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逍遥的庄子及其思想

浅谈逍遥的庄子及其思想

浅谈逍遥的庄子及其思想
浅谈逍遥的庄子及其思想

浅谈逍遥的庄子及其思想

庄子,名周,战国中期哲学家,字子休,宋国蒙邑人,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道家学说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为《庄子》,现存三十三篇,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

庄子的思想是起源于老子的,“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是他的主张。与孟子同一个时代的庄子,其文学成就一点也不低于孟子,在《庄子》中,他飘逸的文风,恢宏且华丽的笔法,都让人叹为观止,眼花缭乱。如果说要论想象力的话,庄子可以说胜过了千千万万的名家。《逍遥游》就是一篇十分典型的文章。《逍遥游》与《秋水》都是庄子的经典之作,从中可以看出庄子的编造力之强大,寓言故事在其中大量使用,比如井底之蛙,河伯的望洋兴叹等等,令读者心驰神往,意乱神迷,陶醉其中。

庄子的语言是十分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他在《逍遥游》中说道:“鹏之徙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由此可见一斑,极尽语言之修饰与华美,丰富而又形象。在秋水中也谈到了:“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这样来把“秋水时至”的盛况描绘的淋漓尽致。

众所周知,庄子的品性是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楚国请他去做丞相,他却宁愿想泥淖里的乌龟一样,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可见庄子渴望的是自由,信奉的是“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以至于梦到自己化为蝴蝶,都分不清自己到底是蝴蝶还是庄子本人了。这算是很严重的走火入魔了。而庄子的这种性格大概是一半天生,一半后天养成的。但凡人,十之八九还是希望建功立业,扬名立万的。古语说的好,“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大概这是庄子的真实写照吧!庄子原乃贵族,本是身世显贵,但在战国时期是贵族没落,士族兴起的时期,庄子无奈,只有归于平民生活,而后接触到了道家老子的思想:无为。这仿佛是找到了灵魂的归宿,心灵的寄托据,就如同干柴烈火般撩起了庄子那不羁的灵魂的火花。

从《庄子》中不难看出,庄子追求的是一种绝对的自由,“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的状态才是庄子想要的。“逍遥”二字就饱含了他的那一份殷切希冀。所以庄子的思想无处不渗透着一种“逍遥”精神,其文风也是飘逸洒脱,造语奇特,创造力和想象力无限。而《庄子》的思想也应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时处战国,战争频繁,庄子本身的生活也是极其贫苦的,这就说明《庄子》的思想其实并不绝对是超脱物外,也是依据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的。

庄子思想其实飘逸、逍遥,这直接影响了他的文风。试想一个思想丰富,天马行空的人,其行文也必然是洒脱自然。而且庄子的思想中还有一种元素,便是对权贵的藐视与不屑,于是在文章中便采用了大量的寓言故事,其中大有讽刺的意味。

庄子的思想虽然在今日看来是比较消极且虚幻的,并不太符合于世事,但其中也有可取之处。比如“彼其于世,未数数然”这一类修身养性,不争名夺利的思想,我们应该好好的学习,一个充满的功利心的人往往会活得很累,那么何不学学庄子,养好自己的心性,这样便会活的自在许多。所以《庄子》中多处看到庄子不束缚与名利的事件。

《庄子》的思想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便是庄子继承老子辨证思想中的相对性加以强调、夸大并绝对化,成为相对主义,最终陷入不可知论,走向了虚无主义。庄周梦蝶中也极度地表现了他的思想的绝对化,属于不可知论。有很多地方又表现了他的返璞归真的寓意。

《逍遥游》中云:“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

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这样的散文文风是很夸张而又华美的,让人看了难免会心潮澎湃,而他的言语又十分的新奇,带有一种排山倒海之势,这在《逍遥游》中的另一句“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也表现了他的散文风格是气势恢宏,铺排大气的。这样想象奇特,意境深远的散文,也当属庄子的专利了。

逍遥游中有一段: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这是表明了庄子思想中的淡泊名利,同时也兼具了讽刺意味,在庄子思想中,这样的人应该便是真君子了。而宋荣子犹然笑之的状况,体现了其行为细腻,注重人物的刻画描写,生动传神,人物便活了起来了。里面还提到了斥鷃,蜩,学鸠等鸟,认为自己飞翔的高度就算很遥远了,这未尝不是庄子的一种幽默而又辛辣的讽刺。庄子本身清高自洁,而又有自己的傲气,所以对权贵不屑,里面的斥鷃就如同那些上位者一般,自以为是,而庄子就像大鹏鸟一样,对此不屑一顾。

庄子散文还有个特色便是“游”。庄子用"游"来确定这种"至乐至美"的境界,如"以游无穷","游乎四海之外","游无何有之乡","游心于淡"等等。鹏徙于南冥,列子御风而行,都有一种超越了自我,超越了自我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具有飘渺神奇的美学品质。纯然的"游"的境界是超脱物欲与功利的,它不会滞于物,为物所累,为世所累,为名所累,庄子的思想便是这样,所以文章亦飘忽不定,及其游离,天马行空一般的想象。

因此,庄子的思想其实用“逍遥游”三个字都可很好的表现出来,渴望自由逍遥的生活,游与宇宙之间,所以散文中处处都有着一种飘逸的风格,这便是逍遥的庄子,如同蝴蝶般自在,鱼儿般出游从容的庄子。

