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物史料的价值与局限的练习

实物史料的价值与局限的练习

实物史料的价值与局限的练习
实物史料的价值与局限的练习

02.微练习

1.图1和图2反映了20世纪上半期中国社会的两次历史性巨变。其共同点

图1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图2 开国大典

A.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B.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

C.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D.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

2.下列对三幅图片展现的共同信息理解最准确的是

朝核问题六方会谈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峰会A.中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B.中国奉行友好结盟和平外交政策

C.中国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合作

D.中国倡导建立新型区域合作组织

3.下列图片可以反映建国后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改变是

A.土地的使用权 B.土地的用途 C.土地的所有权 D.土地的规模

参考答案

1. C。首先阅读题干,明确题干要求。该题对南京临时政府与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之间进行比较,寻求二者之间的共同点。其次,逐一辨析题支。A项错误,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而新中国则实现民族独立,结束了封建制度。B项错误,南京临时政府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性质,劳动人民的利益和诉求在政权中未得到充分体现;而新中国则不同,《共同纲领》规定了新中国为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C项正确,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促进了经济上的工业化和政治上的民主化,并引起了人们政治观念和社会习俗的现代化;新中国成立,更是为社会主义工业化提供了政治前提,人民代表大会制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体现了政治民主化的深入发展。D项错误,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新中国的建立,结束了封建制度。故选C。

2.A。题干材料提供了三则史实,选项呈现的是历史结论。该题考查的是史论结合能力,重点是史实与结论是否匹配。A项正确,多边外交是指有两个以上主体的外交活动。B项错误,合作而非结盟。C项错误,朝核六方会谈的成员国包括美日韩,它们都是发达国家。D项错误,三个史实中只有上海合作组织与结论吻合,其他两个史实指的是会谈、峰会,是合作而非合作组织。故选A。

3. A。题干采用图文组合的方式呈现史料,文字揭示了该组图片的主题:土地制度的变迁。第一幅图的关键信息是农业生产合作社,这一形式存在的时间是1953-1958年,即三大改造开始之后到人民公社化运动之前。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第二幅图是人民公社,存在的时间是1958年至20世纪80年代,性质也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第三幅图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于1979年。三种土地制度都属于公有制性质,但是土地的使用权有所变化。农业生产合作社与人民公社

时期土地归集体使用,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土地使用权归农户。A项正确。B项土地的用途有变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之前由国家计划决定;之后由家庭决定,但这不是主要的变化。C项是三幅图的共同点;D项也有变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前集体统一使用土地,规模很大;之后家庭经营,规模很小。故选A。

如何利用家谱资源编纂县志

·方志论坛· 如何利用家谱资源编纂县志 陈平军 摘要家谱集中了哲学、历史、地理、礼仪、风俗等多方面的知识,是研究社会发展、进步和研究过去社会状态、生活情景最基本的资料之一。当然,家谱也有局限性,应当甄别地继承,吸取精华,扬弃糟粕,去伪存真。作为史志工作者应充分重视家谱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为方志编纂提供更多、更可靠的史料。 关键词家谱志书资料关系 家谱是族人为寻根留本、清缘备查、增知育人、血肉联情、承前启后,秉承百善孝为先、奉先思孝、不忘根本的家族史料。在社会发展中有彰显家族声誉、弘扬传统美德、凝聚亲族、弘扬正统观念、规范人际社会关系、巩固统治的作用。是一种能够比较真实反映历史面貌、时代精神、社会风尚的载籍。家谱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很多方面是县志所欠缺的。县志是公开性文献,家谱为私藏性资料,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为后人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参考文献,应该受到重视。县志记述内容往往仅能及于朝政之实施、与制度之创立、地方之建置、财计之丰歉、人物之得失以及边民之入居。家谱是家族史,可以补充县志资料的不足,是研究编纂地方史志的重要史料。家谱是溪流,县志是江河;家谱是目,县志是纲。不知历史和根底的家族,如无根的浮萍,读了家谱,会使自己变得充实踏实起来。 家谱记载的许多优秀人物品格和事迹,对读者有很好的引导、启迪作用,还能让后人吸取先人或亲人的经验教训,是综合性很强的文本,里面牵涉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卫生、文艺、体育等各个方面,人们生产、生活的全部内容,家谱里几乎都有记载,它集中了哲学、历史、地理、礼仪、风俗等多方面的知识,是其他任何文本都无法达到和取代的。因而家谱是研究社会发展、进步和研究过去社会状态、生活情景最基本的资料,这一点,县志是不可比的 家谱编修历史演变 中国家谱编修的历史源远流长。周朝开始设史官修谱。战国时期,各诸侯国设掌管宗族世系的官员,负责王族修谱。秦汉时期,帝王、诸侯、士大夫谱牒相继出现,家谱编修在世家大族中已相当普遍。隋朝的谱牒已达百余种。唐朝设立宗正寺,官修《氏族志》、《姓氏录》等,私家族谱开始出现。宋代,随理学兴起,宗法倡立,作为宗族典籍的家谱,其编修已经扩散到广大平民族群。元明以来,家谱的体例逐渐向史书、志书学习,出现史志化倾向,体例繁杂,在世系之外,传志齐全,到明代业已定型。清代家谱在世系之外,人们的着重点是在传记方面。明、清两朝是族谱编修最为兴盛的时期,朝廷设宗人府,掌管皇族谱籍。新中国成立后,谱学研究基本停止,家谱的文献价值在我国一直处于尚未被开发利用的状态。家谱大多深藏民间、秘不示人,学者在搜集家谱资料时十分困难。历次政治运动使家谱成为封建残余被扫地出门,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民间旧存族谱相当一部分遭到焚毁的厄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港、澳、台地区及世界各地宗亲寻根问祖热的兴起,民间修谱再现高潮。20世纪90年代,民间流传“政府在修志,百姓忙修谱”之说,就反映了这个不容忽视的历史现象。 回顾家谱编修史与方志编纂史,不难发现它们的历史进程非常相似。目前全国上下都已经进入

