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印度政治

印度政治

印度政治
印度政治

印度政治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公元前2000年左右,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公元前1500年至前1200年,雅利安人迁入,他们带来了雅利安文化,成为印度教以及印度文学、哲学和艺术的源头,开始了恒河谷地文明。约公元前6世纪,出现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大种性,为奴隶制度的萌芽时期。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是印度文化史上灿烂的阶段,形形色色的哲学流派和社会理论蓬勃涌现,产生了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

公元前325年,形成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公元8世纪阿拉伯人入侵,带来了伊斯兰文化。16世纪欧洲殖民主义开始进入印度。1600年英国建立东印度公司,对印度进行经济掠夺。1849年英占领印度全境,开始了残酷的殖民统治。1947年8月15日印度宣布独立,成立自治领。1950年1月26日宣布成立印度共和国,但仍为"英联邦"成员国。

一印度政府:

印度独立后长期由国大党统治,反对党曾在1977年~1979年和1989年~1991年两次短暂执政。1996年以来印度政局不稳,到1999年先后举行3次大选,产生了5届政府。本届政府于1999年10月第十三届人民院选举产生,以印度人民党为首的22党全国民主联盟获胜,瓦杰帕伊为总理。

印度是一个联邦共和国,印度的总统是国家元首,但其职责是象征性

的。现任总统是普拉蒂巴·帕蒂尔(2007年7月25日就职)。是印度独立60年来的首任女总统。国家的总统及副总统任期5年,由一个特设的选举机构间接选举产生。印度副总统在总统无法行使权力时,并不能自动接任总统。现任副总统是哈米德·安萨里(Hamid Ansari)(2007年8月11日就职)。

行政权力主要控制在以总理为首的部长会议(即印度的内阁)。议会多数党向总统提名总理人选,由总统任命总理。然后再由总理向总统提名其他内阁成员。现任总理是曼莫汉·辛格,在2004年5月的选举后掌握政权。(参看2004年印度国会大选)

印度的国会两院制包括了上院联邦院(????????,Rajya Sabha)和下院人民院(??????,Lok Sabha)。部长会议对人民院负责。联邦院议员任期6年,每2年改选三分之一,其中233名成员由地方选举产生,其余12人由总统任命。人民院共有545席,任期5年,其中543人民选产生,其余2人由总统任命。

二印度法律

印度有一部在1950年1月26日起草,并且经过多次修订完善的规定议会民主政体的宪法,这是印度民主政治的标志。这部宪法多达395条,1000多项具体条款,号称“世界上最长的宪法”。印度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从政治上确定了资产阶级在国家中的统治地位[来源请求],同时规定公民的平等权、自由权、文化教育权和私有财产不可侵犯权。印度的法律体系基于英国的普通法;立法行为的司法复核;有保留的

接受国际法院的司法管辖;私法适用于穆斯林、基督教徒和印度教徒。印度全体18岁以上公民具有选举权

三印度政党

执政党是国大党所领导的十二个政党的联盟,名为联合进步联盟在下议院获取多数席次。另有六个政党支持此执政联盟,但并未加入联合政府。

国大党过去曾经是长期独大的执政党,但现在必须依靠和其他小党的联盟,才能够掌握多数获取政权。这个事实反映了印度政治的变迁。国大党是一个全国性的政党,而联合进步联盟里的许多政党,却是以地方为基础的小党。两大主要全国政党国大党或是BJP,都必须倚靠与小党的结盟才能获得政权。

国大党的总裁是索尼娅·甘地,她也是下议院的议员以及党团的领袖。国大党是一个世俗、中间偏左的政党,过去曾长期主宰印度政治,但是在过去十二年间,选举表现持续退步。国大党在2004年的选举中获胜,一挽过去的颓势。这个胜利是透过结合小党组成联合进步联盟(UPA),以及获取较为贫穷的、乡村地区的,以及穆斯林选票而达到的。

国大党在90年代曾经一度衰颓,由于该党的部分传统选民,转向了新兴起的区域与种姓政党,例如Bahujan Samaj Party以及Samajwadi Party。

主要反对党是Bharatiya Janata Party(BJP),由Venkaiah Naidu所领

导,是下议院Lok Sabha的第二大党。前总理Atal Bihari V ajpayee是BJP在国会里的主席(Chairman of the BJP Parliamentary Party),而前副总理L.K. Advani则是反对党领袖(Leader of the Opposition)。BJP 是印度教国族主义的政党(Hindu-nationalist),主要支持地区是在北部与西部,通称“印度教环带”(Hindi Belt)的区域。

BJP党在几个州拥有政权,包括Gujarat, Jharkhand, Goa, Arunachal Pradesh, Madhya Pradesh, Rajasthan, Chhattisgarh等,并且在Orissa与Biju Janata Dal党联合执政,在Haryana与Indian National Lok Dal联合执政。BJP党一般被认为是北部区域上层种姓的政党,但是在近年来也获得许多下层种姓选民的支持。BJP党所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在印度教国族主义者(他们鼓吹在有争议的Ayodhya所在建一座印度教神庙),以及期望BJP进行政治与经济改革的中间偏右现代化论者之间,获取一个政治上的平衡。

四个共产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政党,以“左派阵线”(Left Front)为名,结合为一个在下议院拥有五十九个议席的联盟。左派阵线控制着West Bengal州,并且在Kerala州参与联合政府。

虽然左派阵线并未加入国大党“联合进步联盟”(UPA)的联合政府,但他们对于执政联盟的支持,对于国大党维持国会多数是关键性的。他们主张世俗与共产主义的意识型态,并且反对自由化与全球化的经济政策。

地图红色区域表示“红色走廊”(2007年)

印度共产党(毛泽东主义)势力范围迅速扩展,现在全印度170多个地区受到影响,其中北起尼泊尔边境,南至安德拉邦南部山区被称为“红色走廊”的势力强大,活动频繁,该党试图把这一地区建成一个革命联合区域。

下次的国会大选,是在2009年。(参看2009年印度国会大选)

1950年1月26日,印度宣布成立印度共和国,但仍为英联邦成员国。独立后的印度面临着一系列严重问题,尤其是印巴分治所带来的后遗症。独立后第一年印度与巴基斯坦就由于克什米尔争端而爆发军事冲突。1950年代初,贾瓦哈拉尔·尼赫鲁执政,印度倾向于社会主义,并仿照苏联制定了经济发展的五年计划,外交上奉行不结盟政策。1962年印中因领土问题暴发边境战争。印巴分别在1947年、1965年和1971年爆发三次大规模战争,其中第三次印巴战争印度大获全胜,“东巴基斯坦”脱离巴基斯坦独立,宣布成立孟加拉国。1974年印度进行了第一次核试验,而1998年的核试验促使巴基斯坦也在同年进行了自

