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 新闻传播的起源

第一章 新闻传播的起源

第一章 新闻传播的起源
第一章 新闻传播的起源

第一章新闻传播的起源

作为一个社会历史现象,新闻事业和其他社会事业一样,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演变过程。

而这一过程的展开,又不是孤立地进行的。在世界历史的宏大背景中,作为社会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新闻手段的每一次进步,新闻形式和内容的每一次变化,都与社会机体其他部分的变革密切相关。

因此,要追溯新闻传播的历史源流,构建新闻传播的历史体系,除了人类自身的变化外,人们还应该充分地注意社会与新闻传播的实际关系。

第一节人类社会与新闻传播

一、新闻传播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

新闻传播是怎样产生的?是什么力量促使新闻传播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

西方新闻学者认为,推动新闻历史的根本力量,是人类的好奇心:“人一生下来就有一个传播消息的说话器官和一个收受消息的听觉器官,这两个器官……永远在想发挥他们的作用。人类同时又具有无穷无尽的好奇心,……它创造了一种对事物的不断的兴趣。”“这些对事物的好奇心是新闻欲的起源,” 而新闻欲又导致了新闻传播活动及新闻事业的诞生。

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催生新闻传播的根本力量,应该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社会对新闻传播的需要,表现为如下三个方面。

其一,是生存的需要。人类在生物进化的征途中生存下来,就必须了解周围的环境,并且密切合作,共同向环境挑战。而这种合作的基础,了解环境的渠道,就是彼此间的消息报道。“第一个发现熊的人,侥幸未被熊吃掉,不论是为了警告趋避,或是为了纠合除凶,一定要去报告其他的人类。没有语言之前,便用手势报告——我们的文化,也就由此产生。”

可见,为了生存,人类自然会出现报道消息提供意见的要求。而这种要求,又逼迫着人类去创造种种工具,发展种种技术来适应它,来扩大它的影响和范围。

其二,是生产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最初的历史活动,是物质资料的生产,人类自身生命的生产以及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生产。而人类的意识、语言、信息交流,正是在这些活动中并且是为了这种历史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

马克思说:“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孤立的一个人在社会之外进行生产……就像许多个人不在一起生活和彼此交谈而竟有语言的发展一样,是不可思议的。”

这就意味着,缺乏意识交流,不存在由这种交流所维系的社会,人类的生产就不能进行。新闻信息,便是意识交流的主要内容。

其三,是生活的需要。

人类的生活是丰富多采的。调剂、维持并指导人们的生活,是新闻传播的主要使命之一。从遥远的原始社会开始,新闻传播就在发挥其丰富生活的功用。自此以来,新闻传播逐渐成为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工具。

可见新闻传播,是社会需要的产物。但是这种需要仅仅提供了一种可能。要使可能变为现实,又取决于客观的物质条件、精神条件和一定的社会结构。

Q:你认为新闻传播因何而产生?

二、社会条件对新闻传播的制约

制约新闻传播的社会条件,包括物质、精神条件和社会制度因素。

物质条件的制约作用。如制作报纸,首先就必须具备必要的物质资料:纸张、铅字、印刷机械等;要将报纸迅速普及下去,又依赖于高效率的运输系统。

而价格因素又制约着人们的消费能力、购读能力。在物质资料匮乏、生产技术落后的社会,新闻传播的发展水平自然不会很高。精神条件首先表现为一定社会、一定国家的民族精神和国民性格。有什么样的国民,在什么样的民族地区,就必然会有与此相适应的具有特色的传播模式。新闻传播是在特定的国家、特定的民族区域生长发育的,其国民性格和民族精神,必然会给新

闻传播打上特殊的烙印。

而人们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又是同文化的进步、教育的普及水平密切相关的。只有实现全民教育,新闻传播才会由上层社会的统治工具,转变为真正的大众媒介。

Q:中国近代媒介为何以宣传为主流?

此外,新闻传播作为一项社会性的交流工具,其基本结构和运行机制还服从于某一社会或某一社会部分所特有的传统、规矩、礼仪和戒律。因此,各种文明、各种文化、各种意识形态和各种政治体制之间,在新闻传播手段、新闻伦理、新闻法制、新闻控制和新闻自,由诸方面,都产生了许多的差别。

因此,新闻传播不是脱离社会的孤立存在,而是社会机体重要的组成部分。离开社会背景、无视国家、民族、部落、文明间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传统结构的差异性,是不可能全面地把握世界新闻传播多彩纷呈的个性的。

Q:中国近代报刊为何短命?

三、新闻传播的社会作用

新闻传播产生于社会的客观需要,其发展受到社会诸条件和制度因素的制约;同时,它对于社会历史的展开又能产生积极的能动作用,换言之,新闻传播亦有其独特的社会功能。

在论及新闻功能时,常常会出现两个极端的倾向,它们对于正确地认识新闻传播的历史是极为不利的。第一种极端倾向是,人们往往易于夸大新闻传播的作用。许多人认为,记者是“无冕之王”,新闻界是“第四权力”、“第四阶级”,它能够创造一切,也能够毁灭一切;它能送人进天堂,也能将人赶入地狱。

新闻传播的影响,只有为其他社会因素所加强,其传递的信息又由公众舆论所反映时,它的作用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但是,当新闻传播得不到社会的响应和其他因素的配合时,那是谈不上什么作用的。

Q:如何看待正面宣传?

第二种倾向是,人们往往易于就事论事,得出新闻本身是好的或是坏的结论,给新闻传播以简单的肯定或否定的评价。

人们有必要确切地知道,新闻传播是如何地作为社会变革的力量而起作用的是在什么范围内,在什么条件下起作用的。

新闻传播可以被利用来做好事,也可以被利用来做坏事。因此,科学的方法,应该是从历史的角度,从社会生活的角度,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考察新闻的作用和功能。

Q:如何看待正面报道?

然则,新闻传播究竟有哪些社会作用呢?就此,有许多研究者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大体而言,有两种代表性意见。

其一是马列主义的观点。列宁曾在早期革命活动中指出,报刊不仅是集体的宣传者、鼓动者,而且还是集体的组织者。十月革命后,列宁又指出,新闻媒介还有一种社会监督功能。

由此形成了马列主义的新闻四大功能理论。这种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盛行于社会主义世界。

其二是实用主义新闻学观点。

其代表人物,美国政治学家、传播学的先驱者哈罗德.拉斯韦尔在一篇文章中提出了新闻传播的社会功能:一环境监测;二使社会各个不同部分相关联以适应环境;三使社会的精神遗产代代相传。

美国学者查尔斯.赖特在《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一书中,从社会学的角度,又提出了第四个功能——娱乐功能。

比较上面两种观点,列宁的新闻功能观是把新闻传播作为政治工具,并且是从这一角度来展开讨论的。而拉斯韦尔和查尔斯·赖特的理论则是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提出来的。

Q:上面两种观点,你的评价呢?

总之,新闻传播与社会的关系,可以归结为简单的一句话:新闻传播产生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受制于社会的物质精神条件和一定的社会结构,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同时,它对于

社会历史的进程又有很大的能动作用。

社会变革,影响新闻传播的发展;新闻传播的每一次重大变化,也会作用于社会变革。

第二节新闻传播的早期历史——口头新闻时代

人类是能处理信息、相互合作的社会性动物。因此,信息传播的历史和人类自身的历史大体上是同时开始的。

在人类早期历史的绝大部分时间里,嘴巴是主要的信息传播手段。因此,学术一般把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初期新闻传播的历史,称之为口头新闻时代。一、口头新闻传播的形成

口头新闻时代,是伴随着人的形成而开始的。

远古时代的口头新闻传播,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明和不同的地区,有许多不同的表现形式。它包括个人与个人的交谈,众人在一起的议论,氏族公社、血缘家族和部落的各种行政会议,广泛流传的民谣、说唱,和田边地头的传闻等。这些交流所传播的,固然不全是新闻性内容,但是可以肯定,新闻题材占有相当的比重。

