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宏观调控法论文提交稿

宏观调控法论文提交稿

宏观调控法论文提交稿
宏观调控法论文提交稿

学校代码:10052

学号:S100354

中央民族大学

研究生学期论文

论文题目:宏观调控法的体系化误区——全能主义及

其弊端

学期:2010-2011

学生姓名:李云海

年级:2010级

院系单位:法学院

指导老师:张长利

课程名称:宏观调控法

任课教师:张长利

完成时间:2011年1月10日

宏观调控法的体系化误区——全能主义及其弊端

【文章摘要】金融危机以降,全球范围的“反新自由主义思潮”盛行。从市场主体到各国政府及国际组织,均格外注重市场经济领域的“调控缺失”,并将其归为导致本次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宏观调控法“全能主义”受此种思潮影响,有学者建议我国强化宏观调控法立法建设,使得针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活动有法可依、执法有据,克服作为经济活动制度基础的法律所存在的不确定性,进而避免经济与归责的双重不确定风险。笔者认为,该观点将消除金融危机的希望寄托于所谓《宏观调控法》,是一种法律全能主义的典型体现。

【关键词】宏观调控法;金融危机;全能主义

一、问题的缘起和宏观调控法“全能主义”

1、问题缘起。金融危机以降,全球范围的“反新自由主义思潮”盛行。从市场主体到各国政府及国际组织,均格外注重市场经济领域的“调控缺失”,并将其归为导致本次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新自由主义的实践与经济危机的关联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金融自由化。解除管制是新自由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但没有国家严密监管的金融市场是非常不稳定的。”1

2、宏观调控法“全能主义”受此种思潮影响,有学者建议我国强化宏观调控法立法建设,使得针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活动有法可依、执法有据,克服作为经济活动制度基础的法律所存在的不确定性,进而避免经济与归责的双重不确定风险。针对我国宏观调控法立法现状,该学者提出制定《宏观调控法》,并设计了该法的体系结构:“《宏观调控法》可以分为总则、宏观调控体制、宏观调控决策和实施程序、宏观调控基本制度、法律责任和附则等若干章。”其中宏观调控的目的规定为实现国民经济的总量平衡、结构优化,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宏观调控领域的基本制度则覆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基本制度、财税调控基本制度、金融调控基本制度、产业政策基本制度、区域经济协调基本

制度、价格调控基本制度、对外贸易基本制度等。如此多的“基本制度”又区别于宏观调控机关的体制配置和程序规定,从而成为干预经济活动的“实质内容”。2

3、对“全能主义”的批评。笔者认为,该观点将消除金融危机的希望寄托于所谓《宏观调控法》,是一种法律全能主义的典型体现。该等观点没有理论基础支持,在很多方面缺乏说服力。

首先,金融危机或经济危机是否可以短期消除就是有待商榷的问题,经济二次探底的观点再次成为学者们热议的话题。实体经济危机源于市场上供给与需求的偏离,其更深层次的矛盾则在于购买力与资源配置规模的不符。在一个遵循自由主义的市场,抑或有很强计划指导的市场,上述矛盾与偏离都是不可避免的,不因计划、市场的协同作用而消匿。如此断言的根据,并不在于怀疑计划的正确性;尽管其确实时常偏离规律,也不因市场本身的缺陷;尽管市场确实并不完美,关于其缺陷的论述汗牛充栋,而是在于市场本身必须是波动的,只有市场波动才会使市场主体有盈有亏,盈亏自负。只有波动的市场引发的蕴含的盈利可能性,才能吸引投资者、经营者,使市场完备的建立起来。在这个意义上,一味强调平缓市场波动、维系静态稳定的观点,只会使其如一潭死水,不能有效的进行投融资活动,打击中小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降低企业的供给动力,削弱消费者的消费欲望,最终事与愿违,导致经济体系的全面崩坍。

其次,该说将各项宏观调控“基本制度”作为宏观调控法的主题内容,缺乏合理性。宏观调控法的本质,在于赋予政府一定权力,允许其介入自由之经济生活,规制平等的市场主体的交易活动。也就是说,宏观调控法首先是宪法意义上的授权法,根据宪法原理,应当优先考虑对该种授权的约束,也即确定授权的范围。宏观调控法确定的权力责任归责,不能只停留于纸面,应当确立明确的机关、机构行使执法权、配套制度的制定权,以使法律获得切实的运行。而执法权在各机关、机构间的分配,即为体制架构问题,被“全能说”观点排除在宏观调控法基本制度之外。再有,相关机关调控市场,若有不当行为,损害市场主体合法权利、扰乱经济运行、违背市场规律,则其应承担相应的政治责任、其行为也应受到先行的程序规范,以保证调控政策制定之时受到市场主体监督、不以市场参与

2 孙黎英、易育:浅论宏观调控法的立法不足及完善——兼论宏观调控基本法的制定,《时代经贸》,2007

者的利益为政府责任的“最终保险”。这里说的程序性规范、责任规范也被“全能论”排除在“基本理论”的框架外。这使得“全能理论”之主体内容落在市场主体的权利义务,而非调控体系的权力责任上,却又冠名为“宏观调控法”,岂非本末倒置、南辕北辙?

再次,“全能论”的主题内容,在于规定调控者对经济生活的具体干预安排上。这表面上凸显了法律调控的严厉性与明确性,实质则使该“法律建议稿”面临不能实行的未来。众所周知,经济生活瞬息万变,市场主体良莠不齐,并非每一个经营者都追随法律指引之目标从事交易,也并非所有的市场参与者都像法律制定者设想的保有万全之理性,优先判断其在法律上的利益预期,再从事经济行为。一言以蔽之,法律不可能知道市场主体的经济理想。同样,纵观历史,参考各国的实践,法律也跟不上经济形势变动的步伐。从来只有经济形势变动,法律后发衡平,岂有经济不动,法律先知先觉之理?所以各国立法,之规定法律对市场调控的核心倾向,不易变动的标准,而对于具体的调控事宜,则委以政策随机而动,或者交给市场自行消化。“全能论”以调控细节为主要内容,逻辑混乱,效果必不彰;以经济干预的理想化为范本,规律必不循。

综上所述,笔者以为,宏观调控法“全能论”不宜采用。应该结合宏观调控行为在世界范围发展的历史,构建宏观调控法的体系、着重提炼其主体内容。

二、历史视角:宏观调控法体系探讨

1、历史商谈。宏观调控法的产生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即古典自由主义经济时代、凯恩斯主义时代和现代市场经济时代。

