定,为更好地指导审计工作,保证审计工作质量,制定本指导意见。 第二章非集团财务报表审计重要性的确定 第二条在审计过程中,项目组应当分别确定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水平、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以及明显微小错报金额。 第三条项目组应通过选取适当的基准乘以经验百分比确定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基准和经验百分比的选取均需要运用职业判断。基准可以选择经常性业务的税前利润、资产总额、费用总额、营业收入总额、所有者权益总额等财务指标。但基准采用的财务指标不是一成不变的,要考虑企业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而定,如:成长期看营业收入指标,成熟期看盈利指标。适当的基准可以参考以下原则确定:1.经常性业务的税前利润适用于以营利为目的的实体;2.经常性业务的税前利润/亏损波动较大的实体或以前年度盈利而本年度亏损的实体,将异常项目或非经常性项目加回或使用近几年平均税前利润/亏损(通常3 至5 年), 或使用其他更为恰当的基准,如毛利或营业收入;3.费用总额、营业收入总额或资产总额适用于非营利性组织(如公共部门实体、学校、慈善机构、研发中心等);

4.所有者权益总额、费用总额或资产总额适用于新设立实体运营初期;5.净资产适用于以资产为主的实体(如基金);6.业主以薪酬的形式拿走大部分税前利润的小型被审计单位,应以扣除薪酬与税金之前的利润(或考虑使用其他基准)。

重要性习题

一、审计重要性 (一)[资料]审计人员受委托对渝香食品有限公司20X2年12月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 1.该公司会计报表显示,20X2年全年实现利润800万,资产总额4 000万。 2.审计人员在审查和阅读该公司会计报表时,发现下列问题: (1)该公司10月份虚报冒领工资1 820元,被会计人员占为己有; (2)11月15日收到业务咨询费3 850元,列入小金库; (3)资产负债表中的存货低估16万元,原因尚待查明。上述问题尚未调整。 [要求](1)根据上述问题,做出重要性的初步判断即计算财务报表层次在重要性水平,并简要说明理由; (2)分别说明上述三个发 现的问题是否重要。

答案(一)1.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 根据资产负债表计算的重要性水平= 4 000 *0.5% = 20万元 根据利润表计算的重要性水平 = 800 * 5% = 40万元 根据稳健性原则,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确定为20万元。、 2.问题(1)、(2)涉及违反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问题,性质严重,尽管金额不大,但属于重大错报;问题(3),存货低估16万元,达到会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80%,超过了存货的可容忍误差,属于存货项目的重大错报。

3.因所发现问题的性质重要或金额重大,因此,应当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实施追加审计程序,或提请被审计单位调整会计报表。 4.在审计报告阶段,如果被审计单位调整了所有的重大错报或漏报,使会计报表反映公允,审计人员可以发表无保留意见;如果尚未调整的错报的性质严重,或其汇总数可能影响个别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但就会计报表整体而言是公允的,审计人员应当发表保留意见;如果尚未调整的错报的性质极其严重,或其汇总数可能影响大多数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使会计报表整体不公允的,审计人员就应当发表否定意见。

浅议实务工作中重要性水平的问题

浅议实务工作中重要性水平的问题 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注册会计师的总体目标和审计工作的基本要求>应用指南等38项应用指南的通知》会协[2010]94号的要求,从2012年1月1日开始,执行新的审计准则及应用指南。新的审计准则及指南是对2006年2月财政部发布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又一次变革。新审计准则体系在全面贯 彻风险审计理念的同时,对会计师事务所执业的审计理念再次带来了变革 和强化。其中审计重要性水平是变化中的主要部分。 至2013年新准则已实施一年多来,实际执行效果还需从实务来验证,笔者从大量实务案例角度出发,对重要性水平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 题进行了分析,进而对解决方法提出初步建议。 一、重要性的概念 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时的重要性》的规定,财务报告编制基础通常从编制和列报财务报表的角度阐 释重要性概念。1221号重要性水平在准则中明确指出,重要性的定义与财务报表中的一致。在《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中对重要性的规定是,重要性是指财务报表某项目的省略或错报会影响使用者据此作出经济决策的,该项目具有重要性。重要性应当根据企业所处环境,从 项目的性质和金额大小两方面予以判断。由此可知,审计中使用的重要性,是和财务报表编制过程中的重要性是一致的。 在审计准则及其指南中进而对对审计中如何使用重要性,则分别从财务报表总体的重要性、实际执行的重要性和未更正错报的重要性等进行了规定,为注册会计师执业提供了准则和指南,目的旨在提高审计的效果的同时提高审计的效率。 二、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时的重要性 1、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 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是项目组在计划阶段的主要工作,用来评估重 大错报风险并确定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所以它对下一步的审计程序和工作有着重大的影响,计算报表整体重要性的基础数据 错误则会导致确定的重要性水平错误,如某公司是一家目前正处在IPO申报阶段的过程中的公司,在申报期内该公司收入和利润均稳定增长。项目 组在确定重要性水平时,是按照毛利的一定比例来计算,底稿摘录如下:第一重要性水平计量基础的考虑,基础项目为毛利,采用该基础确定 整体重要性时考虑因素是因为与收入成本有较强相关性,该项目的合并报 表层次的整体毛利金额为6,262.72万元。 第二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的确定,计算基础金额6,262.72万元作为

