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慢性胃炎的中医中药治疗

慢性胃炎的中医中药治疗

慢性胃炎的中医中药治疗
慢性胃炎的中医中药治疗

慢性胃炎的中医中药治疗

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是由各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感染首先发生胃窦胃炎,然后逐渐向胃近端扩展为全胃炎[1]。慢性胃炎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高而升高。根据其主要症候当属祖国医学胃痛嘈杂吐酸等范畴。其病因主要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密切相关。也包括自身免疫因素、遗传因素、十二指肠液返流、胃黏膜损伤因子等多种因素有关。中医认为与饮食不节、嗜食辛辣、长期饮酒、生冷过度而损伤脾胃或情志因素反复刺激、气郁伤肝、肝气横逆犯胃或郁久化火耗气伤阴。其病位在胃,涉及肝脾,根据其不同临床表现可分为以下7种症型:

1 寒邪客胃型:胃痛暴作,恶寒喜暖,脘腹得温则痛减,遇寒则痛增,口和不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脉弦紧。治宜散寒止痛,方以良附丸加味,常用药物高良姜、香附、枳实、神曲、鸡内金等。

2 脾胃虚弱型:胃脘部胀满隐痛,得温则减,纳入无味,泛吐酸水,嗳气,喜温喜按,气短神疲,面色萎黄,四肢不温,小便清长,大便稠,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治宜温补脾胃,方以香砂六君子汤合共芪建中汤加减。常用药物党参、黄芪、木香、砂仁、白术、半夏、陈皮等。

3 肝胃不和型:胃脘部胀满疼痛,食后尤甚,痛连两胁,痛无定处,嗳气频作,每遇情志不遂而加重,泛酸、嘈杂,口干,大便干结,舌质淡、苔薄白,脉弦。治疗以疏肝和胃,方以柴胡疏肝散加减。常用药物柴胡、芍药、苏叶、枳壳、甘草等。

4 肝胃郁热型:症见胃脘部灼热疼痛,嗳气,口干、口苦,泛酸、嘈杂,小便黄,大便干结,舌质红,舌苔薄黄,脉弦细。治宜疏肝清热,和胃止痛。方以化肝煎合左金丸加减。常用药物柴胡、黄芩、佛手、青皮、陈皮等。

5 肝胃湿热型:胃脘灼痛,口臭、口渴不多饮,口苦心烦、泛酸、嘈杂,大便稍溏,小便黄,舌质红,舌黄腻,脉弦数或滑数。治宜疏肝和胃,清热化湿。主以甘露消毒丹、三仁汤、不换金正气散加减。常用药物藿香、砂仁、蒲公英、茵陈、木香、黄连等。

6 肝郁脾虚型:胃痛不甚,惟饮食稍一不慎胃痛加重,无嗳气,微作逆,口干不甚,大便稍结,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治宜疏肝健脾和胃,方用逍遥散加减。常用药物柴胡、当归、炙甘草、白术、扁豆等。

7 胃阴亏虚型:胃痛隐隐,口燥咽干,渴而少饮,大便干,舌质淡红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治宜养阴柔肝,通络止痛。方用沙参麦冬汤加减。常用药物沙参、麦冬、百合、白芍、丹参、玉竹等。

根据胃镜描述可随症加减:胃镜见黏膜充血水肿、红白相间,以红为主;可加半夏、陈皮、茯苓健脾化湿;若见散在点片状糜烂,黏膜易脆,可加乌贼骨、大贝母、白芨护膜生肌;若见膜变薄,色泽变淡,可透见血管纹,考虑萎缩性胃炎,可加舌蛇草、半枝莲、仙鹤草清热解毒;若见胃黏膜有新鲜或陈旧性出血斑点,可加白芨、茜草、仙鹤草以止血生肌;胃内有胆汁潴积及附着,可加黄连、竹茹、代赭石清泄胆火,降逆止呕,促进胆汁下行。

讨论:胃在中焦,主受纳、濡熟水谷,体阴而用阳,喜润而恶燥,清代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云:阳明燥土,得应则安。对慢性久病胃病患者,胃阴亏虚是根本,使用甘凉滋润,滋养胃阴,使胃阴得养,虚热得清,胃之通降正常。胃喜温煦,体阳为濡熟之根本,十胃九寒,寒邪是脾胃病中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故采用甘辛温补,建中通阳亦是慢性胃炎的一大治法。肝属木,为将军之官,主疏泄,主藏血,在五脏中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其疏泄功能不仅可以调畅气机,协助脾胃之气的升降,而且还与胆汁分泌有关,与脾相表里,在五行中肝属木脾(胃)属土,木克土,只有肝的疏泄调畅,才能保证脾胃受纳,腐熟和运化功能的正常。综上所述,中医中药治疗慢性胃炎疗效可靠,中医辩证治疗可保护和修复胃黏膜,使胃病逐渐趋于稳定,减少复发,增强胃抵御饮食不慎和寒冷等促发诱因的能力,彻底消除和

减轻患者的痛苦。

中医治疗慢性肠胃炎

慢性肠炎是消化系统难治性疾病之一 ,临床以反复发作 ,缠绵难愈为其特点。由于该病的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 ,故无特效的治疗方法。依据其临床表现 ,慢性肠炎属中医“泻泄”范畴。该病发生的原因虽多 ,但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 : 一是脾胃虚弱 :多因饮食不节 ,过食寒凉 ,暴饮暴食 ;或劳倦过度 ,情绪不畅 ,忧思伤脾 ;或感受外邪等损伤脾胃 ,脾伤则食后腹胀 ,腹部疼痛 ,大便稀或者有黏液 ,肠鸣坠胀 ;胃伤则不思饮食。 二是木不疏土 :肝属木主疏泄 ,脾属土主运化。若平时心情不畅 ,忧思郁虑 ,导致肝气不足 ,不能疏泄脾土 ,必然影响脾的运化功能 ,中医称为“木不疏土”。肝木不疏泄脾土 ,则脾虚失升 ,清气下流 ,也会发生泻泄。 三是火不生土 :中医说的火是指肾阳 ,土是指脾胃。脾的运化功能除肝的疏泄外 ,还有赖于肾阳的温煦作用。这种作用称为“火能生土”。若肾的阳气不足 ,不能温煦脾土 ,导致脾胃的纳化功能减弱 ,也可发生泻泄。中医称为“火不生土”。临床上有的病人在鸡叫五更时 ,腹部作痛 ,痛即泻泄 ,手足不温 ,这便是“火不生土”所致。 慢性肠炎多属本虚标实之病 ,常常以虚中挟实的面目出现 ,但仍以脾虚为主。因此 ,对其治疗也应该从调理脾胃入手 ,可用健脾理肠方来治疗。药取党参 15克 ,炒白术 10克 ,炙黄芪15克 ,赤石脂 30克 (包煎 ),茅梅 30克 ,炒苡仁24克 ,防风 10克 ,炒白芍 24克 ,木香 10克 ,炙升麻 6克 ,儿茶 3克 (冲服 ),元胡 15克 ,炒乌梅15克。上药先用温水浸泡 30分钟 ,加水煎煮两次 ,每次沸后 30分钟 ,合并药汁 ,浓缩至 300毫升 ,每天三次 ,每次 100毫升 ;也可将上药焙干 ,研成极细粉末 ,每天 3次 ,每次 15~ 20克 ,温开水冲服。 20天为 1疗程。服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之品和肥甘厚味。若能配合药粥辅助治疗 ,则疗效较为明显。 相关链接慢性肠炎喝药粥 慢性肠炎若能在辩证论治的前提下 ,配合药粥疗法 ,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苡仁粥 :取苡仁、粳米各 30~ 50克 ,白糖适量。蒋苡仁、粳米洗净 ,加水共同煮粥 ,待粥熟时 ,加入白糖 ,糖溶即可食服。具有健脾祛湿功效。适用于脾虚湿盛之久泻不止 ,腹部胀痛 ,不思饮食 ,苔腻的慢性肠炎者。 莲子粥 :取莲子肉、粳米各 30克 ,炒扁豆10克 ,小红枣 10枚 ,白糖适量。将上药与粳米洗净 ,置锅内共同煮粥 ,粥熟时加入白糖溶化即可食服。具有健脾、益气、止泻的功效。适用于脾气虚弱 ,神疲乏力 ,久泻不止 ,纳食减少的慢性肠炎者。 山豆粥 :取山药、茯苓、苡仁、赤小豆、泽泻、炒扁豆各 100克 ,粳米 30克。将中药六味、焙干研成粗末 ,置锅内用小火加热 ,不断翻动 ,炒至米成黄色发出微香时 ,取出放凉 ,置干净食用塑料袋内密封。使用时取 20克与粳米共同煮粥食服。具有健脾益气 ,渗湿止泻的功效。适用于脾虚不能运湿 ,湿自内生 ,表现为腹痛肠鸣 ,泻泄日久的慢性肠炎者。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