在东西方不同的国家,还有一些特殊的传播方式。如古代雅利安部族中的行吟诗人,他们是口语发展的产物,又是促进口语发展的因素。他们向人们弹唱或背诵以往史事和在世的头人及其人民的事迹;他们还讲述自己编撰的故事。就其承担的职责和使命而言,他们是活的书本,活的人物史,是历史学家,同时也是最早报道现实变化的新闻记者。(《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古希腊还有一次著名的口头新闻传播。在公元前490年5月,波斯帝国重兵侵犯希腊城邦,在雅典东北部的马拉松平原登陆。希腊人奋起抗击,以弱敌强,终于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士兵菲迪皮茨奉命从40多公里外的马拉松战场以最快的速度不停地跑回雅典,向聚集在中央广场的人群激动地宣布:“我们胜利了,雅典得救了”,一报道完这一重大消息,他就倒地牺牲了。为了纪念菲迪皮茨,人们创立了马拉松长跑比赛。

古代波斯帝国,在国王大流士统治时期(约公元前558年至公元前486年),曾于国内交通干道沿线,有时为了取捷径,在山头、湖泊地带设立高台,在那里派驻专职通讯兵。每有重大事件,便令他们高声呼喊,用语言接力的方法,向各地传达命令。

在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的恺撒大帝在征服北方蛮族高卢时,也发现高卢人利用和波斯人类似的方式,“用巨大的呼叫声互相传递消息。”

口头传播作为人类交流的主要手段,对于社会的发展产生过很大的作用。

但是由于人类生理和口头传播本身性质的局限,口头传播的影响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一方面,人们的声音传播范围有限,一旦超过有效的范围,传播的内容,将无法为其他的人类所知晓;

另一方面,口口相传、语言接力式的传播,往往会导致信息失真,天长日久,最后的受众所听到的内容,与传播者最初发布的消息相比,难免面目全非。

二、口头传播的补充手段

随着社会的进步,原始群、氏族、部落乃至国家规模的扩大和生活范围的扩张,原始的口头传播的局限性目益明显地表现出来。人们需要有一种能比声音传得更远、更广、更有效率的传播工具,来作为口头传播的补充。

于是人们在口头传播之外,又发明了结绳纪事、击鼓传讯、烽火报警、实物表意、图画传声等传播方式。

其中结绳纪事,在美洲玛雅文明时代曾广泛流行。形成于秘鲁的玛雅文明社会,它用各种不同颜色的绳子来记载事件,甚至颁布法律和命令也可使用这种结绳符号,以至人们普遍称这种结扣为“结绳文字”。

一根粗糙的绳子上打了三个结,便传达出“我要离开三天”的信息。

击鼓传讯。

在古代印度、非洲曾是口头传播之外主要的传播手段。据传,古印度人经常用不同的鼓声向远方报告敌人入侵,或哪里发生地震。

而非洲各民族则有专门而复杂的鼓语,用以传播复杂的信息。一个到在喀麦隆的传教士记述仍处于原始社会的非洲土著人击鼓传讯的情形:

“依大鼓语,关于一切事情,就是距离数公里,人们也能听见。能述说历史,能报告新闻,能布告法律,并且能做关于某种质问、呼喊、谩骂、诽谤。……就在争论之际,大鼓也担负着重要的任务。争论的一方(多半是在深夜),乘着独木舟划行到河的正当中(为能传闻到远方起见),击大鼓来骂对手;对手也用大鼓回骂,一天中都不休息。”

实物表意也是古代社会常用的一种传播手段。

波斯帝国国王大流士在黑海北岸大草原上与西徐亚人交战时,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西徐亚人派遣使者送来一份奇特的“礼物”,包括一只鸟,一只老鼠,一只青蛙和五支箭。其实这不是礼物,而是一封实物信。其意思是说:你们波斯人应该像鸟那样赶快飞走,或是像老鼠那样藏在土中,或是像青蛙一般跳进湖里,否则我们就万箭齐发,绝不留情。

至于烽火报警,在古代希腊史诗中曾有过壮丽的描述。中国古代典籍和史书也有详细的记载。《史记·周本纪》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利用烽火报警。

还有一种图画传播,在原始社会里广泛流行于印第安人居住地区。

普列汉诺夫在《论艺术——没有地址的信》中记述了一件事,说德国人类学家封·登·斯坦恩在巴西的一条河岸上看到土著人画的一条鱼,他就叫随从的印第安人在河里撒网,结果真的捞出了几条与河岸上所画的一样形态的鱼。

总之,在漫长的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早期,口头传播,加上结绳纪事、击鼓传讯、烽火报警、实物表意和图画传声等手段,促使人类的信息传播从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地发展起来,成为社会生活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方面。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部落的兼并,生活范围的扩张以及国家的出现,这种以口语为主体的新闻传播,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正在这个时候,人类创造了文字,发明了书写材料,由此,新闻传播结束了口头传播时代的历史,进入了手书新闻时代的门槛。

三、口语传播及其补充手段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口头传播及其补充手段,自产生起,就一直保留下来,成为此后历代主导性传播工具的重要补充。如口头传播,在现代社会不仅没有消失,甚至其影响的范围还有扩大的趋势。美国传播学者格林伯格认为,在现代,“只有对广大公众最重要和最不重要的消息,才通过口头方式传播。”(为什么?)

不过,现代社会在使用频度上仅次于口语的,恐怕要算原始图画的变形(能举例?)。

所有这些事实都表明,口头新闻时代的传播形式和手段,在后来的手书新闻时代、印刷新闻时代,乃至电子新闻时代,大多依然存在,并且作为一定时代主导性传播媒介的重要补充。

第三节手书新闻时代

紧随口头新闻时代,是以手书文字传播为主体的手书新闻时代。

这一重大转折的现实基础,是文字的创造和书写材料的发明。在此基础上,古代东西方各文明国家的手抄新闻传播开始发展起来。

一、文字的创造和书写材料的发明

在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初期,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除了私有制、国家的出现外,恐怕就是文字的创造了。

文字是记录和传达人类语言的书写符号,是人类思想的新工具。它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两河流域,苏美尔人最早创造了象形文字。以后又改造为具有表意表音作用的符号文字。

当时,两河流域的书写材料是用粘土制成的半干的泥板,笔是用芦苇、木或骨削成的带三角形尖头的小棒,用它在半干的泥板上刻压,留下的字迹笔画很自然地成了楔形,故称这种文字为楔形文字。

书写材料:

泥板;

盛产于尼罗河流域沼泽地的一种纸草;

龟甲、兽骨;

青铜器、竹简;

绢帛又成了重要的书写材料。

纸张的出现,彻底地改写了手书新闻传播的历史。

早在西汉时,中国人就已开始制造植物纤维纸。至东汉时,蔡伦改进了制造技术,以树皮、破布、废麻为原料,于公元105年制成了质量完好的纸张。

在公元8世纪,造纸术传到了阿拉伯世界。至14世纪时,欧洲人也开始使用纸张。

廉价的纸张成为人类基本的书写材料,使文字在更大的范围内为多数的民众所掌握,从而扩大了手书新闻的影响,将人类推进到了手书新闻时代。

二、古罗马帝国的手书新闻传播

古罗马帝国,在世界通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罗马共和”时期,手书新闻传播已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这种手书传播有两种主要的形式,其一是公告式的,即原始形态的官方公报;其二是私人新闻信。这两种形式,在罗马鼎盛时期,发展到了很高的水平。

公元前59年,尤利乌斯·恺撒在当选为罗马执政官之后不久,即发布命令:“今后元老院的工作报告,务须每日公布。”为此,罗马政府就在罗马议事厅外大街上立了一块涂上石膏的木板,每天在上面书写文字,报道元老院的议事纪录。当时称其为“阿尔布(AIbum)”,后人则称其为《每日纪事》。

《每日纪事》内容除元老院记录外,还有本城婴儿出生和死亡的人数,各项税收入库情况,法庭审判及皇族活动等情形。

在屋大维成了罗马最高统治者时期,公元前6年,屋大维创办了《每日纪闻》。其报道内容,主要有帝国政事、战争消息、刑事案件、名人言论、宗教活动和议会纪录等等。

该报除公开张贴外,还由书记员抄写多份,分送给首都及各大都市、政界要人和驻各地的军队。至公元2世纪时,罗马帝国的版图已把现在的西班牙、德国、英国、土耳其、伊拉克西部和非洲北部包括其中。历史学家们认为,罗马帝国之所以能统治辽阔的疆域,至少有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它有一个发达的、包括《每日纪闻》在内的信息传播系统;而罗马帝国的灭亡,也与其扩张过甚,传播系统跟不上去有关。

