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植物的化学武器(一)

植物的化学武器(一)

植物的化学武器(一)
植物的化学武器(一)

植物的化学武器(一)

恐怖的“断肠草”

我国自古就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古训,说的就是野生植物不可随意入口。

上世纪60年代,我国南方某地发生了一桩命案,开始时以为是他人投毒,后经植物分类学家鉴定查明,“元凶”其实是一种有毒植物――雷公藤,食用者自己误食了雷公藤。雷公藤是久负盛名的剧毒植物,由于人在雷公藤中毒后常有较强烈的胃肠反应,因此产地民间又称其为“断肠草”。

在我国南北各地,与“断肠草”同名异物的剧毒植物还有很多:其中名气最大、毒性最强的当属马钱科植物钩吻。钩吻又称胡蔓藤、大茶药、毒根,是一种仅分布在江南一些地区的藤本植物,看上去比雷公藤柔弱一些,但其毒性却更胜一筹。据传,当年炎帝神农氏在山野中历尽艰辛遍尝百草,最后因“品尝”钩吻中毒断肠而死。可见钩吻之毒确实令人恐惧。

钩吻的全身都有毒,就连花粉也不例外。据说,刚从土中挖出来的钩吻根略带几分香气,但人若多闻一会儿就会感到头晕目眩。现代科学已经证明,钩吻

体内的有毒物质主要是多处生物碱,人食用中毒后能引起神经、消化、循环和呼吸等系统的强烈反应,使人口腔、咽喉至腹内有烧灼和疼痛感,继而产生言语不清、视觉模糊、心律失常、呼吸困难等症状,很快就会因窒息而死亡。

说来也是巧合,古人并无有关生物碱的现代化学知识,但被他们俗称为“断肠草”的剧毒植物,比如雷公藤、昆明山海棠、白屈菜、刻叶紫堇,都像钩吻一样含有多种生物碱。那么,什么是生物碱?它们在有毒植物的化学防御系统中担当什么样的角色呢?

无声的“植物杀手”

19世纪,化学家从许多剧毒植物中分离出了有毒成分――生物碱。现代科学进一步证实,生物碱是植物王国中最主要的化学防御武器。虽然这类化合物的结构因种类而异、千差万别,但基本上都是含氮的碱性物质。虽然并不是所有含生物碱的植物都会对人产生明显的毒性,但的确有许多曾在历史上扮演过重要“杀手”角色的有毒植物被证明是剧毒生物碱的拥有者。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三大哲人之一,在公元前399年遭人诬陷,被法庭以“腐蚀青年”和“从事新奇的宗教活动”等罪名判处死刑。得到消息后,苏格拉底

拒绝友人劝他逃跑的建议,服用掺有伞形科植物毒参(又称芹叶钩吻)汁液的毒酒自尽。

罗马帝国暴君尼禄,曾用毒酒先后毒死母亲和妻子,还在朝野上下大肆杀戮。公元68年,他被元老院宣布为“公敌”。走投无路之下,尼禄服用由茄科植物天仙子、颠茄和玄参科植物毛地黄配制的毒酒自杀。罗马皇帝提图斯、图密善等的死亡,也都与有毒植物有关。

到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一些显赫家族竟然将用植物毒药杀人的方法发展成有利可图的产业,使得传播和使用毒药的技术大大提高。无论是中空的牙齿,还是戴在手指上的戒指,都可以被用来携带毒物,从而迅速、隐蔽地杀人或自杀。

利用生物碱杀人或自杀的最大特点是:几毫克到几十毫克的微量就能致人于死地,而且不容易从死者的体内找到中毒证据,从而给侦破工作造成很大的障碍。1822年,法国医生卡斯坦用吗啡毒杀了他的两个病人,直到11年后,法庭才最后确认他的犯罪事实并判处他死刑。

化学武器及其防护

化学武器及其防护 化学武器也是一种大规模杀伤破坏性武器。它自问世以来,由于其灭绝人寰的杀伤效应,立即遭到世人的强烈谴责和反对,国际上虽早就签订了禁止在战争中使用化学武器的公约和协议,但未被真正完全履行。化学武器的扩散局面日益加剧,且有愈来愈常规化的趋势。 一、化学武器概述 (一)军用毒剂及化学武器的概念 军用毒剂是指在战争中以毒害作用杀伤人、畜,毁坏植物的有毒化学物质,简称毒剂。 化学武器是指在战争中用毒剂的毒害作用杀伤敌方有生力量、牵制和困扰敌人的军事行动的各种武器、器材的总称。如装填有毒剂的手榴弹、地雷、炮弹、炸弹、火箭弹、导弹及飞机布洒器、毒烟施放器材等。 (二)化学武器的发展概况 历史上首次大规模使用化学武器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位于比利时的伊泊尔地区。1915年4月22日下午6点零5分,德军用突然袭击的方式,向英、法联军阵地施放180吨储存在约6300只吹气钢瓶中的氯气,造成英、法联军15000多人中毒,5000多人死亡,5000多人被俘,使德军一举突破联军阵地。成为历史上著名的“伊泊尔毒气战”。 自伊泊尔毒气战之后,许多交战国,如英、法、美等国为了在战场上制胜对方,都先后研制和使用了各种化学武器。仅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各交战国使用的毒剂总量达125万吨,毒剂品种除氯气外,还有芥子气、光气、路易氏气、亚当氏气、氢氰酸等多达数十种,因毒剂中毒伤亡130多万人,占整个战争人员伤亡总数的46%。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特别是日本侵华战争)、美军侵朝和侵越战争、两伊战争等战争中都曾多次大量使用或策划使用过化学武器。70年代以来,化学武器出现一些新的趋势,一是局部地区化学武器使用频繁;二是化学武器以惊人的速度向世界扩散。目前掌握化学武器生产技术的国家已有20多个,拥有化学战能力的国家也在不断增加。从发展方向看,一些化学武器大国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研制:一是发现新型毒剂,增强其杀伤作用;二是不断改进化学武器的使用手段,提高其实用性能;三是逐步将化学武器纳入常规武器系统;四是解决化学武器在生产、储存、运输、使用过程中的各类问题,如实现二元化、弹药子母化、集束化,做到一弹多药或多弹一药等。 (三)毒剂的战术技术性能 1.毒剂的战斗状态 化学武器使用后,毒剂发挥其杀伤作用的状态称为战斗状态。它有蒸汽状、雾状、烟状、液滴状和微粉状五种。毒剂以雾状和烟状分散在空气中,可形成毒剂气溶胶。 上述的几种毒剂战斗状态,构成了化学武器对人员的三种伤害形式: 毒剂初生云:指化学武器使用后直接形成的毒剂蒸汽或气溶胶云团; 毒剂液滴:指化学武器使用后,分散在地面、物体上的毒剂液滴; 毒剂再生云:指由毒剂液滴自然蒸发出的蒸汽形成的毒剂云团。 2.中毒途径 在实战条件下,毒剂可通过呼吸道、眼睛、皮肤、伤口、消化道使机体中毒。不同的中毒途径对人员的伤害程度有很大差别,通常同一种毒剂在不同的中毒途径条件下,对人员伤害严重程度的顺序是:呼吸道>眼睛、伤口>消化道>皮肤。 (四)毒害剂量 毒剂对机体引起某种伤害程度的量叫毒害剂量,又称中毒量。由于中毒途径不同,毒害剂量的表示方法也不一样。 通过吸入引起中毒的毒害剂量用染毒浓度和暴露时间的乘积来表示;通过皮肤沾染吸收、

