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模型之“中心—外围模型”综述

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模型之“中心—外围模型”综述

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模型之“中心—外围模型”综述
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模型之“中心—外围模型”综述

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模型之“中心—外围模型”综述

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模型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主要围绕经济活动的空间聚集这一主题来进行研究。其基本的理论基础是,经济活动在空间上将处于聚集状态还是分散状态,主要看促使产业地理集中的向心力和削减产业地理集中的离心力两者中谁占据主导地位。促进产业地理集中的向心力量主要包括市场规模效应、充裕的劳动力市场和纯外部经济性。产业集中则能够促进充裕劳动力(尤其是具有专业技巧的劳动力)市场的产生,同时也能为劳动力提供较为广阔的就业空间。而通过信息的溢出效应,经济活动的区域集中则创造出纯外部经济性。促使经济活动分散化的离心力量包括要素的不可流动性、地租和纯外部非经济性。要素的不可流动性是指确定的土地和自然资源由于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具有不可流动性,劳动力由于受国别的限制不能在国际间自由流动,无论是从供给的角度还是从需求的角度来讲,它们都是妨碍产业集中的力量,这是因为企业生产必须到有劳动力的地方才能进行。而分散的要素创造分散的市场,这将激励一些企业在接近消费者的地方选择商品的生产。经济活动在集中的同时产生对该区域土地的递增需求,其结果是抬高地租,妨碍经济活动的进一步集中。而经济活动的进一步集中会产生像拥挤这样的纯外部非经济性。

克鲁格曼模型以非线性动力学理论为基础,运用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固定比率的运输成本、过程的演进性以及动态模拟等研究方法,建立了三个基础模型即中心—外围模型、历史和预期模型以及区域专业化模型。本文在综合阅读有关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模型文献的基础上,着重讨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模型即中心—外围模型。

中心—外围模型要解决的问题是:在两个具有完全相同外部条件的地区,在存在报酬递增、人口流动和运输成本交互作用的情况下,制造业为何会在一些发达地区集中而不在相对不发达的地区集中,这些情形又会在何时发生。为解决这些问题,该模型首先假定世界经济中存在两个地区和两个部门。两个地区具有相同的偏好和技术,即初始条件相同。世界经济中存在的两个部门:一个是规模报酬不变的完全竞争的农业部门;另一个是规模报酬递增的垄断竞争性的制造部

门。每个地区有两种生产要素,每种生产要素分别服务于特定的部门,即农民只能从事农产品的生产,工人只能从事制造业产品的生产。农民在两个地区均匀分布,完全不能在地区之间流动,农业工资处处相等,农产品是同质的且不存在运输成本,因此两个地区农民的收益是相同的,农民和农业这一部分暂时可以忽略。制造业部门工资的名义值和实际值之间则存在地区差异,制造工人从事制造品的生产但可以在地区之间流动,因而制造业工人可以视实际工资的高低由低工资区向高工资区流动。制造性企业选择区位是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工人关注的是实际工资而不是名义工资,制造性商品存在固定比率的运输成本,存在大量的制造性企业,每个企业只生产一种商品。该模型通过将报酬递增条件下的制造业份额与工人的流动份额加以内生化,得出地区生产结构随运输成本的变化而呈现出非线性关系。高运输成本、微弱的规模经济以及在制造业商品上低消费份额将阻止产业的地理集聚,刺激制造业部门选择靠近消费市场的区位进行产品的生产,所以产业将在两个区域均匀分布。当运输成本降到中间水平时,企业将在某一地区形成集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在运输水平处于中间水平时,前向效应和后向效应最强:即一个地区的市场需求越大,由于存在较强的规模经济、价格指数效应以及累积循环因果效应,该地区的制造业份额也越大,商品的价格指数也就越低,厂商能够支付给工人的工资也越高,也就能够吸引更多的外地区工人,这将促使该地区的市场容量进一步变大;由于存在规模报酬递增,越来越多的制造性企业就会进人该地区。在此情况下,两地区的对称经济结构变得不可持续,于是制造业就由世界经济中原来的均匀分布逐步演变成一种核心一外围的经济结构。与此同时,核心地区的制造性份额也就大于外围地区的份额,从而该地区也就变成了一个制成品的净出口地。在运输成本进一步降低的情况下,企业是进一步的集中还是开始分散,要看分散化力量和集聚性力量谁居主导地位,当运输成本降到使分散力量占主导地位时,企业就不必接近市场布局,产业就可能出现分散化。

中心—外围模型通过引入规模报酬递增、人口流动和运输成本来对制造业区域集聚的原因很好的进行了解释,但是中心—外围模型不能解释为什么制造业选择该地区而不是其他地区实现产业聚集,对此克鲁格曼通过构建历史和预期模型进行了解释,使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

中国制造业的空间分布及发展趋势:一个文献综述

中国制造业的空间分布及发展趋势:一个文献综述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的空间分布呈现向东部集聚的趋势,而随着制造业的发展及城市化的推进,我国部分制造业开始向中西部转移。制造业的发展加速了我国工业化的进程,同时也催生了我国对服务业发展的需求。本文对近几年来学者们对中国制造业的空间分布及发展趋势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以期对实践有所借鉴。 关键词:制造业;空间分布;集聚发展;服务业;城市化 制造业的发展在我国经济增长中仍然起主导作用。我国制造业的增长经过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各地分散发展到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集聚发展的转变。我国制造业的空间分布有着明显的东部集聚特征,同时在与服务业及城市化三者的关系中起着基础性的推动作用。 一、制造业的空间分布 在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经济面临怎样缩小地区差距的问题,而工业空间分布差异是形成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原因。因此,探寻中国地区差距形成原因必须分析中国工业空间分布差异及其形成原因,由此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近年来成为了一个热点。 吴三忙、李善同(2010)借助重心分析方法考察了我国制造业的空间分布。经过研究,他们发现,从制造业空间分布变动方向看,1980年以来我国制造业在空间分布上总体呈现“南下东进”的特点,但2003年后,我国部分制造业呈现出“北上西进”的特征;从制造业空间分布区域来看,目前我国大部分制造业集聚在东南沿海地区;从区域分布的制造业属性看,东南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集聚更明显,相比之下,资源依赖型制造业更多分布在北部及中西部地区。 二、制造业集聚发展的趋势 理论上,主流新古典经济学通常假定规模报酬不变且忽视空间因素,由此得出结论:在不考虑自然资源分布异质性的情况下,现实世界将变成一种“无城市”的世界或是自给自足的生产状态,很显然,这与现实世界到处是产业集聚和城市快速发展的事实不相符合。对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现象的解释长期以来一直是城市与区域经济学及相关学科的核心任务之一。 白重恩、杜颖娟、陶志刚等(2004)从地方保护主义的视角,利用对数据集的动态估计方法,发现利税率较高以及国有化程度较高的产业,地方保护更趋于严重,产业的地区集中度相应也比较低。 罗勇、曹丽莉(2005)利用Ellision和Glaeser建立的产业地理集中指数,精确的测定了中国20个制造业分别在1993年、1997年、2002年、2003年的集聚程度。结果表明制造业集聚程度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其中集聚程度由高到低的行

