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非线性多尺度复合材料和结构预测平台

非线性多尺度复合材料和结构预测平台

非线性多尺度复合材料和结构预测平台

Nonlinear Multi-Scale Forecasting Platform of Composite Material

and Structure

业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业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HonliTech)专注于制造业全流程的平台服务,产品线以CAE软件为主。同时以满足不同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为主旨,可提供相应的软件和教育培训,及更为人性化的客户服务。除了一流的软件咨询服务以外,公司还引进国外的先进专利技术,为客户提供硬件设计和制造。

DIGIMAT软件是非线性多尺度材料和结构预测平台,通过与主要的有限元分析软件之间友好的界面,为多尺度材料和结构模拟提供了综合而有效的方法。它能满足优化设计新款材料和结构的需要,同时减少生产成本以及相关的开发时间,开发出极佳的新款复合材料和结构。

DIGIMAT可为客户提供一整套预测解决方案,能满足客户的特定需要并综合考虑了现有设计工艺,包括原材料的复合(例如工程塑料、橡胶和碳纤维增强塑料CFRP等)以及制成品的加工工艺(例如注塑成型)和应用。

通过和欧洲、美国以及日本超过50家大型客户的合作,对于各种用于汽车、航空、消费品和工业设备行业材料(例如增强塑料、橡胶、硬质金属以及多孔层合板)的应用实践,拥有了专家级的数值模拟和预测分析能力。

基于平均场均化理论用于预测复合材料的非线性本构行为模块,其主要特征如下:

Digimat-MF是DIGIMAT的平均场均化模块,它能把局部材料特性定义为以下2项的材料特性的函数:基体相和纤维相;复合材料微观结构形态(纤维的重量、外形和尺寸)。

用户可以按树形数据结构的指引,输入复相的材料特性、微观结构描述以及用于多相复合材料的载荷参数数据。

Digimat-FE是一种复合材料均化分析模块,它的理论基础是复合材料微观结构的代表性体积单元(RVE)的非线性有限元模拟法,其主要特征如下:

Digimat-FE用于生成各种材料微观结构(塑料、橡胶、金属和石墨等)的RVE。Digimat-FE能描绘出复合物的微观结构及其组成部分的物质特性,并生成复合物RVE的FE模型。

Digimat-FE使用Abaqus/CAE 生成RVE网格和实际有限元模型,然后用Abaqus/Standard进行求

非线性多尺度复合材料和

结构预测平台

解。后处理通过Abaqus/CAE和

DIGIMAT完成。

多相复合材料微观结构包括:回

转椭球体、薄层片晶、椭圆体、圆柱体、

棱柱体、多面体(即二十面体,由20个

面组成)以及几何文件所定义的其他

形状的物体。

组成成分的材料特性包括:弹

性、热弹性、粘弹性、超弹性和弹塑性。

纤维相组分特性包括:体积或质

量含量、纤维的尺寸或用于生成RVE

的纤维数量、尺度分布、取向张量所

确定的固定方向、随机方向或方位以

及集束和涂层。

DIGIMAT的工作流程如下:

提供基于应变或混合力(应变/应

力)的载荷定义;以STEP、IGES和

BREP格式输出RVE的几何形状;

把RVE几何形状和模型定义输出

给Abaqus/CAE;把几何形状输出给

ANSYS Workbench。

ABAQUS/CAE的界面允许下

列处理模式:

自动输入RVE几何形状、每相

材料特性以及边界条件;自动划分网

格和任务递交;对每相场变量(应力

和应变等)进行后处理。

(责编侧卫)

106航空制造技术·2009年第21 期

编织复合材料的细观结构与力学性能

3D编织复合材料的细观结构与力学性能 摘要归纳、梳理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细观结构表征方面较有代表性的单胞模型,分析、比较各结构模型的优缺点,从理论分析与试验测试两方面总结三维编织复合材料刚度和强度性能的研究成果与进展,探讨细观结构表征与力学性能预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展望今后的研究重点与发展方向。 关键词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细观结构;力学性能 Micro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3D Braided Composites ABSTRACT Typical unit cell models on microstructure of 3D braided composites were summarized.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various models were compared. Developments of research on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3D braided composites were introduced from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experimental test perspectives. Finally, problems in the present study were discussed and further development trend is prospected KEYWORDS 3D braided composites; Microstructure; Mechanical properties 1 引言 三维编织复合材料是20世纪80年代为满足航空航天部门对高性能材料的需求而研发出的先进结构材料,具有高度整体化的空间互锁网状结构,可有效避免传统层合复合材料的分层破坏,冲击韧性、损伤容限与抗疲劳特性优异,结构可设计性强,能够实现异形件的净尺寸整体成型,因此在结构材料领域倍受关注。 力学性能是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结构设计的核心,直接关系应用安全性与可靠性,细观结构是影响力学性能的关键,正确描述细观结构是准确预测宏观力学性能的必要前提。细观结构表征与力学性能预报一直是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研究重点,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2 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细观结构单胞模型 Ko[1]首次提出“纤维构造”术语,定义出图1所示的立方体单胞模型,单胞由四根不计细度的直纱线组成,纱线沿体对角线方向取向并相交于立方体中心,模型大致描述出了编织体内部的纱线分布情况。

