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

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此文是语文版教材八年级上学期第五单元自读课文。本单元主要了解事理说明文的特点和写作方法,培养关心自然、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意识。在前几篇文章精讲的基础上,本节棵主要理解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体味文章思维的严密,培养创新意识、科技意识。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事理说明文的学习有一定的认识,但对阅读事理说明文要注意目的性,阐释的是什么事理,想要引起人们关注的是什么问题及怎样解决问题,还需要强化训练。

教学思路

本文是大家手笔,是作者站在科学家的高度,面对世纪之交这个特定历史阶段,分析近二百年新事物层出不穷的原因,并提出“科”与“技”哪一个更重要的问题,进而溯源说明了中国和美国的教育哲学在鼓励创新上的异同。中学生作为跨世纪的人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都不强,借本文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常存好奇之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课文解说的事理,并能联系自身的学习实践作深入地思考。

了解中美科技发展及教育哲学上的差异

学习本文层次清晰地说明事理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默读、讨论,在文中圈点批注完成本文的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刻认识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自觉地肩负起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作者解说的事理及怎样解说事理。

2、联系自身的学习实践深入思考。

3、中美教育哲学在鼓励创新上的差异,这个问题需要学生认真思考。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日的学生是明日国家体系的主人,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深刻地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础,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今天,我们

就来学习著名物理学家、美籍华人杨振宁写的《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所阐释的就是“创新”的问题。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走近作者

杨振宁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宇宙不守恒理论,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2、指导学生积累生词

3、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本文向我们介绍了什么事理?

(2)作者认为两百年来产生许多新事物的原因是什么?

(3)作者由这些原因推测,产生了哪些随想?

4、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9)回顾近两百年来出现了哪些新事物,并分析出现许多新事物的原因。

第一层(1~2)近两百年来新发明屡屡出现,新事物层出不穷。

第二层(3~9)分析出现新发明、新事物的原因。

第二部分(10~17)循因推测分析世界现状,指出中美科技发展及教育哲学上的差异,鼓励人们创新,从根本上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

第一层(10~13)说明“科”和“技”的关系

第二层(14~17)分析说明中国和美国教育哲学在鼓励创新上的差异。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引导学生探究文章解说的事理

(1)、学生细读课文第3~9段,找出能概括说明两百年来产生许多新事物的原因的语句,并做上记号。(或用自己的话来概括)

(2)、细读课文第10~13段,并互相讨论交流:“科”与“技”哪个更重要一些?二者有什么关系?

(3)、细读第14~17段,并讨论概括:中国和美国的教育哲学在鼓励创新上有什么差异?在文中划出相应语句。

2、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的题目

文章标题有什么特点?全班深入讨论,并推选代表发表看法。

点拨:文题本身就非常大气,“世纪之交”标明了作者的立足点在整个20世纪结束和21世纪的开始,表明文章既要回顾过去一个世纪甚至更长的时间里人类科学发展的历史,更要展望21世纪科学的发展。没有科学家的风范是断不敢写这篇文章的。“随想”又带有一定的抒情性和历史的沧桑之感。

(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这篇科学随想,回顾了近两百年来世界上出现的许多新事物,分析了近两百年特别是近二三十年新事物层出不穷的原因,并循此提出了“科”和“技”哪一个更重要的问题,进而溯源说明了中国和美国的教育哲学在鼓励创新的异同。

通过课文说明的事理,我们明白一点,科学就是第一生产力。但是,目前我国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的确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作为跨世纪的新一代,我们将肩负着“发展科技事业,振兴祖国经济”的伟大而艰巨的使命。同学们,为实现这一远大目标,努力学习吧。

板书设计:

世纪之交:新事物层出不穷

新发明屡屡出现

科学随想:“科”与“技”关系

中美教育哲学差异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知识归纳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知识归纳 一、作家作品: 1、贾祖璋(1901~1988),浙江海宁人,著名的生物科普作家,早在30年代他就已是我国科学小品的开拓者之一,6 0年代笔耕不辍,他的作品以多姿多彩的文学方式生动活泼地传播。以生物学为主的科学知识,实现了文学与科学的联姻,1 981年3月《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获全国科普作品一等奖。 2、《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的作者是英国当代科普作家。 雨林是森林类型。包 括、、等。 3、《十万个为什么·地球科学》中关于海洋资源有一组文章,分别阐释了海洋为什么是个“粮仓”“大药库”“聚宝盆”等,课文因篇幅限制仅选了其中第一篇。 4、《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作者是杨振宁,美籍华人,1957年与另一位华人科学家李政道合作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因此与李政通共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在促进中美科技交流和合作中起了重要作用,还努力帮助中国学者在美进行科研和学习。 二、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三棱.镜萎.谢灼.伤 蜜腺.分泌.并蒂. 花卉.褪.色靛.色 花萼.花蕊.濒.临 奎.宁摧.毁胆怯. 土壤.癌.症白垩.纪 焚.烧妥.善鹧鸪 .. 石莼.鳞.虾光纤. 趋.势芯.片挠.头 聘.用着.眼点弥.补 2、成语积累(注意成语的意思和加点字的字音字形) 危言耸.听意味深长.万紫.千红 按部.就班与日俱增 ..归根.到底 三、单元解读 1、文体知识: 1、说明文分类: 事物性说明文《苏州园林》 按对象 事理性说明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死海不死》; 文艺性说明文 按语言 平实说明文 2、说明顺序: 空间顺序(由远及近,由内到外,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等); 逻辑顺序(由表及里,由果到因,由浅到深等)。 、说明方法及作用: ※举例子:是利用列举实例的办法把比较复杂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解说得具体明白。 ※列数字:有些事物便于从数量上说明特征,用一些数字说明,往往可以使读者了解得更清确、更具体。 ※分类别:是按照一定标准对事物或事理进行分类,加以说明,使之眉目清楚。 ※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如统筹方法是一种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用A 是的B或的B,叫A。 ※作诠释:用通俗浅显的语言对事物特征作一般性解说。 ※作比较:用具体的或大家比较熟悉的事物与被说明事物作比,使它留下具体而鲜明的印象,突出事物的性状特征。 ※打比方:利用两种不同事物这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征,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列图表:用图表说明事物,往往能够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说明更直接,更具体。 ※引资料:包括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等,使说明内容更充实具体。 ※摹状貌:就是对说明对象用生动语言进行描绘,相当于记叙文中的描写。 4、体会语言的准确性。 准确:要求运用准确的语言介绍事物的特征遣词造句实事求是,恰如其分,不模棱两可,不夸张。主要体现在状语和定语进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0课 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 在探索中素材 语文版

