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连炮制品的临床应用

黄连炮制品的临床应用

黄连炮制品的临床应用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s://www.doczj.com/doc/b813670471.html,

黄连炮制品的临床应用

陈协平1,林阿素2

(1.漳州市芗城医院,福建漳州363000;2.漳州市医学科学研究所,福建漳州363000)

收稿日期:2004208210

黄连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或云南黄连的干燥根茎。性味苦寒,归心、肝、胃、大肠经。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黄连炮制品有黄连、酒黄连、姜黄连、吴萸连、胆汁连等。黄连炮制不同,则作用、归经侧重不同,临床应用也就不同。我们在临床用药上,应辨证选用其不同炮制品,使其充分发挥功效,从而适应不同程度、不同部位的病情需要。1 黄 连

1.1 炮制方法: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

片,干燥。

1.2 功效:黄连生用苦寒性能较强,长于泻火燥湿,

清热解毒。黄连与黄芩、黄柏、栀子合用,名为黄连解毒汤,泻三焦之火,用于三焦热盛火炽狂躁,甚至神昏谵语诸证。黄连与金银花、蚤休、赤芍、僵蚕、防风等配伍,如夺命丹,清热泻火,祛风解毒,主治痈肿疖毒。黄连与山豆根、连翘、黄芩、栀子、浙贝、薄荷等配伍,如清凉散,清热解毒,主治热毒壅结、咽喉肿痛。2 酒黄连

2.1 炮制方法:取黄连片,加黄酒拌匀,稍闷,待酒被

吸尽后,用文火炒干,取出放凉。

2.2 功效:黄连酒制引药上行,善清头目之火。生黄

连泻心火,黄芩泻肺火,大黄泻大肠火。在泻心汤中,三味药均采用酒制,酒制升提则使黄连、黄芩泻上焦之火,大黄清头目之火,共治热迫血行所致的吐血、衄血。3 姜黄连

3.1 炮制方法:取姜汁(鲜生姜绞汁)与黄连片拌匀,

待汁被吸尽后,用文火炒干,取出放凉。

3.2 功效:黄连姜制可缓其苦寒之性,泻中焦之火。

姜黄连与橘皮、竹茹、半夏合用,是为黄连橘皮竹茹半夏汤,清热降逆止呕,主治胃热呕哕。姜黄连与豆豉、石菖蒲、半夏、芦根、厚朴等配伍,如连朴饮,清热利湿,用于湿热吐泻。姜黄连与地榆、木香、诃子等配伍,如地榆丸,清热和胃,行气止泻,主治泻痢经久不愈之证。4 吴萸连

4.1 炮制方法:取吴茱萸加适量水煎煮,除去吴茱

萸,煎液与黄连片拌匀,待液被吸尽后,用文火微炒干,取出放凉。

4.2 功效:黄连吴茱萸制可抑制其苦寒之性,使其寒

而不滞,清气分湿热,散肝胆郁火。吴萸连与木香合用,是为香连丸。吴萸连清湿热,散郁火;木香行气,调中,止痛。两药配伍,共奏清热调中、行气散郁、止泻止痛之功效,主治湿热痢疾。5 胆汁连

5.1 炮制方法:取猪胆汁与黄连片拌匀,待汁被吸尽

后,用文火微炒干,取出放凉。

5.2 功效:黄连胆汁制泻肝胆之实火。胆汁连与当

归、龙胆草、栀子、黄柏、黄芩、大黄、芦荟等配伍,如当归龙荟丸,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主治肝胆实火所致的头晕头痛、目赤肿痛、烦躁抽搐诸证。

黄连除以上常用炮制外,还有以醋浸炒,治肝胆之虚火;以盐水炒,治下焦之火;以干漆末调水炒,治血分伏火;以黄土研细调水和炒,治食积之火。

8

2福建中医药2004年10月第35卷第5期Fujian Journal of TC M O ctober 2004,35(5)

中药炮制学,第四单元,炮制品的质量要求,复习资料

中药炮制学第四单元炮制品的质量要求 一、A1 1、除另有规定外,饮片水分含量控制的范围是 A、1%~3% B、4%~5% C、7%~13% D、15%~18% E、20%~25% 2、《中药饮片质量标准通则(试行)》中规定,蜜炙品含水量不得超过 A、7% B、10% C、12% D、13% E、15% 3、《中药饮片质量标准通则(试行)》中规定:烫制后醋淬制品含水量不得超过 A、5% B、10% C、13% D、15% E、18% 4、《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的方法测定,生川乌含乌头碱、次乌头碱和新乌头碱的总量应为 A、1.50%~0.15% B、0.50%~0.20% C、2.00%~2.10% D、0.10%~0.20% E、0.050%~0.17% 二、B 1、A.15% B.1.5% C.5% D.0.5% E.20% <1> 、蜜制品的含水量不得超过 A B C D E <2> 、酒萸肉含马钱苷不得少于 A B C D E 答案部分 一、A1 1、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炮制品中的含水量应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一般在7%~13%。 2、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中药饮片质量标准通则(试行)》中规定:蜜炙品含水量不得超过15%。 3、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炮制品中的含水量应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一般在7%~13%,各类炮制品的含水量,《中药饮片质量标准通则(试行)》中规定:蜜炙品不得超过15%;酒炙品、醋炙品、盐炙品、姜汁炙品、米泔水炙品、蒸制品、煮制品、发芽制品、发酵制品均不得超过13%;烫制后醋淬制品不得超过10%。 4、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对于有毒成分,多规定其最高限量,对于既有毒又有效的成分,尽量规定其含量范围。如《中国药典》2010版规定:生川乌含乌头碱、次乌头碱和新乌头碱的总量应为0.050%~0.17%;制川乌含双酯型生物碱以乌头碱、次乌头碱和新乌头碱的总量计,不得过0.040%;含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和苯甲酰新乌头原碱的总量应为0.070%~0.15%。马钱子含士的宁(C21H22N2O2)应为1.20%~2.20%,马钱子碱不得少于0.80%;其炮制品马钱子粉含士的宁(C21H22N2O2)应为0.78%~0.82%,马钱子碱不得少于0.50%。巴豆霜及千金子霜含脂肪油均应为18.0%~20.0%。 二、B 1、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中药饮片质量标准通则(试行)》中规定:蜜炙品不得超过15%;酒炙品、醋炙品、盐炙品、姜汁炙品、米泔水炙品、蒸制品、煮制品、发芽制品、发酵制品均不得超过13%;烫制后醋淬制品不得超过10%。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中国药典》2010年版规定:干姜含6-姜辣素不得少于0.60%;姜炭含6-姜辣素不得少于0.050%;炮姜含6-姜辣素不得少于0.30%;山萸肉含马钱苷不得少于0.60%;酒萸肉含马钱苷不得少于0.5%。