呼叫中心排班三步走之业务量预测

随着呼叫中心规模的日益扩大和服务水平、运营管理的要求不断提高,如何在现有人力条件下达到服务水平目标、合理安排人力、优化现场管理成为排班师面临的巨大挑战。呼叫中心劳动力管理(WFM),也就是常说的排班包含了话务预测、人力安排、现场管理三个基本步骤。在本文中,针对这三个步骤,把笔者近年来参与排班项目的一些体会与大家分享。 为什么要做话务预测 作为受理用户电话呼叫的窗口部门,衡量呼叫中心最直观的指标就是服务水平。按照Erlang 法则,服务水平受到话务量、平均处理时长和座席数目的影响。准确的预测话务量是进行人力安排的依据,也是达到期望服务水平的根本。 历史数据,话务预测的基石 选取具有相关性的历史数据 历史数据并非越多越好,最长不宜超过两年进行话务预测,首先要收集大量的历史数据,但历史数据并非越多越好。首先,历史数据太多会加大工作量,无论是手工计算还是采用排班系统都会增加处理负担;其次,过多的数据量有可能对预测准确度产生负面影响。举例来说,某银行去年曾搞过一次信用卡销售促销活动,活动效果不错,信用卡客户激增15%,由于客户激增,活动之前的话务量数据就没什么参考价值了,仅仅选择活动之后的历史数据进行预测更贴近实际。 历史数据统计间隔一般选择15分钟历史数据统计间隔以多长时间为宜呢,是15分钟?还是30分钟?统计间隔越小,越能反映实际话务量变动,如果统计间隔较大,由于平均值计算的削峰平谷特性,导致不能反映出统计间隔内的实际话务变动。但统计间隔也不能无限度的小,统计间隔至少要大于1个平均通话时长,根据经验,通常选3-4个通话时长,因此,一般我们推荐15分钟,只有在平均通话时长很长(如超过10分钟)的情况下考虑加大统计间隔到30分钟。 AHT是历史数据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收集历史数据,不仅要收集话务量,平均通话时长(AHT)也是一个必须收集的参数。众所周知,影响服务水平的因素有话务量、座席数,还包括平均通话时长。平均通话时长与服务水平成反比,在座席数相同的情况下,平均通话时长越长,服务水平越低;反之,要维持恒定的服务水平,AHT越长,则需要安排的座席人员越多。而每个座席由于熟练度的不同,AHT不一致;即使同一个座席,在班次开始时,AHT 一般较短,但临近下班时,AHT会变长。由此可见,AHT并不完全取决与座席熟练度,还与时段、座席心情等多种因素相关,因此,收集历史AHT对人力安排有很重要的意义。 话务预测模型如何构建 利用历史数据来进行预测,有几方面的因素需要考虑: 历史数据是不是全部相关,不相关数据如何处理 从历史数据分析话务变化趋势,同时要根据自身话务特点考虑时段因素前面已经说过,历史数据并非越多越好,缺乏相关性的数据不仅不会给预测带来帮助,还会产生负面影响,

保罗_克鲁格曼及其主要学术贡献

保罗-克鲁格曼及其主要学术贡献 保罗-克鲁格曼之所以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是由于他在国际贸易和经济地理学领域的研究。通过揭示规模经济对贸易模式和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他的观点为这些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新方向。 1.诺贝尔奖评委会给克鲁格曼的获奖评语是: 通过将规模经济融入清晰的一般均衡模型,克鲁格曼加深了我们对贸易决定因素和经济活动区位的理解,他具有开拓性的研究体现在1979(a)和1980发表的关于新贸易理论的论文,以及1991(a)用新的方法研究经济地理学的论文。他与Helpman、Fujita和Venables 合写的著作展示了新理论的丰富内涵。 2.学术贡献之一:规模经济导致的产业内分工与贸易 20世纪70年代末,经济学家们如克鲁格曼(1979,1980),迪克希特和诺曼(1980,第9章)以及兰开斯特(1980),各自独立地形成了一些思想,即不存在要素禀赋差异的条件下,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也是可以带来贸易的。在通往国际贸易理论革命性的新方法的道路上,是克鲁格曼首先给出了最明确和有力的证明。 1979年他在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发表了名为“收益递增,垄断竞争和国际贸易”的文章,建立了一个严谨而精炼的模型,表明了规模经济和消费者偏好多样性是如何创造新的贸易的:每个产业都有许多企业,所有企业都生产有差异的产品(因此市场结构是张伯伦垄断竞争的),因为存在规模经济,一个国家不可能生产世界上各种花色品种的产品。各个国家只专业化生产同一组产品内的某些产品再进行产业内贸易,能够在减少自产商品花色的同时增加国内消费者所需要的商品品种。由于自产商品种类的减少,一国能在更大规模上从事生产,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所以,在同一产业内必然会出现双向国际贸易,其根本原因在于产品生产中存在着取之不尽的规模经济。因此,一个国家为世界市场专业化生产一种品牌的汽车,同时另一个国家专业化生产另一种品牌的汽车是有益的。此时各国都得到了规模经济的优势,与各国都独自地为国内市场生产而不参与国际贸易相比,更低的价格和更高程度的产品多样性将为世界范围内的消费者带来更多的福利。这就说明,国际贸易除了要素禀赋以外还有另一个渠道——由规模经济导致的产业内分工与贸易。 3.学术贡献之二:运输成本与贸易模式——本地市场效应 克鲁格曼于1980年在American Economics Review发表了《规模经济、产品差异与贸易模式》一文,通过引入萨缪尔森式的冰山成本,扩展了他1979(a)的模型,对本地市场效应提供了严谨的证明,解释了早在1961年林德提出的为什么会有贸易格局偏好的问题。 规模经济使得每种异质产品的生产集中在一个国家再到国际市场上去交换,但哪个国家生产哪种产品呢?或者说,贸易量确定了,贸易的方向如何确定?克鲁格曼用一个本地市场模型解决了这个问题。如果两个国家对产品的偏好有相当的不同,每个国家都会专业化生产在本国具有较大市场份额的那种产品,并且每个国家都会成为这种产品的净出口国;如果两国具有相同需求模式,那么较大的国家将会成为其生产具有规模经济特征的产品的净出口国。于是,国际分工与贸易模式是由本国市场决定的:每个国家都倾向于出口其具有较大本国市场的产品。这篇文章的价值也表现在两个方面。不仅在国际贸易理论方面,同时也在经济地理理论方面,因为本地市场效应本身就是经济地理的重要特点。只要存在报酬递增和运输成本,就会激励企业接近大的市场,生产要素就会向大的市场集中。因为生产集中能实现规模经济,而定位于大的市场,运输成本也会减少到最低限度。这样,本地市场如果对某种

