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设海绵城市理论及难点对策浅析_张洪立

建设海绵城市理论及难点对策浅析_张洪立

张洪立:建设海绵城市理论及难点对策浅析

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

究:以定量的方式研究不同的曝气头在相同曝气量下产生的水力剪切强度,选择出最优的曝气装置;在反应器的不同高度设置曝气头,以低曝气量为前提培养好氧颗粒污泥,实现低耗能好氧颗粒污泥培养,以期早日将其投入工业化生产。

参考文献

[1]Yang S F,Tay J H,Liu Y.A novel granular sludge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 for removal of organic and nitrogen from wastewater

[J].Journal of Biotechnology,2003,106(1):77-86.

[2]Tay J H,Liu Q S,Liu Y.Microscopic observation of aerobic granu-lation in sequential aerobic sludge blanket reactor[J].Journal of

Applied Microbiology,2001,91(1):168-175.

[3]Chen Y,Jiang w J,Liang D T,et al.Biodegradation and kinetics of aerobic granules under high organic loading rates in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J].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2008,79(2):301-308.

[4]Adav S S,Lee DJ,Lai J Y.Effects of aeration formation of phenol -fed polymeric substances aerobic granules and extracellular pol-

ymeric substances[J].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2007,77(1):175-182.

[5]De Kreuk M,Heijnen J J,Van Loosdrecht M C M.Simultaneous

COD,nitrogen,and phosphate removal by aerobic granular sludge

[J].Biotechnology and Bioengineering,2005,90(6):761-69.[6]Morgenroth E,Sherden T,Van Loosdrecht M C M,et al.Aerobic granular sludge in a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J].Water Re-

search,1997,31(12):3191-3194.

[7]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M].(第四版).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8]王海磊,魏丽莉,李宗义.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过程、形成机理及相关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5,27(7):485-488.[9]Jiang H L,Tay J H,Tay S T L.Aggregation of immobilized activa-ted sludge cells into aerobically grown microbial granules for the

aerobic biodegradation of phenol[J].Letters in Applied Microbi-

ology,2002,35(5):439-445.

[10]Toh S K,Tay J H,Moy B Y P,et al.Size-effect on the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erobic granule in a SBR[J].Applied Mi-

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2003,60(6):687-695.

[11]曾薇,彭永臻,王淑莹,等.以溶解氧浓度作为SBR法模糊控制参数[J].中国给水排水,2000,16:5-10.

[收稿日期]2015-03-09

[作者简介]杨亚红(1976-),女,陕西宝鸡人,博士,副教授,

研究方向:水污染控制理论及其新技术。

DOI:10.13905/j.cnki.dwjz.2015.06.010

建设海绵城市理论及难点对策浅析

张洪立

(哈尔滨市城乡规划编制研究中心,哈尔滨150028)

【摘要】文中介绍了海绵城市的概念和产生背景,建设原则和途径,针对建设海绵城市环节中的不同难点,经过分析研究提出相应的实施对策。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论;低影响开发LID

【中图分类号】TU992.0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6864(2015)06-0025-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气象灾害的频发,城市对排水工程的要求越来越高。海绵城市有关理论得到兴起和蓬勃发展,随着国家一系列鼓励推广政策的落地,海绵城市建设迎来加速发展期。

国家和地方推广建设海绵城市的政策密集发布,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把“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列入城镇化建设目标;2014年11月住建部发布《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2015年1月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组织申报2015年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的通知》;近日,厦门、常德、萍乡等16座城市成为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1海绵城市的概念和作用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主要通过构建综合性“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来实现。

海绵城市建设有三大突出作用,一是,保护水资源,突破传统的“以排为主”的城市雨水管理理念,吸纳尽可能多的水资源,为城市所利用。二是,防治水污染,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生态化技术,减少雨洪初期雨水对水体的污染。三是,减轻洪涝灾害影响,通过减少径流系数的方式,使较大降雨量得到

52

低温建筑技术2015年第6期(总第204期)

就地吸纳,降低城市内涝的影响。

2建设途径

海绵城市的建设途径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1)保护修复城市原有生态系统。对地表和地上水体进行全方位的保护,运用生态方法对已受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和恢复,其中地表水包括湿地、河流、坑塘、湖泊、沟渠等。在对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中,尤其要注意保护可以吸纳较大降水的生态单元,如湿地、湖泊、林地、草地等。

(2)低影响开发技术应用。低影响开发(LID low impact development),是城市建设中,运用各种工程及非工程手段,尽量使开发前后的水文特性保持不变,增加透水面积,减轻径流污染、径流总量等对生态造成的不利影响。建设海绵城市具体工程措施包括尽量采用透水性路面、地面,利用停车场、绿地等公共区域建立地下雨水收集池等方式减小径流系数、延缓汇流时间;同时在一些重要区域建立地下大型雨水调蓄池等控制性工程,来降低径流,减轻排水系统压力。3海绵城市建设实施难点

建设海绵城市具有综合性、政策性、长期性的显著特征,是城市建设领域的系统工程。其在规划设计、工程建设、维护管理等环节上的难点各有侧重。

(1)规划设计难点:如何合理选择规划控制目标和低影响开发具体设施及其组合。

(2)工程建设难点:如何落实建设资金、建设单位,建设方案如何实现高效开发建设。

(3)维护管理难点:低影响开发设施系统如何经受住时间考验。

4实施对策研究

4.1因地制宜,合理确定规划控制目标和低影响开发技术选择

(1)一般说来,规划控制目标是建设海绵城市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选择因素,有雨洪利用、径流峰值控制、径流污染控制等数个可选条件。它的选取,决定了城市建设的标准和实施效果。由于各个城市的地理位置、水文特征、气象特征等调控因素存在较大的差异,规划控制目标就要有所区别,不能也不可能千城一律,必须要做到因地制宜,科学比选。可将径流总量控制作为重要的规划控制目标,制定规划原则和实施策略。低影响开发主要控制单项指标包括地块透水铺装率、下沉式绿地率及其下沉深度、绿色屋顶率等,综合控制指标有单位面积控制容积等。

