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让景物“活”起来,人物“动”起来--浅谈选词炼句

让景物“活”起来,人物“动”起来--浅谈选词炼句

让景物“活”起来,人物“动”起来--浅谈选词炼句

转:红笺一叶的博客

让景物“活”起来,人物“动”起来

——浅谈选词炼句

四川省绵竹中学龚志华

转自语文追梦人的博客

选词炼句,是写作的基本功,也是写作的高层境界。说它是基本功,是因为写作总得遣词造句;说它是高层境界,是因为要选好一个词,炼好一个句,并不是容易的事。作为词来说,需要唯一的一个词,最妙的一个词;作为句来说,需要加减适宜,需要铺“桥”搭“路”,句句顺通。

选词炼句,好处多多,最基本的有二:一是可让景物“活”起来,二是可让人物“动”起来。下面分开说说

一、选词炼句与景物描写

要让景物“活”起来,一要选好动词,一要注意选好形容词。

我们来看现代美文《荷塘月色》中的经典片断: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这两段文字,于高中师生来说,可谓再熟悉不过了。

其写景的曼妙,一是在于动词的选择,做到了“唯一”。

“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这个“泻”是不能换成“照”的,因为作者已经把“月光”比作“流水”了,若用“照”就与“如流水一般”不相配,失去和谐感;“照”仅写出光线的照射,写不出月光的流动感;“照”太直白。平淡无味。)

“浮“——写出了雾的轻柔以及自下而上向逐渐扩散的特点。(这个“浮”是不能换成“升”“飘”的,因为“升”让人感觉“雾”很高;“升”让雾失去轻柔朦胧之态。“飘”虽与“薄薄”相呼应,但既“飘”便“散”、便“逸”,虽有轻柔之态而无含蓄静谧之美。)

“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写出了叶子和花的轻淡朦胧。通过写叶、花的安谧、恬静,衬托出月色的朦胧柔和。(这个“洗”是不能换成“刷”的,一是与“牛乳”不相应,二是无法写出月色下的叶子与花的色彩与状貌)“笼”——写出雾的轻、薄、透、柔的质感和动势,正合“轻纱”的妙喻,写尽梦境的迷离朦胧之感。(这个“笼”字,是不能换为“盖”“罩”“蒙”“遮”,因为它们都显得过于严密、厚重,失去了美感)

“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这个“画”是不能换成“留”“印”的,“留”与“印”都不能表现月影之真、之美)

由上可见,要选出唯一的动词,就要注意:

1、表现出事物的动态特点;

2、富有情味与美感;

3、与前后文水乳相融。

二是在于形容词的选择,做到“最妙”。

两段写景文字,选用了系列形容词,并且叠用。

“曲曲折折”写出了荷塘的广度、曲度。“田田”二字,描述碧绿的荷叶相连的样子,写出了荷叶的茂密,不仅有一种和缓清柔的音乐美,而且让人想到古乐府《江南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眼中的画面与历史的画面互相叠印,美不胜收。

“亭亭”借舞女写出了荷叶的高而直,表现出荷的风采与韵味。

“层层”表明叶的深度。“粒粒”写出荷花的晶莹剔透,“星星”写出了朦胧月光照射之下白色荷闪烁的光色形态。

“缕缕”写出的荷香的细与连续不断。

“密密”写出了荷叶相连的密度。

“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静静”“薄薄”相当于“很静”“很薄”,写出了月色的清幽,雾的轻与透。

“淡淡”相于于“很淡”,写出了在满月之下,云变得稀淡。

“峭楞楞”“弯弯的”写出了树影寂然无声地直立貌和杨柳的弯曲度。“峭楞楞”“弯弯的”写出了树影寂然无声地直立貌和杨柳的弯曲度。

这些叠用的形容词不仅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也有一种韵律美。读之音韵和谐,琅琅上口。

除了叠用形容词,其他情化的形容词也挺不错。

“袅娜”写出花的姿态之美,“羞涩”写出花的神态之美。

“脉脉”将水无声而似含情的微妙神态写出。

由上可见,要选出最妙的形容词,就要注意:

1、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和姿态;

2、具有形象感与情味感;

当然,要让景物“活”起来,还要注意炼句。

上面两段就炼出了如下美妙绝伦的句子: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写出了荷花的明亮、繁多、新美。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写出了风的快捷。

这两个句子,美在哪?运用比喻给人以清新之气,淡雅之风,显得具体更象。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写出了荷叶的浑圆舒展,形态优美。

“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酣眠痛快淋漓,比喻月光无遮拦的朗照;小睡迷迷糊糊,比喻朦朦胧胧的月光,这个比喻传神、生动。

“又像笼着轻纱的梦”——突出了月光下飘渺的朦胧之美。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把嗅觉转化为听觉,写出了荷香若有若无,轻淡缥缈,沁人心脾;远处高楼上的歌声,时断时续,隐隐约约。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把视觉转化为听觉。逼真的描摹出荷塘上的月色虽然浓淡不一却很和谐的特点,就像小提琴名曲的乐音高低起伏却旋律优美一样。

由上可见,要炼出佳句,就要注意:

1、善于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使语言形象生动,创造出引人入胜的意境。

2、语句当简则简,当繁则繁,目的是把景象表达得极其真切而富有韵味。

3、要注意体现语言的流动感、层次感,还要注意形象感、情味感、畅达感。

二、选词炼句与人物刻画

要让人物“动”起来,同样要选好动词与形容词,同样要注意炼句。

我们来看一下《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的如下精美片断:

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

这两个片断,可谓简洁生动。

从选词上,先是密集度相当高的系列形容词:

“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长得大众,甚至有些怪

接着是非常集中的形容词和动词

“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关键词)——大家形象。飘逸、稳健、潇洒,极富神采。

第一段,一个繁句,描写形象又着重于表现神采,展现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风范。

第二段,写神态极为妙绝,请看如下短语:

“(眼光向下面一)扫”“(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三个动词,一个形容词,轻松地、逼真地活画出梁任公的谦逊而又自负,让人如见其人,活灵活现。

由上可见,要让人物“动”起来,一定要注意:

1、简洁的安排中要突出细节。

2、精选的形容词和动词要能刻画人物的神情举止,个性风貌。

语言读写实践告诉我们,选词炼句当是语文人的分内之事,选例中的动词、形容词,单独来看,都是平淡无奇的,但在名家笔下,却仿佛“活”了起来,“动”了起来,生动形象地创造出如诗的景象,如雕塑般的人物,实在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选词炼句形成习惯,我们有就望向名家靠近一步!