大型呼叫中心如何进行手工排班

大型呼叫中心如何进行手工排班 卢巧环 2008/08/26 笔者在此之前有谈过关于大型呼叫中心普遍面临的六大困难:现场人员管理难、排班难、招聘难、服务一致性难、完成投诉积压难、提升员工工作自豪感难。本篇,笔者将针对呼叫中心该如何进行手工排班这一问题,来和大家分享。 众所周知,呼叫中心管理金三角为“数据——排班——现场管理”。整个金三角以数据为中心,只有基于准确的数据基础,排班师才能做到相对准确的话务预测与人员排班,而现场管理的职责是对排班师的班表做出最圆满的执行。所以,无论是系统排班还是手工排班,准确的数据基础是保证服务水平的关键。 我们一起看看系统排班与手工排班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共同点: 1.以真实的历史数据为基础,数据点需12个月以上(才能看出变化趋势)才能被 参考; 2.同一周期内的增长率,如去年X月与今年X月的比较增率(可为负数); 3.同一周期内的季节因素; 4.同一周期内的节假日因素; 5.营销活动影响; 6.重复拨打情况; 7.放弃率(客户主动放弃电话比率); 8.人员损耗(日损耗及时段损耗),如员工请病事假等不可预知的缺勤; 9.排班师经验。 不同点: ?自动化VS手工。 系统排班可直接得出话务日/月/年模型,并可随时适当调整话务影响因子,以符合要求。手工排班需手工建立EXCEL表格及公式,数据录入稍有不慎则结果大相径庭。 ?模版化VS灵活。 系统排班往往有固定的班别模式,对于人性化较高或排班限制较多的呼叫中心(如员工班车限制、休假限制等)较不合适,因系统排班往往是为耦合话务量排班,而缺乏人性管理的考虑。而手工排班则可考虑这些人性化因素。

系统排班是科学的排班工具,准确率较高。目前大部分排班软件都是应用爱尔兰C 公式进行的话务预测,但爱尔兰C公式是假设客户永远在等待,不会放弃电话的前提下进行运算的,与呼叫中心的实质有较大出入。很少手工排班的呼叫中心排班师会用爱尔兰C公式进行话务预测与话务员人数预测。接下来,笔者将和大家共同探讨手工如何更好地拟合话务量进行排班。 首先,谈谈如何进行话务预测。 一、真实的历史呼入号码数据 真实的、准确的数据是话务预测的基础。我们每天都得到很多数据,呼入量2.1万,服务水平75%/20s等等。如果排班师利用的是这些时/日/月的呼入量数据进行话务量预测,那预测的结果绝对偏离事实。因为这些呼入量是假定在100%接通率,所有电话都在一次内被接起的前提,而事实并非如此,我们的服务水平仍然不高。我们往往很容易忽略了重复拨打率。即2.1万的呼入量里,也许有3000个,甚至5000个都是客户的重复拨打。造成重复拨打的原因有很多,如一次性问题解决率、服务水平等等,其中排班的好坏是主要因素。那这些我们每天看到的数据难道就没有意义了吗?其实不是,它们可以帮助管理者深入分析员工的一次性问题解决率情况及排班师的水平。 排班师在进行话务量预测时,需要用真实的呼入号码数据作为预测基础。真实呼入号码数的定义为客户拨打呼叫中心的号码的个数,反映的是客户的真实需求。即当日呼入量2.1万,但也许有3000个是客户的重复拨打,则真实的客户需求只有1.8万个(假设所有客户当天只有同一个需求)。我们需要取到时段/日的真实呼入号码数,才能得出客户的需求模型。 根据每时段呼入的真实号码数情况,可得出日呼入话务的基础模型,如下图: 根据每周呼入的真实号码数,可得出周呼入话务的基础模型,如下图:

浅谈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核心内容

浅谈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核心内容09资城李家选 【内容提要】本文简要分析了新地理经济学的产生背景,介绍了新经济地理学派的代表人物克鲁格曼的主要经济地理观点。侧重于三方面:新贸易理论、空间经济模型及产业集群。最后,对克鲁格曼经济地理学的特点做以阐述。 【关键词】克鲁格曼经济地理学新贸易理论空间经济模型产业集群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新贸易和新增长理论在解释行业内贸易、专业化和无限增长方面获得长足进展,对传统贸易与增长理论做出了具有重大意义的补充。新贸易理论所揭示的专业化与贸易机制及新增长理论所阐明的“无限增长”原理与传统经济地理研究中的集聚现象的相似性,一下子拉近了这三方面理论之间的距离,这种“新经济地理学”吸收了城市经济学、区域科学和经济区位论等有关空间经济的传统思想,结合产业组织理论有关不完全竞争和收益递增模型的最新进展,试图构建“空间经济”的理论体系。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报酬递增思想、复杂科学所强调的路径依赖和“锁定”等概念以及D-S模型。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主要有两个,即经济活动和经济增长的“空间集聚”和“区域集聚”。研究方法主要是采用数学定量分析,将现实中的现象高度抽象化、模型化,建立了大量的数学模型,这些模型包括:中心—外围模型、国际专业化模型、全球和产业扩散模型、区域专业化模型及历史和期望对区域发展影响的模型等。 作为新经济地理学的代表人物,保罗·克鲁格曼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曾

