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肠杆菌高效表达重组蛋白策略

大肠杆菌高效表达重组蛋白策略

大肠杆菌高效表达重组蛋白策略
大肠杆菌高效表达重组蛋白策略

大肠杆菌高效表达重组蛋白策略

前言

重组蛋白的制备在蛋白结构分析和医疗应用领域十分重要。药物蛋白的研究需要高纯度的重组蛋白来进行药物动力学和物理化学的研究[1]。重组蛋白在检测酶活、连接配体、蛋白相互作用等生物学领域广泛应用。已经表达出多种重组蛋白被证明有很大的应用潜力[2,3]。通过基因工程改造的方法已经获得了许多性状优良的宿主菌表达系统,尤其是通过大肠杆菌可以大量表达外源基因编码的重组蛋白[4]。但是仍然有两个问题制约着大肠杆菌表达系统对重组蛋白的表达:一个是表达量低,还有一个就是表达错误折叠的蛋白包涵体[5]。蛋白的表达和纯化工艺一直在发展进步,但是超过30%的重组蛋白为不具有生物活性的包涵体,严重影响了重组蛋白的生产应用[6,7]。

在理想条件下,重组蛋白由强启动子进行表达,产生大量的具有生物学活性的可溶性重组蛋白。但是,强启动子会导致重组蛋白的过表达,从而影响宿主菌体的生长并产生包涵体[8]。在某些条件下可以通过变性、复性的方法使包涵体恢复活性[9],但是复性后的蛋白是否能够完全恢复活性仍然未可知。一般来讲,可以通过表达条件的优化来促进蛋白的可溶性表达,比如:诱导温度、培养基组成、宿主菌的种类。还可以通过多种方案来解决蛋白不溶的问题:蛋白重新折叠[10],构建融合蛋白[11]。另外想要进一步增加蛋白可溶性可以与分子伴侣共表达[8]或者低温诱导[12]。本文对目前主要的促进蛋白可溶表达的方法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总结。

1.大肠杆菌表达系统的构建

1.1选择表达宿主菌

对于大规模的表达重组蛋白,一般选择胞内表达或者周质空间表达。与周质空间表达相比,胞内表达的表达量更高,因此应用更为广泛。在实验研究和实际生产中,已经有很多大肠杆菌表达系统广泛应用于。在表达体系中较为常用的大肠杆菌为B菌株和K12菌株及它们的衍生菌株(表1[13])。美国国立研究院已经认证了K12菌株的标准性以及安全的使用方案,因此K12菌株在生产应用中具有极大的优势。但是由B菌株演变而来的BL系列菌株与K12相比,突变了lon 和ompT两个基因[14],因此具有许多表达优势:产物积累少,缺少蛋白酶,防止产物被降解。这些优势使得BL菌株也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15,16,17]。

通常来讲,针对不同的重组蛋白,宿主菌的选择也是不同的。如果重组蛋白含有大肠杆菌稀有密码子,就需要宿主能够表达针对这些密码子的tRNA,比如BL21 (DE3) CodonPlus-RIL,Rosetta (DE3)等菌株。如果重组蛋白具有许多二硫

键,则需要宿主表达环境为氧化条件的。AD494宿主菌是硫氧还蛋白突变型,可以促进二硫键的折叠。Origami菌株为硫氧还蛋白突变和谷胱甘肽还原酶突变,进一步加强了二硫键在细胞内的形成[18]。另外一方面,如果表达的重组蛋白对于宿主菌是有毒性的,则需要表达为包涵体的形式。

表1:常用于重组蛋白表达的宿主菌及其特点

1.2 质粒的设计

理想的基因转录是质粒和启动子功能协同完成的。广泛使用的质粒都是由复制子、启动子、标记位点、多克隆位点、融合蛋白联合调控进行转录的(图1[20]。)重组蛋白的表达量与质粒的拷贝数、结构、分离稳定性有关。如果拷贝数低形成的mRNA数量少,蛋白的表达量就会降低。高拷贝数可以提高蛋白的表达量,但是这也会给宿主造成代谢上的负担。拷贝数很大程度上由起始子的复制情况决定的,也体现出质粒是严密调控还是松散调控。

图1. 质粒的基本构成

高拷贝数质粒在生产应用中并不令人满意。首先,宿主为了保存高拷贝数质粒,不得不在培养基中增加筛选抗生素。但是FDA限制临床应用产品中添加剂

的含量。其次,高拷贝数质粒存在分离不稳定性,尤其是在低抗生素的条件下[23,24]。第三,高拷贝数质粒的表达和维持需要大量能量,不可避免的会影响宿主菌的生长和蛋白的合成。另外一个缺点就是,大量蛋白的过表达容易产生包涵体。

利于蛋白产品高表达的大肠杆菌表达系统应该是严密调控并且高转录效率的。但是如果目的蛋白有毒性,则会损伤宿主细菌。另外有些特殊的宿主只能与特定的质粒组合才能获得理想的重组蛋白。

表2. 大肠杆菌表达中经常使用的启动子

有多种启动子已经成功的用于表达各类重组蛋白(表2[25,26,27,17]),。其中,lac 启动子及其衍生物,tac和trc,在研究和工业化中有着重要的应用[28,25]。tac和trc 启动子比lac启动子更强,这三个启动子都是由IPTG进行诱导的。IPTG可以抑制lac启动子的阻遏,因此重组表达的水平由培养基中IPTG的浓度进行调控。但是,IPTG价格比较昂贵,且对许多菌株有毒性作用。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通突变筛选的方法获得了可以通过温度的调节控制热敏启动子[29]。从T7噬菌体中得到的T7启动子也广泛的应用于蛋白重组表达。T7噬菌体RNA聚合酶可以识别T7启动子,DNA链的延长速率比大肠杆菌RNA聚合酶快5倍。宿主菌染色体中含有前噬菌体(λDE3)可以编码T7噬菌体聚合酶,在T7启动子衍生物

L8-UV5的调控下可以进行表达。这种新的lac启动子减少了对于AMP的依赖,也减少了对于葡萄糖抑制的敏感性。因此T7启动子系统被认为比lac启动子系统更为强大。通过T7启动子系统可以获得重组目的蛋白占总蛋白含量50%,但是大多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23,30]。

储热调控启动子系统比如λ噬菌体pL和pR启动子,也用于生产治疗性蛋白。质粒中含有热敏性的cI857阻遏组件,可以通过温度的变化控制pL和pR启动子。由于温控法容易操作,所以适合于大规模的产业化应用,同时也可以减少培养基的污染。但是温控诱导也有其局限性,由于热激会抑制菌体的生长,对重组蛋白的表达也会造成一定压力。但是对于蛋白产品的质量和产量,这些压力都是可以忽略的。λ噬菌体pL和pR启动子也可以在低温下进行调控,应用于表达可溶蛋白或者热敏感蛋白[31]。

应用营养调控启动子phoA和trp时,培养基的营养成分要确保菌体的正常生长并且能够利用磷酸盐进行诱导。这种诱导方法与其他的方法相比,诱导时间

范围非常广泛[32]。另外一种严谨型启动子lux,从费时弧菌中分离得到,具有群体感应元件,在基因表达中由luxI进行调控,通过添加自诱导AHL物进行转录的激活。AHL的浓度通常为IPTG浓度的1/1000,因此这种方法更加经济利于生产放大[33]。

2.融合标签的选择

通过选择蛋白表达环境的方法不一定能够使蛋白可溶,因此进一步采用融合标签的方法加强可溶蛋白的表达。在重组蛋白中增加融合标签可以增加蛋白的可溶性,并且使亲和纯化的过程更为简便[34]。尽管这些标签最开始是用于促进目的蛋白的分选及纯化,近些年的研究表明,融合标签也可以促进蛋白的产量,加强蛋白的溶解性,并且促进蛋白的正确折叠[35]。

许多大肠杆菌表达质粒都可以在不同的启动子调控下表达多种融合标签:多聚组氨酸、麦芽糖连接蛋白(MBP)、谷胱甘肽转移酶(GST) [36]。选择标签的主要依据是蛋白本身的特性以及蛋白处理的阶段,比如:是否为治疗蛋白,层析分离的成本以及过程可控性的影响[37]。

组氨酸标签时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融合标签。通过金属离子螯合层析的方法可以对组氨酸标签标记的目的蛋白进行分离纯化。蛋白上的组氨酸标签与固载的金属离子奥何物相互作用[38]。另外通过MBP标记的蛋白可以通过形成交联直链淀粉进行一步纯化[39],之后用含有10 mM麦芽糖的非变性缓冲液洗脱连接上的蛋白。GST也是一个亲和力标签,通过固载谷胱甘肽可以对GST标记的可溶蛋白进行分离。洗脱缓冲液一般含有还原型谷胱甘肽。GST标记的重组蛋白也可以通过酶催化或者免疫测定的方法进行定量检测[34]。

想要系统的分析融合标签对于可溶蛋白的作用还是比较困难的,蛋白加入不同的融合标签后的反应也不相同[6,40]。标签的选择十分重要,标签可能会影响天然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翻译后修饰、是否可溶、重组蛋白的表达胞内定位等多个方面[41,42]。一些标签在很多条件下(含有盐离子、还原剂、表面活性剂)都可以实现功能,因此在之后的研究中可以弹性的选择不同的缓冲液组成,与标签的功能相适应[34]。

3.提高蛋白转录效率

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转录过程可以被分为4个部分:起始、延伸、终止、核糖体循环。在大多数情况下,翻译的起始是蛋白合成决定速率的关键步骤。这个效率由每条mRNA5’末端的翻译起始区(TIR)的序列和结构决定[43]。翻译起始区(TIR)由四部分组成:(1)核糖体结合位点(SD)序列,(2)起始密码子,(3)核糖体结合位点和起始密码子之间的区域,(4) 在SD序列上游或是起始密码子下游的翻

