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家庭教育讲解

古代家庭教育讲解

古代家庭教育讲解
古代家庭教育讲解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简述

曹清张慧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上海200062)

摘要:家庭教育。自古以来即为一种教育形式.对中国

社会影响深远。中国古代家庭教育文化源远流长.其发展反映

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因此.研究中国古代家庭教育受重视

的原因,施教内容、方法及特点等,有助于指导我们当今的家

庭教育,且其中的优秀教育方法依旧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实践存

在积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中国古代家庭教育内容方式方法特点意义

家庭教育,即在家庭中实施的教育,通常多指父母或其他

年长者对子孙晚辈进行的教育.同时也指家庭成员之间的相

互影响。[11中国古代家庭教育,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就是一种教育形式,对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家庭的巩固与发展,促进古代

各类学校的产生与进步,形成民族文化传统和家庭道德观念.

乃至对于国家政治、社会稳定、生产生活等各方面,都有着深

刻而久远的影响。

一、中国古代社会对家庭教育重视的原因

(一)政治基础——孩子是未来的劳动力和兵源。

巾国古代社会及家庭对孩子的重视.从文字记载上看,约

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周天子一统天下的局面已被打破,各诸侯国互相吞并,而争雄称霸的主要条件是实行“耕战政策”,

富国强兵。[2]此时劳动力和兵源就成为国家兴衰的重要问题.对

孩子的重视即表现为“慈幼”思想,以及对其进行教育。

另外,中国古代的官学其存在和发展都与社会政治关系

紧密相连。王朝频繁更迭、社会动荡,使官学处于不稳定状态,“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状况普遍存在。与其相比,家庭教育

更为稳定,其不拘泥场地,教育方式激动灵活,执教与受教者

的亲属关系保证了双方长期紧密的联系。川

(二)文化基础——视“齐家”为治国的根本之道。

《周易·家人》这一卦的卦辞中较早提到了家教在治国

的作用,其中提到“教先从家始”,“正家而天下定矣”。《大学》中有云:“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在家天下的中国古代社会,齐家即是修身的目标。又是

治国的基础。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根本追求。因此,确立

了中国古代家庭教育与封建社会阶级统治相辅相成、不可

分割的关系。

(三)经济基础——家庭自然经济条件下的世袭家传。

春秋战国之后,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的自给自足式的家庭自然经济在古代中国一直占有主导地

位。因此,特别是在科技、传统手工作坊之类的家庭中,家庭教

育是一种家庭谋生手段的传递与继承。管子就曾指出:“其父

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因而得出结论:“故

士之子常为士”,“农之子常为农”,“工之子常为工”。“商之子

常为商”。此结论虽过于绝对,却充分说明了古代家庭生产、生

活方式对年轻一代的发展有极大的制约作用。?

二、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及方式方法

(一)古代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

1.以“孝悌”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教育。

孔子日:“弟子人则孝,出则弟,谨而言,泛爱众而亲仁.行

有余力,则以学文。哪】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强调德育首位.以“孝悌”为核心,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一大特色。培养孝悌之德不

仅成为“齐家”的需要,而且成为“国治”的基本素质要求。㈦另外,遵从血缘宗法制度的积极意义是要继承家族传统振兴家

门,因而孝悌之德的另一层含义便是要求晚辈自强自立.光宗

耀祖。

2.综合知识的灌输及学术技能的培养。

关于这一点.主要是指蒙养教育与在此基础上的专经教

育。所谓蒙养教育,即对子弟儿童时期的启蒙教育,包括吃饭、

说话、缝补等生活技能,识字数数等基本知识,男女礼让等基

本礼仪规范。其次就是进一步的专经教育,除传统经学教育

外,还有很多世族家学内容,即我们前文所提到的世袭家传的

技能。

3.立身处事的教育。

我国古代家庭教育历来重视XCJL童的立志教育,认为立

志是修身之基,是人行为的强大动力。在我国古代的家教历史中,诸多位有眼光的家长还均对其子弟进行了以耕读为主的

处事方式教育。从事耕读者,边读书,边种田,进可以应科举以出仕,光耀门庭;退可以力田以为生,抚保妻子;可出可伏,可显可隐,实在是一种最稳妥不过的处世方式了。?实际上,更

多的古代家长教子弟读书。倒不一定是为了做官.主要是为了

教其做人。

(二)古代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

1.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由于人的资质禀性不尽相同,兴趣爱好相差更远.因此要

冈其材而成全、造就人才。西楚霸王项羽就曾在其叔父指导

下,学文不成改学武,终成~代帝王。如果不做区分.一律看待,势必会埋没人才。

循序渐进的教育方法很早就出现在我国,如西周时期。周

代贵族家庭就有一套按儿童年龄安排教育的程序,《礼记·内则》就对此进行过介绍:“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九年教之数目。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记。”

2.以身作则。潜移默化。

历代家庭教育重言教,但更重身教。老子所谓的“不言之

教”,正是以自身的行为所进行的潜移默化的教育。颜之推在

家庭教育中广泛使用了身教示范的方法.他认为家长的言行

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子女大多是在活动中无

意识地接受教育。

3.训诫引导,慈严结合。

凡善于教子弟者,并非只是一味的训诫,也很关注对子弟

的循循善诱,在情感交融中申训诫大义。孟母“断杼”。曾子“杀猪”,都是因势利导,诱使儿子勤学向善。训诫与引导相结合.

