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长株潭地区产业分析

长株潭地区产业分析

长株潭地区产业分析
长株潭地区产业分析

长株潭地区产业分析

长株潭三市,沿湘江呈品字形分布,两两之间半小时车程,总面积2.8万平方公里,人口1325万,分别占全省13.3%和19.2%,2008年实现GDP4565亿元,占全省40.9%,一直是湖南工业基础最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

长株潭地区具备独特的发展条件、优势和潜力。一是自然生态和资源条件良好;二是城际和对外交通日益便捷,高速公路、铁路、航运等立体交通网络不断完善;三是科研实力雄厚,这里聚集了湖南省90%的科技人员和80%的科技成果,拥有国防科技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59所高校和40多位“两院”院士,90多万名专业技术人员,杂交水稻、人类干细胞、复合材料等研究水平国际领先;四是产业基础良好,是国家老工业基地,是六大国家综合性高技术产业基地之一,工程机械、轨道交通、有色金属等先进制造业以及广播影视、出版、动漫等服务业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基础条件好,地域上联系紧密,拥有产业聚集、产业对接的先天优势。随着一体化进程的加速,长株潭地区会发挥更大产业聚集效应,在该区域投资机会也将会越来越多。

1.长株潭地区产业现状

(一)经济快速增长。2008年,长株潭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65.31亿元,占湖南全省比重由2007年的37.8%上升为40.9%;增长14.5%,比全省平均增速高1.7个百分点;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为46%,拉动全省经济增长5.9个百分点。2009年上半年,长株潭地区经济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态势。据初步统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16.96亿元,占湖南的41.4%;增长13.6%,高于全省平均增速0.8个百分点。从经济总量看,长沙市在地区中的

榜首位置更加稳固,上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84.13亿元,占地区的66.9%,比2008年提高1.2个百分点。

(二)产业结构更趋优化。2008年,长株潭地区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得到进一步优化。全年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374.91亿元、2396.15亿元和1794.25亿元,分别增长6.2%、16.3%和14.0%,比全省平均增速分别快0.9个、1.4个和0.7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2007年的9.0:47.0:44.0调整为8.2:52.5:39.3。长株潭地区第一产业低于全省9.8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分别高于全省8.3个和1.5个百分点,充分显现出二、三产业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2009年上半年,长株潭地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创造条件努力化危为机,抢抓发展机遇,第二、三产业发展更为迅速,经济结构更趋优化,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为5.7:50.8:43.4。第二、三产业比全省分别高3.8个和2.7个百分点,对长株潭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日益增强。

(三)新型工业化主导作用增强。2008年,长株潭地区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新型工业化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全年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2049.03亿元,增长18.5%;占全省的47.9%,比2007年提高6.2个百分点。其中,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1562.99亿元,占全省的43.8%,比2007年提高6.1个百分点;增长21.0%,比全省平均水平快2.6个百分点。分城市看,长沙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26.0%,比2007年提高5.2个百分点;株洲、湘潭分别占全省的9.7%和8.1%,分别比2007年提高0.3个和0.6个百分点。2009年上半年,长株潭地区积极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对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不利影响,继续推进新型工业化,取得明显成效。共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954.11亿元,增长15.9%;占全省的42.7%。其中,规模工业增加值833.19亿元,占全省比重为46.5%。上半年长株潭地区9大

优势工业行业除钢铁有色业、卷烟制造业和电子信息业增加值增速在5%以下,其他6大行业都实现较快增长。

(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2008年,长株潭地区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和高新技术产品利税总额分别为624.96亿元、77.39亿元、1933.99亿元和179.14亿元,分别增长33.1%、38.6%、27.4%和-4.1%,占全省比重分别为56.3%、68.6%、56.3%和53.5%。2009年上半年,长株潭地区分别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和高新技术产品利税总额341.66亿元、38.16亿元、1034.64亿元和111.11亿元,占全省比重分别为62.5%、66.6%、60.9%和62.2%;与2008年比较,尽管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占全省比重回落2个百分点,但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和高新技术产品利税总额占全省比重分别提高6.2个、4.6个和8.7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整体呈现平稳快速发展态势。

(五)投资保持高位运行。2008年,长株潭地区投资总体呈现高位运行态势。全年共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320.22亿元,占全省的46.4%;增长29.6%。其中,长沙市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702.30亿元,占地区的73.4%。2009年上半年,长株潭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仍然保持较快增长态势。长株潭地区共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293.55亿元,占全省的48.1%;增长30.0%。其中,长沙市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947.55亿元,占地区的73.3%。

(六)对外贸易面临考验。2008年,长株潭地区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对全省外贸进出口的拉动作用极为明显。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81.77亿美元,占全省的65.1%。其中,出口总额53.05亿美元,占全省的63.1%;进口总额28.72亿美元,占全省的69.1%。长沙市的进出口在地区中占有重要地位,实现进出口总额51.68亿美

元,占地区的63.2%。2009年上半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长株潭地区进出口形势严峻,增速呈现明显下滑趋势。共实现进出口总额30.99亿美元,下降20.0%;占全省的68.8%。其中,出口16.31亿美元,下降31.5%;占全省的66.7%,比2008年提高3.6个百分点。长沙市进出口出现大幅下滑,实现进出口总额18.94亿美元,下降25.7%;实现出口总额11.44亿美元,下降28.6%。利用外资方面,长株潭地区走在全省前列。2009年上半年,长株潭地区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4.58亿美元,增长13.8%;占全省的63.1%,比2008年提高3.5个百分点。

(七)消费引领经济发展。2008年,长株潭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更加富裕。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795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974元;增长15.2%,比全省平均水平快2.8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6868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355.5元;增长18.7%,比全省平均水平快3.1个百分点。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长株潭地区消费方面稳定增长,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断增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65.11亿元,占全省的42.8%;增长22.8%,比全省平均水平快0.1个百分点。其中,长沙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73.87亿元,占地区的72.2%。2009年上半年,长株潭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66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25倍;增长10.5%,比全省平均增速快1.3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860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87倍;增长14.3%,比全省平均增速快6.1个百分点。共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88.82亿元,占全省的43.3%;增长19.1%,高于同期出口增速50.6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6434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23倍;增长11.1%,比全省平均水平快2.7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423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53倍;增长12.6%,比全省平均水平快7.1个百分点。

(八)财政收入增长迅速。2008年,长株潭地区地方财政收入快速增长,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全年实现地方财政收入282.35亿元,占全省的39.4%,比2007年提高0.4个百分点;增长19.5%,比全省平均水平快1.3个百分点;对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41.6%,拉动全省地方财政收入增长8.1个百分点。其中,长沙市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05.05亿元,增长17.5%。2009年上半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长株潭地区出现房地产业下滑、企业利润减少等现象,财政收入增幅出现明显回落。共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77.30亿元,占全省的41.9%,比2008年提高2.5个百分点。其中,长沙市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27.52亿元。增速最快的株洲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1.19亿元,增长25.3%,比地区平均增速高7个百分点。

2.长株潭地区产业规划

根据湖南省编制和实施的《长株潭产业一体化规划》和《2004-2010年长株潭老工业基地改造规划纲要》,长株潭地区将统筹支柱产业发展,建立优势地区牵头、跨市分工协作的机制。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打造中部先进制造业基地、区域性服务中心、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基地,在全省率先走出新型工业化的路子。

2.1 优化产业布局

坚持区域经济一体化原则,依托产业园区,建设具有区域特色和较强竞争力的产业发展带,实现产业空间与城镇空间的良性互动。

2.1.1 产业带布局

根据地区产业发展目标与城镇空间组织构建的要求,在各产业园区建设的基础上,形成以湘江生态经济带为中轴,湘江西岸以长沙高新区、岳麓山大学城、湘潭大学科技园、湘潭高新区、株洲高新区等

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带,东部先进制造业产业带,以及两侧丘陵山区生态环保产业带、花卉苗木等生态农业产业带的格局。

2.1.2 产业园区布局

服从地区功能组团要求,推动园区由综合型向专业型转变,由均衡型的产业发展向高关联度的产业发展转变,由独立式发展向整体型发展转变。

一产园区:主要布局长沙隆平、洞井、浏阳等农业产业园;株洲群丰农业示范园;湘潭荷塘农业示范区。

二产园区:主要布局长沙国家级高新区(一区四园)、星沙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浏阳生物医药园、望城经济开发区、宁乡经济开发区、金霞经济技术开发区、湖南环保科技园、暮云工业园;株洲国家级高新区(一区三园)、欧洲工业园、醴陵陶瓷工业园、清水塘循环工业园等工业园(区);湘潭高新区、九华工业园、双马工业园等工业园(区)。

三产园区:主要布局长沙河西文化产业园、长沙含埔教育科技产业基地等科教文化及休闲基地;长沙星沙、霞凝港、高桥、红星,株洲喻家坪、芦淞、杉木塘、湘潭港物流中心等物流园区或市场群体;长沙岳麓山大学城、湘潭大学城高科技园。

2.2 打造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

重点建设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钢铁有色、新材料、生物和医药、食品加工六大产业集群。通过大引进、大投入、大合作,不断改善产业配套条件,迅速实现规模扩张和结构优化,发展成为中部乃至国内一流的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2.2.1 装备制造集群

