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气体动力学基础1-6章答案

气体动力学基础1-6章答案

气体动力学基础1-6章答案
气体动力学基础1-6章答案

化学动力学基础(一、二)习题

化学动力学基础(一、二)习题

化学动力学基础(一、二)习题 一、选择题: 1、某反应的速率常数k=0.0462分-1,又知初始浓度为0.1mol.dm-3,则该反应的半衰期为: (A) 1/(6.93×10-2×0.12) (B) 15分(C) 30分(D) 1/(4.62×102×0.1)分 答案:(B) 2、某一级反应, 当反应物的浓度降为起始浓度的1%时,需要t1秒, 若将反应物的浓度提高一倍, 加快反应速率, 当反应物浓度降低为起始浓度的1%时, 需时为t2, 则: (A ) t1﹥t2(B) t1=t2 (C) t1﹤t2(D) 不能确定二者关系 答案:(B) 3、某反应物反应掉7/8所需的时间恰好是它反应掉1/2所需时间的3倍, 则该反应的级数是: (A) 零级(B) 一级反应(C) 三级反应(D) 二级反应 答案:(B )

4、反应A→B(Ⅰ);A→D(Ⅱ), 已知反应Ⅰ的活化能E1大于反应Ⅱ的活化能E2, 以下措施中哪一种不能改变获得B和D的比例: (A)提高反应温度(B) 降低反应温度 (C) 延长反应时间(D) 加入适当的催化剂 答案:C 5、由基元步骤构成的复杂反应:2A→2B+C A+C→2D,以C物质的浓度变化表示反应速率的速率方程(已知:-dC A/dt=K A1C A2-K A2C B2C c+K A3C A C C ) 则 (A)dC c/dt=K A1C A2-K A2C B2C c+K A3C A C C (B)dC c/dt=1/2K A1C A2-1/2K A2C B2C c+1/2K A3C A C C (C)dC c/dt=2K A1C A2-2K A2C B2C c+2K A3C A C C (D)dC D/dt=-K A3C A C C 答案:(B) 6、反应Ⅰ, 反应物初始浓度C0’, 半衰期t1/2’, 速率常数K1, 反应Ⅱ, 反应物初始浓度C0”, 半衰期t1/2”, 速率常数K2,

1--化学动力学基础

1--化学动力学基础 [教学要求] 1.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 2.掌握反应机理概念,掌握有效碰撞理论,了解过渡状态理论,掌握活化能、活化分子的概念及其意义。 3.掌握浓度、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及浓度、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定量关系:质量作用定律,化学反应的温度因子,熟悉阿仑尼乌斯方程及其应用。 [教学重点] 1.反应机理的概念,有效碰撞理论,过渡状态理论,活化能、活化分子的概念及其意义。 2.浓度、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及浓度、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定量关系:质量作用定律,化学反应的温度因子,阿仑尼乌斯方程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1.有效碰撞理论,过渡状态理论,活化能、活化分子的概念。 2.阿仑尼乌斯方程。 [主要内容] 1.化学反应速率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平均速率和瞬时速率,同一反应用不同物系表示速率时这些速率间的关系。 2.反应机理(反应历程)概念:基元反应和非基元反应、反应分子数(单分子反应、双分子反应、三分子反应)。 3.反应速率理论简介:有效碰撞理论的基本要点,有效碰撞的条件,有效碰撞、活化能、活化分子的概念,碰撞频率因子与化学反应临界能或阀能的关系公式,活化能、方位因子、碰撞频率因子与反应速率的关系,活化过渡状态理论的基本要点,活化络合物;实验活化能。 4.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质量作用定律、反应级数、化学反应速率方程式;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阿仑尼乌斯方程式及其应用。 5.催化剂基本概念及其基本特征,催化作用,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机制 。 [教学内容] §3.1 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3.1.1 平均速率和瞬时速率 1. 平均速率 某一有限时间间隔内浓度的变化量。 2. 瞬时速率 时间间隔Δt 趋于无限小时的平均速率的极限。 1 2NO 2 (CCl 4) + O 2(g) 例:N 2O 5(CCl 4) 2 1 252152252) O N ()O N ()O N (t t c c r --- =t c ??- =)O N (52 lim t r r ?→=

第六章分子动力学方法

第六章 分子动力学方法 6.1引言 对于一个多粒子体系的实验观测物理量的数值可以由总的平均得到。但是由于实验体系又非常大,我们不可能计算求得所有涉及到的态的物理量数值的总平均。按照产生位形变化的方法,我们有两类方法对有限的一系列态的物理量做统计平均: 第一类是随机模拟方法。它是实现Gibbs的统计力学途径。在此方法中,体系位形的转变是通过马尔科夫(Markov)过程,由随机性的演化引起的。这里的马尔科夫过程相当于是内禀动力学在概率方面的对应物。该方法可以被用到没有任何内禀动力学模型体系的模拟上。随机模拟方法计算的程序简单,占内存少,但是该方法难于处理非平衡态的问题。