(2)低影响开发技术的选择应遵循注重资源节约,保护生态环境,因地制宜,经济适用,并与其他专业密切配合的选择原则。合理选择低影响开发雨水技术及组合方式,包括截污净化系统、渗透系统、储存利用系统、径流峰值调节系统、开放空间多功能调蓄等。特别要注意运用因地制宜的原则,有的城市属于干旱缺雨地区,应该首先考虑雨水的吸纳收蓄和利用,而属于南方多雨地区则应侧重于雨水的快速收集与处理排放。

4.2根据投资来源,合理确定开发主体,落实海绵系统的设计、建设工作

城市政府应统筹协调市政、规划、国土、交通、水务、园林等职能部门,在各相关规划编制过程中落实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建设内容。政府投资项目(如城市道路、公共绿地等)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建设工程,由当地政府筹集资金。社会投资项目由企事业建设单位自筹资金。政府可利用建设奖励机制,调动社会资本参与海绵系统建设。

4.3按照项目性质,建立设施维护长效机制

公共项目类低影响开发设施,按照职责分工,由各相关部门负责维护;社会投资类低影响开发设施,由所有者负责维护管理。维护管理部门做好日常维护和雨季前设施的检修维护。

4.4加强政策引导、制定标准规范等保障措施

针对低影响开发技术涉及城市排水、中水回用、雨洪利用等多种技术,各类设施的设计标准规范需应进一步完善,同时注意吸纳环境保护等相关方面的法规,保障海绵城市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

5结语

建设海绵城市,具有防治水环境污染、节约水资源、治理城市内涝的重要作用。建设海绵城市是具有综合性、政策性、长期性特征的城市建设系统工程,需要城市各部门齐抓共管,通力协作,不断探索海绵城市建设理论和实践,促进城市排水工程从“排污水、不内涝”的低端要求向“山清水秀、循环利用”的高端要求的转变。

参考文献

[1]住建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R].2014:10.

[2]王国荣.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构想[J].山西建筑,2014:(12).

[收稿日期]2015-03-31

[作者简介]张洪立(1976-),男,哈尔滨人,给排水工程师,

注册城市规划师,研究方向:市政工程规划,给排

水设计。

62

海绵城市概念及做法

海绵城市概念和做法 城市就是水泥森林那可不一定,一点巧思,一点改变就可以让城市与自然联结,在城市里也可以遇见自然!那么究竟什么是海绵城市呢目前我国的海绵城市从理论到实践都处在一个什么样的阶段 海绵城市概念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目前处于什么阶段 从这两年的总体发展来看,当前我国的海绵城市研究和建设案例,对于城市和房地产开发而言,其指导意义非常有限。海绵城市的初衷立意在于减少投资,但造个大公园不管怎么说都是很贵的。从开发商研发的角度,现在基本都在观望,嘴上时髦一下罢了。 发展中暴露的问题 问题1 拿来主义 海绵城市借鉴自日本、北美和西欧的相关思想和经验。但是,这些地方地下排水设施本来就修的不错,人家似乎没有把零食当正餐吃的习惯。另外,具体的气候差异也比较大。

例如西雅图,很多学者喜欢拿这个城市作为案例,说明海绵城市的有效合理性,并作为将其引入我国的论据。然而比较尴尬的是西雅图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都是绵绵细雨,我国没有任何一个城市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大家有兴趣可以查一下西雅图的降水记录,看那里一个月的降雨量,是不是赶得上武汉夏季一场典型大暴雨的降雨量。 问题2 定量 海绵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其实是一个复杂性、科学性、系统性的大工程。需要定量的分析报告才能去执行,这包括但不仅仅包括: 1.各个精细地块的设计最大降雨量、流向、特点。 2.当前软硬质地表对应的雨水阻滞能力,对比对应的各种”海绵城市“策略下的单位地块的雨水阻滞能力,实施的可行性。 3.针对现有设施和降水记录的调研与数据报告。 4.基于以上数据的降雨滞——排数学模型。 5.在数学模型指导下的规划设计策论。 以上几点,目前在我国还没有人做出来。然而在缺乏数据理论研究的情况下,有些人却言之凿凿,大谈其研究成果有多么成熟。 问题3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国家在这个问题上也没有太武断,先搞试点。 可是学术问题没有研究透彻之前,也怪不得资金不到位、执行力度不大。 做好海绵城市可以从以下几个基础设计层面着手: 绿色基础设计

海绵城市设计理论及应用

一、海绵城市概念概述 海绵城市是新的城市雨洪管理概念,它主要指城市在建设过程中在应对环境变化及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在国际中的通用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这一雨水系统能够在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等,在需要的时候又将储存的雨水释放出来再加以利用。 1.1海绵城市理论的发展背景 城镇化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也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我国自本世纪初开始进入城镇化高速发展时期现已经全面进入“城市时代”。 然而,快速城镇化的同时,城市发展也面临巨大的环境与资源压力。因此,城市建设的方式应当从传统的单一城市外拓转变为系统思考城市内涵,促进城镇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共存。 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如北京、上海、武汉等雨洪灾害频发,生命财产损失严重,全国城乡年均受灾人口在1亿人左右。另一方面,在城市雨洪灾害频发的同时,我国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却日益严重,普遍存在用水不足的问题。当我国人口增至16亿时,人均水资源将下降到1750m3,接近国际公认的水资源紧张标准(图1.1)。 图1.1 世界与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对比图 图片来源:根据相关材料绘制 内涝灾害与水资源短缺并存的矛盾局面不仅使城市居民的生存安全受到严峻威胁。在城市转型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探索合理解决城市水安全问题、协调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矛盾的新型城市发展路径,是新时期城市建设的重要任务。 1.2海绵城市理论的现实意义 城市雨洪灾害频发,究其原因,是由于老化的城市雨水管网无法承受自然短期强降雨的巨大压力。然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快速城镇化导致城市地面不透水面积大幅增加,自然环境中“降雨——下渗——径流——滞蓄——蒸发”的水

