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良友》画报的现代启蒙[权威资料]

《良友》画报的现代启蒙[权威资料]

《良友》画报的现代启蒙[权威资料]
《良友》画报的现代启蒙[权威资料]

《良友》画报的现代启蒙[权威资料] 《良友》画报的现代启蒙

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摘要】《良友》画报于1926年2月在上海创刊,1945年10月停刊,是一份综合性的商业性的画报。在民国时代的上海,是风行一时的时尚刊物。《良友》画报图文并茂,其刊登的内容涉及到中国政治,军事,文化,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她的那个时代,真正的做到了“良友遍天下”。然而,在中国近现代的新闻事业史中,关于画报这类报纸的描述相当少,大都是一笔带过。随着一些资料的出版,近些年来有许多学者研究发现,于近现代的历史中,画报在传播新知,启迪民众,构建现代城市,引领社会时尚等方面发挥中重大的作用,学界也渐渐认识到画报的研究价值。关本文以《良友》画报为例,解析其办报理念,分析她的载体形式,编辑报道内容和选材对象,在试图勾勒其全貌的同时,着重探寻她在那个时代所传达的启蒙思想。

【关键词】《良友》画报;现代启蒙;新闻史

梁启超的《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中写道:“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导端也。无耳目、无喉舌,是曰废疾……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起天下废疾者,则报馆之谓也。” i报纸是“耳目喉舌”。报业史中的先锋只看到报馆对于国事的重要性,却没有意识到对此时的国人来说,他们只提供了开民智的条件,却没有赋予他们看报读报的能力。对于大部分不识字的国人来讲,读报仍是一件奢侈的事。1876年,《申报》曾出版过通俗性报纸《民报》,采用白话文文体,旨在让文化水平不高的人也能读报。在该报的第一期《白话报小引》中说:“中国人要想发愤立志,不吃人

亏。必修讲究外洋情形,天下大势;要想讲究外洋情形,天下大势,必须看报;要想看报,必须要从白话文起头,方才明明白白。” ii虽然说,《民报》的初衷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不可否认的是,报纸的读者仍局限在那些识字的文人阶层,对不识字的平民百姓来讲,白话文或是古文是没有任何的分别的。因此,采用白话文的文体办报始终无法到达启迪全民的效果。

“盖文字艰深,难以索解;图画显明,易于认识故也。” iii 在谈及创办《良友》的动机时,伍联德曾经这样说过:“我觉得这样的画报在我们中国特别需要,非办不可。因为在当时事事落后的我国,教育不普及,不识字的人太多了。倘若能办好一份图文兼众雅俗共赏的画报,一定会畅销全国,人手一册,如果能够把画报办得好,其所发生的作用效果,也就等于办学一样,可以启迪民智,提高大众文化水准,而且说不定比办学更为有效,更易为大众得益。” iv作为《良友》画报的创始人和第一任主编,伍联德先生身体力行的实践自己的办报理念。以摄影照片为主,兼有绘画,漫画等艺术作品,力争做到众读者都能看懂报纸内容。它报道时事政治敏锐快捷,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对于欧美等地的新闻也给予了同等重要的关注和报道。可以说《良友》画报涵盖了国内外新闻时事,中西方的科技新知,中外文学艺术,西方社会,时尚生活等诸多方面内容的大型画报。

一、载体形式

“图画为无音之新闻,不识字者亦能读之。” v 辛亥革命成功后,全国各地的政党报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新闻事业一派生机勃勃。与此同时,随着欧美工业革命的浪潮的来袭,新技术得到利用,印刷技术和照片的质量不断改善。摄影画报诞生,并开始传入中国,中国的报界开始意识到画报这种形式的意义。戈公振先生在《中国报学史》中说:“光复之际,民军与官军激战,照片时见于报端,图画在报

纸上地位之重要,至此始露其端。”vi画报这种形式不仅扩大了报刊的读者范围,更为重要的是实现了“开愚”,“启蒙”的社会功能。随着中国摄影技术的兴起,中国第一本大型综合性新闻画报《良友》诞生。相较于之前的画报,在印刷和制作技术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和革新。在这里,很佩服伍联德先生远见和慧眼。从画报的创办之初,他先后聘请了万籁鸣,李旭丹,丁聪等人参与编辑,他们在美术上的造诣不仅丰富了画报的内容,国画,油画,雕塑,摄影,工艺,木刻,漫画,建筑,水彩等等被纳入大众传播的领域,也成为了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与传统以文字为主,大篇幅的图像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它生动形象,直观,再配以简洁的文字,所要传达的信息知识了然于心。戈公振曾指出:“世界愈进步,事愈繁颐,有非言语所能形容者,必藉图画以明之。图画为新闻之最真实者,不待思考研究,能直接印入脑筋,而引起爱美之感。” vii

二、报道内容

“……内容不务深奥,不偏不倚,惟一建设的友爱的精神,与阅者结不解缘,运用浅明的图画文字,传播与时俱新的知识,希望籍这点绵薄的实力,对内提高国民的知识和艺术,对外则表扬邦国荣光。这就是‘良友’的态度。” viii伍联德先生创办《良友》画报的初衷就是希望通过画报来促进国民的教育,传播新知,他本人始终心系国家和民族的安危。早在二十世纪初,像《点石斋画报》之类的刊物,已经开始着手于对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和对新知识的普及,然而由于国民的文化教育水平有限,这些知识只能在一个有限的层次和范围内,以一种较为感性的,非系统的形式进行传播,无法真正进入大众的日常生活之中。良友的使命是来普及教育的,发扬文化的。正如《良友》里所言:“然本志决不是像其他的只供消遣的无聊刊物一样,读后等于未读。至少,这里有一点艺术,有点科学的知识,有点人生实用的常识。务使读者于趣味中得获实益,于不知不觉中仿佛