另一类为确定性模拟方法,即统计物理中的所谓分子动力学方法(Molecular Dynamics Method)。这种方法广泛地用于研究经典的多粒子体系的研究中。该方法是按该体系内部的内禀动力学规律来计算并确定位形的转变。它首先需要建立一组分子的运动方程,并通过直接对系统中的一个个分子运动方程进行数值求解,得到每个时刻各个分子的坐标与动量,即在相空间的运动轨迹,再利用统计计算方法得到多体系统的静态和动态特性, 从而得到系统的宏观性质。因此,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可以看作是体系在一段时间内的发展过程的模拟。在这样的处理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分子动力学方法中不存在任何随机因素。 系统的动力学机制决定运动方程的形式: 在分子动力学方法处理过程中,方程组的建立是通过对物理体系的微观数学描述给出的。在这个微观的物理体系中,每个分子都各自服从经典的牛顿力学。每个分子运动的内禀动力学是用理论力学上的哈密顿量或者拉格朗日量来描述,也可以直接用牛顿运动方程来描述。这种方法可以处理与时间有关的过程,因而可以处理非平衡态问题。但是使用该方法的程序较复杂,计算量大,占内存也多。

物理化学第六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

第六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 一. 单项选择题 1.某反应进行时,反应物浓度与时间成线性关系,则此反应之半衰期与反应物最初浓度 有何关系? ( ) A.无关B.成正比C.成反比D.平方成反比 2.反应A + B → C + D的速率方程为r = k[A][B] ,则反应( ) A.是双分子反应B.是二级反应但不一定是双分子反应 C.不是双分子反应D.是对A、B 各为一级的双分子反应 3.关于反应级数,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级数都可以通过实验确定B.只有基元反应的级数是正整数 C.反应级数不会小于零D.催化剂不会改变反应级数 4.下面哪一条不是一级反应的特点( ) A.反应物半衰期只与速率常数有关 B.速率常数的单位与反应速率的单位相同 C.反应物浓度的对数对时间作图为直线 D.反应物初始浓度不同,但在相同的时间内,反应物消耗的百分数总相等 5.对反应速率常数k,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它是一个有单位的量,它的单位与反应级数有关 B.它是一个没有单位的纯数 C.它有单位,但只与浓度单位有关 D.它可能有单位也可能无单位 6.用物理方法测定反应速率的主要优点( ) A.不必直接测定各物质的浓度 B.不必准确记录时间 C.可连续操作,迅速准确 D.不需要很多玻璃仪器和药品 7.半衰期与物质浓度无关的是( ) A.零级反应 B.一级反应 C.二级反应 D.三级反应 8.酶催化的主要缺点是( ) A.选择性不高B.极易受酶杂质影响 C.催化活性低D.对温度反应迟钝 9.有关活化能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活化能与反应本性有关 B.活化能与反应温度完全无关 C.活化能与反应途径无关 D.活化能与反应物浓度有关 10.肯定与化学反应速率常数k之值无关的因素是( ) A.反应物起始浓度大小 B.温度 C.时间单位 D.反应速率表达方式

第十一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一)习题

化学动力学基础(一) 一、简答题 1.反应Pb(C 2H 5)4=Pb+4C 2H 5是否可能为基元反应?为什么? 2.某反应物消耗掉50%和75%时所需要的时间分别为t 1/2和 t 1/4,若反应对该反应物分别是一级、二级和三级,则t 1/2: t 1/4的比值分别是多少? 3.请总结零级反应、一级反应和二级反应各有哪些特征?平行反应、对峙反应和连续反应又有哪些特征? 4.从反应机理推导速率方程时通常有哪几种近似方法?各有什么适用条件? 5.某一反应进行完全所需时间时有限的,且等于 k c 0(C 0为反应物起始浓度),则该反应是几级反应? 6. 质量作用定律对于总反应式为什么不一定正确? 7. 根据质量作用定律写出下列基元反应速率表达式: (1)A+B→2P (2)2A+B→2P (3)A+2B→P+2s (4)2Cl 2+M→Cl 2+M 8.典型复杂反应的动力学特征如何? 9.什么是链反应?有哪几种? 10.如何解释支链反应引起爆炸的高界限和低界限? 11.催化剂加速化学反应的原因是什么? 二、证明题

1、某环氧烷受热分解,反应机理如下: 稳定产物?→??+?+??→??++??→??? +??→?432134 33k k k k CH R CH R CH RH CO CH R H R RH 证明反应速率方程为()()RH kc dt CH dc =4 2、证明对理想气体系统的n 级简单反应,其速率常数()n c p RT k k -=1。 三、计算题 1、反应2222SO Cl SO +Cl →为一级气相反应,320℃时512.210s k --=?。问在320℃ 加热90min ,22SO Cl 的分解百分数为若干?[答案:11.20%] 2、某二级反应A+B C →初速度为133105---???s dm mol ,两反应物的初浓度皆为 32.0-?dm mol ,求k 。[答案:11325.1---??=s mol dm k ] 3、781K 时22H +I 2HI →,反应的速率常数3-1-1HI 80.2dm mol s k =??,求2H k 。[答 案:113min 1.41---??=mol dm k ] 4、双光气分解反应32ClCOOCCl (g)2COCl (g)→可以进行完全,将反应物置于密 闭恒容容器中,保持280℃,于不同时间测得总压p 如下: [答案: 1.1581a =≈;-14-12.112h 5.8710s k -==?] 5、有正逆反应均为一级反应的对峙反应: D-R 1R 2R 32L-R 1R 2R 3CBr 已知半衰期均为10min ,今从D-R 1R 2R 3CBr 的物质的量为1.0mol 开始,试计算10min 之后,可得L-R 1R 2R 3CBr 若干?[答案:0.375mol]