——工程机械制造集群:以长沙为龙头,依托三一重工、中联控股、山河智能、江麓机械、锦宏重工、久润机械等企业,投资43亿

元,重点发展起重机械、混凝土机械、路面机械等产品。到2010年,销售收入超过550亿元。

——汽车及零配件制造集群:以长沙、湘潭为主体,“十一五”期间投资240亿元,重点建设长丰汽车发动机、越野车,九华汽车生产基地中高档轿车,三湘美的中高档客运汽车,北汽福田中重卡开发及生产线改造,江麓重型卡车生产等项目。依托湘火炬、湖南车桥等企业发展汽车零配件。形成长沙以越野车、客车、专用车为主,湘潭以轿车为主的产业格局。到2010年,销售收入超过800亿元。

——轨道交通设备制造集群:以株洲、湘潭为主,依托株洲电力机车厂、株洲时代集团、湘潭电机集团等企业,“十一五”期间投资23亿元,重点建设株洲时代集团5英寸半导体器件生产线、电动汽车电传动系统产业化、客车电气研发等,株洲电力机车厂直流牵引电机产业化等,南车集团九方电机城轨车辆及机车牵引电机变压器生产、湘潭电机城轨车电机电控及站场成套设备生产等项目。到2010年,销售收入超过240亿元。

2.2.2 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以长沙为龙头,株洲、湘潭配合,立足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以显示器件、电子元器件、整机、电子信息材料为主导产品,构筑湖南电子信息产业(长沙)基地。以企业为主体,整合资源,加大软件开发应用力度,将国家软件产业(长沙)基地建设成为掌握软件核心技术、有特色和品牌的软件产业基地。投资264亿元,重点建设显示器件、软件、计算机与通信产品、新型元器件、数字视讯产品、电子与电池材料、信息技术应用等七大产业集群,将信息产业培育成为长株潭及湖南重要的支柱产业。到2010年,销售收入超过800亿元。

2.2.3 钢铁有色产业集群

——精品钢材生产加工集群:以湘潭为主体,投资423亿元,重点建设湘钢宽厚板二期工程及钢材深加工、热连轧机及配套项目、

品种开发及配套、原料基地及物流建设,湖南铁合金集团铬系铁合金产品深加工和热电联产工程等。到2010年,销售收入超过250亿元。

——有色金属深加工集群:以株洲为龙头,依托株冶、株硬等骨干企业,投资43亿元,重点建设株硬集团资源开发及原料制备生产线建设与改造等、株冶集团ITO及高纯金属生产线等项目。到2010年,销售收入超过480亿元。

2.2.4 新材料产业集群

以长沙为龙头,湘潭、株洲配合,充分发挥力元、中南大学等骨干企业和科研院所的研发优势,投资78亿元。重点发展先进电池材料、纳米磁性材料、薄膜材料、纳米合金材料、复合材料、超硬材料等领域,建设湖南先进电池材料及应用产业化基地,开发高氯化锌型电池专用二氧化锰、无汞碱锰电池、专用电解二氧化锰、普通电解二氧化锰、磁性材料用电解二氧化锰等产品。2010年,销售收入超过700亿元。

2.2.5 生物和医药产业集群

以长沙为龙头,以浏阳生物医药园为核心区,建立现代中药和生物医药专业化技术创新和技术服务支撑两大体系,投资82亿元,重点发展生殖健康药、肝类药、戒毒药、肿瘤药、中药标准提取物等六大专业化品牌,培育3-4个年销售额50-100亿元的大型医药企业集团。2010年,销售收入超过300亿元。

2.2.6 食品加工产业集群

实施长沙卷烟厂联合工房二期工程、生产配套工程改造等,壮大“白沙”系列品牌,建设国内重要卷烟生产基地。重点发展粮油食品、果蔬茶、肉食、乳制品等农副产品深加工,构建品牌加工区,重点建设盛湘集团30万吨大米加工及副产品综合利用、唐人神、先锋集团肉制品加工及销售、太子奶生物科技工业园建设等项目。2010年,销售收入超过600亿元。

3.长株潭各市重点产业情况与规划

3.1 长沙市产业情况与规划

3.1.1 长沙市产业概况

一是经济总量超常规跨越。从2001年到2008年长沙工业经济总量跨越了四大步:2001年到2004年的4年,从663亿元跨越1000亿元,达到1006亿元;2005年到2007年3年跨越2000亿元大关,达到2154.6亿元;2008年跨越3000亿元大关,达到3230.8亿元。每一步跨越,增量变大,周期变短,增速变快。

二是工业生产高速高效运行。近年来,长沙市工业总产值由663亿元增加到3230.8亿元,增长4.87倍,占到了全省的四分之一;规模工业产值由370亿元增加到2687.7亿元,增长7.26倍。2008年,规模工业企业达到2095户,总量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位提升2位,三次产业结构改写为“二三一”,工程机械、新材料、汽车及零部件等优势产业集群一齐发力,首次出现了1户过300亿元、2户过200亿元工业企业,工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3.9%,为全市GDP登上3000亿元的新台阶作出了突出贡献。

三是产业集群初步形成。改革开放前,长沙市工业结构不优,没有形成全市工业发展的主导产业,“一五”“二五”时期,国家在长没有重大项目布局。经过多年的努力,长沙市工业门类比较齐全,初步形成了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家用电器等支柱产业和电子信息、中成药及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的六大产业集群。2008年,六大产业集群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1086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的40.4%,增长38.6%,高于全市平均水平6.7个百分点。工程机械、新材料、汽车及零部件等优势产业集群一齐发力,其中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发展最为迅速,实现销售收入494亿元,增长66.6%,实现利税57.5亿元,中联、三一、山河智能3家企业的销售收入合计超过全国工程机械行业的1/10。

四是工业园区不断扩张。工业园区从无到有,先后建设了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特色分明的2个国家级开发区、9个省级工业园区和若干个市级园区,园区实际开发面积84平方公里,拥有工业企业1219家。2008年,全市“两区九园”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1493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的55.5%,同比增长37.1%,高于全市平均水平3.8个百分点。园区经济由弱变强,带动了长沙经济的率先发展和快速提升。

五是工业项目稳步推进。全市不断加大项目开发、建设力度,开发建设工业项目累计超过3000个,完成投资1800亿元。30多个国家(地区)来长沙投资建厂,先后引进可口可乐、博世公司等全球500强企业,为全市工业经济高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8年全市累计完成工业投资420.75亿元,增长36.73%,高于全社会8.9个百分点,中航飞机起落架、众泰江南、陕汽重卡、三一宁乡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动工建设。

六是技术创新成效显著。到目前为止,全市拥有国家级技术中心6家,占全省的46%,省级技术中心40家,占全省的43%,另有市级技术中心69家;获得国家级工业品牌29件,在中部六个省会城市中居第1位,在全国27个省会城市中居第2位,在国家权威发布的“全国各城市中国驰名商标排行榜”中,长沙排第10位。2008年,全市规模工业完成各类新产品877项,实现新产品产值42.3亿元,同比增长40.1%,比全市规模工业平均速度高出6.8个百分点,连续三年保持40%以上的增长。

3.1.2 长沙市优势产业分析

经过多年的重点培育和扶持,长沙初步形成了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等支柱产业和电子信息、中成药及生物医药、新材料、家用电器等新兴产业的六大产业集群。今年1-11月,六大产业集群实现生产总值1378亿元,增长22.6%,占规模工业生产总值的47.6%。其

中工程机械经济总量占到了六大产业集群的一半,见证了长沙产业集群的新实力。

工程机械:长沙工程机械产业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经过10多年的发展,尤其是近几年的飞速发展,已经形成了以中联重科、三一重工、山河智能等为龙头的优势产业集群。主要产品为拖式混凝土泵、混凝土泵车、混凝土布料杆、混凝土搅拌机、塔式起重机、塔式起重布料两用机、压路机、摊铺机、汽车起重机、静力压桩机等14个品种系列。已形成了以中联重科、三一重工、山河智能为代表的“三驾马车”和产业链比较完整的产业集群,素有“中国工程机械之都”的美誉。中联重科、三一重工、山河智能3家企业均为上市公司,2007年市值总额超过了1000亿元。中联重科是全球最大的混凝土机械制造企业。拥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混凝土机械、工程起重机械、路面机械、城市环卫机械等10大系列100多个品种的机械产品,城市环卫机械、塔式起重机国内市场占有率居第一,汽车起重机、混凝土机械居第二。三一重工主要生产泵车、拖泵、压路机等,其拖式混凝土输送泵、混凝土输送泵车、全液压振动压路机国内市场占有率居第一。2009年1月,三一重工在德国投资1亿欧元建设研发中心及机械制造基地,成为迄今为止我国在欧洲最大的投资项目。山河智能以中南大学为技术依托,在桩工机械、挖掘机械、凿岩设备三大领域均形成了数十个品种规格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2009年7月,山河科技研发的我国第一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载人轻型机,在长首飞成功。权威统计显示:截至2008年底,长沙工程机械制造的混凝土机械国内市场占有率约为80%,汽车起重机为30%,液压静力压桩机为70%,旋挖钻机为45%。中央文献室《文献与研究》第19期“自主创新的发展路子是怎样走出来的”一文指出:“工程机械湘军在自主创新方面做出了引人注目的成绩,颇具代表性。”长沙市工程机械产业的发展得到国务院领导温家宝、张德江等的高度重