一份极具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的珍贵文献

一份极具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的珍贵文献 在20世纪中国新音乐史上,萧友梅作为先驱者、开拓者、奠基者的历史地位和杰出贡献无人能及。尽管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这一点曾受怀疑、被贬低、遭否定;时至今日,虽仍然有极少数人将百余年来中国新音乐史描绘成一团漆 黑并将种种“罪责”归咎于萧友梅,但历史老人毕竟是公正无私的――20世纪70年代末开创的新时期以来,随着有关萧友梅生平事迹、创作著述活动的文献、史料的出版和新史料的不断发现、披露以及相关研究、评论的愈益深入,音乐界对这位历史人物的评价渐趋公正和客观,一些暧昧不清的问题日益明朗化,由此而引起的诸多争论也渐渐平息下来。当然,不同意见的存在和交锋是极正常的,有比较才能做出鉴别,有争论才能明辨是非;而这种鉴别与明辨,都必须以确凿的史实、可靠的史料为依据。 由是观之,文献与史料的发掘对于学术研究的基础性意义和极端重要性不能忽视。然而令人汗颜的是,包括我本人在内的一些中国新音乐史研究者,往往只满足于从现有文献和史料中讨生活,却疏于或不屑于从历史尘封中发掘新史料以不断充实我们的史料积累、拓展我们的历史视野,当然也不可能为新的历史认知提供确凿史实和可靠史料的坚实支撑。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之所以长期不能有较大突破与

成就,史料建设的薄弱,恐怕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正如前辈学者傅斯年(1896―1950)曾说:“史料的发现,足以促成史学的进步。而史料的进步,最赖史料之增加”①。胡适(1891-1962)也说过:“有一份史料说一份话”②。完全可以说,史学是依靠史料来立论的,史料建设是史学发展的原动力。 有鉴于此,上海音乐学院戴鹏海教授、中国音乐学院张静蔚教授和中央音乐学院俞玉姿教授以及黄旭东、汪朴等学者,多年来从事新史料的发掘、整理与编纂,且多又有令人惊喜的发现,论其成果之丰硕、影响之深远,令我辈及后辈学人受惠不尽,对于推进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可谓居功甚伟。 眼前这本《萧友梅编年纪事稿》(下简称“纪事”),是继《萧友梅作品选》(1984)、《萧友梅音乐文集》(1990)、《萧友梅传》(1993)、《萧友梅纪念文集》(1993)之后又一部重要的关于研究萧友梅的史料性文献。我本人有幸在本书出版之前就浏览了全部书稿,在深受教益之余,根据其中新发现的萧友梅写于抗战初期之《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为适应非常时期之需要拟办集团唱歌指挥养成班及军乐队长养成班理由及办法》,撰写了《萧友梅“精神国防”说解读》③一文。故而我深信,“纪事”的出版,可说是一件功在当代、惠及后人的善事,必将为萧友梅研究乃至整个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2016届高考历史 考前三个月 第二部分 专题三(一)辨别史料真伪与价值(含解析)

(全国通用)2016届高考历史考前三个月第二部分专题三(一) 辨别史料真伪与价值(含解析) 一、辨别史料真伪与价值 例1 (2015·江苏高考)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 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 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 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理论指导 1.《淮南子》是汉初黄老之学的代表作,主张坚持汉初旧制,无为而治,刘安作《淮南子》

的目的,是反对汉武帝推行削弱诸侯、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改革。 2.文献资料:文献可以理解为记录知识的一切载体,文献不但包括现代图书馆的全部馆藏,也包括档案馆、博物馆、声像馆及情报中心所收藏的全部馆藏。文献资料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资料。 3.实物资料是指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人类创造的或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遗存的总称。比如说遗物、遗迹等。其主要作用有三:第一,文物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文字产生以前的历史;第二,文物可以弥补文献记载的不足,纠正文献记载的错误;第三,文物可以帮助我们破译古老的文字,再现历史。 例2 (2015·浙江高考)武则天是学界和社会大众关注、热议的历史人物,墓前的无字碑引得千年评说。唐人史著对其事迹记载比较客观,宋明以来,在理学思想影响下史家评价逐渐发生变化。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 A.史家主观认识影响史事客观评价 B.历史人物评价永远难有定论 C.多数人的意见更能反映历史真相 D.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愈客观 理论指导 1.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建立在史实的基础上,决不能主观臆断,空穴来风。也就是在占有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对历史人物给予评价。历史上的部分文献作品往往带有作者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表达作者对当时社会环境历史真实的看法,所以会对当时历史真实有所修饰。因此其作品源于真实历史,又有别于真实历史。 2.确定历史文献的准确性,要求研究者既要判断文献中叙述的合理性,又要判断叙述人的可靠性。文献中描述的事件发生时作者是否在场,作者是事件的参与者还是观察者,作者准确描述这类事件的资格如何,作者对事件的感情成分有多少,事件的结果跟作者是否可能有利害关系等。 例3 (2015·海南高考)谣谶是带有一定目的性、被当做预言来传唱的歌谣。后周时,有人制造“点检作天子”的谣谶,周世宗为绝后患,撤掉殿前都点检张永德,以赵匡胤代之。后来赵匡胤推翻后周,建立宋朝。这说明谣谶( ) A.可以预示历史的走向 B.可以改变历史的走向 C.与历史现象吻合属于必然

“慕课”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word论文]

