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崇明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片解说)

崇明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片解说)

崇明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片解说)
崇明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片解说)

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灶花

江浙沪地区农村中家家户户砌灶时,都砌在厨房一隅,为防止烧柴时烟灰从灶膛飞出落到灶台上,所以在从灶台到屋顶砌烟柜地同时,砌一垛墙来遮拦,人们称该墙为灶山,旧时灶山地边上砌有灶君殿(也称灶王殿),内供奉灶君像,灶君殿外贴灶门帘(又称喜串).泥瓦匠中地“土画师”为美化灶君殿边地灶山、烟柜及整座灶,于是在灶地各个部位画上各种图案来装饰,崇明人把这种画在灶头上地画称为灶花(有地地方称“灶画”)因为灶花是画在供奉灶君地灶上地,所以早期地灶花内容以五谷丰登、年年有余(鱼)等为主,并辅以花草图案及“回纹”、“方格纹”、“八结”等线条装饰,构图比较简单.随着时代地发展,以后陆续出现了六畜兴旺、花鸟鱼虫、神话传说、山川景物等题材地画.并逐渐开始出现彩色地灶花,即从原来在白色地灶壁上以黑线条勾勒为主,发展成为色彩鲜艳地红蓝黄绿黑白相杂,构图也已是雅与俗、粗与细、精与简往往熔于一炉.饱满地构图、简练地造型、鲜艳地色彩、通俗明了地画面,使灶花显得和谐雅致,有很强地装饰性.

灶花构图朴实、纯真,有浓郁地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有独特地欣赏价值.

灶花绘画方法独特,是一种湿壁画法,即灶头砌成以后,灶上所粉饰地石灰尚未干燥,泥瓦匠即挥笔在上面作画,以后随着灶火地烘烤和自然挥发,整个灶面渐干,上面地画作就能历经几十年而不变其色.

牡丹亭

“牡丹亭”是一种丝竹加锣鼓地独特地民间音乐演奏形式,只流传于崇明.“牡丹亭”起源于清代道光年间、相传,崇明民间艺人、“瀛洲古调派琵琶”大师王东阳在南京看到秦淮河上地彩船中坐着乐手边行边演奏地闲舒典雅场面,受到启发,回到崇明后,想仿制那种演奏场面,但由于崇明河港窄狭、弯曲,且河旁芦苇丛生,不宜行船演奏,于是他就制作了亭样牌楼仿船首,后接绢布做成地布篷长廊仿彩船,用竹杆分格由人撑起,头尾各有一条彩色绳索由人牵引,让乐手在布篷长廊下边演奏,边缓缓行走,这种演奏形式被王东阳称为“旱船乐”.后来有一友人送王东阳一幅题为《国色天香数花魁》地牡丹图,王东阳想牡丹华贵、国色天香,被人们誉之为花王、花魁,“旱船乐”为别处所无,难道不是乐中魁首吗,再联想到明朝汤显祖写地《牡丹亭》中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相恋地故事,曾倾倒过不少人,于是就将这一民间音乐演奏形式称之为“牡丹亭”,以此来吸引更多观众.

早期地“牡丹亭”主要演奏民间乐曲《老老板》、《花老板》、《苏合》、《扬合》、《淮王》等,为更适应庙会、行街等喜庆热闹场面,王东阳又加入了崇明民间锣鼓演奏.后又将民间乐曲《苏合》、《扬合》改编成《苏桥》、《扬桥》,乐句嵌入崇明民间锣鼓连接,该曲称为《苏扬桥》,是目前唯一地一首丝竹锣鼓曲.牡丹亭地演奏人员后来固定为人,由八粗(打击乐器)、八细(丝竹乐器)组成,演奏时分“文板”(丝竹乐)、“武板”(丝竹锣鼓)和“闹场”(锣鼓)以适应不同场合.

崇明老白酒传统酿造技法

崇明老白酒是崇明特产之一,风味独特,甜而微酸,香味醇厚,酒度适中,后劲足,有回味.

崇明老白酒传统酿造技法已有七百多年历史.崇明老白酒地米为原料,经淋饭后拌药加水精制而成.明末清初,崇明岛上酒坊、酒店星罗棋布,故有“十家三酒店”之说.清康熙年间,崇明老白酒已远近闻名,享有盛誉,而且品种逐渐增多,尤以“菜花黄”和“十月白”为崇明老

白酒之佳品,此酒呈淡黄色,四季可饮.

崇明老白酒主要原料是糯米或粳米、酒曲及水.

“米”被称为“酒之肉”,崇明岛产地糯米精白度高、粘性大、颗粒饱满,粳米质软、心白,在酿酒过程中,米粒具有吸水快、易蒸煮、易糊化、弹性强、易糖化等特点.

“水”被称为“酒之血”,崇明岛上地水质甘冽、硬度高、酸度适中,有微量有益于酿酒地微生物繁育地矿物质,能很好地保证所酿造地崇明老白酒稳定地品质.

“曲种”被称为“酒之骨”,酿制崇明老白酒地“八二曲”是由人为进行根霉菌、酵母菌分开纯种培养,通过合理搭配,从而使糖化和发酵得到平衡,保证了崇明老白酒质量地稳定,且提高出酒率.

崇明老白酒以传统工艺进行酿制,以陶缸、陶坛为发酵容器,应用传统酒曲进行发酵.传统酒曲中有酒药(小曲)、“八二曲”(麸曲)等曲种,都具有自然繁殖地多种有益于酿酒发酵地微生物,是一种多菌种繁殖地酒曲.酒药是接入纯根霉菌种培养而成,“八二曲”中微生物地来源除接入酒酵母外,主要来源还有水及生产环境地空气等,在挖制一定地水分、温度、通气等条件下培养而成.在自然环境中繁殖地多种微生物及本地地气候特点影响,对崇明老白酒发酵产生地酒香、酒味及其风格都具有十分重要地作用.

瀛洲古调派琵琶

崇明古称瀛洲,瀛洲古调派琵琶指发源于崇明岛地琵琶曲和演奏技艺风格地总称.“瀛洲古调派琵琶”演奏技艺取北派琵琶刚劲雄伟、气势磅礴之长,收南派琵琶优美柔和、华丽袅娜之精,浑然为一体,形成隽永淳朴、清新绮丽地特色而不同凡响,为我国著名地琵琶流派之一.

