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唐代婚姻[2]

唐代婚姻[2]

唐代婚姻[2]
唐代婚姻[2]

论唐朝的婚姻制度

唐朝在我国封建史中占有重要位置,它是我国封建文明最繁荣的时期,形成了影响巨大的唐朝文化圈。同时,随着唐朝的军事、经济的发展繁荣,唐朝的的法律制度也得到进一步完善。唐朝律法继承了隋律《开皇律》,还在其基础上加以完善各项法律制度。唐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颁布的《永徽律书》(简称唐律)是唐代法典的最高点,同时也是我国封建时代制定并保存下来的一部最完善的封建法典。唐律对后世影响极大,后世封建王朝基本上沿用唐律。我就对唐朝法律制度中的婚姻制度加以论述。

一唐朝婚姻制度的概述(建议换为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起源)

唐朝作为我国古代最强大、最开放的朝代之一。它的婚姻制度也具有其他朝代所没有的特性。相对其他王朝唐朝婚姻关系具有极大的自由和开放性。和今天的婚姻开放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同时作为封建王朝,肯定具有封建性。但相对我国漫长的封建时期,其也属特例了。(这一段在本部分中没有作用)

1婚姻制度的起源发展

婚姻制度是法律制度的一种,它是随着法的出现逐渐形成的。在夏商之前虽然有对婚、群婚等婚姻形式,但是并未形成制度。到了私有制才形成了婚姻制度。至今对婚姻制度有文字记载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从甲骨文所反映的信息来看,商代的贵族实际上实行一夫多妻制度。据统计,高宗(武丁)有妻妾多达64人。对妇女来说,只能嫁一夫。①到了周朝“礼”的出现人们开始用礼来对婚姻制度进行约束,对婚姻缔结的形式必须按照“礼”的规定来进行——婚姻关系必需服从“父母之命”经过“媒妁之言”同时经过“六礼”即:纳采、问明、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对婚姻的解除也必须按照“礼”来进行——七出三不去最早出现在周朝,是随着“礼”一起出现,是周礼的重要组成部分。周朝后封建王朝基本沿用。指解除婚姻的大权掌握在男子手中,称为“出妻”、“休妻”。周礼规定,丈夫可以以七种理由休弃妻子,故称“七出”,即:无子、淫佚、不事姑舅、口舌、盗窃、妒忌、恶疾;又称为“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盗窃,去。②

但是有三种情况之一,丈夫不得休弃妻子:有所娶无所归(无娘家可归的),不去;与更三年丧(曾为公婆守孝三年的),不去;前贫贱后富贵,不去;这就是三不去,又称“三不出”。这三项规定主要是维护礼制的需要,但对稳定婚姻起一定作用。《唐律》也大致袭用这些规定,妻子若犯了其中一条,丈夫可以名正言顺地休妻,由己方父母和证人署名即可。但是《唐律》又承袭古代对女子“三不去”的定则,有“三不去”中的任何一条,虽犯“七出”,丈夫也不能提出离婚。③后世虽然对其有小的改动,但是基本上是沿用。

二唐朝婚姻关系缔结

1.关于结婚年龄的问题

在我国历代有两种说法:一种儒家的观点——从人伦道德和子女教育出发禁止早婚。第二种是法家的观点——从人口的增长富国强兵出发提倡早婚。唐朝由于刚刚经过隋朝动荡、战争,人口锐减,所以偏向于法家的观点提倡早婚。

我们来看下唐朝法律对结婚年龄的规定。唐朝初年,由于经过隋朝末年大的社会动荡,人口锐减,到唐高宗李治统治时期,经过了数十年的恢复,全国户口总数才达到三百八十万户,与隋朝兴盛时的八百九十万七千五百四十六户相比,还不到隋朝的一半。在这种“乱离甫尔,户口单弱”的形势下,为了迅速恢复经济,社会需要大批劳动力,唐朝政府必须立即制定增殖人口的政策。唐太宗即位不久,即于贞观元年(627年)下诏说:“昔周公治定制礼,垂裕后昆,命媒氏之职,每以仲春之月,顺时行令……其庶人男女无室家者,并仰州县官人,以礼聘娶,皆任其同类相求,不得抑取。男年二十,女年十五已上,及妻丧达制之后,孀居服纪已除,并须申以婚媾,另其好合。若贫寠之徒,将迎匮乏,仰于亲近乡里富有之家,裒多益寡,使得资送。其鳏夫年六十,寡妇年五十已上,及妇虽尚少,而有男女,及守志贞洁,并任其情,无劳抑以嫁娶。刺史县令以下官人,若能婚姻及时,鳏寡数少,量准户口增多,以进考第。如导劝乖方,失于配偶,准户减少附殿。”这道诏书将唐朝初年的婚姻年龄定在男子年二十、女子年十五已上,必须婚媾。

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年)二月,又对以前的结婚年龄进行了修改,规定:“男年十五,女十三以上,听婚嫁。”将结婚的年龄又提前为男十五,女十三。从上可见唐朝偏于法家观点提倡早婚。④

2.结婚的要件

唐代沿袭了历代封建王朝尊孔尊礼,对于结婚问题必须以“礼”的规定来进行。要确定婚姻关系必须经过父母的同意,有媒人提亲并且备有聘礼才行。自从“礼”出现以来,历代王朝都对女性摧残至深。我们来看下唐朝在结婚上是如何对待女性的。对于女性来说,结婚没有选则的权利,而是在“礼”的桎酷下,婚姻被进行包办。唐朝虽然开放但是想要结婚必须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想要自由恋爱是非常困难的。当然像唐代李林甫设宝窗于厅壁,遇有贵族子弟入内,使六女于窗自选其可意者,这只是特例,是不多见的。大多数还要受礼的束缚。像男女要结为夫妻,必须经过父母和媒人。《诗经》中有关于中国古代的婚姻法制:“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⑤

唐朝和历代王朝相似提倡聘婚制,也就是男方说媒提亲并送上聘礼。唐朝对于婚姻的请求,是以有没有设置婚书或者收没收聘礼为凭证的。而对于聘礼唐律并没有明确的规定,所以聘礼的多少并不影响婚姻是否成立,即使是一片帛、一支笔只要对方收了,那么就代表对方同意这门婚姻了。

3结婚的程序

唐朝沿习历朝婚礼制度,以“周礼”中的“六礼”为其婚姻必走的程序。“六礼”即:纳采、问明、纳吉、纳征、请期、亲迎。首先是纳采,即男方欲与女方结亲,必请媒人前往女方提亲,得到应允后,在准备彩礼前去求婚;问名,即男方请媒人问女方的名字、生日,然后拿者女方的名字、生日去卜卦,看与男方是否相配有无相克;纳吉,是男家算到好挂,然后通知女方家,决定订婚;纳征,

又称纳币,是男家送聘礼到女家,女家收后,订婚成立;请期,男家选择黄道吉日作为婚期,并且同女家商定经过女家同意方可;亲迎,是新郎到女方家迎娶女方。“六礼”完毕,婚姻就成立了。

三.唐朝婚姻制度对婚姻禁忌(建议改成限制结婚条件)的规定

唐律中对婚姻禁忌的规定,到了唐朝以比较完整的法律条文进行了更明确、更严格的规定。这些禁忌一是起于礼的规定从伦理道德上来看,二是从维护封建统治稳定社会出发。

1.同姓不婚

同姓不婚在中国是一个很久的传统禁忌,从周朝起就是这样。姓的起源原来是血统的一种标志,最初,同姓的都有血统关系。所以在同姓之间禁止发生性关系。《礼记》所谓:“合二姓之好”就是这个意思。《礼记?曲礼》说:“娶妻不娶同姓,买妾不知其姓则卜之。”我国古代所以规定同姓不婚,除了出于伦常的理由,还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周朝人们已经认识到近亲结婚不好,这样的结合不利于后代繁殖。同姓不婚的禁忌,在法律上一直保持到封建社会的末期清朝。实际上随着人口的增殖,同姓已经和同宗不同,大量同姓的人未必有血缘关系。但在法律上,仍然禁止同姓结婚。唐朝对同姓结婚的人处徒刑二年。同姓又同宗的加重处分,以奸论罪。唐律:“诸同姓为婚者各徒二年,缌麻以上,以奸论”⑥,妾亦然。不过,这里的同姓实指同宗,所以同姓不婚也就是同宗不婚。这就好像从优生优育的角度来规范了婚姻的缔结。

2.宗姓不婚

唐律:“诸尝为袒免亲之妻而未嫁娶者,各杖一百;缌麻及舅甥妻,徒一年;小功以上,以奸论;妾各减二等;并离之。”