“慕课”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慕课”(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缩写)[1],是新兴的一种大规模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它是一种将学习管理系统与开放网络资源综合起来的新型课程开发模式。MOOC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慕课与传统课程的几十个或几百个学生不同,一门MOOC课程可以同时有几千甚至几十万人。慕课的首要特征是开放,开放意味着公开、自由、民主的学术精神。参与学习者不分国籍、不分性别、不分年龄,只要是想学习的只要一个邮箱,就可注册参与。慕课与传统教育体制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不需要一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只要在有网络的地方,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网络上有各种各样的课程可供选择。从文化角度上看,MOOC是一种基于文化交流的网络学习模式。MOOC优秀平台有Coursera:目前发展最大的MOOC平台,拥有相近500门来自世界各地大学的课程,门类丰富,不过也良莠不齐。EdX:哈佛与MIT 共同出资组建的非营利性组织,与全球顶级高校结盟,系统源代码开放,课程形式设计更自由灵活。Udacity:成立时间最早,以计算机类课程为主,课程数量不多,却极为精致,许多细节专为在线授课而设计。一、慕课的特点(一)大规模表现在学生人数上,没有人数限制。一门MOOC课程的人数可以达到成千上万人,在传统课程中这是无法想象的。 (二)在线学习是在网上进行的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安排学习。

(三)开放网上所有课程对世界各地的人都是开放的。不管你是上班族、学生还是退休工人都可以都可以自由的选择课程在线学习。 二、MOOC对教师的冲击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青睐于网络的学习。有人认为,由于慕课的存在,课堂翻转了,老师的作用越来越被削弱了,我却不敢苟同。恰恰相反,这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在线学习给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更多丰富的知识,老师的照本宣科就显得没有必要了。因为学生会对那些个性,新颖的事物充满兴趣,老师就更需要下功夫去探究新的课堂理念。老师要在课堂中敏感地意识到学生的困惑,并应及时找出解决方案。慕课打破了以往课堂以老师为中心传统教学方式,课程应依照学习的规律设计,围绕学生的需求展开。纵观传统课堂,老师在讲台上讲的如何火如荼,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这是一种课堂上频频出现的现象。这表明生动活泼的课堂才更能激起学生的兴趣甚至是创造性。教师要从普通的教书匠向更高水平的导师转变,这就更需要教师应不断地学习,完善自我,课堂更多是用于提高、巩固学习和梳理作业,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和思维拓展。可见,教学重点的转移无疑是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三、MOOC对课堂形式的冲击 慕课完全有别于传统课堂的教学方式。以“授”为本的教学价值观逐渐向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慕课给学生制造了更多自主的学习空间,开放程度高,重复性大,其核心是一个“学”字,这

家谱文化及其家谱学习知识

家谱文化及家谱知识 家谱文化及家谱知识 一、家谱的概念家谱也称宗谱、族谱、家乘、祖谱、房谱等,系统记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家族成员间的血缘关系或其他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它与方志、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家谱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的特有现象。为了保护家谱文化承传,专家学者正在呼吁“中华家谱”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此,每个中华民族的子孙,不管你是否正在着手或打算编修家谱,了解一些家谱知识都是必要的。二、家谱的起源中国家谱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5000年文明的见证。关于中国家谱的起源有几种说法:一说起源于周代,一说起源于战国秦汉时期,一说起源于宋代,更有一说起源于周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家谱甚至更以前的口头家谱和结绳家谱。我们认为,根据历代文献记载和本世纪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字考证,中国家谱起源于商、周时期比较可信。三、家谱的功能和作用1、明辨世系,尊宗敬祖。“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是每一个人在人生过程中都要遇到的问题。孩童时代,疑问我是从哪里生出来的。而成人懂事之后,关心的是我的祖先是谁,为何生活

在这里?而能准确、清楚回答这个问题的,只有家谱。通过家谱,可以查证自己的血统,知道同一家族中家庭之间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亲我者,我亲之。”知道祖宗,才能尊敬祖宗,孝敬父母,尊敬长上。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冬至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相继恢复和长久存在,就是要提醒、培养人们不忘根本,使尊宗敬祖、尊老爱幼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得到发扬光大。2、寻根留本,承前启后。树高千尺,落叶归根。万里江水,源起何处?一个人,无论他漂泊有多远,总是忘不了他的家乡,因为那里有曾经养育他的亲人,那里埋葬有他的祖先。一个人在世界上生存近百年,如果连自己的根源都不了解,岂不是有负先人对自己的养育之恩?人一生最喜欢听到的、看到的是什么?自己的名字!人过留名,雁过留声。而要了解自己的祖先,看到自己的名字,并且希望你自己的后代记住你的名字或者事迹,也只有家谱能做得到。不想知道自己的祖先,不想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印记,也不希望让后代知道自己是谁,人和普通动物也就没有区别。因此家谱就是“根”的代名词,是中国人尊宗敬祖的一种信仰,是一种证明自己家族归属的身份证明,是一个人另一种意义上的“身份证”。3、敦亲睦族,凝聚血亲。一个家族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形成凝聚力,但是修谱建谱是最有凝聚力的途径。古人认为,家谱有“聚其骨肉以系其身心”的教化作用。通过修撰