黄连 黄芩 黄柏 三位中药的区别及作用

黄连黄芩黄柏三位中药的区别及作用 黄芩善于治疗肺热咳嗽、高热惊风、吐血鼻衄、头痛鼻渊等症、如配知母、桑白皮、荷叶、银花、连翘、桔梗、桔仁等治疗肺热咳嗽痰多等症。配生石膏、山栀子、大黄、生地等治疗鼻衄、血热斑疹等症,配苍耳子、知母、木笔花、桑白皮、赤芍等治疗鼻窦炎等。与夏枯草、双钩藤、菊花等配伍,可以治疗肝炎上炎引起的眼花、目赤肿痛、心烦头晕等症。? 黄连在临床上常用对湿热泄泻、高热神昏、吐血、衄血、心下痞满、胃火炽盛、牙龈肿痛、口舌生疮等病症的治疗。如治疗胃肠实热、胃火炽盛引起的胃内嘈杂、牙龈肿痛、胃脘作痛、口舌生疮时,常与连翘、厚朴、枳实、栀子配伍。治疗肝火旺所至的肋胁胀痛、口苦泛酸时常与吴茱萸配伍。治疗心火亢盛引起的胸闷、心痛、夜不能寝时,又常常与瓜蒌、半夏等药物配伍。现代医学研究证明,黄连中含有黄连碱、掌叶防己碱、甲基黄连碱、木兰碱等物质,对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痢疾球菌、霍乱弧菌等都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因此,黄连还是一种很好的抗菌消炎药。? 黄柏是黄柏树的内皮,临床上主要用于对湿热下注、淋病、痢疾、尿浊带下、骨蒸劳热梦遗等病的病症的治疗,如治疗痢疾时常与木香、黄连,马齿苋、白头翁、秦皮等配伍、治疗湿热下注时所至的

泌尿感染。常与栀子、大黄、龙胆草、木通、瞿麦、当归等配伍。治疗血尿时又常与小蓟、地榆、白茅根等配伍。治疗妇女带下、常与车前子、芡实、苍术等配伍。? 黄芩、黄连和黄柏虽然都属清热降火药,但黄芩偏于清上焦火,黄连偏于清中焦火,而黄柏则偏于清下焦火。根据其各自的特点,临床上遇有心炎、肺火时常先黄芩,遇有胃炎时常选黄连,遇有大肠及膀胱湿热火盛时可选黄柏治疗。? 摘自----------《中药基础学》

~$HPLC法测定黄连药材及其炮制品中主要生物碱的含量

HPLC 法测定黄连药材及其炮制品中主要生物碱的含量 阳勇1,李铁刚1,朱晶晶2,钟国跃1,王欣1,王智民2,武小 1,罗维早1* (1.重庆市中药研究院,重庆400065;2.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北京100700) 收稿日期:2009-11-18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川产道地药材川贝母、白芷、黄连的系统研究与开发(2007BAI40B03);《中国药典》2010版姜黄连炮制品标准制定(Yz-252);《中国药典》2010版酒黄连炮制品标准制定(Yz-251);《中国药典》2010版萸黄连炮制品标准制定(Yz-253);《中国药典》2010版黄连饮片标准制定 作者简介:阳 勇(1979-),男,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中药化学研究。E-mail :yangychem@https://www.doczj.com/doc/b813670471.html, *通讯作者:罗维早(1962-),男,研究员,主要从事中药化学及新剂型方向的研究工作。Tel :(023)89029026E- mail :loweizao@https://www.doczj.com/doc/b813670471.html, 关键词:黄连;HPLC ;盐酸表小檗碱;盐酸黄连碱;盐酸巴马汀;盐酸小檗碱 摘要:目的:测定黄连药材及其炮制品中盐酸表小檗碱、盐酸黄连碱、盐酸巴马汀和盐酸小檗碱的含量,制定2010年版《中国药典》中黄连及其炮制品的质量标准。方法: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流动相为乙腈-50mmol /L 磷酸二氢钾溶液(50?50)(混合液中加15mmol /L 十二烷基硫酸钠,再以磷酸调节pH 为4.0);流速:0.6mL /min ;检测波长:345nm ;柱温:30?。结果:黄连药材中盐酸表小檗碱、盐酸黄连碱、盐酸巴马汀和盐酸小檗碱的含量分别不得少于0.93%、1.80%、1.45%、6.00%;黄连饮片、酒黄连、姜黄连和萸黄连中盐酸表小檗碱、盐酸黄连碱、盐酸巴马汀和盐酸小檗碱含量分别不得少于0.70%、1.50%、1.10%和5.00%。结论:该方法简便、灵敏、重现性好,适用于黄连及其炮制品质量品质的控制。中图分类号:R2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1528(2010)09-1540-05Determintion of main alkaloids in crude and processed Rhizoma Coptidis by HPLC YANG Yong 1,LI Tie-gang 1,ZHU Jing-jing 2,ZHONG Guo-yue 1,WANG Xin 1,WANG Zhi-ming 2,WU Xiao-yun 1,LUO Wei-zao 1* (1.Chongqing Academy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Chongqing 400065,China ;2.Institute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00,China ) KEY WORDS :Rhizoma Coptidis ;HPLC ;epiberberine ;coptisine ;palmatine ;berberine ABSTRACT :AIM :The contents of epiberberine hydrochloride ,coptisine hydrochloride ,palmatine hydrochlo-ride ,and berberine hydrochloride in the crude and processed Rhizoma Coptidis were determined to establish their quality standards for editing Chinese pharmacopoeia of 2010edition.METHODS :The C 18column was used ,the mobile phase was acetonitrile-50mmol /L monopotassium phosphate (50?50)(containing 15mmol /L SDS and ad-justing pH =4.0with phosphoric acid )at the flow rate of 0.6mL /min ,the detective wavelength was set up at 345nm and the column temperature was 30?.RESULTS :The contents of epiberberine hydrochloride ,coptisine hydrochloride ,palmatine hydrochloride ,and berberine hydrochloride in Coptidis above 0.93%,1.80%,1.45%and 6.00%,respectively.The contents of epiberberine hydrochloride ,coptisine hydrochloride ,palmatine hydro-chloride ,and berberine hydrochloride in Rhizoma Coptidis decoctin pieces ,Rhizoma Coptidis processed with wine ,Rhizoma Coptidis processed with ginger and Rhizoma Coptidis processed with Fructus Evodia above 0.70%,1.50%,1.10%,5.00%,respectively were of the utmost importance.CONCLUSION :The method is simple and accurate ,and can be used to control the quality of the curde and processed Rhizoma Coptidis. 451

