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佛教四谛八苦八道

佛教四谛八苦八道

佛教四谛八苦八道
佛教四谛八苦八道

佛教四谛

1、苦谛--人生如同苦海泛舟

佛教认为人的一生是由各种苦恼贯穿的,共有八苦:

(1)生苦:胎儿出生,皮肉细嫩,在接触和适应外界的过程中,充满痛苦。

(2)老苦:人到老年,发白脱落,牙齿老化,嚼食困难,耳聋背驼,行走艰难,倍感痛苦。

(3)病苦:人要患各种疾病,造成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

(4)死苦:人将临死,对死亡充满恐惧,弥恋现世的生活,感到痛苦。

(5)怨憎会苦:与自己所讨厌的人不得已而相会、结合。对自己憎恶的环境想脱离而又脱离不了。不想遇到的事偏偏又遇到,令人苦恼不堪。

(6)爱别离苦:与自己相爱的人别离,与自己所喜欢的人或环境分开也是痛苦的。

(7)求不得苦:自己想做的事做不成,自己想追求的事或人得不到,精神上感到痛苦。

(8)五盛荫苦:人生就是苦,人生是诸苦的集合体。

2、集谛--苦从何来

人生苦有种种,其原因何在,集谛作此回答,根本原因在于人生所具有的情欲,由于人的欲望,产生各种行为,由此带来一连串苦恼。

3、灭谛--放弃贪欲,断绝苦恼

灭谛告诉人们一定要灭除情欲,无所追求,无所欲望,便可脱离痛苦获得精神上的解脱,达到涅磐的境界。

4、道谛--正确驾驭人生之舟,脱离苦海,到达幸福的彼岸

已知人生是苦,已知苦之原因,已定灭苦之心,那么如何灭苦?

道谛作了回答,“道”含有方法和途径两种含义,具体分为八正道:

(1)正见--对四谛正确理解

(2)正思维--对四谛深入的思考

(3)正语--生活中,使用正确而美好的语言

(4)正业--规范自己的行为

(5)正命--生活中做到清心寡欲,正确看待生命的意义

(6)正念--对四谛正确的忆念

(7)正定--依四谛之理,正确修持禅定

(8)正精神--集中精力,正确不断的修持

民间秘法

1、高血压:用玉米穗上的须熬水当茶喝,半月即愈。 2、气管炎:喝大豆腐水,连续喝多日;神奇般的根除;佛教释永空提供 3、关节炎:北京医生:张建明 用野线麻叶裹住关节,多用几层,3日换一次,多换几次,关节部位逐渐好转。 4、红白痢疾:上海医生:李国治 芝麻120克,绿豆120克,两药捣碎冲服,1日3-5次,即愈。 5、糖尿病:上海医生:马三林 菜葫芦一个分7份,每份加1钱白矾,每日熬1份,3个葫芦熬21天即愈,不加盐。 6、胃病:、陕西省:王瑞石 人丹12包,香附子半斤,研面分20份,每日3次,每次1包,两剂即愈。 7、食道炎、喉哑:浚县小河名医:申金太 烧过的煤球2个,放盒盆内捣碎,抓入2两白糖加水,放火上熬20分钟,早晚喝三日即愈。 9、肺炎:山西太原:梁正心 鱼腥草一把炖荷包鸡蛋食数日可愈。 11、治风湿:西安市医生:李政付 霜后丝瓜藤500-1000克,焙干研面,每日3次,1次2-3克,红糖水冲服。 12、四肢麻木、坐骨神经疼:西安医生:钟明 鸡粪六斤、鸭粪二斤,焙干放一处温热醋1斤、再装入布袋里,一榻便好,多榻几次。 13、腰疼:兰州市:杨孝忠 韭菜半斤,熬水加醋喝,不加油盐,3-5天即愈。 14、头晕头疼:陕西医师:王保魁 苍耳子半两,加红糖1两,煎水喝,7天即愈。 15、牙疼:河南名医:陈民生 石膏粉1两,麻黄半两煎水喝,两剂即愈。 16、心口疼:洛阳医生:刘广波 八角茴香烧灰,乌头二钱熬水一茶杯送下立即止痛。

17、咳嗽:洛阳医生:黄治军 桔子内倒入香油烧热吃,每日三次,每次1-2个,三日即好。 18、哮喘:山西长治:张志立 杏仁半两、蜂蜜一两,水煎服治无年哮喘。 19、满肚疼:包头市:王严明 用小米一把焙干研面和水拌吃。 20、肝炎:滑县老店医生:高治明 用猪苦胆内的水熬开喝下,一次痊愈。 21、少白头变黑发:中国医学会 (1)柏壳装枕头,枕半年自黑。 (2)何首乌三两,黑芝麻三两加红糖水煮沸分三次吃完。连吃半月后,白发逐渐变黑。 22、脸上黑痣点去掉法:洛阳:赵建林 生石灰、白碱各一半,用酒精调成糊状,点在黑痣上半天即掉。 23、牛皮癣:兰州市医生:朱军记 (1)用自己的尿洗7天即愈。 (2)用刀砍榆树流出的水连抹七天。 24、妇女不孕症:(源于广东惠阳新医大学彰肖维秘方) 当归六钱、白芍七钱、川芎三钱、红花二钱、桃仁四钱、泽兰四钱、杞子一两。穿山甲四钱,生地八钱,香附四钱,水煎服,月经干净后每天一剂,连服三剂。 25、闭经:青海名医:陈月严 益母草一两,煎药一碗加黄酒服下即愈。 1、牙齿变白:刷牙时在牙膏上加上一点小苏达,刷三次后牙齿洁白如玉,牙锈自然脱落。 2、怎么戒烟:槟榔一只,钻个小孔,再往小孔里灌入一点烟代油用水泡两天取出凉干,想吸烟时,闻一下就不吸了,谁闻都可以戒烟。 3、怎么醒酒:醋、白糖、茶叶水各100克,醉酒以后,立即喝下,可达迅速醒酒,多喝醒多更快。 4、怎么戒酒:取生杏仁二两少量味精化成水,然后浸泡二在放在酒里两滴,一同少喝,可以戒酒。 5、怎样除去口臭:每天放几片茶叶在口中嚼三遍,这样可使你口中保持清香,三天后除去口臭。 6、嗓子哑了怎么办:醋精50克,白糖50克,用凉水250克搅拌均匀后,慢慢饮用,一天即可,严重患者晚上增加两次。 7、乳腺炎怎么治:仙人掌一小块研碎加三滴香油后患处。