庄子的逍遥境界

庄子的逍遥境界 人的本性应该是无羁无拌的,只有保持,释放了人的本性,顺其自然,才能真正的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庄子认为的最高境界。顺其自然,逍遥自在便是庄子的人生观。 一、庄子及其著作 中国历史上的思想的开放多是表现在战乱时期,在战乱中,统治者没有过多的功夫来禁锢思想,所以在中国历史上有这么几个思想大解放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新文化运动时期。 而庄子就是生活在中国历史上动乱的战国时期,他一辈子生活在一个战国纷争,战乱频繁的时代,而这个时代却是一个求贤若渴的时代,他却隐居不仕,终老天年。 但他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一生崇尚逍遥,主张无为,他是孤独的平民思想家,为我们留下了《庄子》,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 庄子的思想当然与他所处的地域文化也有联系,《庄子》可以说是最不带有经典意味的先秦著作,因为他的浪漫主义,他的寓言色彩很浓厚,它带给我们的是无边无际的奇异的想象与联想,这是与荆楚文化的“奇谲浪漫”分不开的,这是从文学的形式来说,而从内容上来说,《庄子》所体现的思想又是与中原文化分不开的,在《庄子》中所体现的道家的“无为”与中原文化的团结和谐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人们都知道魏晋时期的人们都是不拘俗套,桀骜不驯,放荡不羁的,文人雅士都有这样的风气,像阮籍,嵇康等,人们都认为他们狂人有狂语,殊不知,在战国时期的庄子已经是这样一个狂人了,他可以放弃时间的名利,逍遥于世间,那不狂么,他可以“鼓盆而歌”,那不狂么,在《逍遥游》中就将庄子的狂体现的淋漓尽致。 庄子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可以任逍遥。 二、何谓逍遥 “逍遥”一词最早见于《诗经》,表现的是某种轻松自在的状态。“逍遥”又四种解释,第一种是徜徉,缓慢行走的样子,这在《楚辞·九章·哀郢》:“去终古之所居兮,今逍遥而来东。”中的“逍遥”就是这个意思;第二种就是斟酌,玩味的意思,这在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既玅思六经,逍遥百氏。”就取其意;第三种意思是彷徨,徘徊不进,在《楚辞·离骚》:“欲远集而无所止兮,聊浮游以逍遥。”体现;而现在我们公认的意思便是出自《庄子·逍遥游》中的意思,“悠闲自得”、“安闲自在”之意。

庄子《逍遥游》原文及翻译

庄子《逍遥游》原文及翻译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而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於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时则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惠姑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搏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於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於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逍遥说

庄子逍遥说 伟大的学说,都有其普遍性与指导性。《庄子》“通天地之统,序万物之性”,是庄子思想哲学的精髓。当今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转型期,经济高速发展,但是人们的精神状态相对落后,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冲突,人的欲望与现实冲突,国民精神状态复杂矛盾。【1】抑郁、焦虑、自杀等病态心理正困扰些现代人类的生活。现代人的利益观、价值观上出现了偏颇,人们时常会感到内心无法平衡,精神的压力也越来越严重。人类茫然无措,渴望一种承受这些烦恼的生存智慧,让心灵解脱。而庄子"逍遥"的思想就是关于如何获得精神解脱的,强调的是精神上的绝对自由,这对于缓解现代人们的精神压力,保持我们平静心境,促进社会和谐有着重要价值。 何谓逍遥?逍遥给人以轻灵飘逸的感觉。顾桐柏云:逍者,销也;遥者,远也。销尽有为累,远见无为理,以斯而游,故曰逍遥。支道林云:物物而不物于物,故逍遥不我待;玄感不疾而速,故逍遥靡所不为。以斯而游天下,故曰逍遥游。穆夜云:逍遥者,盖是放狂自得之名也。自得内充,无时不适;忘怀应物,何往不通!以斯而游天下,故曰逍遥游。各家解释极尽轻松自在的状态,是不为欲所动,不为物所累,无牵无挂,无拘无束,不受任何条件限制的境界。 《庄子`盗跖》中言“势为天子而不以贵人骄人,富有天下而不以财戏人。”主要强调清心寡欲,居安思危,不为富贵、权势所累。 《庄子`齐物论》中言“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我们要长久的保持一颗平常心。 《庄子`德充符》中言“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我们不但要求同存异,还须化异为同,超越得失之心。 《庄子`人间世》中言“来世不可待,往事不可追。”告诫我们不浪费时间,把握现在,乐在其中。 “予恶乎知说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惑邪?”(《庄子》) 《庄子·逍遥游》强调的是一种极度自由的状态,歌颂了生命自我的超脱飞越。庄子对人的生死问题做了独到的思索。他的妻子去世时,他鼓盆而歌。他的行为使旁人觉得不可理喻,但他却有着自己的理解,他认为生者其实并不知道死者的世界,怎么就能肯定死者一定不如生者呢,也许死者脱离了肉体的束缚,反而获得了精神的自由,生者又何必为死者感到悲伤?看破红尘,无畏生死,岂不逍遥。 “民湿寝则腰宿疾死,鰌然乎哉?木处则惴慄怐懼,猴然乎哉?”(《庄子》) 物与我之间是不存在谁对谁错的。人长期住在潮湿的地方会得关节炎而死,但是泥鳅偏偏就喜欢潮湿的地方;风吹动树木摇晃时,人会担惊受怕,但是猴子却逍遥自在。其实物与我各有所是,各有所非,人对于任何事物的评价都是带有主观色彩的。物我皆存,无谓对错,岂不逍遥。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 庄子强调的也是个人与无限的宇宙契合无间。“道法自然”是道家美学的一个基本思想。人处于自然中,自然也是美的。天地的“大美”就是“道”。获得绝对的自由要通过体“道”的方式,而体“道”要靠“心斋”和“坐忘”使自己的心境清明澄澈,靠直觉在其中领悟和感受,最大限度地融合于自然,抛弃自己的诸如生死、功名、得失、贫富、毁誉等一切的物欲和意欲,即要抛弃一切实用功利性的考虑,抛弃社会观念和人文观念的束缚,物我两忘,达到“无功”、“无名”、“无己”的状态,最终成为“至人”、“神人”、“圣人”。庄子追求的自由是精神的超脱解放,他否定一切外在形式的束缚,以化解人生之忧。【2】天人合一,“无功”、“无名”、“无己”,岂不逍遥。 庄子“逍遥”的自由精神和超脱思想在社会利益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是调节人们混乱心理的一剂良药。“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3】这是何等的潇洒,何等的逍遥。而庄子告诉我们要达到这种逍遥境界,就要顺应自然、顺应人性,不强迫不做作——“无为而无所不为”,反对人与自我、人与本性的分离,反对人被外物所驱使、控制,迷失在社会之中和金钱、名利、灯红酒绿之中,主张不役于物,也不强求外物随自己的意志发展,对外物,抱者宽容、顺其自然的心态。它为生活在这个在市场经济