恰恰反映丫为家长者严与慈的一致。

当然,我国古代家庭中也不免会存在“棍棒底下出孝子”

的思想。“凡怒子弟,小则骂,大则笞”。【81更有甚者。将宋濂在《元史·王冕传》中所谈到的“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

复如初”视为一种家教典范。?这是将大家长权威的训诫作用

发挥到极致的产物,我们在当今社会不予以提倡。

三、古代家庭教育的特点

我国古代家庭教育拥有许多特点,其中不乏积极的先进

的因素,值得我们借鉴;同时也存在一些落后的.为封建社会

所特有的现象。需要我们在现代家庭教育中予以摒弃。

(一)重胎教和童蒙教育。

‘三字经·训古》中就曾提到胎教问题,孕妇。日不视恶色,

耳不听淫声,不出乱言,不食邪睐,尝行忠孝友爱慈良之事,往

往生子聪明,才智贤德过人”。朱熹也曾针对儿童的早期教育,力求符合其身心发展特点,制定了《童蒙须知>。

(二)重环境的作用。

我国古代家庭教育中非常重视环境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

作用。如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生动的例证。颜之推也曾强调:“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自芳;与恶人居,如人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墨子悲于染丝,是之谓也。什【m】

(三)重“惜时”教育。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中国古代教育家重视对子女

进行“惜时”教育,教导他们珍惜青春时光。【111

(四)我国古代家庭教育强调男女有别,重男轻女的封建

思想贯穿其中。

男尊女卑的思想首先是封建宗法制度的产物,同时也与

封建社会小农经济及男女在生产中的分工相联系。在当代教

育中.我们一方面要摒弃这种传统封建思想。另一方面不要否认客观存在的男女差别。

(五)古代家庭教育有抹杀儿童天性的倾向。

家长们只知道以长者的模式规范他们,灌输承认的思想。

而不去了解和研究儿童。这一点也是我们当代教育工作者需

要注意的同题。

此外。相对于其他民族和国家,我国古代的家庭教育也有

其独特的一些性质。比如说,父母对子女教育的连贯性。西方

世晃。子女长大后父母便准其独立,对其一切不加干涉。而中国家庭慰不然。只要父母或长辈健在.就要对子女负责到底。再有就是传承性。有些家族的家风、家教。甚至可以由先秦一直传到近代。这在世界文化史上也绝无仅有。【12】

四、中圈古代家庭教育的意义

中国古代的家庭教育在作为学校和社会教育的辅助手段

的过程中,培养出大量的杰出人才。同时也传承了中国几千年

的历史文明。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绚丽的一页,其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同时随之形成的各家家训,作为家庭教育的基本文献形式。是我们祖先对家庭教育深入思考的智慧结晶。这几千年的家庭教育实践。所积淀的丰富的家庭教育经验,形成的丰富理论,以及独特的教育方法和优良传统,直至今日,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对中国现代家庭教育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同时,不可否认,我国古代的家庭教育,作为当时社会应

运而生的教育形式。存在着不少为维护封建社会统治、强调血缘宗法制度的陈旧思想。但就其当时存在的年代,其进步性不可抹灭,因此我们应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参考文献:

[1]毕诚.中国古代家庭教育.商务印书局,1997:2.

[2]尹德新.中国古代的家庭教育.父母必读,1983,(121:

34.

[3]姚红艳.浅谈中国古代家庭教育——家学.中国成人教育。2007.6:104.

[4]李雅娟,王丽新.我国古代家庭教育思想初探.辽宁教

育学院学报。1994,(4):27.

[5]杨伯峻.论语·学而籀.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5.

[6]王建军.论中国古代家庭教育思想.华南师范大学学

报,200l,(2):100.

[7]张崇耀.中国古代的家庭教育.山东教育。(Z2):24.

[8]郑珍.母教录.中国古代教育名著选读.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126.

[9]马存芳.中国古代家庭教育方法探析.青海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1舛瞎,(2):53.

[10】王利器.颜氏家训·蓉贤.颜氏家训集解(增补本).中华书局,1993:128.

[11]李飞翔,宋玉军.略论中国古代家庭教育.人口学刊,1989,(01):41.

[12]张崇琛.中国古代的家庭教育.山东教育,(恐):25.

我国古代家庭教育优良传统和方法探析

我国古代家庭教育优良传统和方法探析 ——从家训看我国古代家庭教育传统和方法中国古代家庭教育具有独特的内容和方法,具体表现为家训形式“种类繁多”、“多元推进”、“理论系统”、“文献丰富”等特点;家庭教育内容“家国一体”、“德教为先”、“崇尚人格”、“尚学”、“早教”的优良传统和“慈严相济”、“以身示范”、“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注重环境”的教育方法。这些优良传统和方法,对我们当今教育子女,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我们中华民族历来以重视家庭教育著称,家庭教育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数千年的历史中,积累了丰富的家庭教育经验和浩如烟海的家庭教育文献,这些家庭教育的经验和文献经过漫长历史演化,早已从一家一族的训示,繁衍成为全社会乃至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而其中渗透着的一些有关家庭教育的内容与方法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学术界对我国古代家庭教育中的基本观念(如“孝”、“仁”、“礼”等)和家庭内部伦理关系及道德教育的当代价值做过许多较全面深刻的论述,但从方法论的角度系统整理古代家庭教育本身价值和功能的论著不多1。本文拟重点从古代家庭典籍和文献的整理中透视家庭教育本身内在的价值。 一 家训是我国家庭教育所特有的一种文献形式,是我国古代历代家长为了教育子女而专门撰写的训诫、家规、家书等,这些家训往往浓缩作者丰富的人生体验,饱含深厚的爱子之情,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教育意义。 家训这种形式在我国历史悠久,其著述形式和文体样式,有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形成著名的“畴人之学”,即家庭世世相传的学问。西周时期“帝王之学”鼎盛,周公辅佐并教导成王就是一例。这时的家训主要以口头训诫、遗书、家书等形式为主,由后人记载而流传。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颜之推的《颜氏家训》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家庭教育理论的成熟和具有独立形态的家

古代家庭教育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简述 曹清张慧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上海200062) 摘要:家庭教育。自古以来即为一种教育形式.对中国 社会影响深远。中国古代家庭教育文化源远流长.其发展反映 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因此.研究中国古代家庭教育受重视 的原因,施教内容、方法及特点等,有助于指导我们当今的家 庭教育,且其中的优秀教育方法依旧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实践存 在积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中国古代家庭教育内容方式方法特点意义 家庭教育,即在家庭中实施的教育,通常多指父母或其他 年长者对子孙晚辈进行的教育.同时也指家庭成员之间的相 互影响。[11中国古代家庭教育,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就是一种教育形式,对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家庭的巩固与发展,促进古代 各类学校的产生与进步,形成民族文化传统和家庭道德观念. 乃至对于国家政治、社会稳定、生产生活等各方面,都有着深 刻而久远的影响。 一、中国古代社会对家庭教育重视的原因 (一)政治基础——孩子是未来的劳动力和兵源。 巾国古代社会及家庭对孩子的重视.从文字记载上看,约 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周天子一统天下的局面已被打破,各诸侯国互相吞并,而争雄称霸的主要条件是实行“耕战政策”,