饱读了许多实际有益的书籍一样。” ix从上面这句话中我们可以将《良友》画报所说的“新知”分为科学知识和文学艺术两大类。

1、科学知识:鸦片战争以后,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自强,求富”,再到“科学,民主”呐喊,我们可以看到国人逐渐意识到科学的重要性。在《良友》画报中,伍联德让科学技术知识占据了画报内容的重要位置。画报中几乎每期都有关于科学知识的介绍,比如,现代交通工具的种类,飞机制造的过程,还有教授读者各种小工艺的制作流程的介绍。这些新知的传播对于转变国民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文学艺术:民国时期风云变化的时代背景造就了文学演绎的戏剧性过程。《良友》画报作为包容性很强的文坛载体,她刊载了大量了的文体杂陈,旧文学和新文学都在此一展风姿,新旧文学共存,真实的反应出当时的文学革命。不仅有周瘦鹃为代表的鸳鸯蝴蝶派的言情小说,也包含了老舍,巴金,鲁迅等新文学大家的作品。文学作品也涵盖了小说,诗歌,散文等多种文学形式。由于伍联德,梁得所和马国这几位主编有一定的美术兴趣,《良友》画报在艺术方面的关注也是其一大特色。有关美术,摄影,音乐和木刻,雕塑等方面的作品,不论国内外,不论作者都不遗余力的给予介绍。这不仅是因为画报这种载体形式比较容易表现艺术作品,更为重要的是潜移默化的培养了国民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三、选材对象《良友》发行的年代正直中国动荡不安的多事之秋,虽说她的内容和选材经常变动,但随着画报的不断完善,其征稿要求逐渐规范,第三十七期中写道:“稿件种类,主要以照片为主,种类主要为实事照片,有价值皆可,不论大小;名人名媛,无论男女;美术作品,古今中外均可;各种竞技;儿童天真;画集漫画等。《良友》画报是一本男女老少皆可阅读的报纸,能摆在家里而面里无愧色的刊物。在刊登广告时,任何有影响报纸品味的广告,即使是高价也不为所动。实践着“以商业的方式而努力于民众的教育文化事业,这就是我们的旨趣”x的办报主旨。

《良友》画报的成功不仅承载着那个时代爱国人士的理想和才华,更为重要的是,在她努力传播新知,启发民众的同时,在构建现代都市生活,倡导现代文明生活方式和建构“女性主义”这两方面起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1、《良友》百分之九十的封面都是女性,包括时髦女郎,影视体育明星,社会名媛等,只要代表着独立,自信的新女性都是《良友》封面所要歌颂的女性。我们也可以看到封面中的女性都是自信的微笑着,展现着自己的美。画报中对女性健康的描叙占据了较大的比例。风华绝代的影星阮玲玉的自杀,《良友》画报给的报道版面同鲁迅逝世时的报道篇幅一样。《良友》身体力行的宣传女性主义。

2、《良友》创刊的城市背景是以上海为代表,不幸沦为租借的上海又是那个时代的时尚之都,所有时尚潮流在上海引发,也由上海影响到全国各地。作为现代上海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她不仅展现了都市生活的辛酸和浮华,也建构了一个社会认同的时尚期待,为现代都市的打造提供了模仿和想象的对象。《良友》在迎合和引导社会风尚,构建现代都市生活方面烙下了重要的印记。

在我国近代新闻事业刚刚开始起步时,在面对百家争鸣的政党报纸,商业报纸的竞争中,《良友》画报作为新的传播媒介,把那些主题明确,自然生动,引人深思的图片刊载于大众媒体之上,带给了大众视觉享受和心理震撼。《良友》画报在满足国民求知好学的同时,伍联德先生自觉担任起社会启蒙的责任;在满足受众审美需求的同时,时时不忘心系民族国家大义。因此,可以说《良友》画报称职的履行了大众媒介应当发挥的社会功能和职责。伍联德先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新闻素养值得我们认真学习。《良友》也对现代的传媒业和文化事业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注释:

i 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i 陈玉申.晚晴报业史[M].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109.

iii 伍联德.中国大观[M].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

iv 参见郭巍的《良友》画报研究,2009年4月。

v 陈彤旭.出奇制胜--旧中国的民间报业经营。福建人民出版社

vi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插图整理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vii 戈公振,上海时报?图画周刊发刊词,上海时报

viii 伍联德,纪念本公司创业十周年?更进一步[N].良友,1934(90):4.

ix 编者与读者,良友,1933(83):36.

x 卷头语,良友,1926(3):1

【参考文献】

[1]郭巍.《良友》画报研究[D].吉林大学,2009.

[2]苏全有,岳晓杰.对《良友》画报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28(4).

[3]马媛媛.伍联德与《良友》画报[D].河北师范大学,2008.

[4]马媛媛,李同法.良友画报创始人伍联德的办报思想[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

[5]李康化.《良友画报》及其文化效用[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

[6]李春宇.《良友》封面对女性形象的建构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

[7]张琰.《良友》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的时尚想象[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7.

[8]吴果中.社会文化史视野下的中国新闻史研究--以《良友》画报为个案的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05).

文档资料:《良友》画报的现代启蒙完整下载完整阅读全文下载全文阅读免费阅读及下载

阅读相关文档:探讨影片《万箭穿心》的悲剧性语境及其困境宫崎骏影视动画作品的艺术特色分析视觉与生命的奇观“耳目喉舌论”的历史沿革浅谈以创新推动电视新闻的发展由《百姓故事》浅谈纪录片的可视性浅谈当今电视综艺节目中的明星消费论五四时期新闻刊物的新闻理想及其对当代新闻工作者的启示浅谈如何切实做好新闻宣传工作国外经验对我国连锁超市物流管理的启示高校档案员工作现状之我见全球价值链下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国际化研究物流行业存在的差错问题及解决策略研究浅析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问题与改进江浙地区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前景分析基层公路养护单位职工培训效果提升浅析我国最新最全【学术论文】【总结报告】【演讲致辞】【领导讲话】【心得体会】【党建材料】【常用范文】【分析报告】【应用文档】免费阅读下载 *本文收集于因特网,所有权为原作者所有。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留言。我将尽快处理,多谢。*