对化学武器的一些看法

对化学武器的一些看法 化学武器第一次实战使用是:1915年4月22日德国在比利时伊泊尔地区与法国作战,使用氯气180吨,约3万个钢瓶,在离地面800米,15公里范围内布洒,造成15000人中毒,1000人死亡。由于化学武器具有突出的杀伤效能,俄、美军都把它作为现代条件下作战的一种重要手段。他们大量装备、储存、并不断发展化学武器。 可见化学武器大多都用于战争,那么,它除了满足某些人的私心与欲望外还能为人类做些什么呢?不,什么都不能,它带给人类的只是无穷的痛苦与灾难。 据统计,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交战双方共使用毒气弹6600万发,使用毒剂多达45种,总计11万多吨。当然,深受其害是士兵和平民,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双方中毒死伤军人88万人,平民约130万人。 可见化学武器危害巨大,使用后很难控制,并且有毒物质很难降解,会对人们留下后遗症,比如说神经性毒剂,中毒后或非常轻微的中毒会造成无法站立,肌肉萎缩,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等等。除此之外,它还对环境构成相当大的污染。 我国就深受化学武器的毒害。在中国,侵华日军遗弃的化学武器(据日本政府估计遗弃在华的化学武器有7

0万枚),对中国人民的生命安全产生着实实在在的危害。据有关部门初步统计,迄今我国仅遭受直接伤害者已达2000余人。 战争是可怕的,使用化学武器的战争尤其残忍。别让“七三一”重现,更别把我们的痛苦强加给别人。让化学真真正正成为造福我们的一项技术,而不是一种谋私利的手段。让人类从“毒烟”密布的化学阴云中走出来,可以自由地呼吸,大步地迈向充满阳光的明天!附: 1997年4月29日,《关于禁止发展、生产、储存和使用化学武器及销毁此种武器的公约》(简称《禁止化学武器公约》)正式生效。 《禁止化学武器公约》是在多边框架内谈判达成,旨在在普遍国际监督下消除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第一项裁军协定。该公约禁止有关化学武器的一切发展、生产、获取、保有、储存、转让和使用,要求每一个缔约国在10年内完成销毁其管辖和控制下的化学武器和化学武器生产设施,以及可能遗留在另一缔约国领土上的所有化学武器。 该公约经过了长达10年的艰苦谈判于1992年9 月13日在日内瓦裁军谈判会议上获得通过,并于次年1月13日在巴黎开放签署。到去年10月31日,公约的批准国达到65个。按照规定,公约于第六十五个签署国交存批

军事理论-化学武器

题目化学武器(chemical weapons) 姓名与学号刘飞龙 3100103926 指导教师吕强 年级与专业大一工科试验班(工学) 所在学院蓝田学园

摘要: 化学武器是利用化学毒剂的毒害作用杀伤、疲惫敌有生力,困扰、迟滞其军事行动的各种武器、器材的总称。它包括毒剂、化学弹药和毒剂布洒器等。由于化学武器强大的杀伤和威摄作用、使人们每当谈到它时就不寒而栗。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化学武器在未来战场上的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化学毒剂的种类:神经性毒剂、糜烂性毒剂、窒息性毒剂、全身中毒性毒剂、刺激性毒剂、失能性毒剂。 化学武器的杀伤特点:毒性作用强、中毒途径多、持续时间长、杀伤范围广。 化学武器的防护:穿戴严密、随手应急、积极行动、自救互救。 《禁止化学武器公约》 (Convention on the Banning of Chemical Weapons -- CWC) ,第一个全面禁止、彻底销毁一整类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具有严格核查机制的国际军控条约,对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化学武器的销毁:高温焚烧法、冷冻破碎法、化学中和法。 化学武器的发展趋势,非致命性化学武器。 关键词: 化学武器(chemical weapons),化学毒剂,《禁止化学武器公约》(Convention on the Banning of Chemical Weapons -- CWC),非致命性化学武器。 引言: 化学武器大规模使用始于1914年~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wwⅰ)。使用的毒剂有氯气、光气、双光气、氯化苦、二苯氯胂、氢氰酸、芥子气等多达40余种,据统计,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 交战国共生产了13.602万吨各类毒剂,施放毒剂达到11.3万吨,共伤亡129.7万人,超过战争伤亡总数的6%;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前,意大利侵略阿比西尼亚时首次用空军使用芥子气和光气,仅在1936年的1~4月间,中毒伤亡即达到1.5万人,占作战伤亡人数的1/3。 第二次世界大战(wwⅱ)期间在欧洲战场,交战双方都加强了化学战的准备,化学武器贮备达到了很高水平。各大国除加速生产和贮备原有毒剂及其弹药外,并加强了新毒剂的研制。其中,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则是神经性毒剂;在亚洲战场,日本对我国多次使用了化学武器,造成大量人员伤亡。从wwⅱ结束至今,世界上局部战争和大规模武装冲突不断发生,其中被指控使用化学武器和被证实的有美侵朝战争、美侵越战争、原苏联入侵阿富汗等。80年代初开始的两伊战争,伊拉克在进攻失利、失去主动权的紧急时刻使用化学武器对扭转被动局面、最终实现停火发挥了重要作用。 化学武器虽国际公约禁止使用的非常规武器。如1899年和1907年的两次海牙会议,1925年日内瓦议定书以及前不久(1993)联大通过的全面禁止和彻底消毁化学武器公约等。我国政府和人民一贯主张禁止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严格恪守《公约》,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