富国强兵。[2]此时劳动力和兵源就成为国家兴衰的重要问题.对 孩子的重视即表现为“慈幼”思想,以及对其进行教育。 另外,中国古代的官学其存在和发展都与社会政治关系 紧密相连。王朝频繁更迭、社会动荡,使官学处于不稳定状态,“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状况普遍存在。与其相比,家庭教育 更为稳定,其不拘泥场地,教育方式激动灵活,执教与受教者 的亲属关系保证了双方长期紧密的联系。川 (二)文化基础——视“齐家”为治国的根本之道。 《周易·家人》这一卦的卦辞中较早提到了家教在治国 的作用,其中提到“教先从家始”,“正家而天下定矣”。《大学》中有云:“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在家天下的中国古代社会,齐家即是修身的目标。又是 治国的基础。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根本追求。因此,确立 了中国古代家庭教育与封建社会阶级统治相辅相成、不可 分割的关系。 (三)经济基础——家庭自然经济条件下的世袭家传。 春秋战国之后,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的自给自足式的家庭自然经济在古代中国一直占有主导地 位。因此,特别是在科技、传统手工作坊之类的家庭中,家庭教 育是一种家庭谋生手段的传递与继承。管子就曾指出:“其父 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因而得出结论:“故 士之子常为士”,“农之子常为农”,“工之子常为工”。“商之子

家庭教育网上作业解答

A. 针对性 B. 权威性 C. 群众性 D. 感染性 2. ()给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生物前提,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 A. 遗传素质 B. 学校教育 C. 环境 D. 个人努力 3. 古代的中国,有许多的思想家、政治家论及家庭教育问题,()是我国最早谈及家庭教育 问题的思想家。 A. 孔子 B. 孟子 C. 韩非子 D. 管仲 4. 不属于封建社会家庭教育内容的是() A. 以“三纲五常”为核心 B. 普遍实行封建家长制 C. 读书无用论 D. 灌输乐知天命、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 5. 在纷繁的社会环境中,对人的心理发展影响最直接、最深刻、最持久的是()。 A. 家庭环境

B. 社会环境 C. 朋友影响 D. 学校教育 6. ()说:“蓬生麻间,不扶自直;白纱入缁,不练自黑;彼蓬之性不直,纱之质 不黑;麻扶丝染,使之直黑。夫人之性犹蓬纱也,在所渐染而善恶变矣。” A. 孔子 B. 孟子 C. 韩非子 D. 墨子 7. 《大教学论》的作者是(),他提出了一整套的学制,他认为从出生到二十四五岁,是 学习时间。他把早期家庭教育正式列入教育体制之中,这在教育史上还是第一次。 A. 孔子 B. 夸美纽斯 C. 颜之推 D. 陈鹤琴 8. 婴幼儿时期是儿童身心发展十分迅速,也是智力发展的()。 A. 平稳期 B. 完备期 C. 关键期 D. 缓慢期 9. ()说过,家长的权威,“主要基础只能建立在父母的生活和工作上,建立在父母的 公民面貌和父母的行为上。” A. 马卡连柯 B. 夸美纽斯 C. 陈鹤琴 D. 卢梭

10. 现代著名的幼儿教育专家陈鹤琴的( ),是“做父母的必读之书”。 A. 《家庭教育》 B. 《家庭教育论》 C. 《母育学校》 D. 《教家要略》 11. 家庭教育的性质是指家庭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根本属性,从家庭教育的性质看,家庭教育 是()。 A. 正规教育、私人教育、非正规教育 B. 私人教育、非正规教育、终身教育 C. 正规教育、私人教育、终身教育 D. 国民教育、非正规教育、终身教育 12. 夸美纽斯是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在17世纪30年代出版的家庭教育专著()一书,系 统地论述了幼儿家庭教育。 A. 爱弥儿 B. 教育漫话 C. 人的教育 D. 母育学校 13. 家庭教育并不是人类社会最原始的教育形式。人类社会最原始的教育形式是(),也就 是社会教育。 A. 公共教育 B. 学校教育 C. 终身教育 D. 家庭教育 14. 家庭教育没有固定的“程式”,也不受时间、地点、场合、条件的限制。在休息、娱乐、闲谈、 家务劳动等各种活动中,都可以进行。这体现了家庭教育的()。 A. 方法的灵活性 B. 鲜明的针对性

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差异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差异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中西方教育方式的差异 ?教育孩子是一门学问,是一种值得父母不断追求的艺术,需要父母在与孩子的共同生活过程中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言行,不断地根据孩子的特点探索自己的家庭教育,这才是智慧型父母的魅力。精神需求VS物质需求中国有些 家庭,在生活中极端宠爱孩子,为孩子提供力所能及甚至是力所难及的物质条件,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让孩子应有尽有,但在精神上却经常忽略孩子的需求,对孩子的情感和人格缺乏应有的尊重。这与西方的家庭教育理念正相反。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西方人更重视孩子的精神需求和对孩子人格的尊重,而生活上只要吃得有营养,穿得舒服就可以了。所以,父母应改变教育方法,让孩子真正在精神方面感受到你对孩子的爱,感受到你的关注,感受到你的期望,而这种期望是孩子成长的动力。只有这样,父母的期望在孩子身上才能产生正效应。讲道理VS具体指导中国注重理论的、宏观的指导,粗线条地讲道理;西方更注重具体的、微观的指导。我们有不少父母,只从道理上讲该怎幺做,如果孩子做错了,稀里糊涂打一顿,打完了孩子还不知自己错在哪儿。在国外不少家庭中,孩子无论犯了大错小错,也要受到惩罚,比如:不让看电视,或几天不许到外面和小朋友做游戏等,就是孩子想做的事不让他做,让孩子在他的行为所产生的后果中来体验对与错。孩子就从这各式各样的体验中,明白了该做什幺,不该做什幺;做什幺是对的,做什幺是错的,从而一步步明白做人的道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自古以来就备受人们的关注。有人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手中。这句话深刻指明了家长在教育子女所起的作用,按照传统观念,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有家长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

