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宏观调控知识点

宏观调控知识点

宏观调控知识点
宏观调控知识点

宏观调控的特性:

1、地位:

在尊重市场调节的前提下进行,弥补了市场调节的不足,由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所决定。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宏观调控是国家运用计划、法规、政策、道德等手段,对经济运行状态和经济关系进行干预和调整,把微观经济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宏观发展轨道,及时纠正经济运行中的偏离宏观目标的倾向,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2、调控的主体与特点:

国家机关,主要是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宏观而不是微观,间接而不是直接。

3、调控的原因:

首先,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有些领域不能让市场来调节,有些领域不能依靠市场来调节。

其次,即使在市场调节可以广泛发挥作用的领域,市场也存在着固有的弱点和缺陷。包括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最后,宏观调控有利于帮助人们认识市场的弱点和缺陷,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

4、调控的目标:

基本目标是: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即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促进经济增长,其次是增加就业,稳定物价。

5、调控领域:

1、有关国家整体经济布局及国计民生的重大领域。

凡是涉及国家整体经济布局,就是宏观经济调控法要干预的问题。另外,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产业,或者涉及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也是宏观经济调控法所要干预的领域。

2、容易产生“市场失灵”的经济领域

将宏观经济调控界定在容易产生“市场失灵”的经济领域,体现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作用。

3、私人的力量不愿意进入的领域

对私人的力量不愿意进入的或者单个私人的力量难以办好的方面,政府需要直接进入或者以适当的方式促成私人进入。

6、基本原则:

1、国家统一决策原则

凡是关于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决策应当统一归属于国家的权利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国务院在拟定关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或者行政法规后应当报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表决通过后实施。

2、社会经济发展总体平衡原则

市场经济发展必然带来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而宏观经济调控则是要解决这种不平衡。

3、协调原则

4、引导鼓励原则

5、预期原则

7、主要内容:

①国家合理地制定各项经济政策和措施,如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方针、制定产业政策,

以控制总量平衡,规划和调整产业布局;制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节积累和消费之间的比例关系,实现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平衡,控制货币发行,制止通货膨胀;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和税收征管制度等。

②国家正确运用价格、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调节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从经济利益

上诱导、协调和控制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等。

③科学地编制各项经济计划,使经济计划建立在有充分科学根据的基础上,使其在中长期的

资源配置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弥补完全依靠市场配置资源的不足。

?区分宏观调控的三大手段: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区别和联系:

1、区别:

(1)含义不同。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对财政收入和支出总量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使之与总供给相适应的经济政策。它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货币政策是指一国中央银行(货币当局)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和控制所采

取的指导方针及其相应的政策措施。其特点是通过利息率的中介,间接对宏观经济发生作用。

(2)内容不同。凡是有关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政策,如税收的变动,发行国库券,国家规定按较高的保护价收购粮食,政府的公共工程或商品与劳务的投资的多少等都属于财政政策,而和银行有关的一系列政策,如利率的调整则属于货币政策。

(3)政策的制定者不同。财政政策是由国家制定的,必须经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通过。而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直接制定的。

2、联系:

(1)二者都是经济政策,都属于宏观调空的重要方式。

(2)在一般条件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相互配合起作用的。由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经济生活的作用各有其特点,在货币政策收效不明显的严重萧条局面下,财政政策则显得比较有力,如扩大财政赤字,支持大规模的公共工程建设,本身可以吸收一部分失业人员,又可以带动相关部门的发展;在抑制经济过热方面则相反,因改变税法或采用增税等财政政策都需要时间,这就使财政政策不可能具备货币政策所具有的灵活性和及时性。

深入理解我国的宏观调控必要性:

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基础性作用,又需要加强国家

的宏观调控。

②加强宏观调控不仅是因为市场的局限性,而且取决于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社会主义公有制

及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宏观调控重要意义:

宏观调控是为着经济市场稳定正常运行而制定,是与国民利益息息相关,是为了避免对国家经济受损,而不是针对政府,但是制约不利的市场规律因素,同样就是保持稳定,不产生混乱,这样来想到可以说是政府用政治手段来制约一些对国家不利的投资。同时这是普遍现象,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政府都是适用的。多去了解些资本国家曾因发展自由经济,凭着市场规律而自我调节,而不强调国家干预所导致的数次经济危机,你就会有深刻体会,宏观调控的重要意义。

我国的主要目标:

①促进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是实现国家长远战略目标的首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首要条件。因此,促进经济增长是宏观调控的最重要的目标。

促进经济增长是在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中实现的。因此,为了促进经济增长,政府必须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使之达到基本平衡。

②稳定物价

在市场经济中,价格的波动是价格发挥调节作用的形式。但价格的大幅度波动对经济生活是不利的。如果物价大幅上升和通货膨胀,会刺激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片面追求数量扩张,经济效益下降;如果物价下降和通货紧缩,则会抑制投资,生产下降,失业增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由市场决定,但政府可以运用货币等经济手段对价格进行调节,必要时也可以采用某些行政手段(如制止乱涨价、打击价格欺诈),以保持价格的基本稳定,避免价格的大起大落。

③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由于各种交易所引起的货币收付或以货币表示的财产的转移。

④增加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就业的情况如何,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关系到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促进充分就业是我国政府的责任。我国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一方面劳动供给数量庞大,另一方面劳动力需求显得有限。因此必须坚持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长期将增加就业的宏观调控目标落到实处,并严格控制人口和劳动力增长。就业的增加取决于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要增加就业,首先要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这是增加就业的基础。同时还必须提高就业弹性。为了提高就业弹性,要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要大力推进城镇化,加快小城镇建设。

调控手段:

1、法律手段,指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主要通过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进行调节经济,有权威性和强制性;如:调整税率、金融、财政补贴等;

2、经济手段,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主要方法有:

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调整

②制定和实施经济发展规划、计划等,对经济活动进行引导,是一种间接手段,但是是主要手段;

如:国家大的投资规划,或在某些行业和领域实行配额制度;

3、行政手段,指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如利用工商、商检、卫生检疫、海关等部门禁止或限制某些商品的生产与流通,有直接性、权威性、无偿性、和速效性等特点。如利用工商、商检、卫生检疫、海关等部门禁止或限制某些商品的生产与流通。