大约在《每日纪事》、《每日纪闻》刊行的同时,罗马境内还出现了早期的手书新闻信。

当时的罗马城是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欧洲各地的王公贵族、商人都想探知罗马的各种消息。于是有人抄录政府公报,分送各地订户,以领取酬金,这就是最早的“新闻信”。

新闻信的发行人通常拥有十几名奴隶,并备有船只,由奴隶将新闻信分送各订户,他们是历史上最早的一批“职业新闻工作者”。

除了这些盈利性的新闻信外,罗马的一些政界要人、社会名流也广泛地使用新闻信来传播消息。例如恺撒于公元前47年征讨本都王国胜利后,立即写了一封新闻性很强的信向罗马告捷,其内容是:我到,我见,我胜。

这些新闻信在包括罗马在内的欧洲地区流行了1000多年。直到15世纪印刷技术的发明,它一直是欧洲新闻传播的主要手段。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手抄新闻书

欧洲的文艺复兴时代。由于新航路地开辟和地理大发现,欧洲尤其是意大利沿海城市的工商业繁荣起来。为了追逐利润同时又避免风险,意大利的商人们需要了解商业行情,和船舶、道路的信息,于是在16世纪初,首先在作为地中海贸易中心的威尼斯,继而在罗马出现了一种专门“搜集消息的机构”,其工作人员被称为“采访者”和“报道者”。

他们把采访搜集到的消息写成文字,向订户提供各种商业信息和政治情况。后来,由于这种手抄新闻的政治色彩日益浓厚,有时甚至诋毁教廷,以至遭到了教皇的查禁。

1587年,一个手抄新闻记者加贝洛被捕,送到罗马后被割去舌头和一只手,最后在街上吊死示众。直到17世纪后,教皇对手抄新闻的管制才逐渐放宽。

除了上述商业性的民办的手抄新闻外,威尼斯政府在与土耳其战争中,曾于1566年经常发布一种叫做《消息公告》的手抄新闻。起初是在公共场所当众朗读,并向听众收取一个威尼斯铜币

(Gazeta),后来,Gazeta一词,成了欧洲近代报纸的通称。

英国最早的手抄新闻出现于13世纪。在13世纪末,国王爱德华三世在位时,米诺特就是手抄新闻书的制作者。16世纪初,英国初步建立了近代邮政制度。各邮局因掌握邮路、消息灵通,邮政局长多兼售手书新闻书。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执政期间,怀特采写制作的手抄新闻,因消息可靠,颇受当时贵族的欢迎。法国在15世纪时就有了手抄新闻事业。随着邮政制度的建立,在1488年到1529年,巴黎出现了两种折叠而不装订的手抄新闻,一种叫《偶然》,刊载官方消息,另一种叫《小报》,看在新闻和论战文章。它们的文字都比较通俗。16世纪中期,法国各大城市均出现了手抄报纸,由各地邮局兼售。

德国在15、16世纪之交,也出现了许多手抄新闻。纽伦堡的一个大贵族施乌尔经常将他买到或得到的手抄新闻寄给其他的贵族和名士。

另一个叫杜来的人则独自编写手抄新闻,而叫自己的妻子上街销售。

奥格斯堡的大富商富格尔家族,在欧洲各大城市均设有分支机构。该家族很重视新闻消息的搜集,因而他得到的消息总比别人早。富格尔家族还雇人将所得到的消息抄写,编成《富格尔新闻》对外销售。

总的来说,从文字出现,到15、16世纪,手书新闻是人类新闻传播的基本手段。但是,由于文字本身的复杂构造,书写材料的供应、以及政治经济地位等因素的制约,手书新闻在很长时间内是面向社会少数的上层分子。

直到12世纪前,手书新闻的发行几乎都不收费,它还没有成为盈利企业的一种商品。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手书新闻的出现,是以销售为目的;其编辑制作者把它看成是一种赚钱的商品。只要付费,任何人都可以获得一份。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需求的旺盛,编制手抄小报逐渐地变成了一种固定的职业,于是出现了历史上最早的新闻工作者。

怎么认识艺术起源的多元决定论

怎么认识艺术起源的多 元决定论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怎么认识艺术起源的多元决定论 1、模仿说这是一种关于艺术起源问题的最古老的理论,始于古希腊哲学家。这种学说认为:模仿是人类固有的天性和本能,艺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模仿。在古希腊哲学家看来,所有艺术都是模仿的产物,美术艺术如此。模仿说揭示了人类一种比较原始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与艺术是相通的。 2、游戏说游戏说认为艺术起源于游戏,它是包括美术在内的艺术发生理论中较有影响的一种理论,其代表人物是德国着名美学家和英国学者斯宾塞,人们也因此把游戏说称为"-斯宾塞理论"。在《美育书简》中,通过对游戏和审美自由之间关系的比较研究,首先提出了艺术起源于游戏的观点,认为艺术是一种以创造形式外观为目的的审美自由的游戏,人的审美活动和游戏一样,是一种过剩精力的使用,剩余精力是人们进行艺术这种精神游戏的动力。游戏说强调了游戏冲动、审美自由与人性完善间的重要联系,对于我们理解艺术在审美方面的发生具有重要价值。它揭示了艺术发生的生物学和心理学方面的某些必要条件,如剩余精力是艺术活动的重要条件,艺术的娱乐性和审美性等,揭示了精神上的自由是艺术创造的核心,对我们理解艺术的本质是富于启发的。但它把艺术看成是

脱离社会实践的绝对自由的纯娱乐性活动,且偏重从生物学的意义上来看待艺术的起因,过分强调了艺术与功利的对立,有绝对化和片面性的弊病。 3、表现说这种学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表现和交流情感的需要,情感表现是艺术最主要的功能,也是艺术发生的主要动因。持这一理论的主要有英国诗人雪莱、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等,还有欧美的一些现当代美学家。在这种学说看来,所有的艺术只有一个最主要的推动力,那就是他们通过各种艺术来表达他们的情感,从而促成了艺术的发生和发展。 4、说说是西方关于艺术起源的理论中最有影响、有势力的一种观点。这种理论是在直接研究原始艺术作品与原始宗教活动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最早由英国着名家泰勒在他的《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这种观点用实用性来解释艺术的起源,认为在心目中,最初的艺术有着极大的实用功利价值。巫术说对于我们理解原始艺术,特别是原始美术发生的动力,以及这些艺术在当时条件下非审美的性质具有重大意义。但巫术说把精神动机视为原始艺术发生的唯一动机,忽略了隐藏在精神动机后面的动因,即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因而也不能完满地解释原始艺术的真正起源。 如何理解艺术产生于非艺术,实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艺术起源于人类是会时间的历史发展中 审美欣赏基本上是一种认识活动。作为欣赏对象的艺术作品,既是艺术家认识生活的成果,也是欣赏者再认识的对象。欣赏者的认识是以艺术家对生活的认识为出发

简述原始艺术起源与发展-最新年文档

简述原始艺术起源与发展 19 世纪上半期,在考古学家对原始社会开始研究之前,原始的社会和艺术一直是模糊不清非常渺茫的。后来各门科学有了迅速地发展,为研究事业提供了有利和便捷的条件和丰富的资源,人们开始逐渐对原始社会有了认识。 在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中说到:“有了人,我们就开始有了历史。”为了获得生存,人类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不断的发达着自己的双手,同时,智力也得到发展,生活条件逐步得到保障。随着知识的增长,精神内容也变得更加丰富,继而就有了艺术。绘画、雕塑、舞蹈等,原始社会的艺术就此发展。 数万年之前,处于原始社会的人类如何创造艺术?在法国和西班牙的洞窟里至今还保存着绘画的痕迹,考古学家判断出,这些绘画是距今年之前的克鲁马农人之作,在这么久后,我们还仍然看得出画作颜色鲜明,经久不衰。 尽管人类的起源是非常遥远的过去,但美术的发展却没有那么久的历史,真正的美术的产生是在原始社会发展的旧石器时期。旧石器时代经过了漫长的时期,它的早起发展占了绝大部分的时间,据推测,大约三万年前人类居住于洞穴之中,气候寒冷,但是在那些洞穴里,还存有狩猎民族的壁画和雕刻品。旧石器时代人类生存的主要来源是狩猎,他们设计圈套和陷阱或者集体合作猎杀动物,长期以来,人类就对动物的习性通晓,所以那时的