高中语文人教版语言文字应用学案:第六课 第一节 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 Word版含答案

第一节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 学习重点 1.认识选词和炼句的妙处。2.学会选词和炼句。 阅读引子“一字之师”,思考: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语言的生命”,思考:语言的生命来源于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什么叫炼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系列《语言文字运用》教案 第六课第一节《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含答案

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教案 教学目的 (1)领悟选词炼句的精妙,培养学生自身的阅读、分析、评价能力。 (2)联系学生写作实际,讨论在语言表达中如何选择和锤炼语句,激发学生对阅读与写作的思考与热爱。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字斟句酌为哪般(第一课时) 1 导入: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请学生阅读引子后说一说类似的选词炼句的例子。 古往今来,文学史上注重选词炼句的故事不胜枚举。“苦吟派”诗人贾岛在驴背上反复“推敲”,王安石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得来不易,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而成的“满纸荒唐言”…….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为了“吟安一个字"而“捻断数茎须”,甚至“知音如不赏”,就要“归卧故山秋”了呢?选词炼句,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呢? 2 品评:独具慧眼,含英咀华 顾名思义,选词就是从丰富的词汇中选用恰当的词语生动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而炼句,就是对句子的锤炼,要求我们不仅把句子写得准确流畅,还应该在句子中表现出丰富的意味。同学们可回味一下那些幼时可诵的佳句名篇,试着咀嚼一番,看现在有没有

什么新发现. 很多同学喜欢“诗仙"李白,总觉得他只要随口一吟,便是上乘之作.其实,这位所谓天才诗人也“常横经藉书,制作不倦",才达到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境界。只是他对文字的“修炼”功夫炉火纯青,故诗风自然而不见斧凿之痕。以其知名度最高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为例,男女老少张口就来,太通俗了,它有什么妙处呢?这里单说“疑"字,这字乍看极平淡普通,细品又回味无穷。诗人既说“疑”,就说明他知道“地上霜”只是错觉,明明知道那不是霜却还要生疑,可见是诗人自己心里“下了霜",起了思乡的寒意而觉得孤寂了。“诗圣"杜甫追求选词炼句的执著几乎尽人皆知,自称“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他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后人评为“老杜生平第一快诗”,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写得一气呵成,将诗人“喜欲狂"之情推至读者目前,几乎使人忘记了这是首“戒律森严"的律诗。这两句包括了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前后相承,又形成了当句对,之间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形成流水对,不可谓不巧妙. 可见,经过千锤百炼的经典名篇,往往需要我们去反复咀嚼,才会不断有新的发现,才会尝到满口的余香。正如鲁迅先生在《不应该那么写》一文中所言:“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

人教版语文选修《语言文字应用》习题 第6课 第1节 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

第六课第一节 一、课内双基 1.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 (1)写出本段中用得精彩的动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些动词刻画出了“黑的人”怎样的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嚷、抢、扯、裹、塞、抓、捏、哼。 (2)这一段中用的动词既简洁又准确生动地刻画了“那人”的神情、动作、语言,表现了他蛮横、凶残、贪婪、奸诈的性格。 2.蒋捷词中“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你认为哪个词是词眼?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红”和“绿”是词眼,因为形容词用作动词,除了富有色彩感外,还富有动态感。 3.(1)她们轻轻划着船,船两旁的水,哗,哗,哗。顺手从水里捞上一棵菱角来…… (2)后面大船来得飞快。那明明白白是鬼子。这几个青年妇女咬紧牙,制止住心跳,摇橹的手并没有慌,水在两旁大声地哗哗,哗哗,哗哗哗! 两段中用了模仿摇橹的拟声词,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作者选词造句别具匠心。前一句用拟声词形象描写出妇女轻轻的动作,悠悠的水声,这是一幅和平时期优美的生活画面。第二句较前一句水声急了,但仍是有规律地划,因为青年妇女并未发慌。写出了青年妇女的勇敢机智。 4.有一次,苏东坡宴请好友黄庭坚时,苏东坡的妹妹苏小妹给他们出了一道题,要他们在“清风()细柳,淡月()梅花”的括号里各填一个动词,变成两句五言诗,黄庭坚用了“舞”和“隐”,苏东坡用了“摇”和“映”,最后,苏小妹摇了摇头,于是随口说出了两个动词,使苏、黄两人连声称赞,妙!妙!妙!请问是哪两个动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扶”和“失”。 5.下面一段文字画线处有些地方表达不简明,去掉哪一组最合适?() 我们学校今年全校①有90%的学生自己②自行订阅了各种报刊③和各种杂志④,这是一种十分可喜的现象,实在是令人欣慰的事情⑤。但是,由于目前社会上⑥的出版物良莠不齐,