SJTU多尺度材料模拟与计算

Dislocation and Stacking Fault Name:Wu lingling(user023) Student number:016050910054 1 Calculations of Lattice constant and volume modulus Using molecular dynamics,we can simulate crystals in edge dislocation,screw dislocations and stacking fault, also we can calculate the dislocation strain energy and dislocations. Comparing the method of molecular dynamics calculation values and theoretical, we can analysis its error.Through this experiment, deepen para fault, fault, 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 For edge dislocation, strain for per unit length: 20ln 4(1)e e Gb R E r πn =? For a screw dislocation, strain for per unit length: 20ln 4s e Gb R E r π = Molecular dynamics is dislocation of strain energy method: ()/MD dislocated ref E E E L =? In actual crystal structure, the closed normal stacking sequence may be damaged and staggered, which named the stacking fault.Cambium mistake almost do not produce lattice distortion, but it undermines the integrity of the crystal and the normal cyclical, anomalous diffraction effect in the electronic, allowing the energy of the crystal increased, this part of the increased energy is called the stacking fault energy. The mathod using Molecular dynamics to calculation approach stacking fault: SFE = tot ref E E S γ? 2 Results and Analysis 2.1 helical dislocation -91512.1172811518-(-91519.9264975819)7.80921643s E ev =

一种非线性尺度空间自适应均衡水印算法

————————————————————————————————————————————————一种非线性尺度空间自适应均衡水印算法 作者齐向明,李爽,李玥,候明君 机构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软件学院 DOI 10.3969/j.issn.1001-3695.2018.08.043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急管理项目(61540056) 预排期卷《计算机应用研究》2019年第36卷第12期 摘要针对线性尺度空间水印算法嵌入水印位置定位不够精确,嵌入强度参数选取随机,提出一种非线性尺度空间自适应均衡水印算法。利用KAZE算法提取并筛选出非线性尺度空间稳定性 强的特征点,构建嵌入水印区域;将水印图像奇异值分解,构造新矩阵作为待嵌入水印载体, 通过调整果蝇优化算法的适应度函数计算嵌入强度,结合DWT-SVD算法自适应完成嵌入水 印过程。对受到攻击的水印图像提取特征点,合成特征区域矩阵,使用嵌入水印的逆过程, 提取水印。实验结果表明,PSNR值均达到44 dB以上,平均NC值高达0.99,有效均衡了水 印算法的不可见性和鲁棒性。 关键词均衡水印;非线性尺度空间;自适应;KAZE算法;果蝇优化算法;奇异值分解 作者简介齐向明(1966-)男,了辽宁阜新人,副教授,硕导,主要研究方向为图像图形处理?数字水印;李爽(1994-),女,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图像图形处理?数字水印 (852278212@https://www.doczj.com/doc/be18870354.html,);李玥(1993-),女,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图像图形处理? 数字水印;侯明君(1996-),男,学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 中图分类号TP391.2 访问地址https://www.doczj.com/doc/be18870354.html,/article/02-2019-12-071.html 投稿日期2018年8月13日 修回日期2018年9月18日 发布日期2018年10月10日

多尺度方法在复合材料力学研究中的进展

多尺度方法在复合材料力学分析中的研究进展 摘要简要介绍了多尺度方法的分量及其适用围,详细论述了多尺度分析方法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弹性、塑性等力学性能中的研究进展,最后对多尺度分析方法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多尺度分析方法,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细观力学,均匀化理论 1 引言 多尺度科学是一门研究不同长度尺度或时间尺度相互耦合现象的跨学科科学,是复杂系统的重要分支之一,具有丰富的科学涵和研究价值。多尺度现象并存于生活的很多方面,它涵盖了许多领域。如介观、微观个宏观等多个物理、力学及其耦合领域[1]。空间和时间上的多尺度现象是材料科学中材料变形和失效的固有现象。 多尺度分析方法是考虑空间和时间的跨尺度与跨层次特征,并将相关尺度耦合的新方法,是求解各种复杂的计算材料科学和工程问题的重要方法和技术。对于求解与尺度相关的各种不连续问题。复合材料和异构材料的性能模拟问题,以及需要考虑材料微观或纳观物理特性,品格位错等问题,多尺度方法相当有效。 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者两种以上具有不同物理、化学性质的材料,以微观、介观或宏观等不同的结构尺度与层次,经过复杂的空间组合而形成的一个多相材料系统[2]。复合材料作为一种新型材料,由于具有较高的比强度和比刚度、低密度、强耐腐蚀性、低蠕变、高温下强度保持率高以及生物相容性好等一系列优点,越来越受到土木工程和航空航天工业等领域的重视。 复合材料是一种多相材料,其力学性能和失效机制不仅与宏观性能(如边界

条件、载荷和约束等)有关,也与组分相的性能、增强相的形状、分布以及增强相与基体之间的界面特性等细观特征密切相关,为了优化复合材料和更好地开发利用复合材料,必须掌握其细观结构对材料宏观性能的影响,即应研究多尺度效应的影响。 如何建立起复合材料的有效性能和组分性能以及微观结构组织参数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复合材料研究的重点,也是复合材料研究的核心目标之一。近年来,随着细观力学的发展和渐近均匀化理论的深化,人们逐渐认识并开始研究复合材料宏观尺度和细观尺度之间的联系,并把二者结合起来。本文综述了多尺度分析法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中的研究进展,并对多尺度分析方法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2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分析中的多尺度方法 目前,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研究方法可分为宏观力学和细观力学方法两种。复合材料宏观力学方法[3]是从唯象学的观点出发,基于均匀化假设,将复合材料当做宏观均匀介质,视增强相和基体为一体,不考虑组分相的相互影响,仅考虑复合材料的平均表现性能。宏观力学方法中的应力、应变不是基体和增强相的真实应力、应变,而是在宏观尺度上的某种平均值。 复合材料细观力学[4]的目的是建立复合材料宏观性能同其组分材料性能及细观结构之间的定量关系,是将微观结构形态特征量与宏观力学分析相综合,来建立两个不同尺度之间的联系,细观力学是介于宏观力学与微观力学之间的重要分支学科,对研究跨尺度效应的力学问题,既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也有重要的工程应用前景,是当前力学研究的国际前沿性问题。