化学武器知识及防护

化学武器知识及防护 在战争中以毒害作用杀伤人畜的化学物质叫毒剂。装有毒剂并能将其形成战斗状态的武器和器材,叫化学武器。化学武器包括装有毒剂的炮弹、航弹、导弹、地雷、布洒器等。 一、化学武器的特点 (1)杀伤途径多。毒剂可以气、烟、雾、液态使用。染毒空气可经眼睛接触、呼吸道吸入、皮肤渗透等途径使人畜中毒,染毒的食物和水可经消化道吸收,使人中毒。 (2)杀伤范围广。染毒空气无孔不人,所经之处都有杀伤效果。 (3)作用时间长。液体毒剂污染地面和物品,毒害作用可持续几小时至几天,有的甚至达数周。前者属暂时性毒剂.后者属持久性毒剂。 (4)制约因素多。化学武器虽然是大规模杀伤武器,但它受天气、地形和地物的影响非常大。如刮风、下雨、下雪、气温和地上建筑的情况等,对毒剂的杀伤效果都有影响。 二、毒剂的种类和性能

(1)神经性毒剂。是破坏人体神经的一种毒剂。主要有沙林、维埃克斯、梭曼。沙林和维埃克斯分别可闻到烂苹果味、臭味,梭曼元味。其中毒症状有:瞳孑L缩小、流口水、出汗、胸闷、呼吸困难、头痛、昏迷、肌肉跳动、全身抽搐直至死亡。 (2)糜烂性毒剂。使细胞坏死而引起溃烂的毒剂。主要有芥子气.可闻到大蒜味。其中毒症状有:皮肤红肿、大小水疱、溃烂等。 (3)全身中毒性毒剂。是破坏人体细胞氧化功能的毒剂。主要有氢氰酸.可闻到苦杏仁味。其中毒症状有:口舌麻木、头痛、呼吸困难、抽搐、瞳孔散大直至死亡。 (4)窒息性毒剂。是刺激呼吸道、引起肺水肿导致呼吸功能损伤的毒剂。主要有光气,可闻到烂苹果味。其中毒症状有:头痛、水肿、休克。 (5)刺激性毒剂。是对眼睛、呼吸道有强烈刺激的毒剂。主要有西埃斯、亚当气、苯氯乙酮。西埃斯无色,有胡椒味。亚当气无色无味。苯氯乙酮无色,有荷花味。其中毒症状有:流泪、喷嚏、流涕、咳嗽、恶心、皮肤烧灼感。

对化学武器的防护

对化学武器的防护 化学武器是一种威力较大的杀伤武器。一些国家正在加紧研制和生产杀伤力更大、机动性更好的新型化学武器。但是,化学武器的使用有一定的局限性,及时采取防护措施,可大大降低其杀伤作用。 (一)一般防护 1.利用器材防护 (1)呼吸道和眼睛的防护遭敌化学袭击时,迅速戴好防毒面具,对呼吸道和眼睛进行防护。 (2)全身防护当毒剂呈液滴、粉末或雾状时,除防护呼吸道和眼睛外,还要对全身进行防护。披上防毒斗篷或雨衣、塑料布等。同时应防止毒剂液滴溅落在随身携带的装具和武器上。 利用没有染毒的位置,穿好防毒靴套或包裹腿脚,戴好防毒手套,继续执行任务。 2.利用地形防护 利用地形防护化学武器不能像防护核武器那样就低不就高, 而要根据地形和风向等条件综合考虑利用的地点,尽量避开易滞留毒剂的地点或区域。 3.利用工事防护 有条件且情况允许时,除观察和值班人员外,其余人员应立即进入掩蔽工事,关闭密闭门或放下防毒门帘。人员在没有密闭设施的工事内,要带面具防护。遭受持久性毒剂袭击后,离开工事前要进行下肢防护。

(二)预防与急救 1.预防 对某些毒剂,人员服用预防药物可减轻中毒症状。如服用防磷片或吸入解磷鼻粉剂可减轻神经性毒剂的中毒症状。 2.急救 敌化学袭击停止后,应立即进行自救、互救,在上级没有下达脱面具命令之前,不得脱去防毒面具。 当发现人员中毒,还无法判明是何种毒剂中毒时,应按毒性大、致死速度快的毒剂中毒急救。通常在肌肉注射解磷针的同时,鼻吸亚硝酸异酯;对呼吸困难或心跳停止者,在毒区内采取压胸举臂或压背举臂法进行人工呼吸和体外心脏按摩;情况允许,将中毒者撤离毒区后送救治。 对神经性毒剂中毒的急救。神经性毒剂是速杀性毒剂。 (1)中毒后必须及时急救。首先戴上面具,立即肌肉注射解磷针(互救时对呼吸困难者进行人工呼吸);对染毒皮肤及时消毒,脱去或剪掉染毒部位的衣服。注射一支解磷针后症状如持续存在,间隔20分钟后注射第二支。 (2)对全身中毒性毒剂的急救。全身中毒性毒剂也是速杀性毒剂,中毒后必须及时急救。迅速捏破亚硝酸异酯安瓿,放在鼻前吸入。如症状不见消失,则每隔4或5分钟再次使用,但连续使用不超过5支。互救时对呼吸困难者还应进行人工呼吸。 (3)对糜烂性毒剂中毒的急救主要是消毒。