在探索中—一个物理学家的体验 丁肇中 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 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 让我这样年纪的人现在来写一份传记是件很困难的事。由于对科学研究事业的兴趣,我还准备把我的工作长期继续下去。在这里,我所能做的仅仅是以我个人的经验为中国的青年学生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在进一步叙述之前,我想简要地介绍一下我的家庭环境。1936年,我出生在美国。在我出生3个月的时候,回到了中国。由于当时中国的境况,我一直是一个难民,不断地从一个地方逃到另一个地方。当然,那时候我没有可能得到任何的正规教育。仅仅由于我的父母都是大学教授,我们才得以有足够的饭吃,并且总是可以找到适当的住所,但没有正规的教育、体育运动和任何娱乐。然而,幸运的是我可以见到许多来我们家拜访我父母的有才华的学者。从物质条件来说,我的童年也许不像今天北京的儿童们那么幸运。 我12岁的时候,在台湾开始接受正规教育。那正是在台湾刚刚从50年的日本统治后归还中国的时候。日本人留下了非常严格和有规律的教育制度。学生在学校里最重要的就是成为一名出类拔萃的学生。我在台中生活了1年,然后随家搬到台北。在那里,我通过考试进入了台北最好的高中。这个学校是按照学生的能力和程度编班的。我被编到了最好的班级。尤其是,这个学校在几何、中国历史、英文和化学学科方面有很出色的教师。在我念高中的时候,我最感兴趣的是中国历史,其次是化学和物理。但我很快就意识到,在历史学中去寻求真理比在自然科学中寻求真理要困难得多。也许是由于我12岁以前没有机会受到教育的缘故,我对中国文学、英文和其他诸如此类的课程感到极大的困难。自然我不是这些学科上最优秀的学生,

中考复习-说明文阅读-语文版九年级下第五单元课文梳理教学设计

中考复习-说明文阅读-语文版九年级下第五单元课文梳理教学设计 Senior high school entrance examination revi ew expository reading Chinese version of the fifth unit of grade nine text carding teaching d esign

中考复习-说明文阅读-语文版九年级下第五单元课文梳理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一、语文版说明文目录 七(下)第五单元(事物说明文) 17.苏州园林(叶圣陶) 18.桥梁远景图(茅以升) 19.*洲际导弹自述(朱毅麟) 20.*珍奇的稀有动物——针鼹(王晓雨) 八(上)第五单元(事理说明文) 17.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贾祖璋) 18.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 19.*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20.*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杨振宁) 九(下)第五单元(科普类文章) 17.笑(高士其) 18.南州六月荔枝丹(贾祖璋)

19.*善待家园(吴岗) 20.*龙永图趣说wto(甘远志) 二、九(下)第五单元课文梳理 9-2-17《笑》 1.结构 第1~8段:从生理功能着手,阐述了笑对人的身体健康所 起到的促进作用。 第9~22段:从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讲笑的社会功能。 第23~29段:作者以散文诗般的语言对笑给予热烈讴歌, 并表达了“让全人类都有笑意、笑容和笑声”的美好愿望。 2.写作特点 本文虽是一篇科普文章,但极少使用专业术语,文字浅显易懂。文章多用短句,并构成多个排比句,读起来节奏明快,活泼 有趣。尤其是文章最后,作者运用比喻和拟人等修辞,使文章亲 切生动,富有感染力。 9-2-18《南州六月荔枝丹》 1.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10),主要说明荔枝的形态和果实特点。 第1段引述白居易《荔枝图序》引出说明对象。第2段到第 5段,主要写荔枝的外部形态。第6段到第10段,写荔枝的果实。从壳膜写起,写了果肉、贮运、核、花。

人教版高中语文中外传记作品选读《读 第八课 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优质课教案_18