含能材料力学性能的多尺度模拟系统开发

含能材料力学性能的多尺度模拟系统开发数值模拟是含能材料力学性能研究的重要手段。常用的模拟软件中,分子动力学模拟能够模拟含能材料分子水平相关性质,但由于计算资源的限制,只限于研究尺度小于纳米的微观体系;物质点法能在接近含能材料颗粒的细观尺度上模拟其性质,但该方法还处于起步阶段,应用并不成熟;而有限元方法可以接近工程的宏观尺度上对含能材料的性质进行研究,但有着不能考虑含能材料微观结构的缺点,直接应用效果不佳。近年来,多尺度模拟方法受到广泛关注,这种方法能将各尺度下的性质联系起来,但尚未有成熟的软件,急需开发使用方便的多尺度模拟软件。针对上述问题,设计并实现了基于分步式模拟的含能材料力学性能的多尺度模拟系统,逐级递推地计算含能材料的力学行为。 在系统的微观尺度计算模块,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求解含能材料的各种性质,包括组分的状态方程和粘弹性的本构关系,这些性质作为参数输入到细观尺度的模拟计算;在系统的细观尺度计算模块,采用物质点法求解含能材料的力学性质,获得其状态方程式和力学性质的本构关系;在系统的宏观尺度计算模块,基于细观尺度的计算结果应用有限元方法计算宏观含能材料力学性能变化。本系统可为研究含能材料压制过程的力学行为提供一种有效的工具。由于微观尺度和宏观尺度的模拟有比较成熟的软件可用,论文重点研究了细观尺度计算模块。利用了模型近似方法,建立了含能材料细观模型;运用Java3D虚拟场景数据动态存储技术,实现了虚拟场景数据的动态存取,解决了模型建立过程中一个场景一旦建立就不能重复使用,只能在下一次建模时按照流程重复原先的创建步骤的问题;采用基于Vis It的模拟数据并行可视化技术,解决了单机环境下由于计算机资源限制,无法对结果进行高性能可视化显示的问题。 测试结果表明,系统能在1s之内做出响应,并不间断运行5×24小时,其响应能力和稳定性等方面均达到设计目标。该系统能够为含能材料压制工艺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优化和改进含能材料质量提供一种有效工具。

2010CB428800-华北平原地下水演变机制与调控

项目名称:华北平原地下水演变机制与调控 首席科学家:石建省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 地质研究所 起止年限:2010年1月-2014年8月 依托部门:国土资源部河北省科技厅

一、研究内容 1.人类活动条件下区域地下水系统响应 基于对地下水系统结构、组成、特征、场、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表征现象调查研究,揭示在自然与人类活动双重作用下,地下水系统诸要素的时空演化方向、路径和规模,达到规律性的认识。 重点研究近50年来区域水循环要素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历史上地下水资源开发条件下区域地下水流场变化过程,阐明浅层和深层地下水动力场特征与演变过程;揭示人类活动加剧条件下地下咸水体移动、水化学场演变和地下水资源量变化规律;建立人类活动条件下与区域水循环变化相联系的地下水系统演变模式,为地下水演变机理研究和地下水调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含水层系统结构变异与地下水可利用资源变化机理 基于地下水演变规律的研究成果和成因分析,揭示地下水动力条件与水循环机理、含水层结构与特性及演化机理、地下水溶质迁移富集与地球化学作用机理和水—土复合作用、地面沉降和地质灾害发生机理;阐明人类活动对地下水资源可利用资源组成的影响机制和趋势,为地下水资源调控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地下水系统水动力条件变化后含水层特性的变化。研究浅层含水层结构变化规律及地下水补排的非线性过程、包气带溶质运移与浅层地下水水质演变;分析浅层地下水补给方式、过程和强度的变化;通过对人类活动影响下浅层含水层补给关键环节与影响因素的研究,确定浅层含水层结构变化规律,建立适于浅层含水层结构变化的地下水补给非线性模型。 研究深层含水层系统结构与地下水流动系统各要素对高强度开采的响应,包括弱透水层越流和压缩释水机理、浅层地下水与深层地下水相互作用机制、水动力场—土应力场耦合机理及地面沉降、地质灾害发生机制、地下淡水—咸水界面移动与驱动机制、分析地下水动力场和水化学场演化机制及其对地下水循环的影响;研究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的组成、变化机理和趋势;阐明深层地下水可更新能力的变化过程与趋势,为区域地下水资源的演变提供理论依据,为地下水合理调控的研究奠定基础。 3.地下水—环境—社会经济耦合机制与评价体系 在充分认识环境变化下的地下水循环及水资源变化机理的基础上,研究地下水开发与环境变化、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与耦合机制,建立研究区地下水资源承载力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模式,建立地下水系统、经济社会系统、生态环境系统在其运动发展过程中的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的定量关系,为地下水危机识别和合理调控的研究奠定基础。 4.环境、经济约束下的地下水调控