论佛教伦理的四大演进路径

论佛教伦理的四大演进路径 [刘登科] [作者: 刘登科来自:《江淮论坛》已阅:679 时间: 2008-12-9 录入:yangsihan 2008年12月9日佛学研究网 摘要: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沿着秉持重人生求解脱、逐步明晰善恶、日渐完善道德修行内涵以及日益凸显孝道四大路径,佛教伦理实现了体系化的发展。 关键词:佛教伦理;演进;路径 佛教伦理是指为实现人生解脱,在调整佛教信仰者与信仰者、信仰者与不信仰者、神与人以及圣界与俗界之间关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教义或信条的总称。经历印度佛教与中国佛教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沿着秉持重人生求解脱、逐步明晰善恶、日渐完善道德修行内涵以及日益凸显孝道四大路径推进,佛教伦理的思想体系得以形成、发展、嬗变与完善。 一、秉持重人生求解脱的演进路径 解决人生问题是佛教最初的创建动因,也是佛教伦理的基本价值趋向。目睹现实人生的种种痛苦,释迦牟尼离家别子,开始了寻求人生解脱和追求永超苦海的修行道路。在修行过程中,他 对人生问题进行了主动、积极的探讨,而将有关世界的本体等抽象的哲学问题悬置起来,“十四无记”和“箭喻”的例子就是这种基本精神的鲜明体现。 “四谛”理论的初步形成集中体现了原始佛教重人生求解脱的特征。“四谛”是佛教伦理的基点,也是全部佛教教义的总纲。四谛包括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即佛教所讲的关于人生苦恼和摆脱苦恼的四大真理,可以说,四谛就是佛教对人生的现状、原因、本质以及摆脱痛苦的方法与境界的总称。苦谛是四谛的核心,意为世俗间的一切本质上都是苦的,也就是对人生及其所住世间所作的价值评判,正如《杂集论》卷六所指出的:“苦谛云何?谓有情生及生所依处,即有情世间、器世间,如其次第若生,若生处,俱说名苦谛。”[1]佛教所讲的苦种类繁多,有二苦、三苦、四苦、八苦、十八苦乃至一百一十种苦等无量诸苦的说法。基于苦的价值判断,佛教进一步分析苦的产生根源(“集”),探索摆脱痛苦的方法与途径(“道”),并绘制一幅永超苦海、涅槃寂静的解脱境界(“灭”)。总之,四谛告诉人们人生是苦的,根源是人的惑业,所以世俗生活中的人必须修持佛道,断除苦因,达到涅槃寂静。 虽然从原始佛教到部派佛教再到大乘佛教的发展,更多地是在思辨哲理方面展开的,但重视人生问题与人生解脱的基本精神则贯穿于佛教发展的始终。在对世界的认识方面,原始佛教将重 点放在人生现象上,视人为中心,由于人由五蕴合成,所以对世界的认识又归结到对五蕴的分析。到了部派佛教阶段,对世界的认识范围则进一步扩展到一般宇

6中国古代宗教——佛教

中国古代宗教——佛教 与道教是一种土生土长的宗教不同,佛教则是一种外来的宗教。但是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于是佛教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中国化了。 一、原始佛教的创立 (一)佛教的创立 佛教创始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因为他属于释迦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释伽牟尼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王子,生于公元前565死于前485年。他面对世间的种种苦难和生老病死,进行了苦苦思索,读了不少书,但始终找不到解脱的办法,于是在他十九岁时(一说二十九岁),舍弃了王位,离开了妻子和儿子,剃发出家,经过多年苦修,后来在一棵菩提树下经过49天冥坐沉思,他终于在一天夜里睹明星而悟道。 (二)佛的含义 佛意为“觉者”或“觉悟了真理的智者或圣人”。“佛”在中国古代有“佛陀”、“浮屠”、“浮图”等多种译名。 (三)佛的三层境界 1.自觉:即领悟了佛教教义的圣人。 2.觉他:自己领悟了教义,并帮助他人觉悟的圣人。 3.觉行圆满:掌握了真理并能超越生死的圣人。 二、原始佛教的教义——“缘起论”和“四圣谛” (一)缘起论 “缘起”即“诸法由因缘而起”,简单地说,就是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相互依存的,因和缘就是关系和条件,离开因和缘,就不可能有任何事物和现象的存在。用释迦牟尼自己的话说是“因此有彼,无此无彼,此生彼生,此灭彼灭”。 “无造物主”是否定创造宇宙万物的主宰。佛教认为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生,世界上没有独立存在的永恒的造物主。 佛教讲缘起有11义,其中最重要的论点是无造物主、无我、无常和因果相续。 “无我”,是否定世界上有物质性的实在自体的存在。就人而言,人的身体组织“四大”即地、水、火、风等要素所构成,地为骨肉、水为血液、火为体温、风为呼吸;人的精神和心理活动由“五蕴”即色(形质)、受(感觉)、想(观念)、行(行动)、识(意识)诸要素所构成。“四大”、“五蕴”的暂时聚合便有了人。然而从本质上说,四大皆空,五蕴皆空,任何要素都是刹那间依缘而生灭的,因此,世界上没有恒常自在的主体,倘若执迷于真实存在的“我”,只能导致无尽的痛苦。 “无常”是说宇宙没有恒常的存在,任何现象的性质都是无常的,表现为刹那生灭。例如,佛教把人从生到死的一生叫做一期,一期由刹那相续所构成,表现为生、老、病、死。生死在刹那间,世间的一切事物迁流不停,绝无常住性。 “因果相续”是说一切因缘而生的事物或现象既生灭无常,又相续不断,如江水长流,前逝后生。事物有起因必有结果,而且因与果相符,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果。 缘起论以“因缘”来解释世间事物生起和变化的现象;以“无我”、“无常”来说明如果将人自身认作真实的存在,执著为“我”,就会烦恼丛生;以“因果相续”引导人以善因求善果,获得功德的圆满,最终脱离苦海,达到“常乐我净”的境界。 (二)四圣谛 所谓“四圣谛”,是指苦、集、灭、道四谛。谛有真理之意。 1.苦谛:佛教认为,人世间都是“苦”的,叫“苦谛”。具体说“人生有八苦”。

