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练

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练

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练

一、课内阅读

1.阅读下面课内《论语》中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1)下面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人不知而不愠.愠,生气,恼怒。

B.学而不思则罔.罔,迷惑,迷茫无所适从。

C.饭.疏食饭,动词,吃。

D.人不堪.其忧,堪,值得

(2)从上面前两则中,你能读出孔子关于“学习”的哪些见解或者观点?请写出两个。

(3)上面文段中,“乐”字出现了三次,请你谈谈三个“乐”字分别有怎样的内涵?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①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①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蒲松龄

①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②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④少时,一狼径,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⑤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①止.有剩骨止:( )

①而两狼之并驱如故.故:( )

①一狼洞.其中洞:( )

①屠自后断其股.股:( )

(2)用现代汉语翻译言语中画线的句子。

①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①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3)理解填空。

①本文篇幅短小,结构紧凑,情节曲折,通过屠户“遇狼——___________——御狼——___________”来展开双方的矛盾和斗争。

①文中表明作者看法的句子是“___________”。

(4)从屠户与狼的关键中,你获得什么启示?

阅读《杞人忧天》,完成下面小题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3.下列加点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A.身亡.(wú)所寄B.中.(zhòng)伤C.躇步跐.(cǐ)蹈D.舍.(shě)然

4.解释下列加点倾斜的字词。

(1)身亡.所寄_____________(2)因往晓.之_____________

(3)终日在天中行止

.._____________(4)若躇步跐.蹈_____________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有忧彼之所忧者。

(2)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6.杞人忧什么?这则寓言嘲讽了什么样的人?

二、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

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

..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选自《咏雪》)7.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差.可拟(2)未若

..柳絮因风起(3)因.风起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乙】

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①人也,其先自魏郡元城徒焉②。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③班彪④。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逆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选自《后汉书》有删改)【注释】①会稽上虞:古地名。①焉:于之,到这里。①扶风:古地名。①班彪:汉代著名学者、史学家。9.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乡里称.孝(2)好.博览而不守章句

10.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

11.谢道韫和王充的成长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才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方正》)(乙)郭伋始至行部①,到西河美稷②,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谓别驾从事③,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④,须期乃入。其为人若此。

【注释】①郭伋始至行部:郭伋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行部,出巡。①西河美稷:地名。①别驾从事:部下官吏。①野亭:郊野外的亭子。

1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太丘舍去.(2)元方入门不顾.(3)及.事讫(4)故.来奉迎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去后乃.至/须期乃.入B.友人便怒曰./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

C.遂止于.野亭/骈死于.槽枥之间D.与人期.行/先期.一日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2)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

15.甲乙两文从选材角度看,甲文选取的是友人“无信”“无礼”的反面例子,乙文选取的是______正面例子;从表达方式看,甲文侧重______,乙文侧重叙述。

16.甲,乙两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论语》十二章(节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资料链接]以下两则材料,与学习有关。

[甲]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乙]孔子观于周庙,有敧①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座②之器。孔子曰:“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敬,中③则正,有之乎?”对曰:“然。”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敬。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恶④有满而不覆者哉!”

(选自《韩诗外传》)[注]①敧:倾斜。①宥(yòu)座:座位右边。宥,同“右”。①中:这里指装水到一半。①恶(wū):哪里,怎么。

1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吾日.三省吾身日.:(2)思而.不学则殆而.:

(3)知.之为知之知.:(4)孔子观.于周庙观.:

18.下面对本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论语》是语录体散文,言简义丰,体现孔子的道德修养、学习方法和态度等。

B.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孔子的交友原则是选择志同道合的人做朋友,他视交友为乐事。

C.“吾日三省吾身”的具体内容为: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D.《论语》在论述“学”与“思”的关系时,先说“学而不思则罔”,后说“思而不学则殆”,这是因为“思”是“学”的先决条件,先学后思符合认知规律。

19.把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孔子喟然而叹曰。

20.这几段文字中,强调了哪些方面的问题?

21.[乙]文中孔子为什么要“使子路取水试之”?孔子“恶有满而不覆者哉”的感叹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乙】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诸葛亮《诫外甥书》)22.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夫君子之行.

(2)淫慢则不能励.精

(3)将复何及.

(4)绝.情欲

23.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

24.【甲】【乙】两文中,诸葛亮对儿子和外甥的要求是一致的,请加以概括。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选自蒲松龄《狼》)

【乙】

王右军①年减②十岁时,大将军③甚.爱之,恒置帐中眠。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须臾,钱凤④入,屏人论事,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剔吐污头面被褥,诈孰⑤眠。敦论事造半,方意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及.开帐,乃见吐唾⑥从横,信其实孰眠,于是得全。于时称其有智。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注释】①王右军:王羲之。①减:不足。①大将军:王敦。①钱凤:人名,字世仪。①孰:熟。①从:纵。2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止.有剩骨止:_______(2)顾.野有麦场顾:______

(3)大将军甚.爱之甚:_______(4)及.开帐及:______

2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

27.你认为【甲】文中的屠户和【乙】文中的王右军有什么相似之处?

28.【甲】文中的狼具有怎样的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选自《吕氏春秋》)

桑中生李

南顿①张助于田中植禾见李核欲持去,顾见空桑②中有土,因植.种,以余浆灌溉。后人见桑中复生李,转相告语。有病目痛者息阴下,言:“李君③令我目愈,谢以一豚④。”目痛乃小疾,亦行⑤自愈。众犬吠声⑥,盲者得视。远近翕赫⑦,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间一岁.余,张助远出来还,见之惊云:“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因就斫之。

(选自《六朝志怪小说选》)【注】①南顿:古县名。①空桑:枯空的桑树。老桑树有枯空的树洞。①李君:李先生。此指空桑里长出的李树。①豚:小猪。①行:不久。①众犬吠声:是“一犬吠形,百犬吠声”的省略,意思是一只狗叫,其他的狗也跟着叫起来。形容众人盲目附和,众人随声传闻。①翕赫:轰动、惊动。

2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限两处)。

南顿张助于田中植禾见李核欲持去

30.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及.其家穿井_______________(2)丁氏对.曰______________

(3)因植.种___________________(4)间一岁.余_____________

3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2)李君令我目愈,谢以一豚。

32.这两篇短文告诉我们该如何对待传闻?