“在自有资本主义时期,西方奉行经济自由主义,即主张对经济实行自由放任,依靠市场对经济进行自发调节,强调经济活动是个人或各个企业的事情,政府只是充当守夜人的角色。这一时期,经济政策反对国家干预经济,即反对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管理。但资本主义进入垄断时期后,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爆发的大危机宣告了经济自由主义的破产,打破了市场机制能自动调节并达到理想均衡状态的神话。”3虽然如此,在这一时期,政府对经济的调控也非彻底没有,

而是严格局限于“夜晚”的状态。如政府对设立金融机构、货币发行公司的特许控制,以及不甚发达的税收法律对经济的间接干预,还是起到了一些作用。但事实证明,这样的法律形态只适用于资本主义的童年时期,一旦资本积累、扩张,市场主体熟悉行业规律,开始大规模的投机活动,则守夜人式的宏观调控法就难以保证经济稳健运行,容易放纵市场泡沫过于频繁的产生、破灭。因此,宏观调控法的自我进化,也带来了第二个阶段,即政府主导的调控时代。

“宏观调控的形成和发展源于凯恩斯的经济思想,并在一段时间内也深受凯恩斯主义的影响。西方发展宏观调控法,目的是把经济活动区分为两个层次:微观经济中强调市场机制作用的发展,注重经济个体自主、独立地进行经济活动,政府不给予直接干预;宏观经济作为一种全局性的高层次的经济,它着眼于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状况。政府的宏观调控就是从宏观经济出发,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的总体进行调节和控制。”4而这个时期的调控立法范围极其广泛,力度颇大。在财政方面,有1933年3月的《紧急银行法令》、5月的《农场救济与通货膨胀法令》、6月的《废除黄金联合议决案》,1934年1月的《黄金准备法令》和6月的《白银购买法令》。在金融立法方面,有1933年的《证券售买法令》,1934年6月的《证券交易法令》,1936年的《商品交易法令》。在产业振兴方面,有《全国工业振兴法》、《铁路紧急法》等。5这是凯恩斯经济学的黄金时代,也是宏观调控法的黄金时代。但到了1970年代,“美国发生了停滞和膨胀两症并发的滞涨,通货膨胀严重,经济增长率下降、生态破坏、能源危机等问题相继出现。”凯恩斯模式——全面宏观调控模式被认为是重要原因,因而遭到了废弃。宏观调控法进入了第3个时期,即现代市场经济时期。6

在第3个时期,“西方经济学界认识到忽视其他目标而想实现单一的宏观目标并不现实。这样,在西方经济学中出现了以多目标代替单一目标的讨论,以及如何协调各项宏观调控目标的问题。当今世界,在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中,都注重在市场配置自源的基础上实行国家宏观调控。虽然各国宏观调控的程度不同、方式各异、侧重点不同,但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四项

4同3。

5赵静波:浅论美国宏观调控法给我国的启示,《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10期,第36页。

目标已成为各国宏观经济调控的主流目的。”7在这个阶段,法律不再采用一以盖之的宏观调控思路,而是细分市场经济的不同方面、不同环节,在有的环节采用市场自我调节的思路,有的方面采用行政指引、有的则以行政命令、审批制度进行较大程度的干预。而法律所特有的精细思维、类型化规制的特点,在这一时期体现的淋漓尽致。经济学与法学的规律性调整,也在这一时期达到了融合。

2、立法建议。综上所述,宏观调控法的体系基石,在于三个概念:自由、体制和目标。在一部理性的宏观调控法中,应根据法律调整对象的固有属性,依次分配三者的内容和比重,协调各自内容的关系。

首先保证市场自由,不宜由宏观调控法进行过于深入的干涉。如对于民间的借款行为,以合同法调整足以,对于利率上线,也宜有较宽松之规定,如我国规定的同期贷款利率的四倍,即较为合理。再如就业人员,不宜进行依据地域、户口的限制,以方便企业雇佣符合其经济利益的员工,实现企业盈利,进而解决员工生计问题。保证市场自由,有利于实现充分就业,符合宏观调控法的立法价值。

其次,明确划分宏观调控执法部门的权力,明确各自职责,为法律的实行创造基础和良好的法治环境。随着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具体指标、目的可能随之变迁,但行权部门的划分不易改变,这要求以立法的方式对其进行规范,保证政府行为始终在法律赋予其的框架内行使,不会侵害市场主体的合法权利。

最后,灵活规定宏观调控法的各项指标、具体目的。为了始终保证调控与市场需要的协调,这部分不可规定于法典之中,而宜以规章或授权给政策的方式贯彻。虽然如此使得宏观调控体系比较灵活,或有难以把握或政府遵守诚信义务方面的困难,但有了前两点,即限制调控权力、明确调控主体的基础,当可保证调控活动置于合理合法的框架下,也不会导致对市场的放任自由。

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学期论文评阅表

学生姓名李云海专业经济法研究方向宏观调控法论文题目宏观调控法的体系化误区——全能主义及其弊端

任课教师:年月日

现代小学教育教学模式改革论文

现代小学教育教学模式改革论文 摘要:这是一篇小学教育教学论文范文,在本篇小学教育教学论文中主要阐述了通过教育学、心理学,对小学教育教学中制约教育创新的传统教学观念进行了剖析,提出了如何突破传统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培养,训练学生创新能力的问题。 关键词:基础教育;小学;教学;创新 小学教育教学是整个国民教育的基础。党的十六大代表大会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其中一项任务是要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要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千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这就要求教育者要以创新的精神,优秀的教学成果来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在作为国民教育基础的小学教育教学中更应当树立起创新的旗帜,使教育方式得到改革,教育质量不断提高,从而加强基础教育为国家培养新型人才夯实基础。 一、树立创新意识 1、摈弃传统的教学观念

传统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纲忽略学生的自我发展和创新。其潜在原因在于教师在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材设计者教学理念的影响,而在这种影响下教师无论是备课还是讲课都易忽略学生这个主体,采用的也是固定的模式,固定的思维,教学过程的设计当然也就主要考虑的是成人的。而小学生的心理顺序最大的特点是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的发展不是一个量的累积过程,而是其结构不断重新组合而产生质的区别的过程,是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世界现代教育史上的伟大教育家杜威也严厉地批评了传统教育的弊端,即学校同社会生活隔离,课程与儿童及现实生活需要脱节,教学是灌输式的,学生充当消极的听从的角色,以及教师在课堂充当监督者或独裁者。这样的教育方式课程与教学方法。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与动力,造成教学双方的精神紧张。所以在班级授课制的条件下,教师应摈弃传统的小学教育教学观念,在教学上做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致力于教学的创新。 2、树立创新是新形势对教育提出的要求 一个民族的兴衰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育。“科教兴国”、“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应从小学抓起。 小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未来的社会是学习化的社会,社会发展对