佛教中传说的八大菩萨

佛教中传说的八大菩萨 一、文殊菩萨,全称文殊师利,有时又作曼殊室利。意为妙德、吉祥,据说他出生时家中出现许多吉瑞祥兆,因此而得名。中国佛教认为山西五台山就是文殊菩萨说法道场。在大乘佛教中,文殊菩萨有很高的地位,是众菩萨之首,他是智慧的化身,经常协同释迦宣讲佛法。大部分文殊菩萨像是身骑狮子,以狮子勇猛、表示菩萨智慧威猛。二、普贤菩萨,梵名为“三曼多跋陀罗“,即普通贤善的意思。是佛教中常见的一尊菩萨。他和文殊菩萨一起,作为释迦牟尼佛的胁侍菩萨,一个象征智慧(文殊),一个象征真理(普贤)。中国佛教认为四川峨眉山是普贤菩萨说法道场。普贤像大多是头戴宝冠,身穿菩萨装,坐于一六牙白象上,普贤菩萨有延命益寿之德。三、大势至菩萨,又称得大势菩萨或大精进菩萨,简称为势至。据《观无量寿经》说,此菩萨以独特的智慧之光遍照世界一切众生,使他们解脱血光刀兵之灾,得无上之力,因此号为大势至。四、观音菩萨,在中国民间受到最普遍、最广泛的信仰,在佛教各种图像或造像中,观音菩萨的像也最为常见,而且种类繁多,变化也极大。观音又作观世音、观自在、光世音等。在佛教中,他是西方世界教主阿弥陀佛的上首菩萨,与大势至菩萨一起,是阿弥陀佛身边的胁侍菩萨。佛教经典讲,世间众生在碰到各种困厄灾难时,

只要信奉观世音菩萨,诵念观世音菩萨名号,这时他就会“观其音声”而前来解救,使受难众生即时得以脱困,所以这们菩萨的名号就称为“观世音”。经中说,观世音是一位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菩萨。如果有众生遭受水火之灾,只要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入大火就能够不烧、遇水淹即得浅处。如有众生因刀兵相加,或有牢狱之灾难,只要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就能逢凶化吉,遇难呈祥。观世音菩萨能给处于危难中的众生以无畏的力量,使他们不畏恐惧。他还能满足众生生儿育女的愿望,求男得男,而且是“福德智慧之男”,求女得女,还是“端正有相之女”。五、日光菩萨,与月光菩萨一起,是东方琉璃光世界的教主药师佛身边的两大胁侍菩萨。他们的身份如同释迦佛身边文殊、普贤菩萨,以及阿弥陀佛身边的观世音、大势至菩萨。六、月光菩萨,和日光菩萨是一对,为东方琉璃光世界药师佛胁侍菩萨。七、地藏菩萨,据《地藏菩萨本愿经》说地藏菩萨曾家释迦佛的嘱托,要在释迦佛灭度后、弥勒佛降诞前的无佛之世留住世间,教化众生,度脱沉沦于地狱、饿鬼、畜生诸道中的众生。而且他发誓“地狱未空,誓不成佛”。有情众生只要念诵其名号,祝愿礼拜供奉其像,就得到无量功德的救济。相传安徽九华山是地藏菩萨的说法道场。成为与普陀、五台、峨眉齐名的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每年农历七月三十,即传说地藏菩萨诞辰之日,各地前来朝拜的佛教徒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八、韦驮菩萨,

我眼中的佛教

我眼中的佛教 在中国,作为一个汉族人中没有宗教信仰的普通大学生,个人而言,相对于其他宗教,我对佛教有更多一些的了解。 日常生活及习俗之中,多多少少,均有佛教的成分在内。相对地,中国的佛教,也不全同于印度或其他国家的佛教,正如老师在课堂上所说:佛教到了中国之后,经过近两千年的发扬光大,早已接受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所以中国佛教,是外来的文化,也是中国自身的文化。可是,当佛教深入中国的民间而成为普遍化的信仰之后,对于佛教的根本面貌,反而不为大众所知。大众所知的民间佛教,乃是为求现世利益而供观音菩萨,为求死后安乐而供地藏菩萨,为了消灾祈福而念药师弥陀。活著的时候,为了求财、求寿、求子、求福、求平安,而到寺院敬香许愿;死了之后,即由亲属请了出家的僧尼,为之诵经超度。一般人所知的佛教,大约仅仅如此。当然,这些观念和现象,站在作为宗教信仰的功用上说,佛教并不反对,只是佛教的内容和佛教的根本精神,并不仅是如此。 从网上可以看到很专业的解释:佛教-最早的世界性宗教,距今三千多年,由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东汉明帝时经丝绸之路正式传入我国。知错就改,随时改变错误的信仰,即是佛教。不脱离实际的、发展的、辩证的思维,是佛教徒的思维。所以,佛教的特点是:既自由思想,又理性科学。 在课堂上,我对于老师讲述的相关佛教内容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佛教的八正道。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接下来,就用我粗浅的认识简单的介绍一下我眼中的佛教。 在我看来,整个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看来都表现出昌盛的一面。毕竟在中国虽然不禁止宗教信仰,但也没有大规模的对宗教进行宣传。世界上有三大宗教,即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此外还有相当多的其他宗教,然而在这许许多多的宗教中,甚至连中国本土的宗教道教都没有佛教在中国的影响范围大。 佛教起源至今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在三千年中,佛教的内容也在不断的丰富,我们在日常中的许许多多事物均是来自于佛教文化。举几个简单的例子:平日中我们所讲到的大千世界即是来源于佛教用语,指的便是每一小世界,其形式皆同,中央有须弥山,透过大海,矗立在地轮上,地轮之下为金轮,再下为火轮,再下为风轮,风轮之外便是虚空。须弥山上下皆大,中央独小,日月即在山腰,四王天居山腰四面,忉利天在山顶,在忉利天的上空有六欲天,再上则为色界十八天,及无色界四天。与此相类似的还有三界六道,甚至在动画片中都对于佛教思想有所涉及,例如《霍顿与无名氏》就表露出了一沙一世界的思想。 同样从网上容易得知,佛教传入中国中原地区一般认为是于汉明帝(28年-75年9月5日东汉第二位皇帝)时。佛教自传入中土以来,曾几度辉煌。佛教最兴盛的时候是在南北朝时期和中唐、晚唐时期。当时人们对佛教极端狂热,如有人当着大众面前割取自己身上的肉去喂鸟,遍体流血却颜色不变,又有僧人自以铁钩挂体,燃点千灯,一日一夜,端坐不动。在这样的狂热下,唐朝的僧尼道众、庙宇寺院也是远多于今天,而且唐朝的僧尼还享有很多的特权,类似于佛教在中国隋唐时期的繁荣昌盛我就不再多赘述。 然而万事万物盛极必反,宗教也一样,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反佛运动,其中有三次规模较大,而发起这场运动的皇帝的谥号里都有个武字,所以就称为“三