己的核试验。甘地夫人在1977年大选中被政敌莫拉尔吉·德赛击败,但很快又成功夺回政权,直到1984年因其对锡克教的强硬态度遇刺身亡。甘地夫人之子拉吉夫·甘地在母亲死后继任印度总理,他于1991年被斯里兰卡的泰米尔猛虎组织暗杀。1998年至2004年印度人民党执政时期,印度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并于1998年5月连续进行5次核试验成为公开的核大国。印度与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问题上一直存在争端,但是自2002年开始的双边会谈和互信措施的建立正在减弱这一地区的紧张局势。在目前印度的经济成就引人注目,然而也面临了多项挑战,例如严重的人口过剩、环境恶化、大量的贫穷人口以及印度国内的种族以及宗教冲突。印度的经济在过去十年已经大幅度地扩大规模。21世纪初的印度,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按购买力平价),被广泛认为是潜在超级大国之一。2007年7月19日的总统选举,普拉蒂巴·帕蒂尔获胜,成为印度共和国的首位女总统

印度国旗

旗面为长方形,长宽之比为3:2。全旗由橙、白、绿三个相等的横长方形组成,正中心有一个含24根轴条的蓝色法轮。橙色象征了勇气、献身与无私,也是印度教士法衣的颜色。白色代表了真理与和平。绿色则代表繁荣、信心与人类的生产力。法轮是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位君主阿育王在位期间修建于佛教圣地石柱柱头的狮首图案之一。一般说来,人们笼统地称它为“阿育王法轮”(阿育王笃信佛教,对佛教的传承与发展有着莫大的贡献)。神圣的“阿育王法轮”象征着真理与道德,也代表了印度古老的文明。法轮的24根轴条则可

代表一天的24小时,象征国家时时都向前进。1931年,全印国大党委员会任命7人委员会负责国旗的起草,1947年7月22日印度制宪会议批准这面旗帜为印度的国旗

印度经济现状及对外贸易政策分析

xx经济现状及对外贸易政策分析 xx大学 xx学院 国贸07Q1 一、xx经济现状概述 (一)xx国内经济状况 印度作为一个拥有世界第四大军队,第八大制造业和仅次于美国的高科技人才资源的世界第二人口大国,正在创造“印度崛起”的神话。印度政府在“十五计划”中,将2002年-2007年的经济增长率定为8%,但基于印度沉重的人口负担、不平衡的产业结构、巨额的财政赤字、悬殊的贫富差距、落后的基础设施、居高不下的银行不良资产以及国内种姓制度和宗教矛盾长存等现实情况分析,这一目标的实现颇为不易。 1.xx国内经济发展现状总述 印度经济自独立以来到上世纪80年代,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仅为 3.5%,80年代提升为 5.6%,90年代中期为7%,2003年第四季度的增长率更是超过了中国,达到了创纪录的 10.4%。2004-2005财年第二季度的经济增长率为 6.6%,其中建筑业增长率为 5.2%,工业增长率为 9.3%,第三产业增长率为 8.25%。第二季度的商品贸易增长 53.5%,较第一季度的

24.6%增长了一倍多,外国直接投资则增长 26.8%,印度经济进入了“黄金时代”。 (1)第一产业现状: “绿色革命”使农业增产增收但科技兴农仍然任重道远。 今日的印度已彻底改变了“带着讨饭篮子”的形象,粮食产量从独立之初的1500万吨增至2003年的 2.2亿吨,2004-2005年度(7月到次年6月)的粮食产量目标为 2.251亿吨但由于降雨量下降,产量预计会减少到 2.06亿吨。现在印度的许多农产品如大米、小麦、豆类、棉花、甘蔗、茶叶、烟草和黄麻的产量均位居世界前列。这主要归功于1964年-1970年印度开展的“绿色革命”,90年代后印度又开展的“白色革命”和“蓝色革命”促进了畜牧业和渔业的发展。现在印度正朝着2010年粮食产量翻番的目标前进,预期届时粮食市场将超过25,000亿卢布。但是客观来讲,印度农业生产率仍然很低,每公顷 1.7吨的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与 2.6吨的世界水平和5吨多的发达国家水平还相差甚远。所以2005印度政府在预算报告中特别强调了要改善农业领域的投资环境,其中包括允许国内农产品出口商免税进口种子和农用物资等。 印度农业发展的关键是开垦荒地、选育良种、改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利设施网增加灌溉面积、保证电力供给、提高粮食加工储藏能力、完善粮食市场流通环节,使农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第二产业现状: 新兴工业实力渐强,但协调发展不容忽视。 印度现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其中制药、汽车等领域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雄厚。印度的能源工业(包括煤炭、石油和电力)发展也较迅速,煤炭是

印度种姓制度解读

印度种姓制度解读 种姓制度对印度有什么影响呢,下面为大家搜集的一篇“印度种姓制度解读”,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习俗让女仆很宿命 印度人习惯于等级划分,比如说同为仆人,也有高低之分,在主人身边伺候的就高于在外面干活的,修整花园的就比清理垃圾的有优越感,看门守院的就瞧不起清扫厕所的,讲究传统的仆人绝对不去干低于自己身份的那些活儿。过去印度的国王贵族雇用着大批仆人,分工很细,仆人中的高低远近区分也很多。在这种文化影响下,印度女仆对自己的处境随遇而安。记者在餐馆里就看到一家有钱的印度人要了一桌丰盛的饭菜,大吃大喝,跟着他们进来的小保姆一直站在旁边看护着小婴儿,从头到尾没喝一口水,没吃一口饭,然后随着主人家离开。女仆们自认为是下贱的,把自己的处境归咎为祖先犯了什么罪,或者自己前生做了什么恶。对于是否想改变这种制度,她们回答说:“神创造了它,只有神才能改变它。” 劳动法把仆人排除在外 印度女仆即使遭遇雇主的虐待也不愿意辞职走人,一方面因为生活所迫,另一方面因为整体上女仆处于没有任何组织、没有任何法律保护的状态,仆人在印度属于“非正规职业”,劳动法把仆人排除在外,所以女仆即使换雇主,境遇也不会有什么改变,而生活还要继续,所以她们更多情况下是忍受。为此,一些非政府组织积极活动,从法律层面为她们争取权利。非政府组织发起的全国家务劳动者运动取得了一些成果。目前已有7个邦通过立法保护家庭仆人。印度全国妇女委员会正在研究提出一项法律草案,要求雇主在付给工资之外还要为仆人提供社会保险资助。非政府组织德希莫尔基金会发起了一个“印度女仆”项目,最终目标是把家庭女仆们组织起来,成为一支正式的劳动力大军,建立一个专门渠道来帮助她们找工作、投诉,在警方登记注册以增加安全感,并提供标准化的服务和价格。 印度女仆公司 曾经是投资银行家的阿希斯·戈恩卡准备成立“印度女仆公司”。戈恩卡的计划是打造一个高品质的家务劳动者队伍,对她们进行必要的职业技术培训,保障其收入来源,甚至提供保险和贷款。目前他已经搞起一个试点项目,给25个家庭配备了25名女仆。他的长远计划是在全国建立一个10万人的员工队伍。有很多人都希望戈恩卡的梦想能成真。 种姓制度对印度有什么影响?印度种姓制度的由来? 少数雇主会善待仆人