参考答案:

1.(1)D

(2)与朋友一起学习很快乐。学习需要反复实践,学有所获内心也是愉悦的。学习与思考相辅相成。学习时要心胸开阔。

(3)第一句中的“乐”是指与朋友切磋学习的快乐;第二句的“乐”是指颜回在清贫中安心追求“道”的快乐;第三句中的“乐”是指物质简单精神丰富的快乐。(也可以说第二句中的乐和第三句中的“乐”含义一样,意思对即可)

(1)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

D.有误,句意: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忧愁。堪:能忍受;

故选D。

(2)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

示例:第一则从学习方法讲到个人修养,学以致用,体现学习的价值。学而时习之强调知识的学习需要自觉,不断实践。有朋自远方来体现学习又是相互切磋,相互交流的事情。“人不知而不愠”体现个人修养与别人知不知道没有关系,而是不求名利,自我进步。

第二则阐明学与思的辩证关系,即学和思要相结合,才能有所得。

第四则讲富贵和仁义之间如何抉择,体现了孔子宁愿贫贱而坚守义,不义之财不可取的观念。

(3)考查对词语含义的理解。

①句意: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兴的吗?有朋自远方来,学习上相互切磋,相互交流,是快乐的事情。

①句意: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颜回经受困苦,贫穷的考验,是对道义的坚守。

①句意:弯着胳膊做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面对富贵和仁义之间,孔子宁愿贫贱而坚守义,不义之财不可取的观念,也是对道义的坚守。

由此可知,第①和第①句的“乐”字意思是一样的。

参考译文:

孔子说:“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它,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对自己的学业)感到有疑惑。”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讲就像浮云一样。”

2.(1)只以前,原来打洞大腿

(2)①一只狼径直离开,另外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屠户面前。

①屠户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迷惑对手。

(3)惧狼杀狼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4)示例:像狼一样的愚人,不管耍怎样的花招,总是要被识破的。(或: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可结合句意推断词义。

①句意:只有剩下的骨头。止:只;

①句意:但是两只狼仍然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故:以前,原来;

①句意:一只狼正在其中打洞。洞:打洞;

①句意:屠户从后面砍断它的大腿。股:大腿。

(2)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①句注意重点词语“径(径直),犬(像狗一样),于(在)”要正确理解;

①句注意重点词语“乃(才),寐(睡觉),盖(原来)”要正确理解。

(3)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章内容、提取文章信息。

结合第①段“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可知,屠户对狼感到恐惧,并用投放骨头的方式想止住狼的跟随。据此可概括情节为“惧狼”;

结合第①段“少时,一狼径,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可知,屠户趁着两狼分开的时机果断出手,识破狼的阴谋,杀死两狼。据此可概括情节为“杀狼”。

结合第①段“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可知,作者认为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据此可知表明作者看法的句子是“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4)本题考查阅读启示。

结合第①段“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可知,文中的狼非常狡猾,但最终被屠户杀死,据此得出启示:像狼一样的愚人,不管耍怎样的花招,总是要被识破的;面对像狼一样的恶人,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能像文中的屠户一样,最终一定能取得胜利等。

参考译文:

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

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3.D4.无,没有告知,开导行动,活动踩、踏5.(1)另外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担心(忧愁)而担心(忧愁)。(2)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6.忧天会塌下来,地陷下去。嘲讽对一些不必要的事或基本上不会发生的事担心的人。

3.考查字音的识记。

D.舍.然:消除疑虑的样子。舍:同“释”,解除、消除;读作shì,不是shě;

故选D。

4.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

(1)“身亡所寄”的句意是:没有地方存身。亡:同“无”,无,没有。

(2)“因往晓之”的句意是:于是前往去开导他。晓:告知,开导。

(3)“终日在天中行止”的句意是: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行止:行动,活动。

(4)“若躇步跐蹈”的句意是: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跐:踩。

5.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句中的“忧(担忧)、彼(他)”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句中的“天,积气(积聚的气体)、耳(罢了)、亡(同‘无’)”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6.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从“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可知,杞国人担忧的是天会崩塌下来,害怕地会陷落下去。通过这则寓言,嘲笑了那种整天怀着毫无必要的担心和无穷无尽的忧愁,既自扰又扰人的庸人,告诉人们不要毫无根据地忧虑和担心。据此理解可概括作答。

参考译文: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又有一个为他的忧愁而担心的人,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那个人说:“天如果是气体,日月星辰不就会坠落下来了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那个人又说:“那地陷了又怎么办呢?”

开导他的人说:“大地是土块堆积成的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会陷下去呢?”

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7.(1)大体(2)不如,不及(3)趁、乘8.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下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论文章的义理。不久雪下得急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9.(1)称赞(2)喜好或爱好(或喜欢)10.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11.示例: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要有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博览群书的习惯是成才的重要因素。

7.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体。

(2)句意: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未若:不如,不及。

(3)句意:乘风飞舞。因:趁、乘。

8.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中的关键词汇。本题重点词:

寒雪日:寒冷的下雪天;内集:家人一同聚集在屋内;儿女:子侄辈们;讲论文义:讲解文章的义理;俄而:不久,不一会儿;欣然:高兴的样子;何所似:像什么。

9.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乡里称孝:在乡里以孝顺被称赞。称:称赞。

(2)好博览而不守章句:王充喜欢读书,而且无书不读。好:喜好或爱好。

10.本题考查划分文言文停顿的能力。句意:因为家中贫穷,没有很多书看,于是他常在洛阳的市集上游走,看人家卖的书,看过一次后就能背诵。“家贫无书”是王充外出游走的缘由,“常游洛阳市肆”和“阅所卖书”都是动宾结构,是王充外出找书看的过程,“一见辄能诵忆”是王充看书的结果。所以停顿应该是: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

1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根据甲文“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可知,家庭环境对孩子成才的影响很大;由乙文“充少孤,乡里称孝”和“师事扶风班彪”可知,王充虽然家境贫困,但有名师的正确指引;“好博览而不守章句”也表明他博览群书,但不拘守章句,会读书;“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则表明他十分勤奋,渴望读书。参考译文:

【甲】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给子侄辈们讲解文章的义理。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另一个哥哥的女

