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题库:文言文课内外对比阅读15篇

题库:文言文课内外对比阅读15篇

题库:文言文课内外对比阅读15篇
题库:文言文课内外对比阅读15篇

一、文言文阅读。(12分)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①。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②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③。仁智所乐,岂徒语哉!

(吴均《与顾章书》)【注释】①薜萝:薜荔与女萝,皆为香草。后人常以薜萝为隐者服饰。②英英:形容虫鸟动物的鸣叫,也形容声音和谐动听。③办:具备。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略无阙.处(阙:同“缺”,空缺)

B.不见曦.月(曦:早晨的阳光,这里指太阳)C.仆去月谢.病(谢:感谢)

D.英英相杂.(杂:混杂)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不以.疾也全石以.为底

B.故渔者.歌曰花之君子者.也

C.梅溪之.西醉翁之.意不在酒

D.于.斯已办皆以美于.徐公

3.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甲】文通过对三峡四季山水景物的描写,表现了三峡的壮丽风光。

B.【甲】文描写动静结合,有张有弛。从全文看,写山为静,文气平静舒缓;写夏水为动,文气激烈紧张。

C.【乙】文写了高山、绿水、荣树、猿啼,寄寓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D.【乙】文表达了作者辞官后的抑郁之情。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3分)

(2)仁智所乐,岂徒语哉!(3分)

二、文言文阅读。(12分)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余尝游于京师侯家富人之园,见其所蓄①,自绝徼海外,奇花石无所不致,而所不能致者惟竹。吾江南人斩②竹而薪之,其为园,亦必购求海外奇花石,或千钱买一石、百钱买一花而不自惜。然有竹据其间,或芟而去焉,曰:“毋以是占我花石地。”而京师人苟可致一竹,辄不惜数千钱。然才遇霜雪,又槁③以死。以其难致而又多槁死,则人益贵之。而江南人甚或笑之曰:“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

(节选自唐顺之《任光禄竹溪记》)【注释】①蓄:积聚。②斩:砍伐。③槁:干枯。

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不蔓.不枝蔓:生枝蔓

B.香远.益清远:传到远处

C.余尝.游于京师侯家富人之园尝:曾经

D.则人益贵.之贵:贵重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出淤泥而.不染学而.时习之

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且焉.置土石

C.余尝游于.京师侯家富人之园皆以美于.徐公

D.吾江南人斩竹而薪之.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3.下列对选文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

A.【甲】文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格的描写,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B.【甲】文中“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对世人缺少君子之德的遗憾、惋惜,对世人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鄙视。

C.【乙】文起笔写京师人与南方人对待竹子的不同态度,一贵一贱,形成鲜明的对照。

D.【乙】文中京师人喜爱竹与【甲】文中周敦颐爱莲意趣情怀相似。

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3分)

(2)奇花石无所不致,而所不能致者惟竹。(3分)

三、文言文阅读。(12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援兄子严、敦,并喜讥议,而通轻侠客。援前在交趾①,还书诫之曰:“吾欲汝曹②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言者,施衿结缡③,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

(节选自《诫兄子严、敦书》)【注释】①交趾:汉郡,在今越南北部。②汝曹:你等,尔辈。③施衿结缡:衿:佩带。缡:佩巾。古时礼俗,女子出嫁,母亲把佩巾、带子结在女儿身上,为其整衣。

1.对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故.虽有名马(所以)

B.策.之不以其道(马鞭)

C.此吾所大恶.也(厌恶)

D.并喜讥.议(讽刺)

2.下列选项中“之”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食之.不能尽其材

A.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B.虽有千里之.能

C.申父母之.戒

D.知吾恶之甚矣

3.下列对选文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

A.【甲】文第1段强调了伯乐的重要性,点明全文的中心。

B.【乙】文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原因是侄子马严、马敦平时喜讥评时政、结交侠客,很令他担忧。

C.【甲】【乙】两文分别表达了对人才、对为人品行的独到见解。

D.【甲】文作者认为世界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乙】劝诫晚辈不要妄议他人长短。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3分)(3)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3

分)

