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VIP专享]103式杨氏传统太极拳要点

[VIP专享]103式杨氏传统太极拳要点

[VIP专享]103式杨氏传统太极拳要点
[VIP专享]103式杨氏传统太极拳要点

103式杨氏传统太极拳要点

第一式预备势“面向正南” 要点:两脚分开直向前方与肩同宽,两臂自然下垂,手心向内,手指朝下,目视前方,全身放松。

第二式起势 “定式时面向正南” 要点:①两臂内旋翻动,使手背向前,仍置两胯旁,保持与肩同宽,由下向前往上徐徐提起至略与肩平,掌心向下,手指朝前。②两肘微屈,两腕微坐,徐徐由上而下放至两胯前,掌心向下,手指朝前。

第三式揽雀尾 “定式时面向正西” 左棚要点 “定式时面向正西”

①重心微向左移,以腰带动向右转体,与此同时右脚掌微离地面,向外撇出

45度“右脚尖指向西南方向”,两臂微向里屈,掌心侧向下。②右腿向右脚尖方向屈膝下蹲,重心坐右腿。左腿自然弯曲,脚跟轻提变虚步。同时右臂由

下向上往外向身前屈,右掌置胸腹之间,掌心向下。左臂微抬由下向里屈,逐

渐翻臂使掌心侧向上,置于腹部前方,右臂在上,左臂在下,两臂成合状。

③左腿向正前方伸出,先使脚跟着地,脚掌虚悬。④重心移向左腿,右腿向前蹬出,使左腿成弓步。同时左臂由下向上棚起,其臂略与肩平,掌心侧向内,手指略高于肘部。右臂由上向下置于右胯前,掌心向下。面向正西,两眼向前

平视。第三式揽雀尾 “定式时面向正西” 右棚要点 “定式时面向正西” ①重心微向后,以腰带动左脚里扣45度。②仍以腰带动,由右向左转体至左侧45度,同时逐渐把重心移至左腿,使右腿转变为虚步,脚跟微离

地面,右臂同时由右向左随腰转动,经过前方屈至左臂下方、腹部前方,掌心

侧向上。左臂肘向下屈,臂向里合,置左侧45度处,掌心侧向下。左臂在上,右臂在下,两臂相合成合状。。③左腿坐实后,右腿向正前方蹬出,先使脚

跟着地,脚掌虚悬,然后逐渐屈膝转变为右弓步。右臂同时由左向前往上棚起,至胸前,掌心略向里,肘略坠,指尖略高于肘。左臂也同时略向里屈,置右臂

下方,掌心侧向外,左手置右臂肘腕之间,指尖距右小臂大约一拳。面向正西,两眼平视。第三式揽雀尾 “定式时面向正西” 捋要点 “定式时面向西南” ①以腰带动由正前方向右转体45度,使两臂逐渐翻转,两手掌心侧相对,右手侧向外,左手侧向里。面向西北。②仍以腰带动,两臂随体由右侧经过正前方,捋至左侧45度处,同时逐渐将重心移至左腿坐实,变右腿为

虚步,面向西南。

第三式揽雀尾“定式时面向正西” 挤要点“定式时面向正西”

①两臂随腰由左向右转体的同时,右臂向里屈,棚右臂,掌心变为侧向里。左

臂翻动向内转,变掌心侧向外,搭在右小臂近腕处,略离掌跟。②在转体搭臂的同时,用后腿向前蹬出,逐渐将重心移向右腿,成右弓步,左腿锝美好直。两臂也随腰向前挤出。面向正西。第三式揽雀尾“定式时面向正西” 按要点“定式时面向正西” ①两臂向左右分开与肩同宽,掌心侧向下。②用前腿蹬、后腿撑的方法,以腰带动,掌心后移,逐渐坐实左腿。与此同时,两肘屈,两手收至胸前,坐两掌,变两掌侧向前。③两臂随腰向正前方按出,同时逐渐将重心向右腿移动,使右腿弓出成右弓步。面向正西。

第四式单鞭 “定式时面向正东” 要点①两小臂略向下沉,使两手放平,向前引长,掌心向下,重心向后移坐左腿,使右脚掌微离地面。②左臂微向里屈,手向里扣平坐左掌,掌心仍向下,重心仍在左腿。③上下肢随

腰转动,由正西向左转体,带动右脚向里扣135度,同时两臂随腰环弧,以左

臂为主在前,右臂在后相随,手环至身后225度,左臂环至东北方向,右臂同

时在胸前屈臂平坐掌,与此同时重心逐渐移向右腿坐实,左脚成虚步,脚跟离地。④两臂仍随腰,由左向右往后转身,右手由里向外伸出至西南角,左臂随同向里屈,扣腕平坐掌。⑤右手钩吊手,左臂翻向里,掌心朝里成棚式。

⑥左腿向正东伸出成左弓步,同时转体,右臂不动,左臂外旋坐掌向正前方推出。

第五式提手上式 “定式时面向正南” 要点①重心略后移,左脚掌微离地面,而后随腰左脚里扣45度,再顺脚尖方向坐实左腿,此时右脚跟微离地面,右腿相应变为虚步。同时两臂均向里翻,掌心相对,两手坐掌,右臂在前右臂高,左臂在后左臂低,两臂成合意。②坐实左腿,重心逐渐左移,提起右脚,向正前迈出,脚跟着地,脚掌虚悬。两臂均向里合,右臂伸展,左臂屈至右臂下方,左手置右肘内侧。面向正南方。

第六式白鹤晾翅 “定式时面向正东” 要点①两臂同时翻动,右臂内旋,变掌心向下,左臂外旋,变掌心朝上,左手仍在右小臂下方成捋状。

②两臂随腰走下弧,左臂领,右臂随,左臂由下向上往里屈,置右臂上方,掌心向下,两臂相合。③右脚里扣45度,重心右移,坐右腿,左手置右小臂内侧,含挤意。左腿成虚步,脚跟离地。面向正东。④重心右移坐实,左脚离开地面,顺势提起向正前方迈出,脚掌着地成左虚步,左右两腿虚实负重以三七开为宜。右臂由里向外,由下往上,经胸前与面前屈至头部上方,掌心向外,指向左侧成弧形。左手经腹前向下按,置左胯旁,掌心向下,五指向前,肘尖向后。面向正东,两眼平视前方。

第七式左搂膝拗步 “定式时面向正东” 要点①重心略向右移,身向右侧稍有转动,右臂内旋,掌心朝上,左臂向上屈,掌心侧向下,屈至左胯

前。②右臂随同向右继续转体的同时,由上向下环正立弧至右胯旁再向后45度处,即屈臂向上挑起,坐掌,掌心侧向外。左臂同时向上环,屈至右胸前,掌向里扣,掌心侧向下。③左脚提起,微离地面,稍向左跨向前伸出,脚跟着地。左腿屈膝弓出,逐渐成左弓步。两臂随同转体由右向前,重心向左移动。与此同时,左臂由上向下往前,经膝前收至左膝旁,掌心向下,五指朝前。右臂朝正前推出,伸展右臂,掌心朝前。面向正东。

第八式手挥琵琶 “定式时面向正东” 要点①重心前移,后脚离地,顺势提起右腿,向前垫半步。②右脚落地,重心后移,坐实右腿,左腿成虚步,脚跟着地,脚掌虚悬。同时,左臂向上屈置平,掌心向右,右臂屈肘,由前向后收至右胸前左臂下方,掌心侧向下。面向正东,两眼正前平视。

第九式左搂膝拗步 “定式时面向正东” 要点①向右转体,两臂翻动,左臂内旋,掌心侧向下。右臂外旋,掌心侧向上。②继续向右转体,右臂屈肘,坐掌。左臂向下屈肘扣掌置右胸前。③左脚提起,微离地面,稍向左跨向前伸出,脚跟着地。身向左转,重心左移,两臂也随之转动。④转体至正前方,同时左腿逐渐弓出成左弓步。与此同时,左臂由后向前往下,经膝前收至左膝旁,掌心向下,五指朝前。右臂朝正前推出,伸展右臂,掌心朝前。面向正东,两眼正前平视。

第十式右搂膝拗步 “定式时面向正东” 要点①重心略向后移,用腰带动,使左脚向外撇出45度,左臂提起使左掌置右臂肘腕之间,掌心向上。右掌略坐腕。②重心前移,使右脚跟离地,两臂环弧,右臂在上向上环弧,左臂在下向下环弧,身向左侧45度处转体。当左臂屈肘坐掌,右臂环至胸前时,左掌心侧向外,右掌心侧向下,面向东北角。③左脚坐稳,右脚随即离

地向正前方迈出,脚跟先着地,脚掌虚悬。④由左向右前转体,带动右腿逐渐弓出,成右弓步。带动右臂由后向前往下经右膝前收至右膝旁。左臂坐掌向前推出,掌心侧向前。面向正东,两眼正前平视。