就一些国家经济的潜在危机做了的研究涉及了一系列区域发展问题,如贸易、外部经济、工业区位与聚集、战略性产业政策、全球化、历史和“路径依赖”的作用、经济和货币一体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等。本文拟对其主要内容做以介绍和分析。 二、新贸易理论 1、传统的贸易理论 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论:认为各国相同产业生产成本存在差异,贸易可使各国按生产成本最低原则安排生产而获利。 大卫·李嘉图的相对成本说:认为决定国际贸易的不是绝对成本的低廉而是相对成本的低廉。每一个国家,不管处于何种发展水平,均可生产本国相对成本低的产品,然后进行贸易。 俄林的资源禀赋说:将国际贸易的决定因素由劳动成本差别推广为生产要素投入量的相对差别,认为各国生产要素资源的相对丰裕程度是决定国际贸易产生和流向的根本原因。 十分明显,以上贸易理论均基于国家间的差异,尤其是生产要素的相对差异来解释贸易。这意味着,国家间的相似性与贸易量之间有相反的关系。然而,大量的世界贸易,大多数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间的贸易,是在生产要素禀赋相似的国家进行的。而且,战后以来的大部分年份,工业国之间的贸易占这些国家收入的比例均在上升。以大多数标准衡量,这些国家在生产要素禀赋上,越来越趋于相似,它们的贸易产品种类也相似。新贸易理论就是试图解释这种贸易现象。 2、相似条件下的贸易理论 克鲁格曼的新贸易理论也承认国家之间的差异是贸易发生的原因之一,但是,他的观点与传统贸易理论有以下明显不同之处。 (1)克氏认为,国家之间的贸易,尤其是相似国家同类产品的贸易,代表了这些国家根据规模收益递增原理而发展专业化的结果,与国家生产要素禀赋差异关系不大。李嘉图等人的相对优势与贸易理论的基点是完全竞争和规模收益不变。新贸

呼叫中心岗位胜任力模型之建立与应用

呼叫中心岗位胜任力模型之建立与应用 一、概要 改革开放 30 年来,我国已经取得在世界经济举足轻重的地位,并成为 21 世纪支撑世界经济体系重要且不可忽视的动力引擎。而让中国企业能持续发展而且壮大的因素,除了自然资源之外,竞争优势与先进的管理方法和制度的建立,都是企业花费巨资在探索研究的项目。而自身的竞争优势,是在产品功能,还是品牌优势?是技术创新于产品研发,还是生产环节?是客户营销的拉力,还是渠道营销的推力?答案可能是都有,也更可能是没说到真正的关键。而管理和制度都是因人而生,因人而治,所以答案应该是人,更精确地说是人才或优势胜任力是否放对了位置。 按照党的十七大的总体部署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充分讨论和广泛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包含 8 个领域 39 个题目的《“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选题指南》。在 8 个领域 39 个题目的《“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选题指南》里面,明确的标识在“科教文化”领域方面,要持续党 17 大主席揭示的“落实科学发展观,创建和谐社会”,必须关注下面几个题目: 1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措施研究。 2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对策研究。 3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战略研究。 除了在教育训练方面要抓紧之外,也要大力发掘不同先天优势的人才,加以针对性的教育培训,才能加速特殊人才之培育与加大本国在各方面迎头赶上发达国家的力道。现阶段国家与企业教育方式与培训内容皆有长足的进步,虽然还有可提升的空间,在发掘人才方面,并没有太多针对先天特质与优势进行比较客观、精准、快速的测评工具,我们希望在近期开展此项工作,进一步落实党与国家十二五的战略思想。 呼叫中心作为国家主力扶持与企业运营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最近十年蓬勃发展,举凡大型服务机构包括银行、电信、电力、烟草、政府 123XX 等第二第三产业,以及电子商务网站、外包服务,甚至中小型企业,无不纷纷建立从十数人到数千人规模之呼叫中心业务,为客户或供应商提供语音呼入呼出,或信息互动的服务内容,其目的包括提升客户忠诚度 / 满意度、增加客户购买意愿、与企业之间的粘着度。 企业花费不少的投资在建设最先进的呼叫中心软硬件环境,为了缩短客户与企业之间互动的距离、极大可能的提供各种客户与企业接触的渠道,让客户能最快最方便的了解企业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内容,以及推广促销的各种方案。最终能达到这些目的与作用的关键还是在人,而不仅仅是否提供了方便的渠道,就算有了方

传统呼叫中心的困境

综述: 传统呼叫中心的困境 建设难:从前期论证,到系统搭建均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上线慢,周期长 维护难:需要跨通信和 变化难:座席增减困难、升级及迁址需要二次投入 总拥有成本高:除前期一次性投入大外,后期运行的成本以及隐性管理投入高 是一种呼叫中心平台租用服务 企业无需购买任何软、硬件系统,只需具备人员、场地等基本条件,就可以快速拥有属于自己的呼叫软硬件平台、通信资源、日常维护与服务由服务商提供 座席规模:应用场景:业务咨询和客户服务为主 业务状态:快速成长阶段或变化状态,需要应需而变

功能:

技术实现 1. 天润融通运用先进的通信和计算机技术集中构建了大型、高并发处理能力的呼叫中心系统

2. 通过独特的多用户管理和远程座席功能,将呼叫中心座席分租给位于不同地点的不同企业使用 用户环境 1. 电脑:建议CPU主频2G赫兹以上,内存1G以上,IE9以下浏览器 2. 电话:直线电话(固话、手机),DID电话需取消留言、遇忙等功能 3. 宽带网络:每座席带宽不低于40kbps 平台选择: 1、400接入平台 适用客户:全国 说明:用400号码做为呼叫中心 2、本地接入平台 适用客户: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客户 说明:以本地市话号码或400号码作为呼叫中心接入号码 特别推荐:北京联通超级热线业务超级热线业务是天润融通联手北京联通最新推出的针对北京地区客户的本地化呼叫中心服务。客户只需在原有联通固话号码上申请开通,即可实现多种强大的呼叫中心功能。 案例: 客户背景: 华强房地产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末,公司主要致力于房地产开发、商品房销售以及物业管理等领域,主要在南通、昆山、江阴等地开发房产项目,开发量超百万平方米。华强商业地产是中国企业500强企业、全国电子行业100强企业、中国文化行业30强企业——深圳华强集团有限公司投资设立的专业商业地产开发运营平台。公司通过搭建城市投资、建设、管理、运营、服务的产业平台,利用市场化的机制和手段,创新业态发展模式,实现研、产、商、居、游、购、娱运营一体化,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带动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塑造具有华强特色和竞争力的品牌形象。 企业需求: 为加强与客户的沟通及关系维护,让客户享受到高效、快速、便捷、顺畅的优质服务,提升服务满意度,经过精心筹备,2013年5月,华强商业地产正式对外启用400全国统一服务热线:4006-303-888,组建起全国统一客户服务平台。华强商业地产旨在通过此举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并与客户形成良性互动,为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 公司凭借强大的资本实力和专业的开发运营团队,充分发挥资源整合优势,不断探索一、二级土地开发模式,大力从事“华强都市商业娱乐基地”、“电子信息高端服务业基地”,以及综合高档住宅为特色的商业地产开发运营,立足深圳,放眼全国,形成以深圳为总部,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圈和中西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与模型评介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与模型评介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与模型评介 近十年来,以克鲁格曼(P.Kmgman)等人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研究异军突起,从理论领域对经济全球化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进行了新的探讨。本文拟对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基础和主要模型进行重点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新经济地理学关于全球化发展的理论含义做一个扼要的概括。 1.新经济地理学产生的理论背景。按照传统的新古典经济理论,在一个规模报酬不变的世界,比较利益决定国际贸易模式,而人口增长等外部因素则决定经济的增长水平。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国际贸易和长期经济增长的现实表现展示出一个与新古典理论所预测的相当不同的经济图景。以不完全竞争和报酬递增理念为基础的新的方法开始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特别是在迪克西特(Dixit)和斯蒂格利茨(Stiglitz)将张伯伦垄断竞争形式化之后。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新贸易和新增长理论在解释行业内贸易、专业化和无限增长方面获得长足进展,对传统贸易与增长理论做出了具有重大意义的补充。新贸易理论所揭示的专业化与贸易机制及新增长理论所阐明的“无限增长”原理与传统经济地理研究中的集聚现象的相似性,一下子拉近了这三方面理论之间的距离。 新贸易和新增长理论所采用的报酬递增假设及赖之而建立的分析框架为解释经济活动的集聚现象提供了新的可能途径。但是,新贸易和新增长理论中依然存在着一些在各,自的框架内不能完全解释的问题。比方说,新增长理论虽然对投资促进长期增长的时间动态机制——循环累积因果关系的时间版本——做出了一定的解释,但它却缺少空间维度,并不涉及要素流动,不能对集聚现象——循环累积因果关系的空间版本——提供解释,亦不能预测经济发展的空间演化规律。新贸易理论(Krugman,1980)虽然聚焦于市场结构,但它与传统理论有一个相似之处,即通过基本特征方面的差异来说明生产结构上的差异——它一开始就假定有市场大小不同的国家存在,但并没有说明为什么会出现这一大小差异,特别是为什么原本非常相似的国家会发展出非常不同的生产结构;它也并没有说明为什

产业集聚的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产业集聚的动因 摘要:产业集聚的研究自新古典经济学开始就引起了许多学者关注,本文根据对国内外各个流派的产业集聚的动因研究进行文献梳理,以及借鉴前人的梳理方式,进行整合创新,对国外、国内的研究进行分开研究,将国外相关研究分为五个视角,分别为古典、新古典、新经济地理学、制度经济学和其他理论五个视角;针对国内的研究,则以简单的时间先后顺序为主进行梳理。 关键词:产业集聚;分工;外部经济;交易成本 一、引言 产业集聚的研究早在新古典经济学时期就已经开始,如Marshall(1920)的外部经济理论。关于产业集聚和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学者普遍达成了共识,认为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一种自我强化机制,产业集聚无论是对于知识溢出(Rosenthal & Strange,2004),人力资本积累和创新(Baptista,2000),降低竞争成本和机会主义倾向(Paniccia,2002),还是在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方面(Porter,1998)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对于产业集聚背后的动因,虽然已经有了许多派别的研究,但是还是没有一个共识,各项理论较为松散,没有一个明晰的框架。本文试图通过文献梳理总结出一个概括性的产业集聚动因脉络。 二、国外研究 总的来看,国外经济学对于产业集聚问题的研究基本上可以归为古典、新古典、新经济地理学、制度经济学和其他理论五个类别。下面将逐一对各个类别中的理论进行简要介绍和梳理。 (一)古典视角:分工与产业集聚 古典经济学对产业集聚动因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分工(斯密,2001),这成为现代产业集聚理论成因的理论基础。产业间分工包括了产业链的延伸和中间品交易问题,企业间分工导致的报酬递增和交易费用的节约成为产业集聚的根本动因。Young(1928)对斯密直观朴素的分工思想进行重新阐述,并突破了斯密的分工受限于市场范围的观点,第一次严格论证了市场范围,迂回生产和企业间分工的动态正反馈机制。而随着乘数理论的发展,Young (1928)的理论更多地被描述为“分