一元气体动力学基础学习资料

一元气体动力学基础

一元气体动力学基础 1.若要求22 v p ρ?小于0.05时,对20℃空气限定速度是多少? 解:根据20v P ρ?=42M 知 42 M < 0.05?M<0.45,s m kRT C /3432932874.1=??== s m MC v /15334345.0=?== 即对20℃ 空气限定速度为v <153m/s ,可按不压缩处理。 2.有一收缩型喷嘴,已知p 1=140kPa (abs ),p 2=100kPa (abs ),v 1=80m/s ,T 1=293K ,求2-2断面上的速度v 2。 解:因速度较高,气流来不及与外界进行热量交换,且当忽略能量损失时,可按等熵流动处理,应用结果:2v =2121)(2010v T T +-,其中T 1=293K 1ρ=11RT p =1.66kg/m 3. k P 1 12 12)(ρρρ==1.31kg/m 3. T 2=R P 22ρ=266 K 解得:2v =242m/s 3.某一绝热气流的马赫数M =0.8,并已知其滞止压力p 0=5×98100N/m 2,温度t 0=20℃,试求滞止音速c 0,当地音速c ,气流速度v 和气流绝对压强p 各为多少? 解:T 0=273+20=293K ,C 0=0KRT =343m/s

根据 20 2 11M K T T -+=知 T=260 K ,s m kRT C /323== ,s m MC v /4.258== 100-??? ??=k k T T p p 解得:2/9810028.3m N p ?= 4.有一台风机进口的空气速度为v 1,温度为T 1,出口空气压力为p 2,温度为T 2,出口断面面积为A 2,若输入风机的轴功率为N ,试求风机质量流量G (空气定压比热为c p )。 解:由工程热力学知识: ???? ??+=22 v h G N ??,其中PA GRT T c h P ==,pA GRT A G v ==ρ ∴?? ????????+-??????+=)2()(2121122222v T c A p GRT T c G N P P 由此可解得G 5.空气在直径为10.16cm 的管道中流动,其质量流量是1kg/s ,滞止温度为38℃,在管路某断面处的静压为41360N/m 2,试求该断面处的马赫数,速度及滞止压强。 解:由G =v ρA ?=RT p ρv=pA GRT ?-+=kRT v k T T 2 0211T =282k 又:202 11M k T T -+= ∴717.0=M s m kRT M MC v /4.241===

化学动力学基础(一)

化学动力学基础(一) 教学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化学动力学的一些基本概念,测定化学反应速率的一般方法,几种简单级数反应的动力学特征,几种典型的复杂分应的动力学特征,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有自由基参加的反应的动力学特征,拟定反应动力学方程的一般方法。 重点与难点: 化学动力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反应的级数与反应的分子数,基元反应与非基元反应以及反应的速率的描述方法等;简单级数反应的动力学特征,几种典型复杂反应的动力学特征,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反应的活化能的概念),链反应的动力学特征以及动动学方程的推导方法。 §11.1 化学动力学的任务和目的 化学反应用于生产实践所遇到的两个方面的问题和热力学的局限性以及化学动力学的必要性,它的实际意义。 化学动力学的基本任务:1.研究化学反应的速率,以及各种因素(浓度,压力,温度,催化剂)对速率的影响。2.研究反应的机理(历程)。 化学动力学与物质结构的关系:化学动力学和化学热力学的研究方法是不同的。它要研究反应速率及其影响的因素,必须了解体系的物质结构方面的知识,同时,通过对反应速率以及反应机理的研究,也可以加深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认识。 化学动力学的发展过程:第一阶段,宏观动力学阶段,主要从宏观上测定化学反应的速率,确定反应的级数,在此阶段,确立了质量作用定律和阿累尼乌斯定律,并提出了活化能的概念。 第二阶段,包括从宏观动力学到微观动力学的过程,以及从微观研究化学反应的速度。在这一阶段,建立了各种反应的速度理论,如碰撞理论,过渡状态理论,链反应,单分子反应速度等理论,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分子束和激光技术应用于化学动力学的研究,使人们进入到了态--态反应的层次,研究不同量子态的反应物和产物的速率,以及反应的细节。 化学动力学理论还不能象热力 学理论那样系统和完善。 §11.2化学反应速 率表示法 反应系统中反应物的消耗和

化学动力学基础二

第十二章化学动力学基础(二) 1. 将1.0 g氧气和0.1 g氢气于300 K时在1 dm3的容器内混合,试计算每秒钟内单位体积内分子的碰撞数为若干? 设O2和H2为硬球分子,其直径分别为0.339和0.247 nm. 2. 某双原子分子分解反应的阈能为8 3.68 kJ/mol,试分别计算300 K及500 K时,具有足够能量可能分解的分子占分子总数的分数为多少? 3. 某气相双分子反应, 2A(g) ---> B(g)+C(g),能发生反应的临界能为100 kJ/mol.已知A的相对分子量为60,分子直径为0.35 nm,试计算在300 K时,该分解作用的速率常数k 值. 4. 松节油萜(液体)的消旋作用上一级反应,在457.6 K和510.1 K时的速率 常数分别为2.2×和3.07× min-1,试求反应的实验活化能E a,在平均温度时的活化焓和活化熵. 5. 在298 K时某化学反应,如加了催化剂后使其活化熵和活化焓比不加催化剂是时分别下降了10 J/(mol·K)和10 kJ/mol,试求不加催化剂与加了催化剂的两个速率常数的比值. 6. 在298 K时有两个级数相同的基元反应A和B,其活化焓相同,但速率常数k A=10k B,求两个反应的活化熵相差多少? 7. 某顺式偶氮烷烃在乙醇溶液中不稳定,通过计量其分解放出的N2气来计算其分解的速率常数k值,一系列不同温度下测定的k值如下所示: T/ k 248 252 256 260 264 k×/s-1 1.22 2.31 4.39 8.50 14.3