(完整word版)史料题的考查与教学

史料题的考查与教学 营山双河中学陈建华 近年来,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和高考都高度重视史料的考查与教学,但是中学历史教材根本无法实现新课程改革和高考的目标与要求。基于上述原因,本人倾向于从新高考的材料题出发,分析其考查方式、重点,总结其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启示,以期达到新课程改革和高考的目标与要求。也期望老师们在课堂教学中更加积极主动地使用史料,搞好教学。 本讲内容共分三部分:1.近几年我们考过的“史料题” 2.“史料”问题分析 3.“史料”教学设想 一、先来回顾一下近几年我们考过的“史料题” (2013高考卷)13.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商王的世系,但长期以来并不能确定该记载是否真实。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史记》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这说明 A.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真实 B.历史记载不存在纯粹客观性 C.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 D.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2015高考卷)38 (26分)学习历史,重在培养史料分析和历史思维能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领事裁判权发生于条约之中,欲去领事裁判权,必先改正条约……非先编订完全之法律,断不能达改正条约之望。条约不改正,则领事裁判权永无撤废之日,我国国权,亦永无恢复之时矣。 ——杨延栋《论改正条约与编订法律有连结之关系》(1902年) 材料二在国内反帝爱国运动的压力下,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代表据理力争,达成山东问题之解决。随后,会议通过的《九国公约》又规定:“施用各种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 ——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上)》材料三中央人民政府决定,西方国家如果要同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就得按平等原则。……保留香港作为大陆的国际通道。……为进一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邓小平指出,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 ——据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等整理(1)阅读材料一,指出作者的核心观点,并写出列强最早在中国取得领事裁判权的时间和影响。(7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代表“据理力争”的背景及其结果,揭示《九国公约》的实质。(7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建立后,为解决殖民主义造成的历史遗留问题,先后采取了怎样的方针和主张?简析上述方针和主张的影响。(10分)

传统教学模式论文.docx

一、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再思考自从赫尔巴特提出四阶段教学模式之后,其弟子在其基础上逐步尝试与实践,最终以传统教学模式的名称主导着19世纪和20世纪的教学实践。 我国也受到赫尔巴特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组织教学的。 反思传统教学模式,我们不难发现传统教学模式具有以下特点一以教学内容为主旨,目标突出传统教学模式的目标感很强,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遵循的一致原则就是以传授知识为目标。 在组织课堂教学的时候,知识教学的目标无处不在,每一环节每一步骤都在朝着知识教学目标的达成的方向努力。 虽然说,知识达成对教学起着一定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但是在本质上,这种教学模式只将知识作为中心,而忽视了学生的内在体验。 二机械组织教学,忽视学生情感体验由于知识教学目标明确,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机械运用有章可循的操作方法,完全以权威者的身份对课堂教学进行操控,而忽视学生的心理特征与个性特征。 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无法独立思考并有所创新。 这就是所谓的填鸭式满堂灌,学生就像是等待老师填装知识的容器。 虽然说这种方式可能会让一部分学生记住不少化学基本原理、化学用语甚至会进行化学计算,但是一旦遇到一些实际问题的时候就显得手足无措。 比如说,怎样取样分析出地窖中气体的主要成分、解释为什么用

酵母做成的食品松软可口等等。 学生可能学习了几年化学知识还是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原因就是他们接受的教育就是死记基本概念,脱离了课上讲的知识就不能解决,简而言之就是不会运用知识。 二、初中化学教师的角色转换和定位经验告诉我们,学生只会记知识点不会运用是很危险的。 如今南通市中考化学已经降到60分,其他各个地方也趋之效仿。 在初中化学知识点本来就很少的前提下,可能上课记记笔记、下课背背笔记如此也能应付中考。 然而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今后更进一步的发展。 要想让学生会学、想学化学,就要让学生在初三化学中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乐趣,认识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并感悟到学习化学的独特方法和化学教师的人格魅力以及化学课堂的精彩,这将是一项巨大的工程。 作为初中化学教师,我们都要思考如何转化和定位我们的角色。 请看下面案例中体现的教师角色。 案例《燃烧与灭火》教学片断比较同课异构老师上课片段灭火原理及方法的探究师请你利用实验桌上提供的仪器和试剂,想出尽可能多的方法进行灭火。 创设意图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对燃烧条件的学习,采取小组合作形式尝试自己得出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生1用水浇灭。

分辨史料的价值

分辨史料的价值 制作人:曾秀娟审核人:梁鸿梅 班级:姓名:学号: 一、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第一手资料与第二手资料的概念,理解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的价值。 能力目标:掌握应怎样利用第一手资料与第二手资料的基本方法。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用全面的、辨证的观点正确认识利用历史资料及透过历史资料去探索真正的历史的能力。 二、学习准备:朗读课本P103 三、学习过程 (一)自主观察: 阅读课本P103-105,完成《知训》P79 (二)自主探究 1、历史资料根据它的表现形式不同可以分为哪几种? 2、根据历史资料的价值可以将它分为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什么是第一手资料,什么是第二手资料。 第一手资料: 第二手资料: 3、连一连 开国大典录像资料文献资料第一手资料楼兰古城遗址 《三国志》实物资料第二手资料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 《清明上河图》口述资料(三)自主合作 请你分类 (1)北京人头盖骨(2)《论语》(3)牛郎织女(4)档案(5)秦始皇陵兵马俑(6)圆明园遗址(7)明长城(8)女娲补天(9)《资治通鉴》(10)日记 1、属于文献资料的有: 2、属于实物资料的有: 3、属于口述资料的有: 4、第一手资料: 5、第二手资料: (四)自主发展 “郑和船队后裔”探谜 1994年,美国女作家雷瓦西在为郑和撰写的传记《当中国称霸海上》中叙述了自己在肯尼亚邂逅传奇:一个黑人告诉雷瓦西,他是中国人的子孙,是数百年前肯尼亚帕泰岛中国船遇

