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众媒体的起源与新闻传播体制的形成研究

大众媒体的起源与新闻传播体制的形成研究

大众媒体的起源与新闻传播体制的形成研究
大众媒体的起源与新闻传播体制的形成研究

大众媒体的起源与新闻传播体制的形成研究

内容提要:横向比较是新闻史研究中一个重要但往往被人们忽视的视角。在大众传媒的起源阶段,由于受不同的物质媒介基础与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中西方早期报纸形成了不同的历史发展轨迹,并最终导致各自新闻传播体制的形成。

关键词:大众传媒报纸起源平行对照

作为一种重要和科学的研究方法,比较研究对现代各个学科都具有广泛的意义。然而,在新闻史的研究领域,人们却往往习惯于从梳理某一国家、某一地区的新闻事业发展源流的视角出发,对有限的单一对象进行微观的历时性研究,而缺乏在一个宏观的视野里,跨越不同的国家、民族和文化来展开共时性的横向比较的自觉。这种比较研究视野的缺席,使我们无意中切断了宏大文化背景下各国新闻事业之间的历史联系,把研究对象变成一个个孤立的个体存在。这无疑会使我们难以全面、深入和准确地对历史作出估价与认识。从宏观的比较研究视角来看,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都以早期报纸作为其大众新闻传播事业之滥觞。在20世纪广播、电视、网络等电子媒介出现之前各国短则几世纪,长达上千年的漫长时期里,报纸作为唯一的大众新闻传媒,垄断着新闻发布的最主要渠道。东西方各媒介产业发达国家,无一例外都是在其报业得到充分发育的前提下繁荣其新闻事业,并直接导致和影响各自新闻体制的形成。因此,通过横向比较来研究中西方报纸产生与发展的基本原因对思考中国与西方新闻事业先天性特点有着积极意义。

中国报纸产生的源头,可以上溯到汉唐时代的“邸报”。“邸”起源于汉朝,本是指古代王侯或地方官在京城的住所,后衍变为地方各郡在京师设立的一种专门机构,主要用于“通奏报,待朝宿”。所谓“通奏报”,即传抄一切诏令奏章以报诸侯,联络传递君臣之间的信息。这种皇帝诏令和大臣奏章的传抄件,经不断发展完善,到唐朝逐渐形成中国古代报纸的雏形。从唐朝文献中我们不难发现关于邸报的记载。如唐僖宗时中书舍人孙樵在其《经纬集》第三卷就有《读开元杂报》一文:“樵曩于襄汉间,得数十幅书,系日条事,不立首末……此皆开元政事,盖当时条布于外者。”[1](P1)这里的“数十幅书”指的就是邸报。唐代邸报每份只有一张,卷成一卷便于携带。上面按日罗列“朝廷近所行事”等,均是“开元政事”。整份报纸没有报头,各则消息没有标题和结束语,即孙樵所言“系日条事,不立首末”。这些描述表明邸报虽已具备了报纸的某些特征,不过显然还并不完备,比如孙樵指出邸报“书帛而漫志其末”,就足见唐朝邸报尚停留于手抄阶段,而不是印刷品,与现代意义的报纸还有很大差距。邸报不仅见于文献典籍之中,而且今天还有实物流传下来。

伦敦不列颠图书馆收藏有本世纪初英国考古学家斯坦因从我国敦煌石窟盗走的一份《进奏院状》,这实际上是公元887年从京城发往敦煌的一份邸报。这份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手抄报纸充分证明:中国古代报纸最迟不晚于唐朝就已出现。唐朝邸报已形成一套出版发行系统,藩镇在京城长安设有进奏院,各地藩王、节度使派驻有邸吏, 负责邸报的传达。从唐朝邸报的发行范围来看,邸报是在统治阶级内部流传的官报,人民大众是无缘得见的;从邸报的内容来看,它实际上更象一种公文,这与报纸作为大众传媒应具有的广泛性、公开性等要求还相去甚远。美国著名新闻史学家埃默里父子认为,现代意义上真正的报纸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至少每星期出版一次;(2)必须是机械手段生产的,有别于手写的新闻信札;(3)凡是愿意付费者,不问属于什么阶级或有什么特殊兴趣,都一概可以买到;(4)必须刊登为一般公众感兴趣的任何事情,有别于某些宗教性的或商业性的出版物;(5)必须对只具备普通文化水平的公众具有吸引力;(6)必须及时,至少就当时技术发展的水平来讲是相对及时的;(7)必须具有稳定性。”[2](P5)以这个标准来衡量,显而易见,唐朝邸报还远远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报纸和大众传媒,尤其是内容与发行范围的局限性,以及制作上的非机械化是它致命的缺陷。

当古代中国创造出灿烂文化的同时,文明之光也洒到欧洲大陆的某些角落。尽管欧洲在那时不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但人们对信息传播的自觉并不比中国晚。公元前59年,罗马执政官恺撒下令创立《每日纪事》,公布每天元老院的工作报告。方法是在元老院门口立一块表面涂蜡的木板,称为“阿尔布”(Album)。因为当时尚未发明纸张,所以消息就直接刻写在木板上。“阿尔布”存在了大约500年,这块元老院门口的木板应该说是整个欧洲最早的新闻媒体。公元2世纪,《每日纪事》的消息随罗马帝国版图的扩张传至南欧、西亚和北非,罗马城成为欧洲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也是当然的新闻传播的中心。各地的王公、贵族、商人都想探听罗马的消息,于是有人开始从事抄录政府公报并分送各地以获取酬金的活动。这种原始的文字新闻传媒,史称“新闻信”(news letter)。

新闻信的发行人通常拥有奴隶,备有船只。发行人亲自到官邸抄录《每日纪事》内容,然后上船口述,由奴隶转抄,奴隶每到一地,就把新闻信分卖给订户。与中国到宋朝出现的专为一种叫“小报”的出版物打探消息的人相比,罗马“新闻信”的发行人及其奴隶的活动要早了几个世纪,他们可谓是世界上第一批职业的新闻工作者。从新闻信的消息来源、载体特点来看,它与后来在中国出现的邸报有非常近似的地方。比如两者在内容上都是发布官方消息,在形式上都是手工抄写而非机械印刷。这说明在大众传播的初始阶段,中西方媒体具有某些表面上的一致性。然而深入比较我们便会发现,中西方原始形态的传媒在一开始就存在着明显分野,即中国的邸报完全由官方垄断,主要为传达政治信息,而不以赢利为目的,读者面局限于统治阶层;而罗马的新闻信则由民间主办,在传递官方信息的过程中获取利润,从根本上说,它是一种经济行为的产物。这使它的读者面在原则上扩大到凡是愿意购买的所有人———尽管当时也只有贵族与商人具有这种购买力。中西方原始形态的报纸在办报目的上的差异,向我们揭示了之后中国与西方形成各自新闻体制的某些端倪。