《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感知人物小传的特点。 2.了解杨振宁的生平事迹,体味其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 3.学习写作人物小传。 一、复习导入 时至今日,我们关于传记作品的学习已经接近了尾声,大家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学习的几种传记类型: 传记:史料性传记杜甫特点:客观、真实 回忆录鲁迅特点:作者的主观感情 口述自传毛泽东特点:“口述”,真实、亲切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传记类型——人物小传。 二、介绍文体 人物小传一半篇幅较短,往往只能从传主一生中选取几个重要的段落,特别是那些最能体现传主人格精神的事迹,通过这些闪光的“点”来勾画出传主的生平事业轮廓。也常常穿插一些能抓住人物性格,心理特征的特写镜头,用简洁的文字作生动的描述,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和已往我们学习的几部传记相比,人物小传不可能像它们那样细致的记录与表现传主的生平事迹,也不注重对传主心理、性格的细致刻画,更不可能像文学性传记那样,做许多艺术渲染,其任务主要是提供传主的生平事业轮廓。一般只需要将传主的主要精力和他的人生特色提示出来即可。然而,人物小传也可以充分体现不同的写作艺术和风格。 三、整体感知: 1、引言部分能揭示文章中心的话是哪一句?本文线索是什么? (阅读教材142页,第一至三自然段) 点拨:这篇杨振宁的小传除了叙述传主的生平事迹,很重要的特色是强化传主的某种精神指向。杨振宁的成功,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他的事迹也非常丰富。这篇小传则重点突出杨振宁如何合璧中西科学文化,把这一点作为贯穿全篇的主线。 2、思考与探究:文章选择了那些材料来表现“合璧中西科学文化” ? (1)家庭的熏陶。这里既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也有从父亲那里获得的关于现代数学的启蒙指导。 (2)当时最高学府西南联大的优良教育。虽然生活条件很差,但杨振宁在这里接触了当时中国物理学界最顶尖的学者的教诲,这些教授又都是学贯中西的大学者。 (3)到美国求学。获得了费米教授和泰勒教授的赏识和指导。 3、阅读文章一、二部分,思考: A、杨振宁进入西南联大的重要一转是指什么? 报考的是化学系,没有读过高中物理的他却发现自己对物理学更有兴趣,就毫不犹豫地转入了物理系。 B、西南联大当时的条件怎样?师生员工的表现又怎样? 当时正值战争时期,西南联大的生活条件和教学条件非常差。然而,极端恶劣的条件并没有压倒西南联大的师生员工,他们仍以饱满的学习热情和上下一致的爱国精神,来弥补物质条件的不足。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全解(成套)讲义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课文全解 (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目录 第一单元 1、巴东三峡(刘大杰) 2、周庄水韵(赵丽宏) 3、*青海湖,梦幻般的湖(冯君莉) 4、*走进纽约(刘成章) 口语交际——摸拟旅游咨询写作——写一篇游记 综合性学习——旅游资源调查 第二单元 5、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许基仁等) 6、别了,“不列颠尼亚”(周婷等) 7、*生命之舟(梁家新等)8、*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谭士珍)口语交际——当一回小记者写字——写一则本地或本校消息 综合性学习——主题探究学习:新闻 第三单元 9、纪念白求恩(毛泽东)10、*谈语言(王力) 11、最苦与最乐(梁启超) 12、*懒惰的智慧(凯利) 口语交际——交流格言写作——写一篇议论文 写字——行楷字的书写原则(一) 第四单元 13、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施耐庵)14、范进中举(吴敬梓) 15、、*选举风波(秦文君)16、*山米与白鹤(贝特西?贝尔斯) 口语交际——开一次头脑风暴会写作——缩写小说 第五单元 17、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贾祖璋) 18、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巴里?齐默尔曼等) 19、*海洋是未来的粮仓20、*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杨振宁)口语交际——“小院士”科普讲座写作——说明事理 综合性学习——环保小课题研究 第六单元 21、小石潭记(柳宗元)22、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23、*游恒山记(徐霞客)24、*满井游记(袁宏道) 25、诗词五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过故人庄(孟浩然)游山西村(陆游) 渔家傲(塞下秋风景异)(范仲淹)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苏轼) 口语交际——古诗漫谈写作——写一篇读后感 写字——行楷字的书写原则(二) 第七单元 2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27、曹刿论战《左传》 28、*干将莫邪(干宝)29、*劳山道士(蒲松龄) 30、诗词五首 观刈麦(白居易)赤壁(杜牧)过零丁洋(文天祥) 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龚自珍)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初中语文:中考复习-说明文阅读-九年级下第五单元课文梳理(教学实录)

语文版初中语文标准教材 初中语文:中考复习-说明文阅读-九年级下第五单元课文梳 People need to communicate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language is the bridge of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the link.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 初中语文:中考复习-说明文阅读-九年级下第五单元课文梳理(教学实录) 一、语文版说明文目录 七(下)第五单元(事物说明文) 17.苏州园林(叶圣陶)18.桥梁远景图(茅以升) 19.*洲际导弹自述(朱毅麟)20.*珍奇的稀有动物——针鼹(王晓雨) 八(上)第五单元(事理说明文) 17.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贾祖璋)18.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 19.*海洋是未来的粮仓20.*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杨振宁)

九(下)第五单元(科普类文章) 17.笑(高士其)18.南州六月荔枝丹(贾祖璋) 19.*善待家园(吴岗)20.*龙永图趣说wto(甘远志) 二、九(下)第五单元课文梳理 9-2-17《笑》 1.结构 第1~8段:从生理功能着手,阐述了笑对人的身体健康所起到的促进作用。 第9~22段:从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讲笑的社会功能。 第23~29段:作者以散文诗般的语言对笑给予热烈讴歌,并表达了“让全人类都有笑意、笑容和笑声”的美好愿望。 2.写作特点 本文虽是一篇科普文章,但极少使用专业术语,文字浅显易懂。文章多用短句,并构成多个排比句,读起来节奏明快,活泼有趣。尤其是文章最后,作者运用比喻和拟人等修辞,使文章亲切生动,富有感染力。