启蒙运动时期的政治思想

启蒙运动时期的政治思想 摘要:18世纪的启蒙运动给法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为法国大革命提供了思想基础。在启蒙运动中,大量的思想家不断涌现,产生和发展了大量的政治思想。本文分析了18世纪的法国社会状况,探讨了启蒙运动思想的形成和启蒙思想的主要特点,整理了启蒙运动中的几位主要的代表人物及其政治思想。 一、18世纪法国的社会状况 (一)财政吃紧,国库空虚,但支出十分庞大 18世纪的法国,国王控制着全国的国家权力,军权高度集中。自路易十四执政开始,国家权力完全掌握在君主手中,宗教失去了对皇权的制约作用,反而成为了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的思想支柱。路易十四在位的41年里,他虽然将法国发展为欧洲的一大霸主,但与此同时多年持续的战争也逐渐掏空了法国的国库,国家不得不从民众手中汲取更多的财富来支撑国家开支。此外,在战争不断的同时,王室、贵族生活奢侈无度,肆意挥霍,贵族空享高额的俸禄,都增加了财政的压力。再加上,路易十四、路易十五的连续战败,使得法国一直深陷在国内国债增加、货币贬值的民苦财尽的地步。 (二)第三等级和特权等级矛盾尖锐对立 18世纪法国的社会分为三个社会等级,即贵族、僧侣和平民(第三等级),其中贵族和僧侣作为特权阶级,享有不纳人任何捐税的特权,同时还享受着国王赐予的高额俸禄,以及对自己原有土地的所有权和管辖权。而最为法国社会最底层的第三阶级不但没有权力,而且还要负担名目繁多的捐税和义务。第三等级和特权等级矛盾日益加剧,第三等级迫切需要对社会制度的变革。 (三)工人抗议、罢工事件频发 工人作为小资产阶级,没有金融资产阶级、大资产阶级的财富,没有富裕的生活,更没有政治权利,同时小资产阶级作为各个阶层中最有思想、最具革命精神的一个群体,在18世纪的法国,面对国王、贵族、教会、资本家的剥削,面对自己生存状况的不满,要付出大量的劳动付出,却只能到达少量的回报,并且受特权等级的剥削和歧视,经常组织和进行工人抗议罢工的事件,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争取更好的权利。

良友画报

《良友画报》 《良友画报》简介: 《良友》画报是中国现代新闻出版史上第一本大型综合性画报, 始终尊奉弘扬中华文化为宗旨,以图文并茂、雅俗共赏的形式实 录见证了中华历史的嬗变、社会的改革和文化的流变,镌刻下华 夏民族的心路历程。从创刊至今,《良友》的足迹遍及全球的华人 地区。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良友》。2006年,时值《良友》画 报创刊80周年之际良友图书公司齐集了1926-1945年间出版的 172期《良友》画报及2期特刊,重印制作成合订本并开发出一系 列衍生产品. 《良友画报》 - 编年记录: 一期以影星蝴蝶为封面,彩色套印,开中国刊物以名媛为封面的先河。同年11月出版第一个特刊《孙中山先生纪念特刊》,共55页,200幅照片。 创刊人兼第一人总编辑伍联德,后因业务繁忙,不能全心主持编务,第4期后将编务委托于周瘦鹃,因周不擅画报业务,遂聘请当时正在齐鲁大学读书的青年梁得所主持,梁会作画、擅摄影,文笔亦佳,1927年接任总编后力图革新,两年内画报月销量达4万余份,发行全球,号称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良友》画报。梁得所当了8年主编后另起炉灶,离开《良友》。 1930年3月改为影写凹版印刷,质量大为提高,这年8月,第50期篇幅增加至42页,并有3页五彩页。 1938年1-3月因抗战爆发迁往香港。1939年2月在上海复刊。 1941年9月被日军查封。 1945年一度复刊,后因股东分歧而停刊。 1954年伍联德又在香港复刊,1968年停刊。 1984年《良友》再次复刊,但已远非从前。

1926年2月15日,上海街头。来往行人从报童手中好奇地接 过一份从未见过的刊物,封面是日后红极一时的女影星蝴蝶。其中 有大量高质量的照片配上精练的文字,内容涉及新闻和生活的方方 面面。除了在这些叫卖的孩子手里,没有任何书店或邮局可以买到 它,尽管如此,画报首期却售出7000份--这个当时来说相当可观 的数字。在以后的近20年中,这本叫做《良友》的杂志逐渐成为 整个上海、中国乃至世界华人界最受欢迎和最具影响力的画报。 第一本大型综合性画报 《良友》诞生之时,整个世界出版界尚无一本类似的图片刊物。1936年,当美国的《生活》画报自诩为大型综合画报的创始者时,《良友》早已在世界华人圈中风行十年之久。而《生活》的创刊宗旨中所说“大型的,以图片为主的,便宜的大众刊物。”恰好是对《良友》最好的概括。身处读图时代的现代人再度翻开《良友》,不能不叹服于其超前的出版理念。极具可看性和史料性的内容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新旧制度交替,新旧观念激烈碰撞。《良友》用宽广的视角为读者展示各地风土人情,不遗余力地介绍舶来的新事物;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世界,战争形势错综复杂,变幻莫测。《良友》以迅捷的反应速度报导各国最新的政治局势、风云一时的国际人物。 《良友》的内容几乎囊括了现代杂志关注的所有门类:时政、电影、戏剧、艺术、娱乐、时尚、人物等,这种兼容并包的形式在今天看来仍然极具可读性。同时经过80年的岁月沉淀,杂志的图片也已成为宝贵的第一手研究资料。在《良友》里,人们看到的是一幅包罗万象的社会风情画卷——战争与和平、生活与艺术,点点滴滴,都印照在《良友》那些历 久弥新的图片之中。

高中历史启蒙运动教案

第七课:启蒙运动工具单 课标要求:(2)启蒙运动:①启蒙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影响;②法国启蒙思想家的思想观点; ③人文主义精神在启蒙运动中的具体表现;④明清之际中国启蒙思想与欧洲启蒙思想的比较。 知识梳理: 1.理性时代的到来 (1)背景 ①经济:____________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②政治: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 ③科学:自然科学取得了很大进展。 (2)核心:“理性”指人自己思考,运用自己的智力去认识、判断和理解事物的能力。 (3)理性主义的内容: A. B. C. D. (4)性质:欧洲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巧思妙记启蒙运动的内容 : 2.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人物代表作主要观点 伏尔泰《哲学通信》 《路易十四时代》 (1)抨击天主教会,反对君主专制,倡 导。(2)提倡 “________”,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孟德 斯鸠《论法的精神》 (1)反对君主专制,提出“________”学说。(2) 法律是理性的体现 卢梭《社会契约论》 (1)提出“天赋人权”“社会契约”和“人民主权”思想。(2)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私有