庄子的逍遥思想对大学生人生观的启示 论文

题目:庄子的逍遥思想对大学生人生观的启示 作者:师清媛 Zhuang zi's thought of free and unfettered on college students' outlook on life ABSTRACT Zhuangzi's thought of free is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Taoist thought, it advocates is a kind of easy and harmonious, transcendence and freedom , against people as "material ", despise the social climate of steep profits, and this has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for the form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outlook on life.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process of establish the outlook on life, are often affected by various factors and appear all sorts of deviation, is difficult to left the secular concept, also cannot according to their true willingness to make a correct choice. By learning Zhuangzi's thought of free and unfettered ,can help students treat money and ranks correctly, and help them to out of the rational understanding, in the setbacks and adversity remain positive and optimistic attitude, and in the realization of the value of life beyond the self. Based on the three aspects of the outlook on life is a life purpose, life attitude and life value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the system elaborated the zhuangzi’s free thought of the profound connotation, and reveals the "peripateticism" unique value in the outlook on life, in the scientific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outlook on life,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of zhuangzi's thought of free and unfettered on college students' outlook on life, and put forward some reasonable suggestions on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Zhuangzi free and unfettered college students outlook on life 1.引言 庄子,原名庄周,又称庄子或南华真人,是先秦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庄子的一生是平淡的一生,也是贫穷的一生,他用生命的大部分时间垂钓于溪边,行吟于泽畔。在争名夺利的芸芸众生中,庄子就如一位事不关己的局外人,自由自在地生活着,平平淡淡地存在着。然而,也正是这位整日以打草鞋为生的普通人,将他对宇宙的终极哲学思想、对人生悲剧的深刻体验以及对苦难世界的冷峻思考融合成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我们整个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庄子的逍遥思想建立在对人生清醒的认识和深刻的思考上,包括了他对精神自由的追求、他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以及他对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思考,是庄子人生观的重要内容。他的这些关于人生的思考,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仍然对我们当代人有很大的启示。大学生代表了我们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实力,是一股非常强

庄子的逍遥管理哲学

引言 庄子一直是有争议的人物,但他同时是将人的本性力量运用得淋漓尽致的大家,能将消极化为积极的力量。哲学也是一直被认为是“无用”的。然而哲学好比是酵母,需要找到适合它发酵的面粉,才能够发挥其功用,庄子的哲学也是如此。当近代西方的管理思想家在大谈赋权管理的时候,其实两千多年前中国的庄子早就以至人的姿势逍遥地阐释了赋权管理的真谛以及如何在真正意义上有效地实现赋权。本文拟提炼庄子《逍遥游》得管理思想精髓,从哲学的角度研究管理思想:从人本的角度看人,从人的自我实现的本质需要有效管理人的情绪资本,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赋权管理。 一、庄子的一卮水引出“逍遥管理”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庄子就是那个在妻子死了之后坐在地上“鼓盆而歌”的老头,这似乎有点不大近人情,不通世理,但却是洒脱超然的。 诚如钱穆所说:“庄周的心情,初看像悲观,其实是乐观的。初看像淡漠,其实是恳切的。初看像荒唐,其实是平实的。初看像恣纵,其实是单纯的。他只有这些话,像一只卮水里流水般,汩汩地尽日流。只为这卮子里的水盛得满,尽日汩汩地流也流不完。”[1](P11)然而,庄周的那一卮水,“几千年人喝着,太淡了,又像太冽了,总解不了渴。”[1](P11)庄子的那一卮水里蕴藏着人世间的大智慧,“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以管理学的视觉来看《庄子》:则其《逍遥游》就是管理大千世界的一枝独秀的奇葩,而从哲学的视觉来看管理思想,更鞭辟入里,如庖丁解牛,脉络清晰。 庄子的本性是“逍遥”的,而“卮言”是“逍遥”的诠释、著述风格。“卮言”就是酒话,“曼衍”就是泛无边际的,“以卮言曼衍之”,就是纵口而谈,纵意而谈。[2](P232)那么权且以庄子的一卮水里——《逍遥游》——掘取精华,从管理的角度来看企业如何有效地实现赋权管理,即逍遥管理。