复合材料板弯曲行为分析的高阶多尺度方法

复合材料板弯曲行为分析的高阶多尺度方法 王自强 摘要 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物理、力学性能,在航空航天和日常工业用品中已得到广泛应用, 它们经常被制备成板或者壳的形式。因此,针对复合材料板的宏‐细观模型、性能预测、优化设计,以及复合材料板在各种物理和力学荷载作用下的弯曲行为分析已经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领域。本文主要研究复合材料板静、动力弯曲行为分析的高阶多尺度方法,其结果将为复合材料板的设计和性能预测提供理论支持。 本文的第一部分研究周期性复合材料板在静力作用下弯曲行为分析的高阶双尺度方法。首先,从三维的线弹性方程出发,在细观上定义三维的局部单胞函数,并利用它求出均匀化系数和定义出均匀化方程。其次,利用Reissner-Mindlin位移模式求解均匀化方程后,把得到的局部单胞函数和均匀化解组装成复合材料板弯曲问题位移场的二阶双尺度逼近解。然后,分析了该近似解在点点意义下的对原始方程的近似性和在能量模意义下的整体近似性。最后,给出了典型算例,其数值结果说明了算法的有效性。 本文的第二部分研究周期性复合材料板在稳态热‐力耦合作用下弯曲行为分析的高阶双尺度方法。首先,从三维的稳态热‐力耦合方程出发,在细观上定义能够反映温度增量对位移场影响的三维的局部单胞函数,并利用它求出均匀化系数和定义均匀化方程。其次,对于均匀化的温度场采用积分投影近似,均匀化位移场采用Reissner-Mindlin位移模式求解。然后,由它们组装出温度和位移场的高阶双尺度渐近展开式并给出计算温度场和位移场的二阶双尺度算法,进一步得到温度梯度、位移、应变和应力的二阶双尺度算法。分析了二阶双尺度近似解在点点意义下对原始方程的近似性和在能量模意义下的整体的近似性。最后,给出了数值算例,其数值结果表明算法的有效性。 本文的最后一部分研究周期性复合材料板在瞬态热‐力耦合作用下的弯曲行为分析的高阶双尺度方法。首先,从三维的瞬态热‐力耦合方程出发,在细观上定义能够反映应变率对温度场影响以及温度增量对位移场影响的三维局部单胞函数,并利用它们求出均匀化系数和定义均匀化方程。其次,对于均匀化温度场采用积分投影近似和均匀化的位移场采用Reissner-Mindlin位移模式求解。最后,由高阶的双尺度渐近展开式给出计算温度场和位移场的二阶双尺度算法,进一步可以得到温度梯度、应变和应力的二阶双尺度算法。并分析了二阶双尺度近似解在点点意义下的对原始方程近似性和在能量模意义下的整体的近似性。 高阶多尺度方法可以作为解决类似问题的一个有效工具,可以应用新型复合材料结构的研究、设计及其工程实践。 关键词:复合材料板,弯曲问题,热‐力耦合问题,高阶多尺度方法,近似性分析

《界面传递现象的多尺度模拟》课程简介_0819

热能系海外学者短期课程 《界面传递现象的多尺度模拟》 课程名称:界面传递现象的多尺度模拟 (Multiscale Modeling of Interfacial Transport Phenomena) 学时:16学时,1学分 时间:2015年9月6日至9月11日(夏季学期第四周) 9月6日(周日):18:30-20:55 讲课 9月7日(周一):18:30-20:55 讲课 9月8日(周二):18:30-20:55 讲课 9月9日(周三):9:00-11:35 讲课 9月10日(周四):9:00-11:35 讲课 9月 11日(周五): 9:00-10:30 讨论 地点:6A101 授课教师:孙颖副教授 (美国Drexel大学机械工程与力学系) 考核方式:考查 授课对象: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 授课语言:英语 课程简介:介绍界面传递现象中多尺度模拟方法的基本原理、发展方向、优点和局限性以及应用实例。致力于扩宽学生多尺度模拟的视野和培养学生解决移动界面复杂问题的能力。内容涉及用分子动力学、格子玻尔兹曼方法、相场和水平集方法来共同解决移动界面问题和界面微观传递现象,应用范围涉及传热、传质、多相流、气液和固液相变、纳米材料、电化学、新能源等方面。课程主要面向热能系、航院、建筑学院、汽车系、核研院、工物系等的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 教师简介:Dr. Ying Sun is an Associate Professor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 Mechanics at Drexel University. She obtained her B.Eng. degree from Thermal Engineering at Tsinghua University, and M.S. and Ph.D. degrees both from University of Iowa. Dr. Sun was a recipient of the NSF CAREER Award, a visiting professor at French CNRS, a visiting scholar at RWTH-Aachen, and an Air Force Summer Faculty Fellow. Her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multiphase flows and heat/mass transport, multiscale modeling of transport phenomena in energy systems, wetting and interfacial phenomena, and scalable nanomanufacturing. Dr. Sun has authored and co-authored over 50 peer-reviewed papers and delivered over 60 invited seminars and conference presentations. Her lab is funded by the US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Department of Energy,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Energy, Air Force Office of Research,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Ben Franklin Technology Partners, Petroleum Research Fund, and industry.