误区警示人文主义与理性主义 二者都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产物,都是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里的反封建斗争。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其核心是肯定人,注重人性,要求把人、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指导思想,它崇尚理性,向往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追求个人的自由和解放。 巧思妙记启蒙思想家的政治学说集中宣传人权与法治的内在关系。如下图:3.启蒙运动的影响 (1)对欧洲 ①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冲击着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 ②为________________做了充分的思想动员。 (2)对世界 ①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__________的斗争。 ②启蒙思想成为人们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 考向一频考概念——理性主义 【史料研析】 人们考察宗教信仰的基础,运用启蒙运动的基本方法和观念来求得答案。宗教批判者和宗教学者充分运用理性、比较分析和历史研究的方法……确实,18世纪下半叶,法国启蒙运动开启了使法国社会世俗化和非基督教化的运动,但他们对待宗教的态度只是启蒙人士所持的多种宗教观中的一种。 ——彼得?赖尔等编《启蒙运动百科全书》 问题史料反映出启蒙运动对宗教信仰的态度是什么? 解答史料反映了启蒙学者们运用________考察宗教信仰的基础,以理性的、历史的态度审视和探讨__________问题。他们主张批判宗教对人性、自由的束缚,要求宗教宽容,实质上反映了启蒙思想家弘扬____________,推动思想解放,更彻底地摆脱思想束缚的愿望。 【史论阐释】 对启蒙运动“理性”学说的理解 (1)理性即人的思考和判断,强调要以人的思考和判断去观察和解决问题,其目的是保障人的自然权利。 (2)实际上是资产阶级要求民主、自由、平等。理性学说是对人文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是启蒙运动的理论基础 考向二频考概念——启蒙运动 【史料研析】 (启蒙运动)在宗教方面,主要口号是“砸烂可耻的东西”,即消灭宗教的狂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1)人应该理性判断。(2)强调人的重要性,强 调“人非工具”。(3)人要________,不能妨碍他 人自由

资料 浪漫主义和启蒙运动

Romanticism 1.a. Romanticism as a literary movement came into being in England early in the latter half of the 18th century. b. It first made its appearance in England as a renewed interest in medieval literature. 2.a. With the publication of William Wordsworth's Lyrical Ballads in collaboration with S.T.Coleridge, romanticism began to bloom and found a firm place in the history of English literature. b. In fact, the first half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recorded the triumph of Romanticism. 3.It is an age of poetry. Its great men of genius were mostly eminent in the poetical field, distinction was more easily achieved in poetry than in prose, the general taste was decidedly set in the poetic direction. 4.This fact has helped to mark it as the second great age in English literary history; for poetry is the highest form of literary expression, and poetry seems to have been most in harmony with the noblest powers of the English genius. The glory of the age is in the poetry of Scott, Wordsworth, Coleridge, Byron, Shelly, Keats, Moore, and Southey. It remains to be said that the literature of the age was exceedingly rich and varied. The great literary impulse of the age is the impulse of Individualism in a wonderful variety of forms. Enlightenment; 1.It was an expression of struggle of the then progressive class of bourgeoisie against feudalism. The Enlightenments fought against class inequality, stagnation, prejudices and other survivals of feudalism. They attempted to place all all branches of science at the service of mankind by connecting them with the actual deeds and requirements of the people. 2.The problem of man comes to the fore, superseding all other problems in literature. The Enlighteners repudiate the false religious doctrines about the viciousness of human nature, and prove that man is born kind and honest, and if he becomes depraved, it is only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corrupted social environment. Fighting the survivals of Feudalism, the Enlighteners were prone to accept bourgeois relationships as rightful and reasonable relationships among people. 3.The most outstanding personality of the epoch of Enlightenment in England was Jonathan Swift. He ruthlessly exposed the dirty mercenary essence of bourgeois relationships. In his famous novel Gulliver's Travels he typified the bourgeois world, drew ruthless pictures of the depraved aristocracy and satirically portrayed the whole of the English State system. Dickens: 1.①Dickens was the greatest critical realist in his time. He paid lots of attention to the social problems. He reflected people's resistance and revolt for capitalist evils.② But as critical as he was, he could never put forward an effective solution to the social