译增强子。调控TIR序列可以降低或者提高大肠杆菌中重组蛋白的表达[44,45]。已经证明了六个核苷酸的SD序列(AGGAGG)比其他更长或者更短的序列在表达绿色荧光蛋白(rGFP)方面效率更高[46]。在这个研究中,A/U合并的加强子使rGFP 的表达增强了13倍。在对TIR区域进行修饰的时候要避免mRNA的二级结构覆盖SD序列或者起始密码子。在SD区域中进行单点突变会使RNA噬菌体MS2外壳蛋白的表达降低500倍[47]。将起始密码子AUG从碱基配对的mRNA结构中暴露出来,可以有效提高大肠杆菌中IL-10的表达量,比野生型的表达量高10倍[48]。最近,科学家研究出了翻译起始的生物学模型,可以通过设计核糖体的结合位点来改变翻译起始速率。这个技术可以实现速率控制,并且细微精确的调整重组蛋白的表达[43]。表达量的精确程度对蛋白的分泌十分重要,如果表达速率太快会影响细菌的分泌过程,导致最终蛋白产量低。但是为了重组蛋白产量的最大化,翻译水平通常选择高分泌水平的表达方案[49,44]。

4.提高mRNA的稳定性

mRNA的稳定性(半衰期)也会影响大肠杆菌中的表达速率。mRNA在大肠杆菌中的降解主要是由于RNA酶的存在,包括内切酶(RNase E, K and III和外切酶(RNase II 和多核酸磷酸化酶)。RNA酶和活性和菌体的生长环境有关[50]。对于高表达系统而言,提高mRNA的稳定性主要有两个策略:通过宿主的基因改造或者改变菌体生长条件,使mRNA的两端更具有防护性,避免被RNA酶水解[51]。实验证明,在序列5’端非编码区中添加ompA基因可以形成一个茎环结构,有效的延长外源mRNA的半衰期[52]。在人类IL-2的cDNA翻译终止子的位置添加来源于苏云金杆菌的penP基因,可以加强mRNA的稳定性,提高IL-2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量[52]。研究表明,在C末端添加的rne基因,可以编码RNA酶,导致mRNA的降解,因此对rne基因进行突变可以提高mRNA的稳定性,促进重组蛋白的表达量[53]。含有这种突变的菌株已经应用于商业生产领域。

5.密码子优化

除了TIR序列和mRNA的稳定性以外,大肠杆菌密码子的特异性也影响蛋白的翻译。表达含有稀有密码子的外源基因会导致菌体生长停滞,蛋白表达过程中过早结束翻译,基因产生移码,缺失等现象[54]。当稀有密码子聚集时,这种现象更明显[55]。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根据大肠杆菌偏好性,综合的优化基因序列,已经有多种方法可以对大肠杆菌和其他宿主菌进行优化[56]。经过密码子优化后的抗体序列在周质空间的表达量为原始基因的100倍[57]。添加稀有密码子同源的tRNA也可以弥补密码子偏好的问题。大肠杆菌Rosetta (DE3)菌株具有pRARE质粒可以编码tRNA,识别只有真核细胞中才具有的稀有密码子。通过这

种菌株生产人类重组蛋白时,68种蛋白中有35种的产量获得了明显的提高[58]。这种菌株可以表达在BL21 (DE3)中无法表达的蛋白。应用pRARE质粒提高大肠杆菌重组蛋白的表达量非常实用,其效果在多个试验中得到了验证[59,60]。

6.培养基环境对可溶表达的影响

在大肠杆菌中想要获得具有生物学活性的可溶蛋白需要平衡DNA转录、蛋白翻译、蛋白折叠三个过程。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可以获得占总蛋白30%的重组蛋白,如果加入分子伴侣和调节因子可以获得更多。另外,许多蛋白的正确折叠需要二硫键的正确形成以及糖基化,而大肠杆菌胞内表达环境不能满足这些调节。所以许多人类重组蛋白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会出现大量的错误折叠,形成包涵体。培养条件对于外源基因的表达来说非常重要。一般来讲,可以通过控制合成速率的方法来避免包涵体的形成。主要的影响因素有:不同时间进行诱导,诱导后陪时间、诱导温度、诱导物浓度。

6.1不同时间进行诱导对表达的影响

通常在菌体生长的对数期早期进行诱导,但是也有报道显示可以在对数期末期[61]甚至平台期[62]进行诱导。因此,诱导前的菌体浓度对于重组蛋白的表达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

6.2 诱导温度和诱导后的培养时间对表达的影响

两个影响蛋白可溶表达的重要影响因素是诱导温度和诱导后时间。通过降低诱导温度的方法可以降低蛋白合成的速率,减少包涵体的形成。通过这种方法已经成功表达了多种难以表达的蛋白[12]。高温可以促进菌体生长,但是易产生质粒丢失,不利于含有外源基因的质粒的表达[63]。在连续培养的过程中这种影响更为明显。总的来说,高温和温度依赖性的疏水作用易与导致聚集沉淀[64]。在菌体中,有一些蛋白适合缓慢、长时间的诱导,那就必然要选择低温条件下[65]。

6.3 诱导剂浓度对表达的影响

低诱导剂浓度可能会导致诱导效率降低,重组蛋白产量降低;诱导剂价格昂贵,如果过量加入不仅会增加成本,还会带来毒性抑制菌体的生长,影响重组蛋白的表达[66]。因此,诱导剂浓度应该严格控制,略高于临界浓度。IPTG浓度在0-1 mM之间对菌体的生长速率和菌体浓度没有明显影响[66]。但是,IPTG的浓度需要与宿主菌、载体、重组蛋白相适应。

7.胞内蛋白折叠调节因素

胞内折叠调节因子包括:折叠伴侣(DnaK和GroEL),维持伴侣(e.g.,IbpA

和B),降解伴侣(ClpB),这些蛋白都在保持蛋白正确折叠构象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共表达这些分子伴侣可以增强许多种蛋白的溶解性[67]。共表达GroEL/ GroES时,表达的B型钠尿肽抗体中有65%时可溶的,比非共表达提高了2.4倍[68]。但是,通过共表达的方法并不一定能够增强蛋白的可溶性,也可能会导致菌体代谢的负担,降低蛋白的表达水平。不同的宿主菌也可以促进蛋白的折叠可溶。破坏txrB和gor基因,可以促进蛋白二硫键的形成和异构化。通过在胞内过表达二硫键异构酶DsbC可以加强二硫键的形成[69]。

结语:

大肠杆菌表达系统是基因工程中最早的表达系统, 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有些来自真核生物的蛋白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表达; 二是选择一个合适的宿主和

载体系统要经过多次尝试, 费时费力; 三是重组蛋白的分泌表达技术不如胞内表达技术研究得透彻。要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1)通过基因导入将修饰机制引入原核表达系统, 如糖基化、磷酸化、乙酰化和酰胺化等; ( 2)构建一套适应性和功能强大的表达载体系统, 避免大范围尝试; (3)深入研究表达系统的分泌机制,加强信号肽功能, 分子伴侣和转运通路机制的研究, 获得更多的胞外分泌。虽然现在已经出现大量真核表达系统, 但大肠杆菌仍然是基础研究和商业生产重组蛋白的强大工具, 随着各项研究的深入, 重组蛋白的高效表达技术将会越来越完善。

参考文献

[1].Casteleijn M G, Urtti A, Sarkhel S. Expression without boundaries: cell-free protein synthesis in pharmaceutical research[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armaceutics, 2013, 440(1): 39-47. [2].Bondos S E, Bicknell A.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protein aggregation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purification[J]. Analytical biochemistry, 2003, 316(2): 223-231.

[3]., Monge M, León G, et al. Effect of preservatives on IgG aggregation, complement-activating effect and hypotensive activity of horse polyvalent antivenom used in snakebite envenomation[J]. Biologicals, 2002, 30(2): 143-151.snakebite envenomation, Biologicals 30 (2002) 143–151.

[4].Kane J F, Hartley D L. Formation of recombinant protein inclusion bodies in Escherichia coli[J]. Trends in biotechnology, 1988, 6(5): 95-101.

[5]. Malhotra A. Tagging for protein expression[J]. Methods in enzymology, 2009, 463: 239-258.

[6].Esposito D, Chatterjee D K. Enhancement of soluble protein expression through the use of fusion tags[J]. Current opinion in biotechnology, 2006, 17(4): 353-358.

[7].Leibly D J, Nguyen T N, Kao L T, et al. Stabilizing additives added during cell lysis aid in the solubilization of recombinant proteins[J]. 2012.

[8].Ventura S, Villaverde A. Protein quality in bacterial inclusion bodies[J]. Trends in biotechnology, 2006, 24(4): 179-185.

[9].Armstrong N, De Lencastre A, Gouaux E. A new protein folding screen: application to the ligand binding domains of a glutamate and kainate receptor and to lysozyme and carbonic

anhydrase[J]. Protein Science, 1999, 8(07): 1475-1483.

[10].Buchner J, Pastan I, Brinkmann U. A method for increasing the yield of properly folded recombinant fusion proteins: single-chain immunotoxins from renaturation of bacterial inclusion bodies[J]. Analytical biochemistry, 1992, 205(2): 263-270.

[11].Hammarstr?m M, Hellgren N, van den Berg S, et al. Rapid screening for improved solubility of small human proteins produced as fusion proteins in Escherichia coli[J]. Protein Science, 2002, 11(2): 313-321.

[12].Vasina J A, Baneyx F. Expression of Aggregation-Prone Recombinant Proteins at Low Temperatur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Escherichia coli cspAandtacPromoter Systems[J]. Protein expression and purification, 1997, 9(2): 211-218.

[13].Terpe K. Overview of bacterial expression systems for heterologous protein production: from molecular and biochemical fundamentals to commercial systems[J]. 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2006, 72(2): 211-222.

[14].Phillips T A, VanBogelen R A, Neidhardt F C. lon gene product of Escherichia coli is a heat-shock protein[J]. Journal of Bacteriology, 1984, 159(1): 283-287.

[15]. Ray M V L, Van Duyne P, Bertelsent A H, et al. Production of recombinant salmon calcitonin by in vitro amidation of an Escherichia coli produced precursor peptide[J]. Nature Biotechnology, 1993, 11(1): 64-70.

[16]. Terpe K. Overview of bacterial expression systems for heterologous protein production: from molecular and biochemical fundamentals to commercial systems[J]. 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2006, 72(2): 211-222.

[17].van de Walle M, Shiloach J. Proposed mechanism of acetate accumulation in two recombinant Escherichia coli strains during high density fermentation[J]. Biotechnology and bioengineering, 1998, 57(1): 71-78.

[18].Lehmann K, Hoffmann S, Neudecker P, et al. High-yield expression in Escherichia coli, pur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roperly folded major peanut allergen Ara h 2[J]. Protein expression and purification, 2003, 31(2): 250-259.

