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王韬讲解

王韬讲解

王韬讲解
王韬讲解

人物简介

王韬(1828-1897)江苏长洲人,原名利宾,字兰卿,出身于塾师家庭。18岁中秀才,1849年赴上海,受雇于英国伦敦会传教士麦都思所办的墨海书馆,协助翻译宗教和科学书籍,帮助编辑中文杂志《六合丛谈》,广泛接触西学,并于1854年受洗入教。1862年,因风传他化名向太平军将领上书献策,遭清廷通缉,在英国驻上海领事的庇护下逃往香港,此后改名韬。他在香港协助英国传教士理雅各翻译中国经书,1867年至1870年随理雅各去英国继续译书,游览了伦敦、爱丁堡等城市,到牛津大学等处作过学术演讲,并顺道游历了法、俄等国。英、法等国的物质文明、社会制度和思想文化,给他以深刻的印象和强烈的刺激。1874年起,他在香港创办《循环日报》,积极宣传变法自强。1879年曾到日本访问,结识了一批日本朋友,也结识了在中国驻日使馆任职、日后成为著名维新人士的黄遵宪。1884年,获李鸿章默许,回上海定居,翌年出任上海格致书院院长。1897年病逝于上海。王韬一生笔耕勤奋,著述不下四十种,内容相当广泛,涉及政治、经济、历史、地理、天文历算、小说笔记等。这里是王韬生平的简要介绍,一个人正站在你面前的人,不仅代表现在进行时的他,而且是他的过去和现在融合的映照。王韬的个人经历对他日后的办报工作与新闻理念有至关重要影响。

思想根源

儒家思想

王韬家学深厚,祖上四世“读书习儒业,有声庠序间”。王韬本人也是“毕读群经,旁涉诸史”,有着深厚的儒学基础。变革思想热衷于对传统圣王思想的改良,

道教思想

生为至悲,梦为至乐

基督教义

受洗,信奉基督教

西学思想

墨海书局编译西方书籍,与西方人深入的接触,游历西方、体验民俗

办报历程

王韬让报纸“取西制之合我者,讽清廷以改革”,开启了近代文人论政之先河。1874年,王韬在香港创办《循环日报》,无疑是百年言论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不是第一份中国人自办的中文日报,却是第一份中国人自办成功的中文报纸。在它之前,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创办了《昭文新报》,发行量很少,而且没多久即停刊了,几乎没有产生什么影响。与《循环日报》差不多同时,中国第一个留美学生在上海创办了《汇报》,因为怕以言罹祸,创刊之初即以英国人为主笔。

而《循环日报》一出世就以“华人资本,华人操权”相标榜,真正迈出了中国人自办报纸的第一步。特别是王韬每天发表的那些评论开创了“文人论政”的先河,对中国言论史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在他之前,中国文人固然就有清议的传统,但只有到了19世纪70年代,在文明转型之际,他才在这一传统中注入了新的生命,赋予其新的形式。借助报纸这一新的载体,他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表达自己对时事世局的看法,发出批评社会、干预社会的呼声,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变化,也在本质上有别于以往的清议传统,这是近代与古代的差距。正是从王韬开始,一种新型的不以做官为目的、同时承担社会责任的知识分子诞生了。这一年,王韬46岁,正当人生的盛年。

在王韬的主持下,《循环日报》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办报宗旨,是

我国第一份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公开鼓吹变法的报纸之一。该报取名为“循环”,是因为其创办人王韬是循环论的信奉者。王韬认为“弱即强之机,强即弱之渐,此乃循环之道然也”。正是利用《循环日报》这一舆论阵地,王韬先后在该报上发表了数以百计的政论文章,评论时事政治鼓吹变法自强。他指出:“穷则变,变则通。知天下事,未有久而不变者也。”,他主张在政治上建立一个君民共治的国家,使“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在经济上大力开发矿藏,修筑铁路,扶持民族工商业,以实现国家富强;在外交上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反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在业务上,《循环日报》对我国近代报业发展的最大贡献,就是首创一种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这种报纸,即有别于以传抄上谕,刊发奏章为主要内容的我国古代报纸,又有别于以传播教义,刊载商情为主要内容的近代外报而是以“立言”为目的,利用报纸纵论中外形势,直陈时弊,褒贬得失,提出建议,使人耳目一新。作为一份政论报刊,《循环日报》还大胆改革文体,建设报刊政论文体。王韬为《循环日报》撰写的政论,立场鲜明,短小精悍,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而且富于感情,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报章文体,对当时的文坛和以后的维新派报人有很大影响。王韬的政论文章,后汇编成《弢园文录外编.》,于1883年5月在香港出版,被称为我国最早的一部报刊政论文集。此外,《循环日报》的新闻约占三分之一篇幅,分为三栏:“京报选录”,“羊城新闻”,“中外新闻”。“中外新闻”中首登评论。1883年,他的政论文章被选辑成书,名为《弢园文录外编》,这是我国第一部报刊政论文集。1884年,王韬离港去上海,该报由何冰甫,何雅选主持。《循环日报》出至1959年终刊(40年代后期有数次停刊),是中国近代报刊史上国人自办的报纸中出版时间最长的一份报纸。

王韬办《循环日报》处处以英国《泰晤士日报》为楷模,“立论一秉公平,居心务期诚正”是他始终如一的追求,目的就是要形成公正的舆论,代表民心之所向。

新闻理念

“四方通达”的新闻功能观

一、通内外:“通外情,广见闻”

通内外即“通外情,广见闻”,“博采群言,兼收并蓄”,是王韬对报刊目的功能的最主要认识,也是报刊思想中的重中之重。王韬希望《循环日报》能成为中西沟通的桥梁,以王韬对中学造诣之深,对西学了解之广,实具有沟通中西的良好条件。

二、通上下:“下情上闻,仁意下达”

通上下即“下情上闻,仁意下达”,是指皇帝政府与民众舆论之间信息畅通无隔阂。王韬认为,中国自古以来的舆情隔阂导致政治腐败,落后于人,西方国家不仅甲兵富强,更强在其上下相通。王韬主张在中国各省会城宜设新报馆,政府创办新报,以知地方之机宜,知讼狱之曲直。

三、通易俗:“启民智、辅教化”

文风通俗化是中国报刊文风的关键转变,也是“启民智、辅教化”的关键转变。他希望日报能够成为新的大众传媒的工具,这种大众化是通过语言文字的方式来实现。首先语言表达上“自抒胸臆,文风质直朴素。其次是篇幅固定,王韬的政论文体固定在1000至1200之间,适应了读者的日常节奏。