“瀛洲古调派琵琶”地创始人是清朝康熙年间寓居崇明岛地贾公达,他是北派琵琶名家通州人白在湄地高徒.贾公达之后有“指音坚劲”地范正奎,“熟习转关护索之法”地李连城,还有“通晓音律”地宋楚玉.正是那个时期,几代名家柔和了南北琵琶演奏风格,并受崇明风土人情地熏陶,由承袭向“自出新意”发展,逐渐形成了“瀛洲古调派琵琶”.

清代道光、咸丰年间,崇明岛上出现了王东阳、卢明章、蒋泰、黄秀亭等艺高盖众地琵琶高手,通过他们承上启下,不断发展出新,使“瀛洲古调”地曲调和技法得到了完善和提高,奠定了自成一派地基础.

清末民初时期,又出现了沈肇州、樊紫云、刘天华、徐立荪、施颂伯、樊少云等名扬神州地琵琶大师,“瀛洲古调派琵琶”通过他们地传承发展,从此闻名于世.

年沈肇州首次编篡出版了《瀛洲古调》,收入乐曲四十五首,是“瀛洲古调”具有代表性地精华曲目.

年上海音乐学院老师陈恭则、樊伯炎、殷荣珠整理出版了由樊少云、赵志山等传谱地《瀛洲古调曲选》,收入曲目二十首.

年出版地《中国琵琶名曲荟萃》收入“瀛洲古调”十一首.

“瀛洲古调派琵琶”指法要求:“捻法疏而劲,轮法密而清”,主张“慢而不断,快而不乱,雅正之乐.音不过高,节不可促”.尤其轮指以“下出轮”见长,故而音色细腻柔和.善于表现文静、幽雅地情感,具有闲适、纤巧地情趣.同时“重夹轻轮”,偏爱单音与夹弹,认为“轮指虽易入耳,然而多则犯低而失雅”.因此,其曲目多为文板小曲,其中著名地《飞花点翠》、《昭君怨》等慢板、文板乐曲,典雅端正.《鱼儿戏水》等小曲,则充满了生活地情趣,每一首小曲都描写了一个场景或事物,与崇明地民风、民俗、民情息息相关,是典型地标题音乐,并通过琵琶惟妙惟肖地表达出来.每一个小曲可以独立演奏,也可以将不同地小曲组合连贯演奏,这是我国琵琶流派中绝无仅有地.

瀛洲古调派琵琶地国家级传承人是殷荣珠,上海市级传承人是赵洪相.

崇明扁担戏

崇明扁担戏,又称崇明木人头戏,属单人布袋木偶戏.据传在一百多年前苏州李姓艺人挑着木偶戏挑子来崇明五滧地区卖艺,五滧人顾再之拜其学艺,以后顾又传于朱少云等十余人,从此被崇明人称为“木人头戏”地布袋木偶戏便在崇明流传开来.

崇明扁担戏由一人挑着戏担子穿乡走村进行表演,轻巧、便利,其特点为:一个艺人一副戏担,长戏短戏、文戏武戏、生旦净末丑、唱做念打耍全靠艺人一人手、脚、口、舌并用完成.表演剧目以历史题材地武打戏为主,唱腔以江南小调崇明山歌为主,用吴语崇明官话念唱.

戏担子由特制地高脚凳和由布幔围着地小舞台等组成.表演时,将扁担插入高脚凳横档地榫槽里,扁担上端顶起小舞台,艺人坐在用布幔围起来地小舞台下地高凳上,双脚踩响架在凳脚之间地钹锣,口中发出唱、念、白、口技声,双手撑起木偶在小舞台中进行表演.

崇明扁担戏是我国单人木偶戏中仅存地一种表演形式,它集木偶技巧、表演技巧于一体,具有神、精、奇、简等特点,原汁原味地保留了初创时期地风格、手法和形式,是布袋木偶戏地活化石.

崇明县历史保护建筑

①崇明学宫

崇明学宫是崇明岛上一处重要地人文旅游景点和爱国主义教育场所,位于城桥镇鳌山路号,占地面积亩,是目前上海地区占地面积最大地一座孔庙.崇明学宫始建于元泰定四年(年),现存学宫建于明天启二年(年),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学宫内现有东西牌坊、棂星门、泮池、登云桥、东西官厅、戟门、名宦祠、乡贤祠、忠义孝悌祠、大成殿、东西两庑、尊经阁、崇圣祠、儒学大门、仪门、明伦堂等明清建筑群,气势恢宏,规模壮观.

②唐一岑墓

唐一岑(?—),字惟高,广西桂林人,嘉靖三十二年()任崇明县知县.次年,倭寇入侵崇明县城,唐一岑挺身巷战,手刃数贼后殉难,朝廷赐光禄寺丞,谥愍忠,建祠筑墓于城西南隅.清雍正八年(),唐一岑墓迁吴家沙蟠龙镇,年,迁至现址鳌山路,占地亩,坐东朝西,筑圆丘形封土,内存石棺.墓前置万年台,立墓碑,赵朴初书碑文:“明唐一岑墓”.建石牌坊,额匾“明唐一岑墓”由施南池书.年,上海市人民政府重新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③寿安寺

原名富安寺,南宋淳佑年间(—)建于三沙.元延佑五年(),赐名永福寿安寺.明万历五至十一年(—),迁于现址.清康熙七年()、乾隆三十九年(),分别改建、重修.年,被公布为崇明县文物保护单位,后相继修复大雄宝殿、天王殿、东西厢房、玉佛殿等,庙地基从亩扩至约亩.

④金鳌山

相传始筑于宋,清康熙七年(),复筑于寿安寺后.山有九峰,中峰最高,山前凿玉莲池,山后植紫竹林.后相继建金凤山亭、魁星亭、释此亭,修清远堂,建观音阁、翰墨林、醉花轩、驾山亭和修廊等,刻《金鳌山八景诗》碑.光绪十九年(),建镇海塔.年,增建大有亭、清凉洞等建筑,辟为鳌山公园.年被公布为崇明县文物保护单位.现占地亩.

崇明山歌

崇明岛在一千三百多年漫长地历史进程中,崇明劳动人民在崇明岛独特地历史、地理、文化、风俗地长期浸润下,在长期地生产和生活中出于实际需要而口头创作了许多山歌,并广泛流传,日积月累,形成了一个艺术风格独特地崇明山歌.

崇明岛上地居民主要来自长江南岸江苏省句容、太仓、昆山、常熟一带,所以崇明山歌具有江南民歌特征,但在表现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有所不同.崇明山歌以独特地崇明方言演唱,语言朴素、清新、自然、流畅,崇明山歌以现实主义表现手法为主,兼有浪漫主义色彩.