儿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乙】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祖上由魏国元城郡迁徙而来。王充幼时是一个孤儿,在乡里以孝顺被称赞。长大后在京师太学求学,跟一个叫班彪的史学家学习。王充喜欢读书,而且无书不读。因为家中贫穷,没有很多书看,于是他常在洛阳的市集上游走,看人家卖的书,看过一次后就能背诵,时间长了就广泛地通晓了众多流派的著作。

12.(1)离开(2)回头看(3)等到(4)因此,所以13.D14.(1)朋友感到惭愧,下车想要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的进家门了。(2)郭伋失信于孩子们,于是在野外的亭子中留宿。15.郭伋守信描写(语言描写)16.做人要讲信用。

启示:要有礼貌,要讲诚信,要知错就改等(言之成理即可)

12.考查的是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课内重点文言实词需要平时的积累识记,并且活学活用,学会从课内到课外的迁移。考试时,也可先理解整句话的大意,再来推断加点词的含义。

(1)句意: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去:离开;

(2)句意: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顾:回头看;

(3)句意:等到事情办完。讫:完毕;

(4)句意:所以来欢迎。故:因此,所以。

13.本题考查文言词义辨析。

A.都是副词,才;

B.都是动词,说;

C.都是介词,在;

D.名词,日期/动词,约定。

故选D。

1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有:

(1)引:拉;顾:回头看;

(2)违:违背;止:停下;野亭:郊野外的亭子;

1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从选材角度看,甲文“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选取的是友人“无信”“无礼”的反面例子,乙文“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须期乃入。其为人若此”写郭伋“有信”“有礼”,这是从正面来论述诚信,是正面例子;

从表达方式看,甲文主要写友人和元方之间的对话,故侧重语言描写,乙文侧重叙述。据此可填写作答。16.考查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陈太丘与友期》记述了陈元方与来客对话时的场景,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同时赞扬了陈元方维护父亲尊严的责任感和无畏精神。《后汉书•郭伋传》则通过郭伋“有信”“有礼”的例子,表现了郭伋言而有信、一诺千金的优秀品质。所以,两文告诉了我们“做人要讲诚信”的道理。

从甲文“友人惭,下车引之”可以感悟到要勇于改正错误;

从“元方入门不顾”可以感悟到要原谅别人的错误;

从乙文“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恐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须期乃入”可以感悟到对小孩说话也要算数,要做好榜样、言行一致。

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郭伋刚到任时巡行部署,到西河郡美稷县,有几百儿童,各骑着竹马,在道旁拜迎。郭伋问:“孩子们为什么自己远来。”孩子们回答说:“听说使君来到,很高兴,所以来欢迎。”郭伋辞让致谢。等到事情办完,孩子们又送到城郭外,问“使君哪一天能回来”。郭伋叫别驾从事计算日程,告诉了他们。巡视回来,比原定日期早一天。郭伋怕失信于孩子们,于是在野外亭中歇宿,等到预定日期才进城。郭伋的为人就是如此。

17.(1)每天(2)表转折,却(3)知道(4)参观18.D19.(1)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君子吗?(2)孔子感慨地叹息道。20.《<论语>十二章》节选的三章中,强调了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的问题,甲文和乙文谈的是学习态度方面的问题。21.孔子想要验证敧器的特点。孔子的感叹启示我们做人要谦虚,不要自满。

17.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日,每天;

(2)句意为: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而,表转折,却;

(3)句意为:知道就是知道。知,知道;

(4)句意为:孔子参观周庙。观,参观。

1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只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先说“学而不思则罔”,后说“思而不学则殆”,这是因为“学”是“思”的先决条件,先学后思符合认知规律;

故选D。

19.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时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重点词语:

(1)而,表转折,却;愠,恼怒;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2)喟然,叹气的样子;叹,叹息。

2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论语>十二章》节选的三章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谈论的是学习方法;“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谈论的是个人修养的问题;

甲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谈论的是学习态度,

乙文,“恶有满而不覆者哉”告诉我们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狂妄自大,骄傲自满。谈的是学习态度方面的问题。

2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谈启示。

①从乙文“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敬,中则正,有之乎”可知,孔子只是听说宥座器的特点,并没有亲眼见过,所以“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是想要亲自验证一下才能确认;

①根据“恶有满而不覆者哉”,围绕“谦虚”“不能骄傲,自满”等来谈启示即可。

示例: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狂妄自大,骄傲自满。

参考译文: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链接材料:

甲文:孔子说:“由啊,我教给你的,你懂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乙文:孔子参观周庙,看到倾斜的器皿。孔子问守庙的人说:“这是什么东西呢?”守庙的人回答说:“这是座位右边的器皿。”孔子说:“我听说右座之器盛满水就会倾覆,空了就会斜着,水装到一半时就会垂直,是这样的吗?”守庙人回答说:“是这样的。”孔子让子路取水来试,果然水满便倾覆,装到一半时就垂直而立,空了就会斜着。孔子长叹道:“哎呀,哪里会有满而不倾覆的呢!

22.(1)品行,操守(2)振奋(3)赶得上(4)戒绝23.(1)不内心恬淡、淡泊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宁静专一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2)使几乎接近圣贤的那种高尚志向,在你身上明白地表现出来,使你内心震动,心领神会。24.【甲】【乙】两文都教育他们要有远大志向,戒绝欲望,心态平和,珍惜光阴,重视学习。

2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有道德修养的人的品行操守。行,品行,操守。

(2)句意: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励,振奋。

(3)句意:节制情欲。绝,戒绝。

23.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1)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明志:明确志向。宁静:这里指安静,

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2)庶几之志:接近或近似于先贤的志向。揭然:高举的样子。恻然:恳切的样子

24.考查比较阅读。

根据甲文中的“非志无以成学”和乙文中的“夫志当存高远”可得:两文都教育他们要有远大志向。

根据甲文中的“非淡泊无以明志”和乙文中的“绝情欲,弃凝滞”可知,两文都教育他们要戒绝欲望,内心平和。根据甲文中的“非学无以广才”“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和乙文中的“去细碎,广咨问,”可知,两文都教育他们要珍惜光阴,重视学习。

参考译文:

甲: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乙:一个人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追慕先贤,节制情欲,去掉郁结在胸中的俗念,使几乎接近圣贤的那种高尚志向,在你身上明白地体现出来,使你内心震动、心领神会。要能够适应顺利、曲折等不同境遇的考验,摆脱琐碎事务和感情的纠缠,广泛地向人请教,根除自己怨天尤人的情绪。做到这些以后,虽然也有可能在事业上暂时停步不前,但哪会损毁自己高尚的情趣,又何必担心事业会不成功呢!如果志向不坚毅,思想境界不开阔,沉溺于世俗私情,碌碌无为,永远混杂在平庸的人群之后,就会难免沦落到下流社会,成为没有教养,没有出息的人。

25.仅,只看,视很等到26.(1)骨头已经没有了,(可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

(2)(这时)王羲之睡醒了,听到他们的谈论之后,知道(如果被发现)自己没有活的道理。27.示例:他们在面对危险时,都能沉着下来,冷静思考,懂得用智慧和勇气去战胜困难。(言之成理即可)28.贪婪凶残,阴险狡诈。(意思对即可)

2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只有剩下的骨头。止:同“只”,仅,只;

(2)句意为:他看见田野里有一个大麦场。顾:看,视;

(3)句意为:大将军非常喜欢他。甚:很,非常;

(4)句意为:等到打开帐。及:等到。

26.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

(1)尽:完。而:可是。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并驱:一起跑。如故:像原来一样。(2)觉:睡醒。既:已经。闻:听到。理:理由,道理。

2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根据【甲】文中的“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看出,屠户面对着被狼围攻的困境,他最终选择反抗,获得了成功,拯救了自己,看出他的勇敢救了自己。

根据【乙】文中的“乃阳吐污头面,诈孰眠”“及开帐,乃见吐睡从横,信其实熟眠,于是得全”可知,王羲之在一个危险的处境中,冷静从容,想出了办法自救,骗过了对方,看出是他的冷静、随机应变、勇敢救了自己。因此这两个人物相似之处是:当遇到危险的时候,沉着冷静,随机应变,靠智慧和勇气自救。28.本题考查形象分析。

根据【甲】“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可知,狼不断跟随屠户,不仅要吃担中的骨头,还想要吃掉屠户,由此可见其贪婪凶残;

根据【甲】“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等内容可知,一只狼假装睡觉来迷惑屠户,另一只狼想从背后偷袭,由此可见狼的狡诈阴险。

参考译文:

【甲】一个屠户傍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有剩下的骨头。途中有两匹狼,紧跟着(他)走了很远。

屠户害怕了,把骨头投给狼。一匹狼得到骨头就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屠户再次扔骨头,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了下来而先前得到骨头的狼又跟过来了。骨头已经没有了,而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齐追赶屠户。

屠户十分窘迫,担心前后遭受狼的夹击。他看见田野里有一个大麦场,麦场的主人在麦场里堆积柴草,覆盖成小山一样。屠户于是跑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起刀。狼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了,其中的另一只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时间长了,(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跃起,用刀劈砍狼的脑袋,又砍了几刀杀死了这匹狼。他正想离开,转身看柴草堆后面,另一匹狼正在柴堆打洞,打算将要从通道进入来攻击屠户的后面。身体已经进入了大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掉了狼的大腿,杀死了这匹狼。他才知道前面的狼是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法来诱骗敌人。

狼也真狡猾啊,而一会儿两匹都被杀死了,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乙】王羲之年纪不到十岁时,大将军非常喜欢他,常常把他放在自己的帐中睡觉。大将军有一次曾经先起来了,王羲之还没有起来。不一会儿,(王敦的参军)钱凤进来,王敦屏退他人和钱凤讨论事情。都忘了王羲之还在帐子里,他们说起要谋反的计划。这时王羲之醒来,听到他们的谈论之后,知道自己没有活的道理,就假装吐口水脏了头脸和被褥,假装睡得很熟。王敦议论事情到了一半才想起王羲之没起床。两人大惊说:“不得不除掉他。”等到打开帐,却见王羲之流口水,于是相信他确实还在熟睡,王羲之因此得以保全性命。当时的人称赞王羲之聪明。

29.南顿张助于田中植禾/见李核/欲持去30.待,等到应答,回答种年31.(1)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有人向宋国的国君报告了这件事)。

(2)李树您如果能让我的眼睛变好,我就拿一头小猪来感谢您(把小猪献给您)。32.对于传闻,要以

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信,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大意对即可)

29.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题根据文意:南顿有个叫张助的人,在田里种庄稼时发现一颗李子的核,本想拿走。“张助”是句子的主语,“植禾”“见”“持去”是张助的三个先后行为,题干要求划分两处,可从这个三个动词断开即可。

即:南顿张助于田中植禾/见李核/欲持去。

30.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及:待,等到。

①句意:丁氏回答说。对:应答,回答。

①句意:就把李核种在那里。植:种。

①句意:时隔一年多。岁:年。

31.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①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道,讲述。闻,知道、听说,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

①令,让。愈,痊愈。豚,小猪。谢以一豚,(拿)一只小猪拜谢。

3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主旨和感悟。解答此题要疏通文意,理解文言文主要内容,结合叙述的事件和关键语句理解主旨,进而得出感悟。

《穿井得一人》意思是打出一口水井后,可以得到一个人的人力,不用再派人去外面的井里打水;外人却理解错了意思,以为是“穿井得到一个活人”,到处传谣言。文中最后“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由此得出道理:凡事都要调查研究,仔细辨别,才能弄清真相。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切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否则就会闹出以讹传讹,三人成虎的笑话,使事情的真相被传得面目全非。

《桑中生李》“因植种,以余浆灌溉,后人见桑中复生李,转相告语”“众犬吠声,盲者得视。远近翕赫,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因就斫之”,借桑中生李的故事,主要批评了那些人云亦云者,指出了随波逐流的社会心理的危害。告诫我们不应该不加思考就盲目相信自己的见闻,从而揭示要从客观角度出发看待事情,不要盲目相信眼前所见。由此可见两则故事给出相同的道理,不要轻信传闻,要认真思考,客观看待,不要人云亦云,盲目跟风。

参考译文:

《穿井得一人》宋国的一户姓丁的人家,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经常派一人停留在外面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听了的人就去传播:“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回答说:“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来一个人啊。”得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