佛教基本理论

佛教基本理论 1.四圣谛 谛(satya)的含义是实在、真理。四圣谛即苦、集、灭、道四谛,是对人生现象的评价和解脱痛苦的指示。四圣谛是佛教理论的总纲,佛教的其余说法都是围绕着它而发挥、推演出来的。苦谛认为生存就是痛苦,有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取蕴八苦。生苦:胎儿在母亲肚子里住胎十月,如同关在黑暗的地狱中,母亲喝热汤,要受热烧之苦。婴儿出生,冷风刮到身上,如同刀刮一样。从婴儿成长为少年、青年、壮年、中年,种种痛苦连绵不断。 老苦:进入老年,须发变白,牙齿脱落,眼花耳聋,肌肉松弛,神志不清,接近死亡。病苦:包括里里外外的身病和忧愁悲伤的心病。死苦:有生命无常最终死亡和遭遇偶然事故或灾难而死亡。这四种是人的自然属性方面的痛苦。怨憎会:想躲开憎恨的人和厌恶的环境,却不得不会合在一起。爱别离:想同喜爱和人和环境永远相处,却不得不分离。 求不得:想得到喜爱的东西,却偏偏得不到。这三种是人的社会属性方面的痛苦。五取蕴:五蕴又译为五阴,指色受想行识,佛教认为人体由此五种因素构成,故特指人身。取是执著贪爱的意思。五蕴与取结合,就产生各种贪欲,招致各种痛苦。这一种是说人的肉体精神存在就是痛苦。中国僧人为了说明人生痛苦,就说人的面容是个苦字,眉毛是草字头,眼睛和鼻子合成十字,嘴是口字。 集谛说一切存在都是由条件集合而成,苦也是这样,从十二因缘说、轮回说分析产生人生各种痛苦的理由和依据。灭谛阐述断灭贪欲、痛苦,达到最终解脱境界涅槃的道理。道即道路、方法,道谛阐述达到涅槃境界所应遵循的正确途径,即八正道。 2.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说是佛教对人生现象的解释,认为生命是一个连续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其产生和发展依赖条件,分为十二个互为因果联系的环节。"无明"缘"行":由前世因缘带来的愚痴无知(无明)产生(缘)种种世俗意志活动(行)。"行"缘"识":世俗意志形成心识,在相应处所投胎。"识"缘"名色":识引起胎儿肉体和精神(名色)的发育。"名色"缘"六处":随着胎儿身体的发育,出现眼耳鼻舌身意六种器官(六处)。 "六处"缘"触":婴儿出生,六种器官与外界感觉认知对象(触)对应联系。"触"缘"受":儿童的六种器官与外界感觉认知对象对应联系,产生种种感受(受)。"受"缘"爱":青年对于外界事物的感受,产生种种渴望和贪欲。"爱"缘"取":贪欲强烈,产生追求和占有的欲望(取)。"取"缘"有":追求和占有的欲望产生思想、行为(有,业)。"有"缘"生":今生今世的贪爱、追求、占有,产生种种迷惑和善恶业力,产生果报,决定来世的转生。"生"缘"老死":来世转生,又会有生老病死。 这里讲到前世、今生和来世,不断轮回。以上是就"顺观"而言,即认为无明是人生痛苦的起点,阐述人生痛苦及其原因,即苦谛和集谛。也可以反向"逆观",推导人生诸种痛苦现象所以产生,其根源在于无明,十二因缘灭,即为灭谛,认识了十二因缘的实相,即为道谛。

民间佛教故事:积大福德,改变命运

民间佛教故事:积大福德,改变命运 邱普是琼山县(旧属琼州府,即今海南岛)人,家境富裕,好善乐施。 春耕时,贫民没有谷子或秧苗播种,邱普随便他们来乞借,等到稻米成熟了,他只收回谷本,不再要利息。有人故意赖债不还,他不计较。 有一年发生饥荒,邱普捐了数百石米救济灾民和乡里,不过各地仍然有很多人饿死在道路上,邱普买下荒郊野外的地,设立义冢,并且请人收拾遗骨,埋藏安葬。 邱普生了一个儿子,单名传。娶媳妇后生了一个孙子,单名浚。邱传年轻时便不幸去世,大家都叹息和埋怨皇天无眼,辜负好心人。邱普也相当悲伤,但仍安于命运。 邱普以前告诉别人:「我小时候,遇到一位相师,他断定我富而不寿,无子无孙。后来,我又遇到占星家,他看我的八字,说我命短没有儿子,更不必谈到孙子了。他们的预言和推断都相同,我现在虽然失去儿子,幸好还有孙子,儿子虽然去世,不过我尚且健在,不是一半灵验,一半不灵验吗?或者不久之后我会死,接着孙子又死。最近有一位相士看我的骨格,说我已经脱胎换骨,与从前大不相同,我将来的福气不可计量,希望我好好努力行善。我修的福德没有报在儿子,而报在孙子。眼前我虽然受委屈,不过将来却能优游自在。我想问苍天,不过苍天很高,问了又没听到声音,所以我只好问寸心而已!」

邱浚从小聪明过人。有一天下大雨,邱浚的位子被雨淋湿了,达 官贵人的儿子正好回家,邱浚就移到他的位子。他回来后,喧吵不已。 老师说:「你们不要争吵,我出一句上联给你对,如果你对得好,我就不怪你!」 老师出了一句上联「细雨肩头湿。」 邱浚马上对说:「青云足下生。」 老师称赞邱浚的才华,引来官宦子不服,回去禀告父亲,父亲说:「邱浚真大胆,你去请他来!」 那位达官贵人看见邱浚,便勃然大怒。没想到邱浚从容地答道:「移动书桌和小孩子争论都是一桩小事,您老人家胸藏万卷书,心量 可包天,何必为这小事动气?」 当时邱浚只有八岁,竟然有胆说出这种话,使官宦听了暗中惊奇。 过了一会儿,那位官宦质问:「谁谓犬能欺得虎?」 邱浚对说:「焉知鱼不化为龙!」 官宦大吃一惊,以礼谢邱浚。