试计算该反应在298K时的实验活化能,活化焓,活化熵和活化吉布斯自由能. 8. 对下述几个反应,若增加溶液中的离子强度,则其反应速率常数是增大,减小还是不变? (1) NH4+ +CNO- --->CO(NH2)2 (2) 酯的皂化作用. (3) S2O82- + I- --->P 9. 在298 K时,反应N2O4(g) 2NO2(g)的速率常数k1=4.80× s-1,已知NO2和N2O4的生成吉布斯自由能分别为51.3和97.8 kJ/mol,试求 (1)298 K时, N2O4的起始压力为101.325 kPa时, NO2(g)的平衡分压? (2)该反应的弛豫时间? 10. 用温度跳跃技术测量水的离解反应: H2O H+ + OH-,在298 K时 的弛豫时间τ=37× s,试求该反应正向和逆向反应的速率常数k1和k-2. 11. 在光的影响下,蒽聚合为二蒽.由于二蒽的热分解作用而达到光化平衡.光化反应的温度系数(即温度每增加10K反应速率所增加的倍数)是1.1,热分解的温度系数是2.8,当达到光化平衡时,温度每升高10K.二蒽产量是原来的多少倍? 12. 用波长为313nm的单色光照射气态丙酮,发生下列分解反应: (CH3)2CO +hv---> C2H6 + CO ,若反应池的容量是0.059 dm3,丙酮吸收入射光的分数为0.915,在反应过程中,得到下列数据: 反应温度:840 K照射时间t=7 h

化学动力学基础

第11章化学动力学基础 重点: 基元反应的质量作用定律及其应用,速率方程的积分形式,速率方程的确定,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阿累尼乌斯方程的各种形式及其应用,指前因子k0、活化能Ea 的定义,典型复合反应及复合反应速率的近似处理法,链反应,气体反应的碰撞理论,势能面与过渡状态理论。 难点: 由反应机理推导速率方程的近似方法(选取控制步骤法、稳态近似法和平衡态近似法)的原理及其应用。 重要公式 2. a ln ()k E k R T T =-211211E k A RT =-+a ln 3.非基元反应的表观活化能: a a,1a,2a,3E E E E =++ 4. 1-1级对行反应:A,0A,11A A,ln ()e e c c k k t c c --=+-B 1A 1,e c ,e c k K c k -== 5. 1-1级平行反应:A,012A c ln ()k k t c =+1B 2C k c k c = 6.平衡态近似法:C 1A B 1c c k K c c k -== 7.稳态近似法:B d 0d c t =

化学动力学是物理化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 (1) 研究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 (2) 揭示反应的历程,并研究物质结构和反应能力的关系。 动力学和热力学不同:平衡态热力学只讨论系统的平衡态,其性质不随时间而变化,因而不考虑时间这个因素;另外,热力学是用状态函数研究化学反应从始态到终态的可能性,即变化过程的方向和限度,并不涉及化学变化所经历的中间途径和中间步骤。所以,热力学对化学反应的速率和具体反应历程不能给予回答,只能说明反应进行的可能性。 例:298K ,101325Pa 时,氢氧发生反应: H 2(g )+ 1/2O 2(g ) H 2O (l ) Δr G m θ = -287.19 kJ/mol <0,表明反应可自发进行,但在上述条件下,并没有观察到氢氧的变化。 这主要是因为在上述条件下,反应速率太慢,难以达到热力学平衡。 所以,这个反应在上述条件下,从热力学角度看,是可以进行的;但从动力学角度看,则没有实际意义。 但若改变反应条件,升温到1073K 或加入合适的催化剂,反应可瞬间完成。 由此可看出,若一个反应仅从热力学角度判断是自发的,并不说明反应可以实际操作;若从动力学角度看,反应速率太慢,则没有实际意义。 因此,必须从动力学角度进行研究,改变不利状况,使反应能实现。而且,从控制反应过程而言,动力学研究非常重要。且动力学研究远比热力学复杂。它不仅涉及反应速率和反应机理本身,反应条件如:催化剂、温度、压力等对反应速率和反应机理的影响也是很复杂的。 一般可以认为: 热力学——反应的可能性;动力学——反应的可行性。 本章只讨论动力学基础,它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动力学基础: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温度的关系 反应机理 反应速率理论 §11.1化学反应的反应速率及速率方程