财政政策分类:

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财政政策

①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减少财政开支,抑制需求,扩大社会总供给。

②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财政支出,刺激需求、增加国债、扩大财政赤字。

③稳健的财政政策:松紧适度,着力协调,放眼长远。具体说来,就是十六个字:控制赤字、

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

货币政策(也叫金融政策):

1、分类:

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紧缩性)、扩张性货币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

①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紧缩性政策):提高利率、增加储蓄、提高存款准备紧率、减少货

币供应量、控制货币信贷、抑制投资和消费。

②扩张性货币政策:降低利率、减少存款储蓄、降低存款准备紧率、增加货币供应量、刺激

投资和消费。

③稳健的货币政策:介入扩张性政策和紧缩性政策中间的货币政策,主要是服从服务于改革

开放发展大局,服从服务于中央宏观调控大局。其特点是:合理控制货币信贷总量,既要支持经济发展,又要防止通货膨胀和防范通货紧缩的风险;既要坚持控制投资需求膨胀,又要努力扩大消费需求;既要对投资过热的行业降温,又要著力支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促进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

2、宏调原则:

“稳定政策,适度微调,把握大局,着力协调,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关注民生,积极稳妥,留有余地。”

宏观调控的创立:

由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

宏观调控是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与控制。是保证社会再生产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管理经济的重要职能。在中国,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重大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宏观调控主要运用价格、税收、信贷、汇率等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及行政手段。

经济学家理解这个词就是宏观经济政策。但实际应用上,它的含义是模糊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有经济研究部门叫宏观调节部,表明在当时的经济形势下对宏观调节还有一点敬畏,后来改称了“宏观调控”,好像我们对经济的控制越来越加强了。宏观调控最近一段时间又演变为一个长期的宏观经济政策,在任何时候都要存在。这种提法把“宏观调控”的意思模糊了,因为宏观经济政策在经济学上就是短期的。

市场机制和政府宏观调控

市场作用和政府调控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注重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努力提高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这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长期指导性。 经济发展过程,实际上是经济资源的配置过程。不同的经济体制有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也有不同的配置效果。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改革的目标,也是30多年改革开放最重大的成果。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国家实行宏观调控,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我国经济迅速告别短缺,综合国力大大提高,人民生活明显改善,我们正从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 市场是配置资源的有效形式,有利于发挥微观主体的内在动力和活力,从而创造更多社会财富。也要看到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也有缺陷,市场也有失灵的时候。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同时也必须发挥政府应有的宏观调控作用,克服市场缺陷,解决市场失灵,提高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特别是在经济发展面临重大挑战的情况下,宏观调控更显重要。在市场经济国家中,普遍越来越重视宏观调控的作用。特别是在这次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各国无不采用必要的宏观调控措施,以减少危机的冲击,促进经济复苏。我们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政治优势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用好市场机制无形之手和宏观调控有形之手,是题中应有之义。两个优势都要强,两只手都要硬。 市场作用和政府调控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市场作用多一些还是政府作用多一些,需要根据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相机抉择。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党

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及时出台全面实施“一揽子计划”,提振信心,扩大内需,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迅速扭转了经济增速下滑趋势,推动经济回升向好。实践证明,中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重大决策是完全必要、非常及时、积极有效的,在紧急关头用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其乘数效应不可替代。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关键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发挥政府维护市场有序运转职能,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增强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增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实现社会资源优化配置。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需要我们对政府和市场关系有清醒的认识,有准确的把握。发挥好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作用,就能既增强企业活力和经济活力,又增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稳定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站在两个五年规划的交替点,我们正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注重把抓住发展机遇和创新发展理念、发展模式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的深刻总结,是驾驭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具体体现,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要求。 机遇难得,机遇稍纵即逝。能不能抓住发展的机遇,不仅在于能不能正确认识机遇,更在于能不能创新发展理念、发展模式。机遇提供了发展的可能,只有创新发展理念、发展模式,才能乘势而上,把发展的可能变成发展的现实。国际

2018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24练科学的宏观调控

科学的宏观调控 1.(2016·江苏高考)熔断机制最早是美国为控制股市异常波动风险采取的暂停交易措施,在美国起到了预期作用。我国于2016年1月1日起也开始实施熔断机制,但实践中负面影响大于正面效应,1月8日暂停。材料表明( ) ①政府应增强宏观调控的科学性②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③股市具有高收益高风险并存的特点④投资多元化可以降低投资风险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实施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五大政策支柱。以下诸项中,对应正确的是( ) ①宏观政策要稳——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积极降低企业经营成本②产业政策要准——加大力度推动改革落地,使群众有更多满足感、幸福感③微观政策要活——完善市场环境、规范市场秩序,激发市场活力和消费潜力④社会政策要托底——把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和功能性产业政策的引导作用结合起来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3.目前,我国正全面推进资源税改革,并率先在河北开展试点工作,采取水资源费改税方式,将地表水和地下水纳入征税范围,实行从量定额计征,对高耗水行业、超计划用水以及在地下水超采地区取用地下水等行为,适当提高税额标准,正常生产生活用水维持原有负担水平不变。实施资源税改革( ) ①可以化解产能过剩,减轻企业不合理负担②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增加了财政收入③是国家运用经济手段引导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④有利于强化税收调节机制,促进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国家工商总局发布的《互联网广告管理暂行办法》,于2016年9月1日正式实施。《办法》提出“不得以欺骗方式诱使用户点击广告内容”“未经允许,不得在用户发送的电子邮件中附加广告或者广告链接”等。这些规定说明( ) A.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和滞后性 B.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C.市场调节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 D.法治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5.中国不断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在坚持区间调控的基础上,实施定向调控,出台了系列“微刺激”政策,国民经济整体运行较为平稳,仍处在合理运行区间。预计2015年中国GDP将增长7%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3%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 000万人,进出口增长目标确定为7%。下列选项中符合这一要求且表述正确的是( ) ①运用行政手段——控制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涨幅