化学武器及其防护

化学武器及其防护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化学武器及其防护 化学武器也是一种大规模杀伤破坏性武器。它自问世以来,由于其灭绝人寰的杀伤效应,立即遭到世人的强烈谴责和反对,国际上虽早就签订了禁止在战争中使用化学武器的公约和协议,但未被真正完全履行。化学武器的扩散局面日益加剧,且有愈来愈常规化的趋势。 一、化学武器概述 (一)军用毒剂及化学武器的概念 军用毒剂是指在战争中以毒害作用杀伤人、畜,毁坏植物的有毒化学物质,简称毒剂。 化学武器是指在战争中用毒剂的毒害作用杀伤敌方有生力量、牵制和困扰敌人的军事行动的各种武器、器材的总称。如装填有毒剂的手榴弹、地雷、炮弹、炸弹、火箭弹、导弹及飞机布洒器、毒烟施放器材等。 (二)化学武器的发展概况 历史上首次大规模使用化学武器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位于比利时的伊泊尔地区。1915年4月22日下午6点零5分,德军用突然袭击的方式,向英、法联军阵地施放180吨储存在约6300只吹气钢瓶中的氯气,造成英、法联军15000多人中毒,5000多人死亡,5000多人被俘,使德军一举突破联军阵地。成为历史上着名的“伊泊尔毒气战”。 自伊泊尔毒气战之后,许多交战国,如英、法、美等国为了在战场上制胜对方,都先后研制和使用了各种化学武器。仅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各交战国使用的毒剂总量达125万吨,毒剂品种除氯气外,还有芥子气、光气、路易氏气、亚当氏气、氢氰酸等多达数十种,因毒剂中毒伤亡130多万人,占整个战

争人员伤亡总数的46%。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特别是日本侵华战争)、美军侵朝和侵越战争、两伊战争等战争中都曾多次大量使用或策划使用过化学武器。70年代以来,化学武器出现一些新的趋势,一是局部地区化学武器使用频繁;二是化学武器以惊人的速度向世界扩散。目前掌握化学武器生产技术的国家已有20多个,拥有化学战能力的国家也在不断增加。从发展方向看,一些化学武器大国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研制:一是发现新型毒剂,增强其杀伤作用;二是不断改进化学武器的使用手段,提高其实用性能;三是逐步将化学武器纳入常规武器系统;四是解决化学武器在生产、储存、运输、使用过程中的各类问题,如实现二元化、弹药子母化、集束化,做到一弹多药或多弹一药等。 (三)毒剂的战术技术性能 1.毒剂的战斗状态 化学武器使用后,毒剂发挥其杀伤作用的状态称为战斗状态。它有蒸汽状、雾状、烟状、液滴状和微粉状五种。毒剂以雾状和烟状分散在空气中,可形成毒剂气溶胶。 上述的几种毒剂战斗状态,构成了化学武器对人员的三种伤害形式: 毒剂初生云:指化学武器使用后直接形成的毒剂蒸汽或气溶胶云团; 毒剂液滴:指化学武器使用后,分散在地面、物体上的毒剂液滴; 毒剂再生云:指由毒剂液滴自然蒸发出的蒸汽形成的毒剂云团。 2.中毒途径 在实战条件下,毒剂可通过呼吸道、眼睛、皮肤、伤口、消化道使机体中毒。不同的中毒途径对人员的伤害程度有很大差别,通常同一种毒剂在不同的

化学在战争中的应用

化学在战争中的应用 摘要 随着战争武器的不断发展,它的触角伸到了化学领域,既产生了十分具有杀伤力的化学武器。作为一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化学武器被广泛应用在了世界各地的战场上。从世界第一次大战到世界第二次大战再到无数大大小小的局部战争,化学武器都带来了遍地的疮痍。尽管化学武器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一个国家军事力量的标志之一,但是鉴于它带来的巨大的灾难性后果,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监督它的发展。 关键词:化学、战争、化学武器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化学则是人类用以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它是一门历史悠久而又富有活力的学科,它的成就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战争是一种集体和有组织地互相使用暴力的行为,是敌对双方为了达到一定的政治、经济、领土的完整性等目的而进行的武装战斗。 从定义来看,化学与战争之间似乎没有太多的联系。在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说这两者是不存在交集的,因为化学是造福于全人类,而战争却是噩梦的开端。但是,随着战争武器的不断发展,它的触角也逐渐伸到了化学的领域,既产生了化学武器。化学武器指的是利用毒性的化学物质,以让敌人大量死亡、受伤为目的而使用的武器。可以说,化学武器让战争的杀伤力提高了若干个数量级。 化学武器用于战争中已有多年历史,最早记录使用毒气的战争,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29年,在雅典和斯巴达之间的伯罗奔尼撒半岛战争。斯巴达军利用硫磺和松枝混合燃烧来制造毒气对雅典城内的守军进行攻击。 化学武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逐渐发展起来。法国人率先在战争中使用催泪