难幸存者的后裔。后来,中国记者一行4人考察了帕泰岛上最古老的村子上家村,传说中的中国沉船水手就是从这里上岸的(有人解释“上家”这个发音来自“上海”,可能遇难的中国船来自上海)。记者在上家遗址中发现了和中国农村常见的形状相似的墓地,它极有可能是中国水手的墓地。记者还参观了被当地渔民打捞上来的陶罐,从双龙戏珠的图案上可以判断这是中国的产品。 问题一:请将上面划线部分的资料分类: 文献资料: 文物资料: 口述资 料: 问题二:中国记者获得的资料哪些是第一手资料,哪些是第二手资料? 第一手资料: 第二手资料: (五) 自主评价 1、下列文献资料所记录的历史对应正确的是: A ①侵华日军屠杀中国军民 ② 辛亥革命 ③ 圆明圆遗址 ④ 甲骨文 B ①侵华日军屠杀中国军民 ② 虎门硝烟 ③ 圆明圆遗址 ④ 甲骨文 C ①侵华日军屠杀中国军民 ②虎门硝烟 ③ 圆明圆遗址 ④ 居延汉简 D ①侵华日军屠杀中国军民 ② 虎门硝烟 ③ 武侯祠 ④ 甲骨 2、请根据右图判断:该资料属于什么类型的历史资料 ( ) A .文献资料 第一手资料 B .文献资料 第二手资料 C .实物资料 第一手资料 D .实物资料 第二手资料 居延汉简 四、学习研究:《知训》P80—81 ① ② ③

历史教学与史料

和科研中最基本的要素。史料是历史的载体,是历史教学和科研的出发点,离开了史料也就无所谓历史的存在。“课堂中使用史料的核心意义如下,由于学生不能尽是被教导固化的知识,还应该被教导探究历史知识的方式,而这涉及了让学生自己去运用史料,因为唯有透过运用史料的实际经验,学生才能真正掌握探究历史知识的方式。”[①] 目前对于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史料的选择和运用已经有了较为彻底的研究。但是总的来看,目前对此的研究侧重于史料的选择和局限于使用史料教学的意义探讨,而没有进一步深入到史 料的编辑、呈现以及叙述等方面。如龚爱琴的《在史料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005年第2期)、杜奎英的《史料教学在历史课堂中的运用》(《课程教材改革》2005年10月)、何珏的《课改背景下史料教学作用新探》(《政史地教学》2004年10月)、 (《宁波大学学报》2005年10月)等。选择材料固然重要,但再好的材料也是需要经过教学中的呈现和解析,才能够实现其最终的意义。因此进一步深入到史料教学中史料的具体编辑过程、呈现过程的探讨和研究,实具有极其重要之意义。 二 史料逐步展现的过程。史料的呈现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史料呈现的形式和史料呈现的顺序。 由于史料载体的多样性,使得史料的呈现也多样化。根据史料载体的类型,我们可将史料呈现形式分为图片型、文字型、影视型和实物型。图片型史料包含诸如照片、图表、表格等,这种类型的史料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等特点,其便利之处就是能够对学生形成视觉冲击,吸引学生注意力,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等能力。这种类型材料的弊端之处就是难以培养学生抽象的逻辑思维。影视型材料和实物型材料也有相似的特点。文字型的史料比较抽象化,难以吸引学生兴趣,但却能“逼迫”学生开动脑筋,调动其逻辑思维进行思考,找出其中的关联和主旨所在。关于材料的呈现顺序,目前国内研究的成果相对较少,而国外的研究则相对先进一点。如美国伊利诺州立大学的弗雷德瑞克·德雷克和印第安大学的莎拉德·雷克布朗提出了三次序材料教学法。根据材料自身的价值和提供材料的目的将呈现的材料分为三个等次,依次呈现。其研究成果在美国和中国等部分中学和大学进行了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得到部分专家的肯定。但是根据两位作者的建议,“它可以被有限地使用(也许每学期一次或两次)”[②]。三次序材料教学法的使用需要充足的准备时间,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较高的 要求,并且在时间上要求比较充裕的保证。 的可能性,但是其思路和方法却值得我们借鉴。因此将其精神和方法加以改造,以期符合我国目前的历史教学实践,是值得尝试的有益之举。 三次序材料教学中将使用的资料分为第一、第二、第三次序。所谓第一次序材料是最基本的原始材料。第二次序的材料主要是质疑或支持第一次序材料观点和思想的材料。第三次序的材料是由学生找到的可以佐证第一次序材料的材料。对于学生的评价主要是看他们如何找到这些材料以及这些材料的价值如何。 三次序材料的划分,既具有科学性和严谨性,同时又关注中学学生的既有认知水平,考虑到史料教学的评价问题,既承认材料来源

家谱的价值

家谱的历史价值 中国家谱,于今人又什么价值?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从存留至今的家谱疑信相渗、精华与糟粕同在现状来看,家谱对今人具有以下两方面价值: 1、家谱的历史价值。作为家族繁衍、活动档案材料的家谱,保存了历代不同地区与世系活动相关的丰富资料,它对于相关学科,诸如社会史、移民史、人口史、地方史......等都具有史料价值,这已为众多的有识之士所论证。几十年前,史学大师顾颉刚识为:“我国史籍之富,举世无比。然列入公认的官修正史,由于种种原因,自今论之,尚难允称…信史'。今青年治史学,当于二十五名外博求史料,取精用宏、成就当非前代所可比。而今我国史学领域有尚待开发的二个…大金矿',即地方志和族谱。它一向为治史者所忽视,实则其中蕴藏无尽有价值的史料,为…正史'所难于悉纪而不为人所知者”。当然,顾颉刚所说的“忽视”状况现在已有改变,重视家谱史料价值的学者已日渐增多,见诸文字者不少,勿庸赘述。作为史料价值,要在求真求实。尽管家谱修撰早有“信以傅信,疑以傅疑”、“循实记载”、“置诸阙疑”等主张,但是,出于种种家族利