[19].Clark E D B. Protein refolding for industrial processes[J]. Current Opinion in Biotechnology, 2001, 12(2): 202-207.

[20]. Rosano G L, Ceccarelli E A. Recombinant protein expression in Escherichia coli: advances and challenges[J]. 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 2014, 5.

[21]. Chen C, Snedecor B, Nishihara J C, et al. High‐level accumulation of a recombinant antibody fragment in the periplasm of Escherichia coli requires a triple‐mutant (degP prc spr) host strain[J]. Biotechnology and bioengineering, 2004, 85(5): 463-474.

[22]. Jana S, Deb J K. RETRACTED ARTICLE: Strategies for efficient production of heterologous proteins in Escherichia coli[J]. 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2005, 67(3): 289-298.

[23]. Baneyx F. Recombinant protein expression in Escherichia coli[J]. Current opinion in biotechnology, 1999, 10(5): 411-421.

[24].Friehs K. Plasmid copy number and plasmid stability[M]//New trends and developments in biochemical engineering.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2004: 47-82.

[25]. Jana S, Deb J K. RETRACTED ARTICLE: Strategies for efficient production of heterologous proteins in Escherichia coli[J]. 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2005, 67(3): 289-298.

[26]. Rozkov A, Enfors S O. Analysis and control of proteolysis of recombinant proteins in Escherichia coli[M]//Physiological Stress Responses in Bioprocesses.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2004: 163-195.

[27]. Valdez-Cruz N A, Caspeta L, Pérez N O, et al. Production of recombinant proteins in E. coli by the heat inducible expression system based on the phage lambda pL and/or pR promoters[J]. Microb Cell Fact, 2010, 9(1): 18.

[28]. Graumann K, Premstaller A. Manufacturing of recombinant therapeutic proteins in microbial systems[J]. Biotechnology journal, 2006, 1(2): 164-186.

[29]. Andrews B, Adari H, Hannig G, et al. A tightly regulated high level expression vector that utilizes the mosensitive l ep esso : p odu tion of the hum n T ell e epto Vβ5. 3 in Escherichia coli[J]. Gene, 1996, 182(1): 101-109.

[30]. Shin C S, Hong M S, Bae C S, et al. Enhanced production of human mini‐proinsulin in fed ‐batch cultures at high cell density of Escherichia coli BL21 (DE3)[pET‐3aT2M2][J]. Biotechnology progress, 1997, 13(3): 249-257.

[31]. en t V, Jev?ev S, Vil , et l. Constitutive ve sus the moindu ible exp ession of heterologous proteins in Escherichia coli based on strong PR, PL promoters from phage lambda[J]. Biotechnology and bioengineering, 2003, 83(2): 181-190.

[32].Reilly D E, Yansura D G. Production of monoclonal antibodies in E. coli[M]//Current Trends in Monoclonal Antibody Development and Manufacturing. Springer New York, 2010: 295-308. [33]. Thomas M D, Van Tilburg A. Overexpression of foreign proteins using the Vibrio fischeri lux control system[J]. Methods in enzymology, 2000, 305: 315-329.

[34]. Young C L, Britton Z T, Robinson A S. Recombinant protein expression and purification: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affinity tags and microbial applications[J]. Biotechnology journal, 2012, 7(5): 620-634.

[35]. Nallamsetty S, Waugh D S. A generic protocol for the expression and purification of recombinant proteins in Escherichia coli using a combinatorial His6-maltose binding protein fusion tag[J]. Nature protocols, 2007, 2(2): 383-391.

[36]. Peti W, Page R. Strategies to maximize heterologous protein expression in Escherichia coli with minimal cost[J]. Protein expression and purification, 2007, 51(1): 1-10.

[37]. Arnau J, Lauritzen C, Petersen G E, et al. Current strategies for the use of affinity tags and tag removal for the purification of recombinant proteins[J]. Protein expression and purification, 2006, 48(1): 1-13.

[38]. Porath J. Immobilized metal ion affinity chromatography[J]. Protein expression and purification, 1992, 3(4): 263-281.

[39]. di Guana C, Lib P, Riggsa P D, et al. V ectors that facilitate the expression and purification of foreign peptides in Escherichia coli by fusion to maltose-binding protein[J]. Gene, 1988, 67(1): 21-30.

[40].Vincentelli R, Bignon C, Gruez A, et al. Medium-scale structural genomics: strategies for protein expression and crystallization[J]. 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 2003, 36(3): 165-172. [41].Baens M, Noels H, Broeckx V, et al. The dark side of EGFP: defective polyubiquitination[J]. PloS one, 2006, 1(1): e54.

[42].Brothers S P, Janovick J A, Conn P M. Unexpected effects of epitope and chimeric tags on 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 receptors: implications for understanding the molecular etiology of hypogonadotropic hypogonadism[J].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

2003, 88(12): 6107-6112.

[43].Salis H M, Mirsky E A, V oigt C A. Automated design of synthetic ribosome binding sites to control protein expression[J]. Nature biotechnology, 2009, 27(10): 946-950.

[44]. Simmons L C, Yansura D G. Translational level is a critical factor for the secretion of heterologous proteins in Escherichia coli[J]. Nature biotechnology, 1996, 14(5): 629-634. [45].Wilson B S, Kautzer C R, Antelman D E. Increased protein expression through improved ribosome-binding sites obtained by library mutagenesis[J]. BioTechniques, 1994, 17(5): 944-953.

[46]. Vimberg V, Tats A, Remm M, et al. Translation initiation region sequence preferences in Escherichia coli[J]. BMC molecular biology, 2007, 8(1): 100.

[47]. Swartz J R. Advances in Escherichia coli production of therapeutic proteins[J]. Current Opinion in Biotechnology, 2001, 12(2): 195-201.

[48]. Zhang W, Xiao W, Wei H, et al. mRNA secondary structure at start AUG codon is a key limiting factor for human protein expression in Escherichia coli[J]. 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2006, 349(1): 69-78.

[49].Simmons L C, Reilly D, Klimowski L, et al. Expression of full-length immunoglobulins in Escherichia coli: rapid and efficient production of aglycosylated antibodies[J]. Journal of immunological methods, 2002, 263(1): 133-147.

[50].Carrier T A, Keasling J D. Controlling messenger RNA stability in bacteria: strategies for engineering gene expression[J]. Biotechnology progress, 1997, 13(6): 699-708.

[51]. Balbás P. Understanding the art of producing protein and nonprotein molecules in Escherichia coli[J]. Molecular biotechnology, 2001, 19(3): 251-267.

[52].Makrides S C. Strategies for achieving high-level expression of genes in Escherichia coli[J]. Microbiological reviews, 1996, 60(3): 512-538.

[53]. Lopez P J, Marchand I, Joyce S A, et al. The C‐terminal half of RNase E, which organizes the Escherichia coli degradosome, participates in mRNA degradation but not rRNA processing in vivo[J]. Molecular microbiology, 1999, 33(1): 188-199.

[54]. Gustafsson C, Govindarajan S, Minshull J. Codon bias and heterologous protein expression[J]. Trends in biotechnology, 2004, 22(7): 346-353.

[55]. Gvritishvili A G, Leung K W, Tombran-Tink J. Codon preference optimization increases heterologous PEDF expression[J]. PLoS One, 2010, 5(11): e15056.

[56]. Puigbo P, Guzman E, Romeu A, et al. OPTIMIZER: a web server for optimizing the codon usage of DNA sequences[J]. Nucleic acids research, 2007, 35(suppl 2): W126-W131.

[57]. Tiwari A, Sankhyan A, Khanna N, et al. Enhanced periplasmic expression of high affinity humanized scFv against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by codon optimization[J]. Protein expression and purification, 2010, 74(2): 272-279.

[58]. Tegel H, Tourle S, Ottosson J, et al. Increased levels of recombinant human proteins with the Escherichia coli strain Rosetta (DE3)[J]. Protein expression and purification, 2010, 69(2): 159-167.

[59].Huang C J, Chen R H, Vannelli T, et al. Expression and purification of the cancer antigen SSX2: a potential cancer vaccine[J]. Protein expression and purification, 2007, 56(2): 212-219. [60]. Ivanov A V, Korovina A N, Tunitskaya V L, et al. Development of the system ensuring a high-level expression of hepatitis C virus nonstructural NS5B and NS5A proteins[J]. Protein expression and purification, 2006, 48(1): 14-23.

[61]. Galloway C A, Sowden M P, Smith H C. Increasing the yield of soluble recombinant protein

expressed in E. coli by induction during late log phase[J]. Biotechniques, 2003, 34(3): 524-6, 528, 530.

[62]. Ou J, Wang L, Ding X, et al. Stationary phase protein overproduction is a fundamental capability of Escherichia coli[J]. 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2004, 314(1): 174-180.

[63].Mosrati R, Nancib N, Boudrant J. V ariation and modeling of the probability of plasmid loss as a function of growth rate of plasmid‐bearing cells of Escherichia coli during continuous cultures[J]. Biotechnology and bioengineering, 1993, 41(4): 395-404.

[64]. Kiefhaber T, Rudolph R, Kohler H H, et al. Protein aggregation in vitro and in vivo: a quantitative model of the kinetic competition between folding and aggregation[J]. Nature Biotechnology, 1991, 9(9): 825-829.

[65].Schein C H, Noteborn M H M. Formation of soluble recombinant proteins in Escherichia coli is favored by lower growth temperature[J]. Nature Biotechnology, 1988, 6(3): 291-294. [66]. Ramirez O T, Zamora R, Espinosa G, et al. Kinetic study of penicillin acylase production by recombinant E. coli in batch cultures[J]. Process Biochemistry, 1994, 29(3): 197-206.

[67]. Kolaj O, Spada S, Robin S, et al. Use of folding modulators to improve heterologous protein production in Escherichia coli[J]. Microbial cell factories, 2009, 8(1): 9.

[68].Maeng B H, Nam D H, Kim Y H. Coexpression of molecular chaperones to enhance functional expression of anti-BNP scFv in the cytoplasm of Escherichia coli for the detection of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J]. World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2011, 27(6): 1391-1398.

[69]. Bessette P H, ?slund F, Beckwith J, et al. Efficient folding of proteins with multiple disulfide bonds in the Escherichia coli cytoplasm[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999, 96(24): 13703-13708.