启蒙运动简介及主要代表人物

启蒙运动(法文:Siècle des Lumières,英文:The Enlightenment,德文:die Aufkl?rung) 通常是指在17世纪至18世纪法国大革命之间的一个新思维不断涌现的时代,与理性主义等一起构成一个较长的文化运动时期。这个时期的启蒙运动,覆盖了各个知识领域,如自然科学、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学、教育学等等。启蒙运动同时为美国独立战争与法国大革命提供了框架,并且导致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兴起,与音乐史上的巴洛克时期以及艺术史上的新古典主义时期是同一时期。背景十八世纪的法国仍然是一个君主政体的国家,专制和天主教会控制着国家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的思想,农村在封建领主和教会的盘剥下已是满目疮痍,宫廷贵族挥霍无度、国库空虚。天主教会与专制王权相互勾结,推行文化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疯狂残害不同信仰者和有进步思想的人们。与专制制度严重衰败景象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新兴进步力量的壮大,他们强烈要求冲破旧制度,在政治、经济、思想方面的束缚[1] 。 在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下,自然科学取得很大进展,科学家们揭示许多自然界的奥秘,天主教会的很多说教不攻自破,人们有了更多的自信。人们要求摆脱专制统治和天主教会压迫的愿望日益强烈,首先在思想领域展开了反对专制统治和天主教会思想束缚的斗争,由此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历史上称之为启蒙运动。 性质 启蒙运动是发生在17、18世纪欧洲的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它为革命作了思想准备和舆论宣传,是继文艺复兴运动之后欧洲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法语中,“启蒙”的本意是“光明”。当时先进的思想家认为,迄今为止,人们处于黑暗之中, 应该用理性之光驱散黑暗,把人们引向光明。他们著书立说,积极地批判专制主义和宗教愚昧和特权主义,宣传自由、平等和民主。 历史贡献 在启蒙运动中,一批先进的、新兴的思想家前赴后继,口诛笔伐:(1)对专制制度及其精神堡垒——天主教会展开猛烈抨击;(2)对未来的社会蓝图进行展望和描绘; (3)这场持续近一个世纪的思想解放运动,开启了民智,为欧美革命作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4)这场运动传播到世界成为强大社会思潮,为民族解放斗争做了贡献。 思想精髓 启蒙运动的倡导者将自己视为大无畏的文化先锋,并且认为启蒙运动是以引导世界走出充满着传统教义、非理性、盲目信念以及专制为目的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通常被称为黑暗时期)。这个时代的文化批评家、宗教怀疑派、政治改革派皆是启蒙先锋,但他们只是松散、非正式、完全无组织的联合。而当时的启蒙知识的中心是巴黎,法语则是共享语言。对比性与文艺复兴的比较 启蒙时代的学者不同于之前的文艺复兴时代的学者: (1)他们不再以宗教辅助文学与艺术复兴,而是力图以经验加理性思考而使知识系统能独立于宗教的影响,作为建立道德、美学以及思想体系的方式。 (2)从字面上讲,启蒙运动就是启迪蒙昧,反对愚昧主义,提倡普及文化教育的运动。但就其精神实质上看,它是宣扬新的政治思想体系的运动,并非单纯是文学运动。它是文艺复兴时期反禁欲、反教会斗争的继续和发展,直接为一七八九年的法国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3)启蒙思想家们从人文主义者手里进一步从理论上证明专制制度的不合理,从而提出一整套哲学理论,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要求建立一个以“理性”为基础的社会。他们用政治自由对抗专制暴政,用信仰自由对抗宗教压迫,用真正信仰来摧毁天主教权威和宗教偶像,用“天赋人权”的口号来反对“君权神授”的观点,用“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来反对贵族的等级特权,进而建立新的政权。 发展历程 启蒙运动发生在十八世纪的欧洲,最初产生在英国。而后发展到法国、德国与俄国,此外,荷兰、比利时等国也有波及。法国是启蒙运动的中心,法国的启蒙运动与其他国家相比,声势最大,战斗性最强,影响最深远,堪称为西欧各国启蒙运动的典范。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是伏尔泰。他的思想对18世纪的欧洲产生了巨大影响,所以,后来的人曾这样说:“18世纪是伏尔泰的世纪。”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和卢梭都具有统一欧洲的思想,这一思想最终得以实现的事件是1993年《马约》生效,欧盟建立。 代表人物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 (1732年3月31日-—1809年 5月31日),又译海登、海典、 偕丁,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 人,交响乐之父,出生于奥地 利南方靠近匈牙利边境的风景 秀丽的罗劳村。海顿是世界音 乐史上影响巨大的重要作曲家 。他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第一 位代表人物,一位颇具创造精 神的作曲家。 海顿的音乐幽默、明快,含有宗教式的超脱,他将奏鸣曲式从钢琴发展到弦乐重奏上,他是器乐主调的创始人,将传统对位法的独立声部完全同化了,将主题发展自行展开。后期他访问英国,接受牛津大学授予的音乐博士头衔,受到了韩德尔的影响,也受莫扎特的影响,产生旋律优美的抒情色彩,出现类似巴洛克的风格。他用弦乐四重奏代替钢琴,用管弦乐代替管风琴,创造了两种新型的和声演奏形式。 他同莫扎特和贝多芬三人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绰号为

中西启蒙运动比较初探

中西启蒙运动比较初探 骆徽, 王志红, 刘雪飞 ( 合肥工业大学人文经济学院, 安徽合肥230009) 摘要: 关于西方启蒙运动和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研究, 已有许多学者撰文探讨。但对二者的比较研究还比较薄弱, 故文章就二者的主导性倾向进行总体比较, 以揭示其间的联系和各自的特征, 以使这一段有关启蒙思想的发展脉络更为清晰。 关键词: 启蒙; 中西启蒙运动; 五四新文化运动 一、启蒙的涵义 “启蒙”一词在法文中为光明、智慧之意。从语词上看, 启蒙是启发人于蒙昧之中的意思。近代西方哲学大师康德指出, 启蒙是使人们脱离未成熟状态, 把人们从迷信或偏见中解放出来, 是获得了勇气的个人运用理性反思并且走出传统束缚的过程。法国当代思想家福柯则认为启蒙是一种哲学的气质或态度, 它可以被描述为对我们的历史时代的永恒批判。历史上的霍布斯、孟德斯鸠、狄德罗、杰斐逊、马克思、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等等, 都是他们所处时代充满理性之光的启蒙思想家。从这种意义上讲, 启蒙是一种理性生活方式, 是先进知识分子为促进人类现代文明进步与社会现代化而做出的一种努力。 二、启蒙运动概述 西方启蒙运动从兴起( 14 世纪) 到发展( 18 世纪) 长达四个世纪之久, 启蒙思想涉及宗教、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史学、文学、美学、教育等各个领域。启蒙思想家最初用自然神论, 后来用无神论反对上帝和宗教迷信, 在哲学上以机械唯物论批判中世纪经院哲学, 经济上主张以自由放任对抗封建官僚机构的束缚, 政治上以社会契约论否定王权神授, 用自由平等和理性原则批驳中世纪的等级特权, 用知识、科学启迪人们的愚昧无知、传统偏见, 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 为建立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制度在思想和理论上铺平道路。启蒙作为一种西方近现代思想范式和文化命题, 自19 世纪中叶至20 世纪末在中国经历了一个从引入、兴盛到出现危机的过程。较早体现出思想启蒙特点的是士大夫们自我启蒙的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19 世纪末和20 世纪初, 以传播西方民主思想为主的思想启蒙运动拉开序幕, 严复、梁启超等一批先进人物积极传播西方文化思想, 特别是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思想在当时中国的思想界、学术界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延续三千多年的帝制, 翻开了历史新的一页。但这次革命没有经历西欧启蒙运动那样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 人民群众没有真正觉醒, 反革命势力篡夺了革命果实, 辛亥革命的理想未能实现, 它的思想启蒙任务在之后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才得以完成。五四新文化运动弥补了辛亥革命最大的缺陷——思想启蒙, 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 反对封建特权, 要求政治民主; 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道德; 反对旧文学, 提倡新文学。是辛亥革命在文化思想领域中的延续, 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和封建阶级旧文化的一次激烈斗争, 促使人们更迫切地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为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新文化运动大体经历了以自由主义颠覆儒家文化、复以马克思主义取代自由主义而建构新意识形态的思想过程, 是一个启蒙思潮与革命思潮消长兴替的过程。危机是革命的先导, 启蒙则是革命的催化剂, 启蒙与革命分别是危机的思想回应和政治回应。新文化运动成为共和革命与共产革命之间的一个短暂插曲, 转型时代的危机, 宪政和现代化运动的挫折, 战争与革命的时代, 孕育了激进的启蒙思潮。五 四运动以后, 新思潮由“价值重估”而“社会改造”的政治化转向, 预示了现代中国启蒙与革命嬗替的历史趋向, 转型时代激荡的启蒙思潮至此落潮。 三、中西启蒙运动的比较 五四新文化运动历来也被称为思想启蒙运动, 因为它与欧洲18 世纪启蒙运动有着渊源关系, 二者所表现出的反封建文化的激进批判精神、崇尚理性精神和革命导向作用是一致的。现在我们站在新世纪去反思近一个世纪前的五四新文化运动, 会发现这场思想启蒙运动与西方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启蒙运动教案(2)