随机非均匀材料性能分析的多尺度算法研究

目录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III 目录....................................................................................................................................... V 1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 1.2 研究现状 (3) 1.2.1 多尺度方法概述 (3) 1.2.2 串行式多尺度方法简介 (4) 1.2.3 均匀化方法简述 (6) 1.2.4 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多尺度模拟 (10) 1.3 论文结构 (11) 2 串行式多尺度方法的比较分析 (13) 2.1 四种典型的多尺度方法 (13) 2.1.1 渐近均匀化方法 (13) 2.1.2 非均匀多尺度方法 (15) 2.1.3 变分多尺度方法 (17) 2.1.4 多尺度有限元方法 (19) 2.2 多尺度方法比较分析 (20) 2.2.1 两类多尺度方法 (20) 2.2.2 两种多尺度解还原方案的等价性 (21) 2.2.3 四种多尺度方法的计算复杂度 (26) 2.3 数值算例 (27) 2.4 本章小结 (31) 3 等效系数高效计算的Richardson外推法 (33) 3.1 随机均匀化模型 (33) 3.2 等效系数收敛阶与外推法 (36) 3.2.1 平均遍历定理 (36) 3.2.2 一阶收敛阶及外推法 (41) 3.3 数值算例 (45) 3.3.1 随机均匀化流程 (45) 3.3.2 随机非均匀材料几何构型生成 (48) 3.3.3 算法实施及结果分析 (51)

山大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复习题参考答案.doc

1、简述构成复合材料的元素及其作用 复合材料由两种以上组分以及他们之间的界面组成。即构成复合材料的元素包括基体相、增强相、界面相。 基体相作用:具有支撑和保护增强相的作用。在复合材料受外加载荷时,基体相一剪切变形的方式起向增强相分配和传递载荷的作用,提高塑性变 形能力。 增强和作用:能够强化基体和的材料称为增强体,增强体在复合材料中是分散相, 在复合材料承受外加载荷时增强相主要起到承载载荷的作用。 界面相作用:界面相是使基体相和增强相彼此相连的过渡层。界面相具有一定厚度,在化学成分和力学性质上与基体相和增强相有明显区别。在复 合材料受外加载荷时能够起到传递载荷的作用。 2、简述复合材料的基本特点 (1)复合材料的性能具有可设计性 材料性能的可设计性是指通过改变材料的组分、结构、工艺方法和工艺参数来调节材料的性能。显然,复合材料中包含了诸多影响最终性能、可调节的因素,赋予了复合材料的性能可设计性以极大的自由度。 ⑵ 材料与构件制造的一致性 制造复合材料与制造构件往往是同步的,即复合材料与复合材料构架同时成型,在采用某种方法把增强体掺入基体成型复合材料的同时?,通常也就形成了复合材料的构件。 (3)叠加效应 叠加效应指的是依靠增强体与基体性能的登加,使复合材料获得一?种新的、独特而又优于个单元组分的性能,以实现预期的性能指标。 (4)复合材料的不足 复合材料的增强体和基体可供选择地范围有限;制备工艺复杂,性能存在波动、离散性;复合材料制品成本较高。

3、说明增强体在结构复合材料中的作用能够强化基体的材料称为增强体。增强体在复合材料中是分散相。复合材料中的增强体,按几何形状可分为颗 粒状、纤维状、薄片状和由纤维编制的三维立体结构。喑属性可分为有机增强体 和无机增强体。复合材料中最主要的增强体是纤维状的。对于结构复合材料,纤 维的主要作用是承载,纤维承受载荷的比例远大于基体;对于多功能复合材料, 纤维的主要作用是吸波、隐身、防热、耐磨、耐腐蚀和抗震等其中一种或多种, 同时为材料提供基本的结构性能;对于结构陶瓷复合材料,纤维的主要作用是增 加韧性。 4、说明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为何有最小纤维含量和最大纤维含量 在复合材料中,纤维体积含量是一个很重要的参数。纤维强度高,基体韧性好,若加入少量纤维,不仅起不到强化作用反而弱化,因为纤维在基体内相当于裂纹。所以存在最小纤维含量,即临界纤维含量。若纤维含量小于临界纤维量,则在受外载荷作用时,纤维首先断裂,同时基体会承受载荷,产生较大变形,是否断裂取决于基体强度。纤维量增加,强度下降。当纤维量大于临界纤维量时,纤维主要承受载荷。纤维量增加强度增加。总之,含量过低,不能充分发挥复合材料中增强材料的作用;含量过高,由于纤维和基体间不能形成一定厚度的界面过渡层, 无法承担基体对纤维的力传递,也不利于复合材料抗拉强度的提高。 5、如何设才计复合材料 材料设计是指根据对?材料性能的要求而进行的材料获得方法与工程途径的规划。复合材料设计是通过改变原材料体系、比例、配置和复合工艺类型及参数,来改变复合材料的性能,特别是是器有各向异性,从而适应在不同位置、不同方位和不同环境条件下的使用要求。复合材料的可设计性赋予了结构设计者更大的自由度,从而有可能设计出能够充分发掘与应用材料潜力的优化结构。复合材料制品的设计与研制步骤可以归纳如下: 1)通过论证明确对于材料的使用性能要求,确定设计目标 2)选择材料体系(增强体、基体) 3)确定组分比例、几何形态及增强体的配置 4)确定制备工艺方法及工艺参数