15、16世纪,由于新航路的发现,欧洲航海业发展起来,威尼斯成为当时最大的贸易港口。当时的商人、银行家等出于商业目的,需了解船期、行情以及一些社会情况。最初是各地的商人出于友谊互相写信交换信息,后因这些信息在商业上具有重要价值,一些有经济头脑的人就专

门打听并以书信的形式寄给需要者,收取一定费用。逐渐,需要的人多了,他们就把同一内容抄很多份分寄各地,这就是所谓“手抄新闻”。手抄新闻在形式上几乎就是新闻信的翻版。正是在新闻信和手抄新闻的影响和启发下,欧洲和北美到18、19世纪开始逐步出现资产阶级报纸的萌芽,从而使资产阶级报业进入了大发展的时期。

新媒体时代网络迷群的文化实践探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bd16651696.html, 新媒体时代网络迷群的文化实践探析 作者:杨思宇 来源:《新闻世界》2018年第01期 【摘要】本文以新媒体技术和泛娱乐化浪潮下粉丝社群内的文化生产实践活动为主要研 究对象,分析粉丝以偶像文本为原素材创作衍生文本及零盗猎原创两种文本生产形式,以及粉丝基于文本展开的阐释和互动行为。由此说明粉丝群体在大众文化景观中的地位和其庞大的“粉丝效应”,进而呈现新媒体语境下的粉丝画像。 【关键词】文本生产;阐释性;群体互动;身份认同;社会区隔 工业社会的发展和传播技术的进步,使大规模批量化的文化生产成为可能。与此同时,受众消解了大众传媒对传播技术的垄断,开始以多种形式进行文本创造与自我表达。作为积极受众的粉丝,无疑是新媒体时代“生产型消费者”中的突出代表。在网络虚拟社区中,“身怀绝技”的粉丝借助传播技术平台,利用大众传媒提供的原文本综合偶像特质和自身情感进行再创造,赋予原文本以粉丝个体或社群整体的意志和意愿。这些文本一经发出,便得到流通和使用,经过搜集、储存、编辑加工、重组整合、意义阐释与重新赋予等多环节完成意义生产,形成粉丝特有的辨识力与创造力。其生产与消费行为正如费斯克所描述的,粉丝对原始文本积极重构,通过阐释、重读、盗猎、挪用等策略,将媒介上的原始文本转化为与自己社会情境相关的意义和快感,构建一个粉丝自己独有的文化世界。[1] 一、挪用拼贴与原始创作 保罗·威利斯在对比共同文化与通俗文化后提出:共同文化与日常的、每天的实践活动有关。日常文化、日常感知和意义生产,将以划时代的方式,从形形色色的顺从和偏狭,转化为各种各样的开放性和世俗的自主性。[2]在粉丝社群中,粉丝作为熟练的媒介使用者,善于将 媒介技术为己所用并不断融合创新,通过文本生产、传播、解读与交流等日常性活动,不断构成粉丝独特的生活方式。正如詹金斯所言:粉丝是所有新媒介技术的最早使用者和推广者之一,但与此同时,粉丝也凭借强大的生产能力成为自身家园的建设者。 费斯克将粉丝生产力分为闲聊、文本创造、对原始文本的建构三种。可见,再生性文本和原创文本大量存在于粉丝社群中。原创文本多为粉丝编辑和拍摄,包括原创歌曲、录像、日志后记、粉丝小说、信件等。其中包含个人经历、经验和叙事习惯,突破了批量生产的同质化。再生性文本则是粉丝以官方提供的图文视频素材为原文本,以群体价值规范和阐释标准为基准进行再创作,为其他粉丝提供可供观赏和使用的衍生文本,作为“礼物经济”在社群内免费分享。拥有修图、剪辑、手绘、手工、词曲制作等技能的粉丝对原始素材进行拼贴和拟像,形成文字、图片、影像、手绘、手工作品在社群内流通。部分粉丝文本还转化为具有经济价值的实物,如钥匙扣、台历、玩偶等,通过赠送和售卖实现私人占有和价值最大化。除以上基本生产实践外,规模庞大、机制成熟的粉丝社群还出现了专业化的自媒体工作室。因此,在粉丝的生