关于宏观经济调控的论文

论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宏观调控的作用 经济管理专业2010级王旭旭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经济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今各国经济发展模式的首选。经济可持续发展内容涉及面广,包括经济中很多方面。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通过多方面协调合作共同完成。经济可持续发展当中,因为有很多关于战略性的方针,所以政府的宏观调控必不可少。但由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方式与以往的发展方式不同,所以可持续发展下的宏观调控也有着较之以前的特别之处。从分析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内容着手,比较以往的与现在的经济发展模式的不同入手,在此基础上,比较宏观调控的不同作用。分析宏观调控的作用,并通过各种手段更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最后服务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下去。 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前期主要是做好资源及生态环境的保护,只有在资源及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的保护的前提下,经济才能算是上了可持续发展、循环发展的轨道。在经济发展的中期应是主要做好农业及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以农村经济为基础,人口以农村人口为绝大多数,只有解决好农业及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为国民经济的总体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物质保证和样本作用。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后、长期中应该是做好第二、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优化产业结构,让经济得进一步发展,以经济的发展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调整,以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上每一阶段都非常重要,各阶段又环环相扣、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目录 一、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内涵 1、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容 3、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特殊性分析 二、宏观调控及其在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下的作用 1、宏观调控的产生由来 2、宏观调控的主要内容 3、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下宏观调控的作用 三、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宏观调控的作用 1、宏观调控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宏观调控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宏观调控法试题

05.10)23.我国《预算法》规定,国家实行() A.中央和地方政府两级预算B.一级政府,一级预算 C.中央政府一级预算D.地方政府一级预算 24.对在我国境内从事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就其营业收入额征收的一种税,是() A.所得税B.流转税C.营业税D.财产税 25.按照征税对象数额的大小,划分为几个等级,各定一个税率递增征税,数额越大税率越高的征税方法,称为() A.累进税率B.累退税率C.累加税率D.累减税率 26.下列各项中,不属于 ...我国中央银行特征的是() A.发行的银行B.担保的银行C.政府的银行D.银行的银行 27.我国对经常性国际支付和转移的外汇使用() A.不予限制B.实行额度管理C.实行许可管理D.实行计划管理 28.在我国,市场商品和服务的主要价格形式是() A.政府指导价B.政府定价C.消费者竞价D.市场调节价 33.国债是一种国家债务,其举借具有() A.强制性B.无偿性C.自愿性D.偿还性E.人身性 34.根据法律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可以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 A.要求金融机构按规定交存存款准备金B.规定商业银行的贷款额度C.确定基准利率 D.为在中国人民银行开立帐户的金融机构办理再贴现E.向商业银行提供贷款 06.01)20.基本建设投资拨款是指建设项目的资金由国家财政通过建设银行分次、逐笔拨付给建设单位() A.有偿使用,需要偿还本金但无须支付利息 B.无偿使用 C.并视项目建成后的赢利情况再决定是否偿还 D.限期使用并需要偿还本金和优惠利息 21.国家为实现其职能而以国家信用为基础所举借的债务属于() A.金融债 B.企业债 C.国债 D.消费债 22.纳税人是指() A.最终承担税负的人 B.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人 C.代扣代缴税款的人 D.代征的单位和个人 23.消费税实行的税率是() A.全额税率 B.比例税率 C.定额税率 D.超额税率 24.下列机构中,属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是() A.工商银行 B.农业银行 C.建设银行 D.保险公司 34.下列税种中,属于流转税的有() A.房产税 B.增值税 C.消费税 D.关税 E.屠宰税 35.国债作为一种国家债务,具有() A.强制性 B.自愿性 C.无偿性 D.偿还性 E.固定性 39.简述转移支付的含义和形式。 ,06.10)10.国家通过确定法定利率、税率、汇率、价格等等经济参数,调节经济活动,这是一种()A.计划指导方法B.强行控制方法C.利益诱导方法D.直接调控方法 11.宏观调控法的核心问题是() A.宏观调控权的界定与配置问题B.宏观调控权的界定与管理问题 C.宏观调控权的配置和执行问题D.宏观调控权的配置与行使问题 12.在财政法律体系中,作为核心法、骨干法的是() A.国债法B.预算法C.政府采购法D.转移支付法 13.不规定还本付息期限,债权人可按期取息,但无权要求清偿本金的国债称为() A.长期国债B.特种国债C.不定期国债D.不上市国债 14.税法的核心要素是() A.税法主体B.税种C.计税依据D.税率

当代中国政府的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的理论基础

当代中国政府的宏观调控宏观调控的理论基础 1.市场失灵 传统自由经济学认为,一个社会中的供给与需求可以构成完全竞争市场。在完全竞争的经济状态下,生产者追求利益最大化,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从而达到所谓帕累托效率的状态,即没有任何人的效用受损,资源分配获得最佳效率,价格像一双看不见的手,主导市场的经济活动。 然而在现实世界中,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市场无法达到完全竞争、供需匹配的理想状态,导致“市场失灵”。 导致“市场失灵”的因素主要包括:信息不对称、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 “市场失灵”主要表现为: ?国民经济无法保持综合平稳和稳定协调的发展,加剧经济周期的危力。 ?垄断导致对市场竞争机制的扭曲,使其不能有效地发挥资源配置功能。 ?经济活动中产生的外部性得不到合理的补偿和纠正。 ?市场机制无力实现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 ?收入分配不平等和贫富两极分化,以及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 ?市场不能完美地界定市场主体的产权边界和利益分界。 ?公共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使用(公地悲剧)。 市场调节机制的缺陷和失灵,为政府干预经济活动提供了依据。看不见的手失灵需要由看得见的手来矫正,即政府来调节市场机制,弥补市场缺陷,纠正市场失灵。美国政府“罗斯福新政”。 然而,政府干预并非万能,政府的全面干预,同样存在着“政府失灵”的可能性。 2.政府失灵 政府失灵有时也成为非市场失灵,它是由政府干预而引发的一系列非效率性资源分配的状态。政府失灵时,国家行为无改善经济效率或政府把收入再分配给不恰当的经济主体,公共部门在提供公共物品时趋向于浪费和滥用资源,致使公共支出规模过大或者效率降低。 在许多情况下,政府失灵往往与市场失灵相互发生作用。它是政府克服市场失灵所导致的效率损失超过市场失灵所导致的效率损失。 一般来说,导致“政府失灵”的原因主要包括: ?信息不完全(政策决策信息失真,统计数据造假等) ?官僚机构(政府官员的自利性,规则死板,难以给政府官员提供有效的激励等) ?政府决策失误(正确决策在实践中有相当难度,政策工具的选择和搭配,干预力度等) ?对政府行为缺乏监督(寻租、腐败等)

