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庄子思想

庄子思想

庄子思想
庄子思想

庄子思想

首先我们来看看庄子说的逍遥是什么样的。其实就是他们道家所谓崇尚的理想境界。也可以说等同跟佛教求得解脱一样。所以庄子讲的是先达到逍遥的境界以后才可能有游的能力。综观古今,先贤大多是不被社会所理解的,因为社会中的大多数人习惯了随波逐流,不能达到较高的思想境界。我崇拜庄子——一个终生为民,不为世俗所欢迎而孤独的先哲。

庄子主张“无功,无名,无我”达到绝对的自由。这是人类野性释放的表现,是人类最温柔纯真的一面,是人类脆弱疲惫的时候。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无所顾忌——我想——这就是他所说的逍遥游了。

庄子不趋利,因为他主张顺应自然;庄子不做官,因为他不想失去自由案牍于劳形;庄子不写书,因为他觉得自己明白就已经足够。所以现在大家只在乎孔子的第N代孙子,而没有谁记得庄子的后代;所以现在敬一心要做大官的孔孟,而不敬主张人性自由的庄子;所以现在只有他的徒弟为他编的《庄子》而他自己却没留下什么所谓“著作”之类的东西。

现在的人,背负着太多太多的包袱——家庭,人生,梦想,打扮,气质,才气,金钱,工作,生丧——大概他们不累吧?庄子的母亲、老婆死了,他在街上敲锣打鼓,在现在的人看来是大不孝、不可思议,但是试想——人死不能复生,悲伤又有什么用?一个人的肉体诚然是不见了,但是庄子之所以认识她们,不是认识她们的实体,而是她们的精神!把对母亲和老婆的爱放在自己的心里,一直到老去,何必拘泥于礼仪、形式呢?庄子放浪于形骸之外,明智乎心灵之中——他,自由了!

我知道他不是神,人都有自己的缺点,在战国纷争的年代,随着诸侯的战争激化,他的笔锋也就走上了极端,偏激到了极至。是社会让庄子想改变他却不能,只有冷眼相看。他自知不能拿自己的秃笔与之叫阵,却终究不能释怀。表面看来他流露于笔锋之间的“荒唐”,“无赖”着实可笑,可是谁注意到他笔锋之后的一把辛酸的泪呢?

怎样学习这篇课文

第一步,了解庄子生活的时代背景。

关于庄子生活的时代,《史记》如此记载道:“庄子者,蒙人也,名周。……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可见庄子生活在梁惠王和齐宣王之际的战国中期,与孟子同时。在这个时代里,统治者纷纷追逐称霸诸侯之“大欲”,互相攻伐不已,此期,统治者为追逐其“大欲”,视百姓生命如草芥,乃致“率兽而食人”。当时士人,大多为个人私欲奔走诸侯王廷,苏秦所云“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即代表了当时大部分纵横策士追逐名利的心声。而这些士人在服务诸侯之际,往往陷入权力争斗中,鲜有完者。商鞅辅秦而遭车裂之祸,苏秦入齐而遭被刺之殃,皆为明证。可以说,庄子所处的这个时代,是一个纷乱无序的时代。这样的时代,可以激发一部分士人投机于诸侯之间、获取功名富贵的热情;也可以激起一部分士人关注天下苍生、探索稳定社会之途的勇气;亦可以滋生一部分士人愤世嫉俗、隐遁避世的悲观情绪。庄子就属于后面一部分士人中的一员。唯有弄清庄子所处的这种时代特征,我们才能够理解《逍遥游》这篇作品逍遥之外深藏的人生悲慨。

第二步,把握庄子本人的基本情况。

同样的时代,可以造就不同思想、不同观点的人,这就需要我们在解读庄子《逍遥游》时,除了解其所处时代的特征之外,还需把握庄子本人的生平与思想情况。根据《史记》记载,庄子“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可见他是一位继承老子学说的博学者。我们知道,愤世嫉俗、隐遁避世,是老子学说的主要特征。庄子在继承老子愤世嫉俗的精神方面则更进了一步。他曾在《胠篋》中愤怒指出:“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把批判的锋芒直指当时的统治者。正因冷眼看透了世道的昏乱,庄子把老子“无为”的政治学说引向了“无为”的人生哲学,进而更加关注个体生命的存在状态。面对当时上至诸侯、下至普通士人纷纷追逐个人私欲的现状,庄子提出要“齐物”,淡化世间万物的差异性,从而屏弃一切物欲,

寻求个体精神的绝对自由,达到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逍遥游境界,获得生命存在的真实意义。为了阐释他的这种“无为”、追求绝对精神自由的思想,庄子著书十余万言。然而,正如《史记》所说:“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已,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庄子虽博学,但因他的学说不能切合当时诸侯争雄的实际利益,所以一生未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只当过一阵儿管理蒙地漆园的小官吏。可以说,与老子一样,庄子也是一位无奈的避世者。他那“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庄子·人间世》)的话语,不知深藏着多少无奈,多少悲慨!也唯有把握庄子不遇时的生平遭际和他的思想特征,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庄子《逍遥游》的深蕴。

第三步,解读《逍遥游》的文本。

正如《史记》评庄子文章所说:“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逍遥游》文本主要由一则则寓言构成,令人初读难得其要领。因此,解读《逍遥游》,首先必须弄清其中寓言的涵义。

这篇作品中出现了两类寓言:一是自然事物之寓言,如鲲鹏之化,蜩与学鸠笑鹏,无何有乡之大樗等,皆属此类;一是人类社会之寓言,如宋荣子、列子有待,许由辞天下,藐姑射神人等,皆属此类。

在具体寓言的运用上,庄子先从自然界谈起,用形体巨大的鲲、鹏和形体藐小蜩、学鸠造成鲜明的空间对比;以生命短暂的朝菌、惠蛄和生命长寿的冥灵、大椿形成鲜明的时间对比,意在说明:自然万物虽有差别,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有待”。这种有待,决定了它们都无法达到“逍遥游”的境界。接着,就由自然界推及人类社会,举出宋荣子虽无视毁誉,列子虽免于行走之劳,但皆有待,未臻“逍遥游”境界。就在这样的由自然事物中推及人类社会的寓言运用的过程中,庄子自然展露出了他理解中的“逍遥游”的境界和能达到这一境界的几种人由此可见,弄清《逍遥游》中寓言的涵义。