视,并作出重要批示:工程机械湘军实行自主创新,从指导思想、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方面走出了一条新路。2009年,中联重科和三一重工销售收入预计可突破300亿元。未来三至五年,有望在全省率先孕育出年产值过千亿元的“行业航母”。

汽车及零部件:为加快培养工业产业多个增长极,形成多点支撑,长沙市把2009年作为“汽车产业发展年”。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是长沙具有一定规模和技术基础的重要支柱产业,现已具备轿车、越野车、轻卡、中卡、重卡、客车、工程车、特种车等完整车系制造能力。从种类看,长沙成为全国首个最完整车系制造城市。一是争取汽车下乡政策支持,确保企业高速运行。想方设法将众泰汽车、北汽福田、梅花汽车等车型列入汽车下乡车型目录,不仅刺激整车生产企业,而且带动核心零部件企业的生产、销售。二是引导陕汽重卡调整规划,逆势扩大投资规模。全力促成陕汽集团适时做出了“五个转变”的新规划设想:项目由原规划生产单一重卡车型要研究转为生产轻、中、重全系列车型;将陕汽环通规划的50亩营销中心调转为陕汽集团的南方营销和物流基地;由投资原规划10亿元调增为16亿元;将项目的产能由原规划2.5万辆提高到5万辆;将2015年的规划年产值调增至100亿元的生产产值。三是发挥现有产业资源优势,成功引进两大车型。引进广汽集团与长丰汽车达成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力争五年内在长丰汽车投资约100亿元,使合作汽车项目形成约50万辆的产能规模,销售收入争取突破400亿元,利税总额50亿元。同时作为广汽长丰重组成功的重要项目,广汽集团和意大利菲亚特集团各出资50%,在星沙建设广汽菲亚特乘用车项目。该项目包含冲压、焊装、涂装和总装四大工艺齐全的整车制造车间以及发动机的制造装配车间,并涵盖产供销一条龙及后勤服务。首期目标为年产14万辆整车及22万台发动机,长期目标为年产25万辆整车及30万台发动机。新工厂将于11月中旬举行开工仪式。引进比亚迪收购美的三湘客车

建设年产5000台B6、B9纯电动大巴和10000台底盘的新能源汽车基地,2010年可投产。同时,公司计划再投资30亿元,建设规模达4平方公里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建设年产约30万辆C3、

C6微型面包车的生产基地,预计投产三年内产值可达到300亿元,长沙将成为全国第三大比亚迪汽车产业基地。到2012年,长沙将拥有轿车、越野车、轻卡、中卡、重卡、客车、工程车、特种车等完整车系制造能力,成为国内第六大汽车板块,汽车产业集群有望形成千亿产业集群。

新材料:长沙市新材料产业主要产品为动力电池、燃料电池、太阳能电池及连续化带状泡沫镍、钴酸锂等电子基础材料、人造金刚石超硬材料系列产品、新型铝材。长沙市新材料产业有比较明显的竞争优势:一是拥有新材料领域两院院士5人、100名学术带头人及专家,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和10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人才与技术储备全国领先;二是湖南是全国著名的稀土大省和有色金属之乡,蕴涵丰富的新材料产业发展依赖的矿产资源。丰富的智力资源和矿产资源构成了长沙市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能力。长沙高新区确立为国家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标志着长沙市在该领域已形成优势并把握住发展先机。主要核心企业杉杉新材是中国国内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制造商。力元新材是镍氢镍镉电池材料行业龙头企业,全球泡沫镍的最大制造商,也是国内唯一一家能为镍氢动力电池提供配套原材料的企业。博云新材从事摩擦制动材料和炭/炭复合材料的研究、开发与生产,黄伯云院士领衔研发的“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

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中药及生物医药:中药及生物医药集群主要分布在国家级浏阳生物医药园。主要产品为中成药系列产品、生殖健康用药系列产品、病毒性药物系列产品、戒毒药系列产品、抗肿瘤药系列产品、保健系列

产品等。主要核心企业九芝堂是国家重点中药企业,国内上市公司。主要产品有驴胶补血颗粒、乙肝宁颗粒、浓缩六味地黄丸、裸花紫株片、斯奇康、足光粉、复方板蓝根颗粒等。泰尔制药是一家从事新一代药品、健康食品的科研、生产与销售的高科技企业,1997年承接了中国“九五”重点科技攻关任务,完成了“安君宁”这一世界级科研课题,成为中国神经系统类药物的龙头品牌。生产的“世界新一代减肥美容营养素”――维亭,以及“21世纪男人养生的科学经典”――可邦(16种男性生命素),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电子信息:电子信息产业主要产品为彩色显像管、平板显示器、玻壳、电路终端产品、混合集成电路、软件开发、动漫卡通等。主要核心企业电子信息产业集团主要从事彩色显示器件、计算机软硬件、宽带网络应用设备、数字多媒体信息设备、智能交通系统的生产。长城信息是全国最大的计算机终端设备制造商、国家重点支持的软件骨干企业。主要产品为金融外部设备、POS机、显示器、交换机及各类应用软件。

3.1.3 长沙市产业政策和措施

2007年初,长沙市委以1、2号文件同时出台了两个文件,分别是长发[2007]1号文件《关于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若干问题的意见》和长发[2007]2号文件《长沙市六大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三区三带”园区推动战略和六大产业集群集聚发展战略,全市各级各部门围绕三个大会、紧扣两个文件狠抓落实,迅速启动产业集群领导联点和部门服务制度,在很短的时间内,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联点领导纷纷深入六大产业集群50多家龙头企业和核心配套企业现场办公,协调解决重大问题70多个。

2008年,长沙市委、市政府又先后出台了长发[2008]7号《关于加快工业园区发展的若干意见》,长政函[2008]17号《长沙市人民政府关于设立长沙市工业企业上台阶奖的通知》,长新工[2008]9

号《关于印发<长沙市工业生产性投资项目奖励办法>通知》,长新工[2008]14号《关于设立工业企业利税大户贡献奖、区县(市)、工业园区规模工业上台阶奖的通知》。

2009年,为帮助企业应对金融危机,加大中小企业扶持力度,保持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长沙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服务体系建设加快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同时支持企业走出去开拓市场,鼓励兼并重组国内外企业,引进购进先进设备和技术,引进关键科技技术和人才。

在扶持产业集群发展方面,长沙市出台了系列政策并一一贯彻落实。根据长发(2005)21号文件精神,鼓励本地工程机械、汽车、家电主机企业采购本地配套产品,主机企业本地配套额每新增1000万元给予3万元的奖励,三年来累计给予中联、三一、山河智能、北汽福田、长丰、远大等主机企业本地配套奖励800余万元,对长沙市主机企业本地配套积极性有很大促进作用。加大工发资金的投入力度,将工发资金增加到2.5亿元,扶持工业园区、重大招商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建设,奖励配套合作企业,引导科技创新项目和打造知名品牌,实行贷款贴息,鼓励上市融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为长沙工业承接产业转移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一是努力打造创业平台。制定了《长沙市小企业创业基地及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2007-2010年工作规划》,截至目前为止,已建成的创业基地(孵化器)有16个,孵化场地及标准厂房面积35万㎡,入驻企业1090户,累计孵化毕业小企业360户,正在建设的创业基地有4个,规划建设面积20万㎡。二是着力解决创业企业融资难题。在全省率先成立长沙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有限公司,指导各区、县(市)成立政策性中小企业担保机构6家,商业性民营担保机构16家。截止2009年6月,纳入管理体系的23家担保机构累计为

7570户中小企业累计担保总额达到200.8亿元。三是积极推进直接融资和企业上市工作。宏梦卡通、天鹅工业泵、兴嘉生物等10余家企业获得创投机构资金约5亿元。拓维信息、家润多、博云新材已成功上市,梦洁家纺、金杯电工、长高高压已向证监会递交材料排队候审,泰尔制药、天鹅工业泵、兴嘉生物等企业已做好上报材料前的有关工作。四是积极筹备组建“企业应急互助基金”。拟采取以政府牵头,银行担保机构支持、企业互助的模式,筹备建立“长沙市企业应急互助基金”。重点解决成长型企业资金链安全保障工作,防范和化解成长型企业因资金周转困难而发生资金链断裂风险。五是落实资金扶持政策。按照长发〔2008〕23号、长发〔2008〕6号文件精神要求,对工业初创企业和大学生创业企业给予专项资金扶持其发展。据此,长沙市明确了2000万元的创业企业专项扶持资金,六是建立健全创业服务体系。提出了“一中心、八平台”的建设思路。“一中心”即长沙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按照“政府支持、市场运作”的模式,由市经委牵头组织长沙市中介机构发起,以“民办非企业法人”方式于去年4月底设立,不要机构编制,不要政府开办经费,已实现有序运作,目前正在整合中介机构资源,完成“一网三库”资源规划。“八平台”即由政府规划指导并整合中介机构逐步建设创业辅导平台、融资担保平台、人才培训平台、技术创新平台、信息服务平台、咨询服务平台、市场开拓平台、法律维权平台。

3.1.4 长沙市重点产业规划

长沙市规划到2012年,实现工业经济总量突破8000亿元大关。到2012年形成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食品烟草4个过千亿元产业集群。此外,未来3年长沙将努力形成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烟花鞭炮、电站装备4个过500亿元产业集群。培育新能源、新型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引导工业经济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良性轨道。