绘画多以人们猎杀动物和与之搏斗的形象较多出现。比如马和鹿在奔跑,或是人类正和野兽搏斗等,有人把当时旧石器时代的美术称为“记忆的美术”。 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雕刻壁画主要分布在法国南部和西班牙北部,题材几乎都是关于各类动物,这些绘画内容主要是当地动物分布情况和狩猎情况有关的。此时的洞窟壁画还处于萌芽期,人类用手指作画,后来才有了笔刷,但也都是羽毛、草枝或动物的毛发而已。到了旧石器时代后期,人类已经具有较好的活动能力和劳动技巧,鱼叉出现,证明了狩猎技巧的提升。 人类在历史中有了进步,绘画再度出现,丝刻画开始盛行,对象大多为牛、鹿、马等。而此时的人类自己已经有了生存的保障,不再畏惧野兽了,所以猛兽题材的绘画也不多了。后来随着冰河时期的结束,人类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出现了文化上的巨大发明,弓箭。而且有了驯养业,艺术上也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不再是非常贴近生活的,而是略带有一些装饰色彩,陶器工艺开始发展,这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社会,更重要的是它为没书的生产和发展提供了条件。新石器时代繁荣的时候,人类创造了陶器工艺品用来装饰,到了末期,人类又发明了巨石文化,尽管巨石的建造多数与宗教或墓室有关,但当时仅靠人力来做到这一切是非常的困难,也足以显示人类的力量和聪明才智。 现当代对原始艺术的开拓还是很少,艺术家们也没有进入这一领域去探索,就算有,也是简略的探讨,并无深入。对于原始艺术这

新时代下新闻传播的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bc12507451.html, 新时代下新闻传播的发展 作者:戴正国 来源:《传播力研究》2019年第03期 摘要:随着我国科技发展速度不断在提高,传统新闻传播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因此,高新技术与新闻传播行业的结合迫在眉睫。本文将从新时代为新闻传播带来的机遇出发,给出相关的建议措施。 关键词:新时代;新闻传播;未来发展 在我们的生活中,科技逐渐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同时在各个行业的发展中,大数据的应用势不可挡。新闻传播行业也在努力的跟着新时代的步伐,新闻传播行业会遇到什么样的机遇和挑战,以及如何应对都值得我们深思。 一、新时代下带来的新机遇 信息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带给新闻传播行业各个方面新发展的机遇与挑战:第一,传统新闻传播行业所依靠的传播媒介是报纸以及电视平台等等,失去了一定的传播实效性,在人手一部手机的今天,人人都能够及时得到各种信息,扩大了新闻的传播范围;第二,新科技的发展,使得电脑这一平台具有智能筛选的功能,有效的关键词成为了开启点,比如在网页中搜索“新闻”,通过筛选索引能够一步步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第三,新时代下新闻传播行业的数据 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不仅仅能够分析未来发展趋势,还能够找出目前发展存在的问题,使得信息更直观的展现在大众面前。 二、新时代下新闻传播发展建议 (一)将数据作为新闻传播的基石 在新闻传播行业,对于热点以及新鲜的话题需求度还是比较高的,因此如何将这些信息高速转确定的传递出去至关重要。其中以美国Narrative公司为例,该公司研制出了一种算法, 仅耗时半分钟即可以撰写并发布一篇新闻,部分新闻甚至还被“福布斯”网站予以采纳。因此以数据为基石,进行信息的提取,在大海一般的数据库中得到精确的信息定位。并且经过智能筛选出的新闻信息比较客观。所以在新闻传播行业今后的发展道路上可以使用大数据技术来拓展自己的信息量,并且能够引导观众有客观的思维模式。在以大数据为基础的新闻传播上,其信息得到的二次处理较少,大众能够敏感的反映到目前的各种经济形势、政治形式等等,而不是啃着那些带有色彩看法的新闻信息,并且有利于提高大众的评价能力,进而督促每个新闻平台能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提升自己的发展空间。 (二)新闻传播媒介的增加

中国传统文化剪纸的由来和剪纸的历史

中国传统文化剪纸的由来和剪纸的历史 说到剪纸,大家都知道,它是我国传统手工纸艺制作工艺,从古流传至今,经久不衰。在现代,每到逢年过节之时,许多人还是保留着贴剪纸的习俗,尤其是在北方地区。剪纸艺术意义深远,起源于中国,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剪纸的由来和剪纸的历史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剪纸艺术是我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据考古研究发现,它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六世纪以前。据说剪纸艺术的前身是在战国时期,但那时候纸还并没有出现,所以那时候的剪纸并不能算是真正的剪纸。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剪纸的由来和剪纸的历史究竟是什么呢?下面通过小编的介绍你就能够了解了。 剪纸的由来 最新创意饰品大全!设计师量身打造!点击查看>> 关于剪纸的由来,其实很早以前就开始了。那时候的人尝试着用一些图形来记事和内容呈现,但那时纸张还并没有出现,人们只能将一些资料记载在青铜器、竹简、兽皮等载体

之上。而随着纸张的出现,这些创造性的图案便开始往纸张上转移。通过这样的前后对比,我们就能够看出,剪纸的由来就是来自于先民的图案记录方式。 剪纸的历史 1、中国传统文化剪纸艺术的历史有着它自身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在一些薄片材料上制作工艺品,这是早在纸张出现以前就开始流行起来的,虽不是纸张制作,但却如出一辙,这就为真正意义上的剪纸出现奠定了基础。据说我国最早的剪纸作品就可以为此证明。

2、而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剪纸的历史,即真正意义上的剪纸艺术,应该是纸张的出现才正式开始的。剪纸的主要制作材料就是纸,而汉代时期纸张的出现,这就促进了剪纸的出现、发展和普及。那时候的纸张易腐烂,所以人们不会珍藏起来,坏了还能重新再剪。

2019精选《艺术的起源》读后感.doc

《艺术的起源》读后感 《艺术的起源》读后感书名:艺术的起源作者:格罗塞译者:杨译出版社:京华出版社导读格罗塞生于德国,是杰出的艺术史家,人种学家,社会学家,博物馆学家和实证主义者。格罗塞是十九世纪末原始艺术研究领域独树一帜的人物。他最鲜明的特色和最突出的贡献是把艺术的发展同社会存在的物质基础和精神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加以考察,揭示了艺术发展的内在规律。《艺术的起源》出版于1894 年,全书共十一章,从内容上说可以分为三个大的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二章,论述艺术科学研究的目的和方法,是一般性的文字;第二部分包括第三章至第十章,论述原始民族及原始艺术,是对艺术起源的具体考察;第三部分为最后一章,是全书的结论。这三个部分构成一个既有一定独立性又互相关联的严谨整体。关于本书,格罗塞在作者自序中指出,书中所进行的这种研究是一项开辟性的工作,“在一块从未有人探索过的新境地,谁都不可能找到许多无价的事实,只要找到路径,就该知足了。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所给予的答案,而在于它所提出的问题。”格罗塞认为,所谓“艺术科学”是一门历史科学,是艺术史和艺术哲学的结合,它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艺术发展史中的事件加以记述,解释和归纳,从而发现艺术的最一般的法则。《艺术的起源》的主要观点是:艺术史就是在艺术家的沿革中考察历史事实,它必须描述艺术发展的面貌,正确地记录和考察不同时代的艺术家们的具体的历史的个性特征。它的任务不是重在解释,而是重在事实的探求和记述。艺术科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在事实的基础上揭示艺术发展的规律。第一章艺术科学的目的格罗塞说学术的主要原则就在于,不管何时何地它都是没有什么差异的。无论是探讨植物的还是探究艺术作品,它都必须是客观的。在艺术科学中,我们期待的第一件事情,也许就是那种可以遵照我们的愿望来发展艺术的方法——就是使无法自然产生艺术的时代却盛开出人工的艺术之花的法术。他指出:艺术科学的主要目的,也并非为了应用而是为了支配艺术生命和发展法则的知识。只要艺术科学教给我们一条左右着那看似毫无规律的任意的艺术发展过程的法则,艺术科学也就能算是尽了责任了。第二章艺术科学的方法艺术科学的问题就在于描述并解释被包含在艺术这个概念里的诸多现象。这个问题有个人的和社会的两种形式。艺术科学课题的第一个形式是心理学的,第二个形式却是社会学艺术科学的研究应该扩展到所有民族中间去,对于从前最被忽视的民族尤其应该加以重视。因此艺术科学的首要而迫切的任务,就是对于原始民族的原始艺术的研究。为了便于达到这个目的,艺术科学的研究不应该求助于历史或史前时代的研究,而必须从人种学入手,历史是不知道原始民族的。第三章原始民族我们所说的原始民族,就是具有原始生活方式的部落,他们赖以谋生的最原始的方式,是狩猎和采集植物。人种学认为狩猎和采集植物的民族是原始文化和原始艺术的创造者的观点,我们是没有理由加以否认的。我们以后的研究,将严格地局限于狩猎民族的艺术,其他由文化较高群体所产生的艺术,我们仅作为比较之用。第四章艺术不管什么年代,不管什么民族,艺术永远是一种社会的表现。如果我们仅仅拿它当作个人的现象,就必然无法了解它原来的性质和意义。我们曾经说过,在下面的研究中,我们将专门研究艺术创造的社会环境与社会关系。我们要将那些原始民族的艺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社会机能。原始社会的形象艺术:1.用在人体装饰;2.器具之装潢;3.纯粹的绘画与雕刻的原始作舞蹈,我们将其看作活动的雕刻,是从静的艺术过渡到动的艺术之间的一个环节。我们投以极大的热情去研究这种艺术;因为舞蹈对于原始民族具有特殊而深刻的意义,是文化民族中间所不具备的,因此研究舞蹈艺术,较研究其他的艺术更能够深化我们对艺术的社会价值的知识。第五章人体装饰原始民族的画身,其主要目的是为美观;它是一种装饰,并非如有些人所认为的是一种原始的衣着。原始画身的图案是由个人所创造的呢,还是从某种模型摹拟来的呢?显示处于重要地位的理由是非常充分的。其一,在原始艺术中独创的图谱并不多见,不管在装饰上,绘画上或雕刻上都十分流行着某位原始艺术家摹描日常生活事件的图案。关于固定装饰的研究使我们明白原始人常常以克服自己的怯弱来满足