◆脾胃虚弱证:可见胃脘痞满胀痛,纳差,食后腹胀,倦怠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宜选人参健脾丸、香砂养胃丸等。 ◆脾胃虚寒证:可见胃脘隐痛,喜暖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减,肢冷便溏,舌淡胖或边有齿痕,脉细或迟。宜选附子理中丸、良附丸、温胃舒冲剂(胶囊、口服液)等。 ◆饮食停滞证:可见胃痛,脘腹胀满,嗳腐吞酸或吐食、恶食,食后甚,空腹、吐食或矢气后痛减,大便泄泻臭秽或不爽,舌苔厚或黄腻,脉滑或实。宜选山楂丸、保和丸(口服液)、枳实导滞丸、沉香化滞丸、健胃消食片等。 ◆胃阴不足证:可见胃痛隐隐,知饥不食,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少苔或光净无苔,脉细数。宜选胃安胶囊、玉竹冲剂等。 ◆肝气犯胃证:可见胸脘胀闷,攻撑作痛,胃痛连胁,嗳气频繁,大便不畅,且诸证与情绪因素相关,或有咽部异物感。舌苔薄白,脉弦。宜选逍遥丸、舒肝健胃丸、胃苏冲剂、气滞胃痛冲剂(片)、三九胃泰等。 ◆肝胃郁热证:可见胃脘灼痛,痛势较急,烦躁易怒,泛酸嘈杂,口苦口干,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宜选丹栀逍遥丸、清胃黄连丸、胃炎康胶囊、加味左金丸等。 ◆湿困脾胃证:可见胃脘痞满不舒,食少无味,恶心呕吐,嗳气吞酸,头重身困,怠惰嗜卧,多便溏,舌淡苔白腻,脉濡缓或弦滑。宜选香砂平胃颗粒(丸)、藿香正气丸(水、胶囊)、参苓白术散等。 ◆湿热互结证:可见胃脘灼热胀痛,痞闷,口苦尿黄,舌红(边尖深红),苔黄厚或腻,脉滑数。宜选甘露消毒丹、胃痛宁片等。 ◆瘀血内阻证:可见胃脘刺痛或割痛,痛处固定而拒按,食后痛甚,或有吐血便黑,舌暗或有瘀斑点,脉涩。可选金佛止痛丸、沉香舒气丸、元胡止痛片等。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有很好的疗效。慢性胃炎在中医多属于胃脘痛、胃痞证。常见7个类型: a.脾胃虚弱型:素体脾虚,或饮食不节、饥饱失常,使脾胃受伤而虚弱,表现为胃脘痞满胀痛、食欲不振、食后腹胀、倦怠乏力,治疗以香砂六君子汤健脾和胃; b.脾胃虚寒型:脾虚较重,脾阳不足,或贪食生冷,损伤脾阳,致阴寒内盛,表现为胃脘隐痛、喜得温按、饭后痛减、空腹痛重、四肢清冷,治以黄芪建中丸(汤)温脾暖胃,缓急止痛; c.肝气犯胃型:情志不畅,郁怒伤肝,肝气犯胃,气机阻滞,升降失常,表现为胃胁胀痛、嗳气频繁、嗳气或排气后减轻,或伴有心烦易怒、胸闷善太息、颈部憋闷、咽部有异物感等症状。治疗以气滞胃痛冲剂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或加用逍遥丸、元胡止痛片; d.肝火犯胃型:肝气郁滞,日久化火,肝火犯胃,致胃中灼痛、口苦、心烦、大便干燥,治以清泻肝胃之火,用左金丸; e.胃阴亏虚型,肝火灼伤胃阴或嗜食辛辣,耗伤胃津,引起胃脘隐痛、知饥不食、口燥咽干、大便干结。治疗以一贯煎合芍药汤滋阴养胃; f.血瘀胃络型:肝郁气滞或脾气虚,日久使血行不畅,瘀停于胃,产生胃脘刺痛或割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舌质暗或有瘀暗斑点。可用失笑散活血化瘀止痛,配合温养胃气; g.寒热错杂型:既有口苦、口干、口臭、胃中灼热、想饮食冷物、大便干燥等胃热症状,又有胃部怕冷、进食冷饮食或胃部受寒后引起胃部不适、胃痛、胃胀等脾寒的症状。我以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效果很好。