海绵城市理论的新型城市规划方案

海绵城市理论的新型城市规划方案 发表时间:2018-11-05T19:01:53.593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19期作者:王振华[导读] 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新型城市规划方法,主要是针对包括城市排水防洪、雨水径流污染、水资源短缺等突出城市水环境问题的解决。 苏州市吴中区水利局江苏苏州 215100 摘要: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新型城市规划方法,主要是针对包括城市排水防洪、雨水径流污染、水资源短缺等突出城市水环境问题的解决。规划方法主要涉及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海绵城市理论是指城市建设在尊重自然、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下,通过绿色与灰色基础设施相结合,使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确保城市水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进而促进城市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海绵城市建设打破了传统以“快排”、“末端控制”为单一控制模式,构建了以“源头”、“分散式”、“生态化”、“多目标”为指导思想的新型雨水控制利用系统,实现了对城市雨水从源头到终端的全流程控制和利用,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论;新型城市规划方案 一、背景技术 在城市内涝频发、径流污染加剧、水资源短缺等城市水环境问题尤其突出。了解以城市规划中所遇到的城市水环境问题,将海绵城市建设内容和要求有效落实到城市规划设计中,是有效解决城市水环境问题的关键。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现有城市规划体系对海绵城市建设内容的支撑作用体现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定量分析不足、用地规划和各种专项规划的脱节,城市竖向规划不够重视等。因此,了解以上城市规划问题,将海绵城市建设内容和要求有效落实到城市规划设计中,是有效解决城市水环境问题的关键。 二、技术方案 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新型城市规划方法。从城市规划的源头着手,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到城市各层级规划中,涉及到规划、园林、水利、市政、道路等多部门、多专业之间的相互协调运作。 在开展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对城市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估,依据自然现状条件,确定城市的发展目标和方向,明确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主要职能和性质,确定城市规划范围等。依据对城市的定位,确定城市低影响开发设施原则、策略和要求,明确城市雨水总体控制目标等。通过城市道路、绿地、水系、竖向等相关专项规划的协调,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划定城市蓝线、绿线,确定海绵城市建设区域,指导低影响开发设施的空间布局、控制目标的制定等。最后,确定城市用地布局和规划结构等,以水系或绿道为构架组织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功能分区,明确城市的用地性质和重大设施的布局,同时对海绵城市的规划管控、建设时序等做出要求。城市的总体规划还应统筹流域综合开发和治理,处理好城市小排水系统和河流大排水系统、城市点源污染和流域面源污染的关系,确保城市水安全,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上下游洪涝、污染问题。尊重自然规律,修复城市原有湿地、河流、绿地等生态系统,渗、滞、蓄、排结合,进而实现城市的生态排水。 三、具体实施方式 规划方法主要涉及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三方面的内容。 1、在总体规划层面,首先做好在规划前期对各种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结合现状调研,开展对城市各要素的专题研究。如对城市水环境、生态保护、产业发展等的专题研究;区域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等的专题研究;生态城市、智慧城市等的专题研究。在开展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对城市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估,依据自然现状条件,确定城市的发展目标和方向,明确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主要职能和性质,确定城市规划范围等。依据对城市的定位,确定城市低影响开发设施原则、策略和要求,明确城市雨水总体控制目标等。 2、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应根据地块的地质地貌、用地性质、竖向条件及给排水管网等划分汇水分区。通过对地块的开发强度评估,确定地块低影响开发策略、原则等,优化用地布局,细分用地性质,为地块配置市政、公共设施等。然后以汇水分区为单元确定地块的雨水控制目标和具体指标,确定地块的单位面积控制容积率、下沉式绿地率等。根据雨水控制要求确定地块的建设控制指标,如地块的容积率、绿地率、建筑密度以及低影响开发设施的规模和总体布局。最终提出地块的城市设计引导,对地块内的建筑体量、建筑围合空间及其附属硬化面积等做出相关规定。 3、在修建性详细规划层面,通过对场地的土壤特性、竖向高程、水系、绿化及工程建设情况等的分析评估,通过模型分析评估场地开发前后地表产汇流情况。确定场地低影响开发设施的规模和空间布局等,并合理利用场地内的坑塘水系,根据场地现状选择合适的低影响开发设施组合。最后应综合分析场地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可行性、经济性等。在修建性详细规划层面,通过对场地的土壤特性、竖向高程、水系、绿化及工程建设情况等的分析评估,通过模型分析评估场地开发前后地表产汇流情况。确定场地低影响开发设施的规模和空间布局等,并合理利用场地内的坑塘水系,根据场地现状选择合适的低影响开发设施组合。最后应综合分析场地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可行性、经济性等。 四、有益效果 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新型城市规划方法,尊重自然、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能够将绿色与灰色基础设施相结合,使城市像海绵一样;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进而促进城市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海绵城市建设打破了传统以“快排”、“末端控制”为单一控制模式,构建了以“源头”、“分散式”、“生态化”、“多目标”为指导思想的新型雨水控制利用系统,实现了对城市雨水从源头到终端的全流程控制和利用,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 郦勇