第七课启蒙运动 ★三维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性质和内容 2、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影响 (二)能力目标 通过对欧洲启蒙运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所起的重大作用,从而提高学习理论的自觉性。通过对伏尔泰、孟得斯鸠、卢梭等人观点的分析,训练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内容,使学生认识到“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上上形态的反映”同时让学生学习启蒙思想家追求真理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启蒙运动的背景及其历史意义 2、启蒙思想家的主张 ★教学难点: 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方法:讲授法、探究法、比较法 ★教学课时:2课时(80分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3分钟) 利用巴黎的标志图片,引出巴黎先贤祠,讲述伏尔泰的故事,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同学们,看到这个建筑,你们会想到法国的哪个城市呢?(巴黎)

巴黎,一座闻名于世的繁华大都市,也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而去巴黎的游客一定不会忘记去观看这个被视为巴黎标志的埃菲尔铁塔,但是,除了铁塔外,还有一处地方是所有去巴黎的游客都不可忽视的,那就是纪念法国历史名人的圣殿——先贤祠。先贤祠 (le Pantheon)位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左岸的拉丁区,于1791年建成,是永久纪念法国历史名人的圣殿。古朴的建筑,浓厚的文化氛围,非凡的事迹,涤荡着来这里参观的每一个人。栖身于先贤祠不是件容易的事,它的条件非常苛刻。许多享誉世界的伟人,如巴尔扎克、莫泊桑、笛卡尔,至今仍不得入其门。即便是有幸入室的伟人、通常也很难觅到一个宽敞的位置。至2002年11月,共有70位对法兰西作出非凡贡献的人享有这一殊荣。而在整个墓群的最中心,最显眼的位置,有这么一个墓室,里面耸立着一座巨大的雕像,他右手捏着鹅毛笔,左手拿着一卷纸,昂首目视虚空,似乎是在写作的间隙中沉思。旁边的棺木上镌刻着金字,上面写着这么一句话:“他是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他使人类理性迅速发展,他教导我们走向自由!”这是谁呢?这是历史上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他是法兰西最优秀的诗人,他是法兰西的思想之王,甚至被誉为是欧洲的良心。他在专制主义、教权主义、特权主义盛行的西欧,高举着理性主义的大旗,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呐喊: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给尚处在黑暗中的人们带来光明和希望。那场轰轰烈烈的运动,就是欧洲伟大的启蒙运动。也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新课。伏尔泰正是这场启蒙运动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下面就请同学们跟我走进这场运动之中,看看它究竟是怎样影响这个世界的。 进行新课 教师:现在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的第30页,第7课、启蒙运动。请同学们现在用2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文的第一目,理性时代的到来。分别找出什么是启蒙运动,何谓理性? 【板书】第7课启蒙运动 一、理性时代的到来 (教师提问)好了,同学们,在看完课文后,我们先请一位同学来回答,什么是启蒙,什么是启蒙运动,以及何为理性。 (学生回答) 名词解释:什么是启蒙运动 启蒙:(Enlighten)“点亮、照亮、智慧、光明

《良友》画报

《良友》画报 简介 《良友》画报1926年2月创刊,一炮打响,创刊号初版3000册,两三天内售空,再版2000册不足应付,又再版2000册,总共7000册,在当年,是个不错的数目了。第一期封面是一幅套色照像———一个手捧鲜花、笑靥迎人的少女,这就是日后红极一时的电影明星胡蝶女士。1945年10月,《良友》停刊,20年间,以八开本刊行,共出172期。 时代背景、技术条件、人文需求。 意义 《良友》共载彩图400余幅,照片达32000余幅,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世界局势的动荡不安、中国军政学商各界之风云人物、社会风貌、文化艺术、戏剧电影、古迹名胜等等无不详尽记录,可称为百科式大画报。当年就有评论说:“《良友》一册在手,学者专家不觉得浅薄,村夫妇孺也不嫌其高深。”《良友》在世界五大洲都有销路,当年凡是有华侨居住的地方都有《良友》,赢得了“ 良友遍天下”的美誉。各国大图书馆也竞相收藏《良友》,作为了解中国的窗口。 提起《良友》,大多数人脑海中都会浮现出富有旧上海风情的封面女郎形象。的确,随着二十年代那份以“胡蝶

恋花图”为封面的杂志出版,《良友》画报从此被人们知晓,而这样一份刊物也逐渐在世界刊林中获得了一席之地。 《良友》画报于1926年诞生于上海,创办者是伍联德 先生。作为一份大型综合画报,它一出现便受到了大众的欢迎。1926年2月创刊之时,创刊号共售出7000册,可谓一炮而红。随后,《良友》画报的影响不断扩大,不仅在国内 拥有众多的读者,在国外也享有很高的声誉,尤其受到华侨同胞们的欢迎。美国、加拿大、澳洲、日本等多个国家都有《良友》画报的忠实读者,影响十分广泛。 在1945年10月停刊之时,《良友》于20年间共出172期杂志和2期特刊。1954年,伍联德在香港出版了《良友》海外版,直到1968年再度停刊。1984年,伍联德的大公子伍福强又将《良友》在香港复刊。《良友》画报的第四 任主编马国亮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说:“《良友》之 所以能停停复复,只能说明,它的生命力强得很;只能说明,它已深入人心,非继续出版不可。”这几句话正印证 了《良友》无可取代的地位与价值。在《良友》画报的发展历史中,除伍联德外,周瘦鹃、梁得所、马国亮、张沅恒等都先后任过画报的主编,他们及他们的同仁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良友》的风格与传统延续下来,并使其在延续中得以发展,共同奠定了《良友》画报不可取代的地位。 《良友》--画报中的经典旧上海缩影综合性与大众