宏观调控专题总结

《宏观调控专题总结》 宏观调控专题 第一部分,宏观经济金融局势回顾 一: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结构性矛盾尤其突出(以下十冷十热,):(1)热的是投资,冷的是消费; (2)热的是供给,冷的是需求; (3)热的是生产,冷的是就业; (4)热的是加工工业,冷的是农业等弱质产业; (5)热的是城市高档次需求,冷的是农村生活保障需求; (6)热的是地方政府投资,中央政府投资并不热; (7)热的是低水平、重复建设、“两高一资”项目,水电、交通、能源产业、自主创新、民营高科技及民生产业并不热; (8)热的是东中部经济发达地区,东北部、西部尤其是老少边穷地区并不热; (9)热的是银行贷款,民间投资并不热!(98年以来银行信贷大幅增长,主要用于经营城市。如果长期跟踪中国市场化进程就会发现此轮调控非彼轮调控那么简单:上一轮(93年)过热的面虽比本轮过热的面要大许多,但成因却单一许多,上一轮过热虽也以投资过度为主要表象,但投资主体却是以国有资本

为主,目标主要是增加产能;断言本轮过热的成因复杂许多在于投资主体多元化趋向已今非昔比,城市化之进程加速及地方政府参与直致主导之热情更是今非昔比。人们看待和评价过热,往往以价格上涨、贷款增加和能源紧张等表象作依据,实际上是不够客观的,剧此就将板子打在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身上就更是错误的!此刻我们就很有必要问一问,究竟是谁在制造和支撑着一系列过热的表象?深入分析不难得出的结论应当是:刺激此轮中国经济逐步过热的主要原因在于:近几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忽然提速。以城市化为抓手,新一届地方党政官员与他们的前一任或前几任对比,政绩的衡量坐标发生了大变化:上一届或上几届主要以抓企业来拉动GDP,新一届则注重经营城市,以地方政府通吃城市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内容,以地价升值为诱饵,吸引大量内外资争抢经营城市之“大餐”,不但直接间接拉动GDP,而且以城市面貌大改观全方位显示“政绩”,眼观中国目前的大、中、小城市,“吊车经济”蔚为壮观不是?“钢材、水泥、电解铝”等的去处不就一目了然。问题是城市化本该遵循市场法则,国外城市化一般持续几十甚至上百年,而我们试图“短平快”,如此拔苗助长的经济岂能不猝然过热?我们的城市化以各级政府大举借债、大量拖欠农民工资、甚至直接把债务负担转嫁到农民头上,加重税赋,乱收费、乱摊派为手段,不惜无视政府信用、破坏市场规则、损伤农民利益,其结果是增加了农民与政府的对立情绪,危害社会稳定;(据专家估计,我国仅

经济法宏观调控知识点总结

一、经济学十大原理 做出决策 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2.某种东西的成本只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4.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相互影响 5.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 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7.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整体经济运行 8.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9.当政府发行了过多的货币时,物价上升 10.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原理一 人们面临交易关系原句可理解为"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当人们组成社会时,他们面临各种不同的权衡取舍。典型的是在"大炮与黄油"之间的选择,当一个社会的支出更多的运用在保卫海岸线上免受外国入侵的时候(大炮),用于提高国内生活水平的消费品(黄油)就少了。在现代社会里,同样重要的是清洁的环境和高收入水平之间的权衡取舍。认识到人们面临权衡取舍本身并没有告诉我们,人们将会或应该做出什么决策。然而,认识到生活中的权衡取舍是重要的,因为人们只有了解了他们面临的选择,才能做出良好的决策。 原理二 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 一种东西的机会成本(opportunitycost)是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当做出任何一项决策,例如,是否上大学时,决策者应该认识到伴随着每一种可能的选择而来的机会成本。实际上,决策者通常是知道这一点的。那些到了上大学的年龄的运动员如果退学,转而从事职业运动就能赚几百万美元,他们深深认识到,他们上大学的机会成本极高。他们往往如此决定:不值得花费这种成本来获得上大学的利益,这一点也不奇怪。

原理三 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边际量"是指某个经济变量在一定的影响因素下发生的变动量。经济学家用边际变动(marginal change)这个术语来描述对现有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量调整,边际变动是围绕你所做的事的边缘的调整。个人和企业通过考虑边际量,将会做出更好的决策。而且,只有一种行动的边际利益大于边际成本,一个理性决策者才会采取这项行动。 原理四 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由于人们通过比较成本与利益做出决策,所以,当成本或利益变动时,人们的行为也会改变。这就是说,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然而,政策有时也会有事先并不明显的影响。在分析任何一种政策时,我们不仅应该考虑直接影响,而且还应该考虑通过激励发生的间接影响。如果政策改变了激励,那就会使人们改变自己的行为。 原理五 贸易使人获益 也许你在新闻中听到过,在世界经济中日本人是美国人的竞争对手。实际上,两国之间的贸易可以使两个国家的状况都变得更好。从某种意义上说,经济中每个家庭都与所有其他家庭竞争。尽管有这种竞争,但把你的家庭与所有其他家庭隔绝开来并不会使大家过得更好。通过与其他人交易,人们可以按较低的成本获得各种各样的物品与劳务。原理六 经济组织的活动依赖市场 2014年之前大部分曾经是中央计划经济的国家已经放弃了这种制度,并努力发展市场经济。在一个市场经济(marketeconomy)中,中央计划者的决策被千百万企业和家庭的决策所取代。这些企业和家庭在市场上相互交易,价格和个人利益引导着他们的决策。原理七 政府可以改善市场 为什么我们需要政府呢?一种回答是,看不见的手需要政府来保护它。只有产权得到保障,市场才能运行。但是,还有另一种回答。政府干预经济的原因有两类:促进效率和促进平等。尽管看不见的手通常会使市场有效地配置资源,但情况并不总是这样。经济学家用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这个术语来指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我们说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并不意味着它总能这样。学习经济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帮助