2020届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实用类) 节选自杨振宁《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精练

(一)节选自杨振宁《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两百多年前,富兰克林曾说:“将来人类的知识将会大大增加,今天我们想不到的新发明将会屡屡出现,我有时几乎后悔出生过早,以致不能知道将要发生的新事物。”想一想“新事物”有哪些:火车、轮船、飞机、高楼、自来水、电话、电灯、电影、电视、手机、电脑、器官移植、核能发电、人造卫星等等,几乎无穷无尽。 为什么这两百年产生了这么多新事物?是因为工业发展大大促进了人类的生产力。这个变化是一件非常惊人的事情。百年前全球农业人口占总数的80%以上;现在,美国农业人口仅占全国1%-2%,粮食不仅可供全国食用,还可大量出口。我再举一例,去年《财富》杂志称,近30年来成立的科技公司的总资产已近1万亿美元,而且还在与日俱增。 这两百年,尤其是近百年、近50年来,三个互相关联的环节推动着世界的前进:首先是科学,科学带动工业;工业则带动经济;经济的发展又促进科技发展,如20世纪出现的统计学,在农、工、医等方面都有着决定性影响。科技、工业、经济三个互相连锁的因素是近代世界发展的总趋势。 这会对将来产生什么影响很难讲。前些时候有个惊人的消息说,有生物学家估计,到2050年,人均寿命可达150岁。我不知道是否会这样,但我希望这件事不要发生,否则影响实在是不可想象。 再看过去50年的发展会得出另一个结论,就是从基本原理转变为工业速度在这50年尤其实近二三十年大大增加了。例如半导体方面,1965年提出的摩尔定律指出,芯片容量每18个月就加倍;现在已由1971年每个芯片上103个晶体管增加到107个,没有人知道极限在哪里。 现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更新的事物将层出不穷,一些今天不易梦想到的东西不久将变成事实;人类的生产力将大大提高,自然科学将更蓬勃地发展;科学、工业、经济的连锁发展将持续下去。这些都是我们今天可以有很大的自信心讲的话。在这种情形下,个人、学校、国家,都会产生这样一个问题:是多用“科”,还是多用“技”?国家注入资源时,该对“科”多一点,还是该对“技”多一点?这是一个复杂而又挠头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 (节选自杨振宁《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有删改) 7、作者说“这个变化是一件非常惊人的事情”,不能体现“非常惊人”的一项是 A、20世纪出现了“几乎无穷无尽”的改变人类生活方式和生存质量的新事物。 B、农业人口数量的巨幅缩减体现了农业生产质量的大幅提升。 C、人类的平均预期寿命将在2050年达到150岁。 D、芯片的容量提升速度十分迅速,超越了人们的想象。 8、通读前四段。下面不属于20世纪科学发展的特点的一项是 A、20世纪的科学发展,在近两百年历史中,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 B、近百年来,人类生活中出现了诸如火车、轮船、电话、电灯、电视、手机、电脑等大量的新产品。 C、近百年来,科学、工业、经济互相连锁的因素是世界发展的总趋势。 D、20世纪的科技的大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正面影响,但作者认为也有负面效应。 9、下面不属于作者对未来科技发展的展望的一项是 A、随着科技进一步发展,将来会有更多更新的产品出现在人们生活中。 B、未来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使今天的人们拥有更大的自信心。 C、人类的生产力还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大大提高。 D、科学、工业、经济的连锁发展的趋势将在未来持续地表现出来。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世纪之交的科 学随想》教案 内容预览: 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 [教学目标] ⒈了解杨振宁的相关知识。 ⒉了解二百年来,世界科学发展的历史。 ⒊了解中美教育在鼓励创新上的异同。 [重难点] 重点:了解作者解说的事理(包括新事物新发明层出不穷原因,科和技的关系两方面) 难点:中美教育在鼓励创新上的异同比较。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从简介首位获诺贝奖的华人科学家入手,引入本文《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 二、 杨振宁,美籍华人,1922年出生安徽省,1938-1944年在中国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读书获硕士学位。1945年赴美求学,1948年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57年与另一位华人科学家李政道合作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因此与李政通共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71年以来,他多次到

中国探亲、访问、讲学。分别受聘为北大、科大等八所大学的名誉教授。在促进中美科技交流和合作中起了重要作用,还努力帮助中国学者在美进行科研和学习。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⒈学生快速默读全文(师强调:光纤、挠头、聘用、弥补、胆怯) 世科 纪学 之随 交想 的 第一层()新发明、新事物层出不浅 第二层()新发明、新事物出现原因 第一层()科和技的关系 第二层()中美教育哲学的异同 第一部分() 回顾近两百年出现的新 事物并分析其原因。 第二部分() 分析世界现状,指出中美 科技、教育差异,鼓励创 新个别