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郦勇 发表时间:2018-09-12T14:48:31.930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23期作者:郦勇 [导读] 摘要:随着我国生态保护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环保意识也逐渐提升,城市现代化规划和建设是城市发展中的必然趋势,风景园林规划是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内容。 身份证号码:33068119820324xxxx 浙江诸暨 311800 摘要:随着我国生态保护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环保意识也逐渐提升,城市现代化规划和建设是城市发展中的必然趋势,风景园林规划是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在城市的建设过程中,许多地区会出现水资源短缺的现象,将海绵城市理论应用在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中,可以有效改善这一情况。海绵城市的构建可以有效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浅析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论;风景;园林规划 引言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越来越多,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因此,人们需要对城市进行建设,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海绵城市理论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同时,人们运用此理论进行风景园林规划。 1城市海绵理论简介 城市海绵理论是分析我国当前城市的自净能力,将城市想象成海绵,通过吸收降水以及洪水灾害,使城市的自净能力有松有弛,更具弹性。海绵城市理论的实施,一般在充分保障城市排水安全的前提下进行,通过程式的蓄积能力以及自身排放能力,加强人工措施等,保障实现城市的灵活性发展,有效解决城市的降水及洪涝灾害,通过运用海绵技术能够储存水资源,在降水量稀少的年份,可以释放积蓄的水,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海绵城市生态学发展的产物,其具备强大的排水积蓄能力,以及水资源释放能力,提升城市的排水灵活性,通过依托海绵城市科学理论,提升城市的排水整体功能。在建设海绵城市过程中,要构建科学化的雨水积系统,在城区降水量较多的地方,进行构建蓄水池,收集雨水辅助科学的净化设备净化雨水。利用科学化园林景观的配置与设计,提升城市雨水的积蓄能力,在降水量集中的雨季通过园林景观设计,补充风景园林中的水文景观,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2海绵城市理论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 2.1风景园林雨水收集系统 考虑到海绵城市理论框架下的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实现对于自然馈赠的水资源的吸收和储蓄,从而将其合理释放于城市风景园林的灌溉养护环节,具有很强的生态环境保护效益。因此,应当先建设具有雨水收集功能的生态系统,实现对于雨水的环保吸收和过滤。例如,根据城市的地形特征以及园林景观设计的需求情况,可以加强对于截洪沟的改造,使其能够实现对于自然雨水的收集和储存。在行人较多的园林道路上,应当尽量结合周边绿地的设计情况,构建能够让雨水快速流入的渗滤沟,同时注意配合地面的找坡情况进行设计,尽量在园林硬质的道路路面上每隔20m就设置一个渗滤沟,使得雨季的雨水能够顺着园林道路的坡度自然流入到渗滤沟,提高城市风景园林雨水收集系统的蓄水效率。等到降雨的时候,就可以通过雨水的快速下渗,缓解园林的路面积水问题。 2.2建立雨水储存系统 建立风景园林中的雨水储存系统,根据海绵城市概念,在降水量较大的区域科学的设计雨水储存系统,提升雨水的存积量,有效实现雨水资源再次循环。通过结合风景园林的场地与功能,进行科学设计,遵循海绵城市科学理念,设计人工湖,人工湖的溢流口高于常水位,保障游玩者的便捷性,以及雨水蓄积能力。根据风景,园林中植被需要灌溉的要求,设计地下储水设备,满足便捷性灌溉要求以及安全性要求,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可以在风景园林中,人迹稀少的高地上设置雨水储存系统,利用水压进行灌溉,减少电力。 2.3建立雨水净化系统 根据海绵城市理论,建立雨水净化系统,循环利用地下水。通过构建科学的雨水净化,有助于实现雨水的合理净化,通过雨水净化进行科学渗透,有助于分离不同的水质,进而将水引入不同的设备中,能够做到科学性的人工湿地净化。构建科学的人工湿地净化,将未渗透的土壤与水进行一级净化,去除杂质,对于经过土壤的雨水,经过一级净化和重复性的二次进化。运用环保的生物净化技术,净化风景园林中的雨水,利用生物系统中的土壤和植被,有效实现雨水净化,能够将雨水中的杂质进行截流处理,提升雨水净化的整体质量与水平。 2.4渗水透水装置 为了保证城市的园林景观能够得到充沛的灌溉补给,需要着手在城市道路表面铺设具有渗水透水功能的装置,让雨水能够快速渗流到地下,为地下土壤提供水分供给。例如,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便是被设计成了一个“海绵体”,使用雨水收集装置以及绿色屋顶快速收集雨季的降水,降落到地面的雨水通过管道直接进入地下,经过地下过滤系统的净化之后,再流经至雨水循环系统,为城市风景园林的土壤和植被提供灌溉。最终将渗透到地下的水分一并收集到生态滞留塘里,加快塘体表面水蒸气的蒸发速度,带来多次的降雨过程,从而利用雨水收集的良性循环,有效提高了奥林匹克公园的节水护水效率,强化了公园景观的观赏效能。目前,奥林匹克公园铺设的渗水透水面积已经达到了17hm2,负责收集、渗透和过滤雨水的管网长度已经超出了60km,每年的总蓄水量能够保持在130万m2左右,其中几乎有一半的水量源自对于雨水的再次利用。 2.5风景园林道路设计情况 现今在管理城市过程中,大多数城市运用的管理方法较为陈旧,当城市下暴雨时,容易产生内涝。而运用海绵城市理论,应坚持环境保护第一原则,在分析城市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城市道路进行规划,可以采用环状路网方式进行设计。此外,在运用城市海绵理论的过程中应实行间隔绿化带的方法,绿化带能减少城市环境问题发生的频率。由此,在规划园林道路的过程中,建设人员要掌握不同城市的发展需求,同时,对于道路两边的树木,工作人员应在对树木生长情况具有充分了解的情况下,再正确选择路面材料。此外,提高材料的渗透性,选用质量较好的材料,因此,在运用此理论的过程中,建设人员需对城市问题具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从而使风景园林处于积极的发展趋势中。 2.6风景园林建筑以及绿地 在规划设计城市风景园林内部建筑和绿地情况的时候,设计人员应当通过调查取证充分了解园林的地形、水质以及降雨等情况,以便