第十一式左搂膝拗步 “定式时面向正东” 要点①重心略向后移,用腰带动,使右脚向外撇出45度。身向右转,右臂提起,使右掌置左臂肘腕

之间,掌心向上,左臂坐掌,掌心侧向外置左胸前。②重心向前移动,顺势提起左腿向正前方迈出,脚跟着地,脚掌虚悬。与此同时两臂随同向右侧转体,左臂在上向上环弧,置胸前,掌心侧向下。右臂在下向下环弧,屈臂坐掌,掌心侧向外。③由右向左前方转体,同时左腿逐渐弓出成左弓步。两臂亦随之转动,左臂由后向前往下,经膝前收至左膝旁,掌心侧向下,五指朝前。右臂朝正前推出,伸展右臂,掌心朝前。面向正东,两眼正前平视。

第十二式手挥琵琶 “定式时面向正东” 要点 “同第八式” ①重心前移,后脚离地,顺势提起右腿,向前垫半步。②右脚落地,重心后移,坐实右腿,左腿成虚步,脚跟着地,脚掌虚悬。同时,左臂向上屈置平,掌心向右,右臂屈肘,由前向后收至右胸前左臂下方,掌心侧向下。面向正东,两眼正前平视。

第十三式左搂膝拗步 “定式时面向正东” 要点“同第九式”①向右转体,两臂翻动,左臂内旋,掌心侧向下。右臂外旋,掌心侧向上。②继续向右转体,右臂屈肘,坐掌。左臂向下屈肘扣掌置右胸前。③左脚提起,微离地面,稍向左跨向前伸出,脚跟着地。身向左转,重心左移,两臂也随之转动。④转体至正前方,同时左腿逐渐弓出成左弓步。与此同时,左臂由后向前往下,经膝前收至左膝旁,掌心向下,五指朝前。右臂朝正前推出,伸展

右臂,掌心朝前。面向正东,两眼正前平视。

第十四式进步搬拦锤 “定式时面向正东” 要点①重心略后移,用腰带动左脚向左撇出45度。身向左转,左臂由下向上往前屈肘使左手置右

臂肘腕之间,掌心侧向上。右掌略坐腕。形如捋状。②重心向前移动,顺势提起右腿离开地面。两臂随同向左转体,均环下弧。左臂至左侧45度处,即

屈肘坐掌。右臂置胸腹之间逐渐握拳拳心侧向里。提右腿向正前迈步,以脚跟着地,脚尖外撇指向东南角。③身向右转,坐实右腿,左腿成虚步,脚离地面。两臂随体向右转,左臂坐掌向前推出。右臂逐渐挎拳,拳心朝上,拳眼朝外。面向正东,两眼平视。④左腿迈出,脚跟落地,前脚掌虚悬,左掌同时伸展,掌心向前。右拳挎至右胯旁,拳心朝上,拳眼朝外。面向正东,两眼正前平视。⑤重心向左腿移动,踩平左脚成左弓步。两臂随同腰腿由右向左往前,同时右拳里旋,变拳眼向上朝正前伸出,左掌收至右小臂内侧。身向正东,两眼平视。

第十五式如封似闭 “定式时面向正东” 要点①左臂里屈,掌心向内,再转向上,屈至右大臂下方。右臂由正前略左翻,由拳变掌,掌心朝上,重心开始右移。②重心逐渐后移,坐实右腿,身向右侧转,右臂由前收至右胸前,掌心侧向里。右臂不宜贴身,须与腋下保持大约一拳距离。左臂沿右臂下方逐渐使肘尖下坠,左手收至左胸前,掌心朝里。③两臂由右向左随腰转身,同时两臂均向前翻,变掌心朝前,重心开始由右腿移向左腿,做出右腿蹬左腿撑之势。④两臂随腰,重心逐渐向前移,弓出左腿成左弓步,同时两臂向正前按出。上身略向前,两臂应屈肘,勿硬挺。面向正东,两眼正前平视。

第十六式十字手 “定式时面向正南” 要点①两掌微向里合成弧

形,重心逐渐向后移,身略向右转。②用腰部带动,转体向右,使左脚里扣90度,左脚尖直指正南。重心坐右腿,两臂同时由上向下,向左右两侧分开,右臂略在前,左臂略在后,两掌心侧向下,面向西南,两眼平视。③重心左移,坐实左腿,右腿呈虚步,右脚跟微离地面。两臂继续下环,两掌随臂翻动,掌心向里。④左腿坐稳,右脚提起,收至左脚右侧,脚尖里扣与肩同宽,脚趾朝前,两脚踩成马步。当右脚落地后,即将重心逐渐移至右腿,两腿同时坐实。两臂随同腰腿之变转,由两侧向下往里交叉相合,成斜十字形,掌心均朝里,两掌合于胸前,右掌在外。面向正南,两眼向前平视。

第十七式抱虎归山(含“斜揽雀尾”)“定式时面向西北” 要点①重心略向右移,左脚里扣45度,坐实左腿,身向右转,右脚呈虚步。②左臂向下环弧,屈肘坐掌。右臂内旋置胸前,掌心侧向下。③提起右腿,向西北方向迈出,脚跟先着地,脚掌虚悬。④两臂随同向右转体,右手由左向右经膝前收至右膝旁,掌心朝下,五指朝前。左臂随即向正前推出,掌心向前。同时右腿随腰向前弓出,成右弓步。面向西北,两眼正前平视。⑤接“斜揽雀尾”捋、挤、按,动作要领同第三式。

第十八式肘底看锤 “定式时面向正东” 要点①过渡动作同单鞭钩手前的过渡动作。②右手坐掌。左掌外旋,掌心向里,棚起左臂。左脚呈虚步。③提左腿向左前迈出,脚跟着地,脚趾东南,重心左移,成左弓步。

④重心继续前移坐实,使右腿呈虚步,脚跟离地。身向左转,两臂向左右两侧展。⑤四肢随腰向左转体,使右腿向右横跨半步,将右脚置左脚后方。重心后移,左臂下环,右臂平屈。⑥重心后移坐实,使左腿成虚步,脚跟着地,脚掌虚悬。左臂由下屈肘用掌向上托起。右手握拳,拳向里扣,拳眼朝上,拳

心向里至左肘下方。面向正东,身偏右侧45度。两眼向前平视。

第十九式右倒撵猴 “定式时面向正东” 要点①右手松拳变掌向下置于右胯旁,掌心向上。左掌外旋,掌心侧向上。重心右移。②右臂向右后环,屈肘坐掌。③提起左腿,使左脚成直线向左后撤步。在左脚将要着地之前,将左脚向外撇出,做出八字步,脚掌落地。④身向左转,重心后移,坐实左腿,顺势将右脚转正。与此同时,右臂随腰,坐掌向前击出“要有击打之意”。左臂顺势收至左胯旁,掌心朝上。身偏左侧45度,面向正东,两眼正前平视。

第二十式左倒撵猴 “定式时面向正东” 要点环左臂,翻右掌,重心左移,屈左臂坐掌。撤右腿,身向右转,重心右移,摆正左脚,左臂向前推出,右臂收至右胯旁,掌心朝上。面向正东,两眼正前平视。

第二十一式右倒撵猴 “定式时面向正东” 要点翻左掌,环右臂,重心右移,屈右臂坐掌。撤左腿,身向左转,重心左移,右脚里扣,右臂向前推出,左手收至左胯旁,掌心朝上。面向正东,两眼正前平视。“同第十九式”

第二十二式斜飞势 “定式时面向西南” 要点①两臂向左下环弧,左臂领,右臂随。左臂向内旋,小臂里屈至胸前,掌心向下。右臂环至腹部前方,掌心向上。两臂相合。②坐实左腿,提起右腿。③右腿向右后135度处伸出,脚跟先着地。④四肢随腰,由左向右转体,移动重心,逐渐弓腿,成右弓步。同时带动左脚里扣。两臂同时分上下展开,左臂扣掌置左胯前,掌心侧向下。右臂由下而上展开,掌心侧向上,面向西南。眼视右掌前方。

第二十三式提手上势 “定式时面向正南” 要点①重心前移,使

左脚微离地面,并将左脚向外撇出,脚趾东南方向。②重心逐渐左移,坐实左腿,右腿呈虚步,两臂同时用肘向左右两侧展开。③收回右脚,两臂向里合。④右脚向正南方迈出,脚跟着地,脚掌虚悬。右臂亦合至正前方,与右腿同一方向,两者膝肘相对。左手合至右肘内侧。身偏左侧,面向正南,两眼正前平视。

第二十四式白鹤晾翅 “定式时面向正东” 要点与第六式“白鹤晾翅”相同

第二十五式左搂膝拗步 “定式时面向正东” 要点与第七式“左搂膝拗步”相同

第二十六式海底针 “定式时面向正东” 要点①重心向前移动,提右腿垫半步,右手腕向下屈。②右脚落地即将重心移向右腿坐实,左腿呈虚步。两臂随腰由前向右转体,在右腿后坐的同时,右臂由前往上向后提至右侧,虎口向上,掌心向左。左臂相应抬起,置左腿上方,掌心向下。③坐实右腿,左脚略向里收,成左虚步。右臂随同转体由后向前,顺势折腰下沉,手腕向下扣,掌心向左,指尖朝下。左掌相应地置左胯旁,掌心向下,手指朝前。面向正东,眼看右手前方。