3.2 株洲市产业情况与规划

3.2.1 株洲市产业概况

经济总量显著增长。2007年株洲市GDP由2000年的291.4亿元增加到748.7亿元,增长1.569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从56.6亿元增加到248.4亿元,增长3.388倍。全部工业增加值从117.9亿元增加到347亿元,增长1.943倍。2008年上半年,经济社会发展继续保持良好态势,实现GDP388.6亿元,增长14.1%。

产业结构逐步优化。2007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15.9:54.92:29.18调整为12.9:52.7:34.4。以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航空、汽车和风电装备制造为代表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和以有色金属深加工、半导体、精细化工、先进复合材料为代表的新材料及生物医药健康食品(含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成为株洲发展的主导产业。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已成为资源消耗型企业产业升级与战略转型的重要手段,高新技术产业在株洲经济中的地位得到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新材料、先进制造业、生物医药技术、新能源及高效能源等附加值较高的产业逐渐成为新的增长点。

产业集聚初步形成。目前已形成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交通装备制造、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农副产品加工、陶瓷和纺织服装制造六大产业集群。2007年全市六大产业集群工业增加值为174.09亿元,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70%。2007年末园区有工业企业462家,其中规模工业271家,新增企业49家,实现技工贸总收入256.8亿元。工业园区已成为株洲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经济增长点。

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株洲市大中型企业都建立了技术开发机构,至2007年末,全市拥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企业技术)中心7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企业技术)中心17家、企业博士后工作站7家。拥有四项国家创新工程:株洲·中国轨道交通专利信息中心、国

家知识产权工作试点城市、国家专利产业化(株洲轨道交通)试点基地和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过200家,比2005年增加35家。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占企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17%;全市有中国工程院院士两人,分别属于轨道交通和航空动力两大技术领域。

3.2.2 株洲优势产业及发展规划

一、打造千亿主导产业集群

(一)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

以高新科技园区为平台,重点发展轨道交通装备、航空、汽车产业,引导培育关键零部件及快速成型模具制造配套产业,到2020年建设全国乃至全球知名的先进装备制造中心。

到2010年销售收入450亿元,到2015年销售收入1130亿元,到2020年销售收入2300亿元。

①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

以中国南车集团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长江车辆公司株洲分公司、中铁轨道系统集团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为依托,重点发展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动车组牵引电机与电器、城市轨道交通车辆、铁路工程机械装备、高速铁路配件和机车用变流装置、电气控制装置、安全监控装置等高技术产品。加大机车变流技术、电子控制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的研究开发及产业化。

重点开展300km/h高速铁路及配套设备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攻克大功率牵引传动与控制技术;开发160 km/h 及其以上动车组,120km/h A型及以上高档城轨车辆,同时开发市场份额大的B型城轨车辆,建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国产化部件和整车研制平台;开发轨道交通装备交流传动及安全装备平台、车体密封技术、车体材料与结构轻量化及降噪集成技术,开发铁路工程施工关键装备--盾构机。推进关键零部件产业化,增大当地配套率。

到2010年销售收入达到245亿元,年均增速35%;2015年达到680亿元,年均增速23%;2020年达到1400亿元,年均增速16%。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轨道交通城”。

②汽车产业

以北汽株洲生产基地、南车时代电动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株洲齿轮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南方航空工业(集团)、湘火炬、株洲欧格瑞传动股份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为依托,重点发展乘用车、集装箱专用汽车、各类电动汽车、子午线轮胎、汽车齿轮及汽车零配件等。加大电动汽车电气系统集成、电动汽车电传动系统、汽车火花塞、减震器、活塞销、灯具、轿车变速器、安全气囊、齿轮等高技术产品研究开发。开发生产自动变速器、汽车电动助力转向器(EPS)、小型高速直喷式柴油机技术、电控燃油喷射发动机等系列新产品。

重点开展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EV),混合动力电动汽车(HEV),混合动力集成技术,高性能燃料电池,汽车的可拆卸、回收及再制造技术,实时交通信息网络和智能交通控制与管理系统,智能车辆电子和计算系统,技术规范与标准,动力总成系统性能测试平台等方面的技术攻关;推进关键零部件产业化,实现与整车的配套和整车产业化;加大引进并承接国际、国内知名汽车企业的整车产业转移,以关键零部件和整车产业化带动上下游产业的发展。

到2010年销售收入达到125亿元;2015年达到250亿元,年均增速15%;2020年达到500亿元,年均增速15%。建成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汽车城”。

③航空产业

以中国南方航空工业(集团)和中国南方航空动力研究所为依托,重点发展直升机与通用飞机、中小型航空发动机、大型飞机辅助动力装置(APU)、飞机着陆系统、航空新材料等10大项目,构建军民两

翼齐飞、研发生产一体的完整产业体系和产业链,建成独具特色的民用航空特色产业基地。

重点研制功率200千瓦级水平对置活塞航空发动机和转子发动机,形成60kW-300kW系列水平对置活塞发动机和20-50HP转子发动机系列产品,满足通用小型航空动力和小型无人机动力的需求,在国内通用飞机动力市场处于主导地位。

充分利用现有技术平台优势,重点开发高性能重型燃气轮机及智能控制技术、风电齿轮箱、微型燃气轮机动力系统、电动车及新一代机器人等高技术与产品并产业化。

到2010年销售收入达到80亿元,年均增速25%;2015年达到200亿元,年均增速20%;2020年达到400亿元, 年均增速15%。建成具有国际水准的“航空城”。

(二)新材料产业集群

以高新科技园区为平台,重点发展以有色金属深加工为主导,半导体、先进复合材料、化工新材料等产业为战略支撑,形成过千亿的新材料产业集群,建设全球知名的以有色金属深加工为主导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到2010年销售收入200亿元,到2015年销售收入580亿元,到2020年销售收入1405亿元。

①有色金属及深加工产业

以株洲冶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株洲硬质合金集团有限公司为依托,重点发展环保型铅基稀土合金、无汞锌粉、纳米氧化锌、锌及锌合金压延板、锌空气电池、高纯超细氧化铝、钽铌深加工、钨钼制品、钨铜及其梯度材料、纳米钨粉及碳化钨粉、纳米导电银浆、银氧化锌触头材料、高纯金属、ITO靶材等新材料产品。

重点开发高性能、多功能硬质合金制品、硬质材料表面涂层、超细晶粒硬质材料制备、纳米金属材料、纳米增韧和晶须增韧复合材料、

领导长株潭与中原城市群区域规划

2005年12月第49期 决策信息 领导长株潭与中原城市 城 市 背 景 《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主要内容 《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涉及功能定 位和发展目标、空间组织、土地利用、产业发 展和布局、基础设施、生态建设、空间管治以 及近期重大建设项目等方面。 1.空间组织。包括两个层面的结构,一 是整个区域的城镇空间组织为“冉字型”结 构:以京广铁路、京珠高速、107国道及湘江 生态经济带为主轴;以319国道、320国道 和上瑞高速为两条次轴;以湘乡—韶山公路 和106国道两条辅轴,形成以长沙、株洲、湘 潭为核心和中心结点的放射状城镇布局。二 是城市群核心区空间组织为“一主两副环绿 心”的结构:以长株潭北、西南、东南三个功 能区分别为主、次核心,三市结合部为绿心。“一主两副环绿心”的结构,包括3个主中心 组团、4个次中心组团、15个片区组团和29 个小城镇组团,构成基础设施网络发达、各 类空间协调、生态循环良好的网络型城市化 地域。 2.产业布局。重点建设四带,即湘江生 态经济带、湘江西岸高新技术产业带(包括沿湘江西岸形成以长沙高新区、岳麓山大学城、湘潭大学科技园、湘潭高新技术产业区、 株洲高新区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带)、湘江东部制造业产业带、西部丘陵山区西部生态产业带。同时,对区域影响大的清水塘、下摄司和竹埠港等污染工业区提出了整治的内容和时限要求。 3.基础设施。按照合理布局、 共建共享的要求,对综合交通、能源、供水、污水处理、 防洪排涝、环境资源保护建设制定了有关标准和要求。在尊重三市总规框架的基础上, 突出了对三市规划建设用地外围地区的规 划引导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协调衔接。如从一 体化角度调整长沙总规中的水厂和污水处 理厂的数量和布局,规划长沙的污水厂从 17座减少为7座,并下移暮云水厂。 4.生态建设。从省级政府的事权要求出 发,提出了区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措施 和监督主体,明确了禁止开发建设区的范 围,划定了生态底线。 内 容 中国城市化正在进入城市群时代 种种迹象显示,在人均GDP突破1000 美元,城市化水平突破40%以后,我国的城 市化正在呈现出许多新的特征,其中很重 要一点,就是城市群战略在城市竞争和经 济竞争中越来越占据着重要位置。自去年 长三角、环渤海都市圈规划上升为国家区 域规划战略试点之后,包括福泉厦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成渝一体化、长株潭、大 沈阳经济区等一大批新兴的城市群区域规 划在过去的一年中迅速成形发展,完成基 本构架。城市群战略已经成为目前我国城 市化过程中的最高战略。有关专家也断言, 中国城市化正在进入一个城市群时代。 仅从经济相对欠发达的中部地区而 言,一场区域规划的浪潮正在 “十一五”规划期起步的前夜阵阵涌起。特别是今年以 来,中部地区原来一些固有的区划、部门和 行业壁垒,正在被经济规律支撑下的城市 一体化各个突破。芜马铜沿江产业带、江西 昌九工业走廊、长株潭一体化、武汉“1+8” 城市圈以及中原城市群,正在按照分工协 调、优势互补的规划,逐步被培育为各地区 域经济的增长极。 10月19日,作为国内首个内陆城市 群区域规划,《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经湖南省政府批准正式公布。11月16日,几易其稿的《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 出炉。对比分析上述两个城市群的区域规划的异同,对其他正在编制区域规划的中 部、西部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一些城市群(带),具有很好的借鉴与参考意义。案例解读: 长株潭区域规划体现五大特色与创新根据湖南省长株潭一体化办公室高级规划师卢庆沙对《长株潭区域城市群区域规划》的解读,该规划具有五大特色与创新:一是对三市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了整合、提升和凝练,在尊重三市总体规划框架的基础上,突出了三市规划建设用地外围地区的规划引导、基础设施建设协调衔接,对总体规划中考虑不够深入的环节有选择地重点研究;二是作为非法定规划,为完善中长期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其与空间规划的结合与融合做了有益的尝试,满足了省政府及三市政府对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空间调控和建立区域协调机制的需求;三是相比于其他类型的规划,更具有宏观性、长远性、战略性的特征,同时兼顾了实用性、 可操作性,注重将区域规划的种种“终极合理目标”转化 为具体可行的“行动过程”;四是明确提出了区域空间开发管制的新内容,管制对象明确,管制要求清晰,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控制性;五是从省级政府的事权要求出发,提出了区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措施和监督主体,明确了禁止开发建设地区和划定了生态底线。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特别强调郑州中心地位 根据《河南日报》等媒体对《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的解读,该规划的一大特点是特别强调省会城市郑州的中心地位。“十一五”时期,省会郑州的地位将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媒体分析指出,在《纲要》中,与郑州有关的关键词特别多。第一个关键词是优先推动郑汴一体化。其重点为推进六个对接:即城市功能对接;城区对接;空间对接;产业对接;服务对接和生态对接。第二个关键词是加快郑洛互 动发展。内容包括形成五条郑洛之间的快速通 道;全面推进郑洛之间的产业布局等。第三个关键词是促进郑新呼应发展。第四个关键词是 密切郑许经济联系。重点加强两市在高新技术 产业、轻工、食品、烟草等领域以及人才、信息 等方面的合作,促进两市协调发展。第五个关 键词是强化郑州的中心城市地位。除了明确郑 州借助“集合城市”的力量,加快形成带动区域 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和增长极以外,配合《纲 要》,郑州现代物流中心、郑州区域性金融中 心、郑汴洛城市工业走廊、空间布局、生态、交 通等6个专项规划也基本编制完成。 16