⒉教师出示结构图,学生找出文中相应段落。 四、课堂练习 ⒈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作者认为两百多年来产生许多新事物的原因。(第3段中“工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人类的生产力”) ⒉第4段综合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作用? ⒊作者对于“科”与“技”的关系持什么看法? (明确:二者谁更重要些的问题,没有简单答案,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国家制宜。) 科技 经济←-工业 ⒋文中第6段作者指出,世界是由三个互相关联的环节推动前进的,用“→、←”表示出三者的关系。明确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⒌阅读课文第15段,完成下列问题。 ①解释词语:按部就班: ②本段主要谈什么问题?(明确:分析中美两国的异同及适应对象)。 ③中美教育哲学的共同点是什么?(都能鼓励创新) ④就适应对象而言,中美教育各适合哪一部分学生? ⑤就学习方式而言,中美教育有何不同? (中国教育的学习方式属按部就班的训练,美国是跳跃式

初中语文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测试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测试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测试题及答案 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 1.下列选项中,字音、字形全对的一项是() A.胆怯(què)与日具增 B.聘用(pìn)弥补(mí) C.趋势(qǖ)挠头(náo) D.履次(lǚ)竞争(jìng) 解析:A项,“怯”应读“qiè”,与日俱增;C项,“趋”应读“qū”,ü和j、q、x相拼的时候,一定要去点;D项,屡次。 答案:B 2.下列句子中的成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按布就班的训练可以使学生拥有扎扎实实的知识。 B.在近30年来,科技公司的总资产的增长速度可谓与日俱增。 C.随着科技的发展,更新的事物将会层出不穷。 D.归根到底,很简单,是因为工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人类的生产力。 解析:A项中的“按布就班”应为“按部就班”。 答案:A 3.填空。 本文作者________,________籍华人,著名________,________奖获得者。 解析:本题考查有关作者的一些基本常识,主要靠平时的积累。 答案:杨振宁美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1)《财富》杂志说,近30年来新成立的科技公司的总资产,已经接近一万亿美元,而这个增长速度还在与日俱增。 (2)这两百年尤其是近一百年、五十年来,世界是由三个互相关

联的环节推动着前进的。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文中副词的作用及词语运用的准确性。 (1)不能。因为“近”和“接近”都是表示约数的词,使所列的数字更具准确性。 (2)不能。“关联”是指事物相互之间发生牵连和影响。三个环节是科学、工业和经济,这三个环节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关系。去掉“关联”,就不能准确地说明三者的关系了。 2.指出下面语段中出现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它的作用。 我可以随便举个例子:一百年以前,世界的农业人口占人口总数的80%以上;今天,美国的农业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1%到2%,可是他们生产出来的粮食,不仅可以供全美国人食用,还可以出口到世界各地去。 答案: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作用:有力地说明了“工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人类的生产力”。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__从直接的经济意义上讲,野生动物是我们人类可利用的资源,________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人类对野生动物资源的.破坏十分严重,________首先应该强调保护资源,然后________谈得上合理利用。 A.不仅而且所以也 B.虽然但是因此才 C.如果那么因此才 D.虽然而且所以就 解析:注意句子之间的关系,并结合语感进行筛选判断。 答案:B 4.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1)叶绿素吸收日光进行化学反应,即光合作用。() (2)1971年,一个芯片上差不多有三千个晶体管,但到去年在一个芯片上就已经有107个晶体管;而且没有人知道这个发展的极限在哪里。() (3)据说在1公顷水面上生产的这种藻类,经加工后可获得20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导学案(新版)语文版

《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杨振宁的相关常识。 2.了解中美教育在鼓舞创新上的异同。 3.把握本文说明上的写作特色。 【学习重难点】 1.了解作者讲解的事理〔包括新事物新独创层出不穷的缘由,科和技的关系两方面〕。 【温故互查】 1.给以下加点字注音 屡屡 ..〔〕光纤.〔〕挠.头〔〕华裔.〔〕弥.补〔〕怯懦〔〕着.眼点〔〕 2.说明以下词语 归根到底:与日俱增: 按部就班:屡见不鲜: 3.通过查找资料,将下面空白补充完整。 本文作者,美籍华人,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 【设问导读】 1.初读课文,思索:作者认为两百多年来产生许多新事物的缘由是什么?〔用文中的一句话来答 复〕 2.再读课文,小组内探讨以下问题: 1)第4段综合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2)作者认为“科”与“技”哪一个更重要一些?二者是什么关系? 3)第15段主要谈什么问题?中国和美国的教育哲学在鼓舞创新上有什么差异? 【自学检测】 1.指出下面语段中出现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它的作用。

我可以随意举个例子:一百年以前,世界的农业人口占人口总数的80%以上;今日,美国的农业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1%到2%,可是他们生产出来的粮食,不仅可以供全美国人食用,还可以出口到世界各地去。 【稳固练习】 1.指出以下对课文的理解有误的两项〔〕 A.两百年来产生这么多新事物的缘由,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于工业的开展。 B.作者举半导体方面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在近50年来新事物的出现是无穷无尽的。 C.从课文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知道爱因斯坦不重视实际中的问题,他比较留意“技”。 D.中美的教育哲学都能够鼓舞创新。 【拓展延长】 1.为什么有的科学家能够作出突出的成果,为什么有的国家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人数较多,这是 许多人关心的问题。这其中有个人的因素,但是社会环境起了更大的作用。试对此进展分析。 《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答案 【温故互查】 1.略 2.归结到根本上。俱,都、全。随着时间增长而增长。 形容做事按必需的事理,遵循必需的依次。部、班,门类、次序。就,归于。 经常望见〔某种事物或现象〕,不觉新奇。也说数见不鲜。 3.杨振宁 【设问导读】 1.第3段中“工业的开展大大促进了人类的生产力”。 2.〔1〕略 〔2〕作者认为这没有一个简洁的答复.“科”与“技”是相互交织、相互利用的关系。 〔3〕分析中美两国教育的异同及适应对象。中国教育的学习方式属按部就班的训练,美国是跳动式学习。 【自学检测】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同步练习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同步练习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同步练习