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实践 孙豪

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实践孙豪 发表时间:2019-03-29T13:56:34.317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期作者:孙豪 [导读] 摘要:应用海绵城市理论规划风景园林景观已经成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天津境易环境景观设计有限公司天津市 300202 摘要:应用海绵城市理论规划风景园林景观已经成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必然趋势。不仅可以将海绵城市理论应用到园林绿地和园林湿地的规划设计中,还可以在风景园林公园及园林道路的等规划中应用海绵城市理论,有利于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进而促进城市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论;风景园林;规划 引言 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城市各类的风景园林的项目增多,而且各种风景园林生态学的研究工作也不断完善,促使其具备较为理想的观赏效果,并在城市化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海绵城市理论建设实际的应用中重点围绕着风景园林工程的实用性来进行有效探索,促使相应的海绵城市理念能够在风景园林工程项目中得到有效的呈现,提升海绵城市的使用价值并能改善城市发展的运行环境。 1海绵城市理论 海绵城市理论在现代环境保护及资源节约理论日益普及的环境下诞生并逐渐得到广泛的认同。在海绵城市理论下,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可参考海绵的吸收能力,对大气降水及由此产生的地表径流加以吸收,补充地下水,避免地下水消耗导致的空洞及塌陷问题,同时可以在暴雨及洪涝发生时,起到有效的疏通作用,通过地下管道及城市绿地,对洪涝及暴雨加以吸收及排放,以有效规避城市内涝问题,减少由此对城市环境及城市交通带来的影响。 海绵城市可实现对于雨水的吸收,用以补充地下水的同时,也可成为城市生态系统建设的重要组成,推动城市绿地的打造。海绵城市可在一定程度上对雨水及地表径流进行截留,可有效避免雨水进入城市主干道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另外,海绵城市理念强调弹性,可凭借其弹性优势,有效促进生态系统的修复与改善,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优化建设,逐渐对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加以改变。海绵城市理念下,城市的自我调节能力得以有效提升。 2海绵城市理论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应用措施 海绵城市可以理解为城市可以像海绵一样具有一定的弹性来适应城市的发展,来应对水资源病害。海绵城市理论的工作机理主要是保证城市排水安全的基础上,在城市建设中,在秉承城市生态建设的基础上,主要是利用相关的系统进行吸水、蓄水、渗水等措施,将水资源进行有效的保存,使城市在应用过程中需要水资源的时候还能进行释放,发挥其主要的作用。通过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使城市成为一个生态的整体,来共同抵御外界的干扰,并能够形成更为稳定的生态系统。充分认识园林植物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重要作用,处理好生态植物与园林植物的群落关系,并保证人与城市生态群落之间的关系,提升城市建设中风景园林规划的作用。 2.1风景园林规划中道路规划建设的应用 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彰显最主要的是景观规划的合理性,充分发挥城市景观生态建设对城市空气的质量、水土保持等一些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风景园林的规划建设后期起到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其不仅为人们提供了绿色活动场地,降低了城市的烟尘、噪音以及温室气体等,还为城市提供了充足的氧气、水分以及适合人们发展生活的环境。而城市的道路建设可以说也是一个核心的部位,而针对道路的规划与实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体现: 一方面必须针对道路的分布情况来进行综合安排,避免在风景园林众多的地方安排道路,影响绿化效果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效果。针对道路规划中所遇到的风景园林主要采取环状或者网状来进行构建,在缩短城市道路建设的同时,满足生态城市建设的需要。另一方面为了能够促使道路建设同样具备海洋城市理论建设的发展需要,道路建设上采用透水性好的材料进行摊铺,多孔混凝土、草皮砖、嵌草路面的设置等将海绵城市建设真正落实到实处,基于相应的园林道路建设进行有效的改造,真正实现其应用价值。 2.2风景园林规划中水景观建设的应用 城市化之前由于土壤对雨水的冲击起到缓冲的作用,因此河流的水位不会在短时间内大起大落。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裸露的土地面积不断减少,雨水就无法渗透到土壤内,而且一些原本进入到地下水系的水资源只能在城市的地表径流,故形成了“雨水径流”。海绵城市建设对原有的生态系统的保护工作,能够在原有基础上最大限度保护原有的湿地、河流、湖泊等生态敏感区,不仅要保证有足够的水资源进行控制,还应该在维持城市开发的基础上维持林地、草地、湿地等涵养水源的功能。海绵城市转变排水防涝的思路,主要体现在对城市原有的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及降低影响开发上,主要是通过对雨水的收集、储存以及净化作用来实现。在产生雨水径流的时期,建立雨水花园、屋顶花园、透水铺装等景观来吸收降水,补充地下水源。当地面渗水能力小于降雨的强度时,主要结合园林设计的手法来配置城市建设的植物、挖沟筑渠、建造景观等净化雨水,随后将汇集的雨水运输到生态湿地、河塘等,若景观的水体容量达到饱和的状态,那么还可以通过人工蓄洪或者城市河道来吸收接纳水资源。 2.3风景园林规划中绿地的应用 对于风景园林绿地的具体构建而言,相应的绿地环境无疑是一个相对核心的控制工作,风景园林的规划主要是适应海绵城市建设理论基础上围绕自身的生长效果以及水状态进行有效的分析。风景园林绿地的构建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净化水体的效果,也就是需要在整个风景园林项目中利用植被以及水域湿地等来共同呈现,在治理区设置草地隔离带、水注区,有机层或者是覆盖层等。因此在园林规划建设中还需要借助园林地势情况以及树木的生长条件来达到涵养水源的目的。另外在城市园林规划建设中还需要注意地下的排水口以及管网的设计,将景观设计结合在一起,保证流水管道通畅运行。最后结合人工湿地以及生态的河岸来设计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基于海绵城市的理论建设,处理好景观设计和雨水储存之间的关系。 2.4风景园林规划中建筑物的应用 风景园林建设工程中,通过借助建筑物来实现海绵城市的作用效果,不仅需要在规划中进行优化设计工作,推进整体城市生态建设的使用,保证对整体规划与雨水收集系统的构建工作,有针对性地建筑物区域的建设进行划分,保证其合理性。恰当发挥海绵的“特性”,在风景园林规划中合理布局建筑物的规划布局工作,依据地形地貌的影响效果,有针对性的进行雨水收集建设。具体的运用措施是将建筑物