第二十七式扇通臂 “定式时面向正东” 要点①上身抬起,向右略转身,右臂逐渐由下向上,同时由里向外翻动,抬至头部右侧,掌心朝外。左臂屈肘,左掌搭在近右腕处,掌心朝外。②提左腿,向正前方迈出,逐渐成左弓步。同时,两臂一前一后拉开,右掌至右额角上方,左臂坐掌向正前方伸出,掌心侧向前。面向正东,两眼通过虎口正视前方。

第二十八式转身撇身锤 “定式时面向正西” 要点①重心后移,

用腰带动由左向右转体。左脚随同转体里扣135度。逐渐将重心移在左腿上坐实,右脚呈虚步,脚跟离地,脚掌着地。左臂里屈,呈弧形置头部上方,掌心向外。右臂内旋,掌心向下,由上向下,呈弧形沉置腹部前方。②右手握拳,拳向下垂,身向右转的同时提起右腿向正前方迈出,面向正西。左臂亦随之沉落,坐掌至左肋旁,掌心侧向前。右臂也由腹部前方向上往前,用拳背向前往下撇出,拳背向前,拳心向里。面向正西,两眼正前平视。③重心右移,弓右腿成右弓步。同时右臂由前向下,成弧形收至右胯旁,拳心朝上。左臂向前推出,掌心侧向前。面向正西,两眼正前平视。

第二十九式进步搬拦锤 “定式时面向正西” 要点①重心左移,右腿呈虚步,身向左侧转,右臂翻拳,拳心侧向下,随同转体将拳由下向前往上扣出。左臂外旋,屈肘,掌心侧向上,置右臂内侧下方成搬状。②重心左移,右脚呈虚步,右手握拳随同转体由前向左往后环下弧,右臂置胸腹之间拳心侧向里。当翻腕向上时左臂亦随同环下弧,并屈肘向上。③坐实左腿,右脚向右撇出45度落脚。重心前移,身向右转,坐实右腿,左腿呈虚步,脚离地面。两臂随同转体均环上弧。右手翻腕外搬,使拳置右胸前,拳背朝外。左臂相随,坐掌置左胸前,掌心侧向前,两臂弯曲。④左腿迈出,脚跟落地,前脚掌虚悬,左掌同时伸展,掌心向前。右拳挎至右胯旁,拳心朝上,拳眼朝外。面向正西,两眼正前平视。⑤重心向左腿移动,踩平左脚成左弓步。两臂随同腰腿由右向左往前,同时右拳里旋,变拳眼向上朝正前伸出,左掌收至右小臂内侧。身向正西,两眼平视。

第三十式上步揽雀尾 “定式时面向正西” 要点①重心微向后移,以腰带动左脚向左撇出45度。做出棚状。右臂内旋,松拳变掌,掌心

传统杨氏太极拳103式拳谱

传统杨氏太极拳103式拳谱 1.预备式 2.起势 3.揽雀尾 4.单鞭 5.提手上势 6.白鹤晾翅 7.左搂膝坳步 8.肘底捶 9.左搂膝坳步 10.右搂膝坳步 11.左搂膝坳步 12.手挥琵琶 13.左搂膝坳步 14.进步搬拦捶 15.如封似闭16.十字手 17.抱虎归山 18.肘底看捶 19.右倒撵猴 20.左倒撵猴 21.右倒撵猴 22.斜飞势 23.提手上势 24.白鹤晾翅 25.左搂膝坳步 26.海底针 27.扇通臂 28.转身撇身捶 29.进步搬拦捶

30.上步揽雀尾 31.单鞭 32.左右云手(之一) 33.左右云手(之二) 34.左右云手(之三) 35.单鞭 36.高探马 37.右分脚 38.左分脚 39.转身左蹬脚 40.左搂膝坳步 41.右搂膝坳步 42.进步栽捶 43.转身撇身捶 44.进步搬拦捶 45.右蹬脚 46.左打虎势47.右打虎势 48.回身右蹬脚 49.双峰贯耳 50.左蹬脚 51.转身右蹬脚 52.进步搬拦捶 53.如封似闭 54.十字手 55.抱虎归山 56.斜单鞭 57.右野马分鬃 58.左野马分鬃 59.右野马分鬃 60.揽雀尾 61.单鞭 62.玉女穿梭

63.揽雀尾 64.单鞭 65.左右云手(之一) 66.左右云手(之二) 67.左右云手(之三) 68.单鞭 69.下势 70.右金鸡独立 71.左金鸡独立 72.右倒撵猴 73.左倒撵猴 74.右倒撵猴 75.斜飞势 76.提手上势 77.白鹤晾翅 78.左搂膝拗步 79.海底针80.扇通臂 81.白蛇吐信 82.进步搬拦捶 83.上步揽雀尾 84.单鞭 85.左右云手(之一) 86.左右云手(之二) 87.左右云手(之三) 88.单鞭 89.高探马穿掌 90.十字腿 91.进步指裆捶 92.上步揽雀尾 93.单鞭 94.下势 95.上步七星 96.退步跨虎

传统杨氏108式太极拳拳谱

传统杨氏108式太极拳拳谱 第一段: 01、预备式 02、太极起势 03、左棚式 04、右揽雀尾 05、单鞭式 06、提手 07、上势 08、白鹤亮翅 09、左搂膝拗步10、手挥琵琶 11、左搂膝拗步 12、右搂膝拗步13、左搂膝拗步 14、手挥琵琶 15、左搂膝拗步16、进步搬拦捶 17、如封似闭 18、十字手 第二段: 19、抱虎归山 20、右揽雀尾 21、左棚式 22、肘底看捶 23、左右倒攆猴 24、斜飞式 25、提手 26、上势 27、白鹤亮翅28、左搂膝拗步 29、海底针 30、闪通背 31、转身撇身捶 32、进步搬拦捶 33、上步右揽雀尾34、单鞭式 35、左右云手 36、单鞭式

37、高探马 38、右分脚 39、左分脚 40、回身左蹬脚 41、左搂膝拗步 42、右搂膝拗步43、进步栽捶 44、翻身撇身捶 45、进步搬拦捶46、右蹬脚 47、左打虎式 48、右打虎式49、右蹬脚 50、双探掌 51、双风贯耳52、左蹬脚 53、转身右蹬脚 54、进步搬拦捶55、如封似闭 56、十字手 第四段: 57、抱虎归山 58、右揽雀尾 59、斜单鞭式60、右野马分鬃 61、左野马分鬃 62、右野马分鬃63、左棚式 64、上步右揽雀尾 65、单鞭式66、左玉女穿梭 67、右玉女穿梭 68、左玉女穿梭69、右玉女穿梭 70、左棚式 71、右揽雀尾72、单鞭式 73、左右云手 74、单鞭式

75、下势 76、左金鸡独立 77、右金鸡独立78、左右倒攆猴 79、斜飞式 80、提手 81、上势 82、白鹤亮翅 83、左搂膝拗步84、海底针 85、闪通背 86、转身撇身捶87、白蛇吐信 88、进步搬拦捶 89、上步右揽雀尾90、单鞭式 第六段: 91、左右云手 92、单鞭式 93、高探马 94、进步穿掌 95、转身单摆辗莲 96、上步指裆捶97、上步右揽雀尾 98、单鞭式 99、下势 100、上步七星 101、退步跨虎 102、转身双摆辗莲103、弯弓射虎 104、进步搬拦捶 105、如封似闭106、十字手 107、合太极 108收势

传统85式杨式太极拳套路分解动作详解

传统85式杨式太极拳套路分解动作详解

传统85式杨式太极拳套路分解动作详解, 第一式预备式:两足左右开立,距离同肩宽,脚尖皆朝前;身体自然直立;两臂自然下垂;眼向前平视。 要点:1、要求“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尾闾中正”、“含胸拔背”。在这几个主要要求下,放松全身,做到“立身中正安舒”,并贯串於整套动作之中。这几点要求,为太极拳所有动作的共同要点,锻炼时须刻刻记住,在後文的要点中不再一一重述,而仅提醒某一动作容易反其中某一要求。例如,揽雀尾中的挤式和按式,初学者往往身体容易前俯或後仰,因此就在要点中及时提出,而其他共同要点虽未提及,但仍然要注意。 2、两臂下垂,肩关节要放松;手指自然微屈。 3、精神要自然提起;心要静,不要有丝毫杂念。 4、预备势中的要点大都是整套动作的要点,所以该式是一切动作的基础,初学者尤当注意。 第二式起势 要点:1、在两臂未举之前,应仔细检查一下预备式是否合乎要求,然後开始做起势动作。这时,思想要领先,要集中在每个动作的动向上,也就是要做到《十三势行功心解》所要求的“先在心,後在身”。例如在做骸式两臂平举时,先要意识到怎样举,然後随着徐徐举起;即使是重复的或已成熟练的动作,也必须这样做,否则,内外动作容易散乱。 2、练习太极拳时,自起势至收势,每个动作都要求“沉肩坠肘”

