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海绵城市与城市防洪排涝

浅析海绵城市与城市防洪排涝

浅析海绵城市与城市防洪排涝
浅析海绵城市与城市防洪排涝

浅析海绵城市与城市防洪排涝

发表时间:2018-05-16T16:51:36.740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3期作者:万博1 干一皋2 杨乐安3

[导读] 摘要: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异常,短历时暴雨常发,国内城市频频出现洪灾内涝现象,严重威胁着城市的安全。为应对这一问题,“海绵城市”概念应运而生。

1.中山市环保产业有限公司广东省中山市 528400

2.华蓝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海口分公司海南省海口市 570100

3.四川西南交大土木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广东省广州市 510000

摘要: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异常,短历时暴雨常发,国内城市频频出现洪灾内涝现象,严重威胁着城市的安全。为应对这一问题,“海绵城市”概念应运而生。海绵城市摒弃城市建设传统灰色模式,引入低影响开发新理念,采用“渗、滞、蓄、净、用、排”措施改善城市水循环系统,减少“城市看海”“逢雨必涝”等奇观现象的发生。本文就海绵城市与城市防洪排涝进行探讨。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防洪排涝

一、城市防洪排涝现状

1、城市地下管网排水现状

城市建设过程中往往采用“摊大饼”布置形式,采取由城市中心向四周扩张的设计理念,导致城市下垫面硬化面积逐渐增加。城市化改变了流域原有自然面貌,直接影响并改变雨洪形成过程,增大了洪水总量,加快了汇流速度,使洪峰增高,洪峰出现时间提前。城市地下管网建设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过度依赖地下管网系统进行排涝,造成管道下游河道防洪风险的加剧,最终形成城市雨洪汇集的排放系统,对接纳洪水的河道沟渠产生一系列的负面效应。

2 、城市河网水系排水现状

城市大规模发展过程中,与河道争地,城市河道水系被大量的围填,部分河滩被占用,河道岸坡被硬化,削弱了城市河道的防洪排涝能力,导致城市河道的天然水循环系统不再连续,削弱了防洪排涝网络的自然排放能力,降低了城市河道径流量、地貌渗漏和减弱洪水峰值的能力。

3、城市绿地蓄洪现状

城市绿地是调洪蓄水的重要场所,可缓解城市的暴雨洪峰压力。现阶段城市绿地大量被占用,城市绿地面积明显不能满足城市发展需求,且各个区域的城市绿地多是独立的,在城市水循环系统中很少相互联系,不利于城市绿地发挥改善城市蓄洪排水压力的功能。

二、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防洪排涝系统建设原则

1、因地制宜建设水循环系统

根据城市防洪排涝安全需要,充分利用现有城市河道,严格保护城市河道、湿地、湖泊水域及其岸线,禁止侵占河流、湖泊等防洪排涝设施,保持城市水循环系统的稳定性,发挥城市河道在截流、蓄水、排涝的功能;针对不同地区的城市水循环系统的特点,适当增加城市排水通道面积,逐步完善城市水循环条件;同时针对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城市,考虑利用雨水和再生水等水源,尽力构建有效的水资源循环利用系统,缓解区域水资源压力。

2、城市河道治理注重引入海绵蓄水功能

在城市河道整治过程中,应用海绵城市设计理念,融入“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新型治理措施,改善河道、水库对暴雨洪水的接纳能力,实现城市雨洪的资源化开发利用。

3、河道治理注重营造城市生态空间

城市河道规划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城市建设与雨洪持续长效利用问题,注重营造城市生态空间,实现防洪排涝基础设施与生态空间共生,营造和谐统一的新型城市生态环境,实现水资源合理的高效持续利用;河道治理引入海绵城市生态设计理念,发挥城市河道排涝体系的自我保持与恢复能力,营造新型城市生态空间。

4、城市防洪排涝系统建设注重低影响开发原则

低影响开发与传统的高强度、大规模开发不同,控制传统大规模开发对自然条件的破坏;暴雨洪水综合整治过程中控制洪水峰值流量、有效疏散河道径流量和延缓洪水峰期时间;分析区域水循环系统变化特征,利用海绵城市设计理念,采取储存和渗透等方式保持河流径流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减弱洪水峰值,推迟洪水峰值出现时间;通过系列的防洪排涝整治工程,从源头上减弱雨洪径流危害。

三、海绵城市防洪排涝治理探讨

1、建设新型城市蓄洪排涝系统

在城市建筑屋面与小区、道路与广场、公园与绿地等场所,根据区域内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建设城市蓄洪排涝系统,促使雨水渗透、储存、调节、转输,最大程度回收和利用雨洪资源。如建筑屋面与小区可通过绿色屋顶、雨水花园、下凹绿地、透水铺装、渗井等低影响开发设施,并结合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将雨水引入城市绿地和广场内的低影响开发设施,最终将雨水汇入雨水罐、景观水体、雨水湿地、蓄水池等调蓄设施,来实现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雨水管渠蓄排系统、超标雨水控制系统与雨水综合利用的有效衔接。

2、实施城市河道生态治理工程

城市河道治理过程中,依据河道水动力学运动原理,引人海绵城市设计新型理念,实现河道防洪排涝与生态保护的和谐统一。根据区域土地规划、水文和地形特点,坚持因地制宜原则进行河道平面布置,在河道周边区域可以考虑布置一定的生态湿地,同时融人现代生态学理念,将城市河道打造成生态氧吧、生态护岸区和防护林区。

河道断面设计在满足城市防洪排涝需求的基础上,局部河段可以依据地形特点建设生态湿地、岛屿和浅滩等,为水生动植物创造良好的生态条件;对岸坡的透水性、植被率进行严格要求,达到河道景观、防洪排涝和生态效果的和谐统一。依据海绵城市设计原理,对现有的城市河道断面进行疏浚和拓展,满足不同类型的水生植物生长需求;在河道水陆交界面布置生态护坡,有针对性的设置适合微生物、鱼类和底栖生物生长的生态护岸结构,建设适应动植物生长的生境基底。

3、合理构建城市生态空间

加强城市生态系统保护,尤其是河流、湖泊、湿地、沟渠等水敏感地区的保护,构建合理的生态空间。以城市山体、风景区、公园作为城市环境绿色背景,以江河水脉、绿地和道路绿化带作为城市绿色通廊,联通成网,以各类专用绿地作为城市绿点,形成点、线、面有