“立言求变”的新闻政论观

王韬在《循环日报》上发表了《设领事》《遣使》等文章,提出了简公使、设领事的独立外交思想。《循环日报》的言论特别是政论,对当时国内外重大事件的犀利眼光,明显高出一般文人。方汉奇先生评价说,他的政论文章深入浅出,言之有物,雄辩而富于感情,对戊

戌维新运动时期的报刊政论有很大影响。

“通才”的新闻人才观

首先他认为报人要具有良好的品德,“其居心务期诚正“,不能把新闻媒体作为牟利的手段;同时,他还认为报纸人才应是博古通今的”通才“,这是王韬新闻人才思想中的核心,也是中国最早关于新闻报人知识结构的论述。他认为,所谓”通才’,不是那种只有“一技之长,一才之擅”的专业技术人才,更不是那种只知“圣贤之经典,上下三千年之史册”,而对于“泰西之国政,山川风土,茫然未有所闻”的“迁才”,而是那种德才兼备,古今皆通,尤其是以“通今为先”的人才。

个人体悟

王韬生当易代之际,他中秀才那年虽已是鸦片战争之后,如果不是一个偶然的事件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他完全有可能按千年不变的老路走下去,做个传统的读书人。因为化名向太平天国上书,他成了清廷的通缉犯,被迫出走香港,从此愈行愈远。1874年,他创办《循环日报》,每天在报上撰文论政,评点国内外大事,呼吁变革求新,不仅影响了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未来历史的创造者,而且引起了李鸿章等权贵的重视。到1884年,他将办报十年的评论选编结集为《弢园文录外编》出版时,他早已赢得各方尊敬,享有一定社会地位,开启了在科举功名之外的另一条新道路,树立起了一种新型的人生模式,称之为近代中国最早的知识分子应该是恰当的。

在他执笔政的十年间,至少发表了近千篇评论,经常被《申报》等同时代的报纸所转载。透过他温热的文字,我们不难发现,其中既有中国传统文人远追三代、以古衡今的理想主义情怀,也有类似欧洲近代报纸那样的批评时政的锋芒。

他主张学习西方,关注国际时局的变化,毫无遮掩地提出了“变法自强”的要求,这些都对康有为、梁启超以及孙中山等人产生了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他不依傍朝廷,独立创造自己的事业,报刊这个舶来品,正是在他手里完成了最初的中国化过程,他把古老的农业文明传统和西方工商业文明的理想结合在一起,借助报纸这一新型的载体,发出了独立的民间的声音,成为百年言论史的源头,影响深远,余音不绝。

不得不承认王韬开创了一个时代。他生在一个内忧外患的乱世,也是千年未有的转型易代之际,他没有什么显赫的功名,仅仅凭着一支笔、一个脑袋,以其言论和办报实践树立起了一个新的行为模式。

试论郑观应的商战思想

试论郑观应的商战思想 [摘要]郑观应破除传统观念,提出了“国以商为本”的思想主张。“商战”系对于“兵战”而言,就是从传统的农耕经济转变到现代工业经济,从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转变到现代市场经济。从根本上说,商战也是人才之战。郑观应的商战思想是在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下挽救民族危机的反映,是近代中西文化撞击的时代火花,在中国近代经济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郑观应商战思想 “商战”是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上的一个特有范畴,其基点立足于抵制外国经济侵略和控制,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资本主义竞争中,争取民富国强。人的思想产生于特定的社会现实。 郑观应出生在地主士人家庭,幼读经史,年长应试未中,遂弃举业。1858 年(咸丰八年)赴沪经商,先后任英商宝顺、太古洋行的买办,同时他投资外商公司,并捐资官至候补道员。因得到李鸿章的赏识,被任为上海机器织布局会办,又以商股身份参加洋务派企业管理,开始了洋务运动。但他并没有沿着买办和洋务派的道路走下去,而是与他人合资兴办煤矿、金矿、缫丝、印刷、玻璃等新式企业,从而由买办商人逐步转化为民族资本家。郑观应商战思想的产生首先源于他的买办生涯,然后又在经营企业的实践中进一步升华凝聚成较为系统的经济思想和理论。具体来说,郑观应的商战思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调商业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以商立国”的主张 郑观应曾说:“商务者,国家之元气也;通商者,疏畅其血脉也。”[1]认为“商贾具生财之大道,而握四民之纲领”[2]。把“商”置于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视商品流通为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关键。他以“兵”“商”相比,把发展工商业看得非常重要,并得出结论:要立足于世界必须靠有力的商战。他的“商战”是指在发展资本主义、建立独立民族经济的前提下,扩大出口,限制入口,堵塞漏卮,换回利权,抵制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摆脱中国成为列强“取材之地”、“牟利之场”的处境,实现“国势日强”、“民生日富”的局面,从而达到“固本”之目的。 二、分析了中国商务不振的原因,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 郑观应的深刻,不仅在于他看到了商战的重要和制定出商战的策略,还在于他看到了影响商战的症结是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所以他在《盛世危言后编·自序》中愤然指出:“政治不改良,实业万难兴盛”。他认为,要发展科技,发展工商业,必须改变封建专制制度,建立新的适合资本主义发展的政治制度。集中代表郑观应的独立精神和改革思想的论述是《盛世危言·自序》中的话:“乃知其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兴学校,广书院,重技艺,别考课,使人尽其才;讲农学,利水道,化瘠土为良田,使地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单元引言分析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思想界逐渐出现西学热,主张向西方学习。以“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维新变法、追求民主共和、提倡民主和科学、接受马克思主义为标志,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研究思想解放,探求强国之路。向西方学习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历程。由学习西方实用科技,到学习社会政治学说。五四运动后,向苏俄学习,走“十月革命”的道路,终于找到一条自己的路。中国人民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有着各自的特点和内容。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课标要求: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感受主动向他人学习和积极进取的快乐,形成好学善学而不盲从的态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张; 2、理解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及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 3、中国人民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探究与当时世界形势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联系必修①②的有关内容,讨论近代中国人思想解放的时代背景。 2、运用制表或列举的方式,将学西方、寻变革的思想历程梳理清楚。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学习激发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认识到中华民族的觉醒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重点难点: 1、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及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 2、认识近代思想发展所处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设计 导课: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中国古代的思想主流:儒家思想。这一思想统治了中国两千多年。随着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给沉寂的中国在政经济外交等领域产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影响。思想领域更是翻江倒海-----。引导学

