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点复习归纳

《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点复习归纳

《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点复习归纳
《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点复习归纳

《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点复习归纳

一、文学常识积累

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表10篇,书8篇,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通假字

1、肉袒伏斧质.:同“锧”,承斧的砧(zhēn)板。

2、可予不.:同“否”。

3、拜送书于庭.:同“廷”,朝堂。

4、召有司案.图:同“按”

5、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同“佯”,假装。

6、设九宾.:同“傧”。

7、秦自缪.公以来:同“穆”。8、孰.计议之:同“熟”,仔细。

9、盆缻.:同“缶”。

四、重点虚词

A表并列:①夫赵强而燕弱②秦强而赵弱

B表递进:①而君幸于赵王

C反而:①而束君归赵矣

D表转折: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②而绝秦赵之欢

③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④而位居我上⑤而君畏匿之⑥而相如廷叱之

E表假设:①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②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F表承接:①城入赵而璧留秦②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③不如因而厚遇之④毕礼而归之⑤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⑥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G表修饰:①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A的:①赵之良将也②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④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⑤而绝秦赵之欢⑥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⑦度道里会遇之礼毕⑧五步之内

B取独:①即患秦兵之来②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C代词:①大破之(代指齐军)②秦昭王闻之(这件事)③均之二策(这)

④传之美人(代指和氏璧)⑤秦王度之(这件事)

⑥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这件事)⑦不如因而厚遇之(代指蔺相如)

⑧毕礼而归之(代指蔺相如)⑨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代指自己)

⑩而君畏匿之(代指廉颇)

D凑足音节:①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

A通过: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趁机:①不如因而厚遇之②因跪请秦王

C于是,就:①相如因持璧却立②秦王因曰

A却,竟然:①今君乃亡赵走燕

B于是,就:①乃前曰②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③乃辞谢固请④乃谓秦王曰

⑤乃使其从者衣褐⑥乃设九宾礼于庭

C才:①臣乃敢上璧

A况且,再说,表递进:①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②且秦强而赵弱③且相如素贱人

B表并列:①示赵弱且怯也

C表假设:①且庸人尚羞之

A凭借:①以勇气闻于诸侯②何以知之③君何以知燕王④以此知之

⑤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⑥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⑦夫以秦王之威

B用,拿,把: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②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

③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④传以示美人及左右⑤以空言求璧⑥欲以击柱

⑦特以诈佯为予赵城⑧以【之】为⑨秦亦不以城予赵⑩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⑾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⑿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C连词,表目的,来:①宁许以负秦曲②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③以戏弄臣

④以绝秦望⑤以相娱乐⑥赵亦盛设兵以待秦

D因为:①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②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③以相如功大④徒以吾两人在也⑤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A介词,在:①以勇气闻于诸侯②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③设九宾于廷

④乃设九宾礼于庭⑤会于西河外渑池

B介词,和:①故燕王欲结于君

C表被动:①而君幸于赵王②使不辱于诸侯

D介词,到:①拜送书于庭②归璧于赵

E: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固定句式:见……于……,表被动)

F介词,引入对象:①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②终不能加胜于赵③况于将相乎④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五、一词多义

①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②秦贪,负其强:倚仗③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回头②顾吾念之:只不过

①而君幸于赵王:宠幸②则幸得脱:侥幸③大王亦幸赦臣:幸好

①引赵使者蔺相如:接见,延请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拉,这里引申为调转

①徒见欺:白白地

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徒慕君之高义也、徒以吾两人在也:只是

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谁,哪一个

六、成语积累

1、完璧归赵: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从秦国送回赵国。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2、怒发冲冠: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极端愤怒。

3、布衣之交:平民之间的交往、友谊。也指显贵与无官职的人相交往。

4、负荆请罪:背着荆杖,表示服罪,向当事人请罪。形容主动向人认错、道歉,自请严厉责罚。

5、刎颈之交: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七、词类活用

A名作动

①乃前.曰、秦御史前.书曰、蔺相如前.曰、于是相如前.进缻:走上前.

②舍.相如广成传:安置③左右欲刃.相如:杀④乃使从者衣.褐:穿

⑤怀.其璧:怀揣⑥臣乃敢上.璧:献上⑦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祝寿

⑧臣语.曰:告诉⑨赵王鼓.瑟:弹奏⑩未尝有坚明约束

..者也:遵守信约

B名作状

①卒廷.见相如、而相如廷.叱之:在朝堂上②间.至赵矣:抄小路

③奉璧西.入秦:向西④怒发上.冲冠:向上

C使动用法

①臣请完.璧归赵:使……完整②大破.之、秦王恐其破.璧:使……破

③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④毕.礼而归.之:使……完毕;使……回去

⑤大王必欲急.臣:使……急,逼迫

D意动用法

①吾羞.,不忍为之下、且庸人尚羞.之:以……为羞耻

②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以……为先;以……为后

E:形作动

①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尊重,敬畏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宽待

八、特殊句式

A判断句: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②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③蔺相如者,赵人也

④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⑥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⑦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⑧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B被动句:①徒见欺②而君幸于赵王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④使不辱于诸侯C宾语前置:①何以知之②君何以知燕王③谁可使者

D定语后置:①求人可使报秦者

E状语后置:

①拜送书于庭②以勇气闻于诸侯③故燕王欲结于君

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⑤设九宾于廷⑥会于西河外渑池

F省略句:

①欲【以之】予秦②欲勿予【之】③窃计欲亡走【于】燕

④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于】境上⑤今君乃亡【于】赵走【于】燕

⑥而束君归【于】赵矣⑦可予【之】不⑧不可不许【之】⑨宁许【之】以负秦曲

⑩传【之】以【之】示美人及左右⑾大王见臣【于】列观

⑿不如因厚遇之,使【之】归赵⒀遂与秦王会【于】渑池⒁赵王以【之】为贤大夫

《苏武传》知识点归纳整理

1.通假字

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②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③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

④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⑤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⑥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

⑦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

⑧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

⑨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

⑩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⑾蹈其背以出血蹈:通“掏”,叩,轻轻敲打

2.古今异义

1.汉亦留之以相当。相当:古义:抵押。今义:正在(某时某地)。

2.皆为陛下所成就。成就: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3.我丈人行也。丈人: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4.欲因此时降武。因此: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

5.独有女弟二人。女弟: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6.且陛下春秋高。春秋: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7.武等实在。实在: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8.稍迁至栘中厩监。稍: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9.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遗:古义:送给。今义:丢失、落下。