浅谈市政道路的海绵城市设计理念

浅谈市政道路的海绵城市设计理念 展旭公路工程咨询高进华 【摘要】“海绵城市建设”是近年来我国城镇开发建设大力倡导的新模式,《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中明确指出我们的总体目标是: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为响应国家的倡导,我们在市政道路的设计中应该怎样引入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呢?本文就在市政道路设计中推行低影响力开发理念提出一些想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海绵城市低影响力开发市政道路设计应用 【引言】:朋友问我:“你一直在做监理工作,怎么会想写设计方面的论文?”首先,我也是响应国家对监理行业转型改革的号召。《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促进工程监理行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意见》指出了监理企业的转型目标是:工程监理服务多元化水平显著提升,服务模式得到有效创新,逐步形成以市场化为基础、国际化为方向、信息化为支撑的工程监理服务市场体系。行业组织结构更趋优化,形成以主要从事施工现场监理服务的企业为主体,以提供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的综合性企业为骨干,各类工程监理企业分工合理、竞争有序、协调发展的行业布局。监理行业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培育一批智力密集型、技术复合型、管理集约型的大型工程建设咨询服务企业。明确了

转型的任务(一)推动监理企业依法履行职责。(二)引导监理企业服务主体多元化。(三)创新工程监理服务模式。(四)提高监理企业核心竞争力。(五)优化工程监理市场环境。(六)强化对工程监理的监管。(七)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作为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的我们是不是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进一步拓展服务主体围,积极为市场各方主体(包括设计单位)提供专业化服务。其次,对目前的海绵城市发展有一些担忧。我是监理工程师,对海绵城市的概念认知来源于许多实际工程的施工,看到我们目前的海绵城市概念仅仅停留在人行道路面、场地表面的施工改进,而创建我们美丽的城市需要更多的措施,只有认识到了海绵城市的重要性,从设计上开拓、创造、改进,才能达成我们的愿望。所以,我想把我认知的海绵城市概念介绍给大家,不对的地方欢迎批评指正。 一、海绵城市概述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对海绵城市的定义是: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传统城市建设模式,求大求新,道路追求笔直宽广平坦,传统城市建设模式改变了原来有的水生态,海绵城市则是利用自然环境,根据地形地势,保留规划更多的湿地、湖泊,使之成为大雨洪的蓄洪区、湿地公园和农业用地。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处处是硬化路面,每逢大

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中排水设施建设探索

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中排水设施建设探索 发表时间:2019-04-08T10:00:07.473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34期作者:刘言斌 [导读] 海绵城市是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基于城市水文循环,重塑城市、人、水新型关系的新型城市发展理念 上海浦东新区东宝市政实业有限公司上海 200125 摘要:海绵城市是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基于城市水文循环,重塑城市、人、水新型关系的新型城市发展理念,国家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在城市综合排水设施建设养护中合理设置,发挥设施调蓄、存储、运用的作用,增强城市排水防涝能力,有效修复城市水生态,合理利用水资源。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综合排水设施、合理利用水资源 一、现状分析 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城市化率越来越快,在快速城镇化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系列城市水问题,例如城市内涝频发、水环境恶化、水资源短缺等。为此,必须创新城镇化发展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在排水设施建设上如何助力海绵城市建设是我们排水人需要思考和为之努力的方向。 加强城市排水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建设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的海绵城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今后我国城市建设的重大任务。 二、海绵城市建设的六大要素 1、渗: 由于建设时把城市构造成了钢筋水泥的深林,改变了原有自然生态循环,水资源的地表、地下消耗无法得到有效的补充,要加强自然的渗透,避免地表径流,减少从水泥地面、路面汇集到管网里,同时,涵养地下水,补充地下水的不足,还能通过土壤净化水质,改善城市微气候。 2、滞: 滞的主要是通过对雨水的流径调节、地形调节,让雨水延长汇流时间,并引流到我们想要雨水流到的地方,用时间换空间,延缓短时间内形成的雨水径流量过大的现象,延缓集中降雨形成径流高峰。 3、蓄: 现有的治水理念是快速的将水排入水体,不要形成内涝,将雨水一排了事缺少对有效的水资源的综合利用。蓄的概念就是通过合理布局、科学构建一些能储水的排水构筑物,把降雨蓄起来,以达到调蓄和错峰的作用。 4、净: 净是指水通过土壤、植被、路面、构筑物等各种媒介的渗透,运用渗滤、净化、生物处理等方式,对水质产生净化作用,经过净化处理,然后回用到城市中,建成一个循环系统。 5、用: 在经过净化之后的雨水要尽可能被利用,不管是水资源充足地区还是贫瘠地区,都应该加强对雨水资源的利用。 6、排: 排是利用城市排水防涝设施与天然水系河道相结合,地面排水与地下雨水管渠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一般排放和超标雨水的排放,避免内涝等灾害。 三、海绵城市推进建设中城市综合排水设施的作用 1、改变现有排水理念: 现有排水只是尽快将雨水排入水体,缺乏海绵城市对水资源综合利用的前瞻思维,改变原有的排水理念,综合采取 “渗、滞、蓄、净、用、排”的海绵措施,统筹水生态、水环境和水安全,发挥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控制雨水径流,通过“渗”来补充地表水,通过“蓄”合理调蓄降水,再通过净化把水“用”在原地,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人水合一的生态之城。 2、改善内涝积水现象: 通过对排水分区区域情况、设施情况、蓄排情况、防洪情况、应急情况等的众多内涝积水成因的分析,了解区域内的内涝积水点分布情况,评估通过排水管网建设、城市泵排建设、调蓄空间建设、防洪水利建设来延缓降雨积水峰值时间,消减流量峰值,同时通过人防、物防、技防等措施加强城市应急处置能级来解决或改善内涝积水现象,让我们的海绵城市能径流滞蓄排的更为合理有效。 3、改善水体黑臭现象: 水体黑臭问题在岸上,通过排水体系调研(排水体制、管网连接情况和管网运行水位)、错接混接情况、管道破损运行情况、外来水汇入(地下水入渗、河水倒灌、上游入流等)情况、排水口调查、污水处理厂调查、河道调查,排摸混接、偷排、处理不达标超标排放等污染水体的污染源,通过雨污分流纳管、封堵违规排水口、严惩超标排放、加大污水处置效能、前期雨水截流等排水设施建设来解决或改善水体黑臭现象,让我们的海绵城市排出的是达标水质。 四、海绵排水设施建设的探索 要解决“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水资源”问题,需细化探索海绵排水设施建设,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水资源保护与水生态修复、水管理能力建设为重点,逐步构建“格局合理、蓄排兼备、水流通畅、环境优美、管理科学”的海绵城市建设水务保障体系,增强城市防洪排涝、水资源保障、水生态环境。以下扼要谈谈我对海绵城市理念下排水设施的建设想法: 1、推进雨水系统提标改造: 遵循安全高效、排蓄结合的原则,结合海绵城市的建设,规划排水防涝标准、雨水径流标准及污染治理标准,提标改造改善城市雨水