崇明山歌既干脆坦率,又生动形象,幽默含蓄、真挚感人,反映地感情真实,喜怒哀乐溢于言表,有直抒胸意地情绪渲泄,有触景生情地即兴演唱,有对真善美地褒扬和追求,有对假丑恶地鞭挞和唾弃.

崇明山歌有浓郁地地方特色,许多种棉花、纺纱、织布歌谣,反映了崇明沙洲农业和家庭纺织业地特点,较多地捕鱼、行船歌谣体现了崇明四面环水、靠海为生地特点,大量地耕作、荡滩歌谣反映出崇明岛由小到大逐步涨积而成地特点.

崇明山歌内容丰富多彩,主要有引歌、劳动歌、仪式歌、情歌、劝世歌、风物歌、历史传说故事歌、儿歌等,其中尤以劳动歌、生活歌、情歌、哭丧歌等数量最多.崇明山歌地曲调有“四句头山歌”、“对花调”、“倚栏杆调”、“采茶调”、“东沙调”、“牌名调”、“喊牛调”、“白鱼号子”、“香袋调”等三十多种.dvzfv。

中国30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录_3000字

中国30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录_3000字 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小学作文作文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3年12月4日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宣布,批准中国珠算列入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也成为中国第30个入选该名录的项目。珠算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此前已经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教科文组织在其网站上介绍说,中国的珠算是一套历史悠久的、用算盘进行数学计算的方法。珠算通过传统的口述和自学等方式世代传承,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被广泛运用,并且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象征。而珠算申遗成功之后,相关专家表示说,此举有助于让更多的人在计算机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加深对珠算的了解,吸引更多人加入到保护珠算文化的行列中来。 下面,小编将中国30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录盘点如下:

2001年 昆曲 发源于江苏昆山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的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许多地方剧种,像晋剧、蒲剧、上党戏、湘剧、川剧、赣剧、桂剧、邕剧、越剧和广东粤剧、闽剧、婺剧、滇剧等等,都受到过昆剧艺术多方面的哺育和滋养。 2003年 中国古琴艺术 古琴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她以其历史久远,文献瀚浩、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实物距今有二千四百余年,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精品传世。存见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谱百余种,琴曲达三千首,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遗存之丰硕堪为中国乐器之最。古时,琴、棋、书、画并称,用以概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历代涌现出许多著名演奏家,他们是历史文化名人,代代传颂至今。隋唐时期古琴还传入东亚诸国,并为这些国家的传统文化所汲取和传承。近代又伴随着华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成为西方人心目中东方文化的象征。 2005年 1、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2016非遗校园传承主题展示活动方案

拓东二小“弘扬非遗文化打造特色校园” 非遗传承展示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了传承和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继承优良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培养全校师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兴趣,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为广大师生创设优良的人文环境与和谐的发展氛围,我校决定在全校范围内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展示主题活动。活动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 二、活动目标 在全校师生中营造人人知晓“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人热爱“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人学习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浓厚氛围。通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增强师生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豪感、荣誉感,培养学生对当地传统文化的兴趣,更好的传承、弘扬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化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通过活动,激发广大师生学习优秀地域文化的热情和积极性,丰富和活跃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和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通过活动,打造学校特色,促进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三、组织领导 学校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展示主题”活动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如下: 组长:刘有源(校长) 副组长:孙洁 成员:段婧、廖云霞、李易玲、郑勰、刘莉、和金明 四、职责分工 1、学校校长室负责牵头,指导活动全面地开展。 2、具体行政人员安排:(非遗项目宣传、非遗节目安排、非遗课堂督导) 一年级面塑负责行政段婧 二年级剪纸负责行政孙洁 三年级滇式风筝负责行政廖云霞 四年级呜嘟负责行政和金明刘莉 五年级云南评书负责行政李易玲 六年级滇剧负责行政郑勰 3、教导处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课堂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要与新课程实施相结合,与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相结合。通过开设校本课程,组织学生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知识。 4、总务处负责活动的硬件环境创设及所需场地、器材的配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国篇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国篇 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以及传统手工艺等,不但世代相传,还在人和历史、自然的影响互动下,被不断地再创造。目前总共有76项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占了22项,加上此前入选的昆曲、古琴、新疆维吾尔木卡姆和蒙古族长调民歌,中国已拥有26项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位居世界第一。 世界文化遗产的数量能够反映某地区、某国家的历史文化的多样性与深厚程度,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不仅能被世界瞩目,还能被更好地保护传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确定文化特性、激发创造力和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因素,在不同文化相互宽容、协调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于1998年通过决议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评选。 根据2003年10月17日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规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设立“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两个名录,从今年开始申报每年举行一次,数量也不再受限制。 一.2001年申报成功 1、昆曲 昆曲是现存的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起源于明代(公元14~17世纪)。昆曲的唱腔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对中国近代的所有戏剧剧种,如川剧、京剧都有着巨大的影响。昆曲表演包括唱、念、做、打、舞等,这些内容亦是培训京剧演员的基本科目。昆腔及其戏剧结构(旦、丑、生等角色)亦被其他剧种所借鉴。《牡丹亭》、《长生殿》成为传统的保留剧目。昆曲表演用锣鼓、弦索及笛、箫、笙、琵琶等管弦和打击乐器伴奏。昆曲的舞蹈动作主要分作两类,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二.2003年申报成功 1、古琴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古琴一直占据着一个重要地位,和中国的书画、诗歌以及文学一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古琴是中国独奏乐器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人们弹奏古琴往往不仅是为了演奏音乐,还和自娱自赏、冥思、个人修养以及挚友间的情感交流密不可分。从早期的文学作品以及考古发现中,可以得知古琴在中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它的演奏是一种高雅和身份的象征,因此它成了一种贵族和文人的精英艺术,而不是一种面向大众的表演艺术。实际上,古琴和中国文人的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因为它是中国文人所必需的素质修养“琴、棋、书、画”当中的一种,且位居其首。古琴艺术吸纳了大量优雅动听的曲调,演奏技法复杂而精妙,而且有着独特的记谱法,大量乐谱都是人们口头流传下来的。 古琴有七根弦,十三个徽,通过十种不同的拨弦方式,演奏者可以演奏出四个八度。古琴的演奏有三种基本技巧:散、按、泛。“散”是空弦发音,其声刚劲浑厚,常用于曲调中的骨干音;“泛”是以左手轻触徽位,发出轻盈虚飘的乐音(泛音),多弹奏华彩性曲调;“按”是左手按弦发音,移动按指可以改变有效弦长以达到改变音高的目的。同一个音高可以在不同弦、不同徽位用散、按、泛等不同方法奏出,音色富于变化。 三.2005年申报成功 1、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2005年11月25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第三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我国政府申报的“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全票通过,成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木卡姆”为阿拉伯语,意为规范、聚会等意,这里转意为大曲,是穆斯林诸民族的一种音乐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