会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

(三)会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 1、判断基础和计算方法(固定比率法,变动比率法) 固定比率:实务中的常用比率 (1)净利润5%大--10%小 (2)资产总额0.5%---1% (3)净资产1% (4)营业收入0.5%---1% 变动比率:根据资产总额和营业收入两者中较大的一项确定一个变动百分比 2、会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选取。应当取其最低者作为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 3、会计报表尚未编制完成时重要性水平的确定。 根据期中会计报表推算出年度会计报表或对上年度会计报表做出修正,以确定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 会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 判断基础:资产总额 净资产 营业收入 净利润 会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选取 不同会计报表之间,应选取最低的重要性水平为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 计算方法 固定比率:在选定判断基础后,乘一个固定比率,求出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 参考数值:资产总额的0.5%—1% 净资产的1% 营业收入0.5%—1% 税前净利润5%—10% 例:某企业税前净利润为200000元,审计人员确定的重要性指标比例为10%,则 计划重要性水平=200000*10%=20000元 变动比率法的基本原理:规模越的大企业,允许的错报或漏报比率就越小,一般是根据资产总额或营业收入两者中较大的一项确定一个变动百分比。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企业历年的总收入、总资产、股东权益等指标变动较大,那么基于合理性考虑,可按历年平均数计算重要性水平;对于同一被审计单位,采用不同的方法计算的重要性水平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审计人员可采用几种基本方法混合的方法来计算重要性水平或根据经验进行调整。 帐户或交易层次的重要性水平 可采用分配的方法,既将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分配到帐户。 例:CPA初步判断的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是资产总额的1% 不分配的方法 假设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为100万元,则可根据帐户或交易的性质及错报漏报的可能性,将其确定为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的20%——50%。 4、评价审计结果时对重要性的考虑 评价内容:存在的审计差异在性质上是否重要,即是否舞弊或违法; 存在的审计差异在金额上是否重要,即是否超过审计重要性水平。

重要性水平和细节测试审计抽样案例

重要性水平和细节测试审计抽样案例 一、重要性水平案例 我所新承接一家从事蓄电池生产销售的主板上市公司2011年的年报审计业务。该公司2011年6月上市,募集资金147,824万元。该公司截止2011年12月31日未审资产总额3,963,147,725.59元,净资产2,765,264,854.25元,2011年度未经审计营业收入3,067,999,079.11元,利润总额368,227,248.86元,公司2010年和2011年计入非经常性损益的政府补助分别为311万元和3,570万元,公司下辖十家子公司,有关子公司的信息如 1.请确定集团审计的重要性水平,并简单分析理由;

2.请确定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并简单分析理由; 3.请确定特定类别的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并简单分析理由; 4.请确定重要组成部分的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首次承接),并简单分析理由; 5.以上数据资料不变,假设我们是第二年对该公司进行审计,第一年审计后,我们的审计 调整事项不多,公司经营正常。请确定重要组成部分的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并简单分析理由; 6.请确定明显微小错报的临界值,并简单分析理由。

解答:(因每个注册会计师都有自己的职业判断,以下仅为参考答案,并非标准答案,允许你的答案与下列答案存在小的差异) 1和2 财务报表整体层面的重要性水平和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 3.特定类别的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

重要组成部分参照指标:(单位:万元)首次承接 5.组成部分分析(收入306816万元,资产总额391048,利润总额36684)第二年保持承接,若第一年审计完成后,调整事项不多,公司经营正常 重要组成部分参照指标:(单位:万元)保持业务承接

浅析重要性水平确定的方法 聂丹丹

浅析确定重要性水平方法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建议

一、重要性水平确定的方法 目前审计人员主要分别从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两方面确定重要性水平。对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确定主要采用固定比率法,即恰当的基数×适当百分比。其中判断基础有预算收入或支出总额、投资总额、资产总额、净资产、费用总额、营业收入总额、净利润等6项,一般来说,“预算收入或支出总额”和“费用总额”适用于机关事业单位,“投资总额”适用于基本建设单位,“资产总额”适用于生产企业单位、,“营业收入总额”和“净利润”适用于流通企业,“净资产”适用于其他行业。百分比则为历年的经验值。对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确定审计人员可以采用分配或不分配的方法。分配的方法一般适用于资产负债账表户,即把资产负债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以各账户占总资产的比重为权数分配至各账户,然后考虑各账户的性质,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及各账户的审计成本后对其进行修正,由于报表的相关联性,损益表不参加分配。不分配的方法就是根据各账户或各类交易的性质及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将各账户或交易的重要性水平确定为会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一定百分比范围之内。 二、确定重要性水平方法中存在的问题(一)审计准则对重要性水平的方法实施缺乏可操作性 我国审计准则对重要性的定义只从性质上界定了重要性的标准,审计准则制定机构也未对重要性水平的判断提供一个明确的指南,使得重要性判断的可操作性较差。在审计实践中,世界各国的审计准则和会计准则都没有对固定比率做出规定,税前利润的5%-10%(净利润较小时用10%,较大时用10%),资产总额的0.5%-1%,净资产的1%,营业收入的0.5%-10%等百分比只是历年的经验值,而根据各公司所属的行业、发展的规模以及承担的风险不同,所采用的百分比及基数应该是不同的,而对于此审计准则并未给予充分的说明,这便导致不同的注册会计师因为所处的环境及经验水平不同而判断的重要性水平是不同的。此外在审计实际工作中,往往很难预测认定层次上哪些账户可能发生错报或漏报,也无法