海绵城市理论

一、海绵城市理论 海绵城市”概念的产生源自于行业内和学术界习惯用“海绵”来比喻城市的某种吸附功能,最早澳大利亚人口研究学者Budge(2006)应用海绵来比喻城市对人口的吸附现象。近年来,更多的是将海绵用以比喻城市或土地的雨涝调蓄能力.——俞孔坚与北大的“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 在《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交流》一书中,俞孔坚和李迪华提出把维护和恢复河道及滨水地带的自然形态作为建立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十大关键战略,指出“河流两侧的自然湿地如同海绵,调节河水之丰俭,缓解旱涝灾害。”(俞孔坚,李迪华,2003)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同时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中国规划网、作者刘红 植物方面:①建造街道生态调节池(沟)如下:

②适当堆造地形、构建植被集雨盆地,注意排水坡度: 材料方面:

①硅砂滤水砖/硅砂透水井 ②透气保水树坑盖板 ③ 技术方面: ①、较早的实践案例包括天津桥园湿地系统,通过简单的填挖方,形成海绵体,收集雨水,在解决城市内涝的同时,利用雨水进行城市棕地的生态修复和公园营造,发挥综合的生态系统服务;类似的绿色海绵工程也在秦皇岛滨海生态修复中得到成功的应用。 ②、董淑秋、韩志刚,其在《首钢工业区改造规划》中提出“生态排水+管网排水”的“生态海绵城市”规划概念,主要针对规划区的雨水利用问题。 ③、LID 低影响开发技术是一种可轻松实现城市雨水收集利用的生态技术体系,其关键在于原位收集、自然净化、就近利用或回补地下水。主要包含:生态植草沟、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绿色屋顶、地下蓄渗、透水路面。 ④道路两侧的绿化带要比路面低10厘米左右,绿化带每隔20米设置一组植生滞留槽,并自上而下分为蓄水层、种植土层、粗砂填料层、砾石层 二、绿道设计的相关规范 1、①主游路主要起景点联系、功能分区界限的功能,一般宽3-4米; 次游路主要起到分散人流的作用,通常宽2-3米; 游步道是完全融入大自然景观的道路,采用的宽度为1-2.5米,也有小于1米的。 ②自行车道 自行车道每条车道宽度宜为1米,靠路边和靠分隔的一条车道侧向净空宽度应加0.25米。自行车道路双向行驶的最小宽度宜为3.5米;混有其他非机动车的,单向行驶的最小宽度应为4.5m。 2、驿站的服务半径 3、活动广场 4、道路两侧及广场的果皮箱设置间隔应符合规定,商业、金融业街道间隔为50至100米;主干路、次干路、有辅道的快速路间隔为100米至200米;支路、有人行道的快速路间隔为200米至400米,广场按每300米至100平方米设置一处。 果皮箱的单侧设置间隔宜符合下列规定,并可根据人流量的大小和废弃物产生量适当增 减间距:食堂等人员短时间相对集中区域,其主要通道布置2个,次要通道布置1个。 主要参观通道宜为150m左右,物流通道无需布置。 5、路宽等于灯高;间距为3倍路宽。。250W的高压纳灯的杆高一般是8米或者9米,间距有30/35/40都可以,如果遇到有弯的地方,间距*0.55或者0.7的系数,一般路宽和灯杆高是1:1左右的话,单侧

海绵城市建设问题与要点分析

海绵城市建设问题与要点分析 1、海绵城市理念分析 “海绵城市”主要是根据海绵进行命名的,目的是能够促进城市的建设发展与海绵相似,能够对水资源进行吸收和净化。但是根据我国的生态水资源的使用状况,我国的水资源的储存呈现下降的趋势。所以,在进行海绵城市的建设和规划的过程中,运用高效的技术措施,进行雨水的收集工作,提升生态水资源的使用率。“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主要是以城市的水系统为核心进行分析的,将高效的技术进行结构网的建立。在进行雨水的收集过程中,需要循环的对其进行净化和过滤,从而降低城市的自然灾害发生的概率。只有通过对绿道进行开发、加强可渗透路面的采用,进行透水停车场的建设等,从而实现对城市可持续发展。 2、基本原则 2.1、规划引领、系统布局 在进行城市的总体规划和建设中,需要进行其详细化的设计,对于修建性规划进行全面的落实,同时需要将海绵城市的环保理念和比较低影响的开发理念等进行落实,同时对建设海绵城市的目标进行明确,重点坚持首先进行规划,随后进行建设的原则,对于集中连片布

局需要给予重视,从而防止项目出现的碎片化问题,最大程度的提升城市规划对于海绵城市的影响。 2.2、生态为本、自然循环 务必按照水循环的脉络进行雨水的处理,对于雨水的排放过程中,需要按照自然坡降的原则,同时结合生态环保的理念进行雨水资源的存储,通过对植被等自然下垫面的充分利用,对雨水进行渗透和净化,从而提高其城市的自身调蓄能力。 2.3、示范带动、统筹推进 务必遵循“先建设样板、再全面推进”的建设标准,对于示范性比较大的项目进行优先建设,及时的进行建设经验的积累,从而促进试点的建设开展。在进行新区建设时,需要以目标为建设知道,进行优先实施建设,全面的运用海绵城市的建设技术。对于老城区的建设问题,则需要根据改造规划结合旧城的实际情况进行海绵城市设施的全面推进。 3、当前海绵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建设资金匮乏 一般而言,在进行海绵城市的建设资金主要是由我国的政府进行拨款的,建设资金量是比较大的,但是在短时间内,不能及时的将建设的价值进行体现,如果政府的资金链出现问题,资金供应不足,势必影响海绵城市的正常建设进度。对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初期,社会各