10.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会:古义:正当、适逢。今义:聚会、集合。

11.此必及我。及:古义:牵连今义:常作连词“和”用

12.会论虞常。论:古义:判罪今义:常作议论

13.以货物与常。货物:古义:财物今义:指供出售的物品

14.卧起操持古义:为操和持,两个词,“拿着“的意思今义:料理,办理/筹划3.词类活用

①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诚甘乐之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②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3)反欲斗两主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4)单于愈益欲降之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5)何久自苦如此苦:使动用法,使……受苦。

(6)王必欲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7)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归:使……归

(8)屈节辱命屈:使……屈身辱:使……受辱

③名词活用

(1)天雨雪雨:名词做动词,下。

(2)羝乳乃得归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3)杖汉节牧羊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4)武能网纺缴,檠弓弩网、檠:名词做动词,结网、用檠矫正弓弩。

(5)惠等哭,舆归营舆:名词做动词,用车子。

(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上:名词做状语,向上。

(7)绝不饮食饮食:名词做动词,给他吃的、喝的。

4.一词多义

①使

(1)数通使相窥观使:使者。

(2)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汉者第一个“使”:出使。

(3)单于使使晓武第一个“使”:派,第二个“使”:使者。

②语

(1)以状语武语:告诉。

(2)如惠语以让匈奴语:说的话。

③引

(1)虞常果引张胜引:招供。

(2)引佩刀自刺引:拔。

④食

1)绝不饮食食:给他吃的。

2)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食:吃。

3)廪食不至食:粮食。

4)给其衣食食:食物。

⑤发

1)方欲发使送武等发:打发。

2)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发:发动。

3)恐前语发发:被揭发。

5.特殊句式

①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汉者匈奴使”。(2)为降虏于蛮夷。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3)何以女为见。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为见女”(4)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5)何以复加。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6)募士、斥候百余人俱。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募百余人士、斥候俱”

②判断句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2)非汉所望也。

(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③被动句

(1)见犯乃死,重负国

(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3)皆为陛下所成就

(4)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廉颇蔺相如列传》文言知识整理

《廉颇蔺相如列传》文言整理 一、.通假字 1.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质”同“锧”,铁砧。 2.可与不。“不”通“否”,表疑问语气。 3.臣愿奉璧往使。“奉”通“捧”,用手托。 4.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 5.如有司案图。“案”通“按”,察看。 6.设九宾礼于廷。“宾”通“傧”,古代指接引宾客的人,也指赞礼的人。 7.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8.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9.请奉盆瓯秦王。“奉”通“捧”,托、举。“瓯”同“缶”,盛酒浆的瓦器。 二、一词多义 负 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②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使 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 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引 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 ②左右欲引相如去(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这里引申为调转) 徒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 ②而蔺相如使以口舌为劳/徒慕君之高义也/徒以吾两人在也(只,只不过) 幸 ①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②大王亦幸赦臣(幸好,侥幸) 以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 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以,用来)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因为) 顾 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回头) ②顾吾念之(但) 因 ①相如因持壁却立(连词,于是,就)

②不如因而厚遇之(介词,趁着) ③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介词,通过) 请 ①请奏瑟(请人做某事,请求) ②请指示王(请人允许自己做某事,请允许我) ③臣请完璧归赵(敬词,表说话人对对方的敬意,可不译)三、古今异义(在此只列出古义) ①拜为上卿(拜,授予官职) ②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患,忧虑,担心) ③请以咸阳为赵王寿(寿,向人敬酒或献礼) ④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去,离开)(亲戚,近亲及姻亲) ⑤请指示王(指示,指给……看) ⑥于是相如前进缶(于是,在这时。前进,上前进献) ⑦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宣言,扬言,到处说) ⑧未常有坚明约束者也(约束,盟约) 四、词类活用 a.名词作动词: 怒发上冲冠(上,向上竖起) 臣乃敢上璧(上,献上) 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 乃使从者衣褐(衣,穿) 怀其璧(怀,怀揣着) 蔺相如前曰(前,走上前) 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 b.名词作状语: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壁西入秦。(西,向西) 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间,从小路) 卒廷见相如(廷,在朝堂) 而相如廷斥之(廷,在朝廷上) c.使动用法: 宁许以负秦曲(负,使……承担) 臣请完璧归赵(完,使……完整) 大王必欲急臣(急,使……急,逼迫) 秦王恐其破璧(破,使……破碎) 归壁于赵(归,使……回到) 毕礼而归之(归,使……归,回去) 以绝秦望(绝,使……断,断绝) d.意动用法: 且庸人尚羞之(羞,以……为羞耻)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后,以……为先;以……为后)e.形容词作动词: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严,尊重) 未常有坚明约束者也(坚、明,坚守,恪守)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宽,宽待)