海绵城市设计专篇 (2)

精心整理 十六?海绵城市设计篇 16.1、项目概况 本工程建设用地位于湖南省长沙市XXXXX,北临XX大道,西侧、南侧、东侧现状均为田地和水塘,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城目规划用地呈矩形,南北宽112.81米,东西长194.65米,场地内地势较为平坦,场地内标高高于XX大道。规划总用地面积为19086.66㎡,场地内高差整体呈南高北低。 16.2 (1 (2 (3 (4 (5 (6 16.3 《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2006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6年版)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 《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DGJ32/J113-2011 经过审批的项目管线综合规划

甲方提供的项目总平面图和其他相关资料设计范围 16.4、设计标准 1 1 式中:Q-雨水设计流量(L/s); ψ F q 1 T t T 1 1ψLID设 》1 根据《室外排水设计规范》和主管部门要求,本项目设计方案应该能有效应对50年一遇的暴雨重现期。地面积水设计标准为: (1)、居民住宅和工商业建筑物的底层不进水; (2)、道路中一条车道的积水深度不超过15cm。 防治措施:

(1))、采取植被控制、滞留池控制、渗滤系统等工程性措施,合理规划布局增大植被和可透性铺地的面积,确保各区域雨水排水通道顺畅。 (2)、强化排水设施日常管护,购置更新排涝维护设备,提高管护效率和应急排涝抢险能力。 (3)、加强科学化管理和应急响应,对已经形成内涝的区域采取紧急措施,及时增加应急人员,进行车辆人员疏导、救助,及时疏通排水系统。 (4)、排水设施必须实行雨污分流,雨水管道与污水管道不得混接。对低洼地段和易出现 1 (1 (2 16.5 详 16.6 1 1 管道。设施中, 路雨水通过设置在路边的植草沟、线性排水沟或者散水收集后排入LID设施中,当降雨量超过设计雨量时,LID设施将雨水溢流至雨水管网。项目雨水径流组织如下图所示: 本项目LID设施布设根据容积法、推理法和水量平衡法等进行严格计算,以保证LID设施平面和规模科学合理。本项目LID设施包括生态滞留设施(含下凹式绿地和雨水花园)、透水铺装、植草沟、绿色屋顶和雨水收集回用系统等。 1

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湿地景观设计

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湿地景观设计 摘要:随着《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的颁布,“海绵城市”成为城市湿地景观设计的基础。建设好城市中的湿地景观,不仅能够维持城市的生态系统的平衡,也推进了海绵城市的建设。通过对城市中的湿地进行景观设计,可以有效解决城市雨季的雨洪问题。基于此,以“海绵城市”建设为指南,探讨如何对城市中的湿地进行景观设计。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湿地;景观设计 随着城市的飞速发展,城市中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加快。城市中的路面建设亦随之发展扩大,路面的建设材料大多是沥青、混凝土等防水材料,导致城市中的雨水不能通过地面渗透到地下,又因为城市中的建设管理跟不上发展需要,防洪泄水系统不健全,导致雨季时,城市面临暴雨不能及时的通过管道排出,从而发生城市内涝。2014 年国务院颁布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提出了海绵理论,为城市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未解决城市生态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决策,因此,运用海绵理论对城市湿地进行景观设计,是现阶段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任务。 1“海绵城市”的理论概述 海绵城市的表面意思是指希望城市能如同海绵一样,很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和面对各种自然灾害,具有良好的吸收和恢复能力。其主要作用是通过对下雨时的水进行吸收、储存,然后雨后加以利用释放,

达到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海绵城市的建设应该遵循生态系统平衡的原则,将自然存在的和人工建设相结合,在保障城市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城市最大限度的储水,再将雨水进行释放,从而维护了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避免了城市在暴雨时出现洪涝灾害。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城市对雨水资源的利用,而且可以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 2基于“海绵城市”理论对城市湿地进行景观设计 2.1设计原则 2.1.1生态平衡的原则。城市湿地景观设计时应以生态随着城市的飞速发展,城市中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加快。城市中的路面建设亦随之发展扩大,路面的建设材料大多是沥青、混凝土等防水材料,导致城市中的雨水不能通过地面渗透到地下,又因为城市中的建设管理跟不上发展需要,防洪泄水系统不健全,导致雨季时,城市面临暴雨不能及时的通过管道排出,从而发生城市内涝。2014年国务院颁布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提出了海绵理论,为城市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未解决城市生态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决策,因此,运用海绵理论对城市湿地进行景观设计,是现阶段城市生态平衡为基础,坚持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原则,合理地对城市的湿地进行开发和景观设计,将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2.1.2具备防洪功能的原则。城市湿地建设除了为人们提供休闲和娱乐的场所等功能,还应该具备一定的防洪储水的能力,是城市水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结构。雨季来临时,城市湿地能够具有吸水储水的功能,作为城市的储水基地,为整个城市在雨季建立一道安全防线。2.1.3与城市相

海绵城市设计计算书

XXX项目 海绵城市设计计算书 一、设计概况 XXX项目位于成都市锦江区XX路以北,XX路以西,XX以南,XX路以东,总用地面积50000平米。包括办公楼、行政综合楼、食堂、门卫、风雨跑道等,均为多层建筑,地下一层车库及设备房。 1.1 地质条件 根据成都市规划设计院提供的《成都市锦江区XXX项目项目详细勘察报告》,拟建场地内埋藏地层的野外特征,按从上至下顺序描述如下:1)杂填土(Q4ml)①:杂色,松散,土质不均,由黏性土夹生活垃圾等组成,局部含有根茎,尚未完成自重固结。该层场地均有分布,揭遇层厚0.4~1.8m。 2)粉质黏土(Qal+pl)②-1:褐黄、褐灰色,稍湿,可塑状态,捻面光滑,无摇振反应,干强度及韧性中等。该层仅在靠近池塘处有揭遇,层厚0.9~3.7m。 3)粉质黏土(Qal+pl)②-2:褐红色,硬塑状,切面稍有光泽,无摇震反应,干强度、韧性中等。该层大部分场地有分布,层厚2.6~8.8m。4)细砂(Qal+pl)③:灰黄~褐黄色,湿~饱和,松散~稍密,主要成份为石英、长石、云母等,颗粒较均匀,级配差,颗粒形状不规则,该层土粒径大于0.075mm 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的85%,以细砂为主。该层场地均有分布,揭遇层厚0.9~2.2m。