中医中药治疗慢性胃炎

中医中药治疗慢性胃炎 【摘要】慢性胃炎属于祖国医学”胃脘痛”范围。主要症状以胃脘疼痛、脘腹胀痛、嗳气呃逆或口苦,泛吐清水。胃脘痛的特点是时而隐痛,但痛无定时。伴胃中灼热、嘈杂感。脘腹胀痛以上腹痞满,但食后更甚,嗳气则舒。慢性胃炎现代医学专指胃而言,中医学则论胃及脾,脾与胃相并而论。 【关键词】慢性胃炎;中医;治疗 慢性胃炎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胃粘膜慢性炎症性改变,是一种病因尚未完全阐明的慢性胃病,临床一般分为慢性浅表性、慢性萎缩性与慢性肥厚性3类。由于溃疡病、胃息肉与胃癌等都可并见慢性胃炎,彼此关系密切,因此加强对慢性胃炎的研究,对于防治上述疾病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分型辨证治疗 1.1肝胃气滞型多见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或萎缩性胃炎之初期,多因情志不畅而诱发。胃部饱胀以进食后为甚,或胃部胀痛连胁,嗳气频作,得矢气稍适,或恶心欲呕,口苦泛酸,大便排出不畅等症,舌边尖稍红,苔薄白,脉弦。治宜疏肝和胃、理气消胀。方用柴胡疏肝散。 1.2脾虚胃热型多见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反复发作,或萎缩性胃炎活动期,表现为本虚挟有胃热,呈虚实寒热错杂之象。证见胃部嘈杂,或胃部灼痛,痛无定时,饥时觉痛,饱时觉胀,口苦干而不多饮,纳食量减,大便时稀时秘等,舌质淡或淡红,舌苔薄黄,脉细弦。治宜健脾补气,和中清胃。方用半夏泻心汤。 1.3脾胃虚弱型多见于萎缩性胃炎,或浅表性胃炎久病实证已消除仍余脾虚证。证见胃部虚痞,或隐隐作痛,按之较舒适,喜进热食,食后腹胀,或呕吐清涎,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大便溏薄等,舌质淡、体胖,苔白润,脉细弱。治宜健脾补气,温中和胃。方用香砂六君子汤。 1.4胃阴不足型多见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或其他证型胃炎久病久治伤阴所致,证见胃痛日久,胃部微灼痛,或嘈杂不适,口干纳呆,或食后饱胀,大便干结,舌质红少津,苔薄白稍于,脉细数。治宜养阴益胃、缓急止痛。方用益胃汤。 2偏方治疗胃炎方剂——清中消痞汤 2.1组成:太子参15克,麦门冬15克,制半夏7.5克,柴胡6克,生白芍10克,炒栀子7.5克,丹皮7.5克,青皮10克,丹参15克,甘草6克。 2.2功能:养阴益胃,清中消痞。主治:浅表性胃炎、返流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等病,症见胃脘痞塞,灼热似痛,似饥不欲食,口干不欲饮,五心烦热,纳

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

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 *导读:慢性胃炎是常见疾病,是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慢性胃炎又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后者出现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和化生。慢性浅表性胃炎进一步发展,部分可演变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常见疾病,是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慢性胃炎又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后者出现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和化生。慢性浅表性胃炎进一步发展,部分可演变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中医一般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分为5大症型: 阳虚症:主要表现为胃部隐痛或胀,遇冷加重,舌淡,脉细或迟。治法是温中散寒,健脾助运。 阴虚症:主要表现是胃部隐痛或灼痛,肝舌燥、舌红、少苦脉细数,治法是滋阴清热,养胃生津。 气虚症:有胃部痛闷、食后胃部发堵、乏力、舌淡、脉弱等表现,治法是补中益气。 瘀血症:胃部刺痛,或刀割样痛,痛处固定,舌质紫暗,脉涩是症状特点,治法为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湿热症:主要症状是胃部胀痛,口苦口黏,舌尖边红,苔黄腻,脉滑,治法是清热化湿,通降气机。 需要注意的是:病人不一定表现为一个病症,好多病人是虚

中有实的病情,同时出现2个甚至更多的症型,就应该症型间相互参照,灵活辨证用药。慢性萎缩性胃炎伴重度肠化或重度不典型增生者宜手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轻至中度肠化或不典型增生者,应密切随访,一般6-12个月胃镜复查1次,同时用中药治疗,有一定效果,根据气阴两虚、虚火内灼、脾胃虚弱三个症型,分别采用甘平养胃方、配甘养胃方、甘温养胃方治疗,也可用平萎汤加减治疗。 作者介绍:曹扬,从事内科、消化内科工作20余年,擅长中医、中西医结合诊治胃肠道、肝胆胰疾病,并熟练掌握消化道内窥镜的检查和镜下治疗技术。

治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药

治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药 目前,应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的中成药很多,现择其要者分述如下 (1)温胃舒胶囊 药物组成:党参、白术、山楂、黄芪、肉苁蓉等。 功用:扶正固本,温胃养胃,行气止痛,助阳暖中。 主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胃炎所引起的胃脘凉痛,胀气,嗳气,纳差,畏寒,无力等症。 (2)阴虚胃痛冲剂 药物组成:北沙参、麦冬、五味子、甘草等。 功用:养阴益胃,缓中止痛。 主治:用于胃阴不足引起的胃脘部隐隐灼痛,口干舌燥,纳呆干呕等症,临床上主要应用在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病的治疗。 (3)养胃舒胶囊 药物组成:党参、黄精、玄参、乌梅、白术、菟丝子等。 功用:扶正固本,滋阴养胃,调理中焦,行气消导。 主治: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胃炎所引起的胃脘热胀痛,手足心热,口干,口苦,纳差等症。 (4)虚寒胃痛冲剂 药物组成:白芍、干姜、党参、甘草、大枣等。 功用:温胃止痛,健脾益气。 主治:用于脾虚胃弱,胃脘隐痛,喜温喜按,遇冷或空腹痛重。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等病。 (5)三九胃泰 药物组成:三桠苦、九里香、白芍、生地、木香。