语文:《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教案

教案:选词?炼词 昨天在学校里开了一节公开课,美其名曰“骨干教师示范课”,上的是《语言文字运用》一书中的《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的内容。现将教案呈现如下: 选词·炼词 教学目标 一、理解选词的基本内涵,体会选词的重要作用; 二、掌握选词的标准、对象和角度。 三、结合高考考点,了解有关的高考题型,培养学生的鉴赏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杜甫自称“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他能成“诗圣”,就源于他对语言艺术的理想境界的执著追求。古人作文讲究斟酌字句,能订正一字之误读,能改好一个字,即可为师,即“一字师”。课文97页为我们讲述了郭沫若“一字之师”的故事,其实早在唐朝也有“一字之师”的故事: 郑谷在袁州,齐己因携所为诗往谒焉。有《早梅》诗曰:“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谷笑曰:“‘数枝’非早也,不若‘一枝’则佳。”齐己矍然,不觉兼三衣,叩地膜拜。自是士林以谷为齐己一字师。——[宋]陶岳《五代史补》 其他一些古人炼字佳话: 贾岛“推敲” 李三瘦(李清照“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 《凤凰台上忆吹箫》;“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 红杏尚书(宋祁“红尚枝头意闹”) 王安石“风又绿江南岸” 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二、研习新课 (一)解读“选词”

《文心雕龙》中有一段话:“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意思是说选择词语是造句成文的基础。我们只要准确地选择好词语,句子也就没有瑕疵了,所以这节课我们重点来说“选词”。 课文97页中说:说话和写文章都要遣词造句,而各种富有生命力的作品几乎都需要经过对词句的推敲琢磨。可见,选词也就是对词进行锤炼,即“炼词”。 1.炼词的标准 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告诫其优秀弟子莫泊桑时说:“无论你所要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都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 朱自清说:“作文便是以文字作画”。 韩愈《与李翊书》:“惟陈言之务去 所以:选词的标准是“准确、生动” 2.炼词的对象 浏览【课堂活动】有关内容: 从词法角度看,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等所有的实词和虚词都需要锤炼; 从句法功能看,要锤炼的是句子中的修饰语和中心语。 3.炼词的角度 我们在遣词造句写文章时要选择生动正确的词语,那么,我们该从哪些角度锤炼词语呢? 例1: 鲁侍萍是的,三十多年前呢,那时候我记得我们还没有用洋火呢。 周朴园(沉思)三十多年前,是的,很远啦,我想想,我大概是二十多岁的时候。那时候我还在无锡呢。鲁侍萍老爷是那个地方的人? 周朴园嗯,(沉吟)无锡是个好地方。 鲁侍萍哦,好地方。 解读:我们——暗示了曾经是多么密切的关系 洋火——暗示了在灯下发生了多么美好的往事 好——写出了曾经的日子是多么得美好 “呢”等语气词——沉浸在对往昔岁月的回忆

让景物“活”起来,人物“动”起来--浅谈选词炼句

让景物“活”起来,人物“动”起来--浅谈选词炼句 转:红笺一叶的博客 让景物“活”起来,人物“动”起来 ——浅谈选词炼句 四川省绵竹中学龚志华 转自语文追梦人的博客 选词炼句,是写作的基本功,也是写作的高层境界。说它是基本功,是因为写作总得遣词造句;说它是高层境界,是因为要选好一个词,炼好一个句,并不是容易的事。作为词来说,需要唯一的一个词,最妙的一个词;作为句来说,需要加减适宜,需要铺“桥”搭“路”,句句顺通。 选词炼句,好处多多,最基本的有二:一是可让景物“活”起来,二是可让人物“动”起来。下面分开说说 一、选词炼句与景物描写 要让景物“活”起来,一要选好动词,一要注意选好形容词。 我们来看现代美文《荷塘月色》中的经典片断: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这两段文字,于高中师生来说,可谓再熟悉不过了。 其写景的曼妙,一是在于动词的选择,做到了“唯一”。 “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这个“泻”是不能换成“照”的,因为作者已经把“月光”比作“流水”了,若用“照”就与“如流水一般”不相配,失去和谐感;“照”仅写出光线的照射,写不出月光的流动感;“照”太直白。平淡无味。) “浮“——写出了雾的轻柔以及自下而上向逐渐扩散的特点。(这个“浮”是不能换成“升”“飘”的,因为“升”让人感觉“雾”很高;“升”让雾失去轻柔朦胧之态。“飘”虽与“薄薄”相呼应,但既“飘”便“散”、便“逸”,虽有轻柔之态而无含蓄静谧之美。) “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写出了叶子和花的轻淡朦胧。通过写叶、花的安谧、恬静,衬托出月色的朦胧柔和。(这个“洗”是不能换成“刷”的,一是与“牛乳”不相应,二是无法写出月色下的叶子与花的色彩与状貌)“笼”——写出雾的轻、薄、透、柔的质感和动势,正合“轻纱”的妙喻,写尽梦境的迷离朦胧之感。(这个“笼”字,是不能换为“盖”“罩”“蒙”“遮”,因为它们都显得过于严密、厚重,失去了美感) “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这个“画”是不能换成“留”“印”的,“留”与“印”都不能表现月影之真、之美) 由上可见,要选出唯一的动词,就要注意: 1、表现出事物的动态特点; 2、富有情味与美感; 3、与前后文水乳相融。