种姓制度对当时社会有什么影响

种姓制度对现代印度社会的影响 摘要:种姓制度作为一个古老的社会制度在世界上其它许多地区古代历史上都曾经存在过,却只有印度近乎完美的将其保留下来。直到现代,种姓制度任深深的影响着印度社会的各个领域,政治、经济、文化等无不充斥着种姓的气息。虽然种姓制度在现代印度有所衰弱,但这种衰弱不可能导致种姓制的灭亡,种姓制也将继续不断地左右印度社会。 关键字:种姓制度;现代印度;影响 一、种姓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种姓制度是中国古代文献对古印度等级制度的泛称。种姓(caste)这一词来自于拉丁文(castus),意为纯粹、不杂,与它相对的是印度文中的瓦尔那(varan),指的是社会地位和权力的等级划分。因此,种姓制度在古印度又称瓦尔那制。 种姓制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段漫长的的历史时期,它最早萌芽于早期吠陀时代,是吠陀时代部落的组织形式。马克思在《资本主义生产以前姿态》一文中形象地指出:“部落之最极端的、最严格的组织形式是种姓制度。”[1](p.13) 根据印度相关文献可知,瓦尔那一词在梵文中原意为“色”,指的是与居民的肤色区别有关。尼赫鲁在《印度的发现》一文中说:“种姓是从雅利安人与非 [2](p.95)雅利安人的严格界限中开始的。”公元2000多年前居住在欧洲和中亚的雅 利安人从阿富汗高原南下入侵印度河上游的“五河流域”。当雅利安人在用暴力征服当地居民时力图把他们纳入到雅利安人社会中来,但又想保持雅利安人自己民族的一致性。因此,雅利安人与被征服的非雅利安人根据肤色和文化上的差异被分为两类:一类是雅利安瓦尔那;另一类是达萨瓦尔那。d·d·高善必认为:“在梨俱吠陀时代,唯一的区别是肤色淡的雅利安人与肤色较黑的达萨之间的不 [3](p.82)同。”而在此阶段,由于雅利安人部落与当地土著居民部落内部阶级分化尚处于初级阶段,社会劳动分工也尚未发展,因此在雅利安人部落内部并没有种姓的区分,四个瓦尔那的划分也尚未出现,瓦尔那制尚处于萌芽状态。 到梨俱吠陀时代末期,随着雅利安人的不断扩张与社会劳动分工的发展,初步有了四个瓦尔那阶级的划分。第一个瓦尔那是婆罗门。他们主要掌管祭祀职能,同时垄断了文化教育。第二个瓦尔那是刹帝利。一开始又称“罗阇尼亚”主要是由掌握军政权利的世俗贵族集团构成。第三个瓦尔那是吠舍。他们大多是雅利安的平民,在政治上没有特权,主要从事工、农、商等职业。第四个瓦尔那是首陀罗。他们大多是那些失去土地的吠舍和那些在战争中被征服的达罗毗荼人,他们是社会的主要劳动生产者,从事各种低贱的职业。形象的说就是古代印度社会的奴隶阶层。 “在印度古代文献中最早提到四个瓦尔那等级划分的是《梨俱吠陀》中的《普鲁沙赞歌》。它说‘四个瓦尔那是由吠陀诸神分割一个原始巨人时,由其身体的不同部分产生的。其中他的嘴变成了婆罗门,双臂变成罗阇尼亚,双脚变成吠舍,双脚生出首陀罗。’这是四个瓦尔那的原型。但多数学者认为那是婆罗门僧侣集 [4](pp.44-45)团为了巩固他们自己及刹帝利军事贵族特权而编造出来的。” 除了以上四大种姓之外,还有一种人被排除在种姓之外即“贱民”。他们的社会地位最低,最受歧视。他们从事的职业大多为屠夫、抬尸、清扫等被印度教认为是“肮脏”的职业。后来随着生产的发展,各个不同种姓又派生出许多亚种姓和次种姓,各个不同的亚、次种姓各自形成一个独立的团体,按照各自内部 的道德风俗生产生活。 到了近代,随着印度沦为英国的殖民地,种姓制度也开始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高级种姓的司法权、行政权、教育权、豁免权等权利正在一点一点的被剥夺。低级种姓的参政权和经济地位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独立后,印度政府也不断地探索如何进一步削弱种姓观念。

中国和印度:不同绩效的制度根源

中国和印度:不同绩效的制度根源 作者:阿什瓦尼〃塞思 关键词:中国印度经济绩效制度根源 内容提要:60年前,中国与印度在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上非常接近,但在文化凝聚力、体制灵活性和政治定位上,两国则相去甚远。1978年,中国开始了体制改革,随后印度也开始了改革。在这一轮改革启动之初,中国就已经在竞赛中遥遥领先了。文章试图解释两国在不同的制度框架下的不同绩效,特别是在改革前的农业部门有诸多不同之处,并强调中国全民动员转型模式的力量与印度长期体制僵化和障碍之间的强烈对比。改革之后,在消极的社会功能中出现的一种融合进程,似乎正在取代传统的社会聚合而成为主导。 一、发展竞赛 自从1947年印度取得独立主权,1949年中国获得解放后,对亚洲两个大国的经济绩效进行比较就引起了人们的浓厚兴趣。中国展示的是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式的社会主义,而印度追求的是一种“社会的社会主义模式”,标榜议会民主。两者之中谁会胜出呢?世界各国都在关注这场竞赛。两个大国自己也在观察。 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在1953年的亚洲之行后,发表了他对中国和印度的看法:“这两个国家之间正在进行一场竞赛,来验证自由方式和警察国家方式到底哪一个能实现更好的社会进程。长