建设海绵城市理论及难点对策浅析_张洪立

张洪立:建设海绵城市理论及难点对策浅析 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 究:以定量的方式研究不同的曝气头在相同曝气量下产生的水力剪切强度,选择出最优的曝气装置;在反应器的不同高度设置曝气头,以低曝气量为前提培养好氧颗粒污泥,实现低耗能好氧颗粒污泥培养,以期早日将其投入工业化生产。 参考文献 [1]Yang S F,Tay J H,Liu Y.A novel granular sludge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 for removal of organic and nitrogen from wastewater [J].Journal of Biotechnology,2003,106(1):77-86. [2]Tay J H,Liu Q S,Liu Y.Microscopic observation of aerobic granu-lation in sequential aerobic sludge blanket reactor[J].Journal of Applied Microbiology,2001,91(1):168-175. [3]Chen Y,Jiang w J,Liang D T,et al.Biodegradation and kinetics of aerobic granules under high organic loading rates in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J].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2008,79(2):301-308. [4]Adav S S,Lee DJ,Lai J Y.Effects of aeration formation of phenol -fed polymeric substances aerobic granules and extracellular pol- ymeric substances[J].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2007,77(1):175-182. [5]De Kreuk M,Heijnen J J,Van Loosdrecht M C M.Simultaneous COD,nitrogen,and phosphate removal by aerobic granular sludge [J].Biotechnology and Bioengineering,2005,90(6):761-69.[6]Morgenroth E,Sherden T,Van Loosdrecht M C M,et al.Aerobic granular sludge in a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J].Water Re- search,1997,31(12):3191-3194. [7]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M].(第四版).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8]王海磊,魏丽莉,李宗义.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过程、形成机理及相关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5,27(7):485-488.[9]Jiang H L,Tay J H,Tay S T L.Aggregation of immobilized activa-ted sludge cells into aerobically grown microbial granules for the aerobic biodegradation of phenol[J].Letters in Applied Microbi- ology,2002,35(5):439-445. [10]Toh S K,Tay J H,Moy B Y P,et al.Size-effect on the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erobic granule in a SBR[J].Applied Mi- 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2003,60(6):687-695. [11]曾薇,彭永臻,王淑莹,等.以溶解氧浓度作为SBR法模糊控制参数[J].中国给水排水,2000,16:5-10. [收稿日期]2015-03-09 [作者简介]杨亚红(1976-),女,陕西宝鸡人,博士,副教授, 研究方向:水污染控制理论及其新技术。 DOI:10.13905/j.cnki.dwjz.2015.06.010 建设海绵城市理论及难点对策浅析 张洪立 (哈尔滨市城乡规划编制研究中心,哈尔滨150028) 【摘要】文中介绍了海绵城市的概念和产生背景,建设原则和途径,针对建设海绵城市环节中的不同难点,经过分析研究提出相应的实施对策。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论;低影响开发LID 【中图分类号】TU992.0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6864(2015)06-0025-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气象灾害的频发,城市对排水工程的要求越来越高。海绵城市有关理论得到兴起和蓬勃发展,随着国家一系列鼓励推广政策的落地,海绵城市建设迎来加速发展期。 国家和地方推广建设海绵城市的政策密集发布,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把“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列入城镇化建设目标;2014年11月住建部发布《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2015年1月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组织申报2015年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的通知》;近日,厦门、常德、萍乡等16座城市成为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1海绵城市的概念和作用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主要通过构建综合性“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来实现。 海绵城市建设有三大突出作用,一是,保护水资源,突破传统的“以排为主”的城市雨水管理理念,吸纳尽可能多的水资源,为城市所利用。二是,防治水污染,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生态化技术,减少雨洪初期雨水对水体的污染。三是,减轻洪涝灾害影响,通过减少径流系数的方式,使较大降雨量得到 52

海绵城市理论的新型城市规划方案 陈功

海绵城市理论的新型城市规划方案陈功 发表时间:2019-03-25T14:31:45.890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34期作者:陈功徐小平[导读] 根据场地现状选择合适的低影响开发设施组合。最后应综合分析场地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可行性、经济性等。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南京 210022 摘要: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新型城市规划方法,主要是针对包括城市排水防洪、雨水径流污染、水资源短缺等突出城市水环境问题的解决。规划方法主要涉及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海绵城市理论是指城市建设在尊重自然、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下,通过绿色与灰色基础设施相结合,使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确保城市水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进而促进城市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海绵城市建设打破了传统以“快排”、“末端控制”为单一控制模式,构建了以“源头”、“分散式”、“生态化”、“多目标”为指导思想的新型雨水控制利用系统,实现了对城市雨水从源头到终端的全流程控制和利用,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论;新型城市规划方案 一、背景技术 在城市内涝频发、径流污染加剧、水资源短缺等城市水环境问题尤其突出。了解以城市规划中所遇到的城市水环境问题,将海绵城市建设内容和要求有效落实到城市规划设计中,是有效解决城市水环境问题的关键。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现有城市规划体系对海绵城市建设内容的支撑作用体现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定量分析不足、用地规划和各种专项规划的脱节,城市竖向规划不够重视等。因此,了解以上城市规划问题,将海绵城市建设内容和要求有效落实到城市规划设计中,是有效解决城市水环境问题的关键。 二、技术方案 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新型城市规划方法。从城市规划的源头着手,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到城市各层级规划中,涉及到规划、园林、水利、市政、道路等多部门、多专业之间的相互协调运作。 在开展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对城市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估,依据自然现状条件,确定城市的发展目标和方向,明确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主要职能和性质,确定城市规划范围等。依据对城市的定位,确定城市低影响开发设施原则、策略和要求,明确城市雨水总体控制目标等。通过城市道路、绿地、水系、竖向等相关专项规划的协调,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划定城市蓝线、绿线,确定海绵城市建设区域,指导低影响开发设施的空间布局、控制目标的制定等。最后,确定城市用地布局和规划结构等,以水系或绿道为构架组织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功能分区,明确城市的用地性质和重大设施的布局,同时对海绵城市的规划管控、建设时序等做出要求。城市的总体规划还应统筹流域综合开发和治理,处理好城市小排水系统和河流大排水系统、城市点源污染和流域面源污染的关系,确保城市水安全,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上下游洪涝、污染问题。尊重自然规律,修复城市原有湿地、河流、绿地等生态系统,渗、滞、蓄、排结合,进而实现城市的生态排水。 三、具体实施方式 规划方法主要涉及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三方面的内容。 1、在总体规划层面,首先做好在规划前期对各种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结合现状调研,开展对城市各要素的专题研究。如对城市水环境、生态保护、产业发展等的专题研究;区域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等的专题研究;生态城市、智慧城市等的专题研究。在开展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对城市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估,依据自然现状条件,确定城市的发展目标和方向,明确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主要职能和性质,确定城市规划范围等。依据对城市的定位,确定城市低影响开发设施原则、策略和要求,明确城市雨水总体控制目标等。 2、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应根据地块的地质地貌、用地性质、竖向条件及给排水管网等划分汇水分区。通过对地块的开发强度评估,确定地块低影响开发策略、原则等,优化用地布局,细分用地性质,为地块配置市政、公共设施等。然后以汇水分区为单元确定地块的雨水控制目标和具体指标,确定地块的单位面积控制容积率、下沉式绿地率等。根据雨水控制要求确定地块的建设控制指标,如地块的容积率、绿地率、建筑密度以及低影响开发设施的规模和总体布局。最终提出地块的城市设计引导,对地块内的建筑体量、建筑围合空间及其附属硬化面积等做出相关规定。 3、在修建性详细规划层面,通过对场地的土壤特性、竖向高程、水系、绿化及工程建设情况等的分析评估,通过模型分析评估场地开发前后地表产汇流情况。确定场地低影响开发设施的规模和空间布局等,并合理利用场地内的坑塘水系,根据场地现状选择合适的低影响开发设施组合。最后应综合分析场地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可行性、经济性等。在修建性详细规划层面,通过对场地的土壤特性、竖向高程、水系、绿化及工程建设情况等的分析评估,通过模型分析评估场地开发前后地表产汇流情况。确定场地低影响开发设施的规模和空间布局等,并合理利用场地内的坑塘水系,根据场地现状选择合适的低影响开发设施组合。最后应综合分析场地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可行性、经济性等。 四、有益效果 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新型城市规划方法,尊重自然、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能够将绿色与灰色基础设施相结合,使城市像海绵一样;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进而促进城市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海绵城市建设打破了传统以“快排”、“末端控制”为单一控制模式,构建了以“源头”、“分散式”、“生态化”、“多目标”为指导思想的新型雨水控制利用系统,实现了对城市雨水从源头到终端的全流程控制和利用,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对海绵城市建设成效评价的优化探讨