4.仿照下面一句话,并运用比喻下一句话。 例句:我不是挺立在高山峻岭中的巨松,而是辽阔草原上的一棵小草--为壮丽的山河填上一笔绿意。 仿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分析,我能行! 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节选) 在这种情形之下,对于每一个人、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国家,都会产生这样一个问题,就是你多用“科”、还是多用“技”?我们知道,全世界每一个国家都有“科技部”,科技部既要管“科”,也要管“技”,问题是对“科”多注一点资源,还是对“技”多注一点资源。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对个人、学校、国家,都会是一个非常挠头的问题。在1921年4月,爱因斯坦第一次到了美国,准备到爱迪生的机构去做研究,抵美后受到盛大欢迎。他到波士顿的时候,有一个记者给了他一张纸,上边有一系列实际问题,包括谁发明“对数”,美国哪一个城市制造的洗衣机最多,纽约到水牛城有多远,声音的速度是多少……因为爱迪生对每一个要聘用的人要考试,问的就是这一类题目,所以记者就拿这些题目来考一考爱因斯坦,结果爱因斯坦完全不合格。 这个故事要描述的是爱迪生和爱因斯坦这两个人,他们的着眼点不一样,所以会发生刚才那个故事。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5.用一句话概括选段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作者心目中,“科”和“技”各侧重什么? “科”侧重于:_________________ “技”侧重于:_________________ 7. 文中举的“爱因斯坦不及格”的例子想要说明什么问题? 8.“科”和“技”哪一个更重要一些?二者是什么关系? 9.中国和美国的教育哲学在鼓励创新上有什么差异? 三、动手写作,我可以! 作为一名中国的学生,你觉得自己应该属于杨振宁所说的那一种类型?在今后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新的打算吗?请把你 的理想写出来。 参考答案 1. xīn mí pìn qū xiān qiè 2.(1) 与:跟,和。随着时间一天天地增长。形容不断增长。 (2)形容做事按照一定的步骤、顺序进行。也指按老规矩办事,缺乏创新精神。部、班:门类,次序;就:归于。 (3) 归结到根本上。 (4) 穷:完。没有止境,没有限度。 3.B 4.我不是奔腾在平原丘陵中的大江,而是淙淙小溪中的一滴