四、文言文阅读。(12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①。往往

糜粥不充,日昃②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选自《宋名臣言行录》【注释】①沃面:洗脸。沃:用水淋洗,这里指“洗”。

②日昃:太阳偏西。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未尝稍.降辞色(缓和)

B.腰.白玉之环(腰间)

C.感泣辞.母(辞别)

D.或.夜昏怠(有时)

2.下列选项中“以”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俯身倾耳以.请

A.辄以.水沃面(《宋名臣言行录》)

B.乃以.瓦布之(《梵天寺木塔》)

C.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D.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3.下列对选文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

A.【甲】文写作者青少年时求学之难和在极端艰苦情况下的勤奋、用心之专。

B.【乙】文中通过“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的细节描写,写出了范仲淹学习的刻苦、勤奋。

C.【甲】文作者

的写作目的,是为了向人们展示自己成长之路的曲折与艰辛。

D.【甲】文主要采用对比手法来写求学之艰;【乙】文则采用直叙的方式来讲述范仲淹刻苦求学的故事。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3分)(3)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3分)

五、文言文阅读。(12分)

【甲】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

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乙】肃王与沈元用同使虏①,馆于燕山愍忠寺。暇日无聊,同行寺中,偶有一唐人碑,辞甚偶俪,凡三千余言。元用素强记,即朗诵一再;肃王且听且行,若不经意。元用归馆,欲矜②其敏,取纸追书之,不能记者阙之,凡阙十四字。书毕,肃王视之,即取笔尽补其所阙,无遗者。又改元用谬误四五处,置笔他语③,略无矜色。元用骇服。

(选自陆游的《老学庵笔记》)【注释】①虏:指北方的金国。②矜:自夸。③他语:说别的事情。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吴广素.爱人元用素.强记

B.广故数言欲亡.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C.车六七百乘.虽乘.奔御风(《三峡》)

D.凡三千余.言余.幼时即嗜学(《送东阳马生序》)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A.陈胜佐之.取纸追书之.

B.祭以.尉首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C.收而.攻蕲学而.时习之(《〈论语〉八则》)

D.陈涉乃.立为王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3.对【甲】【乙】两段文言文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甲】文写陈胜、吴广杀两尉时,运用了“笞”“挺”“夺”“杀”这一连串的动词,准确、生动地表现了激烈的格斗场面。

B.【乙】文中“元用素强记,即朗诵一再”一句,写出了沈元用非凡的记忆力,由此可知沈元用的记忆力比肃王强。

C.【甲】文运用个性化的语言来刻画人物形象。【乙】文主要通过对比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D.【甲】文表现了陈胜的远大抱负、反抗决心和叛逆性格。【乙】文表现了肃王沉稳而谦虚的性格。

4.请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3分)

(2)肃王且听且行,若不经意。(3分)

六、文言文阅读。(12分)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shāng)(shāng),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乙】游之日,风日清和,湖平于熨,时有小舫往来,如蝇头细字,着鹅溪练上。取酒共酌,意致闲淡。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千帆结阵而来,亦甚雄快。日暮,炮车云生,猛风大起,湖浪奔腾,雪山汹涌,震撼城郭。予始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①然以悲,泫然②不能自已也。

(选自袁中道《游岳阳楼记》)【注释】①愀:容色变得忧惧。②泫然:流泪的样子。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朝晖.夕阴晖:日光

B.薄.暮冥冥薄:薄薄

C.亭午风渐劲.劲:大

D.时.有小舫往来时:不时地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中相同的一

项是(2分)()

例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A.辍耕之.垄上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游之.日

D.孔子云:何陋之.有

3.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甲】文写作者登楼所见的洞庭湖美景,以及“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因景物的不同而“异”。

B.【甲】文中的“迁客”是指谪迁的人,即降职远调的人。

C.【乙】文写洞庭的景色从好变坏,使人心情变糟,继而追溯古人,涕泪而下。

D.【乙】文中清风、湖水等景物触发了作者的愉悦之情,浓云、巨浪等景物触发了作者的悲伤之情,表达了作者和范仲淹一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怀。

4.把下列【甲】【乙】两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3分)

(2)千帆结阵而来,亦甚雄快。(3分)