第六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

第六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 首 页 习题解析 本章练习 本章练习答案 章后习题答案 习题解析 [TOP] 例13-1在酸的存在下蔗糖的反应中,偏光计的读数αt 如下: t/(min) 0 30 90 150 330 630 ∞ αt 46.57 41.00 30.75 22.00 2.75 -10.00 -18.75 这个反应是一级反应,求反应速率常数。 解1 对一级反应,不仅反应物的浓度本身,如果有和浓度成比例的量,则可以用来代替浓度。αt 是蔗糖溶液的偏振面转过的角度,在t = 0时溶液中只存在蔗糖,在t = ∞时蔗糖应该完全消失,而在公式ln c A =ln c A0-kt 中,和c A0成比例的量是α0-α∞,和c A 成比例的量是αt -α∞,因此可以用ln(αt -α∞)=ln(α0-α∞)-kt 计算各时刻的k 。 min 100.375 .1800.4175 .1857.46ln min 30131-?=++= k min 101.375.1875.3075 .1857.46ln min 90132-?=++= k min 102.375.1800.2275 .1857.46ln min 150133-?=++=k min 104.375 .1875.275 .1857.46ln min 330134-?=++= k min 102.375 .1800.1275 .1857.46ln min 630135-?=+-+= k min 102.35 35 4321-?=++++= k k k k k k 解2 采用作图法,以lg(αt -α∞)对t 作图,得一直线,其斜率b = -k /2.303。 t /min 30 90 150 330 630

化学反应动力学基础(一)-学生

5202 反应 2O 3→ 3O 2的速率方程为 - d[O 3]/d t = k [O 3]2[O 2]-1 , 或者 d[O 2]/d t = k '[O 3]2[O 2]-1,则速率常数 k 和 k ' 的关系是: ( ) (A) 2k = 3k ' (B) k = k ' (C) 3k = 2k ' (D) -k /2 = k '/3 5203 气相反应 A + 2B ─→ 2C ,A 和 B 的初始压力分别为 p A 和 p B ,反应开始时 并无 C ,若 p 为体系的总压力,当时间为 t 时,A 的分压为: ( ) (A) p A - p B (B) p - 2p A (C) p - p B (D) 2(p - p A ) - p B 5204 对于反应 2NO 2= 2NO + O 2,当选用不同的反应物和产物来表示反应速率时,其相互关系为:( ) (A) -2d[NO 2]/d t = 2d[NO]/d t = d[O 2]/d t (B) - d[NO 2]/2d t = d[NO]/2d t = d[O 2]/d t = d ξ /d t (C) - d[NO 2]/d t = d[NO]/d t = d[O 2]/d t (D) - d[NO 2]/2d t = d[NO]/2d t = d[O 2]/d t = 1/V d ξ /d t 5207 气相基元反应 2A k 1 B 在一恒容的容器中进行,p 0为 A 的初始压力, p t 为时间 t 时反应 体系总压,此反应速率方程 d p t / d t = 。 - k (2p t - p 0)2 5208 有一反应 mA → nB 是一简单反应,其动力学方程为 -d c A / d t = kc A m , c A 的单位为 mol ·dm -3, 时间单位为 s ,则: (1) k 的单位为 ___________ mol 1- m ·dm 3( m -1)·s -1 (2) 以d c B /d t 表达的反应速率方程和题中给的速率方程关系为 B A A A 1d 1d 'd d m m c c k c k c n t m t m =-== 5209 反应 2N 2O 5─→ 4NO 2+ O 2 在328 K 时,O 2(g)的生成速率为0.75×10-4 mol ·dm -3·s -1。 如其间任一中间物浓度极低, 难以测出, 则该反应的总包反应速率为 _______________mol ·dm -3·s -1, N 2O 5之消耗速率为__________ mol ·dm -3·s -1,NO 2之生成速率为_______________mol ·dm -3·s -1 。0.75×10-4, 1.50×10-4, 3.00×10-4 5210 O 3分解反应为 2O 3─→3O 2 ,在一定温度下, 2.0 dm 3容器中反应。实验测出O 3每秒消耗1.50×10-2 mol, 则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_____mol ·dm -3·s -1氧的生成速率为_______________mol ·dm -3·s -1, d ξ /d t 为_______________ 0.75×10-2, 2.25×10-2, 1.50×10-2.。 5211 2A +B =2C 已知反应某一瞬间, r A =12.72 mol ·dm -3·h -1, 则 r B = , r C =_____________r B =6.36 mol ·dm -3·h -1, r C =12.72mol ·dm -3·h -1 5212分别用反应物和生成物表示反应A +3B =2C 的反应速率, 并写出它们间关系为: 。r A = 13r B =1 2 r C 5222 有关基元反应的描述在下列诸说法中哪一个是不正确的: ( ) (A) 基元反应的级数一定是整数 (B) 基元反应是“态-态”反应的统计平均结果 (C) 基元反应进行时无中间产物,一步完成 (D) 基元反应不一定符合质量作用定律 5223 400 K 时,某气相反应的速率常数k p = 10-3(kPa)-1·s -1,如速率常数用 k C 表示,则 k C 应为: (A) 3.326 (mol ·dm -3)-1·s -1 k C = k p (RT ) (B) 3.0×10-4 (mol ·dm -3)-1·s -1 (C) 3326 (mol ·dm -3)-1·s -1 (D) 3.0×10-7 (mol ·dm -3)-1·s -1 5224 如果反应 2A + B = 2D 的速率可表示为:

化学动力学基础.