廉颇蔺相如读后感

廉颇蔺相如读后感 廉颇蔺相如读后感(一) 文/陈少乐 人们都知道,“徒以口舌为劳”这句话的本意是表现廉颇对蔺相如的极其不服,但人们很少想到,这句话容易误导许多人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我们在看文章时也容易陷入这样一个误区:廉颇之所以不服,皆因他只看到蔺相如的口才,没有看到蔺相如的机智与勇敢。于是,我们为了驳斥这句话,就会去强调蔺相如的机智与勇敢,甚至刻意引导学生去关注这一点,反而忽略了蔺相如的口才。实则,在我看来蔺相如应当是集机智与勇敢于一身的,而这一点又恰恰集中体现在他的“口舌”之上。 在《廉颇蔺相如列传》里,我们的大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不仅仅表现了蔺相如机智、勇敢、以国为先的这一形象层面上的特点,实际上还突出了蔺相如非凡的口头表达能力,即文中廉颇所说的“徒以口舌为劳”中的“口舌”之功。在此一文中司马迁还充分肯定了其“口舌”之功所起的重大作用。 一、口舌第一功——解缪贤之困 缪贤的举荐对于蔺相如的出场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但是,从文章中缪贤对蔺相如的介绍,我们能看出的这样一点令我们思考的东西:如果蔺相如没有什么口才,即“口舌”之功,一个普通的门客又怎能令其主子缪贤言听计从呢?而当时蔺相如的建议可是足以决定缪贤生死的,算是一招险棋,而缪贤会接受这样的建议,在我看来,不能不说是蔺相如的“口舌”之功在此处已经可崭露头角,蔺相如还没有出场,司马迁就通过旁人之语间接地表现其口才,为后面的描写做了铺垫。 结果也正因为蔺相如的“口舌之劳”才救了缪贤一命,缪贤因此把他举荐给赵王。因为在缪贤心目中,蔺相如的口才,以及他在劝服自己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勇气与智慧,在此时,国难当头之际,蔺相如应能,也只有他能担此重任。这是蔺相如在文中的“口舌”第一功,这一“口舌之劳”挽救了主子的声誉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教案教学设计江苏四中 战国形势: 战国时期,有战国七雄,他们分别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之中,秦国实力最强大,他采取了远交近攻的策略,企图各个击破,力图吞并六国。赵国是当时还有点实力的国家,秦国一时很难吞并,便使用了讹诈的手段掠夺他的土地和财物,本文就着重记叙了廉颇和蔺相如二人合作,与强大的秦国抗争的故事。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叙事写人的技巧。 2)学习古人的博大胸怀、协作精神。 3)学习词类活用:使动、意动,掌握虚词用法。 方法:诵读、提问、讲解、质疑。 〖教学重点、难点〗 1)写作技巧、波澜、刻画、悬念、虚实,在学习小说技巧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其特征,在古文中分析体会,为写人物小传铺垫。 2)巩固已有的词类活用知识,在翻译文句中体会上下文意,准确辨识其语法特征,并翻译准确活用的词。 3)掌握虚词用法:耳、乃,者、所、而。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关于司马迁和《史记》有关的文学常识 1、司马迁: 西汉时期伟大的历史学家、文学家,曾任太史令。他的父亲是一位博学多闻的学者,司马迁少年时代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20岁以后,司马迁遍游祖国南北,考察风土人情、文物古迹、搜集史料、研究社会,为他以后创作史记准备的丰富的材料。公元前98年,李陵兵败投降了匈奴,他因为替李陵辩解,触怒了汉武帝,被迫入狱,受到了腐刑。他是在狱中完成了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史记》。 2、史记: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或者说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历史文学巨著。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皇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四年共约3000年的历史,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等五种体裁,共130篇,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史记是其中的第一部。鲁迅赞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所以说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体裁: 本纪:纪传体史书的一种体裁,记载了帝王及其历史活动。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廉颇蔺相如列传》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欢”三个故事,突出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顾全大局,廉颇知错就改以及他们两人为了国家利益团结协作的品质。三个小故事叙述形式相似,各有中心。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紧密相关。文章篇幅较长,语言简练,人物个性鲜明。 进入高中的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特别是实词和虚词的积累,这个阶段,主要应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学会学习。 二、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领会作者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②了解廉颇和蔺相如各自不同的性格,共同的爱国情操。 2.过程与方法 ①从把握故事情节入手,初步感知文意; ②通过梳理矛盾冲突,品味人物语言和对比手法,把握人物形象; ③初步了解《史记》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 3.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和虚词; ②抓关键词句,掌握蔺相如、廉颇的性格特征。 三、教学重点 1.抓关键词句,准确概括人物性格特点,积累培养语感; 2.学会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四、教学难点 1.把握几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2.体会“智”“勇”的更高层次的表现:大智若愚,大勇若怯。 五、教学策略 ①以读代讲,采用读、议、辩等有机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感受课文。 ②设问启发学生梳理故事“完璧归赵”的矛盾冲突的发展过程;品读体会故事“渑池之会”的语言艺术;琢磨感悟“廉蔺交欢”的对比深度。 ③立足语言文字本身,引导学生品味《史记》的文学魅力,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④选择要点,确定三个故事中的各自重点;连点成线,注重人物形象、思想性格的完整性和丰富性;定点发散,深化学生对人物描写艺术手法的理解。 六、教学课时:三课时 七、教学用具:多媒体电脑、投影仪等。 八、教学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 九、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学习情趣,导入新课。 1.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高雅,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无独有偶,唐太宗李世民也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些话,都说明了“历史”对后世的厚重作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部重要史书著作中的篇章——《廉颇蔺相如列传》。 2.多媒体显示以下关于《史记》的知识: 《史记》诞生于中国空前强盛的西汉王朝,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体例严谨,脉络分明,全书五十二万六千多字,分为八书、十表、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个部分,成为后世历朝修史的范本,史学成就居“二十四史”之首。

廉颇蔺相如列传字词全文版复习课程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司马迁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huàn)者令缪贤舍人。 “……者,……也”:文言里判断旬的典型格式,“者”用在主语后边表提顿,“也”用在谓语后边表判断。即公元前283年。赵惠文王:战国后期赵国的国君。为:做,担任。伐:攻打。破:打败。拜:古时授予官职叫“拜”。这里用于被动意义,是“被任命”的意思。上卿:战国时代最高的官阶。以:介词,凭,靠。闻:闻名,出名。宦者令:官名,宦官的头领。令,长官。舍人:门客。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wèi)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宦者令缪贤日:“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yǔ)曰:臣尝从大(dài)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日:‘夫(fú)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tǎn)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和氏璧:楚国人卞(biàn)和发现的一块宝玉,经雕琢而成璧。壁,一种平圆形中间有孔的玉器。遗:送给。书:国书。以:介词,用。诸:各位,众。徒:副词,白白地。见:被。即:就。患:担忧。秦兵之来:主谓短语作“患”的宾语,“之”用在短语的主谓间取消短语的独立性。求:寻找。可使报秦者: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定后句。使。派遣。报,答复。何以:凭什么。宾语前置。对:一般用于下对上的回答。尝:副词,曾经。窃计:私下打算。窃,表示谦敬的副

《廉颇蔺相如列传》文言知识点归纳

《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点复习归纳 一、掌握下列文言词 1、宦者令: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宦官的头目) 2、舍人: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门客) 3、和氏璧:得楚和氏璧(楚国人卞和发现的一块宝玉,经雕琢成的璧) 4、遗(wèi):使人遗赵王书(送给) 5、即:即患秦兵之来(则,就) 6、斧质: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古代一种腰斩的刑具) 7、宜:宜可使(应该) 8、曲:曲在赵(理亏) 9、均:均之二策(权衡、比较) 10、必:王必无人(倘若,假如) 11、奏:相如奉璧奏秦王(呈献,进献) 12、却:相如因持璧却立(退后) 13、修敬: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整饰礼仪表示敬意) 14、倨(jū):礼节甚倨(傲慢) 15、谢: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道歉) 16、有司:召有司案图(官吏的通称) 17、决:决负约不偿城(必定) 18、径道:从径道亡(便道,小路) 19、间:间至赵矣(名作状,从小路) 20、拔: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攻下) 21、靡:左右皆靡(退却) 22、怿(yì):于是秦王不怿(高兴,喜悦) 23、已而:已而相如出(过了些时候) 24、望: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远远看见) 25、高义:徒慕君之高义也(高尚的品德) 26、孰与: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比……怎么样)