其次,通过作品中的寓言理解作品的主要思想。

《逍遥游》通过鲲、鹏与蜩和学鸠的大、小对比,朝菌、惠蛄和冥灵、大椿以及世人与彭祖的小年和大年的对比,形象说明了自然、社会中无论大、小、大年、小年,只要“有待”,就不能做到“逍遥游”。这就自然托出了这篇作品的思想蕴涵,那就是:要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就必须“无待”。由文章中心句“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以及之后的寓言阐释,不难发现,庄子所讲的“无待”,有三层意思:一是不贪图权位(如许由辞天下);二是不为名利所困(如藐姑射山神人);三是全身远害(如无何有乡大樗)。这样“无待”的“逍遥游”境界,实质上是庄子理想中的人生境界,即:追求一种绝对的精神自由。这种企图超越尘世的人生理想,固然有消极避世的因素,但它显然是作者在对当时社会中人们追逐权位名利、往往陷入生命困境的冷静观察后提出的。因此,这篇作品在表面的逍遥之下,深藏着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深刻批判,以及对个体生命价值的肯定,值得我们重视。

再次,把握作品的艺术成就。

《逍遥游》的艺术成就,突出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其一,大量使用寓言,想象奇特。

其二,善于运用对比手法说明道理。文章中以鲲、鹏和蜩、学鸠,造成了大、小的鲜明空间对比;以朝菌、惠蛄和冥灵、大椿,形成长、短的鲜明时间对比。而这些在空间与时间上存在巨大差异性的事物,在作者看来都是“有待”的,并无本质。这就令人思索:什么才是“无待”,怎样才能做到“无待”?文章就在利用对比造成悬念之际,自然揭示出文章的主旨。这样的对比手法运用,无疑是很精彩的。

其三,在语言表达上,这篇作品的语言一方面如行云流水,充满诗义;一方面汪洋恣肆,充满智慧。《逍遥游》在思想上追求个体生命存在的绝对精神自由,在艺术上取得的突出成就,足以使它成为先秦散文中的一篇奇文。

庄子的自然政治思想观

庄子的自然政治思想观 庄子生活在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过渡的战国乱世,有感于社会秩序的混乱,其借《庄子》一书隐喻地提出他的自然政治观,继承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追念尧舜的原始大同社会,他的自然政治观还包括君王内治、社会公义和经济政策,独创性地建立起一套治国方针,也为后世的统治者提供了某些方面的理论来源和方法论的指导。 标签:庄子;自治;政治观 1.庄子的治国之道 庄子是老子之后的道家思想集大成者,其继承了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观念,体现在政治上就是明确否定现实的社会制度以及文化生活,向往远古的至德之世,在政治上主张不干涉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实行无为而治。庄子的观点认为政治不是干涉和强制,而是使得百姓各得本分,这样政治就能向前推进了。小国寡民,无为而治的上古社会,是庄子的理想社会。尧顺应天地之道治理国家,没有贪欲之心而天下富足,自然无为而万物自生自化,像渊水一样玄默无为而百姓安定。百姓则各行其是,安守本分,庄子曰:“天下非有公是也,而各行其是,天下皆尧也。” 庄子表面上是不谈政治的,却正得着政治的最高效用,最庞大、最复杂的莫过于宇宙,庄子讲的就是一套“天地位,万物育”的原理,既然可以用来治理宇宙,那么治理天下国家也就是很容易的了。“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使人的生命与宇宙同化,《老子》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天地万物究其起点,就是“道”?道可以理解为真理、智慧。那么,作为帝王,应该如何治理国家呢?在《应帝王》中,庄子提出“汝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也就是说,只要帝王的精神修养得到锻炼,达到“无己”“无功”“无名”之境,就可以达到天下大治了,这并不是真正的无为,而是一种顺乎天道的有为,强调帝王的内心修养。 2.实践中的庄子思想 从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来说,庄子的这一套政治理论无疑是落后的,它代表原始社会的图景,无法适应当世生产力的发展。 到了战国时期,铁质农器大量使用,私田大量开垦,地主阶级不断壮大,农民以一家一户为单位进行耕织作业,盐铁手工业也得到发展,人类从顺应自然进化到改造自然。但庄子的自然政治观还是有意义的,可以一定程度上对苛政暴行进行矫枉过正。柳宗元在《封建论》说:“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

庄子的道家思想

庄子的道家思想 ——以逍遥游齐物论为例《史记》说:“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庄子和老子一样把“道”看作世界最高原理,认为道无所不覆,无所不载,自生自化,永恒存在,是世界的终极根源和主宰。他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太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大宗师》)他继承了老子“道”无形无象的思想,认为道是虚无的实体,他说:“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北游》)因此,他认为不可能给“道”提出明确的规定。他说:“道不当名”,即使取名为道,也是“所假而行”。(《知北游》) 在“道”和“物”的关系上,庄子思想也具有二重性。一方面他继承老子,认为万物产生于形体,形体产生于精神,个别精神产生于绝对精神——“道”。一方面他又发展了老子思想中即气以言道的合理内涵。认为道即气。他强调“道无所不在”,并用“周、遍、咸”三字形容。认为道作为世界的终极根据,不是存在于天地万物之外,而是一切事物的内在原因。 齐物论是庄子哲学的核心思想。它是一种齐彼此、齐是非、齐物我的相对主义理论。他改造了老子关于对立面互相转化的思想,把事物的运动、变化加以绝对化。他说:“道无终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一虚一满,不位乎其形。”(《齐物论》,下同)认为事物无时无刻

不在变移,其形态绝不固定。由于过分强调绝对运动,否定相对静止,导致否定事物质的规定性。他提出“万物一齐”,为老子的“贵柔”“不争”提供新的理论依据。他认为,从“道”的观点看来,一切事物都是无差别的,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本来就没有确定不移的是非标准。他说:“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恑憰怪,道通为一。”认为小草茎与大屋柱、丑人与美人以及各种怪异乘戾的现象都是同一的。他反对“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认为人的名、言、概念总是把事物分割开来把握,根本无法表达“道”。由于“囿于物”,受条件限制,人们不可避免产生“成心”,即主观片面的认识。有了“成心”,便自以为是,以彼为非,于是就产生了是非之争。庄子认为:“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一切是非之争都是对道的割裂。而以“道”的观点来看,“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是非的区分是没有必要的。庄子的齐物论有见于运动的绝对性,却导致否定事物质的规定性;有见于知识的相对性,却导致否定是非标准,陷入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 “逍遥游”是庄子的人生理想,是庄子人生论的核心内容。逍遥游就是超脱万物、无所依赖、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在庄子看来,达到这种境界的最好方法就是“心斋”、“坐忘”,这两者体现了一种精神自由和天人合一的精神逍遥游。 庄子的逍遥游是指“无所待而游无穷”,对世俗之物无所依赖,与自然化而为一,不受任何束缚自由地游于世间。“逍遥”在庄子这里是指,人超越了世俗观念及其价值的限制而达到的最大的精神自由。“游”并不是指形体之游,更重要的是指精神之游,形体上的束