《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论文

影视音乐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影视音乐是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是一种消费文化,现代影视艺术传播大众化走向趋势越来越显著,体现出"快餐式"、商品化、技术化、组织化、机械复制、标准化、偶像崇拜、娱乐化的特点,它消除了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特征,偏离了精英文化崇尚的人文理想,值得我们警醒。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观念的转变和思想的进一步解放,中国影视从一本正经到影视音乐观众,只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全国上下一片风风火火的“影视音乐节目”掀起了影视浪潮。随着娱乐风的越刮越强,大众传媒的娱乐功能引起了政府更多的关注和利用。影视音乐节目进行了认识,从如何坚持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中国的娱乐节目,使其真正成为一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而又让人喜闻乐见的节目形式。然而,有些人却为此投机取巧,把影视音乐变成纯媚俗取悦大众的工具,其发展方向仅仅考虑的是生钱效应。 当前的影视音乐正逐渐成为影视艺术的重要构成元素,音乐与影视有机的融合成为一个艺术整体。但很多情况下都存在着对传统的背离与叛逆。用虚假的需要和解决方法替代真实的需要和解决办法。虚假的需要是物质的需求,无限刺激我们的消费欲望,表面上是让我们投其所好,实际上是在束缚着我们的创造力和辨别力!使我们并没有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自由人。相反,他们并不想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化来替代主流文化,而只是试图通过创造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主流文化的不满,进而改造之。随着社会个性化和民主化程度的提高,影视观众需要的不仅仅是单项的、传统的传播形式,更需要多元化、多层次的传播形式。影视音乐节目正是顺应了这一趋势,运用多元化的传播理念和表现手法在精彩纷呈的影视节目中逐步占据重要位置。 如今,影视音乐已经成为影视和音乐创作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引起了它的创作者和欣赏者的广泛关注。著名作曲家凭借《卧虎藏龙》的电影音乐拿到了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奖,他的《英雄》,《夜宴》等一系列电影音乐也都在社会和音乐界产生了重大的反响。影视音乐是在中国音乐文化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沃土,继承了五千年的文明传统,形成了丰厚的社会底蕴,具有“天人合一”的哲理基础,“气盛化神”的审美追求和“立像尽意”的崇高境界,中国的音乐文化具有海纳百川的胸怀,近现代的音乐电视发展是以学习西方音乐文化为起点的,经过多年的磨合,电视音乐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融会贯通,实现了一种完美的统一。一个新的文化时代的演进是一个继承传统,再攀新高的创造过程,创造一种属于未来的新的影视音乐文化,是中国影视音乐文化的发展趋势。以此,些许可以这么说,影视音乐是伴随着影视艺术的发展而逐渐发展和成熟起来的一种艺术形式,受到越来越多欣赏者和爱好者的钟爱。 与此同时,商业制度是这个时代无所不包、无所不管的最大制度,影视音乐的矛头所指的就是它。正是由于商业制度无所不包、无所不管,故所以才有影视音乐的兴起与发展均受制于它。市场借助由音乐家(生产)、影片(流通)、公众(消费)构成的商业体制施加它对影视音乐的影响,即“影视音乐这种现象的广泛传播,完全凭借经济手段”。现代社会是一个崇尚风格传播与个性传播的社会,对于那些个性鲜明,独具特色的影视音乐家的创作及导演和摄影师的制作,在牵动着无数观众的目光。正因为这样,影视音乐不可能对维持自身存在与发展

大众传播_重点总结

大众传播重点总结 传播是指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传播学史研究人类传播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属于社会科学。 从三个方面认识传播的定义:传播是共享;传播是传输;传播是互动 传播的类型:自我传播、人际传播、团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传播活动。 传播学形成的历史条件:a 社会历史条件:现代传媒的兴起,政治与战争的需要,新闻学的发展;b 传播学产生的学术基础:学术渊源,行为科学,社会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政治学,宣传学,新闻学,人类学,语言学,符号学等,以及信息科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数学,统计学等。 传播学的奠基人 a 卡尔-霍夫兰美国实验心理学家1912——1961 耶鲁学派毕生研究人的心理对人的行为的影响,研究说服与态度的关系,态度的形成与转变,说服的方式、技巧和能力等。他是将实验心理学引入传播学研究领域的第一人。1953年出版《传播与说服》一书。 b 哈德罗—拉斯韦尔美国著名政治学家《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 拉斯韦尔的5W(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众、传播效果)传播模式。这一模式还奠定了传播学研究的五大基本内容:即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以及效果分析 大众传播的四大功能说:监视环境、协调社会、文化传承、娱乐(1959年,查尔斯-赖特从社会学的角度补充) 拉斯韦尔开创了内容分析法,发明了定性和定量测度传播信息的方法论 保罗-拉扎斯菲尔德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在方法论研究上具有开创性影响和独到见解,属于经验学派。提出两级传播论,并于1948年出版《人民的选择》一书。舆论领袖破除魔弹论。 两级传播论:是指在大众传播时代,信息总是先由大众媒介传播给社会成员中的少数“舆论领袖”,然后再由“舆论领袖”扩散给公众的两级传播过程。 舆论领袖:并非指提出思想的人,而是那些积极主动向人们提供某方面的客观事实并加以主观评判的人。 库尔特-卢因德裔美籍心理学家心理动力学和团体动力学心理场论把关行为研究 7、心理场概念:a 一方面意指人们的经验和行为所处的心理环境 b 另一方面,心理环境也是人的需要寄居的场所 对于传播学来说,心理场论的意义在于可以用之分析传播双方的心理层面关系。 心理场的有限重合性:个人的心理场积淀了他的个人经验,而两个人的个人经验不可能完全相同,因而任何传播中参与双方的心理场是不可能完全重合的。但作为人,人们又必然有一定的共同经验。因此任意两个人的心理场既非完全重合,又非完全分离,而是一定部分重合的。 传播学集大成者施拉姆(1907--1987)又译宣韦伯,美国著名传播学者,国际公认的人类历史上第一位把传播学系统化的学者;第一位从新闻专业角度,并把新闻学同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结合起来,从全新的视野全面考察传播学,为传播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完善和成熟做出了里程碑性的贡献;他研究的主题主要是新闻自由与社会责任问题,传播体制与社会结构,

新媒体与大众文化

现代传媒与大众文化 ——新媒体下的大众文化 早在1871年人类学鼻祖爱德华·泰勒出版《原始文化》时,就有了对文化的定义。他的这个定义一直为后人沿用至今:所谓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① 文化,无论从什么角度看都是人类的一种社会行为,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必然产物。文化产生于人类对周围世界的体验、生活方式以及民族心里、习俗、信仰、和观念等密切相关。②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所著《文化的解释》中,对“文化”这样定义:“文化”我主张的文化概念实质上是一个符号学(semiotic)的概念。马克斯·韦伯提出,人是悬在由他自己所编织的意义之网中的动物。所谓文化,就是这样一些由人宾值得意义之网。因此,对文化的分析不是一种寻求规律的实验科学,而是探求意义的解释科学。③ 大众文化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哲学家奥尔特加《民众的反抗》一书中。主要指的是一地区、一社团、一个国家中新近涌现的,被大众所信奉、接受的文化。 在英文中,Mass culture 和Popular culture通常都被译为“大众文化”,也有人将后者译为“通俗文化”、“流行文化”和“普及文化”。在西方,Mass 与Mass culture的使用,往往与大众社会理论联系在一起,包含着对群众(“群氓”“乌合之众”)及其文化的贬损;英国文化研究学者雷蒙德·威廉斯正是基于这种原因而不愿意使用Mass culture这个概念来描述普通民众所参与的那种文化,而更愿意使用中性的Popular culture这个概念。④ 美国传播学者威尔逊认为,通俗文化(Popular culture)是某个社会中所有 ①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②云德:《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化选择》,人民文学出版社 ③《文化的解释》(美)克利福德·格尔茨著译林出版社 ④斯威伍德《大众文化的神话》三联书店2003