重要性确定和审计风险评估方法

重要性确定和审计风险评估方法 按照《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的规定,审计人员在编制审计实施方案时,要利用审前调查的结果,确定审计项目的重要性水平和评估审计风险。 一、审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 确定审计项目的重要性水平,首先要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其次要符合审计目的,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再次要区别被审计单位的性质和业务规模、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和业务风险水平、财政财务收支的性质和金额、收支项目间的相互关系及变动趋势等。 确定审计项目的重要性水平,实际上就是根据被审计单位性质确定基数和比例进行计算的过程,重要性水平是基数和比例的乘积,其表现形式是金额额度。通常可以采取以下数据计算:(1)对于按收付实现制核算的预算单位和非盈利性的事业单位,按收入或支出总额的0.5%--2%确定;(2)对于按权责发生制核算的企事业单位,可按资产总额的0.5%--1%确定,或者按流动资产或净资产的1%--2%确定,也可按营业收入的0.5%--1%确定,还可按净利润的5%--10%确定。 如:某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会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 1、可能的报表使用者:主要使用者是财政部门,次要使用者是主要投资者、媒体和社会公众。 2、会计报表使用者关注的重要财务信息或报表项目: 使用者 关注的重要信息 主要使用者 财政部门 (1)资金到位及管理情况(2)支出总额(3)实际支出与预算的差距(4)决算情况(5)合规性(6)舞弊发生(7)项目试运行情况 次要使用者 主要投资者 (1)资金管理情况(2)决算情况(3)支出总额(4)合规合法性(5)项目试运行情况; 媒体

(1)合规性(2)决算 一般公众 合规性 3、被审计单位财务信息的敏感性:非常敏感。 4、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基础和计算方法:因为报表主要使用者和次要使用者最关心的项目信息均包括支出的合规性,支出指标也相对稳定,故选择支出总额为判断基础。考虑到项目建设单位为非盈利性单位,决定采用固定比率法,按照常规的以支出总额为判断基础。该建设项目确定为非常敏感项目,故取常规指标中的最小值,及采用支出总额的0.5%作为系数确定重要性水平。 计算结果及修正因素:根据工程竣工财务决算报表,该项目支出总额为410万元,重要性水平的计算结果为 410万元0.5%=2.05万元),为方便计算,将本次审计项目的重要性水平确定为2.0万元。 在确定和运用重要性水平时,要全面、客观地考虑错报或漏报的金额和性质。一般来说,金额大的错弊比金额小的错弊更重要,但有时错弊金额不大,但性质上是严重的,如国债投资建设项目审计中,虚报工程投资支出0.5元占为己有,要比扩大建设规模超概算投资5.0元更为严重,所以要紧密联系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准确确定重要性水平。 二、审计风险的评估 审计风险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构成。 评估审计风险,首先在编制审计方案时确定可以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一般为5%,也可确定为3%、1%,但不可能为0。其次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调查了解评估固有风险水平,在审前调查后,审计人员根据被审计单位领导及财务人员的诚信和能力、财务人员的变动及其素质、业务性质、会计期间(特别是期末)的异常变动和复杂的会计处理、以前年度的审计结果等情况确定评估固有风险水平。实际工作中一般分为高、中、低三个档次,固有风险水平分别为60%、50%、40%,也就是即使在各种情况较好,出现重要错误可能性较小情况下,固有风险的水平也应高于40%,相反只要有某种迹象表明可能存在重大错弊,就应当将固有风险确定为100%。再次通过对内部控制的测评,根据被审计单位相关的内部控制是否建立、经济业务以及相关控制手续的执行是否及时和有效、业务活动的记录是否完整、关键点控制是否存在、控制目标是否满足、控制系统是否有效运行、各项控制是否发挥作用等因素评估控制风险水平。实际工作中一般分为低(内控健全有效)、中(缺少某些控制环节或有少量的控制失效)、高(内控失效)、零(不可依赖)四个档次,控制风险水平分别为20%、50%、80%和100%。应当注意的是,内部控制与内部控制制度不同,内部控制是管理的过程,而内部控制制度则是书面或约定的管理制度。最后利用风险模型计算检查风险水平,检查风险的计算公式为:检查风险=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