庄子思想及名句赏析

庄子思想及名句赏析 庄子追求绝对的思想自由。庄子追求绝对自由。在其代表作《逍遥游》中,庄子认为,大鹏扶摇直上九万里,蜩与鸴鸠“决起而飞”,列子“御风而行”,都还是“有所待”,没有达到真正的绝对自由。只有做到“无己”、“无功”、“无名”,排除一切功利目的,“无所待”,方能“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所谓“以游无穷”,即逍遥无为于绝对自由的境界。不难看出,庄子企图超越客观条件的制约,追求绝对的思想自由,也是不可能达到的。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基本思想,创立了“相对主义”的学说。庄子认为,一切都是相对的。他说:“物无非彼,物无非是。”“彼出于是,是亦因彼。”“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等等。庄子创立这一“相对主义”学说,含有丰富的辩证思想,给人们观察自然和社会的许多现象提供了理论根据。事实证明,历史上和当今世界许多自然和社会问题,正是按照庄子的此种“相对主义”学说在演变着。不过,庄子否定认识真理的可能性,自然也是错误的。 庄子提出齐生死、等万物的妙论。庄子认为,世界上一切矛盾对立的双方,诸如生与死、贵与贱、荣与辱、成与毁、大与小、然与不然、可与不可,等等,皆无差别。所谓“万物一府,生死同状”,也是此意。事实上,世上的万事万物,都是有差别而不相同的。庄子的此种观点,从表面上看显然是奇谈怪论,但骨子里却表现了他超脱旷达的思想。 庄子提出要“法天贵真”、“复归于朴”,以“自然为宗”。庄子说“法天贵真,不拘于俗”,意思是说:遵守自然法则,珍视纯真本性,不受世俗的人为约束。他所谓“复归于朴”,意谓返归于原始的纯朴状态。庄子的这种以“自然为宗”的思想,并不能认为就是“崇尚自然”的美学思想。但它对后世“崇尚自然”的美学思想的形成,却具有直接的影响,而又与之不同。庄子以“自然为宗”的思想,其中蕴含有三层意思:一是含有恬淡无为,安时处顺的思想;二是含有反对认为约束,恢复纯真的自然本性的思想;三是含有向往“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和“混茫”世界的思想。这在《庄子》书中《骈拇》、《天地》、《天道》、《缮性》、《秋水》、《山林》、《渔父》、等篇,皆有明显的表现。 不相信生死由命,不迷信鬼神。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由于科学不够发达,有许多人相信天命和迷信鬼神。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信命和天命的。墨家的墨翟不相信“命运”,而却相信“天命”和迷信鬼神,因此,他主张“尊天”、“明鬼”。庄子不相信生死由命,不迷信鬼神。《庄子》书中所讲到的“天”和“命”,往往都是从哲学意义上的自然规律而言。他书中有时为了表达某种思想,也曾使用“鬼”、“神”二字,只不过是借用而已。庄子对人的生与死的问题,就有精辟的见解。他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能够通乎性命之情,看透人的生死规律,具有超脱旷达的精神。所以,明代徐文长说:“庄周轻生死,旷达古无比。”

庄子的道家思想

xx的道家思想 ——以逍遥游齐物论为例《史记》说: “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庄子和老子一样把“道”看作世界最高原理,认为道无所不覆,无所不载,自生自化,永恒存在,是世界的终极根源和主宰。他说: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太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大宗师》)他继承了老子“道”无形无象的思想,认为道是虚无的实体,他说: “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 也。”(《知北游》)因此,他认为不可能给“道”提出明确的规定。他说: “道不当名”,即使取名为道,也是“所假而行”。(《知北游》)在“道”和“物”的关系上,庄子思想也具有二重性。一方面他继承老子,认为万物产生于形体,形体产生于精神,个别精神产生于绝对精神——“道”。一方面他又发展了老子思想中即气以言道的合理内涵。认为道即气。他强调“道无所不在”,并用“周、遍、咸”三字形容。认为道作为世界的终极根据,不是存在于天地万物之外,而是一切事物的内在原因。 齐物论是庄子哲学的核心思想。它是一种齐彼此、齐是非、齐物我的相对主义理论。他改造了老子关于对立面互相转化的思想,把事物的运动、变化加以绝对化。他说: “道无终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一虚一满,不位乎其形。”(《齐物论》,下同)认为事物无时无刻不在变移,其形态绝不固定。由于过分强调绝对运动,否定相对静止,导致否定事物质的规定性。他提出“万物一齐”,为老子的“贵柔”“不争”提供新的理论依据。他认为,从“道”的观点看来,一切事物都是无差别的,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本来就没有确定不移的是非标准。他说: “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恑憰怪,道通为一。”认为小草茎与大屋柱、丑人与美人以及各种怪异乘戾的现象都是同一的。

庄子的逍遥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庄子的逍遥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摘要】庄子的逍遥思想是庄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他的人生哲学的主要特色和人生理想的最高境界。庄子逍遥游思想表达了他对人格独立的追求和对精神自由的向往,同时庄子的逍遥思想对我们现代人实现个体独立和自我超越、摆脱名利和营造万物和谐的逍遥境界都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庄子;逍遥思想;现实意义 庄子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博大精深, 尤以逍遥思想最为典型。他的“逍遥”是指闲放不拘、怡适自得,旨在倡导一种绝对自由的境界。虽然对于现代人来说,这种完全的逍遥思想并不是我们所应该追求的,但它更多的是给我们一种生命的启示,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它有益的 面使之转化为我们今天的正确的生活态度。 、庄子的逍遥思想的内容 庄子在《逍遥游》中通过自己奇特的想象,将人生理想 驰骋于辽阔的宇宙,用文字寄寓他对自由精神的无限向往。 庄子的逍遥是要达到彻底的解放而不受任何束缚,我们从三 个方面来理解他的思想,即追求个性自由、养成“三无”人 格以摆脱功名利禄和“逍遥”中的和谐。 (一)追求个性自由。有学者认为《庄子》的中心思想

可用一个词来概括,即“自由”种精神和心灵的自由。 庄子生活在战国时代,当时新旧秩序新旧观念急剧更替,人们对功 名利禄权势进行争夺,导致人世间无穷无尽的罪恶与痛苦,因此他 极力追求人格的独立,追求个性自由的发挥,庄子认为要达到逍遥的自由境界,就要做到心灵上的自由,并通过不断提高心灵上的修 养来真正实现这种自由,达到种修养至德的境界。正如《逍遥游》 中所描绘的一样,庄子希望自己能象鲲一样畅游于天地,转化为鹏 抟扶摇而上九万 里,不局限于眼前,追求更广阔的空间,追求个性自由发挥, 彰显生命的活力,从而实现和自我。 (二)养成“三无”人格,摆脱功名利禄。庄子在《逍 遥游》曾中提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无己 就是超越自我、物我两忘;“无功”就是不讲功名利禄,不 味的追求外物,不觉得自己为社会做了什么; “无名”就是忘记荣辱,褒贬由人。庄子认为真正的逍遥是“无所待” 的心灵 大自由,是顺应万物的本性,只有“无所待”才能达到“至人、神人、圣人”的逍遥自在的境界。庄子心目中最理想的是“圣人”,这种人不求功于君、不求名于世,有功名利禄的争夺,甚至忘记自 己的血肉之躯,既无烦恼也无牵挂。庄子以这种之高的思想教育人 们抛开名利诱惑,不被物质利益所迷惑摆脱物欲横流的社会对人们 的束缚,主张人要不断的自我完善,提高自身的心灵境界,培养人 与自然