功用:消炎止痛,理气健胃。 主治: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等各类型慢性胃炎。 (6)猴菇菌片 药物组成:猴头菌。 功用:消炎止痛,扶助正气。 主治: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食道癌等。 (7)胃乃安胶囊 药物组成:黄芪、三七、合成牛黄、珍珠层粉。 功用:补气健脾,宁心安神,行气活血,消炎生肌。 主治: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8)胃康灵胶囊 药物组成:白芍、甘草、元胡、三七等八味药物组成。 功用:柔肝和胃,散瘀止血,缓急止痛,去腐生新。 主治:适用于急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及胃出血等症。 (9)养胃冲剂 药物组成:黄芪、白芍、淮山药、香附、党参、甘草、陈皮等。 功用:养胃健脾,理气和中。 主治:慢性萎缩性胃炎。 (10)复方胃乐舒口服液 药物组成:猴头菌浓缩液、蜂王浆、蜂蜜等。 功用:利五脏,助消化,提高机体免疫力。 主治:用于消化性溃疡及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脾胃虚弱证和胃肠病恢复期的调治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 以餐后饱胀不适为主症者,应属于中医“痞满”的范围,可命名为“胃痞”。以上腹痛为主症者,应属于中医“胃痛”范畴,可命名为“胃痛”。 《一》证候分类标准: 1 脾胃气虚证主症:①胃脘胀满或胃痛隐隐;②餐后明显,饮食不慎后易加重或发作。次症:①纳呆;②疲倦乏力,少气懒言;③四肢不温,大便溏薄;④舌淡或有齿印,苔薄白; ⑤脉沉弱。 2 脾胃虚寒证主症:①胃痛隐隐,绵绵不休;②喜温喜按,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次症:①泛吐清水;②神疲纳呆,四肢倦怠;③手足不温,大便溏薄;④舌淡苔白;⑤脉虚弱。 3 肝胃不和证主症:①胃脘胀痛;②痞塞不舒,情绪不遂时易加重或复发。次症:①两胁胀满;②纳少泛恶;③心烦易怒,善叹息;④舌淡红,苔薄白;⑤脉弦。 4 脾胃湿热证主症:①脘腹痞满;②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数。次症:①食少纳呆;②口干口苦;③身重困倦;④小便短黄;⑤恶心欲呕。 5 胃阴不足证主症:①胃脘灼热疼痛;②胃中嘈杂;③舌红少津或有裂纹,苔少或无。次症:①似饥而不欲食;②口干舌燥;③大便干结;④脉细或数。 上述证候确定:主症必备,加次症2项以上即可诊断。《二》治疗:一、辨证治疗 1 脾胃气虚证治法:益气健脾,和胃除痞。主方:香砂六君子汤(《医方集解》)加减。药物:党参、炒白术、茯苓、法半夏、陈皮、木香、砂仁、炙甘草。 2 脾胃虚寒证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主方:黄芪健中汤(《金匮要略》)合理中汤(《伤寒论》)加减。药物:黄芪、桂枝、干姜、白术、法半夏、陈皮、党参、茯苓、炙甘草。wk_ad_begin({pid : 21});wk_ad_after(21, function(){$('.ad-hidden').hide();}, function(){$('.ad-hidden').show();}); if( https://www.doczj.com/doc/bb10863842.html,erAgent.indexOf("MSIE 6.0") < 0 ){BAIDU_CLB_fillSlot( '920314' );} 3 肝胃不和证治法:疏肝和胃,理气止痛。主方: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药物:炒柴胡、香附、川芎、陈皮、枳壳、白芍、炙甘草。 4 脾胃湿热证治法:清热除湿、理气和中。主方:连朴饮(《霍乱论》)加减。药物:黄连、厚朴、石菖蒲、法半夏、黄芩、芦根、茵陈、生薏仁。 5 胃阴不足证治法:养阴益胃,和中止痛。主方:益胃汤(《温病条辨》)加减。药物:北沙参、生地、麦冬、白芍、佛手、石斛、甘草。 二、随症加减 胃胀明显者,可加厚朴、枳实;胃痛明显者,可加郁金、元胡;反酸者,可加海螵蛸、煅瓦楞子;纳食减少者,可加鸡内金、神曲;虚寒明显者,可加熟附子、肉桂(焗服)。 《三》中成药治疗: ①香砂六君丸:每次10 g,每日2次;胃乃安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复方田七胃痛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补中益气丸:每次10 g,每日2次。适用于脾胃虚弱证。②香砂养胃丸:每次9 g,每日2次;温胃舒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香砂理中丸,每次10 g,每日2-3次;湿寒胃痛颗粒:每次3 g,每日3次。适用于脾胃虚寒证。 ③气滞胃痛颗粒:每次5 g,每日3次;胃苏颗粒:每次15g,每日3次;金佛止痛丸:每次5 g,每日3次;元胡止痛片:每次2片,每日3次;三九胃泰颗粒(无糖型):每次2.5 g,

治疗胃炎的常用中成药

治疗胃炎的常用中成药 胃炎主要临床表现为胃脘部闷胀、疼痛, 或恶心、呕吐、嗳气、嘈杂、泛酸等症状。凡具有健脾、和胃、行气、消痞、解郁、除满功能的中成药,都适用于防治慢性浅表性胃炎。目前临床上用于本病的常见中成药有: (1)保和丸 主要成分:六神曲、山楂、法半夏、陈皮、连翘、莱菔子。 功能:消食导滞,和胃健脾。 主治:饮食停滞胃脘所致纳差、腹胀、泛酸、嗳气等症。 (2)越鞠丸 主要成分:香附、川芎、栀子、苍术、六神曲。 功能:理气宽中,解郁消胀。 主治:胸脘痞闷、腹中胀满、嗳气吞酸。 (3)香砂六君子丸 主要成分:木香、砂仁、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半夏、陈皮。 功能:健脾和胃,理气止痛。 主治:胸脘胀闷,呕吐泄泻。 (4)香砂养胃丸 主要成分:砂仁、木香、白术、茯苓、枳实、豆蔻仁、厚朴、香附、陈皮、半夏、甘草、土藿香。 功能:健脾和胃,理气消滞。 主治:纳差、乏力、胃痛、腹胀、嗳气、反酸。 (5)舒肝丸 主要成分:柴胡、厚朴、川芎、香附、枳壳、沉香、砂仁、木香。 功能:疏肝解郁,和胃止痛。 主治:两胁胀痛、腹胀、嗳气、恶心。 (6)气滞胃痛冲剂 主要成分:柴胡、枳壳、甘草、香附等。 功能:疏肝行气,和胃止痛。 主治:肝郁气滞之胸痞胀滞,胃脘疼痛等。 (7)良附丸 主要成份:高良姜、香附。 功能:温中祛寒,行气止痛。 主治:中焦虚寒之脘腹冷痛、喜暖喜温者。 (8)温胃舒胶囊 主要成分:党参、白术、山楂、黄芪、肉苁蓉等。 功能:扶正固本,温胃养胃,行气止痛,助阳暖土。

主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胃炎所引起的胃脘冷痛、胀气、嗳气、纳差、畏寒。 (9)阴虚胃痛冲剂 主要成分:北沙参、麦冬、川楝子、甘草等。 八)温胃舒胶囊 主要成份:党参白术山楂黄芪肉苁蓉等。 功能:扶正固本,温胃养胃,行气止痛 消化道炎症与溃疡病防治186问百病百问沙龙丛书功能:养阴益胃,缓中止痛。 主治:用于胃阴不足引起的胃脘部隐隐灼痛,口舌干燥,纳呆干呕等症。(10)养胃舒冲剂 主要成份:党参、黄精、云参、乌梅、白术、菟丝子等。 功能:扶正固本,滋阴养胃,调理中焦,行气消导。 主治: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胃炎所引起的胃脘灼热,手足心热、口干口苦,纳差等症。 (11)胃乃安胶囊 主要成分:黄芪、三七、合成牛黄、珍珠层粉。 功能:补气健脾,宁心安神,行气活血,消炎生肌。 主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 (12)胃康灵胶囊 主要成分:白芍、甘草、元胡、三七等八味药物组成。 功能:柔肝和胃,散瘀止血,缓急止痛,去腐生新。 主治:适用于慢性胃炎、胃溃疡、胃出血及十二指肠溃疡等症。 (13)三九胃泰 主要成分:三桠苦、九里香、白芍、生地木香。 功能:消炎止痛,理气健脾。 主治: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等各型慢性胃炎。 (14)猴菇菌片 主要成分:猴头菌。 功能:消炎止痛。 主治: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癌、食道癌。 此外,还有胃苏冲剂、舒肝和胃丸、木香顺气丸、补中益气丸等中成药用于本病的治疗,临床应随证加以选择应用。 (1)温胃舒胶囊 药物组成:党参、白术、山楂、黄芪、肉苁蓉等。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精)