肠毒性大肠杆菌的绿色荧光蛋白转化及表达研究

第45卷 增刊2006年5月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Xia men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 Vol .45 Sup. M ay 2006 收稿日期:2005212227 基金项目: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重大产业技术开发专项 (20042427)资助 作者简介:朱红梅(1981-),女,硕士研究生. 3通讯作者:fzliubo@https://www.doczj.com/doc/ba13565928.html, ;htzhou@jingxian .x mu .edu .cn 肠毒性大肠杆菌的绿色荧光蛋白转化及表达研究 朱红梅1 ,周涵韬 1,23 ,张赛群 1,2 ,曹 宜2,刘 波 23 (1.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福建厦门361005;2.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中心,福建福州350003) 摘要:通过电击转化法,将带有 gfp 标记基因的pG LO 质粒成功转化到肠毒素型大肠杆菌K 88、K 99中,经过紫外检测及荧 光显微镜检测均发现转化菌株发出绿色的荧光,表明gfp 基因得到稳定、高效的表达.进一步通过PCR 分子鉴定、血清型鉴定、微生物学特性分析均表明,转化菌株与原始菌株是一致的.该转化菌株将为研究肠毒性大肠杆菌的致病机理及益生素的筛选提供有效的手段. 关键词:肠毒性大肠杆菌;绿色荧光蛋白;遗传转化中图分类号:Q 9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820479(2006)S 20043204 肠毒素性大肠杆菌(Enter ot oxigenic Escherichia co 2li .,ETEC )是一类引起人和幼畜(初生仔猪、犊牛、羔羊及断奶仔猪)腹泻的重要病原菌,初生幼畜被ETEC 感染后,常因剧烈水样腹泻和迅速脱水而死亡,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1] .猪源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的黏附素抗原主要有K 88,K 99,987P . 来自多管水母(A equoreavitoria )的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ce p r otein,GFP )基因是目前应用广泛的一种报告基因[2] .在各种不同的系统中表达后,重组GFP 均可吸收蓝光,发出明亮的绿色荧光.与其它生物标记基因比较,它的最大优点是不需要任何底物或额外的辅助因子,利用其发出的荧光就可以实现 对生物的活体监测[3] ,为重组子的筛选及诸多生物学、免疫学试验提供了一个直观手段. 本研究利用gfp 基因标记ETEC,希望获得gfp 基因稳定表达、特性稳定的发光标记菌株,为进一步研究ETEC 侵染途径及治病机理奠定基础,同时也方便益生素的筛选及效果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 料 肠毒性大肠杆菌菌株C83905(K 88ac ),C83529(K 99)由福建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提供.质粒pG 2 LO 购自B i o 2Rad 公司,有Amp (氨卞青霉素)抗性和 阿拉伯糖调控蛋白和gfp 基因. 蛋白胨为上海生工BB I 公司产品,酵母抽提物为OXO I D 公司.d NTPs 、TaqDNA 聚合酶、购自上海生工;100bp DNA Ladder 购自B i olabs . BECK MAN 冷冻离心机,B i o 2Rad Gene Pulser Ⅱ电穿孔仪,B i o 2Rad 电泳仪,OLY MP US 荧光显微镜. 1.2 实验方法 (1)质粒提取方法 挑取紫外灯下发绿色荧光的质粒宿主菌DH 5 α的单菌落,于10mL 含100μg ?mL -1 Amp 的LB 液体 培养基中,37℃振荡培养过夜.碱裂解法提取质粒[4] .提取的质粒用0.8%琼脂糖电泳检测纯度. (2)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在NA 液体中摇床震荡培养ETEC 至OD 600为0.6,取菌液冰浴10m in,8000r/m in 4℃离心收集菌体.冰预冷的无菌水洗菌体4次,最后将菌体重悬于10%甘油中,-70℃冰箱保存备用. (3)电击转化 2mm 电转化杯冰上预冷后,分别加入100μL 感受态细胞和50ng 质粒,冰浴10m in 后进行电击转化,电击条件为2.5kV ,200Ω,25μF .电击结束立即加入900μL 的NA 培养基,混匀并转入1.5mL 的Eppen 2dorf 管中,于37℃、120r/m in 的摇床上振荡培养2h, 取100μL 菌液涂布在NA +100μg ?mL -1 Amp +6mg ?mL -1 阿拉伯糖(ara )筛选培养基上,并置于37℃培养箱培养16h . (4)转化子的荧光检测 将筛选培养基上长出的菌落,紫外灯照射检测绿色荧光.用接种环挑取稀释后的菌液置于载波片上,常规压片,荧光显微镜观察. (5)标记菌株的PCR 鉴定 细菌基因组DNA 的提取方法参照少量制备

1-大肠杆菌重组蛋白表达提取及纯化实验(最新整理)

第一天 1、配置LB培养基: 酵母粉15g、胰蛋白胨30g、氯化钠30g,定容至3000ml。调节PH至 7.4(2M NaOH),高压蒸汽灭菌20分钟,37℃保存。分装成15瓶(每瓶200ml)。 2、接种(超净台要提前杀菌通风) 取4瓶上述培养基,每瓶加200μlAMP(1:1000)、60μl菌液。37℃过夜。 第二天 1、扩大培养(超净台) 4瓶扩至16瓶,每瓶培养基加200μlAMP,摇床培养1小时左右。 2、诱导(超净台) 加40μlIPTG,加完后去除封口的除牛皮纸,扎口较松。25℃摇床培养4小时。 3、离心获取菌体 4℃,8000rpm离心25分钟。注意配平。 4、超声波破碎菌体 离心后去上清,向沉淀加入(600mlPB裂解液、300μl溶菌酶、3mlPMSF)。将菌液转入2个烧杯中,冰浴超声波破菌,400W,75次,每次6秒,间隔2秒。离心收集上清液。 600mlPB裂解液:20mM/L PB,10mM/L EDTA,5%甘油,1mM/L DTT,调节PH至7.4。 超声波破碎:首先用去离子水清洗探头,再将盛有菌液的小烧杯置于有冰 水混合物的大烧杯中,冰水界面略高于菌液面即可。探头浸没于菌液中,不可伸入过长。注意破菌过程中由于冰的融化导致的液面变化。 5、抽滤(双层滤纸) 洗胶(GST)。将上述上清液抽滤,滤液与GST胶混合,磁力搅拌过夜。 第三天

1、抽滤蛋白-胶混合液,滤液取样20μl,留电泳。 2、洗杂蛋白,用1×PBS+PMSF(1000:1)约400ml,洗脱若干次,用移液枪吸去上层泡沫(杂蛋白),至胶上无泡沫为止。 3、洗脱目的蛋白,洗脱液加50ml,分3次进行(15+15+15),每次加入后间歇搅拌,自然静置洗脱15分钟,抽滤,勿使胶干,合并洗脱液,取样20μl,留电泳。用洗脱液调零,测OD280。(OD值达到1.5为佳) 4、将洗脱液置于透析袋中(透析袋应提前煮好),将透析袋置于2L透析液1中,加入磁珠置于4℃冰箱内磁力搅拌器上,4小时后换为透析液2。胶的回收:用3M氯化钠溶液(用1×PBS溶液溶解)、1×PBS(无沉淀)洗涤,20%乙醇洗脱,装瓶。 洗脱液:50mM/LTRIS-HCL 、10mM/LGSH 透析液1:20mM/L TRIS-HCL、1mM/L EDTA 、0.15mM/L DTT 透析液2::0.5mM/L EDTA、1×PBS

大肠杆菌表达系统的研究进展综述

基因工程制药综述 班级:生技132 : 学号:

大肠杆菌表达系统的研究进展综述 自上世纪 70 年代以来, 大肠杆菌一直是基因工程中应用最为广泛的表达系统。尽管基因工程表达系统已经从大肠杆菌扩大到酵母、昆虫、植物及哺乳动物细胞,并且近年来出现了很多新型的真核表达系统, 但是大肠杆菌仍然是基因表达的重要工具。尤其是进入后基因组时代以来, 有关蛋白结构以及功能研究的开展 ,对基因表达的要求更高,这时大肠杆菌往往是表达的第一选择。文章综述了近年来有关大肠杆菌表达载体及宿主细胞的改造工作。 1 表达载体 1. 1 表达调控 构建有效的表达载体是表达目的基因的基本要求, 同时也是影响基因表达水平以及蛋白活性的重要因素。标准的大肠杆菌表达载体的主要组成: 启动子、操纵子、核糖体结合位点、翻译起始区、多克隆位点、终止子、复制起点以及抗性筛选因子等。理想的表达载体要求在转录和翻译水平上可以控制目的基因的表达 ,然而目的基因在宿主体过分表达(选用较强的启动子等)会对宿主造成压力, 引起相关的细胞应答反应, 影响蛋白的活性等。基因组、RNA 转录组、蛋白质组、代调控组等领域的研究成果给我们提供了大量关于基因表达调控的信息[ 1]。现已能从基因和细胞的整体水平来方便地选择合适的启动子或合理开发新的载体系统。譬如 Lee 等利用二维凝胶电泳法比较了重组载体和空载体被分别转入宿主细胞后蛋白组学的差异,发现两者都产生了大肠杆菌热休克蛋白并引起了 cAMPCRP 调节蛋白的应答, 其中重组子的影响更为强烈;另外, 还发现外源基因的表达使宿主核糖体合成速率、翻译延长因子和折叠酶表达水平、细胞生长率下降 , 而使细胞呼吸活力上升[ 2]。目前应用的表达载体主要问题是表达过程中出现的全或无的情况, 通常表达的培养物都是非纯种的细胞群, 其中有一些细胞可以最大限度地被诱导,而另一些细胞在诱导后基因的表达被关闭。分离具有合适强度启动子及翻译速率的载体变种可以优化表达水平,说明启动子的选择对于基因的诱导表达非常重要。 Deborahat 提出在芯片上排列具有不同强度级别启动子的载体进行互补分析, 可能有助于筛选最为适合的启动子[3]。开发非 IPTG 或阿拉伯糖诱导的载体也可以提高基因表达水平, Qing 等利用 cspA 基因的独特性开发了一系列冷休克表达载体pCold, 使目的基因在低温下(<15℃) 诱导表达,提高了产物的溶解性和稳定性[4]。 1. 2 融合表达载体 除了表达载体的调控性,为了提高蛋白产物的活性以及简化下游纯化的操作等 ,往往在表达载体上插入其它辅助的基因序列与目的基因构成融合蛋白表达。融合信号肽(PelB、Om pA 、MalE、PhoA 等)表达可以使融合蛋白通过经典的 Sec 途径分泌到周质或胞外表达, 有利于形成二硫键以及避免胞质蛋白酶的水解和 N 端甲硫氨酸的延伸。另外,最近开发的双精氨酸转运体系(Tat)可以有效分泌正确折叠的重组蛋白[5]。常见的纯化标签多根据亲和层