老中医:给胆怯易惊者的安眠方~温胆汤

温胆汤 【古方出处】宋·《三因极一病症方论》。 【使用历史】约850年。 【主要成分】半夏、竹茹、麸炒枳实各二两(各6克),陈皮三两(9克),茯苓一两半(4.5克), 炙甘草一两(3克),生姜五片,大枣一枚。 【整体药性】温。 【功能主治】理气化痰,和胃利胆,用于心胆虚怯,触事易惊,心悸不安,虚烦不寐。 【典型征象】失眠,怕黑,不敢独处。 【禁忌人群】孕妇禁用。 温胆汤最初见于南北朝名医姚僧坦所撰的《集验方》。其后被《备急千金要方·胆虚实》收录,云:“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此温胆汤。 宋·《三因极一病症方论》收录“温胆汤”1首,其中卷九“温胆汤”以《集验》温胆汤减生姜为 五片,加茯苓一两半、大枣一枚,减其温性、增其凉性,以欲利胆清胆,并尊胆腑清净以温 和为要之意,承袭“温胆”之名。后世医家多从《三因方》之论。 《古今医案按》中记载过一个例子:“汪石山治一女,年十五,病心悸,常若有人捕之,欲避而无所,其母抱之于怀,数婢护之于外,犹恐恐然不能安寐。医者以为病心,用安神丸、镇 心丸、四物汤,不效。汪诊之,脉皆细弱而缓,曰:此胆病也,用温胆汤,服之而安。”就是说一个少女总是觉得害怕而不能入睡,后来医家汪石山诊断她是胆出了问题,于是开了温胆 汤的方子,治愈了少女的失眠。 不断发展变化的温胆汤 关于温胆汤的配药,有一首方歌可以帮助记忆: 温胆汤中苓夏草,枳竹陈皮加姜枣。 虚烦不眠舌苔腻,此系胆虚痰热扰。 温胆汤在经过历代医家的研究和灵活运用的实践以后,从最初的临证祛痰之剂,逐渐发展为 可以治疗神经系统、消化系统以及内分泌系统等全身各个系统疾病的良药。 温胆汤的方中由多味药配伍,共同起到和胃化痰、安神定志的效果。纵观整个药方,寒温并用,消补兼施,升降并行,其目的就在于清化痰湿,调理气机,安和胆胃。温胆汤算是一味 基础药方,可以在其基础上加味治疗更多的病症,常见的有黄连温胆汤和柴芩温胆汤。 跟温胆汤相比,黄连温胆汤适合用来治疗热象更为明显的症状。它具有清热、化痰、开窍、 醒神、活血化瘀的功效。用黄连温胆汤治的病,在发病原因上都有一个特点,就是跟情志有关,在临床上大多会有情志异常的表现。黄连温胆汤是在温胆汤的基础上加味黄连而得来的,而在临床应用上,又可以在黄连温胆汤的基础上加味来治疗更多的疾病,加味黄连温胆汤可

中药炮制 开卷

中药炮制 一、名词解释 1.中药炮制: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需要和药物自身性 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2.炮制辅料:是指具有辅助作用的附加物料,它和主药起到增强疗效或降低毒性,或影响主药理化 性质等作用。 3.生理灰分:将干净而又无任何杂质的炮制品加高热灰化所得的灰分。 4.饮片:凡是直接供中医临床调配处方或中成药生产用的所有药物,统称为饮片。 5.炙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的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逐渐深入药物组织内部的炮 制方法称为炙法。 6.看水性:药材在水处理过程中,要检查其软化程度是否复合其切制要求,习称看水性。 7.泛油:又称走油。是指含有挥发油、脂肪油的药物,在一定温度、湿度的情况下,造成油脂外溢, 质地返软、发粘、颜色变浑,并发出油败气味的现象。 8.炒炭存性:是指炒炭药物只能部分炭化,更不能灰化,未炭化部分仍应保存药物的固有气味;花、 叶、草等炒炭后仍可清晰辨别药物原形。 9.燀法:将降药物置沸水中浸煮短暂时间,取出,分离种皮的方法。 10.复制法:将净选后的药物加入一种或数种辅料,按规定操作程序反复炮制的方法。 11.水飞法:某些不溶于水的矿物药,利用粗细粉末在水中悬浮性不同,将不溶于 水的矿物、贝壳类药物反复研磨,从而分离制备极细腻粉末的方法。 二、填空题 1. 中药炮制的基本工序是净制、切制、炮炙。 2. 性和味偏盛的药物在临床应用肘,一方面可以通过配伍的方法,另一方面可用炮制的方法来转变或缓和药物偏盛的性和味。 3. 炒法(根据操作及加辅料与否)有清炒法(单炒法)、加辅料炒法(合炒法);根据所用辅料 5. 在炮制所用辅料中,具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作用的是甘草汁; 具发表散寒、温中止呕、开痰解毒作用的是生姜汁;具有引药人肝、理气、散瘀止痛作用的是醋。 6. 麻黄茎发汗解表,根止汗,故要分开入药。 7. 炉甘石原来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锌,煅后变为氧化锌。 8. 一般中药炮制品的水分宜控制在7%—13% 。