庄子思想

庄子思想 首先我们来看看庄子说的逍遥是什么样的。其实就是他们道家所谓崇尚的理想境界。也可以说等同跟佛教求得解脱一样。所以庄子讲的是先达到逍遥的境界以后才可能有游的能力。综观古今,先贤大多是不被社会所理解的,因为社会中的大多数人习惯了随波逐流,不能达到较高的思想境界。我崇拜庄子——一个终生为民,不为世俗所欢迎而孤独的先哲。 庄子主张“无功,无名,无我”达到绝对的自由。这是人类野性释放的表现,是人类最温柔纯真的一面,是人类脆弱疲惫的时候。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无所顾忌——我想——这就是他所说的逍遥游了。 庄子不趋利,因为他主张顺应自然;庄子不做官,因为他不想失去自由案牍于劳形;庄子不写书,因为他觉得自己明白就已经足够。所以现在大家只在乎孔子的第N代孙子,而没有谁记得庄子的后代;所以现在敬一心要做大官的孔孟,而不敬主张人性自由的庄子;所以现在只有他的徒弟为他编的《庄子》而他自己却没留下什么所谓“著作”之类的东西。 现在的人,背负着太多太多的包袱——家庭,人生,梦想,打扮,气质,才气,金钱,工作,生丧——大概他们不累吧?庄子的母亲、老婆死了,他在街上敲锣打鼓,在现在的人看来是大不孝、不可思议,但是试想——人死不能复生,悲伤又有什么用?一个人的肉体诚然是不见了,但是庄子之所以认识她们,不是认识她们的实体,而是她们的精神!把对母亲和老婆的爱放在自己的心里,一直到老去,何必拘泥于礼仪、形式呢?庄子放浪于形骸之外,明智乎心灵之中——他,自由了! 我知道他不是神,人都有自己的缺点,在战国纷争的年代,随着诸侯的战争激化,他的笔锋也就走上了极端,偏激到了极至。是社会让庄子想改变他却不能,只有冷眼相看。他自知不能拿自己的秃笔与之叫阵,却终究不能释怀。表面看来他流露于笔锋之间的“荒唐”,“无赖”着实可笑,可是谁注意到他笔锋之后的一把辛酸的泪呢? 怎样学习这篇课文 第一步,了解庄子生活的时代背景。 关于庄子生活的时代,《史记》如此记载道:“庄子者,蒙人也,名周。……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可见庄子生活在梁惠王和齐宣王之际的战国中期,与孟子同时。在这个时代里,统治者纷纷追逐称霸诸侯之“大欲”,互相攻伐不已,此期,统治者为追逐其“大欲”,视百姓生命如草芥,乃致“率兽而食人”。当时士人,大多为个人私欲奔走诸侯王廷,苏秦所云“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即代表了当时大部分纵横策士追逐名利的心声。而这些士人在服务诸侯之际,往往陷入权力争斗中,鲜有完者。商鞅辅秦而遭车裂之祸,苏秦入齐而遭被刺之殃,皆为明证。可以说,庄子所处的这个时代,是一个纷乱无序的时代。这样的时代,可以激发一部分士人投机于诸侯之间、获取功名富贵的热情;也可以激起一部分士人关注天下苍生、探索稳定社会之途的勇气;亦可以滋生一部分士人愤世嫉俗、隐遁避世的悲观情绪。庄子就属于后面一部分士人中的一员。唯有弄清庄子所处的这种时代特征,我们才能够理解《逍遥游》这篇作品逍遥之外深藏的人生悲慨。 第二步,把握庄子本人的基本情况。 同样的时代,可以造就不同思想、不同观点的人,这就需要我们在解读庄子《逍遥游》时,除了解其所处时代的特征之外,还需把握庄子本人的生平与思想情况。根据《史记》记载,庄子“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可见他是一位继承老子学说的博学者。我们知道,愤世嫉俗、隐遁避世,是老子学说的主要特征。庄子在继承老子愤世嫉俗的精神方面则更进了一步。他曾在《胠篋》中愤怒指出:“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把批判的锋芒直指当时的统治者。正因冷眼看透了世道的昏乱,庄子把老子“无为”的政治学说引向了“无为”的人生哲学,进而更加关注个体生命的存在状态。面对当时上至诸侯、下至普通士人纷纷追逐个人私欲的现状,庄子提出要“齐物”,淡化世间万物的差异性,从而屏弃一切物欲,

庄子的逍遥游思想

何以逍遥游 林卉13级中英文秘20130100084 摘要:《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逍遥游思想是庄学的精华,它体现的是庄子追求精神自由的的最高境界。本文从传统的庄学观点出发,从实现“逍遥游”的前提与实现“逍遥游”的途径两方面谈对庄子的逍遥游思想的认识 关键词:小大之辩自由无己、无功、无名 “逍遥游,庄子之志也”1,对于“逍遥”二字,自古以来研究庄学的学者们对此二字释义者众多:支遁说“物物而不物于物,故逍然不我待;玄感不疾而速,故遥然靡所不为。以斯而游天下,故曰逍遥游”。郭庆藩引司马彪云:言逍遥无为者能游大道也。又有唐释湛然止观辅行传弘决引王瞀夜云:消摇者,调畅逸豫之意。夫至理内足,无时不适;止怀应物,何往不通。以斯而游天下,故曰消摇。虽然各家之言略有偏差,但是在将“逍遥”解释为心灵自得,向往自由的指向却基本一致。因此,逍遥游可以看作是庄子所向往的超脱乎心灵的“绝对自由”。 (一)小大之辩 “逍遥游”是心灵上的绝对自由,而如何才能达到“逍遥游”呢?在《逍遥游》中,“小大之辩”是庄子阐述的主要内容之一,理解“小大之辩”是实现逍遥游的前提。 庄子的《逍遥游》从鲲鹏写起:北海有鱼,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几千里。鲲化而为鹏,翼震旋风,直上九万里高空,徙于南海。 然而蝉和斑鸠却嘲讽它,“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又有斥鴳认为“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庄子认为,这就是“小大之辩”。 庄子所谓“小大之辩”,不仅指的是形体上的大小之别,更是心灵境界的差别。世间万物都存在“小大之辩”,正如不知晦朔的朝菌和不知春秋的蟪蛄、在楚南的冥灵与上古之大椿。朝生而暮死的小虫自然不懂“以五百岁为春”的大龟,大龟固然长寿,但也不能理解“以八千岁为春”的大椿。