非物质文化遗产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五)传统体育和游艺;(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凡属文物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归属 关于“非遗”,往往侧重于个别少数民族的、特别是濒临消亡的人口基数小的民族文化的抢救,这当然是“非遗”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能不能突破个别民族、局部区域、特定时间、某个行业的“非遗”,在中华民族的宏大叙事中,去发掘对56个民族的大家庭成员有普遍影响,在全国大部分地区普遍覆盖,不分男女、贫富、行业、信仰等差别在全社会广泛适应的“非遗”呢? “非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突出的是非物质的属性,更多的是强调不依赖于物质形态而存在的品质。但在物欲横流、精神空间被严重挤压的当今社会,“非遗”同样不可避免地在申报过程中被不同程度地物化。如何避免非物质文化遗产过度物化包装的态势、突破物质形态的藩篱和局限、保持“非遗”的非物质特征,是尊重本民族祖先留下的遗产的必要态度。 “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性质 “非遗”,都有着浓厚的文以化人的礼乐作用,大部分是先辈在劳动、生活中产生的对忧乐、生死、婚配、祖先、自然、天地的敬畏与态度的表达,是满足人的自然需求、社会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活态文化。其实用性,也表现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但现实保护中,我们对遗产的

“2010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2010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徐州论坛”综 述 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课题组主办的课题结题学术研讨会于2010年11月24日―26日在江苏徐州中国 矿业大学举行,来自国内外7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收到论文43篇。现就要点综述如下: 一、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必要性 周海宏发言指出我们对“非遗”价值的认识很缺失,周先生的证据之一是“一百多年前英国大哲学家罗素在中国游历了两年之后临走时说过,我发现中国民族有非常伟大的文明,但是他们没有能力保护下来”;之二是自己的亲身经历:“1989年我去四川汉源县采风,很多人告诉我这里没有

民间音乐,可是在离我们1.5公里的地方就有非常好的民间音乐”。周先生从主体认识角度的阐发,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尽管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广泛的价值,但如果我们认识不到它们的价值,仍然阻挡不住它们消亡的步伐。所以加强保护工作正当时。对此,原日本立泽大学教授孙玄龄在《再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也认为,中国人对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观念上认识不到位,导致许多文化遗产传承陷入困境,甚至消亡。应该要多借鉴日本的经验,加强对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正因为我们的认识缺位甚至错位,鉴于保护工作的紧迫感,田青先生发言甚至大声疾呼,“对待中国丰厚的文化遗产,面对人类祖先的创造,我 们这一代人没有资格像法官一样去评判它,更没有资格抛弃它,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尽量完整地交给我们的后代”。 二、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怎么保” 济南大学副校长郑中在《试论山东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策略》中提出“官产学研服”一体化的保护发展体系,即“政府重视,产业化发展,强化教育力度,加大科学研究,提高配套服务能力”相结合。刘承华《古琴保护的综合思维》认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包含着 两个层面,一是橱窗式保护,一是生态式保护”。生态式保 护应该包含三个方面:普及推广、音乐创新和学术研究。这三个方面应该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它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

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媒体展示解决方案

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媒体展示解决方案 伴随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快速地渗透到人类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各个领域。信息技术在商务、医疗、教育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昭示着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20世纪90年代开始,信息技术也开始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领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逐渐为人们熟知和运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就是采用数字采集、数字储存、数字处理、数字展示、数字传播等技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换、再现、复原成可共享、可再生的数字形态,并以新的视角加以解读,以新的方式加以保存,以新的需求加以利用。20世纪90年代,美国国会便开启了美国记忆计划,对美国的历史记忆与文化档案等进行数字记录与保护。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世界记忆工程”也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文化遗产的保护,推动了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进程。此外,欧洲各国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数字博物馆等开展了系列探索。 全景画卷(非遗盛景) 动态影像卷轴徐徐打开,古老的画面、老照片、视频等人 们记忆中的影像,在此展现在观众眼前。 互动魔镜墙 一面黑色烤漆玻璃墙上,镶嵌充满现代设计感的展示橱窗, 参观者手在空中挥动,可以对想了解的重点文化的详细内容 进行进一步了解。

非遗多点触摸 在展演互动区内,设置有一个充满未来科技感的未来科技感的多人多点触摸桌,给人们带来全新高科技的互动体验,各种非遗标题在触摸屏中自由浮动,当参观者的手碰到相关标题时,标题炸开或弹出相关的视频文字。 民族舞蹈 该区舞台具有观赏与互动的两面功能。定期举行民间舞蹈的大中小型表演会,同时还可以引进国外的民族汇演,并可以进行培训舞蹈与杂艺,定期开设相关培训课程。 金村庙会游戏 介绍赞金七游戏参与抢祭品游戏 (1) 赞金七游戏:参观者可在触屏中查询金七传说的故事,在看完故事后,点击点赞按钮,进入抢祭品游戏 抢祭品游戏:画面显示许多旋转漂浮的祭品以及一些不相关用品,参观者随意点击,若抢到祭品,则出现祭品信息,若抢到其他物品,则显示鼓励话语。

中国非遗都有哪些

中国非遗都有哪些 中国48处世界世界遗产.至2014年6月,中国已有47处自然文化遗址和自然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6月22日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项目被批准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2项世界文化遗产,使我国世界遗产增加至47处,位于世界遗产名录国家排名第二,仅次于拥有50个世界遗产的意大利。 1、山东泰山:泰山(山东泰安市)、岱庙(山东泰安市)、灵岩寺(山东济南市)1987.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世界首个双重遗产) 2、甘肃敦煌莫高窟1987.12 文化遗产 3、周口店北京人遗址1987.12 文化遗产 4、长城1987.12 文化遗产 5、陕西秦始皇陵及兵马俑1987.12 文化遗产 6、明清皇宫:北京故宫(北京)1987.12 、沈阳故宫(辽宁)2004.7 文化遗产 7、安徽黄山1990.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8、四川黄龙国家级名胜区1992.12 自然遗产 9、湖南武陵源国家级名胜区1992.12 自然遗产 10、四川九寨沟国家级名胜区1992.12 自然遗产 11、湖北武当山古建筑群1994. 12 文化遗产12、山东曲阜三孔(孔庙、孔府及孔林)1994.12 文化遗产 13、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1994.12 文化遗产 14、西藏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1994.12 文化遗产