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字

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字 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既包括精神的充实,情感的完善与人格的提升,也包括听说读写能力的养成。所以,《语言文字应用》的学习显得非常重要。书中编者阐述了这门课程的几个特点:一是在学习内容上注意了“前后呼应”。二是在教学形式上突出了“动脑动手”。三是在专题选择上考虑了“自由取舍”。四是在课程安排上体现了“抓大放小”。五是在学习目标上注重了“有效有用”。从一方面看。教材内容都是最重要的语言文字知识,是合格的高中生必须具备的语言文字能力,更不用说也考虑到了高中生升学考试的实际需要。从另一方面看,通过这门课的教学希望能使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科学方法,灵活地解决语言文字应用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从而为真正具备较高水平的文化素质和语文修养打下基础。 《语言文字应用》书本发下来之后,备课组的老师看了都觉得比较简单。教材内容是一个合格的高中生必须具备的语言文字能力,但远远适应不了高中生升学考试的实际需要。教材内容联系实际生活,选择了许多生动的例子,能够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是深度不够,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拓展延伸。我选择了第六课第一节《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与炼句》作为教学示范。着手收集材料准备写教案时,我发现选词、炼句两个部分需要讲的内容非常多。课本上的内容还过于简单,只能作为一个引子。我想把两个部分跟平时的写作和高考题目中的语言运用或诗歌鉴赏中的炼字结合起来。第一节课针对的是写作中怎样选择恰当的修饰语,怎样选择恰当的动词和形容词,针对的是字和词。所以我把题目改成《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与炼字》。下面是课堂教案设计的整体想法: 这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选词炼字的基本内涵,理解选词炼字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初步掌握选词炼字的一些基本方法,能运用选词炼字的有关知识分析鉴赏语言的作品:能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体会选词炼字给文学作品带来的生命力。能通过课堂训练,加强对选词炼字的理解,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通过对经典作品的赏析,激发学生热爱阅读和创作的激情。 教学前让学生预习课文,师生共同搜集有关选词炼句的故事。如:张逸生曾将郭沫若编写的话剧《屈原》中婵娟痛斥宋玉的台词:“宋玉,你辜负了先生的教诲,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我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曾国藩的“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导入新课,说明选词炼句的重要性及其妙处。接下来引导学生回眸鉴赏经典。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告诫其优秀弟子莫泊桑:“无论你所要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都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引导学生鉴赏朱自清的《背影》中的一段话及李清照的《点绛唇》分析修饰语在文中的主要作用:反映事物的特征、性质,或事件发生的原因、环境、状态: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深入课堂活动。掌握课文重点内容。让学生明白写作中词句的选用,并不需要词藻多么华丽。句式多么繁杂,而修饰

七招让景物“活”起来

七招让景物“活”起来 有些同学描写景物一点也不生动,干巴巴的。如何巧用修辞手法,让景物“活”起来,使景物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呢? 一、用比喻写活景物。如:“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的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古井》)这里用比喻的手法把古井写“活”了。把“古井”比作一位慈祥的母亲,用“甜美的乳汁”比喻井水养育着一方村民。这样描写多么形象、得体啊! 二、用拟人写活景物。如:“窗外的杨树、柳树,经过雨水的冲洗,舒枝展叶,绿得发亮,美丽极了。”(《雨》)这里用拟人的手法,把树当人来写,把雨后“舒枝展叶,绿得发亮”的树写活了。 三、用排比写活景物。如:“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富饶的西沙群岛》)这里用两个“有的像”组成排比句,生动地写出海底有各种各样的珊瑚。 四、用象征写活景物。如:“一长串大雁正排成‘人’字形的队伍,轻快地向南飞去,它们靠得那么紧,排得那么整齐。”(《三人行》)这句话采用象征手法,写了三位红军重伤员,在长征的草地上匍匐前进,像南飞的大雁一样,团结互助,共同奋斗,永不分离,奔向胜利的前程。 五、用衬托写活景物。如:“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色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反从他胯下逃走。”(《少年闰土》)这段话用衬托的手法,描绘出海边沙地静谧神奇的夜景,烘托出了少年闰土热爱生活,顽强勇敢,充满活力的形象。 六、用对比写活景物。如《大理石街》一文,作者描写了想象中的础石

街是“一座闪着光辉的建造的城市”,犹如“童话中的宫殿一般”。然而,现实中的础石街却十分简陋,“几乎没有一块砖瓦,有的只是石头,粗糙的石头房子一座连着一座,老得生了绿苔”。这里采用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美是人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 七、用夸张写活景物。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诗人李白巧用夸张手法,写出了瀑布从极高处飞流直泻的磅礴气势,显示了诗人非凡的想象力和写作技巧,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同学们,在作文中,只要准确、巧妙地用好修辞手法,就能把景物写得生动具体,令人难忘。

关于动静结合写景物-动静结合的语句写景物

动静结合写景物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景物看上去是静止不动的,如田野、山林、小桥、房屋等。我们说这些是处于静态的景物。有些景物看上去是活动、变化的,像飘游的云朵、飞翔的小鸟、潺潺的流水、招展的旗帜等。我们说这些是处于动态的景物。写景物,既要注意描绘静态的景物,还要写好动态的景物。 如何写处于静态的景物?一是要写得具体,即写出景物的位置、形状、大小、颜色等。二是要写得静中有动。有些景物长时间处于静止状态,缺少动感和活力,我们可以运用拟人或比喻的手法,把它们写得很有生气。例如:“那一排排高大而挺拔的杨柳,像一个个身高力大的战士,整齐而威严地站在公路两旁”;“夕阳照在渠水上,渠水一半绿,一半红,绿的像无瑕的翡翠,红的像燃烧着的火焰”等等。 对于处于动态的景物,则要写好景物活动或发展变化的状态。像冉冉升起的红日,四季不断换新装的树木,解冻的江河……都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我们要随时间的变化或观察角度的改变,写出景物先后呈现的不同状态,画出一幅活生生的图画来。请看小作者对家乡柑橘的描绘:“春天,橘树亭亭玉立,舒展着它那深绿色的,油亮的枝叶,远远望去,像一位绿衣女郎。春末夏初,橘树开花了,一簇簇细小的白花藏在绿叶间,使人不易发现,但透出来的缕缕清香,使人越闻越爱闻。不久,花谢了,留下一颗颗比米粒略大一些的