世界新闻传播发展历程分析

世界新闻传播发展历程分析 2011-5-29 14:55 提问者: 奔二的胖子 写作要求: 1、以传媒技术发展进程为主线,适当结合政治、经济、社会历史背景,展开论述与分析; 2、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内容充实; 3、内容构思、语言表达、结构格式符合论文写作规范; 我来帮他解答 2011-6-7 11:06 满意回答 信息的传播,是流经人类全部历史的水流,不断延伸着人类的感觉。简单回顾现代新闻传播之前的传播史,对于现代新闻传播业史来说,在历史与观念的衔接上都是必要的。 一,远古时代的信息传播 从猿到人,经历了数百万年。语言仅出现于约10万年前。此前人类的祖先能够用于传播信息的符号,不过以下几种: 1,触觉和嗅觉。2,视觉符号。3,听觉符号。 二,基本的传播媒介----语言 要了解人类信息传播的历史,就要了解语言的发生和发展,语言中所蕴含的声形实体以外的丰富信息。这里有个线索,便是世界语言的谱系。世界上绝大多数语言都可以被编排到十大语系中,“语系”之下是“语族”,语族之下是“语支”,语支下才是具体的语言。从具体的语言往上推,语言→语支→语族→语系,可以看到现在各种具体语言之间在远古时代关系的远近,当然这也相当程度涉及到讲各种语言的民族(种族)之间血缘关系的远近,以及交往的疏密程度。 当今世界上分布的十大语系,实际上表达着人类社会流动和语言传播的轨迹。其中分布较广大的六大语系,反映了公元以来人们传播的信息流动和分布。特别是印欧语系从欧洲向世界的传播,则是最近几百年的事情。 1,分布最广的印欧语系 2,拥有最多讲话人口的汉藏语系。3,阿尔泰语系。4,闪含语系。5,班图语系。6,南岛(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 三,传播的文字媒介 文字与语言的不同在于,它基本是一种改变了的语言形式,使听觉符号转变为视觉符号,使语言有形和得以保存。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文字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世界,它的功能体现在历时性上,即使时过境迁,以文字表现的世界可以较长久地明确记录或报道历史上的信息。传播的文字作为一种媒介,由于带有更为明确的传播目的,因而相对语言的使用,要认真和严肃得多。历史上的文字种类很多,经过数千年的演变、交融、创新和衰退,现在世界上跨国使用的文字体系,只有七种,除汉文外,均是字母文字。 1,遍及全球的拉丁文字体系。2,使用人口最多的汉文字体系。3,阿拉伯文字体系。4,斯拉夫文字体系。5,梵文字体系。6,希腊文字体系。7,回鹘文字体系。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与社会

尹鸿:新媒体时代的传播与社会 核心提示:时代的性质往往会影响到这个时代的方方面面,会影响这个时代所有的空间和时间。现在我们每个人都是新媒体的使用者,我们都在新的媒介环境中存在,在这个新媒体时代,我们前所未有地感受到整个媒介环境给我们的社会和生活带来了深刻的改变。 尹鸿清华大学教授、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影视传播研究中 心主任 各位领导,同志们,朋友们,早上好!感谢大家在周末的休息时间, 这么早过来一起分享对新媒体和现代社会关系的一些想法。我们每个人 都是新媒体的使用者,我们都在新的媒介环境中存在,我们前所未有地 感受到整个媒介环境给我们的社会和生活带来的深刻改变。最近,党和 国家领导人在各种场合三番五次强调互联网和新媒介环境对现代政治、 经济、文化的深刻影响,也包括对我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的深刻影响。

因此,这个问题对我自己来讲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我把自己在研究观察、使用分析新媒体过程中的一些感想跟大家一起分享。虽然不一定正确,我们对于新的知识、新的领域,未必都能提供正确的结论,但是可以提供启发性的思考。我们一起来探究这样一个新的传媒时代会带来什么改变。大家都知道,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媒介如此广泛地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如此深刻地把天各一方和近在咫尺的人们联系在一起,所以对这个问题的重视应该是战略性的。我们要这样理解新的媒体与环境。 一、互联网信息时代 大家都知道,我们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关于互联网时代,在1980年出版的《第三次浪潮》一书中有表述,这本书是未来学家托夫勒写的。当时党和国家领导人向知识界推荐过这本书,也向当时的管理层推荐过这本书。这本书已经在描述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之后的新型革命,但是那个时候它还只是未来学家的一个想象,今天它正在变成现实。 实际上,今天我们进入信息时代,整个信息媒介对一个社会的变革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我在这里推荐一位在传播学界被大家公认的具有里程碑地位的学者叫麦克卢汉。他有两个著名的观点,第一个是媒介是人的延伸,第二个是媒介即信息。所有的媒介本身就是信息,而这个信息首先是人的延伸产生的信息,所以麦克卢汉是第一个从媒介角度探讨人类社会变革的学者。马克思的经典表述是,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是我们在劳动中会使用工具。而麦克卢汉强调的是媒介工具,媒介工具让人

北京邮电大学真题大众文化与网络传播部分回忆版

大众文化与网络传播部分: 一、名词解释 40分(每小题5分) 1、大众文化 2、大众传播 3、网络文化 4、互联网 5、人际传播 6、跨文化传播 7、通俗文学 8、亚文化 二、简答题 60分(每小题15分) 1、互联网的起源 2、大众文化的特征 3、网络中的传播 4、网络文化的特色 三、论述 50分(每题25分) 1、大众媒介对大众文化发展的影响 2、网络时代的艺术审美与传统的艺术审美之比较 2008年 传播学理论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40分) 1、传播隔阂 2、后工业社会 3、讯息 4、廉价报纸 5、社会责任理论 6、传播媒介 7、知晓权 8、世界信息流通失衡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1、为什么说传播是一种行为,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2、简述人类传播发展的历史进程。 3、简述受众对媒介活动进行社会监督控制的必要性和主要手段。 4、简述1980年“教科文组织麦克布莱德大会”决议要点。 5、简述关于社会传播的“文化指标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阐述美国的赖利夫妇和德国的马莱克兹关于传播过程系统模式的理论,并作简要评价。 2、阐述麦克卢汉的传播学说的三个主要内容,并作简要评价。 3、阐述现代社会中“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并简要谈谈你对互联网作为一种“拟态环境”的认识。 4、阐述“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内容及特点,并简要概括其理论意义。 大众文化于网络传播