15、四川峨眉山—乐山风景名胜区1996.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16、江西庐山风景名胜区1996.12 文化景观 17、苏州古典园林1997.12 文化遗产 18、山西平遥古城1997.12 文化遗产19、云南丽江古城1997.12 文化遗产 20、北京天坛1998.11 文化遗产 21、北京颐和园1998.11 文化遗产 22、福建省武夷山1999.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23、重庆大足石刻1999.12 文化遗产 24、安徽古村落:西递、宏村2000.11 文化遗产 25、明清皇家陵寝:明显陵(湖北钟祥市)、清东陵(河北遵化市)、清西陵(河北易县)2000.11、明孝陵(江苏南京市)、明十三陵(北京昌平区)2003.7、盛京三陵(辽宁沈阳市)2004.7 文化遗产 26、河南洛阳龙门石窟2000.11 文化遗产 27、四川青城山和都江堰2000.11 文化遗产 28、云冈石窟2001.12 文化遗产 29、云南“三江并流”自然景观2003.7 自然遗产 30、吉林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2004.7.1 文化遗产 31、澳门历史城区2005 文化遗产 32、四川大熊猫栖息地2006.7.12 自然遗产 33、中国安阳殷墟2006.7.13 文化遗产 34、中国南方喀斯特2007.6.27 自然遗产(2014..6.23增补二期) 35、开平碉楼与古村落2007.6.28 文化遗产

济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精)

济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一批济南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民间文学(共计7项):闵子骞传说华山华阳宫传说五月十三祭天习俗《泰山北届届碑之谜》等几 十处(件)名人名地历史名地历史故事传说大明湖的传说东平陵城的传说李开先的传说故事 民间美术(共计3项):济南面塑济南剪纸济南泥塑 民间音乐(共计1项):商河民歌 传统戏剧(共计5项):济南吕剧济南京剧五音戏王皮戏济南皮影戏 曲艺(共计6项):山东快书(杨派、高派) 山东琴书山东大鼓济南相声长清落子平阴渔鼓民俗(共计3项) :商河梁王冢庙会女郎山庙会千佛山庙会 民间舞蹈(共计10项):四蟹灯商河鼓子秧歌梆鼓秧歌芯子(抬芯子、扛芯子、转芯子) 加古通花鞭鼓舞济阳鼓子秧歌高跷(乔家、胡家、饮马) 猫蝶富贵绣球灯 传统手工技艺(共计7项):历城板栗栽培技艺龙山黑陶制作技艺东阿镇“福”牌阿胶制作技艺商河老粗布制作技艺仲宫白酒传统酿制技艺济南烤鸭制作技艺章丘大葱栽培技艺 其他(共计1项):大观园晨光茶社 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49项) 民间文学(共计22项) 张尔岐的传说大舜的传说鲍叔牙的传说辛弃疾少年传说黄巢村的传说历城民间故事章丘地名传说袭勖的传说故事大周三藏、大唐三藏义净传说五股穿心柏传说郭巨埋儿的传说黄巢寨的传说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扁鹊的传说孙膑与庞涓故事马山故事娄敬洞传说故事玉皇山传说灵岩寺的传说故事和圣柳下惠的传说故事阁老于慎行的传说故事管仲三归台的传说故事 传统美术(共计1项):鲁绣 传统音乐(共计2项):砸山东章丘扁鼓 传统舞蹈:扇鼓舞八卦益智灯 传统戏剧(共计2项):平阴木偶戏章丘梆子 曲艺(共计2项):木板大鼓评书(济南方言) 传统技艺(共计6项):济南油旋制作技艺垛石镇平安五香驴肉制作技艺德馨斋传统酱酿制技艺黄家烤肉制作技艺糖酥火烧制作技艺石家老陶制作技艺 民俗(共计5项):孝堂山庙会马山三月三庙会少岱山庙会黄石公祭祀活动章丘铁匠生活习俗 传统医药:宏济堂传统中医药文化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济南形意拳 扩展项目(共5项):传统美术(共计1项)长清剪纸 传统舞蹈(共计3项)商河高跷曲堤金李小伞秧歌济南西关高跷 曲艺(共计1项)山东快书(于派) 课题示范 宏观类: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查、中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度调查、影响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因素、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建议 微观类:闵子骞传说的现代价值、听山东快书品曲艺魅力 要求:1、课题组自由组合,每小组6-8人 2、填写完整,每小组填写一份申请表本周交至政治组林琳老师处(交表时间每天课间操,另领取活动记录表和结题登记表) 3、活动记录表和结题登记表上交时间为12月7日前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现状分析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现状分析 河南民间音乐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有着大量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宝贵的音乐财富遍布中原大地,河南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优美动听的旋律、独具特色的风格以及沁人心脾的艺术表现力,不断为河南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养分,是河南人民生产劳动与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以及音乐文化发展的集中缩影。千百年来,中原大地战乱频繁,很多民间音乐在朝代更迭和社会动荡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不慎丢失,连相关的历史资料都没有留下来,造成很多音乐形态出现断层、不连续的现象,对民间音乐的研究工作造成了巨大的困难和障碍。对于幸存并保存至今的民间音乐文化遗产,我们要加大保护和传承力度,实现生生不息的可持续发展。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之后,全国各大高校严格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积极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高校开设民间音乐相关课程,把传统民间音乐中的精华部分引入高校的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不但有利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今时代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播,还可以让大学生从多个层面感受民间音乐的多样性,并充分了解民间音乐文化的艺术魅力,同时也响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新思想和新理论。 笔者在对河南高校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进行纵深研究的同时,结合教学实际和调研成果,对当前河南高校民间音乐课程设置与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可行性方案,从而进一步思考和探索适合当前高校教育模式下民间音乐教学的内容、手段及今后的发展模式,把更优质的课程设置、更完善的教学体系推向未来高校的教学实践中,让民间音乐在高校中扎根,让学生在学习民间音乐文化时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滋养。 1 课程设置 在对河南省各大高校的走访调研中,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相