启蒙运动的背景与意义

启蒙主义和启蒙运动哲学 摘要:理性主义。阐释理性主义的含义:所谓理性即人的思考和判断。它 强调凡事要以人的思维去判断,而不依赖天意或神的旨意,其目的都是为了保障人的自然权利。这里涉及了一个思考什么(人的权利),怎样思考(科学的方法)的问题。说到底是资产阶级要求民主、自由、平等。他们把理性主义变成了一面反封建的旗帜,主张把理性作为衡量一切现存事物的唯一标准。凡是违背理性的,都应予以打倒。 关键词:理性,批判,自由,民主,平等 正文: 启蒙运动的背景与意义 (二)、理性时代的到来 启蒙,就是开启智慧,通过教育和宣传把人类从愚昧、落后、黑暗的封建社会中解放出来,使人们摆脱教会散播的迷信和偏见,从而为争取自由和平等去斗争。而启蒙运动开启了理性的时代,其影响远远超出了欧洲范围,对整个人类社会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成为人们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启蒙运动的发生背景(原因): (1)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为启蒙运动的发生提供了物质条件。(根本原因) 17、18世纪,西欧资本主义有了较大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的力量日益壮大,他们掌握了越来越雄厚的经济实力。但是,当时欧洲大陆的政治却仍是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占统治地位。所以,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首先必须剥去封建制度身上的神圣外衣,以便去触犯它,否定它,摧毁它。于是强调人的价值和权利的思潮兴盛起来, 形成了以宣传理性为中心的启蒙运动。这正说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教权压迫。

与法国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出现深刻危机恰成对照,此时法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得到迅速发展,资产阶级不仅日益强大,而且对封建专制统治日益不满,这就为法国封建秩序下原有的阶级构成和阶级矛盾注入了全新的因素,资产阶级开始担当起第三等级广大群众反对封建统治最顽固的领导者的历史使命。法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力量的日益加强,形成了一批既有经济实力,又有文化教养的新兴阶级的代表,为启蒙运动的兴起提供了阶级基础。法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力量的日益加强,形成了一批既有经济实力,又有文化教养的新兴阶级的代表,为启蒙运动的兴起提供了阶级基础。 (3)自然科学领域也取得了许多成就,教会的很多说教不攻自破。 恩格斯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近代科学的迅速发展,是产生法国启蒙运动的重要条件。科学促使法国启蒙运动洋溢着崇尚理性、确信社会进步的乐观主义精神。杰出的科学成果及其广泛应用,推动者生产技术的进步。这使启蒙思想家们深信:人只要从屈服于神转而面向自然、征服自然,就能从愚昧和迷信中解放出来,获得巨大力量,推动社会前进。科学的本质就是启蒙,启蒙必须依靠科学。科学能揭示“自然之光”,也能点燃“理性之光”,引导人们从黑暗走向光明。法国启蒙思想家是科学战士,他们大力倡导科学精神,研究自然科学,传播新的自然知识,力图以此来促进社会革新。 在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下,在17、18世纪,自然科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科学家们揭示了许多自然界的奥秘,教会的很多说教不攻自破,人们有了更多的自信,为启蒙思想提供了锐利武器。如牛顿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就是在这一风气影响下最伟大的发现,它一下子揭开了宇宙的面纱,把它的秘密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牛顿发现了一个基本的宇宙法则,这个法则既支配了整个宇宙,也支配了最微小的物体。这样一来,自然界就成为一架按照自然法则运行的庞大机器,可以靠观察、实验、测量及计算科学被人们所认识。由此类推,支配人类社会的法则依靠人类的理性也可以为人们所发现。在牛顿的启发下,启蒙思想家们力图发现支配人事和社会的永恒的法则。到18世纪上半叶,自然科学研究在物

启蒙运动[习题集锦]

启蒙运动[习题集锦] 一、单项选择题 1.17世纪中期以来,英国流传着一句名谚:“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我的破茅屋)。”下列人物思想中能体现这一民谚精髓的是: A.达·芬奇 B.塞万提斯C.洛克 D.伏尔泰 2.下列各项中,体现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共同点的是: A.反对禁欲主义 B.推崇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C.矛头直指教皇D.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兴起 3.启蒙运动中的“自由”“平等”要求,实质反映了: A.封建专制统治的腐朽和黑暗B.发展商品经济和对自由劳动力的要求 C.封建统治陷入全面危机 D.封建教会的权威地位已动摇 4.在一部著作中有这么一句话:“我不能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这名话出处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 B.这句话的作者倡导三权分立的政治学说 C.这句话反映了资产阶级所主张的自由、平等思想 D.其作者是百科全书派的代表人物 5.启蒙运动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动员,主要是指: A.提出了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的必然性 B.揭露了封建专制制度的腐败性和弊端 C.抨击了天主教会的荒淫和堕落 D.论证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合理性 6.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的一致主张是:①人权自由②实行法治③反对教权④反对专制A.①② 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7.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相比,欧洲启蒙运动突出的特点是: A.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B.提出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构想 C.推动了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进一步发展 D.给天主教会以摧毁性打击 8.17世纪以来,对国王和教会的权威构成最大挑战的是: A.文艺复兴的扩展 B.宗教改革的扩展 C.自然科学的发展 D.启蒙运动的兴起 9.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集中批判的是: A.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B.天主教神学 C.贵族特权和封建主义D.等级制度和教权主义 10.启蒙运动之所以称为“启蒙”,其主要原因是: A.它批判蒙昧主义,破除迷信思想 B.它提倡“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 C.它提倡三权分立学说,为资产阶级法制奠定了根基 D.它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11.法国三大启蒙思想家的共同观点是: A.否定君主专制和等级制度B.提出主权在民的思想 C.提出君主立宪的主张D.提出“三权分立”的政治设想 12.启蒙运动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A.文艺复兴运动奠定的基础B.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从《良友》画报看二三十年代上海女性生活变化