3尊卑不婚

在唐代以前,这方面比较乱,到了唐代,才对此例为禁条,唐律云:“外姻有服属而尊卑共为婚姻,及娶同母异父姊妹,若妻前夫之女者,亦各以奸论。”

4.奸逃不婚

唐律云: “诸娶逃亡妇女为妻妾,知情者与同罪,至死者减一等,离之;即无夫,会恩免罪者不离。”“娶逃亡妇女条”规定:“诸娶逃亡妇女为妻妾,知情者与同罪,至死者减一等,离之。即无夫,会恩赦免罪者,不离。”长孙无忌等疏议对此解释云:“妇女犯罪逃亡,有人娶为妻妾,若知其逃亡而娶,流罪以下,并与同科;唯妇人本犯死罪而娶者,流三千里。仍离之。即逃亡妇女无夫,又会恩赦得免罪者,不合从离。其不知情而娶,准律无罪,若无夫,即听不离。⑨”

5.禁止僧道为婚

道士、女官、僧、尼等在唐代被称为出家人,属于特殊的阶层,依佛、道戒律,不合婚娶。唐代律令中没有关于禁止出家人结婚的规定,但是在唐代关于佛教、道教的法规性文件《道僧格》中,却有这方面的内容。格是唐代一种重要的法律

形式,据《唐六典》卷6的记载,“格以禁违正邪”,是国家的刑法典。关于佛、道的法规《道僧格》迄今已经佚失,《唐六典》卷4“祠部郎中”条保存了唐《道僧格》的部分条文内容,其中记载:“凡道士、女道士……若巡门教化、和合婚姻……皆苦使也。”若僧尼、道士等为人“和合婚姻”,即从中撮合婚姻,就要处以苦使的处罚,如自行娶妻,则更属违背佛教戒律,应处以更加严厉的刑罚。据《新唐书·李叔明传》记载:“衣者蚕桑也,食者耕农也。男女者继祖之重也,而二教悉禁,国家著令,又从而助之……。”从这条史料可以看出,唐代不但佛、道的戒律禁止出家人婚娶,国家的法典中似乎也有禁止性的规定⑦。

当然,唐朝后期,由于社会动荡,也有一些不法的佛、道之徒娶妻生子,过着世俗的生活,据《旧唐书·李德裕传》载,成都“蜀先主祠旁,有鞣村民,皆剃发,若浮屠者,而畜妻子。”李德裕所说的这种现象主要是国家编户百姓为逃避繁重的赋役而假冒出家,并非真正的僧人。

四.唐朝婚姻中男女双方的权利义务

1.男方的权利义务

唐朝是一个封建王朝,它和历代王朝一样是男权至上的社会。在婚姻中的权利多于义务。在婚姻中男方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在婚姻缔结上男方可以随意的娶妾,不需要女方同意。同时可以去嫖妓、寻花问柳。在婚姻解除上男方有休妻的权利。例如:《孔雀东南飞中》女方被男方因不孝顺母亲被休弃。男方对于婚姻的义务只是不违背伦理道德,不能将有“三不去”的妻子休弃。

2.女方的权利义务

女方在唐朝婚姻制度中处于弱势地位,基本上没什么权利。在封建家长制的社会中,婚姻的目的是为了“上已事宗庙,下以继后世”女子在婚姻中充当传宗接代的角色,地位低下。女方必须为男方守节,不能像男子一样出轨。女方要相夫教子,遵守礼法。女方没有离婚的权利,女子的命运掌握在男方手里。

五.唐朝婚姻关系的解除

唐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期,又属于“开放型”社会,其特点不仅表现在政治制度、民族政策、外交关系等方面,而且反应在民间习俗和婚姻制度上。当时女性地位较高,贞操观念淡漠,使唐人婚姻呈现处历史上少有的开放特点。就贞节而言,就像现代社会一样,放任女性,同时在某种程度上放任唐代女性择偶观。唐代婚姻开放的风气首先表现在对择偶自由和美满婚姻的追求上。然后从离婚制度上封建社会的贞操观是指女子不失身或不改嫁,这是对妇女的片面要求。但是唐代女性贞操观淡薄,法律对女性没其他封建王朝那么苛刻。离婚极为常见,例如武则天先为太宗才人,后又成为太子李治的妻子,从上层就如此,在封建社会那种上行下效的社会中,可见离婚、改嫁

不足为奇,也说明唐朝离婚制度的开放。

1.“七出三不去”

七出三不去最早出现在周朝,是随着“礼”一起出现,是周礼的重要组成部分。周朝后封建王朝基本沿用。指解除婚姻的大权掌握在男子手中,称为“出妻”、“休妻”。周礼规定,丈夫可以以七种理由休弃妻子,故称“七出”,即:无子、

淫佚、不事姑舅、口舌、盗窃、妒忌、恶疾;又称为“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盗窃,去。⑧

但是有三种情况之一,丈夫不得休弃妻子:有所娶无所归(无娘家可归的),不去;与更三年丧(曾为公婆守孝三年的),不去;前贫贱后富贵,不去;这就是三不去,又称“三不出”。这三项规定主要是维护礼制的需要,但对稳定婚姻起一定作用。《唐律》也大致袭用这些规定,妻子若犯了其中一条,丈夫可以名正言顺地休妻,由己方父母和证人署名即可。但是《唐律》又承袭古代对女子“三不去”的定则,有“三不去”中的任何一条,虽犯“七出”,丈夫也不能提出离婚。

2.男女双方自愿和离

在唐朝的开放制度下,“合离”即男女自愿离异的,也就是我们今天的协议离婚。这在其他王朝是不可能出现的。只有开放的唐朝才会有。就和第一女皇帝一样是绝无仅有的。在封建王朝男权之上的社会中也仅有开发的唐朝会出现。

3.强制离婚

“义绝”是唐律中首次规定的一种强制离婚,是指夫妻间或夫妻双方亲属间或夫妻一方对他方亲属若有欧打、辱骂、杀、伤、奸等行为,就视为夫妻恩意断绝,不论双方是否同意,均由官府审断,强制离婚。义绝的条件对于夫妻双方而言并不平等,明显偏袒夫家,对妻的要求更严而赋予夫较大的权利。另外法律对于夫妻相犯的处罚也规定得极不平等,原则是夫犯妻从轻,反之从重。当然身份低于妻的妾在家庭中的法律地位更低。

对于违反法律的也要强制离婚。唐律规定“义绝离之”条:诸犯义绝者离之,违者,徒一年。疏议曰:夫妻义和,义绝则离;违而不离,合得一年徒罪。离者,既无“各”字,得罪止在一人,皆坐不肯离者;若两不愿离,即以造意为首,随从者为从。皆谓官司利为义绝者,方得此坐;若未经官司处断,不合此科。还有规定“妻无七出而出之”条疏对属于义绝的行为作了列举式概括: :义绝,谓“殴妻之祖父母、父母及杀妻之外祖父母、伯叔父母、兄弟、姑、姊妹,若夫妻祖父母、父母、外祖父毋、伯叔父母、兄弟、姑、姊妹自相杀及妻殴管夫之祖父母、父母,杀伤夫之外祖父母、伯叔父母、兄弟、姑、姊妹及与夫之鳃麻以上亲、若妻母奸及欲害夫者,虽会赦,皆为义绝。”妻虽未入门,亦从此令。⑨

4.再嫁

唐朝是很开放的封建王朝,唐朝女子的贞操观念十分淡薄。对于改嫁,再嫁都习以为常,不像其它封建王朝那样主张守节,女子守寡至死视为贞洁烈妇。例如: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在未嫁给唐高宗李治之前,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后来才改嫁李治的。皇帝都可以改嫁,在封建社会上行下效的环境下,普通百姓对于改嫁就更没有意见了。

对于唐朝的婚姻制度我认为其有自身的独特所在,虽然唐朝是封建王朝,但是它的婚姻制度不似其它封建王朝保守、迂腐。在婚姻制度上虽然还具有一定封建性,但是却不能掩饰它的开放、自由。

①引自曾宪义主编《中国法制史》

②《礼记》

③参见《唐会要》卷83。仁井田陞《唐令拾遗·户令》认为该条是唐开元二十五年《户令》

的条款,其实该项法令的实旋应在开元二十二年。

④《唐律疏议》卷14

⑤《诗经》

⑥《唐律疏议?户婚》

⑦《唐六典》

⑧《礼记》

⑨《唐律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礼记》

2.《唐会要》

3.《诗经》

4.《唐六典》

5.《唐律疏义》

6.《开元天宝遗事》

7.《道僧格》

8.《仪礼》

9.《婚姻法》

10.唐代民事法律论稿》

11.《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12.《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13.《论唐朝士族与南北朝士族的差别》