新闻传媒业的自律与他律

知识点一:新闻道德自律的由来(P187) 1、社会道德以善恶评价的方式调节人作为社会成员的行为规范手段的发展,为道德规范其职业行为奠定了基础。 2、传媒享有的新闻传播自由的权利和社会责任的义务为新闻职业道德自律提供了动力。 3、新闻传媒业的职业特点使从业人员与社会各种人员、关系、利益交融在一起,以道德对这些关系和冲突进行调节的显示迫切性为新闻道德自律提出了客观要求。 知识点二:现代新闻传媒业职业特性(P192) 1、新闻职业具有鲜明的社会性 2、新闻传媒业是公共性和商业性的统一 3、新闻传媒业的从业人员和媒介机构的传播活动是在巨大的时间压力下进行的。 知识点三:新闻道德自律的社会功能和意义(P199) 1、新闻道德自律的社会功能 (1)从道德上规范新闻传播主体的职业行为 (2)提升新闻传媒业及其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提高传媒公信力。 (3)与新闻他律共同构成规范新闻传播业的完整的社会管理体系,有助于解决新闻传播领域中的自由与约束的对立统一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4)以传媒业的示范作用推动全社会的公民道德建设 2、新闻道德自律的社会意义 (1)新闻道德自律的兴起是新闻业职业化建设中的里程碑,是现代新闻业作为严格意义上的专门化职业走向成熟的标志。 (2)新闻自律的兴起,新闻自律制度的确立,也是对新闻业的社会管理日趋完备的标志。 知识点四:新闻道德自律在西方的兴起和发展过程(P203) 1、报刊自由主义理论的掀起→滥用新闻自由 2、早期的新闻自律观念的形成→制定办报宗旨和方针 3、社会责任论,为西方新闻业的道德自律提供了理论基础 4、西方新闻道德自律的纵深发展 (1)许多国家纷纷建立新闻职业标准、制定新闻职业道德准则,使新闻职业道德日趋成熟。 (2)以新闻业评议会之类的自律组织为核心的新闻评议机制的兴盛(日本新闻协会、英国报业总评议会、德国报业评议会) (3)通过在媒体中为新闻业评议构筑公共论坛和再高校新闻院系科开设新闻伦理学、新闻道德的课程,加强新闻道德自律的宣传和教育。 知识点五: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新闻伦理思想(P223) 1、马克思、恩格斯的新闻伦理思想 (1)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坚定不移地坚持真理、宣传真理的职业道德品格,

2014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传播硕士考研内部参考书-招生计划

简答题 太平天国后期将领洪仁轩的主要新闻观点是什么? 报纸是维系中央政权、加强集中统一领导的有力工具;办报是实现民主政治的手段,可以通过报纸沟通太平天国领导集团与民众之间的公议;报纸具有教育民众、移风易俗的作用;报纸具有监督政府的作用。 王韬的新闻观点认为报纸的功能与作用有哪些? “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达内事于外”;“通外情于内”; 王韬认为报纸的编辑人员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他认为报纸的编辑人员应该是知识广博的“通材”,“不可不慎加遴选”,报纸的主笔“非绝伦超群者 不得预其列”,他们应该品德高尚,持论公平,不得“挟私人,自快其忿”。 郑观应的新闻观点有哪些? 日报是“通民隐,达民情”的有力工具;创办日报是中国变法自强的重要手段;应该维护民族尊严,允许国人办报;制定报律来规范报业; 王韬创办的《循环日报》对我国近代报业发展的贡献有哪些? 《循环日报》是我国近代第一份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公开鼓吹变法的报纸; 在业务上,它对我国近代报业发展的最大贡献就是首创一种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这种报纸以

“立言” 为目的,利用报纸纵论中外形势,指陈时弊,褒贬得失,提出建议,使人耳目一新; 《循环日报》还大胆改革文体,建设报刊政论文体,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报章文体,对当时的文坛和 以后的维新派报人有很大影响。 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时期,维新派的办报方式有哪些特点? 维新派从“开民智”、“育民情”的总体思想出发,把办报同办学会、办学堂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三 位一体”的组织形式; 在这种“三位一体”的组织里,报刊的编辑同时是学会的骨干和学堂的教师,学会或书局为报刊的出 版和学堂的开办提供各种条件,学堂为报刊、学会培养和输送人才。 百日维新期间,清政府支持报业发展的举措有哪些? 光绪帝多次发布具有法律效力的上谕,正式承认官报、民报均具有合法地位,“报禁”、“言禁”的藩 篱被冲倒,民众获得了办报的自由权利; 公开宣告开放“报禁”,开办中央政府机关报,将上海《时务报》改为官报,公开承认各地报馆的合 法地位,并准许报刊“据实昌言”,对书籍报刊实行免税,加快中国民族报业发展的步子。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办报活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发挥了哪些进步作用? 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思想启蒙的教育;向读者进行了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教育;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

中国近代史风云人物——王韬

中国近代史风云人物——王韬 王韬(1828—1897)是一个充满个性的复杂的人物,生活在多灾多难的晚清年代,经历过鸦片战争、太平天国、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自强运动、甲午中日战争等中国现代重大历史事变,距戊戌变法仅一年之遥,他不仅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改良主义者,又是太平天国运动的热心参加者,同时又是中国新闻事业的开拓者。时代风云际会,交织在他的身上,使他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独一无二的人物。 一、生平 王韬(1828-1897)清代江苏长州(今苏州吴县)人,初名利宾,学名瀚,字兰卿,后改名韬,别号天南、遁叟等。王韬祖先原籍昆山,系明代巨族,明末兵乱,迁至甫里。其父王昌桂乃一个儒生,以授徒自给。王韬从小受到家庭传统的儒家教育。以后就学于明经顾惺,不但学习了大量的儒家经典,还饱览了诸如“二十二史”、《资治通鉴》、野史稗钞、笔记小说、诸子文集、诗赋词章等各类书籍。1845年以第一名成绩考中新阳县秀才。次年,随父与师赴金陵应乡试,结果铩羽而归。但他并不后悔,从此放弃科举,以期读书十年,另辟蹊径,然后出为世用。20岁那年,王韬赴上海探望在那里设馆授徒的父亲,富有西洋气息的上海立刻向他展现了一个新的奇异世界。不久父亲去世,他接受英国人麦都司的聘请到新教伦敦会办的墨海书馆从事著译工作。后为化名黄畹上书太平军将领一事被清政府通缉而逃往香港;改名王