关于宏观经济调控的论文

论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宏观调控的作用 经济管理专业2010级王旭旭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经济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今各国经济发展模式的首选。经济可持续发展内容涉及面广,包括经济中很多方面。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通过多方面协调合作共同完成。经济可持续发展当中,因为有很多关于战略性的方针,所以政府的宏观调控必不可少。但由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方式与以往的发展方式不同,所以可持续发展下的宏观调控也有着较之以前的特别之处。从分析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内容着手,比较以往的与现在的经济发展模式的不同入手,在此基础上,比较宏观调控的不同作用。分析宏观调控的作用,并通过各种手段更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最后服务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下去。 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前期主要是做好资源及生态环境的保护,只有在资源及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的保护的前提下,经济才能算是上了可持续发展、循环发展的轨道。在经济发展的中期应是主要做好农业及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以农村经济为基础,人口以农村人口为绝大多数,只有解决好农业及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为国民经济的总体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物质保证和样本作用。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后、长期中应该是做好第二、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优化产业结构,让经济得进一步发展,以经济的发展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调整,以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上每一阶段都非常重要,各阶段又环环相扣、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目录 一、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内涵 1、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容 3、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特殊性分析 二、宏观调控及其在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下的作用 1、宏观调控的产生由来 2、宏观调控的主要内容 3、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下宏观调控的作用 三、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宏观调控的作用 1、宏观调控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宏观调控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高校论文传统教育模式论文:浅谈高校教育模式改革

高校论文传统教育模式论文:浅谈高校教育模式改革 摘要当前,学术界正在热议“教育模式”的新旧转变,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和现实我国高校素质教育缺陷进行 了深入的剖析,本文就高校教育模式改革展开讨论。 关键词高校教育模式改革传统教育模式 on college education mode reform xu ling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34) abstractat present, the academia is hot deba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mode, in-depth analysesdefect on traditional education model and imperfection in realization of quality education in china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discusses college education mode reform, aimed at a view of a modest spur to induce others to come forward with valuable contributions.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 education mode; reform; traditional education mode 2010年9月19日,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谈松华在厦门讲课时指出:我国目前的这套教育模式比较适应稳定的、发展比较慢的社会,但现今以及今后的社会变化非常快,

论宏观调控的法律责任

论宏观调控的法律责任 顾璟 2012-10-27 10:09:26 来源:中国法学网 【关键词】宏观调控;法律责任;独立性;构成要件;归责原则; 【作者简介】顾璟:社科法硕 【内容摘要】我国目前尚没有完整的宏观调控法律责任体系,政府的宏观调控权没有得到有效的制约,建立健全宏观调控法律体系极为必要。要想实现宏观调控法律责任,需要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基础,认清宏观调控法律责任的独立性,完善其构成要件,理顺其归责原则。 在古典经济学理论中,政府的角色被定位为"守夜人",即只需要为社会成员提供最基本的保障和服务,不应对市场进行过多的干预。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在20世纪30年代初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大萧条之后,古典经济学的自由放任主义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人们意识到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市场自身有很多的缺陷,除了依赖市场机制外,还应发挥政府的积极干预作用,对社会经济整体进行宏观调控。"所谓宏观调控,即宏观经济调控,是指政府为实现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之间的平衡,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增长,而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对社会经济运行的调节和控制。"[1]宏观调控作为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的手段,关乎社会整体利益,影响范围大、程度深,而缺乏约束的政府权力容易被滥用,所以对宏观调控做出法律上的规范是必要的。 就我国目前而言,一方面宏观调控涉及的经济关系重大,如果出现失误将会对整个国民经济造成重大的影响;另一方面,我国到目前还没有一部规范宏观调控的基本法,因而出现宏观调控中违法或者失职、失误、失效无人负责的现象。

[2]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宏观调控的法律责任进行研究极为重要。本文拟就该问题从宏观调控法律责任的必要性和理论基础、宏观调控法律责任的独立性及其形式、宏观调控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和归责原则、宏观调控法律责任的实现四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宏观调控法律责任的必要性 国家宏观调控必须制定相应的法律,以规范宏观调控中有关各主体的行为,维护宏观调控秩序,保障国家宏观调控顺利进行和目标实现。[3]目前世界各主要经济大国对政府的宏观调控决策都有程序性规范,比如德国的国家经济平衡发展委员会制度以及法国的计划制定程序等等,此外,宏观调控决策主体还需承担一定的法律义务,例如德国《稳定法》第2条规定:"联邦政府在每年的1月应向联邦议院和联邦参议院提交年度经济报告┈",[4]如果违反这些义务,有关主体将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通常来说,宏观调控的法律责任包含两层含义,第一是调控主体为或者不为一定行为的义务,第二是调控主体在违反这些义务之后所应承担的否定性法律后果。本文中所涉及的宏观调控的法律责任是从第二个层面上来说的,即行使宏观调控权违法的法律责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说明该问题。 (一)宏观调控牵涉广大社会主体的利益 宏观调控虽然不具体针对某个人或者某一人群,但它往往与普通大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正因为如此,国家就可以利用这样的利益杠杆影响人们的经济活动,从而实现宏观调控的目的。[5]例如国家对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就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经济收入,因而征收起点的升高或降低都会激起整个社会的强烈反

新课堂教学改革论文

我心目中的新课堂 包家屯九年一贯制学校马丹 春去秋来,在实施新课程的这一学期里,洋溢着时代气息,体现着素质教育宗旨“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通过学习与领会新课程的标准,让我们对教育有了新的认识,其感觉就沐浴在教育的春天里。 一、体现了时代精神和素质教育的宗旨 新课程标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宗旨,表现出与传统教育观不同的崭新的教育理论,新颖独特,时代感强,有春风扑面之感,读来耐人寻味。课程标准把握住时代精神的脉搏,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融会了世界优秀课程改革的成果,体现出当今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新课程标准十分关注现代科技的发展,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学的渗透,如查阅资料、浏览网络、收集信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个别化教学,进行探索性学习等。 二、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结构、内容、评价等方面充分体现了改革创新的精神,体现出“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理念。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较好地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新课程标准改变了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建立起符合儿童学习特点和需要的以综合为特征、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的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建议等方面都有了突破性的进展,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尤其是课程目标对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强调,突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更有利于儿童的全面发展,是教学领域内的一次深层次的革命,这是一线教师感受最深和最受鼓舞之处。