14.《论唐代的离婚立法——以”七出”之制为中心》

15.《唐代婚姻制度的研究》

16.唐代主婚人制度和媒约制度的法律观照》

17.《论唐代婚姻制度的双面性》

18.以唐代为例看封建社会母权》

19.曾宪义主编《中国法制史》

20.《唐代婚姻制度的研究》作者管辉发表于中国知网

21.《唐代主婚人制度和媒约制度的法律观照》作者刘玉堂发

表于《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2.《以唐代为例看封建社会母权》作者贾艳红发表于《史学

月刊》2003年第7期。

23.《论唐代的离婚立法——以”七出”之制为中心》作者刘玉

堂陈绍辉发表于江汉论坛。

论唐代婚姻法律制度

唐代婚姻的习俗和其发展的特点 在中国法制史上,唐律集封建法律之大成,居于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作为其内容之一的婚姻法,也是后代各朝婚姻立法的典范,唐律乃至整个中国古代社会制度,在婚姻家庭法律领域所推崇和维护的伦理道德,对于家庭关系的稳定,整个社会秩序的安定,产生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它的立法指导思想、内容不仅有时代特色,而且深刻影响了后世,当代对唐代婚姻立法成功经验的启示与局限性的认识,对我国正在进行的婚姻立法也可提供历史明鉴,也可使我们更好地完善和实施我国的婚姻法律制度。 一、唐代法律制度的历史地位 唐代是我国历史发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其经济、政治、文化都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唐代的律令制度是秦汉以来国家制定法发展之集大成,也是中国封建法律最为成熟的阶段。律疏是汉代以来法律学发展的结晶,堪称中国古代法律的典范。唐律、疏律对后世法典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终南宋(1279年)之世,一直作为现行法延续实施。因此,唐律是中国古代一部有着承前启后作用的法典。唐代的律令制度对于古代周边国家也产生了重要的影相关响。日本以及当时的朝鲜半岛的高丽、百济、新罗三国受唐代法律的影响更为深远。笔者对唐律在婚姻方面的立法思想和相关规则进行探究。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法律最为成熟的时期,唐律是我国保留下来的较完备的古代成文法,其主要特征是体现了礼与法的完美结合。“礼教”伴随着中国几千年历史文明的发展,在当今社会中仍有存留,并深刻影响着每一代中国人。 二、唐代婚姻法的主要内容 隋唐时期的中国古代婚姻家庭法律制度,经过绵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已经成熟和完 备。 (一)结婚年龄的规定 据记载,唐代曾先后有过两次关于结婚年龄的诏令,第一次是在贞观元年(627年),唐太宗即位不久,即下诏令:“其庶人男女之无家者,并仰州县官人以礼聘娶,皆任同类相求,不得抑取。男年二十、女年十五以上……并须申以婚媾,命其好合。”规定的年龄为男年二十、女年十五以上必须婚媾;第二次是在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唐玄宗发布了一条新的诏令:“男年十五、女年十三以上,听婚嫁。”将以前的结婚年龄提前为男年十五、女年十三以上。唐太宗的诏令中“须”申以婚媾即应该婚嫁,对于婚聘年龄的规定具有强制性,这在唐朝初年那种特殊形势下,实行早婚制度对解决劳动力短缺、稳定社会秩序有着积极意义。延至唐玄宗时期,人口的急剧增长,人多地少的问题使得当政者有必要采取某些措施以抑制人口的过快增长。而唐玄宗颁布诏令为结婚设置一个许可年龄的限制,可能正是减少人 口的措施之一。 (二)基本原则 “父母之命,媒约之言”是我国古代婚姻法的一项重要原则。“媒妁之言”是中国古代男女婚配的先行条件。由此可见,“媒妁之言”与“父母之命”自古是婚姻缔结的必备条件,唐代也

唐朝结婚典礼礼仪

唐朝结婚典礼礼仪 “采择之礼”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顾名思义,媒,指谋合二姓之人;妁,指斟酌二姓之人。现今多数是新人双方自由恋爱。但也有多数是相亲介绍。 “问名之礼” 男方遣媒人到女家询问女方姓名,生辰八字。取回庚贴后,卜吉合八字。唐朝婚礼采取这种形式,看双方八字是否合,觉得可以,便可进入下一个环节。 “纳吉之礼” 男方问名、合八字后,将卜婚的吉兆通知女方,并送礼表示要订婚的礼仪。也要行奠雁礼。也是下正式婚书。有一整套签字等等程序。现在大概算是登记以及婚前财产公正程序。 “纳征之礼” 纳征,也叫纳币。通俗一点,就是送聘礼。各代价码是不太一样的。早期,用帛淄,然后金,银,不一而足。送过财礼,下来就是请期。算好良辰吉日,就准备娶新媳妇过门。然后即是最重要的一步。 “迎亲之礼” 简而言之就是新郎亲自迎娶新娘回家的礼仪。新郎亲迎,古代是要御车至女家,傧相赞引拜其岳父母以及诸亲。里头礼节一

套,然后迎新娘出来上车,新郎御轮三周,先归。新娘乘后车,女家亲属数人伴送,称“送亲”。 注意事项 其一,却扇,古时,新妇多用扇遮脸,需待交拜后去之。称为“却扇”,和前面说过的催妆诗一样,男方也要做却扇诗。其二,合髻,也称作“结发”,象征夫妻和睦,永结同心。“结发”的具体操作方式历代不同。秦汉时的“结发”,就是新郎亲手解去新娘在娘家时所结的许婚之缨,即系头发的彩带,重新梳理头发后再为之系上。此外,还有若干禁忌,比如,揭盖头,一定要用秤杆,用手不行的,龙凤花烛,一定要成双,而且终夕不能熄灭,经常看见影视剧这样的情节,新郎甲一口吹灭了蜡烛,拥新娘乙入帐中,这在古人说来,就叫野合。 大唐婚礼 唐代婚姻大多仍须经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但男女双方并非唯命是从,任人摆布,而是有着一定的自主挑选。受六朝遗风影响,注重门第仍是唐代婚姻的重要观念,讲究门当户对。同时,在社会开放的大环境下,贞节观念比较淡簿,离婚再嫁比较平常,一些妇女至有三嫁、四嫁者,他如未婚少女私结情好,有夫之妇另觅新欢者也不乏其人。唐代盛行厚葬之风,且愈煽愈烈,上自皇室王公、百官勋臣,下至闾阎百姓,无不如此。

古代结婚礼仪

古代结婚礼仪 古代结婚礼仪 一、古代婚礼基本流程: 主要分为婚前礼和正婚礼。 婚前礼: 1. 说媒 封建社会男女“授受不亲”,强调“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男女双方一般都要经人从中说合,才能“结丝罗”,“谐秦晋”,“结连理”,“通二姓之好”。这种说合,就叫“说媒”。建国之后,“说媒”曾改称为“做介绍”,做这种说合工作的人,被人们雅称为“月老”,俗称为“媒人”,后来改称为“介绍人”。媒人还被称为“红娘”。 2. 看亲 古代女子往往“生在深闺人未识,是妍是媸无人知晓”。经媒人说合后,男方往往提出看一看的要求。这种由男方在媒人的副食下到女家作初次访问的,称之为“看亲”。雅称“相亲”。 3.过礼 “看亲”、“看当’、之后,要履行订婚手续,俗称“过礼”。“过礼”的第一步合八字,是由媒人把男方的生辰八字送到女方,女方的生辰八送到男方,有些迷信的父母,自认为是对儿女的婚事负责,往往在接到红帖之后要请算命先生推算一下,看双方的“生辰八字”是否相合,如果不合婚事就要重新考虑。好在现代人多半不相信这一套了,所以即使交换红帖,往往也只不过是一种形式而已,有的甚至连换帖的形式都免了。“换帖”、“合八字”之后,媒人要选个好日子,带男方去“过礼”订婚。“过礼”是大事,一般嫁娶的主动者(无论男女要向另一方送一笔重礼,礼物至少要包括猪肘子一个,酒一对,鸡鸭各一,给对方父母的衣料各一套。鞋袜各一双,包封一个,给姑娘的东西若干。包封里封多少钱、给姑娘一些什订婚礼物,一般都在事先由媒人同双方分别协商好,不能由男方(或女方)给多少算多少。当然,男方或女方父母也应该尽量替对方着想,力求节俭一些。 正婚礼: 中国古代讲究三书六礼 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纳吉(过文定)时用。 礼书:过礼之书,即礼物清单,详尽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纳征(过大礼)时用。迎亲书: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 纳采:古时婚礼之首,属意女方时,延请媒人作媒,谓之纳采,今称“提亲”。问名:男方探问女方之姓名及生曰时辰,以1、吉兆,谓之问名,今称“合八字”。纳吉:问名若属吉兆,遣媒人致赠薄礼,谓之纳吉,今称“过文定”或“小定”。 纳征:奉送礼金、礼饼、礼物及祭品等,即正式送聘礼,谓纳征,今称“过大礼”。请期:由男家请算命先生择日,谓之请期,又称“乞日”,今称“择日”。 亲迎:新郎乘礼车,赴女家迎接新娘,谓之亲迎。 安床:择定良辰吉日,在婚礼前数天由好命佬将新床搬至适当位置。然后,在婚礼之前,再由好命婆负责铺床,将床褥、床单及龙凤被等铺在床上,并撒上

