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军阀混战的民国时期

军阀混战的民国时期


历史.【民国军阀】
定义
民国军阀是指在20世纪初影响中国政治格局的主要力量,名义上归属“中央政府”领导,但他们在地方上建立自己的势力并为扩大自己的势力采用各种手段,以军队作为主要政治资本的势力,在其势力强大时即成为当时中国的正式主导政府(即北洋政府)。在实质上依然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割据势力。
背景
清朝末年,正值西方势力入侵,洋枪与冷兵器共存时代。政府在征讨太平天国、义和团等反叛势力时,力不从心。清廷日益腐败衰落,国家军队八旗和绿营战斗力低下(还在用冷兵器),因此开始主导新政执行。其中一环乃新军建立,此新军之核心部队由袁世凯建立,乃日后的北洋六镇。此新军计划原先预定扩展至全国建立36镇约五十万正规军,并成为全国主要武力核心。
新军的计划本身就有极大的问题。由于当时中央为了庚子赔款之财源筹措已经囊中羞涩,除了北洋六镇之新军之外清廷根本拿不出经费来建设各地新军,因此各地新军之经费筹措基本上是各省自行办理;这种方式虽然可以减少中央财政负担,但显而立见的负面影响就是这些新军基本上都是地方自筹、自招、自练,中央根本无法掌握其控制权,在这种情况下已经注定了各地军阀出现之必然定局。
除了各地自筹之新军以外,位于中央的北洋六镇在忠诚性问题上对于清廷也是极大的隐忧,北洋新军在核心架构上是以袁世凯于小站练兵时所训练的军官做为军队骨干,对于袁世凯的效忠性还比清廷来的大;此点清廷并非不知情。
辛亥革命爆发时,袁世凯领导清廷的北洋新军就成了后来的北洋军阀。而地方新军则成为各地军阀之骨干。
中华民国成立之后推派各省都督进行治理,都督在各省掌握了政经大权之地位,成为了军阀养成之温床。护国战争之后,各地军阀正式成型。
中国在当时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形成了大批具有浓厚自然经济特色的地主与绅商,成为当地军阀有力的统治支持者与经济来源之一。
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辛亥革命后各帝国主义没有了在华有力的统治代言人,转而寻求建立地方上的统治代言人,向军阀提供经济、技术上的支持。帝国主义与封建军阀相互利用,形成“分而治之”的政治格局。
华盛顿会议后帝国主义在华势力重新洗牌,各国在华权利均等,美国势力上升,这加剧了民国军阀的势力膨胀。帝国主义在华分赃不均直接表现为不同军阀的战争,导致中国军阀割据,内乱不断。

印光大师即时在此动乱年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