谈谈庄子的道家思想

谈谈庄子的道家思想 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中期哲学家,庄氏,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汉族,蒙(今安徽蒙城,又说河南商丘、山东东明)人。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庄子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代表作《庄子》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庄子》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无论是在思想史上,还是文学史上,都具有极重要的地位,它对后世的影响,无论是积极方面,或消极方面,也都十分深远广泛。《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从思想上或艺术上讲都是其代表作品,虽然仅此一篇难以穷尽庄子博大精深的思想,但从中亦可使我们窥见他思想的一个全貌。 与佛教相类似的,庄子认为人生有悲的一面。《齐物论》中有“一受其成形,不忘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庄子认为如果能做到“齐物”,那么他便能达到“逍遥”的境界。这是庄子哲学中另一个重要概念,这是个体精神解放的境界,即无矛盾地生存于世界之中。庄子并不否认矛盾,只是强调主观上对矛盾的摆脱。庄子用“无为”来解释这一术语,与老子不同,这里“无为”是指心灵不被外物所拖累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状态。这种状态,也被称为“无待”,意为没有相对的东西。这时,人们抛弃了功名利禄,“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这句被普遍认为《逍遥游》一篇主旨,同时也是《庄子》一书的主旨。这是一种心与“道”合一的境界。 庄子认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这些观点表现了他对功名利禄的鄙视和超脱,对不受时空限制的绝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他理想中的圣人,是吸风饮露、游于天地之正气,不受任何的羁绊,无所依于旁人,逍遥自由的人;他追求一种超凡脱俗,不为任何是非、好恶、喜怒、哀乐内伤其身,使人的自然天性能够自由发展的境界;他认为死是摆脱了世俗烦恼而“反其真”,在妻子死后“鼓盆而歌”。而在当今社会,多少人为了功名利禄苦苦追逐,多少年轻的生命因为承受不了社会给与的沉重的压力选择逃避甚至是选择离开这个不堪重负的社会……要是人们能够体会到庄子思想中的那份淡泊,那份超然,能够让自己有所感悟,虽不能有庄子之豁达但至少我们也能积极面对困难和压力。 无论是逍遥游中的无己还是齐物论中的丧我,它的根本都落在心上,几乎将我与心等价了。庄子在齐物论中思想就是“万物与我为一”,例如,故为为是举莛与楹,历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庄子认为这些看似不相关的事物他们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旧事物的消失即新事物的形成,同理新事物的诞生也就代表着旧事物的消失,世间万物无论美丑,大小都是没有区别的,到最后都归于大同。同时是非这些虚幻的概念也是如此,真理从来不曾有过界限,言论也没有过定数即“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爲是而有畛也”,只有当人们的主观因素掺杂其中时才有了各自对是非的判断,才有了界限。 在《齐物论》中庄子描绘了一个他理想中的世界,一个人民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人与人之间没有争斗,无欲无求,就像陶渊明的桃花源一样,看似美好却不可能存在的社会,庄子是想着实现它,但是陶渊明更加理性,他将其写作昙花一现,然后马上消失再也寻找不见,因为他知道这不可能出现,因此庄子是浪漫的,他喜欢幻想,也正是因为他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才为我们留下了如此丰厚的精神财富。

浅谈庄子的政治思想

浅谈庄子的政治思想 摘要:庄子是先秦时期的唯心主义大家,他的政治思想是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庄子主张统治者治世要使人恢复人之常性,实行无为而治,使社会回归到至善至美的自然当中,恢复混乱之前的正常状态。虽然其治世方案是消极的甚而有些颓废的逃避感觉,但对于我们现在的生活依然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当时的社会环境;理想的社会;政治本于常性;无为而治 庄子(前369 -前286年),姓庄,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一说今山东曹县)人,是战国时期一位著名的隐士,也是思想,哲学,文学的集大成者,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后世将其与老子并称为“老庄”。而从古至今,世人看庄子,总是在一个“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飘渺境地,深刻而又虚无,让人捉摸不透。 研究庄子哲学思想的人颇多,但是研究其政治思想的人并不算多。不过其实,他对政治的理解也是有其独到之处的,是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政治思想并不简简单单的就是世人所理解的“无为”二字,而是在他认清了政治为何物之后,才认定了政治不可为。 一、当时的社会环境 庄子所处的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的时代。以“礼”为根本制度的政治格局,在绵延了数百年之后,终于支撑不住走向崩溃的边缘,社会生活也随之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战国之前的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弑君三十六位,亡国五十二次,大小征战不计其数。其间既有诸民族之间的大争斗与大融混,又有中原诸侯之间的争战屠戮,骨肉相残。整个社会礼崩乐坏,民不聊生。”[1]所以后代史家说“春秋无义战”。就在这样的争斗兼并中,诸侯的数量越来越少,到了战国时代,主要只剩下七雄:东齐西秦,南楚北燕,中原韩赵魏。七雄虎视天下,其战争的规模之大、杀戮之酷,前所未有。在这二百四十八年中,大小战争二百二十二次。“争

庄子故事及思想

庄子和他的时代 (一)庄子其人 庄子(公元前约369一前约286年),姓庄,名周,可算是先秦的最大的道家。他的生平,我们知之甚少。只知道他是很小的蒙国(位于今山东省、河南省交界)人,曾作过“漆园吏”,在职不久就隐居起来,可是他的思想和著作当时就很出名。《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子函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1]庄子与孟子同时,是惠施的朋友。 庄周主要继承老子的“以道为体”的形上学,使道家走向精神逍遥之路。庄子的师承不清[2],一生主要过着隐居的生活。庄周的学术思想主要保存在《庄子》一书中。《汉书·艺文志》着录庄子五十二篇,现存的三十三篇是晋人郭象所编,计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内篇十庄子所作,外、杂篇是其后学所作。 (二)庄子的时代 任何人都不能完全的超越或者脱离自己的时代,庄子的时代恰逢“美好的”旧社会彻底瓦解,残酷的新制度已经来临的时代。就是说,保持着氏族传统的经济政治体制的早期宗法社会已经崩溃。物质文明在迅速发展,历史在大踏步的前进,生产、消费在大规模的扩大,文明所带来的罪恶和苦难从未曾有。人们日益被物所统治,被自己所造成的财富、贪欲所统治,他们已经成为巨大的异己的力量主宰支配着人们的身心。 于是庄子发出了最强烈的抗议。他要求不役于物,要求恢复到人的本性。这很可能是世界思想史上最早的反异化的呼声,它产生在文明的发轫期。今天为哲学史家批评的庄子的那些落后、反动、倒退的社会政治思想,其实质都在此处。对原始社会生活的极端美化并不能使社会历史随着这种理想而转移。从整体上说,历史并不回到过去,物质文明的进步的确付出了代价,但是这是发展的现实和不可阻挡的必然。庄子的意义,并不在于这种回到自然的非现实的空喊和正面主张,而在于他们揭露了阶级社会的黑暗,描述了现实的苦难,倾诉了人间的不平,展示了强者的卑劣。庄子在这种文明的批判中的独特之处,在于他第一次突出了个体的存在。他基本上是从人的个体的角度来执行这种批判的。关心的不是伦理、政治问题,而是个体存在的身心问题,才是庄子思想的实质。 像庄子那样,实际上是要求立即消灭私有制和一切文明以及“劳动本身”,过动物般的无知无识的生活,却是现实的不可能实现的,这是开历史的倒车。所谓的人的本性、独立、自由和所谓的人的真实存在只能是历史的具体的。自然性并不就是人的本性。动物性的个体自然存在也并不自由,动物性的自然生存并非人的自由理想。这一切庄子自然也知道,如何超脱苦难世界和越过生死大关这个问题,正由于并不可能在物质世界中现实的实现,于是最