一、回答问题:30分(每小题5分) 1、大众文化 2、数字鸿沟 3、网络文化 4、把关人 5、意见领袖 6、文化帝国主义 二、简要回答:60分(每小题15分) 1、什么是跨文化传播,它与跨国传播有何区别? 2、试分析网络对大众传播的影响。 3、网络时代的艺术和审美有何新特点? 4、在网络中,文化的同质化是如何形成的? 三、论述:60分(每题20分) 1、网络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介,一方面造就了文化的多元化,另一方面在急剧加速文化的同质化,请就此谈一谈你自己的看法。 2、如何看待网络传播时代传统新闻媒介的优势和劣势? 3、是从大众文化的角度分析易中天现象。 2009年 传播学理论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40分) 1、社会信息系统的“双重偶然性” 2、动物传播的局限性 3、传播过程的序列性 4、大众传播的负面功能 5、民主参与理论 6、大众传媒的公共性和公益性 7、“沉默的螺旋” 8、新世界信息秩序论争的三阶段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简述传播学的中国化的基本含义。 2、简述文字传播的意义与局限。 3、简述施拉姆提出的“循环模式”和“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4、简述国家和政府对传播媒介实行政治控制的主要内容。 5、简述卡茨曼“信息沟”理论的主要观点。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60分) 1、阐述怀特的新闻“把关”模式和盖尔顿、鲁治的新闻选择标准理论,并谈谈你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闻“把关”的认识。 2、阐述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并就大众传播在互联网时代的社会影响做一简要评价。 3、阐述当今全球性信息传播系统的发展对人类世界的影响和对国际传播媒介的改变,并就“文化帝国主义”问题谈谈你的认识。 大众文化与网络传播

《传播学概论—大众传播》读书笔记

《传播学概论——大众传播》读书笔记这个月读了《传播学概论》这本书中关于大众传播的内容,了解了大众传播的发展,什么是大众传播及其特点,以及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和影响,对传播又有了更深的理解。 我们的时代是一个大众传播的世道。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的信息传播活动不仅普及到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而且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现代社会里,大众传播是人们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是实现国家和社会目标的重要手段,是社会上各利益集团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同时又是社会文化和娱乐的提供者。大众传播的影响之普遍、作用之强大,使得它成为现代社会中最重要的的信息系统。 大众传播的定义 大众传播是一个特殊的社会信息系统,说它特殊是因为它具有其他类型的传播所不具有的性质和特点。理解这些性质和特点是我们把我大众传播的本质出发点。 那么什么是大众传播呢?简单的理解就是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从事的信息传播活动就是大众传播,我们每天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就是在接触大众传播。不过这种简单的理解不能帮助我们把握大众传播的实质,要把大众传播作为社会科学考察的对象,就必须为它下一个较为严谨的定义。 澳大利亚学者苏利文提出的定义是“大众传播是即现代印刷和广播、电视等影像和声音媒介组织运用法人资金,借助高科技和产业化手段,在国家调控的范围内向未知的受众提供信息和娱乐产品的实践活动。” 关于什么是大众传播,学者们有各种各样的定义,澳大利亚学者苏利文提出的这个定义将大众传播的主体表述为“媒介组织”更为确切。 实际上,由于大众传播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社会现象任何一个简短的定义都不可能概括出它的全部特征,结合传播学的宗旨,对这一概念作出的界定是: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大众传播的特点 从以上定义出发,与其他类型的传播活动相比,大众传播具有的特点可以从以

对新媒体时代大众文化的影响的思考

对新媒体时代大众文化的影响的思考 当今文化一般主要被分为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三个层次,其中,大众文化在新媒体时代受众面最广、影响最大。大众文化也在我国意识形态斗争中占有重要的领地,它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和社会意识的生成和发展。因此,对大众文化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主要分析了大眾文化的积极价值及其负面影响,以便于正确认识大众文化,从而促进其健康发展。 标签:新媒体;大众文化;主流文化;精英文化;意识形态;价值观 新媒体技术对社会思想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主流意识形态在众多的媒体声音中逐渐被冷落、被淡化,意识形态工作日益复杂艰难。当前在主要由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构成的文化领域中,大众文化的生产和流通规模极大,特别是在新媒体时代下,其发展十分迅猛,对我国的文化传统、人们价值观念和大众的生活方式都造成了重大的影响。 一、大众文化的内涵 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不同于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也不同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鲁迅先生提出的“民族革命战争中的大众文学”,其最根本点在于他们得以出现的文化环境不同。后两者都是农业文化环境中的产物,而且是出于非常时期的一种特殊政治需要而提出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大众文化则是工业文化的产物,它淡化了意识形态的属性,突出了大众性、商业性和娱乐性等特点。在新媒体时代,大众文化的生产和传播日益数字化和技术化,促使其在我国的文化形态中逐渐占据了主体地位。 我国学术界对大众文化有不少的研究,对大众文化的定义也较多,在《大众文化导论》中,王一川是这样界定大众文化的:“大众文化是以大众媒介为手段、按商品规律运作、旨在使普通市民或的日常感性愉悦的体验过程,包括通俗诗、通俗报刊、畅销书、流行音乐、电视剧、电影、广告等形态。”一般认为这个定义还是比较恰当的。 二、大众文化的积极价值 大众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它在当今社会也有着一定的积极价值。 1、满足了普通大众的精神需要。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仅有物质需要,也有精神需求。在现代社会,由于时代的快节奏,普通大众也都能感受到强烈的精神压力与精神冲突。大众文化显著的娱乐性特征能够很好地缓解大众日常生活工作的压力,给人们带来一些欢乐与放松。大众文化产品很了解大众的心理,往往以其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现,内容轻松