以中国为例,谈谈政府宏观调控的指标体系及其相互关系

中央到地方 1、房地产市场过热 2003年以来房价一路飙升,全国各大中城市房价上涨多呈提速态势。图1表明2003-2005年房地产泡沫在加速形成。而部分城市更是超出人们预期,如2006年上海地区商品房住宅均价已达到7038元/平方米,房价收入比为11.35:1,严重超出了国际公认的发展中国家3-6倍的标准。 图1:2002-2006年第三季度全国房屋销售价格指数 2、宏观调控仍待完善 面对房地产市场过热的发展态势,政府自2003年就开始陆续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力图通过宏观调控扭转这一局面。房地产宏观调控在短期内成效凸显,各项指标在调控后有不同程度的减速增长或回落。但根据历次宏观调控政策的经验,一般很难长期持续发挥作用。2006年初,房地产市场在距离2005年宏观调控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出现价格反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一季度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5.5%,北京、深圳等尤为明显;2006年前三个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20.2%,增速超过30%的城市有12个;2006年1-2月,用于房地产开发的银行信贷占到了贷款增长的50%左右,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中与房地产相关的贷款也占到贷款总额度的20%-30%。信贷为固定资产投资提供了27%的资金,比2005年增长了8个百分点。而2007年1月的数据显示,在房地产市场经历了“国六条”调控的一度萧条后,2006年房地产市场并未如预期降温。2006年12月,全国70个大城市新建商品房住房销售价格同比上涨了5.4%,涨幅比上月高0.2个百分点,北京地区涨幅高达10.4%。 二、对我国房地产宏观调控存在问题的探析 房地产宏观调控是在我国宏观经济背景和既定市场体制下展开的,面临着诸多的考验。 1、房地产市场供需矛盾尚未解决的现状影响房地产宏观调控 长期以来,我国土地审批手续繁琐,供应量较少,地根紧缩带动了土地价格的上涨,造成房价随之水涨船高。目前,土地成本约是商品房成本的1/3-1/4,成为房价高居不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2、房地产市场在经济走势整体偏热环境下难以降温 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实施了扩张性的货币和财政政策。随着广义货币年增长率的不断提高和利率的不断下降,投资成本的降低致使投资数量和规模的不断膨胀。投资增长过速,体现在固定资产的增速过高。我国GDP增长自1998年开始,维持在7%-10%。而同期的固定资产增速则维持在20%-30%。在经济高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不断扩大的宏观环境下,房地产投资冲动难以抑制,房地产价格也由于土地交易价格上涨而形成向下刚性。另外,前几年,我国水泥、钢铁业投资过度形成的产能过剩短期内难以消化,近几年中推动了房地产业投资增速的不断增加。

宏观调控法论文提交稿

学校代码:10052 学号:S100354 中央民族大学 研究生学期论文 论文题目:宏观调控法的体系化误区——全能主义及 其弊端 学期:2010-2011 学生姓名:李云海 年级:2010级 院系单位:法学院 指导老师:张长利 课程名称:宏观调控法 任课教师:张长利 完成时间:2011年1月10日

宏观调控法的体系化误区——全能主义及其弊端 【文章摘要】金融危机以降,全球范围的“反新自由主义思潮”盛行。从市场主体到各国政府及国际组织,均格外注重市场经济领域的“调控缺失”,并将其归为导致本次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宏观调控法“全能主义”受此种思潮影响,有学者建议我国强化宏观调控法立法建设,使得针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活动有法可依、执法有据,克服作为经济活动制度基础的法律所存在的不确定性,进而避免经济与归责的双重不确定风险。笔者认为,该观点将消除金融危机的希望寄托于所谓《宏观调控法》,是一种法律全能主义的典型体现。 【关键词】宏观调控法;金融危机;全能主义 一、问题的缘起和宏观调控法“全能主义” 1、问题缘起。金融危机以降,全球范围的“反新自由主义思潮”盛行。从市场主体到各国政府及国际组织,均格外注重市场经济领域的“调控缺失”,并将其归为导致本次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新自由主义的实践与经济危机的关联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金融自由化。解除管制是新自由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但没有国家严密监管的金融市场是非常不稳定的。”1 2、宏观调控法“全能主义”受此种思潮影响,有学者建议我国强化宏观调控法立法建设,使得针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活动有法可依、执法有据,克服作为经济活动制度基础的法律所存在的不确定性,进而避免经济与归责的双重不确定风险。针对我国宏观调控法立法现状,该学者提出制定《宏观调控法》,并设计了该法的体系结构:“《宏观调控法》可以分为总则、宏观调控体制、宏观调控决策和实施程序、宏观调控基本制度、法律责任和附则等若干章。”其中宏观调控的目的规定为实现国民经济的总量平衡、结构优化,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宏观调控领域的基本制度则覆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基本制度、财税调控基本制度、金融调控基本制度、产业政策基本制度、区域经济协调基本