《桑中生李》南顿有个叫张助的人,在田里种庄稼时发现一颗李子的核,本想拿走,回头看见空心的桑洞里有泥土,就把李核种在那里,用剩下的水浇了一些。后来,有人看见桑树中又长出李树来,对此感到十分惊奇,就互相传说开来。正好有个眼睛患有小毛病的人,在李树下休息,向李树祷告说:“李树您如果能让我的眼睛变好,我就把小猪献给您。”眼痛这种小病,不久就会康复。众人随声传闻,李树因为能使瞎了的人可以看见,所以远近的人听到这消息都很轰动,那树下常有数千辆马车,大家纷纷前来敬祭,酒肉很多,绵绵不断。时隔一年多,张助出远门回来,看见这景象十分惊诧,说:“这有什么神奇的?这是我种的李树罢了。”于是砍掉了它。

(完整版)课内与课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试题及答案

课内与课外文言文对比阅读及答案 第一篇《论语》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论语》七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乙】李生论善学者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岂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 (1)吾日三省.吾身()(2)不逾.矩() (3)王生不说.()(4)王生惊觉,谢.曰() 2.下面句子中加点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吾悉能志.之处处志.之 B.居.五日不可久居. C.而君变色以.去以.塞忠谏之路也 D.王生益愠.人不知而不愠.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编版 八下语文第三单元专题复习——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含参考答案)

部编版八下语文第三单元专题复习——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含参考答案) (一)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水益涩①,曳②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③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桑畦麦陇④,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⑤相征逐,真行画图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⑥“雪窦山”字。(节选自邓牧《雪窦游志》) 注:①涩:不通畅。②曳:拖,拉。③白蛇:喻指清澈而细长的水流。④陇:通“垄”。⑤牧竖:牧童。 ⑥髹(xiu)书:用赤黑色的漆写。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阡陌交通 .._________ ②此中人语.云__________ ③寺负.紫芝山④率.十问仅得二三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2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桃花源”是作者追求的社会理想,请谈谈你对这一社会理想的积极意义的认识。(2分) 4.根据甲乙两文的内容,分条概括雪窦与桃花源的相似之处。(3分) (二) 【甲】《桃花源记》略

文言文课内外比较阅读题

文言文课内外比较阅读题 文言文课内外比较阅读题 一、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乙】宋濂尝与客饮,帝①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zhuàn)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②欺。”间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选自《明史·宋濂传》) 【甲】文段在读书方面给我们的启示是; 【乙】文段在做人方面给我们的启示是。 二、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周敦颐《爱莲说》(乙)松之生也,于岩之侧。流俗不顾,匠人未识。无地势以炫容,有天机而作色。徒观其贞枝肃矗,直干芊眠①,倚层峦则捎云蔽景②,据幽涧则蓄雾藏烟。穹石盘簿③而埋根,凡经几载;古藤联缘而抱节,莫记何年。于是白露零,凉风至;林野惨栗,山原愁悴。彼众尽于玄黄④,斯独茂于苍翠,然后知落落高劲,亭亭孤绝。其为质也,不易叶而改柯;其为心也,甘冒霜而停雪。叶⑤幽人之雅趣,明君子之奇节。若乃确乎不拨,物莫与隆⑥,阴阳不能变其性,雨露所以资其丰。擢影后凋,一千年而作盖;流形入梦,十八载而为公。不学春开之桃李、秋落之梧桐。 乱曰:负栋梁兮时不知,冒霜雪兮空自奇;谅⑦可用而不用,固⑧斯焉而取⑨斯。 ——李绅《寒松赋》注释①芊眠:茂密状。②捎云蔽景:意为与景物相掩映。③盘簿:牢固状。④玄黄:指大自然的变化。⑤叶:相合。⑥隆:高。⑦谅:确实。⑧固:鄙视。⑨取:取法。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 ②穹石盘簿而埋根而 ③可远观不可亵玩焉亵 ④甘冒霜而停雪停 10.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下面语句所表现的情景。(2分) 其贞枝肃矗,直干芊眠①,倚层峦则捎云蔽景②,据幽涧则蓄雾藏烟。 11.两文作者喜爱“莲”、“寒松”的原因分别是什么?(2分) 12.简要分析两文在写作手法上的相同之处及其作用。(2分) 三、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练

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练 一、课内阅读 1.阅读下面课内《论语》中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1)下面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人不知而不愠.愠,生气,恼怒。 B.学而不思则罔.罔,迷惑,迷茫无所适从。 C.饭.疏食饭,动词,吃。 D.人不堪.其忧,堪,值得 (2)从上面前两则中,你能读出孔子关于“学习”的哪些见解或者观点?请写出两个。 (3)上面文段中,“乐”字出现了三次,请你谈谈三个“乐”字分别有怎样的内涵?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①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①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狼 蒲松龄 ①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②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④少时,一狼径,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⑤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①止.有剩骨止:( )

七年级课内课外文言文对比阅读及答案

七年级课内课外文言文对比阅读及答案 1. 七年级下和课内文言文有关的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卿今当涂掌事()②蒙辞以军中多务() ③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④及鲁肃过寻阳() (2) 将下面的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3)填空。 本文选自《》,这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主持编纂的一部。文中“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一句,“治经”可解典”。“经”,指《易》《》《》《》等书。 (4) 从吕蒙的变化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请结合《伤仲永》一文简要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案:(1)分值(2分)①当道、当权②推托③通“耶”,语气词④到了……的时候 (2) 分值(4分)①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②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 (3) 分值(3分)资治通鉴司马光编年体通史《诗》《书》《礼》《春秋》(写出其中三个即可)

(4) 分值(3分)提示:只要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就会寻找一切机会去学习,最终有所成就。再聪明的人,如果放弃学习,终将一事无成。 2.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失亲得学】 【原文】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译文】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听见书声琅琅)忍不住哭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小孩子为啥哭泣?”邴原答道:“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那些读书的,凡是能够学 ... 人,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我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老师怜悯屿地说:“你想读书就来吧!”邴原进了学堂,学习异常努力.一个冬天,就读熟了《孝经》和《论语》.。 3. 七年级课内外文言文习题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一)师旷论学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 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18分)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4分)①恐已暮矣()②盲臣安敢戏其君乎()③臣闻之()④善哉()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4分)……………() A、臣闻之 B、如日出之光 C、驱之别院 D、学而时习之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4、这则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4分)(二)欧阳修论作文顷岁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云:“无它术,惟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