论中国古代家庭教育思想_现代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

论中国古代家庭教育思想_现代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 论中国古代家庭教育思想_现代文阅读题 论中国古代家庭教育思想 王建军因血缘关系而萌发的亲情是家庭成员交往的自然基础和人伦准则,从亲亲敬长的血缘亲情中提升出孝悌仁爱等道德,这是古代家庭教育乃至道德教育具有生命力的根源所在。孔子说,孝悌之德的培养并非停留于孝顺之举的行动层面,而应追求尊老敬长情感的升华。因此从儿童本身的生活体验出发来培养其尊老敬长的情感,最为自然最为贴切。家庭教育以此为基本出发点,既符合人的自然本性,又切合儿童的生活和情感的体验。古人对孝悌内涵的界定并未停留在情感的层面,而是力图将这一情感导入尊卑贵贱的家族制度的轨道,将对家长的孝顺之情转化成对宗法等级制度的服从。在宗法制度的影响及古代思想家们的包装下,这种血缘关系的不同却成为家庭成员内部主从、尊卑的客观基础,成为家庭成员之间贵贱亲疏的理论依据。这种血缘宗法制度给古代家庭教育贴上了等级制度的标签,遵守和服从这一文化秩序成为古代家庭教育的根本要求,古代家庭中的儿童备受其害。可这压抑儿童天性有损家庭和睦的家庭教育主张却能在古代社会大行其道,历久不衰,其根本原因是古代家庭教育所倡行的孝悌之德适应了封建社会的发展需要。孔子曾说过:“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萌发于血缘之情的孝悌之德不仅具有“事亲”的效用,而且具有“事君”的效用,这是由封建社会的政治结构所决定。这样,培养孝悌之德不仅成为“齐家”的需要,而且成为“国治”的基本素质要求。正由于古代家庭结构与社会政治结构的这一同构性,将孝悌之德政治化和制度化便成为封建政治家们孜孜以求的目标。身居这一文化环境中,任何家庭都难以摆脱这一教育模式的张力。魏晋时期的嵇康素以“言论放荡,非毁典谟”著称于世,但他并不希望子女效法自己,为子女和家庭的前途考虑,不得不又回到了家庭礼教的轨道。这说明,在宗法血缘制度之下,家庭的稳定和社会的稳定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谐,认同和服从血缘宗法制度成为古代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共同要求,但要求子孙服从家长权威认同家庭制度并不是古代家庭教育目的的全部。遵从血缘宗法制度的积极意义是继承家庭传统的自强自立,以扬名显亲,光宗耀祖。在中国古代,无论何等家庭,上自帝王,下至庶民百姓,对这一目标有着高度的认同。为了强化子弟的门第意识,各等家庭的尊长们都十分注意向后代灌输立身扬名光宗耀祖的思想。很多人以历史的反面教材为例,告诫子弟从中吸取教训,免蹈覆辙。翻开古代多如牛毛的家训、家诫、诫子书,字里行间无不充斥着封建士大夫对家门兴衰的忧患意识。正是基于这种忧虑,有眼光的士大夫无不把自立自强的要求置于家庭教育的核心。当然,在封建士大夫家庭中,读书乃是谋生的第一要务,鼓励子弟读书入仕成为古代家庭教育的主流。隋唐科举盛行以后,科举入仕成为立身扬名光宗耀祖最实在最便捷的途径,家庭教育的重心由此向鼓励子弟应试科举的方向倾斜。这是一股强大的社会心理趋向。封建统治者“劝以官禄”的政策与家族家庭“望子成龙”的普遍心态相济,使古代家庭教育的追求与封建统治的追求又一次达到高度的和谐统一。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分数:3分)A:古代家庭教育以孝悌之德为道德教育的价值取向有其合理性的原因主要是它既符合人的自然本性,又切合儿童的生活和情感的体验。B:孩子对家长的孝顺本源于血缘亲情,但宗法制度的介入,使得古代家庭教育中要求孩子遵守和服从长辈,体现了等级制度的特点。

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异同(整理)

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异同 小组成员:郁洁、张静雯、张苗苗、章莉丽、赵浏婷、仲秋、周阳、朱珏(组长) 一、共同之处 第一,重视家庭教育。 无论你来自哪个国家你属于,哪些国籍,我们都认为家庭是一个人的第一个学校,家长是第一个老师。中国或西方国家,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家庭教育总是在最基本的位置的。 第二,家庭教育应从小开始,履行职责。 家庭,“家长们应该是言传身教。从他的表情,我们知道他生气或快乐,然后给予指示。”因为“它很容易集中孩子的注意力。他长大后,他的注意力分散,所以孩子教育必须从小抓起。 第三,有时候父母的分工在某些情况下会阻碍孩子教育的发展,并且带来了一些坏的结果。 在中国或在西方,母亲几乎是被描述的主要角色,然而对父亲的描述只有一少部分。母亲几乎是家庭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母亲是负责儿童日常生活中的饮食如饮料和食物,母亲是孩子物质保障,情感等方面的主要承担者,也 是培养孩子的主要监护人。 第四,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趣,让他们正确地认识知识的价值。 中国的父母在远古时代就充分意识到这个道理,他们在孩子校时候就教他们阅读《四库全书》和《五经》,并且学习各种各样的思想学派,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和求知欲。在西方,父母也注重家庭阅读。孩子必须在睡觉前听的故事,这是一种优良的西方传统家庭教育。 五、注重以个人的例子以及口头令来教学。 父母是孩子的模式,通常父母一个简单的动作是更有效率的灌输,孩子会在不经意间模仿他们的父母。