小果子,扁圆形的,嫩绿的。以后,橘子渐渐长大,颜色也稍深了些。九月初,橘子长得和小酒杯的杯口差不多大小。拿它闻闻,一股浓烈的橘香沁人肺腑,使人忍不住想摘一个尝一尝。”这里,小作者按时间顺序写了柑橘的生长过程,从春天到秋天,从开花到结果,描绘得形象生动。 在具体描写景物时,应该注意把动态和静态结合起来写,如《鸟的天堂》一课,作者写了他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看到不同的景色:第一次着重写了黄昏时的大榕树,静静地“躺”在河面上。第二次写的是早晨鸟的活动,有的叫,有的飞,有的在扑扇翅膀,热闹极了。这是动态和静态相对比的写法。 总之,我们描写景物,不仅要写好它的静态,更要注意写好它的动态,做到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给人留下真切鲜明的印象,让人经久不忘。 例如,在《青海湖鸬鹚》中, 写湖的“静”——“水平如镜”;描写湖上岛的世界,却是“动”——“天上飞的是鸟,水里游的是鸟,地上跑的也是鸟。” 描写山崖——是“静”;描写新落户的黑鸬鹚一家——是“动”。 A、这样描写,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和谐完美。

〈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生动〉课堂实录

《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生动》课堂实录 章正春 《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是人教版“语言的艺术”中的第一节,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学习在语言表达中如何选择和锤炼句子。学习目的是引导学生理解选词和炼句的重要性,并能在实际语言运用中正确使用。考虑到本节课文容量较大,而课堂时间有限,如果面面俱到,势必只能泛泛而谈、蜻蜓点水,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另外,又考虑到学生作文语言中普遍存在的枯燥干巴问题,因此,我选择“选词生动”作为本课的教学内容。 一、导入 师:曾经读到过一句话,是有关于学生写作的: 课件显示:学生贫乏的只是阅读和思想,而不是生活。 师:在平时的写作过程中,同学们经常为找不到生动的语言去表情达意而感到苦恼,其实这除了平时的阅读,也就是积累不够之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由于大家 平时想象思考得不够,今天这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在语言表达 中,如何选择生动的词去表情达意。 二、方法一:运用修辞或词类活用 师:说到生动,我们首先请同学们来谈谈,你觉得什么样的词,什么样的语言叫做生动的语言? 生1:生动的语言就是给人一种很形象、新鲜的感觉。 生2:要能打动我的内心,要能引起我感情上的共鸣。 生3:比较真实,会用一些修辞手法。 师(微笑):刚才同学们都谈了对生动的理解,比如要形象、新鲜、要用修辞等,说得都很有道理,刚才还有一位同学说到要真实,其实就是说语言要准确,准 确是生动的前提,但生动不仅只局限于准确,下面请同学们看这三句话,你觉 得哪句话是准确的?哪句话不仅准确,而且生动? 课件显示:在时光的流逝中,美好的年华过去了。 樱桃是红的,芭蕉是绿的。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一剪梅》(学生小声说出答案,请学生回答) 生4:我觉得1、2两句是准确的,第三句用词是生动的。 师:你觉得哪些词很生动? 生4:抛、红、绿。 师:为什么? 生4:抛,写出了时间的无情,拟人化,“红、绿”由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给人一种动感。 师:说得很好!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什么叫“生动”。“生动”是不是就是“生僻”? 生(齐声):不是。像“抛”、“红”、“绿”都是常见的词,只不过用得新颖别致罢了。师:对,生动不是生僻,而是说用的新颖别致。象这个“抛”字其实是把时光拟人化,所以,运用拟人手法可以使词生动。 板书:生动:新颖别致方法1:拟人 师:以前读过鲁迅先生的《社戏》,那里有一句话:我看见一只石猴蹲在地上。大家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学案:第六课第一节 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 Word版含解析

语言,不仅仅具有工具性,还具有艺术性。有生命力的文章,往往都需要经过对词句的推敲琢磨。为了使语言更准确、生动、有趣、鲜明,离不开修辞和语体色彩。语言还是一种文化,与人的具体生命活动是紧紧相连的。 第一节主要介绍了选词炼句的基本要求,即词语的使用要符合准确、生动的原则,要言简意赅,语意连贯。语言表达要遵循的原则是切合语境和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一定要根据表达的需要选用最恰当的词语和句子。 第二节主要介绍了常用的八种修辞手法以及使用规范和注意事项。 第三节主要探讨了语言的各种“色彩意义”。 第四节主要讨论语言表达和民族文化的关系。 节序题目学习目标考点链接 1 语不惊人死不休 ——选词和炼句 ①了解选词和炼句的重要性及其要 求。 ②理解选词和炼句的妙处。 ③在实际语言表达中恰当选词和炼 句。 诗歌鉴赏的炼字和炼 句 2 语言表达的十八 般武艺——修辞 手法 ①掌握辞格的定义和分类,能辨析并 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②提高在语言表达中准确、灵活地运 用修辞手法的能力。 修辞手法在仿写中的 应用 3 淡妆浓抹总相宜 ——语言的色彩 ①体会和掌握增强语言的色彩的方 法途径。 ②正确运用语言的形象色彩表情达 意,提高表达和写作能力。 语言色彩方面的题目 4 入乡问俗——语 言和文化 ①正确理解语言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②从民族文化的角度体会汉语的特 点。 语言表达的“准 确”“鲜明”“生 动” 骆宾王替高适改诗