第11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 重点: 基元反应的质量作用定律及其应用,速率方程的积分形式,速率方程的确定,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阿累尼乌斯方程的各种形式及其应用,指前因子k0、活化能Ea 的定义,典型复合反应及复合反应速率的近似处理法,链反应,气体反应的碰撞理论,势能面与过渡状态理论。 难点: 由反应机理推导速率方程的近似方法(选取控制步骤法、稳态近似法和平衡态近似法)的原理及其应用。 重要公式 2. a ln ()k E k R T T =-211211 E k A RT =-+a ln 3.非基元反应的表观活化能: a a,1a,2a,3E E E E =++ 4. 1-1级对行反应:A,0A,11A A,ln ()e e c c k k t c c --=+- B 1A 1,e c ,e c k K c k -== 5. 1-1级平行反应:A,012A c ln ()k k t c =+ 1B 2C k c k c = 6.平衡态近似法:C 1A B 1c c k K c c k -== 7.稳态近似法:B d 0d c t =

化学动力学是物理化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 (1)研究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 (2)揭示反应的历程,并研究物质结构和反应能力的关系。 动力学和热力学不同:平衡态热力学只讨论系统的平衡态,其性质不随时间而变化,因而不考虑时间这个因素;另外,热力学是用状态函数研究化学反应从始态到终态的可能性,即变化过程的方向和限度,并不涉及化学变化所经历的中间途径和中间步骤。所以,热力学对化学反应的速率和具体反应历程不能给予回答,只能说明反应进行的可能性。 例:298K,101325Pa时,氢氧发生反应: H2(g)+ 1/2O2(g)H2O(l) Δr G mθ = -287.19 kJ/mol < 0,表明反应可自发进行,但在上述条件下,并没有观察到氢氧的变化。 这主要是因为在上述条件下,反应速率太慢,难以达到热力学平衡。 所以,这个反应在上述条件下,从热力学角度看,是可以进行的;但从动力学角度看,则没有实际意义。 但若改变反应条件,升温到1073K或加入合适的催化剂,反应可瞬间完成。 由此可看出,若一个反应仅从热力学角度判断是自发的,并不说明反应可以实际操作;若从动力学角度看,反应速率太慢,则没有实际意义。 因此,必须从动力学角度进行研究,改变不利状况,使反应能实现。而且,从控制反应过程而言,动力学研究非常重要。且动力学研究远比热力学复杂。它不仅涉及反应速率和反应机理本身,反应条件如:催化剂、温度、压力等对反应速率和反应机理的影响也是很复杂的。 一般可以认为: 热力学——反应的可能性;动力学——反应的可行性。 本章只讨论动力学基础,它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动力学基础: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温度的关系 反应机理 反应速率理论

第六章生化反应动力学剖析

第六章 生物反应动力学基础(张婷婷) 请对发现的文字错误及格式等进行修订,同时对我蓝色标出的要求进行补充完善。。注意此章节中公式编辑器所编辑的公式均可正常显示并编辑,所以不用更改为word 格式。辛苦了,谢谢!孔秀琴 一、底物降解速率 底物降解速率即每天每公斤活性污泥能降解多少公斤的BOD 5,其单位为: d kgVSS kgBOD ?/5,是反映生物反应器处理能力的重要参数。生物反应系统中,反应器 容积等重要参数是根据系统的底物降解速率(污泥负荷)来确定的。底物降解速率的函数关系式如下: S k S v Xdt dS s +=max (6-1) 式中: Xdt dS —比降解速率,单位 d -1 m a x v —最大比底物降解速率,即单位微生物量利用底物的最大速率 K S —饱和常数 X —微生物浓度 S —底物浓度 环境工程中,一般S 较小,当S K S ≤≤时,分母略去S ,并令 2max k k s =υ,,即可得下式: S k Xdt dS 2= (6-2) 上式积分可得: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t X t S S ??-=2k 0e (6-3) 那么已降解的底物含量为: )(t X k t S S S S ??-?=-=2e -100 (6-4) 式中:?S —降解的有机底物浓度

0S —初始的有机底物浓度 t S —t 时刻剩余的有机底物浓度 上式中,因一般生物系统活性污泥浓度x 为定值,所以可令12k X k =,同时把已降解的底物浓度用BOD t 浓度代替,初始底物浓度用BOD U 代替,,即得下式: )1(1t k u t e BOD BOD ?-= (6-5) 即得5日生化需氧量和总需氧量之间的换算关系式: (6-6) 因C o 20时,23.01 =k ,则可得到: u BOD BOD 68.05= 环境工程中,用污泥负荷来表示有机物(底物)的降解速率,是特定工艺处理能力的度量参数。在工程设计中,在确定生物反应器的容积及排泥量等关键数据时,污泥负荷是重要的设计参数,其值的选取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的造价。根据工程参数所确定的污泥负荷定义式如下: Xt S S XV S S Q N e e ) ()(00-=-= (6-7) 式中:N —污泥负荷,单位kg/kgVSS ﹒d V —反应器的有效容积,单位m 3 污泥负荷即底物比降解速率,其函数关系式也可写作 S k S k S N s 2max =+=υ (6-8) 二、微生物增殖 有机底物经过微生物降解作用后,其中一部分经氧化产能代谢为H 20和CO 2、小分子的有机物等,一部分则通过微生物合成作用转变为新的细胞物质,表现为微生物的增殖,同时微生物还通过内源呼吸作用而不断衰亡,表现为污泥的衰减。所以底物降解和微生物增殖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生物反应系统需要根据微生物的增殖速率来确定泥龄、进而确定剩余污泥排放量等重要数据,所以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式表示: d K Xdt dS Y Xdt dX -= (6-9)