新课程标准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置于突出位置,为学生创设了大量调研、探究和实践性的学习活动,有些研究性学习案例十分典型精彩。这些学习活动的创设,打破了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为基层教师理解“体验性学习”提供了启示,为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拓展了空间。对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各学科标准普遍淡化了终结性评价和评价的筛选评判功能,强化了过程评价和评价的教育发展功能,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尤其是在过程评价和自我评价的方式上有许多新颖、活泼的做法值得称道。 三、体现了创新与继承的过程 1、课程理念的创新 课程理念创新的可贵之处,不是通过堆砌一大堆新的理念和口号,而是要抓住最紧扣时代的方面,简洁地、重点突出地体现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鲜明的时代精神。即使是处于课程改革的意识形态层面的课程理念,也应该让教育实践工作者看到具有操作落实的可能性。 2、课程方法的创新 课程方法的创新不是完全重起炉灶,它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总结实践经验教训,分析清楚原有课程设计、课程编制、课程评价和课程实施方法的利弊,趋利避害;要根据时代的新要求和教育科学的进展,及时吸收和消化那些经过国内外实践检验的新方法,不断对原有的方法体系进行发展性的更新。 3、课程体系结构的创新 它把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结合起来,在学校开设综合实践活动的呼声代表了课程结构改革的一个新的方向。教育作为一种生产活动同样是讲究效益的,新的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种主流课程能在学生发展上产生多大的效益,需要我们本着

论文初稿写作方法

论文初稿 一、什么是论文初稿 论文初稿,就是说还没有最后完成的论文。也是还没有通过有关人员的审核的文献。论文有各种各样的类型,但是都要经过资料采集,整理,撰写,成稿,定稿,审核,通过审核等过程。论文初稿是还没有正式被认可的文献作品。在没有最终通过之前都可以大量修改,完善。有可能论文本已经完成了,但是还没通过相关审核的,也可以叫初稿。 二、论文初稿怎么写 1、懒汉式写法 如果论文有类似的课题,比如师兄师姐的,可以先找来几篇,一般是4——5篇,粘贴上。然后,将过渡不好的语句修改。加上自己的数据,和实验感想,结论(这个必须自己写,要不就是抄袭了)。最后,修订标点,核对参考文献。大约一天就可以搞定。关键是后来的改动较大,要给导师和带你的研究生过目,主要是修改语句顺序和作图。 2、认真的写法 把相关文献都读一遍,因为参考文献至少是30篇,所以建议阅读60篇,其中有10篇左右英文的(如果摘要想自己写的话,必须如此)。阅读前,你必须对自己的实验或者研究内容烂熟于心,要从文献中摘出想要的语句,标注好出处。将文献中摘出的语句按论文的一般顺序排列,最后将过渡处用自己的语言连接好。加入数据和感想,修正标点。估计现在没几个这么写的了,都是2次引用文献。 编辑本段论文格式 1、论文题目 (下附署名)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 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内容提要: 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

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计算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分析,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参见《汉语主题词表》和《世界汉语主题词表》)。 5、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问题-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方法与步骤; d.结论。 6、参考文献 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研究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 英文: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 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浅析我国经济法在宏观调控中发挥的作用

浅析我国经济法在宏观调控中发挥的作用 摘要: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府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内容。加强宏观调控功能, 必须建立起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或机制。而要健全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必须有完备的经济法制体系, 经济法是经济法制的核心。为了完善我国宏观调控体系, 我们必须了解经济法在宏观调控体系中的作用。另外,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经济法在宏观调控的同时对我们大学生带来了哪些影响?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经济法、宏观调控 一、对经济法与宏观调控的认识与两者的关系 1、对经济法的基本认识 经济法作为一个法学概念,有它特定的内涵,经济法以“社会本位”为基本特征,以追求社会经济利益的均衡协调发展为根本宗旨,以克服市场自身调控的不足、实现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必要的干预为主要手段。因此,我们认为,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在干预社会经济活动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经济法是独立的法的部门,因为它的调整对象有特定的范围,只调整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经济法的体系是由多层次的、门类齐全的经济法部门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通常认为经济法的体系应采取如下的结构:宏观调控法;企业组织管理法;市场管理法;社会保障法。 经济法,它强调在经济生活中,人们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必须对全社会的经济发展而不仅仅是对某个别化的特定利益承担义务。在经济法“眼”中,某经济行为即令并不造成特定的损害后果,但却对整体社会经济存在一种泛化损害时,该行为就是不公平的。经济法规范将会依靠国家干预这种市场外因素的介入来矫正这种以民法标准进行衡量也许是无可厚非的分配方式。所以,在经济法看来,经济巨人与经济侏儒之间起点的不平等是不合理的,经济法要采用市场外力量来积极限制这种力量对比差异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经济法总是以个别经济活动与社会总体经济的对比效果为参照系来评价公平价值的实现。因此,经济法总是以对社会公平的维护为其公平价值的核心。 2、对宏观调控的认识

宏观调控法论文提交稿

学校代码:10052 学号:S100354 中央民族大学 研究生学期论文 论文题目:宏观调控法的体系化误区——全能主义及 其弊端 学期:2010-2011 学生姓名:李云海 年级:2010级 院系单位:法学院 指导老师:张长利 课程名称:宏观调控法 任课教师:张长利 完成时间:2011年1月10日

宏观调控法的体系化误区——全能主义及其弊端 【文章摘要】金融危机以降,全球范围的“反新自由主义思潮”盛行。从市场主体到各国政府及国际组织,均格外注重市场经济领域的“调控缺失”,并将其归为导致本次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宏观调控法“全能主义”受此种思潮影响,有学者建议我国强化宏观调控法立法建设,使得针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活动有法可依、执法有据,克服作为经济活动制度基础的法律所存在的不确定性,进而避免经济与归责的双重不确定风险。笔者认为,该观点将消除金融危机的希望寄托于所谓《宏观调控法》,是一种法律全能主义的典型体现。 【关键词】宏观调控法;金融危机;全能主义 一、问题的缘起和宏观调控法“全能主义” 1、问题缘起。金融危机以降,全球范围的“反新自由主义思潮”盛行。从市场主体到各国政府及国际组织,均格外注重市场经济领域的“调控缺失”,并将其归为导致本次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新自由主义的实践与经济危机的关联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金融自由化。解除管制是新自由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但没有国家严密监管的金融市场是非常不稳定的。”1 2、宏观调控法“全能主义”受此种思潮影响,有学者建议我国强化宏观调控法立法建设,使得针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活动有法可依、执法有据,克服作为经济活动制度基础的法律所存在的不确定性,进而避免经济与归责的双重不确定风险。针对我国宏观调控法立法现状,该学者提出制定《宏观调控法》,并设计了该法的体系结构:“《宏观调控法》可以分为总则、宏观调控体制、宏观调控决策和实施程序、宏观调控基本制度、法律责任和附则等若干章。”其中宏观调控的目的规定为实现国民经济的总量平衡、结构优化,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宏观调控领域的基本制度则覆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基本制度、财税调控基本制度、金融调控基本制度、产业政策基本制度、区域经济协调基本