(详见《太极拳十要》一文)。如该式两臂前举和两掌下按时,两肩不可耸起、紧张或用力,必须松开下沉。两臂前举时两肘不可挺直,须有微屈下坠之意。两肘下沉带动两掌下按时,“坠肘”固然很明显,即使在两掌已下按到两胯前时,仍然要求“坠肘”。在这点上,初学者往往较难理解,认为肘部既已垂在下面,终不能把肘“坠”於两掌的下面去。其实,在这种姿势上(後面动作中也有类似情况,如搂膝拗步中搂膝之手等),对“坠肘”应该这样来理解:就是两肘须微屈,使小臂向前微弯,这样,肘尖露出,与地面成垂直线,仍然可达到“坠肘”的要求;而如果两小臂也垂直,就失掉“坠肘”之意了。 3、要做到坐腕。所为坐腕,就是把掌根下沉,手指节微微上翘,但不可用力翘起,必须自然,这样才能把劲贯至掌根,手指也有所感觉。能坐腕,才能“形於手指”。 4、太极拳从起势到收势,所有前後动作之间必须连接,不可停断,要求速度均匀,绵绵不断,一气呵成。例如,该式两掌前举至高与肩平时即下落,其间不可有停顿现象,亦即每一动作到定点时,必须做到“似停非停”。 5、练习此拳套用掌时,五指要自然舒展,不可用力张开,也不可松懈、弯曲,掌心要微呈凹形。 第三式揽雀尾 一、左右绷式要点:1、身体左右转动时要以腰为轴,身体仍须正直,後面所有转体动作都必须这样做。 2、身、手、足等方面的动作都须柔缓,速度均匀。 3、身、手、足等方面的动作在文字叙述中虽有先後,但必须同时开始和同时完成,要做到协调一致。所以《十三势行功心解》中说:

杨式太极拳103式口诀分解

杨式太极拳103式口诀分解 一、预备式:面向正南:1重心右移,提起左腿向左侧迈步一肩宽;2左脚着地,身体站双脚中,两臂自然下垂,两手心朝内,眼视前方。 二、起势:转两臂使两掌心向后;起两臂肩宽肩平,沉肩坠肘按下两掌在腹前。 三、揽雀尾:左棚:1重心左移、打开右脚45度;2重心右移,屈膝下蹲抱起两掌,提起左脚向前方迈弓步步伐;3重心左移身体右转,棚起左臂,捋下右臂在腹前。右棚:1重心右移,扣回左脚45度;2重心左移,抬起右脚后跟,抱起两掌;3提起右腿迈弓步步伐;4重心右移棚起右臂,捋回左臂在胸前。捋:1腰带两臂转45度翻两掌,西北方向;2重心左移捋回两臂,腰前西南方向。挤:1转身左手搭在右臂手腕内大约一寸处;2重心右移挤出两臂。按:1左手从右手虎口分开两臂,肩宽肩平;2重心后移拉回两臂,在胸前坐起掌来;3重心右移按出两掌。 四、单鞭:1重心后移两手逐渐放平;2扩胸棚腕;3扣右脚135度东南方向;4重心右移左脚尖转,身体转向东北方向;5棚起右腕带左腕转向西南方向;6右手勾起吊勾手,左手坐起掌来;7提起左脚迈弓步步伐,转身坐起左掌,重心左移推出左掌。

五、提手上势:1重心右移,扣回左脚45度;2重心左移,右脚尖挨地,松开吊钩手棚起两臂;3提起右脚迈虚步步伐,脚后跟着地,合起两掌。正南方向。 六、白鹤晾翅:1翻两掌,捋下两臂在左跨旁;2提起右脚原地到脚,脚尖东南方向,抱起两掌;3重心右移,上下拉开两臂,同时左脚迈虚步步伐,脚尖挨地。 七、左搂膝拗步:1右手内旋肘向下垂;2右手向下滑弧在右侧坐掌,同时左手摆在右侧按下掌来;3提起左腿迈弓步步伐;4左弓步同时左手搂膝,右手推掌。 八、手挥琵琶:1重心前移,右脚上半步脚尖东南方向,右手腕略微下垂;2重心右移,压下右掌,挑起左掌,同时左脚放虚步步伐,脚后跟着地。 九、左搂膝拗步:1右手外旋滑弧在右侧做起掌来。左手内旋在右侧按掌;2提起左脚迈弓步步伐,左弓步同时左手搂膝,右手推掌。 十、右搂膝拗步:1重心后移,打开左脚45度,重心前移,左手在左侧坐起掌来,右手内旋在左侧按掌;2提起右腿迈右弓步步伐,〈3〉右弓步时右手搂膝左手推出掌去。 十一、左搂膝拗步:1重心左移打开右脚45度;2重心前移、右手在右侧坐掌、左手内旋摆在右侧按掌;3提起左腿迈左弓步步伐;4左弓步同时左手搂膝右手推掌。 十二、手挥琵琶:1重心前移,右脚上半步脚尖东南、右手弯

杨氏太极拳103式拳谱Word版带空白

杨氏太极拳103式拳谱 1.预备式 2.起势 3.搅雀尾 4.单鞭 5.提手上势 6.白鹤亮翅 7.左搂膝拗步 8.手挥琵琶 9.左搂膝拗步 10.右搂膝拗步 11.左搂膝拗步 12.手挥琵琶 13.左搂膝拗步 14.进步搬拦捶 15.如封似闭 16.十字手 17.抱虎归山 18.肘底捶 19.倒撵猴右式

20.倒撵猴左式 21.倒撵猴右式 22.斜飞势 23.提手上势 24.白鹤亮翅 25.左搂膝拗步 26.海底针 27.扇通背 28.转身撇身捶 29.进步搬拦捶 30.上步搅雀尾 31.单鞭 32.云手一 33.云手二 34.云手三 35.单鞭 36.高探马 37.右分脚 38.左分脚 39.转身左蹬脚 40.左搂膝拗步 41.右搂膝拗步

42.进步栽捶 43.转身撇身捶 44.进步搬拦捶 45.右蹬脚 46.左打虎势 47.右打虎势 48.转身右蹬脚 49.双峰贯耳 50.左蹬脚 51.转身右蹬脚 52.进步搬拦捶 53.如封似闭 54.十字手 55.抱虎归山 56.斜单鞭 57.野马分鬃右式 58.野马分鬃左式 59.野马分鬃右式 60.揽雀尾 61.单鞭 62.玉女穿梭(4个) 63.揽雀尾

64.单鞭 65.云手一 66.云手二 67.云手三 68.单鞭 69.下势 70.金鸡独立右式 71.金鸡独立左式 72.倒撵猴右式 73.倒撵猴左式 74.倒撵猴右式 75.斜飞势 76.提手上势. 77.白鹤亮翅 78.左搂膝拗步 79.海底针 80.扇通臂 81.转身白蛇吐信 82.进步搬拦捶 83.上步搅雀尾 84.单鞭 85.云手一

杨式太极拳115式拳谱

杨式太极拳115式拳谱 1预备式2起势3棚手上势4揽雀尾 (棚、履、挤、按) 5单鞭掌6提手上势 7白鹤亮翅 8右搂膝拗步掌9手挥琵琶势 10右搂膝拗步掌11左搂膝拗步掌 12右搂膝拗步掌 13手挥琵琶势 14右搂膝拗步掌15进步搬拦捶16如封似闭 17十字手 18豹虎归山 19斜揽雀尾(棚、履、挤、按) 20斜单鞭掌 21肘底捶22右倒撵猴 23左倒撵猴24右倒撵猴25斜飞势26提手上势27白鹤亮翅28右搂膝拗步掌 29海底针 30扇通臂 3l翻身撇身捶32卸步搬拦捶33上势34揽雀尾(棚、履、挤、按) 35单鞭掌 36右云手 37左云手38右云手(+左、右) 39单鞭掌 40高探马 41右分脚 42左分脚43转身左蹬脚44右搂膝拗步掌 45左搂膝拗步掌 46进步栽捶 47翻身撇身捶 48卸步搬拦捶 49右蹬脚 50左打虎势 51右打虎势52回身右蹬脚 53双峰贯耳 54披身左踢脚 55转身右蹬脚 56落步搬拦捶57如封似闭 58十字手 59豹虎归山 60斜揽雀尾(棚、履、挤、按) 61斜单鞭掌62右野马分鬃63左野马分鬃64右野马分鬃65棚手上势66揽雀尾(棚、履、挤、按) 67单鞭掌 68右玉女穿梭69左玉女穿梭70右玉女穿梭 71左玉女穿梭 72棚手上势 73揽雀尾(棚、履、挤、按) 74单鞭掌 75右云手 76左云手 77右云手(+左、右) 78单鞭掌 79抽身下势 80右金鸡独立81左金鸡独立 82右倒撵猴 83左倒撵猴 84右倒撵猴 85斜飞势 86提手上势 87白鹤亮翅 88右搂膝拗步掌 89海底针90扇通臂 9l翻身撇身掌92卸步搬拦捶 93上势 94揽雀尾(棚、履、挤、按) 95单鞭掌 96右云手 97左云手 98右云手(+左、右) 99单鞭掌 100高探马 101白蛇吐信102回身右蹬脚103左右搂膝指裆捶 104上势105揽雀尾(棚、履、挤、按) 106单鞭掌107抽身下势108上步七星捶109退步跨虎110转身摆莲脚 111弯弓射虎式 112卸步搬拦捶 113如封似闭 114十字手 115收势(合太极)