2结婚礼仪

结婚礼仪 铺床 巧媳妇,喜洋洋。咱给新人来铺床。 褥子新,被子光。恩恩爱爱幸福长; 被子光,褥子新,白头偕老不离分。 被子宽,褥子长,生个后代状元郎; 褥子长,被子宽,生个娃娃做大官! 一铺金来二铺银,麒麟送子喜盈门。 三铺床是桃花园,恩爱夫妻一百年, 四铺铺上四季财,金银财宝滚滚来, 五铺六铺来致富,七铺八铺堆金库, 九铺天长又地久,十铺好运年年有。 大枣红,花生香,喜庆糖果撒床上。 桂圆栗子都上床,新媳妇明年就当娘; 水果糖果撒满床,生活甜蜜又吉祥。 一撒长年富贵,二撒金玉满堂。 三撒三元及第,四撒龙凤呈祥。 五撒五福临门,六撒子孙满堂。 七撒万事如意,八撒家业兴旺。 九撒平安昌盛,十撒地久天长。 撒帐以红枣、花生、桂圆、栗子等为不可或缺之抛撒物,就是巧妙地借用了“早(红枣)生(花生)贵(桂

圆)子(栗子)”的谐音。因为新人是坐在床上帐内接受祝愿的,所以“撒帐”之夜的受孕,亦称“坐床喜”,表示着对此应验。其他如玉米、谷粒、芝麻、赤豆等物,也无不蕴含着催生繁殖的文化涵义。 迎亲仪式 各位亲友、各位来宾: 1、入府:百鸟朝凤凤求凰,龙凤呈祥喜洋洋,古有唐寅点秋香,今天xx要迎娶x姑娘。庭院已为新人扫,府门始今向君敞。有请x府家人前面引路,让x公子去叩启x姑娘的闺阁之门。 2、入阁:严严实实一道门,隔开一对心上人。闺 阁门,紧紧关,快用红包敲门砖。 3、献花:xx先生,现在你对面的就是你梦中常见, 但只有梦醒之后才能找到的心上人。请你将手中的这束世界上最美丽的鲜花献给你心中最高贵的女神!双手擎花单膝跪,献上一束红玫瑰,发誓真心呵护你,让您终生都富贵。亲爱的,嫁给我吧。(略)有请新郎给新娘戴上新娘花。新娘戴花,花开满地,地久天长,长命百岁,岁岁平安,安康美满……4、交换婚戒:接下来,伴娘为新郎新娘献上结婚戒指,请新人交换结婚信物,彼此将戒指戴在对方左手的无

婚姻家庭继承法作业答案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婚姻家庭继承法作业答案 篇一:20XX-20XX年婚姻家庭继承法网上练习题汇总(含答案) 婚姻家庭继承法网上练习题汇总(含答案) 第四章结婚制度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3分*13=39分) 1.现代各国法律大都规定了禁止近亲结婚,()原因是最主要的。 A.优生b.伦理c.道德D.政治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法律拟制的血亲同样适用禁婚亲的规定 b.我国《婚姻法》禁止姻亲之间结婚 c.“同姓不婚”的婚姻制度和习惯已完全不符合社会变化的客观情况 D.各国立法都普遍禁止直系血亲结婚 3.甲男的母亲是乙女的姨母,甲男和乙女均已达到法定婚龄,且均无禁止结婚的疾病,二人要求结婚,依照我国

现行法律()。 A.可以结婚b.不得结婚 c.女方实施绝育手术后可以结婚D.女方超过50岁可以结婚 4.“未婚夫妻”之间存在什么样的法律关系?() A.婚约关系b.夫妻关系 c.同居关系D.一般社会关系,不具有法律意义 5.按照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1994年2月1日民政部《婚姻登记管理条例》公布实施以后,男女双方未办结婚登记手续即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符合结婚实质要件,补办了结婚登记的,婚姻关系的效力()。 A.从双方补办结婚登记手续时起算 b.从双方均符合婚姻法所规定的结婚的实质要件时起算 c.从双方共同生活时起算 D.从双方起诉离婚时起算 6.没有配偶且没有婚姻障碍的一男一女以夫妻互待同居生活的,如果当事人向法院起诉请求解除同居关系的,人民法院()。 A.按解除同居关系处理b.按离婚处理 c.不予受理D.有子女的按照离婚处理 7.我国对无效婚和可撤销婚均采取的态度()。

中国历代婚姻家庭制度

中国历代婚姻家庭制度 婚姻家庭制度是指被一定社会所公认并被人民普遍遵循的婚姻家庭关系的规范统体系。婚姻家庭制度是社会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社会制度的共性。 由战国起,经秦汉至唐,中国封建社会由发端而至鼎盛。婚姻家庭制度作为封建社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得到了比较全面的发展和巩固。“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君为臣纲”相提并论,成为封建社会婚姻家庭生活中的最高准则。“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包办强迫婚姻,家长权、父权和夫权三位一体、男尊女卑、有严格宗法等级制度的家礼,宗祧、爵位的嫡长子继承制,以及以“出妻”为主要方式的专权离婚,构成了中国封建主义婚姻家庭制度的主要内容。 (1)婚姻制度 中国封建社会实行以聘娶婚为方式的包办强迫婚姻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婚姻当事人自身婚姻须听凭家长、父母做主,家长、父母对子女婚姻拥有不可争辩的主婚权和支配权,婚姻的成立则须通过媒人从中中介。秦律、汉律、唐律等一切封建法律都确认这种婚姻制度的合法性。唐律规定,卑幼①不依家长私自婚娶的,要罚受杖一百,同时对主婚人也要依律科刑,甚至连媒妁也会受到追究。由此可足见婚姻包办强迫的专制程度。 聘娶婚既然是一种根据父母的意志,通过媒妁致币帛通问,以合二

姓之好的一种婚姻成立方式,所以,资财也就成了婚姻缔结的重要条件。唐律就规定,结婚须实行“以聘财为信”的送财礼制度,从而使结婚成为买卖交换的一种形式。唐律甚至还规定,即使没有正式签订婚约,但只要接受了聘礼,“聘则为妻”,婚姻关系就应当得到确认,与签订婚书一样具有婚约的性质。 公平地说,包办强迫婚姻在秦汉至唐的封建社会上升时期还尚未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特别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儒术的独尊地位被冲垮,又由于这是一个汉民族和各少数民族大融合的时期,婚嫁相对两汉来说要显得自由些,男女青年在择偶问题上也有一定的自主权。据《晋书·王濬传》载,平吴名将王濬年轻时任河东郡从事。州刺史徐邈的女儿有才能,“择夫未嫁”,徐邈就将手下佐吏召集议事,让女儿在帘内暗暗挑选,徐女看中了王濬,告诉了一旁的母亲,徐邈遂将女儿嫁给了这个小吏。有时,男女双方相爱私通,也允许成婚。《晋书·贾充传》和《世说新语·惑溺》都记载了西晋时韩寿“偷香”的故事。韩寿貌美,是司空府里的小吏。司空贾充的女儿贾午自见到韩寿后,就爱上了他。韩寿从贾午婢女口中得知了小姐的思恋之情,遂约期“逾墙而入”,私会贾午。贾午连皇帝赐给父亲的奇香,也偷偷当作信物赠给了情人。贾充发觉后并未大事声张,而是将女儿正式嫁给了韩寿。这段史实与后世《西厢记》情节颇近,不同的是,《西厢记》中老夫人得知真情后仍不肯将莺莺嫁给张生,而贾充却成全了这段姻缘。 (2)家族制度