长株潭地区乡村功能类型及发展模式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b78627210.html, 长株潭地区乡村功能类型及发展模式研究 作者:张明安悦谭雪兰张香芽 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年第17期 [摘要]以长株潭地区23个县市区为研究区域,选取该地区2016年23项社会经济指标数据组成经济发展、粮食生产、生态保育和社会保障四项功能指标构建乡村功能评价体系。在识别乡村功能多样化的基础上,运用熵值法对乡村功能值进行测度,在空间地域上进行功能类型的划分,将长株潭地区23个县市区研究区域划分为综合型、农业生产——经济发展型、农业生产——人居生活型、人居生活——经济发展型、生态保育——经济发展型和生态保育——农业生产型六大功能类型;基于区域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情况提出功能综合型、生产主导型,生态——旅游复合型和生产——生态复合型四类发展模式。 [關键词]熵值法;乡村功能;功能类型;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不断重视,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农村产业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快速转变,农村发展进入转型升级的新阶段。乡村功能由传统的农业生产功能向经济发展、生态保育和社会保障等多功能方向发展,乡村地域在当前社会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在这种背景下,选取长株潭地区23个县市区为研究区域,从县域空间功能差异的角度出发,构建乡村功能评价模型,探求乡村发展新模式,对长株潭乡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2 研究区域概况 长株潭地区位于湘江下游,地处湘东,下辖23个县市区,3市呈“品”字型布局,两两相距不足20km。地貌类型涵盖了平原、丘陵、山地、岗地等,湘江纵贯区域的南北,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2016年长株潭地区土地总面积为2.81万km2,是湖南省面积的13.27%,农村居民点用地总面积205537.10hm2,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为466.50hm2。2016年长株潭地区总人口1449.95万,占全省人口的21.25%,农村人口440.59万,城镇化率69.63%,地区生产总值为13681.90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5.25:50.09:44.6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9647.67元,已进入城乡转型的发展阶段,是湖南省乃至中部地区快速城市化区域。结合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等特点推动乡村发展,针对性地定位乡村功能和发展导向、增强乡村功能特色和竞争力,具有较为明显的典型性与代表性。 3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长株潭城市群内部的,差异与联系

《长株潭城市群内部的差异与联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长株潭三市城市群一体化建设重要性。 (2)、了解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必要性及其意义。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培养学生对图文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认识长株潭三市城市群一体化建设重要性,了解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必要性及其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让学生对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了解,感悟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长株潭三市城市群一体化建设重要性。 (2)、了解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必要性及其意义。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谈话和讲解相结合。 教具准备: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或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将长株潭地区的特色照片制成一段段视频,在课前播放给同学们看

虽然长株潭三市存在着发展差异,但三市的发展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本节课我们就来梳理长株潭三市的发展联系。 在学习这节课前,借助课件先来具体了解三个城市。 一:预习检测 1.城市群概况: 1.读图,说一说长株潭城市群的地理位置特点。 2.读图,说一说长沙、株洲、潭三市之间的位置关系和 交通联系。 2. 三市的发展差异 分别得出长沙、株洲、湘潭三市的各自特色。 3.长株潭的一体化建设 任务一:阅读教材66页第一段文字,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长株潭城市群实施一体化建设的基础是什么? 2.长株潭城市群实施一体化建设的目的是什么? 任务二:阅读教材66页活动文字,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将长株潭城市群建成一个高效能和生态的城市群,你认为上述举措合理吗?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小组交流,师生归纳总结。) 二:合作探究 1.长株潭为什么要确定不同的发展方向?(不同组内讨论得出答案) 三:拓展研究

城镇化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城镇化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也是未来发展的重要 战略举措。结合十八大报告,介绍了新型城城镇化的内涵,分析了制 约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各种影响因素,并根据灰色关联理论对数据实行 分析处理,得出实证结果。结果表明:生态环境对新型城镇化发展的 影响,其后依次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第三产业产值、农村居 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人均GDP等。最后提出了进一步加快新型城镇化 建设的建议。 0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工业化水平和城镇化水平均持续提升。在当前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进一步推动城镇化发展对我国经济增长 方式的转变有着重要意义。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1年~2011年,城镇化每提升1%,可拉动投资增长3.7%,带动消费增长1.8%。2014年3月最新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 出了新型城镇化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提出新型城镇化的主线是农 民的市民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了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 心的城镇化,并进一步阐述了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问题。根据统计资料 显示,2015年安徽省城镇化率为50.5%,而全国城镇化水平平均为 56.1%,相比较来说,安徽省的城镇化水平明显落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究其根源,不但是因为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同时还存有诸多其他因素,比如人口、资源、环境等。本文采用灰色关联理论,对影响新型

城镇化发展的因素实行实证分析,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推动新型城镇 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1新型城镇化的影响因素 新型城镇化体现的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以城乡统筹发展、城乡一体化、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更加注重全面质量的提升。与一般意义上的城镇化相比较,新型城镇 化重在“新”,不是片面追求城市规模的扩张、城市人口的增多,而 是更加注重内涵式的增长,全面提升城镇化的发展质量,其基本原则 是“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突出了“存量优先”,其主 线是农民的市民化,同时还提出了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要优先解决存 量农业转移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务问题,重在提升城镇化的内在质量, 要使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新型城镇化的成果。关于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国内外很多学者对此都有过阐述。本文主要从经济发展水平、产 业发展、收入水平、科技教育、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几个方面实行 分析。

《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示范区湘潭九华片区规划(2010 …

《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示范区湘潭九华片区规划(2010-2030)》实施评估问卷调查表 一、有关您的基本信息 1、您的性别是() (1)男(2)女 2、您的年龄是() (1)23岁以下(2)24~44岁(3)45~59岁(4)60岁以上 3、您的户口是() (1)响水乡户口(2)湘潭市其他县市户口 (3)湖南省其他地区户口(4)外省户口 4、您的居住时间是() (1)1年以下(2)1~3年(3)3~5年(4)5年以上 5、您现在居住在九华片区的:__________________小区(村) 6、居住房屋建设年代构成() (1)1980年以前(2)1980—1995年(3)1996—2010年(4)2010年以后 二、建设满意度调查 7、对建设的总体满意程度() (1)很满意(2)满意(3)一般(4)不满意(5)很不满意 8、对外部交通条件的满意度() (1)满意(2)一般(3)去长沙不方便(4)去湘潭不方便(5)去株洲不方便 9、对片区内部交通条件(公交、自行车租赁等慢行交通)的满意度() (1)很满意(2)满意(3)一般(4)不满意(5)很不满意 10、对环境卫生状况的满意度() (1)很满意(2)满意(3)一般(4)不满意(5)很不满意