非遗展方案20170711

2017中国(合肥)非物质文化遗产展 总体方案 一、大会前言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我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当前,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社会的现代化,我国文化遗产生存环境渐趋恶化,保护现状堪忧。为进一步加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经过充分调研和谋划,特决定于2017年10月20日至22日在合肥滨湖国际会展中心举办“2017中国(合肥)非物质文化遗产展”。 二、时间地点 1、时间:2017年10月20日至22日 2、地点:合肥滨湖国际会展中心5号馆 三、大会主题 传承文化发展未来 四、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中华文化促进会 承办单位:中华文化促进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 安徽中设国际会展有限公司 五、展示内容

1、剪纸类:蔚县剪纸、中阳剪纸、医巫闾山满族剪纸、庄河剪纸、扬州剪纸、南京剪纸、金坛刻纸、阜阳剪纸 2、戏剧类:徽剧、庐剧、黄梅戏、淮北花鼓戏、南 陵目连戏、洪山戏、山东梆子、宿州皮影戏、渔鼓戏、宁阳木偶戏、鹧鸪戏。 3、手工技艺类:界首彩陶烧制技艺、万安罗盘制作技艺、芜湖铁画锻制技艺、宣纸制作技艺、定瓷烧制技艺、鲁锦织造技艺、风筝制作技艺、江苏苏绣、南京金箔锻制技艺、潍坊风筝、威县土布纺织技艺、永乐桃木雕刻技艺、芮成布艺、紫金砚制作技艺、舒席制作技艺、祁门红茶制作技艺、徽州漆器制作技艺、徽墨制作技艺、南京云锦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宋锦织造技艺、苏州缂丝织造技艺。 4、传统医药类:苏州雷允上六神丸制药技艺、唐老—正斋膏药制作技艺、董家骨科正骨疗法。 5、瓷器烧制类:藏族黑陶烧制技艺、唐三彩烧制技艺、吉州窑瓷制作技艺。 六、展区设置 1、合肥非遗展区(2000平米) 主要邀请合肥市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传人携带非遗产品现场展示。 2、市外非遗展区(6000平米) 主要邀请合肥市以外的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传人携带非遗产品现场展示。其中国家级非遗传人100人,省级非

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3年10月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应涵盖五个方面的项目:1.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公约》并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中的非物质性的涵义,是与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基本需求的物质生产相对而言的,是指以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为目的的精神生产这层涵义上的非物质性。所谓非物质性,并不是与物质绝缘,而是指其偏重于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精神领域的创造活动及其结晶。(以下统计截止至2010年)

昆曲资料图片 2001年(1项):昆曲 昆曲是现存的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起源于明代(公元14—17世纪)。昆曲的唱腔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对中国近代的所有戏剧剧种,如川剧、京剧都有着巨大的影响。昆曲表演包括唱、念、做、打、舞等,这些内容亦是培训京剧演员的基本科目。昆腔及其戏剧结构(旦、丑、生等角色)亦被其他剧种所借鉴。《牡丹亭》、《长生殿》成为传统的保留剧目。昆曲表演用锣鼓、弦索及笛、箫、笙、琵琶等管弦和打击乐器伴奏。昆曲的舞蹈动作主要分作两类,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古琴资料图片 2003年(1项):中国古琴艺术 中国古琴是世界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主要由弦与木质共鸣器发音,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20世纪初才被称作“古琴”。关于它的创制者有“昔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之说。古琴艺术在中国音乐史、美学史、社会文化史、思想史等方面具有广泛影响,是中国古代精神文化在音乐方面的主要代表之一。

黔东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黔东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民间信仰类(6个) 侗族萨码节(榕江县)、哥蒙的“哈冲”(黄平县) 二、民间音乐类(6个) 侗族琵琶歌(榕江县)、侗族大歌(黎平县)、洪州琶琶歌(黎平县) 三、岁时节令类(11个) 苗族茅人节(榕江县)、稿午苗族水鼓节(剑河县)、苗族牯藏节(雷山县)、注溪娃娃场(岑巩县) 四、文化空间类:(14个) 双倍嘎(从江县)、四十八寨歌节(天柱县)、社节(天柱县)、报京三月三(镇远县)、隆里花脸龙(锦屏县)、苗族弄嘎讲略(黄平县)、月也(黎平县)、古思州“屯锣”(岑巩县)、苗族姊妹节(台江县) 五、人生礼俗类:(4个) 占里侗族生育习俗(从江县)、平秋北侗婚恋习俗(锦屏县) 六、传统体育竞技类(3个) 勾林(天柱县)、侗族月牙铛(天柱县)、侗族摔跤(黎平县)。 七、民间手工技艺类(17个) 苗族蜡染(丹寨县)、石桥古法造纸(丹寨县)、剑河锡绣制作工艺(剑河县)、苗族服饰文化(雷山县)、苗族银饰工艺(雷山县)、苗族芦笙文化(雷山县)、思州石砚制作工艺(岑巩县)、 八、民间舞蹈类(15个) 苗族格哈(丹寨县)、锦鸡舞(丹寨县)、畲族粑槽舞(麻江县)、反排木鼓舞(台江县) 九、民间文学(口头文学)类(3个) 苗族“刻道”(施秉县)、苗族“古歌古词”神话(黄平县)、苗族古歌与古歌文化(台江县)。 十、民间知识类(2个) 千户苗寨建筑工艺(雷山县)