从唐代的婚姻状况看妇女的社会地位

从唐代的婚姻状况看妇女的社会地位 网络教育学院05(2)历史专业李拴昌 内容摘要: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又是“开放型”社会,表现在许多方面,妇女的社会地位相对较高,可从婚姻制度、婚俗文化、妇女的婚姻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得到表现,再结合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一步探讨妇女地位相对较高的原因。 关键词:唐代、婚姻状况、妇女、地位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男尊女卑观念一直占主导地位,妇女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压迫,地位极其低下。相对而言,唐代妇女是幸运的。她们处于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又属“开放型”社会,其开放特点不仅表现在政治制度、民族政策、外交关系等方面,而且反映在民间礼俗和婚姻制度上。她们受到的封建束缚和压迫相对较少,一改过去哭不露齿,站不依门,行不露面的传统,社会地位相对较高。她们拥有广泛的权利:参政权;受教育权;财产继承权;家庭成员的决定权;家庭事务的管理权;自我意愿的决定权;婚姻的决定权(包括初婚决定权、离婚决定权、再婚决定权)。下面我就唐代的婚姻制度、婚俗文化、妇女的婚姻生活和社会生活,谈谈唐代妇女的社会地位,不妥之处敬请各位前辈不吝赐教,愚生将感激不尽。 一:唐代的婚姻法律制度和婚俗文化 法律是在阶级社会中产生并用来调整人和人之间关系的一种强制力量,我国几千年来有关婚姻、家庭的法律经历了一个很长的发展过程。在秦朝,秦律已经有了对婚姻、家庭问题的简单规定。到了唐朝,封建社会进入了全盛时期,法律也趋于完善,唐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颁布的《永徽律疏》(简称唐律),它得古今之平,在中华法系中堪称最为完美的一部封建法典。其中,对于婚姻制度的规定,在结合礼教的过程中,兼顾社会生活和民风民俗,将情礼法恰当结合,

和亲公主

细君公主:第一个远赴西域的和亲公主 汉武帝时,经卫青、霍去病的打击,匈奴远走漠北。后来,汉武帝采取迂回战术,积极打通西域,实施“远交近攻”的策略,联合西域各国夹击匈奴。势力强大的乌孙国,成了汉朝主要的争取对象。 乌孙国原居住在祁连山附近,后被匈奴赶到今新疆温宿、伊宁一带,与匈奴一向是世仇。于是,汉武帝派遣使者到乌孙国,表示愿送公主下嫁,结为兄弟之邦,共制匈奴。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汉武帝封江都王的女儿细君为公主,下嫁乌孙国王昆莫。细君容貌美丽,气质高贵,乌孙国王喜出望外,封她为右夫人。但匈奴单于也极力拉拢乌孙,昆莫迫于压力,娶了一名匈奴公主为左夫人。 长在深闺、锦衣玉食的细君自然比不上匈奴公主适应塞外的生活。匈奴公主挽弓射箭,策马扬鞭驰骋草原。细君公主则度日如年,只能将满腔愁绪化成一首悲歌,整天抱着琵琶诉说思乡之情。 两年后,昆莫一病不起,由于他的儿子已死,由孙子岑陬继承王位。按当地习俗,子孙要继承祖父的妻妾。细君公主无法接受,向汉武帝请求归国,汉武帝答复说:“在其国,从其俗。”无奈之下,细君公主只得含悲忍辱再嫁岑陬。三年后,细君为岑陬生下一女,终于因为产后失调,再加上心绪难平,不久便忧伤而死。 解忧公主:中国历史上贡献最大的和亲公主约公元前104年,汉武帝选派楚王刘戊的女儿解忧公主嫁给乌 孙王岑陬。

岑陬暴毙之后,王位由岑陬的族弟翁归靡继承,此人身材肥胖,乌孙人称其为“肥王”。按照习俗,肥王娶了解忧。由于性情相投,解忧与肥王恩爱异常,并生下了元贵靡、万年、大乐三位王子。肥王对解忧关怀备至,言听计从,从而也拉近了汉廷与乌孙国的密切关系,双方信使往还不绝于途。这大大激怒了匈奴单于,双方关系紧张,一 触即发。 公元前71年,匈奴单于发兵威胁乌孙国,要他们献出解忧公主,并和汉廷断绝一切关系。面对匈奴人的欺凌,肥王与解忧大为震怒,火速遣使邀请汉朝出兵,分进合击对付匈奴。汉朝立即兵分五路进击,同时又派人赴乌孙督战。匈奴大败,从此一蹶不振,汉朝北方边疆得到了一个较长时间的安定。汉廷与乌孙的关系也更加密切,解忧的地 位如日中天。 后来肥王一病不起,王位归还了岑陬的儿子泥靡,因暴虐天道而被称为“狂王”。解忧依俗又下嫁给狂王。后来王族内乱,汉朝派人率兵进乌孙进行军事干预,平息了内乱,解忧长子元贵靡做了大国王。 解忧公主从汉武帝太初年间远嫁乌孙,在西域生活了50多年,四朝三嫁,在其长子及幼子相继病死后,上书宣帝表示“年老思故乡,愿得骸骨归汉地”,情意哀切,甚为感人,宣帝便派人把她接了回来。 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年已七十的解忧终于回到长安。 昭君:最善良的和亲公主 王昭君(约前52年—约15年),名嫱,字昭君,汉族,南郡秭

关于婚嫁的礼仪

关于婚嫁的礼仪 关于婚礼的礼仪 婚前礼 是在婚姻筹划、准备阶段所举行的一些仪节。 在古代封建社会,婚姻取决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纳采 是男方向女方正式求婚的第一步。 在双方约定进行“纳采”礼的这一天,男家派出的媒使手捧一只活雁作为贽见礼物,最初用活雁作为贽礼,即取雁为候鸟,秋南飞而春北归,来去有时,从无失信来作为男女双方信守不渝的象征;又取雁飞成行,止成列,以明嫁娶必须长幼有序,不能逾越的意思。 催妆 是男家派人携礼催请女家及早为新娘置妆的仪节。宋代,亲迎前三日,男家送催妆花髻、销金盖头、花扇等物至女家,女家则答以金银双胜御、罗花璞头、绿袍、靴等物。 送妆 是亲迎前数日,女家派人将嫁妆送至男家的仪节。嫁妆往往用箱笼装着,也有人家为炫耀陪嫁,将嫁妆用方桌一一铺开,排成一个纵队浩浩荡荡地送至男家。 铺房

是女家派人至男家铺设新房的仪节,有时和送妆同时进行。宋代,亲迎前一日,女家派人至新房铺设帐幔、被褥及其它房内器皿,并且备礼前来暖房。然后以亲信妇人或从嫁女使看守房中,不许外人进入,以待新人。铺房人必须是福寿双全、家境富裕的“好命婆”,以取吉祥。现代有些地方还流行此俗。 亲迎 是新郎亲往女家迎娶新娘的仪节,也是古今婚礼中最为繁缛隆重的仪节 花轿 在迎归男家的路上,前呼后拥,好不气派:最前面的是开道的,紧随的是执事的、掌灯的、吹鼓奏乐的,然后才是新娘的花轿。沿路吹吹打打,呈现出一派喜庆景象。花轿迎至男家,邻人乡亲还要索取吉利钱,谓之“拦门”:送亲者以铜钱向空中扬撒,儿童争着去抢,叫做“撒满天星”,另有一个手执花斗,将所盛之谷物、豆子以及金钱、果子等物望门而撒——据说是用以禳避阻挡新妇进门的煞神——称为“撒谷豆”。下轿了,但双脚不能履地,只能履青布条、毡席或麻袋。后来也有使女家亲戚中力气较大者抱新娘下轿登床的,演变至今,已成为娘家小舅子抱新娘上轿、下轿的了。 拜堂 是新娘过门后拜见天神地祗、男家祖宗、公婆亲戚及夫婿的仪节。 合酒 古往今来,酒筵几乎是每对新婚夫妇行婚礼时必不可少的仪