远来说,竞赛的结果将会影响到整个人类社会,包括我们自己。”(Bowles,1954:229)。印度总理尼赫鲁在1954年也同样直率地写道:“现在我最感兴趣的国家是印度和中国。我们的政治和经济结构显然不同,但是我们实际上却面临同样的问题。未来将会证明,哪个国家、哪种治理模式将在各方面取得更大的成功。”(Frankel,1978:120) 半个世纪后,印度总理辛格在独立日讲话中,回答了尼赫鲁关于未来的提问:“从独立到现在已经大约60年了。60年只是古老的文明史的一个短暂瞬间,但对于一个年轻的国家来说却是漫长的。在这60年中,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欧洲的帝国消失了。新的力量在亚洲出现。看看日本的今昔。看看中国的今昔。当看他们的时候,我在怀疑我们是否发挥了自己的所有潜能。”(辛格,2006) 在睦邻友好、和平共处的协议和反对帝国主义的一致论调之下,中印两国在地区和国际层面的政治经济竞争不断升级。两国都希望实现制度现代化和兼顾公平的长期发展。但是,印度更多的是和自己的过去对比,用殖民时代的苦难和凋敝对比新生的独立国家的成就。第二个尺度是与自己通过的计划目标做比较——虽然这些目标制定了,但是通常没有实现。而中国一开始就把自己的目标设定到世界性的高度,如1958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十五年超英赶美”的口号。 两个经济体始于相似的基础和发展水平,其后的发展发生了分化,中国在各项发展指标上全面领先。在过去十年里,印度的

印度种姓制度的特点 实质与影响

考点:种姓制度的特点、实质与影响 1.种姓制度的特点: 各个等级之间高低贵贱有别,下一等级的人没资格从事高一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 不得通婚。 2.种姓制度的实质:一种严格的等级制度。 3.种姓制度的目的: 维护印度奴隶主贵族的特权,特别是婆罗门的特殊地位。 4.种姓制度的影响: (1)种姓制度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并对后来印度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 (2)种姓制度虽已废除,但对当今印度社会的影响依然存在,它严重阻碍了印度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易错微析 对印度种姓制度性质的理解易错。 种姓制度是一种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维护的是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例题1下图所示为印度的某种制度,它的实质是() A.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严格的等级制度 B.维护平民利益的民主制度 C.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制度 D.该制度下,人人平等,没有阶级之分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图片反映的是印度的种姓制度,其实质是严格的等级制度,维护的是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故选A。 例题2在一部反映印度古代社会生活的电影中,符合印度种姓制度史实的是() A.刹帝利命令婆罗门率兵出征

B.婆罗门在主持祭祀活动 C.吠舍在法庭上审判犯人 D.首陀罗在自家的农田里劳动 答案:B 解析:此题综合考查印度种姓制度的内容和特点。婆罗门是第一等级,主要阶层是祭司和贵族,掌握神权。刹帝利是第二等级,主要阶层是国王、武士和官吏。第二等级不能命令第一等级,故A项错误,B项正确。吠舍是第三等级,不能担任国家官职,故C项错误。首陀罗没有自己的田地,故D项错误。此题答案是B。 1.下列对印度种姓制度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是为了维护奴隶主的统治地位而采用的一种制度 B.是古印度在向奴隶社会过渡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制度 C.种姓制度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并对后来印度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 D.各个等级中虽有高低贵贱之别,但可以互通婚姻,差别不大 2.为再现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小李编写了一个剧本。你认为下面哪句台词不 符合史 实() A.我不仅是一位成功的商人,同时还是国家官员 B.别看我只是一名武士,但我和国王同属一个等级 C.我是腰藏万贯的大商人,却屈居第三等级 D.我很苦恼,我爱上了一位上一等级的姑娘,但我们却不能步入婚姻的殿堂。 3.《汉谟拉比法典》和古印度的种姓制度都维护哪一个阶级的利益() A.地主阶级 B.奴隶阶级 C.奴隶主阶级 D.自由人 4.阅读下列材料: 古印度文明时期,产生了种姓制度。现今社会中,在印度的广大农村,种姓制度仍根深蒂固地存在着;在欧洲,许多白种人歧视黑种人的思想仍然存在;在

印度PEST分析

印度PEST分析 1362067 朱翊崴政治环境: 印度同中国一样,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近代史上曾沦为英国的殖民地,一度是“英王皇冠上的宝石”。1947年印巴分治,印度获得独立,并于1950年建立印度共和国。印度实行的是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并经常以“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自诩。议会总统制下的印度,总统虽是国家元首、武装部队总司令,但实际上不掌握大权。现任总统为普拉纳布·慕克吉。总统根据议会选举结果,任命多数党领袖出任内阁总理。以总理为首的内阁行使国家行政权,现任总理莫迪系2014年大选上台。议会掌握立法权,上院为联邦院,下院是人民院。司法体系方面,最高法院和最高检察院分别是最高司法机关和检察机关,负责审议国家重大事项、解决中央政府与各邦之间的争议问题、监督宪法和法律的执行情况等。除此之外,各邦设有高等法院和高等检察院,负责本邦事宜。 政党制度方面,印度实行多党制,但实际上国大党和人民党力量明显占优。国大党是印度老牌政党,曾领导印度反英殖民斗争,长期执政并深得人心,但在2014年的印度大选中败给了莫迪领导的人民党。人民党是印度的新兴政党,创建于1980年,是印度第二大资产阶级政党。除国大党和人民党外,印度还有共产党、泰卢固之乡党等小党。 此外,印度素有“世界宗教博物馆”之称,印度教、伊斯兰教、犹太教、佛教等众多宗教在印度都拥有大量信众。在历史上,宗教变革是印度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的重要动力,但宗教之间的矛盾也屡屡引发流血冲突。与此同时,时至今日印度种姓制度犹存,社会结构等级分明,这无疑是制约其长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印度政治是一幅复杂的拼图,由地方主义、宗教、种姓、阶级和政党等图块拼凑而成。从单个事件中,很难得出明确的结论。尽管如此,北方邦议会选举结果仍代表着一种更普遍

2020年印度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作者:空青山 作品编号:89964445889663Gd53022257782215002 时间:2020.12.13 印度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摘要:印度自1991年政府实施大刀阔斧的的经济改革以来,经济在二十多年来取得了高速稳定地增长,是世界经济舞台上一个举世瞩目的亮点,也因此与中国、巴西、俄罗斯并列成为“金砖四国”,是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点。本文全面地研究了印度经济发展现状及其特点,并客观地分析了原因, 关键词: 一、前言 同中国相似,面对不温不火的经济状况,印度在90年代进行了大刀阔斧的经济改革,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二十年间,印度年均经济增长速度达到了7%以上,2011年印度GDP总量达到1.8万亿美元,在世界上排名第十,同比增长8.5%,经济增速仅次于中国。印度经济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前景,甚至有机构预测印度在20年后其经济总量会超过中国。然而,印度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难以解决的问题和软肋。研究印度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客观全面地了解印度经济全貌,对于我国经济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印度经济发展现状及原因分析