大肠杆菌表达重组蛋白的超声破碎及纯化

大肠杆菌表达重组蛋白的超声破碎及纯化 一可溶性蛋白的纯化 (一)菌体的破碎 1. 仪器与材料:-80℃冰箱;超声波细胞破碎仪;50mM PBS或50mM Tris-HCl pH 7.5;50 ml 离心管;冷冻高速离心机 2.方法 2.1反复冻融 2.1.1收集菌液500ml,等分10份,4000 r/min 4℃离心15min,弃上清。 2.1.2 菌体沉淀中加入相同菌液体积的50mM PBS 或50mM Tris-HCl(选择使蛋白稳定的缓冲液和pH)重悬洗涤一次。 2.1.3 然后按原菌液体积的1/4加入缓冲液重悬菌体,并加入蛋白酶抑制剂PMSF和EDTA(带His标签不加),PMSF终浓度为100μg/ml, EDTA的终浓度为。取20μl重悬菌液进行电泳,检测蛋白表达的情况(是否表达,是可溶性表达还是包涵体表达)。 2.1.4 将菌液(经检测有表达)在-80度冰冻,室温融解,反复几次(反复冻融三次),由于细胞内冰粒形成和剩余细胞液的盐浓度增高引起溶胀,使细胞结构破碎。 2.2超声波处理 (对超声波及热敏感的蛋白慎用) 2.2.1 将反复冻融的菌液(必要时可加入1mg/ml 溶菌酶,缓冲液pH>8.0,加入后需静置20min),进行超声破碎,超声条件:400W,工作5秒,间隔5秒,重复一定次数,(根据我们的仪器找出一个比较好的工作条件)。直至菌体溶液变清澈为止,大约花费时间。 2.2.2 取少量经超声破碎后的菌液,10000rpm离心10分钟,分别对上清和沉淀进行检测,并用全菌作为阳性对照,检测菌体破碎程度及目标条带占总蛋白的含量。 注意事项: (1)超声破碎具体条件可根据实验情况而定,要掌握好功率和每次超声时间,降低蛋白被降解的可能。 (2)功率大时,每次超声时间可缩短,不能让温度升高,应保持在4度左右,超声时保持冰浴。 (3)菌体破碎后总蛋白浓度的测定可用Bradford法或者紫外吸收法。 (4)可通过SDS-PAGE 电泳观察菌体破碎程度及目标条带占总蛋白的含量。 二包涵体蛋白的纯化 1菌体的破碎(加溶菌酶处理包涵体效果可能不好,包涵体中总是有残留的溶菌酶,你看看有没有不加溶菌酶的,这个先保留好了) 1.1仪器与材料:超声波细胞破碎仪;20mM PBS或20mM Tris-HCl pH 7.5;裂解液buffer A;溶菌酶10mg/ml;50ml ,15ml离心管;冷冻离心机 1.2 方法 (1) 收集菌液500ml,等分10份,4000 r/min 4℃离心15min,弃上清。

酵母表达系统的特点 大肠杆菌表达系统是常用的外源基因表达系统

1.酵母表达系统的特点大肠杆菌表达系统是常用的外源基因表达系统,人们已利用该系统表达了多种蛋白。大肠杆菌基因结构简单,易于进行基因操作,而且它生长迅速,周期短,营养需求简单,适于工业化生产。但同时该系统还存在很多缺陷。它是原核表达系统,缺少真核生物的翻译后加工过程,产生的外源基因产物往往无活性,它表达的蛋白多以包含体形式存在,需要经过复性,过程复杂,它产生的杂蛋白较多,不易纯化,所以产物中有可能会含有原核细胞中的有毒蛋白或有抗原性的蛋白。昆虫细胞表达系统和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系统都是真核细胞表达系统,它们可以进行多种蛋白的转录后加工,很适合于真核基因的表达。但是,它们遗传背景复杂,操作困难,易污染,生产成本高,所以并不利于实际应用[2,3] 2.核生物基因和制备有功能的表达蛋白质。某些酵母表达系统具有外分泌信号序列,能够将所表达的外源蛋白质分泌到细胞外,因此很容易纯化[4]。所以近年来,酵母表达系统已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为社会创造了极大的经济效益 3.酵母一般可分成三大类:(1) 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又称面包酵母;(2) 粟酒裂殖酵母(Schizosaccharomyces pombe);(3) 非常规酵母(Nonconventional yeast),是指除酿酒酵母和粟酒裂殖酵母外的酵母统称 4.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又名面包酵母,它是单细胞真核微生物,一直以来酿酒酵母被称为真核生物中的―大肠杆菌‖。它是最早应用于酵母基因克隆和表达的宿主菌。自1981年Hitzemom等用酿酒酵母表达人干扰素获得成功后,人们还用酿酒酵母表达了多种原核和真核蛋白,目前科学家对酿酒酵母表达系统的研究已非常深入。 5.2.1.2 用于基因表达的宿主菌——酿酒酵母在遗传学方面,人们对酿酒酵母进行了广泛的研究,酿酒酵母基因组序列(约1.2×107bp)早在1996年就完成,它有16条染色体,约6000个ORF,仅4%的酵母基因有内含子。由于人们对酿酒酵母的遗传背景十分清楚,因此酿酒酵母是很理想的真核表达宿主菌。

大肠杆菌表达系统与蛋白表达纯化(参考资料)

8.大肠杆菌表达系统与蛋白表达纯化 大肠杆菌表达系统遗传背景清楚,目的基因表达水平高,培养周期短,抗污染能力强等特点, 是分子生物学研究和生物技术产业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工具。因此熟练掌握并运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常规操作是对每一个研究生来说是非常必要 的。本章节介绍了实验室常用的大肠杆菌表达系统的构成特点,归纳了利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纯化重组蛋白的基本流程和详细 操作步骤,并且结合笔者的操作经验,总结了初学者在操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策略。 8.1大肠杆菌表达系统的选择与构建 8.1.1表达载体的选择 根据启动子的不同这些载体大致可以分为热诱导启动子,如λPL,cspA 等和另外一类就是广泛使用的IPTG诱导的启动子,如lac,trc,tac,T5/lac operator,T5/lac operator等。根据表达蛋白质的类型可分为单纯表达载体和融合表达载体。融合表达是在目标蛋白的N端或C端添加特殊的序列,以提高蛋白的可溶性,促进蛋白的正确折叠,实现目的蛋白的快速亲和纯化,或者实现目标蛋白的表达定位。常用的用于亲和纯化融合标签包括 Poly-Arg, Poly-His, Strep-Tag Ⅱ,S-tag,MBP等。其中His-Tag 和GST-Tag 是目前使用最多的。His Tag 大多数是连续的六个His 融合于目标蛋白的N端或C端,通过His 与金属离子:Cu2+>Fe2+>Zn2+>Ni2+ 的螯合作用而实现亲和纯化,其中Ni2+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His 标签具有较小的分子量,融合于目标蛋白的N端和C端不影响目标蛋白的活性,因此纯化过程中大多不需要去除。目前常使用的表达载体主要是由Novagen 提供的pET 系列和Qiagen 公司提供的pQE 系列。 除了His 标签外,还原性谷胱甘肽S-转移酶是另一种实验室常用的融合标签。它可以通过还原性谷胱甘肽琼脂糖亲和层析而快速纯化。此外,与His 相比,GST 很多时候能够促进目标蛋白的正确折叠,提高目标蛋白表达的可溶性,因此,对于那些用his 标签表达易形成包涵体的蛋白,可以尝试用GST融合表达来改进。当然,GST 具有较大的分子量(26kDa),可能对目的蛋白的活性有影响,因此很多时候切除GST是必须的。目前,GST融合表达系统主要是由GE Healthcare (原Amersham)提供。 8.1.2宿主菌的选择 重组质粒的构建一般选择遗传稳定,转化效率高,质粒产量高的菌株作为受体菌,常用的有E.coli DH5α,E.coli JM 109,E.coli DH 10B ,E.coli NovaBlμe等rec A–和end A–型细胞。作为表达宿主菌必须具备几个基本特点:遗传稳定,生长速度快,表达蛋白稳定。具体操作过程中,根据所使用的表达载体的特点,目的基因密码子的组成等选择特定的表达宿主菌。以下是实验室常用的几种表达宿主: BL2: lon和ompT 蛋白酶缺陷型,避免了宿主对外源蛋白的降解。是经典的使用最广泛的表达受体。适用于Tac,Trc,Lac,λPL,cspA等作为启动子的载体。 BL21(DE3): DE3噬菌体溶源于BL21 形成的带有染色体T7 RNA 聚合酶基因大肠杆菌。IPTG 诱导的lac ΜV5 启动子控制T7 RNA 聚合酶基因表达T7 RNA 聚合酶,进而控制T7 表达系统表达目的蛋白。 BL21(DE3)衍生系列:在经典的T7表达系统BL21(DE3)的基础上,Novagen 公司开发了一些特殊的表达宿主细胞。比如:Origami (DE3),Origami B(DE3)和Rosetta-gami (DE3)菌株带有 trxB和

生物化学实验报告记录:Westernblotting检测大肠杆菌重组蛋白

生物化学实验报告记录:Westernblotting检测大肠杆菌重组蛋白

————————————————————————————————作者:————————————————————————————————日期:

实验三 Western blotting检测大肠杆菌重组蛋白 一、实验目的 利用Western Blotting技术,定性(或定量)检测苦荞黄酮醇合酶基因(Flavon ol synthase gene, FtFLS)在大肠杆菌表达宿主菌Escherichia coli BL(DE3)中的诱导表达。 二、实验原理 黄酮醇合酶(FLS,EC 1.14.11.23)属于2-ODD家族,催化黄酮醇合成支路中最后一步氧化反应,也是直接合成黄酮醇的反应。FLS可以使二氢黄酮醇在C3链中C2和C3之间氧化形成双键,从而生成黄酮醇:a Dihydroflavonol + 2-oxoglutarate + O2 a Flavonol + succinate + CO2 + H2O。 本实验采用PCR的方法,在苦荞黄酮醇合酶基因(FtFLS)ORF起始密码子前引入Kpn?酶切位点,去掉终止密码并引入Bam H ?酶切位点。克隆引入酶切位点后的FtFLS到表达载体pET-30b(+)质粒中,其表达产物分别在N-末端和C-末端各含有6 ×His标签。重组质粒(pET-30b(+)-FtFLS)经鉴定后转化表达宿主菌E. coli BL21(DE3)并使用IPTG进行诱导表达。收集诱导0 h、2 h、4 h、6 h和8 h的产物,经SDS-PAGE后用于考马斯亮蓝R-250染色或Western blotting分析。 Western blotting的标准流程如下:蛋白质首先通过SDS-PAGE胺凝胶电泳分离,通过电泳转移到固相支持物上(硝酸纤维素膜、PVDF膜和尼龙膜);将膜上未反应的位点封闭起来,以抑制抗体的非特异性吸附,固定的蛋白质即可与特异性的多克隆或单克隆抗体相互作用并通过放射、生色或化学发光的方法进行定位。 本实验采用小鼠抗聚组氨酸单克隆抗体(Anti-His tag IgG,一抗)与重组FtF LS蛋白的N-末端和C-末端6 ×His发生抗原-抗体特异反应,再利用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羊抗小鼠IgG(peroxidase-Goat Anti- Mouse IgG,二抗)与一抗发生特异结合,最后使用DAB进行显色。DAB即:二氨基联苯胺(3, 3'-diaminobenzidine),是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的生色底物。DAB在过氧化氢的存在下失去电子而呈现出颜色变化和积累,形成浅棕色不溶性产物。该方法常用于检测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它灵敏度高,特异性好,在免疫组化,原位杂交,Western blotting等膜显色中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制备与转化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制备实验(CaCl2法) 细胞经过一些特殊方法(电击法、CaCl2法)等处理后,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了暂时性的改变,成为能允许外源DNA分子进入的细胞,即感受态细胞(Compenent cells)。 1实验方法原理: 带有外源DNA 的重组质粒,在体外构建后,导入宿主细胞,随着细胞的大量复制、繁殖,才能够有机会获得纯的重组质粒DNA,该过程称之为转化过程。受体细胞经过一些特殊方法(如:CaCl2,RuCl 等化学试剂)的处理后,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变化,能容许外源DNA 的载体分子通过。 2实验材料、试剂、仪器耗材: E. coli DH5α菌株 LB固体培养基、LB液体培养基、CaCl2、硫酸镁、SOB、TFB等 培养皿、恒温摇床、聚丙烯管、电热恒温培养箱、台式高速离心机、无菌工作台、烧瓶、恒温水浴锅、低温冰箱、制冰机、分光光度计、微量移液枪、锥形瓶、试管等 3实验步骤: 1、从37℃培养16-20 h的平板中挑取一个单菌落(直径2-3 mm),转到一个含有100 ml LB 或SOB培养基的1L烧瓶中。于37℃剧烈振摇培养3 h。一般经验,1 OD600约含有大肠杆菌DH5α 109 个/mL。 2、将细菌转移到一个无菌、一次性使用的、用冰预冷的50 ml聚丙烯管中,在冰上放置10 min,使培养物冷却至0℃。 3、于4℃用Sorvall GS3特头(或与之相当的转头)以4 100 r/min离心10 min,以回收细胞。 4、倒出培养液,将管倒置1 min以使最后的痕量培养液流尽。

5、每50 ml初始培养液用30 ml预冷的0.1 mol/LCaCl2-MgCl2溶液(80 mmol/L MgCl2,20 mmol/L CaCl2)重悬每份细胞沉淀。 6、于4 ℃用Sorvall GS3转头(或与之相当的转头)以41 00 r/min离心10 min,以回收细胞。 7、倒出培养液,将管倒置1 min以使最后的痕量培养液流尽。 8、每50 ml初始培养物用2 ml用冰预冷的0.1 mol/L CaCl2(或TFB)重悬每份细胞沉淀。 9、此时,可以用新鲜制备的感受态细胞直接做转化实验,也可以将细胞冻存于- 70℃。 4注意事项: 1. 为达到高效转化,活细胞数务必少于10 8个细胞/mL,对于大多散大脑杆菌来说,这相当于OD值为0.4左右。为保证细菌培养物的生长密度不致过高,可每隔15-20 min测定OD600值来监测,用监测的时间及OD值列一个图表,以便预测培养物的OD600值到0.4的时间,当OD600值达到0.35时,收获细菌培养物。 2. 在菌株与菌株之间,OD值与每毫升中活细胞散间的关系变化很大,因此有必要通过漶量特定脑杆菌的生长培养物在生长周期的不同时相的OD600值,并将各稀释维度的培养物铺于无抗生素的LB琼脂板以计算每一时相的活细胞散,从而使分光光度计读数得到标准化。 3. 对大多数大肠杆菌(MC106除外),采用TFB代替CaCl2可得到相同或更好的结果。Dagert和Ehrlieh的实验(1979)曾表明,细胞可以于4℃在CaCl2溶液中保存24-48 h,在贮存的最初12-24 h内,转化率增加4-6倍,然后降低到初始水平。 4. 克隆的新鲜程度,一定要选新鲜平板的单克隆,即刚涂布生长过夜的平板。 5. 菌体的OD600值,JM109或BL21,OD值为0.35,DH5α为0.4,要尽量保证OD 值不要过高,更不能超过0.6。 6. 低温处理的时间,做完后冰上保存12-24 h后分装,并保存于-80℃。

重组蛋白IFNGA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与纯化

高中组 11年级 生物化学 3人项目 重组蛋白IFNGA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与纯化

重组蛋白IFNGA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与纯化 摘要: 干扰素γ(Interferon gamma,IFN-γ)是体内重要的细胞因子,能够通过调控免疫相关基因的转录协调机体的免疫反应,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增强免疫力能功能。目前对于IFN-α、IFN-β重组表达的较多,而关于IFN-γ 蛋白的纯化表达较少.因此,本研究使用PCR方法扩增IFN-γ基因,将IFN-γ基因分别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ET-30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30--IFN-γ,转化大肠杆菌BL21和Rosetta菌株,在IPTG诱导下表达IFN-γ,SDS-PAGE分析重组表达蛋白。结果表明:成功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30-IFN-γ;表达产物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经Ni2+-NTA亲和层析纯化,获得高纯度重组蛋白。本实验纯化的蛋白有望在今后用于医学和生物学研究中。 关键词:干扰素;IFN-γ 蛋白;大肠杆菌表达系统;重组表达;蛋白纯化; 一、研究背景 干扰素(IFN)是一种广谱抗病毒剂,并不直接杀伤或抑制病毒,而主要是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作用使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病毒(比如:乙肝病毒)的复制。其类型分为三类,α-(白细胞)型、β-(成纤维细胞)型,γ-(淋巴细胞)型;同时还可增强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活力,从而起到免疫调节作用,并增强抗病毒能力。干扰素是一组具有多种功能的活性蛋白质(主要是糖蛋白),是一种由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它们在同种细胞上具有广谱的抗病毒、影响细胞生长,以及分化、调节免疫功能等多种生物活性。 其中,IFN-γ是体内重要的免疫调节因子,能通过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诱导病毒感染细胞产生多种抗病毒蛋白,使细胞内产生抗病毒状态而发挥抗病毒作用。在诱导效应因子表达的同时,由于IFN-γ能够提高细胞表面MHC分子的表达,增强免疫活性细胞对病原体的杀伤作用,从而协同促进了机体对病毒感染细胞的杀灭,而使机体处于抗病毒状态。虽然各种类型的干扰素均能介导细胞对病毒感染的反应,但IFN-γ 的免疫调节活性在协调免疫反应和确定机体长期的抗病毒状态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其作用可大致总结为以下几点:①

大肠杆菌蛋白表达体系的构建实验报告

大肠杆菌蛋白表达系统的构建与蛋白质的分离纯化 ●实验目的: 1.学会氯化钙制备大肠杆菌DH10B感受态细胞及掌握质粒转化感受态细胞的操作方法 2.转化BL21(DE3)并在合适条件下诱导表达蛋白,掌握蛋白质诱导表达的原理,学习蛋白质诱导表达的方法 3. 学会使用镍柱分离纯化蛋白质,利用PEPC试剂盒测定PEPC的活力。 ●实验原理: 1. 钙转法:Ca2+能与加入的DNA分子结合,形成抗DNA酶(DNase)的羟基-磷酸钙复合物,并黏附在细菌细胞膜的外表面上。当42℃热刺激短暂处理细菌细胞时,细胞膜的液晶结构发生剧烈扰动,并随之出现许多间隙,为DNA分子提供了进入细胞的通道。 2. 诱导BL21(DE3)表达蛋白质的原理:E. coli BL21(DE3)其DE3是整合在细菌基因组上的一种携带T7 RNA聚合酶基因和lacI基因的λ噬菌体,lacI编码的阻遏蛋白与lac操纵基因结合,从而不能进行外源基因的转录和表达,此时宿主菌正常生长。IPTG为乳糖类似物,不能被细胞利用,可以特异结合阻遏蛋白,阻遏蛋白不能与操纵基因结合,则外源基因大量转录并高效表达。 3. 六聚组氨酸纯化蛋白的原理:亲和层析是一种通过生物分子之间的特异性的相互作用来分离物质的层析方法。 组氨酸是具有杂环的氨基酸,每个组氨基酸含有一个咪唑基团,这个化学结构带有很多额外电子,对于带正电的化学物质有静电引力,亲和层析是利用这个原理来进行吸附的,亲和配体(也就是填料)上的阳离子(一般是镍离子)带正电对组氨酸有亲和作用。组氨酸标签是原核表达载体上6个组氨酸的区段,这个标签在PH8.0时不带电,且无免疫原性,对蛋白质的分泌,折叠,功能基本上无影响.能高度亲和镍离子,用于蛋白质的亲和纯化. 4. 目标蛋白:磷酸烯醇丙酮酸羧化酶(Phosphoenolpyruvate carboxykinase,PEPC. 酸羧化酶的催化下,草酰乙酸转变为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和二氧化碳。该反应消耗一分子的三磷酸鸟苷以提供磷酰基。在糖异生作用中,此酶与丙酮酸羧化酶一起构成了从丙酮酸转化为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的迂回步骤。