益的考虑和显耀门庭的诱惑,谱学界的伪俗之风在每一朝代都存在,因此,用家谱史料,必须严格甄别真伪,不可全信全疑。 2、家谱的文化价值。家谱在我国源远流长,在历史的长河中,已经形成有独特内涵、浸润着民族情愫的谱牒文化,它对民族的心理素质、价值取向、行为模式都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说过:“中国人民说王道是顺乎自然,换一句话自然力便是王道,用王道造成的团体便是民族”。中华民族就是在自己独特的环境中,经过几千年的蕴酿由众多族源融合、自然形成的以汉族为核心的多元一体的伟大民族。相对独立共同生活的地理生态系统,漫漫历史长河的共同创造,彼此密切交往不断分化和融合,形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也产生了千枝一本,万水同源的民族凝聚力。 今天炎黄子孙已经走向世界,遍布五大洲168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华人已经超过5500万。“我们是相同的血缘共有一个家,黄皮夫的旗帜上写着中华。”尽管他们之中已有不少人入籍于所在国,但对大多数人来

族谱的研究价值

族谱的研究价值 2013172316 林秀琳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宗族制度存在了几千年,一般学者都将宗族看成是传统中国的一种很重要的社会制度。简单的说,宗族就是同一个男性祖先的子孙,若干世代相聚在一起,按照一定的规矩,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结合而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族谱作为宗族制度的三大核心(族谱、祠堂、族长)之一,其修撰和传承,是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族之有谱,所以纪世系,别异同,而传久远也。”诸多族谱在其序跋中强调修谱的重要性。 一度时期,我们对家族文化不予重视,只注意避免或防止以族谱为象征的家族文化的负面影响,而没有因势利导,致力于发扬家族文化的积极价值。在新的历史时期,认真研究并发挥家族文化的积极价值,对构建和谐社会将会大有裨益。 一、族谱的渊源 清嘉庆《梁氏崇桂堂族谱》云:“谱牒之学源于世本,衍于魏晋,盛于齐梁唐,初敕修氏族欧公本之以表率,相世系,海内门阀缨无复遗漏矣。”这一句话基本概括了学界所普遍认同的谱学起源与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豪族势力发展,士族高门和庶族寒门世代相袭,不容逾越。世家大族为保护自身利益,注重门第、血统和婚姻,谱学遂成为维护他们政治、经济特权的工具。因此,修谱之风盛极一时。唐代族谱多为官修,往往出自著名史学家之手,如刘知几先后编撰《刘氏家史》十五卷、《谱考》三卷。直至宋代族谱逐渐由私家纂修。清

朝建立以来,非常注重家族在基层社会稳定中的作用。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清初族谱的修撰进入了一个高潮期,庶民修撰族谱衍成风潮。 二、族谱的文化倾向 族谱中主要记述了家族的世系繁衍、人口变迁、居地迁徙和婚姻状况;家族成员在科举、官封名谥等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以及他们的文化著述;家族的经济情况及其兴衰变化;家族的丧葬、祭祀典礼等社会活动;家族为管理、教化族众而制定的族规家法。充分反映家族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关系。 为了树立自己的良好名声,在宗族的内部,往往亦注重士绅文化的建设,许多宗族都把发展教育、通过科举跻身仕途作为自己的目标。大体可以说,强调家族成员的功名是全国各地族谱的普遍现象。无论这些功名是考来的,还是捐来的,是真实的,还是杜撰的,几乎所有族谱都会为入谱的有功名者保存画像,记录他们的科名和业绩。这客观上能对族人产生激励作用。宗族还经常举行祭祀祖先的活动以及迎神赛会等文化娱乐活动,把族规中的规定落实到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去,而这些族规大多模仿中原传统大家族沿袭儒家说教而制定的族规、家训,具有较强的文化规劝的意味。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甚至可以把它看成是对中原文化的一种依归。 三、族谱的文献价值 以“敬宗收族”为目的的宗族制度是一种古老的社会存在,是封建宗法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封建统治者维系封建秩序、加强统治的重要手段之一,无论在政治上、抑或思想文化领域内,都对族人强行约

高校论文传统教育模式论文:浅谈高校教育模式改革

高校论文传统教育模式论文:浅谈高校教育模式改革 摘要当前,学术界正在热议“教育模式”的新旧转变,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和现实我国高校素质教育缺陷进行 了深入的剖析,本文就高校教育模式改革展开讨论。 关键词高校教育模式改革传统教育模式 on college education mode reform xu ling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34) abstractat present, the academia is hot deba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mode, in-depth analysesdefect on traditional education model and imperfection in realization of quality education in china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discusses college education mode reform, aimed at a view of a modest spur to induce others to come forward with valuable contributions.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 education mode; reform; traditional education mode 2010年9月19日,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谈松华在厦门讲课时指出:我国目前的这套教育模式比较适应稳定的、发展比较慢的社会,但现今以及今后的社会变化非常快,

“问题——探索——交流”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研究(本科论文模版)