佛学最基本的理论 一

佛学最基本的理论一 佛学最基本的理论就是缘起论,这也是整个佛法的基石,脱离了这个基石,佛法也就不成为佛 法了,所以必须要了解这种理论.那么缘起论是什么呢? 缘起论是阐释宇宙万法皆由因缘所生起之相状及其原由等教理的论说。与"实相论"相对称。 缘起论系以‘法印’为基础,以十二缘起、四圣谛、八正道为中心思想。法印之内容,一 般最常见者为‘三法印’,即:(一)诸行无常,谓自时间上观之,一切现象(有为法)皆属 迁流变化而刹那生灭者,故无固定不变坏之物存在。(二)诸法无我,谓自空间上观之,诸 法(包括有为、无为法)依缘起之法则,互相依存,而无‘我’之实体可言。(三)涅槃寂静,谓有情众生颠倒诸法实相,妄执有‘我’、‘我所’,因而起惑造业,流转不息;如能悟解‘无我’,则惑乱不起,当下即能正觉诸法实相,深彻法性寂灭,获得无碍自在,而证一切皆 即寂静涅槃。除三法印之外,又有加上‘一切皆苦’而成‘四法印’者;或仅以‘一切皆苦’与‘涅 槃寂静’二者并称为‘二法印’者。一切皆苦系自理想之观点考察现实世界所获之结论;盖现 实世界乃凡夫之轮回界,充满苦恼与不满,而无任何绝对之幸福、快乐、完美、圆满、纯净等可言,故谓一切皆苦。 十二因缘又称十二缘起,共由十二支前后刹那无间相续之法所成,即:(一)老死,包括老、死、忧、悲、苦、恼等人生所不能免除之痛苦事实,以此为观察之起点。(二)生,为老死 之源。(三)有,即所谓之‘存在’,为‘生’之源,具体言之,即指欲有、色有、无色有等三有;经由此三有之依报、正报,始有吾人之‘生’。(四)取,即执着之意;由于执着妄心之故,吾 人方堕于三有之境界。(五)爱,为执着之本源,亦为现实界之根源。(六)受,即是感情, 然感情不起于自身,而系由刺激之反应而生者。(七)触,即感情(受)之所依。(八)眼、耳、鼻、舌、身、意等六入,又称六根,为触所依赖之感觉器官,亦为一切爱欲缘起之条件。 (九)名色,即心、身,为生命组织之全体,亦为五蕴之有机复合体,乃六入所赖以成立者。 (十)识,为统一心、身之认识作用。(十一)行,即业,乃造作、行为之义。(十二)无明,即 无知之意;行为之根源乃无始以来之一种盲目意志。上记十二支所成之十二缘起有顺观(称为流转缘起)、逆观(称为还灭缘起)两种。顺观系自‘苦’开始,探索其原因所推求 出之十二项具体条件;逆观则就逐一之条件,倒逆次第而审谛、彻悟,以灭除老、死、忧、悲、苦、恼等众苦。 四谛指苦、集、灭、道等四种真实不虚之谛理,系根据上述之三法印与十二因缘之思想, 而组成之教纲。(一)苦谛,审实世间四苦、八苦等之相,乃实苦而不虚之真谛。(二)集谛,审实关于苦之生起或根源之真谛。(三)灭谛,审实吾人可从相续不断之苦获得解脱自在之 真谛。(四)道谛,即依照正见等八种正确之方法(八正道)以灭除众苦,证得涅槃之真谛。八正道为四谛法之第四道谛之解脱方法,即: (一)正见,即确认苦、集、灭、道四谛及三 世因果为唯一真确之知识。(二)正思惟,即过出世生活,不嗔恨,不中伤。(三)正语,即说话庄重、真实、亲切、仁慈。(四)正业,如戒杀、戒偷、戒邪淫、戒妄语、戒饮酒等五戒。 (五)正命,即以正当之方法维持生活,维系生命。(六)正精进,消除旧有恶习,防止新业 产生。(七)正念,思量身体、感官、心灵等均非我、我所,故无我可得。(八)正定,分四次第,由沉静、轻安、无分别心至解脱境界。 上述之缘起说,是佛陀所证悟之独特思想,为其他各种宗教、哲学、思想所未曾有者,其完整之理论体系于原始佛教时代即已具备,后世之论师乃以之为根本教理,而逐渐发展出 业感缘起、赖耶缘起、真如缘起、法界缘起、六大缘起等一系列之缘起论系统教说。(一) 业感缘起,如俱舍论所说。谓诸法之缘起系由于业力所感之故,即由善恶之业力可招感善恶果报,此果报亦为业,故亦必再招感次一之果报,如是则因果相依而循环不尽。(二)赖 耶缘起,为法相宗基于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唯识论等所说。谓业力系来自于众生心识

佛教的中国化与现代民间佛教运动

佛教的中国化与现代民间佛教运动 一、佛教中国化的途径和规律 现在我们先谈第一点,佛教中国化的途径和规律。我们知道佛教诞生在2500年前的印度,在今天的尼泊尔境内,大体上在2千年前方面进入了中国。关于佛教进入中国的说法有很多说法,最常用的是两条史料,一个是在公元前2年,西汉末年的汉明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还有佛教界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在公元后65年,就东汉明帝的《永平求法》到现在已经2千多年了,有2千年历史了。 佛教为什么传入中国呢?我们刚才讲过,我们曾经引述过《法华经》里面的一段话,佛是为大事因缘而出现于世,也就是说为了使我们中国人也能开启佛的智慧成为一个有觉悟的人。 曾经有人在全国政协,当时赵朴初会长曾经请了一位离休干部当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他到全国政协去讲课的时候曾经说过,他说世界三大宗教进入中国的途径是不一样的。他说佛教是中国的皇帝请进来的,基督教是洋枪洋炮打进来,而伊斯兰教是做买卖买进来的,所以佛教是中国人请进来的这一个事实,表明中国社会需要佛教,而且重智慧、重解脱实践的那个出事情的佛教,恰恰能够弥补我们中国思想、中国宗教的不足。 我们知道中国的宗教,中国固有的宗教是儒教与道教,我们看儒教的教主孔夫子有一句名言叫,“不知生焉知死,不知人焉知鬼”,所以他强调做人世间的工作,强调的是宗法制社会的现实的伦理。但是人跟动物最大的区别是人有思想,而思想的本质是在于它的永不满足的追求,他要探索他所不知道的一个无知不可知的世界。人死后到底会变成什么样?会到哪一种世界,这在哲学上有很多很多种说法,所以死后的世界和人死后的存在,虽然是我们讲不清楚,但是恰恰是我们人所要探索的最终的神秘。所以这个佛教它比较圆满地解释了用它的三世因果论圆满地解说了我们人从何来、死到何去,所以他能够弥补我们中国宗教、中国思想的不足。这也就是佛教为什么在中国2千年发展历史中能够传播、能够发展起来的一个基本的前提,他能弥补我们中国思想的不足,而且在2千年发展过程当中,佛教从一个外来的宗教最后成为一个中国的本土中国,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我们今天讲中国的思想,我们都是讲儒、道、佛三家,所以佛教也是中国文化有机的组成中国。