大肠杆菌高效表达重组蛋白策略

大肠杆菌高效表达重组蛋白策略 前言 重组蛋白的制备在蛋白结构分析和医疗应用领域十分重要。药物蛋白的研究需要高纯度的重组蛋白来进行药物动力学和物理化学的研究[1]。重组蛋白在检测酶活、连接配体、蛋白相互作用等生物学领域广泛应用。已经表达出多种重组蛋白被证明有很大的应用潜力[2,3]。通过基因工程改造的方法已经获得了许多性状优良的宿主菌表达系统,尤其是通过大肠杆菌可以大量表达外源基因编码的重组蛋白[4]。但是仍然有两个问题制约着大肠杆菌表达系统对重组蛋白的表达:一个是表达量低,还有一个就是表达错误折叠的蛋白包涵体[5]。蛋白的表达和纯化工艺一直在发展进步,但是超过30%的重组蛋白为不具有生物活性的包涵体,严重影响了重组蛋白的生产应用[6,7]。 在理想条件下,重组蛋白由强启动子进行表达,产生大量的具有生物学活性的可溶性重组蛋白。但是,强启动子会导致重组蛋白的过表达,从而影响宿主菌体的生长并产生包涵体[8]。在某些条件下可以通过变性、复性的方法使包涵体恢复活性[9],但是复性后的蛋白是否能够完全恢复活性仍然未可知。一般来讲,可以通过表达条件的优化来促进蛋白的可溶性表达,比如:诱导温度、培养基组成、宿主菌的种类。还可以通过多种方案来解决蛋白不溶的问题:蛋白重新折叠[10],构建融合蛋白[11]。另外想要进一步增加蛋白可溶性可以与分子伴侣共表达[8]或者低温诱导[12]。本文对目前主要的促进蛋白可溶表达的方法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总结。 1.大肠杆菌表达系统的构建 1.1选择表达宿主菌 对于大规模的表达重组蛋白,一般选择胞表达或者周质空间表达。与周质空间表达相比,胞表达的表达量更高,因此应用更为广泛。在实验研究和实际生产中,已经有很多大肠杆菌表达系统广泛应用于。在表达体系中较为常用的大肠杆菌为B菌株和K12菌株及它们的衍生菌株(表1[13])。美国国立研究院已经认证了K12菌株的标准性以及安全的使用方案,因此K12菌株在生产应用中具有极大的优势。但是由B菌株演变而来的BL系列菌株与K12相比,突变了lon 和ompT两个基因[14],因此具有许多表达优势:产物积累少,缺少蛋白酶,防止产物被降解。这些优势使得BL菌株也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15,16,17]。 通常来讲,针对不同的重组蛋白,宿主菌的选择也是不同的。如果重组蛋白含有大肠杆菌稀有密码子,就需要宿主能够表达针对这些密码子的tRNA,比如

大肠杆菌发酵经验总结

大肠杆菌发酵经验总结 大肠杆菌发酵经验总结 首先,补料速率与比生长速率直接影响着乙酸的生成速率和积累量(主要是补料速率与比生长速率影响发酵液中的残糖量,进而影响),所以适当的控制补料速率和比生长速率,对于控制乙酸的量有很好的效果。 其次,必须要保证充足的溶氧,并严格控制pH值,而且补酸碱的速率尽量缓和,不能太快;温度对于蛋白的表达也有很重要的影响,较低的发酵温度下所生产出的蛋白大多是有活性的,而较高的发酵温度下产生的蛋白大多一包涵体形式存在。 第三,选取合理的诱导时间非常重要,一般的诱导时间选在指数生长后期,而且诱导时的比生长速率最好能控制在之内,选在此时诱导,1.将菌体的快速生长期与蛋白合成期分开,使这两个阶段互不影响,有利于蛋白的高表达;2.已经得到了大量的菌体,而且菌体的生物量基本接近稳定,不论是从动力学角度,还是能耗,物料成本方面,都比较合理。 第四,补料过程中的碳氮比也很重要。若氮源过高,会使菌体生长过于旺盛,pH偏高,不利于代谢产物的积累,氮源不足,则菌体繁殖量少从而影响产量;碳源过多,则容易刑场较低的pH,抑制菌体生长,碳源不足,则容易引起菌体的衰老和自溶。另外,碳氮比不当还会引起菌体按比例的吸收营养物质,从而直接影响菌体的生长和产物的合成。 根据自己的经验,一般情况下,对于一个稳定的发酵工艺下,如果总是在固定的发酵时间段出现溶菌现象,而且能排除噬菌体和染菌的可能性后,那就可能是因为碳氮比不合理造成的。可以适当调整碳氮比。 大家讨论得较多的是关于代谢副产物乙酸对大肠杆菌发酵的影响,现总结以下几点,并作出相应解决措施。 一、代谢副产物-乙酸 乙酸是大肠杆菌发酵过程中的代谢副产物,在多大的浓度下产生抑制作用各种说法不一,一般认为在好气性条件下,5~10g/L 的乙酸浓度就能对滞后期、最大比生长速率、菌体浓度

大肠杆菌表达宿主的特点

1:DH5a菌株 DH5a是一种常用于质粒克隆的菌株。E.coli DH5a在使用pUC系列质粒载体转化时,可与载体编码的β-半乳糖苷酶氨基端实现α-互补。可用于蓝白斑筛选鉴别重组菌株。 基因型:F-,φ80dlacZΔM15,Δ(lacZYA-argF)U169,deoR,recA1,endA1,hsdR17(rk-,mk+),phoA,supE44,λ-,thi-1,gyrA96,relA1 2:BL21(DE3) 菌株 该菌株用于高效表达克隆于含有噬菌体T7启动子的表达载体(如pET 系列)的基因。T7噬菌体RNA聚合酶位于λ 噬菌体DE3区,该区整合于BL21的染色体上。该菌适合表达非毒性蛋白。 基因型:F-,ompT,hsdS(rBB-mB-),gal,dcm(DE3) 3:BL21(DE3) pLysS菌株 该菌株含有质粒pLysS,因此具有氯霉素抗性。PLysS含有表达T7溶菌酶的基因,能够降低目的基因的背景表达水平,但不干扰目的蛋白的表达。该菌适合表达毒性蛋白和非毒性蛋白。 基因型:F-,ompT hsdS(rBB-mB-),gal,dcm(DE3,pLysS ,Camr 4:JM109菌株 该菌株在使用pUC系列质粒载体进行DNA转化或用M13 phage载体进行转染时,由于载体DNA产生的LacZa多肽和JM09编码的LacZΔM15进行α-互补,从而显示β-半乳糖苷酶活性,由此很容易鉴别重组体菌株 基因型:recA1,endA1,gyrA96,thi-1,hsdR17,supE44,relA1,Δ(lac-proAB)/F’[traD36,proAB+,lacIq,lacZΔM15] 5:TOP10菌株 该菌株适用于高效的DNA克隆和质粒扩增,能保证高拷贝质粒的稳定遗传。 基因型:F- ,mcrAΔ(mrr-hsd RMS-mcrBC),φ80 ,lacZΔM15,△lac Ⅹ74,recA1 ,araΔ139Δ(ara-leu)7697,galU ,galK ,rps,(Strr) endA1,nupG 6:HB101菌株 该菌株遗传性能稳定,使用方便,适用于各种基因重组实验 基因型:supE44,hsdS20(rB-mB-),recA13,ara-14,proA2,lacY1,galK2,rpsL20,xyl-5,mtl-1,leuB6,thi-1 7:M110或SCS110 大多数大肠杆菌菌株中含有Dam甲基化酶和Dcm甲基化酶,前者可以在GATC序列中腺嘌呤N-6位上引入甲基,后者在CCA/TGC序列的第一个胞嘧啶C-5位置上引入甲基。常用的菌株都会产生dam,dcm,从而受到甲基化的影

第四章基因在大肠杆菌、酵母中的高效的表达

第四章基因在大肠杆菌、酵母中的高效的表达 前言 基因表达是指结构基因在生物体中的转录、翻译以及所有加工过程。 基因工程主要目标之一是生产常规方法难以生产的大量蛋白质产物—即实现基因的高效表达。 基因高效表达研究是指外源基因在某种细胞中的表达活动,即剪切下外源基因片段,拼接到另一个基因表达体系中,使其能获得原生物活性又可高产的表达产物。 第一节基因的表达系统与表达策略 一、最佳的基因表达体系: ⑴目的基因的表达产量高; ⑵表达产物稳定; ⑶生物活性高; ⑷表达产物容易分离纯化。 二、宿主细胞的选择 (一)适合目的基因表达的宿主细胞的要求: 1、容易获得较高浓度的细胞; 2、能利用易得廉价原料; 3、不致病、不产生内毒素; 4、发热量低、需氧低、适当的发酵温度和细胞形态; 5、容易进行代谢调控; 6、容易进行DNA重组技术操作; 7、产物的产量、产率高, 8、产物容易提取纯化。 (二)宿主细胞分为两大类: 1、原核细胞:常用有大肠杆菌、枯草芽胞杆菌、链霉菌等; 2、真核细胞:常用有酵母、丝状真菌、哺乳动物细胞等。 大肠杆菌目前仍是基因工程研究中采用最多的原核表达体系。 优越性: ①对大肠杆菌的基础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等背景知识和基因表达的调控机理已有了深刻了解。 ②有各类菌株和载体系列。 ③目前以实现多种基因的高效表达。表达基因产物形式多样:细胞内不溶性表达(包含体)、细胞内可溶性表达、细胞周质表达等。 ④易培养,成本低。 缺点: ①大肠杆菌中的表达不存在信号肽,产品多为胞内产物,提取困难。 ②因分泌能力不足,真核蛋白质常形成不溶性的包含体,表达产物需经变性复性才恢复活性。