宏观调控论文

宏观调控-----经济发展的主题之一回首我国过去的经济发展,虽然起起落落,波折不断,问题不断,经济发展中的各种内容也在不断更新和变化,但是我们一定能够在发现一直存在于我国经济发展中间的永恒的、不变的一个主题,那便是宏观调控。 见之于未萌、防之于未然,是经济宏观调控的重要特点,也是政府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取得明显效果的关键所在,当我们回首经济发展的不平凡历程时,可以清楚地看到,“宏观调控”已成为经济上人们最为关注也最具影响力的字眼之一。 外界曾有评论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中出现的突出矛盾,正成为政府必须破解的一道难题,而在政府宏观调控的科学决策下,我国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已得到初步缓解,一些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已得到及时抑制,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平稳增长。宏观调控发挥出了它应有的效力和作用。 早在本世纪初,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即已初露端倪,在一些报道中,我们可以看见“某些行业盲目投资、低水平扩张的情况有所加剧,过度投资中很大部分依靠银行贷款,已引起货币供应量和贷款增长偏快”之类的语句频频出现,而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经济上的宏观调控,从那时起便徐徐展开。 后来,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进一步显现。在一些党的重要工作会议上,科学发展观等内容频频被提及。宏观调控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诸如调整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清理整顿开发区、整顿

土地市场秩序,以及抑制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扩张等一系列调控措施先后出台,为经济的顺利平稳运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宏观调控在经济上需及时解决的问题日益凸显,如粮食的供求问题与投资过渡盲目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在后来的工作会议上又将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全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并对如何搞好宏观调控作了全面部署。此后,一系列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陆续出台———对于农业,政府推出了“中央一号文件”,通过免征农业税和降低农业税税率,让全国农民普遍“减负”;对于金融信贷,适当提高钢铁等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清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以有效抑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种种措施的实施,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如今,党的十七大刚刚落幕。关于经济方面,会议强调,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要落实科学发展观,让经济平稳快速增长。 这无疑为今后的宏观调控的具体内容做出了最新的指示,相信

课堂教学改革论文

课堂教学改革中学生的创造性学习习惯培养 刘金国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逐步养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行为模式,是人在后天所养成的一种在一定的情况下自动化地进行某些动作的特殊的心理倾向。学生创造性学习习惯是学生在创造性学习中长期反复训练逐步养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他人监督的自动化的创造性学习行为模式与完成这些创造性学习行为的特殊的心理倾向。创造性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它能维持学生创造性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能强化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动力,能增强学生克服创造性学习中困难的毅力,能促进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发展。本文仅对课堂教学中学生创造性学习习惯及其培养进行阐述。 一、质疑问题的学习习惯 质疑问难的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学习中能自觉、主动地发现疑问、表述疑问、提出疑问与发展疑问,能对学习中的疑点问题进行反复质问、钻研、探究,能针对学习中的疑点问题询问他人、请教他人,和他人共同探究的学习习惯。疑点问题是联系未知与已知的纽带与桥梁,人们要想从未知走向已知,必须经过疑点问题这个纽带与桥梁。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不断地发现疑点问题、分析疑点问题、解决疑点问题、提高认识的过程。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创造的过程更是从发现疑点问题开始,没有疑点问题就谈不上创造。创设质疑问难的情境,持之以恒地培养。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好奇的问题、易引起怀疑的问题、易错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设置不同层次的疑点问题的情境,以引起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必须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培养。表扬奖励学生质疑问难,强化学生质疑问难行为。教师对课堂上学生质疑问难行为一定要表扬奖励,哪怕学生的质疑问难是幼稚可笑的、低层次的、低水平的。教师在课堂上千万不要吝惜表扬奖励!有效指导学生质疑问难,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效果。质疑问难的学习习惯是需要学生反复学习逐步养成的,但“反复”不是“重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单调重复低水平的质疑问难训练,否则学生会失去质疑问难兴趣。疑点问题有叙事性、叙理性、发散性、探索性等不同层次,

毕业设计论文初稿

毕业设计论文初稿 题目: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 指导教师: 李林国 设计者:邸洁 年级: 阜阳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2013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关键字]: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 [摘要]: 在此毕业设计之际我们选择了开发数据库管理系统。因为我觉得它的涉及到的用途很广网络科技和教务信息化迅猛发展的今天各类教务相关的管理系统已经成为看现代高等教育机构不可少的管理手段之一,毕业论文管理系统是典型的信息管理系统其开发主要包括后台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以及前端应用程序的开发两方面。 本次毕业设计实现了一个学生信息管理系统 该系统应用Java技术和JSP技术构建 同时以Mysql作为后台数据库 本系统通过前台、后台功能模块的设计 实现了学生信息基本功能 如学生管理、教师管理、信息管理等 运行结果表明系统运作正常 满足设计要求 1 绪论 学生管理系统是一个对高等教育单位有着重大作用的信息管理系统 它的内容对于学校的管理者来说都是至关重要 所以毕业论文管理系统应该能够为用户提供充足的信息和快捷的查询手段 但一直以来人们使用传统人工的方式管理毕业论文相关文件 这种管理方式存在着许多缺点 如效率低、保密性差 另外时间一长 将产生大量文件和数据 这对于查找、更新和维护都带来了不少的困难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 计算机科学日渐成熟 其强大的功能已为人们深刻认识 它已经进入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并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为计算机应用的一部分 使用计算机对学生毕业论文信息进行管理 有手工管理所无法比拟的有点 例如:检索迅速、查找方便、可靠性高、存储量大、保密性好、寿命长、成本低等

这些优点能极大地提高毕业论文管理的效率 也是教育部门的科学化 正规化管理 与世界接轨的重要条件 因此 开发这样一套管理软件成为很有必要的事情 在下面的各章中将以开发一套毕业论文管理系统为例 谈谈其开发过程和所涉及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1研究意义 学生管理工作是指学校管理人员按照一定的教育方针 运用先进的管理手段 组织、协调 指挥与指导各方面人员的活动 以便提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各项教学任务 完成国家所制定的教育目标 教务管理工作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中枢 是保证高校教学机制正常运行的枢纽 它是一项目的性、计划性、适应性、创造性和科学性很强的工作 凡是以小见大 学生信息管理作为教务管理工作的一部分 量变的累计造就质变 在教务管理工作中 任何一部分效率上的提高都能促进整个教务管理工作的效率提高 这就使得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研究有了意义 绝对有它的研究价值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传统的毕业论文管理方法、手段以及工作效率已不能适应新的发展需求无法很好地完成毕业论文的管理工作 提高毕业论文管理水平的主要途径是更新管理者的思想 增强对管理活动的科学认识 同时 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 开发高校综合毕业论文管理系统 是提高毕业论文管理综合水平的有利措施 《毕业论文管理系统》是毕业论文管理效率的软件 针对毕业论文管理工作的全过程 从毕业论文工作的实际出发 解决工作中的关键性问题 并充分利用计算机高效的功能 实现毕业论文管理工作全过程的计算机管理