呼叫中心效能漏斗模型管理新思路

呼叫中心效能漏斗模型管理新思路 内容摘要: 在呼叫中心的话务运营管理中,供给方面的基本就是资源,如何使得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是运营管理的关键,因此根据“剥洋葱”理论,探讨建立效能漏斗管理模型,通过人员利用及工时利用两个维度细化为漏斗四层级,主抓五项典型指标,清晰显示资源的投入和产出之间的过程,针对性控制中间环节耗损,整体把控资源的使用。 一、模型研究背景 (一)资源运营管理有压力 2011年3月,中国移动广东有限公司客户服务(广州)中心(以下简称“广州中心”)外部面临市场复杂度加剧、系统支撑不足的压力,内部面临人员流失、新人补充、员工压力大的恶性循环,运营形势存在压力。 一系列运营压力导致广州中心呈现供给不足、服务资源紧张的现象,广州中心据此深入研究,建立了“心动力”管理模式,在员工减压方向,从呼叫中心的话务运营管理的基本资源管理出发,考虑如何使得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梳理现有资源利用情况,合理化控制资源耗损,提升人员及工时利用率,进行精细化资源管理。 (二)人员效能分析存在问题 前期人员效能分析呈现“指标多、综合衡量度差、全省无统一分析模型”的问题,多采取每个指标“省内单个中心纵向比对看走势、全省各中心横向比对看水平”的管理思路,无法针对性发现资源利用在哪个环节出现耗损。 1、前期分析思路

(1)“表格+数据量”分析法(常规使用):直观展示,以“取高+走势呈提升状”来衡量哪个中心表现佳; (2)“雷达图+百分比折算”分析法:清晰展现,以“靠近雷达外围+曲线趋圆形状”来衡量哪个中心表现均衡(如图1)。 图1 备注:本图取自4月全省效能宽表,统计全省一类中心表现。雷达图百分比折算法是将指标表现最好的中心设为100%,第二、三、四中心相应进行折算。 2、存在问题:一方面效能监控分散到多个指标,没有一套全省统一、综合衡量度高、逻辑性强的效能分析模型;另一方面看各指标结果无法看出中间耗损。 因此搭建一套分析模型,实现既精炼直观、全面衡量、全省可用,同时可清晰看出中间过程耗损的需求就显得异常重要。 二、模型的搭建 (一)行业分析思路借鉴 网站行业,首创了“漏斗模型”来对某些关键路径的转化率进行分析,以确定整个流程的设计是否合理、各步骤的优劣、是否存在优化的空间等(如图2)。

新经济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的对话_回顾和展望

第29卷第12期2010年12月 地理科学进展 PROGRESS IN GEOGRAPHY V ol.29,No.12Dec.,2010 收稿日期:2009-12;修订日期:2010-07.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535027,40871065)。作者简介:潘峰华(1982-),男,江苏金坛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地理、产业和区域发展等。 E-mail:panfenghua@https://www.doczj.com/doc/ba4941727.html, ①https://www.doczj.com/doc/ba4941727.html,/nobel_prizes/economics/laureates/2008/press.html ②英文全称为World Development Report:Reshaping Economic Geography ③该专题名称为Economic Geography -What next?Responses to Krugman's Nobel 2008④英文全称为The New Economic Geography,Now Middle-Aged ,全文见https://www.doczj.com/doc/ba4941727.html,/~pkrugman/aag.pdf 1518-1524页 新经济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的对话 ——回顾和展望潘峰华,贺灿飞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100871) 摘要:克鲁格曼获得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使得新经济地理学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也引起了经济地理学家对新经济地理学的再次关注。本文在介绍克鲁格曼在美国地理学年会专题报告的基础上,回顾比较了经济地理学家和经济学家眼中的新经济地理学,最后探讨了新经济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在理论前沿和政策研究方面的融合潜力。克鲁格曼在2010年美国地理学年会上全面回应了经济地理学家对新经济地理学的批评,并以经济学家的身份阐述了新经济地理学和传统经济地理学在学术范式和学术方法方面的差异,有助于消除经济地理学家对新经济地理学的误解。尽管新经济地理学的模型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但是学者们仍然在努力完善模型,试图使模型的假设更加符合现实,从而结论更加可靠。新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可以为经济地理学的学术实践提供新的视角。另一方面,尽管经济地理学家的视角和研究范式不同于经济学家,但是,传统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更加贴近实际,更能够揭示现实世界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从而可以为新经济地理学的抽象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提供思路。在涉及政策方面的研究,新经济地理学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其模型的假设严重偏离现实,因此其政策推论的可靠性值得商榷。同时,传统经济地理学的案例研究非常具体而全面,但是案例的特殊性使得其难以得到一般化的结论。在两者都存在各自的局限性的情况下,鼓励两者的交流和合作必然有助于经济地理研究的深入,并且可以为区域发展提供更加合理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新经济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经济学;美国地理学年会 1引言 由于“对贸易模式和经济活动区位的分析”① , 克鲁格曼于2008年被授予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同时,也使得“新经济地理学”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Fujita 和Thisse 在2008年撰文再次对克鲁格曼在新经济地理学的卓越贡献给予了肯定[1]。甚至2009年的世界银行年度世界发展报告也以“重塑经济地 理”② 为题而展开。如果说克鲁格曼于1991年出版 的《地理与贸易》标志着新经济地理学的诞生[2],那么2008年克鲁格曼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则意味着新经济地理学被主流经济学界承认(尽管克鲁格曼获奖不仅是因为其在新经济地理学领域的贡献)。 克鲁格曼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也在地理学界 引起了广泛的讨论。2009年美国地理学年(AAG)年会,特别设立了对克鲁格曼获奖的专题讨论会③,邀请了Scott 、Storper 和Gertler 等著名经济地理学家探讨克鲁格曼获奖对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影响。学者们讨论激烈甚至针锋相对,现场反响热烈,可见这个话题的确引起了很多地理学家的兴趣。在2010年于华盛顿召开的美国地理学会(AAG)年会上,克鲁格曼又受邀作了一场题为“步入中年的新经济地理学”的专题报告④,偌大的会场座无虚席;著名经济地理学家Storper 被邀请做报告的点评人。 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学既有Storper 等坚定的支持者,也有Scott 这样的否定者。虽然经济地理学家们对克鲁格曼以及新经济地理学的观点并不一致,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尽管新经济地理学诞