劳动是艺术的起源.docx

劳动是艺术的起源作者王永荣中国五千年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举世夺目,是世界上文明的发达国家之一,开创了历史长河中独特的文化艺术。那灿烂辉煌、锦绣中华的独特艺术,怎样创造而来?起源于何时呢?从古至今,有其各种关于艺术发生发展的许多推测。最早有人说艺术来源于模仿,而到了近代,随着人文主义的兴起,又提出了表现说和游戏说。表现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情感和思想交流的需要;游戏说认为艺术是人过剩精力的发挥,并且人因此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众说纷纭,丰富的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有着很多关于艺术起源的说法。而艺术的形成,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各自说法的理由都是很充分的。伟大思想家、革命导师马克思的美学观点则认为"艺术的起源是劳动。"这不仅仅是因为原始艺术几乎是伴随着原始生产劳动过程产生的,更主要的是恩格斯说的"手不仅是劳动的器官,同时还是劳动的产物,而艺术作品的产生是以手工由劳动而达到的高度完善为前提的。"艺术的产生,各种观点说明艺术最初是由多种多样的因素形成的。各种门类、各个种族的艺术都有相对的特殊性,将艺术的起因仅仅归结于某种说法是很单一的,最终是不充分的,而占主导地位的因素是生产和经济,是劳动。中国是世界最早的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绵延的文化。通过旧石器时代遗留下来的工具器物,可以感受到当时的人们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审美能力,早期的审美意识已经产生和发展。为了说明这一观点,只有真正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来分析。追溯远古的原始社会,旧石器时期以打

制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人类以狩猎和采集为生。这一时期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们主要的创造活动是生产工具的发明和改进,大自然的力量使原始人产生了一种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意识,同时在打制石器的过程中逐步培养了造型技能,也逐渐萌发了审美意识。到了新石器时代,除了生产工具的改进以外,更重要的是这个时候由单纯依靠狩猎和采集作为生产生活资料来源的单一经济发展,已成为农耕和畜牧生产相结合的二元经济,随之而来的是定居的生活。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活日趋稳定,人们开始有意识地造型活动。于是有彩陶、纺织、玉雕、牙雕、岩画等精致的工艺美术品,通过劳动生产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史前时代,生产力水平低,发展相当缓慢,人们首先要解决生活问题,才从事艺术活动,即从物质文明到精神文明的过渡发展过程。这是伴随着人类在生产实践中那些既符合自身的规律又符合自身目的性的活动成功时的愉悦而产生的,并得以延续发展。旧石器时代,北京猿人制作的石器有各种砍砸器、刮削器、雕刻器、尖状器,砾石的使用较多。到了中期,交互打击器虽然仍广泛采用,但器形开始对称,原有的器形也逐步趋向稳定,加工很精细。晚期石器的制作技术有很大提高,间接打击法开始被采用,多种技术的交互使用使石器的形状更为对称,类型也较以前更为丰富。中期时,随着加工能力的提高,利用更坚硬的材料。到了晚期,多以石髓、玉髓为原料,选材的变化是以适用范围使用为首要目标的,这些石材的色泽和质料对原始人颇有吸引力。到了新石器时代,以磨制石器的使用为主要标志。

世界新闻传播发展历程分析

世界新闻传播发展历程分析 2011-5-29 14:55 提问者: 奔二的胖子 写作要求: 1、以传媒技术发展进程为主线,适当结合政治、经济、社会历史背景,展开论述与分析; 2、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内容充实; 3、内容构思、语言表达、结构格式符合论文写作规范; 我来帮他解答 2011-6-7 11:06 满意回答 信息的传播,是流经人类全部历史的水流,不断延伸着人类的感觉。简单回顾现代新闻传播之前的传播史,对于现代新闻传播业史来说,在历史与观念的衔接上都是必要的。 一,远古时代的信息传播 从猿到人,经历了数百万年。语言仅出现于约10万年前。此前人类的祖先能够用于传播信息的符号,不过以下几种: 1,触觉和嗅觉。2,视觉符号。3,听觉符号。 二,基本的传播媒介----语言 要了解人类信息传播的历史,就要了解语言的发生和发展,语言中所蕴含的声形实体以外的丰富信息。这里有个线索,便是世界语言的谱系。世界上绝大多数语言都可以被编排到十大语系中,“语系”之下是“语族”,语族之下是“语支”,语支下才是具体的语言。从具体的语言往上推,语言→语支→语族→语系,可以看到现在各种具体语言之间在远古时代关系的远近,当然这也相当程度涉及到讲各种语言的民族(种族)之间血缘关系的远近,以及交往的疏密程度。 当今世界上分布的十大语系,实际上表达着人类社会流动和语言传播的轨迹。其中分布较广大的六大语系,反映了公元以来人们传播的信息流动和分布。特别是印欧语系从欧洲向世界的传播,则是最近几百年的事情。 1,分布最广的印欧语系 2,拥有最多讲话人口的汉藏语系。3,阿尔泰语系。4,闪含语系。5,班图语系。6,南岛(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 三,传播的文字媒介 文字与语言的不同在于,它基本是一种改变了的语言形式,使听觉符号转变为视觉符号,使语言有形和得以保存。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文字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世界,它的功能体现在历时性上,即使时过境迁,以文字表现的世界可以较长久地明确记录或报道历史上的信息。传播的文字作为一种媒介,由于带有更为明确的传播目的,因而相对语言的使用,要认真和严肃得多。历史上的文字种类很多,经过数千年的演变、交融、创新和衰退,现在世界上跨国使用的文字体系,只有七种,除汉文外,均是字母文字。 1,遍及全球的拉丁文字体系。2,使用人口最多的汉文字体系。3,阿拉伯文字体系。4,斯拉夫文字体系。5,梵文字体系。6,希腊文字体系。7,回鹘文字体系。