“事理说明文”教学指导

“事理说明文”教学指导 一、关于事理说明文的教学目的,及教学重、难点的把握。 (一)教学目的。 八年级(上)第五单元是事理说明文单元,这个单元是在七年级(下)第五单元——事物说明文单元的基础上设置的。本单元四篇课文都是事理说明文,也是科普类文章。四篇课文阐述的事理各有侧重:前三篇,(即《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海洋是未来的粮仓》)主要阐述了自然科学道理;后一篇《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则主要阐述的是社会科学道理。其中《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海洋是未来的粮仓》又都着眼于环保问题。这几篇课文涉及到生物科学、环境科学、海洋科学、社会科学等范畴,知识面还是较广的。而且这些文章与学生的关系也都比较密切,学好这些文章有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 根据《课标》要求“学生能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所以本单元的教学目的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探索自然、观察社会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创新精神,同时,有利于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和表达的形成。 (二)教学重点、难点。 在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了解事理说明文的特点,明确两个“不同”。这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1.首先应清楚事理说明文不同于议论文。议论文重在写作者的主观看法,即作者的观点;而事理性说明文重在阐述客观的事理,说明对象为什么具有这样的特征?是因为自然条件、人为原因,这些已经都是客观存在的,常常,或者起码在短时间内是不以人的主观愿望转移的。 2.承接七年级(下)事物性说明文的学习,对这二类说明文应区别清楚。重点在于明确二者说明内容不同:事物性说明文重在说明事物“是什么”,即说明事物所具有的特点。如事物说明文《珍奇的稀有动物——针鼹》,文章介绍了这种只有澳洲才有的动物,围绕着外形特点——体型较小、浑身长刺、有锐利的爪子,生活习性——是掘土能手,以食蚁为主,以及它奇特的繁殖方式。通过说明这些特点,使读者了解了针鼹这一可爱的动物。 而事理说明文重在说明“为什么”。比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红”应是“花儿”这一说明对象的特征,而文章着重说明这一特征产生的原因。这就是事理性说明文的说明内容。 说明事理有一定的难度,需要认真观察、科学的分析归纳,进而把握客观规律。而要做到这些,又要求写作者要掌握相应的学科知识。这些都可结合具体课文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逐步了解和掌握。 同时,巩固并加深七年(下)所学的说明文的基础知识仍应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接下来我就围绕阅读、写作及综合性学习三个板块的教学设计谈谈我进行事理说明文教学的一些做法。 二、事理说明文阅读教学设计。 (一)阅读教学应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其他几个板块教学的基础。《课标》指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作者:贾春燕李秀琴张利刘效忠亓玉红 来源:《语文建设》2006年第10期 单元整体设计 一、学情分析 本单元四篇课文都是事理说明文。学生已经学过一些说明文,对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语言已有初步的了解与掌握。学习本单元除进一步巩固说明文的有关知识外,应重点掌握事理说明文的特点,以同其他类型说明文相区别,由此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本单元有两篇文章涉及生态环境,可由此引导学生关注世界,关注人类的生存问题,提高环保意识。 二、单元设计思路 四篇事理说明文分别介绍了生物科学、环境科学、海洋科学、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知识。这类知识非常丰富,教学中,可以以此训练学生根据内容搜集资料、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同时,指导学生将课堂上学习的方法迁移到对课外文章的理解中,提高独立阅读能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文,可以提到开学之初学习。带学生到花园里细致观察,丰富感性认识,为学习课文奠定基础。 三、单元教学目标 1.掌握事理说明文的一般特征。 2.进一步掌握各种说明方法。 3.反复朗读,背诵精彩语段,进行语言训练。 4.提高生态意识,关注自己生存的环境。 四、课时分配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各2课时,《海洋是未来的粮仓》《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各1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作文2课时。 (山东省莱芜市鹿野中学贾春燕)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这篇文章以平实的语言说明了花朵万紫千红的原因。条理清晰的说明顺序,可用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教学中应让学生反复朗读、比较分析,品味精美语言,了解文体特点。 二、教学目标 1.反复品味,进行语言训练。 2.区别事理说明文与事物说明文的不同。 3.巩固分类别、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4.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让学生背诵写花的诗。 2.带领学生到校园中去看花。让学生带着笔、本子,把看到的花的名称、颜色、形状记录下来,然后整理成一篇观察笔记,要求学生统计一下,哪些颜色的花多,哪些颜色的花少。 (二)整体把握 1.从题目切入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北京市顺义区第一中学吴欣歆 单元整体设计 一、学情分析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新闻作品。了解相关的文体知识是学生把握新闻特点的前提,引导学生把握新闻的文体特点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学生在了解相关知识的根底上掌握了新闻的特点,才能够以审美的眼光去欣赏新闻作品,用新闻的方式去反映生活,养成关心时事、关注现实的习惯。 二、单元设计思路 本单元的四篇文章都是新闻作品,根本特点相近但样式各不相同,有消息、新闻特写、电视新闻和人物通讯。教学时,要充分发挥比拟阅读的作用:一是把本单元与其他单元相比,比出新闻作品的根本特征--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语言简明。二是在本单元四篇新闻作品之间比,比出四种不同的新闻样式各自的特点消息讲求时效,语言简洁;新闻特写画面感强,对新闻事实的描述更集中;电视新闻讲究声画合一,多用短句;人物通讯翔实生动,注重思想意义。设计教学时,应该先引导学生从感性上认识新闻作品的特点,然后提升、总结,帮助学生把握新闻作品的一般特点。 三、教学目标 l、了解新闻作品的根本特征。 2.把握不同新闻样式的特点。

3.学习写作消息。 4.引导学生关心时事、关注现实。 四、课时分配 《北京喜获xx年奥运会主办权》《别了,“不列颠尼亚”》各2课时,《生命之舟》l课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2课时,口语交际l课时,写作2课时。 《北京喜获 xx年奥运会主办权》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文承当着较重的文体知识的教学任务。讲文体知识是必要的,但不必系统、全面、集中地讲,在阅读过程中用到什么就讲什么,把静态的知识变成动态的知识,借助文体知识引导学生把握新闻的特点,为后面的感悟、体验打好根底,从而帮助学生积累阅读新闻作品的经历。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一般特点和消息的相关知识。 2.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3.体会文章语言中蕴涵的丰富情感。 4.体会消息的语言特点。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阅读下面几句话: (1)新闻,新闻,新闻姓新。 (2)今天的新闻是金子,昨天的新闻是银子,前天的新闻是垃圾。 (3)新闻要把真正好的说成好的,真正坏的说成坏的,有一分说一分,有两分说两分。

《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阅读答案

《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阅读答案 《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阅读答案 (1)今天,大家在讲科技的时候都要讲创新。“创新”在中国已经是一个非常流行的名词,在报上经常可以看到。究竟怎样才能鼓励创新呢?这〔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个人有深深的感受。因为我是在中国出生、成长,念完了中学、大学,还拿到了一个士学位之后才到美国去的;博士学位是在美国拿的,然后做研究、教书,到现在已经五十多年。我觉得自己对中国、美国的教育哲学都有相当深入的认识。这两个教育哲学是相当不一样的,这两个不同的教育哲学在怎样鼓励创新这件事情上的差异,值得我们深思。 (2)到底这两种教育哲学哪个好?这〔乙〕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要用辩证的方法来仔细了解。我认为,这两种教育哲学都能够鼓励创新,不过它们各自对不同类型的学生产生的最大效应是不一样的。我觉得,美国的教育哲学对排在前面30%-40%的学生是有益的,因为这些学生不需要按部就班地训练,他们可以跳跃式学习,给了他自由,他可以自己发展出很多东西,当然他的知识不可避免地会有很多漏洞,但如果他真是很聪明的.话,将来他自己可以弥补这些漏洞。所以这种学生受到美国式的教育训练,会比较快、比较容易成功。可是亚洲的教育哲学对排在后面30%-40%的学生有益处。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学生通过按部就班的训练,可以成才,而且成才之后可以跟比他聪明的学生竞争;因为他有扎扎实实的知识,可以了解很多不是几天就可以学会的东西。这方面我有亲身的体验。 (3)记得我刚到美国芝加哥大学念研究院,两三天后就看见很多同学都非常聪明,随便讲什么题目好像都知道,当时我觉得美国的学生很厉害。可是过了两个月之后,我发现不是那么一回事了,因为他们对名词知道得很多,可是如果你连问他三个问题,他就回答不上来了。所以到了考试的时候,我们的分数比他们的高得多。 (4)回到刚才那个问题上,究竟哪一种教育哲学比较好呢?或者说,对于学生来讲,应该着重哪一种教育哲学?我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如果