黄连

中华本草》:黄连 药材名称黄连 拼音HuánɡLián 英文名Coptis Root, Golden Thread 别名王连、支连 出处出自《神农本草经》。 1.《别录》:黄连,生巫阳川谷及蜀郡、太山。二月、八月采。 2.陶弘景:黄连,今西间者色浅而虚,不及东阳、新安诸县最胜。临海诸县者不佳。用之当布裹去毛,令如连珠。俗方多疗下痢及渴。 3.《唐本草》:黄连,蜀道者粗大节平,味极浓苦,疗渴为最;江东者节如连珠,疗痢大善。今澧州者更胜。4.《四声本草》:黄连,今出宣州绝佳,东阳亦有,歙州、处州者次。 性味苦;寒 归经心;肝;胃;大肠经 功能主治清热泻火;燥湿;解毒。主热病邪入心经之高热;烦躁;谵妄或热盛迫血妄行之吐衄;湿热胸痞;泄泻;痢疾;心火亢盛之心烦失眠;胃热呕吐或消谷善饥;肝火目赤肿痛;以及热毒疮疡;疔毒走黄;牙龈肿痛;口舌生疮;聤耳;阴肿;痔血;湿疹;烫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g;研末,每次0.3-0.6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洗;或熬膏;或浸汁用。 注意胃虚呕恶,脾虚泄泻,五更肾泻,均应慎服。 复方①治心烦懊憹反复,心乱,怔忡,上热,胸中气乱,心下痞闷,食入反出:朱砂四钱,黄连五钱,生甘草二钱半。为细末,汤浸蒸饼,丸如黍米大。每服一十丸,食后时时津唾咽下。(《仁斋直指方》黄连安神丸) ②治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四两,黄芩二两,芍药二两,鸡子黄二枚,阿胶三两(一云三挺)。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纳胶烊尽,小冷,纳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台,日三服。(《伤寒论》黄连阿胶汤) ③治心肾不交,怔忡无寐:生川连五钱,肉桂心五分。研细,白蜜丸。空心淡盐汤下。(《四科简效方》交泰丸) ④治心经实热:黄连七钱,水一盏半,煎一盏,食远温服。小儿减之。(《局方》泻心汤) ⑤治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二两,黄连一两。上二陈,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伤寒论》大黄黄连泻心汤) ⑥治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黄连一两,半夏半升(洗),桥楼实大者一枚。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楼,取三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伤寒论》小陷胸汤) ⑦治大热盛,烦呕,呻吟,错语,不得卧:黄连三两,黄芩、黄柏各二两,栀子十四枚(擘)。上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二服。忌猪肉、冷水。(《外台秘要方》黄连解毒汤) ⑧治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三两,甘草三两(炙),干姜三两,桂枝三两(去皮),人参二两,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昼三夜二。(《伤寒论》黄连汤) ⑨治呕吐酸水,脉弦迟者: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黄连,水煎服。(《症因脉治》

黄连的炮制研究

黄连的炮制研究 xx 15009xxxxxx 药学院制药工程专业2015级1班 摘要:黄连多年生草本植物,别名王连、支连,属毛莨科黄连属。黄连是一种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因其根茎呈连珠状而色黄,所以称之为“黄连”。本文主要介绍现版药典收载的黄连、酒黄连、姜黄连和萸黄连的炮制研究,并通过黄连的炮制研究针对黄连的药理性质、炮制工艺及其作用与今后的改进技术作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黄连、炮制、药理作用、生物碱。 黄连,味苦,性寒,无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疔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1】 黄连可主要分为三类,即味连、雅连和云连。其中,味连多数聚集成簇,形如鸡爪,习称“鸡爪连”,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味极其苦。而雅连药材多为单枝、略呈圆柱形,形如“蚕状”,微弯曲,以身干,粗壮,无须根,形如蚕者为佳品。两者主产于四川。据明代兰茂《滇南本草》载:“滇连,一名云连……功效胜川黄连百倍”,“云连”因此而得名,其药材弯曲呈钩状,形如“蝎尾”,多为单枝,较细小。以干燥、条细、节多、须根少,色黄者为佳品,主产于中国云南省。

黄连的根茎含主要药用化学成分为小檗碱(berberine)5.56%~7.25%,黄连碱(coptisine),表小檗碱(epiberberine),小檗红碱(berberrubine),掌叶防已碱(palmatine),非洲防己碱(columbamine),药根碱(jatrorrhizine),甲基黄连碱(worenine),木兰花碱(magnoflorine)【2】。 1.黄连炮制的历史沿革 唐代有润切和熬(炒)(《千金翼》)法。宋代炮制方法有较大发展,除沿用唐代的炒法外,还出现了微炒(《圣惠方》)、炒焦(《博济》)、制炭(《史载》)、酒炒(《扁鹊》)、酒蒸(《丹溪》)、姜炒(《旅舍》)、蜜制(《局方》)、蜜泔制(《酒证》)、麸炒(《总录》)、吴茱萸制(《总录》)、巴豆制(《总微》)等炮制方法,炮制程度也有“炒令稍焦赤色”、“烧存性”等要求。元代增加了土炒(《丹溪》)、童便制(《原机》)等方法。明清后又增加了醋制、盐制、乳制、朴硝制、干漆制(《蒙筌》)、茱萸益智制(《医学》)、黄土姜酒蜜制(《本草汇》)、胆汁制、槐花炒(《景岳》)、酒萸制(《回春》)等。并对其炮制目的有较多阐述,如“黄连入手少阴心经,为治火之主药;治本脏之火,则生用之;治肝胆之火,则以猪胆汁浸炒;治下焦之火,则以盐水或朴硝研细调水和炒;治气分湿热之火,则以茱萸汤浸炒;治血分块中伏火,则以干漆末调水炒;治食积之火,则以黄土研细调水和炒”(《纲目》)。“白痢加茱萸炒,赤痢加湿槐花炒,去槐花”(《醒斋》)。现在主要炮制方法有