5)圆砾(Qal+pl)④:褐黄色,饱和,稍密~中密状态,主要成分为石英质、砂岩质圆砾,粒径为2~20mm,呈圆~亚圆形。含约10%~20%的圆砾,局部含量达40%,粒径多为3~5cm。黏性土含量约20%,夹少量中粗砂。该层场地均有分布,未钻穿次层,揭遇层厚4.7~17.4m。场地地下水主要为上层滞水和潜水。上层滞水主要赋存于杂填土①中,水量较小。潜水主要赋存于粉质黏土②、细砂③及圆砾④中,由大气降水补给,向上蒸发或朝地势低洼处排泄,水量相对较大。本次勘察测得潜水稳定水位埋深介于2.7~3.1m ,相当于标高35.45~36.15m,地下水随季节变化,丰水季节水位较高,枯水季节水位较低,变化幅度约2.0m。 1.2 下垫面分析 表 1 下垫面组成及径流系数一览表

浅谈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难点及对策 莫登智

浅谈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难点及对策莫登智 摘要:在建设新型现代化城市的号召下,城市建设必须要围绕绿色环保的概念 开展。面对城市绿地减少、城市污染加重、内涝等灾害的不断加剧,海绵城市的 建设是如今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为此相关工作人员必须紧密合作,不断提高我 国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和质量,推动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就此展开了论述,以供参阅。 关键词:海绵城市;难点;对策 引言 海绵城市是适应新时代城市转型的新理念和新方式,是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 设和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要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各个环节落实海绵城市建 设理念,统筹协调给排水、园林绿地、道路等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的系统性,并建立完善长效机制。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要着力解决难点问题,力 求建设高质量的工程,发挥其功能作用。 1海绵城市简介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具有海绵一样的特征,雨季时能够将雨水吸收、下渗、蓄 存并净化雨水,旱季时能够将之前储存的水量取出并利用,能排洪防涝、抵御干旱,像海绵一样具有弹性。海绵城市主要工程内容包含了三个方面:(1)保护并维 持现有的生态系统。城市里的水体、湖泊、湿地、沟渠均能够容纳、调蓄雨量, 是天然的蓄水池,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并保护维持它们的自然水文特征。(2)生态恢复、修复。原有的建设模式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使水体 等环境丧失了自身的水文特征,而海绵城市的任务则是使用生态手段,使其生态 环境恢复到未开发破坏前的状态。(3)低影响开发。在城市开发中,控制开发强度,保留生态用地、增加透水地面,尽最大可能减少对城市原有生态的破坏。 2海绵城市建设的难点 (1)基础资料获取难度大。众所周知,海绵城市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它的核心目标是将整个城市区域的综合净流系数降到0.50以下,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 到70%~80%。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与当地的气候、水文、地形地貌、土壤下垫 面类型相结合,而我国目前缺乏相关的基础研究,研究断层严重,且相关部门都 是各自为政,基础资料的获取难度大。(2)径流总量的确定。海绵城市的一个 核心任务是将70%~80%的径流总量就地消解、利用。净流总量是根据当地降雨 量资料求得。采用多少年的降雨资料值得商榷,按要求,一般采用20~30年降 雨资料才具有代表性。因为全球温室效应,部分地区近几年降雨量与前几十年有 显著差异。采用多少年的降雨量资料直接影响到海绵城市的建设规模。(3)耗 资巨大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涉及资金动辄几十亿、上百亿且大部分 项目都是公益性的、无收益的,无形中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虽然国家财政部 给予海绵城市项目建设一定的资金扶持,但是海绵城市建设耗资巨大,建设时间长,日后维护管理费用高。(4)社会大众参与度不足。我国是一个世界上严重 缺水的国家之一。人们在遭受瞬间暴雨灾害的同时,并没有意识到雨水被大量排 放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因此,对于立足于将雨水资源充分利用的海绵城市建设的 认知度匮乏。目前对于海绵城市建设的热情仅局限于相关政府、建设及设计单位,人们对于相关海绵体建设的必要性和造成的不便不认可和不支持,对海绵城市建 设进程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社会公众对于海绵城市建设的不了解,就会出现抵 触情绪,造成施工难问题。