瓦斯,德国人则在1915年1月使用了含有甲基溴化物的炮弹。而第一次大规模的使用化学武器则是在1915年4月22日,德国用氯气攻击法国、加拿大和阿尔及利亚联军。之后两军相互使用及研发新型的毒气,其中以芥子气、光气、氯气为主,估计至少有50965吨用于战争中。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首先在比利时的伊普尔地区对英法联军使用芥子气,并引起交战各方纷纷效仿。当时身为巴伐利亚步兵班长的希特勒作为参战士兵曾被英军的芥子气炮弹毒伤,眼睛暂时失明。据统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共有12000吨芥子气被消耗于战争用途;因毒气伤亡的人数达到130万,其中88.9%是因芥子气中毒。化学品中文名称----二氯二乙硫醚,各种战斗状态(蒸气、雾态和液态)的芥子气接触人体的皮肤、眼、呼吸道、消化道引起不同程度的损伤,较大剂量芥子气经皮肤、呼吸道、消化道吸收后可致全身吸收中毒。根据官方公布数字,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因化学武器战剂而造成的非致命性伤亡约117万6500人,至少有 85000人死亡。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欧洲战场,交战双方都加强了化学战的准备,化学武器贮备达到了很高水平。各大国除加速生产和贮备原有毒剂及其弹药外,并加强了新毒化学武器剂的研制。其中,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则是神经性毒剂;在亚洲战场,日本对中国多次使用了化学武器,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瓦斯部队是侵华日军的常设兵种,毒气是日军的必备装备。1938年徐州会战、安庆战役后,日军加快了大规模实施毒气战的步伐。据不完全统计,侵华日军先后在中国17个省、市的77个县、区,使用毒气武器数千次,其毒气种类有芥子气、二苯氯砷和光气等糜烂性、刺激性、窒息性毒剂。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向各部队派遣了“野战瓦斯队”等化学战部队,在上海、南京、忻口、武汉等战役中都大肆施放毒气,并且将受到毒气伤害而丧失战斗力的中国士兵就地刺杀。日军在战略相持阶段的历次重大战役中,尤其是在受到中国军队强大压力或败北之际,更加野蛮地进行毒气战。 化学武器从其特点来看可以分为两大类:暂时性毒剂和持久性毒剂。 很多气体毒剂或强挥发性毒剂,其持续时间短,只有几秒钟到几分钟,就会扩散到效果很差的低浓度。比如沙林、氢氰酸等。 很多固体或弱挥发性液体毒剂可以造成数小时以至数天的有效染毒浓度。比如芥子气、毕兹等。但是,如果芥子气以气溶胶形式施放,就变成了暂时性毒剂;而沙林若以缓释溶剂施放,就成为持久性毒剂。 化学武器主要以气体形式施放,可以渗透进任何非密闭的空间;相对常规武

植物的化学武器(一)

植物的化学武器(一) 恐怖的“断肠草” 我国自古就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古训,说的就是野生植物不可随意入口。 上世纪60年代,我国南方某地发生了一桩命案,开始时以为是他人投毒,后经植物分类学家鉴定查明,“元凶”其实是一种有毒植物――雷公藤,食用者自己误食了雷公藤。雷公藤是久负盛名的剧毒植物,由于人在雷公藤中毒后常有较强烈的胃肠反应,因此产地民间又称其为“断肠草”。 在我国南北各地,与“断肠草”同名异物的剧毒植物还有很多:其中名气最大、毒性最强的当属马钱科植物钩吻。钩吻又称胡蔓藤、大茶药、毒根,是一种仅分布在江南一些地区的藤本植物,看上去比雷公藤柔弱一些,但其毒性却更胜一筹。据传,当年炎帝神农氏在山野中历尽艰辛遍尝百草,最后因“品尝”钩吻中毒断肠而死。可见钩吻之毒确实令人恐惧。 钩吻的全身都有毒,就连花粉也不例外。据说,刚从土中挖出来的钩吻根略带几分香气,但人若多闻一会儿就会感到头晕目眩。现代科学已经证明,钩吻

体内的有毒物质主要是多处生物碱,人食用中毒后能引起神经、消化、循环和呼吸等系统的强烈反应,使人口腔、咽喉至腹内有烧灼和疼痛感,继而产生言语不清、视觉模糊、心律失常、呼吸困难等症状,很快就会因窒息而死亡。 说来也是巧合,古人并无有关生物碱的现代化学知识,但被他们俗称为“断肠草”的剧毒植物,比如雷公藤、昆明山海棠、白屈菜、刻叶紫堇,都像钩吻一样含有多种生物碱。那么,什么是生物碱?它们在有毒植物的化学防御系统中担当什么样的角色呢? 无声的“植物杀手” 19世纪,化学家从许多剧毒植物中分离出了有毒成分――生物碱。现代科学进一步证实,生物碱是植物王国中最主要的化学防御武器。虽然这类化合物的结构因种类而异、千差万别,但基本上都是含氮的碱性物质。虽然并不是所有含生物碱的植物都会对人产生明显的毒性,但的确有许多曾在历史上扮演过重要“杀手”角色的有毒植物被证明是剧毒生物碱的拥有者。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三大哲人之一,在公元前399年遭人诬陷,被法庭以“腐蚀青年”和“从事新奇的宗教活动”等罪名判处死刑。得到消息后,苏格拉底