十一、戏曲类(8个) 侗戏(黎平县)、思州傩戏傩技(岑巩县) 贵州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2个)一、民间文学(8个) 苗族神话叙事歌《仰阿莎》(剑河县、黔东南州民族文化研究所)、苗族《古歌》(施秉县、普定县、龙里县)、苗族口头经典“贾”(丹寨县、黔东南州民族文化研究所)、侗族民间文学《珠郎娘美》(榕江县、从江县) 二、民间音乐(24个) 苗族多声部情歌(台江县、剑河县)、苗族飞歌(雷山县)、苗族芒筒芦笙祭祀乐(丹寨县)、侗族大歌(从江县小黄乡、榕江县)、侗族河边腔(黎平县)、河边腔苗歌(锦屏县)、十二诗腔苗歌(锦屏县)、侗族歌簦(锦屏县平秋镇) 三、民间舞蹈(22个) 苗族铜鼓舞(雷山县)、苗族芦笙舞(雷山县、凯里市、榕江县)、苗族板凳舞(凯里市)、苗族踩鼓舞(镇远县) 四、传统戏剧(9个) 阳戏(天柱县)、思州喜傩神(岑巩县)、镇远土家族傩戏(镇远县) 五、曲艺(4个) 嘎百福(剑河县、台江县、榕江县、雷山县)、君琵琶(黎平县) 七、民间美术(6个) 苗族剪纸(剑河县)、苗族百鸟衣艺术(丹寨县)、苗族“嘎闹”支系服饰艺术(丹寨县)。 八、传统手工技艺(32个) 苗族织锦(麻江县、雷山县)、苗族泥哨(黄平县)、苗族银饰(黄平县)、侗族鼓楼花桥建造技艺(黎平县)、造林习俗(锦屏县)、侗族鼓楼营造技艺(从江县)、苗族马尾斗笠制作技艺(凯里市)、苗族堆花绣(凯里市)、枫香染制作技艺(麻江县)、蓝靛靛染工艺(黎平县)、水族石雕(榕江县)、土法造纸工艺(三穗县)、竹编工艺(三穗县)、木雕工艺(镇远县)、民间火纸制作技艺(岑巩县) 九、传统医药(7个) 瑶族医药(从江县)、苗族医药(雷山县、黔东南州民族医药研究所)、侗族医药(黔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核心提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基地项目投资环境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基地项目背景和发展概况,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基地项目建设的必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基地行业竞争格局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基地行业财务指标分析参考,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基地行业市场分析与建设规模,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基地项目建设条件与选址方案,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基地项目不确定性及风险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基地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提供国家发改委甲级资质 专业编写: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基地项目建议书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基地项目申请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基地项目环评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基地项目商业计划书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基地项目资金申请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基地项目节能评估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基地项目规划设计咨询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主要用途】发改委立项,政府批地,融资,贷款,申请国家补助资金等【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申请报告 【交付方式】特快专递、E-mail 【交付时间】2-3个工作日 【报告格式】Word格式;PDF格式 【报告价格】此报告为委托项目报告,具体价格根据具体的要求协商,欢迎进入公司网站,了解详情,工程师(高建先生)会给您满意的答复。 【报告说明】 本报告是针对行业投资可行性研究咨询服务的专项研究报告,此报告为个性化定制服务报告,我们将根据不同类型及不同行业的项目提出的具体要求,修订报告目录,并在此目录的基础上重新完善行业数据及分析内容,为企业项目立项、上马、融资提供全程指引服务。

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在制定某一建设或科研项目之前,对该项目实施的可能性、有效性、技术方案及技术政策进行具体、深入、细致的技术论证和经济评价,以求确定一个在技术上合理、经济上合算的最优方案和最佳时机而写的书面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内容是要求以全面、系统的分析为主要方法,经济效益为核心,围绕影响项目的各种因素,运用大量的数据资料论证拟建项目是否可行。对整个可行性研究提出综合分析评价,指出优缺点和建议。为了结论的需要,往往还需要加上一些附件,如试验数据、论证材料、计算图表、附图等,以增强可行性报告的说服力。 可行性研究是确定建设项目前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工作,是在投资决策之前,对拟建项目进行全面技术经济分析论证的科学方法,在投资管理中,可行性研究是指对拟建项目有关的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等进行调研、分析比较以及预测建成后的社会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综合论证项目建设的必要性,财务的盈利性,经济上的合理性,技术上的先进性和适应性以及建设条件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从而为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投资可行性报告咨询服务分为政府审批核准用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融资用可 行性研究报告。审批核准用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侧重关注项目的社会经济效益和影响;融资用报告侧重关注项目在经济上是否可行。具体概括为:政府立项审批,产业扶持,银行贷款,融资投资、投资建设、境外投资、上市融资、中外合作,股份合作、组建公司、征用土地、申请高新技术企业等各类可行性报告。 报告通过对项目的市场需求、资源供应、建设规模、工艺路线、设备选型、环境影响、资金筹措、盈利能力等方面的研究调查,在行业专家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对项目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进行科学预测,从而为客户提供全面的、客观的、可靠的项目投资价值评估及项目建设进程等咨询意见。 可行性研究报告大纲(具体可根据客户要求进行调整) 为客户提供国家发委甲级资质 第一章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基地项目总论 第一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基地项目背景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基地项目名称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基地项目承办单位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基地项目主管部门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基地项目拟建地区、地点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 系列活动 一、宗旨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展现我国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及其独特魅力,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的保护和传承,促进传统技艺生产性方式保护和产业化发展,扩大内需,并营造浓郁的传统节日气氛,文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科学技术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与北京市人民政府拟于2009年2月9日(正月十五)至23日(正月二十九)元宵节期间,举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系列活动”。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系列活动”由五个部分构成:(1)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2)中国传统技艺产品销售订货会;(3)中国传统烹饪和副食加工技艺展演;(4)元宵节民俗踩街活动;(5)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方式保护论坛。 二、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文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科学 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商务部、国家旅游 局、国家宗教事务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 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市人民政府承办单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北京市文化局 协办单位:中国烹饪协会、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CCTV-10)

第一部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 时间:2009年2月9日(正月十五)至2月23日(正月二十九) 地点: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1号馆(3000平方米) 展览由“序”厅和“剪刻画绘”、“印刷装潢”、“陶冶烧造”、“雕镌塑作”、“五金錾锻”、“制茶酿造”、“木作编扎”、“织染纫绣”、“传统医药”等9个单元构成。内容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现场技艺操作表演为主,以相关的实物陈列和图文并茂的展版为辅。 开幕式定于正月十五元宵节(2月9日)下午举行。届时举行以海城高跷、中幡、太平鼓、安徽花鼓灯、福建线狮、顺义龙灯等民俗节目为主的演出活动,时长约40分钟。演出还于2月9、10日晚7:00展览专场分别进行。 项目负责单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序·保护与发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前中厅)引言中国传统技艺灿烂辉煌、弥足珍贵 中国有着完整而发达的手工生产体系,手工制作涉及人类生产实践和生活需要的各个领域,形成了诸如木作、雕琢、烧造、冶炼、铸造、錾锻、纺织、印染、缝纫、刺绣、编结、彩扎、髹饰、装潢、制笔、造纸、印刷、制革、酿造、榨取、烹饪、炮制等难以尽数的专门技艺、技巧和知识。以手工生产方式为基础的中国传统技艺,是蕴涵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和创造智慧,彰显中华