韬,受到英华书院院长里雅各的赏识,协助其翻译中国典籍,并主编《近事编录》,从而开始了长达20年之久的“海外”流亡生涯。在这期间,他于1867年冬起的三年时间,游历英国、法国和瑞士等西方国家。这些大大超出他想象的海外奇观,令他欣喜异常。1870年回到香港后,他与友人黄平甫集资购得英华书院的印刷设备,组成中华印务总局,接着便创办了《循环日报》。王韬在该报主持笔政10年,于1884年回到上海定居。晚年曾担任上海格致书院院长,创办弢园书局,并尽其余力从事著述,刊行了《经学辑要》、《西学辑存》等书,继续致力于改良主义和西方科技知识的宣传介绍。同年他东游日本,较早亲眼目睹西方和日本的现代世界新气象。1893年,孙中山拜会王韬,王韬为其修改了《上李鸿章书》,推荐到《万国公报》上发表,并代为向李鸿章的幕僚加以引荐。1897年病逝,王韬走完了富有传 奇色彩的一生。 二、办报活动 王韬在近代新闻出版事业上是有特殊贡献的:首先在出版方面,从1849年夏出任上海墨海书馆编辑起,中经1872年创办香港中华商务总局,1885年在上海又创办弢园书局,特别应该说明的是,中华商务总局和弢园书局完全是他本人和朋友集资创办的,非外国资本,是中国近代最早的新型的民族出版业。据今所知经他手先后编辑出版图书达60余种,这些图书除社科书籍外,还有天文学、数学、物理学、植物学等现代科学知识的图书,对中国传

第十章循环系统

第十章循环系统 一、试题部分 (一)、填空题 1.心血管系统包括( ) 、( ) 、( ) 和( ) ;而循环系统,除此之外,还包括( ) 。 2.毛细血管管壁主要由一层( )和( )组成。 3.在电镜下,根据内皮细胞和基膜的结构特点,可将毛细血管分为( )、( )和( )三种类型。 4.基膜完整的毛细血管是( )和( )。 5. ( ) 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中吞饮小泡最多,后者的作用是( ) 。 6.与动脉管壁相比,静脉壁的( ) 膜和( ) 膜较薄,( )膜较厚,有些静脉管腔内还可见( ) ,其作用是( ) 。 7.中动脉管壁的中膜富含( ) ,呈( )分布,故又称( )动脉。 8.大动脉的内皮下层( ) ,中膜有40~70层( ) ,故又称( )动脉。 9.与伴行动脉相比,静脉管壁( ) ,管腔( ) ,形状( ) ,三层分界( ) 。 10.组成心脏传导系统的心肌纤维有三种类型的细胞.( )、( )和( )。 (二)、单选题 1.内皮外无基膜的毛细血管是( ) A.肌组织的毛细血管 B.肝血窦 C.胃肠粘膜的毛细血管 D.脾血窦 E.肾血管球 2.影响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因素,哪项错误( )

A.内皮细胞的吞饮能力 B.内皮细胞是否有小孔 C.内皮细胞表面的微绒毛的多少 D.基膜有无及厚薄 E.细胞间隙的宽窄和有无特殊连接 3.毛细血管易于进行物质交换的原因哪项错误( ) A.管壁薄 B.分布广 C.分支连成网,表面积大 D.血流较动脉快 E.与周围组织细胞相距较近 4.关于有孔毛细血管的分布,哪项错误( ) A.胃肠粘膜 B.甲状腺 C.肌组织 D.肾血管球 E.甲状旁腺 5.关于连续毛细血管的分布,哪项错误( ) A.肾血管球 B.脑组织 C.结缔组织 D.心肌

王润泽《中国新闻传播史新编》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本土新闻业的诞生与早期国人的办报活动【圣

第三章本土新闻业的诞生与早期国人的办报活动 3.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国人对西人办报活动的模仿和跟进 1.国人最初对报刊的关注 对待新式报纸,国人最初的态度是抵制,但随着中国整体国力的衰弱,西方势力在中国的强大,西方带来的科学技术以及人文思想开始进入国人视野,作为新知识植入中国的重要载体的报刊,渐为国人所接受。 (1)清末官员的译报活动 译报是国人接触外报的开始。清末洋务派高官常有内部译报活动。 ①“澳门新闻纸”和《澳门月报》

1839年林则徐为禁烟来到广州,为了解“夷情”,他组织翻译团队,购进各地报纸进行翻译,提供给两广总督、广东巡抚、海关监督和军方,同时抄报朝廷,称为“澳门新闻纸”。这是中国最早的译报,对于当时政府机构了解外情起到一定作用。 在该报基础上,林则徐选择部分内容加工、润色,编成《澳门月报》,后被魏源收入《海国图志》,受林则徐影响,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夷情备采”的译报思想。 ②《西国近事汇编》 译书译报是洋务运动的一项重要内容。1868年6月,江南制造局附属机构翻译馆建成,1873年4月起着手译报,名为《西国近事汇编》,连续出版到1899年,对当时国人了解世界大事有极高参考价值。 (2)洪仁玕的报刊理想 洪仁玕(1822—1864年),中国近代史上最早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先进代表人物之一,最早提出较为系统的报刊思想。其在《资政新篇》中提出的报刊思想如下: ①报纸是沟通社会各阶层信息,促进社会良性发展的重要力量。“设新闻馆以收民心公议。上览之得以资治术,士览之得以识变通,农商览之得以通有无。” ②报纸是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有力手段,可以通过报纸去“禁朋党之弊”,以消除种种弱本强末的离心力量。 ③提出设具有独立功能的“新闻官”,对地方政权机关和官吏进行监督,以便加强中央政府权力。还设想允许民间办报。 ④提出了报纸的文风问题。洪仁玕提倡浅明文体,并把真实作为新闻文风的首要标准和最高原则。 洪仁玕的这些新闻思想主张虽然没有实践的机会,但这毕竟是中国近代新闻史上最早关于新闻事业的设计思路,显示出近代国人把近代新闻业嵌入国家制度及其所起作用的构想。

浅释郑观应政治民主思想

浅释郑观应政治民主思想

浅释郑观应政治思想主要特征 刘晓旭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1级硕士2011212225) 内容摘要:作为清朝末期著名的改革思想家和实业家,郑观应的政治思想对当时及以后中国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议会政治和“君民共主”的变法主张,是对“中学为体”的思想的一种叛逆和挑战,是在近代民主的道路上迈出的第一步。本文拟从郑观应的人生经历入手,梳理其政治思想的历史文化基础,探究其与时俱进的政治主张,分析其在中国政治民主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郑观应政治思想体用兼学改革吏治 郑观应的政治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特别是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为他提出了一套比较系统完整的政治改良主张,这些主张打破了中国历史的沉寂,超越一个个历史的局限,这些主张对当时和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笔者认为,郑观应是中国近代较早具有完整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体系的代表性人物,他的政治思想反映了当时历史条件下的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求,为中国社会和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体现他政治改革思想的《盛世危言》不仅当时影响广泛,也是近代中国发行量较大的书籍之一,同时该书对此后的孙中山、毛泽东等人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曲折人生,盛世危言 晚清时期,内忧外患,国运衰败。国情国势的险恶也促成了仁人志士的崛起,成为一个豪俊辈出的时代。“十年寒窗”、“学而优则仕”是清朝晚期年轻学子们出人头地、光耀门楣的必由之路。然而,刚满年轻气盛的郑观应参加科举应试,却名落孙山。父亲郑文瑞是个睿智而果断的人,毅然送他去上海当买办,为他选择了经商之道。经过艰苦努力,不懈的奋斗,郑观应以他的精明才干和十多年洋行买办的身份背景,赢得了盛宣怀的好感和李鸿章的赏识,他致力于经营近代企业、把西方的经营管理经验推行到企业管理中,利用招股、专利等手段进行经营和整顿,颇具成效。郑观应成为当时的一个名副其实的民族资本家。正当郑观应的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一场世界性经济危机波及上海,给了他致命打击。事业遭受严重挫折的郑观应以养病为由,回到了澳门的郑家大院,