唐代婚姻制度及其限制的法理思考

论文摘要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唐律被称为封建法制的典范,而其中的婚姻制度更是独具特色,即具有一定的包容性,又具有极大的开放性。本文阐述了唐代缔结婚姻和解除婚姻的制度及其限制性规定,凝练出唐代婚姻是礼律融合的产物、受民族互化融合的影响、唐代妇女法律地位进一步提升等观点。本文认为通过研究唐代婚姻制度及相关法律关系的变革,对于完善我国当代的婚姻制度,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下的和谐婚姻制度无疑具有重要启示。 论文关键词唐朝缔结婚姻解除婚姻 唐代的婚姻制度代表了中国封建社会婚姻家庭立法的成熟时期,无论是法律内容、立法技巧,还是法律形式、调整手段,都比以往历史时期的法制成熟与完善。唐代的婚姻制度一方面继续体现礼法融合的特点,另一方面又呈现出婚姻开放性的特点。这些不仅对中国后世影响深远,同时对日本、缅甸等周边的国家和地区也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 一、唐代缔结婚姻的法律制度 在婚姻的缔结方面,唐代承袭着旧有的礼制,遵从“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实质要件,传统的“六礼”程序是成立婚姻必备的形式要件。同时,在婚姻缔结方面,唐代的《唐律疏议》中还有“嫁娶违律”和“违律为婚”的禁止结婚情形。 (一)实质要件 第一,缔结婚姻须符合“一夫一妻”制度。在封建时代的上层社会,一夫一妻制更多的表现为一夫一妻多妾制,唐朝的婚姻制度也不例外。唐《贞观令》规定:贵族官僚除正妻外,侧室也各分等级。《唐律疏议》规定:“有妻者不得复娶妻,违者徒一年”、“不得乱妻妾位,违者处徒刑”。 第二,缔结婚姻须遵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唐律疏议》确立了父母及尊长享有主婚权。规定“男不自专娶,女不自专嫁,必由父母”;又规定:“为婚之法,必有行媒”,可见,唐律已正式将行媒规定为婚姻成立的法定要件。《唐律疏议》还规定“诸嫁娶违律,祖父母、父母主婚者,独坐主婚……媒人各减首罪二等。”由此可见,媒人在成立婚姻关系中处于重要地位,需要承担仅次于主婚人的法律责任。 第三,缔结婚姻须遵循“同姓不婚”。中国自古同姓不为婚,这一原则同样为唐律所秉承,《唐律疏议》规定:“诸同姓为婚者,各徒二年。”但对于同宗异姓,则不在禁例;原本同姓,被皇家赐予他姓,众所共知者,属在禁之例;即使对音同字异之姓,如“许”与“徐”之类,都不得为婚。唐朝禁止同姓为婚,是为防止辈份混乱,维护礼所倡导的伦理道德。 (二)形式要件 唐代缔结婚姻需要履行“立私约”、“报婚书”和“六礼”程序。 “立私约”是男女双方尊长缔结婚姻关系的口头协议,包括对对方生理或其他方面一些缺陷的认可。“报婚书”是双方尊长以书面形式提出和答应订立婚姻关系。唐律规定,已报婚书的许嫁女不许反悔,悔者受杖六十的处罚。而男家自悔无罪,仅不能追回聘财,可见婚书对男女双方的约束是不平等的。“六礼”程序,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纳采”,是指男家委托媒妁以雁为礼物,向女家求婚,《仪礼·士昏礼》:“昏礼,下达纳采,用雁。”“问名”,指男家请媒妁求取女方姓名、生辰等情况,向宗庙卜问婚配吉兇。“纳吉”,是男家将卜问所得吉兆通知女家,唐朝的纳吉主要是将“报婚书”送达女家,女家答书许讫。“纳征”,是男家向女家送交聘财,正式订婚,《仪礼·士昏礼》孔颖达疏:“纳征者,纳聘财也。征,成也。先纳聘财而后婚成。”唐高宗时期曾规定根据官品高低缴纳不同数量的聘财,庶人则以礼而行。“请期”,即请定婚期,择取吉日成婚,《仪礼·士昏礼》:“请期用雁,主人辞,宾许告期,如纳征礼。”最后一个程序是“亲迎”,即成婚之日,男方亲自前往女家迎娶。经过“六礼”程序,男女双方缔

唐朝10余位和亲公主的不同命运

唐朝10余位和亲公主的不同命运 据有关资料统计,唐朝21位皇帝有200余位公主。作者在《唐史演义》中着重描写了10余位皇帝及其宗室公主,为了大唐北方疆界的安全,听从父(兄、舅)之言,放弃高贵、尊宠、安逸、自豪的宫廷生活,放下清高身价,远嫁奚、契、吐、回(鹘)纥族首领,在蕃地以各种方式,为国家、民族利益默默奉献。她们不单单是唐蕃和亲的工具,也是唐代民族战线上的“勇士”。她们下嫁后,命运各不相同,有的封为王后,有的多次改嫁,有的当过俘虏,有的不久被害他乡。他们的事迹既让人感动,又使人悲伤。听皇帝之命,愿意和亲下嫁吐蕃的文成公主文成公主为唐高祖李渊堂侄。公元640年奉唐太宗李世民之命和亲吐蕃,将江夏王李道宗(李渊堂侄)之女文成公主下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在吐蕃生活了四十年,地位很高,一直备受尊崇。文成公主成功铸造了一位当时唐朝与土蕃友好关系的像征人物,她的事迹耳熟能详,闻名天下。制造骗局,讨价还价,许嫁悔嫁西突厥的新兴公主唐太宗李世民第15女,曾被许嫁和亲西突厥,后取消和亲,贞观十六年(642年),西突厥薛延陀部落的真珠可汗来唐廷求婚,这时,唐太宗的大将契苾何力被薛延陀俘虏,唐太宗为了换回契苾何力,同意以新兴公主和亲西突厥。真珠可汗放回契苾何力后,契苾何

力过河拆桥,劝说皇帝不要和薛延陀和亲,那样只会增强薛延陀的威望。唐太宗于是要求真珠可汗亲自到灵州迎亲,以杂畜十万作为聘礼。由于对方运送聘礼中途遇到暴风雪,牲畜冻毙走失过半。贞观十七年(643年),唐太宗以聘礼不足为由,取消与薛延陀真珠可汗的和亲,命新兴公主下嫁长孙曦。见《唐史演义》132、133、134页奉皇舅旨意,为舅和亲,下嫁契丹奚部兄弟首领的固安公主固安公主辛氏,为唐玄宗李隆基从外甥女。开元三年(公元715年)奚首领饶乐郡王李大酺复来附唐,玄宗封其为饶乐郡王,并以固安公主下嫁于他。公元720年,李大酺与契丹可汗争突中死亡,其弟李鲁苏代立,玄宗又许固安公主为李鲁苏之妻。后来玄宗得知固安公主为庶出,大怒,即令其与李鲁苏离婚,再将唐中宗李显的孙女东光公主韦氏下嫁李鲁苏。见《唐史演义》45回330页。顺从皇舅羁縻,为控制笼络契丹下嫁的东华公主东华公主为唐玄宗李隆基外甥女。李邵固被封为契丹首领后,公元725年玄宗为了与契丹和亲,将外甥女陈氏封为东华公主,加封为广化王,嫁给了契丹首领李邵固,博得了邵固的感恩与信任。公元730年,李邵固被可突於杀死后,东华公主逃奔地处河北的平卢军,由平卢军护送回到长安。见《唐史演义》45回330页皇上收纳外蕃,许嫁奚契而被害的静乐公主、宜芳公主平庐节度使安禄山出兵侵掠奚契丹,契丹首领李怀秀,奚首领李延宠,

中国传统婚礼习俗

中国婚礼习俗中国婚礼文化中国婚礼的习俗有哪些,婚礼中国!中国婚礼习俗仪式,中国婚礼流程,婚礼,在中国原为“昏礼”,属于汉族传统文化精粹之一,是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古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所以会在黄昏行娶妻之礼 婚礼,在中国原为“昏礼”,属于汉族传统文化精粹之一,是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古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所以会在黄昏行娶妻之礼;基于此原因,夫传统中式婚服(明制)妻结合的礼仪称为“昏礼”。昏礼在五礼之中属嘉礼,是继男子的冠礼或女子的笄礼之后的人生第二个里程碑。 中国的婚礼可分为三个阶段﹕礼,即「订婚」正婚礼,即「结婚」或「成婚」的礼仪,就是夫妻结合的意思婚後礼,是「成妻」、「成妇」或「成婿」之礼,这表示了男女结婚後的扮演的角色在中国传统的结婚习俗里,婚前礼和正婚礼是主要程序,这些程序都是源自周公的六礼。 中国传统婚礼,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以及独具风格的传统喜文化特征,亚洲婚礼文化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时代变迁尽管有些礼仪已经逐渐淡出,但保留下来的精髓依然独具魅力. 中式传统婚礼源于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累,中国人喜爱红,认为红是吉祥的象征.吉祥.祝福.孝敬成为婚礼上和主旨,几乎婚礼中的每一项礼仪都渗透着中国人的哲学思想. 传统中式婚礼习俗 1. 三书:按照中国传统的礼法,指的是礼聘过程中来往的文书,分别是“聘书”——订亲之书,在订婚时交换:“礼书”—礼物清单,当中祥列礼物种类及数量,过大礼时交换:“迎书”——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接新娘过门时用。 2. 六礼:是指由求亲到媒到迎娶,完婚的手续。分别为“纳采”——俗称说媒,即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应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去求婚:“问名”——俗称合八字,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纳吉”——即男方家卜得吉兆后,备礼通知女方家,婚事初步议定“纳征”——又称过大礼,男方选定吉日到女方家举行订婚大礼:“请期”——择吉日完婚,旧时选择吉日一般多为双月双日,不喜选三,六,十一月,三有散音,不选六是因为不想新人只有半世姻缘,十一月隐含不尽之意。“亲迎”——婚礼当天,男方带迎书亲自到女方家迎娶新娘。 3. 安床:在婚礼前数天,选一良辰吉日,在新床上将被褥,床单铺好,再铺上龙凤被,被上撒各式喜果,如花生,红枣,桂圆,莲子等。意喻新人早生贵子。抬床的人。铺床的人以及撒喜果的人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好命人”——父母健在,兄弟姐妹齐全,婚姻和睦。儿女成双,自然是希望这样的人能给新人带来好运。 4. 闹洞房:早时规定,新郎的同辈兄弟可以闹新房,老人们认为“新人不闹不发,越闹越发,”并能为新人驱邪避讯,婚后如意吉祥。