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园林式景观设计新思路 冯合林

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园林式景观设计新思路冯合林 发表时间:2019-10-10T14:15:57.02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12期作者:冯合林 [导读] 现代化城市建设要能够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应运而生并被大力推广。身份证号:41052119750306**** 摘要:本文作者结合自身实践就海绵城市建设中园林景观设计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使其符合现代化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为后期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海绵城市;园林景观;设计 引言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面临着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洪水内涝等一系列的问题。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不断增强、环保认识的逐渐提高、对美好生活的不断追求,现代化城市建设要能够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应运而生并被大力推广。 1 海绵城市概述 1.1海绵城市的概念 提起“海绵城市”,可能有些人会觉得陌生,但它是对城市雨洪管理的一种新解读,即当城市遭到洪涝灾害的时所具有良好的“弹性”效果,通俗地讲,就是当下雨时城市能够进行吸水、蓄水、渗水、净水,而在城市需水时便能够“释放”雨水以供使用,我们也把它称之为“水弹性城市”。 1.2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外研究现状 德国最早对城市雨水进行政府管制,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之下,目前针对海绵城市已经形成较为系统的关于雨水管理的法律法规、相关的技术理论以及相应的奖励政策,这使得德国的雨洪管理利用技术已经成功步入正轨。 日本是的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国家,因此日本政府把雨水的收集和使用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雨水贮留渗透计划早在19世纪80年代就已经在日本开始实施,随着近年来雨水渗透设施的推广和应用,同样也带动了相关领域内的法律和技术的成型以及管理体系逐渐完善。 1.2.2国内研究现状 在2004年深圳市开始引入低冲击开发理念,经过十多年来的努力,通过创建海绵城市示范区、出台与之相应的标准规范和政策法规,以及加强开发基础研究与国际交流,这使得深圳市在海绵城市的队伍中也有了一席之地。 为了能够缓解因城市不透水地表增加引发的城市内涝等系列生态问题,福建省政府特此开展了提高城市透水率专项行动,围绕提高透水率这一主题,针对规划设计和优化工程措施推广两方面,分别提出了一系列的设计要点和要求: (1)认知海绵城市建设的根本途径; (2)深入了解规划设计目标和任务; (3)明确工程设施推广的着力点。 2 园林景观设计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建设海绵城市的关键在于构建相应的水生态基础设施,水生态基础设施对应的就是园林景观格局。园林景观设计和海绵城市建设密不可分,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园林景观设计打造既实用又美观的水生态基础设施,科学、合理、经济地实现水资源的利用,得到最大的生态效益,改善城市居住环境。 3 海绵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一些措施 海绵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就是要综合运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通过合理利用自然环境条件,适当应用先进的人工技术、材料,能有效的整合自然水资源以及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1 设置渗透性铺装 海绵城市园林景观的铺装要有渗水、滞水和排水的能力,实现减洪、水质净化与地下水涵养等功能。在道路、广场、停车场等铺装设计中优先采用生态透水材料,如透水沥青、透水砖、鹅卵石等,使雨水能够及时渗入地下,不但起到削减洪峰、减少水土流失、降低“热岛效应”的作用,还能吸声降噪、吸附粉尘污染,效降低投入、减少维护成本,使铺装自然美观,更容易贴合环境生态。 3.2 因地制宜设置排水系统 在海绵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排水系统要能起到滞水、净水、排水以及部分蓄水的功能,设计时应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高低地势、水流汇聚情况、降雨水平、土壤性质以及植被覆盖等条件,综合分析并进行系统化的科学布置。排水系统分为地面自然排水、沟渠排水和管道排水三种方式,在一般情况下应以地面自然排水为主,沟渠排水和管道排水为辅。地面自然排水依据地形地势建造自然绿地缓坡,雨水在下坡的时候慢慢被吸收,实现滞水、排水的功能,余下的雨水将被导流到蓄水系统中。地面自然排水不仅造价和维护费用较低、不影响土地使用功能而且美观环保,能构成良好的园林景观要素。沟渠排水主要有生态植草沟、溪流、旱溪等形式,设计时应适当增加布置适宜生长的植物和沙石等配置,在植物、沙土的过滤、沉淀作用下,净化水资源、涵养地下水,达到迅速导流的目的。管道排水则能更快速直接的实现径流疏导和排放,设计时应注意考虑排水口的设置,既要保证在低洼雨水汇集处,又要避免冲蚀地表土、植物茎叶和垃圾物的堵塞。 3.3 设计中应考虑利用自然净水 海绵城市园林景观中,自然净化水资源在保护生态环境和节约能源及投资方面具有相当突出的优点。通过土壤和植物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作用原理,有效对水体污染物进行阻挡、过滤和吸附消除。在自然净水系统中,地形布置是关键,能有效疏导水资源;而植物选择是否得当则是重点,将直接关系到净化效果。自然净水的主要过程是先利用缓坡地形来降低水体流速,自然沉淀一些大颗粒杂质,再通过沙石土壤、植物根茎叶的渗滤作用分解水中的污染物,借助植物吸收水中的一些有害物质和杂质,最终达到净化水资源的目的。

泰州市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20192020 .doc

泰州市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2019-2020) (征求意见稿) 为加快推进我市海绵城市建设,根据《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苏政办发〔2015〕139号)和《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关于加快推进全省海绵城市建设的通知》(苏建函城〔2018〕754号)要求,结合泰州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和国务院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有关要求,科学规划和统筹实施建筑与小区、道路与广场、城市绿地与公园、城市水系统建设,努力实现海绵城市渗、滞、蓄、净、用、排的功能。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推广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构建海绵城市建设综合治理体系,实现城市生态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基本原则 1.坚持规划引领,科学规范。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引领城市发展,以科学规划引领海绵城市建设,因地制宜确定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和具体指标,科学编制并严格实施相关规划,完善技术标准规范。 2.坚持因地制宜,生态为本。充分发挥河、林、湿地等自然原始地形地貌对雨水的自然积蓄、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注重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突出生态效益。 3.坚持民生为先,统筹推进。将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提升水

安全保障能力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目标,加强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无缝衔接,提升城市吸水、蓄水、净水、释水功能。 二、工作目标 (一)总体工作目标 全面推进我市规划区内海绵城市建设,新城区所有新建项目和新开发地块均按照海绵城市要求建设;老城区结合内涝治理、黑臭河道治理、旧城改造等逐步推进海绵化改造。整体达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70%,SS削减率≥45%,水面保持率≥15.5%。到2020年,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到2030年,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效应有缓解”的海绵城市建设目标。 (二)近期工作目标 到2020年,完成近期规划海绵分区的海绵城市区域建设,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以海绵城市建设为契机,用两年时间解决分区内的河流生态退化、水体黑臭、内涝严重等问题,全面提升分区内的“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水资源”建设水平。2019-2020年,对6个海绵分区的建设以每年50%以上的面积推进,到2020年完成22%的建成区面积建成海绵城市的规划建设目标。在市区范围内,对于建筑小区、园林绿地、道路广场、河道水系等类型的新改扩建项目,在2019—2020年竣工的,海绵城市建设达标率须达到100%。 (1)北部街区和老城核心区海绵分区 北部街区和老城核心区分区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由海陵区政府负责牵头组织,相关部门配合推进。该试点区海绵城市建设试点