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胃炎的体会 【目的】:总结对半夏泻心汤的认识及其运用。半夏泻心汤是东汉?张仲景的名方,出自《伤寒杂病论》。 【关键词】:半夏泻心汤;痞;慢性胃炎; 【历史沿革】: 《金匮要略》:“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由此可知,半夏泻心汤证有上、中、下三部位的症状,即上呕、中痞、下肠鸣。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原文:“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从以上条文可知,满而不痛就是所谓的痞。那么痞是怎么形成的呢? 《伤寒论》:“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以上条文说明痞的形成原因是医者误下。 综合以上三条条文,痞的成因应是误用下药,徒伤中阳,阳虚则阴盛,寒从中生少阳邪热乘机内陷,以致寒热错杂其中,脾胃升降失常,气机痞塞而形成满而不痛的痞证,半夏泻心汤的寒热错杂就是这样来的。 《医方考》亦云:“伤寒自表入里,传至三阴,三阴亦有在经表证,如太阴有桂枝加芍药汤,少阴有麻黄附子细辛汤,厥阴有当归四逆汤之类。若不治其表,而用承气汤下之,则伤中气,而阴经之邪乘之矣。以既伤之中气而邪乘之,则不能升清降浊,痞塞于中,如天地不交而成否,故曰”。虽略有不同,但大意相符。 《伤寒论》:“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就是说越是痞越不能下,否则就会加重病情。 【西医对于慢性胃炎的认识】:

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是由各种病因引起的胃粘膜慢性炎症。主要病因为幽门螺杆菌感染。临床表现:由幽门螺杆菌引起的慢性胃炎多数患者无症状;有症状者表现为上腹部痛或不适、上腹胀、早饱、嗳气、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这些症状之有无及严重程度与慢性胃炎的内镜所见及组织病理学改变并无肯定的相关性。确诊必须依靠胃镜检查及胃粘膜活组织病理学检查。临床治疗以根除幽门螺杆菌以及对症治疗为主[1]。 【中医关于慢性胃炎的认识】: 中医没有慢性胃炎这个病名,但可以参照胃痛、痞满、喛气、泛酸、嘈杂、呕吐等病。其中根据症状多与痞满相参照。痞满的病因是感受外邪、内伤饮食、情志失调等,而这些病因可引起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而发生痞满。痞满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临床以胃脘痞塞,满闷不舒为主症,并有按之柔软,压之不痛,望无胀形的特点。发病缓慢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病程漫长。多由饮食、情志、起居、寒温等因素诱发。张介宾《景岳全书?痞满》指出:“凡有邪有滞而痞者,实痞也,无物无滞而痞者虚痞也。有胀有痛而满者,实满也;无胀无痛而满者,虚满也。实痞实满者,可消可散,虚痞虚满者,非大加温补不可。” 痞满的辩证首要分虚实[2],然后知犯何逆而能随证治之。从张介宾的那句话可以看出痞和胀并非一回事但常常合并出现。 【半夏泻心汤的组成分析】:半夏泻心汤由半夏12g、干姜9g、黄连3g、黄芩9g、人参(改党参9g、大枣15g、灸甘草9g组成 散结除痞+辛开(恢复脾的升清+苦降(恢复胃的降浊 君药——半夏:苦辛温燥,散结除痞,降逆和胃。辛开(现代药理研究:半夏有明显的抑制胃液分泌作用,水煎 醇沉液对多原因所致的胃溃疡有显著的预防和治疗作用[3] 臣药——(1干姜:辛热,温中散寒,助半夏温胃消痞以和阴辛开

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成药

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有哪些中成药 慢性浅表性胃炎主要临床表现为胃脘部闷胀、疼痛,或恶心、呕吐、嗳气、嘈杂、泛酸等症状。凡具有健脾、和胃、行气、消痞、解郁、除满功能的中成药,都适用于防治慢性浅表性胃炎。目前临床上用于本病的常见中成药有: (1)保和丸 主要成分:六神曲、山楂、法半夏、陈皮、连翘、莱菔子。 功能:消食导滞,和胃健脾。 主治:饮食停滞胃脘所致纳差、腹胀、泛酸、嗳气等症。 (2)越鞠丸 主要成分:香附、川芎、栀子、苍术、六神曲。 功能:理气宽中,解郁消胀。 主治:胸脘痞闷、腹中胀满、嗳气吞酸。 (3)香砂六君子丸 主要成分:木香、砂仁、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半夏、陈皮。 功能:健脾和胃,理气止痛。 主治:胸脘胀闷,呕吐泄泻。 (4)香砂养胃丸 主要成分:砂仁、木香、白术、茯苓、枳实、豆蔻仁、厚朴、香附、陈皮、半夏、甘草、土藿香。 功能:健脾和胃,理气消滞。 主治:纳差、乏力、胃痛、腹胀、嗳气、反酸。 (5)舒肝丸 主要成分:柴胡、厚朴、川芎、香附、枳壳、沉香、砂仁、木香。 功能:疏肝解郁,和胃止痛。 主治:两胁胀痛、腹胀、嗳气、恶心。 (6)气滞胃痛冲剂 主要成分:柴胡、枳壳、甘草、香附等。 功能:疏肝行气,和胃止痛。 主治:肝郁气滞之胸痞胀滞,胃脘疼痛等。 (7)良附丸

主要成份:高良姜、香附。 功能:温中祛寒,行气止痛。 主治:中焦虚寒之脘腹冷痛、喜暖喜温者。 (8)温胃舒胶囊 主要成分:党参、白术、山楂、黄芪、肉苁蓉等。 功能:扶正固本,温胃养胃,行气止痛,助阳暖土。 主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胃炎所引起的胃脘冷痛、胀气、嗳气、纳差、畏寒。 (9)阴虚胃痛冲剂 主要成分:北沙参、麦冬、川楝子、甘草等。 (八)温胃舒胶囊 主要成份:党参白术山楂黄芪肉苁蓉等。 功能:扶正固本,温胃养胃,行气止痛 消化道炎症与溃疡病防治186问百病百问沙龙丛书功能:养阴益胃,缓中止痛。 主治:用于胃阴不足引起的胃脘部隐隐灼痛,口舌干燥,纳呆干呕等症。 (10)养胃舒冲剂 主要成份:党参、黄精、云参、乌梅、白术、菟丝子等。 功能:扶正固本,滋阴养胃,调理中焦,行气消导。 主治: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胃炎所引起的胃脘灼热,手足心热、口干口苦,纳差等症。 (11)胃乃安胶囊 主要成分:黄芪、三七、合成牛黄、珍珠层粉。 功能:补气健脾,宁心安神,行气活血,消炎生肌。 主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 (12)胃康灵胶囊 主要成分:白芍、甘草、元胡、三七等八味药物组成。 功能:柔肝和胃,散瘀止血,缓急止痛,去腐生新。 主治:适用于慢性胃炎、胃溃疡、胃出血及十二指肠溃疡等症。 (13)三九胃泰 主要成分:三桠苦、九里香、白芍、生地木香。 功能:消炎止痛,理气健脾。 主治: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等各型慢性胃炎。