唐代杰出的边塞派诗人高适早年驻留边疆,熟悉军事生活。一天,高 适赴外地巡察,途经杭州清风岭,在山中僧房壁上题写了一首诗,其中有 两句是:“前村月落一江水,僧在翠微角竹房。”写完之后,他就继续赶路 了。途经钱塘江时,高适发现月落时,江潮随风而退,却只有半江之水。 他想到自己用“一江”之水来描写月夜之时的江潮,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便决定在巡察归来时,专门去僧房改诗。可是,当他归来踏进房门时,发现这句诗已被人改过来了。高适感到很纳闷,忙问是谁改的。僧人告诉他,在他去后不久,有一官员从此路过,偶然看见了这首诗,连声赞叹“好诗,好诗”,但惋惜诗中的“一”字用得不如“半”字准确,便不待作者回来商榷,径直把它改了。高适暗暗称奇,心想:“这人真是我的一字之师!”后来经他多方打听,才得知那位改诗的官员就是赫赫有名的文学家、诗人骆宾王。 一字之师―→炼字出精彩⎩ ⎪⎨⎪⎧可以化平庸为神奇使作品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语言的“生命”→遗词造句⎩⎪⎨⎪⎧要注重选用和锤炼修饰语 要注重选择锤炼句式及动词性词语 1.什么是选词、炼句? [明确] (1)选词就是从丰富的词汇中选用恰当的词语生动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 (2)炼句就是对句子进行锤炼,要求我们不仅要把句子写得准确流畅,还应该在句子中显出比较丰富的情感。 2.选择和锤炼词语的标准是什么? [明确] 3.选择和运用词语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教学案:第六课 第一节 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 Word版含答案

我们之所以感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是因为有那蕴义丰富的《四书》《五经》,有那众说不朽的《三国演义》《红楼梦》,更是因为有那“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炼字精神,有那“含而不露,敛而不扬”的表达艺术。语言的艺术是一种无形的艺术,它就在我们身边。学好这门艺术,我们就要认真研习文本,结合实例,深入研究语言表达的各个知识点,多想,多练。同时我们更要通过阅读课本上及该书各模块补充的风趣幽默的事例,体会语言和民族文化特征之间的关系,并将理念贯彻到平时的语言学习中。

第一节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 主题展示 引子感悟 一字之师―→炼字出精彩⎩⎪⎨⎪⎧ 可以化平庸为神奇使作品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活动探究 语言的“生命”―→遣词造句⎩ ⎪⎨⎪⎧ 要注重选用和锤炼修饰语要注重选择锤炼句式及动词性词语 要点归纳 一、本题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比原文和改稿,进一步培养同学们的选词炼句能力。这三组改稿都是尽量把信息量大、细致准确的长句改成简练明快、易于上口的短句,这符合戏剧人物语言的要求。修改之后的戏剧语言都具有了强烈的动作性。 参考答案:第1题中“别气啦,梅娘”比“梅娘不要气”更加口语化,语气词“啦”控制了碧如的语速,给人老练成熟的印象。“得罚你”比起“我们要罚你”,还包含着一种嗔怪的情绪。第2题中四凤虽然对于鲁贵的污蔑十分愤怒,但仍然称“您”,一定程度上还是按捺住了这种情绪,她不直接说“您说话的神气真叫我心里想吐”,而是让鲁贵自己看看自己说话的德行,既充

分表达了自己的厌恶又没有完全跟父亲撕破脸皮。第3题是戏剧中的补白,改稿比原稿简洁,给了演员更大的表演空间。 二、本题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原文和修改建议的比较,进一步培养同学们的选词炼句能力。 参考答案:修改建议的第一处改动较好,“鲁迅先生说过:‘野人怀土,小草恋山。’”紧接这句的“土”与“山”,以“故乡国土”作主语使前后句之间衔接紧密,而且过渡也很自然。把“怎能不怀念落入敌手的故乡国土”改成“背乡离井的人怎能不怀念”,长句变短句,反问的力度也因为语言节奏的加快而明显增大,从而更好地强调了人们对故土的依恋。修改建议的第二处改动不太好。这一句之前讲的都是怀乡之情,这一句之后则是开始讲家乡口味了。从语义和文思的贯通上来看,以“怀乡之情”作主语是比较自然流畅的,而改成“家乡口味”在前,“怀乡之情”在后就文气不通了。 三、本题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电报和短文的修改,进一步培养同学们的选词炼句能力。 参考答案:第1题的电报是一种“字字珠玑”的通讯方式,费用是按字数计算的。电报的写作,言简意赅尤为重要,称呼、敬辞等常常可以省略。练习中发报人的主要目的是要公司的人接机,但电报语言啰嗦,信息重复且多余。拟改如下:“13日11时白云机场接。”第2题的短文主要强调一个人的自制力,但句子成分重复,语义赘余。拟改如下:“一个人如果缺乏自制力,就不能抵制坏的影响。” 1.选词、炼句是修辞问题,同时也常常是语法问题。选词要求________、________。前者就是要求用词要________,选择最能表达你要说的意思的那个词;后者就是不要________,要善于使用新颖别致的词语,形象地________。 答案:准确生动精当堆砌陈词滥调表情达意 2.锤炼句子要求________、________。前者说的是要用________的句子形式表达________的思想,力求言简意赅;后者说的是前后句子在________上要恰当地衔接,做到行云流水。 答案:简洁连贯最经济最丰富内容和形式 3.下列关于选词、炼句要求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词要准确精当,选择最能表达你要说的意思的那个词。 B.选词要善于选择使用新颖别致的词语,形象地表情达意。 C.锤炼句子,力求简洁,要求抓住要害,切中事理,只能“少”不能“多”,只能“减”不能“加”。 D.写作中正确而又巧妙地选择不同的句式也很重要。 解析:简洁不是单纯的语句简短,而是取决于内容的需要。如能传情达意,只言片语也可,但有时“多”一些,甚至“增加”些内容也能更好地表达思想情感。 答案:C

2016_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6课语言的艺术第1节语不惊人死不休_选词和炼句精学精练新人教版