七、文言文阅读。(12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龚遂,字少卿,山阳南平阳①人也。宣帝即位,久之,渤海左右郡岁饥,盗贼并起,二千石②不能禽③制。上选能治者,丞相、御史举遂可用,上以为渤海太守。

遂见齐④俗奢侈,好末计⑤,不田作,乃躬率以俭约,劝民务农桑。民有带持刀剑者,使卖剑买牛,卖刀买犊,曰:“何为带牛佩犊!”春夏不得不趋田亩,秋冬课收敛⑥,益蓄果实菱芡⑦。劳来循行,郡中皆有蓄积,吏民皆富实。狱讼止息。

(节选自《汉书·龚遂传》)

【注释】①山阳:汉郡名,在今沧州市东南。南平阳:县名。②二千石:指享受二千石俸禄的官员,一般作为太守的代称。③禽:同“擒”,逮捕。④齐:指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所据有的区域,在今山东省泰山以北及胶东半岛一带。⑤末计:指商业和手工业。⑥课:督促。收敛:收获庄稼。⑦菱芡:菱角和芡实。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寻.

病终 寻:______________ (2)狱.

讼止息 狱:______________ 2. 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4分)

( ) A.????丞相、御史举.遂可用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B.?????二千石不能禽制.增其旧制. C.?????益.蓄果实菱芡曾益.其所不能 D.?????乃.躬率以俭约 乃.不知有汉 3. 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劳来循行,郡中皆有蓄积,吏民皆富实。

4. 在【甲】文中陶渊明描写了桃花源人美好的生活,【乙】文记叙了龚遂为改变民风所做的努力,从中我们看到了两人怎样的社会理想?(4分)

八、文言文阅读。(12分)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①,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②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注释】①号为怯:被称作是胆怯的。②趣:同“趋”,追逐的意思。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公将鼓.之(鼓:击鼓)

B.既.克,公问其故(既:已经)

C.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因:因为)

D.我固.知齐军怯(固:本来)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4分)()

A.公将鼓之.怅恨久之.

B.公问其故.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齐号为.怯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D.乃.弃其步军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甲】文第2段曹刿回答了进攻和追击时机的把握问题。

B.【甲】文刻画人物运用了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

C.【乙】文孙膑利用魏军“轻齐”这一点,顺应趋势而加以引导,引诱庞涓上了当。

D.【乙】文详细地描写了在合适的时机追击敌军的重要性。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2分)

(3)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2分)

九、文言文阅读。(12分)

【甲】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选自《赵普》)【乙】宋太祖尝弹雀于后园,有臣称有急事请见,太祖亟见之,其所奏乃常事耳。上怒,诘其故。对曰:“臣以尚急于弹雀。”上愈怒,以柱斧柄撞其口,堕两齿。其人徐俯拾齿置于怀。上骂日:“汝怀齿,欲讼我耶?”对日:“臣不能讼陛下,自当有史官书之。”上既惧又说,赐金帛慰劳之。

(选自司马光《涑水记闻》)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2分)( )

A.卒.用其人(终于)

B.太祖尝.弹雀于后园(曾经)

C.上怒,诘.其故(责问)

D.上既惧又说.(说话)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相同

..的一项是(2分)( )

A.普又以.其人奏臣以.尚急于弹雀

B.太祖尝弹雀于.后园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C.自当有史官书之.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D.普明日复奏其.人举柱斧柄撞其.口

3.下列对选文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甲文中的赵普和乙文中的谋臣都是不惧强权,敢于直谏的大臣。

B.从“卒用其人”“赐金帛慰劳之”看出宋太祖是一个偶尔专制但能知错就改的明君。

C.甲文中太祖“悟”的是赵普唯才是举的良苦用心,乙文中太祖“惧”的是又有一位勇于劝诫的大臣。

D.两文都用了细节描写,以太祖的大怒来反衬两位大臣的沉着镇定的坚强意志。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2)臣以尚急于弹雀。

十、文言文阅读。(12分)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于前,或枕藉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耶!”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选自《陆游筑书巢》) 【注释】①椟(dú):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②觌(dí):相见。

1.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2分)()

A.何陋之.有

B.吾室之.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