27、驽:相如虽驽(劣马,引申为愚劣,无能) 二、通假字 1、不:可予不(通“否”) 2、奉:臣愿奉璧往使(通“捧”) 3、案:召有司案图(通“按”,审察、察看) 4、孰: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仔细) 三、一词多义 1、以 ①传以示美人及左右(连词,连接两个动词,给) ②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介词,因为) ③以勇气闻于诸侯(介词,凭借) ④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介词,拿,用) ⑤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连词,相当于“而”) 四、词类活用 1、负:宁许以负秦曲(使……担负,使……承担) 2、完:臣请完璧归赵(使……完好无缺) 3、前:乃前曰(名作动,上前) 4、舍:舍相如广成传舍(名作动,安置住宿) 5、间(jiàn):间至赵矣(名作状,从小路) 6、廷:卒廷见相如(名作状,在朝堂上) 7、毕、归:毕礼而归之(使……完毕、使……回去) 8、刃:左右欲刃相如(名作动,杀) 9、西:相如奉西入秦(名作状,向西) 10、严: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形作动,尊敬) 11、急:大王必欲急臣(形容词使动,使……急,逼迫) 12、衣(yì):乃使其从者衣褐(名作动,穿上) 13、先、后: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先,以……为后) 14、破:秦王恐其破璧(使……破碎) 15、交:为刎颈之交(动作名,朋友) 16、宽: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形作动,宽待)

廉颇蔺相如列传赏析

《廉颇蔺相如列传》赏析 《廉颇蔺相如列传》赏析 一、作者介绍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夏阳(今陕西省韩城县南)人,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他的父亲任太史令多年,是一位博学多闻的学者,天文、历法、诸子等无所不通,司马迁少年时代在父亲的指导下专心学习,后来又向著名学者孔安国学习《尚书》,向董仲舒学习《春秋》,受到良好的教育。20岁以后,司马迁遍游南北,考察风土人情,文物古迹,搜寻史料,研究社会,为他以后写《史记》准备了丰富的材料。公元前108年,司马迁担任太史令,4年之后开始撰写《史记》。公元前98年,李陵兵败投降匈奴,他因为替李陵辨解,触怒了汉武帝,被下狱,受宫刑。他极度愤懑,但为了著史,忍辱生活。出狱后曾任中书令(皇帝身边掌握机要的宦官),仍努力写史。公元前92年左右,司马迁完成了526,500字,130篇的不朽巨著《史记》。《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鲁迅先生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他留下的著作,除《史记》外,还有《报任安书》和《悲士

不遇赋》。 二、解题 页 1 第 本文节选自《史记·廉颇蔺(lìn)相如列传》。原为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等人的合传。这是原传的第一大部分。战国后期是封建割据,诸侯纷争最严重的时期。赵国处在四战之地,尤其是西邻强秦的威胁最大。本篇记叙廉颇、蔺相如在这种历史情况下,西抗强秦,为赵国的安全和尊严所做出的贡献;同时也写了他们二人为维护赵国的利益,彼此搞好团结的事迹。列传,古代纪传体史书中的一种体例,用来记叙帝王、诸侯以外的历史人物的事迹。 三、注评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者,……也”:文言里判断旬的典型格式,“者”用在主语后边表提顿,“也”用在谓语后边表判断。○先介绍廉颇。赵惠文王十六年,即公元前283年。赵惠文王:战国后期赵国的国君。廉颇为赵将,伐齐,为:做,担任。伐:攻打。大破之,取阳晋,阳晋:本卫邑,后属齐,在今山东省郓(yùn)城县西。○战功显赫。 拜为上卿,拜:古时授予官职叫“拜”。这里用于被动意义,是“被任命”的意思。上卿:战国时代最高的官阶。○地位极尊。以勇气闻于诸侯。以:介词,凭,靠。闻:闻名,出名。○威名远扬。

《廉颇蔺相如列传》文言文知识整理归纳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一.通假字 1. 可予不。“不”通“否”,表疑问语气。 2. 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国君听政的朝堂。 3. 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审查、察看。 4.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5.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6. 为一击缻。“缻”通“缶”,盛酒浆的瓦器。 7. 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手托 二、一词多义 1、负 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2、使 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

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3、引 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 ②左右欲引相如去。(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这里引申为调转) 4、徒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 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 5、幸 ①大王亦幸赦臣。(幸好,) ②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③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侥幸) 6、见 ①徒见欺(介词,被,受) ②大王见臣列观(动词,接见) 7、舍

①舍相如广成传舍(名作动,安置住宿) ②舍相如广成传舍(传舍:招待宾客的馆舍) 8、因 ①不如因而厚遇之(由此,趁此)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经由) ③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继续、接着) ④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于是) 9、闻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闻名) ②寡人窃闻赵王好音(听说) 10、从 ①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跟从) ②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听从) 三、古今异义词 ⑴拜为上卿 拜:古义指授予官职;任命。今义指下跪叩头;祝贺 ⑵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患:古义指忧虑,担心。今义指害病;灾祸 ⑶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初一作文读后感:读过《廉颇蔺相如列传》有感

初一作文读后感:读过《廉颇蔺相如列传》 有感 读过《廉颇蔺相如列传》的人往往为蔺相如机智勇敢的胆识和顾全大局的精神所感动,也为廉颇知错就改的态度和“负荆请罪”的行动而赞叹。多少年来,他们的事迹一直脍炙人口,传颂不衰。 然而,令我不解的是,赞廉颇、蔺相如者大有人在,而故事中的另一位主要人物谬贤却很少被提及。惊诧之余,感到有点不平。 读过这本书的人都明白,蔺相如是谬贤推荐给赵王的,没有谬贤,蔺相如恐怕就无缘会见赵王,出使秦国,恐怕也谈不上为维护赵国的尊严而崭露头角,显露才华。诚然,相如不辱君命,廷叱秦王,愿以“头璧俱碎”,敢于“跪请击缶”,使“完璧归赵”,“华丽而归”,其功可谓大矣。但是此功同谬贤的推荐分不开,可以说“完璧归赵”有蔺相如的一半也有谬贤的一半。特别是在当时的社会,真正“脱颖而出”的能有几人?在特定的情况下,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没有谬贤,哪会有蔺相如?徐元直推荐诸葛亮,一直传为佳话;王亚南之识陈景润,也已成为美谈。而谬贤