庄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庄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实验学院 0936007班李镇明学号:6093320714 专业:理论与应用力学) 摘要:庄子的思想并不是像大多数人想象的那样只有虚无和消极避世。庄子的思想中有很大一部分对现实生活有着很大的意义。作为一个文学家,庄子对后世的审美观产生了重大影响;作为一个哲学家,庄子的理念中有很多的为人、处事的学问,对于我们做人做事和心态调节都有启示;作为一个思想家,庄子的思想具有朴素的唯物自然观和辩证法因素,他的自然本位的思想对当今时代的环保意识也有着非常广泛的影响。 关键词:庄子思想;意义;文学;处事;现实 正文:庄子的思想历来都有很多争议,大部分人认为庄子思想是避世的、消极的,不愿直面现实的。另一种立场是庄子是很强悍的思想,因为他表达的是一种态度而非方法,庄子思想是以避世的心态来入世。庄子把人的思维调整到一个极高的境界来审视宇宙万物和世界上的各种纷争,庄子的这种境界是超越空间和时间的,因而在现代社会中有广泛的影响。 1.对后世审美标准的影响 庄子的文学思想影响了后世审美观,对现代社会依然有着重要意义。 庄子说:“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认为“道”,即自然规律无处不在,提倡尊重道,追求“应之自然”的艺术本色美,不能以人的主观意志去任意违背。所以庄子的文学思想提倡自然美,本色美,他主张“无为”,反对人为的雕琢造作。他提出音乐应该如“天籁”、“天乐”,绘画应该如“解衣般礡”,文学应该“言不尽意”。人如果在精神上达到和“道”合一的境界,做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使“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那么可以说进入了逍遥之境界,而这也是文学创作追求的最高境界。 远眺古代,魏晋时期的两位重要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和钟嵘,就深受其影响,并把它贯穿在整个文学理论批评之中。钟嵘在《诗品》中品评一百二十多位诗人,其衡量优劣的标准亦在于是否符合自然之美。最初的源头就是庄子的思想。他坚决反对堆砌典故,“文章殆同书抄”的倾向,认为“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借由直寻”,明确提出“自然英旨”的审美原则。 时至近代,五四时期“性灵”文学倡导者林语堂也指出:“在文学上主张发挥个性,向来称之为性灵,性灵即个性也。大抵主张自抒胸臆,发挥己见,有真喜,有真恶,有奇嗜,有奇忌,悉数出之,即使瑕瑜并见,亦所不顾;即使为世俗所笑,亦所不顾;即使触犯先哲,亦所不顾。”在他看来,作文亦如做人,不能为世俗的条条框框所限定,听凭内心的自然之声,依托自我“性灵”,书写自然本真的情感。 而在当今,庄子的这种审美观依然对我们产生着影响。纵然人们追求个性鲜明,追求另类,追求独一无二,但大众的审美观依然受着庄子审美观的影响。最优美的音乐依然是那种褪去了浮华造作的纯真的音乐,最逼真的图画依然是那种最能展示自然美的图画,最富有感情的文字依然是那种最朴实无华但融入了真情实干的文字。庄子的思想,穿越时空,发挥着他对于现代社会的重要影响。

庄子的主要思想_庄子对后世的影响

庄子的主要思想_庄子对后世的影响 ​庄子,名周,字子休,东周战国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下面是为你搜集庄子的主要思想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庄子的哲学思想主体上继承了老子的体系,并在此之上增加了自己的观点理论。庄子认为“道”是宇宙中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自然规律就是对宇宙的本源阐述。在老子“人法自然”的基础上,庄子提出了天下万物是相互联系的,他认为“道”的自然规律是无边无界的,冥冥之中没有操纵万物的主宰,万物都是自生自养,在天地中自然演化。 庄子的处世思想主张淡然旷达,要从容的面对一切祸福哀乐,不为万物及自身的变化而欣喜悲伤。庄子认为人生在世要追求自由,因为他的自由精神所以庄子一生不追求做官,用功名利禄来束缚自己。庄子主张人之一生时间是有限的而对欲望的追求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欲望是很危险的。 政治思想上庄子不主张推崇古代的圣贤,他认为万物平等,不应该将人划分等级,出现君臣百姓的阶级之别。庄子还反对“人为”的追求,他主张清静无为,只要顺应自然的发展,自然就会出现至德之世。 庄子对后世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齐鸣,产生了诸子百家的

思想碰撞,如法学、儒学、墨学几大显学在政治历史舞台上的交锋争辩。这是一个东方文明思想激烈碰撞的时代,文人学者为了践行自己的理论主张游说列国,相继粉墨登场。 这是一个探索真理追求自我学说的年代,庄子处于此等思想上的大争之世,博读众家,建立自己独特的庄子学派理论。从思想核心和风格上,庄子有别于其他大家诸子,甚至和道学的开拓者老子也有显著不同。老子虽然也寻求道家的无为而治,但是在他的学说中也还有政治主张及目的,老子的学说也有为政治服务的色彩。庄子则是纯粹出世无为的思想学说,他是从自我出发来建立世界观,阐述社会和政治,是完全的形而上学理论。 庄子的思想哲学体系是抽象的本我论,他没有明确的政治主张和政治诉求,也不寻求统治者的采纳认同,庄子只是通过抽象的思辨来理解探索宇宙真理,而没有试图通过世俗的践行来验证自己的理论。庄子对于后世哲学文化的影响贡献在于他建立了抽象的哲学本我论。庄子最吸引后世瞩目的的是他的“逍遥处世”说。庄子追求的精神自由的思想境界是看淡人生名利之后的洒脱超然,就像是万物轮转我心不动始终如一。这是一种出尘超脱的人生境界。在中国历史上,庄子的抽象哲学本我论没有任何人能够吸收发展超越,庄子代表了中国最高水平的形而上学,后世无一人能够继承。