传统杨式太极拳八十五式动作详解

传统杨式太极拳八十五式动作详解(一) 第一式预备式 两足左右开立,平行分开,距离同肩宽,脚尖皆朝前;身体自然直立,不可前俯后仰;两臂自然下垂;眼向前平视。 《太极拳体用全书》要求:“立定时,头宜正直,意含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松腰胯,尤要精神内固,气沉丹田。” 要点 1.要求“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尾闾中正”、“含胸拔背”。在这几个主要要求下,放松全身,做到“立身中正安舒”,并贯串于整套动作之中。这几点要求,为太极拳所有动作的共同要点,锻炼时须刻刻记住,在后文的要点中不再一一重述,而仅提醒某一动作容易违反其中某一要求。例如,揽雀尾中的挤式和按式,初学者往往身体容易前俯或后仰,因此就在要点中及时提出,而其他共同要点虽未提及,但仍然要注意。 2.两臂下垂,肩关节要放松;手指自然微屈。(放松:就是全身关节要松开和消除不必要的肌肉紧张,使四肢自然伸长。感觉好象在举手投足之中,只用能使其运行开的力就行了,这点力一卸掉,手足就会自然落下来一样。) 3.精神要自然提起;心要静,不要有丝毫杂念。 4.预备式中的要点大都是整套动作的要点,所以该式是一切动作的基础,初学者尤当注意。 第二式起势 动作一:两臂徐徐向前平举至高与肩平,两掌相距同肩宽,掌心皆朝下。 动作二:两肘下沉,自然地带动两掌徐徐向下按至胯前,手指仍朝前,掌心仍朝下;眼向前平视。 要点 1.在两臂未举之前.应仔细检查一下预备式是否合乎要求,然后开始做起势动作。这时,思想要领先.要集中在每个动作的动向上,也就是要做到《十三势行功心解》所要求的“先在心,后在身”。例如在做该式两臂前平举时,先要意识到怎样举,然后随着徐徐举起;即使是重复的或已很熟练的动作,也必须这样做,否则,内外动作容易散乱。亦即意念引导动作。 2.练习太极拳时。自起势至收势,每个动作都要求“沉肩坠肘”(详见《太极拳十要》

杨式太极拳府内派老架108式套路拳谱

杨式太极拳府内派老架108式套路名称 1、无极式; 2、太极起式; 3、揽雀尾; 4、单鞭; 5、提手上势; 6、白鹤亮翅; 7、搂膝拗步; 8、手挥琵琶; 9、搂膝拗步; 10、手挥琵琶; 11、搬拦捶; 12、如封似闭; 13、豹虎推山; 14、十字手; 15、斜搂膝拗步; 16、搂膝拗步; 17、揽雀尾; 18、揉球式; 19、单鞭; 20、肘底看捶; 21、倒撵猴; 22、撑掌; 23、高探马; 24、斜飞式; 25、提手上势; 26、白鹤亮翅; 27、搂膝拗步; 28、海底针; 29、扇通背; 30、撇身捶; 31、进步搬拦捶; 32、风摆荷叶; 33、揽雀尾; 34、单鞭; 35、云手; 36、单鞭; 37、左右高探马; 38、右起脚; 39、左右高探马; 40、左起脚; 41、转身蹬脚; 42、搂膝拗步; 43、上步裹手栽捶;

44、撇身捶; 45、进步搬拦捶; 46、左右高探马; 47、二起脚; 48、右打虎; 49、双砸掏心捶; 50、左打虎; 51、中心脚; 52、双峰贯耳; 53、左右高探马; 54、十字腿; 55、退步搬拦捶; 56、如封似闭; 57、豹虎推山; 58、十字手; 59、斜搂膝拗步; 60、回身三掌; 61、揽雀尾; 62、揉球式; 63、斜单鞭; 64、野马分鬃; 65、玉女穿梭; 66、风摆荷叶; 67、揽雀尾; 68、单鞭; 69、云手; 70、单穿掌、单鞭; 71、展手燕形下势; 72、金鸡独立; 73、千斤坠; 74、倒撵猴; 75、撑掌; 76、高探马; 77、斜飞式; 78、提手上势; 79、白鹤亮翅; 80、搂膝拗步; 81、海底针; 82、扇通背: 83、撇身捶; 84、进步搬拦捶; 85、风摆荷叶; 86、揽雀尾; 87、单鞭;

杨式传统太极拳八十五式拳谱图文详解

杨式传统太极拳八十五式拳谱图文详解 2009-01-2717:47 杨式传统太极拳八十五式简介 杨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一个流派。这派太极拳是由河北永年人杨碌禅(1799-1872)及其子杨健侯(1839-1917)、其孙杨澄甫(1883-1936)等人在陈式老架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创编的。 杨式太极拳拳架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轻灵沉着兼而有之;练法上由松入柔,刚柔相济,形成独特的风格。 由于杨式太极拳姿势开展,平正朴实,练法简易,因此它深受广大群众热爱,开展得最为广泛。 杨式太极拳的拳架有高;中、低之分,初学者可根据不同年龄、性别、体力条件,以及不同的要求,采用高低不同的拳架适当调整运动量。因此,它既适于体力较好者用来增强体质,又适用于体弱者作为疗病和保健的手段。 杨式传统太极拳八十五式拳谱 第一式预备式第十五式抱虎归山 第二式起势第十六式肘底看捶 第三式揽雀尾第十七式左右倒撵猴 第四式单鞭第十八式斜飞式 第五式提手上势第十九式提手上势 第六式白鹤亮翅第二十式白鹤亮翅 第七式左搂膝拗步第二十一式左搂膝拗步 第八式手挥琵琶第二十二式’海底针 第九式左右搂膝拗步第二十三式扇通背 第十式手挥琵琶第二十四式撇身捶 第十一式左搂膝拗步第二十五式进步搬拦捶 第十二式进步搬拦捶第二十六式上步揽雀尾

第十三式如封似闭第二十七式单鞭 第十四式十字手第二十八式云手 第二十九式单鞭第五十六式单鞭 第三十式高探马第五十七式下势 第三十一式左右分脚第五十八式金鸡独立 第三十二式转身蹬脚第五十九式左右倒撵猴第三十三式左右搂膝拗步第六十式斜飞式 第三十四式进步栽捶第六十一式提手上势 第三十五式翻身撇身捶第六十二式白鹤亮翅,第三十六式进步搬拦捶第六十三式左搂膝拗步第三十七式右蹬脚第六十四式海底针 第三十八式左打虎式第六十五式扇通背 第三十九式右打虎式第六十六式转身白蛇吐信第四十式回身右蹬脚第六十七式搬拦捶 第四十一式双峰贯耳第六十八式揽雀尾 第四十二式左蹬脚第六十九式单鞭 第四十三式转身右蹬脚第七十式云手 第四十四式进步搬拦捶第七十一式单鞭 第四十五式如封似闭第七十二式高探马带穿掌第四十六式十字手第七十三式十字腿 第四十七式抱虎归山第七十四式进步指裆捶第四十八式斜单鞭第七十五式上步揽雀尾 第四十九式野马分鬃第七十六式单鞭 第五十式揽雀尾第七十七式下势

赵幼斌老师教授85式杨式太极拳要点讲述

赵幼斌老师教授85式杨式太极拳要点讲述赵幼斌老师在汉教授85式杨式太极拳学习笔记 一,预备式: 两手自然下垂,两脚成轨道步,脚心与肩平,两眼平视前方,全身放松,舌顶上鄂前齿与上鄂之间,口松,眼脸收,头有顶天之意。气沉丹田,要求:心静,体松。 二,起势: 两脚成轨道步,以尾闾内收,腰的命门后拉,臂松,腋空,带动推两手臂,主动向前,抬起与肩平,两手臂气往指尖。收时自然下落,用肘部带小臂,双手腕下按,下沉,收至两胯旁。收腹,跨微左转,眼看左,左手下采,两腿微屈,右手外翻,棚圆。即以胯跟带右脚跟外摆90 度,抬脚转跨,两手报球,左手护右手肘,脚跟落地,左脚跟内扣,重心在右,左手小臂棚圆,手腕略比肘高,,同时右手从左小臂斜向下削,注意外三合,马步 2 一 8 开,为左棚式,要求:挡圆,臂园。 三,揽雀尾: 收右脚,膝盖拧劲,两手抱球,跨往左移,重心在左腿,尾闾放松,出右脚,脚跟落地,重心在左。松右跨根,同时用左腿蹬直,松胯过劲往右腿,左手掌离右手腕部一拳宽,弓步,为右棚式,转腰右手伸向前方。命门后拉,右手肘压住对方的手臂,跨左转。前跨推后垮,跨摆正后,左手掌边按住右手的内关穴,两手同时用力外棚。双手平抹,然后双手往回直拉,用力回拉至胸肋旁,跨往左,转跨摆正,后胯推前跨,沉腕,同时双手竖掌外推,掌跟用力。弓步推掌。要求:手心,脚心,腰心,一边3个点,共6个点来回运动。 四、单鞭

