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海绵城市”建设

浅析“海绵城市”建设

浅析“海绵城市”建设

摘要:结合近年来生态发展提出的“海绵城市”这一概念,对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

相关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海绵城市,施工难点,前期工作,意义

引言:近些年,我国很多城市都面临内涝频发、径流污染、雨水资源大量流失、生态环境破坏等诸多雨水问题。如杭州、北京、西安等城市频繁遭遇强暴雨

袭击,引发严重内涝。2011年,“到武汉看海”成了流行词;2012年,北京“7?21”,2016年西安小寨积水成腰、地铁站进水等问题频发。城市发生内涝,很大方面是

由于城市地下排水系统落后于城市建设,但从根源上说,是建设和建筑改变了地

表径流量,增加了地下管网的负担。怎样才能让雨“停一停、流一流、渗一渗”,

实际上,海绵城市+综合管廊是城市内涝的“出口”,这样可以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统筹解决城市内涝、雨水资源化利用等多个问题。2012年4月,

在《2012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中,“海绵城市”概念首次提出;2013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强调:“提升城市

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

建设自然存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1海绵城市简介与要点

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以及仇

保兴发表的《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对“海绵城市”的概念给出了

明确的定义,即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

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

加以利用。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和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海绵城市,是新

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这种“上天

入地,见缝插针”的生态方式,是以自然渗透为主,具体下渗或减排的方法有: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等,集蓄利用的方法有:建立蓄水池、雨水罐、湿地等。

海绵城市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重点是:必须结合城市实际情况,一种海绵

城市工程不一定适用于两个城市,城市不同,特点和优势也不尽相同。因此打造“海绵城市”不能生搬硬照他人的经验做法,而应在科学的规划下,取其精华,因

地制宜采取符合自身特点的措施,才能真正发挥出海绵城市的作用,从而改善城

市的生态环境,提高民众的生活质量。

2海绵城市建设前期工作

海绵建设工程初期与政府协调方面需提前进行,并携带必要的工程宣传。由

于很多小区、学校、机关部门等原有路面、花园等还未进入到大修期,却要进行

地毯式破坏开挖,这是大多产权单位拒绝施工的。在施工期间势必会影响居民的

生活质量,给生活区的人们带来诸多交通不便,噪音影响等,所以在协调方面需

要专人、专门去协商、解决,使得工程深入人心,这为后续施工将提供很大的便捷。

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过程中,往往需要对城市原有设施进行改造。由于在之

前的城市建设中,特别是管网铺设等基础设施方面,普遍存在欠账,导致改造升

级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进行下沉式绿地改造、绿色屋顶建设,或者进行路面

透水铺装,相当于对城市功能进行大量改造,也需要大量公共财政投入。如果在

建设中出现急于求成现象,将会导致工程效果不能达到预期,浪费人力财力物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