佛教核心教义就中国民间信仰的影响

佛教核心教义就中国民间信仰的影响 佛教传人中国已经历了整整两千年, 已成为中国传统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在不断适应中国土壤和环境中发展壮大自己的同时, 对中国民间信仰产生 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 而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佛教的教义 。一种宗教, 只有教 义被大众广泛接受, 改变了大众的思想甚至灵魂, 才能广泛传播, 影响一个地 区甚至一个国家民众的信仰。佛教传入中土后, 其教义中的普度众生与救世济民、轮回转世与天堂地狱、功德与功德转让等核心思想深深吸引了中国民众,对中国民众的信仰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改变了中国民众的信仰内容、信仰方式和信仰手段, 这也是佛教在中土广为传播并被接受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普度众生与救世济民思想对民间信仰的影响 佛教主张, 诸佛所以出世, 就是为了救度所有在这个世界受苦的众生“佛”这个词的主要意思之一, 就是要普度一切众生。而“菩萨”这个词的基本意思, 也是发愿一定要普度众生。可见, 普度众生与救世济民思想是佛教教义的最重要思想。 普度众生与救世救民思想集中体现在佛教鼓吹的三佛应劫救世说。三佛应劫救世说宣称燃灯佛、释迎佛、弥勒佛履会在不同时期降临人世, 救度尘世间受苦 受难的芸芸众生。“劫”的梵文原文为“ ’ , 原意为极为久远的时 期, 后作为世界发展的一种周而复始的周期劫的思想在印度相当古老, 本来是 初民基于对春夏秋冬、花开花落等一系列周期性现象的观察而产生的对宇宙发展的一种猜测。后来这种思想被婆罗门教吸收, 发展成劫的理论, 认为世界周而复始地处于不断地创造而又不断地毁灭的过程中。婆罗门教的这种周而复始的劫变观念一代不如一代的发展观念被佛教吸收改造, 构筑成佛教自己的劫变理论。在佛教的劫变理论中, 除了世界周期性的成灭, 除了众生寿命周期性的增减之外, 人类还要周期性地遭受各种灾变的折磨。三佛应劫救世说是指灾劫发生时, 三佛会降临人世救度众生。三佛应劫救世说对于一般贫苦大众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特别是灾害频繁、天下大乱、民不聊生时, 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劳苦大众急切盼望三佛早日应劫下凡救度他们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比如, 一些僧侣为了抬高自己, 哗众取宠, 伪托是燃灯, 弥勒佛转世, 或自称是某某菩萨再生, 百姓信以 为真, 奉之为救世主, 顶礼膜拜, 死后则立庙祭祀, 成为佛教俗神。福建民间信 仰中的定光古佛 、扣冰辟支古佛 祟拜即属于此类型。 普度众生与救民思想对民间信仰的影响最突出地体现在民间对救世观世音菩萨的信仰。救世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和传说故事, 在我国民间流传久远, 可以说家喻户晓。传说中的观世音菩萨是一位能解脱人们现实苦难, 能满足信仰者真诚愿望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善良菩萨。关于观世音菩萨灵验的本事, 出于《法 华经》中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 经中记载了佛告无尽意菩萨所问关于观世音菩萨的神力和灵验。经文说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 若有无量百千万 亿众生受诸苦恼, 闻是观世音菩萨, 一心称名, 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 解脱。”“观世音菩萨在此婆婆世间 即现世界 中, 随机方便, 现各种身

佛教四谛八苦八道

佛教四谛 1、苦谛--人生如同苦海泛舟 佛教认为人的一生是由各种苦恼贯穿的,共有八苦: (1)生苦:胎儿出生,皮肉细嫩,在接触和适应外界的过程中,充满痛苦。 (2)老苦:人到老年,发白脱落,牙齿老化,嚼食困难,耳聋背驼,行走艰难,倍感痛苦。 (3)病苦:人要患各种疾病,造成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 (4)死苦:人将临死,对死亡充满恐惧,弥恋现世的生活,感到痛苦。 (5)怨憎会苦:与自己所讨厌的人不得已而相会、结合。对自己憎恶的环境想脱离而又脱离不了。不想遇到的事偏偏又遇到,令人苦恼不堪。 (6)爱别离苦:与自己相爱的人别离,与自己所喜欢的人或环境分开也是痛苦的。 (7)求不得苦:自己想做的事做不成,自己想追求的事或人得不到,精神上感到痛苦。 (8)五盛荫苦:人生就是苦,人生是诸苦的集合体。 2、集谛--苦从何来 人生苦有种种,其原因何在,集谛作此回答,根本原因在于人生所具有的情欲,由于人的欲望,产生各种行为,由此带来一连串苦恼。 3、灭谛--放弃贪欲,断绝苦恼 灭谛告诉人们一定要灭除情欲,无所追求,无所欲望,便可脱离痛苦获得精神上的解脱,达到涅磐的境界。 4、道谛--正确驾驭人生之舟,脱离苦海,到达幸福的彼岸 已知人生是苦,已知苦之原因,已定灭苦之心,那么如何灭苦? 道谛作了回答,“道”含有方法和途径两种含义,具体分为八正道: (1)正见--对四谛正确理解 (2)正思维--对四谛深入的思考 (3)正语--生活中,使用正确而美好的语言 (4)正业--规范自己的行为 (5)正命--生活中做到清心寡欲,正确看待生命的意义 (6)正念--对四谛正确的忆念 (7)正定--依四谛之理,正确修持禅定 (8)正精神--集中精力,正确不断的修持