庄子的主要思想

庄子的主要思想 在学过老师介绍的庄子的名句和他的一些经典的思想,以及搜索一些关于他的资料后。我了解到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庄子思想是从老子思想发展而来,他把老子的道发展成主观唯心主义,。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他对“道”的解释更加神秘,认为“道”是“先天地生”的“非物”,是精神性的东西,他把老子关于对立面转化的看法引向极端,认为无论大小、长短、贵贱、美丑、成毁等一切差别都不存在,基于这个观点,他认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夭折的幼儿),而彭祖(传说中最长寿的人)为夭。”这就混同了大小、寿夭的区别,否定事物的质的规定性,走向“不别同异”、“万物一齐”的相对主义。 庄子的名篇《齐物论》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它体现了庄子的朴素辩证法,他认为自然要比人好,提倡无用,认为大无用就是有用。庄子认为如果能做到“齐物”,那么他便能达到“逍遥”的境界。这是庄子哲学中另一个重要概念,这是个体精神解放的境界,即无矛盾地生存于世界之中。庄子并不否认矛盾,只是强调主观上对矛盾的摆脱。庄子用“无为”来解释这一术语,与老子不同,这里“无为”是指心灵不被外物所拖累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状态。这种状态,也被称为“无待”,意为没有相对的东西。这时,人们抛弃了功名利禄,“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这句被普遍认为《逍遥游》一篇主旨,同时也是《庄子》一书的主旨。这是一种心与“道”合一的境界。 作为没落阶级的代表,他竭力逃避现实,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达到“真人”境界。要成为“真人”,就要能够“坐忘”,即完全忘掉自己,在精神幻觉中消除形骸的我,在精神上和天地合一,与万物同体,完全解脱尘世间的利害、得失、毁誉、是非,精神上得到绝对自由,进入逍遥游的境界。老庄思想中的消极、颓废的一面,后来成为一切没落失意的阶级或集团寄托精神世界的武器。

庄子的哲学思想

庄子的哲学思想 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著名代表,是中国古代最卓越的思想家之一。他的哲学思想,内容深邃,形式独特,极其丰富多彩。"他的哲学用诗意盎然的散文写出,充满赏心悦目的 寓言,颂扬一种崇高的人生理想,与任何西方哲学不相上下。下面是本人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能够帮助到你们。 "游乎四海之外"-- 庄子哲学的人生观 中国哲学之中心部分是人生论,人生论之中心部分是人生理想论。庄子哲学被称为道家哲学,虽然从表面上看,完全是一种以"道"为核心的宇宙本体论,但实际上其哲学的突出特点是对人的个体精神亦即对理想人格的追求。这是庄子思想区别于其他任何一种思想体系的主要特征。庄子以其特有的诗意文笔向我们展示了他对美好理想的无限憧憬,肯定了个体人格的价值和独立,并通过对"道"的认识、体悟和追求,以其独特的思想内涵,把无限自由的人生作为其哲学探索的终极目标,《庄子》实质上是一部人生哲学的著作。 《逍遥游》是整部《庄子》的开卷第一篇,是庄子理想人格的集中体现,也是其整个哲学所要达到的最终的目的。所谓"逍遥",是指一种无为身外之物所累的精神境界,"逍遥游",即指超然物外而无所凭待,从而达到一种无往而不适的 无限自由的人生境界。在庄子的思想中,"逍遥游"式的理想境界是一无所待、宁静和谐的自由天地,是人与天地万物合一的情感体验,是人与大自然融合的宽阔情怀。"独与天地精神往 来而不敖倪于万物" 。庄子认为人生苦恼和不自由的原因是在于"有所待"和"有己"。所谓"有所待"是说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依赖于另外的事物和条件,这些事物和条件则成为对人的自由的

限制和束缚;所谓"有己"是指意识到"自我"即意识到自身和环 境的对立。"有己"的意识使人去区分和计较生死、美丑、荣辱、得失,从而引起人生的苦恼。庄子在《逍遥游》里生动地描绘了大鹏"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 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可谓形象及其高大雄伟,而 小小的斥鴳翱翔于蓬篙之间,大小之殊,何其遥远。但大鹏要高飞,不但要有"垂天之云"式的翅膀,还要靠大风,"且夫水 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所以 大鹏也是有所待的,还不能说达到了自由的境界。"列子御风 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算是自由的人了,但还 是有待于"风",还不是真正的自由。至于象"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的宋荣子,他"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因其尚有内外之分,也还未达到自由的极致。庄子认为真正 的自由是游于"无何有之乡"的"逍遥游"。"若夫乘天地之正, 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若能顺着自然的规律,摆脱现实的一 切束缚和限制,忘却功名,忘却自我,与"道"完全融为一体,返归自然,与宇宙同体,与永恒同在,就能遨游于无穷的领域,达到真正自由的境界。这正是庄子所追求的最高理想境界,也即"道"的自由境界。所以庄子笔下的神人不但"不食五谷,吸 风饮露",入水不湿,入火不热,而且能"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这位神人就是庄子理想人格的化身,他身上体 现的也正是"道"的超然物外、独立无待的精神。所以,庄子的理想人格最终又是根基于"道",并通过"道"来展开和论证的。 何谓"道"?"道"是老子第一个提出的哲学范畴,在他