第六课语言的艺术 第一节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 1.(2015·邢台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的题目。 浣溪沙·咏橘 苏轼 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绿叶照林光。竹篱茅舍出青黄。香雾噀[注]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吴姬三日手犹香。 【注】噀:xùn,喷。 “香雾噀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两句中哪两个字最生动传神?请结合诗句加以点评。 【解析】这两句写的是尝橘的情状:擘开橘皮,芳香的油腺如雾般喷溅,初尝新橘,汁水在齿舌间如泉般流淌。“香雾”“清泉”之喻,形象可感,堪称绝妙。而“惊”“怯”二字,活画出女子尝橘时的娇态。惊,是惊于橘皮迸裂时香雾溅人,怯,是怯于橘汁的凉冷和酸味。回答时应从字面意和表达出的情态和效果的角度分析。 【答案】“惊”“怯”二字最为传神。“惊”:吃惊、惊讶。“怯”:胆怯、害怕。擘开橘皮,芳香的油腺如雾般喷溅,初尝新橘,汁水齿舌间如泉般流淌。惊于橘皮迸裂时香雾溅人,怯于橘汁的凉冷和酸味。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初尝新橘时的感受,表达喜爱之情。 2. (2015·宝鸡调研)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的题目。 [南吕]一枝花·春日送别 刘庭信 丝丝杨柳风,点点梨花雨。雨随花瓣落,风趁柳条疏。春事成虚,无奈喜归去。春归何太速,试问东君①,谁肯与莺②花做主? 【注】①东君:传说中的司春之神。②莺花:莺啼花开,泛指春天的景物。 请赏析“丝丝杨柳风,点点梨花雨”中“丝丝” “点点”两词的表达效果。 【解析】作者扣住题中的“春日”,用工细绮丽的笔墨,描绘了一幅形象生动的春景

图。风衬杨柳,显杨柳更风流;雨衬梨花,显梨花更圣洁。杨柳随风,梨花带雨,风与杨柳,雨与梨花,皆互为映衬,相得益彰。风乃“丝丝”风,雨乃“点点”雨,“丝丝”“点点”两个叠词,把春天特有的轻柔、甜美的韵味尽情透出;同时也隐含着柳摇若风,花落如雨的比喻。这两句对仗工整,实际上是以诗入曲,借对仗艺术而使这幅春景图形象更鲜明,色调更和谐。 【答案】①“丝丝”指风轻,“点点”指雨柔。②“丝丝”“点点”两个叠词,把春天特有的风轻雨柔的美好韵味尽情透出,同时暗含了柳摇若风、花落如雨的比喻,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美妙画面。③为下面的抒情做好铺垫。(或叠词还起到了音韵和谐的效果) 3. (2015·柳州期末)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后面的问题。 雁儿落带得胜令·退隐 张养浩 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倚杖立云沙①,回首见山家②。野鹿眠山草,山猿戏野花。云霞,我爱山无价,看时行踏,云山也爱咱。 【注】①云沙:云海。②山家:山那边。 简要说说曲中“眠”“戏”二字的作用。全曲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情趣? 【解析】本题要求炼的是动词,可以从这个动词涉及的对象是什么,即写出了这个对象什么特点,这个词是否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等方面来组织答案。要回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情趣,可以从由这两个字构成的画面考察。 【答案】“眠”指睡觉,写出了野鹿在山草中悠闲卧睡的情形;“戏”指嬉戏,写出了猿在野花中欢跳嬉戏的状态。构成了一幅恬静、平和、有动有静的画面。表现了作者陶醉云山,恬然自得的隐居后的生活情趣。 4.(2015·太原摸底)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落第长安 常建 家园好在尚留秦,耻作明时失路人。 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过一春。 杂诗 无名氏 旧山虽在不关身,且向长安过暮春。 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 请赏析“一树梨花一溪月”中“溪”字的表达效果。

《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备课参考1(人教版选修备课资料)

《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备课参考 1(人教版选修备课资料) 一、本节学习重点 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学习在语言表达中如何选择和锤炼词语和句子。学习目的是引导学生理解选词和炼句的重要性,并能在实际语言运用中正确使用。语言表达要遵循的原则是切合语境和达到效果,因此一定要根据表达的需要选用最恰当的词语和句子。 二、课堂活动指导 2.1 课本课堂活动 ●语言的“生命” 这个课堂活动包括两个部分,分别讨论修饰语和动词的表达作用,启发学生认识选择词语和锤炼句子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性。 一、课堂活动步骤 (1)阅读文段,交流体会。先让学生交流一下阅读两个文段的体会,分析文段的写作风格和选词炼句的精妙。前一个文段中简洁朴素的文字之所以具有非凡的感染力,既不在于华丽的铺陈表达,也不在于密集的感情宣泄,而是在不经意间娓

娓道来,流露出真挚深沉的感情。后一个文段中要着力体会动词在整个句子表达中的核心地位。 (2)修饰语和动词的分析。挑出前一个文段中所有的修饰语,区分它们是状语还是定语,说出它们的意义,并参照课文中给出的指导,体会这些修饰语在表达中的作用。试着把后一个文段各个句子中的动词换成其他的动词,比较分析在表达效果上会有什么差异,领会“生命在于‘动’”的含义。 (3)创作短文,实际体验。请学生自己随意写几段话或一篇短文,斟酌其中的修饰语和动词,看看用不用修饰语或使用不同的修饰语,对于文章内容和表达效果有什么作用;看看能不能找到最合适的动词来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思,使用不同的动词会使意义和情感表达有什么不同的效果。 二、相关知识补充 (1)修饰语与中心语。修饰语是对中心语起修饰和限制作用的成分,如“勤奋的学生”、“灵活施教”中,“勤奋”和“灵活”就是修饰语,而“学生”及“施教”这类被修饰的成分就是中心语。如果整个结构是名词性的,那么“修饰语+中心语”就是定中偏正词组,其中的修饰语叫作定语,例如“胜利的歌声”整体是名词性的,“胜利”就是定语。如果整个结构是动词性的,那么“修饰语+中心语”就是状中偏正词组,其中的修饰语叫作状语,例如“静静地听”整体是动词性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语言文字应用 第一节 语不惊人死不休 --选词和炼句》83