第33卷第6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11月 Vol. 33 No. 6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Nov. 2011 ────────── 收稿日期:2011-09-20 作者简介:高云(1988-),女,陕西西安人,河北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 -62- 从《良友》画报看二三十年代上海女性生活变化 高 云,马媛媛 (河北大学 历史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摘 要:《良友》画报,作为近代上海最具影响力的杂志之一,不仅是上海现代生活的倡导者和都市图象的构建者,更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女性生活的记录和呈现者。通过对《良友》画报关于女性问题的广告和内容研究,阐释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时上海女性生活的变化。 关键词:《良友》画报;上海女性;生活变化 中图分类号: G 23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11)06-0062-03 The Life Changes of Shanghai Women from the Pictorial Companion GAO Yun, MA Yuan-yuan (College of History, Hebei University, Baoding 071000, China) Abstract: The pictorial Companion , a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magazine in modern Shanghai, not only advocates Shanghai’s modern life and constructs the urban image, but also shows Shanghai women’s records and their present life. The life changes of Shanghai women in 1920s to 1930s are illustra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advertisements and contents on the pictorial of Companion. Key Words: Companion ; Shanghai women; life changes 《良友》画报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本大型综合性画报月刊,1926年2月创刊于上海,创办人伍联德,1945年10月停刊,历经20年历史,总计出刊172期,外加特刊两期,共刊出174期,每期最高销量4万余份。据1932年12月“上海邮政局挂号杂志销数记录”统计,《良友》销售量仅次于《生活》周刊,位居沪上杂志销量第二位[1]。 《良友》画报20年间共载彩图400余幅,照片达32 000余幅,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世界局势的动荡不安、中国军政学商各界之风云人物、社会风貌、文化艺术、戏剧电影、古迹名胜等等无不详尽记录,可称为百科式大画报。当年就有评论说:“《良友》一册在手,学者专家不觉得浅薄,村夫妇孺也不嫌其高深。”《良友》在世界五大洲都有销路,当年凡是有华侨居住的地方都有《良友》,赢得了“良友遍天下”的美誉。各国大图书馆也竞相收藏《良友》,作为了解中国的窗口。 《良友》画报创刊于上海,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不仅是当时中国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也是商业最发达、交通最便利、与外界联系最广泛的城市。上海具备了大众传媒发展 的各项便利条件,首先,上海五光十色的都市生活为《良友》提供了大量的报道素材,而广大市民阶级的形成和上海市民追求洋、新、奇的性格也为杂志提供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同时,创办于1872年和1893年的《申报》和《新闻报》是当时业界的主流,两本杂志超高的销售量和影响度也极大促进了各界人士在上海创办报刊的热情。在各方面有利因素的影响下,《良友》画报正式在上海创刊。 《良友》画报创办之际,传播新知识已不再是画报的主要目的和内容,正如刘凡先生所说:“《良友》画报的编辑敏感到大众在日常生活层面可能需求一种新的都会生活方式,于是对此做了探索。很自然,这种需求由画报来满足是最合适的。”因此,《良友》画报开创了画报业的第二阶段——用于反映“摩登”生活的都市口味。女性一直是杂志的一大受众群体,其大量题材都与女性有关,比如一如既往的摩登封面女郎、时装服饰、家庭生活、演艺界等等,它甚至还开辟了一个固定栏目叫“妇女界”,专门介绍各界杰出妇女。因此,《良友》画报的发展也体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整个上

《良友》画报的现代启蒙[权威资料]

《良友》画报的现代启蒙[权威资料] 《良友》画报的现代启蒙 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摘要】《良友》画报于1926年2月在上海创刊,1945年10月停刊,是一份综合性的商业性的画报。在民国时代的上海,是风行一时的时尚刊物。《良友》画报图文并茂,其刊登的内容涉及到中国政治,军事,文化,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她的那个时代,真正的做到了“良友遍天下”。然而,在中国近现代的新闻事业史中,关于画报这类报纸的描述相当少,大都是一笔带过。随着一些资料的出版,近些年来有许多学者研究发现,于近现代的历史中,画报在传播新知,启迪民众,构建现代城市,引领社会时尚等方面发挥中重大的作用,学界也渐渐认识到画报的研究价值。关本文以《良友》画报为例,解析其办报理念,分析她的载体形式,编辑报道内容和选材对象,在试图勾勒其全貌的同时,着重探寻她在那个时代所传达的启蒙思想。 【关键词】《良友》画报;现代启蒙;新闻史 梁启超的《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中写道:“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导端也。无耳目、无喉舌,是曰废疾……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起天下废疾者,则报馆之谓也。” i报纸是“耳目喉舌”。报业史中的先锋只看到报馆对于国事的重要性,却没有意识到对此时的国人来说,他们只提供了开民智的条件,却没有赋予他们看报读报的能力。对于大部分不识字的国人来讲,读报仍是一件奢侈的事。1876年,《申报》曾出版过通俗性报纸《民报》,采用白话文文体,旨在让文化水平不高的人也能读报。在该报的第一期《白话报小引》中说:“中国人要想发愤立志,不吃人

亏。必修讲究外洋情形,天下大势;要想讲究外洋情形,天下大势,必须看报;要想看报,必须要从白话文起头,方才明明白白。” ii虽然说,《民报》的初衷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不可否认的是,报纸的读者仍局限在那些识字的文人阶层,对不识字的平民百姓来讲,白话文或是古文是没有任何的分别的。因此,采用白话文的文体办报始终无法到达启迪全民的效果。 “盖文字艰深,难以索解;图画显明,易于认识故也。” iii 在谈及创办《良友》的动机时,伍联德曾经这样说过:“我觉得这样的画报在我们中国特别需要,非办不可。因为在当时事事落后的我国,教育不普及,不识字的人太多了。倘若能办好一份图文兼众雅俗共赏的画报,一定会畅销全国,人手一册,如果能够把画报办得好,其所发生的作用效果,也就等于办学一样,可以启迪民智,提高大众文化水准,而且说不定比办学更为有效,更易为大众得益。” iv作为《良友》画报的创始人和第一任主编,伍联德先生身体力行的实践自己的办报理念。以摄影照片为主,兼有绘画,漫画等艺术作品,力争做到众读者都能看懂报纸内容。它报道时事政治敏锐快捷,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对于欧美等地的新闻也给予了同等重要的关注和报道。可以说《良友》画报涵盖了国内外新闻时事,中西方的科技新知,中外文学艺术,西方社会,时尚生活等诸多方面内容的大型画报。 一、载体形式 “图画为无音之新闻,不识字者亦能读之。” v 辛亥革命成功后,全国各地的政党报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新闻事业一派生机勃勃。与此同时,随着欧美工业革命的浪潮的来袭,新技术得到利用,印刷技术和照片的质量不断改善。摄影画报诞生,并开始传入中国,中国的报界开始意识到画报这种形式的意义。戈公振先生在《中国报学史》中说:“光复之际,民军与官军激战,照片时见于报端,图画在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