循环系统名词解释

循环系统名词解释 1.充血hyperemia :器官或局部组织的动脉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 2淤血congestion:由于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使局部组织或器官血管内的血液含量增多。 3.心力衰竭细胞(heart failure cells):左心衰竭肺淤血时,有些巨噬细胞吞噬了红细胞并将其分解,胞浆内形成含铁血黄素,此时这种细胞称为心力衰竭细胞。 4.肺褐色硬化(brown induration):长期的左心衰竭和慢性肺淤血,会引起肺间质网状纤维胶原化和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使肺质地变硬,加之大量含铁血黄素的沉积,肺呈棕褐色,称为肺褐色硬化。 5.槟榔肝(nutmeg liver) : 慢性肝淤血时,肝小叶中央区除淤血外,肝细胞因缺氧、受压而萎缩或消失,小叶外围肝细胞出现脂肪变,这种淤血和脂肪变的改变,在肝切面上构成红黄相间的网络状图纹,形似槟榔,故有槟榔肝之称。 6.血栓形成thrombosis 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凝集形成固体块状物的过程。 7.血栓thrombus: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凝集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 8.白色血栓Pale thrombus :由血小板和纤维蛋白聚集形成的灰白色血栓称为白色血栓。 9.混合血栓Mixed thrombus 在血小板小梁间血流几乎停滞,血液乃发生凝固,可见红细胞被包裹于网状纤维蛋白中,肉眼上呈灰白色与红褐色相间的条纹状结构,这种血栓称为混合血栓。 10.红色血栓red thrombus :见于血管阻塞后,局部血流停滞,血液发生凝固,主要由红细胞形成的暗红色凝血块称为红色血栓。 11..透明血栓Hyaline thrombus :发生于微循环血管内,由纤维蛋白构成的半透明状、微小血栓称为透明血栓,又称微血栓。 12..栓塞embolus :在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阻塞血管腔的现象。 13..梗死infaction :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动脉阻塞、血流停止导致缺氧而发生的坏死。16.再通(recanalization):在机化过程中,因血栓逐渐干燥收缩,其内部或与血管壁间出现裂隙,新生的内皮细胞长入并被覆其表面,形成迷路状的通道,血栓上下游的血流得以部分恢复,这种现象称为再通。 17.原发性颗粒性固缩肾primary granular atrophy of the kidney:病血压病损伤肾脏引起的双肾对称性体积缩小,质地变硬,重量减轻,皮质变薄,表面呈均匀弥漫的细小颗粒状。18.动脉粥样硬化Arteriosclerosis,AS :是一种与血脂异常及血管壁结构和功能异常有关的动脉疾病。 19.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rtery heart disease, CHD:简称冠心病,是指因冠状动脉狭窄、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心肌机能障碍和器质性病变,故又称缺血性心肌病(IHD)。 20.心绞痛angina pectoris:心肌急性、短暂性缺血缺氧引起的综合症称为心绞痛。 21..脂纹(fatty streak) : 是AS的早期病变。肉眼观:于动脉的内膜面,见黄色帽针头大的斑点或长短不一的条纹,宽约1~2mm,长达1~5cm,平坦或微隆起。光镜下:病灶处内皮细胞下有大量泡沫细胞聚集。泡沫细胞圆形,体积较大,胞浆内有大量小空泡(原为脂滴,制片过程中被溶解)。 22.纤维斑块(fibrous plaque): 脂纹进一步发展则演变为纤维斑块。肉眼观:内膜面散在不规则隆起的斑块,初为淡黄或灰黄色,后因斑块表层胶原纤维的增多及玻璃样变而呈瓷白色.光镜下:病灶表层是由大量胶原纤维、SMC、少数弹性纤维及蛋白聚糖形成纤维帽,胶原纤

新闻人物王韬

一百多年前,一中国人说:“全地球可合为一家,中国一变之道,盖有不得不然者焉。不信吾言,请验诸百年之后。” 第一部官话《圣经》的翻译者。 第一家中国人自办成功的华文日报《循环日报》的创办人。 第一家华商出版社,中华印务总局的创始人。 第一个登上西方世界最高学府牛津大学讲坛的中国人。 是命运把王韬引入了记者的生涯——林语堂《中国新闻舆论史》 一、生平经历 新闻报纸之父——林语堂 王韬(1828-1897)原名利宾,字兰卿后改名瀚,王韬是流亡到香港之后改用的。(一)童年和少年时期:江苏苏州甫里(1828-1849)—儒家道义之少年才子(二)沪上畸零人——口岸知识分子 上海墨海书馆(1849-1862)——精神煎熬的中年名士家庭多变故、无后的折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工作:编译《圣经》、《光学图说》、 《西国天学源流》等 编辑上海第一个中文刊物《六合 丛谈》(1857) 功名:上书清廷和太平天国运动领导 “长毛状元” 1874.2《循环日报》 (三)香港流亡(1862-1884) ——精神蜕变新生的中国近代报刊开拓者 受聘英华书院(理雅各)翻译《诗经》等 1867-1870年欧洲之旅——新闻思想的萌芽 《普法战纪》《华字日报》主笔 1874《循环日报》 1879旅日考察《扶桑游记》 收集香港资料《香港略论》等 (四)终老上海(1884-1897)——魁儒硕彦 1885创办弢园书局 1886主持格致书院,推行西式教育 1897.5.24病逝于上海 二、王韬与《循环日报》 (一)创办历程 1871年英华书院停办——1873年理雅各返回苏格兰王韬、黄胜创办中华印务总局——1874.2.4《循环日报》 报名:天道循环,自强不息 戈公振:“循环”就是指“革命”——《中国报学史》 方汉奇:“三王之道”和西方资产阶级的学术政治思想 科恩:反映了王韬的循环史观 张海林:变法的代名词;世界一体,天下大同;对个人经历的最高概括和对未来