网络流行语与大众文化

网络流行语与大众文化 xxxxxxxxxxxxxxxx (中国海洋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xxxxx化学工程与工艺) 摘要:近几年,随着新媒体网络的兴起和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和依赖网络。在网络上人们可以在虚拟社区和志同道合的人谈论,可以在虚拟群体中传递信息,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网络也在悄悄的改变着人们的语言表达方式。如今在网络上出现了一些区别于现实生活交流所用的语言符号,即“网络语言”。这些语言通网络的迅速传播,在网上流行开来,成了一个特殊的“网络流行语”现象,虽然这些语言在网络上流行,但是他们来源于现实又影响着现实。那么,我们来剖析他形成的原因,在现代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产生原因囧形象符号 如今,打开互联网,有一些网络“热词”总能蹦入你的眼帘,诸如:“打酱油”“俯卧撑”“很傻很天真”“范跑跑”“猪坚强”“看星星”……看似简单生动的网络流行语背后都有故事,都连接着网民关心的社会热点。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一些网络新词汇层出不穷。这些新词汇不止在网上盛行,有些甚至“跳”出了网络,出现在大众传媒上,出现在中小学生的作文中。面对这种网络语言的泛化,有人认为,网络语言丰富了汉语的语言词汇,应当促进其发展;也有人认为,网络语言是一些年轻网民自娱自乐,应任其自生自灭。网络流行语之所以能够在网民中广为流传,首先是因为反映了社会之现状,其道出了网友内心所思所想,能够引起共鸣。再者,由于网络流行语普遍具有简短精辟、诙谐幽默、容易记住等特点,使得广大网友能够过目不忘,这也为其能够广泛传播奠定了基础。这种方式也是值得商业炒作借鉴的,抓住时下热点,制造网络流行语,巧妙地将品牌融入其中,才能引起共鸣,对于品牌企业来说,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是未来将逐渐占主导地位的传播手段。 (一)网络是大众文化的崭新平台 大众文化在英文里面对应的词是“popular culture”,而不是“mass culture”,这就说明了大众文化的对象并不是毫无个性的、统一的的大众,而是生活在现代社会里的单独的个人,不将其经济能力、社会阶层、知识结构等因素纳入考量的范围之内。大众文化是“一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与社会

尹鸿:新媒体时代的传播与社会 尹鸿清华大学教授、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影视传播研究中 心主任 各位领导,同志们,朋友们,早上好!感谢大家在周末的休息时间,这么早过来一起分享对新媒体和现代社会关系的一些想法。我们每个人都是新媒体的使用者,我们都在新的媒介环境中存在,我们前所未有地感受到整个媒介环境给我们的社会和生活带来的深刻改变。最近,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各种场合三番五次强调互联网和新媒介环境对现 代政治、经济、文化的深刻影响,也包括对我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的深刻影响。因此,这个问题对我自己来讲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我把自己在研究观察、使用分析新媒体过程中的一些感想跟大家一起分享。虽然不一定正确,我们对于新的知识、新的领域,未必都能提供正确的结论,但是可以提供启发性的思考。我们一起来探究这样一个新的传媒时代会带来什么改变。大家都知道,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媒介如此广泛地地把天各一方和近在咫尺的渗透到我们生 活的每一个角落,如此深刻 人们联系在一起,所以对这个问题的重视应该是战略性的。我们要这

样理解新的媒体与环境。 一、互联网信息时代 大家都知道,我们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关于互联网时代,在1980年 出版的《第三次浪潮》一书中有表述,这本书是未来学家托夫勒写的。当时党和国家领导人向知识界推荐过这本书,也向当时的管理层推 荐过这本书。这本书已经在描述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之后的新型革命,但是那个时候它还只是未来学家的一个想象,今天它正在变成现实。实际上,今天我们进入信息时代,整个信息媒介对一个社会的变革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我在这里推荐一位在传播学界被大家公认的具有里程碑地位的学者叫麦克卢汉。他有两个著名的观点,第一个是媒介是人的延伸,第二个是媒介即信息。所有的媒介本身就是信息,而这个信息首先是人的延伸产生的信息,所以麦克卢汉是第一个从媒介角度探讨人类社会变革的学者。马克思的经典表述是,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是我们在劳动中会使用工具。而麦克卢汉强调的是媒介工具,媒介工具让人类一步一步向前发展和变化。比如,他说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是因为我们有语言,这样我们才能交流,我们才能成为社群,才能成为人类。我们变成人是因为有语言,没有语言这个媒介,人只能做动作。但这个时候我们还没有文明,经验不能传承,只能口口相传,所以后来有了文字的媒介,我们才有了文明。我们能把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经验传承下去。. “文艺复兴”、“工业革命”能出现,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有了印刷媒介。印刷媒介的出现使大量出版物可以进入学校,普通人可以接受教