11、对垃圾收集和处理状况的满意度() (1)很满意(2)满意(3)一般(4)不满意(5)很不满意 12、对排水状况的满意度() (1)很满意(2)满意(3)一般(4)不满意(5)很不满意 13、对文化、体育设施的满意度() (1)很满意(2)满意(3)一般(4)不满意(5)很不满意 14、对商业、购物方便程度的满意度() (1)很满意(2)满意(3)一般(4)不满意(5)很不满意 15、对上学方便程度的满意度() (1)很满意(2)满意(3)一般(4)不满意(5)很不满意 16、对历史文化保护状况的满意度() (1)很满意(2)满意(3)一般(4)不满意(5)很不满意 17、对绿化和生态建设状况的满意度() (1)很满意(2)满意(3)一般(4)不满意(5)很不满意 18、对公共交往空间(广场)的满意度() (1)很满意(2)满意(3)一般(4)不满意(5)很不满意 19、对停车设施的满意度() (1)很满意(2)满意(3)一般(4)不满意(5)很不满意 20、对青少年活动设施的满意度() (1)很满意(2)满意(3)一般(4)不满意(5)很不满意 21、对老年活动设施的满意度() (1)很满意(2)满意(3)一般(4)不满意(5)很不满意 三、规划认知度 22、您对九华城市规划了解程度() (1)了解(2)部分了解(3)仅听说过(4)一无所知 23、规划认为,九华片区主要发展“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种类产业,您认为是否合理()(1)很合理(2)合理(3)一般(4)不合理

长株潭区域规划土地规划

第三十条土地利用的规划目标和原则 1.充分发挥本规划对土地资源集约和合理利用的调控、引导作用,坚持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严格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落实好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促进城乡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依法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的相互衔接工作。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 2.切实保护耕地,特别是保护好基本农田。基本农田总量不能减少,用途不能改变,质量不能下降。基本农田不得擅自改变和占用。实行最严格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即占用耕地与整理、开发、复垦耕地相平衡。 3.建立合理的用地指标体系。尽量减少建设占用耕地,提倡耕地质量提高改造,争取从质上实现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动态平衡,促使农用地得到有效保护。 4.保障重点建设项目用地,促进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大力推进节约用地、集约用地。有序引导建设用地增量,有效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加强村镇土地整理,促进农村居民点用地相对集中,规模总量有所减少,适度开发土地后备资源。 5.加强对开发区用地的规划管理,加强对土地储备、供应的调控和引导。运用价格机制调控土地。 第三十一条2010年区域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要求 表42010年区域土地利用调整统计表单位:公顷

注:文本中市域范围面积取值简化为28000km2,表格中28088.12km2为统计部门 数字。 第三十二条核心地区耕地总量控制要求 规划期内,城市群核心地区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达到81600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80%以上。其中耕地减少量控制在26300公顷,包括非农建设占用耕地为18000公顷,退耕还林为5600公顷,退耕还湖为1500公顷,灾毁为1200公顷;同时, 通过土地开发、废弃地复垦、居民点整理和农地整理方式增加耕地24100公顷,核心地区最终耕地减少量为2200公顷。 规划期末核心地区规划耕地实际保有总量要求不低于102000公顷。 规划城市群核心地区耕地总量减少的部分可以在城市群外围地区平衡,而三市整个市域约2.8万平方公里的行政区范围内耕地总量则必须实现数量上的占补平衡。

长株潭城市群分析

长株潭城市群规划分析 姓名:甄学号:201017020114 班级:城规10-01班 一、长株潭城市群简介: 长株潭城市群是指以长株潭 为中心,包括岳阳、常德、益阳、 娄底、衡阳以及江西萍乡等城市 在内的空间区域,它是我国中部 隆起带的南极核,也是我国最具 有发展潜力和省际影响力的新 型城市群之一。长沙、株洲、湘 潭三市沿湘江呈“品”字形分布, 两两相距不足40公里,结构紧 凑。2007年,长株潭城市群获 批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 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 验区。 1、长株潭城市群的规划目标 和功能定位:形成长株潭三市空 间布局合理、功能健全、基础设施完备和共建共享、生态环境共存共生、要素市场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的高效率、高品质的多中心型城市群地区。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具有综合优势和强大竞争力的主要城市密集区之一 2、长株潭城市群规划构思:规划构思着重以空间发展规律为研究的核心,结合土地、旅游、文化、生态、环境、交通、城镇、产业等多专题的综合研究,在区域层面提出了空间管治的细则,突出四大空间类型的协调: ——生态环境保护空间的协调,明确划分不同类型的生态功能区。 ——产业集群载体空间的协调,协调不同类型的产业区布局,提出“双核四带”的产业空间结构。 ——基础设施导向空间的协调,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如统筹京广和沪昆铁路客运专线选址与城市的协调。 ——城市开发建设空间的协调,处理好不同功能空间的衔接,实现有机过渡,如提出了边缘型空间的概念,即对限制开发区域提出指标控制和建设标准要求。 3、长株潭城市群的空间结构:湖南省于2005年10月正式公布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从城市群发展的途径提出了对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新的具体规划。该规划所界定的长株潭城市群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为三市市域共2.8万平方公里,第二层次为规划的目标区域,即长株潭城市群的核心区域,包括长沙市2893平方公里,湘潭市870平方公里,以及株洲市740平方公里。城市群核心地区呈现“一主两副环绿心”的空间结构:以长沙为主核心,株洲、湘潭为两个次核心,三市结合部金三角地区为绿心。包括3个主中心组团、4个次中心组团以及15个片区组团和29个小城镇组团。城镇分布以京广铁路、京广高铁、京珠高速公路、107国道及湘江生态经济带为主轴;以319国道、320国道和上瑞高速为次轴;以湘乡至韶山公路和106国道为辅轴,形成以长沙、株洲、湘潭为核心和中心结点的放射状城镇布局。规划包括交通、能源、环保等12大门类119个重大

浅谈欠发达地区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思考

摘要:“十二五”期间,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关键在于是否具有地区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宁夏等欠发达地区仍处于投资驱动型经济发展阶段,构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区域创新体系更显重要。要结合地区实际,塑造和培育创新环境和网络,促进产、学、研相结合,提高区域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区域创新体系创新主体对策措施宁夏 区域发展的实践表明,创新是推动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创新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提高区域竞争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有助于塑造区域经济发展的功能主体,培育区域自我发展的能力。 一、相关文献回顾 自熊彼特提出创新理论后,创新理论研究取得了显着成果。熊彼特指出,企业和企业家是创新的主体,但创新实质上是一个社会的过程,企业创新成败不仅取决于企业内部因素,还取决于是否拥有良好的创新环境,包括市场规范程度、政府政策、社会教育程度、公民对创新的认同以及所在地区经济社会环境等。现代创新理论认为,创新只有在创新系统中才能发挥最大效能并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国家或区域创新能力主要依赖于创新参与者(公司、大学、组织、研究机构、政府机构等)的相互作用。弗里曼(Freeman,1987)提出国家创新系统并对其进行开拓性研究,之后成为研究热点,推动了创新理论进一步发展。克鲁格曼(2000)等认为,研究创新体系的最佳空间是国家次一级区域,由于区域聚集创新活动主要基于区域范围。库克(Philip Cooke,1992)对区域创新系统进行了较早和较全面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认为区域创新体系主要是由在地理上相互分工与关联的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等构成的区域性组织体系,这种体系支持并产生创新。虽然区域创新系统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理论体系,但随着研究不断深入,越来越引起学术界的重视。 我国学者王缉慈(2002)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将区域创新体系界定为“区域网络各个节点(企业、大学、研究机构、政府机构等)在

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的比较研究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的比较研究 作者:王晓光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430079 刊名: 现代营销 英文刊名:MODERN MARKETING 年,卷(期):2011(4) 参考文献(3条) 1.张伟21世纪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和分析 2009(09) 2.何勇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2010 3.钟珊城市群现象的产生和发展 2008(03)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伍晶广州建设和强化金融中心功能:背景分析与对策建议[期刊论文]-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18) 2.蔡景庆.CAI Jing-qing长株潭城市群与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对比——以长株潭城市群为对象的战略对策探析[期刊论文]-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6) 3.陈思思武汉、长沙两市的政府网站推进两型社会建设作用之比较[学位论文]2010 4.王宗军.毛磊.王清我国中部地区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与比较分析[期刊论文]-技术经济2011,30(8) 5.曹前满区域经济发展与农民问题解决的困境分析[期刊论文]-湖北社会科学2011(5) 6.陈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实施问题初步思考[期刊论文]-市场论坛2008(11) 7.李新平.LI Xin-ping"两型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期刊论文]-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1) 8.刘熙两型社会内涵比较探析[期刊论文]-世界华商经济年鉴·科学教育家2008(8) 9.李新平.黄小红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国际比较研究[期刊论文]-时代经贸2011(14) 10.王红国.姚华松.李娟文论"中部崛起"的七大关系[期刊论文]-湖北社会科学2007(1)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b78627210.html,/Periodical_xiandaiyx201104065.aspx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长株潭城市群内部的差异与联系》教案