郑观应的新闻思想

业余新闻学院 郑观应 (1842-1922),是中国近代有影响的工商业民族资本 家。他是从买办队伍中分化出来的, 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儒商。他一生 写的著作较多,但影响最大的是《盛 世危言》,当时人评价为“皆时务切 要之言”(《盛世危言?彭序》),“纵 论中外情势,商榷古今利弊,旁搜远 绍,网罗无遗,有当世贤豪欲言而不 知所以言,循谨巽柔之辈知言而不 敢尽其所以言者”(盛世危言?郑 序)。就是说,他在《盛世危言》中 切合时务的言论,讲出了别人讲不 出或者想讲而不敢讲的话。 《盛世危言》中有两篇新闻学专 论,1894年《危言》五卷本初刊,其 中有一篇《日报》,1895年增订时, 又增加了一篇《日报》。郑观应不是 一个报人,除了1898年应康广仁之 邀,在上海参加过《自强报》的一段 编辑工作外,一生没有从事过新闻 工作。他为什么要写《日报》上下篇 呢?从文章中可知,他主要是针对 当时的清朝政府“禁止华人而听西 人开设”报馆的不合理现状有感而 发的。他从维护国家利益的高度,猛郑观应的新闻思想烈抨击了这种愚蠢做法,为了说服统治阶级及唤起社会的注意,他在两篇文章中多角度地阐述了自己对日报的看法。1、 关于报纸的政治功能 郑观应在谈日报之作用的时候,往往将日报与议院相提并论,认为“日报与议院,公议如秉烛”(《罗浮待鹤山人诗草》卷一)。他十分推崇西方的议院制,说“议院者,公议政事之院也,集众思,广众益,用人行政,一秉至公。每有举措,询谋佥同,民以为不便行者,不必行,民以为不可者,不得强”(《盛世危言?议院上》)。而他认为当时“中国的病根在于“上下不通,症成关格,所以发为痿痹,一蹶不振。今欲除此病根,非顺民情、达民隐、设议院不可”(《盛世危言?答某当道设议院论》)。与议院同样重要的就是日报。在《危言》文章的编排上,他将《日报》安排在《议院》之后 ,表明他注重的是报纸的政治功能,认为报纸和议院,都是发表公议的地方,在联系政府与民众方面可起到独特的桥梁作用,是民主政治的枢纽。郑观应从日报有助于政治这个总前提下,具体分析了日报的功能。他认为报纸是国家之耳目,可起到通民隐、达民情的作用。他说“大报馆为国家耳目,探访事情,每值他邦有事,与本国有关系者,即专聘博雅宏通之士,亲往远方探访消息,官书未达,反藉日报得其先声”(《日报上》)。这是报纸在了解外情方面的作用。在内政方面,可使“民隐悉通,民情悉达”。他列举了报纸在通报民情方面多方面的好处,认为“报馆之设,其益甚多。约而举之,有厥数事”,如“有功于救荒”、“有助于除暴”、“有功于学业”、“其余有益于国计、民情、边防、商务者,更仆数之未易终也”。因此,他认为,欲通民隐,达民情,“则莫如广设日报矣”(《日报上》)。郑观应及同时代的一些报人对报纸作用的认识,说明当时的知识分子痛感清朝专制政府闭关自守造成的上下壅蔽、舆情隔阂的现实,为政治变革开出了同一剂药方。不过郑观应在文章中有一些新的提法,如“报章为国家耳目”,这可能是中

云南省宣威市2018届高三联合命题月考卷七 历史

云南省宣威市2018届高三联合命题月考卷七 高三历史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0分,共48分) 1.历史学家平森指出:“德国在短短的30年间,从一个‘诗人和思想家’的民族转变为以工艺技术、金融和工业组织以及用物质进步为公共生活的显著特征的民族。”促成这一巨变的主要原因是() A.垄断组织大量出现 B.从殖民地攫取巨额利润 C.从法国获得割地赔款 D.德意志统一的完成 2.雨果曾说:“总会有这么一天,到那时,你们法国、你们俄国、你们英国,所有的欧洲国家,无须丢掉你们各自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到那时,你们将构筑欧洲的友爱关系。”今日欧盟实现了雨果的哪一理想() A.西欧已构筑起“友爱关系”的坚实基础 B.欧洲所有大国都已“紧紧地融合” C.超国家的联合体已消除了成员国的特点个性 D.法、俄、英是“高一级的整体”的核心 3.1876年,郭嵩焘出使海外期间常写信给李鸿章,报告日本派到西洋的留学生不限于机械一门,学政治、经济的都有,劝其扩大留学范围。他的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有人说他是“汉奸”。结果,出使不到两年他就回国了。这说明() A.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日趋保守 B.郭嵩焘对西方体制过于推崇 C.郭嵩焘的主张超越主流思想 D.清廷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 4.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20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大变化。这三次巨变指的是() ①辛亥革命②五四运动③抗战胜利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⑤改革开放,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 A.①③⑤ B.①④⑤ C.②④⑤ D.③④⑤ 5.漆侠《宋代经济史》认为宋代商品流通有两种运动形式:一是农副产品的“求心”运动,即农副产品向城市集中;一是手工业产品的“辐射”运动,即手工业产品在某一地大量生产后,由商人运往各地经销。符合上述观点的史实有() ①闽粤出产的棉花参与当时的“求心”运动②“俞大娘航船”参与当时的“辐射”运动 ③两种运动形式均促进了汴京商业的繁荣④商帮是宋代两种运动形式的主导力量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③④ D.①③ 6.前代的尚书行台等,都是暂设的,以应付临时之事,事定即撤。元朝却于中原之地,设行中书省十,行御史台二,以统辖路府州县。据此推论符合史实的是() A.唐朝尚书省是临时机构 B.元朝始设地方监察机构 C.行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D.行省不受中央的节制 7.某大学著名历史教授为学生作报告,其报告的纲要如下所列,这个报告的主题是() A.互联网与政治选举 B.大众传媒在政治选举中的运用 C.影视艺术的发展 D.电视与互联网 8.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与国家前途》一文中说道:“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子。比方地方有地价值一千元,可定价为一千,或多至二千;就算那地将来因交通发达价涨至一万,地主得二千,已属有益无损;盈利八千,当归国家。”对他的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陈述了民权主义的思想 B.主张废除地主土地私有制 C.提出了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D.体现了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 9.从《十二铜表法》一直到《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古罗马在债务法规方面制定了严格的规定,并在司法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这表明在罗马法的形成与发展中() A.注重保护私有财产 B.重视维护帝国统治 C.被迫改善奴隶处境 D.力图缓和民族矛盾 10.唐穆宗曾问柳公权用笔之法,公权答云: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请判断与柳公权的书法风格最为相近,同样人品高尚,书法为后人学习,并有许多著名临摹楷体碑帖流传的盛唐时代书法家为( ) A.张旭 B.颜真卿 C.怀素 D.欧阳询 11.“罗斯福新政通过承认大部分在政府里没有代表人的那些集团的地位,实现了一种更为公正的社会。” 下