平移左转,用胯跟带右脚跟碾脚,双手臂平行,两手相合,同肩高,同肩宽,画弧收到胸前,右手向右斜方伸出,手腕下沉,三指收紧,二指自然下垂,为吊手,后腿下沉,开胯出脚。脚后跟落地,左手棚开外旋,脚掌踏平翻掌,弓步推掌。右手腕往后撑,转身时开跨,后腿膝盖拧劲,后腿內侧有掤紧感,后跨推前跨,转腰推掌,尾锥前推,身形舒长,往前按。要求:外三合,肩沉、背圆,亮跨。前后有撑劲。 五、提手上势: 左脚內扣45度,马步,两手展开,掌心朝下,两手虎口相对。收右脚,身体略向前,右手五指伸前,掌心朝左,左手掌心朝右,正对右手肘窝,两手臂成夹状,含胸拔背,提手合力,左右合力,眼视右掌。右手向下,弧形抄至左手下,成抱球状。腰微右转,重心移往右腿,用肩靠,左手按住右手背,右手背为棚壮。要求:沉在左腿,劲往前走,命门后拉,劲点在掌跟,左右合。后为棚。 六、白鹤亮翅: 右腿下沉,右挤,右手从左手小臂(尺骨)处往旋转外翻,右腿下沉,出左脚轻提起,脚掌尖轻点地,腰往后退,右手上举,掌外翻至上额前。左手按掌大腿部,虎口朝前。要求:沉肩、臂圆、上下撑掌。 七、左搂膝拗步: 腰右转,右手经中路自然下垂,右掌至上往下弧形往后拉,眼随右手虎口斜向上,同时左手内翻,掌心朝下,收左脚,同时右腿下沉,出左脚,脚跟落地,松胯跟,后腿推前腿,右手折手收至肩耳旁,眼朝前,左手经左膝前搂至大腿旁,推时大臂不动,右手小臂镙旋向前,手掌跟发力,虎口对肩窝,定势要圆、要平、左手往后走,按掌,虎口朝前,肩与手合。要求:腰腿蹬,卷尾闾,整个身心保持推劲。 八、手挥琵琶:

传统杨氏太极拳103式

传统杨氏太极拳103式 01、预备式;02、起势;03、揽雀尾;04、单鞭;05、提手上式;06、白鹤亮翅;07、左搂膝拗步;08、手挥琵琶;09、左搂膝拗步;10、右搂膝拗步;11、左搂膝拗步;12、手挥琵琶;13、左搂膝拗步;14、进步搬拦捶;15、如封似闭;16、十字手;17、抱虎归山;18、肘底捶;19、倒撵猴右式;20、倒撵猴左式;21、倒撵猴右式;22、斜飞式;23、提手上式; 24、白鹤亮翅;25、左搂膝拗步;26、海底针;27、扇通臂;28、转身撇身捶;29、进步搬拦捶;30、上步揽雀尾;31、单鞭;32、云手一;33、云手二;34、云手三;35、单鞭;36、高探马;37、右分脚;38、左分脚;39、转身左蹬脚;40、左搂膝拗步;41、右搂膝拗步; 42、进步栽捶;43、转身撇身捶;44、进步搬拦捶;45、右蹬脚;46、左打虎式;47、右打虎式;48、转身右蹬脚;49、双风贯耳;50、左蹬脚;51、转身右蹬脚;52、进步搬拦捶; 53、如封似闭;54、十字手;55、抱虎归山;56、斜单鞭;57、野马分鬃右式;58、野马分鬃左式;59、野马分鬃右式;60、揽雀尾;61、单鞭;62、玉女穿梭(4个);63、揽雀尾; 64、单鞭;65、云手一;66、云手二;67、云手三;68、单鞭;69、下势;70、金鸡独立右式;71、金鸡独立左式;72、倒撵猴右式;73、倒撵猴左式;74、倒撵猴右式;75、斜飞式; 76、提手上式;77、白鹤亮翅;78、左搂膝拗步;79、海底针;80、扇通臂;81、转身白蛇吐信;82、进步搬拦捶;83、上步揽雀尾;84、单鞭85、云手一;86、云手二;87、云手三;88、单鞭;89、高探马穿掌;90、转身十字腿;91、进步指裆捶;92、上步揽雀尾;93、单鞭;94、下势;95、上步七星;96、退步跨虎;97、转身摆莲;98、弯弓射虎;99、进步搬拦捶;100、如封似闭;101、十字手;102、收势;103、还原 杨氏传统太极拳103式拳谱 第一式预备势“面向正南”要点:两脚分开直向前方与肩同宽,两臂自然下垂,手心向内,手指朝下,目视前方,全身放松。 第二式起势“定式时面向正南”要点:①两臂内旋翻动,使手背向前,仍置两胯旁,保持与肩同宽,由下向前往上徐徐提起至略与肩平,掌心向下,手指朝前。②两肘微屈,两腕微坐,徐徐由上而下放至两胯前,掌心向下,手指朝前。 第三式揽雀尾“定式时面向正西”左棚要点“定式时面向正西”①重心微向左移,以腰带动向右转体,与此同时右脚掌微离地面,向外撇出45度“右脚尖指向西南方向”,两臂微向里屈,掌心侧向下。②右腿向右脚尖方向屈膝下蹲,重心坐右腿。左腿自然弯曲,脚跟轻提变虚步。同时右臂由下向上往外向身前屈,右掌置胸腹之间,掌心向下。左臂微抬由下向里屈,逐渐翻臂使掌心侧向上,置于腹部前方,右臂在上,左臂在下,两臂成合状。③左腿向正前方伸出,先使脚跟着地,脚掌虚悬。④重心移向左腿,右腿向前蹬出,使左腿成弓步。同时左臂由下向上棚起,其臂略与肩平,掌心侧向内,手指略高于肘部。右臂由上向下置于右胯前,掌心向下。面向正西,两眼向前平视。第三式揽雀尾“定式时面向正西”右棚要点“定式时面向正西”①重心微向后,以腰带动左脚里扣45度。②仍以腰带动,由右向左转体至左侧45度,同时逐渐把重心移至左腿,使右腿转变为虚步,脚跟微离地面,右臂同时由右向左随腰转动,经过前方屈至左臂下方、腹部前方,掌心侧向上。左臂肘向下屈,臂向里合,置左侧45度处,掌心侧向下。左臂在上,右臂在下,两臂相合成合状。。③左腿坐实后,右腿向正前方蹬出,先使脚跟着地,脚掌虚悬,然后逐渐屈膝

杨氏太极拳40式拳谱精编版

杨氏太极拳40式拳谱 《一段》 1、起势 2、揽雀尾 3、单鞭 4、提手上势 5、白鹤亮翅 6、搂膝拗步 7、手挥琵琶 8、搬拦捶 9、入封似闭 《二段》 10、斜飞势 11、肘底捶 12、倒卷肘 13、左右穿梭 14、左右野马分鬃《三段》 15、云手 16、单鞭 17、高探马 18、右蹬脚 19、双峰掼耳20、左分脚 21、转身右蹬脚 22、海底针 23、闪通背《四段》 24、白蛇吐信 25、右拍脚 26、左右伏虎 27、右下势 28、金鸡独立 29、指挡捶 30、揽雀尾 31、单鞭 32、左下势 33、上步七星 34、退步跨虎 35、转身摆莲 36、弯弓射虎 37、搬拦捶 38、如封似闭 39、十字手 40、收势

一段 1、起势 2、右金刚捣碓 3、揽扎衣 4、右六封四闭 5、左单鞭 6、搬拦捶 7、护心捶 8、白鹤亮翅 9、斜行拗步 10、提收 11、前蹚 12、右掩手肱捶 13、披身捶 14、背折靠 15、青龙出水 16、斩手 17、翻花舞袖 18、海底翻花 19、左掩手肱捶20、左六封四闭 21、右单鞭 《二段》 22、右云手 23、左云手 24、高探马 25、右连珠炮 26、左连珠炮 27、闪通背 《三段》 28、指挡捶 29、白猿献果 30、双退手 31、中盘 32、前招 33、后招 34、右野分鬃 35、左野分鬃 36、摆莲跌叉 37、左右金鸡独立 《四段》 38、倒卷肱 39、退步压肘 40、擦脚 41、蹬一根 42、海底翻花 43、击地捶 44、翻身二起 45、双震脚 46、蹬脚 47、玉女穿梭 48、顺鸾肘 49、裹鞭炮 50、雀地龙 51、上步七星 52、退步跨虎 53、转身摆莲 54、当头炮 55、左金刚捣碓 56、收势

传统杨氏太极拳85式拳谱

传统杨氏太极拳85式拳谱 传统杨氏太极拳85式拳谱 1.预备势 2.起势 3.揽雀尾 4.单鞭 5.提手上势 6.白鹤亮翅 7.左搂膝拗步 8.手挥琵琶 9.左右搂膝拗步 10.手挥琵琶 11.左搂膝拗步 12进步搬拦捶 13.如封似闭 14.十字手 15.抱虎归山 16.肘底看捶 17.倒撵猴 18.斜飞式 19.提手上势 20.白鹤亮翅 21.左搂膝拗步 22.海底针 23.扇通背 24.翻身撇身捶 25.进步搬拦捶 26.上步揽雀尾 27.单鞭 28.云手 29.单鞭30.高探马 31.左右分脚 32.转身左蹬脚 33.左右搂膝拗步 34.进步栽捶 35.翻身撇身捶 36.进步搬拦捶 37右蹬脚 38.左打虎势 39.右打虎势 40.回身右蹬脚 41.双峰贯耳 42.左蹬脚 43.转身右蹬脚 44.进步搬拦捶 45.如封似闭 46.十字手 47.抱虎归山 48.斜单鞭 49.野马分鬃 50.揽雀尾 51.单鞭 52.玉女穿梭 53.揽雀尾54.单鞭 55.云手 56.单鞭 57.下势 58.金鸡独立 59左右倒撵猴 60.斜飞式 61.提手上势 62.白鹤亮翅 63.左搂膝拗步 64.海底针 65.扇通背 66.转身白蛇吐信 67.搬拦捶 68.揽雀尾 69.单鞭 70.云手 71单鞭 72.高探马带穿掌 73.十字腿 74.进步指裆捶 75.上步揽雀尾 76.单鞭 77.下势 78.上步七星 79.退步跨虎 80.转身摆莲