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的特点

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的特点 专业:中医学 班级:2011级中医1班 姓名:姚少伟 学号:201120101066 指导老师:王敏勇 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的特点 班级:2011级中医1班姓名:姚少伟学号:201120101066【摘要】辨证论治是中医药学诊疗疾病的重要特色,对于慢性胃炎的治疗应结合相关脏腑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特点来遣方用药,才能取得较好疗效。 【关键词】慢性胃炎;中医药疗法;辛开苦降;辨证论治 慢性胃炎为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西医治疗多采取根除幽门螺杆菌(针对HP阳性者)、抑酸(胃酸分泌过高者)、胃黏膜保护剂、胃动力剂、解痉剂等药物的综合运用[1]。从临床治疗的效果来看,很多患者通过上述措施的治疗,尽管患者HP转阴,呕酸及烧心的症状消失,胃镜复查胃黏膜恢复如常,但很多患者仍存在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甚者脘腹顿痛等症状,而通过中医辨证治疗,往往起到良好疗效。但在中医药治疗本病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必须根据本病生理病理特点和致病因素的性质来辨证论治,合理选方用药,方能取得较好疗效。 1胃主受纳,纳运协调,相辅相成 1.1胃主受纳、腐熟水谷。饮食入口,容纳于胃,故有胃为“水谷之海”之说,所以《灵枢·玉版》中说:“人之所受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但胃之受纳腐熟水谷的功能必须与脾之运化功能相配合,即脾主运化水谷功能的协助,如《素问·经脉别论》中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即所谓“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可见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共同完成对水谷的消化吸收,才能使水谷化为精微,以化生气血营养全身。所以脾胃在功能上一纳一运,纳运协调,相辅相成,纳是运的前提,运是纳的延续,无纳则脾无以运,无运则纳无以化。

中医治疗胃炎十大名方(精)

全国中医十大名方 ,90年代全国中医十大名医方: (治胃病十方 1. 胃神经管能症:慢性胃炎,胃痛而伴胃脘灼热胁嗳气纳呆等,肝郁气滞,湿浊阻痹者。 R: 佩兰 10g 延胡 10g 普洱茶 5g 厚朴 5g 炙甘草 5g 素馨花 12g 功效:有芳香解郁,行气止痛之功 . 2. 胃痛胃胀嘈杂灼热,口干苦等肺虚肝热胃阴不足型萎缩性胃炎: R: 北沙参 30g 石斛 20g 怀山药 130g 焦山查 30g 桑寄生 20g 玉竹 20g 青代 10g 白勺 10g 浙贝 10g 功效:有养阴建中之效 . 用法:在服法上要求冷水浸过药面浸泡 10分钟煮沸后改用文火 15分钟服取药液约 400ml 。 3. 萎缩性胃炎或溃疡并发胃炎久治不愈,胃酸缺乏者,尤以胃脘隐痛,烦渴思饮,口燥咽干,食 少便秘为主症。 R :乌梅肉 6g 炒白勺 10g 北沙参 10g 大麦冬 10g 金钗石斛 10g 丹参 10g 生麦芽10g 炙内金 5g 炙甘草 3g 玫瑰花 3g 功效:有滋养胃阴,舒肝柔肝之效。 此方为经验方,方似不出奇,确含妙理,复胃阴者,莫若苦寒;复酸味者,酸

甘化阴,足 资吾等效法。 4. 慢性胃炎之脾不建运者,有增进食欲之效:(为脾胃良方,对胃炎有卓效 R :麦芽 30g 谷芽 30g 内金 15g 山药 15g 党参 10g 甘草 5g 用法:加清水超过药面一寸 ,浸泡一小时,沸后继沸 5分钟即服,不宜久煎。 功效:有健脾和胃,复元益气之功。 5. 适应于各种慢性胃炎之属脾胃阴虚者: R: 沙参 20g 白芍 20g 麦冬 15g 山楂 15g 石斛 15g 知母 12g 花粉 12g 内金 10g 丹皮 10g 乌梅 10g 陈皮 10g 生甘草 3g 功效 ; 养阴和胃,理气清热。 6. 适应于浅表性,反流性和萎缩性胃炎: R: 党参 15g 丹参 15g 蒲公英 15g 白芍 15g 制半夏 10g 黄连 3g 甘姜 3g 炙甘草6g 功效:有益气健胃,辛开苦降,和中开痞之功(此方溶古方三首为一炉,适用于寒热错杂证 7. 凡急慢性胃炎,胃十二肠溃疡,胃 N 官能症,慢性肠炎,慢性胆囊炎,胆石症, 慢性胰腺炎, 内脏植物 N 功能紊乱等所致之痛属气血不调者均可服用: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有很好的疗效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有很好的疗效。慢性胃炎在中医多属于胃脘痛、胃痞证。常见7个类型: a.脾胃虚弱型:素体脾虚,或饮食不节、饥饱失常,使脾胃受伤而虚弱,表现为胃脘痞满胀痛、食欲不振、食后腹胀、倦怠乏力,治疗以香砂六君子汤健脾和胃; b.脾胃虚寒型:脾虚较重,脾阳不足,或贪食生冷,损伤脾阳,致阴寒内盛,表现为胃脘隐痛、喜得温按、饭后痛减、空腹痛重、四肢清冷,治以黄芪建中丸(汤)温脾暖胃,缓急止痛; c.肝气犯胃型:情志不畅,郁怒伤肝,肝气犯胃,气机阻滞,升降失常,表现为胃胁胀痛、嗳气频繁、嗳气或排气后减轻,或伴有心烦易怒、胸闷善太息、颈部憋闷、咽部有异物感等症状。治疗以气滞胃痛冲剂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或加用逍遥丸、元胡止痛片; d.肝火犯胃型:肝气郁滞,日久化火,肝火犯胃,致胃中灼痛、口苦、心烦、大便干燥,治以清泻肝胃之火,用左金丸; e.胃阴亏虚型,肝火灼伤胃阴或嗜食辛辣,耗伤胃津,引起胃脘隐痛、知饥不食、口燥咽干、大便干结。治疗以一贯煎合芍药汤滋阴养胃; f.血瘀胃络型:肝郁气滞或脾气虚,日久使血行不畅,瘀停于胃,产生胃脘刺痛或割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舌质暗或有瘀暗斑点。可用失笑散活血化瘀止痛,配合温养胃气; g.寒热错杂型:既有口苦、口干、口臭、胃中灼热、想饮食冷物、大便干燥等胃热症状,又有胃部怕冷、进食冷饮食或胃部受寒后引起胃部不适、胃痛、胃胀等脾寒的症状。我以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效果很好。治慢性浅表性胃炎中药的配方 治慢性浅表性胃炎中药的配方:慢性浅表性胃炎主要临床表现为胃脘部闷胀、疼痛,或恶心、呕吐、嗳气、嘈杂、泛酸等症状。凡具有健脾、和胃、行气、消痞、解郁、除满功能的中成药,都适用于防治慢性浅表性胃炎。目前临床上用于本病的常见中成药有: (1)治慢性浅表性胃炎中药的配方:保和丸 主要成分:六神曲、山楂、法半夏、陈皮、连翘、莱菔子。 功能:消食导滞,和胃健脾。 主治:饮食停滞胃脘所致纳差、腹胀、泛酸、嗳气等症。 (2)治慢性浅表性胃炎中药的配方:越鞠丸 主要成分:香附、川芎、栀子、苍术、六神曲。 功能:理气宽中,解郁消胀。 主治:胸脘痞闷、腹中胀满、嗳气吞酸。 (3)治慢性浅表性胃炎中药的配方:香砂六君子丸 主要成分:木香、砂仁、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半夏、陈皮。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55例的临床疗效研究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55例的临床疗效研究 摘要目的探究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110例慢性胃炎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单双号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观察组患者采用中医辨证疗法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6.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5.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胃炎效果较好,患者各临床症状缓解明显,并发症少,治疗的安全性和可行性较高,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意义。 关键词中医;慢性胃炎;临床疗效 慢性胃炎是一种临床上十分常见的疾病,其发病率在各种胃病中居首位。致病原因多是由于幽门螺杆菌感染、刺激性物质、胆汁反流、环境变化、长期精神紧张等多方面的因素造成[1-3]。患者临床症状多表现为上腹隐痛、食欲减退、餐后饱胀、反酸、出血等情况。中医辨证疗法体现整体观,除了在缓解临床症状方面作用突出,对患者的远期健康也起到了很好保障作用。慢性胃炎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很可能会导致病情恶化加重,引发胃黏膜糜烂、上消化道出血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4]。本研究作者选取本院在2015年6月~2016年8月确诊为慢性胃炎的110例患者进行实验观察,探究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資料选取本院2015年6月~2016年8月收治的110例慢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均符合我国关于慢性胃炎的诊断标准。临床表现均存在恶心呕吐、上腹疼痛胀气、反酸厌食等症状。且经电子胃镜检查,患者胃部均出现水肿、黏膜充血,呈现花斑状或者痘疹样改变,伴随着黄白色或者灰色分泌物附着,可见散在性或者局限性的出血点或糜烂。按照入院顺序单双号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观察组患者中男31例,女24例,平均年龄(35.6±3.9)岁。对照组患者中男33例,女22例,平均年龄(36.4±3.7)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给予患者口服复方丹参片[复方丹参片用药单一,希望内容丰富点](广州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44023372),3片/d,3次/d。 可适量给予稀盐酸和胃蛋白酶,如1%盐酸10 ml,3次/d;胃蛋白酶合剂10 ml,3次/d。如果患者贫血,则给予维生素B12 50~100 mg/d肌内注射,治