中药炮制学试题库

中药炮制学试题库 第一章绪论 l.中药炮制的历史可追溯到E A.汉代B.秦代C.周代D.春秋战国E.原始社会2.提出雷公炮炙十七法的是A A.雷敩B.陶弘景C.缪希雍D.陈嘉谟E.李时珍3.提出三类分类法的是A A.陈嘉谟B.陈师文C.张仲景D.王好古E.张元素4.中药发展史上,第一部具有炮制规范性要求的书是D A.神农本草经B.备急千金要方C.新修本草D.太平惠民和剂局方E.汤液本草5.第一部炮制专著是D A.神农本草经B.本草经集注C.肘后备急方D.雷公炮炙论E.炮炙大法6.炮制理论的形成时期是D A.汉代B.唐代C.宋代D.元、明代E.清代 7.中药炮制研究的核心问题是B A.炮制文献研究B炮制原理研究C.炮制工艺研究D.炮制设备研究E.炮制品质量研究8.葛可久的《十药神书》提出了C A.炮制解毒理论B.净制理论C.炭药止血理论D.归经理论E.以上都不是 9.《修事指南》的作者是B A.李时珍B.张仲岩C.陈嘉谟D.张仲景E.陶弘景10.提出生熟异用学说的人是B A.孙思邈B.张仲岩C.陈嘉谟D.张仲景E.陶弘景11.提出“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的作者是C A.缪希雍B.张仲岩C.陈嘉谟D.张仲景E.陶弘景12.中药炮制的理论依据是A A.中医中药理论B.五行学说C.藏象学说D.现代医药理论E.归经理论13.“酒制升提”是谁归纳总结的?E A.李时珍B.张仲岩C.陈嘉谟D.陶弘景E.缪希雍14.炮制品种的扩大应用时期是C A.元代B.明代C.清代D.梁代E.现代

15.强调“凡有修合,依法炮制……”的是A A.太平惠民和剂局方B.本草经集注C.雷公炮炙论D.五十二病方E.修事指南 填空题 29.“治半夏”最早记载在__黄帝内经_________。[] 30.中药炮制形成的关键是____火的发现_______。[] 31.“有须烧炼炮炙,生熟有定”是___张仲景____提出的。[] 32.中药炮制起源于__用药实践_____。[] 33.中医用药的特点是_复方___和__炮制___。[] 判断题 34.生草乌多供内服。2对错 35.古代的炮制指的是单味药材加工成饮片。2对错 36.炮制是一项传统的制药技术。1对错 37.合和、修事、炮炙均是炮制的同义词。1对错 38.研究中药炮制原理,掌握各种现代科技手段即可。2对错 39.酿酒的发现为中药炮制形成具备了条件。1对错 40.中药炮制是连接原药材与临床疗效的桥梁。1对错 第二章炮制与临床疗效 选择题 1.大黄酒炙属于下列何种制法B A.相资为制B.相反为制C.相畏为制D.相恶为制E.以上都不是2.张仲景在白虎汤中使用的甘草是C A.生甘草B.粉甘草C.炙甘草D.甘草皮E.甘草梢3.吴鞠通使用白虎汤时选用的是A A.生甘草B.粉甘草C.炙甘草D.甘草皮E.甘草梢 填空题 20.传统的制药原则是制其形、制其性、制其味和制其质。[] 判断题 22.阿胶用蛤粉炒后既降低其滋腻之性,又制其质和味。1对错 23.药物通过炮制,不论从质或是从量上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1对错24.炮制可改变药物升降浮沉之性,一般规律是酒制升提,姜制发散。醋制收敛,盐制

黄连炮制不同功效各异

黄连炮制不同功效各异 黄连,(学名:Coptis chinensis Franch.)别名:味连、川连、鸡爪连,属毛茛科、黄连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基徨,坚纸质,卵状三角形,三全裂,中央裂片卵状菱形,羽状深裂,边缘有锐锯齿,侧生裂片不等2深裂;叶柄长5-12cm。野生或栽培于海拔1000-1900m的山谷凉湿荫蔽密林中。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效。其味入口极苦,有俗语云“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即道出了其中滋味。 形状:多集聚成簇,常弯曲,形如鸡爪,单枝根茎长3~6cm,直径0.3~0.8cm。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粗糙,有不规则结节状隆起、须根及须根残基,有的节间表面平滑如茎杆,习称“过桥”。上部多残留褐色鳞叶,顶端常留有残余的茎或叶柄。质硬,断面不整齐,皮部橙红色或暗棕色,木部鲜黄色或橙黄色,呈放射状排列,髓部有的中空。气微,味极苦。雅连:多为单枝,略呈圆柱形,微弯曲,长4~8cm,直径0.5~1cm。“过桥”较长。顶端有少许残茎。云连:弯曲呈钩状,多为单枝,较细小。 黄连为毛莨科植物CoptischinensisFranch或其它黄连属植物的干燥根茎。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是我国应用很久的中药,其炮制品有十几种,部分品种被《中国药典》收载,其收载的炮制品有:生黄连、酒制黄连、姜制黄连、吴萸制黄连。黄连的不同炮制方法与临床作用紧密相关,它的产生、发展与完善,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也可能存在不合理的因素及欠缺之处,有必要对其历代炮制品种及临床作用予以研究整理,以提供较完整的发展脉络,供医药工作者参考。 黄连的炮制早在梁代《本草经集注》中就有记载,经过医药人员的医疗实践,总结前人经验,直到元代,黄连炮制的临床作用才更明确的提了出来。《汤液本草》记载:“如眼痛不可忍者,用黄连……以酒浸煎”。又提出“酒炒上行,酒浸行上头”。指出了酒制具有引药上行,治头面之疾病的作用。 明代《普济方》中提出:“酒炒酒浸上颈已上”。 《奇效良方》中记载:“苦寒酒炒,亦为因用以泻其上热”。这两部书进一步论述了酒制黄连作用的部位趋向,以及引药上行,泻其上热的作用。这些宝贵经验, 至今被人们沿用。后人在治病过程中,通过用不同辅料对黄连进行炮制,使黄连在临床中的用途扩大。《医学入门》中记载:“吴萸水炒,调胃厚肠,治冷热不调。黄土炒,治食积,安蛔虫。盐水炒,治下焦伏火。”炮制方法较前增加了3种,并对临床作用有明确的记述,黄连炮制的理论进入了繁荣发展时期。《本草纲目》对黄连的炮制方法及其作用记述更为详细:“黄连入手少阴心经,为治火之主药,治本脏之火,则生用之;而肝胆之实火,则以猪胆汁浸炒;治肝胆之虚火,则以醋浸炒;治上焦之