对海绵城市建设成效评价的优化探讨 发表时间:2019-07-22T15:31:19.833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1期作者:郭俊敏[导读] 摘要:海绵城市作为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以及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 “弹性”。为推进海绵城市建设,2014年住建部发布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并于2015年出台了《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办法》,为海绵城市的建设提供指导。 长安大学本科生 710021 摘要:海绵城市作为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以及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 “弹性”。为推进海绵城市建设,2014年住建部发布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并于2015年出台了《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办法》,为海绵城市的建设提供指导。但是由于我国地域宽广,不同地区的地理特征有所不同,所以海绵城市建设也不能一概而论,建设与评价指标也要因地制宜。因此本文旨在运用AHP层次分析法从社会效应、自然效应和经济效应三方面对海绵城市综合评价体系合理性和可操作性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和探讨。 关键词:海绵城市;评价体系;AHP层次分析法。 1概述 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随之而来的便是水安全、水生态、水污染、水短缺等一系列严重的城市水问题。而海绵城市不同于以往的工程性治水思路和灰色基础设施,它是采用生态的处理方式通过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来达到解决城市水问题的目的。我国地域宽广,东西部地区不仅降水量差异巨大,地理特征差别显著,而且经济发展水平也参差不齐。因此海绵城市建设也不能一概而论,而应根据不同城市的发展和生态现状来确定适合自身的“海绵度”,即海绵城市建设和评价的指标体系。因此作者通过AHP层次分析法对海绵城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分析探讨,以期对海绵城市建设程度和建设质量进行有效合理的评价,同时针对海绵城市建设的不足之处提出建议和解决对策,具有一定程度的现实指导意义。 2海绵城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AHP模型建立的AHP模型共分为四层,其简化框图见图一。 图1 AHP模型简化框图 2.1总目标层A 其中包括: A:海绵城市建设综合评价体系。海绵城市综合评价体系的评价标准不能一概而论,应针对不同城市的不同地理特征和不同经济发展水平有所侧重,主要考虑解决突出矛盾和核心问题。 2.2子目标层B 其中包括: B1:社会效应。海绵城市建设的社会效应即是对人居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包括城市内涝防治、面源污染控制和制度建设,旨在改善生态气候环境质量,塑造现代化与自然有机结合的和谐城市。 B2:自然效应。自然效应是指通过水生态维护,水污染控制等举措,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使生态环境逐渐达到城市开发前的水平。 B3:经济效应。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提高了雨水资源利用率和污水再生利用率,控制了管网漏损率。节约水资源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降低了城市建设成本。 2.3准则层C 其中包括: C1:城市内涝防治。有效结合防、排、蓄、渗、滞等功能,大大减轻城市排洪防涝压力,有效预防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 C2:城市面源污染控制。控制污染物的方法主要分为源头、过程、和末端三个阶段。 C3:制度建设。加强制度建设是海绵城市突出规划引领,进行科学建设,注重顶层设计,推进建设进程与实施力度,大力开展试点,落实责任主体的前提。 C4: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城市径流总量控制的目标是以城市开发建设后径流排放量与城市开发前自然地貌的径流排放量相接近。 C5:地下水。海绵城市建设作为一种简单有效的地下水回灌方式,通过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作用使地下水水位和水质达到城市开发建设前的自然水平。 C6:生态岸线恢复。具有特殊的生态意义,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有很大的保护作用。 C7:雨水资源利用率。雨水资源利用率=雨水资源利用量/降水总量。 C8:污水再生利用率。再生水利用率=再生污水量/总污水量。 2.4基本指标层D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