印度经济自独立以来到上世纪80年代,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仅为3.5%,80年代提升为5.6%,90年代中期为7%,2003年第四季度的增长率更是超过了中国,达到了创纪录的10.4%。印度经济的迅猛发展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服务业增长迅速。 印度凭借良好教育的工人、信息技术和英语语言优势大力发展服务业。服务业先行带来了印度软件、商务处理外包等IT服务业的兴旺,促进了印度资本金融市场的发达和旅游业的繁荣。印度58%的国内生产总值由IT,金融,房产等服务业贡献,一般来说要达到挪威,芬兰这样的发达程度才会有这种比例。服务业出口业绩喜人,在2004- 2005年度服务出口额为460亿美元,出口增长高达71%,2005年4月至12月期间,服务出口增长创75%的高记录,创汇328亿美元,其中软件服务出口在2004- 2005年度增长34.4%,创汇172亿美元,在2005-2006年度上半个年度软件服务出口额103亿美元,增速为32% ,全球近一半的外包业务被发往印度,印度因其发达的外包服务被称为“世界办公室”。 2、IT产业世界领先。 印度的软件业迅猛发展,在世界名列前茅。印度目前拥有巨大的软件人才库,有大量的专业人才。产值、出口比重都很大。据麦肯锡的报告预测,到2008年印度的IT服务和后勤工作将会雇佣400万从业人员,成为年出口额达到570亿美元的行业,占印度GDP总额的7%。印度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第二大计算机软件出口国。其软件出口额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0%,美国客户购买的软件产品有60%是印度制造的。 3、发达的资本市场 印度拥有发展中国家最大的资本市场,其股票交易种类也是发展中国家中最多的。全国共有78家商业银行和196家地区农业银行,分支行6100家;有证券交易所23家,上市公司超过900家,年新发行股票可筹措650亿至700亿卢比资金。2010年孟买证券交易所上市企业数量达到5034家,位列全球证交所首位,成为全球最有吸引力的资本市场之一。 4、迅猛发展的旅游业 凭借独特的历史文化景观和开放的对外交流政策,印度的旅游业每年都要吸引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2006年去印度旅行的游客多达440万旅游收益达67亿美元,旅游业的腾飞将也带动印度酒店等服务行业的发展,世界经济论坛针对旅游业制定的排行榜显示,在发展中国家中,印度的旅游业最具竞争力。 5、制造业增长势头强劲 2002年印度制造业出口约370亿美元,2004年很快上升到540亿美元。印度政府将调整产业结构作为经济改革重点,为了加快制造业的发展步伐,2004年9月成

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的影响

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 的影响 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的影响 摘要:种姓制度在印度具有很长的历史渊源,是一定经济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印度社会的重要者特征之一。长期的束缚着人们,严重的阻碍了印度社会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的发展以及人们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种姓制度印度社会消极影响 Abstract:T hecastesysteminIndiahasalonghistory,issurelytheinevitableresultofe conomicandpoliticaldevelopment,butalsothosefeaturesofIndiansociety,,severel yhamperedtheIndiansociety'spolitical,economic,educationalandculturaldevelop mentandpeople'squality. Keywords:CastesystemIndiansocietyNegativeaffect 前言 印度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国度,那里有着肥沃土地,遍地的珠宝,有着西方人梦寐以求的香料。一直以来我对印度总有一种特殊的情愫,所以我很喜欢看有关印度的东西,然而每当我看到印度的残酷的种性制度时,我总很是揪心,于是就产生一种冲动或者是一时的好奇吧,我就决定探求一下印度种性制度的起源,发展但更愿意注重的是印度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到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所以就写写喽! (一)论种姓制度的概念 种姓制度正式产生于后期的吠陀时代,而他的萌芽需要追溯到早期的吠陀时代。公元前6000年前东移的一支雅利安人到达了印度次大陆。雅利安人是白色人种,他们认为自己很高贵(雅利安含有“高贵”的意思)为把自己白色的皮肤1 1雅利安(含有“高贵”之意)

印度政治体制

印度政治体制 政体 印度是一个资本主义联邦制共和国,总统是国家元首,但其职责是象征性的,实权由总理掌握。国家的总统及副总统任期5年,由一个特设的选举机构间接选举产生。总统职位因去世、辞职或罢免等原因而出缺,印度宪法第65条规定由副总统代行总统职务。当新总统被选出及就职后,副总统恢复原有职务。总统如果因疾病或其它原因不能履行职务时,由副总统暂时代理总统职能直至总统返回办公。 行政权力由以总理为首的部长会议(即印度的内阁)行使。议会多数党向总统提名总理人选,由总统任命总理。然后再由总理向总统提名副总理及其他内阁成员。 印度国务院设国务卿一名、国务委员若干名。不设副国务卿。 宪法 宪法于1950年1月26日生效。宣称印度为联邦制国家,是主权的、世俗的、社会主义的民主共和国。采取英国式的议会民主制。公民不分种族、性别、出身、宗教信仰和出生地点,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总统为国家元首和武装部队的统帅,由联邦议会及邦议会组成选举团选出,每届任期五年。总统依照以总理为首的部长会议的建议行使职权。 议会 印度的立法权归议会所有。议会分为上下两院。上院称为联邦院,下院称为人民院。 联邦院议员不超过250人,其中,议长由共和国副总统担任,有12人由总统指定,其他由各邦议会选举产生。联邦院不能提前解散,每年改选1\3的议员。 人民院有议员545人,其中,530人由各邦选民直接选举,13人由中央直辖区选出,有2人由总统指定。人民院可以提出解散,议员任期5年。 政府 行政机构由总统、总理和各部部长组成。总统由上下两院和各邦议会的选举团选出。总统名义上是国家元首和武装部队统帅,但没有实权。印度现任总统为普拉纳布·慕克吉。总理领导的部长会议掌握实权。总理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各部部长由总理提名,总统委任。 最高法院是最高司法权力机关,有权解释宪法、审理中央政府与各邦之间的争议问题等。各邦设有高等法院,县设有县法院。最高法院法官由总统委任。总检察长由总统任命,其主要职责是就执法事项向政府提供咨询和建议,完成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检察权,对宪法和法律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等。 政党 (1)印度国民大会党(英迪拉·甘地派)(The Indian National Congress〔Indira Gandhi〕):简称国大党(英),通常称印度国大党。有初级党员3000万,积极党员150万。国大党成立于1885年12月,领导了反对英国殖民统治和争取印度独立的斗争。印独立后曾长期执政,