外源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简略实验步骤

目的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诱导表达 一般程序如下:获得目的基因-准备表达载体-将目的基因插入表达载体中(测序验证)-转化表达宿主菌-诱导靶蛋白的表达-表达蛋白的分析-扩增、纯化、进一步检测。 [主要试剂] 1、LB培养基。 2、100mM IPTG(异丙基硫代-β-D-半乳糖苷):2.38g IPTG溶于100ml ddH2O 中,0.22μm滤膜抽滤,-20℃保存。 [操作步骤] 1、通过PCR方法获得目的基因:以含目的基因的克隆质粒为模板,按基因序列设计一对引物(在上游和下游引物分别引入不同的酶切位点,本实验中为BamHⅠ和HiindⅢ),PCR循环获得所需基因片段。 PCR反应体系为: 模板(含R基因的重组质粒)1μl 上游引物PR11μl 下游引物1μl dNTP(2.5mmol/L)5μl 10×PCR buffer(含Mg2+)10μl Taq酶1μl ddH2O补至100μl PCR反应条件为:94℃变性3min;94℃变性3min、52℃复性40sec、72℃延伸1min,30个循环;最后72℃延伸8min。 2、构建重组表达载体 (1)载体酶切:将表达质粒pRSETA用限制性内切酶(同引物的酶切位点)

进行双酶切,酶切产物行琼脂糖电泳后,用凝胶回收Kit或冻融法回收载体大片段。 (2)R基因PCR产物双酶切后回收,在T4 DNA连接酶作用下连接入载体。连接反应体系为: pRSETA1μl R基因片段3μl T4 DNA连接酶(5U/μl)1μl 5×buffer2μl ddH2O补至10μl 3、获得含重组表达质粒的表达菌种 (1)将连接产物转化大肠杆菌DH5α,根据重组载体的标志(抗Amp)作筛选,挑取单斑,碱裂解法小量抽提质粒,双酶切初步鉴定。 (2)测序验证目的基因的插入方向及阅读框架均正确,进入下步操作。否则应筛选更多克隆,重复亚克隆或亚克隆至不同酶切位点。 (3)以此重组质粒DNA转化表达宿主菌BL21(DE3)的感受态细胞。 4、诱导表达 1、挑取含重组质粒的菌体单斑至2ml LB(含Amp50μg/ml)中37℃过夜培养。 2、按1∶100比例稀释过夜菌,一般将1ml菌加入到含100mlLB培养基的300ml 培养瓶中, 37℃震荡培养至OD600≌0.5-0.8(最好0.6,大约需3hr)。 3、取部分液体作为未诱导的对照组,余下的加入IPTG诱导剂至终浓度1mM 作为实验组,两组继续于37℃、200rpm震荡培养3hr。 4、分别取菌体1ml,,离心12000g×30s收获沉淀,用100μl 1%SDS重悬,混匀,70℃10min。 5、离心12000g×1min,取上清作为样品,可做SDS-PAGE等分析。 6 5500rpm 15min 收集细胞

pKD3大肠杆菌表达载体说明

pKD3 编号 载体名称 北京华越洋生物VECT4290 pKD3 pKD3载体基本信息 载体名称: pKD3 质粒类型: 细菌表达;基因敲除系统 高拷贝/低拷贝: --‐--‐ 启动子: R6K 克隆方法: 多克隆位点,限制性内切酶 载体大小: 2804 b p 5' 测序引物及序列: R6K--‐3 3' 测序引物及序列: rrnB--‐T1--‐term--‐F 载体标签: --‐--‐ 载体抗性: Ampicillin 和 Chloramphenicol 筛选标记: --‐--‐ 备注: --‐--‐ 稳定性: --‐--‐ 组成型: --‐--‐ 病毒/非病毒: --‐--‐ pKD3载体质粒图谱和多克隆位点信息

pKD3载体序列 ORIGIN 1 AGATTGCAGC ATTACACGTC TTGAGCGATT GTGTAGGCTG GAGCTGCTTC GAAGTTCCTA 61 TACTTTCTAG AGAATAGGAA CTTCGGAATA GGAACTTCAT TTAAATGGCG CGCCTTACGC 121 CCCGCCCTGC CACTCATCGC AGTACTGTTG TATTCATTAA GCATCTGCCG ACATGGAAGC

181 CATCACAAAC GGCATGATGA ACCTGAATCG CCAGCGGCAT CAGCACCTTG TCGCCTTGCG 241 TATAATATTT GCCCATGGTG AAAACGGGGG CGAAGAAGTT GTCCATATTG GCCACGTTTA 301 AATCAAAACT GGTGAAACTC ACCCAGGGAT TGGCTGAGAC GAAAAACATA TTCTCAATAA 361 ACCCTTTAGG GAAATAGGCC AGGTTTTCAC CGTAACACGC CACATCTTGC GAATATATGT 421 GTAGAAACTG CCGGAAATCG TCGTGGTATT CACTCCAGAG CGATGAAAAC GTTTCAGTTT 481 GCTCATGGAA AACGGTGTAA CAAGGGTGAA CACTATCCCA TATCACCAGC TCACCGTCTT 541 TCATTGCCAT ACGTAATTCC GGATGAGCAT TCATCAGGCG GGCAAGAATG TGAATAAAGG 601 CCGGATAAAA CTTGTGCTTA TTTTTCTTTA CGGTCTTTAA AAAGGCCGTA ATATCCAGCT 661 GAACGGTCTG GTTATAGGTA CATTGAGCAA CTGACTGAAA TGCCTCAAAA TGTTCTTTAC 721 GATGCCATTG GGATATATCA ACGGTGGTAT ATCCAGTGAT TTTTTTCTCC ATTTTAGCTT 781 CCTTAGCTCC TGAAAATCTC GACAACTCAA AAAATACGCC CGGTAGTGAT CTTATTTCAT 841 TATGGTGAAA GTTGGAACCT CTTACGTGCC GATCAACGTC TCATTTTCGC CAAAAGTTGG 901 CCCAGGGCTT CCCGGTATCA ACAGGGACAC CAGGATTTAT TTATTCTGCG AAGTGATCTT 961 CCGTCACAGG TAGGCGCGCC GAAGTTCCTA TACTTTCTAG AGAATAGGAA CTTCGGAATA 1021 GGAACTAAGG AGGATATTCA TATGGACCAT GGCTAATTCC CATGTCAGCC GTTAAGTGTT 1081 CCTGTGTCAC TGAAAATTGC TTTGAGAGGC TCTAAGGGCT TCTCAGTGCG TTACATCCCT 1141 GGCTTGTTGT CCACAACCGT TAAACCTTAA AAGCTTTAAA AGCCTTATAT ATTCTTTTTT 1201 TTCTTATAAA ACTTAAAACC TTAGAGGCTA TTTAAGTTGC TGATTTATAT TAATTTTATT 1261 GTTCAAACAT GAGAGCTTAG TACGTGAAAC ATGAGAGCTT AGTACGTTAG CCATGAGAGC 1321 TTAGTACGTT AGCCATGAGG GTTTAGTTCG TTAAACATGA GAGCTTAGTA CGTTAAACAT 1381 GAGAGCTTAG TACGTGAAAC ATGAGAGCTT AGTACGTACT ATCAACAGGT TGAACTGCGG 1441 ATCTTGCGGC CGCAAAAATT AAAAATGAAG TTTTAAATCA ATCTAAAGTA TATATGAGTA 1501 AACTTGGTCT GACAGTTACC AATGCTTAAT CAGTGAGGCA CCTATCTCAG CGATCTGTCT 1561 ATTTCGTTCA TCCATAGTTG CCTGACTCCC CGTCGTGTAG ATAACTACGA TACGGGAGGG 1621 CTTACCATCT GGCCCCAGTG CTGCAATGAT ACCGCGAGAC CCACGCTCAC CGGCTCCAGA 1681 TTTATCAGCA ATAAACCAGC CAGCCGGAAG GGCCGAGCGC AGAAGTGGTC CTGCAACTTT 1741 ATCCGCCTCC ATCCAGTCTA TTAATTGTTG CCGGGAAGCT AGAGTAAGTA GTTCGCCAGT 1801 TAATAGTTTG CGCAACGTTG TTGCCATTGC TACAGGCATC GTGGTGTCAC GCTCGTCGTT 1861 TGGTATGGCT TCATTCAGCT CCGGTTCCCA ACGATCAAGG CGAGTTACAT GATCCCCCAT 1921 GTTGTGCAAA AAAGCGGTTA GCTCCTTCGG TCCTCCGATC GTTGTCAGAA GTAAGTTGGC 1981 CGCAGTGTTA TCACTCATGG TTATGGCAGC ACTGCATAAT TCTCTTACTG TCATGCCATC 2041 CGTAAGATGC TTTTCTGTGA CTGGTGAGTA CTCAACCAAG TCATTCTGAG AATAGTGTAT 2101 GCGGCGACCG AGTTGCTCTT GCCCGGCGTC AATACGGGAT AATACCGCGC CACATAGCAG 2161 AACTTTAAAA GTGCTCATCA TTGGAAAACG TTCTTCGGGG CGAAAACTCT CAAGGATCTT 2221 ACCGCTGTTG AGATCCAGTT CGATGTAACC CACTCGTGCA CCCAACTGAT CTTCAGCATC 2281 TTTTACTTTC ACCAGCGTTT CTGGGTGAGC AAAAACAGGA AGGCAAAATG CCGCAAAAAA 2341 GGGAATAAGG GCGACACGGA AATGTTGAAT ACTCATACTC TTCCTTTTTC AATATTATTG 2401 AAGCATTTAT CAGGGTTATT GTCTCATGAG CGGATACATA TTTGAATGTA TTTAGAAAAA 2461 TAAACAAATA GGGGTTCCGC GCACATTTCC CCGAAAAGTG CCACCTGCAT CGATGGCCCC 2521 CCGATGGTAG TGTGGGGTCT CCCCATGCGA GAGTAGGGAA CTGCCAGGCA TCAAATAAAA 2581 CGAAAGGCTC AGTCGAAAGA CTGGGCCTTT CGTTTTATCT GTTGTTTGTC GGTGAACGCT 2641 CTCCTGAGTA GGACAAATCC GCCGGGAGCG GATTTGAACG TTGCGAAGCA ACGGCCCGGA 2701 GGGTGGCGGG CAGGACGCCC GCCATAAACT GCCAGGCATC AAATTAAGCA GAAGGCCATC 2761 CTGACGGATG GCCTTTTTGC GTGGCCAGTG CCAAGCTTGC ATGC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