复合材料强度参数预测的多尺度分析方法

复合材料强度参数预测的多尺度分析方法 余新刚 摘要 复合材料宏观力学性能的理论预测是对复合材料及其结构一体化优化设计的基础,复合材料力学性能预测包括刚度参数和强度参数的预测。到目前为止,对于复合材料刚度参数的预测已经有很多成熟的理论和方法,然而对于强度参数的预测仍然是一个难题。在众多成熟的刚度预报方法中,基于均匀化理论的多尺度方法是一种适应于周期性构造复合材料的,通用、高效、精确的方法。本文主要研究复合材料强度参数预报的多尺度分析方法。 首先,本文针对具有周期性构造的复合材料,将其强度参数分解为局部拉伸、弯曲和扭转三种单因素的强度行为,采用直杆拉伸、弯曲和扭转三种承载模型,给出了周期性复合材料的线弹性强度预测方法,主要结果是:推导了用于强度参数预测的多尺度公式,给出了周期性复合材料直杆在拉伸、弯曲和扭转状态下的应变场表达式。通过大量的数值算例,以及与试验数据的对比,验证了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此外,作为一个典型的应用实例,对四步法编织复合材料的强度进行了分析。首先将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进行了对比,以验证多尺度分析方法在四步法编织复合材料强度预测方面的有效性。随后对四步法编织复合材料的强度进行了深入研究,给出了细观特征参数:纤维体积含量和编织角,对强度的影响,其结果对编织复合材料的设计和优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论文的第二部分研究了随机构造复合材料强度参数预测的多尺度计算方法,在介绍了一种含大量随机颗粒分布复合材料数值模拟算法的基础上,发展并实现了针对这种三维区域的四面体网格剖分算法,为进一步的强度分析提供了高质量的数值模型。进而,本文针对随机颗粒分布复合材料的特点,将其表征为具有周期性随机分布颗粒的复合材料,推导了基于统计概念的多尺度分析的强度预测公式,给出了直杆均匀拉伸、悬臂梁纯弯曲和圆形常截面柱体扭转的应变场表达式,以及统计意义下的随机分布复合材料的线弹性强度预测算法,并进行了大量的数值试验。通过与物理试验数据的对比,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 关键词:周期复合材料,随机复合材料,四步法,多尺度分析,强度预测

定量遥感分析

定量遥感分析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国家的宏观决策、资源调查、环境及灾害监测等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领域急需数据支持,要求数据具有空间上的宏观性,时间上的连续性和可获取数据的全面性。而遥感技术正具备这一能力,它能够以不同的时空尺度不断地提供多种地表特征信息。但是与遥感卫星获取数据的能力相比,遥感数据的自动、定量化处理乃至对遥感数据信息的理解能力与对遥感数据的有效利用却远远不足,这也是目前制约遥感发挥作用的瓶颈问题。因此,定量遥感逐渐成为遥感发展的主要方向。 一、什么是定量遥感 定量遥感或称遥感量化遥感研究,主要指从对地观测电磁波信号中定量提取地表参数的技术和方法研究,区别于仅依靠经验判读的定性识别地物的方法。它有两重含义:遥感信息在电磁波的不同波段内给出的地表物质的定量的物理量和准确的空间位置;从这些定量的遥感信息中,通过实验的或物理的模型将遥感信息与地学参量联系起来,定量的反演或推算某些地学或生物学信息。 定量遥感不仅要进行遥感建模与各种前向模型的研究,还要进行各种反演模型和反演策略的研究。目前在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学者们认识到遥感科学在地学从传统定点观测数据到不同空间范围多尺度空间转换和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的不可替代作用。而遥感科学能够在多远数据综合集成及地学应用方面对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发挥决定性作用。然而,相对快速发展的遥感技术而言,定量遥感的基础研究仍严重不足。这对全世界遥感科学界都是一个挑战,对我们来说则更多的是一种跨越发展的机遇。 二、遥感模型分类: 1.统计模型(即经验模型):基于陆地表面变量和遥感数据的相关关系,对一系列的观测数据做经验性的统计描述或者进行相关性分析,构建遥感参数与地面观测数据之间的线性回归方程。 优点:参数少;容易建立且可以有效概括从局部区域获取的数据,简便,适用性强;