二、不同之处 一、两种不同的育儿观 西方国家育儿的着眼点在于,培养孩子具有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西方国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孩子的成长必须靠自身的力量。因此,要从小就形成自立的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而独立生活能力来自从小的锻炼。所谓锻炼是多方面的,诸如劳动锻炼、坚强意志的锻炼、忍耐力和吃苦精神的锻炼等等。但最根本的是适应各种艰苦环境和劳动能力的锻炼。通过参加劳动,让孩子从小就形成独立的劳动意识、劳动技能和爱劳动的习惯;在劳动和艰苦的环境中去克服困难,磨炼意志,发展各自的才能和特长,增长才智,并形成刻苦、节俭等品质。就是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促其成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中国的一些家庭育儿往往着眼于孩子将来有出息、有个好职业、一生能在顺境中度过。父母对孩子的责任就是让他们生活得好。孩子成长中能给他们多少幸福就给他们多少幸福。一句话,若能给孩子创造最优越的生活条件,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为此,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生活上加倍关心外,父母最关心的是孩子的智育。为使孩子学习好,能成龙成凤,除了学习,什么都不让孩子干。至于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以及公民意识等则很少考虑,有的甚至不考虑。由此看出,中国家长的育儿与西方国家明显不同。 二、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方法

学前教育史习题

学前教育史习题

学前教育史习题 第一章古代学前教育的实施 单选题: (每题2分) 1. 古代宫廷教育中,太师、太保、太傅,统称()。A三少B三公C三母D三太 2. 中国古代儿童诗歌中,历史知识性的蒙书是唐人李瀚写的()。A蒙求B三字经C急救篇D千字文 3. 中国古代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童蒙读物是宋末王应麟所撰写的()。A百家姓B千字文C幼学琼林D三字经 4. 在古代宫廷,挑选符合条件的女子承担保育和教导太子、王子的职责的制度是()。A三公B三母C三少D三太 5. 古代儿童进行生活常规教育的核心是()。A礼教B幼仪C环境教育D能力培养 填空题: (每空1分) 1. “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原始社会的儿童教育,实行公养_________。 2. 中国古代幼儿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培养志向、教以______,并教育幼儿勤俭耐劳、诚实无欺、行善积德、礼貌谦让等。 3. 古代宫廷教育中,子师、慈母、保母合称“__________”。 4. 古代最为流行的三部儿童教材是《三字经》、《百家姓》和《_______》,简称三、百、千。 5. (本题2分)中国古代儿童诗歌主要有三类,即识字类、_________类和知识掌故类。 大题:(本题10分) 名词解释 1 .中国儿童早期的知识教育。 简答题 2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原则。 3 .中国古代儿童家庭教育的方法。 4 .中国古代儿童初步的道德教育。 论述题(本题15分) 5 .宫廷儿童教育的意义是什么?

6 . 请简要概述古代幼儿诗歌的类型和特点有哪些? 第二章古代学前教育思想 单选题: (每题2分) 1. 中国最早的学前教育制度实行“蒙养家教合一”;用以训练儿童的执教者母亲或保姆的,主要是()。 A 幼稚园保育知识B幼稚园教养知识C封建纲常名教D近代幼儿教育知识 2. 南宋理学家()重视《须知》、《学则》等教育形式的作用,认为这种方法有利于儿童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 A 颜之推B王守仁C朱熹D贾谊 3. 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他编著的《小学》和()中。 A颜氏家训B童蒙须知C三字经D急救篇 4. 提出“自然教育论”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和教育家是()。 A王守仁B颜之推C顾炎武D朱熹5. 5.()的内容指广习经史百家等书本知识外,还要熟习士大夫职司、交往和生活所必需的各种杂艺,即师赋、文章、书法、算术、绘画、卜筮、医方、琴瑟、投壶、游戏等各种技艺。 A学艺B小学C童蒙须知D学则 6. ()是中国封建社会最早完整的家庭教育著作,也是最早最完整的家庭教育教科书。它流传广泛,影响深远。 A三字经B颜氏家训C同盟须知D学则 填空题: 1.西汉政论家、文学家_______断言“太子之善,在于早喻教与选左右”,强调要行胎教,要施学前教育。 2. 《颜氏家训》的作者是__________。 3. 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他编著的《小学》和《_______》中。 4. 陆振孙《书录解题》上称_________为“古今家训,以此为祖”。 5. 中国封建社会最早最完整的家庭教育著作和最早最完整的家庭教育教科书是《_____》。 大题:

古代家训与现代家庭教育

古代家训与现代家庭教育 家训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表现了不同时期、不同朝代、不同社会阶层对中国传统美德的塑造与弘扬,体现了丰富的哲学思辩与道德伦理思想。因此,吸取家训文化中的营养因素,对于我们今天的传统道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家庭美德教育乃至全民族的精神文明建设都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与启迪作用。 一、家训文化的内涵 家训是我国传统家庭教育所特有的一种文献形式,它包罗广泛,情感真挚,言简意赅,说理透辟,针对性强,便于践行,所以深得世人称许。 家训又称家教、家范、家诫或家规。家训是指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道德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家训属于家庭美德的范畴。家训即是家人做人的道德标准。 二、家训文化的消失 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有其深厚的社会和家庭的基础。其根本的原因,是因为中国古代社会是“伦理社会”。具体而言,一是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国之本在家”,因而十分重视“齐家”,而“齐家”在于“修身”;修身就是家庭成员个体的道德修养。这就决定了家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修身齐家也就成了家训的主要目的和基本内容。第二,传统社会的家庭是以家长制为主体的宗法制结构。宗法制家庭、家族的特点,就是家或家族通过立子立嫡的继承法而代

代相传。家训就是达到家庭、家族得以代代延续的文化基础。以上两条决定了中国古代家训的发达。 如上所述,古代家训产生和发展有一个内在的动力机制,这就是家长为权威和立子立嫡代代延续的宗法制的家庭结构。传统家训主要是家长对家人、族长对族人、父祖对子孙的教诲训示。事实上,家训文化之所以有效并得以传承,关键在于家长对于家庭成员具有无可撼动的绝对权威。不听父言、反抗父训,就是不孝,就会受到舆论的谴责、甚至是法律的惩处。所谓“家训”,实际上就是“父训”。如《曾国藩家书》中的家训,基本上是曾国藩对弟、对子的训示。而在今天,家长制已经瓦解,父亲在家庭中的权威不是靠制度,而是靠父亲的道德威信和经济地位,也就是说,“家训”的建设失去了制度的保障。 其次,随着时间的变迁,大家族、大宗族的家庭结构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分散和小型化的现代家庭。2014年卫计委发布的首个《中国家庭发展报告》显示,中国家庭户平均人数已由20世纪50年代前的5.3人降至2012年的3.02人,“小家庭”结构让家庭成员更趋独立,加上人员流动性大,让原本具有血缘联系的家庭成员“天各一方”,感情也日趋淡化。由于计划生育的长期实行,以及“生男生女一个样”的宣传,改变了几千年来的“传宗接代”的生育观念,冲击了中国人光宗耀祖、维护家族荣誉的传统观念。而在古代,家训是与家族荣誉的代代相传同行的,因而才有立家训、尊家训的动力。无疑,现代社会已经失去了产生传统家训文