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 郦勇

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郦勇 发表时间:2018-09-12T14:48:31.930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23期作者:郦勇 [导读] 摘要:随着我国生态保护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环保意识也逐渐提升,城市现代化规划和建设是城市发展中的必然趋势,风景园林规划是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内容。 身份证号码:33068119820324xxxx 浙江诸暨 311800 摘要:随着我国生态保护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环保意识也逐渐提升,城市现代化规划和建设是城市发展中的必然趋势,风景园林规划是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在城市的建设过程中,许多地区会出现水资源短缺的现象,将海绵城市理论应用在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中,可以有效改善这一情况。海绵城市的构建可以有效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浅析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论;风景;园林规划 引言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越来越多,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因此,人们需要对城市进行建设,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海绵城市理论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同时,人们运用此理论进行风景园林规划。 1城市海绵理论简介 城市海绵理论是分析我国当前城市的自净能力,将城市想象成海绵,通过吸收降水以及洪水灾害,使城市的自净能力有松有弛,更具弹性。海绵城市理论的实施,一般在充分保障城市排水安全的前提下进行,通过程式的蓄积能力以及自身排放能力,加强人工措施等,保障实现城市的灵活性发展,有效解决城市的降水及洪涝灾害,通过运用海绵技术能够储存水资源,在降水量稀少的年份,可以释放积蓄的水,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海绵城市生态学发展的产物,其具备强大的排水积蓄能力,以及水资源释放能力,提升城市的排水灵活性,通过依托海绵城市科学理论,提升城市的排水整体功能。在建设海绵城市过程中,要构建科学化的雨水积系统,在城区降水量较多的地方,进行构建蓄水池,收集雨水辅助科学的净化设备净化雨水。利用科学化园林景观的配置与设计,提升城市雨水的积蓄能力,在降水量集中的雨季通过园林景观设计,补充风景园林中的水文景观,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2海绵城市理论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 2.1风景园林雨水收集系统 考虑到海绵城市理论框架下的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实现对于自然馈赠的水资源的吸收和储蓄,从而将其合理释放于城市风景园林的灌溉养护环节,具有很强的生态环境保护效益。因此,应当先建设具有雨水收集功能的生态系统,实现对于雨水的环保吸收和过滤。例如,根据城市的地形特征以及园林景观设计的需求情况,可以加强对于截洪沟的改造,使其能够实现对于自然雨水的收集和储存。在行人较多的园林道路上,应当尽量结合周边绿地的设计情况,构建能够让雨水快速流入的渗滤沟,同时注意配合地面的找坡情况进行设计,尽量在园林硬质的道路路面上每隔20m就设置一个渗滤沟,使得雨季的雨水能够顺着园林道路的坡度自然流入到渗滤沟,提高城市风景园林雨水收集系统的蓄水效率。等到降雨的时候,就可以通过雨水的快速下渗,缓解园林的路面积水问题。 2.2建立雨水储存系统 建立风景园林中的雨水储存系统,根据海绵城市概念,在降水量较大的区域科学的设计雨水储存系统,提升雨水的存积量,有效实现雨水资源再次循环。通过结合风景园林的场地与功能,进行科学设计,遵循海绵城市科学理念,设计人工湖,人工湖的溢流口高于常水位,保障游玩者的便捷性,以及雨水蓄积能力。根据风景,园林中植被需要灌溉的要求,设计地下储水设备,满足便捷性灌溉要求以及安全性要求,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可以在风景园林中,人迹稀少的高地上设置雨水储存系统,利用水压进行灌溉,减少电力。 2.3建立雨水净化系统 根据海绵城市理论,建立雨水净化系统,循环利用地下水。通过构建科学的雨水净化,有助于实现雨水的合理净化,通过雨水净化进行科学渗透,有助于分离不同的水质,进而将水引入不同的设备中,能够做到科学性的人工湿地净化。构建科学的人工湿地净化,将未渗透的土壤与水进行一级净化,去除杂质,对于经过土壤的雨水,经过一级净化和重复性的二次进化。运用环保的生物净化技术,净化风景园林中的雨水,利用生物系统中的土壤和植被,有效实现雨水净化,能够将雨水中的杂质进行截流处理,提升雨水净化的整体质量与水平。 2.4渗水透水装置 为了保证城市的园林景观能够得到充沛的灌溉补给,需要着手在城市道路表面铺设具有渗水透水功能的装置,让雨水能够快速渗流到地下,为地下土壤提供水分供给。例如,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便是被设计成了一个“海绵体”,使用雨水收集装置以及绿色屋顶快速收集雨季的降水,降落到地面的雨水通过管道直接进入地下,经过地下过滤系统的净化之后,再流经至雨水循环系统,为城市风景园林的土壤和植被提供灌溉。最终将渗透到地下的水分一并收集到生态滞留塘里,加快塘体表面水蒸气的蒸发速度,带来多次的降雨过程,从而利用雨水收集的良性循环,有效提高了奥林匹克公园的节水护水效率,强化了公园景观的观赏效能。目前,奥林匹克公园铺设的渗水透水面积已经达到了17hm2,负责收集、渗透和过滤雨水的管网长度已经超出了60km,每年的总蓄水量能够保持在130万m2左右,其中几乎有一半的水量源自对于雨水的再次利用。 2.5风景园林道路设计情况 现今在管理城市过程中,大多数城市运用的管理方法较为陈旧,当城市下暴雨时,容易产生内涝。而运用海绵城市理论,应坚持环境保护第一原则,在分析城市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城市道路进行规划,可以采用环状路网方式进行设计。此外,在运用城市海绵理论的过程中应实行间隔绿化带的方法,绿化带能减少城市环境问题发生的频率。由此,在规划园林道路的过程中,建设人员要掌握不同城市的发展需求,同时,对于道路两边的树木,工作人员应在对树木生长情况具有充分了解的情况下,再正确选择路面材料。此外,提高材料的渗透性,选用质量较好的材料,因此,在运用此理论的过程中,建设人员需对城市问题具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从而使风景园林处于积极的发展趋势中。 2.6风景园林建筑以及绿地 在规划设计城市风景园林内部建筑和绿地情况的时候,设计人员应当通过调查取证充分了解园林的地形、水质以及降雨等情况,以便