图像局部特征点检测算法综述

图像局部特征点检测算法综述 研究图像特征检测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图像特征检测的方法很多,又加上各种算法的变形,所以难以在短时间内全面的了解,只是对主流的特征检测算法的原理进行了学习。总体来说,图像特征可以包括颜色特征、纹理特等、形状特征以及局部特征点等。其中局部特点具有很好的稳定性,不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干扰,本篇文章也是对这方面知识的一个总结。 本篇文章现在(2015/1/30)只是以初稿的形式,列出了主体的框架,后面还有许多地方需要增加与修改,例如2013年新出现的基于非线性尺度空间的KAZE特征提取方法以及它的改进AKATE等。在应用方面,后面会增一些具有实际代码的例子,尤其是基于特征点的搜索与运动目标跟踪方面。 1. 局部特征点 图像特征提取是图像分析与图像识别的前提,它是将高维的图像数据进行简化表达最有效的方式,从一幅图像的M×N×3的数据矩阵中,我们看不出任何信息,所以我们必须根据这些数据提取出图像中的关键信息,一些基本元件以及它们的关系。 局部特征点是图像特征的局部表达,它只能反正图像上具有的局部特殊性,所以它只适合于对图像进行匹配,检索等应用。对于图像理解则不太适合。而后者更关心一些全局特征,如颜色分布,纹理特征,主要物体的形状等。全局特征容易受到环境的干扰,光照,旋转,噪声等不利因素都会影响全局特征。相比而言,局部特征点,往往对应着图像中的一些线条交叉,明暗变化的结构中,受到的干扰也少。 而斑点与角点是两类局部特征点。斑点通常是指与周围有着颜色和灰度差别的区域,如草原上的一棵树或一栋房子。它是一个区域,所以它比角点的噪能力要强,稳定性要好。而角点则是图像中一边物体的拐角或者线条之间的交叉部分。 2. 斑点检测原理与举例 2.1 LoG与DoH 斑点检测的方法主要包括利用高斯拉普拉斯算子检测的方法(LOG),以及利用像素点Hessian矩阵(二阶微分)及其行列式值的方法(DOH)。 LoG的方法已经在斑点检测这入篇文章里作了详细的描述。因为二维高斯函数的拉普拉斯核很像一个斑点,所以可以利用卷积来求出图像中的斑点状的结构。 DoH方法就是利用图像点二阶微分Hessian矩阵:

复合材料的性能和应用

摘要:近年来,各种复合材料制备技术日益更新,从陶瓷基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到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各种制备技术都得到了很大改善,使得复合材料的性能和应用得到了显著提高。本文综述陶瓷基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等几种重要的研究方法以及应用。 关键词:先进,复合材料,制造技术。 正文:一·陶瓷基复合材料 工程陶瓷的开发是目前国内外甚为重视的新型材料研究领域。纯陶瓷材料因其脆性,不能满足苛刻条件下的使用要求。因此,目前广泛采取增韧技术来提高陶瓷的使用性能。纤维和晶须增韧陶瓷是一类有效的方法。用纤维来增韧陶瓷的技术是十年代以后开始的,最初是用碳纤维增强陶瓷,八十年代以来又开发了用陶瓷纤维和晶须增韧陶瓷,增韧效果不断取得进展,增韧技术也不断有所创新。连续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是最有前途的高温结构材料之一,以其优异的高韧性、高强度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连续纤维补强陶瓷基复合料(Continuous Fiber Reinforced Ceramic Matrix Composites,简称CFCC)是将耐高温的纤维植入陶瓷基体中形成的一种高性能复合材料。由于其具有高强度和高韧性,特别是具有与普通陶瓷不同的非失效性断裂方式,使其受到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连续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已经开始在航天航空、国防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20世纪70年代初,科学家在连续纤维增强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和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研究基础上,首次提出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的概念,为高性能陶瓷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开辟了一个方向。随着纤维制备技术和其它相关技术的进步,人们逐步开发出制备这类材料的有效方法,使得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日渐成熟。 由于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有着优异的高温性能、高韧性、高比强、高比模以及热稳定性好等优点,能有效地克服对裂纹和热震的敏感性[5-6],因此,在重复使用的热防护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和广泛的市场。连续纤维增韧陶瓷基复合材料具有类似金属的断裂行为,对裂纹不敏感,不会发生灾难性破坏。其耐高温和低密度特性,使其成为发展先进航空发动机、火箭发动机和空天飞行器防热结构的关键材料。 二·金属基复合材料 金属基复合材料具有比强度高,比刚度高,耐热,耐磨,导热,导电,尺寸稳定等优点,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新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广泛应用于制造航空抗天零部件,也用于制造各种民用产品。 按基体分,金属基复合材料分为:铝基、镁基、钛基、锌基、铁基、铜基等金属基复合材料;按增强材料分,可分为: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其纤维有C、SiC、Si3N4、B4C、Al2O3等纤维;粒子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增强粒子有:Al2O3、TiC、SiC、Si3N4、BN、SiC、MgO等。 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制造方法: (1)叠层加压法:工艺过程是:将金属(合金)箔片或纤维增强金属片按要求剪裁,并一层一层的进行叠层,然后加热加压进行成型和连接,一般是在真空或气体中进行。适于这种方法的材料有铝、钛、铜、高温合金,其增强纤维随需要而定。为了改善连接性能,有事在两片之间加入中间金属或在待连接表面涂覆或沉积一层中间金属。 (2)辊轧成型连接法:其主要的基材是铝、钛箔片,增强纤维主要是B、C、SiC、Si3N4等,有时在基材表面要涂覆一层低熔点的中间金属,增强纤维表面要预先浸沾铝或经物理气相沉积(PVI)、化学气相沉积(CVI)处理。 (3)钎焊法:在增强纤维与基材之间加入箔状、粉末状或膏状的钎料,经真空钎焊或保护钎焊而成。钎焊法可以制造管材、型材、叶片等。 (4)热等静压法:如图2所示,其工艺过程是:将纤维与基材进行叠层并装入一模具中,