《经济法》复习

张守文《经济法》复习资料 1、经济法的具体制度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宏观调控制度,具体包括财税调控制度、金融调控制度、计划调控制度等;另一类是市场规制制度,具体包括反垄断制度、反不正当竞争制度、消费者保护制度等。 2调解经济或配置资源的手段有两个,一个是市场的无形之手,另一个是国家的有形之手。要使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发挥基础性作用,国家则要在市场调节的基础上发挥宏观调控作用。 市场失灵,一个是政府失灵。在运用市场的无形之手进行调节的情况下,随着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妨害竞争、外部效应、公共物品、信息偏在等问题越来越突出,从而使市场调节的无形之手很难有效地发挥作用,与此同时,诸如公平分配、币值稳定等问题,也是市场机制不能有效解决的,由此便提出了市场失灵的问题;由于信息不足、滥用权力、腐败寻租、体制不健、多头管理等原因,政府在资源配置上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这被称为政府失灵。 4 和社会公益性的矛盾,以及与此相对应的效率与公平的矛盾,是很基本的矛盾,这些矛盾不能有效协调和解决时,必然会产生“两个失灵”的问题。经济法不是单纯地强调限制政府的权力和国家的权力,而是 以及适用合理的程序,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努力

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 5 己的独立利益,为了各自的利益,都会采取有利于自己的行动,都会 调制主体和调制受体互相之间必然要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而采取相应的理性行动,可能采取合作的态度,也可能采取不合作的行为,以求在互动的博弈过程中 各类利益主体必然要求产权界定清晰,也必然关注为取得和保护产权所花费的成本。 6、经济法之所以会产生,导源于“两个失灵”问题的存在。经济法不但要规范市场主体的竞争行为等市场行为,同时要规范政府的 调控和规制行为。因此,一类是市场失灵的问题,一类是政府失灵的问题。 7、就是经济法通过对特定社会关系的调整,来不断解决个体营利性和社会公益性的矛盾,兼顾效率与公平,从而持续地解决“两个失灵”的问题,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保障社会公益和基本人权,进而实现经济与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横向上分为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纵向上分为基本目标和最高目标。具体包括①稳定增长目标(双重目标)②保障基本人权目标(分配法)③保障社会公益目标④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目标。 8理论意义来看,经济法的调整目标是经济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价值论中居于承上启下的地位,它既能够把抽象的价值转化为具体的法律构成部分,同时

论宏观调控的目标与调控手段

论宏观调控的目标与调控手段 [摘要]:本文对宏观调控的目标作以简要展开论述,重点对宏观调控手段加以分析。对经济手段、行政手段以及法律手段之间的关系加以明确,同时指出应关注在宏观调控中普遍采用的财政、货币、计划、产业手段,对其加以界定与规范。 [关键词]:宏观调控目标宏观调控手段 一宏观调控目标 宏观调控这一概念最早产生于经济学中,指的是国家运用一定的宏观经济政策对宏观经济总量进行调节以期趋近经济均衡目标的行为过程。1国家的宏观调控是伴随着市场失灵而出现的,因此,宏观调控的目标也就是为了解决市场失灵而设定的。 宏观调控的总体目标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即保持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以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宏观调控的具体目标,西方经济学界基本一致地界定为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四个方面。这种界定的意义在于:一是四大目标基本反映了宏观经济运行的主要方面,即考虑到了封闭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问题,又考虑到了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问题;二是四个方面都有其对应的理论依据,为相应的政策制定和操作提供了可能性。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把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2这是与我国国情相适应并同经济学理论研究相符合的决定。 1 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经济全面发展的主要指标,是一个宽泛、综合的概念。它既体现经济总量的增加,也体现人均收入的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同时,总量上的增长是建立在比例协调、结构优化和效率提升的基础之上的。国内生产总体的年增长率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指标。经济增长速度是否适度,在不同国家判断标准不一样。 2 增加就业。扩大就业不但能更加充分利用劳动力要素,而且能使居民收入的普遍增长。因此,增加就业既是经济健康发展的标志,也是社会公平和稳定的体现。经济中总供给大于总需求会造成失业,同时经济发展中的经济结构变化和技术进步也会带来失业。失业会增加社会福利支出,加重财政负担,失业率过高还会引起社会的不安定。在我国存在着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求与劳动力总量过大但素质不相适应之间的矛盾,这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1汤在新、吴超林著:《宏观调控:理论基础与政策分析》,广东经济出版社,2001年,第217页。 2见党的十六大报告

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验方案

下厂小学2012年推进“四有”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实施方案 根据《老厂乡中心学校2012年推进“四有”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施方案》的指示精神,特制定下厂小学推进“四有”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为契机,全面推进“四有”课堂实施;以教科研课题研究为先导,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坚持教育科研与新课程改革相结合,切实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努力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服务,努力为学校的再创辉煌作出贡献。 二、组织机构 1、成立下厂小学推进“四有”课堂教学模式改革领导小组。 组长:刘嘉定(校长) 副组长:龙铸生(教务) 杨虎(事务) 组员:杨源泉张小强龚小俊申旺林李小友吴海林申汝良张老粉 2、成立下厂小学推进“四有”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督导组。 组长:龙铸生 组员:杨源泉吴海林 三、改革目标

通过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试图在以下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1、通过总结、反思、借鉴、创新、实验、再总结,每门学科总结出一种先进、有效的教学模式。 2、运用先进、有效的教学模式构建和谐、高效的课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3、改革学与教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使评价能够更有效地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4、改革作业的布置方式、内容,分层要求,自主选择,切实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学习的能力。 5、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在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两个方面有突破性进展。 6、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形成学校的特色与品牌。 7、在真正意义上推进素质教育,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中乐,乐中学”,同时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8、形成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运用集体的力量解决课堂教学中所遇到的疑难。 四、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0年9-10月) 1、成立组织机构,制定《下厂小学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验方案》。 2、各教研组负责收集整理有关资料,供全校教师学习。 (二)、实施阶段(2010年11月-2010年1月) 1、学校成立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制定实施方案,建立制度。