2020主管中药师考试《中药炮制学》课后练习:炮制品的质量要求

2020主管中药师考试《中药炮制学》课后练习 第四单元炮制品的质量要求 一、A1 1、除另有规定外,饮片水分含量控制的范围是 A、1%~3% B、4%~5% C、7%~13% D、15%~18% E、20%~25% 2、《中药饮片质量标准通则(试行)》中规定,蜜炙品含水量不得超过 A、7% B、10% C、12% D、13% E、15% 3、《中药饮片质量标准通则(试行)》中规定:烫制后醋淬制品含水量不得超过

A、5% B、10% C、13% D、15% E、18% 4、《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的方法测定,生川乌含乌头碱、次乌头碱和新乌头碱的总量应为 A、1.50%~0.15% B、0.50%~0.20% C、2.00%~2.10% D、0.10%~0.20% E、0.050%~0.17% 二、B 1、A.15% B.1.5% C.5% D.0.5%

E.20% <1> 、蜜制品的含水量不得超过 A B C D E <2> 、酒萸肉含马钱苷不得少于 A B C D E 答案部分 一、A1 1、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炮制品中的含水量应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一般在7%~13%。 2、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中药饮片质量标准通则(试行)》中规定:蜜炙品含水量不得超过15%。 3、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炮制品中的含水量应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一般在7%~13%,各类炮制品的含水量,《中药饮片质量标准通则(试行)》中规定:蜜炙品不得超过15%;酒炙品、醋炙品、盐炙品、姜汁炙品、米泔水炙品、蒸制品、煮制品、发芽制品、发酵制品均不得超过13%;烫制后醋淬制品不得超过10%。 4、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对于有毒成分,多规定其最高限量,对于既有毒又有效的成分,尽量规定其含量范围。如《中国药典》2010版规定:生川乌含乌头碱、次乌头碱和新乌头碱的总量应为0.050%~0.17%;制川乌含双酯型生物碱以乌头碱、次乌头碱和新乌头碱的总量计,不得过0.040%;含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和苯甲酰新乌头原碱的总量应为0.070%~0.15%。马钱子含士的宁(C21H22N2O2)应为1.20%~2.20%,马钱子碱不得少于0.80%;其炮制品马钱子粉含士的宁(C21H22N2O2)应为0.78%~0.82%,马钱子碱不得少于0.50%。巴豆霜及千金子霜含脂肪油均应为18.0%~20.0%。 二、B 1、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中药饮片质量标准通则(试行)》中规定:蜜炙品不得超过15%; 酒炙品、醋炙品、盐炙品、姜汁炙品、米泔水炙品、蒸制品、煮制品、发芽制品、发酵制品均不得超过13%;烫制后醋淬制品不得超过10%。

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 黄连

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黄连(味连)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黄连(味连)的商品规格等级。 本标准适用于黄连(味连)中药材生产,流通以及使用过程中的商品规格等级评价。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GB/T 191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SB/T 11094中药材仓储管理规范 SB/T 11095中药材仓库技术规范 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令第32号) 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通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为了便于使用,以下重复列出了某些术语和定义。 黄连Coptidis Rhizoma 为毛茛科植物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三角叶黄连Coptis deLtoidea C.Y.Cheng et Hsiao或云连Coptisteeta Wall.的干燥根茎。以上三种分别习称“味连”、“雅连”、“云连”。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干燥,撞去残留须根。 黄连规格Coptidis Rhizoma specification 黄连药材在流通过程中用于区分不同交易品类的依据。 黄连等级Coptidis Rhizoma grade 在黄连药材各规格下,用于区分黄连品质的交易品种的依据。 味连weilian 主要为黄连的干燥根及根茎,主产于重庆、四川、湖北、湖南、陕西等地的黄连。 雅连yalian 主要为三角叶黄连的根和根茎,主产于四川峨眉、眉山等市的黄连。 云连yunlian 主要为云南黄连的干燥根及根茎,主要产于云南福贡、腾冲等地的黄连。

黄连炮制品的临床应用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s://www.doczj.com/doc/b813670471.html, 黄连炮制品的临床应用 陈协平1,林阿素2 (1.漳州市芗城医院,福建漳州363000;2.漳州市医学科学研究所,福建漳州363000) 收稿日期:2004208210 黄连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或云南黄连的干燥根茎。性味苦寒,归心、肝、胃、大肠经。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黄连炮制品有黄连、酒黄连、姜黄连、吴萸连、胆汁连等。黄连炮制不同,则作用、归经侧重不同,临床应用也就不同。我们在临床用药上,应辨证选用其不同炮制品,使其充分发挥功效,从而适应不同程度、不同部位的病情需要。1 黄 连 1.1 炮制方法: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 片,干燥。 1.2 功效:黄连生用苦寒性能较强,长于泻火燥湿, 清热解毒。黄连与黄芩、黄柏、栀子合用,名为黄连解毒汤,泻三焦之火,用于三焦热盛火炽狂躁,甚至神昏谵语诸证。黄连与金银花、蚤休、赤芍、僵蚕、防风等配伍,如夺命丹,清热泻火,祛风解毒,主治痈肿疖毒。黄连与山豆根、连翘、黄芩、栀子、浙贝、薄荷等配伍,如清凉散,清热解毒,主治热毒壅结、咽喉肿痛。2 酒黄连 2.1 炮制方法:取黄连片,加黄酒拌匀,稍闷,待酒被 吸尽后,用文火炒干,取出放凉。 2.2 功效:黄连酒制引药上行,善清头目之火。生黄 连泻心火,黄芩泻肺火,大黄泻大肠火。在泻心汤中,三味药均采用酒制,酒制升提则使黄连、黄芩泻上焦之火,大黄清头目之火,共治热迫血行所致的吐血、衄血。3 姜黄连 3.1 炮制方法:取姜汁(鲜生姜绞汁)与黄连片拌匀, 待汁被吸尽后,用文火炒干,取出放凉。 3.2 功效:黄连姜制可缓其苦寒之性,泻中焦之火。 姜黄连与橘皮、竹茹、半夏合用,是为黄连橘皮竹茹半夏汤,清热降逆止呕,主治胃热呕哕。姜黄连与豆豉、石菖蒲、半夏、芦根、厚朴等配伍,如连朴饮,清热利湿,用于湿热吐泻。姜黄连与地榆、木香、诃子等配伍,如地榆丸,清热和胃,行气止泻,主治泻痢经久不愈之证。4 吴萸连 4.1 炮制方法:取吴茱萸加适量水煎煮,除去吴茱 萸,煎液与黄连片拌匀,待液被吸尽后,用文火微炒干,取出放凉。 4.2 功效:黄连吴茱萸制可抑制其苦寒之性,使其寒 而不滞,清气分湿热,散肝胆郁火。吴萸连与木香合用,是为香连丸。吴萸连清湿热,散郁火;木香行气,调中,止痛。两药配伍,共奏清热调中、行气散郁、止泻止痛之功效,主治湿热痢疾。5 胆汁连 5.1 炮制方法:取猪胆汁与黄连片拌匀,待汁被吸尽 后,用文火微炒干,取出放凉。 5.2 功效:黄连胆汁制泻肝胆之实火。胆汁连与当 归、龙胆草、栀子、黄柏、黄芩、大黄、芦荟等配伍,如当归龙荟丸,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主治肝胆实火所致的头晕头痛、目赤肿痛、烦躁抽搐诸证。 黄连除以上常用炮制外,还有以醋浸炒,治肝胆之虚火;以盐水炒,治下焦之火;以干漆末调水炒,治血分伏火;以黄土研细调水和炒,治食积之火。 8 2福建中医药2004年10月第35卷第5期Fujian Journal of TC M O ctober 2004,35(5)