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bb10863842.html, 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 作者:史占龙岳汝华 来源:《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5年第22期 【摘要】慢性胃炎多由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所致。尤其是慢性萎缩 性胃炎,其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是胃癌的癌前疾病状况之一。现代医学理论认为,慢性胃炎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引发一系列的腹痛、腹胀、呃逆、吞酸、恶心、厌食等临床症状。是一种缠绵难愈的常见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影响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医根据阴阳、气血、虚实、寒热辨证论治,灵活用药,收效甚丰。 【关键词】中医药;慢性胃炎;治疗;心得 慢性胃炎临床上分为三种类型:①浅表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是指不伴有胃黏膜萎缩性改变,胃黏膜层可见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慢性炎症细胞改变的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这类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②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表现在萎缩性改变在胃内呈多灶性分布,以胃窦为主,多以慢性浅表性胃炎失治、误治发展而来。③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血液中存在自身抗体,如壁细胞抗体,本病可伴有其他自身免疫病,如桥本甲状腺炎、白癜风等,此类慢性胃炎较为少见。慢性胃炎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呃逆、吞酸、恶心、厌食等。 1 慢性胃炎中医辨证 中医理论认为,慢性胃炎多由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所致。尤其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其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是胃癌的癌前疾病状况之一。 脾胃为后天之本,“四季脾旺不受邪”、“脾胃受伤,百病由生”。慢性胃炎的发病又与其他脏腑有着密切的关系。东垣云:“腹中诸痛,皆由劳役过甚,饮食失节,中气受伤,寒邪乘虚入客,阳气不通所至,故卒然而痛。”张氏医通说:“论曰:诸心痛者,皆手少阴气上冲也。有热厥心痛者,身热足寒,痛甚则烦躁而吐,额上自汗,其脉洪大,知为热也……有火实心痛者,因受时气,卒然发病,大便或秘,久而注闷,心腹高起,按之愈痛,不能饮食……有寒厥心痛者,手足逆而通身冷汗出,或大便利而不渴力气微弱,其脉沉细……久痛非寒,暴痛非热,不可不察。凡言心痛,都属胃脘。”现代名医宋孝志教授在治疗慢性胃炎时,不但说明了五脏与胃的关系,并把脏腑间的发病症状、脉象也作了详细的阐述。如:肝胃痛症:见胃痛连肋,攻撑作痛,呃逆嗳气,苔多薄白,脉弦紧。心胃痛症:心悸气短,舌红苔薄白,脉寸尺具微,动见于关。脾胃痛症:见胃脘疼痛,脘腹胀满,神疲力乏,食少纳呆,舌苔白腻,脉缓或大。肺胃痛症:见胃脘疼痛,肩背拘急,痰多咳嗽,动则气少,舌苔白腻,脉寸微关紧尺沉。肾胃痛症:见脘痛及腰,腰酸,小腹胀满,行则佝偻,舌苔薄白,脉沉或迟或伏。另外“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李东垣谓“脾胃为元气之本”。因此,治疗慢性胃炎,补中益气、健运脾胃也是中医常用的重要方法之一。