之举蔺相如,自也应该大赞特赞。俗话说“慧眼识英雄”。“慧眼”的可贵就在于一个“识”字。谬贤确实“别具慧眼”能“识”相如之才,并能“替人才开路”,把蔺相如这个人才推荐给赵王,这实在是了不起的。如果“功劳簿”上的名次有先后之分,那么,我认为,谬贤第一,蔺相如第二。 谬贤第一,不但是因为他能“识”、能“荐”相如,而且还因为他在向赵王推荐之时,能扬相如之长,不避自己之短,并敢于以己之短来衬托相如之长。这就更加可贵了。为了荐贤,为了让贤才为世所用,为了赵国的荣辱安危,谬贤不计一己之利害,勇于在赵王面前揭“短”,敢于把自己的“短”同相如的“长”对比,肯定相如是“勇士,有智谋,宜可使”。试想,没有一点为人才铺路、开路的决心和勇气,没有爱才、荐才、用才的强烈意愿,能这样吗?世人都赞扬春秋时期的祁黄羊,说他“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这自然有道理。而谬贤的举才不瞒隐私,不避短,那就更难了。要不是谬贤这样极力推荐,赵王能否“召见”蔺相如,那也很难说呢! “慧眼识英雄”可贵;“舍己荐英雄”更可贵。谬贤既具“慧眼”又能“舍己”,善“识”又敢“荐”,这就是我特别要赞他的原因。

(精选)廉颇蔺相如列传写作材料

《廉颇蔺相如列传》写作材料积累 要善于从教材课文中寻找写作素材 缘起: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米,是成炊的关键;同样,有素材,是写作的关键。读万卷书,行万望路,对于身在学校,数理化、史地生需要全面发展的学生来说,无异于天方夜谭。没素材,写不了文章,多读多写,又不切合学生实际,那么怎样才能很好地解决无米这一问题呢? 高考优秀作文的启示:每年高考,都有不少取材于课文的优秀篇章,仅以最近两年高考为例,有些课文始终是考生关注的热点。写“感情亲疏与认知的关系”这个话题,有人用到了《鸿门宴》《屈原列传》《邹忌讽齐王纳谏》这样的文章,写“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这个话题,有同学又重新搬出了这几篇文章,因为邹忌的妻、妾、客在审美问题上因感情亲疏而影响认知问题,同一篇课文,只要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提取,就可以整理出不同的论据材料,只要我们会定向转述。 具体操作训练:我们可以选取内涵丰富的课文,要求学生多角度,多侧面的审读,提炼出不同的观点,定向转述,概括出不同的论据材料。 我们以《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课文为例,可以进行如下操作: 从赵王的角度提炼观点,概括论据。 观点1.不拘一格用人才。论据材料:赵王是值得我们赞赏的,他在人才的使用上不拘一格,并没有因为蔺相如出身卑贱而弃之不用,相反委以重任,体现了一代君王的用人之明。 观点2.宽容才能赢得下属的忠心。论据材料:赵王是大度的,他有容人之量,即使属下讲出要叛逃这样严重的事情,他也原谅了,正因为他对属下的宽容,属下才会对他吐露真情。 从蔺相如的角度提炼观点,概括论据。 观点1.位卑未敢忘忧国。论据材料:蔺相如的地位是低下的,但位卑未敢忘忧国,国家有难之时,他挺身而出,并且不辱使命。 观点2.智、勇,成功的双翼。论据材料:完璧归赵,渑池会,蔺相如都成功了,其成功的背后,个人的能力是基础,可以说,智、勇,正是其成功的双翼。 观点3.面子问题。论据材料:什么面子该争,国家的面子,国家的尊严一定争,渑池会蔺相如针锋相对,争得好;什么面子不该争,为了大局,个人的面手可以不要,因此身为相国蔺相如对廉颇一忍再忍,蔺相如是非分明。 当然缪贤的为国举贤,甘做人梯,廉颇的忠心报国,知错就该,也都可以提炼成很好的论据。 一、立意角度 ①用任人才不能论资排辈——从蔺相如被破格提拔 ②要提倡顾全大局——蔺相如“引车避匿”的启示 ③知错认错真丈夫——赞廉颇“负荆请罪” ④时势造英雄——蔺相如“完璧归赵”新解 ⑤大智出大勇——秦王蔺相如强弱辨 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举荐贤才,功不可没 ⑦合作就是力量——从双方角度

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及翻译-(1)

廉颇蔺相如列传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译文: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 2、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译文: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担任赵国的大将,攻打齐国,大败齐军,夺取了阳晋,拜官做上卿。廉颇以他的勇猛善战而于诸侯各国闻名。 3、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译文:蔺相如是赵国人,是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 4、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 译文:赵惠文王时,赵国得到楚国的和氏璧。 5、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译文:秦昭王听说这件事,派人送给赵王一封信,说愿意用十五座城给赵国,请求换取和氏璧。 6、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译文:赵王跟大将军廉颇及许多大臣商量:想把这块宝玉给秦国,又怕得不到秦国的城,白白被欺骗;想不给,又担心秦兵打过来。 7、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译文:主意拿不定,想找个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又找不到。 8、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 译文:宦官头目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 9、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 译文:赵王问:“您根据什么知道他可以出使呢?”缪贤回答说:“我曾经犯有罪过,私下打算要逃到燕国去。我的门客蔺相如阻拦我说:‘您凭什么知道燕王(会收留您)?’ 10、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 译文:我告诉他,我曾跟随大王在边境与燕王相会,燕王私下握着我的手说‘愿意交个朋友’,凭这个了解他,所以打算去他那里。 11、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译文:蔺相如对我说:‘如今赵国强,燕国弱,您又受赵王宠幸,所以燕王想跟您结交。 12、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