谈论庄子哲学思想

谈论庄子哲学思想 在先秦诸子中,庄子是一位个性鲜明、独具特色的思想家。他决然不与宋君合作的态度,他在妻子去世后“鼓盆而歌”异乎常人的举动,充分显示了他特立独行的性格和超越凡俗的精神境界。在他看来,不仅一般的生活是无聊的,即使南面为君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及各级官吏,其生活也是无聊的,对超越生死超越时空的自由精神境界的追求才是他的最高理想。在本文中,笔者试就庄子追求生命自由的哲学特质作粗浅分析。 一、追求生命自由的最基本的范畴 “道”是《庄子》中的基本概念,是追求生命自由的最基本的范畴。《庄子》基本继承了《老子》中“道”的思想,庄子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①老子的道重客观的意义,庄子的道从主体上升为一种宇宙的精神。庄子把道和人紧密结合,使道成为人生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庄子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宇宙万物运动的法则,“道”是无形相的,在时空上是无生灭的。“道”的特点,具有绝对性,创造性,永存性,普遍性,无为性。“道”的存在是无条件的,“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无为”形容道的幽隐寂静,“无形”形容道的超乎名相。道虽然幽隐寂静,却在作用上可取得信验(“有信”)所以具有绝对性;道具有创造性,“神鬼神地,生天生地”,在品位上与时秩上都先于天地鬼神,是产生万物的最后根源,也是一切存在的始源;道“自古以固存”,“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出上古而不为老”,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无限的,故具有永存性;“道”遍及六合四方,“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又具有普遍性;“道”还具有无为性,道无为而万物自化,“杀生者不死,彼为本末非本末,彼为积散非积散。生生者不生”②,万物常因特殊的际遇而兴起而消失,道运作万物而自身却永不消失。庄子详细地阐述“道”,向世人宣告自已体悟的宇宙观,这也正是他追求生命自由的逍游境界的思想基础,要达到生命的绝对自由,就必须深刻体悟“道”这个基本的范畴。 二、追求生命自由的理想手段 在庄子看来,人生最高的境界就是道的境界。如何扩大人的内在生命,便是庄子所关注的问题。人被生存的环境所蔽,为知见所囿,形成锁闭的心灵。庄子所关心的,不在于生理我的满足,不在于家庭我的实现,也不在于社会我的完成,而在于体现宇宙我的理想。“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便是宇宙我的体现。宇宙我的体现,有赖于超越精神的展现。超越的意义,在于扬弃与提升,扬弃俗世的价值,而提升到更高更辽阔的精神领域中。“不从事于务”,即扬弃利禄、名位,权势,毁誉之俗世活动。“游乎尘垢之外”、“游乎四海之外”、“出六极之外”,心灵活动超出于物质世界形相之拘限,冲破现实的藩篱而精神上达。真正的自由是“无待”的,它不依赖于任何条件。那么怎样才能做无待呢?那就是“心斋”与“坐忘”。“心斋”,庄子解释为“若一志,无听之于耳而听之于心,无听之于心而听之于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③。“虚”即虚无,指无执无为的心境而言。“心斋”作为方法,是一个“致虚”、“守静”的过程,亦即去执去为过程,其要旨是“一志”和“唯道集虚”。“一志”者,义为专一心灵,神不外驰,不为外物所动。这一过程同时是“唯道集虚”的过程。道之性为虚,冲虚自然。人要“体道”,心灵也要冲虚自然。这一虚静之心是需要不断地化欲,

庄子思想的当代启示

庄子思想的当代启示 一、道家的核心概念 庄子思想是一个很传统的东西,他和我们现代的思想不一定合拍。古代思想对现代生活有一个启发,但不是主导的。 道的概念,是关于世界的本源和世界的内在法则的意思。其实就是人类的一个设定。这是人类无法认识亦无法证明的东西。(举例:我以前读到过的新闻报道,是说一个德国的天文学家天天看天象,但是跳楼自杀了。因为他天天看天象的缘故,所以感觉人类自身是渺小的不可思议的。据我看书得知:在银河系中类似于太阳星系一般大的星系总共约有1千亿个。像银河系一样的星系有2千亿。两者相乘可得宇宙中大概有200万亿个太阳。地球的体积和太阳是无法比拟的。(一)道的三大特点: 我们应如何在宏大的世界中寻找到事物的本源。这是根本无法实现的东西,也是人类生活之外的东西。康德在他的实践理性批判学说中提到上帝的概念时指出:任何科学手段都不能证明上帝到底存在不存在。所以上帝是不能用逻辑去推定的。人类认识事物的方式其实一共三种,科学、逻辑和经验。上帝是三者之外的存在。上帝其实只是人类的必要设定。我们只能这样设定:万物必须归于一。若万物不统一,只是单独的毫不相干的存在,则世界将是一片碎片。就人类的思维来说,从多神教转到一神教,其实它是一个哲学问题。在一神教中很清晰的表达了“万物统一于一”的概念。它是一个哲学概念。在多神教中,神是一种经验的事物和表达。一神论是世界归于一元的设定。虽然一神论是如此的古老,但是它依然十分强大,仍然在人类生活中存在,即万物归源于一的思想。 A道的原初性特点 道德的概念和上帝的概念十分近似。道德概念是世界的本源和法则。老庄哲学仅仅是一个设定,它既不是发现也不是证明。道,是先于一切的,是一种原初性的存在。从第一种理论的角度讲,世界是没有开始的。如:宇宙大爆炸的理论和上帝创世的理论在本质上其实并不冲突。但宇宙大爆炸是有一个开始的。宇宙大爆炸的第一动力是来自于上帝的()。从第二种理论的角度讲,宇宙是没有开始的。它不能与神的理论相结合,所以是不能为教廷所承认的。所有具体的事物都有开始。这是人类的逻辑思维也最终无法解释的东西。人到最后不得不接受宇宙是有开始的这一理念。比如说,关于宇宙大爆炸起源于“元物质”。“元物质”的特点就是质量非常大但体积接近于无。这只是人类的一种描述方式。天文学家告诉我们的方法其实与神学非常相似。关于这个理论,霍金说:“时间是从宇宙大爆炸开始的。”所以在大爆炸之前这个问题是不存在的。上帝以前世界是什么,是没有答案的。 B道的独一无二的的特点 人类的很多伟大智慧其实很简单。所以世界的本源必然存在一个设定,必然存在一个原初的图设。道和上帝都只是建立世界图设原初的原点而已,也就是所谓的宇宙大爆炸的元物质。在描述世界产生的元物质时,世界所表现的特点就是“一”。上帝是开始,上帝也是一切;道是开始,道也是一切。我们可以从一个有趣的角度来阐述“一”内涵。如:人理解世界的方式的角度。每个人理解世界的方式是独一无二的,没有另外一个对等物的存在。简而言之,若人理解世界的方式有一个对等物的话,道就不能成为世界的唯一的本源了。比如神学中的最高