“问题——探索——交流”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研究 学生:谢远俊 指导老师:胡老师 前言: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可概括表述为“复习导入——传授新知——总结归纳——巩固练习——布置作业”,它是我国长期以来数学教学的主流模式。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尤其是教学组织管理和教学过程的调控,教学效率比较高。缺陷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的地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限制,不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 当今比较先进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可概括表述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提出方案——交流方案,解决问题——模拟练习,运用问题——归纳总结,完善认识”。这种教学模式脱胎于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力求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没有考虑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生成或遇到的新问题;“讨论问题,提出方案”,没有给学生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时空;“交流方案,解决问题”,没有考虑学生多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只是建立单一的数学模型,没有体现化归的数学思想和策略优化的数学思想;“模拟练习,运用问题”,没有考虑运用数学模型去解决新的数学问题;“归纳总结,完善认识”,强调的是单一的数学模型认识。 主题:我在阅读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研究之后概括起来,我国的课堂教学模式可分三类: 一.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中心论”。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根据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我国长期以来学校教学的主流模式。 它的优点是: 1.教师可以根据本节课的内容来确定要学生掌握的主要内容,从而有效地分配时间。 2.能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教师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预设的教学内容,能给学生清晰的概述学习的重点难点考点。 3.可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就能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 4.讲授法有利于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效率。采取定论的形式直接向学生传递知识,避免了认识过程中的许多不必要的曲折和困难,这比学生自己去摸索知识可少走不少弯路,能有效地保证让绝大部分学生在短时间内学到人类花费漫长时间积累起来的知识和技能。 它的缺陷是: 1传统教学模式不是学校的特色和亮点,对学校的声誉影响没有什么帮助。从小学到大学,学校都一个样,大同小异,没有特色就无所谓优势。短期内一个学校课程有特色些,其他学校也可以买到同样课本,很快就可以办得一样效果。而且,课本的知识自学也能办到。

史料的分类(价值)

史料的分类(价值) 那个时代比较接近的人记录下来的资料,都属于比较直接的证据,我们称它为第一手资料; 2、第二手史料:而后人的有关说法则是比较间接的证据,我们称为第二手资料 影响史学观点和史料运用的几个主要因素 1、研究者的立场不同; 2.研究的方法、角度不同; 3、史料的选取和运用上的差别; 4.时代的局限性等。 不同史料的信度比较 直接史料对间接史料史料在一种意义上大致可以分做两类:一、直接的史料; 二、间接的史料。凡是未经中间人手修改或转写的,是直接的史料;凡是已经中间人手修改或省略或转写的,是间接的史料。直接的材料是比较可信的,间接材料因转手的缘故容易被人更改或加减;但有时某一种直接的材料也许是孤立的,是例外的,而有时间接的材料反是前人精密归纳直接材料而得的:这个都不能一概而论,要随时随地的分别看看 实物/口述 实物本身是最好的历史证据,足以弥补文献的空白 作为实物史料的遗迹遗物未必能反映历史的全貌和原貌; 作为实物史料的遗迹遗物是凝固的过去,而不是活着的过去——只有物,没有人;作为实物史料的遗址遗物,遗址是固定的,但遗物是可以移动的;口

述史的重要性与危险性并存; 口述者的记忆、知识程度、个人情感等都会影响到史料的真实性 一、历史:指过去发生的事情(客观性、真实存在过的)。 二、历史学:指史学家对客观历史的记录和解释(主观性,不可能完全接近真实的历史)。 三、历史学的基本要素 1.史料(研究和认识历史所根据的材料) (1)按内容分类 ①文献史料:(以文字形式出现) 例如:史书、档案、地方志、家谱、日记、笔记、近代以来的报刊、杂志等。 ②实物史料:(以实物、物件的形式出现) 例如:考古发现的遗址、墓葬、出土的文物、钱币、饰品、家具、近代的旧照片等。 ③口述史料:(人们以口相传的史事) 例如:神话、传说、史诗、民谣,近代以来的调查采访、回忆录、对话录等(2 )按学术价值分类 ①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 含义:当时那个年代留下的,特别是当时的人提供的 学术价值:较客观、真实,学术价值较高(注意:实物史料、回忆录、当时史学家的直接记载,一般都是第一手史料,其中,实物由于不受阶级和个人主观的局限,是最可靠、可信度最高的) ②第二手史料

传统文言文的教学模式论文

传统文言文的教学模式论文 一、了解字音 在文言文中,多存在“通假异读、破音异读、古音异读、多音字、生僻字”等现象, 我们应明确这一点,然后结合文本来理解文本内容。比如说“,潦水尽而寒潭清”这句中,潦是多音字。一是读音lǎo,意指雨水大或路上的流水,积水。二是读音lào;古同“涝”,雨水过多,水淹。三是读音liáo,有潦倒、不得意的意思。因为行文的意思是到了秋天,蓄积的雨水已经消尽,所以潭水寒冷而清澈。所以这里的“潦”应读lǎo,而我 们还可以在正确朗读的过程中在脑海里想象一幅如诗如画的秋景图。 二、注重朗读 注重课文的朗读,是我国的语文传统教法。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只有对课文反复朗读,才能让文言文中的`无声语言变成声情并茂的语言艺术。对课文的美产生审美体验, 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才能培养语感,提高表达能力,才能使学生体会课文内容、感情、 特色。并且语文教材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运用各种朗读 方式,如全班齐读、男生齐读、女生齐读、小组齐读和个人朗读等方式,让学生能感知文本,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理解并掌握文本的相关内容。 三、明确典故 古人写诗词,喜欢引用过去有关人、地、事、物的史实或语言文字,来增加词句的含 蓄与典雅。使用典故有多种方式,如明用、暗用、连用和反用等。但是典故用得多了,容 易使行文晦涩难懂。所以,典故往往对于理解诗词的内容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必须 将典故的内涵讲清楚。比如说,在“纤歌凝而白云遏”一句中,王勃化用“响遏行云”的 典故来突出此次宴会上管弦之美;在“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一句中,王勃使用邺水 集会和谢灵运的典故来凸显此次宴会主客的文采之好。教师对典故的讲解可以使学生更好 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四、讲清习俗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习俗较为丰富,不少古诗文都涉及相关方面,理解这些文化习俗 对我们理解文章内涵是有帮助的。比如说,本文是饯别序,跟宴会有关,当然也与酒有关。常言道,“酒是水质的诗,诗是心酿的酒”,诗酒不分家,所以古代文人大多喜欢饮酒赋诗,也因此留下了很对著名的文人集会,如兰亭集会、睢园集会和金谷园集会等等。行文 中“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这一句中,作者运用典故来表 现参与宴会的宾主不仅酒量好,而且文采更好。符合“四美”和“二难”的要求,所以此 次宴会不但很豪华,而且更容易激发与会主宾的豪迈之情。总而言之,不管当下课堂改革 的声音有多高,作为我校学生的知识传授者,对于文言文的教学,我们还是应该借鉴传统