封建社会婚姻家庭制度的基本特征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封建社会婚姻家庭制度的基本特征 篇一:婚姻家庭法简答题复习 婚姻家庭法简答题复习 1什么是婚姻、家庭的法律概念?它与婚姻家庭的一般概念是什么关系?2婚姻家庭的自然属性在立法上有哪些反映? 3如何认识婚姻家庭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4私有制社会中的一夫一妻制有哪些共同特征?其根源是什么?5简述婚姻家庭的历史类型。 6简述当代资产阶级国家婚姻家庭立法的发展趋势。 7简述20XX年婚姻法修正案的立法重点。 8为什么说中国古代的礼是婚姻家庭法的重要渊源? 9什么是婚姻家庭制度?它与婚姻家庭(婚姻家庭关系)在概念上有何区别?10简述罗马亲属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 地位。 11简述法律、道德、宗教对婚姻家庭制度作用的方式特点。12中国封建主义婚姻家庭制度的社会根源是什么?

131950年《婚姻法》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14简述1950年婚姻法的任务和作用。 15简述我国封建社会早婚制度的社会原因。 16中国的封建主义婚姻家庭制度有哪些主要特征? 17简述经济基础和婚姻家庭制度的关系。 18私有制社会的婚姻家庭制度与社会主义婚姻家庭制度有哪些本质区别? 参考答案 1答:从法学的角度来说,婚姻是男女双方以永久共同生活为目的,以夫妻间的权利义务为 内容的结合;家庭是共同生活的,其成员间互享法定权利、互负法定义务的亲属团体。上述法律概念是以婚姻家庭的一般概念为基础的,两者在实质上是一致的,婚姻家庭关系一经法律调整,便成为婚姻家庭法律关系。上述法律概念就是针对作为法律关系的婚姻家庭而言的,所以特别指出这方面的权利义务问题。 2答:婚姻家庭的自然属性在立法上有着明显的反映,如确定法定婚龄必须考虑人的生理发育程度;基于优生的理由必须禁止一家范围的血亲结婚;以缺乏性行为能力作为禁止结婚的条件或离婚的理由;以出生作为父母子女关系赖以发生的法律事实等。3答:婚姻家庭的自然属性,是指婚姻家庭这种社会关系赖以形成的自然条件,如男女两性的生理

论唐代和亲政策的历史作用 - 中国古代史

论唐代的和亲政策及其影响 李晓哲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西安,710062 ) 摘要:唐王朝为了加强各民族间的联系,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制定并实施了一整套和亲政策。在唐代289年间,唐王朝与突厥,回纥,吐蕃,奚,契丹,宁远,南诏八个族(国)共计和亲28次(其中一次未获成功),为唐朝的稳定和繁荣起了较大的作用。唐朝实施的和亲政策,具有主动性、开放性和进步性的特点,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民族关系和亲政策作用影响 Abstract: The Tang dynasty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relation between various national, promotes the border area development, formulated and has implemented the one whole set policy of peace-making marriages. In the Tang Dynasty during 289 years, the Tang dynasty and Tujue, Huihe, Turfan, Xi, Qidan, Ningyuan, the Nanzhao eight races (country) total 28 time (one is unsuccessful), was stable for the Tang Dynasty and prosperously played the major role. The Tang Dynasty implements the policy of peace-making marriages, has the initiative, openness and the progress characteristic, has had the profound influence in the history. Key Words: Ethnic relations ConnectionsThroughMarriages policy Impact “和亲”亦称“和藩”,从西汉到清代,至少有150余次。自司马迁在《史记》中写了“和亲”以后,历代史书都留下了关于“和亲”的记载。历代史家对于和亲众说纷坛,褒贬不一。许多人认为是一种羁縻政策,是统治阶级的一种权宜之计。事实上,和亲政策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特点,是不能一概而论的。本文拟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对唐代的和亲政策进行具体的探讨,希望通过探讨加深对“和亲”问题的认识。 一、唐代和亲政策的演变 1、唐代和亲政策的渊源 陈寅恪说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1。李唐王朝带有鲜卑族的血统,夷夏观念淡薄,其统治思想儒释道并行,因此对于少数民族能以开放的态度,一视同仁。李渊曾说:“胡越一家,自古未之有也”2。唐太宗也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3公平的民族政策使唐代和亲不同于以往朝代。唐代的和亲政策是在多民族一统,各民族平等的思想指导下提出的。 2、唐代和亲政策的形成 唐代和亲政策初始于唐高祖李渊。李渊在太原起兵时,曾经想以和亲为手段向突厥借兵。以增强自己的军事实力。《资治通鉴》卷184记载恭帝义宁元年(公元617年)六月:刘文静劝李渊与突厥交结,资其士马以益兵势。“渊从之,自为手启,卑词厚礼,遗始毕可汗,云,‘欲大举义兵,远迎主上,复与突厥和亲,如开皇之时。若能与我俱南,愿勿侵暴百姓,若但和亲,坐受宝库,亦唯可汗所择。”3而在开国之初李渊就提出了“安人静俗”的施政方针,实行积极的民族政策来维护国家的巩固。 3、唐代和亲政策的发展 在李世民统治的22年,唐王朝与少数民族首领和亲达7次之多,和亲政策得到很大发展。对于和亲,唐太宗有其独特的思想,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唐太宗就和亲问题曾对他的官僚说:“北狄世为寇乱,今薛延陀倔强,须早为之所。朕熟思之,惟有二策:选徒十万,击而虏之,涤除凶丑,百年无患,此一策也。若随其来请,结以婚姻,缓辔羁縻,亦足三十年安静,此亦一策也。”4还说:“朕为苍生父母,苟克利之,岂惜一女”。5通过和亲以后的姻缘

中国传统结婚的礼仪

中国传统结婚的礼仪 中国有五千年的古老文化,又是一个礼仪之邦。古代结婚礼仪也是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中国传统结婚的礼仪,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中国传统结婚的礼仪 1、三书:按照中国传统的礼法,指的是礼聘过程中来往的文书,分别是“聘书”——订亲之书,在订婚时交换;“礼书”——礼物清单,当中详列礼物种类及数量,过大礼时交换;“迎书”——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接新娘过门时用。 2、六礼:是指由求亲、说媒到迎娶、完婚的手续。分别为“纳采”——俗称说媒,即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答应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去求婚;“问名”——俗称合八字,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纳吉”——即男方家卜得吉兆后,备礼通知女方家,婚事初步议定;“纳征”——又称过大礼,男方选定吉日到女方家举行订婚大礼;“请期”——择吉日完婚,旧时选择吉日一般多为双月双日,不喜选三、六、十一月,三有散音;不选六是因为不想新人只有半世姻缘;十一月则隐含不

尽之意。“亲迎”——婚礼当天,男方带迎书亲自到女方家迎娶新娘。 3、安床:在婚礼前数天,选一良辰吉日,在新床上将被褥,床单铺好,再铺上龙凤被,被上撒各式喜果,如花生、红枣、桂圆、莲子等,意喻新人早生贵子。抬床的人、铺床的人以及撒喜果的人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好命人”——父母健在、兄弟姐妹齐全、婚姻和睦、儿女成双,自然是希望这样的人能给新人带来好运。 4、闹洞房:旧时规定,新郎的同辈兄弟可以闹新房,老人们认为“新人不闹不发,越闹越发”,并能为新人驱邪避凶,婚后如意吉祥。 5、嫁妆:女方家里的陪送,是女方家庭地位和财富的象征。嫁妆最迟在婚礼前一天送至夫家。嫁妆除了衣服饰品之外,主要是一些象征好兆头的东西,如:剪刀,寓意胡蝶双飞;痰盂,又称子孙桶;花瓶,寓意花开富贵;鞋,寓意白头偕老;尺,寓意良田万顷等等。当然各地的风俗和讲究都不一样。 6、上头:男女双方都要进行的婚前仪式。也是择定良辰吉日,男女在各自的家中由梳头婆梳头,一面梳,一面要大声说:一梳梳到尾,二梳梳到白发齐眉,三梳梳到儿孙满地,四梳梳到四条银笋尽标齐。“上头”是一个非常讲究的仪式。梳头要用新梳