从原始舞蹈看艺术起源

从原始舞蹈看艺术起源 ——以云南少数民族原生态舞蹈为例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李玥霖22210108 指导教师周辉国 摘要:民族舞蹈艺术展演脱胎于民间民俗土壤,其叙事话语必然以民间话语为旨归,是创作者民族文化身份认同和民族主体性建构的话语实践。原始宗教祭 祀舞蹈是少数民族信仰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恩格斯指出:“舞蹈尤其是一切 宗教祭典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于在中国舞蹈史上占据相当分量和位置的原始宗教、祭祀舞蹈, 理应成为民间舞蹈文化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原生态舞蹈原始宗教东巴文化《云南映像》 一、西南少数民族舞蹈的宗教情结 (一)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1.原始宗教的崇拜情结: 原始宗教的表现形态之一,便是原始的宗教崇拜,这其中包括植物崇拜、 动物崇拜、天体崇拜等自然崇拜,以及与原始氏族社会存在结构密切相关的生 殖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等。[1]这些原始宗教信仰对于社会的发展意义十 分重大。 (1)历史上原始宗教曾是社会的上层建筑,其活动常常是三位一体的,其中包括政治、社会和宗教。人们将原始宗教的活动或仪式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从而形成一个强大的群体共同抵抗自然的和社会的压迫。 (2)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历史上各少数民族的形成,都多少与原始宗教有所渊源,而维系民族间的团结稳定和共同发展,原始宗教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在医学上,应用巫术治病的活动中,包括了对原始医药知识的积累以及一些社会实践的和科学技术的积累。 (4)对各民族的文字、文学、艺术等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很积极的影响。 2.舞蹈——原始宗教情感的最佳表达方式: 舞蹈本是一门抒情的艺术,在原始社会人们相信神灵能帮助人们避祸就福,这种迫切想与神灵沟通的情感最易通过舞蹈来表达。在语言基础还不够完善的原始社会,人们常常通过肢体进行交流,而对不解的事物,人们更是利用这种方式,以求达到与其沟通的目的。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相对固定的身体循环模式,人们将之美化和具体化,从而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原始宗教舞蹈。人们通过跳舞来表达对未知事物的敬意,以求得到某种引导和庇护。除了舞蹈,人们还通过岩画记录,活体祭祀等多种式来表达敬畏之心,这其中也不乏舞蹈的影子,人们将舞蹈的部分姿态和过程中的某一队形记录在岩画中,在进行祭祀活动时也常常加入舞蹈的部分,而巫师在与神灵沟通的过程中,也以巫舞为主。由此可见,舞蹈在原始宗教中的地位,舞蹈也成为原始宗教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关于艺术起源的几个观点

【复习旧知】(3分钟)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艺术的定义和概念,也就是艺术究竟是什么的知识。同学们是否记得艺术的概念是什么(提问一位同学,然后简短讲述上节课知识点) 【引入新课】(2分钟)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艺术可以说是其中最为闪耀的明珠。(让学生欣赏中外艺术精品中的代表作)。 艺术史如此的美妙,如此的重要,如此的动人。那么艺术究竟是怎样产生的艺术到底起源于什么呢(引入新课) 【学习新知】(25分钟) 艺术究竟源于什么自古以来,先哲们就试图回答这个问题,在长期的进行了种种探索,产生了许多不同的观点和理论体系。 其中影响力较大的有以下五种: 1、艺术源于“模仿” 2、艺术源于“游戏” 3、艺术源于“表现” 4、艺术源于“巫术” 5、艺术源于“劳动” 一、模仿论 这是最古老的一种说法。主要代表人是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他们认为模仿是人的本能,所有的文艺都是“模仿”,不管是何种样式和种类的艺术。中国古代认为音乐也是由模仿现实生活中的自然音响而来。鲁迅认为,“画在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里的野牛,是有名的原始人的遗迹,许多艺术史家说,这正是‘为艺术而艺术’,原始人画着玩玩的。但这解释未免过于‘摩登’,因为原始人没有19世纪的文艺家那么有闲,他的画一只牛,是有缘故的,为是关于野牛,或者是猎取野牛,禁咒野牛的事”。 举例: 1、中国古代玉璧和玉琮 2、太平洋土着民对野猪的模仿

3、非洲原住民对鳄鱼的模仿 结论: 肯定了艺术来源于客观的自然界和社会现实,包含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具有进步和合理的内容。 但是模仿说只是触及到了事物的表面,没有揭示事物的本质。只是强调了“本能”、“人性”,不考虑社会实践对人的思想的制约作用。 二、游戏论 这种学说的代表人是18 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和19 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称为“席勒一斯宾塞理论”。这种说法认为,艺术活动或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人类具有过剩的精力,另一方面是人将这种过剩的精力运用到没有实际效用、没有功利目的的活动中,体现为一种自由的“游戏”。举例: 1、远古先民在闲暇时候嬉戏打闹。 2、在空闲时间聊天歌唱。 3、农闲时期装饰工具。 结论: 艺术起源于“游戏”的说法,仅仅从生物学或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仍然未能揭示出艺术产生的最终原因。尤其是这种说法把“游戏”看作人和动物共有的本能,更是错误的论断,因为艺术活动与审美活动仅仅属于人类社会所专有。事实上,动物的“游戏”可以归结为过剩精力的发泄,而人的“游戏”则是为了精神需要的满足,二者之间有着严格的区别。人的“游戏”是以使用工具的物质生活活动为基础,并且具有了超越动物性的情感和想象等社会内容,成为一种具有符号性的文化活动。 三、表现论 19世纪后期以来,艺术起源于“表现”的说法,在西方文艺界具有较大的影响,流行于现代西方各种美学思潮。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主要理论基础,就是强调艺术应当“表现自我”,显示出这种说法的巨大影响力。系统地以理论方式提出这种说法的应当首推意大利美学家克罗。其美学思想核心是“直觉即表现”说。英国史学家科林伍德对克罗齐的表现说作了进一步的详尽发挥,认为艺术不是再现和模仿,更不是单纯的

艺术导论第一章教案

《艺术导论》教案 公共教学部 20XX年9月 序言 一、《艺术导论》课的性质:

这是一门研究艺术活动基本规律的学科,是阐述艺术的基本性质、艺术活动系统以及艺术门类特点 的科学体系。 这是一门加强大学生美育教育、强化学生素质教育的课程。《艺术导论》课程涉及艺术的多个门类,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全方位地得到艺术的熏陶,可以在艺术理论的接受与欣赏过程中,净化心灵, 提升品质。 二、主讲老师对本课程的认识: 《艺术导论》只能说是“概要”,课程所涉及的范围,极其广泛。我们不可能对课程中涉及的十几 个艺术门类都精通,但可以对某一两种,有比较浓厚的兴趣,以此来触发我们的艺术审美感觉神经,继 而对其理论做一些必要的积累,久而久之,即可以比较主动地、积极地认识、接近艺术,也能够说出一 些“行”话来。我看艺术品,从形式入手,寻找熟悉的“身影”,从“色彩、布局、明暗、强弱、节奏、 虚实、对比....”等等,引发观察与思考,再从“听觉、视觉、感觉等”,激发联想,进一步利用自己 的生活经验,挖掘作品的社会意义,如此而已。 我们综合理论和实践,将部分的艺术理论和艺术欣赏结合在一起,通过理论的讲解,和大量的作品 的赏析,使学生同时获得理论的提升和实践的认知。这是本课程的一个特色。 三、学习艺术导论这门课应注意的问题: 1、学习和掌握一些必要的文艺理论知识,如艺术的本质和特征问题,艺术的功能问题,艺术与哲 学、文化、宗教、历史、道德、科学等等的关系问题; 2、掌握各艺术种类的最基本的“语言”特征,如绘画的色彩、线条,书法的用笔、用墨、结构、 布白,摄影的线条、形状、影调,雕塑的立体空间、造型等等……  3、自觉不自觉地接触艺术作品,尽可能多地观览博物馆、画廊、展览馆、观赏作品,倾听艺术理 论家、批评家、鉴赏家、艺术创作者的品评与感受; 4、用真诚和自信贴近艺术作品,大胆地联想与放纵自己的审美知觉,结合自己的、社会的、历史 的经验,调动自己的感觉器官,尽情体验美的空间。 5、理论学习以后,要注意主动接受艺术,主动感受艺术带给我们的震撼,只要有机会,一定不要 放弃对艺术品的真切、直接的接触,培养艺术欣赏的感觉。 艺术导论,就是概括的论述艺术的基本理论。它是一门对艺术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进行专门性研 究的学科。 四、艺术导论的研究对象与主要内容: (一)研究对象 是指人类的艺术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概念、原理、范畴和方法等。 (二)主要内容 艺术导论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艺术的本质特征、艺术的发生发展、艺术的门类划分、艺 术的创作主体与创作活动、艺术作品、艺术接受与艺术的社会功能等方面。 五、艺术导论的学习目的与方法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 一、中国传统文化起源之学说 1、西来说: 2、中源说:正统学说:“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 譬如,世人说史,大多从盘古说起,即所谓“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 ①盘古: 中国传说系统中的领头雁,他的事功只是开天辟地,同人事并无多大关系。按《三五历记》所载,他的事功是:“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开天辟地,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 ②三皇五帝: A.“三皇” “三皇”所指何人,各种文献说法不一,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种:一是天皇、地皇、人皇,二是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以后者为主。也有文献以祝融、女娲或黄帝代替燧人氏,但伏羲氏和神农氏则是大多数文献的共识。 古人认为,历史按皇、帝、王、霸的顺序展开,三皇、五帝、夏商周王道、春秋战国的霸道,且一代不如一代。《管子·兵法》曰:“明一者皇,察道者帝,通德者王,谋得兵胜者霸。”《管子·禁藏》:“凡有天下者,以情伐者帝,以事伐者王,以政伐者霸。”《庄子·人世间》:“古者五帝贵德,三王用义,五霸任力。”《淮南子·本经训》:“帝者替太一,王者法阴阳,霸者则四时,君者用六律。” 三皇时代,人民生活并不幸福。《韩非子·五蠹》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多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民食果瓜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以为王,号之燧人氏。”《吕氏春秋·恃君》曰:“昔太古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无进退、揖让之礼,无衣服、履带、宫室、畜积之便;无器械、舟车、城郭、险阻之备。” 三皇给人民带来了福祉,但却没有“治国平天下”的伟业。 三皇的功业: 燧人氏的功业是“钻木取火,教民熟食,养人利性,避具去毒”; 伏羲氏的功业是“仰观象于天,俯察法于地。因夫妇,正五行,始定人道”; 神农氏的功业是“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土尧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 B.“五帝” 五帝所指何人,各家说法不一。 《国语》记展禽语:“黄帝能成命百物以明民共财。颛顼能修之。帝喾能序三辰以固民。尧能单均刑以仪民。舜勤民事而野死。”即以黄帝、颛顼、帝喾ku、尧、舜为五帝。《五帝德》、《帝系姓》、《五帝本纪》都依此说。 《吕氏春秋》以少白皋、太白皋、黄帝、炎帝、舜帝为五帝。

中国原始艺术

中国原始艺术主要包括石器、玉器、骨器、陶器等工艺品,和具有雕塑意义的塑像或石雕,以及绘画中的岩画和有彩陶的图像。中国原始艺术分布广泛,西起昆仑山,东至台湾,北从内蒙古,南达海南岛,都有原始艺术遗存。它们风格多样,地域差异明显,形成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辽河流域等为中心的多元原始艺术,并逐渐孕育出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特质。 地球的历史,迄今已有46亿年,而人类脱离动物界却只有三百多万年,中国是人类发 祥地之一。原始艺术的起源,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四类:源于生产、图画语言、巫术、自然模仿。 物质生产是人类的第一需要,在制造工具的过程中,培养了人们的审美能力。故此,原始艺术最初的形态,是实用先于审美的。 图画语言是指人类在发明文字以前,彼此交流靠语言和图画。语言交流口耳相传,范围太窄;图画交流则不受时间、地点、对象等限制,而且图画形象具体真实,一目了然,便于把握。 至于巫术,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人们尚无力抗拒大自然的威胁,对自然现象都无法作出科学解释,把凡是不能解释的都归之于神灵。所以,在原始族群中常有频繁的礼仪巫术活动。流传至今的许多原始艺术品就是当时礼仪巫术的产物。 模仿是人类的本能,在模仿的过程中根据当时的需要加以改进提升,从而促成了社会进步。原始艺术蕴涵了原始人的模仿意识。 原始时代因生产力低下,人类所从事的一切活动,几乎都是为了生存,所以实用是原始艺术的最基本特征,如西安半坡出土的鱼蛙纹彩陶盆,原始人既可以用来装水、盛食物,也可用来教育后代,灌输生育知识,因为蛙代表阴,表示女性,鱼代表阳,表示男性。另外,中国的原始艺术也具有混沌和神秘的特质,混沌和神秘是指某事物面貌不清晰,人们说不清楚它们的确切含义,但实际上任何事物都是有规律的,只是我们暂时说不清楚而已。如山东龙山文化出土兽面纹玉锛是何寓意?甘肃出土的人面鲵鱼纹彩陶瓶,其鲵鱼纹何意?这样都是现代人仍未解开之谜。由于原始人类的知识程度、艺术表现力,及其有异于今人的思想观念,他们创作的作品只能接近物像的本来面目,而不能逼肖物像;再者原始人用艺术表现某物,目的往往不在此物本身,而在其背后的寓意,因此,原始艺术亦具抽象与具象的特征。 尽管原始艺术质朴粗糙,但其所反映的丰富生活内容,其艺术创作规律,以及形式手法的逐步完善等,均为后代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宝藏。

原始艺术特点

原始艺术特点

原始艺术特点 “原始艺术”本身就是一个含义丰富、变动不居的概念,再加上与之内涵相类似的“艺术前的艺术”、“史前艺术”左右我们的视线,使“原始艺术”对我们来说充满了神秘和距离。这种距离既与我们的理解有关,当然也与悠远的历史有关。一般而言,“原始艺术”的时间上限我们可以界定为三百万年前,即与人类的起源同步,下限可以界定在四万年前,即旧石器时代晚期。限于立意,本文所指的“原始艺术”是指后者,以欧洲发现的原始洞穴壁画为主要代表。这些“原始艺术”不仅具备了对称、几何形态、光滑等形式特征,越发显现出原始艺术的艺术性,但另一方面,我们不得不承认,原始艺术还不完全是现代意义上的艺术,它具有自身的若干特点。 一、兼具艺术性与实用性 在西南欧的西班牙北部及法国南部以蒙特底尼为中心的地区,即被考古学家称为“法兰科—康塔布尼亚美术圈”的地区遗留了大量的洞穴壁画,这些壁画展现出令现代人难以置信的艺术性。以最早发现的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穴为例,这是一个长1000英尺的大洞穴,其洞顶布满了精美的壁画,即著名的“大壁画”。“大壁画”的外轮廓有的刻得很深,有的刻得浅而细,再用黑线勾勒与红色填彩。当时的无名画匠充分利用了岩石表面的凹凸不平,以表现动物的肌肉和骨骼的起伏变化,在表现伏卧的动物的躯干时,巧妙地利用岩石的凸起处,组成肌肉圆块的形状,再加上蜷曲的四条腿,而举世闻名的《受伤的

野牛》就是这样制作出来的。在它上面还有30多种其它旧石器时代动物的形象,这些图形经过彩色渲染,他们有的在奔跑,有的在躺卧,还有的受了伤。可谓千姿百态、生动自然、神态逼真、透视准确。其风格极其粗犷有力,生动地描绘出了各种动物的立体感和动态感。 从1879年首次发现旧石器时代的洞穴壁画,到现在已发现了的已数以百计,甚至在非洲和印度地区也发现了同类洞穴。这说明洞穴壁画是一种世界性的普遍现象。这些“原始艺术”以其精练的技法、质朴的表现力曾深深影响了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的许多艺术家,比如高更、毕加索等。时至今日“原始艺术”也是世界各地博物馆和展览馆里的重头戏。“原始艺术”所展现的艺术魅力我们不可否认,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它的“非艺术性”,即“原始艺术”所具有的实用性特征。这一点鲁迅先生说的很清楚:“画在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里的野牛,是有名的原始人的遗迹,许多艺术史家说,这正是“为艺术而艺术”,原始人画着玩玩的。但这解释未免过于“摩登”,因为原始人没有19世纪的文艺家那么有闲,他的画一只牛,是有缘故的,为的是关于野牛,或者是猎取野牛,禁咒野牛的事。” 实际上,洞穴对原始人来说不仅是他们艺术创作的场所,也是他们进行举行各种祭礼仪式,做狩猎准备甚至就是居住的场所。他们创作的壁画、岩画、雕塑、彩陶在他们看来从来不是为了艺术而艺术的,与我们正相反,他们是从实用的目的而创造的。 原始艺术所具有的艺术性与实用性特征与我们对原始艺术的理解相关,我们所谈的原始艺术事实上是在两个层面上来谈的,一是原