中国家庭教育的古今对比

Family education_ Chinese part Chapter 1: Chinese ancient family education Chinese ancient family education was an important part in family life, and it was taken seriously by ancient people. With a long history, Chinese ancient family education had developed to a system which has deeply influenced Chinese people until now. The purposes of Chinese ancient family education: A. The most important goal of Chinese ancient family education is its political function of maintaining stability of society and consolidating as well as inheriting the social morality which was the cultural support of feudalism. In the Great Learning(《大学》), the doctrine of cultivating themselves, putting family in order, administering a country and making the world peace(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had connected family education with country administration, which was welcomed and wide spread by ancient governments, and it used to be the goal and ambition of uncounted ancient people. Besides, feudalism was built on the basic of small-scale peasant economy(小农经济). The stability of family is the key of small-scale peasant economy. Therefore, the concept of ancient family education aimed at uniting the family and keeping it stable. B. The second purpose of Chinese ancient family education is moral education. It was wide accepted that to cultivate a person with noble character was much more important than to cultivate a person with profound knowledge. The features of Chinese ancient family education: A. Top-down model. In ancient times, patriarch and elders were the center of a family. Family education was conducted by patriarch. It was a absolutely top-down model that children had no autonomous right. B. Filial-piety-centered ethics and morals education. The virtue of filial and piety is the core value in ancient society from imperial family to ordinary family. C. Prefer boys to girls. It was also a deep-rooted stereotype in the ancients. Boys had a superior social position than girls, and more opportunities in all aspects of life. Some familiar skills are descended to boys only. D. Pay great attention to children’s childhood education. The ancients believed that what person the children going to become can be seen in their childhood, so childhood education was quite important for parents. The methods of Chinese ancient family education: A. It was a process of step by step. In our country, the step by step teaching method can be dated back to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In the Book of Rites, people had recorded how to teach children in their different ages.

我国古代家庭教育传统和方法

同时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教 而,我国古代很多人写的家训、 精选文档 我国古代家庭教育传统和方法 中国古代在长期家庭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理论, 育方法: 一、突出慈严相济的教育方法。 宽与严是家庭教育中的一对矛盾, 由于父母与子女的血缘关系, 父母在子女教育方面比 学校和社会教 育更为有效和直接, 同时也正是这种关系, 往往使父母爱子过度, 造成放任和 溺爱, 结果反而害了孩子,这就是家庭教育中爱与教的矛盾, 也是家庭教育中的难点。 在处 理爱与教的矛盾方面, 我国古代家庭教育中形成了慈严相济的教育方法。 中国家庭教育慈严 相济的传统, 主要源于儒家, 孔子曾提出 “为人父, 止于慈” 的观点。 有“严父莫大于配天” 之语,可见,儒家既讲慈,亦讲严,讲究“慈严相济”。颜之推明确把“慈”与“严”结合 起来,提出“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还说“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 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矣”。司马光更进一步地发展了这方面思想, 在爱与教的矛盾上,提倡慈训并重,爱教结合。他说,“慈而不训,失尊之义,训而不慈, 害亲之理, 慈训曲全, 尊亲斯备” 。即父母只讲慈爱而不严加训教, 便失去作为尊长的大义, 只严加训教而不慈善,则伤害了骨肉相亲相爱之理,只有慈严结合,才具备了大义和亲情, 是完整的家教。 清代学者在处理家庭教育中宽与严的关系上, 更强调 “教子宜严” ,但“严” 不是动辄打骂,而是严格要求, “严”不仅包括对子女的严,也包括对家长的严,为父要严 于律己,以身作则, 这就更全面地阐述了慈严相济的教育思想。因此, 慈严相济的教育方法 在我国家庭教育中成为优良传统。 二、重视以身示范的教育方法。 由于家庭成员长期生活在一起,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有着特殊的作用。正如颜之推所说, “夫同言而信, 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也就是说,同样的一句话,人们总是相 信亲近的人,同样一个命令,人们总听从所敬佩的人,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子女起着至关重 要的作用。 在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中,修身是基础,因此,儒家十分重视个人人 格的培养塑造, 并通过个人人格来影响他人。孔子就主张“正人先正己, . 其身正,不令而 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孟子继续发展这种思想,他说“吾未闻枉己而能正人者也”, 在家庭教育中, 他更是提出了易子而教的主张, 君子之不教子, 何也?孟子曰: “势不行也, 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 则是父子相夷也, 父子相夷则恶矣” 。即君子之所以不教子, 是因势所不行, 教者必以正道, 如果儿子不肯听从, 为父的必然发怒, 伤害儿子的感情, 儿子感情受到伤害, 又会责怪父亲, 你要我走正道,你自己却不如此,这样儿子又伤害父亲的感情,造成父子相伤,感情恶化, 这就从反面说明了父亲的言行对儿女教育的重要性。 颜之推在家庭教育中广泛地使用了身教示范的方法,他说: “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 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默化,自然似之。”也就是子女在家庭中接 受教育, 大都是在活动中无意识地接受的, 家长的言行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因 精选文档 家书中,比较普遍地采用了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亲身感受来 教育子女的 教育方式。