政府的经济职能和宏观调控的作用

一)政府的经济职能和宏观调控的作用 1.政府的经济职能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有四项: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界定市场机制和政府经济作用的一般原则:在市场机制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地方,就应当让市场机制发挥调节经济运行的作用;在市场机制不能发挥作用或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地方,才需要发挥政府的经济作用 2.宏观调控的方式和手段 两种方式:直接调控和间接调控。 直接调控实质上是一种限制微观经济主体的自主性和市场机制自发作用的调控方式,并具有强制性特点;间接调控是以承认微观经济主体自主经营和市场机制作用为前提的,也是以存在完善的市场体系为条件的,是运用经济手段和市场参数调节经济运行的调控方式。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应采取直接调控与间接调控相结合,以间接调控为主的方式。 4种主要调控手段:国家计划、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国家计划 具有宏观性、战略性和政策性,计划指标大都是预期性或预测性的。 运用国家计划进行宏观调控,首先要制定全局性的经济发展战略,然后编制符合发展战略的经济发展计划,保证社会总的供需平衡和经济结构的合理化。 经济手段 含义:用来调控经济运行的经济政策的总称。 经济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价格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和外贸政策。 调节对象:市场体系或总体市场,实际上是一种利益诱导。 特点:弹性调节而非刚性调节,不具有强制性。 法律手段 内容: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 体现:对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直接调节;为市场机制的有序运行提供法律保障;用法律手段规范和保证其他调控手段。 特点:普遍的约束性、严格的强制性和相对稳定性。 行政手段 特点:直接性、强制性和速效性 例题:单选 政府对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有直接调控和间接调控两种方式,直接调控实质上是一种()的调控方式。 A. 限制微观经济主体的自主性和市场机制自发作用 B.承认微观经济主体自主经营和市场机制作用 C.运用经济手段和市场参数调节经济运行

宏观调控论文

宏观调控-----经济发展的主题之一回首我国过去的经济发展,虽然起起落落,波折不断,问题不断,经济发展中的各种内容也在不断更新和变化,但是我们一定能够在发现一直存在于我国经济发展中间的永恒的、不变的一个主题,那便是宏观调控。 见之于未萌、防之于未然,是经济宏观调控的重要特点,也是政府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取得明显效果的关键所在,当我们回首经济发展的不平凡历程时,可以清楚地看到,“宏观调控”已成为经济上人们最为关注也最具影响力的字眼之一。 外界曾有评论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中出现的突出矛盾,正成为政府必须破解的一道难题,而在政府宏观调控的科学决策下,我国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已得到初步缓解,一些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已得到及时抑制,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平稳增长。宏观调控发挥出了它应有的效力和作用。 早在本世纪初,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即已初露端倪,在一些报道中,我们可以看见“某些行业盲目投资、低水平扩张的情况有所加剧,过度投资中很大部分依靠银行贷款,已引起货币供应量和贷款增长偏快”之类的语句频频出现,而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经济上的宏观调控,从那时起便徐徐展开。 后来,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进一步显现。在一些党的重要工作会议上,科学发展观等内容频频被提及。宏观调控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诸如调整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清理整顿开发区、整顿

土地市场秩序,以及抑制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扩张等一系列调控措施先后出台,为经济的顺利平稳运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宏观调控在经济上需及时解决的问题日益凸显,如粮食的供求问题与投资过渡盲目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在后来的工作会议上又将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全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并对如何搞好宏观调控作了全面部署。此后,一系列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陆续出台———对于农业,政府推出了“中央一号文件”,通过免征农业税和降低农业税税率,让全国农民普遍“减负”;对于金融信贷,适当提高钢铁等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清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以有效抑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种种措施的实施,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如今,党的十七大刚刚落幕。关于经济方面,会议强调,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要落实科学发展观,让经济平稳快速增长。 这无疑为今后的宏观调控的具体内容做出了最新的指示,相信

高一政治专题复习三:国家宏观调控人教版知识精讲.doc

高一政治专题复习三:国家宏观调控人教版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专题复习三:国家宏观调控 二. 说课 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国家的宏观调控已经成为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现代市场经济,当然也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是因为市场有所不能,即市场固有的弱点和缺陷,但这并不意味着市场调节手段是完全不行的,仍应当明确在市场经济中市场是一种有效的基础的资源配置方式。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千万注意把握好“度”,切不可将市场调节的弱点和缺陷渲染到几乎要否定市场经济的地步。 学习过程中应当: (1)把知识放到系统中去理解,注意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比如:国家的宏观调控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内容。 (2)通过认识市场经济的优越性以及弱点和缺陷,学会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通过学习正确、全面看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三. 学习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宏观调控的含义、任务和手段;从对市场经济存在的固有缺陷的分析、理解,说明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市场经济是一种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但也有其固有的弱点和缺陷。 四. 学习重点 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五. 学习难点 国家宏观调控的任务及调控手段中的有效手段。 六. 学习指导 1. 国家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从市场对资源配置的重要作用和国家宏观调控手段相结合的角度去认识市场经济体系,才能真正认识和理解什么是市场经济体制。 2. 把握这一重点知识要抓住一个核心,即价值规律。正是由于价值规律自发性在起调节作用,才使市场经济产生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缺陷,这就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而国家在进行宏观调控时,也必须自觉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否则就会给经济的发展带来危害。 3. 通过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传递信息,再加上国家有效的宏观调控,市场资源就会流向它最需要的地方,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4. 价值规律贯穿市场经济运行的始终,把握这一规律是掌握这部分知识的钥匙。 七. 学习详解 (一)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1. 市场调节有哪些缺陷和弱点? 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有些领域是不能靠市场调节的。例如:市场不能调节国防、治安、消

浅谈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的关系论文

浅谈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的关系论文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 摘要: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转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加强和改 善宏观调控尤为重要。本文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理论与实践谈几点体会。 关键词:市场经济;宏现调控;市场价格;资源配置 宏观调控,许多人认为那是国家考虑的问题,与己无关。实际上,它距离百姓生活又是 如此之近,或间接或直接地影响着每一个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宏观调控是为防止市场 经济自发过度波动的缺陷,通过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去调控市场这只“无形的手”,避 免经济大起大落,通过对货币、财政、外汇等收支总量的调节与控制,实现经济宏观总量平衡,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增长。 一、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第一,它是市场机制的内在要求。市场对资源配置一般是按价值规律的要求,通过灵敏 的价格信号和经常的竞争压力,协调供求关系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然而,在对保证经济总 体平衡,防止经济剧烈波动,合理调整经济结构;对于维护公平竞争,防止贫富分化;对于生 态平衡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或者勉为其难,或者无能为力。市场经济本身存在缺陷,使得政 府的宏观调控尤为必要,纠正市场缺陷造成的种种损失和偏离,就成为政府干预措施的制定 和实施的直接理由。 第二,社会化大生产和分工协作关系的发展要求统一的宏观经济调控。生产社会化,是 指由分散的、小规模的个体生产变为集中的、大规模的社会生产过程。生产社会化的推进,把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在全社会范围内联结起来,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成为一个有机体。在这种条件下,社会生产若处于无政府状态,单靠各经济单位自发行为,就难以达到稳定、协调、持续地发展。所以,生产社会化要求,社会必须自觉地、有计划地指导和调控国 民经济总体的发展。 第三,经济转型期的特殊要求。我国仍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还不成熟、不完善,受市场机制及其他因素的影响,经济运行不可避免地 会出现过热或偏冷趋势,必须通过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来加以调整,从而使经济发展速度相 对均衡,处理好速度、比例、效益三者的关系。 二、宏观调控面临的挑战 现时我国宏观调控面临的三大挑战:一是如何继续以稳妥措施巩固宏观经济调整成果, 使特定时期的宏观经济调控平滑转入正常时期的宏观经济调节;二是如何促进消费合理增长,缓解主要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压力,避免非理性的投资反弹;三是经济结构调整问题。