中考语文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试题及答案

中考语文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试题 (一)【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 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弓下》)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7.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①阡陌交通 ..:②便要.还家:③子.之哭也:④苛.政猛于虎也: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4分) 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今吾子又死焉 19.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填2字);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填2字)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填2字)的手法突出主题。(每格限填2字)(3分) 20.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4分) (二)【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乙】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于前,或枕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病 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 ..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陆游筑书巢》) 注释:①椟:dú,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②觌:dí,相见。 10.解释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1)有仙则名.()(2)妻子 ..不觌() 11.翻译(1)孔子云:“何陋之有?”(2)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 12.用原文句子填空。(4分) 甲乙两文中的主人都热爱自己的居室。陋室的主人自评“,”,书巢主人的朋友评价“”;居室的主人都情趣高雅,与朋友谈笑风生,这个意思可以用甲文中的“,”来表达。 10.(1)出名(著名)(2)妻子和儿女(子女) 11.(1)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2)(陆游)就自己笑自己(自我解嘲)说:“这不就是我所说的书窝吗!”

部编七年级下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练习(答案)

部编七年级下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 题练习(答案) 部编七年级下册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练(答案) (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初,权谓XXX:“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XXX:“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XXX?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XXX过寻阳,与XXX论议,XXX:“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XXX!”XXX:“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XXX之晚乎!”XXX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XXX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XXX入魏,寻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鞍桥,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XXX,XXX深让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为XXX参军,与道固俱降,入为平齐百姓。帝每叹曰:“上马能击贼,下马能做露布,唯XXX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卿言多务,XXX()(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3)寻复南奔()(4)涉猎经史,兼有才干()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 3.XXX在短工夫内才略惊人上进的原因是什么? 4.XXX为什么能够“发愤读书”? 5.XXX、XXX这两个人物有哪些共同特点? (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XXX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XXX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XXX:“无他,但手XXX。”XXX忿然曰:“XXX敢轻吾射!”XXX:“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XXX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XXX笑而遣之。 【乙】XXX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XXX登之,患其塔动。XXX:“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迫不得已,密使其妻见XXX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XXX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甲】咏雪 谢太傅在寒雪的日子里与儿女讲论文义。突然下起了雪,谢太傅高兴地说:“白雪纷纷像什么?”他的侄子胡儿回答说:“像是空中撒盐一样。”他的侄女则说:“不如说像是柳絮随风飘舞。”谢太傅大笑着欣赏着他们的回答。这时,谢太傅的大兄弟无奕女,是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乙】锅巴救命 吴郡的陈某非常孝顺,他的母亲喜欢吃锅巴底部的焦饭。陈某是郡主簿,经常装着一个袋子,每次煮饭的时候就把焦饭留下来,带回家给母亲。后来,孙恩的贼军攻打了吴郡,袁府君立即征兵。陈某已经积攒了好几斗焦饭,本来准备回家的,结果却带着焦饭参军了。在沪渎的战斗中,军队失败了,士兵们四散逃跑,许多人都因为饥饿而死亡,只有陈某凭借着焦饭才得以生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寒雪日内集(集合)(2)未若柳絮因风起(像)...3)恒装一囊(经常)(4)逃走山泽(山林)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突然下起了雪,谢太傅高兴地说:“白雪纷纷像什么?” 2)陈某已经积攒了好几斗焦饭,本来准备回家的,结果 却带着焦饭参军了。 3.【甲】文末“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这 句话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是为了介绍公大兄的身份和背景。 4.读了乙文后,你有什么感悟?写出你感悟最深的一点。 略)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和他的朋友约好了一起出行,约定在中午见面,但是中午过去了他的朋友还没有到,于是陈太丘就离开了。等他到了目的地,他的朋友才赶到。当时,元方才七岁,正在门外玩耍。有客人问他:“你的父亲在不在?”他回答:“他等了你

很久,已经走了。”陈太丘的朋友就生气了:“他太不像个人了!和别人约好一起出行,却擅自离开了。”元方说:“如果你和别人约好在中午见面,但是中午过去了他还没有到,那就是没有信用;如果你骂了自己的父亲,那就是没有礼貌。”陈太丘的 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引着元方进了门,但是元方却不理他。 乙】魏文侯与虞人期猎 魏文侯和虞人约好一起狩猎。那天,他们正在喝酒享乐,天又下雨了。文侯的随从问他:“今天下雨了,你还要去狩猎吗?”文侯回答:“我和虞人约好了,虽然现在很开心,但是怎么能失约呢?”于是,他去了,但是他自己却没有狩猎,只是 陪着虞人。 1.下面各组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陈太丘与友 期行(约定)魏文侯与虞人期猎(约定)、 B.去后乃至(才)乃往,身自罢之(自己).. C.元方入门不顾(不理)是日,饮酒乐,天雨(下雨) D.中不至,太丘舍去(没到)天又雨,公将焉之(去哪里)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练习题 一、《咏雪》对比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谢公①与人围棋②,俄而谢玄③淮上④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⑤。客⑥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注释】①谢公:谢安,世称谢太傅。②围棋:下围棋。③谢玄:东晋名将。谢奕之子,谢安之侄。④淮上:淮水上,这里指淝水战场上。⑤向局:面向棋局。⑥客:客人,这里指与谢公一同下围棋的人。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欣然曰”和“默然无言”中的“然”意思一致。 B.“未若柳絮因风起”的“因”解释为“趁、乘”的意思。 C.“意色举止”的“色”解释为“颜色”的意思。 D.“徐向局”的“徐”解释为“慢慢地”的意思。2.翻译句子 (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3.(甲)文中“欣然”“大笑乐”这些词表现了怎样一种家庭氛围? 4.(甲)(乙)两文都与谢太傅有关,但塑造人物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甲)文主要突出谢道韫怎样的性格特点?(乙)文突出谢安怎样的性格特点? (甲) (乙)