呼叫中心的四大现象

中国呼叫中心四大现象:关系文化乎? 针对服务管理与中国文化”专题的文章,可能很多作者都是以比较严肃的方式来探讨中国文化与服务管理的关系,本文试图从另外一个角度,用幽默诙谐的方式来探讨在中国文化 下,呼叫中心展现出来的4个有趣的现象。虽然这些现象表现出了诙谐的一面,但也可能是 世界各地都是存在,他们是普遍人性所造成的行为表现。读者如果发觉自己呼叫中心有类似 现象,也不足为奇,仅报莞尔一笑即可。 现象一:来电模式大部分是上班模型 呼叫中心的管理,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适当的时候,有适当的人,做适当的事情。 为了要在适当的时候,有适当的人,很多呼叫中心花大量心血,研究客户在何时打电话来,何时是呼叫中心的来电高峰。只有预测出来电高峰可能在何时出现,才可以在相应时间安排出足够的人力以应对。 要了解你的客户何时会打电话来,就必须要了解你客户的习性和行为。我们通过长期观 察总结发现:大部分客户喜欢在上班的时候打电话给客服中心。 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上班模型。所谓上班模型,就是客户开始到公司上班,电话就一直进来,客户下班,电话就开始减少。 乂力as* KI =DsT a 护or4 = m 口■- r i■■- -an-二BI 二存o i~ = not tn-a ■--■5r1n *?口n = r-e『■= IPQ r -a-tR-e r>Sir -『a j-- T-WI-5i&r- : ?nrs esw-a- f a■- ~ nr 7 f 十" f 匚 r O N■■ L-, L 'W 二"JLF* (I l:l —■匚-日* = “ F. E P qCl C l- "F i F ■叩"T,町I:k b : L ■冊■ I "J削—O - 'L-W —斗J. ***-^*6 4■二斗斗再J U-H ?40丄Z — ■IT-w t # WT *鲁诂書-p* It-ir 十卑irrrFir 音書音f V fcr f 电芒徉『w r 評一LI-R L尸k-rt ?■- !S-------------------------- j --------- r - - r? r--Ti —■-一?耳皿吟上严!^ . ?“[ 图一 大家看到图一中红色的线,就是一天里面电话进来的数量,蓝色的线是安排的人力 可以清楚看到:早上8点一开始,电话就一直进来;中午来电的客户开始去吃饭,电话 就开始下滑;然后等到客户吃完中饭,电话又开始进来,下午又出现另外一个高峰;一

克鲁格曼在上世纪末提出解读

克鲁格曼在上世纪末提出“规模经济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他以垄断竞争模型来分析规模经济及产业内部的贸易行为,深入阐述了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克鲁格曼认为,在导致国际分工的各种力量中,技术显得越来越重要。技术革新可能对其他产业部门产生外溢效应,因此它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作用需要重新估价。国际贸易可以被看作是一个生产过程,在此过程中,一国相对便宜的商品被转化为较昂贵的商品。因此,对外贸易与其他经济活动一样,完全可以由分散化的市场机制去最有效地完成。 200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为美国经济学家、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货币危机与汇率变化理论。他创建的新国际贸易理论,解释了收入增长和不完全竞争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他的理论思想富于原创性,常常先于他人注意到重要的经济问题,然后建立起令人赞叹的模型,为其他后来者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他被誉为当今世界上最令人瞩目的贸易理论家之一。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是以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为支撑的,但是当代国际贸易的实践并不能充分地支持这一论断。克鲁格曼在上世纪末提出“规模经济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他以垄断竞争模型来分析规模经济及产业内部的贸易行为,深入阐述了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

另外,克鲁格曼将最初的产业集聚归于一种随机性的“初始资源分配”,初始的优势因历史演化的“路径依赖”而被放大,从而产生“锁定”效应,所以产业的地理聚合具有“历史惯性或依赖性”。克鲁格曼将贸易理论和区位理论整合,通过简略的数理模型论证了产业集聚的根源。 经济地理学与国际贸易 在经济地理学领域,关键性的问题涉及到个人和企业在不同地理景观中的迁移流动,城市集聚如何兴起,以及这些城市本身如何在空间层面得到组织(城市经济学)。人们很久以来就认识到,规模经济对于经济活动的区位而言,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20世纪80年代末,研究者们已经开始把规模经济融入区位和贸易的一般均衡模型之中,由此对早期研究者的言语分析赋予了精确性,并且开阔了新视野。在随后的研究中(如今被称为“新经济地理学”),经济地理学者们利用这些新工具,与那些对此领域有兴趣的经济学家共同付出努力。有若干位研究者参与了这些开发工作,但是其中最具影响力的贡献是由保罗·克鲁格曼作出的。 克鲁格曼在国际贸易和地理学领域发表了大量重要文章和专题论文,

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学核心内容

浅谈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学核心内容 陈国岱 摘要:本文将简要介绍克鲁格曼的新贸易理论、新经济地理学核心理论,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主要包括:核心—边缘模型、城市演化模型和集聚与贸易模型,并且已发展成为均衡框架中解释经济地理驱动力量的重要理论之一。 关键字: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学核心内容 保罗·克鲁格曼的主要著作: 《国际经济学》,《流行的国际主义》,《地理和贸易》,《发展、地理和经济理论》,《市场结构和对外贸易一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和国际贸易》,《战略性贸易政策与新国际经济学》,《兜售繁荣—期望低谷时期的经济意识和空谈》,《汇率的不稳定性》。 一、新贸易理论 保罗·克鲁格曼是当代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他凭借自己的天才与勤奋,开拓出新贸易理论、经济地理学等全新的研究领域,对当代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2008年克鲁格曼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评审委员会将此奖项颁给他是为了表彰其“证明了规模经济对贸易模式及经济活动区域的影响”。克鲁格曼获奖的原因是,他从1979年就开始从事的研究解释了国家之间的贸易模式,以及何种商品出自何处及为什么会这样。 传统的贸易理论包括:①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论(绝对比较优势论):认为各国相同产业生产成本存在差异,贸易可使各国按生产成本最低原则安排生产而获利。②大卫·李嘉图的相对成本说(相对比较优势论):认为决定国际贸易的不是绝对成本的低廉而是相对成本的低廉。每一个国家,不管处于何种发展水平,均可生产本国相对成本低的产品,然后进行贸易。③俄林的资源察赋说:将国际贸易的决定因素由劳动成本差别推广为生产要素投入量的相对差别,认为各国生产要素资源的相对丰裕程度(资源察赋状况)是决定国际贸易产生和流向的根本原因。