古印度的种姓制度

姓名:孔明熙学号:201000011006 学院:历史文化学院专业:10级历史 古印度的种姓制度 摘要:种姓制度,是我国古代文献中对印度的一种复杂的等级制度的泛称。玄奘又称它为族姓制度,西方称为喀斯特制度。①种姓制度的产生有它特定的历史社会根源,同时,种姓制度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进行自身的调整,但是最终还是成为了社会发展的障碍,尽管如此,种姓制度,还是给印度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关键词:古印度种姓制度 种姓制度最早要追溯到早期吠陀时代,种姓制度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种姓制度形成以后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进行自身的调整。种姓制度在古印度社会,在一定的时间内是有很大的积极作用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其消极作用越加明显。总而言之,种姓制度对于整个印度社会具有深远的影响。 种姓制度的形成 种姓制度的正式形成是在后期吠陀时代,但是在早期吠陀时代的末页就出现了社会等级的划分。早期社会等级划分是由于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征服当地的土著居民。而雅利安人则以征服者自居,根据肤色将居民分为两个瓦尔那:“雅利安瓦尔那”,“达萨瓦尔纳”。雅利安意思是“高贵”、“富有”,雅利安人则以高贵者自居,瓦尔那本意是颜色的,而由于后来种姓制度的发展,社会的分化,瓦尔那也慢慢的失去了颜色的意思。而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称为瓦尔那制度,即社会等级制度。 最初只有“雅利安”和“达萨”两个等级,在早期吠陀时代,雅利安瓦尔那又派生出三个等级集团,分别:即婆罗门(僧侣阶级)、刹帝利(武士阶级)、吠舍(平民)。而当地的土著居民则称为首陀罗,它的前身是达萨瓦尔那,但是与达萨瓦尔那也有不同之处。他们不在雅利安公社以内,首陀罗大部分也不是雅利安人,由于没有公社成员的身份,也就不具有第二次生命(宗教生命)。从开始的雅利安人与当地土著居民一分为二,到雅利安人内部中将平民与氏族贵族一分为二,贵族阶层又将军事贵族与祭祀贵族一分为二,这样就形成了四个等级集团,初步具有了瓦尔那制度的雏形。② ①①《世界古代史上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版主编吴于廑齐世荣95页

古印度种姓制度

古印度种姓制度 内容: 种姓制度以统治阶层为中心,划分出许多以职业为基础的内婚制群体,即种姓。各种姓依所居地区不同而划分成许多次种姓,这些次种姓内部再依所居聚落不同分成许多聚落种姓,这些聚落种姓最后再分成行不同行外婚制的氏族,如此层层相扣,整合成一套散布于整个印度次大陆的社会体系。因此,种姓制度涵盖印度社会绝大多数的群体,并与印度的社会体制、宇宙观、宗教与人际关系息息相关,可说是传统印度最重要的社会制度与规范。 早期婆罗门所著的经典中刻意忽略贱民不提,主张将所有的种姓划分成四种瓦尔那。这四种瓦尔那同样以婆罗门为首,借由职能与权利的划分规范,构成一严谨的阶序: 1、婆罗门:最高等的瓦尔那,也是整个阶序的核心。婆罗门本 为祭司,根据《摩奴法典》规定,可从事教授吠陀经、司祭与接受奉 献这三样工作,但在8世纪以后祭司逐渐不受重视,洁净便取代前者, 成为婆罗门最主要的特征。此外,婆罗门享有许多特权,如不可处罚、 不用交税、不可杀害、可领回部分充公遗失物等。 2、刹帝利:次等的瓦尔那,《梵书》称其具有与婆罗门共享“管 辖一切生命”的权利。刹帝利是战士和统治者,掌握实际的政治与军 事权力,但被排除在完整的司祭过程之外,因此不具有宗教上的权力。 此外,其负有保护婆罗门之责。 3、.吠舍:第三等的瓦尔那。吠舍是农人或牧人,任务是生产食 物,并提供各种祭品。《瞿昙》规定吠舍可从事农耕、商业、畜牧与 放贷的工作。 4、首陀罗:最低等的瓦尔那。首陀罗是没有人身自由的奴仆,

负责提供各种服务。 特征: 四大种姓在理论上皆为职业世袭、内部联姻和排斥外人的社会集团,各种姓的法律地位、社会权利和宗教生活均不相同。种姓呈现“集体性”与“阶序”的特征,这些特征意味种姓并非一成不变的体系,而是深具包容性与弹性的社会制度。

印度的政治格局

印度的政治格局 说到印度,我们可能会将它和封建、腐败、落后、高犯罪率联系起来,但抛开这些负面形象,我们也无法否认印度的巨大潜力。其实我们都对印度的问题心知肚明,根子就是上千年的种姓制度带来的社会分化和阶层禁锢。高种姓的高傲与腐败与低种姓的堕落与麻木共同制造了印度这面巨大的碎玻璃窗,似乎将永世长存。 不过,不存在绝对不变的事物,看似化石一般的印度其实也一直在发生不为人所知的变化,而2014大选,人民党以难以置信的绝对优势获得胜利,宣告在印度终于发生了某种重大变化,而这种变化,极有可能会像1949新中国诞生那样改变世界。这次大选,我们往往将注意力放到莫迪的那些吸引眼球的夸夸其谈上,而忽视了一个重要的事实,人民党是依靠近三亿低种姓印度人民的选票打垮婆罗门的国大党,一举获得胜利的。人民党的胜利并不重要,真正值得我们要牢牢抓住的要点是长期对国家冷漠对社会麻木的低种姓的印度人民,前所未有的终于开始对自己的国家表达观点了。下贱无知的低种姓不知什么开始,不再将神圣高贵的高种姓的谎言看成金科玉律,反而有了自己的思想,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如今,又发出了自己的主张。印度的政局趋势又进入了一个令人可喜的新层次。 在当今国际政治格局中,印度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其战略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已获确认。冷战结束后,全球政治秩序的转变对印度的外交、安全观念产生了强烈冲击。90年代前后,苏联解体、海湾战争、国际政治单极化趋势以及新的冲突热点出现影响了印度的战略思维和判断。应对外部环境和启动经济改革的需要共同促使印度调整外交和安全政策,以摆脱困境、成功面对严峻的安全挑战。印度在冷战后时期外交、安全战略体现了两大特征:一是重新定位与主要大国和重要邻国的关系;二是以实力谋求自身的大国地位。这两者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联系。前者主要表现在印度高度重视与美国、中国、俄罗斯、巴基斯坦的关系,强调与大国与印度洋、中亚、亚太、海湾等区域的战略互动;后者则集中体现为通过深化改革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增强自身国力、争取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发展战略核威慑能力、致力军事现代化,并在涉及国家利益的诸多问题上表现出务实、灵活而不失强硬的风格。 从根本上看,印度对外交与安全政策的调整反映了印度在冷战后时期的现实处境和国家利益,也受到其独特的战略文化及冷战时代经验的影响,其目的是在新的战略格局中最大限度地扩大自身利益空间,获取外交与安全的主动权,崛起成为世界大国。在影响印度外交、安全战略的众多因素中,印度与主要大国的关系、尤其是印美关系具有重大意义。印美双方在冷战后从疏远走向密切,在各个领域拓展合作关系,并在防务和安全领域的互动尤为显著,战略伙伴关系初具雏形。印度为了深化对美关系,也在一些重大国际、地区热点问题上与美国协调立场。美国的南亚政策有借印度在战略上制衡中国的考虑,但尽管印美关系是印度冷战后外交的首选重点,印度认为利用这一战略合作针对中国并不符合其长远利益。同时,印度与俄罗斯在务实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密切的政治与战略合作关系。中印关系在冷战后时期持续改善和发展,但印度在战略上视中国为主要对手的观念仍对其对华政策产生影响,这导致中印关系的不稳定具有某种必然性质。能否预防、解决矛盾和冲突将决定两国关系的走向,影响地区乃至全球局势的稳定。亚地缘战略格局因印度的强势外交以及“9.11事件”的发生已发生了重大变化:首先,塔利班瓦解使巴基斯坦失去与印度抗衡的后方依托,南亚地区的地缘战略