二、文言文阅读《谢工泛海》 谢太傅①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②使还。太傅神情③方王④,吟啸⑤不言。舟人以公貌闲意说⑥,犹去不止。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公徐云:“如此,将无归?”众人即承响⑦而回。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选自《世说新语·雅量》) (注)①谢太傅:谢安。②唱:提议。③神情:精神兴致。④王:通“旺”。⑤吟啸:同“啸咏”。啸是吹口哨,咏是歌咏,即吹出曲调。啸咏是当时文士一种习俗,更是放荡不羁、傲世的人表现其名士风流的一种姿态。⑥说:通“悦”,愉快。⑦承响:承,应声。响,声音。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太傅神情方.王 (2)诸人皆.喧动不坐 (3)公徐.云 (4)如此 ..,将无归 6.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 7.文中的谢太傅是一个怎样的人? 8.仔细品味文中“太傅神情方王,吟啸不言”一句,发挥你的想象,生动描绘谢太傅当时的动作和神情。 三、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林道人诣谢公①。东阳②时始总角③,新病起,体未堪劳,与林公讲论,遂至相苦。母王夫人在壁后听之,再遣信④令还,而太傅留之。王夫人因自出,云:“新妇少遭家难,一生所寄,唯在此儿。”因流涕抱儿以归。谢公语同坐曰:“家嫂辞情慷慨致可传述恨⑤不使朝士⑥见!”(选自《世说新语》)

第三单元 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练初中语文统编版八年级下册(含答案)

第三单元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练初中语文统编 版八年级下册(含答案) 第三单元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问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节选)) 【乙】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疾趋度石罅②,瀑见。瀑行青壁间,撼山掉③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④如虹,忽卷掣折⑤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游人坐欹⑥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暮归,各赋诗。所目既奇,思亦变幻。 (袁宏道《观第五泄①记》(节选)) 注释:①第五泄:第五级瀑布。在今浙江诸暨境内,此处有五大瀑布,当地人称瀑布为“泄”,因此那山也叫五泄山,是旅游胜地。 ②罅(xià):缝隙,裂隙。③掉:摇动。④怒石横激:突兀的岩石横拦瀑布,激起水花。⑤掣折:转折。⑥欹(qī):斜靠。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日光下澈( ) (2)其岸势犬牙差互( ) (3)疾趋度石罅( )____________ (4)山行之极观也(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数步,闻疾雷声,心悸。 3.请从【甲】【乙】两段文字中各找出一个表现水的特点的字。

八上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八上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训练(含 答案) 甲】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乙】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___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___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___,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___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自非亭午夜分(从午夜到天亮的时间)(2)虽乘奔御风(即使乘着风驰骋)

3)良多趣味(很多有趣的景致)(4)属引凄异(令人感到凄凉悲哀) 2.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自非亭午夜分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B.其间千二百里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C.沿溯阻绝绝巘多生怪柏 D.哀转久绝蝉则千转不穷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每至晴初霜旦,___,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每当天气晴朗,霜刚降临的时候,林木寒冷,山涧幽静,常常可以听到高傲的___长声啸叫,令人感到凄凉悲哀。 4.《早发白帝城》由《三峡》化出,同样写猿声,其作用有何不同? 早发白帝城》中的猿声是为了衬托人类离别的悲伤,而《三峡》中的猿声则是为了描绘大自然的神秘和壮美。 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与___书(节选)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

新中考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含答案)+文言文练习题

中考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含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节选,回答下面的问题。(20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节选自《礼记·檀弓下》)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阡陌交通 ..交错交通:相通。B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C子.之哭也子:儿女。 D苛.政猛于虎也:苛:繁重,使人难以忍受。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 ] (4分) A. 见渔人,乃.大惊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司马迁《陈涉世家》) B.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今为.宫室之美为之(《邹忌讽齐王纳谏》) C.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苛政猛于.虎也。 D.夫子式而.听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4分) A.桃花源人与世隔绝,远离战乱,没有繁重的赋税和无尽的徭役;环境优美,民风淳朴。人们安居乐业,祥和幸福。 B.虽然一家祖孙三代死于虎口,但是泰山妇人深知山下世间苛政带来的灾难远比山中的虎患更为惨烈,更令人不堪忍受。 C.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记叙或描写;桃花源人、泰山妇人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 D.甲文主要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想象虚构的手法突出主题。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5分) 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②今吾子又死焉 【译文】 5.用/给下面的的文言断句(共6处,每处0.5分,共3分) 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

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练(八上)2023年初中语文中考一轮教材复习

八上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 一、对比阅读 1.阅读下面两篇写景美文,完成各小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水经注•三峡》) 【乙】 太原西负山多幽奇丽处,而天龙为胜。距城三十里,由晋祠过王家峪,径逼窄,人不能并肩。约十里许,青松遍山谷。偃者,仰者,樛①者,仆者,直如弦曲如龙或蟠崖石或俯绝涧。复有亿万小松,蒙茸透针,亘数里,无他树参杂其间。风来,清香浮浮,袭人衣袂。 (刘绍放《天龙山记》,有删改)注:①樛,向下弯曲的树木。 (1)解释以下加点的词语。 ①略无阙.处 ①属引.凄异 ①径.逼窄 ①复.有亿万小松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①太原西负山多幽奇丽处。 (3)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经注》在古代游记散文中占有重要地位,张岱认为“古人记山水手,太上郦道元”。B.甲文韵律和谐,句式整齐,又有参差变化 C.乙文中描写青松姿态的划线句“直如弦曲/如龙或蟠/崖石或俯绝涧”的断句是正确的。D.甲乙两文都将情感自然融入景物中,或在写景中渗透情感,或因景物变化而情感各异。

(4)两篇文章极尽描写之妙,展示山川风物之灵秀,但具体手法各有特点,请结合相关语句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乙】 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泉甘且洌在悬崖之下。夕宿慈光寺。 次早,僧告曰:“从此山径仄险,虽兜笼①不能容,公步行良苦,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号海马,可用也。”引五六壮佼者来,俱手数丈布。余自笑羸老,乃复.作襁褓儿耶?初犹自强,至惫甚,乃缚跨其背。于是且步且负各半,行至云巢,路绝.矣。蹑木梯而上,万峰刺天,慈光寺已落釜底。是夕,至文殊院宿焉。 (节选自清朝袁枚的《游黄山记》)【注释】①兜笼:供游客乘坐,由人抬着上山的竹制器具,类似小山桥。 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自.三峡七百里中 (2)略无阙.处 (3)良.多趣味 (4)林寒涧肃.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 ..的一项是() A.引.五六壮佼者来/属引.凄异B.乃复.作襁褓儿耶/不敢出一言以复.C.路绝.矣/沿溯阻绝.D.是夕至.文殊院宿焉/虽有至.道