王韬的扶桑游记

王韬的《扶桑游记》 1879 年春,王韬访问日本。十一日(5 月1 日),船抵长崎。王韬先后游历了长崎、神户、大阪、西京、横滨、东京等地。他每至一地,都受到热烈地欢迎。 考察明治维新后的社会变化是王韬赴日的基本目的所在。在日本旅行的128 天里,王韬广泛接触了日本各界人士。对日本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等各方面情况进行了全面地考察。广泛的考察加深了王韬对日本社会的了解和对西学的认识,也丰富了他的思想,拓宽了他的改革思路。 王韬特别留心了解日本社会在明治维新以后发生的急剧变化。他首先注意到,日本在明治维新前后,社会性质已经发生变化,王韬不禁感慨万千:"鸣呼!仅十许年耳,而沧桑更易,人事变迁,可胜叹哉!" 日本社会形态变化以后,原有的等级制度也分崩离析。资本主义的机会均等和能力竞争原则代替原来的血缘世袭原则溶入了社会生活。王韬观察到这一阶级结构的变化。从日本华族世家的衰落,王韬似乎也体悟到了历史规律的不可抗拒性。 政治和经济的变化引起了社会风尚的变化,传统的儒学及建立其上的旧价值观在明治维新以后遭到挑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西学感到兴趣。王韬观察到这种文化的裂变和转轨。与儒学不断式微的情况相反,西学在日本社会长驱直入,取得了文化统治地位。 对日本社会在明治维新以后文化方面的急速变化,王韬抱有一种复杂的矛盾心态。作为一位具有世界意识的改革呼唤者,王韬对日本明治时期儒家文化的式微和西方文化的胜利进军感到兴奋,为之欢呼喝彩,以为可作为中国学习西方的借鉴。但是,作为孔子之邦的"孔学中人",王韬又对此情此景表示无限的伤感和挽惜。变化节奏太快,令他惴惴不安,害怕社会就此脱序,这种挽惜和优虑是王韬不时给"全盘西化"泼冷水的心理机制。 王韬在日本结识了黄遵宪和不少 日本文人, 经常参加各种文化活动, 与日本学者增田 贡 、本多正纳及诗人佐田白茅等建立了友谊。《扶桑 游记》一书中还记载了明末朱舜水在日本的事迹, 这是一本 研究清代末叶中日文化关系的参考书。

循环系统常见名词解释

循环系统常见名词解释 1.心力衰竭(心衰):由于心脏器质性或功能性疾病引发心室充盈不足和射血能力下降,使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器官组织血液灌注减少,而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症。 (1)左心衰竭:由左心室代偿功能不全所致,以肺循环淤血为特征,临床上最常见. (2) 纯的右心衰竭:主要见于肺源性心脏病及某些先天性心脏病,以体循环淤血为主要表现。 (3)全心衰:左心衰后肺动脉压力增高,使右心负荷加重,右心衰竭继之出现,即为全心衰竭。 2.心律失常:指心脏内的冲动起源、频率、传递顺序及冲动在心脏各部位的传导速度中任何一环发生异常引起心脏跳动的速率或节律发 生改变,称为心律失常。 3.心动过速:简称速脉,成人脉率超过100次/分,成为速脉。常见于发热,甲亢,心衰,血容量不足的患者(体温升高1℃,成人脉率增加10次/分,儿童增加15次/分。 4.心动过缓:简称缓脉,成人脉率低于60次/分,称为缓脉,常见于颅内压增高,房室传导阻滞,甲功减退,阻塞性黄疸等。 5.间歇脉:在一系列正常规则的脉搏中,出现一次提前而较弱的脉搏,其后有一较正常延长的间歇,称间歇脉,常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 6.期前收缩(早搏):指先于正常心动周期出现的心脏搏动,称为早搏。分为房性,交界性和室性早搏。

7.二联律:每隔一个正常搏动后出现一次期前收缩,为二联律。 8.三联律:每隔两个正常搏动后出现一次期前收缩,为三联律。 9.脉搏短绌(绌脉):在单位时间内脉率少于心率,称为绌脉,,常见于心房纤颤的患者。 10.洪脉:当心排出量增加,周围动脉阻力较小,动脉充盈度和脉压较大时,则脉搏强而大,称为洪脉,见于高热,甲状腺功能亢进,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 11.细脉(丝脉):当心排出量减少,周围动脉阻力较大,动脉充盈度降低时,则脉搏若而小,扪之如细丝,称为细脉,常见于心功能不全,大出血,休克,主动脉瓣狭窄等。 12.交替脉:节律正常,而强弱交替出现的脉搏,主要由心室收缩强弱交替出现引起,见于高血压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14.奇脉:吸气时脉搏明显减弱或消失称为奇脉。常见于心包积液和缩窄性心包炎,是心包填塞的重要体征之一。 15.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官腔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 16.心绞痛:指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症。是冠心病常见类型。 17.心肌梗死:指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因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心肌严重而持久缺血导致心肌坏死。心梗是冠心病严重类型,男性多于女性。 18.阿托品化:抢救有农药(多为有机农药)中毒时,使用阿托品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第三章 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圣才出品】

第三章 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 3.1 结构脉络图 3.2 本章要点详解 一、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

1.国人对早期近代报刊的认识与接触 (1)林则徐的译报活动 1839年3月,前往广东禁烟的钦差大臣林则徐抵达广州后,立即提出了“采访夷情,知其虚实,始可以定控制之方”的主张,并组织专人翻译外报。 ①林则徐的译报活动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其后的梁启超、严复等人,就曾主张报纸上应“广译五洲近事”,其思想和林则徐相通。 ②魏源积极弘扬林则徐的译报思想。1841年6月,已被革职的林则徐将翻译的《四洲志》、《澳门月报》和《粤东奏稿》等资料交给魏源,让他编纂《海国图志》。1842年,魏源完成了50卷本《海国图志》的撰述,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 (2)太平天国的办报构想 近代中国最早系统阐述自己的办报思想的,是太平天国的玕王洪仁玕。1859年,洪仁玕在其向天王洪秀全进呈的《资政新篇》中,从整个国家政权结构的宏观角度着眼,高度评价了报纸在社会结构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设立新闻馆、设置新闻官、准卖“新闻篇”