简论唐宋时期的财产继承制度

简述唐宋时期的财产继承制度 摘要:作为继承制度的重要分支——财产继承制度,它不遵循嫡长子继承制而是诸子均分,它体现着中国古代家文化下以家庭伦理为中心而形成的伦理社会的文化特点,作为维系家族延续的纽带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妇女在财产继承方面也有着不同的规定。而唐宋时期作为中国古代封建制度的繁荣阶段,制度大体在这时成型,有待后世的发展,它们在历史上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借唐宋来窥探中国古代财产继承制度的大体内容。 关键词:唐宋时期财产继承制度 前言 在氏族社会,人们共同劳动,财产平均分配,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的转变,原有的氏族财产转移发生了重大变革,出现了私有财产的继承。从秦代有确切的财产继承记载开始,历经汉唐宋元明清的发展完善,在唐宋时基本已经定型,以后基本沿袭无多大变化,它伴随着封建制度一起成长,维系着家庭的秩序,保证家庭的延续。它作为封建制的产物,必然以维护统治者的利益为夙愿。 唐宋时期,财产继承制度收录在《唐律》《宋刑统》等中,都有着诸子均分的规定,得到家族承认的私生子也不例外。在男尊女卑的社会风气下,女子的地位是卑贱的,所以她们的财产继承权也是相当的有限,寡妇的继承权更是复杂。中国古代贯穿着的是法定继承,但也有部分遗嘱的出现,那与我们现今所谓的遗嘱有很大的不同,但也不容忽视其中所带来的财产继承的信息。而且对商人、外国商人的财产都有相应的规定。 一、诸子均分财产 有确切财产继承的记载始自于秦代。汉代时,财产继承首次确立诸子均分的原则。据《史记·陆贾传》记载:陆贾“有五男,乃出所使越得囊中装卖千金,分其子,子二百金,令为生产”。汉代这种诸子均分财产的规定为后世所沿袭下来。 《唐律疏议·户婚律》规定:“诸硬分田宅及财物者,兄弟均分。其父祖亡后,

唐朝法律制度

唐朝 唐初法治指导思想: 一、礼法结合,缺一不可。《唐律疏议,名例》:“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 二、内容要统一、简约和稳定。 三、慎重行罚。 唐朝立法概况: 一、法律形式:律、令、格、式、典。 律以正刑定罪;令以设范立制;格以禁违正邪。 1、律是规定犯罪与刑罚的刑事法律,是定罪量刑的主要依据。 2、令是国家规章制度的汇编(正面的积极指导的法规)。 3、格是皇帝发布的各种敕令的汇编(以禁止为主的单行法规) 留司格:留在尚书省下属24个司总使用的格;散颁格:颁发至全国各州、县使用的格。 4、式是国家机关的办事细则和公文程式。 知识串联:格起源于东魏《麟趾格》,式起源于西魏《大统式》 5、典指《唐六典》,总结了以往组织法立法的经验,结合唐朝的实际情况,系统地规定了唐朝组织法的内容,并对以后的组织法立法产生深远影响。 辨析:律令格式有明确的分工和明显区别。律偏重于消极惩治犯罪,令格式侧重于积极规范人们的行为。其次,违反了令格式要依律科刑。 唐律的制定: 《武德律》——唐高祖李渊——第一部 《贞观律》(唐律):长孙无忌、房玄龄对《武德律》修改。修改内容: 1、增设加役流,将其作为死刑的减刑,介于常流与死刑之间。 2、区分不同的反逆罪,缩小缘坐处死的范围。 3、完善了五刑、十恶、八议、请、减、赎、官当等主要制度。 至此唐律即定型,以后修改极少。 《永徽律》及《律疏》——唐高宗、长孙无忌,12篇500条 唐高宗编纂《永徽律疏》原因: (1)、科举考试的明法缺少统一标准,有必要对律文作个统一官方解释,以解决考试问题。(2)、由于对律的认识不同,各地在定罪量刑中出现畸轻畸重的情况,有必要对律文作统一解释,以解决司法问题。 《永徽律疏》共30卷,又称《唐律疏议》,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法典,也是世界上现存的第一部刑法典。 4、《开元律》——唐玄宗,李林甫刊定。 唐律的结构: 第一篇:《明例律》(刑罚总则),6卷57条,主要规定唐律的指导思想和一般原则“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 第二篇:(编排根据犯罪行为侵犯的社会关系在整个社会关系中的地位排列)《卫禁律》,规定侵犯皇宫警卫和国家关津要塞保卫等方面的犯罪。 《职制律》,规定违反官吏职务方面和有关行政公务方面的犯罪。 《户婚律》,规定妨碍或破坏户籍、土地、赋税管理和婚姻家庭方面的犯罪。

中国传统婚礼知识下篇

中国传统婚礼知识下篇 [图片] 笲上盖有黑面绛里饰巾,放置于桥上。公公答拜毕,属吏把笲撤下。醴妇和飨妇的筵席未设时,席和脯醢先安排在房中。在公婆款待新妇时,婆婆要亲自把脯醢进置于新妇的席前。妇人所用的洗设置在北堂上,东西与室的东墙角相对;篚放置在洗的东边,面朝北盥洗。新妇斟酒回敬公公,要更换酒爵,自荐脯醢。公公为新妇洗爵,新妇不敢(按与公公平等的地位),辞谢。公公下堂,新妇要退避于房中,不敢(按与公公平等的身份),拜谢公公为自己洗爵。大凡妇人以酒食相款待,不要下堂。 新妇在婚礼三个月以后,逢祭事即可参与助祭。 对庶子的新妇,则使人用酒来酬答她。庶子之妇不向公婆行进食之礼。 父亲已死的宗子,母亲来派遣使者。父母亲都已去世,自己亲自派遣使者。支子,则以宗子的名义命使者。宗子的同母弟,则以其兄长的名义派遣使者。 四催铺百子帐,待障七香车——“发展型”的杂俗婚礼详解 (礼服、妆饰、礼器、礼物、仪程等) 平心而论,华夏婚礼的构架几千年来几乎没有大的变化,但风貌则迥异于昔。我们今天最熟悉的汉族婚礼礼服恐怕就是彩绣龙凤的大红吉服、大红盖头、凤冠霞帔加上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对拜了。其实,中国的“大红婚礼”有明确定制的时候已经到了明代。漫漫三千多年,玄黑色的婚礼服一直是主打,尤其是品官以上始终严格恪守周制的舆服和定制;而士庶的婚礼则逐渐有所损益;先是在汉代开始有了婚宴的先例,六朝时一度出现过白色的婚礼服,到了唐代,由于正婚礼可以在舆服上越级的原因,准士庶着绛纱袍亲迎,这大概就是红色婚服的起源,但红衣新婿牵巾的另一端,他的新娘则一袭青碧,“青质花钗连裳”。 颜色是心态的反应,即使婚服的基本形制依然延续汉服的礼服复制,但婚礼的风貌却经历了一个从庄严到喜庆,从理想到世俗的过程。 【婚服】 “发展型”的婚礼,自然少不了“发展型”的婚服。这里的扩展主要针对中下层士庶百姓而言,因为品官以上的婚制还是基本严格遵循周制。纵观历代士庶婚服,深色系的还是占主流,也许是由于距离最近的历史留下的印象最深,“传统婚服=大红礼服”已经深入人心,所以在这里我将发展型的婚礼服分成两种服制(唐宋制和明制)来分别述说。 按照礼制,亲迎时舆服规格可向上越级,士庶亲迎穿低品官服。 魏晋南北朝:有白色的婚礼服。《东宫旧事》记:“太子纳妃,有白毂,白纱,白绢衫,并紫结缨。” 白衫不仅用做常服,也可当做礼服。魏晋时期如此大规模地崇尚白色,且使用范围之广,与当时玄学盛行的“以无为本,反璞归真、追求清新淡雅”的风尚有关。 唐:士假绛公服亲迎,有人认为这是红色婚服的起源;女服“花钗青质连裳,青衣革带韈履(同裳色。夫有官者则从其夫之品服)”,即青色的深衣。头上的佩饰为金银饰以琉璃等的钿钗,钿钗有着品级的含义。大胆的色配冲撞,不愧是绚丽的大唐气象,同时也造就了“红男绿女”这个成语。 汉族女子礼服多为深衣制,隐喻女子“德贵专一”,如唐代士女的嫁衣“青质连裳”指的是青色的深衣。然而盛唐时襦裙大盛,到底有没有襦裙制的礼服呢?这种争端主要在于对“钿钗礼衣”的争论。唐代的正规礼书,如《通典》《会要》《旧唐书·舆服制》《新唐书·车服制》《开元礼》等中记录到:“钿钗礼衣者,内命妇常参、外命妇朝参、辞见、礼会之服也。制同翟衣,加双佩、一品九钿,二品八钿,三品七钿,四品六钿,五品五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