第12课《醉翁亭记》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练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附解析】

《醉翁亭记》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练 【甲】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乙】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①以来金石②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尝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③乎?而屡易其号,此庄生所谓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余将见子疾走、大喘、渴死,而君不得逃也。”居士曰:“吾固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④五之乐尔。” (节选自《诗人玉屑》)【注释】①三代:指夏、商、周三代。②金石:指钟鼎文及碑文。③逃名:逃避名声。不求名声。④志:记述。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②树林阴翳. ③六一居士初谪.滁山④是.为五一尔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 ..的一项是() 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既老而.衰且病 B.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吾固知名之.不可逃 C.醒能述以.文者/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 D.是为.五一尔/为.人谋而不忠乎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

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 作者: 来源:《作文评点报·中考版》2018年第11期 【甲】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节选自《伤仲永》)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古人与稽④,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⑤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⑥,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⑦乎? (选自《与友人书》) 【注释】 ①孤陋:片面、浅陋。 ②资:盘缠。 ③审:详细。 ④稽:探究、考察。 ⑤庶几:差不多。 ⑥邑:地方。 ⑦勉:勤勉,努力。 【思考练习】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卒之为众人() (2)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3)不幸而在穷僻之域() (4)终无济于天下() 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2)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3.【甲】文谈“成才”,【乙】文谈“做学问”,两者强调的重点各有不同。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具体有什么不同? 4.【甲】【乙】两文都具有较强的议论性,试分别概括两文所论述的主要内容。 课外文言文阅读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目。 申不害者,郑之贱臣也,学黄、老、刑名,以干昭侯。昭侯用为相,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十五年,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 申子尝请仕其从兄,昭侯不许,申子有怨色。昭侯曰:“所为学于子者,欲以治国也。今将听子之谒而废子之术乎,已其行子之术而废子之请乎?子尝教寡人修功劳,视次第;今有所私求,我将奚听乎?”申子乃辟舍请罪曰:“君真其人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 【思考练习】 1.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今将听子之谒而废子之术乎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内修政教() (2)终申子之身() (3)申子尝请仕其从兄()

第15课《诫子书》课内外对比阅读专项练

诫子书 一、对比阅读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3.【甲】【乙】两文都是父亲写给儿子的书信。说说他们分别对儿子提出了怎样的期盼。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

A.其间/出万死获一生者/非一B.其/间出万死获一生者/非一 C.其间/出万死获一/生者非一D.其/间出万死获一/生者非一 6.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2)尔父少提一剑去乡里。 7.【甲】【乙】两文皆意在劝诫后辈,说说劝诫的中心内容各是什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乙】 纪泽儿①:接尔②二十九、三十日两禀③,得悉《书经》注疏④看《商书》已毕……尔读书记性平常,此不足虑。所虑者,第一怕无恒,第二怕随笔点过一遍,并未看得明白。此却是大病。若实看明白了,久之必得些滋味,寸心若有怡悦之境,则自略记得矣⑤。尔不必求记,却宜求个明白。 (节选自《曾国藩家书》,有删改)①纪泽儿:人名,指曾国藩的儿子曾纪泽。①尔:你。①禀:禀告,报告,这里指来信。①注疏:注释,解释。①则自略记得矣:这时候就可以用笔记录下来了。 8.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慢则不能励.精(2)年与时驰. (3)得.悉《书经》注疏看《商书》已毕(4)久之 ..必得些滋味 9.下列句子中与“若实看明白了”的“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未若柳絮因风起(《咏雪》)B.求闻之若此(《穿井得一人》) C.若屈伸呼吸(《杞人忧天》)D.天若有情天亦老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2)尔不必求记,却宜求个明白。 11.说说你对[甲]文中“学须静也”这句话的理解。 12.[乙]文中曾国藩告诉儿子读书时要做到哪两点?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乙】 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①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而能谨②身节用,远③罪丰④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小人多欲则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 (司马光《训俭示康》节选)【注释】①于:被。①谨:约束。①远:使……远离。①丰:使……丰足。 1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完整版)课内与课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试题及答案

(完整版)课内与课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试题及答案 课内与课外文言文对比阅读及答案 第一篇《论语》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论语》七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乙】李生论善学者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岂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1.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 ( 1)吾日三省.吾身( )(2)不逾.矩()(3)王生不说.()(4)王生惊觉,

谢.曰() 2. 下面句子中加点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吾悉能志.之 B .居.五日 C .而君变色以.去 D .王生益愠. 3. 翻译下面的句子 ( 1)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用“/ ”划出给下面句子断句 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处处志.之不可久居.以.塞忠谏之 路也人不知而不 愠 5. 【乙】文说“王生好学而不得法”。的确,学习方法很重要,那你从【甲】【乙】两文中学到了哪些 学习方法?请用上“方法” 、“效果”谈谈你学了两篇文章后的感受,写在下面的方格内(不少于 30 字)。 答:学习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论语》七则对比阅读答案:1. (1)反省(2)超越(3)通“悦”,愉快,高兴(4)道歉 2.D 3. (1)替他人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2)学习最忌讳的事,莫过于满足自己所学的知识,你为什么不改正呢?

《五代史伶官传序》课内外对比阅读题专项练习(含答案)

《五代史伶官传序》课内外对比阅读题专项练习 一、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各题 (一)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伶官传序》欧阳修) (二) 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其小字亚子,当时人或谓之亚次又别为优名以自目,曰李天

下自其为王,至于为天子,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逾年,而伶人屡以为言,庄宗谓崇韬曰:“吾已许周匝矣,使吾惭见此二人公言虽正,然当为我屈意行之”卒以俊为景州刺史,德源为宪州刺史 (节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函梁君臣之首函:用木匣子装 B又知音,能度曲度:谱写 C逸豫可以亡身逸豫:犹豫 D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从事:泛指一般的属官 5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抑本其成败之迹 B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然当为我屈意行之 C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若属皆且为所虏 D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6对文中下列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 B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 C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