《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生动》教学设计 吉林市第四中学:荆美玉 一、教材 1、课文地位 这节课选自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课本《语言文字应用》第六课第一节。这一节主要学习在语言表达中如何选择和锤炼词语和句子。目的是引导学生理解选词的重要性,掌握基本的选词生动的方法,并能在实际语言运用中正确使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选词生动的基本内涵,理解选词生动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作用。以修饰语和动词为例引导学生初步掌握选词生动的三种基本方法。能运用选词生动的有关知识分析鉴赏语言作品。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讨论的方法,体会选词生动给文学作品带来的生命力。结合课堂训练、高考链接加强对选词生动的理解,提高自己的解题和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帮助学生提高选词的能力,增强自尊心、自信心,激发学生热爱阅读和创作的激情。 3、重点和难点 全文的重点是辨析词语,把握选词生动的三个基本方法。而难点在于运用选词生动的有关知识分析鉴赏语言作品并运用到实践写作中。 二、教学班级及学情分析 我所教学的是高二年级的学生。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能力的培养,个性化表达能力的提高。经过两年的训练,学生得到了一些提高,语言习惯较好,知识积累也较丰富。教授本课时我重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争取做到师生间平等的对话,激发学生对阅读与写作的思考与热爱。 三、教法 根据新课程改革中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我校近年来实践“让教师和学生得到最大发展”的办学理念,并结合本节课的特点和教学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教师点拨法。

2、合作探究法。 3、讲、练、评结合法 四、学法 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因此我确定一下学习方法: 1、练与评结合,利用,加强口语表达,培养语感和想象力。 2、分组质疑、讨论,向合作探究要成果。 3、归纳知识点,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培养学生语文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 对语文学科的特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板块。 (一)导语设计 理解诗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为人性僻耽佳句”中“惊人”的含义。引出学生对选词生动的认识和理解,明确本节的学习目的。 (二)文本解读(本版块分为5个环节) 1、结合活动及探究选词生动的基本内涵和方法一。 (1)探究活动:“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中的哪些词生动,引出拟人和词类活用。 (2)举例鉴赏:《社戏》、《荷塘月色》中的修饰语和动词运用修辞的句子。 (3)口语训练:展示实物一杯水。让学生从准确和生动两个方面描述杯子。 通过以上活动,探究生动的内涵和修辞手法可使表达生动形象。 (4)高考链接:通过高考词类活用型诗眼题探究词类活用可使表达生动。并要明确高考此类题的答题步骤。《泊船瓜洲》诗中哪个字用得好?教师强调此类题的答题步骤。 (5)小结:选词生动的第一个方法:修辞和词类活用。 2、结合运用点拨法师生共同探究选词生动的方法二。 (1)高考链接、口语训练:高考中的语言表达题。用生动的语言描写图中的树,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50字。引导学生一步步进行后出示同类描写树的诗歌进行鉴赏。 (2)鉴赏训练:鉴赏席慕容的《一颗开花的树》中用得生动的修饰语。 (3)鉴赏训练:鉴赏曾卓的《悬崖边的树》中用得生动的动词。 (4)小结:选词生动的第二种方法:给事物加状态、背景、意义。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语言文字应用 第一节 语不惊人死不休 --选词和炼句》1

《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与炼句》教学设计 西安市车辆中学董青松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将引导学生在文学艺术作品欣赏中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在写作中恰当、形象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在鉴赏和写作中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高二学生已经基本上完成了基础教育语文学习的全部内容,积累了不少阅读鉴赏、写作交流的经验和技巧。因此,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完全能够接受知识性的东西,对鉴赏和写作中的炼句等操作性内容的掌握有一定的困难。 一课文解读与目标筛选 此课虽为选修内容,但经过几轮的教学和学生的反映,发现这节课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水平很有帮助,因此上好本节课对学生学好语文很有帮助。鉴于此,我在教学设计中,将教学目标确定在鉴赏与写作两个方面,目的是让学生在鉴赏作品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能够恰当的将自己的思想准确的表达出来。 二教学设计与实践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选词与炼句的作用。 2、引导学生利用选词和炼句知识分析鉴赏诗文,恰当体会作者情感。 3、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准确地选词,合理地炼句,写出至真至诚能够表达自己情感的文章。 过程与方法: 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画面、音乐欣赏,让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突破重难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借助选词和炼句的手段体会古今中外经典中的语言文学和人文价值,汲取文学营养,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2、在自己的写作中强化选词和炼句,写出一篇篇文质兼美的作文,将自己的思想和价值观准确的传达给读者。 (二)教学过程: 导入: 多媒体展示: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通过设问,学生鉴赏该诗句并引出本节课题——选词和炼句 设问研讨,概括总结 1问:为什么要选词和炼句? 学生说(自由发言) 教师说(引用歌词): ❖月亮代表我的心——作者以词表己意 ❖明明白白我的心——读者借词悟他情 “大家”说: 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的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向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朱光潜) 2问:怎样选词? 学生说(自由发言) 教师概括:(多媒体展示) 准确——唯一的一个词 生动——最妙的一个词 “要描写一个事物,唯有一个名词;要表现一个动作,唯有一个动词;要得到一种性质,唯有一个形容词。我们必须不断地苦心思索,非发现这个唯一的词语不可,不能用类似的词语敷衍了事。”(法福楼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