中西方家庭教育对比研究【论文】

中西方家庭教育对比研究 一、西方各国家庭教育的特点 (一)节约自强的美国家庭教育 许多美国的父母在孩子十八岁以后将会不再负担其生活费,他们会注重如何让孩子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如何才能够尽快使孩子获得自食其力的本领。这些美国家庭教育观点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其市场经济的理念,让孩子们从小就明白什么是有偿工作,以便于将来更加顺利地融入社会氛围,那里的孩子们也随之崇尚自己挣自己花。而美国社会相对宽厚的社会经济状况也令父母们对自己的晚年生活更有安全感,他们不需要过于向孩子施加奋斗的压力,而是让他们能随着自己的天性和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想走的道路。长大成为独立的个人是美国家长家庭教育理念的中心思想,他们会鼓舞自己的孩子,给予他们足够的信心。根据调查,美国54%的青少年学生是不拿零用钱的,而且年龄越大越不可能获得零用钱,大约68%的受访青少年学生以打零工赚取零用钱。[3]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美国首富洛克菲勒,这位世界上第一个拥有10亿美元财产的大富翁,其子女的零用钱却十分紧巴巴。他家账本扉页上记录着孩子零用钱的规定:7-8岁每周30美分;11-12岁每周1美元;12岁以上每周3美元。零用钱每周发放一次,要求子女们记清每一分花销的来龙去脉,待下次领钱时交父亲检查,如果账目清楚,用途正当者,下周增发5美分;反之则更少。洛克菲勒解释说,

“过多的财富会给自己的子孙带来灾难”。这句蕴含着他人生经验的话,就像他的财富,引发人们的思考。 (二)磨练吃苦的英国家庭教育 英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英语又是全世界使用频率极高的语言,总的来说,英国人性格恪守传统,他们的象征动物是约翰牛,即严谨而且爱独居,为了自己获得独立自由而愿意吃苦耐劳来换取理想生活。英国的青少年,从小就体验送报、打工等劳动的辛苦,这本身就是磨炼吃苦精神的绝佳途径。在寒冷的冬天,当中国的同龄孩子可能还在热被窝里撒娇,赖床时要父母三请四催说尽好话,英国的孩子早已起来挨家挨户去送报了。这对娇惯子女的中国家长而言可能难以接受,甚至觉得这样对待孩子太过于冷血残忍。英国的教育理念受其文化的影响十分深远,加之英国属于发达国家,社会制度相对健全,社会福利较丰厚,这也减轻了国内人民不少负担。对于他们而言,受教育成为了选择之一而非必由之路。他们可以自由发展自己的个性,按照自己的喜好和兴趣来选择自己要学习的方向。从英国国内市场看,他们的职业选择范围相对更宽泛,除了必要的理论知识外,专业技术在英国是非常实用的香饽饽。所以英国的家长们不局限于要求孩子在学问上有所建树,他们更重视自己的孩子是否可以独立负担其生活,顺利在社会中立足。

家庭教育论文:中国古代家庭教育思想的特点论文(3000字)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思想的特点论文 家庭是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的质量不仅关系到家庭成员自身的发展,而且还会对国家、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家庭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有其独特的功能。江泽民总书记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湖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由此可见,学校虽然是教育的主阵地,但学校教育不可能取代家庭教育。在当今社会,重视研究家庭教育,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使之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协调配合,才能真正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的发展。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家庭教育的传统,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完整的家庭教育思想体系。回顾、研究我国古代家庭教育思想,探索其有价值的内容,对搞好我们今天的家庭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齐家与治国相联的家庭教育目的论 我国古代社会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其经济特点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这种经济特点决定了家庭成员之间在物质生活方面的依赖性较大。一般衣食等物质生活资料主要在家庭中生产,由家庭成员共同享用。这一方面导致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很强的依赖性、关系的密切性,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家庭教育的受关注性。因为家庭成员接受家庭教育的程度与其家庭生活质量是密切相关的,我国古代很

早就有“克绍箕裘”的说法,这是说,有许多“家业”、“家传”、“家学”都是通过家庭教育代代相传的。 另外,我国古代社会是很重视血缘宗法关系的,这便决定了家庭成员之间有着密切的政治关系。“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人获罪,株连九族”,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社会家庭成员之间荣辱与共的密切关系的生动写照。正是由于家庭某一成员的发展对家庭其他成员、对整个家庭都会产生很大影响,为了家庭的管理,为了家族的命运,家庭教育便受到古人的特别关注与重视,将教育子女视为父母的天职。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司马光的《温公家范》等诸多颇有影响的家教方面的著作相继问世,便是一个最好的证明。然而,古人进行家庭教育的目的并不仅仅停留、局限于此,他们将家庭教育与治国相联系,将家庭教育的目的提高到了治国的高度。他们认为理想的社会是建立在血缘宗法关系基础之上的。《孟子·离娄上》有“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孟子·离娄上]《大学》中也提出“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由此可见,古人将齐家看做是治国的基础,将家与国统一起来,认为在家维护父父子子的家庭秩序与在国维护君君臣臣的政治秩序是一致的;认为在家若能事亲,在国则必能事君;在家若能尽孝,在国则必能尽忠。孔子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论语·学而]将孝悌与忠顺相联系,家庭教育既能为小家培养孝顺

中西方家庭教育英文版

The contrast of home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IN CHINA: Everything is for children In Western Nations Parents advocate 提倡free development 1、The tendency of family education 2、The values of family education 3、The focus 焦点of family education 4、The training of sense of independence 5、Financial education The tendency of family education IN CHINA: Parents tend to focus the social enlightenment.However,they ignore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themselves. In western countries: Parents in western countries often start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children,letting them develop freely. The values of family education It's parents faults for children's being ignorant. In western countries:Children are as equal as any members in the

中西方家庭教育差异的英语演讲

中西方家庭教育差异的英语演讲 篇一: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差异 (一)看重日常生活行为和习惯 ●西方家长:从小教起从日常教起 西方家长重视从日常行为与情感中对孩子进行“做人的教育”,注重从内心情感去尊重别人,看重的是日常生活的行为与习惯的培养。 ●中国家长:忽视了“做人的教育” 而我国家长和幼儿教师往往脱离孩子心理发展的实际,例如幼儿园时就提出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伟大理想主义的教育,忽视基础的行为习惯、良好的人际交往等与孩子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做人的教育”。 我们一直谈教育要循序渐进,这不仅适用于智力教育、知识教育,同样适合于做人做事的道德教育。现在我们的孩子道德观念淡漠,社会性发展差,这与家长忽视对孩子最基础的“做人教育”不无关系。 (二)让孩子学会独立 ●西方家长:让孩子自己动手学会独立 西方家长一般都相信孩子具有自我反省和教育的能力,