第一章 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一、本章内容概要 1.关于艺术的本质这个艺术学学科的根本问题,艺术史上的几种主要看法: 第一种,“客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是较早对艺术的本质进行哲学探讨的学者。柏拉图认为,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德国古典美学集大成者黑格尔,对艺术本质的认识同样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之上。中国南北朝的刘勰认为文是道的表现,道是文的本源。宋代理学家朱熹认为,“文”只不过是载“道”的简单工具,即“犹车之载物”罢了。这样一来,“道”不仅是文艺的本质,而且是文艺的内容,“文”仅仅是作为“道”的工具而已。显然,这种“文以载道”说同样把艺术的本质归结为某种客观精神。 第二种,“主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德国古典美学的开山祖康德认为,艺术纯粹是作家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这种“自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他强调艺术创作中,天才的想象力与独创性,可以使艺术达到美的境界。康德的这种意志自由论成为后来的唯意志主义的思想来源之一。处在19世纪和20世纪转折点上的德国哲学家尼采,更是将其推向极端。尼采认为,人的主观意志是世界上万事万物的主宰,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因。在尼采那里,主观意志被说成是主宰一切的独立实体,本能欲望被夸大为具有无限的能动性。尼采是从美学问题开始他的哲学活动。在他的第一部著作《悲剧的诞生》中,尼采用日神阿波罗和酒神狄奥尼索斯的象征来说明艺术的起源、艺术的本质和功用,乃至人生的意义等等,它们成为尼采全部美学和哲学的前提。在我国古代的文艺理论批评史上,南北朝时代是文学日益繁荣的时期,文学艺术抒情言志的特点得到重视。但是,这个时期有的文艺评论家把“情”、“志”归结为作家艺术家个人的心灵和欲念的表现,根本否认文艺与社会现实的联系。宋代严羽的“妙悟”说和明代袁宏道的“性灵”说,也是把主观精神的表现和抒发当作文学的艺术本质特征。 第三种,“模仿说”或“再现说”。西方文艺思想史上,从古希腊以来,“模仿说”一直是很有影响的一种观点。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发展到后来,更认为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再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个以独立体系来阐明美学概念,成为在他之前的希腊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他首先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从而也就肯定了“模仿”现实的艺术真实性。与此同时,亚里士多德进一步认为,艺术所具有的这种“模仿”功能,使得艺术甚至比它所“模仿”的现象世界更加真实。俄国19世纪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从他关于“美是生活”的论断出发,认为艺术是对生活的“再现”,是对客观现实的“再现”。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基本论点是艺术反映现实,但他所理解的现实生活,不仅包括客观存在的自然界,而且包括人们的社会生活,使其更加具有深刻的社会内容。 中外艺术史上还有“形象说”、“情感说”、“表现说”、“形式说”等多种颇有影响的说法。历史上不同时代的思想家、美学家和艺术家们,都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去探究艺术的性质特点和基本规律,提出了许多精辟的、颇有意义的见解。 (2)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基础。人类社会生活从总体上可以划分为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两大组成部分。为满足这两种生活所分别进行的生产活动,称作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物质生产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它的成果构成了人类的物质文明。精神生产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它的成果构成了人类的精神文明。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则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它的成果构成了人类光辉灿烂的艺术文化宝库。 马克思明确提出了“艺术生产”的概念,将“艺术”与“生产”联系起来考虑,从生产实践活动出发来考察艺术问题,

《新闻传播学》新闻事业的产生及其发展规律

为什么说新闻媒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10简答) 简述技术在现代媒介形态的变化中有什么样的作用。(04简答) 简述人类社会新闻传播媒介的演变过程,阐明现代新闻事业产生的重大意义。(99论述) 一、新闻传播的起源 新闻传播与人类社会同时产生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同意施拉姆的论断,“社会是一个主要由传播所维持的这类关系所组成的网。”“要了解人类传播,我们必须了解人类是怎样相互建立起联系的。” 新闻传播产生于人类社会生产的需要 二、新闻传播的发展 书写媒介阶段 “认真地说来,没有文字记载,就没有历史,也没有文明。” 印刷媒介阶段 印刷媒介复制和传播新闻的能力是不可估量的。在空间上,它可以在无限长的链条上进行传播,在时间上,它可以使新闻在时间的长河中永久流传。它打破了以往那种封闭与半封闭的传播状况,使人类社会真正有了一种可以为人民大众服务,全社会都可以触摸到的新闻传播工具。由此而产生的人类在传播观念、态度以及对周围环境认识上所发生的变化,也是前所未有的。 人类自口头传播开始,就一直在不断地寻找、改进、提高、扩大自己的传播能力,以促进生产,支配自然,扩大交流,发展社会。传播媒介的不同演变阶段,正反映出这种努力、改善、发展的历史轨迹。 三、新闻传播的新时代——新闻事业阶段(新闻事业产生的重大意义) 新闻事业阶段,意指现代报刊特别是大众化报纸产生以后的时期。一方面,它是新闻传播不断发展不断积累的成果,另一方面,其出现标志着一个新时期的降临。从宏观上看,新闻事业与一般新闻传播的区别体现在两点: 1、新闻事业是一种专门化的新闻传播活动 即新闻事业是由职业的传播者来从事新闻的搜集与传送,以新闻传播机构的出现为标志。其意义在于,新闻传播机构出现后,传播者与媒介的关系呈现出不同寻常的特点:(1)传播者所使用的往往是一种固定的专门的新闻媒介,而且媒介的复杂度、精巧度超过了以前的传播媒介。 (2)在新闻机构的不断成熟与发展中,这些新闻媒介不仅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利用与发挥,而且得到了迅速的提高和改进。 (3)新闻传播者不得不付出最大的努力,运用自己的一切智慧来掌握、操作日益复杂的新闻媒介,探索和创造出一整套与么接相应的措施、方法、规范、章程,致使新闻传播成为一种具有较高专业文化水平的规范化的事业。 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事业的诞生不仅意味这媒介本身朝着更为先进的方向发展,也标志着人与媒介的关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在这种助力推动下,新闻传播的质量、速度等不断提高,这是新闻事业出现前任何新闻传播活动难以相提并论的。 2、新闻事业一种开放性的新闻传播活动 即指新闻事业是面向社会,对全社会开放的。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1)新闻事业的传播面是整个社会。如果说,自新闻传播诞生之日起,人们就孜孜不倦地追求这一目标,那么在电子传播技术得以广泛运用于新闻传播的今天,这种追求、目标,已逐步成为现实。

第一章 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一)教学要求 1.了解艺术史上对艺术本质的几种主要看法,认识和理解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是解决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基础。 2.理解艺术的特征主要具有形象性、主体性、审美性等,从而加深对艺术的基本认识和了解。(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艺术的本质 中外艺术史上,对于艺术本质主要有“客观精神说”、“主观精神说”、“模仿说”(“再现说”)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将艺术看做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为解决艺术本质问题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艺术的特征 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内容与形式、个性与共性的同意。艺术创作、艺术作品与艺术鉴赏均具有主体性的特点。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是真、善、美的结晶,艺术的审美性体现为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 (三)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1.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对应艺术学研究的重要

启示。 2.艺术的基本特征。 (四)教学建议 1.要求学生掌握中外艺术史上关于艺术本质的三种主要观点。 2.要求学生掌握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对应艺术学研究的意义。 3.指导学生结合自身的艺术实践经验来理解和认识艺术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艺术的起源 (一)教学要求 1.了解关于艺术起源的六种观点。 2.理解艺术起源与人类实践活动的密切关系,以及关于艺术起源问题的多元决定论。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关于艺术起源的几种观点 关于艺术的起源与多种说法,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是“模仿说”、“游戏说”、“表现说”、“巫术说”、“生产劳动说”等五种,每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又都不够全面。第六种说法是“多元决定论”。 第二节人类实践与艺术起源的多元决定论 艺术的起源或艺术的发生,经历了一个由使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