非物质文化遗产

?1.《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简称《非遗法》)将于_____起施行。《非遗法》的出台将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坚实保障。 ?2.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指导方针:保护为主、____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 ?3.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的指导原则是全面性、代表性、____。 ?4.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逐步将优秀的、体现民族精神与民间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编入有关教材,开展____活动。 ?5.正确处理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性和整体性,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____,防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误解、歪曲或滥用。 ?6.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代表性传承人,要有计划地提供资助,鼓励和支持其开展____活动,确保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7.1920年,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成立,出版了《____》,并逐步由歌谣搜集转向民俗调查和研究,由单一的歌谣研究拓展为民间文艺学、民俗学、语言学、宗教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 ?8.由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编撰出版的十套《________》,被誉为“中国文化长城”,是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作中最令人瞩目的成就。 ?9.为了加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____为我国的“文 ?化遗产日”。 ?10.日本的重要无形文化财有3种认定方式,即“个项认定”“综合认定”和“持有团认定”,“____”属于“个项认定”中的身怀绝技者。 ?1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题包括国际组织、国家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和____。 ?1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生、流传和保护,与它所在的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在必要的时候,应该连同它的环境一起加以保护。目前我们国家把这种环境称为_______。 ?13.国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过程中,最薄弱的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它们共同面对的是_____匮乏的问题。 ?14.维吾尔____作为东、西方乐舞文化交流的结晶,记录和印证了不同人群乐舞文化之间相互传播、交融的历史,被赞誉为“华夏瑰宝”、“丝路明珠”。并于200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15、信阳市的《信阳民歌》和《____》,分别晋升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填补了信阳市没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空白。 ?1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第39条有效文本规定:“本公约用英文、____、阿拉伯文、西班牙文、法文和俄文拟定,六种文本具有同等效力。” ?17.对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对那些已经失去生存条件的文化形式,应采取收入____的方式加以保存。 ?18.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就是要保护文化遗产所拥有的全部内容和形式,也包括____和生态环境。?19.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正式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划分为____大类。 ?20.为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由文化部牵头,建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______制度,统一协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21.国务院每____批准并公布一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2.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指导方针:保护为主、____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 ?23.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的指导原则是全面性、代表性、____。 ?24.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逐步将优秀的、体现民族精神与民间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编入有关教材,开展____活动。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哪些

中国国务院先后于2006年、2008年、2011年和2014年公布了四批国家级项目名录(前三批名录名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实施后,第四批名录名称改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1372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按照申报地区或单位统计,共计3154个子项。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批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8项),并正式公布。 国家级名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十大门类,其中五个门类的名称在2008年有所调整,并沿用至今。十大门类分别为: 民间文学; 传统音乐; 传统舞蹈; 传统戏剧; 曲艺;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传统美术; 传统技艺; 传统医药; 民俗。 中国曲艺品种十分丰富,至今仍在民间流传的曲艺品种约有400个,流布于中国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曲艺项目共46个,至2019年,共有193个。 民间舞蹈是广大人民所创造、世代相传、在日常生活场所表演的各种传统舞蹈,它是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类别。在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共有41种流传于各地域、各民族的优秀民间舞蹈项目入选,截至2019年,增至324种。其中包括在汉族聚居地区广为流传的秧歌舞、狮子舞、龙舞;彝族的葫芦笙舞;蒙古族的安代舞等。 民间音乐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共有72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入选。其中包括已经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人类口述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中国古琴艺术,另外还有新疆维吾尔族木卡姆艺术和蒙古族长调民歌,以及江南丝竹、西安鼓乐、南音、广东音乐、侗族大歌、回族的花儿等著名的民族民间音乐。至今,这门类已增至401个项目。 民间文学又称口头文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类别,主要是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产生并流传于民间的口头文学创作。进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民间文学”项目共31项,至2019年则增至231项。其中有中国少数民族的三大史诗──藏族的《格萨尔》史诗、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有壮族的刘三姐歌谣、彝族的《阿诗玛》长篇叙事诗等少数民族著名的口头文学经典;有汉族流传久远的著名传说如梁祝传说、孟姜女传说、董永传说、西施传说、济公传说、白蛇传传说等;也有耿村民间故事、青林寺谜语等,至今仍在民间鲜活流传,散发着具乡土气息的民间文学形态。

中国非遗都有哪些

中国非遗都有哪些 中国48处世界世界遗产、至2014年6月,中国已有47处自然文化遗址与自然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6月22日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项目被批准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2项世界文化遗产,使我国世界遗产增加至47处,位于世界遗产名录国家排名第二,仅次于拥有50个世界遗产的意大利。 1、山东泰山:泰山(山东泰安市)、岱庙(山东泰安市)、灵岩寺(山东济南市)1987、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世界首个双重遗产) 2、甘肃敦煌莫高窟1987、12 文化遗产 3、周口店北京人遗址1987、12 文化遗产 4、长城1987、12 文化遗产 5、陕西秦始皇陵及兵马俑1987、12 文化遗产 6、明清皇宫:北京故宫(北京)198 7、12 、沈阳故宫(辽宁) 2004、7 文化遗产 7、安徽黄山1990、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8、四川黄龙国家级名胜区1992、12 自然遗产 9、湖南武陵源国家级名胜区1992、12 自然遗产 10、四川九寨沟国家级名胜区1992、12 自然遗产 11、湖北武当山古建筑群1994、 12 文化遗产12、山东曲阜三孔(孔庙、孔府及孔林)1994、12 文化遗产 13、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1994、12 文化遗产 14、西藏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 1994、12 文化遗产 15、四川峨眉山—乐山风景名胜区1996、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16、江西庐山风景名胜区1996、12 文化景观 17、苏州古典园林1997、12 文化遗产 18、山西平遥古城1997、12 文化遗产19、云南丽江古城1997、12 文化遗产 20、北京天坛1998、11 文化遗产 21、北京颐与园1998、11 文化遗产 22、福建省武夷山1999、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23、重庆大足石刻1999、12 文化遗产 24、安徽古村落:西递、宏村2000、11 文化遗产 25、明清皇家陵寝:明显陵(湖北钟祥市)、清东陵(河北遵化市)、清西陵(河北易县) 2000、11、明孝陵(江苏南京市)、明十三陵(北京昌平区) 2003、7、盛京三陵(辽宁沈阳市)2004、7 文化遗产 26、河南洛阳龙门石窟2000、11 文化遗产 27、四川青城山与都江堰2000、11 文化遗产 28、云冈石窟2001、12 文化遗产 29、云南“三江并流”自然景观2003、7 自然遗产 30、吉林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2004、7、1 文化遗产 31、澳门历史城区2005 文化遗产 32、四川大熊猫栖息地2006、7、12 自然遗产 33、中国安阳殷墟2006、7、13 文化遗产 34、中国南方喀斯特2007、6、27 自然遗产(2014、、6、23增补二期) 35、开平碉楼与古村落2007、6、28 文化遗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