廉颇蔺相如列传读后感

廉颇蔺相如列传读后感 篇一:廉颇蔺相如列传>读后感 荀子有言:“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 蔺相如便是这样一位当之无愧的君子。它令人钦佩之处,不仅在于他的智慧明达,能言善辩、有勇有谋,更在于他能容忍流言恶语,容忍众人的猜忌与不解,只因他有永不熄灭的爱国魂。他的心灵,始终清明污垢。 初出场时,他只是一个小小的宦者令舍人,卑微低贱的身份让无数人不屑一顾。然而,面对赵王的忧虑,蔺相如昂首坦然以对:“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这是何等的胆识与自信!他离赵入秦时,身上的重担必不比那“风萧萧兮易水寒”的荆轲啊。 他本可以推脱,婉言谢绝------毕竟,这是太过艰难的重任。但他却主动扛起了这关乎国家荣誉的重担,置生死于度外。于是我们看到他在秦王大殿上怒发冲冠,言辞铿锵,嬉笑怒骂,以死相争。一人一玉,是同样的纯粹与执着:宁碎不求苟全,宁死不损国威!史书上只是风清云淡的几笔带过那朝堂上的纷争,但现实中,又该是怎样一个惊心动魄了得!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我们见识到蔺相如锋芒毕露的美。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他的视死如归、他的怒目而斥,是他血脉里沸腾的爱国情怀。此时的他,如“鞚中悬明月,剑杪照莲花”的征客,为国立下大功,被拜为上卿,理应风光无限、意气风发,见谁都要傲三分,才合乎他的尊贵身份。 然而,蔺相如之所以为蔺相如,其超人之处正在于此。面对廉颇的“我见相如,必辱之”的恶语,面对舍人“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的质疑,他选择了容忍。只因他要守护这赵国的国土,守护这万千黎民的家。 当一种感情升华到极致,往往近于水,无声流动,无处不润。此时蔺相如的爱国情感正是如此。他对国家的热忱与忠诚,从热烈的洪流变为润物细无声的雨,以容忍和坚守诠释了爱国的最高境界。那是一种至高无上的信仰,让他在世俗流言中始终坚定不移地守护着国家,清醒地认识到“两虎共斗,势不俱生”,要“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 众人皆醉我独醒,而蔺相如,宁可>孤独而痛苦地醒,也不愿再醉生梦死中,失去自己对国家的信仰! 无怪乎众多舍人“慕君之高义”,无怪乎廉将军醒悟后“肉袒负荆”,这样深沉而浓烈的爱国之情,是蔺相如用清澈无垢的心与坚定的信仰制成的绝世佳酿,那醉人的芳香透过蒙尘的时光,透过泛黄的史书,流芳百世,香沁万年! 蔺相如告诉我们,有些人被历史铭记,不仅仅因为智慧。聪明人与圣人有时只相差

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点总结(教师版)

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点 、通假字 1. 可予 不。 “不”通“否”, 2. 拜送书于 庭 。 “庭 ”通 “廷 ”, 3. 召有司 案图。 “案 ”通 “按 ”, 4. 设九 宾礼于廷。 “宾”通 “傧”, 6.唯大王与群臣 孰计议之。 “孰 ”通“熟”,仔细。 二、一词多义 负 ① 秦贪, 负其强 (依仗,凭借 ) ②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 负 赵 (辜负,对不起 ) ③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 负 约不偿城(违背) ④ 均之二策,宁许以 负秦曲(使??…承担) ⑤ 廉颇闻之,肉袒 负荆(背着) 使 ① 秦昭王闻之, 使人遗赵王书(派) ② 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 使 (出使) ③ 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④ 大王乃遣一介之 使(使臣) 引 ① 引 赵使者蔺相如(延请) ② 左右或欲 引 相如去(拉、牵) ③ 相如 引 车避匿(牵,拉;这里引申为调转) ④ 君子 引 而不发,跃如也 (拉弓) 徒 ① 秦城恐不可得, 徒见欺(白白地) ② 而蔺相如 徒以口舌为劳;徒以吾两人在也(只,只不过) 幸 ① 大王亦 幸赦臣(幸好,幸而) ② 而君 幸 于赵王(宠幸) ③ 则幸得脱矣 (侥幸 ) 以 ① 以 勇气闻于诸侯;今 以 秦之强先割十五都予赵(介词,凭借) ② 愿 以 十五城请易璧(介词,用,拿) ③ 严大国之威 以 修敬也(连词,表目的,来) ④ 吾所以为此者,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徒 以吾两人在也(连词,因为) 5.秦自 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缪”通“穆”。 表疑问语气。 朝廷,国君听政的朝堂。 审查、察看。 古代指接引宾客的人,也指赞礼的人。

⑤皆以美于徐公(动词,认为) ⑥而吾以捕蛇独存(介词,因为) ⑦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动词,任用) 欢 ①逆强秦之欢(欢心) ②绝秦赵之欢(交情) ③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欢洽,欢好) 顾 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回头,回头看) ②顾吾念之(只是) ③顾野有麦场(环顾) ④三顾茅庐(拜访) ⑤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看) 因 ①相如因持璧却立(于是,就)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经由) ③不如因而厚遇之(趁,趁机) ④因势利导(顺着) 传 ①廉颇蔺相如列传(一种文体) ②舍相如广成传(传舍,宾馆) ③传以示美人及左右(传递) ④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传颂) 书 ①拜书送于庭(国书) ②秦御史前书曰(写) 乃 ①今君乃亡赵走燕(却,竟然) ②臣乃敢上璧(才)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就) 三、古今异义 (1)拜为上卿(拜:古义指授予官职;任命。今义指下跪叩头;祝贺) ( 2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患:古义指虑,担心。今义指害病;灾祸) ( 3 )请以咸阳为赵王寿(寿:古义指向人献物以祝人长寿。今义指年岁,生命;生日) (4)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亲戚:古义包括父母兄弟。今义指与自己有血缘或婚姻关系的人)(5)请指示王(指示:古义指给??…看。今义指上对下指导、命令) (6)于是相如前进缶(前进:古义指上前、进献。今义指向前发展进步) (7)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宣言:古义指扬言,到处说。今义指进行宣传号召的文告)(8)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布衣:古义指平民。今义指麻布衣服) (9)左右欲刃相如(左右:古义指左右的侍从。今义指左和右两方面) (10)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鄙贱:古义指粗野而又地位低微,谦词。今义指鄙视,轻视)(11)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约束:古义为约定、契约。今义指限制使不越出范围。)(12)传以示美人及左右(美人:姬妾今义:美女) (13)明年复攻赵(明年:古义指第二年今义指今年的下一年) (14)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往:古义从这里到那里今义指以前) (15)秦王恐其破壁,乃辞谢(辞谢:古义为婉言道歉今义为有礼貌的拒绝)