化学动力学基础(一、二)习题

化学动力学基础(一、二)习题 一、选择题: 1、某反应的速率常数k=0.0462分-1,又知初始浓度为0.1mol.dm-3,则该反应的半衰期为: (A) 1/(6.93×10-2×0.12) (B) 15分 (C) 30分(D) 1/(4.62×102×0.1)分 答案:(B) 2、某一级反应, 当反应物的浓度降为起始浓度的1%时,需要t1秒, 若将反应物的浓度提高一倍, 加快反应速率, 当反应物浓度降低为起始浓度的1%时, 需时为t2, 则: (A ) t1﹥t2(B) t1=t2 (C) t1﹤t2(D) 不能确定二者关系 答案:(B) 3、某反应物反应掉7/8所需的时间恰好是它反应掉1/2所需时间的3倍, 则该反应的级数是: (A) 零级(B) 一级反应(C) 三级反应(D) 二级反应 答案:(B ) 4、反应A→B(Ⅰ);A→D(Ⅱ), 已知反应Ⅰ的活化能E1大于反应Ⅱ的活化能E2, 以下措施中哪一种不能改变获得B和D的比例: (A)提高反应温度(B) 降低反应温度 (C) 延长反应时间(D) 加入适当的催化剂 答案:C 5、由基元步骤构成的复杂反应:2A→2B+C A+C→2D,以C物质的浓度变化表示反应速率的速率方程(已知:-dC A/dt=K A1C A2-K A2C B2C c+K A3C A C C ) 则 (A)dC c/dt=K A1C A2-K A2C B2C c+K A3C A C C (B)dC c/dt=1/2K A1C A2-1/2K A2C B2C c+1/2K A3C A C C (C)dC c/dt=2K A1C A2-2K A2C B2C c+2K A3C A C C (D)dC D/dt=-K A3C A C C 答案:(B) 6、反应Ⅰ, 反应物初始浓度C0’, 半衰期t1/2’, 速率常数K1, 反应Ⅱ, 反应物初始浓度C0”, 半衰期t1/2”, 速率常数K2, K2/ K1=(3 t1/2’ C0’/2 t1/2” C0”2)则 (A) Ⅰ为零级, Ⅱ为二级(B) Ⅰ为一级,Ⅱ为三级 (C) Ⅰ为二级, Ⅱ为零级(D) Ⅰ为二级, Ⅱ为三级 答案:(D) 7、某反应, 以㏒(-dC/dt) 对㏒C作图得直线, 如果该反应为二级, 则直线的 (A)截距=2 (B) 截距=0.3010 (C) 斜率=2 (D) 截距/斜率=2 答案:(C) 8、微观可逆性原则不适用的反应是 (A)H2+I2=2HI (B)Cl+Cl=Cl2

一元气体动力学基础

一元气体动力学基础 1.若要求2 2 v p ρ?小于0.05时,对20℃空气限定速度是多少? 解:根据2 0v P ρ?= 42 M 知 4 2 M < 0.05?M<0.45,s m kRT C /3432932874.1=??== s m MC v /15334345.0=?== 即对20℃ 空气限定速度为v <153m/s ,可按不压缩处理。 2.有一收缩型喷嘴,已知p 1=140kPa (abs ),p 2=100kPa (abs ),v 1=80m/s ,T 1=293K ,求2-2断面上的速度v 2。 解:因速度较高,气流来不及与外界进行热量交换,且当忽略能量损失时,可按等熵流动处理,应用结果:2v = 2 121)(2010v T T +-,其中T 1=293K 1ρ= 1 1 RT p =1.66kg/m 3. k P 11 2 12)( ρρρ==1.31kg/m 3. T 2= R P 22 ρ=266 K 解得:2v =242m/s 3.某一绝热气流的马赫数M =0.8,并已知其滞止压力p 0=5×98100N/m 2,温度t 0=20℃,试求滞止音速c 0,当地音速c ,气流速度v 和气流绝对压强p 各为多少? 解:T 0=273+20=293K ,C 0= KRT =343m/s

根据 2 02 11M K T T -+=知 T=260 K ,s m kRT C /323== ,s m MC v /4.258== 1 0-?? ? ??=k k T T p p 解得:2/9810028.3m N p ?= 4.有一台风机进口的空气速度为v 1,温度为T 1,出口空气压力为p 2,温度为T 2,出口断面面积为A 2,若输入风机的轴功率为N ,试求风机质量流量G (空气定压比热为c p )。 解:由工程热力学知识: ??? ? ? ?+=2 2v h G N ??,其中PA GRT T c h P ==,pA GRT A G v == ρ ∴?? ? ???????+-??????+=)2()(212 1122222v T c A p GRT T c G N P P 由此可解得G 5.空气在直径为10.16cm 的管道中流动,其质量流量是1kg/s ,滞止温度为38℃,在管路某断面处的静压为41360N/m 2,试求该断面处的马赫数,速度及滞止压强。 解:由G =v ρA ?=RT p ρ v= pA GRT ?-+=kRT v k T T 2 0211T =282k 又:202 11M k T T -+= ∴717.0=M s m kRT M MC v /4.241===