海绵城市背景下的园林景观

海绵城市背景下的园林景观 发表时间:2019-02-25T10:46:36.59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36期作者:王[导读] 摘要:近年来,构建“海绵城市”的景观生态规划问题得到了业内的广泛关注,研究其相关课题有着重要意义。 海口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院海南海口 570100摘要:近年来,构建“海绵城市”的景观生态规划问题得到了业内的广泛关注,研究其相关课题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海绵城市相关内容做了概述,分析了海绵城市景观设计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并结合相关实践经验,分别从多个角度与方面就构建“海绵城市”的景观生态规划途径展开了探讨,阐述了个人对此的几点看法与认识,望有助于相关工作的实践。 关键词:海绵城市;景观;生态;规划 1 前言 我国园林工程有着长久的发展历程,在发展历程当中,经济是至关重要的主题,但对于生态环境却始终缺乏应有的重视,当前虽然各个省市都在积极建设园林设施,但实际上园林建设是否能够体现出绿化作用,长久的服务于社会生态环境保护,服务于民众的生活。但当前我国的园林工程普遍是比较程式化的,有固定的建设流程以及相似的建设思想,仿古风格常见,创新程度不足,这样的量产园林工程,虽然能够满足部分民众的基本环境需求,但实际上并不具备代表性,即便建设的再多,也无法体现出我国在绿化工作上的优势,而且一味的追求仿古风格,会使园林风格设计僵化,无法体现出各个地区的文化特点。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的园林建设需求不同,而且当前的文化共融思想下,各个地区的园林需要体现出当地的文化优势,也应当融合更多地区的文化,让园林建设更加多元化,这样才是符合当前我国园林建设需求的思想。 2 “海绵城市”概述 “海绵城市”理论指把城市建造成具有海绵功能的城市。通过低影响开发技术的系统运用,恢复传统粗放建设破坏的生态,保护原有水生态系统,减少径流量,减轻暴雨对城市运行的影响。“海绵城市”理论不同于绿色基础设施技术,主要区别在于其宏观性。后者关于雨水排水的管理办法大多着眼于景观设计和相应的技术革新,缺少对生态系统层次的整体考虑。“海绵城市”理论强调的是生态优先,其研究对象是整个生态系统,构建绿色网络,系统的梳理水文网络,支撑起“海绵城市”的骨架。在景观和水文网络基础之上通过低影响开发技术,最终实现“海绵城市”的构建。 “海绵城市”是一种新型城市建设理念,是一个综合形象的概念,通过建立城市“海绵体”即在景观设计中通过建设绿地、可渗透路面等方式,使城市具有像海绵一样的弹性,可以在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吸收的雨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从而防止城市的洪涝灾害,减少径流污染负荷,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再利用,调节城市微气候,改善城市景观等目标。将各种资源统筹规划,降低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实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最终构建起可持续的城市水循环系统。“海绵城市”已经在我国多个城市进行了试点建设,在未来也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3 海绵城市景观设计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3.1 有效提升水质,保护水岸生态环境 基于低影响开发理念的海绵城市景观设计,能够实现区域内部雨水的收集、渗透以及过滤等,有效提升了水质,另外也降低了洪涝发生的可能性,提高了水岸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 3.2 增加生态休憩场所,提升生活品质 海绵城市景观设计限制了城市的盲目发展,通过科学的集中开发,建立适宜的生态自然环境,增加了休闲场所,提升人们生活品质。海绵城市理念下的景观设计,在雨水资源的利用上尤为科学,将雨水管理与净化处理相结合,不仅能够利用雨水进行水景类型的景观设计,同时也合理利用了雨水资源,一举多得。在鼓励公众参与城市景观建设方面也发挥着巨大作用。 3.3 改善城市环境压力,降低城市建设成本 在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景观建设,将雨水利用融入了景观设计,有效克制了传统城市中以排为主的灰色基础设施利用,大大改善了城市环境压力,减少排水设施的维护与建设成本。 4 构建“海绵城市”的景观生态规划途径探讨 我国园林工程有着长久的发展历程,在发展历程当中,经济是至关重要的主题,但对于生态环境却始终缺乏应有的重视,当前虽然各个省市都在积极建设园林设施,但实际上园林建设是否能够体现出绿化作用,长久的服务于社会生态环境保护,服务于民众的生活。但当前我国的园林工程普遍是比较程式化的,有固定的建设流程以及相似的建设思想,仿古风格常见,创新程度不足,这样的量产园林工程,虽然能够满足部分民众的基本环境需求,但实际上并不具备代表性,即便建设的再多,也无法体现出我国在绿化工作上的优势,而且一味的追求仿古风格,会使园林风格设计僵化,无法体现出各个地区的文化特点。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的园林建设需求不同,而且当前的文化共融思想下,各个地区的园林需要体现出当地的文化优势,也应当融合更多地区的文化,让园林建设更加多元化,这样才是符合当前我国园林建设需求的思想。所以园林建设相关单位及人员,都应当更加重视对当前园林发展问题的分析,并严谨的分析园林建设后续发展趋势,根据趋势去改革相关工作,这样才是符合当前社会生态化发展需求的园林工程[1]。 4.1 道路景观设计 道路作为城市城市发展中的重要廊道,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里主要对道路中的硬质景观(铺装样式及铺装材料)和绿化景观的设计要点进行分析总结。 绿化设计:在道路隔离带或路测绿化带设计中,设置植草沟、植物缓冲带和下沉式绿地,对雨水进行截留,当设施内雨水饱和时,可通过溢流口经过滤处理后排入雨水集水池中,干旱时可向周边绿地提供水资源。 硬质铺装:指通过改变地面铺装材料自身的透水性或扩大材料之间相互衔接的缝隙面积,使雨水下渗到场地内部。即一方面增加透水混凝土和透水面砖的使用面积,促进水体渗入地下,另一方面,增加汀步、石材拼接间的绿化面积等,以至当有降水时,雨水可顺着材料自身的孔隙或之间的缝隙下渗留存;当没有降水时,材料自身的孔隙或之间的缝隙又可作为土壤通风换气的通道,减少城市干岛效应的发生。 4.2 广场景观设计

海绵城市建设三大案例

海绵城市建设三大案例 北京市2012年7月21日以后就开始实施了雨水控制与利用的强制性的规定,2012年就把雨水控制利用的指标用在了规划指标上,项目的立项与审批上。在2013年的7月份,我们雨水控制与利用的设计规范,强制性规定出台,10月份和12月份分别是施工图审查规定和施工图的送审标准出台,所以说在设计层面上,现在是强制性的所有的项目都要做这个雨水利用的工程。 这个就是地方标准,涵盖了建筑小区和市政的一些工程,现在正在编制当中的是施工验收规范,已经送审稿完成,大概今年出台,还有一个标准做法,牵扯到海绵城市,我们原来叫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很多人没有相关的经验,所以在大面积的实施这个工程的时候,这些东西都在成套密集的出来。