廉颇与蔺相如读后感1000字范文

廉颇与蔺相如读后感1000字范文 读过《廉颇蔺相如列传》的人往往为蔺相如机智勇敢的胆识和顾全大局的精神所感动,也为廉颇知错就改的态度和“负荆请罪”的行动而赞叹。多少年来,他们的事迹一直脍炙人口,传颂不衰。 然而,令我不解的是赞廉颇、蔺相如者大有人在,而故事中的另一位主要人物谬贤却很少被提及。惊诧之余,感到有点不平。 读过这本书的人都明白,蔺相如是谬贤推荐给赵王的,没有谬贤,蔺相如恐怕就无缘会见赵王,出使秦国,恐怕也谈不上为维护赵国的尊严而崭露头角,显露才华。诚然,相如不辱君命,廷叱秦王,愿以“头璧俱碎”,敢于“跪请击缶”,使“完璧归赵”,“华丽而归”其功可谓大矣。但是此功同谬贤的推荐分不开,可以说“完璧归赵”有蔺相如的一半也有谬贤的一半。特别是在当时的社会,真正“脱颖而出”的能有几人?在特定的情况下,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没有谬贤,哪会有蔺相如?徐元直推荐诸葛亮,一直传为佳话;王亚南之识陈景润,也已成为美谈。而谬贤之举蔺相如,自也应该大赞特赞。俗话说“慧眼识英雄”。“慧眼”的可贵就在于一个“识”字。谬贤确实“别具慧眼”能“识”相如之才,并能“替人才开路”,把蔺相如这个人才推荐给赵王,这实在是了不起的。如果“功劳簿”上的名次有先后之分,那么,我认为,谬贤第一,蔺相如第二。

谬贤第一,不但是因为他能“识”、能“荐”相如,而且还因为他在向赵王推荐之时,能扬相如之长,不避自己之短,并敢于以己之短来衬托相如之长。这就更加可贵了。为了荐贤,为了让贤才为世所用,为了赵国的荣辱安危,谬贤不计一己之利害,勇于在赵王面前揭“短”,敢于把自己的“短”同相如的“长”对比,肯定相如是“勇士,有智谋,宜可使”。试想,没有一点为人才铺路、开路的决心和勇气,没有爱才、荐才、用才的强烈意愿,能这样吗?世人都赞扬春秋时期的祁黄羊,说他“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这自然有道理。而谬贤的举才不瞒隐私,不避短,那就更难了。要不是谬贤这样极力推荐,赵王能否“召见”蔺相如,那也很难说呢! “慧眼识英雄”可贵;“舍己荐英雄”更可贵。谬贤既具“慧眼”又能“舍己”,善“识”又敢“荐”,这就是我特别要赞他的原因。 读过《廉颇蔺相如列传》的人往往为蔺相如机智勇敢的胆识和顾全大局的精神所感动,也为廉颇知错就改的态度和“负荆请罪”的行动而赞叹。 多少年来,他们的事迹一直脍炙人口,传颂不衰。 然而,令我不解的是赞廉颇、蔺相如者大有人在,而故事中的另一位主要人物谬贤却很少被提及。

高辅练习——《廉颇蔺相如列传》1

高辅练习 《廉颇蔺相如列传》 1.拜为上卿 2. 3.使人遗赵王书 4. 5.欲亡走燕 6. 7 ?则幸得脱 & 9.宜可使 10. 11 .不可不许 12. 13.臣请完璧归赵 14. 15 .大王必欲急臣 16. 17.秦王恐其破璧 18. 19.召有司案图 20. 21 .秦王度之 22. 23.相如度秦王虽斋 24. 25.从径道亡 26. 27.间至赵矣 28. 29 .左右欲引相如去 30. 31.卒廷见相如 32. 33.拜相如为上大夫 34. 35.拔石城,明年复攻赵 36. 37 .秦御史前书曰 38. 39 .于疋秦王不怿 40. 41 .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42. 43.徒以口舌为劳 44. 45.宣言曰 46. 47.因宾客至蔺相如门 48. 49.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二、阅读下文,回答冋题 、解释加横线的字 以勇气闻于诸侯 愿以十五城易璧 今君乃亡赵走燕 大王亦幸赦臣 可予丕 王必无人 礼节甚倨 相如持璧睨柱 乃辞谢 设九宾礼于廷 舍相如广成传舍 乃使其从者衣褐 卒与相欢 唯大王与群臣 孰计议之 而绝秦赵之欢 毕 礼而归之 使不辱于诸侯 示 赵弱且怯也 左右欲刃相如 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 位在 廉颇之右 且相如素贱人,吾 羞 怀其璧,从径道亡 鄙贱 之人 (一)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 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 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 ’君何以知燕王?’臣 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 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 窃计欲 燕王 于赵王, 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 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 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 归赵矣。君不如肉袒 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使。”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 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 1 ?解释加横线的词 使 何以 乃 势 2 ?翻译句子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臣尝有罪,窃计欲走燕。

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点归纳

十五、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 一、文学文化常识 1、司马迁 司马迁(约前145或前135—?),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司马迁在史官家庭中长大,其父司马谈在学术观点上的兼容并包而又崇尚道家的倾向,对司马迁有直接影响。后继承其父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 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同时,司马迁幵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 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着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 深陷囹圄期间,司马迁不再把修史仅仅看作是对以往历史的总结、对西汉盛世的赞颂,而是和自己的身世之叹联系在一起,融入了较重的怨刺成分,许多人物传记都寓含着作者自己的寄托,磊落而多感慨。司马迁修史过程中前后心态的巨大变化,赋予《史记》这部书丰富的历史内涵,它既是一部通史,又是作者带着心灵肉体创伤所作的倾诉。 2、《史记》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一般称为《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幵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 的专名。《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共3000多年 的历史。全书包括12本纪、30世家、70列传、8书、10表,共130篇。司马迁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宗旨,使《史记》成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近 人梁启超称赞这部巨着是“千古之绝作”(《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 本纪记述的是帝王的事迹,如《项羽本纪》、《秦始皇本纪》;世家主要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如《孔子世家》;列传主要是写文臣武将及杰出人物的传记,如《李将军列传》、《刺客列传》;书是关于历代典章制度方面的内容,主要记载历代历法、礼乐、封禅、水利、经