常用中药各炮制品功效用法

麻黄:发汗解表(宜生用), 宣肺平喘(宜炙用), 利水消肿 Sig:1.5~9g 紫苏:发表散寒,行气宽中,安胎,解鱼蟹毒。 来源:唇形科植物紫苏的干燥茎、叶。叶 称苏叶,梗称苏梗。叶长于发表散寒,梗 长于理气宽中、安胎。 用法:5~9g,不宜久煎 荆芥:祛风解表,透疹止痒,止血。 来源:唇形科植物荆芥的干燥地上部分。 花穗名荆芥穗。 荆芥穗力较强。止血须炒炭。 石膏: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煅用:收敛生肌。 用法:15~60g。内服宜生用。入汤剂宜打 碎先煎。外用须经火煅研末。 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 用法:生用走气分而泻火,炒黑入血分而 止血,姜汁炒又除烦止呕。 Sig:3~9g,外用适量。 菊花: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来源:菊科植物菊的干燥头状花序,黄者 名黄菊花,白者名白菊花。 Sig:9~15g,疏散风热多用黄菊花,平肝明 目多用白菊花 柴胡: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来源:伞形科植物柴胡或狭叶柴胡的干燥 根 Sig:3~9g,解表退热宜生用,疏肝解郁宜醋 炙用 大黄:功效:泻下攻积,清热泻火,解毒止血,活血祛瘀。 Sig:3~12g,外用适量。生大黄泻下力较强, 欲攻下者宜生用;入汤剂应后下,或开水泡 服,久煎则泻下力减弱。酒制大黄泻下力较 弱,活血作用较好,宜于瘀血证及不宜峻下 者。大黄炭多用于血症。 番泻叶:泻下导滞。 性能特点:大量用能泻积热、通大便、行 水消胀,治热结便秘、水肿胀满;少量用除 积滞、助消化,治食积胀满、消化不良。 Sig:缓下1.5~3g,攻下:5~9g, 宜用开水泡服,入汤剂当后下。 大戟:泻下逐饮:水肿,臌胀,胸胁停饮。 消肿散结:痈疮肿毒,瘰疬痰核。 品种鉴别:京大戟源于大戟科,毒性强,泻 水逐饮力峻。反甘草。 红大戟源于茜草科,毒性弱,以消肿散结力 佳。体虚及孕妇忌服。 防己:【来源】防己科植物粉防己的干燥根。习称汉防己。 【功效】1.祛风湿、止痛:特点——长于治 风湿痹痛偏热者. 2.利水消肿:治水肿、小便不利、 脚气肿痛,腹水等。 Sig:5~9g。 既往所用的防己还有木防己。木防己包括三 个品种,即防己科的木防己、马兜铃科的汉 中防己和广防己。 传统认为,汉防己长于利水消肿,治水肿尿少宜用;木防己长于祛风止痛,治风湿 痹痛宜用。马兜铃科的汉中防己与广防己, 因含马兜铃酸,能损害肾功能,故内服宜慎, 不能过量或久服,肾病患者忌服。 薏苡仁:甘、淡,微寒。归脾、胃、肺经。 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清热排脓。 Sig:10~30g。清利湿热、除痹排脓宜生用,健脾止泻宜炒用。 麦芽:消食和中,回乳,疏肝。 Sig:9~15g,大剂量30~120g。 消积宜炒焦用,回乳宜大量用,疏肝宜生用。 山楂:消食化积,活血散瘀。 Sig:9~15g,大量用30g。 消失导滞宜用焦山楂。 神曲:消食和胃。 Sig:6~15g, 消食宜炒焦用。 - 1 -

黄连中黄连素的提取

黄连中黄连素的提取 摘要:工艺生产黄连素的提取方法有硫酸法、石灰水法、乙醇法等。本实验采用 乙醇法。讨论了不同浓度、温度对黄连素提取的影响。通过比较,确定90%的乙醇 浓度和80℃提取温度比其它的提取率要高,重结晶溶液的pH值为1~2。 关键词:黄连;黄连素;醇提法 Abstract: There were several ways to extract berberine in production, such as Vitriol, limewater, ethanol and so on. In this article, we use the ethanol to extract, with different concentration and temperature. And we get the conclusion that, when using 90% concentration of the ethanol, at temperature 80℃, the rate of the extraction is the highest. The pH of recrystallized liquor is between 1~2. Key words : Rhizoma Coptidis, Berberine, Alcohol reference 1前言 黄连是多年生草本药材,一般以移栽后的第五年秋季收获为佳[1]。黄连喜冷凉、潮湿的气候,忌炎热、干旱、强光的环境,宜荫凉环境栽培,生长于海拔800~2200米的山地生态区,黄连喜气温低、空气湿度大的自然环境,黄连最怕高温和干旱。喜荫蔽条件,忌强烈阳光,在强光直射下,植株很快就枯萎;但在过于荫蔽的环境下,黄连生长纤细柔弱,易罹病害。因此,人工栽培需搭棚遮荫,随着苗龄的增长,不断调节其所需的荫蔽度或透光度。对土壤要求较严,以表土疏松肥沃、土层深厚、排水和透气性良好的、富含腐殖质的中壤土和轻壤土为好。土壤反应以ph值5.5~7为宜。过酸或过碱、过砂或过粘的土壤均不宜种植。 黄连分“味连”、“雅连”和“云连”但总称黄连[2]。黄连主产于四川,长江以南大部地区均有分布,经过采集加工,晒干备用,根、茎、叶均可入药。我国产小檗科植物约200余种,其中大多数均含黄连素。在原料的粉碎处理中,根据不同原料可以采取剪、切、锯或水浸泡后石辊辗压等不同形式,其方法也可结合使用。目的在于粉碎得较细,其试剂浸出物就多。 黄连素(俗称小蘖碱)是中药黄连等的主要有效成分,抗菌能力很强,黄连素是一种具有多种功效的常用中药对急性结膜炎,口疮,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肠胃炎等均有很好的疗效[3] 黄连素分子式与分子量:C 20H 18 C l NO 4 .2H 2O ;407.85,别名小檗碱[4]。是从中药黄檗、黄连、