81.弯弓射虎 82.进步搬拦捶 83 .如封似闭 84.十字手 85.收势 太极拳的总体特点太极拳在技击上别具一格,特点鲜明。它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就虚,借力发力,主张一切从客观出发,随人则活,由己则滞。“彼未动,己先动”,“后发先至”,将对手引进,使其失重落空,或者分散转移对方力量,乘虚而入,全力还击。太极拳的这种技击原则,体现在推手训练和套路动作要领中,不仅可以训练人的反应能力、力量和速度等身体素质,而且在攻防格斗训练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太极拳技击法皆遵循阴阳之理,以“引化合发”为主要技击过程。技击中,由听劲感知对方来力大小及方向,“顺其势而改其路”,将来力引化掉,再借力发力。 太极拳的八种劲:掤(用于化解或合力发人),捋(用于借力向后引力),挤(对下盘的外掤劲),按(对上盘的外掤劲,或作反关节拿法),采(顺力合住对方来力,或作拿法),挒(以侧掤之劲破坏对方平衡),肘(以肘尖击人),靠(以肩膀前后寸劲击人).太极拳是一种技击术。其特点:“以柔克刚,以静待动,以圆化直,以小胜大,以弱胜强”。 全面性 太极拳是一项全面的系统工程,是一种具有汉族传统文化特色的综合性学科,它涉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与人体本身有关的问题,包括古典文学﹑物理学﹑养生学﹑医学﹑武学﹑生理学﹑心理学﹑运动生物力学等,体现东方文学的宇宙观﹑生命观﹑道德观﹑人生观﹑竞技观。

杨式太极拳103式拳谱

. '. 杨式太极拳103式拳谱 01、预备式;02、起势;03、揽雀尾;04、单鞭;05、提手上式;06、白鹤亮翅; 07、左搂膝拗步;08、手挥琵琶;09、左搂膝拗步;10、右搂膝拗步;11、左搂膝拗步;12、手挥琵琶;13、左搂膝拗步;14、进步搬拦捶;15、如封似闭;16、十字手;17、抱虎归山;18、肘底捶;19、倒撵猴右式;20、倒撵猴左式;21、倒撵猴右式;22、斜飞式;23、提手上式;24、白鹤亮翅;25、左搂膝拗步;26、海底针;27、扇通臂;28、转身撇身捶;29、进步搬拦捶;30、上步揽雀尾;31、单鞭; 32、云手一;33、云手二;34、云手三;35、单鞭;36、高探马;37、右分脚;38、左分脚;39、转身左蹬脚;40、左搂膝拗步;41、右搂膝拗步;42、进步栽捶;43、转身撇身捶;44、进步搬拦捶;45、右蹬脚;46、左打虎式;47、右打虎式;48、转身右蹬脚;49、双风贯耳;50、左蹬脚;51、转身右蹬脚;52、进步搬拦捶;53、如封似闭;54、十字手;55、抱虎归山;56、斜单鞭;57、野马分鬃右式;58、野马分鬃左式;59、野马分鬃右式;60、揽雀尾;61、单鞭;62、玉女穿梭(4个); 63、揽雀尾;64、单鞭;65、云手一;66、云手二;67、云手三;68、单鞭;69、下势;70、金鸡独立右式;71、金鸡独立左式;72、倒撵猴右式;73、倒撵猴左式; 74、倒撵猴右式;75、斜飞式;76、提手上式;77、白鹤亮翅;78、左搂膝拗步; 79、海底针;80、扇通臂;81、转身白蛇吐信;82、进步搬拦捶;83、上步揽雀尾; 84、单鞭;85、云手一;86、云手二;87、云手三;88、单鞭;89、高探马穿掌;90、转身十字腿;91、进步指裆捶;92、上步揽雀尾;93、单鞭;94、下势; 95、上步七星;96、退步跨虎;97、转身摆莲;98、弯弓射虎;99、进步搬拦捶;100、如封似闭;101、十字手;102、收势;103、还原

杨氏太极拳108式拳谱

杨氏太极拳108式拳谱 杨氏太极拳108式拳谱第一段 1、预备式 2、太极起势 3、揽雀尾 4、单鞭 5、提手上势 6、白鹤亮翅 7、左搂膝拗步 8、手挥琵琶 9、左搂膝拗步 10、右搂膝拗步 11、左搂膝拗步 12、手挥琵琶 13、左搂膝拗步 14、进步搬拦捶 15、如封似闭 16、十字手 第二段 17、抱虎归山 18、斜揽雀尾

19、肘底看捶 20、右倒撵猴 21、左倒撵猴 22、右倒撵猴 23、斜飞式 24、提手上式 25、白鹤亮翅 26、左搂膝拗步 27、海底针 28、扇通背 29、转身撇身捶 30、进步搬拦捶第三段 31、上步揽雀尾 32、单鞭 33、云手 34、云手 35、云手 36、单鞭 37、高探马 38、右分脚 39、左分脚 40、转身左蹬脚 41、左搂膝拗步

42、右搂膝拗步 43、进步栽捶 44、翻身撇身捶 45、进步搬拦捶 46、右蹬脚 47、左打虎式 48、右打虎式 49、回身右蹬脚 50、双风贯耳 51、左蹬脚 52、转身右蹬脚 53、进步搬拦捶 54、如封似闭 55、十字手 第四段 56、抱虎归山 57、斜揽雀尾 58、斜单鞭 59、右野马分鬃 60、左野马分鬃 61、右野马分鬃第五段 62、揽雀尾 63、单鞭

64、左玉女穿梭 65、右玉女穿梭 66、左玉女穿梭 67、右玉女穿梭第六段 68、揽雀尾 69、单鞭 70、云手 71、云手 72、云手 73、单鞭 74、下势 75、左金鸡独立 76、右金鸡独立 77、右倒撵猴 78、左倒撵猴 79、右倒撵猴 80、斜飞式 81、提手上势 82、白鹤亮翅 83、左搂膝拗步 84、海底针 85、扇通背 86、转身白蛇吐信

85式杨氏太极拳图解及各动作要领

八十五式杨式太极拳 杨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一个流派。这派太极拳是由河北永年人杨碌禅(1799-1872)及其子杨健侯(1839-1917)、其孙杨澄甫(1883-1936)等人在陈式老架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创编的。 杨式太极拳拳架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轻灵沉着兼而有之;练法上由松入柔,刚柔相济,形成独特的风格。 由于杨式太极拳姿势开展,平正朴实,练法简易,因此它深受广大群众热爱,开展得最为广泛。 杨式太极拳的拳架有高;中、低之分,初学者可根据不同年龄、性别、体力条件,以及不同的要求,采用高低不同的拳架适当调整运动量。因此,它既适于体力较好者用来增强体质,又适用于体弱者作为疗病和保健的手段。 杨式太极拳的特点 (1)虚灵顶劲(2)含胸拔背(3)松腰(4)分虚实(5)沉肩坠肘 (6)用意不用力(7)上下相随(8)内外结合(9)相连不断(10)动中求静 八十五式杨式太极拳拳谱 第一式预备式 第二式起势 第三式揽雀尾 第四式单鞭 第五式提手上势 第六式白鹤亮翅 第七式左搂膝拗步第八式手挥琵琶 第九式左右搂膝拗步第十式手挥琵琶第十一式左搂膝拗步第十二式进步搬拦捶第十三式如封似闭第十四式十字手 第十五式抱虎归山第十六式肘底看捶第十七式左右倒撵猴第十八式斜飞式 第十九式提手上势第二十式白鹤亮翅

第二十一式左搂膝拗步 第二十二式海底针 第二十三式扇通背 第二十四式撇身捶 第二十五式进步搬拦捶 第二十六式上步揽雀尾 第二十七式单鞭 第二十八式云手 第二十九式单鞭 第三十式高探马 第三十一式左右分脚 第三十二式转身蹬脚 第三十三式左右搂膝拗步第三十四式进步栽捶 第三十五式翻身撇身捶 第三十六式进步搬拦捶 第三十七式右蹬脚 第三十八式左打虎式 第三十九式右打虎式 第四十式回身右蹬脚 第四十一式双峰贯耳 第四十二式左蹬脚 第四十三式转身右蹬脚第四十四式进步搬拦捶 第四十五式如封似闭 第四十六式十字手 第四十七式抱虎归山 第四十八式斜单鞭第四十九式野马分鬃 第五十式揽雀尾 第五十—式单鞭 第五十二式玉女穿梭 第五十三式揽雀尾 第五十四式单鞭 第五十五式云手 第五十六式单鞭 第五十七式下势 第五十八式金鸡独立 第五十九式左右倒撵猴第六十式斜飞式 第六十一式提手上势 第六十二式白鹤亮翅 第六十三式左搂膝拗步第六十四式海底针 第六十五式扇通背 第六十六式转身白蛇吐信第六十七式搬拦捶 第六十八式揽雀尾 第六十九式单鞭 第七十式云手 第七十一式单鞭 第七十二式高探马带穿掌第七十三式十字腿 第七十四式进步指裆捶第七十五式上步揽雀尾第七十六式单鞭