近二十年来的民间佛教研究综述_宇恒伟

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第16卷第3期 2007年6月 J O U R N A LO FK A N G D I N GN A T I O N A L I T Y V o l .16N o .3 J u n .2007 T E A C H E R SC O L L E G E 近二十年来的民间佛教研究综述 宇恒伟 肖文杰 【摘 要】民间佛教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佛教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其兴起有重要的文化背景和社会意义。学术界对民间佛教的研究主要从民俗学和社会学方面着眼,从民间佛教的含义和特征两个方面展开,取得了一定成果。同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未将民间佛教研究体系化和完整化,未将民间佛教研究置于宽广的历史背景中。 【关键词】民间;佛教;综述;体系 【中图分类号】B 9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076(2007)03-0021-07 作者简介:宇恒伟,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博士生,研究方向:佛教。(陕西西安,邮编:710069)肖文杰,潍坊医学院外语系讲师。(山东潍坊,邮编:261042) 佛教之所以位列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它的普世性。在两千多年的佛教发展历程中,信众是佛教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学术界研究中,普通信众从未得到应有的关注与重视。翻开一部佛教史,高僧大德构成了整个佛教的历史,而普通信众在历史长河中根本没有自己的地位。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民间佛教陆续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热点。笔者拟从民间佛教的研究背景、研究视角、关涉的问题三个方面,对二十年以来的民间佛教作简要综述。不当之处,请方家指正。 一、民间佛教的研究背景1.研究意义 (1)民间佛教研究与民间文化的勃兴是密切相关的。“以社会群体为依据划分中国文化的内部差异的三分法是进入九十年代后才流行起来的分析范式。这种三分法最初是在民间文化研究中形成的。”[1]的确,民间文化研究的勃兴是近十几年以来的事情,这在文学、伦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等领域都有所展现。伴随着民间文化的研究热潮, 20世纪90年代以来,民间佛教研 究成为学术界特别是宗教学研究的一个新视角。 值得注意的是,这与20世纪上半叶、中叶对民间佛教的些许关注是不同的。可以说,民间佛教的研究是民间文化在佛教等研究领域的延伸和扩展。 (2)大众文化对民间佛教研究起了推动作用。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和民间文化有所差别,但它又与民间文化存在很多联系,民间文化的复兴和大众文化的崛起就有很大的关联。虽然民间佛教研究更贴近民众,但从历史和现实看中间阶层一直在不断地参与民间文化。现代的民间佛教研究首先是知识分子研究的对象。因此,民间佛教研究与大众文化的推动是不可分割的。 (3)民间佛教研究与西方文化向中国的传播也有密切的联系。“新史学”、“新新史学”都曾提出要重视民间文化。1956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雷德斐尔德在《乡民社会与文化》中,提出“大传统”和“小传统”两个非常有创意的概念,并用来指代都市文明和乡土文化。虽然雷德斐尔德认为,精英文化比大众文化更重要,但他提出应重视对大众文化的研究。而现在史景迁的“新文化史学”更是受到史学界的高度关注。随着西方文化向中国的传播,中国学术界也将“民间”用于佛教研究,从而出现民间佛教

帝国时代的文化大一统

第四章帝国时代的文化大一统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主要说明了解帝国时代的文化大一统时期的政治、文化的发展,儒学的一统天下,佛教的传入,道教的兴起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 教学重点: 1、佛教的中国化与中国化佛教 2、道教的创立及其历史发展 教学难点: 1、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 2、道教的基本教义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音像制品、多媒体课件等);读书指导法 授课对象:2014级旅游管理、2014级职资(本科生) 学时安排:6学时 教学过程: 二、佛教的中国化与中国化佛教 与道教是一种土生土长的宗教不同,佛教则是一种外来的宗教.但是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于是佛教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中国化了 一、佛教的基本教义及佛教的东传。 1、佛教的基本教义: 佛教产生于公元六世纪的印度,创始人姓乔达摩,名悉达多。 释伽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意即?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的圣人。他又被称为?佛?或?佛陀?。意思是?觉悟了真理的智者?。 释伽牟尼确有其人,他是古印度净饭王的王子,生于公元前565年。他对世间的种种苦难和生老病死苦苦思索,又读了不少书,但始终找不到解脱人间苦难的答案。于是在他十九岁时(一说二十九岁),舍弃了王位,离开了妻子和一个儿子,剃发出家.他父亲劝他无效,只

好在亲族中选派五人随他一起出道。他们到深山修练苦行六年.尝够了艰苦辛酸,但毫无收获.六年后的一天,他在河里沐浴,接受了一个牧羊女的牛奶。恢复了气力.随后他独自来到波罗奈城的一棵菩提树下,铺上了吉祥草,向着东方盘腿做着打坐,发誓说:我今,如不证到无止大觉.宁可让此身粉碎,终不起此座.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的打坐沉思.终于在一天夜里,战胜了最后的烦恼,悟到了解脱烦恼的真理,大彻大悟尽除烦恼,证成佛果,立地成佛了。 释迦牟尼悟到的真理是:世间一切都是因缘而起的假象、幻影、都是空的。因此人们对世间的一切都不必刻意追求。对一切都无所追求、执着,就没有烦恼了。 释迦牟尼悟道成佛后,就开始收徒传法。他的主要传教地区是印度。公元前485年他病倒了。随后在河边洗了个澡。在一处四面都有菩提树的中间安臵绳床。枕着右手侧身卧着。后来所有的卧佛像(即佛涅磐像)都是这种姿势。佛逝世后,遗体火化,八国信徒将佛的骨灰分成八份各在本国建塔安葬。现存有释迦牟尼的两颗牙齿,一颗在香港。 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中心理论是?缘起说?, 他们认为世间万物万事均因缘而生,因缘而灭。?因?指产生事物的直接原因,缘指产生事物的间接原因。缘起说认为:万事万物都处在一定的因果联系之中,并随着因果关系的改变而改变。其典型的表述形式为:?因此有彼,无此无彼;此生此彼,此灭彼灭?。诸佛因为觉悟了缘起法,才得以成佛。故后世有?见缘起即见佛法身?的说法。其具体的运用实例则为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又叫十二缘起。这是印度佛教的基本理论。由①无明②行③识④名色⑤六入⑥触⑦受⑧爱⑨取⑩有⑾生⑿老死组成。佛教以十二缘起为理论观察和解释人生。认为人生死轮回的因果链条包括十二环,即由?无明?缘?行?,由?行?缘?识?,由?识?缘?名色?,由?名色?缘?六入?,由?六入?缘?触?,由?受?缘?爱?,由?爱?缘?取?,由?取?缘?有?,由?有?缘?生?,由?生?缘?老死?。 总之,十二因缘是说明人生苦难的原因以及从轮回中解脱出来的途径。中心是世界是苦的,主张前世因果,概括为因、果。 ?前世因果?——前世造因,今世受果;今世造因,来世受果。六道轮回——随着自己的善恶行为,或生天界而为天人;或为阿修罗(一种和天人差不多的好战斗的神);或为畜牲;或为饿鬼;或堕地狱。一切众生永远升沉于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牲六道中,犹如车轮没有始终的转着,所以叫轮回。 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八道?和?觉行圆满?。?谛?是实在、