浅析庄子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浅析庄子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1)天人合一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 与儒家积极入世、努力尽自己的社会义务和社会责任不同,庄子追求的自由是精神的超脱解放,他否定一切外在形式的束缚,包括儒家仁义的束缚,以化解人生之忧。 2)“无以人灭天”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知北游》) 庄子认为,自然本身便是一种完美的状态,无需经过人化的过程。人与天地自然都是由气构成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而天与人是统一的。但是,由于人类社会建立了种种制度、规范,破坏了自然本性,造成了天与人的对立。 从当世的角度看: 庄子这种天人合一、尊重自然发展规律的思想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我们为了谋求经济的发展,不惜以牺牲自然为代价,最终导致不断地受到自然的惩罚,如今才意识到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殊不知早在几千年前智慧的前人就已经向我们提出了警告。 然而,在庄子的这一思想中,要恢复人性之自然,就必须破除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却是偏激的,不科学的。他认为原始社会是最接近自然的,也就是最高的社会境界,这其实是将自然状态理想化了,是违背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不能因为强调文明进步的负面意义就否定人类的文明,我们思考的应该是怎样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来发展人类文明。 从个人角度看: 唯我独尊,主张宽容,承认自己的生存、利益、价值、个性自由、人格尊严,必须以承认别人的生存、利益、价值、个性自由、人格尊严为先导。这些观念不正是我们如今讲求人文关怀、建立和平世界庄子的自由精神和超脱思想在社会利益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是调节人们压抑心理的一个绝好药方。它为生活在这个在市场经济催生下物欲横流的现实中的人们在社会之外找到了一个宁静的心灵港湾,建造了一个心情的绿色花园,使人们能有一块自由精神的乐土。这种精神的自由超脱也给人提供了一条消解生活压力苦闷,在逆境中保持平衡心理,获得平和心态的很好途径,让人们获得心灵的淡泊与宁静,增强了人们生活的信念和勇气,以完成对自我的超越。 从社会角度看: 《庄子·逍遥游》强调的是一种极度自由的状态, 他主张人与自然合一,反对人为物役,对生死名利具有豁达情怀,以超功利的自由境界为人生理想等,都对今天的人们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在他的著作中体现出的自由逍遥的精神风骨,敢于问天的求索精神,遵循规律

关于庄子的思想

关于庄子的思想 关于庄子,我了解的不是很多。只知道他是战国人,道家的创始人之一,与老子和称“庄周”,代表作是《庄子》,高中的时候学过他的一篇文章《逍遥游》,很深奥,当时老师就对我们说:等到你们老了的时候就多看看庄子的作品,对于死亡就会释然的。真的有那么神奇么?他的思想到底是怎样的,我查了查资料。 他和老子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皈依于老子的哲学。庄子曾作过漆园吏,生活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恃的精神自由。 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有封”,庄子主要认为自然的比人为的要好,提倡无用,认为大无用就是有用。就像“一棵难看的树被认为无用,有一个木匠要找一棵树作房梁,但这棵树太弯了,没法做房梁;第二个木匠找树做磨的握柄,要弯的,但这棵树太难看了,又没办法;第三个木匠要做车轱辘,但这棵树长得不行,从某方面讲是无用的。

但从庄子的角度看,无用就是有用,大无用就是大有作为,所以庄子提倡无用精神(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道”也是其哲学的基础和最高范畴,即关于世界起源和本质的观念,又是之人认识境界。主张“无为”,放弃一切妄为。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因此他否定一切事物的本质区别,极力否定现实,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他的思想就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当然他的著作就充分的体现了他无为的思想,怪不得老师说看完他的作品就能看透生死呢。

老子和庄子政治思想异同

老子和庄子政治思想异同 [论文摘要] 在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史上,道家在先秦各学派中扮演重要角色。道家思想以其对宇宙、社会和人生的独特领悟,在中国传统哲学史上独树一帜,并在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形成进程中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老子是先秦道家思想的奠基人,庄子则是老子之后道家思想的又一重要集大成者,两人作为道家这一先秦重要思想派系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中必然存在着一脉相承的道家观念的精髓,同时,由于老庄生活年代、人生际遇等等个人生平经历上的种种不同,他们的思想主张必然也存在差异之处。 [关键词] 道家政治思想老子庄子 道家是中国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传说中,轩辕黄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先秦道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正如钱穆先生所言“此两人,可谓是中国道家思想之鼻祖,亦为中国道家思想所宗主。后起道家著述,其思想体系,再不能越出庄老两书之范围,亦不能超过庄老两书之境界。”充分的肯定了老庄在道家思想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一、老子的政治思想概述 (一)小国寡民 老子对他理想中的社会描述道:“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徒。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基于这样的认识,老子否认人类社会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积累起来的一切文明成果。在老子的思想学说中,人类群体生活所必须的伦理道德、礼仪制度都是没有意义的。“小国寡民”是老子经过感悟、体验和总结而升华出的一种具有浓厚道德色彩的乌托邦。 (二)无为而治 在政治方式上,老子的主张是无为而治。在老子看来,无为是最高境界,他说:“为学日益,为益日损。损只又损,以至与无为。无为则无不为。”在老子看来,“道”是人类社会最理想的状态,而无为正是达到道的境界的最直接的途径。无为政治也是最符合道的原则的政治. 由上所述,其“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也是被后世统治者采纳,在汉初达到鼎盛时期,“文景之治”的盛况与其实行的“与民休息,无为而治”是分不开的。而《道德经》和老子道家思想对中国思想的影响和发展作用是巨大的,以至于形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儒道互补。 二、庄子的政治思想概述 庄子在政治思想上,继承并且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在人类生存方式上主张返朴归真,在个性上主张逍遥,本性自足,在存在论上主张万物一体。 (一)逍遥游——政治自由 游世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庄子思想的核心,而《逍遥游》可以说是《庄子》的总论。逍遥者,象征无所拘碍之自得自由的状态。 他认为民靠其常性生活,而不受外表的干涉,就是过上了很自由的生活,也就是逍遥游。他在《马蹄篇》中说:“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一而不党,命曰天放。”“天放”,是自然而放任的意思,亦即是极端自由的意思。他认为人民一切的不幸,是来自政治的干涉。他在谈到政治时,攻击仁义的不足,一方面认为仁义不是人之本性;另一方面,认为就算是最好的干涉也不如不干涉。 游世思想的核心意识是“不认真”或者叫做“放弃认真”。不认真的看待现实社会的一切,以此把个人从社会生活的黑暗压力中解救出来。