浅谈逍遥的庄子及其思想

浅谈逍遥的庄子及其思想 庄子,名周,战国中期哲学家,字子休,宋国蒙邑人,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道家学说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为《庄子》,现存三十三篇,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 庄子的思想是起源于老子的,“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是他的主张。与孟子同一个时代的庄子,其文学成就一点也不低于孟子,在《庄子》中,他飘逸的文风,恢宏且华丽的笔法,都让人叹为观止,眼花缭乱。如果说要论想象力的话,庄子可以说胜过了千千万万的名家。《逍遥游》就是一篇十分典型的文章。《逍遥游》与《秋水》都是庄子的经典之作,从中可以看出庄子的编造力之强大,寓言故事在其中大量使用,比如井底之蛙,河伯的望洋兴叹等等,令读者心驰神往,意乱神迷,陶醉其中。 庄子的语言是十分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他在《逍遥游》中说道:“鹏之徙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由此可见一斑,极尽语言之修饰与华美,丰富而又形象。在秋水中也谈到了:“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这样来把“秋水时至”的盛况描绘的淋漓尽致。 众所周知,庄子的品性是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楚国请他去做丞相,他却宁愿想泥淖里的乌龟一样,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可见庄子渴望的是自由,信奉的是“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以至于梦到自己化为蝴蝶,都分不清自己到底是蝴蝶还是庄子本人了。这算是很严重的走火入魔了。而庄子的这种性格大概是一半天生,一半后天养成的。但凡人,十之八九还是希望建功立业,扬名立万的。古语说的好,“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大概这是庄子的真实写照吧!庄子原乃贵族,本是身世显贵,但在战国时期是贵族没落,士族兴起的时期,庄子无奈,只有归于平民生活,而后接触到了道家老子的思想:无为。这仿佛是找到了灵魂的归宿,心灵的寄托据,就如同干柴烈火般撩起了庄子那不羁的灵魂的火花。 从《庄子》中不难看出,庄子追求的是一种绝对的自由,“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的状态才是庄子想要的。“逍遥”二字就饱含了他的那一份殷切希冀。所以庄子的思想无处不渗透着一种“逍遥”精神,其文风也是飘逸洒脱,造语奇特,创造力和想象力无限。而《庄子》的思想也应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时处战国,战争频繁,庄子本身的生活也是极其贫苦的,这就说明《庄子》的思想其实并不绝对是超脱物外,也是依据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的。 庄子思想其实飘逸、逍遥,这直接影响了他的文风。试想一个思想丰富,天马行空的人,其行文也必然是洒脱自然。而且庄子的思想中还有一种元素,便是对权贵的藐视与不屑,于是在文章中便采用了大量的寓言故事,其中大有讽刺的意味。 庄子的思想虽然在今日看来是比较消极且虚幻的,并不太符合于世事,但其中也有可取之处。比如“彼其于世,未数数然”这一类修身养性,不争名夺利的思想,我们应该好好的学习,一个充满的功利心的人往往会活得很累,那么何不学学庄子,养好自己的心性,这样便会活的自在许多。所以《庄子》中多处看到庄子不束缚与名利的事件。 《庄子》的思想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便是庄子继承老子辨证思想中的相对性加以强调、夸大并绝对化,成为相对主义,最终陷入不可知论,走向了虚无主义。庄周梦蝶中也极度地表现了他的思想的绝对化,属于不可知论。有很多地方又表现了他的返璞归真的寓意。 《逍遥游》中云:“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

论庄子“逍遥人生观”

浅谈庄子“逍遥人生观” 胡宝月41410049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摘要 庄子“逍遥人生观”的理想人格具有超越世俗,超越物欲,超越自我的特点。庄子理想人格的超越精神,追求自由的精神。自我批判精神和社会批判精神,不仅熔铸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而且也成为现代国人“人格建构”的基本内在蕴涵。可以说,庄子高洁旷达的人生旨趣,与逍遥的人生理想,愤世嫉俗的生活态度,虽然不能代表庄子人生哲学的全部,但至少是其人生哲学的重要表现,庄子的逍遥人生观也具有重要的现代审美价值。 关键词逍遥人生理想人格人生旨趣人文蕴涵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人文思想和人生智慧,它是以人为中心,基于对人的生存意义,人格价值和人生境界的探询和追求,旨在说明人应当有什么样的精神境界,以及怎样才能达到这种精神境界。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极为鲜明和突出的重视人生并着落于人生的特点。 所谓“人文精神”指的是人对自身的关注,对人的生存的意义,价值的思考,对自身的尊严和权利的重视,对人生的终极关怀,实际上,人类一直为这一问题所困扰。一方面人类为自身的生存而奋斗,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以满足人类自身的需要;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忧由于追求财富的愿望无限膨胀而导致人生意义和价值的失落,从而使人之本性丧失。 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皆把人生和自由境界作为最高的审美追求。儒学文化认为人生境界的追求是由“天命”到“耳顺”,再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过程。道学文化则把“同于道”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和一种审美境界,同时又有对“无所待”而“逍遥游”的理想境界的向往,禅学文化则追求超越人生的烦恼,摆脱于功名利欲相干的利害计较,以达求绝对自由圆融的人生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学思想长期占统治地位,而道家的思想主张以“道”为体,“道法自然”,倡导“清净无为”,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儒学互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事实和人们的共识。同时,超越现实人生,追求人格自由的庄子思想中表现的尤为突出。而庄子的理想人格具有超越世俗,超越物欲,超越自我的特点。庄子理想人格的超越精神,追求自由的精神,自我批判精神和社会批判精神,不仅熔铸了中华民族的游戏品格,而且也成为现代国人“人格建构”的基本蕴涵。 一、庄子理想人格的负面局限 庄子理想人格的崇古意识是形成中华民族保守的主要要素。“缘督以历经”的行为准则与名哲保身导致了民族阴暗性格,而瞬时与宿命论却成为不思进取的思想渊源。 现代价值人格对于一个民族而言,表现为民族的性格;对于一个社会而言,表现为社会群体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的价值取向;对于个人而言,表现为人生追求和自由塑造。而社会作为个体的统一体,个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皆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精神面貌。 庄子的理想人格是一种扭曲,分裂的人格,其对中国古代社会人们性格的一向。塑造也是双重的。一方面,它以无所羁绊的思想和意志自由昭示着人们。引发人们对个体尊严和个人意志的向往和追求。像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李白高歌“安能推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不能不说是对庄子理想人格的会应,另一方面,由于这种人格太崇高了,没有实现这种理想人格的现实土壤,人们又不得不委顺现实,混迹于现实,这就大大降低了理想人格的崇高,还给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有人