传统杨氏太极拳103式

传统杨氏太极拳 103 式图文详解 口令 1.预备势27.扇通臂53.如封似闭79. 海底针 2.起势28.转身撇身捶54.十字手80. 扇通臂 3.揽雀尾29.进步搬拦捶55.抱虎归ft 81. 转身白蛇吐信 4.单鞭30.上步揽雀尾56.斜单鞭82. 进步搬拦捶 5.提手上势31.单鞭57.右野马分鬃83. 上步揽雀尾 6.白鹤晾翅32.左右云手(一)58.左野马分鬃84. 单鞭 7.左搂膝拗步33.左右云手(二)59.右野马分鬃85. 左右云手(一) 8.手挥琵琶34.左右云手(三)60.揽雀尾86. 左右云手(二) 9.左搂膝拗步35.单鞭61.单鞭87. 左右云手(三) 10.右搂膝拗步36.高探马62.玉女穿梭88. 单鞭 11.左搂膝拗步37.右分脚63.揽雀尾89. 高探马穿掌 12.手挥琵琶38.左分脚64. 单鞭90. 十字腿 13.左搂膝拗步39.转身左蹬脚65. 左右云手(一)91. 进步指裆捶 14.进步搬拦捶40.左搂膝拗步66. 左右云手(二)92. 上步揽雀尾 15.如封似闭41 右搂膝拗步67. 左右云手(三)93. 单鞭 16.十字手42.进步栽捶68. 单鞭94. 下势 17.抱虎归ft 43.转身撇身捶69. 下势95. 上步七星 18.肘底看捶44.进步搬拦捶70. 右金鸡独立96. 退步跨虎 19.右倒撵猴45.右蹬脚71. 左金鸡独立97. 转身摆莲 20 左倒撵猴46.左打虎式72. 右倒撵猴98. 弯弓射虎 21.右倒撵猴47.右打虎式73. 左倒撵猴99. 进步搬拦捶 22.斜飞式48.回身右蹬脚74. 右倒撵猴100. 如封似闭 23.提手上势49.双峰贯耳75. 斜飞势101. 十字手 24.白鹤晾翅50.左蹬脚76. 提手上势102. 收势 25.左搂膝拗步51.转身右蹬脚77. 白鹤晾翅103. 还原 26.海底针52.进步搬拦捶78. 左搂膝拗步 5

杨家秘传太极拳127式拳谱

第一段(第一至第十八招) 1. 預備式 2. 起勢 3. 右, 左採手 4. 左推手 5. 左單通臂 6. 插 手 7. 右, 左轉身掤手, 攬雀尾, 如封似閉 8. 右上步採 手 9. 左單鞭 10. 右, 左採肘靠 11. 右進步撲心掌 12. 退步左 白鶴亮翅 13. 左摟膝拗步 14. 左手揮琵琶 15. 右, 左轉身採 手, 摟膝拗步, 手揮琵琶 16. 右, 左轉身採手, 進步搬攔錘, 如封似閉 17. 十字手 18. 抱虎歸山 第二段(第十九至第六十二招) 19. 右, 左跨虎登山 20. 右, 左轉身三掌, 攬雀尾, 如封似閉 21. 右上步採手 22. 左單單鞭 23. 左, 右, 推山入海 24. 左, 右橫肘 25. 左, 右肘底錘 26. 左, 右, 倒攆猴. 27. 左右進步撩 臂撲心掌 28. 右推手 29. 右單通臂 30. 右肘靠, 左採肘靠 31. 右進步撲心掌 32. 退步左白鶴亮翅 33. 左摟膝拗步 34. 右 挑簾式 35. 右海底探針 36. 右青龍出水 37. 右轉身撇身錘 38. 右, 左轉身掤手, 攬雀尾, 如封似閉 39. 右上步採手 40. 左單鞭. 41. 第一趟雲手 42. 左單鞭 43. 進步右高探馬, 右推 手, 左採手下勢,右分腳 44. 退步左高探馬, 左推手, 右採手下勢,左分腳 45. 左轉身 蹬腿 46. 左摟膝拗步 47. 進步右, 左, 摟膝指襠錘 48. 轉身 下勢, 右扳手 49. 上步左扳手 50. 右肘底錘 51. 右蹬 腿 52. 回身右探馬 53. 下勢左打虎 54. 轉身右打虎 55. 捋手 右蹬腿 56. 右, 左, 雙風貫耳 57. 捋手轉身左蹬腿 58. 右轉 身伏虎勢 59. 進步陰陽腿 60. 右, 左, 掤連錘, 如封似閉 61. 十字手 62. 抱虎歸山(兩次) 第三段(第六十三至第一百二十七招) 63. 左, 右跨虎登山. 64. 左轉身三掌, 右掤手, 右攬雀尾, 右 如封似閉65. 左轉身三掌, 左攬雀尾, 左如封似閉 66. 右轉 身採手. 67. 左斜單鞭68. 右, 左, 右野馬分鬃. 69. 右迴身掌. 70. 左轉身掤手, 左攬雀尾, 左如封似閉71. 左迴身掌. 72. 右轉身掤手, 右攬雀尾, 右如封似閉. 73. 左轉身右斜單鞭 74. 右, 左玉女穿梭. 75. 右, 左掤手, 攬雀尾, 如封似閉. 76.

杨氏传统太极拳85式动作歌诀

杨氏传统太极拳85式动作歌诀 杨氏传统太极拳85式动作歌诀第1式:预备势混沌未开太极前,摄得真精顶内煎。 提神顶劲精神注,平腕坠肘势自然。 第2式:起势 沉气举手腕须平,黏缠双臂肩宜松。 按下松腹归元侯,吐尽浊气清气升。 第3式:揽雀尾 左掤势:初运鸿濛阴阳现,起落开合太极圈。 转身左掤出左步,右采横掤任自然。 右掤势:架御敌手需用掤,意欲黏回勿近胸。 最忌板滞与偏抗,活泼全在转腰功。 捋势:顺取肘腕捋勿空,不抗不匾见真功。 本有舍己从人意,原为引人从己行。 挤势:捋势变挤顺手缠,得机发劲莫迟延。 预防敌拳又钻来,变成双掌推向前。 按势:挤若落空变按柔,自是从人无他求。 伸腰攻步为助势,左按腕节右按肘。 揽雀尾总诀: 太极拳法妙无穷,掤捋挤按雀尾生。 掤势劲点在两臂,捋势劲点在掌中。

挤势劲点在小臂,按势劲点在腰攻。欲知此中玄妙处,勤练推手功乃成。第4式:单鞭 追魂钢鞭当胸甩,左像箭来右似弓。近得身来劲变挒,靠肘掤按任君行。第5式:提手上势 遇敌扑来胸前吼,左截右断掀彼肘。顺引合出挤肘靠,伸腰发力敌便走。第6式:白鹤亮翅 白鹤展翅立鸡群,左采右挒敌力分,敞开门户引敌进,开中寓合须用心。第7式、左搂膝拗步 起肩过胯膝外搂,肘外预防敌暗手。连环接打斜中找,掌按侧肋并肩头。第8式:手挥琵琶 双手如抱一琵琶,折肘剪腕用不差。里外圈儿由我划,左挒右采破擒拿。第12式:进步搬拦捶 太极五捶此为先,搬拦左右顾盼间。护中反打进步捶,化后即打非等闲。第13式:如封似闭 扬掌格肘十字封,化开合手闭含攻。推按顺防刹不住,哼哈之间腰腿功。第14式:十字手

扣脚即寓裆中击,转身掤开敌两臂。缠拿裹封开合手,相机变化莫迟疑。第15式:抱虎归山 十字手开采挒上,抱虎全凭力臂长。盼前顾后搂按打,趁势捋挤也难防。第16式:肘底看捶 左掤右粘护中打,捶居肘下叶底花。缠托折叠掌劈面,肘底相机破擒拿。第17式:左右倒撵猴 轻灵撤步似水流,引而后发倒卷肱。走化闪战扳挽劲,惊走猴王佛心留。第18式:斜飞势 右腕被捉本无妨,翻掌下沉即消殃。左采右挒抖然出,侧身腾出亦飞扬。第22式:海底针 倘逢敌手钳手腕,引敌进身坠千斤。左拿右压采挽劲,扑前跌后俯仰功。第23式:扇通臂 右臂滚提托架功,背连双臂劲贯通。噫嘘一口丹田气,劲点原在腰际冲。第24式:撇身捶 横截敌臂闪正中,左掌防头伸可攻。翻掌压带莫丢劲,掌推敌肘展无空。第28式:云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