化学武器的危害及防护

第三课化学武器及其防护 教学目标: 1、了解化学武器的种类及杀伤特点 2、了解化学事故形成的原因及特点 3、掌握对化学武器、化学事故的防护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化学武器也是一种大规模杀伤破坏性武器。它自问世以来,由于其灭绝人寰的杀伤效应,立即遭到世人的强烈谴责和反对,国际上虽早就签订了禁止在战争中使用化学武器的公约和协议,但未被真正完全履行。化学武器的扩散局面日益加剧,且有愈来愈常规化的趋势。 二、授新课 (一)军用毒剂及化学武器的概念 军用毒剂是指在战争中以毒害作用杀伤人、畜,毁坏植物的有毒化学物质,简称毒剂。 化学武器是指在战争中用毒剂的毒害作用杀伤敌方有生力量、牵制和困扰敌人的军事行动的各种武器、器材的总称。如装填有毒剂的手榴弹、地雷、炮弹、炸弹、火箭弹、导弹及飞机布洒器、毒烟施放器材等。 (二)化学武器的发展概况 历史上首次大规模使用化学武器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位于比利时的伊泊尔地区。1915年4月22日下午6点零5分,德军用突然袭击的方式,向英、法联军阵地施放180吨储存在约6300只吹气钢瓶中的氯气,造成英、法联军15000多人中毒,5000多人死亡,5000多人被俘,使德军一举突破联军阵地。成为历史上著名的“伊泊尔毒气战”。 自伊泊尔毒气战之后,许多交战国,如英、法、美等国为了在战场上制胜对方,都先后研制和使用了各种化学武器。仅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各交战国使用的毒剂总量达125万吨,毒剂品种除氯气外,还有芥子气、光气、路易氏气、亚当氏气、氢氰酸等多达数十种,因毒剂中毒伤亡130多万人,占整个战争人员伤亡总数的46%。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特别是日本侵华战争)、美军侵朝和侵越战争、两伊战争等战争中都曾多次大量使用或策划使用过化学武器。70年代以来,化学武器出现一些新的趋势,一是局部地区化学武器使用频繁;二是化学武器以惊人的速度向世界扩散。目前掌握化学武器生产技术的国家已有20多个,拥有化学战能力的国家也在不断增加。从发展方向看,一些化学武器大国主要

化学武器

军事武器中的化学知识 一、武器的灵魂——火药 军事上所用的黑火药成分是:硝酸钾占75%,硫占10%,木炭占15%。黑火药极易剧烈燃烧,其燃烧反应式是:2KNO3+S+3C== K2S+N2↑+3CO2↑ 它在燃烧时可放出大量热,并使生成的气体体积膨胀24 倍。如果这个反应是在很小的密闭容器中进行,便会导致猛烈的爆炸。比黑火药爆炸威力更大的烈性炸药,一般是含硝基的化合物。用苯酚制成的“苦味酸”(三硝基苯酚)就是“黄色炸药”,其生成的反应属于有机化学中的取代反应。 丙三醇俗称甘油,在军事上用它来大量制造硝化甘油,硝化甘油便是一种烈性炸药的主要成分,其反应式:C3H5(OH)3+3HO-NO2→C3H5(ONCO3)3+3H2O 甲苯经硝化反应后,可制成三硝基甲苯,其反应式为C6H5CH3+3HNO3→C6H2CH3(NO2)3+3H2O三硝基甲苯便是烈性炸药TNT。硝酸铵也是一种烈性炸药,如若突然加热到高温或受到猛烈撞击时,便会发生爆炸性分解:2NH4NO3===2N2↑+O2↑+4H2O 无烟火药则是用棉花(主要成分是纤维素)经过硝化反应后制成的,它的化学名称为纤维素三硝酸酯。 二、迷人的“云海”——烟幕弹 当装有白磷的烟雾弹引爆后,白磷便会迅速地在空气中燃烧起来:4P+O2==2P2O5其生成物又会进一步与空气中的水分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偏磷酸HPO3和磷酸H3PO4。这些酸液微滴与一部分尚未反应的白色小颗粒P2O5悬浮在空气中,便构成了“云海”。 四氯化硅这种物质极易水解成硅酸和盐酸。液态的四氯化锡在空气中也会“冒烟”,这是因为它发生水解而生成氯化氢酸雾。因此,它们在军事上都用来制造烟幕弹,一定形成更能迷惑敌人的白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人就曾用飞机向自己的军舰投下了含有四氯化硅和四氯化锡的烟幕弹,从而巧妙地把自己的军舰隐蔽起来,因此避免了敌机的轰炸。现在有些新式坦克中所放射的烟幕不仅能很好地隐蔽自己,并且这种烟幕还具有躲避红外激光、微波等侦察的功能。 三、空中的“火神”——燃烧弹 用一种能与汽油结合成胶状物的粘合剂,可以制成凝固汽油弹。为了攻击水中的目标,有的凝固汽油弹里添加进活泼的碱金属和碱土金属钾、钙、钡,那么一遇水就会激烈反应而产生可燃性的氢气:Ba+2H2O=Ba(OH)2+H2↑ 此外,铝粉和氧化铁也能发生非常壮观的铝热反应,其烈焰火光曾使不少人为之惊叹。其反应式为:2Al+Fe2O3=Al2O3+2Fe,放出热量 这个反应所释放出的热量,竟然能使置换出的铁熔化成红色的液态铁。军事上正是利用了这一性质,制成了让威震沙场的坦克也望而生畏的铝热剂燃烧弹。铝热剂燃烧弹的独特之处,我们可以从化学方程式得知,它即使没有空气的帮助,也照样能燃烧。 四、照明弹和催泪弹 照明弹中通常装有镁铝和硝酸钠、硝酸钡等物质。照明弹在引爆后,金属镁在空气中迅速燃烧,它能产生几千度的高温,并释放出含有紫外线的耀眼白光。反应后所放出的热量可导致硝酸盐立即分解:NaNO3==2NaNO2+O2↑,产生的O2,又进一步加速了镁、铝的燃烧反应,从而使照明弹的亮度更加夺目。 在催泪弹中装有极易挥发的液溴,溴具有奇臭的气味,并且毒性也很大,溴蒸气能剧烈刺激人的敏感部位——眼、鼻等器官的粘膜,催人泪下,使人浑身难受。有的催泪弹,其中还装有刺激性化学毒剂西埃斯。当人吸入这种毒剂后,便会引起大量的流泪,剧烈咳嗽,喷嚏不止,让人难以忍受,严重时还可引起死亡。