《长株潭城市群内部的差异与联系》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长株潭城市群的地理位置与范围,理解长株潭三市的空间关系与交通联系方式。 (2)引导学生了解长沙、株洲、湘潭三市的发展差异。 (3)了解长株潭三市城市群一体化建设重要性。 (4)了解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必要性及其意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培养学生对图文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认识长株潭三市城市群一体化建设重要性,了解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必要性及其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的建设,感悟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 了解长株潭三市城市群一体化建设重要性。 【教学难点】 了解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必要性及其意义。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播放视频:歌曲《浏阳河》(学生欣赏) 过渡:歌曲中提到了哪条河流?还提到了毛主席的故乡是哪里?(学生回答)明确:歌曲中提到了湘江,毛主席的故乡是湘潭。湘江主要流经湖南省。今天,我们来学习湖南省的重要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 二、新课学习 (一)城市群概况

活动: 1.读图说说长株潭城市群的地理位置特点。 2.读图说说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之间的位置关系和交通关系。(学生读图回答) 明确: 1.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位于湖南省东部,地处湘中丘陵地区,湘江流经这三个城市的中心城区。 2. 长沙、株洲、湘潭三市市区彼此相距约30千米,呈三足鼎立之势,其间有铁路、公路和湘江相连,通常称其为长株潭城市群。 提问:长株潭的地形、气候和人口如何?(学生回答) 明确: 长沙、株洲、湘潭位于湘中丘陵地区,城市分布在湘江河谷平原上;湖南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冷夏热,降水集中在夏季;长沙、株洲、湘潭三市市区人口现有500多万,是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区域。 (二)三市的发展差异 (1)长沙是湖南省省会,城市规模较大,交通运输便利,拥有大型机场。长沙的教育、科技、文化均发达,计算机、杂交水稻、新材料、工程机械等科技居全国领先水平。长沙又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岳麓山、橘子洲、马王堆等名胜古迹享誉中外。 (2)湘潭是制造业和旅游业相对发达的城市,主要工业部门有钢铁、机电、农产品加工等。所辖的韶山市是毛泽东同志的故乡。 (3)株洲是中国南方重要的铁路枢纽,京广、沪昆等铁路在此交会。株洲是中国重要的电力机车、有色冶金和化学工业基地。株洲建有大型服装市场,物流业也很发达。 活动: 阅读下列材料,你认为专家的观点有道理吗?议一议三市为什么要确定不同的发展方向?(学生讨论回答) 在编制长株潭城市群规划的过程中,有些专家认为,长沙、株洲、湘潭三市应结合自身实际,各有侧重,避免雷同,但又要取长补短,加强协作。就城市定

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

绪论 2000年下半年以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先后承接了湖南省湘潭市、浏阳市、株洲市、衡阳市、永州市、醴陵市、湘乡市和湘西里耶镇等城市的总体规划编制任务,特别是2001年上半年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中规院”)接受湖南省人民政府长株潭经济一体化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长株潭办”)的委托,承担了湘江生态经济带总体规划国际咨询的技术咨询工作,该工作从三市一体化的研究高度出发,提出了整体的框架研究报告,保证了湘江生态经济带总体规划国际咨询工作沿正确的技术路线圆满完成。中规院项目组在2001年8月份的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工作会议上向湖南省党政各级领导详细汇报了框架研究的主要内容。在这些工作基础上,湖南省委书记杨正午在会上明确提出委托中规院进行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研究的任务。后经长株潭办与中规院多次磋商,确定以“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为项目正式名称。2002年5月双方正式签定合同,中规院将其列为院管重点项目,规划编制工作正式展开。 2002年6月—7月,中规院项目组正式进驻现场,展开了为期一个月的现场调查工作,并在调查结束时,向长株潭办作了调研情况的初步汇报交流。 2002年9月6日,中规院项目组向院总工联席会议作了关于现状问题的初步汇报,听取总工意见。项目负责人严奉天等介绍了项目进展情况,李晓江、杨保军等院领导发表了意见,蒋大卫、官大雨等院总工提出了下一步的技术工作要求。 2002年底,中规院项目组赴长沙向省直各部门作了城市群区域规划整体框架构思的汇报。 2003年2月,项目组在中规院一年一度的院技术交流会上作了交流。

2003年3月,项目组向院总工室作了技术汇报并发了会议纪要。 2003年3月,项目组进行了补充调研。 2003年4月,项目组先后向湖南省部分老专家、湖南省建设厅作了沟通交流,并向湖南省长办公会作了技术汇报。 2003年8月,中规院李晓江副院长和严奉天高级规划师在第四次长株潭经济一体化会议上作了汇报。 2003年12月,中规院项目组许顺才、刘贵利、杨明松等赴长沙向省直部门、三市有关部门进行了纲要前的阶段性成果汇报。 2004年5月和6月,中规院项目组多次赴长沙,就区域规划纲要阶段性成果与各有关部门和专家讨论并修改,形成了《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 2004年8月7日—8日,湖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长沙市组织了省内、外16位专家,对《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纲要成果进行了评审,专家组对该规划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该规划指导思想明确、内容全面、资料翔实、分析深入,规划的主要内容,符合该地区的实际和发展要求。规划成果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并在区域规划的编制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评审会主任赵士修认为这是国内第一个内陆城市群区域规划,规格高,难度大,富有新意。为进一步完善规划成果,专家组提出了若干主要意见和建议。专家们同时强调,湖南省是中部地区最早启动区域规划的省份,一定要抓住这一有利先机,为这一规划的实施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2004年8月底,中规院项目组又赴长沙市,与省直各专业部门和三市政府就专家意见逐条进行了落实,并作了补充调研。

中国城镇化影响因素研究

中国城镇化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城镇化是各国社会现代化建设不可避免的阶段,是世界走向和谐统一,文明健康的重要标志。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极其关注和重视城镇化建设。笔者通过查阅各种资料和观察事实找出影响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几大因素,并应用计量经济学的相关数据分析方法找出影响其成果的具体过程。 【关键词】城镇化;影响因素;城镇化率 中国目前城镇化率(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已经超过50%,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正是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未来怎样走正确的中国城镇化道路至关重要,根据过去几十年中国城镇化的发展成果,下面就来简要概括一下影响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几大因素。 一、自然地理环境 中国占世界陆地面积6.7%的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养育了世界上18.84%的人口,在这样一个地广人多的国家推行城镇化确实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中国东部和南部濒临渤海,黄海和南海和东海,海洋资源十分丰富,所以是中国城镇化最先发展起来的地区。沿海地区如广东省在2000年全省城镇人口占常住人口比例已达55%,截止到2014年底城镇

化率达68%,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3.23%。然而同一时期,中国西部地区的新疆维吾族自治区的城镇化率在2000年的时候是33.75%,2014年底也仅仅达到46.07%,绝对数值在相同时期都低于广东且低于全国总体水平。

二、文化建设 中国自古以来在文化建设与传承方面做得很到位,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也未随着时间流逝,朝代更替,政治制度改变而间断过,近几年各省经济差距逐渐缩小,城市间较量也落到了文化建设这一软实力上。全国大小城镇中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琳琅满目,公园,中老年健身器材和场所也不断增多。各种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音乐厅等也开始流行起来。各地区也纷纷开始打造“文化旅游城市”,比如天津市的蓟县,本是天津市农业人口聚集最多的地区之一,但随着盘山公园,滑雪场,农家乐等的建设,人民生活在游客不断增多的情况下质量越来越高,甚至不少人摆脱贫民的帽子过上了城镇的小康生活,也趋使农村向城市不断靠近,转农为城,文化使生活更美好。 三、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是在国家政府的管理下,依据法律和规定,对符合社会救助的人群给予的社会财富再分配的保障公民最低生活水平的制度。城镇化的本质就是要社会各界人群享受到更多的社会福利,生活较以前有质的改变,目前受保人口的多少已经越来越影响城镇化的建设速度,尤其是城镇下岗职工的受保状况。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对中国城镇化建设至关重要。

长株潭经济圈的城市范围

长株潭经济圈的城市范围 长沙市 ,但在全国还不算一个大城市,无论从面积还是工业总产值,还是其城市辐射力。但是长沙市有一个特点:除第二产业外的其他产业很多,切给人一种活力的感觉。像软件产业,旅游,出版,媒体,电子,汽车等等。所以我觉得以长沙现有的条件和现在的发展潜力,应该定位于:中南地区重要的工业中心,全国的咨询娱乐中心,国家重要科研和教育基地,中南交通枢纽和国家IT产业中心。长沙无论从硬件还是软件都应该定位于“活” 城市不需要太大,但要精,强。软件也要重点抓好,要向外省尤其是外国学习。争取在全国前十的软件基地中地位进前五,另外我还想说说长沙的教育优势,重点培养中南大学和国防科大这样的偏工科学校。当然长沙的工业也不算弱,全国前十的纳税大户湖南就有二。长沙应有目的地重点地培养一批目前已有实力的企业,像长沙卷烟厂,中联重科,三一重工等等。目前长沙的消费水准在全国已算中上,但是,长沙的眼光不应该停止。 株洲市 :湖南明珠!中南重要的交通枢纽和新型的工业城市。同长沙一样,株洲给人也有一种新的感觉,这种感觉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那个小镇。近年来特别是七十年代以来株洲飞速发展,现已发展成为经济上仅次于长沙的工业城市,我认为株洲的发展不应该在盯住工业不放,那需要时间而且现在已经不再流行,在新的游戏规则中株洲的定位是:全国重要的科研中心,第三产业和交通枢纽中心株洲的新要比长沙更进一步,就是株洲可以选择一个方面或者几个方面重点突出,例如火车设计,服装,房地产,甚至其他等等。 湘潭市 :长株潭的传统工业中心。湘潭市有着很久的工业传统,现已形成某些工业产业,但是一直以来都没有做强,有点闭门造车的味道,长株潭是一个不错的构想,我想湘潭市应该抓好二件事:工业的调整整合和旅游。在工业调整方面,长株潭应该协调起来将各自的工业搬家,重新形成新的格局,将传统的行业,如纺织化工钢铁建材等这些项目重新在湘江边上的湘潭激活。在旅游方面,继续抓好韶山这张牌,利用其高知名度的同时迅速发掘新的景点,形成新的卖点,湘潭市应该狠狠地抓好市容,在这方面要以比上长沙株洲为目的,在特色方面,看湘莲和槟榔可否做起来? 岳阳市