(即报纸)等主张。在《资政新篇》中,洪仁玕提出了以下有关报纸和办报活动的观点: ①报纸是维系中央政权、加强集中统一领导的有力工具,可以通过报纸“禁朋党之弊”及消除种种弱本强末的离心力量。 ②办报是实现民主政治的手段,可以通过报纸这一桥梁,实现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和民众之间的沟通。 ③报纸具有教育民众、移风易俗的作用。 ④报纸具有监督政府的作用。 (3)王韬的新闻思想 1870年后,王韬与友人黄平甫集资购得英华书院的印刷设备,组成中华印务总局, 接着又创办《循环日报》,自任主笔,主持该报笔政达10年之久。1884年,王韬回上海定居,曾担任上海格致书院院长,创办弢园书局,并尽其余力从事撰作,著有《弢园文录》、《瓮牖余谈》、《弢园文录外编》等,1897年病逝。 王韬在《倡设日报小引》、《本局日报通告》、《论日报渐行于中土》、《论各省会城宜设新报馆》和《论中国自设西文日报之利》等文章中,论述了以下几个重要问题: ①办报的目的与意义。借日报立言,通过报纸来宣传其变法自强的政治主张。 ②报纸的功能和作用。王韬认为报纸的功能有四项,即使“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达内事于外,通外情于内”。 ③新闻自由的思想。王韬最早在国内提出了言论自由的要求,呼吁朝廷放宽言禁,允许民间创办报纸。 ④报纸的文风。报纸的文风应该是直抒胸臆,词达而已。 ⑤报纸编辑人员的条件。报纸的编辑人员应该是知识广博的“通才”,报纸的主笔“非绝伦超群者不得预其列”,他们应该品德高尚,持论公平。

2016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高考研析把握考向14-31从师夷长技到马克思主义传入a

高考研析·把握考向 [真题再现] 1. [2014·北京高考]《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如“西业”(参议院)、“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勃列西领”(总统)等。结合所学判断,该书() A. 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政治体制 B. 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 C. 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度 D. 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注意题干中的“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海国图志》是一部介绍世界历史地理知识的综合性图书,故A项不符合题意;向西方学习代议制明显不符合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更与戊戌变法无关,排除C、D两项。《海国图志》仅仅是对西方政治体制有所涉及而已,故B项正确。 答案:B 2. [2014·课标全国卷Ⅰ]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 A. 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 B. 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C. 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 D. 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戊戌变法中改革科举制的相关问题。A项是读书人反对梁启超主张废八股的原因,而不是事件本身产生的影响,所以A项错误。梁启超等人也是知识分子,不能说明知识分子在政治

上极为保守,故C项错误。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说法错误,如康有为将儒家思想与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故D项错误。由题意可知,梁启超因主张废除八股取士而遭到参加会试的大多数举人敌视,恰恰说明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所以B项为正确答案。 答案:B 3. [2014·江苏高考]1885年早期维新志士王韬主掌上海格致书院,延请洋务大员,命题考士,士子们应时而对,颇多新见。从主考人员、考核内容和考核结果来看,王韬课士的整个过程体现出新旧杂糅的时代特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上海格致书院课士题表 启发》相关表格简编材料二此编所命诸题……巨细精粗,无乎不贯。诸生所对,皆

税收理论与实务(王韬 老版)课后习题答案(DOC)

税收理论与实务课后习题答案(王韬版) (无特殊要求的都采用新税法) 第一章.税收基本原理 一、判断题 1.错 2.错 3.对 4.错 5.错 6.错 7.错 8.错 9.错 10.错 11.错 12.对 13.错 14.错 二、单项选择题 1.B 2.C 3.A 4.C 5.D 三、多项选择题 1.AB 2.ABC 3.ABC 4.BC 5.ABD 6.AC 7.BCD 8.AD 9.BD(此题不做要求) 10.ACD(此题不做要求) 第二章.增值税

一、判断题 1.对 2.错 3.错 4.对 5.对 6.错 7.错 8.错 9.错 10.对 11.对 12.错 13.错 14.对 15.此题不做要求 16.错 17.错 18.错 二、单项选择题 1.D 2.BC 3.C 4.B 5.A 6.A 7.D 8.C 三、多项选择题 1.AC(此题不做要求) 2.BC 3.AD 4.BD 5.CD 6.CD 7.ABE(此题不做要求) 8.ACD 9.AC 10.BC 11.ABC 三.解答题

1.进口货物的增值税的组成计税价格=关税完税价格+关税 捐赠视同销售,计算销项税额 销项税额=117×17%÷(1+17%)+2×17%÷(1+17%)=17.29(万元) 进项税额=20×17%+(15+5)×(1+15%)×17%+4×17%=7.99(万元) 应纳增值税=销项税额—进项税额=9.3(万元) 2.①将折扣额另开发票的,不论其在财务上如何处理,均不得从销售额中减除折扣额。 采取以旧换新方式销售货物,应按新货物的同期销售价格确定销售额,不得扣减旧货物的收购价格。 销项税额=50×17%+(30+5.1)÷(1+17%)×17%+300×17%=64.6(万元) ②工业生产企业购进货物(包括外购货物所支付的运输费用),必须在购进的货物已经验收入库后,才能申报抵扣进项税额;对货物尚未到达企业或尚未验收入库的,其进项税额不得作为纳税人当期进项税额予以抵扣。 ③用于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的购进货物或者应税劳务,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 ④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游艇、摩托车和应征消费税的机动车,按4%的征收率计算税额后再减半征收增值税 销项税额=16÷(1+4%)×4%×50%=0.31(万元) 应纳增值税=64.6+0.31=64.91(万元) 3. ①进项税额=20×13%+4×7%=2.88(万元) ②进项税额=(6.8+2×7%)×(1-20%)=5.552(万元)【注:20%为进项税额转出】 销项税额=52.65÷(1+17%)×17%=7.65(万元) ③价格偏低。销项税额=400×500×(1+5%)÷(1-10%)×17%÷10000=3.97(万元) ④销项税额=(46.8+1.287) ÷(1+17%)×17%=6.987(万元) 应纳增值税额=销项税额-进项税额=10.175(万元) 4.小规模纳税人不得抵扣进项税额。销售古旧图书免征增值税。古旧图书,是指向社会收购的古书和旧书。兼营非应税劳务不分别核算或者不能准确核算的,由主管税务机关核定其应税劳务与货物的销售额。 当月应纳增值税额=50000÷(1+3%)×3%=1456.31(元) 5. 销项税额=30×13%+0.5÷(1+13%)×13%+6÷(1+17%)×17%=4.83(万元) 进项税额=3×7%-5×17%-0.186÷(1-7%)×7%= -0.654(万元) 应纳增值税额=销项税额-进项税额=5.484(万元) 6. 进口环节: 应纳增值税:500×(1+15%)×17%=97.75(万元) 内销环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