最新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产业集群理论综述(上)

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产业集群理论综述(上) 一、新经济地理学的产生背景 二、克鲁格曼对产业集群的有关论述 新经济地理学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递增的前提下,用规范的数学模型分析 了企业规模经济、市场外部经济、交易运输成本、工资等相互作用过程所决定的 制造业的集群动态过程。马歇尔之后,产业集群理论研究在主流经济学中沉寂了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只有经济地理学仍然在关注产业的区域集聚问题。20世纪 90年代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Neic Geography)理论为产业集聚 的产生提供了很好的解释。克鲁格曼(1991)认为:空间问题没有引起主流经济学 家的真正重视是因为缺少精确模式分析报酬递增的假设,他把空间思想引入正式 的经济分析,是继马歇尔之后第一位开始把区位问题和规模经济、竞争、均衡这 些经济学研究的问题结合在一起的主流经济学家,并对产业集群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他认为,经济活动的聚集与规模经济有紧密联系,能够导致收益递增。克鲁 格曼从理论上证明了工业活动倾向于空间集聚的一般趋势,并阐明由于处在环 境的限制,如贸易保护、地理分割等原因,产业集聚的空间格局可以是多样的, 特殊的历史事件将会在产业区形成过程中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克鲁格曼以规模报 酬递增、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为假设前提,在D-S模型基础上加入劳动力流动 与要素报酬之间的累积因果关系——即劳动力越集中的地方由于垄断竞争的特性,其要素报酬也越高,从而越吸引劳动力的集中——如此便可以解释产业集群 的形成。克鲁格曼在D-S模型的基础上从经济活动的内部机制来解释经济活动的 集群现象,强调产业“中心”的内生性和竞争均衡的思想,认为产业集聚是由企

呼叫中心23个指标管理

转载]23个指标管理呼叫中心 [ 2008-11-6 14:38:00 | By: 刘亮] 美国普度大学消费品质量监测中心琼·安顿教授提出了23个与客户服务中心运 营相关的数字化规范指标。本文除了提出各规范的计算方法及管理者所应采取的措施外,还给出了一些规范的具体建议数值,希望这些指标的提出,能够对客户服务中心管理者的工作有所帮助。 如何高效、稳定地运营和管理客户服务中心,已成为客户服务中心管理者越来越关心的问题。对呼叫中心的管理,包括对系统的管理,也包括对员工的管理,还包括对许多不定因素的管理。对呼叫中心的管理方法,有一些是靠管理艺术来实现的,有一些则是靠数字量化指标来衡量,而还有一些根本就是人们在管理上存在的许多误区。本栏目从本期开始,将分几期从几个方面讨论对呼叫中心的管理方法。本期介绍的是23个与客户服务中心运营相关的数字化规范指标。 美国普度大学消费品质量监测中心琼.安顿教授提出了23个与客户服务中 心运营相关的数字化规范指标。本文除了提出各规范的计算方法及管理者所应采取的措施外,还给出了一些规范的具体建议数值,希望这些指标的提出,能够对客户服务中心管理者的工作有所帮助。 规范一事后处理时间 即指一次呼叫电话接听完后,值机员完成与此呼叫有关的整理工作所需要的时间。 数据来源与报告 可从ACD得到。这一规范应由小组或个人制成日表、周表和月表,还应该做成图形来与过去的记录进行比较。 建议目标 中心平均事后处理时间为60秒,建议目标是30秒至60秒。 建议管理措施 把呼后处理所需的动作都做一遍,认真观察并评价每个动作,看是否所有程序都必需;鼓励座席人员在谈话时做好信息处理,减少事后处理时间。 规范二实际工作率 它等于座席联入系统准备回答电话的实际时间除以按照计划应当回答电话的总时间,再乘以100。

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模型评析解读

第25卷第4期经济地理Vol.25,No.4 2005年7月ECONOMICGEOGRAPHYJul.,2005 文章编号:1000-8462(2005)04-0445-04 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模型评析 宋德勇,胡宝珠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中国湖北武汉430074) 摘要: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学模型是以非线性动力学理论作为其产生的理论基础,将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固定比率的运输成本、过程的演进性以及动态模拟等研究方法引入模型,并建立了三个基础模型即中心—外围模型、历史和预期模型以及区域专业化模型。文章通过分析,以期对其新经济地理模型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关键词: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模型;评析中图分类号:F119.9 文献标识码:A 在以往的研究中,无论是Harris[2]和Pred[3]的关于个体生 [5][6] 产者的区位选择,还是韦伯[4]、Christaller和L?sch的空间 近年来,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学者对新经济地理学的研 究异军突起,从理论领域对区域产业聚集和经济一体化的特点及发展规律进行了新的探讨。本文拟从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及模型内容三方面对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模型进行分析,以期对其新经济地理的理论观点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经济学研究,凡是涉及到经济活动的空间聚集问题,都或明或暗地包含着规模报酬 递增的假设,而在企业水平上的规模报酬递增却会破坏完全竞争。因此,将规模报 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引入主流经济学的原因也就不言自明。新产业组织理论的出现,为不完全竞争模型创造了一个可处理的工具,新贸易理论在规模报酬递增的情 形下,用此工具建立了国际贸易模型。而克鲁格曼在其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中对此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他在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垄断竞争模型的基础上,采用某些技术技巧来产生一个既包含规模报酬递增又包含不完全竞争市场的模型来解释经济的空间结构。 2.2将固定比率的运输成本引入模型 1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模型的理论基础 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模型主要是围绕着经济活动的 空间聚集这一主题来进行探讨。而决定经济活动在空间上将处于聚集状态还是分散状态,主要看促使产业地理集中的向心力和削减产业地理集中的离心力两者中, 谁占据主导地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