长株潭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长株潭区域经济发展趋势预测分析 摘要:长株潭城市群位于京广经济带、泛珠三角经济区、长江经济带的结合部,具备 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群、影响和辐射四方的区位优势。长株潭城市群内部结构紧凑、区位条 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历史文化特色鲜明,是国家不可多得的城市群资源。 一、背景分析 长沙、湘潭、株洲三个城市分别发端于春秋战国、隋朝以及三国时期,三个 城市呈品字状相邻分布于湘江下游,彼此城市中心直线距离分别为:长沙与湘潭、株洲 40 公里,湘潭与株洲 20 公里。历史上多数时期三地同属于大长沙,联系紧密。 长株潭城市群位于京广经济带、泛珠三角经济区、长江经济带的结合部,具备建设区 域性中心城市群、影响和辐射四方的区位优势。长株潭城市群内部结构紧凑、区位条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历史文化特色鲜明,是国家不可多得的城市群资源。 2007 年,长株潭城市群被国家确定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 区,这是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重大举措,是国家在新时期赋予长株潭城 市群的重要历史使命,也是长株潭城市群进入国家重大战略布局,实现又好又快 发展的新机遇。 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曾有专家提出合并三市为“毛泽东城”的构想,80 年代初长株潭经济区由构想开始转入理论探索。 1997 年,湖南成立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发展省级协调机构,开始推进长株潭 三市一体化。 2006 年 11 月,湖南省第九次党代会上,时任省委书记张春贤在报告中提出 了“ 3+5”城市群战略。 2007 年 12 月 14 日,国家批准长株潭城市群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 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一轮新的发展空间由此打开。 2012 年 7 月 16 日,正式亮相的《湖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实施纲要(2012-2020)》

《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

《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 第一章总则 一、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的目的 1.为落实湖南省委、省政府关于长株潭经济一体化战略服务,提高湖南省的区域整体竞争力以及协调和促进三市城市发展。 2.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促进该地区有序发展和资源整合,为建立生态化、网络状城市群提供总体蓝图。 3.为各类建设项目投资提供空间依据和项目库,并强调实用性。 二、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的主要任务 1.以树立区域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区域和城市的双向角度,以目标和问题为双重导向,统筹安排经济社会建设,形成高度的经济、市场一体化的发展态势;推进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保护并合理利用自然环境,改善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协调城镇发展之间的关系,促进区域整体的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走文明发展道路。 2.主要出发点是提高城市群区域的国际国内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推进城市群的共同发展,切实保障区域内各城市、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协调发展能力。 3.借鉴国内外城市群规划的理论与实践,探求在新时期、新需求下形成的解决地区空间发展的新问题和新途径。并且从国际城市群比较到国内经济区的分析,努力以整体的观念审视长株潭的发展,为制定区域发展政策和法规条例提供一个实施平台。根据专家评审意见,它是指导三市总规的上位宏观空间规划,对下一层次的各级各类规划起到指导作用。 三、长株潭城市群的工作范围 工作范围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三市市域,面积为2.8万平方公里。 第二层次:长株潭三市城市群核心地区(以下简称核心区或规划区),主要包括长沙市新编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长沙市城市规划区2893平方公里,湘潭新编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规划区(湘潭市区和湘潭县域涟水—湘江以北的用地范围)670平方公里和湘潭县易俗河—河口地区(含易俗河镇域、河口镇域、梅林桥镇域)约200平方公里,株洲市新编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规划区536.7平方公里(即株洲市辖四区:天元区、芦凇区、荷塘区、石峰区)和株洲县渌口地区(含渌口镇、雷打石镇、南阳桥乡、白关镇)约200平方公里,总面积为4500平方公里左右。 核心区是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是产业布局、城市建设、生态保育和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重要区域,也是本规划的重点工作范围。 四、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2004—2020年, 近期:2004—2010年, 远期:2011—2020年, 同时提出远景发展框架:2021—2050年。 五、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的基本原则 正确把握和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现实与目标”、“长远与近期”、“整体与局部”这四对错综复杂的关系,构成本次规划的指导原则: 1.各司其职,正确把握“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既要坚持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强化政府对公共资源和战略性资源的有效控制。既要充分利用传统的自下而上、市场主导的发展模式惯性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增长,保持区域经济活力,同时又要适应未来发展转变的要求,针对战略性地区和战略资源的配置,构建自上而下、政府主导的发展调控模式。 2.顺应规律,正确把握“现实与目标”的关系。立足现实与目标之间的差距,效率与公平

我国城市化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城市化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对我国农村城市化影响因素的历年数据运用计量分析方法建立计量模型,并进行检验和修正,最后根据模型提出促进我国农村城市化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农村城市化;经济发展;计量模型 截至2007年底,我国乡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为55.01%,城市化水平仍然较低。随着乡镇企业发展势头减缓,吸纳劳动力水平下降,劳动力就地转移面临严峻的考验。大量沉积在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使得弱化城乡二元分割体系,消除城乡差别,最终实现农村城市化,成为我国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农村城市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目前,国内外对农村城市化的问题研究较多,在国外较盛行的理论有刘易斯的“二元结构”理论,弗里德曼的“核心一边缘”理论等;国内研究者也从多个角度对农村城市化进行了研究,如人口流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制度与政策的限制、城市化的道路、城市化的量度以及城市化的个案等。本文侧重于通过计量模型分析农村城市化的影响因素,并结合模型的实证分析提出对策及建议。 一、我国农村城市化发展的现状 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相对滞后。2005年我国GDP增速达9.9%,人均GDP达1700美元,城市化水平为43%,而工业化水平为53%,仍然滞后l0个百分点。但不可否认,我国农村城市化也呈现出稳定、快速发展的趋势,如城镇人口由1949年的5 765万到1978年的17 245万,再到2000年的45594万人;城镇数量亦不断增加,从1978年到2000年的22年间,城市数量由193个增加到663个,建制镇数量由2 173个增加到20 000个;城市化水平也由1978年的l7.92%增至2000年的36.09%,年均提高0.83个百分点。尽管我国的城市化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仍然是一种低度的城市化。因此,分析我国农村城市化的影响因素,有利于采取相应的措施,推进农村城市化的发展,这也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三农”问题的解决。 二、影响因素分析 (一)变量选择 本文以城市化水平作为被解释变量,用城市化率,即城镇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重反映,用Y表示。对于解释变量,首先引入农业生产总值占GDP的比重,因为农业的发展是农村城市化的基础,只有农业发展到高级阶段,可以用很少的农民养活大部分人口,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第二、三产业时,城市化水平才能得到显著地提高,这个变量用X1表示;城乡收入差距说明在农村推力和城市拉力的双重作用下,加速转移农村劳动力,有利于提高城市化水平,本文用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减去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来计量,用X2

《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

《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 总则 第一条编制目的 为了实施湖南省长株潭经济一体化战略,提高湖南省的区域竞争力,打造湖南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促进长株潭城市群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协调和指导对三市区域城市发展的调控,根据省政府规定的事权范围,特制定本规划。 第二条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的主要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5.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文件)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7.《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8.《湖南省城镇体系规划》(成果送审稿)(2003.6) 9.《湖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送审稿)(1997—2010年) 10.《湖南省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发展十五计划》 11.《长株潭产业一体化规划》 12.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已经国务院批准) 株洲市、湘潭市二市城市总体规划(成果送审稿)(2001-2020年)

13.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年) 14.长沙市城市林业生态圈规划 第三条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的工作范围 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三市市域,面积约为2.8万平方公里。 第二层次:长株潭三市城市群核心地区(以下简称核心地区),主要包括长沙市新编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长沙市城市规划区2893平方公里,湘潭新编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规划区(湘潭市区和湘潭县域涟水—湘江以北的用地范围)670平方公里和湘潭县易俗河—河 口地区(含易俗河镇域、河口镇域、梅林桥镇域)约200平方公里,株洲市新编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规划区536.7平方公里(即株洲市辖四区:天元区、芦凇区、荷塘区、石峰区)和株洲县渌口地区(含渌口镇、雷打石镇、南阳桥乡、白关镇)约200平方公里,总面积为4500平方公里左右。 核心地区是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是产业布局、城市建设、生态保育和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重要区域,也是本规划的重点工作范围。 第四条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2003—2020年, 近期:2003—2010年, 远期:2011—2020年, 同时提出远景发展框架:2021—2050年。 第五条长株潭城市群区域的规划、建设、管理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思想,统筹长株潭城乡发展,统筹长株潭核心地区和外围区域发展,统筹长株潭经济社会发展,统筹长株潭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人为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