李昌麒《经济法学》-宏观调控法的一般原理复习笔记(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宏观调控法的一般原理 一、问题的提出 宏观调控,是宏观经济调控的简称。宏观调控是经济问题还是法律问题;宏观调控的合理性和法理依据是什么;宏观调控具有什么样的法律属性;宏观调控属于哪个法律部门;宏观调控是否需要法治化;宏观调控法治化面临何种障碍以及应当怎样克服;宏观调控法治化的路径和方法是什么;宏观调控法的基本框架和基本内容有哪些;宏观调控法的实施方式是什么;宏观调控法有无可诉性;等等。而这些问题正是宏观调控法必须解决的最基本的理论问题。 二、研究文献综述 1.经济转型时期的宏观调控法理论研究(1979~1992年) 这一时期,多数学者对宏观调控法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经济法学毕竟是刚起步的学科,必然显得稚嫩、多变,有时甚至显得有些茫然。主要体现在: (1)对宏观调控法的认识,深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有时两者间的界限很难划清; (2)并未形成宏观调控法的系统理论,一般是将自己认为属于宏观调控法的具体法律简单地罗列或拼排在一起,即称为宏观调控法; (3)基本理论研究不足,而具体的法律制度研究则相对活跃,但因我国的经济处于转制时期,这些具体制度的研究也不可能成熟,大多在经济改革的浪潮中自生自灭; (4)有少数的经济法观点仍然不承认有宏观调控法。如纵向经济关系论中,有人就不认为在计划之外,还有宏观调控。

2.市场经济时期的宏观调控法理论研究(1993年至今) 这一时期人们对宏观调控法的研究先后表现出的特点包括: (1)对宏观调控法的地位基本达成共识。 这一时期人们毫不例外地把宏观调控法纳入经济法的范畴。 (2)对宏观调控法的理论研究十分活跃。 这里有三点值得注意: ①20世纪90年代末草拟“宏观调控法”的尝试; ②2000年12月“中国宏观经济法理论研讨会”的召开; ③宏观调控法的研究正面临重大的挑战与历史的机遇。 (3)涌现了一大批研究宏观调控法的论著。 (4)实践部门的重视和积极参与。 三、主要争议的问题 目前我国学界关于宏观调控法的研究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研究误区,归纳起来,目前研究中可能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1.误区一:宏观调控法是国家调控市场经济的法 这是对宏观调控法法律属性的根本性误解。产生这种误区与我国长期以来的经济管理理念和人们对权力经济的崇尚心理分不开。这里有三点值得注意: (1)正如马克斯·韦伯所指出:“在统治和其他权力形式中,那些掌握权力的人,并不都是为纯经济的目的”而行事; (2)“一个拥有绝对权力的人试图将其意志毫无约束的强加于那些为他所控制的人”,是权力崇拜的必然现象;

政府宏观调控对房价的影响

政府宏观调控对房价的影响 【前言】: 自1998-2007年来房价出现了大幅度的上涨,上涨的势头一直在持续,尽管国家紧缩“银根”和“地根”等多种调控错施下,但整体依然涨声依旧。08年受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房价开始降价,到7月份住房价格终于出现大面积松动,09年国家实施四万亿救市计划,房地产市场开始回暖,并出现加速反弹,到2011年3月份,各地开始实行“限购令”,直到现在,房价表现瘫软无力,住房营销走向“弃价保量”,不少中小房地产企业则面临破产困境。下面简单分析下政府宏观调控对房价的影响。 【关键词】 宏观调控房价金融政策 【正文】 1、房地产市场存在的问题 一是房价太高,结构性的供需矛盾加剧,大部分地区的房屋开发中,高档房屋所占比例过高,经济适用房屋的开发不足。在房地产开发中忽视了供需关系,房地产开商为了追求高利润,热衷于高档商品房的开发,造成了高档商品房供过于求,价格虚高。 二是市场上低价位房屋供不应求,导致出现了经济适用房销售违规操作和市场炒作现象。 三是房地产投资过热,主要是指房地产开发投资超越宏观经济的发展水平,增长速度大大高于国民经济的增长。 2、国家对房地产业进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1.住宅的社会性要求政府介入房地产市场。住房既有商品属性,也有一定的社会保障属性。在住房商品化的过程中,致使城镇中一些低收入群体无法按等价交换的原则在市场上租房或买房,因此,既然市场无法按价格规律供给所有居民以住房,住房也就应当像养老、医疗一样,在一定程度上,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之中,借助政府的力量来保护弱势群体的基本居住要求。 2.房地产市场是区域性、垄断性的市场,需要政府进行必要干预。由于土地