论文初稿交稿前,常见问题自查与改正要点

1 论文结构包括:封面、中文摘要、英文摘要、目录、正文各章、总结、致谢、参考文献。以上是否完整不缺项。 2 封面设计题目的英文翻译是否遗漏。 3 中文摘要要有学生及指导教师信息,应重点说明研究工作目的、实验方法、结果和最终结论等,可以给出设计目标、技术参数、功能及取得的数据,重点是结果和结论,关键词3~5个,英文摘要是否遗漏,英文摘要与中文摘要要分页。 4 目录中各级标题字体字号是否正确,标题只列到3级,建议使用“索引和目录”自动生成目录。 5 页眉:江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封面、摘要及目录上不要加页眉,只在正文部分添加,且各章首页不显示,论文各章首页要另起一页排版。 6所有物理量符号、变量(包括插图、表格、公式中)应为斜体,下标正体,如V CC 、I 1、u 2、U DC 、R 、L 2、C 1等,下标用Ctrl+ +快捷键,上标用Shift+Ctrl+ +快捷键,所有数字及字母的字体用Times NewRoman 字体,相量斜体大写加点,如1U 、2I 等,计量单位均为大写正体,如V 、A 、Ω、Hz 等,电压符号用u 、U 不用V 或v ,下标、词头也应规范,如k 、m 、μ、p 等,中英文下标点也要区分。 7图、表要用CAD 软件画或从软件导出,保证清晰,原理图及流程图等一般在Microsoft Visio 或Word 软件中画,仿真图一般在Protues 或Multisim 或Matlab 软件中绘制,但绝对不能采用软件截图的方式。图要有图序号(按章,如图2-1)、图名称,并置于图下方居中。表格要有表序号(按章,如表2-1)、表名称,并置于表格上方居中,图题、图中文字、表题、表格中文字字体为5号,元器件符号符合新国标。复杂的原理图可采用A3打印折叠装订。 8 公式应在公式编辑器中完成,并按章编写序号,如(2-3)。 9 论文必须先提出设计要求、方案、总体实现框架、具体设计过程、调试验证、

经济法参考答案

经济法总论 简述经济法的体系。 答:经济法的体系,通常是指各类经济法规范所构成的和谐统一的整体。研究经济法的体系,就需要研究经济法的部门法有哪些,它们是如何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的。 经济法的体系构成主要取决于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在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的过程中,形成了两类社会关系,即宏观调控关系和市场规制关系,这些社会关系是传统的部门法都不调整的,因而成为了新兴的经济法的调整对象。由此,经济法规范被分为调整宏观调控的法律规范和调整市场规制关系的法律规范,前者总称为宏观调控法,后者总称为市场规制法。 在上述体系中,还可做进一步的细分。其中,宏观调控法包括三个部门法,即财税调控法、金融调控法和计划调控法,简称财税法、金融法和计划法;市场规制法也包括三个部门法,即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和消费者保护法。当然,上述部门法还可以做进一步的细分。 将经济法的体系分为宏观调控法和市场规制法的“二分法”,是目前人们对经济法规范作出的一个基本分类,将这两个部分作为经济法的最核心、最基本的部分,已经成为经济法学界乃至整个法学界的基本共识。对于其他不同的认识,我们可以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继续开展讨论,但上述部门法属于经济法体系,则殆无疑议。 经济法主体的权义结构。【原题为“经济法主体的权利结构”。“权义结构”可以包含“权利结构”。我就做的全些,给大家做参考。】 答:由经济法学的主体理论和行为理论可知,经济法主体及其行为具有非均质性或称差别性,其中,调制主体可以享有特定的职权,可以依法从事调制行为,同时,这也是调制主体的职责;而调制受体则可以享有相关的权利,可以依法从事对策行为,同时,也要履行相关的法律义务。这些主体的职权与职责、权利与义务,在其排列、分布、组合上具有经济法的特殊性,从而共同构成了经济法的“权义结构”或“权义体系”。 1、调制主体的“权责结构”分析 调制主体的职权可以总称为“经济调制权”,简称为“调制权”。由于调制主体可以分为宏观调控主体和市场规制主体,因而调制主体的调制权相应地就可以分为宏观调控权和市场规制权两大类。各类调制主体在享有宏观调控权和市场规制权等职权的同时,也要履行相关的职责。这些职责主要包括贯彻调制法定原则、依法调制、不滥用或超越调制权、不得弃权,等等,核心是依法调制。总之,各类调制主体都担负着提供公共物品的重要职能(这里的公共物品主要是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要履行职能,就必须有相应的权力,做到有职有权,从而形成职权;同时,对于职权的行使也必须尽到相应的责任,此即职责。 2、调制受体的“利义结构”分析 调制受体依法享有法律赋予市场主体的一切基本权利,这些权利可以统称为“经济自由权”,其具体形态包括企业的“经营自由权”和居民的“消费者权利”等。调制受体所享有的经济自由权,在实质上是一类“市场对策权”(或称“经济博弈权”)。调制受体只有充分享有相应的“市场对策权”,依法从事相关的市场对策行为,对调制主体和其他市场主体的行为采行有效的应对策略,才能更好地行使其经济自由权。消费者权利,包括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等基本权利,是消费者从事市场对策行为活动所必不可少的。从一定的意义上说,消费者权利无论在法律上或经济上,对经营者的经营自由权都是一种限定。恰恰是经营自由权与消费者权利的协调共存,才能够使调制受体的经济自由权的行使在总体上更有效。对于一般的市场主体的义务,在民商法等传统部门法领域已经有过很多的研究。当这些市场主体成为经济法上的调制受体时,同样也要承担这些义务,同时,还要承担经济法所规定的相关义务。这些义务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接受调制的义务,一类是依法竞争的义务。 3、经济法“权义结构”的特殊性 经济法“权义结构”的特殊性,可以从权义配置、规范分布、对应程度等方面来提炼。例如,从权义配置来看,经济法主体的权利与义务配置上存在着不均衡性。这种不均衡性具体体现为:在经济法的各个部门法中,有关调制主体和调制受体的权利与义务的规范分布是不均衡的——在宏观调控法的部门法中,往往是有关调控主体的权利规定较多,而对受控主体的权利则规定较少;在市场规制法中,往往是对从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