几种常见的化学武器

几种常见的化学武器 化学武器是以毒剂杀伤人畜、毁坏植物的各种武器、器材的总称,包括装有毒剂的炮弹、航弹、火箭弹、导弹、地雷以及飞机布洒器、毒烟施放器材等。而化学毒剂则是化学武器的基础,按其毒害作用大致可分为7类———神经性毒剂、糜烂性毒剂、全身中毒性毒剂、失能性毒剂、窒息性毒剂、刺激性毒剂、植物除莠剂。其中刺激性毒剂被许多国家作为警用控暴剂。这些毒剂虽然被发现的历史并不算长,但却在战争中时常被人使用,更因其巨大的杀伤破坏力而让人“谈化色变”。 初露凶相:光气、双光气 光气的学名叫二氯碳酰,是一种无色、有烂干草味的气体,由英国化学家戴维首先于1812年合成,由于当时是采用一氧化碳与氯气在强光照射下合成,因而得名“光气”。双光气的学名叫氯甲酸三氯甲酯,是一种无色易流动的油状液体,味臭同光气,在光气之后发展成制式毒剂。光气和双光气的毒性、毒理使用类似。人员在4~5升毒气中,一分钟内即可致死;轻度中毒时,人会感到胸闷、头晕、恶心、眼疼,严重时可出现肺水肿,以至死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军对英军首先使用了装有光气和氯气的钢瓶,开创了现代毒气应用于战场的先河。虽然这种毒剂较为陈旧,但由于其生产容易、造价低廉,所以迄今仍未淘汰。

“毒剂之王”:芥子气 芥子气在纯液态时是一种略带甜味的无色油状液体,但工业品呈黄色或深褐色,并有芥末味。1822年,德斯普雷兹发现了芥子气。1886年,德国的梅耶首先人工合成成功。他发明的合成方法至今仍是芥子气最重要的合成方法之一。芥子气可以使皮肤红肿、起泡、溃烂,正常气候条件下,仅0.2 毫克/升的浓度就可使人受到毒害。在神经性毒剂出现之前,它有“毒剂王”之称,是世界上贮量较大也是化学扩散最严重的一种毒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交战国共生产芥子气 1.35万吨,其中1.2万吨用于实战。当时身为巴伐利亚步兵班长、后来成为德国法西斯头子的阿道夫•希特勒曾被英军的芥子气炮弹毒伤,眼睛曾一度失明。而此次齐齐哈尔“8•4”中毒事件的罪魁正是这位“毒剂之王”———芥子气。 “死亡之露”:路易氏气 路易氏气在纯液态时是无色、无臭味液体,其工业品有强烈的天竺葵味,是一种氯乙烯二氯砷化合物。1918年春,由美国人路易士上尉等人发现,并被建议用于军事,因此得名。路易氏气与芥子气不同。它作用迅速,没有潜伏期,可使眼睛、皮肤感到疼痛,吸入后能引起全身中毒,在20世纪20年代有“死亡之露” 之称,但它综合战术性能不如芥子气,生产成本也较高,所以一般只与芥子气结合使用。

[课外阅读]科普小知识:化学与化学武器

[课外阅读]科普小知识:化学与化学武器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简言之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用途及人工合成方法,科学的发展是为人类谋利益的,化学也不例外。当人们还不很了解化学的时候,一方面觉得很神秘、喜爱它;另一方面偶尔遇到一些有毒物质时,又惧怕它,甚至读“化学”而色变。这都是不正确的宣传误导所造成的。 曾有这么一则商业广告,为表明它的保健品多么的好、多么的对人有益,竟说:“该产品中不含任何化学物质”。首先“化学物质”此用语欠妥,是不规范的说法,其次语焉不详,易误导人的认知观,使人曲解为化学物质是不好的、有毒的。殊不知任何纯物质都有确定的组成和表达式——称为化学式,纯水的化学式是H2O,难道此产品中连水都没有?这不符合客观实际情况。 现有的几千万种物质中,其来源有两个方面: 天然存在的,如食盐、水等;用化学方法人工制取的(但不可称为化学物质)如西药大多数是合成的。上述的各物质中有些是有毒的(毒性大的可称为化学毒剂),如农药、滴滴畏、乐果等,有些是无毒的,而只是人类衣、食、住、行赖以生存的必需物质资源。 人类是有智慧的,可把一些有毒的物质用来为人类服务:农业上用的殺虫剂、家庭中殺灭蚊蝇的药水、医务界用的消毒剂等。 在战争年代,把一些毒性大的化学毒剂制成多种化学武器。常见的如毒气强,它与生化武器如细菌战又有区别,化学毒剂是无声的殺

手,是一种大规模的殺伤性武器。按对人体伤害的毒理作用,将化学毒剂分为六大类: 1.神经性毒剂 如沙林、塔崩、维埃克斯等。医院里用的麻醉剂如乙醚(味微甜吸入式)三氟氯溴乙烷,河索卡因(局部麻醉剂)它们的毒性小且是可逆的。 2.糜烂性毒剂 如芥子气、路易氏气等。此类毒气吸入后口鼻会溃烂。 3.全身中毒性毒剂 如氢氰酸、氯气、氯化氢、氨气等,现便于特工人员遇险后自裁将氢氯酸制成氰化钾(固体)将一小粒氰钾包好后放入假牙内或植入皮下然后用力一拍即可。 4.窒息性毒剂 如光气、双光气等。这类气体比空气重,好象在空气的上空加上盖被,让人吸不到空气中的氧气,使人窒息。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含氯的化合物如聚氯化烯、三氯(甲烷)等燃烧时会产生少量光气,用四氯化碳灭火时,在高温下也会产生光气,造成光化污染。 5.刺激性毒剂 如苯乙酮、亚当气等,余如二氧化硫、硫化氢(臭鸡蛋味)这些气体可刺激人的呼吸道、眼等。 6.失能性毒剂