宏观调控法基本原理

第一章宏观调控法基本原理 第一节宏观调控概述 一、宏观调控的经济学依据 现代国家一般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强化市场机制的作用,经济发展受着市场机制这支“看不见的手”的推动。但是,市场经济有其自身的局限和弱点。首先,市场经济往往导致自身不能解决的社会公正问题。市场经济激发个人潜力,往往会导致贫富分化,进而对社会公正造成严重的损害。其次,市场经济无法承担社会公共职能。再次,市场还会造成垄断、不正当竞争等市场失灵现象。对于市场经济的上述弊端,政府采取宏观调控,把“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结合起来,共同作用于经济,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一种途径。 自发生了1929-1933年那场资本主义历史上最深刻、最长久、最广泛的世界经济危机之后,有宏观调控的竞争性市场经济逐步替代了所谓的自由放任的自由市场经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关系的复杂化,国家管理经济的职能越来越重要。20世纪以来,不同国家都以不同方式在不同程度上改变了不介入经济生活的做法,更多地注意发挥了“有形之手”(即国家干预)的调节作用。我国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种经济体制同样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也要搞好宏观调控。因此,政府的宏观调控也存在中国市场经济经济基础。 政府宏观调控也得到了经济学理论的支持。综观近现代西方经济理论的发展,各种学派的基本观点和理论脉络,几乎都是围绕着如何选择、运用好宏观调控政策,以便解决经济增长和市场竞争中出现的诸多矛盾这个基本点来展开的。不论是最具代表性的,以“有效需求”理论为核心,主张强化国家干预和“赤字财政”政策的凯恩斯学派,还是强调货币“单一规则”运动的货币主义,或是供应学派和近些年又重新抬头的新凯恩斯主义等等,都概莫能外。 二、宏观调控的涵义 在中国,宏观调控是指以中央政府(central govornment)为主的各级政府,为了宏观经济的均衡发展,合法律地采用参与和影响经济运行的手段,改变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从而对一定范围的经济总体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政府行为。宏观调控概念要素的分解: 1.宏观调控是一种政府的经济行为。宏观调控,主要是对国民经济总量的调控,它必然要求政府根据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和均衡增长的要求,在市场经济运行

科学的宏观调控

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14)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促进重大经济结构协调和生产力布局优化,减缓经济周期波动影响,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稳定市场预期,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健全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的宏观调控体系,推进宏观调控目标制定和政策手段运用机制化,加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产业、价格等政策手段协调配合,提高相机抉择水平,增强宏观调控前瞻性、针对性、协同性。形成参与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机制,推动国际经济治理结构完善。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企业投资项目,除关系国家安全和生态安全、涉及全国重大生产力布局、战略性资源开发和重大公共利益等项目外,一律由企业依法依规自主决策,政府不再审批。强化节能节地节水、环境、技术、安全等市场准入标准,建立健全防范和化解产能过剩长效机制。 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加大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产能过剩、科技创新、安全生产、新增债务等指标的权重,更加重视劳动就业、居民收入、社会保障、人民健康状况。加快建立国家统一的经济核算制度,编制全国和地方资产负债表,建立全社会房产、信用等基础数据统一平台,推进部门信息共享。 (15)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减少中央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一律取消审批,对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要规范管理、提高效率;直接面向基层、量大面广、由地方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经济社会事项,一律下放地方和基层管理。 政府要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加强市场活动监管,加强各类公共服务提供。加强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职责和能力,加强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职责。推广政府购买服务,凡属事务性管理服务,原则上都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会购买。 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推动公办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理顺关系和去行政化,创造条件,逐步取消学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的行政级别。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推进有条件的事业单位转为企业或社会组织。建立各类事业单位统一登记管理制度。 (16)优化政府组织结构。转变政府职能必须深化机构改革。优化政府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工作流程,完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行政运行机制。严格绩效管理,突出责任落实,确保权责一致。 统筹党政群机构改革,理顺部门职责关系。积极稳妥实施大部门制。优化行政区划设置,有条件的地方探索推进省直接管理县(市)体制改革。严格控制机构编制,严格按规定职数配备领导干部,减少机构数量和领导职数,严格控制财政供养人员总量。推进机构编制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 一、职能转变的提出 政府职能归根结底来自于社会客观存在的需要,并随社会的发展而变化、调整,特别在社会出现急剧变革时,政府职能有必要进行相应的转变。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主要是由于旧体制向新体制过渡造成的。 根据党的十七大报告内容: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健全

国家该如何进行宏观调控

由于单纯的市场机制调节存在着自身的弱点和消极作用,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明显的缺陷,它往往既不能从整体上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也不能达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所要求的共同富裕。我国长期来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习惯于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虽然我国已正式宣布实行市场经济,但在许多方面还是依靠行政命令指导和调节经济。因此,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加强和改善政府的宏观调控。 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仍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进一步巩固,市场信心增强,扩大内需和改善民生的政策效应继续显现,企业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和竞争力不断提高。但是,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结构调整难度加大;就业压力总体上持续增加和结构性用工短缺的矛盾并存;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基础不稳固;财政金融领域潜在风险增加;医疗、教育、住房、收入分配、社会管理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亟待解决。 温家宝总理强调:提高宏观调控水平,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2009年楼市的狂飙突进浇灭了很多人的购房梦想,但去年年底的又一波房地产宏观调控,让很多人再次燃起了希望的火花。但房价真会如等待许久的购房者所愿降一点吗?关于中国房地产问题,最重要的外生变量有三个:货币政策、土地政策和税收政策,最重要的内生变量有两个:供给和需求。国家的宏观政策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国家的宏观调控是指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促进经济增长。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是实现国家长远战略目标的首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首要条件。为了促进经济增长,政府必须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使之达到基本平衡。 增加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就业的情况如何,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关系到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但我国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一方面劳动供给数量庞大,另一方面劳动力需求显得有限。因此必须坚持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长期将增加就业的宏观调控目标落到实处,并严格控制人口和劳动力增长。要增加就业,首先要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同时还必须提高就业弹性,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要大力推进城镇化,加快小城镇建设。 稳定物价。在市场经济中,价格的波动是价格发挥调节作用的形式。但价格的大幅度波动对经济生活是不利的。如果物价大幅上升和通货膨胀,会刺激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片面追求数量扩张,经济效益下降;如果物价下降和通货紧缩,则会抑制投资,生产下降,失业增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由市场决定,但政府可以运用货币等经济手段对价格进行调节,必要时也可以采用某些行政手段(如制止乱涨价、打击价格欺诈),以保持价格的基本稳定,避免价格的大起大落。 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由于各种交易所引起的货币收付或以货币表示的财产的转移。 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包括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其中经济手段是国家宏观调控的最主要手段,法律手段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当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都不能有效调节经济活动时,就需要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调节。三种手段各有特长,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宏观调控手段的体系。在运用这三种手段时,应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总体功能。 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一是保持适度的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从财政收入看,还要继续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