印度及其国家战略

印度及其国家战略 一、印度的基本情况 印度位于亚洲南部,是南亚次大陆最大的国家,与孟加拉国、缅甸、中国、不丹、尼泊尔和巴基斯坦等国家接壤,与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和马尔代夫等国隔海相望。国土面积约316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七位;人口达到12.1亿,仅次于中国,主要信奉印度教;英语和印地语同为官方语言;首都为新德里,主要城市有班加罗尔、孟买、加尔各答;2010年GDP 总计1.537万亿美元,人均1265美元。印度具有绚丽的多样性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已经成为软件业出口的霸主,金融、研究、技术服务等也将成为全球重要出口国。 二、印度的政治 1、政治体制 印度宪法于1950年1月26日生效,宣称印度为联邦制国家,是主权的、世俗的民主共和国,采取英国式的议会民主制,立法权归议会所有,议会分为上下两院,上院称为联邦院,下院称为人民院。印度是一个资本主义联邦制共和国,总统是国家元首,但其职责是象征性的,实权由总理掌握。国家的总统及副总统任期5年,由一个特设的选举机构间接选举产生。行政权力由以总理为首的部长会议(即印度的内阁)行使。议会多数党向总统提名总理人选,由总统任命总理,然后再由总理向总统提名副总理及其他内阁成员。最高法院是最高司法权力机关,有权解释宪法、审理中央政府与各邦之间的争议问题等。各邦设有高等法院,县设有县法院。最高法院法官由总统委任。总检察长由总统任命,其主要职责是就执法事项向政府提供咨询和建议,完成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检察权,对宪法和法律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等。政党主要有印度国民大会党、印度人民党、印度共产党。 2、外交战略 印度为不结盟运动创始国之一,历届政府均强调不结盟是其外交政策的基础,力争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冷战结束后,印政府调整了过去长期奉行的倾向苏联的大国平衡政策,推行全方位务实外交。印度也是金砖国家集团成员之一。 印度的外交战略最突出的一点,就是要通过发展与世界主要国家的关系,为自己谋取有利的国际发展环境,提高本国的国际地位,为印度在国际上获得大国地位而努力。印度积极推行务实、灵活的全方位外交战略,高度重视发展同大国的关系,在保持与俄罗斯传统友好关系的同时,调整与美国的关系,改善与中国的关系,加强与欧盟的合作,与世界各主要力量的

中国与印度的经济发展对比及前景展望

中国与印度的经济发展对比及前景展望 2014年5月印度新任总理莫迪执政以来,印度经济增长逐步走出低谷,GDP增速已连续两年超过中国(2014财年增长7.3%,2015财年增长7.6%),且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GDP 总量已位列世界第三,21世纪的“中国龙”与“印度象”之间的竞争将日趋激烈。为前瞻性开展战略研判,谋划对策,我们从中印两国的发展基础、历史沿革、发展现状(共11大类指标)进行全面对比,分析了上一轮中印竞争中印度落败的原因,梳理了莫迪改革的主要措施。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未来中印发展中双方各自的优势、以及竞争与合作的领域,并选取高、中、低三种假设情景对到本世纪中叶两国经济发展进行预测,得出印度到本世纪中叶难以在经济规模上超越中国,但全球仍将形成中、美、印三个大国角力的新“G3”格局的结论。 一、发展基础对比:中国发展基础总体占优,印度具有特色优势 (一)中国拥有更大的战略纵深和更多样的地理条件 中国的国土面积约是印度的3倍,拥有更大的战略纵深。中印两国在区位上各有优势,中国是欧亚大陆上唯一与东北亚、东南亚、南亚、中亚及俄罗斯直接为邻的国家,是亚太各地区间物质和精神文明交流的纽带;印度则位于欧亚大陆东、西方文明的交汇处和印度洋的核心位置,是东西方沟通的桥梁和扼守印度洋航线的枢纽。中国的气候与地形条件比印度更具多样性,使得中国同时适于发展内陆与海洋经济,并能够形成全面的产业结构,发挥互补优势;印度气候为南亚地区独有的热带季风气候,更适于发展农业与外向型海洋经济。 (二)中印自然禀赋相当,各具优势 从自然资源看,中印两国水资源与森林资源均较为稀缺,2013年中国和印度的人均水资源量分别为2072.4立方米/人和1130.1立方米/人,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和1/5左右;森林覆盖率分别为21.9%和23.7%,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3左右。得益于多样复杂的地理

印度种姓制度及古印度法的影响

“种姓制度”与古印度法及其影响 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的社会等级制度,同时也是古代印度法的核心内容,《摩奴法典》是其代表性的法典。它以婆罗门为中心,涵盖印度社会绝大多数的群体,并与印度的社会体系、宇宙观、宗教与人际关系息息相关,可说是传统印度最重要的社会制度与规范。而这种影响力也深深渗透进了古代印度的法制中。 种姓制度又称瓦尔纳制度,是在后期吠陀时代形成的。它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严的等级制度。四个等级在地位、权利、职业、义务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第一等级婆罗门主要是僧侣贵族,拥有解释宗教经典和祭神的特权,第二等级刹帝利是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他们拥有征收各种赋税的特权。第三等级吠舍是雅利安人自由平民阶层。他们从事农、牧、渔、猎等,政治上没有特权,必须以布施和纳税的形式来供养前两个等级。第四等级首陀罗绝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属于非雅利安人,他们从事农、牧、渔、猎等业以及当时被认为低贱的职业。同时,它还具有四大特征:一是各等级职业世袭,父子世代相传;二是各等级实行内部同一等级通婚,严格禁止低等级之男与高等级之女通婚;三是首陀罗没有参加宗教生活的权利;四是各等级在法律上是不平等的。由于这四大等级和四大特征,古代奴隶制社会时期分化出严格的阶级,整体社会法制也围绕着这一制度为中心展开。 从古代印度立法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它对种姓制度的严格维护,强烈地保护着高等种姓的权益,例如在债法中,同时借贷者,对婆罗门收取的月息是2%,刹帝利为3%,吠舍为4%,而首陀罗则为5%,呈现出逐级递增的趋势。婚姻法也严格限定不同种姓的人之间不得通婚。种种诸如此类的规定