截至2011年,就是这个规范出来之前,北京市已建成的雨手机池子303万平米,共建设透水铺装315万平米,2014年2月1号规范实施以后,不完全统计到8月份只半年的时间,有1000余个项目通过设计审查,总的调蓄能力达到100万立方米。 案例一:北京奥林匹克中心区 奥林匹克中心区就在鸟巢附近,一共84.7万平方米的这么一个区域,这是咱们国家第一个做雨水大规模的项目,实施了雨水控制与运用工程,实施了84.7公顷,绿化面积22.64,透水铺装面积17.16公顷,水系面积16.47公顷,雨洪集水池9个,溶剂7200方,地下空间11000方,总的来说无论从规模上来说,还是从安全度来说都是比较高的,因为我们是第一个做的时候没有什么经验。 基于自然净化的理论,主要是北京市比较适合,北京市跟西安,总的降雨量比西安要少,而且地下水位下降的很厉害,北京市全年的降雨可能有一场到两场,很著名的7.21和6.28分别2011和12年都是下了一场雨,7.21降到了近1/3的降雨,所以这个时候降雨很集中,如果我们做很大的水池子,非但不经济,另外造成了很大的浪费,做很大的水池子我们收不了多少水,所以我们策略以下渗为主。

株洲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2016-2030)

株洲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 (2016-2030)方案公示 1 、海绵城市解读 所谓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雨水来调节城市微气候,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海绵城市建设两个最明显的作用:通过调蓄,缓解城市洪涝灾害,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实现雨水的综合利用。 2、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包括:株洲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2020年中心城区范围+十大新城拓展范围。总规划面积约460平方公里,研究范围886平方公里。

3 、规划目标 实现“四水三自”的城市雨水管理模式,“四水”即:实现水生态健康、水安全保障、水环境良好、水资源节约;“三自”即:建立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雨水管理模式。 4、规划原则 (1)统筹兼顾、系统协调 “安全、资源、环保”目标三位一体,兼顾经济、环境、社会效益,保障水安全、保护水环境、恢复水生态、利用水资源、营造水文化,提升城市人居环境。 (2)多规融合、全面统一

与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及各有关专项规划相协调,并全面协调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与海绵城市建设,实现统一规划、建设、管理与协调。 (3)生态优先、保障安全 充分发挥山、水、林、田、湖等地形对降雨的积存作用,发挥植被、土壤等自然下垫面对雨水的渗透作用,发挥湿地、水体等对水质的自然净化作用,努力实现城市水体的自然循环。强化生态廊道的生态隔离、水源涵养作用,构建区域生态安全体系。 (4)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以“一江两岸、六港入湘、湖泊多姿、山谷相间”的生态空间格局为骨架,创建具有株洲特色宜居山水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5)以人为本,适度开发 坚持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理念,在确保生态廊道连续及生态安全的前提下,探索生态廊道生态服务功能开发,将游憩体闲、文化展示、娱乐健身、科普教育等多种功能注入生态廊道,建设优质人居环境。 (6)合理分期,操作性强 在保证远期目标实现的前提下,协调系统性和城市建设的时序性,远近结合,分期实施,逐步构建城市排水防涝系统和低影响开发系统。并考虑前瞻性、实用性和可行性相结合,突出规划的可操作性,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浅谈工程中海绵城市应用

浅谈工程中“海绵城市”的应用 根据党“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的要求,使“海绵城市”这一新的城市建设理念得以创新和发展,并逐渐被广泛使用。 顾名思义,“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这种方式将最大限度的实现雨水的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海绵城市”包括的围极广,囊括了建筑与小区、城市道路、绿地与广场、水系等整个城市的建设规划的方方面面。因而在响应国家号召的过程中,应当具有针对性的展开改造或进行工程建设,因地制宜,应根据本地自然地理条件、水文地质特点、水资源禀赋状况、降雨规律、水环境保护与涝防治要求等,合理确定应当选择的低影响开发措施及其组合系统。 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白浪河生态示带二期工程(以下简称:白浪河工程)主要是对白浪河的河道清淤及两岸的环境整治工程。在该工程的设计中也采用了的“海绵城市”的理念,以本工程为案例重点分析工程中“海绵城市”的应用。 一、“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在工程中的应用 “海绵城市”的建设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二是生态恢复和修复。对传统粗放式城市建设模式下,已经受到破坏的水体和其他自然环境,运用生态的手段进行恢复和修复,并维持一定比例的生态空间;三是低影响开发。

白浪河项目位于入处,项目依白浪河两侧而建,白浪河经长时间的泥沙积淤,使得河道积水能力较差,且该处的土质为粉细砂,盐碱度高,植物难以生长,蓄水能力较差。因而该工程主要依照生态恢复和修复,及低影响开发进行设计,对河道进行疏浚,拆除河道两侧的盐田,填筑疏浚出的土进行地形构筑,并进行种植土换填后,展开绿地、广场、景观道路施工。 水系建设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径流雨水自然排放的重要通道、受纳体及调蓄空间,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联系密切。该工程所在地降雨较潍坊市区来说较少,白浪河的流量也相对较少,因而整治的重点应在蓄水、净水方面来实施。白浪河疏浚后,与下游船闸橡胶坝工程、白浪河东侧闸口处的湖及绿地地形构造中的水系,便形成了较大的蓄水系统、雨水收集系统,具有较强的完整性,且涵盖于整个建设区域,能够更有效进行雨水的收集、调蓄,在连续暴雨天气下也具有良好的排、泄雨水的能力。 绿地建设是建设海绵城市、构件地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重要场地,针对区域面积较大及沿河的特点,采用了大开大合的设计理念,种植大树及草皮地被较多,在路边看白浪河的水域的时候,不会有较大的视线阻隔,且较多草皮及地被还可加强对径流的雨水渗透、净化的作用,合理的保护了水资源。不仅提高了白浪河两岸绿地生态、景观、游玩的效果,还可以通过与白浪河、湖等周边的汇水区域相结合,还可以对周边雨水进行蓄水、净水作用,一举多得。由于白浪河工程的原土未粉细砂、盐碱度较高,不适于植物的生产,因而采用局部换填种植土、倒滤层的设计进行乔木的栽植,原土上覆盖30cm的种植土上栽植灌木、地被植物等。 广场及景观道路等公共开放空间,在排水防涝方面也进行了优化设计。广场采用透水性设计(沙铺、透水基层),能够将雨水及时的渗透至地下,当暴雨天气,渗透能力不足时,还在广场铺装面上设计有明渠(深5cm,宽30cm),贯穿于整个广场上,能够较快的将雨水排至海浪河中,提高了整体防涝的能力。 景观道路采用了透水混凝土(自行车绿道)、景观园路、旱溪等可渗透形式。根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