浅析庄子的美学思想

浅析庄子的美学思想 摘要:庄子的美学思想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以自然之美、虚静之美、自由之美等多重美学思想的内涵,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人格塑造以及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旨在通过对庄子美学思想内涵及特性的分析,凸现庄子的美学人生,丰富人们的审美观,使人性更纯洁、人格更完美。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师承老子,以“道”的自然无为的特征作为他人生审美境界的最高理想。他以冷峻和超越的审美目光透视了人生的历程,其追求的人生是自由的人生,也是审美的人生。生命的自由与审美的超越在他那里是和谐统一、不可分割的。其所论所述对中国古典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庄子美学思想的内涵 庄子美学思想的内涵及其丰富,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自然之美 “道”既是庄子哲学的灵魂,也是其美学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属。庄子认为“道”的根本特征就是自然无为,《在宥》篇曰:“无为而尊者,天道也。”《田方子》曰:“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天地日月的自高、自厚、自明是道的自然无为本质的体现。因此以自然为美,他把天地万物的自然本性视为最高最纯的美。《知北游》中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庄子认为天地本身所具有的美即自然之美才是真正的美。世间一切方圆曲直,皆为自然天成,未经雕凿的自然之美是美的极致,《刻意》曰:“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可见庄子论美,力主自然,追求本真。” 庄子以自然为美,因此他从根本上肯定了美与真的一致性。《渔父》中说:“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泥。”“真”是一种与世俗之伪相对立的自然而然的天生本性,是人与天、物与我达成和谐关系的关键所在。在《应帝王》中记载了这样一个寓言:“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此寓言的真实含义在于“真”是浑沌的精神实质和本源,而儵与忽为浑沌凿七窍的行为破坏了浑沌的本来面目,失去了真也就失去了生命,最终导致了浑沌的死亡。所以庄子在《秋水》篇中说:“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民”,以人灭天的做法会使自然丧失其本性,而毫无美可言。正如庄子在《天应篇》中的所讲述的“丑女效颦”的故事,西施病心蹙眉被视为美,而丑女仿效西施病心蹙眉却被邻里视为丑。以庄子的审美尺度,西施之美本自然,病心蹙眉也出于自然,故美得有理;丑女之丑本为天生,也可以成为审美的对象,如《德充符》篇中的哀骀它一样,但丑女因为“彼知宾美而不知宾之所以美”而忸怩作态、弄巧争美,不但不美,由于掩盖了自然面貌,反增其丑。可见庄子美学思想内涵的核心就是自然之美和本真之美。 (二)虚静之美 “虚静”是庄子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庄子看来,这是作为生命底蕴的气的一种本原状态。每当庄子谈到“至人”、“圣人”、“神人”这些理想人格时,总在突出他们的特征:不待于物,不害于物。“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这是庄子在《齐物论》里讲至人神妙之处时的描述。在这种状态中,一个神全形具的至人,虽涉及到世界万物的变化,对于利害、生死却能超然物外,虚怀若谷。在自然中,虚意味着无,在精神上,便是一种“心斋”。在《人间世》中,叙述了颜回向孔子请教心斋的故事,孔子说:“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这里,庄子乃是借孔子之口,将人对世界的反映的最高境界视为以气合气,这种境界便是虚,便是心斋,而它的特征乃在于

庄子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浅谈庄子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摘要:穿越历史的滚滚烟尘,驻足于风起云涌的战国时代:战火四起,诸侯并立,英雄辈出,思想繁荣。既有积极入仕的文人幕僚,亦有隐居山林的高洁之士。庄子于乱世之中,布衣着身,形容枯槁,却乐天安命,沉醉于无为之乐,抛却功名利禄,尽情演绎道法人生。其隐逸、无为、以及富有批判性的寓言故事带给后世深远影响。 关键词:隐逸无为山水画寓言 一、庄子的隐逸思想 《史记》中有这样的记述: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太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老庄申韩列传》)。庄子面对千金相位,鄙视不已,惟愿能享受隐逸之乐,超脱世俗之外,表现遗世绝尘的思想境界。以隐逸来实现自我,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他自比为“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的“鹓雏”,而把“惠子相梁”比为“鸱得腐鼠”,可见他鄙视功名利禄,拒入仕途,安于贫困而不显于世。即使身穿粗布衣裳,脚踏麻绳破鞋,饥寒不定,也依然自得其乐,乐鱼之乐,希望像鱼一样,过着无拘无束,超凡隐逸的自足生活。

千百年来,庄子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其超脱尘外的潇洒形象。先于庄子的范蠡辅佐匡复,当勾践灭吴成就霸业之后,他洞悉“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灭,良将亡”的道理,成功隐退,避祸保身,过着潇洒的阔隐士生活。而庄子的隐逸思想高于范蠡明哲保身的举措,其思想依托老庄哲学而形成一种隐逸文化,成为后世部分文人的价值选择和价值追求。 庄子思想内在精神极易引起周代以后历代隐士落魄文人甚至失 势官僚的认同和共鸣,并成为他们孤寂心灵的慰藉和皈依。史载,汉代粱鸿与妻子共入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咏《诗》、《书》,弹琴以自娱,以隐逸来净化自我,不为世俗羁绊。受庄子不仕的影响,魏晋时期隐逸之风盛行,正如曹操在《蒿里行》中所写“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动乱景象。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位颇受庄子思想影响的文人之一。在《庄子·逍遥游》中:尧让天下于许由,而在许由看来,天下对他无所用处,他不愿越俎代庖,这对陶渊明回归自然,追求自由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庄子蔑视功名利禄,不求闻达,其言行对陶渊明的归隐也产生了很大影响,陶渊明在少年时代便形成了性好自然、超旷闲逸的品格。《归园田居》其一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辛开岁七日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诗说:“闲居三十载,遂与世事冥。诗书敦宿好,林园无世情。”在《与子俨等疏》中自称“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自谓是羲皇上人。”爱自然、爱诗书,在庄子隐逸思想熏陶下,陶渊明最终离开污浊官场,归隐山林。