严格控制了不同种姓的活动范围权限,规定了不同程度的权利和义务,将各等种姓之间界限明确开来,认为的撕裂了整个社会,将各种不平等性发挥到了极致。高种姓享用到了极大特权,而低种姓却背负起沉重负担,不得不说这正是奴隶制印度社会的严重弊端,这一制度下建立起的法制很难有平等公平而言。一切法制均为保证上层种姓利益而设,极大地压迫了下层民众,这在婆罗门教时期尤为突出。随着阶级矛盾尖锐而应运而生的佛教成为国教后,对原本的种姓制度有一定冲击,佛经逐渐成为了立法的渊源,即便佛教宣扬众生平等等思想,但这对于种姓制度及受其影响较久的古印度法律并没有太大影响,并没能从真正意义上扭转这种局面。种姓制度依旧影响着印度的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们回过头来看,从一开始,古印度的种姓制度能够进入法律中,与婆罗门教有关。约公元前7世纪,婆罗门教在印度兴起并很快发展为国教,印度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无不深深打上了婆罗门教的烙印。婆罗门教的基本教义有两个方面,一是宣扬善恶有因果,业力有轮回;二是声称万物皆为造物主“梵天”所造,但各个种姓是梵天用身体的不同部位生出来的,高低贵贱迥然不同。为了表示对梵天的敬畏和服从,就必须竭力维护种姓制度。由于婆罗门教成了国家的统治支柱,其祭司遂成为国家法律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其教义也变成了国家法律的主要内容。婆罗门教祭司们将教义编成“法经”、“法典”等,用法律形式将种姓制度固定下来。其中最为著名的一部法典是《摩奴法典》,它是印度法制史上第一部较为正式的法律典籍,全面阐述了婆罗门教的教义,详细规定了种姓制度的具体内容。这种形式的带有明显阶级性的宗教信仰进入法律生活也就催生了明显带有阶级性的法制。由宗

印度的政治制度知识整理

印度的政治制度 第一节印度共和国宪法 1.宪法产生历程(按时间顺序) 2.宪法的内容及特点 (1) 内容:共分18个部分 (根据宪法规定:印度是主权的、社会主义的、世俗的和民主的共和国;印度为联邦国家,实行民主议会制;印度总统是国家元首;以总理为首的部长会议协助总统并向总统提供建议,总统根据部长会议的建议行使或授权从属官员行使行政权利;国会行使立法权’联邦司法权属于以最高法院为主的联邦司法机构.) (2) 特点:①突出柔性(显著); ②兼具宪法和普通法的功能. 第二节国家机构(行政、立法、司法)

1.行政机构 补充: (1)当出现下述三种情况之一时,总统有权宣布在全国或邦实行紧急状态: ①战争、武装叛乱或外来侵略对印度或印度的部分领土安全构成威胁时;②某 邦政府已不能按宪法规定履行其职能时;③联邦或某邦的财政稳定与信用受到威胁时。 (2)当总统不能履行职责时副总统可代理;一旦由于某种原因造成总统职 位未到换届选举时的空缺,副总统可继任总统,但任期不能超过六个月;如果代理总统的副总统因辞职、死亡等再次造成职位空缺时,由最高法院首席法官代任总统。 (3)总统有权对死刑案件、一切违反联邦法律而被判刑的案件和一切由军 事法庭判决的案件作出赦免、减刑或缓刑的决定。 (4)部长会议中所有部长分为内阁部长、国务部长和副部长,其权利职责 范围依次递减。 (5)内阁是由总理和内阁部长组成的一个较小的最有权利的决策机构。 (6)内阁重要常设委员会包括:政治委员会、国防委员会、内政委员会、 经济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议会与法律事务委员会等。

2.立法机构 补充:(1)如果总统认为人民院(下院)中缺乏足以代表英裔印度人利益的代表,总统有权任命不超过两名英裔印度人为议员。 (2)联邦院(上院)是常设机构,不应解散,每届任期六年,但每两年届满后尽可能有接近1/3的议员离职。空缺的席位,由两年一次的补缺选举续补。 (3)虽然规定议长和副议长由人民院(下院)选举产生,但实际上是人民院(下院)中的执政党起主导作用,往往由总理亲自出面提名。 3.司法机构 补充: (1)印度联邦设最高法院,它是印度最高司法机关,它的裁决和指导全国所有法院都必须遵照执行。 (2)印度各邦设高等法院,但议会可以通过法律对一些较小的邦两个或

中国对印度直接投资的现状和前景分析

中国对印度直接投资的现状和前景分析 摘要:自2000年我国政府正式实施企业“走出去”战略以来,我国对外投资取得了很大成效,成为全球三大对外投资国家之一。但是,我国对外投资的国家和地区存在着很大的不均衡性,依旧有大的发展空间。文章选取中国对印度直接投资这一角度,从近几年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入手,首先简单介绍了中国对印度直接投资的现状,接着分析了中国对印度直接投资存在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并且在此基础上,简单的对中国对印度直接投资的前景做了预测分析,提出中国对印直接投资不可盲目乐观,两国因政治互信度低以及两国不同的经济体制,法律等制约因素,中国对印直接投资依旧困难重重。 关键词:直接投资;有利条件;不利因素;前景预测 一、中国对印度直接投资的现状 (一)中印两国的贸易发展迅速、直接投资比例加大 近几年,中印两国的经贸合作发展更为迅速,从两国双边贸易额的数字变化可以看出显著变化。2000年中印的双边贸易额仅仅只有29亿元,而到了2010年,竟翻了20倍之多,突破600亿元。据商务部统计显示,在2012年中印双 边贸易总额为644.72亿元,2013年贸易额达到654.7亿元。

虽说每年相对上年,同比都有所下降,但是中印双边贸易额整体发展趋势向好。两国较好的经贸合作间接反映出,中印两国的相互投资比例也在不断提升。贸易是投资的先导因素,贸易与投资是相互依存、相互伴生的国际经济活动。 (二)中国对印度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的集中与分散 从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来看,中印两国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双边贸易和投资的空间很大。印度的发展并没有遵循传统国家意义上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到第三产业,即从农业到工业再到服务业的一般发展规律。印度的基础设施差,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中国有丰富的廉价劳动力,在制造业等实业方面的发展优于印度,并且鉴于和印度的地缘优势,近些年,我国在印度大力发展了工程承包和以钢铁业为主的印度较为落后和缺少的行业领域。 在近几年,中国企业投资印度的家电等轻工业的比例飙升。除此之外,中国在通讯行业对印度的投资比例也较大。比如中国华为、中兴等通讯行业已经在印度建立起自己的海外市场。中国电信设备制造商中兴通讯公司计划在印度建立一个全球网络运营中心(GNOC),该中心将努力实现在亚洲和非洲的多个电信运营商网络和无线业务。 二、中国对印度直接投资的有利条件 (一)全球经济危机以来,中印两国宏观经济形势向好 中国与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两国人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