气体动力学基础试题与答案

一、 解释下列各对名词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1. 轨线和流线 2. 马赫数M 和速度系数λ 5.膨胀波和激波 二、 回答下列问题 1. 膨胀波在自由表面上反射为什么波为什么 4.收敛喷管的三种流动状态分别是什么各有何特点 三、(12分)已知压气机入口处的空气温度T1=280K,压力P1=1.0bar ,在经过压气机进行可逆绝热压缩以后,使其压力升高了25倍,即增压比P2/P1=25,试求压气机出口处温度和比容,压气机所需要的容积功。设比热容为常数,且比热比k=。 四、空气沿如图1所示的扩散管道流动,在截面1-1处空气的压强 5110033.1?=p N/m 2,温度ο151=t C,速度2721=V 米/秒,截面1-1的面积1A =10 厘米2,在截面2-2处空气速度降低到2V =米/秒。设空气在扩散管中的流动为绝能等熵流动,试求:(1)进、出口气流的马赫数1M 和2M ;(2)进、出口气流总温及总压;(3)气流作用于管道内壁的力。 六、(15分)在超声速风洞的前室中空气的滞止温度为T *=288K,在喷管出口处空气 的速度V 1=530米/秒,当流过试验段中的模型时产生正激波(如图1所示),求激波后空气的速度。 图 1 第四题示意图 图2 第五题示意图

一、解释下列各对名词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共20分,每题4分) 1.轨线和流线 答:轨线是流体质点运动的轨迹;流线是一条空间曲线,该曲线上任一点的切线与流体在同一点的速度方向一致。 区别:轨线的是同一质点不同时刻的位置所连成的曲线;流线是同一时刻不同质点运动速度矢量所连成的曲线。 联系:在定常流动中轨迹线和流线重合。 2.马赫数M和速度系数λ 答:马赫数M是气体运动速度与当地声速的比值;速度系数λ是气体运动速度与临界声速的比值。 区别:速度相同时气体的马赫数与静温有关,最大值为无限大,而速度系数于总温有关,其最大值为有限值。 联系:已知马赫数可以计算速度系数,反之亦然。 3.膨胀波和激波 答:膨胀波是超声速绕外钝角偏转或加速时所产生的压力扰动波;激波是超音速气流流动方向向内偏转所产生强压缩波。 区别:膨胀波是等熵波;激波是非等熵波。 联系:激波在自由表面上反射为膨胀波。 二、回答下列问题(共20分,每题5分): 4.膨胀波在自由表面上反射为什么波为什么 答:膨胀波在自由表面上反射为压缩波。这是因为膨胀波在自由表面反射之前压力与自由表面一致,但经过膨胀波之后气流的压力下降,要使气流压力恢复到自由表面的压力,必须经过一道压缩波提高压力(见示意图)。 5.收敛喷管的三种流动状态分别是什么各有何特点 答:三种状态分别为亚临界状态、临界状态和超临界状态。亚临界状态下喷管内和喷管出口流动速度均为亚声速(M<1),喷管反压会影响喷管内流动流动;临界状态下喷管出口为声速流(M=1),喷管反压与总压值比等于临界压比(); 超临界状态下喷管出口为声速流(M=1), 喷管口之后有膨胀波存在,喷管反压不会影响喷管内流动流动。 三、(12分)已知压气机入口处的空气温度T 1=280K,压力P 1 =1.0bar, 在经过压气机进行可逆绝热压缩以后,使其压力升高了25倍,即增压比P 2 / P 1 =25,试求压气机出口处温度和比容,压气机所需要的容积功。设比热容为常数,且比热比k=。

第十二章化学动力学基础(二)

第十二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二) 1.在K 300时,将)(0.12g gO 和)(1.02g gH 在30.1gdm 的容器内混合,试计算每秒钟、每单位体积内分子碰撞的总数?设)(2g O 和)(2g H 为硬球分子,其直径分别为 nm 339.0和nm 247.0。 解:)(1093.2102 247 .0339.02 1092 2m d d d H O AB --?=?+= += )(10896.110016 .200.32016 .200.321332 222---??=?+?= +?= mol kg M M M M H O H O μ )(10881.11011 1002.600.320.13253 232--?=????==m n n O A )(10968.210 111002.6016.21.03253 232 --?=????==m n n H B 25 253 2102 10 986.210881.110896.114.3300314.88)1093.2(14.38????????? ??==--B A AB AB n n RT d Z πμ π )(1077.21335--??=s m Z AB 2.请计算恒容下,温度每增加K 10时, (1)碰撞频率增加的百分数; (2)碰撞时在分子连心线上的对平动能超过180-?=mol kJ E c 的活化分子对的增加百分数; (3)由上述计算结果可得出什么结论? 解:(1)B A AB AB n n RT d Z πμ π82 = T n n R d Z B A AB AB ln 2 1 )8ln(ln 2 +=∴πμπ T dT Z d AB 21 ln = 或T dT Z dZ AB AB 2= 当温度变化范围不太大时,有 T T Z Z AB AB 2?= ? 如K T 298=,K T 10=?时,有 %68.1298 210=?= ?AB AB Z Z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