慢性胃炎的中医中药治疗

慢性胃炎的中医中药治疗 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是由各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感染首先发生胃窦胃炎,然后逐渐向胃近端扩展为全胃炎[1]。慢性胃炎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高而升高。根据其主要症候当属祖国医学胃痛嘈杂吐酸等范畴。其病因主要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密切相关。也包括自身免疫因素、遗传因素、十二指肠液返流、胃黏膜损伤因子等多种因素有关。中医认为与饮食不节、嗜食辛辣、长期饮酒、生冷过度而损伤脾胃或情志因素反复刺激、气郁伤肝、肝气横逆犯胃或郁久化火耗气伤阴。其病位在胃,涉及肝脾,根据其不同临床表现可分为以下7种症型: 1 寒邪客胃型:胃痛暴作,恶寒喜暖,脘腹得温则痛减,遇寒则痛增,口和不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脉弦紧。治宜散寒止痛,方以良附丸加味,常用药物高良姜、香附、枳实、神曲、鸡内金等。 2 脾胃虚弱型:胃脘部胀满隐痛,得温则减,纳入无味,泛吐酸水,嗳气,喜温喜按,气短神疲,面色萎黄,四肢不温,小便清长,大便稠,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治宜温补脾胃,方以香砂六君子汤合共芪建中汤加减。常用药物党参、黄芪、木香、砂仁、白术、半夏、陈皮等。 3 肝胃不和型:胃脘部胀满疼痛,食后尤甚,痛连两胁,痛无定处,嗳气频作,每遇情志不遂而加重,泛酸、嘈杂,口干,大便干结,舌质淡、苔薄白,脉弦。治疗以疏肝和胃,方以柴胡疏肝散加减。常用药物柴胡、芍药、苏叶、枳壳、甘草等。 4 肝胃郁热型:症见胃脘部灼热疼痛,嗳气,口干、口苦,泛酸、嘈杂,小便黄,大便干结,舌质红,舌苔薄黄,脉弦细。治宜疏肝清热,和胃止痛。方以化肝煎合左金丸加减。常用药物柴胡、黄芩、佛手、青皮、陈皮等。 5 肝胃湿热型:胃脘灼痛,口臭、口渴不多饮,口苦心烦、泛酸、嘈杂,大便稍溏,小便黄,舌质红,舌黄腻,脉弦数或滑数。治宜疏肝和胃,清热化湿。主以甘露消毒丹、三仁汤、不换金正气散加减。常用药物藿香、砂仁、蒲公英、茵陈、木香、黄连等。 6 肝郁脾虚型:胃痛不甚,惟饮食稍一不慎胃痛加重,无嗳气,微作逆,口干不甚,大便稍结,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治宜疏肝健脾和胃,方用逍遥散加减。常用药物柴胡、当归、炙甘草、白术、扁豆等。 7 胃阴亏虚型:胃痛隐隐,口燥咽干,渴而少饮,大便干,舌质淡红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治宜养阴柔肝,通络止痛。方用沙参麦冬汤加减。常用药物沙参、麦冬、百合、白芍、丹参、玉竹等。 根据胃镜描述可随症加减:胃镜见黏膜充血水肿、红白相间,以红为主;可加半夏、陈皮、茯苓健脾化湿;若见散在点片状糜烂,黏膜易脆,可加乌贼骨、大贝母、白芨护膜生肌;若见膜变薄,色泽变淡,可透见血管纹,考虑萎缩性胃炎,可加舌蛇草、半枝莲、仙鹤草清热解毒;若见胃黏膜有新鲜或陈旧性出血斑点,可加白芨、茜草、仙鹤草以止血生肌;胃内有胆汁潴积及附着,可加黄连、竹茹、代赭石清泄胆火,降逆止呕,促进胆汁下行。 讨论:胃在中焦,主受纳、濡熟水谷,体阴而用阳,喜润而恶燥,清代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云:阳明燥土,得应则安。对慢性久病胃病患者,胃阴亏虚是根本,使用甘凉滋润,滋养胃阴,使胃阴得养,虚热得清,胃之通降正常。胃喜温煦,体阳为濡熟之根本,十胃九寒,寒邪是脾胃病中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故采用甘辛温补,建中通阳亦是慢性胃炎的一大治法。肝属木,为将军之官,主疏泄,主藏血,在五脏中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其疏泄功能不仅可以调畅气机,协助脾胃之气的升降,而且还与胆汁分泌有关,与脾相表里,在五行中肝属木脾(胃)属土,木克土,只有肝的疏泄调畅,才能保证脾胃受纳,腐熟和运化功能的正常。综上所述,中医中药治疗慢性胃炎疗效可靠,中医辩证治疗可保护和修复胃黏膜,使胃病逐渐趋于稳定,减少复发,增强胃抵御饮食不慎和寒冷等促发诱因的能力,彻底消除和

探讨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效果

探讨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效果 发表时间:2018-01-08T09:57:11.993Z 来源:《健康世界》2017年24期作者:李凯 [导读] 采用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胃炎效果较好,患者各临床症状缓解明显,并发症少,治疗的安全性和可行性较高,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意义。 李凯哈尔滨御仁中医医院 150001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110例慢性胃炎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照入院顺序单双号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观察组患者采用中医辨证疗法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6.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5.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胃炎效果较好,患者各临床症状缓解明显,并发症少,治疗的安全性和可行性较高,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意义。 【关键词】中医;慢性胃炎;临床疗效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gastritis. Methods the subjects of this study were 110 patients with chronic gastritis. Their clinical dat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n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the order of admission and the number of patients in each group, 55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therapy, and the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routine treatment.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and complication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6.4%,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76.4%),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5.5%,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18.2%),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it is effective to treat chronic gastritis with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The clinical symptoms of patients are significantly relieved, fewer complications, the safety and feasibility of treatment is high, so it has high clinical significance. Chinese medicine; chronic gastritis; clinical effect 慢性胃炎是一种临床上十分常见的疾病,其发病率在各种胃病中居首位。致病原因多是由于幽门螺杆菌感染、刺激性物质、胆汁反流、环境变化、长期精神紧张等多方面的因素造成[1-3]。患者临床症状多表现为上腹隐痛、食欲减退、餐后饱胀、反酸、出血等情况。中医辨证疗法体现整体观,除了在缓解临床症状方面作用突出,对患者的远期健康也起到了很好保障作用。慢性胃炎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很可能会导致病情恶化加重,引发胃黏膜糜烂、上消化道出血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4]。本研究作者选取本院在2015年6月~2016年8月确诊为慢性胃炎的110例患者进行实验观察,探究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資料选取本院2015年6月~2016年8月收治的110例慢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均符合我国关于慢性胃炎的诊断标准。临床表现均存在恶心呕吐、上腹疼痛胀气、反酸厌食等症状。且经电子胃镜检查,患者胃部均出现水肿、黏膜充血,呈现花斑状或者痘疹样改变,伴随着黄白色或者灰色分泌物附着,可见散在性或者局限性的出血点或糜烂。按照入院顺序单双号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观察组患者中男31例,女24例,平均年龄(35.6±3.9)岁。对照组患者中男33例,女22例,平均年龄(36.4±3.7)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给予患者口服复方丹参片[复方丹参片用药单一,希望内容丰富点](广州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44023372), 3片/d, 3次/d。可适量给予稀盐酸和胃蛋白酶,如 1%盐酸10 ml, 3次/d;胃蛋白酶合剂 10 ml, 3 次/d。如果患者贫血,则给予维生素B12 50~100 mg/d肌内注射,治疗20~30 d,口服叶酸5~10 mg, 3次/d,直至症状和贫血完全消失。 1. 2. 2 观察组患者采用中医辨证疗法,首先对患者的具体胃炎类型进行诊断,若患者属于脾胃虚寒型胃炎,则给予香砂理中汤,组方为:木香、砂仁、党参、白术、干姜、甘草、法夏;若患者属于胃热炽盛型胃炎,给予左金丸和泻心汤,组方为:吴茱萸、黄连、黄芩、大黄、莱菔子、香附、青皮;若患者属于肝胃气滞型胃炎,给予柴胡疏肝散合左金丸加味,组方为:柴胡、赤芍、川芎、香附、枳壳、吴茱萸、黄连、青皮、白术、蒲公英;若患者属于瘀阻胃络型胃炎,给予失笑散与丹参饮加味,组方为:炒蒲英、五灵脂、丹参、檀香、砂仁、延胡、地榆;若患者属于胃阴亏虚型胃炎,给予益胃肠汤,组方为:沙参、麦冬、生地、玉竹、石斛、花粉、山楂、蒲公英。具体用量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酌情加减,连续治疗1个月。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疗效判定标准参照文献[5]分为治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6.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3404, P<0.05)。 2. 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5.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2744,P<0.05)。 3 讨论 慢性胃炎是不同原因引起的慢性胃黏膜炎性病变,由于其发病比较缓慢,且症状不十分明显,往往得不到患者的重视,导致病情发展,危害患者的身体健康。现认为慢性胃炎的病因与周围环境的有害因素及易感体质有关外,还与患者的生活习惯以及饮食习惯有很大关系[6-10]。因此治疗该病不能仅依靠正常的治疗方法,同时还应要求患者注意生活和饮食习惯,尽量少食辛辣、凉食物,不饮酒,并保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