黄连温胆汤妙用多

黄连温胆汤妙用多 中医书友会第997期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导读:小编前两天刚喝了黄连温胆汤,故而对此方特别感兴趣。亲身感受,此方对于痰热蕴结证真好使!本文作者列举了四案,分别为胃痞案、恶心案、不寐案、失眠案,也是例证。(编辑/张亚娟)黄连温胆汤妙用多 作者/蒋健 温胆汤出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由《备急千金要方》温胆汤变化而成,原方较本方少茯苓、大枣,而生姜则重用四两,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后世减生姜用量而治痰热,方名仍称温胆,但功用实为清胆。黄连温胆汤出自《六因条辨》,乃温胆汤去大枣、加黄连而成,进一步加强了清胆的作用,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证。 由于黄连温胆汤是以二陈汤为基础加减而成,故首先能够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之痰湿(热)中阻证。 胃痞案 藩女,47岁,2006年4月25日就诊。中脘痞闷伴恶心,食后尤甚,舌偏红,苔薄黄腻,脉弦细。证属湿热内阻;治以清热化湿,和胃消痞;黄连温胆汤加味:黄连3克,姜竹茹6克,姜半夏12克,陈皮12克,茯苓12克,枳实12克,青皮12克,枳壳12克,厚朴12克,莪术12克,佛手

10克,木蝴蝶5克,苏梗12克,全瓜蒌15克,14剂。5月12日二诊:药后诸症均除。 恶心案 蒋女,74岁,2006年5月23日就诊。恶心,反酸,胸骨后痞胀难受不适,胃脘上胸骨下处按则嗳气且有声,平素易受惊吓,夜寐欠佳,头晕,两下肢麻木30余年,左下肢肌肉萎缩,右上肢疼痛,其近肩处麻木,口腔右颊内溃疡疼痛,纳呆,舌红,苔黄腻,脉细弦。患有抑郁症,浅表性胃炎伴重度糜烂,腰突症。症状虽多,总以痰热内扰为主线;治以清热化痰为主;黄连温胆汤合平胃散、半夏白术天麻汤和旋覆代赭汤加减。 组方:姜半夏15克,陈皮12克,茯苓15克,甘草3克,竹茹10克,枳实10克,川连3克,厚朴12克,苍术12克,白术12克,天麻12克,旋覆花10克,代赭石30克,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石菖蒲12克,煅瓦楞子15克,丹参15克,蒲公英15克,7剂。 5月30日二诊:患者初诊时本不愿服中药而欲服西药,经劝告先试服中药7剂。今满脸笑容而至,诉诸症均有好转:恶心、反酸止,易受惊吓好转,睡眠改善,上肢麻木减轻三分之一,能知痒感,口腔溃疡痊愈,胃纳大增。继服原方7剂。上例虽以恶心为主诉,但从纳呆、胸痞、平素易受惊吓、夜寐欠佳、头晕以及肢体疼痛麻木、苔黄腻等一系列看似互不

黄 连2010版药典

黄连 Huanglian COPTIDIS RHIZOMA 本品为毛茛科植物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三角叶黄连Coptis deltoidea C.Y.Cheng et Hsiao或云连Coptisteeta wall.的干燥根茎。以上三种分别习称“味连”、“雅连”、“云连”。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干燥,撞去残留须根。 【性状】味连多集聚成簇,常弯曲,形如鸡爪,单枝根茎长3~6cm,直径O.3~O.8cnl。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粗糙,有不规则结节状隆起、须根及须根残基,有的节间表面平滑如茎秆,习称“过桥”。上部多残留褐色鳞叶,顶端常留有残余的茎或叶柄。质硬,断面不整齐,皮部橙红色或暗棕色,木部鲜黄色或橙黄色,呈放射状排列,髓部有的中空。气微,味极苦。 雅连多为单枝,略呈圆柱形,微弯曲,长4~8cm,直径O.5~1cm。“过桥”较长。顶端有少许残茎。 云连弯曲呈钩状,多为单枝,较细小。 【鉴别】 (1)本品横切面:味连木栓层为数列细胞,其外有表皮,常脱落。皮层较宽,石细胞单个或成群散在。中柱鞘纤维成束或伴有少数石细胞,均显黄色。维管束外韧型,环列。木质部黄色,均木化,木纤维较发达。髓部均为薄壁细胞,无石细胞。 雅连髓部有石细胞。 云连皮层、中柱鞘及髓部均无石细胞。 (2)取本品粉末O.25g,加甲醇25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取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黄连对照药材O.25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盐酸小檗碱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O.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1μl,分别点于同一高效硅胶G薄层板上,以环己烷乙酸乙酯异丙醇甲醇水三乙胺(3:3.5:1:1.5:O.5:1)为展开剂,置用浓氨试液预饱和20分钟的展开缸内.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4个以上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检查】水分不得过14.O%(附录Ⅸ H第一法)。 总灰分不得过5.O%(附录Ⅸ K)。 【浸出物】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附录X A)项下的热浸法测定,用稀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15.O%。 【含量测定】味连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Ⅵ B)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O.05mol/I。磷酸二氢钾溶液(50:50)(每100rnl中加十二烷基硫酸钠O.4g,再以磷酸调节pH值为4.O)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