佛教饮食习俗对民间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b817275437.html, 佛教饮食习俗对民间的影响 作者:徐成文 来源:《少林与太极》2012年第09期 据史籍记载,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蔡愔偕西域僧以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归洛阳,自此印度佛教开始传入中国。1000多年来,佛教对中国各民族饮食的习惯产生了很大的 影响。 1.佛教宣传因果报应、生死轮回,力戒杀生。由于教规的缘故,佛教徒们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食习俗 在中国,除藏、蒙古及傣族的佛教徒不茹素外,其他民族的佛教徒都坚持素食。素食,民间俗称“吃斋”。“素”是洁白、粗略之义,素食就是不杂鱼肉滋味的食物。内地佛教徒为什么要坚持素食呢?这是因为我国汉族僧人信奉的是大乘佛教,他们受“菩萨戒”,许多经文中都有反对饮酒、反对吃肉、反对吃五辛(葱、蒜、韭等)的条文。佛教认为“酒为放逸之门”,“肉是断大慈之种”,饮酒吃肉将带来种种罪过(有所谓“饮酒十过”、“饮酒三十五过”、“饮酒三十六失”之说)。吃肉喝酒,“即同畜生豺狼禽兽,亦即具杀一切眷属,饮啖诸亲”,罪过可谓大矣。 从历史上看,汉族佛教徒吃素的风俗,是由南朝的梁武帝萧衍于公元205年登基后,在南 京“建初寺”志公和尚的影响下提倡的。梁武帝提倡吃素,是因为佛经提倡的“不结恶果,先种善因”、“戒杀放生”等思想,恰好与中国儒家的“仁心仁闻”的观点相契合。这里需要补充说明 的是,吃素在我国汉族地区是很早就有的一种饮食风尚,据《礼记》等古代文献记载,远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已有“素食”之说。《仪礼?丧服》载:“既练……饭素食。”是说祭祀先人时要食素。《礼记?坊记》说:“七日戒三日斋。”《孟子?离娄下》说:“虽有恶人,斋戒沐浴,可以祀上帝。”这里说的“斋戒”,是古人在祭礼或有重大事件时,事先数日要沐浴、更衣、独居、素食和戒酒等,使心地纯一诚敬,称“斋戒”。素食即是其中之一。又古代风俗,居丧期间也要素食。《后汉书?申屠蟠传》说:申屠蟠9岁丧父,满孝以后还“不进酒肉十余年”,为时 人称颂。有些人(如西汉时谏议大夫王吉、东汉时被诸儒誉为“关西孔子”的杨震)则因为清廉,自己和家人都习惯于素食。佛教传到中国以后,同中国固有的风俗习惯相结合,就形成了吃素的戒律,从而使吃素的风气大开、人数大增,素菜的质量也有相应的提高。 在寺庙之外,还有许多民间的善男信女,有因信佛而长期吃斋的,有因求佛许愿后短期吃斋的,还有的人是在拜佛或庆庙的活动中临时吃斋的。这种茹素饮食风俗的普及和流行,大大推动了蔬菜瓜果类植物的栽培,推动了烹调技术以及糖类、豆类制品和面筋制品技术的发展,开创了中国饮食中具有独特风味的一个菜系——素菜。自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之后,散见于我国古籍中的素食的记载不少,但专门记载素食的著作,莫过于宋人陈达叟的《本心斋食谱》了。书中载有素食20种,每一种既有原料及制法,又有对每一品种的“十六字”赞。如:“玉延,山药也,炊熟片切,渍以生蜜。”对此品的赞美是:“山有灵药,录于仙方,削数片

佛学基础知识

佛学基础知识(一) 一、【四谛】 即苦集灭道四谛,谛,谓审实不虚之义。由于圣者所证,故称四圣谛,或四真谛。(1)苦谛:苦为逼迫义,即三界轮回生死之逼恼,使人不得自由,不能自己作主,故佛经中说有无量众苦,但就身心顺逆缘境,总有三苦、八苦。三苦,从其逆缘逼恼,正受苦时,从苦生苦,名苦苦;从其顺缘,安乐离坏时而生苦恼,名坏苦;生老病死刹那变异而生苦恼,即名行苦。八苦即: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和五盛阴苦,诸苦可以归结为五盛阴苦,又名五蕴炽盛苦(蕴,积聚义。五蕴,色、受、想、行、识,简言之,色蕴是指总括五根、五境等有形的物质,受蕴是指对境而承受事物之心的作用,想蕴是指对境而想像事物之心的作用,行蕴是指其他对境关于嗔贪等善恶一切心的作用,识蕴是指对境而了别识知事物之心的本体。),五取蕴苦(五蕴与五取蕴不同,“取”,执取,取着)。认识或者接受人生是苦的,即对于凡俗的人生采取一种否定的价值取向,这被称为苦谛。 (2)集谛:集谓积聚二十五有苦果之因,一切众生,无始以来,由贪嗔痴等烦恼,造积善恶业因,能招感三界生死等苦果。 (3)灭谛:又名尽谛,灭谓灭二十五有,寂灭涅盘,尽三界结业烦恼,永无生死患累。 (4)道谛:道谓修戒定慧通向涅盘之道,总有七科:四念处,.四正断或四正勤,四神足或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或七菩提分,八圣道或八正道。此为三十七菩提助道品法。 四谛有两重因果,苦为果,集是因,由苦集二谛成为世间生死因果;灭是果,道是因,灭道二谛为出世因果。即由造积有漏业因而感有漏苦果,由修无漏道因而证灭谛涅盘。如北本《涅盘经》卷十二(大正12·435a):‘有漏果者是则名苦,有漏因者则名为集,无漏果者则名为灭,无漏因者则名为道。’此即知苦断集,证灭修道之义。 四谛是佛教的基本教义,是佛教大小乘各宗共修、必修之法。佛说四谛是要众生了知四谛的真理,断烦恼证涅盘,若专修四谛以求涅盘者,一般称其为小乘声闻人。 ┌苦谛无自觉苦恼的现实世界……果─┐ │├流转缘起 ├集谛现实世界的原因理由………因─┘ 四谛┤ ├灭谛有自觉的理想世界…………果─┐ │├还灭缘起 └道谛理想世界的原因理由………因─┘ 二、【十二缘起】 又作十二有支、十二因缘。指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等十二支。 (1)无明:即无知,对四谛、缘起的道理无知;不了解佛教之根本思想的世界观及人生观。无明的反面,即八正道中的正见。 (2)行:即身、语、意三行,亦称三业。行乃因无知无明而产生错误的身、语、意三业。此行,不只是指错误的行为,也包含行为余力的习惯力。不管我们的行为经验是何种情形,均不会轻易地消失,一定会留下一些余力被保存蓄积起来,而成为知能、性格等素质。 (3)识:如五蕴、十八界的识,识即六识,是指‘认识作用’或‘认识主观’而言。此处乃指认识主观的六识。《阿含经》中,将‘缘识有名色’的识,分为三种:(a)入胎的识,(b)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