《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基础知识及同步练习_教案教学设计

《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基础知识及同步练 习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音及词义: 胰y:人或高等动物体内的腺体之一。 芯xn:灯芯。 归根到底:归结到根本上。 与日俱增:随着时间增长而增长。 按部就班:形容做事按一定的条理,遵循一定的顺序。部、班,部类,次序。就,归于。 二、相关背景: 关于作者 1957年12月10日,同31岁的李政道一起登上诺贝尔物理学奖授奖台的,还有35岁的杨振宁。 杨振宁是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后来他的出生日期在1945年的出国护照上误写成了1922年9月22日)。他出生不满周岁,父亲杨武之考取公费留美生而出国了。4岁时,母亲开始教他认方块字,1年多的时间教了他3千个字。杨振宁在60岁时回忆说:“现在我所有认得的字加起来,估计不超过那个数目的2倍。” 1928年杨振宁6岁的时候,父亲从美国回来,一见面就问他念过书没有?他说念过了。念过什么书?念过《龙文鞭影》。叫他

背,他就都背出来了。杨振宁回忆道:“父亲接着问我书上讲的是什么意思,我完全不能解释。不过,我记得他还是奖了我一支钢笔,那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 杨振宁读小学时,数学和语文成绩都很好。中学还没有毕业,就考入了西南联大,那是在1938年,他才16岁。1942年,20岁的杨振宁大学毕业,旋即进入西南联大的研究院。两年后,他以优异成绩获得了硕士学位,并考上了公费留美生,于1945年赴美进芝加哥大学,1948年获博士学位。 1949年,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后,开始同李政道合作进行粒子物理的研究工作,其间遇到许多令人迷惑的现象和不能解决的问题。他们大胆怀疑,小心求证,最终tui翻了宇称守恒律,使迷惑消失,问题解决。 杨振宁对物理学的贡献范围很广,包括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除了同李政道一起发现宇称不守恒之外,杨振宁还率先与米尔斯提出了“杨-米尔斯规范场”,与巴克斯特创立了“杨-巴克斯方程”。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赛格瑞推崇杨振宁是“全世界几十年来可以算为全才的三个理论物理学家之一”。 杨振宁谨记父亲杨武之的遗训:“有生应记国恩隆。”他在1971年夏,是美国科学家中率先访华的。他说:“作为一名中国血统的美国科学家,我有责任帮助这两个与我休戚相关的国家建立起一座了解和友谊的桥梁。我也感觉到,在中国科技发展的道途中,我应该贡献一些力量。” 杨振宁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20多年来,他频繁穿梭往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20 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教案 语文版.doc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20 世纪之交的科学随 想教案语文版 教学目标: 1. 了解杨振宁、富兰克林、爱迪生等科学家的相关知识;了解二百年来,世界 科学发展的历史;解中美科技发展及教育哲学上的差异。 2. 了解课文解说的事理,并能联系自身的学习实践作深入地思考;学习科学家 在阐述问题时深入浅出的说理方式 3. 深刻认识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自觉地肩负起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解说的事理(包括新事物新发明层出不穷原因,科和技的关系两方面) 教学难点: 1. 中美教育哲学在鼓励创新上的差异,这个问题需要学生认真思考。 2. 联系自身的学习实践深入思考。 教学方法: 通过学生默读、讨论,在文中圈点批注完成本文的学习。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生字词: 1.需掌握的字的读音 几乎()光纤()趋势()芯片()挠头() 聘用()着眼点()弥补()胆怯() 2.注意下列加点字的写法 与日俱.增(俱:都、全,不要写成“具”) 聘.用(右上部为“由”) 辩.证(不要写成“辨”) 按部.就班(不要写成“步”) 竞.争(注意和“竟”字形的区别) 3.词语积累 无穷无尽:没有穷尽;没有限度。 归根到底(也可作归根结蒂、归根结底):归结到根本上。 与日俱增:都、全。随着时间增长而增长。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 创新:抛开旧的,创造新的。 辩证:辨析考证;合乎辩证法的。文中取第二个意思。 弥补:把不够的部分补足。 着眼:从某方面观察、考虑。 二、背景知识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90年代,越来越多的世界组织和国家关注创新,关注“国家创新体系”。1994年,世界合作与发展组织,启动了“国家创新系统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导学案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导学案 目录 巴东三峡(二课时)..................................................................... . (1) 周庄水韵(二课时)..................................................................... . (5)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二课 时) .................................................................... ................................................... 9 走进纽约(二课时)..................................................................... .. (13) 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二课 时) .................................................................... ............................... 17 别了,“不列颠尼亚”(二课 时) .................................................................... ................................................. 21 生命之舟(一课时)..................................................................... .. (25)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二课 时) .................................................................... ......................................... 27 纪念白求恩(二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