复合材料与结构热传导问题的多尺度模型与算法研究

复合材料与结构热传导问题的多尺度模型与算法研究 翟方曼 摘 要 本文主要研究复合材料与多孔固体材料结构热学问题的多尺度分析与数值算法,内容分为四部分。 本文的第一部分对一类具有快速振荡系数,即系数关于时间变量和空间变量快速变化的抛物方程,提出了具有高精度的多尺度有限元方法,利用有限元后处理技术给出了其严格的误差估计,并对边界层问题的计算给出了一套新的数值算法,用大量的数值算例表明了多尺度有限元方法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本文的第二部分研究了格子结构的热传导问题。格子结构含有两个小参数,这使得格子结构无论是从数值计算还是多尺度理论分析都比通常的只含有一个小参数的孔洞结构要困难。本文对格子结构的热传导问题提出了多尺度方法及相关算法,利用均匀化方法和多尺度渐近方法给出了收敛定理。在多尺度收敛定理的证明中,在处理多尺度渐近解在区域边界上的效应时,与已有理论采用的截断函数法不同,我们对多尺度渐近解在边界上给出了具体的估计,从而对多尺度展开式本身给出了新的误差估计。数值算例表明:在解决格子结构的热问题中,一阶多尺度方法比均匀化方法和二阶多尺度方法具有更高的数值精度。 本文的第三部分研究了具有快速振荡系数的抛物型积分-微分方程的多尺度分析方法。在对这类问题进行多尺度分析时,经典的多尺度分析方法无法处理方程中的积分项。本章将Laplace变换技术和经典的多尺度分析方法相结合,给出了求解具有快速振荡系数抛物型积分-微分方程的多尺度数值算法并给出了相关的收敛定理。本部分方法的核心思想是:先利用Laplace变换将原问题转化为稳态问题,再提出稳态问题的均匀化与多尺度算法,最后借助逆Laplace变换得到原问题的近似解。值得一提的是本文给出的多尺度数值算法适用于并行计算。数值结果表明:我们提出的多尺度算法是有效和可靠的。 本文的第四部分对微尺度传热问题中的一个重要模型即双相延滞型热传导方程,给出了多尺度分析和有限元算法。在讨论高维复合介质双相延滞型热传导方程的多尺度计算中,一个本质困难是:如何处理方程中关于时间变量和空间变量的混合导数。本章将Laplace变换技术和经典的多尺度分析方法相结合,给出了求解复合介质双相延滞型热传导方程的多尺度数值算法并给出了相关的收敛定理。值得一提的是本文给出的多尺度数值算法适用于并行计算。数值试验结果验证了多尺度算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 复合材料,均匀化方法,多尺度分析,后处理技术,格子结构,积分-微分方程,延滞型热传导方程,Laplace变换

超分子自组装材料的多尺度模拟研究方法

超分子自组装材料的多尺度模拟研究方法 1.1引言 超分子化学是研究基于分子间非共价键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分子聚集体的化学,在与材料科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纳米科学与技术等学科的交叉融合中,超分子化学已发展成超分子科学,是21世纪新概念和高技术的重要源头之一。相较于传统化学上所研究的共价键,超分子化学的研究对象是一些较弱且具有可恢复性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如氢键、金属配位、xπ堆积、疏水效应等,这些分子间弱相互作用是促进分子识别的关键,对超分子体系的分子识别和组装有着重要意义12。 超分子材料的性能取决于基本构筑单元的分子结构,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这些构筑单元经过自组装得到的介观尺度聚集体的结构与相态,而自组装过程又是影响超分子聚集体结构及其功能的关键因素。超分子自组装过程的影响因素极其复杂,与传统凝聚态物质相比,超分子体系具有更高的流动性及环境依赖性,而正是体系热涨落及外部环境的约束性共同导致超分子体系的新行为,主宰体系演化的机制己从凝聚态物理传统的相互作用能量机制转变为动力学和熵效应的共同作用。外部影响因素或者体系自身的耗散作用能够驱动超分子体系自组装形成各种丰富的结构,从而具有不同的功能及应用范围。

超分子体系自身结构的特点使得体系演化速度慢、松弛时间谱分布宽4.例如,单链聚合物的空间尺度从化学键键长(100m)延伸到链旋转半径(103m),而相应的时间尺度从化学键的振动(10-15可延伸到整条聚合物链的松弛和扩散(105s)。如果考虑聚合物链之间的缠结效应,聚合物链的松弛时间会更长阿。超分子自组装过程也涵盖非常大的空间和时间尺度:超分子材料的形成需要从基本构筑单元的分子尺寸(10°m)过渡到典型有序功能结构的尺寸(10m),此外有序功能结构转变动力学往往发生在微秒或更长的时间尺度上10l对于超分子材料体系而言,由于实验手段的一些限制,许多情况下很难获得这些复杂分子结构在多个尺度上的结构及动力学性质。虽然计算机硬件和算法在近些年得到快速发展,计算机模拟已经成为在各个层面研究超分子自组装材料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模拟方法能够同时描述超分子组装体系微观结构、介观组装形貌及宏观材料功能等多个尺度上的性质。因此建立有效的多尺度模拟方法,增强不同尺度模拟方法之间的衔接和信息传递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这也是发展多尺度模拟方法的核心目标。由于缺少单一的模拟方法应用于超分子材料体系的多尺度分析,因此发展多尺度模拟方法的主要任务是把不同尺度上的模拟方法进行完善,同时发展对这些单一尺度模拟方法进行有效连接的手段传统意义上的计算机模拟方法是 随着计算机的发明一起发展起来的。根据研究体系运动的确定性与否分为分子动力学方法21和蒙特卡罗方法1两大类。分子动力学方法是建立在经典力学基础之上,通过求解粒子的运动方程来模拟体系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