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

在日益发展的当今社会,在大众传媒领域,受众的心理成为大众传媒关注的根源所在。受众,是对大众媒介信息接受者的总称。他们能够决定传播内容,一个传播媒介甚至是传播者本身的发展前途,可以说离开了受众,传播活动不仅会失去方向和目的,而且不能别称为传播活动。 就如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也得到了飞速发展,网络媒体又称为“第四媒体”,它是相对传统媒体即报纸、广播、电视而言的,是以多媒体、网络化、数字化技术为核心的国际互联网络,是现代信息革命的产物。在网络时代,受众拥有前所未有的权力,不仅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或需要的信息,而且还可以在网上自由发布信息,成为新闻的传播者。网络媒体的出现,给受众赋予了新的内涵,更以他大容量、高速度、综合性的优势,将其触角逐渐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把越来越多的实实在在的个体受众召唤到自己的麾下,并极大的改变了传统受众的索取新闻信息时的习性。而这一切也导致网络受众的心理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面对海量信息的焦虑心理,平等参与的平衡心理,获取信息的随意心理。在网络信息超载的现在,既使受众亢奋、激动、产生竞争力,同时也使受众心情压抑、无所适从、困惑不安、产生焦虑心理。而同时互联网的海量信息,也使受众不可能对网上的的每一条信息都从头到尾逐字阅读,很多都是先看看新闻的标题,有兴趣了在往下看,没有兴趣就直接跳过。针对网络时代受众特殊的心理特征,网络传播者也制定相应的传播策略。突出中新闻,强调新闻深度,在传播的过程中,网络新闻媒体也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加强了报道的深度和新闻背景的说明,满足受众的求知欲,扩大媒体的影响力。同时建立与受众交流的平台,实现传受两方的有效互动。强化了标题意识,增强标题的吸引力。以此来迎合网络受众的心理 电影因为其艺术与商业双重身份的本质属性,必然延伸出艺术探索和轻松娱乐两种相对典型性的受众心理特点。而大学生则是具有特殊意义的青年群体,也是现代电影的最理想的新受众群,那么,中国电影对于大学生究竟有着怎样的位置?大学生心目中理想的中国电影应该是什么样子?当我们深入研究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大学生瞩目的国产电影集中于《没事偷着乐》等后现代主义式调侃戏谑、轻松娱乐的影片,以及艺术探索浓烈、风格独特的《霸王别姬》、《小城之春》等影片,这倒是基本上吻合了大学生青春激情、学术品味、文化意识的整体特点。而《大决战》、《开国大典》,作为国产电影的主旋律,在大学生心目中占有重要位置,这些主旋律电影本身恢弘气势、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健康向上的主体思想,激情洋溢的表演风格等的独有的特点有关。而因为大学生特殊的文化素养和独立的判断意识,当然他们与主旋律电影之间的关系就不会仅仅是单项的,一维的,而是全面的、辩证的、客观的。他们在真诚的关注中对主旋律电影提出很多的意见,批评态度多于肯定态度,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通过对大学生对于中国电影在国际化浪潮的推挤下如何生存的看法,挖掘大学生与中国电影之间关系的深一层空间,承载着中国电影的命运问题。 接下来说说社交工具的发展,移动社交工具是一种附身于手机之上,以人际关系为基础的社交工具,如微信陌陌、米聊,尤其是微信的出现,对微博等网络社交工具产生了巨大冲击。它构建的人际关系和沟通方式打通了传统电信和移动互联网的界线,一经推出便收到了手机用户的欢迎,尤其是青年受众。它与传统社交工具相比,具有以下特点,一,移动性与及时性,可以随时随地即时的发送消息,避免了传统网站社交工具的弊端。二,自媒体化与

大众传播的特点

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的定义: 大众传播是由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产业化的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信息生产和传播的活动。 大众传播的特点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来阐述: (1)大众传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这些媒介组织包括报社、杂志社、电视台、电台以及以大量生产为目的的音乐、影像制作公司等。在西方社会,传播媒介是以公共法人或企业法人的形态存在的,在我国,是以企业组织的形式存在的公有制事业机构。可见大众传播是有组织的传播活动,是在组织的目标和方针指导下的传播活动。 (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的手段进行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大众传播的发展离不开印刷术和电子传播技术的发展。高速轮转机的发明使大规模的印刷得以实现,远距离传播技术使广播、电视成为了主要的传播媒介。如今,激光印刷、通信卫星、网络技术等科技的发展,使大众传播在规模、效率、范围上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成为现代信息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 (3)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大众传播的对象即受众是社会上的普通大众,即“一般人”,不分群体和阶层。即只要接收到大众传播信息的人都是大众传播的对象,说明大众传播是以满足社会上一般大众信息需要为目的的,信息的生产与传播不分阶层和群体。 (4)大众传播的信息具有商品属性和文化属性。传播组织作为以信息为产品的产业,其产品的价值是通过市场实现的。大众所看的报纸、电视都是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的,即信息具有普通的商品属性。但是信息又不同于其他普通的满足人们生理需要的产品,人们对信息的消费是精神上的消费,即意义的消费。意义是社会文化的产品,这里所指的文化是广义的文化,包括法律、宗教、社会意识形态、价值观念、道德等等方面,因此我们说信息具有文化属性。 (5)大众传播的性质是单向性的信息传递过程。不是说大众传播没有互动性,只是互动性很弱,受众可以通过热线电话和写信进行信息反馈,但是这种信息反馈缺乏即时性和直接性。大众传播的单向性具有两个方面的局限性,一是传播渠道,传播组织作为单方面的传播组织,其传播的内容,受众只能在限定的范围内接收到,具有一定的被动性。二是没有灵活的反馈机制,受众对于媒介组织的传播活动缺乏直接的反作用力。 (6)大众传播是制度性传播。大众传播是大规模的信息生产、传播活动,其传播内容与社会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具有直接关系,其传播过程具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因此很多国家将大众传播纳入社会制度的轨道。英国学者J.科纳认为:大众传播的信息生产过程是“通过大型组织的工业生产活动产生出来的,这种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

课标要求: 1、 了解我国近代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2、 了解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3、 了解互联网逐渐普及的基本史实。 4、 感受大众传播媒体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难点: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 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材料分析法,问题探究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 【检测】 【自主学习】阅读p72 — 75并思考: 1、 列举大众传媒的四种媒介 2、 列举维新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具有 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3、 列举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和互联网逐渐普及的基本史实。 【知识构建】 一、近现代报刊业的发展 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 ) 1) 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 英文刊一一比较著名的有 《中国丛报》、《万国公报》 中文刊一一1833年在广州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是中国境内创办最 早的中文报刊。1872年外国人创办的 《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 的报纸。 2) 19世纪70年代,中国人开始办报: 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创办的《昭文新报》 ,开国人办报之先河。 3) 维新变法时期的《时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 民报》,新文化运动时期的《 新 青年》,成为宣 传新思想的武器,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启蒙作用。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 1949) 中共先后创办的《 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报刊, 同国民党控制的《中央日报》等报刊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 要作用。【1931年在瑞金创办的《红色中华》,1938年在武汉创办的《新华日报》(现 为江苏省委机关报),1941年在延安创办的《解放日报》(现为上海市委机关报)】 3、 新中国成立后 《人民日报》《红旗》等党报党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 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 而《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其他类型的报刊,在介绍学术文化、社会生活方面,内 容比较丰富。 4、 改革开放后 授课课时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1课时 新授课 学习目标及 重难点 认识到传媒的力量。