经济波动宏观调控论文.pdf

2001年开始,我国经济进入了新一轮增长过程,进入了周期的上升阶段。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局部过热的苗头和一系列不稳定、不健康因素。调控既运用我国以往几次宏观调控的成功经验,又根据新的情况有所创新,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并同深化改革紧密结合,注重实效,标本兼治。 基本背景 2001年开始,我国经济进入了新一轮增长过程,出现了一系列新特点和新问题。从2000年开始,经济增长率持续保持在高水平上;从经济周期的角度看,进入了周期的上升阶段。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局部过热的苗头和一系列不稳定、不健康因素。主要是部分行业投资增长过快,银行贷款增速偏高,引起煤电油运供应紧张,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粮食产量连续四年下降,市场粮价大幅度上涨。 分析其背景,主要是消费结构升级拓宽了产业发展的空间;改革的推进使市场主体的活力逐步增强(好的企业,例如民营企业增多);市场环境逐步改善等。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来自市场的内生性因素不断增强,需求自主增长能力明显提高。消费结构升级速度加快,拉动了产业升级。居民在住、行等方面购买活动的旺盛,拉动了住宅、汽车等产业加快发展,进而对产业链条发生了辐射面十分广泛的拉动,带动了产业结构变化和升级。以信息生物产业为先导,住宅、汽车产业为支柱,传统产业全面改造为基础的产业升级主线越来越清晰。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带动了城市化进程加快。伴随着城市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速度加快,农村非农产业和劳动力向城市加快转移,我国城市化进入又一个活跃时期。1998-2005年间,城市人口比重年均提高1.4个多百分点,比1992-1997年间的年均速率提高0.4个多百分点。城市化为产业升级创造了必要的环境,与产业升级形成了相互推动的关系。经济结构转换的能力明显增强,产业自主发展的水平提高了。 这一发展背景下出现的问题,主要是由于产业结构的剧烈变化以及体制机制问题形成的低成本扩张。新一轮经济较快增长也是产业结构剧烈变化的过程。此次增长起源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带动的房地产、汽车产业的迅速发展。房地产、汽车作为代表消费升级方向的终端产业,与食品、轻纺、家电等传统的终端产业比较,对重化工业和能源运输产业的需求要大得多。2003年与2000年比较,钢材产量翻了一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此。从产业联系的角度看,住房、汽车是终端产业,重化工业是中间产业,能源、运输是基础产业,相互之间环环相扣,缺一不可。房地产和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必然对钢铁、水泥、有色、石化、机械装备等重化工业产生巨大需求,打破终端产业和中间产业原有的供求平衡;重化工业的加快发展也必然对煤、电、油、运产生巨大需求,并打破中间产业和基础产业之间原有的供求平衡。新一轮产业结构失衡导致新的市场供求缺口,并引起价格上涨,形成一些行业利润丰厚的发展空间,刺激相关产业迅猛增长。重化工业、能源运输产业都是资金密集型产业,其加快发展必然导致投资高速增长。可以认为,这一轮投资高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新出现的市场供求矛盾的适应性调整。在原有的产业均衡被打破、新的产业均衡尚未形成时,必然出现由结构剧烈变化导致的一些方面的迅猛发展。 从体制和机制角度看,由于约束和补偿机制的缺陷,导致了低成本扩张,加剧了扩张的力度。第一,土地开发成本很低。土地通常以协议方式转让,不能通过市场化交易反映真实地价,征地、拆迁补偿标准不健全或不能严肃执行,一些地区甚至以零地价进行招商。第二,资金使用成本很低。扩大内需背景下,银根宽松,资金价格很低,而在经济升温、货币需求增加、物价上涨以后,利率却没有变化。第三,环境和资源的使用成本很低。环保和资源利用方面缺少必要的准入标准和补偿标准,建设项目几乎不计环境、资源的使用成本。我国矿产资源税目前还是按照实物量征收,在煤炭等资源价格大幅上涨时,对资源开采的补偿明显偏低;而且煤、电价格脱节,资源型产品价格的上涨没有相应传导到最终产品。凡此种种,难以形成相应的替代、节约资源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经济运行和投资扩张成本低的背后,潜伏着一系列体制缺陷,如政府干预过多,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尚未完全确立,市场机制不健全,价格不能反映生产要素的稀缺性,投资风险约束不到位,等等。 综合起来看,是经济增长空间扩大和经济活动成本偏低的矛盾:一方面,消费结构升级带动的产业升级和剧烈的结构变动,形成了巨大的市场需求;新的增长内容使工业化与城市化紧密结合起来,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加快,这些都形成新的巨大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土地、资金、资源、环境等方面的使用成本又很低,容易导致不计成本、忽视效益的低水平扩张,不利于投资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也妨害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因此,经济增长中出现的问题,本质上是结构、体制和增长方式问题,是结构矛盾和体制缺陷的综合反映。 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供求紧张,并导致粮价和食品价格较快上涨,其原因和背景则与1978-1990年期间有了很大不同。1996年,我国粮食产量突破1万亿斤;另一方面,城乡居民的粮食消费量则趋于稳定。全国人均粮食消费量从1986年起持续减少,其中城镇居民人均粮食购买量从138公斤/年逐步降低到1995年的97公斤/年;农民原粮人均消费量也保持在1987年的259公斤/年的水平上。到2004年城镇居民人均粮食购买量降低到78公斤/年,农民人均原粮消费量降低到218公斤/年。同时,猪牛羊肉等粮食转化产品购买量也趋于稳定。其中城镇居民人均购买量保持在23公斤左右/年,农民人均购买量保持在16公斤左右/年。年度粮食消费量大体稳定在9700亿斤左右(由于对社会粮食存量,特别是农民家庭粮食周转存量估计上的差异,有一种观点认为应该为9300亿斤)。在此背景下,粮食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形势,我国粮食市场供求关系出现根本性改变,并导致了市场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