《庄子·逍遥游》中的和谐思想

《庄子·逍遥游》中的和谐思想 篇一:论庄子逍遥游之思想 道家——庄子与《逍遥游》——以《逍遥游》中“游”为主论 指导老师:王华 学生:胡新明学号:201910414024 专业:产品设计 摘要:逍遥游一词出自《庄子》三十三篇之第一篇。其开篇语:“北冥有鱼,其名为鲲……”流传久远,妇孺皆知。《逍遥游》的想象奇特怪诞,洋溢着浪漫色彩,追求顺其自然无所依,最终获得无穷的自在自由。 关键词:道家,庄子,逍遥游,自由,绝对与相对。内容: 一:“逍遥”与“游”二词辨析。 《逍遥游》一篇乃《庄子》一书首篇。在其中心思想的说法上学界历来持有两种观点。一者认为:其表达了庄子要求超越时间和空间,摆脱客观和现实的影响和束缚,以实现绝对的精神自由。一者认为:逍遥游全篇阐述了庄子无为的思想精神。追本溯源产生两种不同主张的原因不过是个观点侧重点的不同。 就“逍遥”一词来说,《诗经》,《楚辞》,《礼记》,《史记》的用法很有参考价值,《庄子·让王》“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这一内证更有说服力。从此内证来看。《逍遥游》有:“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①陈玄因②书曰:“彷徨,纵任之名。逍

遥,自得之称;亦是异言一致,互其文而。”《大宗师》有:“茫然彷徨乎尘埃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③成玄英疏曰:“彷徨逍遥,皆自得逸豫之名也。”《天运》④一段话说:“古之至人,假道与仁,托宿与义,以逍遥之虚,食与荀简之田,立与不贷之圃。逍遥,无为也;荀简,易养也;不贷,无出也。古者谓之采真之游”成玄英疏曰:“只为逍遥累尽,故能无为恬淡。荀简,荀且素朴,自足而已,故易养也。”由此可见,“逍遥”与“无为”二者之间,有一定的因果关系。故字表明了这种关系。由逍遥一词结合全文乃至庄子全篇。自然而然其重点为“无为”了。i 而我的认为恰恰相反,来看“游”一词。首先,它是一个动词。它所表明的就不单单是如名词那般一个具体的实物。而是一种动作,一种状态。在《逍遥游》一书中,它更表现了一种精神境界,一种精神和思想上的翱翔。对无上大道的追求。而“逍遥”一词放在游的前面。①出自《庄子·逍遥游》作者:庄子 ②成玄英(608—?),字子实,唐初道士,杰出的道教学者,道教理论家。陕州(今河南陕县)人。唐成玄英曾隐居东海。贞观五年(公元631年),唐太宗召其至京师,加号“西华法师”。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年)中,被流放到郁州(今江苏连云港市云台山)。 ③出自《庄子·大宗师》道家崇尚无知无求,无知则无忧,无求则无失。所以这里芒然就是无忧无虑、逍遥自在的意思。 ④“天运”的内容跟《天地》、《天道》差不多,仍是主要讨论无为而治。所谓“天运”,即各种自然现象无心运

论《庄子·逍遥游》的主旨

论《庄子·逍遥游》的主旨 *导读:《庄子逍遥游》篇,旧是难处。关于逍遥游的含义问题,大鹏和小鸟谁自由、谁不自由 《庄子逍遥游》篇,旧是难处。关于逍遥游的含义问题,大鹏和小鸟谁自由、谁不自由的问题,圣人有待与无待的问题,无名、无功、无己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的问题等,学界众说纷纭,对于这些问题的不同解答,导致了对于《逍遥游》主旨的不同把握。本文通过对学界争论最多的三个方面进行辨析:逍遥、游释义;文章结构;无为思想的理解,认为《逍遥游》的主旨是表现理想的人生境界及达致这种境界的方式。 一、逍遥、游释义 关于逍遥一词,学界多从它今天的意义出发,理所当然地认为逍遥就是自由。如果要追究这种说法的源头,我们大致可以追溯到晋代向秀、郭象那里,他们将逍遥解释为自由自在。后人基本上承继这种说法,如唐释湛然《止观辅行转》弘决引王瞀夜说:消摇者,调畅逸豫之意。夫至理内足,无时不适;止怀应物,何

往不通。以斯而游天下,故曰消摇。(郭庆藩《庄子集释》卷一)今人陈鼓应《庄子今译今注》说:《逍遥游篇》,主旨是说一个人当透破功、名、利、禄、权、势、尊、位的束缚,而使精神活动臻于优游自在,无挂无碍的境地。刘笑敢也说:纯以精神言逍遥,是庄子所谓逍遥的独特之处,庄子之逍遥实有今日精神自由之含义。(《庄子哲学及其演变》) 张松辉先生在其《<逍遥游>的主旨是无为》一文中提出了异议①。通过考察逍遥一词在《诗经》、《左传》、《离骚》、《礼记》、《史记》等典籍中的用法,他指出:在这些文献中逍遥一词都是用来形容那些苦闷异常、无事可做的人。因此逍遥的意思应该是无所事事地走一走,类似今天讲的散步、闲走,并非描写自由自在、悠闲自得的样子。而《庄子》中逍遥一词的使用,正是取其无事、无为义,并非绝对自由的意思。他还从《庄子》一书中找到了一些内证: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逍遥游》),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大宗师》)等,而说明逍遥是用来形容无事无为的样子,因此,逍遥游就是讲无为以处世的原则。逍遥者,无为也;游者,处世也。 张松辉的意见一反陈说,令人耳目一新。但因其对所举例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