孩子要自己劳做,自己生活,从劳做中得到快乐,从动手中获得各种知识,学习各种技能。孩子能做到的,就让他自己做,这是对孩子的尊重。 比如在西方有很多这样的情形:父亲或母亲在前面走,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跟在后面走。他们认为这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十分重要。 ●中国家长:层层保护种种溺爱 中国的家长生怕孩子磕着碰着,往往要抱着或拉着孩子走。 (三)让孩子自然发展 ●西方家长:让孩子自由发展 西方人巴望孩子成名成家的观念相对比较淡薄,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 他们的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 基于这种观念,西方国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他们普遍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靠自身的力

中国古代家庭的德育习俗传统

中国古代家庭的德育习俗传统 摘要:家庭教育一直是数千年来中国古代教育的主要阵地,尽管历朝历代都以兴学来张扬教化,但受教育面仍然是极小的一部分。无论是私塾还是筵师在家,教育除识字以外,就是做人的教育,即我们通常所讲的德育教育。本文拟就中国古代家庭中的德育传统做一些简要的论述。 关键词:古代家庭教育德育思想德育传统 直到近代公学的兴起,教育的普及,家庭教育的地位才逐渐削弱。在古代,有能力的家庭请教师到家庭中教育子弟或进入私塾,有的私塾是家庭教育的延伸,为了教育自己的子弟才起馆教学。在启蒙读物的开篇,就是一首诗:“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姑且不论其它方方面面的问题,其受教育的目的性是十分明白的。 一、中国古代家庭德育的指导思想——家国一体的治家原则 家国一体的教育思想,是中国家庭传统教育的指导思想之一,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 (一)确立了家庭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德育教育的地位 《礼记·大学》开篇不久,即以大段论述治家修身的重要:“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一个人如果不能修身治家,何以能平天下呢!

(二)明确了家庭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德育教育与治国的关系 《礼记·大学》中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张九龄在《千秋金鉴录》中说得更明白:“治国之道,实由家治也”。这里至少可以认为一个国家的道德是由一个人、一个家庭的道德构筑而成的,每个家庭的道德都有是高水准的,一个国家的道德水平不就是很高么。 (三)明确了家庭德育的目的是为了国家 修身也好,齐家也罢,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平天下”,以身报国。家国一体的原则就是为了国家这个大家庭:“理明身修,则推之天下国家无不顺治”。(胡居仁:《胡文敬集/白鹿洞讲义》)因而,为了达到“国家无不顺治”,家庭教育就要紧紧围绕“理明身修”这个大纲进行。 家国一体的思想,发端于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时期,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中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汉时独尊儒道以来,成为中国伦理道德的核心思想,历代著述十分丰富,影响深远,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重要遗产。 二、家庭教育的重要传统——德育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核心 传统家庭教育中,德育是核心,是如何做人,而且这种教育是终身的。少儿学做人,中青年要会做人,老了要教育后人,特别是以身作则。在中国长期的社会发展中,多数人是不识字的,学文化必须请家教或到私塾中去,这是绝大多数家庭做不到的。因此,家庭教育不可能把重点放在学习文化上。不识字可以生存,不会做人则不行,因

家庭教育学我国传统家庭家庭教育思想

家庭教育学我国传统家庭家庭教育思想

————————————————————————————————作者:————————————————————————————————日期:

我国传统家庭教育思想的批判与继承讲稿整理 一、我国传统教育的目的 《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在八个条目中,修身是根本的一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十章分别解释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明明德是指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新民是指让人们革旧图新。止于至善是指要达到最好的境界。本末是指做事要分清主次,抓住根本。格物、致知是指穷究事物的原理来获得知识。诚意就是“勿自欺”,不要“掩其不善而著其善”。正心就是端正自己的心思。修身就是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齐家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家族。治国、平天下是谈治理国家的事。怎样治理国家呢?首先要作表率;自己讨厌的,不加给别人;要得众、慎得、生财、举贤。“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见贤能举,举而能先。《大学》寄托了古人内圣外王的理想。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人教”文化(钱穆),在夏商之前,中国文化属于巫鬼文化,在周朝开始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以后,中国文化进入宗法文化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化以血缘为纽带,以宗族为核心,以家庭为基础,维护父权、族权。在春秋战国时期,经过孔子、孟子的继承与发展,形成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到了汉代,最高统治者“独尊儒术”,儒家文化得到高度的继承与发展,并代代相传发展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的文化。宗法制社会是由父系家族构成的宗法关系首先是家族关系,以家族为本位。孟子云“积家而成国”儒家的思想“天下国家”“家国一体”的伦理思想都确定了家庭、国家、社会的关系。这几句话的意思就是:在中国古代,国家是家庭的放大,而人伦关系本质上也就是家庭伦理关系,如,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类关系中,父子、夫妇、兄弟是关于家庭中的伦理关系,而君臣是对父子的仿效,朋友关系是对兄弟关系的类推。 因为国家是家庭的放大,所以以“家”为本位再进一步具体化,就是以个人的治理为本位。儒家经典《大学》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神秀而后假期,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于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中国传统教育的准则。奠定了历代重视家庭教育的理论根基。 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目的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同的社会阶层其侧重有所不同,统治者自西周开始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从其维护统治的角度出发高度重视嫡长子教育,家庭教育成为培养统治者的重要环节。孔子云: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孔子对孔鲤的庭训,父亲的教诲)奠定了士大夫“诗书传家”“以礼治家”的传统。,明代中后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家教伦理也逐渐由统治阶层向平民百姓普及。统治阶级认为通过百姓家教可以敦风厉俗,促进人的素质的提高和维护社会稳定。 在我国传统家庭教育中,不同社会阶层有着不同的教育目的。历代帝王家教重在培养统治者,官僚士大夫家教以“修齐治平”为目标,倡导平民家教则为了敦风化俗、使百姓守分安命。 二、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的内容 自先秦至近代,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的内容表现出一定的承继性,具有重品德教育、重经纶教育、重胎教及童蒙教育等特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