《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点总结

廉颇蔺相如列传加点字练习 1、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2、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3、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4、求人可使报秦者 5、何以知之? 6、窃计欲亡走燕 7、而君幸于赵王 8、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9、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10、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11、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12、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13、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14、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15、臣请完璧归赵。 16、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17、相如奉璧奏秦王18、传以示美人及左右19、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20、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21、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22、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23、且以一璧之故逆彊秦之欢,不可。24、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25、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26、礼节甚倨, 27、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28、相如持其璧睨柱 29、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30、召有司案图 31、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32、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33、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34、舍相如广成传舍35、决负约不偿城, 36、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37、引赵使者蔺相如。 38、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39、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0、间至赵矣41、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42、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 43、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44、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45、左右或欲引相如去46、而绝秦赵之欢47、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48、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49、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50、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51、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 52、拔石城、明年复攻赵53、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

《史记》之《廉颇蔺相如列传》读后感

初读这篇文章,我们好象都只关注到蔺相如。原本平凡的他,何以一跃晋身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一切都得追溯到和氏璧。关于完璧归赵的故事,我们一定都耳熟能详。一句“王必无人,臣请奉璧往使”揭开了他成功人生的篇章。俗话说,没有金刚钻不敢揽瓷器活儿,他有着非凡的自信和才能。完璧归赵与渑池相会的故事将蔺相如的智慧与勇气表达得淋漓尽致。关于负荆请罪,乍看之下,我们似乎也只能看到蔺相如的顾全大局与宽容大度。而廉颇呢?最多也只能落得个知错就改的美名。一切看似都是在褒蔺贬廉。其实,非也非也!关于廉大将军,他不仅有勇,他也有智。“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这是出自谁的话?看上去有点大逆不道,但它包含着廉颇赤裸裸的爱国之心啊!我们都只认为蔺相如会审时度势,但这话岂不表明了廉颇的审时度势吗?也许他的智慧不及蔺相如,但我们不能一味认为他只是一个莽夫,实乃赵之良将,以勇气闻于诸侯。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此两人在也。但在蔺相如未出现在秦王之前呢?由此观之,秦臣欲引相如去汤镬时,可能秦王因赵还有廉颇在而未杀之,反而厚遇之。可以说因廉颇的声望,相如则得以保命,并使秦王“毕礼而归之”。通过对他们两人的综合了解,我反而觉得相如有一点儿矫情,而廉颇则坦荡荡。廉颇者,爱国之忠士。虽然他在渑池相会之后嫉妒蔺相如,表现出小人之心,但最后的负荆请罪,众目睽睽之下肉袒负荆,这何尝不需要气度?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蔺相如可谓是个成功的人物,完璧归赵后官拜为上大夫,渑池会后又提升为上卿,且口碑很好。顺大势者成,逆大势者败。这里,势是指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完璧归赵”发生在公元前283年,当时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称霸于世,人才济济,谁也不甘示弱。秦国虽日益强大,有吞并六国之心,但苦于对手林立,一时不能得逞。蔺相如为了国家出使秦国,顺势而为,一举获得成功。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目标切近者成,目标虚幻者败。凡做成一件事必须要有明确的可能实现的目标。蔺相如的目标很明确:或者城入而璧留秦,或者完璧归赵。而且这两个目标也是切实可行的。 2高素质者成,低素质者败。蔺相如是赵国宦官令缪贤的门客,缪贤向赵王说了推荐他的理由:缪贤曾欲背叛赵国去燕国,并说燕王曾与自己私下握手“愿结友”。蔺相如听了此事对缪贤说:“当时赵强燕弱,而你又是赵王的心腹。今你背赵去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将捆缚你送回赵国。”蔺相如要缪贤“肉袒伏斧质”向赵王请罪。由此可见相如有一种积极主动的爱国精神。接受出使秦国的艰巨任务,也是相如主动承担的。他向赵王保证:“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赵,臣请完璧归赵。”相如出使秦国前赵王并未封他什么官职。后来在“将相和”中相如有意避开廉颇,更显出他的高品质。

《廉颇蔺相如列传》详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详案 陈月明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体会这篇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2、重点学习课文中的一些文言多义词和词类活用现象。 3、了解作者司马迁的生平和他的著作《史记》。 方法与过程 1、本文故事性很强,可以先布置学生预习,要求学生对照理解和使用工具书,初步了解课文中三个故事的大意。 2、重点讲解与练习相结合。对于重点词语,如:负、徒、幸、引、为、使、亡、观、奏、顾等,要结合语境讲清楚,并通过练习来巩固这些词语。古今异义词:指示,约束;名词活用动词:刃、衣、舍、前等;使动用法:完、急、破、归等;虚词:以、之;被动句和判断句等,都要一一讲清楚,并适当补充一些练习,以巩固所学的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机智勇敢的品质和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时数: 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读书作文时,经常遇到“完壁归赵”“负荆请罪”等成语。这些成语的出处就在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板书)。我们学习这些课文,不仅可以进一步理解这些成语典故,学到一些文言知识,而且将受到古人那种勇敢机智的品质以及识大体、顾大局的爱国情操所激励,从而培养我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简介作者和《史记》 (相关知识《鸿门宴》中已经提过,以学生介绍为主。) 三、简介时代背景。 公元前四世纪,战国“七雄”征战不已。秦国最强,它对六国都有野心。秦国多次击赵,但赵国重用廉颇、蔺相如,将相团结合作,外交上、军事上都取得了成功,保障了国家的安全。这篇课文就是记叙廉颇、蔺相如团结合作,抗击强秦的历史事实。 四、教师范读第l-13段。 五、讲读第一部分(第l—2段)。 1.指导学生自读第1—2段。 2.学生讲解,教师点拨。 明确:“以勇气闻于诸侯”,以,凭借。开头简介廉、蔺二人地位、威望的巨大差异,为二人矛盾伏笔。 六、讲读第二部分第一层(3—5段)。 1.指导学生自读3—5段。 2.学生讲解第3段,教师纠正,补充。 明确:①“愿以十五城请易壁”,愿,很希望,不同于现在的“愿意”。②“徒见欺”,见,被、受,被动句式。③“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意思是:主意没有拿定,(想)寻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