馆藏回族家谱及其史料价值

馆藏回族家谱及其史料价值 王华北龚文龙 【摘要】本文概述了馆藏回族家谱收藏情况,通过细致的分析,对馆藏回族家谱的类型、内容以及史料价值作了相应的探讨。 【关键字】中国民族图书馆回族家谱史料价值 家谱是记载同一祖先的血缘集团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等方面的历史文献。对其史料价值,一直被历史学者所看重。著名学者白寿彝先生曾指出:“家谱是社会史料的一部分。通过各种家谱的研究,可以了解中国封建社会史上家族制度的形态、性质及其在社会史上的作用。”“具体到回族人的各家家谱,因为回族史的资料匮乏,可以作较多的利用,有时可以提供某些重要历史问题的线索”[1]。从而阐明了家谱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最近我们在整理馆藏(中国民族图书馆)回族古籍的过程中,特别留意了回族家谱的收藏、整理情况。下面,根据我们掌握的材料,对我馆馆藏回族家谱及其史料价值作初步的探讨。 1.我馆回族家谱收藏情况 我馆现存回族家谱为:《米氏宗谱》、《杨氏家谱》、《戴氏宗谱》、《黑氏家谱》、《脱氏族谱》、《六箴堂张氏家谱》、《金氏族谱》、《杨氏家谱》、《尹氏族谱》、《铁氏家谱》、《冯氏家谱》、《白氏家谱》、《郑和家谱首序》、《元咸阳王赛典赤家谱》、《聚真堂马氏宗谱》、《南海甘蕉蒲氏家谱》等20多部。 在馆藏家谱中,大多年代久远。《六箴堂张氏家谱》创建于明建文壬年(1402年),谱写之起始年代为元至正二十一(1361年),距今640余年,是年代最为久远的。《黑氏家谱》始立于何时,无明确记载。谱册上最后一次序文称:“溯黑氏原来自明永乐,由山东临清移居津邑,历世相传四百年矣”。观谱单上首序有云:“太祖登基,吾祖仍授前职,次大封诸王于天下”。所言应为明初,故已有600余年;《戴氏宗谱》距今560余年;另外,《铁氏家谱》、《冯氏家谱》、《脱氏族谱》、《杨氏家谱》距今也有300多年。 2.馆藏回族家谱的类型及内容 馆藏回族家谱在形式上,主要以册式为主;在内容上,大部分都分为“序言”、“家训家规”、“世系表”三个部分。 (一)序文。大多数家谱都有序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论述家谱的性质与功能,论述宗族的来源,记述族人修谱的历史,谱书的结构,修谱的方法,修谱凡例,以及修谱人所做的贡献等。《聚真堂马氏宗谱》序文包括《人统源流》、《三皇治世》、《教统与认同之关系》、《我马氏来华源流》《马市长支北迁源流》《明末后避难焚普马诗》《江苏二芝麻使劲状》《聚

.实物史料的价值与局限教学设计

02.微练习 1.图1和图2反映了20世纪上半期中国社会的两次历史性巨变。其共同点是 图1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图2 开国大典 A.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B.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C.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D.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 2.下列对三幅图片展现的共同信息理解最准确的是 朝核问题六方会谈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峰会A.中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B.中国奉行友好结盟和平外交政策 C.中国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合作 D.中国倡导建立新型区域合作组织 3.下列图片可以反映建国后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改变是 A.土地的使用权B.土地的用途 C.土地的所有权D.土地的规模

参考答案 1. C。首先阅读题干,明确题干要求。该题对南京临时政府与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之间进行比较,寻求二者之间的共同点。其次,逐一辨析题支。A项错误,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而新中国则实现民族独立,结束了封建制度。B项错误,南京临时政府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性质,劳动人民的利益和诉求在政权中未得到充分体现;而新中国则不同,《共同纲领》规定了新中国为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C项正确,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促进了经济上的工业化和政治上的民主化,并引起了人们政治观念和社会习俗的现代化;新中国成立,更是为社会主义工业化提供了政治前提,人民代表大会制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体现了政治民主化的深入发展。D项错误,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新中国的建立,结束了封建制度。故选C。 2.A。题干材料提供了三则史实,选项呈现的是历史结论。该题考查的是史论结合能力,重点是史实与结论是否匹配。A项正确,多边外交是指有两个以上主体的外交活动。B项错误,合作而非结盟。C项错误,朝核六方会谈的成员国包括美日韩,它们都是发达国家。D项错误,三个史实中只有上海合作组织与结论吻合,其他两个史实指的是会谈、峰会,是合作而非合作组织。故选A。 3. A。题干采用图文组合的方式呈现史料,文字揭示了该组图片的主题:土地制度的变迁。第一幅图的关键信息是农业生产合作社,这一形式存在的时间是1953-1958年,即三大改造开始之后到人民公社化运动之前。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第二幅图是人民公社,存在的时间是1958年至20世纪80年代,性质也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第三幅图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于1979年。三种土地制度都属于公有制性质,但是土地的使用权有所变化。农业生产合作社与人民公社时期土地归集体使用,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土地使用权归农户。A项正确。B项土地的用途有变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之前由国家计划决定;之后由家庭决定,但这不是主要的变化。C项是三幅图的共同点;D项也有变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前集体统一使用土地,规模很大;之后家庭经营,规模很小。故选A。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