浅谈化学武器

浅谈化学武器 摘要 化学武器是指利用化学物质的毒性以杀伤有生力量的各种武器,它以其独特的作战效能、,并有研发费用低、威力大、杀伤途径多等特点,具有很强的威慑力,曾在各国军事装备发展进程中占有险要地位。化学武器与核武器、生物武器相比,它的研制、装备费用和需要的技术水平较低,国家只要具备化工工业技术,就可以生产;因此,倍受一些无力研制和生产核武器、生物武器的不发达国家的青睐,被世人称作“穷国的原子弹”。 本文从武器在战争中的重要位置说起;谈到化学武器的历史地位及其发展史;接着介绍了化学武器对人类的危害之大和应对措施;最后浅谈到在《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的制约下,化学武器又该如何发展? 一.武器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武器作为人类的战斗工具在人类战争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古时候的冷兵器时代,还是现在的热兵器时代。武器在战争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武器装备的先进与落后,在一定的情况下都会直接影响战争最后的结果。在中海湾战争时期,当时的美国是世界霸主,不论在军事,经济等方面都是领先于其他国家。在武器方面,更是伊拉克无法比拟的。 海湾战争改变了传统的作战样式,对二战以来形成的传统战争观念产生了强烈的震撼。表现在:(1)空中力量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海湾战争开创了以空中力量为主体赢得战争的先例,表明战略空袭和反空袭是未来战争的主要作战样式,有时甚至是惟一的战争样式(如同科索沃战争一样);(2)电子战成为未来战争的核心,对战争进程和结果产生重要影响,因此电磁优势将成为现代战场双方激烈争夺的制高点;(3)作战空域空前扩大,战场向大纵深、高度立体化方向发展,不存在明显的前方和后方;(4)高技术武器大大提高了作战能力,使作战行动向高速度、全天候、全时域发展。

化学武器及其防护

化学武器及其防护化学武器也是一种大规模杀伤破坏性武器。它自问世以来,由于其灭绝人寰的杀伤效应,立即遭到世人的强烈谴责和反对,国际上虽早就签订了禁止在战争中使用化学武器的公约和协议,但未被真正完全履行。化学武器的扩散局面日益加剧,且有愈来愈常规化的趋势。 一、化学武器概述 (一)军用毒剂及化学武器的概念 军用毒剂是指在战争中以毒害作用杀伤人、畜,毁坏植物的有毒化学物质,简称毒剂。 化学武器是指在战争中用毒剂的毒害作用杀伤敌方有生力量、牵制和困扰敌人的军事行动的各种武器、器材的总称。如装填有毒剂的手榴弹、地雷、炮弹、炸弹、火箭弹、导弹及飞机布洒器、毒烟施放器材等。 (二)化学武器的发展概况历史上首次大规模使用化学武器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位于比利时的伊泊尔地区。1915 年4月22日下午6点零5 分,德军用突然袭击的方式,向英、法联军阵地施放180吨储存在约6300 只吹气钢瓶中的氯气,造成英、法联军15000 多人中毒,5000 多人死亡,5000 多人 被俘,使德军一举突破联军阵地。成为历史上着名的“伊泊尔毒气战” 。 自伊泊尔毒气战之后,许多交战国,如英、法、美等国为了在战场上制胜对方,都先后研制和使用了各种化学武器。仅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各交战国使用的毒剂总量达125 万吨,毒剂品种除氯气外,还有芥子气、光气、路易氏气、亚当氏气、氢氰酸等多达数十种,因毒剂中毒伤亡130 多万人,占整个战争人员伤亡总数的46%。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特别是日本侵华战争)、美军侵朝和侵越战争、两伊战争等战争中都曾多次大量使用或策划使用过化学武器。70 年代以来,化学武器出现一些新的趋势,一是局部地区化学武器使用频繁;二是化学武器以惊人的速度向世界扩散。目前掌握化学武器生产技术的国家已有20 多个,拥有化学战能力的国家也在不断增加。从发展方向看,一些化学武器大国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研制:一是发现新型毒剂,增强其杀伤作用;二是不断改进化学武器的使用手段,提高其实用性能;三是逐步将化学武器纳入常规武器系统;四是解决化学武器在生产、储存、运输、使用过程中的各类问题,如实现二元化、弹药子母化、集束化,做到一弹多药或多弹一药等。 (三)毒剂的战术技术性能 1.毒剂的战斗状态 化学武器使用后,毒剂发挥其杀伤作用的状态称为战斗状态。它有蒸汽状、雾状、烟状、液滴状和微粉状五种。毒剂以雾状和烟状分散在空气中,可形成毒剂气溶胶。 上述的几种毒剂战斗状态,构成了化学武器对人员的三种伤害形式:毒剂初生云:指化学武器使用后直接形成的毒剂蒸汽或气溶胶云团;毒剂液滴:指化学武器使用后,分散在地面、物体上的毒剂液滴;毒剂再生云:指由毒剂液滴自然蒸发出的蒸汽形成的毒剂云团。 2.中毒途径 在实战条件下,毒剂可通过呼吸道、眼睛、皮肤、伤口、消化道使机体中毒。不同的中毒途径对人员的伤害程度有很大差别,通常同一种毒剂在不同的中毒途径条件下,对人员伤害严重程度的顺序是:呼吸道〉眼睛、伤口>消化道〉皮肤。 (四)毒害剂量毒剂对机体引起某种伤害程度的量叫毒害剂量,又称中毒量。由于中毒途径不同,毒害剂量的表示方法也不一样。 通过吸入引起中毒的毒害剂量用染毒浓度和暴露时间的乘积来表示;通过皮肤沾染吸收、口服或肌肉注射的毒害剂量用平均每千克体重所沾染的毒剂质量来表示。 (五)化学武器的战斗使用 1.使用兵器按战斗使用,化学武器一般有毒剂炮弹、炸弹、导弹、火箭弹、航空布洒器、地雷、手榴弹和毒烟罐等,毒剂弹又可分为暂时性毒剂弹和持久性毒剂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