《新闻传播学》新闻事业的产生及其发展规律

为什么说新闻媒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10简答) 简述技术在现代媒介形态的变化中有什么样的作用。(04简答) 简述人类社会新闻传播媒介的演变过程,阐明现代新闻事业产生的重大意义。(99论述) 一、新闻传播的起源 新闻传播与人类社会同时产生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同意施拉姆的论断,“社会是一个主要由传播所维持的这类关系所组成的网。”“要了解人类传播,我们必须了解人类是怎样相互建立起联系的。” 新闻传播产生于人类社会生产的需要 二、新闻传播的发展 书写媒介阶段 “认真地说来,没有文字记载,就没有历史,也没有文明。” 印刷媒介阶段 印刷媒介复制和传播新闻的能力是不可估量的。在空间上,它可以在无限长的链条上进行传播,在时间上,它可以使新闻在时间的长河中永久流传。它打破了以往那种封闭与半封闭的传播状况,使人类社会真正有了一种可以为人民大众服务,全社会都可以触摸到的新闻传播工具。由此而产生的人类在传播观念、态度以及对周围环境认识上所发生的变化,也是前所未有的。 人类自口头传播开始,就一直在不断地寻找、改进、提高、扩大自己的传播能力,以促进生产,支配自然,扩大交流,发展社会。传播媒介的不同演变阶段,正反映出这种努力、改善、发展的历史轨迹。 三、新闻传播的新时代——新闻事业阶段(新闻事业产生的重大意义) 新闻事业阶段,意指现代报刊特别是大众化报纸产生以后的时期。一方面,它是新闻传播不断发展不断积累的成果,另一方面,其出现标志着一个新时期的降临。从宏观上看,新闻事业与一般新闻传播的区别体现在两点: 1、新闻事业是一种专门化的新闻传播活动 即新闻事业是由职业的传播者来从事新闻的搜集与传送,以新闻传播机构的出现为标志。其意义在于,新闻传播机构出现后,传播者与媒介的关系呈现出不同寻常的特点:(1)传播者所使用的往往是一种固定的专门的新闻媒介,而且媒介的复杂度、精巧度超过了以前的传播媒介。 (2)在新闻机构的不断成熟与发展中,这些新闻媒介不仅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利用与发挥,而且得到了迅速的提高和改进。 (3)新闻传播者不得不付出最大的努力,运用自己的一切智慧来掌握、操作日益复杂的新闻媒介,探索和创造出一整套与么接相应的措施、方法、规范、章程,致使新闻传播成为一种具有较高专业文化水平的规范化的事业。 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事业的诞生不仅意味这媒介本身朝着更为先进的方向发展,也标志着人与媒介的关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在这种助力推动下,新闻传播的质量、速度等不断提高,这是新闻事业出现前任何新闻传播活动难以相提并论的。 2、新闻事业一种开放性的新闻传播活动 即指新闻事业是面向社会,对全社会开放的。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1)新闻事业的传播面是整个社会。如果说,自新闻传播诞生之日起,人们就孜孜不倦地追求这一目标,那么在电子传播技术得以广泛运用于新闻传播的今天,这种追求、目标,已逐步成为现实。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优质教案

《大众传媒的变迁》教案 本课概述 大众传媒就是传播大众信息的媒体,在中国古代社会里,信息传播的途径非常有限,口语和书籍是知识和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发挥着迟缓而重要的作用。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深,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渠道,于是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报刊应运而生,这是人类由信息封闭时代进入大众传播时代的标志。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科技不断进步,人类社会的传媒手段日新月异,相继出现了电影.、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播媒介。 本节课通过对中国报刊、影视、网络这三个重要媒介形成、发展、繁荣的整个过程的介绍,反映出中国大众传媒历史变迁的概况,同时揭示出传媒的发展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第一目“报刊业走向繁荣”主要介绍了中国报刊业形成、发展、繁荣的全过程以及报刊业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所起的作用。第二目“影视事业的发展”则按时间顺序分别介绍了中国电影事业和电视事业的发展以及它们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第三目“互联网的兴起”叙述了互联网这一新兴媒介的发展历史和现状,着重叙述它与以往的传统媒介相比所具有的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思路设计 ●教学重点 报刊业走向繁荣和影视事业的发展。 ●教学难点 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方法 本课的内容贴近于学生生活的实际,资料容易搜集,并且也很有趣味性,因此在教学前应该引导学生搜集有关中国报刊、影视、网络三个媒介的发展资料,以锻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在教学时教师在帮助学生理清教材基本线索的同时,充分利用学生在课下找到的相关资料和教材中的有关资料,组织学生进行一个小型的讨论,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注意把历史知识的传授和思想教育结合在一起。讲课时应用启

第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近现代报刊产生、发展及繁荣;中国电影的产生和发展的概况;电视的普及;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四大媒介 (2)理解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以及它们在各个时期所起的宣传作用、电视迅速普及互联网所具有的优势 (3)比较各个媒介不同的特点,探究它们各自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制作表格归纳总结和历史比较法对本课探讨和学习。 (2)通过历史分期、社会调查、文字表达等方式渗透历史学习的新思维、新方法 (3)通过展示背景材料,生成问题,让学生运用归纳、对比、概括、探究等方法来感悟历史,即感知新知识——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体会历史,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传媒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对文化和生活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2)大众传媒的百年变迁,其实就是近现代中国民社会生活发展史,通过课堂学习,使学生认识人到人类社会的发展促进了不同媒介的产生和发展,而各种媒介在产生后,又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近代报刊事业的繁荣对于唤醒民众争取国家独立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报刊对近代历史发展的作用、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 难点: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方法】

教学前引导学生搜集有关中国报刊、影视、网络三个媒介发展资料,锻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教学时在帮助学生理清课本基本线索的同时,充分利用学生课下找到的相关资料和教材中有关资料,组织学生进行一个小型的讨论,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注意把历史知识的传和思想教育结合在一起。讲课时用启发式谈话法、小范围授讨论法、多媒体手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什么是大众传媒呢? 生:大众传媒就是传播大众信息的媒体。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深,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渠道,人类社会的传媒手段应运而生。它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师:主要传媒方式有哪几种? 生:报刊、影视、广播,这三种大众传播媒体的依次出现,被称为三大媒介。由于互联网同报纸、广播和电视三大媒介一样,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所以被称为“第四媒介”,即“网络媒介”。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过渡:法国著名哲学家伏尔泰曾经说过:“报纸的故乡在中国。”相传唐代时我国就出现了初步具有新闻传播功能但只是在官员间传阅的报纸[邸报]。 师:列表填写中国近现代报刊业的发展进程 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