浅析庄子思想

浅析庄子思想 作为道家学派始祖的老庄哲学是在中国的哲学思想中唯一能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学说分庭抗礼的古代最伟大的学说。它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的地位绝不低于儒家和佛家。在庄子看来,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导什么,规定什么,而是要去掉什么,忘掉什么,忘掉成心、机心、分别心。既然如此,还用得着政治宣传、礼乐教化、仁义劝导?这些宣传、教化、劝导,庄子认为都是人性中的“伪”,所以要摒弃它。在知识分子的心目中,老庄,尤其是庄子的哲学是最为适应创造力的需要,最贴合他们内心深处隐微的部分的。它在儒家的规矩严整与佛家的禁欲严峻之间,给中国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块可以自由呼吸的空间,它是率性的,是顺应自然的,而反对人为的束缚的,它在保全自由“生命”的过程中,竭尽了最大的心力。 一、自然天真之美 人们常常提起庄子,就和“消极出世”“逃避现实”这些概念联系在一起。《庄子》一书中,虽然没有专门阐述艺术问题和美学问题的篇章,对于美的问题,庄子也没有下过一个明确的定义。但是,庄子往往用许多具体生动的譬喻和寓言故事来阐明他的哲学思想表明他关于美的见解。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继承了老子这种自然观,并将老子创生万物的自然之道引向人生,通往自由的审美境界。“道法自然”就是《庄子》一书最核心的主题,意思是:道效仿它自己的样子。“道法自然”对万物来说就是物法自然,天地万物都自然而然地顺着自己的本性变化,顺循大道而行。因此,庄子的美学思想以自然为宗,其自然观普遍地表现在对天地万物、人性、艺术的看法之中。他认为对于天地万物而言,“自然”是在无为中体现无不为,彰显为至高形态的“大美”;对于人性而言,“自然”体现为真诚无伪的本性,它需要战胜欲望、摆脱礼俗而返朴归真;对于艺术而言,“自然”则体现为“技进乎道”,是经过依乎天理的艰苦修炼而达到的自由境界。 首先,对于天地万物而言,自然之道在无为中体现无不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知北游》)庄子连用“大美”、“明法”、“成理”赞叹“道”在无为中所自然彰显的最高境界。。“道”是宇宙天地的本体和生命。天地有造化之美,美原因乃是万物有自己的本根,这万物的本根就是天地之道。道存在于自然万物之中,自然万物是道的显现,也是美的源泉。庄子在强调保持自然本性的同时,也强调了自由,强调了真美与自由的统一,没有自由,就谈不上自然本性之美。在这里,庄子以“道”的立场破除了以人为中心的狭隘实用的立场。 其次,人性的自然之道体现为去伪存真,回归天然本性。庄子认为,人本与宇宙精神契合无间,与万事万物浑然无分,可是由于世俗的障蔽,使人异化。自然之美是人工所无法比拟的,自然和大道赋予了万物一切禀性,使万物有高有低,有大有小,有华丽有质朴,有长寿和短命。所以我们眼中的世界才会如此的美丽多姿,万物都独有其魅力。倘若用人为地智巧使万物的禀性都一样,那就是太不明智了。在现实社会中,大多人或追名逐利,或规于仁义,皆因“有为”而被万物所累,从而丧失其本真,漠视其生命。看看我们身边发生的一系列事情:美体美容术如隆鼻隆胸风靡世界,到处砍伐树木、填整土地盖房子的现象,海洋鱼类的稀少、河流的污染等等。这些都是是因为人类破坏了原本“无为的自然”才造成的。本来我们与自然和谐的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着,但是我们却破坏了这种“和”

庄子及庄子思想有关的名言介绍

庄子及庄子思想有关的名言介绍、庄子思想高考题目链接 一、庄子的主要思想: 1、哲学思想:继承发展了老子的思想,认为“道”是客观真实的存在,把“道”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 “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自本子根”、“无所不在”的,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天道无为” 2、相对的认识论---齐物论。天人之间、物我之间、生死之间以至万物,只存在着无条件的同一, 即绝对的“齐”;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生死、齐贵贱,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 3、无条件的精神自由---逍遥游。人活在世上须旷达处之泰然,应该追求自由。 4、政治思想:和儒家不同,反对推崇圣贤;主张自然,反对人为;反对儒家的等级观念,认为万 物平等。 二、和庄子思想有关的名言片段 【名言】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庄子?齐物论》 【翻译】最有智慧的人,总会表现出豁达大度之态;小有才气的人,总爱为微小的是非而斤斤计较。合乎大道的言论,其势如燎原烈火,既美好又盛大,让人听了心悦诚服。那些耍小聪明的言论,琐琐碎碎,废话连篇。 【名言】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庄子?逍遥游》 【翻译】厨师虽然不做祭品,主持祭祀的司仪是不会越过摆设祭品的几案,代替厨师去做的。此谓尽管庖人不尽职,尸祝也不必超越自己祭神的职权范围代他行事。表现了庄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成语"越俎代庖"即由此而来。 【名言】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庄子?人间世》【翻译】你不知道那个螳螂吗?舞起它那两把大刀式的胳臂,妄图挡住滚滚前进的车轮。它不了解自己的力量是根本无法胜任的,却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的本领很强大。成语"螳臂当车"的典故由此而来,用以比喻不自量力。 【名言】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庄子?人间世》 【翻译】生长在山上的树木,因为自然的需要而被砍伐,膏脂因为能照明而被燃烧,桂树可以食用,所以被砍伐;漆可以使用,因而被割皮。人人都知道有用的用处,而不知道无用的用处。有用有为必有害,无用无为才是福。阐发了常常被人忽视的"无用之用",蕴含朴素的辩证法。 【名言】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乎江湖。《庄子?大宗师》 【翻译】天久旱无雨,河水干涸了。许多鱼被困在河中滩地上,它们亲密地互相依靠着,嘴巴一张一合地吐着唾沫,来润湿它们的身体(藉以延缓生命,等待大雨降临),倒不如在江湖里彼此相忘。这里暗喻世人应忘掉生死,而游于大道之乡。成语"相濡以沫"(也作"以沫相濡")源出于此。 【名言】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庄子?田子方》 【翻译】: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心如死灰,精神毁灭,而人的身体的死亡还是次要的。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名言】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庄子?知北游》 【翻译】:人们都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当作神奇,把自己厌恶的东西当作臭腐;然而臭腐可以变化为神奇,神奇也可以变化为臭腐。所以说:"整个天下不过是一种气罢了。"对立的事物可以互相转化。成语"化腐朽为神奇"源出于此。 【名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知北游》 【翻译】:天地有伟大的造化和功德而不言语,春夏秋冬四季有分明的规律而不议论,万物有自然形成的道理而不解说。办任何事都得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 【名言】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 【翻译】:竹笼是用来捕鱼的,有人捕到了鱼却忘了竹笼;兔网是用来捕兔的,有人捕到兔子却忘了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